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(第四十七集) 2001/7/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5-013-0047
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掀开经本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》第十五面,经文第二行看起:
【佛语阿难。夫为人者。当爱乐人善。不可嫉之。人有恶意。向道德之人善师者。是恶意向佛无异也。】
这一段,前面我们将「恶意」、「道德」做了简单的介绍。佛的教诲用意很深,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,我们所遇到的生活环境,可以说是从有史以来没有听说这样混乱的局面。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「五浊恶世」,实在说,我们对於佛这句话概念十分的模糊,而在今天社会上,我想每一个人都能够觉察到浊恶到了极处。我们听了佛这一段的教诲,实在是有无穷的感慨,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幸运,在这个时代能够闻到如来正法,纵然不能够帮助苦难的世间,至少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,这是无比的幸运。所以聪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决定要把机缘掌握住,决定不能轻易放过,为什么?这机缘是太难得遇到了,真正是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彭际清居士所说的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」。我们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,才会非常非常的珍重,决定在这一生当中求得解脱。
佛法的修学,第一个要好老师。这一大段的经文,阿难尊者向佛请教,就是师生之道。而世尊首先为我们说出,这是一个总原则、总纲领,做人应当要爱好别人的善心善行,这是总原则,这是做人的道理。别人有善心、有善行,千万不能够嫉妒,嫉妒这个业造得重。如果这个善人,他的善心善行影响的面很广,影响的时间很长,你嫉妒障碍这个罪过,末后讲『恶意向佛无异也』。这话怎么说法?「恶意向佛」,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,我们有没有想到这问题?怎么可以轻易障碍别人的善行?
我们以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来说,这个话不是我讲的。会集本出来的时候,当代慧明老法师讲过、慈舟法师讲过,另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家、出家的大德一致的赞叹。如果会集本将来确确实实影响到整个末法,末法九千年,影响的面到全世界,你要是嫉妒障碍,你不堕阿鼻地狱谁堕阿鼻地狱?这比消灭一个族群、毁掉一个国家的罪还重!就是中国这个国家,你把中国整个毁灭,也不过杀掉十三亿人,这罪过不重。但是你要是把这本子毁灭掉、障碍住,叫全世界几十亿人失去解脱的机缘,断掉法身慧命,谁敢干这事情?佛法里面结罪,完全看影响面的广狭、时间的长短。可是今天既然有这么多人嫉妒障碍,我们也要有一点智慧,如何回避,如何把障碍减轻、减缓,我们要是不懂道理,那我们就不是佛弟子。
所以在中国,既然有这么大的反对的声音、反对的浪潮,我们可以转个弯,向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,有欢喜接受的,我们全心全力去弘扬,这样就好了。所以一定要有智慧,才能够解决问题,把佛法延续下去,续佛慧命。在障缘严重的时候,古来祖师大德很多做法给我们启示,给我们做榜样,传两、三个人,事业不需要在自己手上完成,不需要自己看到。达摩祖师到中国,把禅宗传到中国,当时的环境也是遭遇到重大困难,达摩在少林寺面壁,传一个人,这就行了,二祖慧可。慧可在一生当中,障难依旧不能避免,也传一个人,五代都是单传,到第六代惠能大师,嫉妒障碍逐渐消除了,时节因缘成熟,有机会让他发扬光大。我们晓得禅宗至少在中国影响一直到现在,时间一千三百多年,面,不但影响整个中国,也传遍了全世界。我们从这地方去观察,知道当时障碍的那些人,他的罪过有多重。
禅,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,像法成就,而净,佛也讲过,末法成就,末法一万年。我们学佛、读经,经读到哪里去?所以我现在深深体会到,我们学佛修行扎根比什么都重要。李炳南老居士当年教导我们这些学生,选这部经作为我们启蒙的学习课程,现在想想大有道理在。小乘经那么多,为什么选这部?现在我们懂了,这部经针对现实而说的。第一个问题,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?这问题我们解决了,学习完了。第二个问题,「杀业责任」,杀生到底有没有过失?佛的开示只是讲这一个问题,聪明人一定要联想到,不杀生是如来的大戒,这一条是问戒律,以这个为例,我们会联想到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五戒至少你要联想到。破戒、犯戒,果报是等同的,守戒、持戒,福报当然也是等同的;再扩大,比丘戒、菩萨戒、三聚净戒,意思都在这里头,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,举一隅要知三隅,闻一要知十,佛门里面常讲一闻千悟,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。
佛法是师道,中国人重视师道、古印度人重视师道。佛在经上常讲,一切众生有两条命,一条是生命,生命得自於父母,父母的恩德大。第二条是慧命,慧命得自於老师,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,在佛法里面,老师的恩德甚至於超过父母。为什么?父母给我们的生命是一生的,佛菩萨给我们的慧命是生生世世,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。这不是普通道德之人,是究竟圆满道德之人,我们对於这种人要不尊敬,已经就是很大的罪过,如果还要有嫉妒、还要有障碍,甚至於还要破坏,那麻烦事情就大了。所以佛答覆阿难,第一句话『当爱乐人善』,这是说出做人的总原则,人在世间总要学会能够爱人,欢喜一切众生的善行。欢喜,自然就全心全力去帮助他,不但不会嫉妒、不会障碍,帮助他、成就他,他的善就是我们自己的善,自他不二。他要造恶,你要去帮助他,你跟他造同等的恶,为什么?自他不二,这是事实真相。
『道』跟『德』这两个字,意思我们总得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道」是路,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有十条,我们走哪条路?我们很希望走佛道,我们走的是成佛之道。心里是这么想的,也有这意愿,可是自己要冷静去反省、去观察,我这一条路是不是成佛之道?不能走错了。如果把地狱道当作成佛之道,那就冤枉了。说实在的话,地狱道热闹得不得了,非常拥挤;成佛之道没人走,你走成佛之道一定是很孤单,找一个同伴都很难得遇到,比不上地狱道,地狱道很拥挤,人挤人,走都走不动。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,不要以为那么多人走这个道,这个道一定不错。那个道你们说好,没人走,好在哪里?不但是佛道、菩萨道、缘觉声闻道,连人天道上人都很稀少,为什么?佛在此地说得多清楚:「夫为人者,当爱乐人善」,你们想想看,这个道上有多少人?看到别人善心善行,真正生欢喜心,人道;如果看到别人有善心善行,心生嫉妒就不是人道,到哪里去?一定是饿鬼道、畜生道。还要想尽方法来障碍他、来打击他,这是地狱道。
什么叫「道」,我们要搞清楚,在佛法里面讲:「一切凡圣共有之达道」,达是到达,到达目标的这一条路。走佛道他成佛,走菩萨道他证得菩萨果位,走人道他来生得人身,我们讲是善道。他走的是贪心这个道,贪心是鬼道,贪而无厌。畜生道愚痴,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没有能力辨别,颠倒其事,畜生道。瞋恚嫉妒,地狱道。你走这个路,将来到达的路叫做道。理上来讲,在日常生活当中,当然之理。日用平常,当然之理,这是道。「当然之理」,实在讲,就是讲的「业因果报,丝毫不爽」,说这个事情。
什么叫「德」?德跟得失的「得」是一个意思,是相通的。你行道,行道你一定有得,你得到些什么。我们走佛道,得到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是德。我行菩萨道,我得到的是四摄六度,我真得到了。行恶道,他得到是苦难,这是德。在佛法里面,我们出家弟子行道,得的是什么?得的是三学三慧,得的是五分法身。我们有没有得到?我们真的得了,我们决定没有走错路,你走这个路决定你会得到三学、三慧、五分法身。说浅一点,你一定会得到烦恼轻、智慧长,法喜充满。再说得具体一点,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你全都得到了。儒家教学,得到的是什么?变化气质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,他得到了,儒家讲的道德。
今天这一段经文,『佛语阿难』,就是佛告阿难。因为这部经是早期翻译的,汉朝时候译的,翻经的体例还没有确定,所以这部经前头没有「如是我闻」。「夫为人者,当爱乐人善」,什么叫善?总的来说,修身践言,这是善的标准,总的标准。不能不修身,说话不能不兑现。践言,践是实践的践,先把身修好再说话,所说的全都做到了,做不到的不说。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就是这样子,释迦牟尼佛先修身,然后再讲经说法,他所讲的全是他自己做到的。换句话说,那是他的经验之谈,不是推测。佛所说的没有一条他是没有做到的,我们对他相信了,欢喜接受,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。善人的标准,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「昼夜常念善法」,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思想善;「观察善法」,行为善。我们要真学,真学绝不吃亏。
现在在世间吃一点亏算什么?时间太短了,我们要的是长远的利益,我们不要短暂的甜头,我们要长远的利益,往后生生世世得善报,我们要这个利益。所以一定要记住,佛教导我们「不容毫分不善夹杂」,这就对了。别人善不善,我清楚、我明了,如果我要不清楚、不明了,自己就是个糊涂人。清楚明了是智慧,智照,可是自己心里头如如不动,决定没有把它放在阿赖耶识里头去,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「不落印象」,这是功夫,普通人真的做不到。不落印象是非常高等的功夫,你一提起来,我统统晓得;你要不提起来,我心里头没有,干干净净、一尘不染。提起来清清楚楚,完全在智照之中。这种的善心善行,自己得大利,再以自己的善心善行感化众生、影响社会,这就是化他。
化他有没有作意去做?没有,作意就错了。佛教我们随缘做,作意是攀缘,有心去做,有心已经落在意识里头,他怎么不起烦恼?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教化众生的原则,不能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头,孔老夫子说得好: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」,不可以加一点意思在里头,加一点意思在里面,就是强不知以为知,错了!
佛说一切经,四十九年所讲的,我们在《般若经》上也读过,世尊讲他没有说过一句话,他没有说过一个字,谁要说佛讲经说法,这个人是谤佛。佛讲这个话对不对?对的,一点都不错。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,就是所说的这些话,没有掺杂自己意思在里头,有自己意思就是「说」了。没有自己的意思,永嘉大师对六祖能大师所说的「分别亦非意」,我们可以套这句话来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一切法「亦非意」,我们这才明白、才恍然大悟。什么叫「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」?不加自己丝毫意思在里头,这就对了。一切都是出於自然的,这是道德,这是善人。这样道德之人,他自自然然他不是有意的,自自然然感化一方,自自然然教化一方。这个一方,用现在话来说,是我们这一个地球,为什么?随著他的言行影响的面。
在从前,科技没有发明,身教影响的范围有限,那时候只有建一个寺院、建一个讲堂,来听经的人有远道而来的,不远千里而来,千里迢迢到这地方来参学、来听经,走路要走十天半个月。现在不一样,随著科技的发达,我们在一个小讲堂里面讲经,架上录像的设备、网路的设备,全世界都听到了。所以今天讲教化一方,这一方是你的身教能够达到的,那叫一方。今天这一方是全世界,是这个地球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这个人自自然然就是老师,就受人尊敬,尊敬不是他要求的,也不是学的人提出什么条件,这就叫道。这个尊敬确实是发自於内心的,我们对佛的尊敬,我们对菩萨的尊敬,我们对善知识的尊敬,哪里有丝毫勉强?哪里有丝毫意思在里头?
所以善人是「乡国之宝」,这是古人古书里头记载的,这个善人是我们这个乡里、是我们国家之宝。国宝,他对於我们这个地方潜移默化,大众不知不觉受他的感化,所以他的功德确确实实是在安定社会、福利国家。善人好比暗路明灯,好比航海的指南,於是社会一般大众对他这样的尊敬,对他这样的爱护,以他为榜样、为典型,向他学习。这个人是善人,心善行善,所以佛说『不可嫉之』,不能嫉妒,这个嫉妒不得了!
『人有恶意,向道德之人善师者』,恶意是轻慢,对老师轻视、骄慢、瞋恚、嫉妒,甚至於陷害、背叛,都是「恶意」这两个字包括了,「向道德之人」。佛在这个地方讲,这是假设有恶意向善知识的。我们在讲经的时候,有的时候也透露,我们要想作善人,佛是纯善究竟圆满的善人,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善人,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佛在哪里?经典上所教的都是佛道、菩萨道。善人从什么地方学起?这不能不知道,儒家的东西确实完全讲纲领,没有佛法说得那么详细,所以儒跟佛合起来相辅相成。儒家修善也就是儒家讲做人,就是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里面所讲的,从哪里做起?「格物致知」,我们要从这里下手。物是什么?欲望。你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?我相信许多同学们都听说过,佛家讲的「爱不重不生娑婆」,爱是什么?爱欲、欲望;「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这两句话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,我们之所以堕在六道轮回里面,根本的因素就是爱欲。
所以连儒家都知道,把这问题放在修行里头第一个项目:「格物」。「格」是格杀,用我们今天来讲,就是要跟它奋斗,要把物欲这个念头断掉,这叫格物,在佛法讲放下,放下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这种贪恋、享受,要把这个放下。实际生活当中可以随缘,决不能有心,有心贪图享受,你已经堕落。我们有没有在这上面做真功夫?对於世间毫无留恋,什么时候走,欢欢喜喜、快快乐乐,没有一丝毫留恋,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留恋,为什么?物欲放下了,在我们佛法讲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儒家讲的意思跟佛家讲的断烦恼完全相同,「格物」就是断烦恼。「致知」就是求智慧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最重要的一桩事情不是别的,是求智慧。
佛教,佛是智、觉,是求智求觉的一个教育、一个教学。可是智与觉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,就是欲望,欲望烦恼要不断,你的智慧怎么能现前?遇到最高明,释迦牟尼佛对你也没办法,束手无策。头一个教我们断烦恼,然后再学法门,「致知」就是学法门,法门无量誓愿学。所以你要记住,头一个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你要不断烦恼,法门你是一窍都不通,你所学的,学得再好,像现在的录像机、录影机一样,你能够学得、讲得一点都不错,对你自己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,你所讲的是听来的、读来的,记问之学,不是从你内心里头流出来的。如果你要是真学了,真的断烦恼,真干,你展开佛的经卷,你体会到,你说出来的,是从你自性流出来的,不一样,味道不相同。为什么有人讲经,我们听了之后有感受?有人讲经讲得也很好,好像就是没有感受,离开讲堂就一片空白,我们一般讲没有摄受力。摄受力不是学来的,摄受力是自己的功力,换句话说,你做到了多少,做到几成,从这里下手。
「格物致知」而后才能达到「诚意正心」,他跟佛法讲的真的没有两样。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是《礼记》里面的两篇,《礼记》根据现代人的考据,最晚也是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完成的。换句话说,它没有受到佛法丝毫的影响,它里面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几乎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同。佛法里面讲,佛法小乘没发菩提心,小乘人做到了格物,见思烦恼断了,超越六道轮回。尘沙烦恼断了,就契入四圣法界,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都没有发菩提心。菩提心一发,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初住叫发心住。菩提心不发则已,一发就是圆初住菩萨。菩提心是什么心?就是「四弘誓愿」前后,后面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前面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上求下化。由此可知,圆教初住菩萨的条件就是四弘誓愿圆满具足,他真做到了。四圣法界都还没做到,所以四圣法界发的心是「相似位」,不是真的。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掀开经本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》第十五面,经文第二行看起:
【佛语阿难。夫为人者。当爱乐人善。不可嫉之。人有恶意。向道德之人善师者。是恶意向佛无异也。】
这一段,前面我们将「恶意」、「道德」做了简单的介绍。佛的教诲用意很深,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,我们所遇到的生活环境,可以说是从有史以来没有听说这样混乱的局面。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「五浊恶世」,实在说,我们对於佛这句话概念十分的模糊,而在今天社会上,我想每一个人都能够觉察到浊恶到了极处。我们听了佛这一段的教诲,实在是有无穷的感慨,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幸运,在这个时代能够闻到如来正法,纵然不能够帮助苦难的世间,至少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,这是无比的幸运。所以聪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决定要把机缘掌握住,决定不能轻易放过,为什么?这机缘是太难得遇到了,真正是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彭际清居士所说的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」。我们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,才会非常非常的珍重,决定在这一生当中求得解脱。
佛法的修学,第一个要好老师。这一大段的经文,阿难尊者向佛请教,就是师生之道。而世尊首先为我们说出,这是一个总原则、总纲领,做人应当要爱好别人的善心善行,这是总原则,这是做人的道理。别人有善心、有善行,千万不能够嫉妒,嫉妒这个业造得重。如果这个善人,他的善心善行影响的面很广,影响的时间很长,你嫉妒障碍这个罪过,末后讲『恶意向佛无异也』。这话怎么说法?「恶意向佛」,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,我们有没有想到这问题?怎么可以轻易障碍别人的善行?
我们以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来说,这个话不是我讲的。会集本出来的时候,当代慧明老法师讲过、慈舟法师讲过,另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家、出家的大德一致的赞叹。如果会集本将来确确实实影响到整个末法,末法九千年,影响的面到全世界,你要是嫉妒障碍,你不堕阿鼻地狱谁堕阿鼻地狱?这比消灭一个族群、毁掉一个国家的罪还重!就是中国这个国家,你把中国整个毁灭,也不过杀掉十三亿人,这罪过不重。但是你要是把这本子毁灭掉、障碍住,叫全世界几十亿人失去解脱的机缘,断掉法身慧命,谁敢干这事情?佛法里面结罪,完全看影响面的广狭、时间的长短。可是今天既然有这么多人嫉妒障碍,我们也要有一点智慧,如何回避,如何把障碍减轻、减缓,我们要是不懂道理,那我们就不是佛弟子。
所以在中国,既然有这么大的反对的声音、反对的浪潮,我们可以转个弯,向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,有欢喜接受的,我们全心全力去弘扬,这样就好了。所以一定要有智慧,才能够解决问题,把佛法延续下去,续佛慧命。在障缘严重的时候,古来祖师大德很多做法给我们启示,给我们做榜样,传两、三个人,事业不需要在自己手上完成,不需要自己看到。达摩祖师到中国,把禅宗传到中国,当时的环境也是遭遇到重大困难,达摩在少林寺面壁,传一个人,这就行了,二祖慧可。慧可在一生当中,障难依旧不能避免,也传一个人,五代都是单传,到第六代惠能大师,嫉妒障碍逐渐消除了,时节因缘成熟,有机会让他发扬光大。我们晓得禅宗至少在中国影响一直到现在,时间一千三百多年,面,不但影响整个中国,也传遍了全世界。我们从这地方去观察,知道当时障碍的那些人,他的罪过有多重。
禅,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,像法成就,而净,佛也讲过,末法成就,末法一万年。我们学佛、读经,经读到哪里去?所以我现在深深体会到,我们学佛修行扎根比什么都重要。李炳南老居士当年教导我们这些学生,选这部经作为我们启蒙的学习课程,现在想想大有道理在。小乘经那么多,为什么选这部?现在我们懂了,这部经针对现实而说的。第一个问题,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?这问题我们解决了,学习完了。第二个问题,「杀业责任」,杀生到底有没有过失?佛的开示只是讲这一个问题,聪明人一定要联想到,不杀生是如来的大戒,这一条是问戒律,以这个为例,我们会联想到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五戒至少你要联想到。破戒、犯戒,果报是等同的,守戒、持戒,福报当然也是等同的;再扩大,比丘戒、菩萨戒、三聚净戒,意思都在这里头,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,举一隅要知三隅,闻一要知十,佛门里面常讲一闻千悟,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。
佛法是师道,中国人重视师道、古印度人重视师道。佛在经上常讲,一切众生有两条命,一条是生命,生命得自於父母,父母的恩德大。第二条是慧命,慧命得自於老师,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,在佛法里面,老师的恩德甚至於超过父母。为什么?父母给我们的生命是一生的,佛菩萨给我们的慧命是生生世世,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。这不是普通道德之人,是究竟圆满道德之人,我们对於这种人要不尊敬,已经就是很大的罪过,如果还要有嫉妒、还要有障碍,甚至於还要破坏,那麻烦事情就大了。所以佛答覆阿难,第一句话『当爱乐人善』,这是说出做人的总原则,人在世间总要学会能够爱人,欢喜一切众生的善行。欢喜,自然就全心全力去帮助他,不但不会嫉妒、不会障碍,帮助他、成就他,他的善就是我们自己的善,自他不二。他要造恶,你要去帮助他,你跟他造同等的恶,为什么?自他不二,这是事实真相。
『道』跟『德』这两个字,意思我们总得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道」是路,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有十条,我们走哪条路?我们很希望走佛道,我们走的是成佛之道。心里是这么想的,也有这意愿,可是自己要冷静去反省、去观察,我这一条路是不是成佛之道?不能走错了。如果把地狱道当作成佛之道,那就冤枉了。说实在的话,地狱道热闹得不得了,非常拥挤;成佛之道没人走,你走成佛之道一定是很孤单,找一个同伴都很难得遇到,比不上地狱道,地狱道很拥挤,人挤人,走都走不动。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,不要以为那么多人走这个道,这个道一定不错。那个道你们说好,没人走,好在哪里?不但是佛道、菩萨道、缘觉声闻道,连人天道上人都很稀少,为什么?佛在此地说得多清楚:「夫为人者,当爱乐人善」,你们想想看,这个道上有多少人?看到别人善心善行,真正生欢喜心,人道;如果看到别人有善心善行,心生嫉妒就不是人道,到哪里去?一定是饿鬼道、畜生道。还要想尽方法来障碍他、来打击他,这是地狱道。
什么叫「道」,我们要搞清楚,在佛法里面讲:「一切凡圣共有之达道」,达是到达,到达目标的这一条路。走佛道他成佛,走菩萨道他证得菩萨果位,走人道他来生得人身,我们讲是善道。他走的是贪心这个道,贪心是鬼道,贪而无厌。畜生道愚痴,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没有能力辨别,颠倒其事,畜生道。瞋恚嫉妒,地狱道。你走这个路,将来到达的路叫做道。理上来讲,在日常生活当中,当然之理。日用平常,当然之理,这是道。「当然之理」,实在讲,就是讲的「业因果报,丝毫不爽」,说这个事情。
什么叫「德」?德跟得失的「得」是一个意思,是相通的。你行道,行道你一定有得,你得到些什么。我们走佛道,得到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是德。我行菩萨道,我得到的是四摄六度,我真得到了。行恶道,他得到是苦难,这是德。在佛法里面,我们出家弟子行道,得的是什么?得的是三学三慧,得的是五分法身。我们有没有得到?我们真的得了,我们决定没有走错路,你走这个路决定你会得到三学、三慧、五分法身。说浅一点,你一定会得到烦恼轻、智慧长,法喜充满。再说得具体一点,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你全都得到了。儒家教学,得到的是什么?变化气质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,他得到了,儒家讲的道德。
今天这一段经文,『佛语阿难』,就是佛告阿难。因为这部经是早期翻译的,汉朝时候译的,翻经的体例还没有确定,所以这部经前头没有「如是我闻」。「夫为人者,当爱乐人善」,什么叫善?总的来说,修身践言,这是善的标准,总的标准。不能不修身,说话不能不兑现。践言,践是实践的践,先把身修好再说话,所说的全都做到了,做不到的不说。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就是这样子,释迦牟尼佛先修身,然后再讲经说法,他所讲的全是他自己做到的。换句话说,那是他的经验之谈,不是推测。佛所说的没有一条他是没有做到的,我们对他相信了,欢喜接受,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。善人的标准,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「昼夜常念善法」,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思想善;「观察善法」,行为善。我们要真学,真学绝不吃亏。
现在在世间吃一点亏算什么?时间太短了,我们要的是长远的利益,我们不要短暂的甜头,我们要长远的利益,往后生生世世得善报,我们要这个利益。所以一定要记住,佛教导我们「不容毫分不善夹杂」,这就对了。别人善不善,我清楚、我明了,如果我要不清楚、不明了,自己就是个糊涂人。清楚明了是智慧,智照,可是自己心里头如如不动,决定没有把它放在阿赖耶识里头去,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「不落印象」,这是功夫,普通人真的做不到。不落印象是非常高等的功夫,你一提起来,我统统晓得;你要不提起来,我心里头没有,干干净净、一尘不染。提起来清清楚楚,完全在智照之中。这种的善心善行,自己得大利,再以自己的善心善行感化众生、影响社会,这就是化他。
化他有没有作意去做?没有,作意就错了。佛教我们随缘做,作意是攀缘,有心去做,有心已经落在意识里头,他怎么不起烦恼?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教化众生的原则,不能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头,孔老夫子说得好: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」,不可以加一点意思在里头,加一点意思在里面,就是强不知以为知,错了!
佛说一切经,四十九年所讲的,我们在《般若经》上也读过,世尊讲他没有说过一句话,他没有说过一个字,谁要说佛讲经说法,这个人是谤佛。佛讲这个话对不对?对的,一点都不错。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,就是所说的这些话,没有掺杂自己意思在里头,有自己意思就是「说」了。没有自己的意思,永嘉大师对六祖能大师所说的「分别亦非意」,我们可以套这句话来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一切法「亦非意」,我们这才明白、才恍然大悟。什么叫「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」?不加自己丝毫意思在里头,这就对了。一切都是出於自然的,这是道德,这是善人。这样道德之人,他自自然然他不是有意的,自自然然感化一方,自自然然教化一方。这个一方,用现在话来说,是我们这一个地球,为什么?随著他的言行影响的面。
在从前,科技没有发明,身教影响的范围有限,那时候只有建一个寺院、建一个讲堂,来听经的人有远道而来的,不远千里而来,千里迢迢到这地方来参学、来听经,走路要走十天半个月。现在不一样,随著科技的发达,我们在一个小讲堂里面讲经,架上录像的设备、网路的设备,全世界都听到了。所以今天讲教化一方,这一方是你的身教能够达到的,那叫一方。今天这一方是全世界,是这个地球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这个人自自然然就是老师,就受人尊敬,尊敬不是他要求的,也不是学的人提出什么条件,这就叫道。这个尊敬确实是发自於内心的,我们对佛的尊敬,我们对菩萨的尊敬,我们对善知识的尊敬,哪里有丝毫勉强?哪里有丝毫意思在里头?
所以善人是「乡国之宝」,这是古人古书里头记载的,这个善人是我们这个乡里、是我们国家之宝。国宝,他对於我们这个地方潜移默化,大众不知不觉受他的感化,所以他的功德确确实实是在安定社会、福利国家。善人好比暗路明灯,好比航海的指南,於是社会一般大众对他这样的尊敬,对他这样的爱护,以他为榜样、为典型,向他学习。这个人是善人,心善行善,所以佛说『不可嫉之』,不能嫉妒,这个嫉妒不得了!
『人有恶意,向道德之人善师者』,恶意是轻慢,对老师轻视、骄慢、瞋恚、嫉妒,甚至於陷害、背叛,都是「恶意」这两个字包括了,「向道德之人」。佛在这个地方讲,这是假设有恶意向善知识的。我们在讲经的时候,有的时候也透露,我们要想作善人,佛是纯善究竟圆满的善人,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善人,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佛在哪里?经典上所教的都是佛道、菩萨道。善人从什么地方学起?这不能不知道,儒家的东西确实完全讲纲领,没有佛法说得那么详细,所以儒跟佛合起来相辅相成。儒家修善也就是儒家讲做人,就是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里面所讲的,从哪里做起?「格物致知」,我们要从这里下手。物是什么?欲望。你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?我相信许多同学们都听说过,佛家讲的「爱不重不生娑婆」,爱是什么?爱欲、欲望;「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这两句话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,我们之所以堕在六道轮回里面,根本的因素就是爱欲。
所以连儒家都知道,把这问题放在修行里头第一个项目:「格物」。「格」是格杀,用我们今天来讲,就是要跟它奋斗,要把物欲这个念头断掉,这叫格物,在佛法讲放下,放下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这种贪恋、享受,要把这个放下。实际生活当中可以随缘,决不能有心,有心贪图享受,你已经堕落。我们有没有在这上面做真功夫?对於世间毫无留恋,什么时候走,欢欢喜喜、快快乐乐,没有一丝毫留恋,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留恋,为什么?物欲放下了,在我们佛法讲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儒家讲的意思跟佛家讲的断烦恼完全相同,「格物」就是断烦恼。「致知」就是求智慧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最重要的一桩事情不是别的,是求智慧。
佛教,佛是智、觉,是求智求觉的一个教育、一个教学。可是智与觉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,就是欲望,欲望烦恼要不断,你的智慧怎么能现前?遇到最高明,释迦牟尼佛对你也没办法,束手无策。头一个教我们断烦恼,然后再学法门,「致知」就是学法门,法门无量誓愿学。所以你要记住,头一个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你要不断烦恼,法门你是一窍都不通,你所学的,学得再好,像现在的录像机、录影机一样,你能够学得、讲得一点都不错,对你自己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,你所讲的是听来的、读来的,记问之学,不是从你内心里头流出来的。如果你要是真学了,真的断烦恼,真干,你展开佛的经卷,你体会到,你说出来的,是从你自性流出来的,不一样,味道不相同。为什么有人讲经,我们听了之后有感受?有人讲经讲得也很好,好像就是没有感受,离开讲堂就一片空白,我们一般讲没有摄受力。摄受力不是学来的,摄受力是自己的功力,换句话说,你做到了多少,做到几成,从这里下手。
「格物致知」而后才能达到「诚意正心」,他跟佛法讲的真的没有两样。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是《礼记》里面的两篇,《礼记》根据现代人的考据,最晚也是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完成的。换句话说,它没有受到佛法丝毫的影响,它里面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几乎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同。佛法里面讲,佛法小乘没发菩提心,小乘人做到了格物,见思烦恼断了,超越六道轮回。尘沙烦恼断了,就契入四圣法界,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都没有发菩提心。菩提心一发,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初住叫发心住。菩提心不发则已,一发就是圆初住菩萨。菩提心是什么心?就是「四弘誓愿」前后,后面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前面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上求下化。由此可知,圆教初住菩萨的条件就是四弘誓愿圆满具足,他真做到了。四圣法界都还没做到,所以四圣法界发的心是「相似位」,不是真的。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