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(第十三集) 1996/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:15-012-0013
茗公老和尚,诸位法师,诸位同修,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六面,倒数第二行看起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我今实言告汝。若有菩萨不修诸行。不断烦恼。不习禅诵。不求多闻。我说是人非出家者。】
从这个地方看起。经文讲到此地,将要结束了。依照蕅益大师的分判,这是第十三段,说明『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』,那就不是出家人。世尊对於出家弟子的要求,这里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们看经文一开头,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,叫著弥勒菩萨的名字,底下经文非常重要,叫名字是提醒他。而特别在经文上有『实言告汝』,实言就是老实告诉你,这个就决定不是虚假。『若有菩萨』,假设有这么一个菩萨。这个菩萨实在讲前面讲得太多了,特别是初学的菩萨,犯规矩、有毛病的多半是初学的菩萨,老菩萨那倒不会。特别提醒,如果你「不修诸行」,行是生活行为,诸行,诸是多,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为那是说之不尽。佛在讲经当中,常常把许许多多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,就是身、口、意,无量的行为,总不出身口意三类。
身是造作,我们一举一动是身的行为;口里面的言语是口业行为;念头里面思想、见解,这叫意业行为,就全都包括了。修行就是把我们一切行为,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,叫做修行。大家一定要记住,修行不是每天念经、每天拜佛,不是的,那是狭义的。真正修行在哪里?在起心动念之处。一个念头起来,想想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?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?什么是错误的?佛在经上有个简单的标准,凡是自私自利的就是错误的;凡是为一切众生的,那就是正确的。何以为自己都是错误?我们同修应当都很明了,学佛的目的是要超越三界,了生死,脱轮回。三界六道怎么形成的?我执形成的。破了我执,就脱离六道;破了法执,就脱离十法界,这是学佛人的目标。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,这叫增长我执,修得再好你也不能脱离六道轮回,佛的标准在此地,修行一定要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。学佛的人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,为社会大众,不能为自己著想,你要修诸行。
要「断烦恼」,烦恼是贪瞋痴慢,慢是傲慢,疑是对於圣教怀疑。佛菩萨的教诲至善、圆满,你对它产生怀疑,不能接受,这是很大的过失。一定要断烦恼,我们讲修行从哪里修起?从断烦恼修起。第三要「习禅诵」。禅诵两个字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统统包括尽。我们中国人常讲宗门、教下,禅是宗门,诵是教下,在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全都包括了。这不是叫你全部都学习,此地是概说,大小乘经论,各宗各派,你只要选一样,一门深入。诵是你要读诵这一门的经论,譬如我们在此地,许多同修们选择的净土宗。净土宗的经论最少,只有五经一论,你要常常念,念经就是听佛的教诲,把佛的教训牢牢的记住,你要理解,要依教奉行,依教奉行就是禅,禅这个字代表行。还要「求多闻」,多闻是增长智慧,增长定力,定慧等学。
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这四条,初学菩萨一定要做到,如果这四条都废弃了,佛说你不是出家人。不要以为剃了头,穿了出家人的衣服,你自己以为是出家人,诸佛菩萨不承认你是出家人。这个要记住,非常重要,叫著弥勒菩萨,实在讲就是叫著我们。请看下面经文:
【弥勒。若有勤修智断行者。】
『智』是智慧,『断』就是前面讲断烦恼,真正学智慧、断烦恼的这个菩萨,『行者』就是修行的人。
【智出生者。智成就者。】
这三句是讲真正修行,功夫高下有三个层次不同。「智断行者」就是观照的功夫,要是以我们净宗的术语来讲,这一类的人就是功夫成片,虽然不高,有了功夫,在宗门里面讲观照。『智出生』,智慧现前,在我们本宗是事一心不乱,宗门里讲照住,开头是学观照,观照功夫得力,就照住,照住智慧就出生了。『智成就』那是照见,你们都念过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一开端就是「观自在菩萨,照见五蕴皆空」,照见是我们净土宗理一心不乱的境界。这三句是真正修行功夫的三个层次,智断行者、智出生者、智成就者。这是诸佛如来所赞叹的,这是真正的菩萨,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的出家人。下面这一段就相当重要,都是前面所说,末法时期出家人所犯的一些过失,前面详细说过,此地在这里做个总结。
【不作世业营众务者。】
这一句是总说。世间的事业,你既然出家了,不应该再做世间的事业。要把世间事业放下,不要再经营许多的事务,为什么?这些事务障道,也就是说妨碍你的清净心,妨碍你修戒定慧,因此统统要放下,就是前面所说的种种过失统统都能放下。下面佛就说了:
【我说是人。住如来教。】
这个『我』是释迦牟尼佛自称。佛就说这个人他的心真的是住在如来教诲之中,念念不忘如来教诲,心行真正能够依教修行,这是佛赞叹的。下面说:
【若有菩萨。】
『若』是假设,假设有菩萨。
【乐作世业营於众务。为所不应。我说是人住於生死。是故菩萨不应亲近。】
这是世尊在警告我们,假如有菩萨,这都是初学的菩萨,『乐』是爱好、喜欢,喜欢做世间的事业,喜欢做世间事,还喜欢经营许多的事务,这里面包括的东西很广,前面有说过。『为所不应』,他为不应该为的,换句话说,他做不应该做的这些事情。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,佛也教给我们了,我们要记住,要依教奉行。如果还做这些事情,还犯这些过失,佛就说了,这个人『住於生死』,住於生死就是他还是六道轮回的众生,他这一生出不了三界,没法子了生死。『是故菩萨不应亲近』,真正修菩萨道的人,对於这些人要用什么态度?佛说过,敬而远之。我们对他恭敬,恭敬是应当的,普贤十愿「礼敬诸佛」,我们对他尊敬。远是什么?不要跟他学,这个地方「不应亲近」就是你不能跟他学,你跟他学就错了。再看下面经文,世尊唯恐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意思还不够透彻的了解,举例来说明,这太好了。
【弥勒。若有菩萨。多营众务。】
下面举个例子,他营什么众务?营是经营,许许多多这些事务。下面佛举个例子,譬如:
【造七宝塔。】
造多少?
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。】
宝塔做得太多了,不是一个,像今天在世界上,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去造七宝塔,造那么多。那你就太多了,多营事务。
【如是菩萨。不能令我而生欢喜。亦非供养恭敬於我。】
这个『我』是佛自称,佛并不喜欢人这么做。由此可知,在我们中国古代,佛门有位大护法梁武帝,大家都知道。梁武帝以他国王之尊,用国家的财富造了佛寺四百八十座,度僧,就是度出家人,人家喜欢出家他也欢喜,成就人出家,十多万人,自己以为功德很大。那个时候刚好碰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,达摩见梁武帝,梁武帝很得意,在佛门做这么多好事,就向达摩夸耀,我建四百八十座寺院,度出家人十多万人,我功德大不大?哪里晓得达摩祖师给他浇一盆凉水,说「并无功德」。梁武帝听了很不是味道,很不高兴,从此以后就不理他。达摩祖师没有人护法,跑到少林寺去面壁,没人理他!达摩讲的是真话,如果要说几句奉承话,国王,你的功劳大得很!那梁武帝不变成他的护法吗?出家人句句都是讲实话,没有功德。
梁武帝做的是什么?做的是福德。诸位要晓得,福德跟功德不一样。功德是定慧,你建那么多庙,度那么多出家人,与你修定、修慧毫不相干。定慧是功德,譬如说持戒,持戒要得定,持戒就是功,得定是德,这是功德。修定有功,开慧是德,智慧开了,这个是德。所以功是因,德是果,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别的。福德,我有福报可以送给别人享,功德没有办法,自己的功德,决定不能够赠给别人。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不能给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遭了难,还要去受罪。福德可以给人,与人共享,功德不可能。并无功德,这就是说明梁武帝他老人家的成就,智慧成就,你们都念过《无量寿经》,比不上世饶王。世饶王真的觉悟了,舍弃王位,出家修行,就是法藏比丘,以后就是阿弥陀佛,梁武帝怎么能比得上!这就是说功德跟福德差别很大。
佛在此地这个意思劝勉我们,要真正修行,这个重要,这些杂务事情是愈少愈好。百丈大师在当年跟丛林建立的清规,他老人家丛林二十条约里面,第一条就是「丛林以无事为兴盛」。佛法什么叫最兴盛?无事就是兴盛。这个话很有道理,与佛在经典上、与达摩祖师说的完全相应。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。我们再看下面经文,佛怎么教导我们。
【弥勒。若有菩萨。於波罗蜜相应之法。乃至受持一四句偈。读诵修行为人演说。是人乃为供养於我。何以故。诸佛菩提从多闻生。不从众务而得生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太明白了。『波罗蜜相应之法』就是般若,此地这个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,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与般若相应。在中国,《般若经》代表的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我们上次在此地,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这部经讲过一遍。要与智慧相应,《金刚般若》可以说是高等的智慧,圆满的智慧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。下面经文跟《金刚经》完全相同,『乃至受持一四句偈』,《般若经》经上一四句偈,这个「一四句偈」并没有特定指定哪四句,任何四句。像《金刚经》上任何四句,你能够接受,你能够读诵,你能够修行,依照经典的教训,经上讲的原理原则你去做,而且『为人演说』。演说是两码事情,「演」是表演,做出模样给别人看。诸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,出家人是为社会大众的样板、榜样。你想想看我们的言语、生活、行为、起心动念,可不可以与社会大众做样子?能不能与社会大众做榜样?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「说」是为他解说,你做个好样子,人家看到一定很羡慕,一定会向你请教,请教的时候你就给他说明。
我们在外国,外国人看到我们这个形象他很欢喜,他觉得我们的生活很快乐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。他就找人来问,你们生活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乐?我们就告诉他,我们学佛,学佛就快乐。佛是什么?一步一步就来问,我们就把佛法介绍给他。你要想快乐,你就来学佛。外国人信基督教的多,学佛信基督教没有违背,佛是老师,上帝是你们的爸爸,那不违背。你星期天上教堂,星期六到佛堂来,我教你,教你怎么快乐、怎么长寿、怎么样会不老,我教你!他一听就欢喜得不得了,他也怕老。你要做出样子来给人家看,人家向你请教,你再给他说法,叫为人演说。这个人真正供养佛,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这叫法供养,依教修行供养,这真供养。后面佛说为什么,『诸佛菩提』,菩提是觉悟,是正觉,一切诸佛的大觉是『从多闻生,不从众务而得生也』。多闻就是底下讲的读诵、修行、演说,是从这个地方生的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【弥勒。若有菩萨勤营众务。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於众务。当知是人。增长业障无诸福利。】
这是我们要记住,我们要明了的,这是特别告诫。『若有菩萨』,假设有菩萨他欢喜搞许多世间的这些事务,喜欢搞这个。而且妨害真正修行的菩萨,他逼迫这些真正修行菩萨也跟他一起去『营於众务』。佛就说,这个人『增长业障』,没有福利,福是福报,利是利益。
【何以故。如是所说三种福业。一切皆从智慧而生。】
真正的福报、真实的利益是从智慧生的,佛法的修学是叫你开智慧。『三种福业』就是指前面『读诵修行演说』,三种是指这个,不是指其他的。
【是故弥勒。营事菩萨。】
经营一切事业的这些菩萨们。
【於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。不应障碍为作留难。】
你不能去障碍他,不能去为难他。
【读诵修行演说菩萨。】
这多半是初学,很用功的菩萨。
【於修禅定诸菩萨所。不应障碍为作留难。】
修禅定的功夫比初学人高,他的心更清净,他的事更少,你也不要去找他的麻烦,也不要去障碍他,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的教训。后面佛还有比喻,真的是怕我们不明了这个意思,一层再一层的为我们宣说。请看经文。
【弥勒。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。】
这个就多了。『一阎浮提』究竟是多大?我们就以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,咱们这个地球,阎浮提比我们地球还要大。就算是地球吧,今天讲全世界的营事的菩萨,经营一切事务的菩萨。
【於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。】
对於一个真正想修行办道者。
【应当亲近供养承事。】
不但不能障碍他、为难他,你还要亲近、供养、承事他,那你就对了,你真的就是依教奉行。
【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。於一勤修禅定菩萨。亦当亲近供养承事。】
这句话好懂。这个修行比你的程度高,比你的功夫深,你遇到了,不但不能障碍为难,你也要亲近、供养、承事。『勤修禅定菩萨』,诸住要记住,这个地方所讲的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。他讲的是大前提、大原则,是指依教修行而得清净心的,都是勤修禅定菩萨。禅定两个字,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解释,根据《金刚经》所说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这两句话的意思,外不著相是禅,内不动心是定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看得清清楚楚,听得清清楚楚,这是慧,慧是不糊涂,没有一样不清楚。虽然清楚,绝不动心,看到再好的东西,不起贪心,看到再不如意的事情,不起瞋恚心。你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,永远保持你心清净、平等,这是定。不是叫你眼不要看,耳不要听,不是的,那你就错了。你样样都可以接触,样样明了,但样样不著,不执著,不受他的影响,那是禅,合起来叫禅定,此地是讲这个。无论修学那个法门,无论修学那个宗派,功夫得力,就是修禅定的菩萨,这是指功夫真正得力之人。底下经文说:
【如是善业。如来随喜。如来悦可。】
我们以这样的心态、这样的行为对待真正修行人,佛就欢喜。佛说这是善业,诸佛如来都随喜,诸佛如来都悦可,欢喜、许可你,你做得对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【若於勤修智慧菩萨。承事供养。当获无量福德之聚。】
不但是获福德,而且是『福德之聚』,无量福德聚集在一起,你能够得大福报。这是『若於勤修智慧菩萨』,勤修智慧菩萨层次就高了。前面讲初业菩萨、智慧菩萨,智慧菩萨通常是指法身大士,最低限度也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才是智慧菩萨。正如《金刚经》二句一偈所说的,这二句就是刚才讲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;这首偈就是后面所说的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《金刚经》这首偈是智慧之观。我们今天讲宇宙观跟人生观,那是究竟圆满智慧的观察。而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正是看破、放下,就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。你对这种人你承事供养,你获的福就大。为什么获福之大,我们平常讲经的时候都曾经说过,在这里不要再浪费时间,特别是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讲得详细。后面也有略说。
【何以故。】
为什么?
【智慧之业无上最胜。超过一切三界所行。】
佛在此地为我们略说。学佛就是学智慧,佛法是智慧之法,佛学是智慧之学。诸位要记住,我们学佛一开端就把修学的目的说出来,学佛人求什么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句话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。你有智慧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,连了生死出三界、成佛作祖的问题都能解决,何况世间事。世事要跟突破六道轮回来比,世间事是鸡毛蒜皮,小事一桩,有大智慧,怎么会不能解决?学佛之人没有别的,就是学智慧。诸位要看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所表演的,没有别的,就是智慧。所以,『智慧之业无上最胜,超过一切三界所行』,三界六道没有能跟它相比的。
【是故弥勒。若有菩萨发起精进。於智慧中当勤修习。】
佛在此地这句话是勉励我们,你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你出家想作菩萨,你受了菩萨戒,就是菩萨,你应当精进,应当发心,应当修学智慧。到这里是一个段落。
下面是蕅益大师判的第十四段,略说戏论的过失,也有二十种。到这个地方把它补足了,前面种种过失都说了,戏论没说。佛为什么没有说?弥勒菩萨没问,没问,佛就不说,这是要有启请的人,弥勒菩萨一问,佛就说了。我们再看经文。
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善说初业菩萨。】
你看经文很清楚,初学的菩萨烦恼习气都没断,所以一身的毛病。这个毛病略举几个例子,前面都说过了。
【乐於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。】
喜欢热闹,初学喜欢热闹,喜欢『世话』,世间的闲话,喜欢这个,喜欢『睡眠』,喜欢做许多种种这些事务,这许许多多的过失佛都善说。「说」上面加个「善」,意味深长,我跟你们讲的善巧的意思,细心去体会。什么叫善说?说而无说叫善说,说了你要著相,有能说、有所说,就不善。诸佛菩萨说一切法,是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,没有能所叫善。突破了能所,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门。能说、所说是二,无有能说,无有所说,入不二法门,这个说叫善说。如来善说,你能不能善听?如果诸位要是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,那你是善听。善听的人就入佛境界,入不二法门。你在此地听,净空法师在讲经,我在这里听,你是有能有所,所以你入不了不二法门,你也入不了菩萨的境界。虽听不善,虽说也不善。善说、善听,味道长了,这个味道很浓。如来善说这些初学菩萨种种过失。这后头问出来了。
【世尊。云何名为戏论中过。】
这是前面没问的,这里补出来。实在讲他并不是补出来,多营众务的毛病太大,所以两大段的经文讲这桩事情,这桩事情是我们现代人通病、大病,应当要觉悟。
【若观察时。】
观察是智慧,你要有智慧来观照、来觉察。
【令诸菩萨当得住於寂静无诸诤论。】
你要晓得戏论过失太多了,远离戏论,你的心就定了。戒定慧三学,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教导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实在是一切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教导一切众生,都离不开这个原则。因戒得定,这个戒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戒定慧三个字都是广义的。广义的戒这个字,就是守法,守规矩、守法,守规矩、守法,你的心就定了。你不守法、不守规矩,你的心里常常要提防,心里有恐怖,你心怎么会定?所以持戒就是守法、守规矩,样样都安,你的心是定的,你的心不会乱。因定开慧,你的心清净、心安定,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一切诸佛教导众生离不开这个原则。戏论,戏论就是破坏戒定,这个过失就很大。弥勒菩萨在此地代我们请法,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戏论的过失。请看经文。
【佛言弥勒。初业菩萨。戏论过失。无量无边。我今略说有二十种。】
无量无边的过失,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归纳,归纳成二十类。诸位要记住,跟前面一样,这二十种是二十种类,每一类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过失。下面说:
【云何名为二十种过。】
哪二十种过?佛在这里一桩一桩为我们说出来。
【一者於现在生多诸苦恼。】
这个是喜欢戏论的人。戏论的范围包括很广,通常我们一般讲开玩笑,是属於戏论。而实在讲,这里面除了开玩笑之外,还有许多都是属於戏论,只要与经典所讲的正意相违背的,这些言论都可以含摄在戏论之中。像现在许多唱歌,流行歌曲里面的歌词,戏剧、电影里面的台词,你仔细去听听,都是戏论、绮语。所以它包括的范围很广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。第一桩过失,『於现在生多诸苦恼』,现在生是现世。增加苦恼,为什么会增加苦恼?谚语里头常说「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,往往在戏论当中跟人结下些冤仇,自己都不晓得,招惹别人的怀恨、报复,惹很多的麻烦。出家菩萨不应该做这个事情,古德教人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」,这个有道理,不必要说的话尽量少说,多念佛决定有好处。念佛,心定在佛号上。尤其是修净土宗的,你为什么不求功夫成片?为什么不求一心不乱?你讲这些话,这些毫无意义的话,妨害你功夫成片,一定的道理,多诸苦恼。
【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。】
『忍辱』在此地是耐心,废话多的人、戏论多的人增长瞋恚,刚才讲了容易与人结怨。谈话当中,彼此话不投机,就恼怒起来,这个我们常常看到的,真是从小小的几句话不投机起,就闹成很不愉快,可见得言语之道是大学问。瞋恚心动了,你的忍辱功夫当然就没有了。六波罗蜜里面,忍辱是对治瞋恚的,布施对治悭贪,持戒对治恶业,忍辱对治瞋恚,瞋恚心生起来,忍辱波罗蜜就没有了,耐心就没有了。
【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。】
『怨』是冤家,『对』是敌对,你的冤家对头有机会找你麻烦。就在你言语里面挑剔你的毛病,找你的把柄,而你说的时候没有留意,没有小心,「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,他就来找麻烦。像这些事情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看到,常常遇到。读古书,读历史,历史上,言语不慎招来灾祸的太多了,小的,身败名裂,大的,国破家亡。孔老夫子教学,言语列在第二,有他的道理。孔门四科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就是言语,再来是政事、文学,他把言语看得这么重,你看佛在经上说的这一段,我们想想夫子教人不无道理。
【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。】
魔在哪里?到处都是。魔就是折磨,我们心生烦恼,烦恼是魔。《八大人觉经》我想大家都念过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种魔,魔无量无边,归纳为四种。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,你才认识魔,你认识魔,魔就不能害你。最怕的是你不认识魔,魔就来找麻烦,你就要受魔之害,要认清楚。佛告诉我们,第一个五阴是魔,五阴是我们的身体,本身这个东西就是个魔障。色受想行识,色是色身。我听说我们同学这两天又有人被蚊子咬,送到医院去了,你们招到魔障,色身招魔了。受想行识是心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魔,不是好东西。所以佛教我们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要把它舍掉,为什么?魔!远离魔障。你还要不要舍?这五阴是魔。
又说烦恼是魔。烦恼是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皆是魔障,你要认识它。为什么佛叫你断烦恼,你还特别喜欢烦恼?今天有信徒来,供养你一个大红包,十万块新币,你欢喜得不得了,你著魔了!十万块拿到,贪心起来,魔障就现前,你要认识他,你要把他看破。我能不能接受?会引起我贪瞋痴,会引起我妄想分别执著,我不受,你就聪明了。什么时候可以受?受而无受,无受而受,行!你智慧开了。慧行菩萨可以受,为什么?对他丝毫没有影响,也就是说真的做到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。可以拿这个钱财做利益众生的事业,他不会去享受,不会想买一点好吃的,不会想买一件好衣服穿,不可能。
在中国近代,你们大家都晓得,印光大师、虚云老和尚,这两位大德受国内、国外人的尊敬供养,供养钱财太多了,也没有听说两位老法师吃个小伙,没有听说。也没有听说两位老法师做一件新袍子来穿穿,没有听说过。你看看虚云老和尚的照片,我看了他三十几张照片,每一张照片穿的衣服都是补好多补丁,这是我们的好榜样。钱财可以接受,自己绝不用,对自己来讲,不增长贪瞋痴,自己心还是清净的,做利益众生的事情。印光大师所有一切供养,他老人家印经布施,跟全世界的众生广结法缘,我们应当要学,我就是学他老人家。他老人家是我们的祖师,我的佛法是得自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就是印祖的学生,所以我是继承印祖这个道统。他老人家怎么做,我们学著做、跟著做,印经布施。现代科技发达,除了印经之外,我们可以做录影带、可以做磁带、可以做光碟,现在更进步的是国际网路,电脑。我们把佛法传播到全世界,送到每个人的家庭,这是诸佛、祖师的愿望。我们何必去享受,何必去造业?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
出家人这个衣服没有什么新款式,一件衣服爱惜一点可以穿个十年、二十年,我们就远离魔障。生活愈简单愈健康,所以大家在饮食上不要挑剔,愈是简单的生活,就是最健康的。你不信,不信我这个人就可以做证。我二十六岁学佛,学佛不到半年我就吃长素,我的饮食非常简单,而且非常少,我吃得很少,吃得很简单,我不吃零食。我看你们都比我吃得多,晚上还要吃消夜,还好多东西,我的生活简单。简单,分量很少,就是最健康、最长寿。你们都生病,我不生病,我今年七十岁,没有生过病。你要问为什么?简单,生活愈简单愈好,心要清净,我跟你们讲得很多,所有一切疾病根源都是妄想。经上讲的,贪瞋痴叫三毒,你里头有三毒,你怎么会不生病?外面有五欲六尘,内外交感,哪有不生病的道理?里头没有三毒,外头五欲六尘不沾染,你怎么会生病,没有理由生病。所以,你要懂得怎样保护身体的健康,简单的饮食,少量的饮食,心里头不生烦恼,不起杂念,念念弘扬佛法,念念利益众生。学菩萨要像菩萨,我们学了有用,不是没有用,学了真快乐,真自在。所以魔要认识他,这四种魔,这两种最重要。
死魔,那是人不能避免的,后面天魔,天魔你要懂得,天魔是什么?就是我们今天社会,五花八门种种诱惑,那就是天魔。你们到市场去溜一圈,看这个也动心,那个也好看,那就是天魔在招手。你心一动念,就落到魔掌上去,就被他掌握。你每天辛辛苦苦的去赚钱,赚的钱全被他骗去了,你这个生活是为谁活的?都为那些魔活的。特别是女孩子,喜欢漂亮,你看成衣匠天天设新款样。新的东西展现出来,去年那个落伍了,去年那个还很好,落伍了,穿到外面不好意思,一定要去买新的样子,你赚的钱又被他骗去。有人说,旧的穿出去不好看,笑死人了!我常常讲,笑死是他死,你不死,你怕他干什么!他死我不死!
魔要认识清楚,『魔及魔民』太厉害了。魔不是青面獠牙,不是很吓唬人的,魔很好看,看到叫你生贪瞋痴,那就是魔。如果你看到生清净心,那是佛菩萨,你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,心很清净,那是佛菩萨。如果看到的起贪瞋痴,生妄想,那就是魔境界。你喜欢诤论、喜欢戏论,魔很喜欢,为什么?你脱离不了魔掌,道理在此地,要搞清楚。
【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。】
这句话严重,你的善根断了。善根是什么?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我常常教真正发心修行的同学,如果你的功夫定力不够,你要想成就,要想得清净心,你必须在生活里面,不要看电视、不要听人唱歌、不要看报纸、不要看杂志,你的心就清净。心清净了,人家问什么?没事,今天世界天下没事,天下太平。我天下太平,你的天下不太平,你多事,我无事,就这么修的。你来问我,我都知道,你不问我,我什么都不知道,这就对了。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。家里电视机丢掉,不能要,那是什么东西?那就是魔,魔在你家里头。他折磨你的身心,叫你一天到晚不得安身,佛号也念不好,怎么可以要!善根就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叫三善根,你未生的善根就生不起来。
【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。】
你已经有的无贪、无瞋、无痴的善根很微薄,喜欢戏论,你这一点善根保不住,很容易退掉;换句话说,善根没有了,你当然做善、行善就困难;换句话说,起心动念怎能不作恶?
【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。】
增是增长。『诸斗诤』是一切的斗争,这是泛指,没有指哪一桩。总而言之,这个过失很多。『怨竞』,竞是竞争,怨里面有怨仇、也有误会,误会也包括在「怨」这个字里面。竞是竞争,现在这个社会非常麻烦,我们学佛的人清楚,明白,竞争不是好事情,人人都在竞争,社会怎么能得到安宁?诸佛菩萨、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大众,都教给我们无争,人家争,我们不争。诸位要晓得,你只要有竞争之心,你这一生永远生活在苦痛之中,竞争没有止境的;换句话说,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永远不会断,你的生活多苦。你今天竞争,你的地位得到了,你的财富得到了,得到怎么样?苦啊!那不是乐。所以现代人,我们看到许多富贵人家,富而不乐,他过得很苦,为什么很苦?一天到晚那个心在竞争,日子过得好可怜,我们在旁边看到,看得很清楚。我们为什么快乐?我不竞争,我不争,知足常乐。社会上大家都知足,就天下太平,社会就安定,安定自然就繁荣。所以繁荣不是靠竞争的,没有这个道理,竞争得到的繁荣,后遗症很多,弊病很多,会带来社会的动乱。你仔细想想,还是古圣先贤、佛菩萨讲的有道理。很可惜,佛法缺少人宣传,我们今天学了佛法,有责任、有使命把佛陀的教诲发扬光大。要从自己本身做起,本身做到不与人争,我们不但不争,我们要让,人家要竞争,我们要退让。
唐朝庞居士表演那招,好啊!有味道。庞蕴居士他开悟了,他真正觉悟了。他家里面很富有,悟了之后把他家里的金银财宝统统装在一条船上,船放到大江当中,砸一个洞,沉到底下去,什么都不要。人家问他,看到这个事情就问他,你这么多钱财,怎么不要了?他说我不要了。人家说,你不要,拿来做好事不好吗?他就是为了留一句话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人人都无事,天下就太平,社会就安定。好人太多麻烦大了,为什么?好人要做好事,这个要做这个好事,那个要做那个好事,就冲突打架了,好事不如无事,都是这个经上讲的道理。所以这个经上一再讲,好经营这些事务,过失无量无边。好事不如无事,无事里面有真智慧,他心清净。所以说从我们本身做起,我们不与人争,学佛的人最起码的要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你才心安理得。
心安,理,就是佛所证的理,你也得到了。为什么今天我们读佛经,看不到佛经里的意思?佛所说的道理,我们怎么想也想不通,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出来,有障碍。什么障碍?业障,业障就是你的心不清净,你的心不安。心怎样才能安?平就安。你看我们中国的字,平安,怎么样到平?公平。你的心大公无私,你才能得平,平了之后才安,安了以后你才能得,得就是你悟出佛经所讲的道理,你就明白了。这是真实的受用,这是真正的乐趣,世间人没有法子想像这里头的乐。古人讲读书乐,读佛书是更乐,没有比这个快乐的,就是因为它里头能达到心安理得。理得,智慧就开了,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就彻底明了,就是《般若经》上讲的诸法实相,你得到了。所以,竞争的念头要不得,世间人不管怎么样提倡,我们要晓得它不是真的。再看底下:
【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。】
『地狱恶趣之业』是什么?瞋恚、嫉妒,这是地狱第一个因素,瞋恚,里面当然含著有悭贪跟愚痴;换句话说,贪瞋痴是地狱恶业的种子、业因。你造作这个业因,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?这是来生得的不如意,造作这个恶业。
【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。】
这是讲现前的果报。
【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。】
『謇涩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吃,口吃有没有人懂得?我们大陆从前人讲口吃,就是言语困难,说话结结巴巴,讲不清楚。这个果报从哪里来的?戏论是因,得这样的果报。
【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。】
『不能忆持』叫健忘,你所学的这些经教,常常忘失,记不起来。
【十二者与未闻经闻之不悟。】
你初学一部经,你不容易了解经的意思。不像根利的人,根利的人从来没有听过这个经,一听意思就明了,一听就觉悟。
【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。】
『善知识』是如教修行之人,是真正肯修行的人。看到你不肯修行、懈怠、懒散、成天的戏论过失,人家对你当然是敬而远之,不敢跟你接近,这一定道理的。所以善知识对你都是敬而远之。
【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。】
物以类聚,喜欢戏论的,喜欢搞贪瞋痴的,喜欢造罪业的,这些朋友很快就来了,跟你一块造业。恶知识你很快就遇到。
【十五者修行於道难得出离。】
『道』是统指大小乘一切佛法,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不能成就,成就的标准是了生死出三界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你要想出三界不容易;换句话说,修得再好,还是搞六道轮回,你才晓得戏论过失的严重。
【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。】
你不喜欢听到的话,听到就生烦恼的话,这些话常常听到,也常在你的耳边,这是现前的果报。因为你喜欢讲这些戏论,戏论也不是真正修行人喜欢听的,你说的话人家不喜欢听,所以你也常常听到你自己不喜欢的这些言论。这果报太快了,现前的果报。
【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。】
常生疑惑,常生忧虑,你的心神不安。
【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。】
『难』是遭难,佛经上所讲的三途八难,此地这个「难」就是讲的三途八难,果报常常在三途八难当中。这个「难」特别是指没有机会闻到佛法,这里头也有一条说的世智辩聪,世智辩聪,纵然接触佛法他很难接受,都是属於此地所说的。
【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。】
『白法』是善法,古印度将善恶常常讲做黑白,我们中国人习惯称善恶,印度人称为黑白。白就是善,你修学一切善法常有障碍。
【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诸怨嫉。】
这就是你平常生活的享受,你的受用,纵然是你自己修福感得好的果报,可是别人还是会嫉妒你,还是会埋怨你,遭这些无妄之灾。你要问他的原因,原因都在戏论的过失。当然这个里头的业因非常复杂,但是戏论是缘,你纵然有因,要没有缘,不会有这些果报现前。经上所讲的这些过失,这个里头有因有缘,我们必须把因缘看得清楚、明白,要知道避免。后面这句是总结,
【弥勒。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。】
这是佛略说二十种,这个二十种是『菩萨耽著』,耽著是贪染,喜欢戏论一定有二十种过。
【尔时世尊。重说偈言。】
偈颂便於记忆,用诗歌的体裁写出来。因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,重覆前面所说的,希望大家能把它记住。偈颂第二个意思,是为后到的同修,因为佛讲经不是像学校上课,有先来后到的。后来的人,前面所讲的没有听到,佛很慈悲,也不能让他们失望,把前面的重新再说一遍,简单提一提,以弥补他没有听到的部分,所以用偈颂再说一遍。下面这是五言颂,就是五个字一句,四句是一首,一共二十一首,我们来念一念。
【现生常苦恼。离忍多瞋恚。怨雠生害心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这第一首。『现生』是现在,你会生起苦恼,常常会生起苦恼。你忍耐的功夫会失掉,会离去,多有瞋恚的念头。而且有些冤家对头常常有伤害你的意念。这是戏论做因缘,招惹这些麻烦。第二首:
【魔及魔眷属。常生欢喜心。丧失诸善法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这个好懂,前面也说得很详细。『魔及魔眷属』,你喜欢开玩笑,他们很欢喜,他们得其便,使你丧失修学善法。
【未生善不生。常住於斗诤。造於恶趣业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没有生的善不容易生起来,已经有的小善也很容易退失。在戏论里面很容易引起误会,而误会又很容易引起斗诤,这就造作恶业了。
【身形多丑陋。生於下劣家。发言常謇涩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修行功夫得不得力,有没有受用,看自己身体就知道。世间法里头常讲,看相、算命的都会说「相随心转」,相貌会改变,相会随心转,我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。所以你的心清净,你的心慈悲,你的相貌就很好。如果你的心里面都是贪瞋痴,欲望很重,相貌就丑陋,体质也就不好。你学佛,要表演给人家看,丑陋的相貌,多病的身体,人家一看,不要学佛了,学佛这个样子,谁还敢学佛?你学佛,身体健康,容光焕发,长生不老,人家一看,学佛好!不能不学佛。这是招牌。我学佛,弘法靠这个招牌。我今年七十一岁了,这个招牌还不错,可以增长大家的信心,很重要。我的几个老师,当年我年轻的时候跟他学,实在讲也是看他的招牌好。我老师李炳南老居士,九十五岁在讲台上讲经说法,不要用扩音器,音声洪亮,动作跟年轻人一样,九十五岁不要侍者,不要人照顾。我跟他的时候他大概七十一、二岁,跟我这个年龄差不多,我看他像三、四十岁的人一样,真是叫人羡慕。早年两位老师,方东美先生跟章嘉大师,法相庄严,你看到就生仰慕之心。所以弘法利生,招牌很要紧。
你们这些都学讲经的,三年你们的相貌不改变,体质不改变,你们讲经的前途就有限。会不会改变?真的会改变。我原来相貌不是这样的,你们要看到我出家的相片你会吓一跳,又干又瘦,很不好看,会转变的。我的音声不亮,年轻的时候声音不好。我上课的时候,初出家教佛学院,上课在教室里面,教室比这个小太多了,第四排以后就听不到我的声音。后面同学常写字条给我,要我把声音放大一点。音声是得佛加持的,我的音声变了,我自己都不晓得。讲《地藏经》的时候,同修告诉我,他说法师,你音声变了。我说怎么变了?他们带著有录音机,放来给我听,我听了,果然不一样。音声要求三宝加持,不是靠自己,自己没有福,要托佛菩萨的福报,托大众的福报。大众有福,我音声就洪亮,与自己不相干。我们把身体要捐献给大众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将此身心奉尘刹」,那个福报就不是自己的,是三宝加持的,一切众生之福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这个恩德太大。所以容貌跟体质会变的。这首就不再多说了,再看第五首,
【闻法不能持。或闻不入耳。常离诸善友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你闻法常常忘记,不能依持;或者是听不进去,听了不生欢喜心,善知识远离,戏论之过。
【值遇恶知识。与道难出离。常闻不顺语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你常常遭遇到恶知识,恶友常遇,修学任何法门,不能出离三界,常听到不喜欢听的这些言论。翻过来看第七首:
【随彼所生处。常怀疑惑心。於法不能了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无论你生在哪一道,无论你生在哪个处所,多疑,这个很痛苦,多疑、迷惑,惑是迷惑,於事理不能够明了。底下讲得好,『於法不能了』,这个法是世出世间法,不能通达明了。第八首:
【常生八难中。远离无难处。具足无利益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前面讲了,这里指出来了,这是三途八难。『常生八难中,远离无难处』,无难之处你遇不到,你所遇到的都在八难之中。『具足无利益』,得不到真实的利益,这也是戏论过。
【於善多障碍。退失正思惟。所受多怨嫉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做作一切善法常常有障碍,做不圆满。『退失正思惟』,退失正念。所享受的多遭怨嫉,遭人嫉妒,这个的确是有,我都曾经见过。我们同修当中有,人非常好,无论做什么事情常常遭人嫉妒,他大概这个因不是这一生,总是前生的,这麻烦很大。以后遇到要多多劝他,不要开玩笑,避免戏论,也许能够改过自新。第十首:
【如是诸过失。皆因戏论生。】
这个两句总结以前,前面所讲的,大概都把前面这二十种都包括进去。这二十种类这么多的过失,都因戏论生,戏论虽不是因,决定是增上缘。
【是故有智者。速疾当远离。如是戏论者。难证大菩提。是故有智人。亦应不亲近。戏论诤论处。多起诸烦恼。智者应远离。当去百由旬。亦不近於彼。造立诸舍宅。】
到这个地方是一段。前面大概都是每一首是一个段落,讲一桩事情,这个是三首,总共三首是一个段落。佛在此地不但总结过失,而且劝勉我们,如果你真的有智慧,真有智慧你一定赶快远离,远离什么?远离戏论,你从今而后,再不要去造作这些事情。换句话说,不是讲你完全不能开玩笑,你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当中可以开玩笑。玩笑也叫人开悟,你才是菩萨;玩笑要叫人生烦恼,你就多了业障,你就造业。所以,菩萨自始至终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,这个要懂得,绝不轻易开玩笑。遇到喜欢开玩笑的人,我们要远离他,这是佛在此地对我们的教诲。为什么?因为戏论接近争论,往往戏论就连著有争论,你就起烦恼,起贪瞋痴慢。
『智者应远离,当去百由旬』,这个「百由旬」也不要把它死在那里。一由旬四十里,一百由旬要跑那么远,没有那个必要,就是远离他的意思。不要死在经文里面,一定要如佛规定躲到百由旬之外,佛不是这个意思。佛是叫你远离,赶快远离,意思在此地。『亦不近於彼,造立诸舍宅』,这就是你住家,那个喜欢开玩笑的人,不要跟他做邻居,你要住的跟他有个距离,意思就是这样。所以住家也要选择邻居,这很重要。下面说:
【是故出家人。不应住诤论。汝等无田宅。妻子及僮仆。乃至荣位等。何缘兴诤论。】
这个一首半六句是说一桩事情,这是佛特地对我们出家人讲的。因为上面讲的那么多过失的缘故,你们这些出家人,决定心里头不要有诤论。你们既然出了家,你也没有田宅,也没有财产,你也没有妻子,也没有僮仆,甚至於你在社会上也没有这些荣位、这些地位,你凭什么去诤论?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这个才对。再看底下这一首:
【出家住寂静。身被於法服。诸仙咸敬事。当修忍辱心。如是戏论者。增长毒害心。当堕於恶趣。是故应修忍。】
这两首说一桩事情。这是教给我们出家人,出家人心要时常保持著清净,『住』是安住,哪有出家人心不清净的道理?你们也常听到,出家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,六根里头就有意根;一尘不染,尘是指五欲六尘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,你心里怎么能牵挂这个?怎么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?那你就不是出家人,佛说得太多了。『身被於法服』,这不念「被」,跟挑手边的「披」同音同义,古时候这个字通用,这里念破音字。你的身上披的是法服,法服是袈裟,是染衣,你要懂得这个意思。真正出家人,天人、仙人看到你都尊敬你;换句话说,你搭上、穿上袈裟,你心地污染,不清净,不要说天人不尊敬你,鬼神都瞧不起你,鬼神都开你玩笑。应当要『修忍辱心』,忍辱就是要忍耐,世间荣华富贵我们要舍弃,不要去羡慕,不要去攀缘。『如是戏论者』,喜欢戏论的人『增长毒害心』,这个毒是三毒贪瞋痴;害是烦恼,常常叫你生起三毒烦恼,三毒烦恼是三恶道的业因,果报在恶趣。『是故应修忍』,你要能忍得过,不要去沾惹五欲六尘。你既然发心出家,你是真正觉悟了,怎么样觉悟?从五欲六尘跳出来,觉悟了。再看底下第十七首:
【囚禁及系缚。刑害而捶楚。如是等诸苦。皆由诤论生。】
现前来讲,就是你犯法,你受刑;『囚禁』、『系缚』、『刑害』、『捶楚』都是古时候的刑法。像新加坡,你犯了罪,鞭刑,要坐牢。囚禁就是坐牢,系缚是坐牢,鞭刑是刑害,你犯法你就要受法律的制裁。犯法常常也有从戏论到争论发生的,所以要晓得这个害处。
【如是戏论者。常遇恶知识。名称不增长。曾无欢喜心。】
善知识远离,恶知识常常遇到。『名称』就是今天讲的名誉、名声,你的名声不好,人家常讲某人常常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,你的名声就不好;换句话说,社会大众对你也就敬而远之,不会亲近你,都是说的戏论为缘而招惹的祸害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这一段有两首偈,佛劝教我们。
【若舍於诤论。无能伺其便。眷属不乖离。常遇於善友。於乘得清净。业障尽无余。摧伏於魔军。勤修忍辱行。】
这个两首是一段。佛在此地劝导我们,教我们要舍诤论,正是所谓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。身心清净,纵然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,他对你也无可奈何。为什么?虽然过去生中有这些业因,这一生当中没有缘,他也不会报复。过去的冤家债主结的有因,这一生遇到缘,才遇到报复,遇到果报;若没有恶缘,虽有恶因也不受恶报,这个道理要懂得。所以没有『能伺其便』,「便」就是我们俗话讲把柄,人家抓不到你的毛病,你没有恶缘给人,冤家债主对你也没有办法报复。『眷属不乖离』,就是说你一家过得和顺,你的家庭幸福美满,没有人能破坏你的家庭。为什么?戏论当中常常产生诤论,诤论里面就有挑拨离间,特别是挑拨你家庭,让你一家不和,父子不亲,这个很痛苦,十之八九与戏论都有关系。佛讲得是真好,弥勒菩萨赞叹佛善说,这个赞叹是真实不虚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佛都把它说出来,实在是难得。我们要想到自己这一生幸福,家庭美满,事业顺利成功,一定要远离戏论。远离戏论的人常遇善友,善与善相感,善人跟善人是一聚、是一类,善人决定不会跟恶人聚集在一会,不可能的,这正是孔夫子所说的「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」。他总是一类一类的,一群一群的,志同道合;善跟恶,志不同,道不合,他不会在一起的。
『於乘得清净』,「乘」应当念破音字,念胜,这是讲修行。无论是大乘法,无论是小乘法,你修学一定功夫得力,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。功夫得力,你心清净,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明了通达。所有一切佛法,佛法里面的宗派行门,在功夫上说,虽然名词术语不相同,其实一桩事情。宗门里面讲得定、开悟,或者是讲观照、照住、照见,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乱,教下里面常讲止观,名相不同,都是一桩事情,总不离觉正净。觉正净三个字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此地用清净。所以,无论修学什么功夫,功夫得力都得清净心,清净心现前,业障就消除。大家要消业障,怎样业障才能消除?心清净业障就消除。业障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,这个要懂。消业障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清净心现前。
『摧伏於魔军』,所有什么外面诱惑的,你都不会动心了。五欲六尘的诱惑,花花世界的诱惑,你完全不动心,这就是降伏魔军。『勤修忍辱行』,不动心是忍辱的功夫,你能够忍受,忍后你就得定。你看六波罗蜜,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,你不能忍,你决定不能精进。精,大家都知道,精是纯、精纯,纯而不杂,这样的进步才叫精进。我们一般学佛,犯的毛病犯在哪里?你们不是不用功,不是不努力,非常可惜的是杂进。什么都想学,什么都想懂得,样样都想通达,所以是杂进、乱进,你不能成就。别说是佛法,以世法而论,譬如世间念书,你们念大学,大学里面有很多科系。如果你考进大学,每一个科系的课程你都去听、你都去学,如果这个大学有一百个科系,一个科系学四年,你四百年都毕不了业。你很用功,但是你是杂进,你不是精进。如果有个人懂得精进,我在里头选一个科目、一个科系,其他的科系我都不学,我专学这个科系,四年毕业了。
你们要懂这个道理,佛所说的一切经,不是叫你一个人学的。佛所说的一切经,就跟学校里开的无量无边的课程,不是都教你的,你在里面选择一门你喜欢的,选择好之后一门深入。所以我奉劝诸位同修,你们如果说以《无量寿经》,选择这部经,这部经你天天读它,常常讲它,十年之后,你是全世界《无量寿》专家,你就是阿弥陀佛。全世界想听《无量寿经》,一定要请你这位阿弥陀佛,活阿弥陀佛,你真的是活佛。你要用十年功夫学一部《普门品》,你是活观音菩萨。精进,忍辱才能精进,你要能忍得过,其他的我都不要,我就学一样,头一个你要能忍,然后才能达到精进,精进才能成就定慧;慧一开,那是无所不通达,这是佛祖教给我的秘诀。你要不相信,样样都好,样样都学,样样通样样松,到最后是一无所成,你说多可惜。今天这个科技时代都讲求专精,社会上尊重的是专家,而不是尊重通家,尊重专家。我们学佛也一样,专家!专一部经,专家,专一个行门,这个要紧。末后这一首:
【诤论多诸过。】
佛真是苦口婆心,劝导我们,诤论的过失太多了。
【无诤具功德。】
无诤就成就功德,成就戒定慧,成就闻思修,成就无量功德。所以这个社会,在海外无论哪个国家,你耳朵所听的,眼睛所接触到的,都是竞争,商场上也竞争,哪个场合都在竞争,我们不争。我们要把不争的道理说出来,要把不争的功德、利益说出来。你争,我不争,我过得比你快乐,我过得比你幸福,这是事实。你要问,我为什么这么快乐?无诤。
【若有修行者。当住於忍辱。】
要是真正修行人,一定要把心安住在忍辱上,什么都能忍,决定不与人争,命里有的决定有,命里没有的争不来。
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茗公老和尚,诸位法师,诸位同修,请掀开经本,第三十六面,倒数第二行看起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我今实言告汝。若有菩萨不修诸行。不断烦恼。不习禅诵。不求多闻。我说是人非出家者。】
从这个地方看起。经文讲到此地,将要结束了。依照蕅益大师的分判,这是第十三段,说明『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』,那就不是出家人。世尊对於出家弟子的要求,这里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们看经文一开头,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,叫著弥勒菩萨的名字,底下经文非常重要,叫名字是提醒他。而特别在经文上有『实言告汝』,实言就是老实告诉你,这个就决定不是虚假。『若有菩萨』,假设有这么一个菩萨。这个菩萨实在讲前面讲得太多了,特别是初学的菩萨,犯规矩、有毛病的多半是初学的菩萨,老菩萨那倒不会。特别提醒,如果你「不修诸行」,行是生活行为,诸行,诸是多,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为那是说之不尽。佛在讲经当中,常常把许许多多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,就是身、口、意,无量的行为,总不出身口意三类。
身是造作,我们一举一动是身的行为;口里面的言语是口业行为;念头里面思想、见解,这叫意业行为,就全都包括了。修行就是把我们一切行为,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,叫做修行。大家一定要记住,修行不是每天念经、每天拜佛,不是的,那是狭义的。真正修行在哪里?在起心动念之处。一个念头起来,想想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?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?什么是错误的?佛在经上有个简单的标准,凡是自私自利的就是错误的;凡是为一切众生的,那就是正确的。何以为自己都是错误?我们同修应当都很明了,学佛的目的是要超越三界,了生死,脱轮回。三界六道怎么形成的?我执形成的。破了我执,就脱离六道;破了法执,就脱离十法界,这是学佛人的目标。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,这叫增长我执,修得再好你也不能脱离六道轮回,佛的标准在此地,修行一定要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。学佛的人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,为社会大众,不能为自己著想,你要修诸行。
要「断烦恼」,烦恼是贪瞋痴慢,慢是傲慢,疑是对於圣教怀疑。佛菩萨的教诲至善、圆满,你对它产生怀疑,不能接受,这是很大的过失。一定要断烦恼,我们讲修行从哪里修起?从断烦恼修起。第三要「习禅诵」。禅诵两个字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统统包括尽。我们中国人常讲宗门、教下,禅是宗门,诵是教下,在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全都包括了。这不是叫你全部都学习,此地是概说,大小乘经论,各宗各派,你只要选一样,一门深入。诵是你要读诵这一门的经论,譬如我们在此地,许多同修们选择的净土宗。净土宗的经论最少,只有五经一论,你要常常念,念经就是听佛的教诲,把佛的教训牢牢的记住,你要理解,要依教奉行,依教奉行就是禅,禅这个字代表行。还要「求多闻」,多闻是增长智慧,增长定力,定慧等学。
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这四条,初学菩萨一定要做到,如果这四条都废弃了,佛说你不是出家人。不要以为剃了头,穿了出家人的衣服,你自己以为是出家人,诸佛菩萨不承认你是出家人。这个要记住,非常重要,叫著弥勒菩萨,实在讲就是叫著我们。请看下面经文:
【弥勒。若有勤修智断行者。】
『智』是智慧,『断』就是前面讲断烦恼,真正学智慧、断烦恼的这个菩萨,『行者』就是修行的人。
【智出生者。智成就者。】
这三句是讲真正修行,功夫高下有三个层次不同。「智断行者」就是观照的功夫,要是以我们净宗的术语来讲,这一类的人就是功夫成片,虽然不高,有了功夫,在宗门里面讲观照。『智出生』,智慧现前,在我们本宗是事一心不乱,宗门里讲照住,开头是学观照,观照功夫得力,就照住,照住智慧就出生了。『智成就』那是照见,你们都念过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一开端就是「观自在菩萨,照见五蕴皆空」,照见是我们净土宗理一心不乱的境界。这三句是真正修行功夫的三个层次,智断行者、智出生者、智成就者。这是诸佛如来所赞叹的,这是真正的菩萨,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的出家人。下面这一段就相当重要,都是前面所说,末法时期出家人所犯的一些过失,前面详细说过,此地在这里做个总结。
【不作世业营众务者。】
这一句是总说。世间的事业,你既然出家了,不应该再做世间的事业。要把世间事业放下,不要再经营许多的事务,为什么?这些事务障道,也就是说妨碍你的清净心,妨碍你修戒定慧,因此统统要放下,就是前面所说的种种过失统统都能放下。下面佛就说了:
【我说是人。住如来教。】
这个『我』是释迦牟尼佛自称。佛就说这个人他的心真的是住在如来教诲之中,念念不忘如来教诲,心行真正能够依教修行,这是佛赞叹的。下面说:
【若有菩萨。】
『若』是假设,假设有菩萨。
【乐作世业营於众务。为所不应。我说是人住於生死。是故菩萨不应亲近。】
这是世尊在警告我们,假如有菩萨,这都是初学的菩萨,『乐』是爱好、喜欢,喜欢做世间的事业,喜欢做世间事,还喜欢经营许多的事务,这里面包括的东西很广,前面有说过。『为所不应』,他为不应该为的,换句话说,他做不应该做的这些事情。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,佛也教给我们了,我们要记住,要依教奉行。如果还做这些事情,还犯这些过失,佛就说了,这个人『住於生死』,住於生死就是他还是六道轮回的众生,他这一生出不了三界,没法子了生死。『是故菩萨不应亲近』,真正修菩萨道的人,对於这些人要用什么态度?佛说过,敬而远之。我们对他恭敬,恭敬是应当的,普贤十愿「礼敬诸佛」,我们对他尊敬。远是什么?不要跟他学,这个地方「不应亲近」就是你不能跟他学,你跟他学就错了。再看下面经文,世尊唯恐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意思还不够透彻的了解,举例来说明,这太好了。
【弥勒。若有菩萨。多营众务。】
下面举个例子,他营什么众务?营是经营,许许多多这些事务。下面佛举个例子,譬如:
【造七宝塔。】
造多少?
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。】
宝塔做得太多了,不是一个,像今天在世界上,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去造七宝塔,造那么多。那你就太多了,多营事务。
【如是菩萨。不能令我而生欢喜。亦非供养恭敬於我。】
这个『我』是佛自称,佛并不喜欢人这么做。由此可知,在我们中国古代,佛门有位大护法梁武帝,大家都知道。梁武帝以他国王之尊,用国家的财富造了佛寺四百八十座,度僧,就是度出家人,人家喜欢出家他也欢喜,成就人出家,十多万人,自己以为功德很大。那个时候刚好碰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,达摩见梁武帝,梁武帝很得意,在佛门做这么多好事,就向达摩夸耀,我建四百八十座寺院,度出家人十多万人,我功德大不大?哪里晓得达摩祖师给他浇一盆凉水,说「并无功德」。梁武帝听了很不是味道,很不高兴,从此以后就不理他。达摩祖师没有人护法,跑到少林寺去面壁,没人理他!达摩讲的是真话,如果要说几句奉承话,国王,你的功劳大得很!那梁武帝不变成他的护法吗?出家人句句都是讲实话,没有功德。
梁武帝做的是什么?做的是福德。诸位要晓得,福德跟功德不一样。功德是定慧,你建那么多庙,度那么多出家人,与你修定、修慧毫不相干。定慧是功德,譬如说持戒,持戒要得定,持戒就是功,得定是德,这是功德。修定有功,开慧是德,智慧开了,这个是德。所以功是因,德是果,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别的。福德,我有福报可以送给别人享,功德没有办法,自己的功德,决定不能够赠给别人。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不能给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遭了难,还要去受罪。福德可以给人,与人共享,功德不可能。并无功德,这就是说明梁武帝他老人家的成就,智慧成就,你们都念过《无量寿经》,比不上世饶王。世饶王真的觉悟了,舍弃王位,出家修行,就是法藏比丘,以后就是阿弥陀佛,梁武帝怎么能比得上!这就是说功德跟福德差别很大。
佛在此地这个意思劝勉我们,要真正修行,这个重要,这些杂务事情是愈少愈好。百丈大师在当年跟丛林建立的清规,他老人家丛林二十条约里面,第一条就是「丛林以无事为兴盛」。佛法什么叫最兴盛?无事就是兴盛。这个话很有道理,与佛在经典上、与达摩祖师说的完全相应。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。我们再看下面经文,佛怎么教导我们。
【弥勒。若有菩萨。於波罗蜜相应之法。乃至受持一四句偈。读诵修行为人演说。是人乃为供养於我。何以故。诸佛菩提从多闻生。不从众务而得生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太明白了。『波罗蜜相应之法』就是般若,此地这个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,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与般若相应。在中国,《般若经》代表的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我们上次在此地,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这部经讲过一遍。要与智慧相应,《金刚般若》可以说是高等的智慧,圆满的智慧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。下面经文跟《金刚经》完全相同,『乃至受持一四句偈』,《般若经》经上一四句偈,这个「一四句偈」并没有特定指定哪四句,任何四句。像《金刚经》上任何四句,你能够接受,你能够读诵,你能够修行,依照经典的教训,经上讲的原理原则你去做,而且『为人演说』。演说是两码事情,「演」是表演,做出模样给别人看。诸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,出家人是为社会大众的样板、榜样。你想想看我们的言语、生活、行为、起心动念,可不可以与社会大众做样子?能不能与社会大众做榜样?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「说」是为他解说,你做个好样子,人家看到一定很羡慕,一定会向你请教,请教的时候你就给他说明。
我们在外国,外国人看到我们这个形象他很欢喜,他觉得我们的生活很快乐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。他就找人来问,你们生活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乐?我们就告诉他,我们学佛,学佛就快乐。佛是什么?一步一步就来问,我们就把佛法介绍给他。你要想快乐,你就来学佛。外国人信基督教的多,学佛信基督教没有违背,佛是老师,上帝是你们的爸爸,那不违背。你星期天上教堂,星期六到佛堂来,我教你,教你怎么快乐、怎么长寿、怎么样会不老,我教你!他一听就欢喜得不得了,他也怕老。你要做出样子来给人家看,人家向你请教,你再给他说法,叫为人演说。这个人真正供养佛,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这叫法供养,依教修行供养,这真供养。后面佛说为什么,『诸佛菩提』,菩提是觉悟,是正觉,一切诸佛的大觉是『从多闻生,不从众务而得生也』。多闻就是底下讲的读诵、修行、演说,是从这个地方生的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【弥勒。若有菩萨勤营众务。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於众务。当知是人。增长业障无诸福利。】
这是我们要记住,我们要明了的,这是特别告诫。『若有菩萨』,假设有菩萨他欢喜搞许多世间的这些事务,喜欢搞这个。而且妨害真正修行的菩萨,他逼迫这些真正修行菩萨也跟他一起去『营於众务』。佛就说,这个人『增长业障』,没有福利,福是福报,利是利益。
【何以故。如是所说三种福业。一切皆从智慧而生。】
真正的福报、真实的利益是从智慧生的,佛法的修学是叫你开智慧。『三种福业』就是指前面『读诵修行演说』,三种是指这个,不是指其他的。
【是故弥勒。营事菩萨。】
经营一切事业的这些菩萨们。
【於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。不应障碍为作留难。】
你不能去障碍他,不能去为难他。
【读诵修行演说菩萨。】
这多半是初学,很用功的菩萨。
【於修禅定诸菩萨所。不应障碍为作留难。】
修禅定的功夫比初学人高,他的心更清净,他的事更少,你也不要去找他的麻烦,也不要去障碍他,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的教训。后面佛还有比喻,真的是怕我们不明了这个意思,一层再一层的为我们宣说。请看经文。
【弥勒。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。】
这个就多了。『一阎浮提』究竟是多大?我们就以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,咱们这个地球,阎浮提比我们地球还要大。就算是地球吧,今天讲全世界的营事的菩萨,经营一切事务的菩萨。
【於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。】
对於一个真正想修行办道者。
【应当亲近供养承事。】
不但不能障碍他、为难他,你还要亲近、供养、承事他,那你就对了,你真的就是依教奉行。
【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。於一勤修禅定菩萨。亦当亲近供养承事。】
这句话好懂。这个修行比你的程度高,比你的功夫深,你遇到了,不但不能障碍为难,你也要亲近、供养、承事。『勤修禅定菩萨』,诸住要记住,这个地方所讲的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。他讲的是大前提、大原则,是指依教修行而得清净心的,都是勤修禅定菩萨。禅定两个字,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解释,根据《金刚经》所说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这两句话的意思,外不著相是禅,内不动心是定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看得清清楚楚,听得清清楚楚,这是慧,慧是不糊涂,没有一样不清楚。虽然清楚,绝不动心,看到再好的东西,不起贪心,看到再不如意的事情,不起瞋恚心。你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,永远保持你心清净、平等,这是定。不是叫你眼不要看,耳不要听,不是的,那你就错了。你样样都可以接触,样样明了,但样样不著,不执著,不受他的影响,那是禅,合起来叫禅定,此地是讲这个。无论修学那个法门,无论修学那个宗派,功夫得力,就是修禅定的菩萨,这是指功夫真正得力之人。底下经文说:
【如是善业。如来随喜。如来悦可。】
我们以这样的心态、这样的行为对待真正修行人,佛就欢喜。佛说这是善业,诸佛如来都随喜,诸佛如来都悦可,欢喜、许可你,你做得对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【若於勤修智慧菩萨。承事供养。当获无量福德之聚。】
不但是获福德,而且是『福德之聚』,无量福德聚集在一起,你能够得大福报。这是『若於勤修智慧菩萨』,勤修智慧菩萨层次就高了。前面讲初业菩萨、智慧菩萨,智慧菩萨通常是指法身大士,最低限度也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才是智慧菩萨。正如《金刚经》二句一偈所说的,这二句就是刚才讲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;这首偈就是后面所说的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《金刚经》这首偈是智慧之观。我们今天讲宇宙观跟人生观,那是究竟圆满智慧的观察。而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正是看破、放下,就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。你对这种人你承事供养,你获的福就大。为什么获福之大,我们平常讲经的时候都曾经说过,在这里不要再浪费时间,特别是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讲得详细。后面也有略说。
【何以故。】
为什么?
【智慧之业无上最胜。超过一切三界所行。】
佛在此地为我们略说。学佛就是学智慧,佛法是智慧之法,佛学是智慧之学。诸位要记住,我们学佛一开端就把修学的目的说出来,学佛人求什么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句话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。你有智慧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,连了生死出三界、成佛作祖的问题都能解决,何况世间事。世事要跟突破六道轮回来比,世间事是鸡毛蒜皮,小事一桩,有大智慧,怎么会不能解决?学佛之人没有别的,就是学智慧。诸位要看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所表演的,没有别的,就是智慧。所以,『智慧之业无上最胜,超过一切三界所行』,三界六道没有能跟它相比的。
【是故弥勒。若有菩萨发起精进。於智慧中当勤修习。】
佛在此地这句话是勉励我们,你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你出家想作菩萨,你受了菩萨戒,就是菩萨,你应当精进,应当发心,应当修学智慧。到这里是一个段落。
下面是蕅益大师判的第十四段,略说戏论的过失,也有二十种。到这个地方把它补足了,前面种种过失都说了,戏论没说。佛为什么没有说?弥勒菩萨没问,没问,佛就不说,这是要有启请的人,弥勒菩萨一问,佛就说了。我们再看经文。
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善说初业菩萨。】
你看经文很清楚,初学的菩萨烦恼习气都没断,所以一身的毛病。这个毛病略举几个例子,前面都说过了。
【乐於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。】
喜欢热闹,初学喜欢热闹,喜欢『世话』,世间的闲话,喜欢这个,喜欢『睡眠』,喜欢做许多种种这些事务,这许许多多的过失佛都善说。「说」上面加个「善」,意味深长,我跟你们讲的善巧的意思,细心去体会。什么叫善说?说而无说叫善说,说了你要著相,有能说、有所说,就不善。诸佛菩萨说一切法,是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,没有能所叫善。突破了能所,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门。能说、所说是二,无有能说,无有所说,入不二法门,这个说叫善说。如来善说,你能不能善听?如果诸位要是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,那你是善听。善听的人就入佛境界,入不二法门。你在此地听,净空法师在讲经,我在这里听,你是有能有所,所以你入不了不二法门,你也入不了菩萨的境界。虽听不善,虽说也不善。善说、善听,味道长了,这个味道很浓。如来善说这些初学菩萨种种过失。这后头问出来了。
【世尊。云何名为戏论中过。】
这是前面没问的,这里补出来。实在讲他并不是补出来,多营众务的毛病太大,所以两大段的经文讲这桩事情,这桩事情是我们现代人通病、大病,应当要觉悟。
【若观察时。】
观察是智慧,你要有智慧来观照、来觉察。
【令诸菩萨当得住於寂静无诸诤论。】
你要晓得戏论过失太多了,远离戏论,你的心就定了。戒定慧三学,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教导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实在是一切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教导一切众生,都离不开这个原则。因戒得定,这个戒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戒定慧三个字都是广义的。广义的戒这个字,就是守法,守规矩、守法,守规矩、守法,你的心就定了。你不守法、不守规矩,你的心里常常要提防,心里有恐怖,你心怎么会定?所以持戒就是守法、守规矩,样样都安,你的心是定的,你的心不会乱。因定开慧,你的心清净、心安定,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一切诸佛教导众生离不开这个原则。戏论,戏论就是破坏戒定,这个过失就很大。弥勒菩萨在此地代我们请法,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戏论的过失。请看经文。
【佛言弥勒。初业菩萨。戏论过失。无量无边。我今略说有二十种。】
无量无边的过失,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归纳,归纳成二十类。诸位要记住,跟前面一样,这二十种是二十种类,每一类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过失。下面说:
【云何名为二十种过。】
哪二十种过?佛在这里一桩一桩为我们说出来。
【一者於现在生多诸苦恼。】
这个是喜欢戏论的人。戏论的范围包括很广,通常我们一般讲开玩笑,是属於戏论。而实在讲,这里面除了开玩笑之外,还有许多都是属於戏论,只要与经典所讲的正意相违背的,这些言论都可以含摄在戏论之中。像现在许多唱歌,流行歌曲里面的歌词,戏剧、电影里面的台词,你仔细去听听,都是戏论、绮语。所以它包括的范围很广,我们要细心去体会。第一桩过失,『於现在生多诸苦恼』,现在生是现世。增加苦恼,为什么会增加苦恼?谚语里头常说「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,往往在戏论当中跟人结下些冤仇,自己都不晓得,招惹别人的怀恨、报复,惹很多的麻烦。出家菩萨不应该做这个事情,古德教人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」,这个有道理,不必要说的话尽量少说,多念佛决定有好处。念佛,心定在佛号上。尤其是修净土宗的,你为什么不求功夫成片?为什么不求一心不乱?你讲这些话,这些毫无意义的话,妨害你功夫成片,一定的道理,多诸苦恼。
【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。】
『忍辱』在此地是耐心,废话多的人、戏论多的人增长瞋恚,刚才讲了容易与人结怨。谈话当中,彼此话不投机,就恼怒起来,这个我们常常看到的,真是从小小的几句话不投机起,就闹成很不愉快,可见得言语之道是大学问。瞋恚心动了,你的忍辱功夫当然就没有了。六波罗蜜里面,忍辱是对治瞋恚的,布施对治悭贪,持戒对治恶业,忍辱对治瞋恚,瞋恚心生起来,忍辱波罗蜜就没有了,耐心就没有了。
【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。】
『怨』是冤家,『对』是敌对,你的冤家对头有机会找你麻烦。就在你言语里面挑剔你的毛病,找你的把柄,而你说的时候没有留意,没有小心,「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,他就来找麻烦。像这些事情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看到,常常遇到。读古书,读历史,历史上,言语不慎招来灾祸的太多了,小的,身败名裂,大的,国破家亡。孔老夫子教学,言语列在第二,有他的道理。孔门四科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就是言语,再来是政事、文学,他把言语看得这么重,你看佛在经上说的这一段,我们想想夫子教人不无道理。
【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。】
魔在哪里?到处都是。魔就是折磨,我们心生烦恼,烦恼是魔。《八大人觉经》我想大家都念过,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种魔,魔无量无边,归纳为四种。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,你才认识魔,你认识魔,魔就不能害你。最怕的是你不认识魔,魔就来找麻烦,你就要受魔之害,要认清楚。佛告诉我们,第一个五阴是魔,五阴是我们的身体,本身这个东西就是个魔障。色受想行识,色是色身。我听说我们同学这两天又有人被蚊子咬,送到医院去了,你们招到魔障,色身招魔了。受想行识是心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魔,不是好东西。所以佛教我们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要把它舍掉,为什么?魔!远离魔障。你还要不要舍?这五阴是魔。
又说烦恼是魔。烦恼是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皆是魔障,你要认识它。为什么佛叫你断烦恼,你还特别喜欢烦恼?今天有信徒来,供养你一个大红包,十万块新币,你欢喜得不得了,你著魔了!十万块拿到,贪心起来,魔障就现前,你要认识他,你要把他看破。我能不能接受?会引起我贪瞋痴,会引起我妄想分别执著,我不受,你就聪明了。什么时候可以受?受而无受,无受而受,行!你智慧开了。慧行菩萨可以受,为什么?对他丝毫没有影响,也就是说真的做到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。可以拿这个钱财做利益众生的事业,他不会去享受,不会想买一点好吃的,不会想买一件好衣服穿,不可能。
在中国近代,你们大家都晓得,印光大师、虚云老和尚,这两位大德受国内、国外人的尊敬供养,供养钱财太多了,也没有听说两位老法师吃个小伙,没有听说。也没有听说两位老法师做一件新袍子来穿穿,没有听说过。你看看虚云老和尚的照片,我看了他三十几张照片,每一张照片穿的衣服都是补好多补丁,这是我们的好榜样。钱财可以接受,自己绝不用,对自己来讲,不增长贪瞋痴,自己心还是清净的,做利益众生的事情。印光大师所有一切供养,他老人家印经布施,跟全世界的众生广结法缘,我们应当要学,我就是学他老人家。他老人家是我们的祖师,我的佛法是得自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就是印祖的学生,所以我是继承印祖这个道统。他老人家怎么做,我们学著做、跟著做,印经布施。现代科技发达,除了印经之外,我们可以做录影带、可以做磁带、可以做光碟,现在更进步的是国际网路,电脑。我们把佛法传播到全世界,送到每个人的家庭,这是诸佛、祖师的愿望。我们何必去享受,何必去造业?那就错了,大错特错。
出家人这个衣服没有什么新款式,一件衣服爱惜一点可以穿个十年、二十年,我们就远离魔障。生活愈简单愈健康,所以大家在饮食上不要挑剔,愈是简单的生活,就是最健康的。你不信,不信我这个人就可以做证。我二十六岁学佛,学佛不到半年我就吃长素,我的饮食非常简单,而且非常少,我吃得很少,吃得很简单,我不吃零食。我看你们都比我吃得多,晚上还要吃消夜,还好多东西,我的生活简单。简单,分量很少,就是最健康、最长寿。你们都生病,我不生病,我今年七十岁,没有生过病。你要问为什么?简单,生活愈简单愈好,心要清净,我跟你们讲得很多,所有一切疾病根源都是妄想。经上讲的,贪瞋痴叫三毒,你里头有三毒,你怎么会不生病?外面有五欲六尘,内外交感,哪有不生病的道理?里头没有三毒,外头五欲六尘不沾染,你怎么会生病,没有理由生病。所以,你要懂得怎样保护身体的健康,简单的饮食,少量的饮食,心里头不生烦恼,不起杂念,念念弘扬佛法,念念利益众生。学菩萨要像菩萨,我们学了有用,不是没有用,学了真快乐,真自在。所以魔要认识他,这四种魔,这两种最重要。
死魔,那是人不能避免的,后面天魔,天魔你要懂得,天魔是什么?就是我们今天社会,五花八门种种诱惑,那就是天魔。你们到市场去溜一圈,看这个也动心,那个也好看,那就是天魔在招手。你心一动念,就落到魔掌上去,就被他掌握。你每天辛辛苦苦的去赚钱,赚的钱全被他骗去了,你这个生活是为谁活的?都为那些魔活的。特别是女孩子,喜欢漂亮,你看成衣匠天天设新款样。新的东西展现出来,去年那个落伍了,去年那个还很好,落伍了,穿到外面不好意思,一定要去买新的样子,你赚的钱又被他骗去。有人说,旧的穿出去不好看,笑死人了!我常常讲,笑死是他死,你不死,你怕他干什么!他死我不死!
魔要认识清楚,『魔及魔民』太厉害了。魔不是青面獠牙,不是很吓唬人的,魔很好看,看到叫你生贪瞋痴,那就是魔。如果你看到生清净心,那是佛菩萨,你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,心很清净,那是佛菩萨。如果看到的起贪瞋痴,生妄想,那就是魔境界。你喜欢诤论、喜欢戏论,魔很喜欢,为什么?你脱离不了魔掌,道理在此地,要搞清楚。
【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。】
这句话严重,你的善根断了。善根是什么?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我常常教真正发心修行的同学,如果你的功夫定力不够,你要想成就,要想得清净心,你必须在生活里面,不要看电视、不要听人唱歌、不要看报纸、不要看杂志,你的心就清净。心清净了,人家问什么?没事,今天世界天下没事,天下太平。我天下太平,你的天下不太平,你多事,我无事,就这么修的。你来问我,我都知道,你不问我,我什么都不知道,这就对了。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。家里电视机丢掉,不能要,那是什么东西?那就是魔,魔在你家里头。他折磨你的身心,叫你一天到晚不得安身,佛号也念不好,怎么可以要!善根就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叫三善根,你未生的善根就生不起来。
【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。】
你已经有的无贪、无瞋、无痴的善根很微薄,喜欢戏论,你这一点善根保不住,很容易退掉;换句话说,善根没有了,你当然做善、行善就困难;换句话说,起心动念怎能不作恶?
【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。】
增是增长。『诸斗诤』是一切的斗争,这是泛指,没有指哪一桩。总而言之,这个过失很多。『怨竞』,竞是竞争,怨里面有怨仇、也有误会,误会也包括在「怨」这个字里面。竞是竞争,现在这个社会非常麻烦,我们学佛的人清楚,明白,竞争不是好事情,人人都在竞争,社会怎么能得到安宁?诸佛菩萨、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大众,都教给我们无争,人家争,我们不争。诸位要晓得,你只要有竞争之心,你这一生永远生活在苦痛之中,竞争没有止境的;换句话说,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永远不会断,你的生活多苦。你今天竞争,你的地位得到了,你的财富得到了,得到怎么样?苦啊!那不是乐。所以现代人,我们看到许多富贵人家,富而不乐,他过得很苦,为什么很苦?一天到晚那个心在竞争,日子过得好可怜,我们在旁边看到,看得很清楚。我们为什么快乐?我不竞争,我不争,知足常乐。社会上大家都知足,就天下太平,社会就安定,安定自然就繁荣。所以繁荣不是靠竞争的,没有这个道理,竞争得到的繁荣,后遗症很多,弊病很多,会带来社会的动乱。你仔细想想,还是古圣先贤、佛菩萨讲的有道理。很可惜,佛法缺少人宣传,我们今天学了佛法,有责任、有使命把佛陀的教诲发扬光大。要从自己本身做起,本身做到不与人争,我们不但不争,我们要让,人家要竞争,我们要退让。
唐朝庞居士表演那招,好啊!有味道。庞蕴居士他开悟了,他真正觉悟了。他家里面很富有,悟了之后把他家里的金银财宝统统装在一条船上,船放到大江当中,砸一个洞,沉到底下去,什么都不要。人家问他,看到这个事情就问他,你这么多钱财,怎么不要了?他说我不要了。人家说,你不要,拿来做好事不好吗?他就是为了留一句话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人人都无事,天下就太平,社会就安定。好人太多麻烦大了,为什么?好人要做好事,这个要做这个好事,那个要做那个好事,就冲突打架了,好事不如无事,都是这个经上讲的道理。所以这个经上一再讲,好经营这些事务,过失无量无边。好事不如无事,无事里面有真智慧,他心清净。所以说从我们本身做起,我们不与人争,学佛的人最起码的要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你才心安理得。
心安,理,就是佛所证的理,你也得到了。为什么今天我们读佛经,看不到佛经里的意思?佛所说的道理,我们怎么想也想不通,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出来,有障碍。什么障碍?业障,业障就是你的心不清净,你的心不安。心怎样才能安?平就安。你看我们中国的字,平安,怎么样到平?公平。你的心大公无私,你才能得平,平了之后才安,安了以后你才能得,得就是你悟出佛经所讲的道理,你就明白了。这是真实的受用,这是真正的乐趣,世间人没有法子想像这里头的乐。古人讲读书乐,读佛书是更乐,没有比这个快乐的,就是因为它里头能达到心安理得。理得,智慧就开了,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就彻底明了,就是《般若经》上讲的诸法实相,你得到了。所以,竞争的念头要不得,世间人不管怎么样提倡,我们要晓得它不是真的。再看底下:
【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。】
『地狱恶趣之业』是什么?瞋恚、嫉妒,这是地狱第一个因素,瞋恚,里面当然含著有悭贪跟愚痴;换句话说,贪瞋痴是地狱恶业的种子、业因。你造作这个业因,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?这是来生得的不如意,造作这个恶业。
【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。】
这是讲现前的果报。
【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。】
『謇涩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吃,口吃有没有人懂得?我们大陆从前人讲口吃,就是言语困难,说话结结巴巴,讲不清楚。这个果报从哪里来的?戏论是因,得这样的果报。
【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。】
『不能忆持』叫健忘,你所学的这些经教,常常忘失,记不起来。
【十二者与未闻经闻之不悟。】
你初学一部经,你不容易了解经的意思。不像根利的人,根利的人从来没有听过这个经,一听意思就明了,一听就觉悟。
【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。】
『善知识』是如教修行之人,是真正肯修行的人。看到你不肯修行、懈怠、懒散、成天的戏论过失,人家对你当然是敬而远之,不敢跟你接近,这一定道理的。所以善知识对你都是敬而远之。
【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。】
物以类聚,喜欢戏论的,喜欢搞贪瞋痴的,喜欢造罪业的,这些朋友很快就来了,跟你一块造业。恶知识你很快就遇到。
【十五者修行於道难得出离。】
『道』是统指大小乘一切佛法,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不能成就,成就的标准是了生死出三界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你要想出三界不容易;换句话说,修得再好,还是搞六道轮回,你才晓得戏论过失的严重。
【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。】
你不喜欢听到的话,听到就生烦恼的话,这些话常常听到,也常在你的耳边,这是现前的果报。因为你喜欢讲这些戏论,戏论也不是真正修行人喜欢听的,你说的话人家不喜欢听,所以你也常常听到你自己不喜欢的这些言论。这果报太快了,现前的果报。
【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。】
常生疑惑,常生忧虑,你的心神不安。
【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。】
『难』是遭难,佛经上所讲的三途八难,此地这个「难」就是讲的三途八难,果报常常在三途八难当中。这个「难」特别是指没有机会闻到佛法,这里头也有一条说的世智辩聪,世智辩聪,纵然接触佛法他很难接受,都是属於此地所说的。
【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。】
『白法』是善法,古印度将善恶常常讲做黑白,我们中国人习惯称善恶,印度人称为黑白。白就是善,你修学一切善法常有障碍。
【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诸怨嫉。】
这就是你平常生活的享受,你的受用,纵然是你自己修福感得好的果报,可是别人还是会嫉妒你,还是会埋怨你,遭这些无妄之灾。你要问他的原因,原因都在戏论的过失。当然这个里头的业因非常复杂,但是戏论是缘,你纵然有因,要没有缘,不会有这些果报现前。经上所讲的这些过失,这个里头有因有缘,我们必须把因缘看得清楚、明白,要知道避免。后面这句是总结,
【弥勒。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。】
这是佛略说二十种,这个二十种是『菩萨耽著』,耽著是贪染,喜欢戏论一定有二十种过。
【尔时世尊。重说偈言。】
偈颂便於记忆,用诗歌的体裁写出来。因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,重覆前面所说的,希望大家能把它记住。偈颂第二个意思,是为后到的同修,因为佛讲经不是像学校上课,有先来后到的。后来的人,前面所讲的没有听到,佛很慈悲,也不能让他们失望,把前面的重新再说一遍,简单提一提,以弥补他没有听到的部分,所以用偈颂再说一遍。下面这是五言颂,就是五个字一句,四句是一首,一共二十一首,我们来念一念。
【现生常苦恼。离忍多瞋恚。怨雠生害心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这第一首。『现生』是现在,你会生起苦恼,常常会生起苦恼。你忍耐的功夫会失掉,会离去,多有瞋恚的念头。而且有些冤家对头常常有伤害你的意念。这是戏论做因缘,招惹这些麻烦。第二首:
【魔及魔眷属。常生欢喜心。丧失诸善法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这个好懂,前面也说得很详细。『魔及魔眷属』,你喜欢开玩笑,他们很欢喜,他们得其便,使你丧失修学善法。
【未生善不生。常住於斗诤。造於恶趣业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没有生的善不容易生起来,已经有的小善也很容易退失。在戏论里面很容易引起误会,而误会又很容易引起斗诤,这就造作恶业了。
【身形多丑陋。生於下劣家。发言常謇涩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修行功夫得不得力,有没有受用,看自己身体就知道。世间法里头常讲,看相、算命的都会说「相随心转」,相貌会改变,相会随心转,我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。所以你的心清净,你的心慈悲,你的相貌就很好。如果你的心里面都是贪瞋痴,欲望很重,相貌就丑陋,体质也就不好。你学佛,要表演给人家看,丑陋的相貌,多病的身体,人家一看,不要学佛了,学佛这个样子,谁还敢学佛?你学佛,身体健康,容光焕发,长生不老,人家一看,学佛好!不能不学佛。这是招牌。我学佛,弘法靠这个招牌。我今年七十一岁了,这个招牌还不错,可以增长大家的信心,很重要。我的几个老师,当年我年轻的时候跟他学,实在讲也是看他的招牌好。我老师李炳南老居士,九十五岁在讲台上讲经说法,不要用扩音器,音声洪亮,动作跟年轻人一样,九十五岁不要侍者,不要人照顾。我跟他的时候他大概七十一、二岁,跟我这个年龄差不多,我看他像三、四十岁的人一样,真是叫人羡慕。早年两位老师,方东美先生跟章嘉大师,法相庄严,你看到就生仰慕之心。所以弘法利生,招牌很要紧。
你们这些都学讲经的,三年你们的相貌不改变,体质不改变,你们讲经的前途就有限。会不会改变?真的会改变。我原来相貌不是这样的,你们要看到我出家的相片你会吓一跳,又干又瘦,很不好看,会转变的。我的音声不亮,年轻的时候声音不好。我上课的时候,初出家教佛学院,上课在教室里面,教室比这个小太多了,第四排以后就听不到我的声音。后面同学常写字条给我,要我把声音放大一点。音声是得佛加持的,我的音声变了,我自己都不晓得。讲《地藏经》的时候,同修告诉我,他说法师,你音声变了。我说怎么变了?他们带著有录音机,放来给我听,我听了,果然不一样。音声要求三宝加持,不是靠自己,自己没有福,要托佛菩萨的福报,托大众的福报。大众有福,我音声就洪亮,与自己不相干。我们把身体要捐献给大众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将此身心奉尘刹」,那个福报就不是自己的,是三宝加持的,一切众生之福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这个恩德太大。所以容貌跟体质会变的。这首就不再多说了,再看第五首,
【闻法不能持。或闻不入耳。常离诸善友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你闻法常常忘记,不能依持;或者是听不进去,听了不生欢喜心,善知识远离,戏论之过。
【值遇恶知识。与道难出离。常闻不顺语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你常常遭遇到恶知识,恶友常遇,修学任何法门,不能出离三界,常听到不喜欢听的这些言论。翻过来看第七首:
【随彼所生处。常怀疑惑心。於法不能了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无论你生在哪一道,无论你生在哪个处所,多疑,这个很痛苦,多疑、迷惑,惑是迷惑,於事理不能够明了。底下讲得好,『於法不能了』,这个法是世出世间法,不能通达明了。第八首:
【常生八难中。远离无难处。具足无利益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前面讲了,这里指出来了,这是三途八难。『常生八难中,远离无难处』,无难之处你遇不到,你所遇到的都在八难之中。『具足无利益』,得不到真实的利益,这也是戏论过。
【於善多障碍。退失正思惟。所受多怨嫉。是名戏论过。】
做作一切善法常常有障碍,做不圆满。『退失正思惟』,退失正念。所享受的多遭怨嫉,遭人嫉妒,这个的确是有,我都曾经见过。我们同修当中有,人非常好,无论做什么事情常常遭人嫉妒,他大概这个因不是这一生,总是前生的,这麻烦很大。以后遇到要多多劝他,不要开玩笑,避免戏论,也许能够改过自新。第十首:
【如是诸过失。皆因戏论生。】
这个两句总结以前,前面所讲的,大概都把前面这二十种都包括进去。这二十种类这么多的过失,都因戏论生,戏论虽不是因,决定是增上缘。
【是故有智者。速疾当远离。如是戏论者。难证大菩提。是故有智人。亦应不亲近。戏论诤论处。多起诸烦恼。智者应远离。当去百由旬。亦不近於彼。造立诸舍宅。】
到这个地方是一段。前面大概都是每一首是一个段落,讲一桩事情,这个是三首,总共三首是一个段落。佛在此地不但总结过失,而且劝勉我们,如果你真的有智慧,真有智慧你一定赶快远离,远离什么?远离戏论,你从今而后,再不要去造作这些事情。换句话说,不是讲你完全不能开玩笑,你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当中可以开玩笑。玩笑也叫人开悟,你才是菩萨;玩笑要叫人生烦恼,你就多了业障,你就造业。所以,菩萨自始至终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,这个要懂得,绝不轻易开玩笑。遇到喜欢开玩笑的人,我们要远离他,这是佛在此地对我们的教诲。为什么?因为戏论接近争论,往往戏论就连著有争论,你就起烦恼,起贪瞋痴慢。
『智者应远离,当去百由旬』,这个「百由旬」也不要把它死在那里。一由旬四十里,一百由旬要跑那么远,没有那个必要,就是远离他的意思。不要死在经文里面,一定要如佛规定躲到百由旬之外,佛不是这个意思。佛是叫你远离,赶快远离,意思在此地。『亦不近於彼,造立诸舍宅』,这就是你住家,那个喜欢开玩笑的人,不要跟他做邻居,你要住的跟他有个距离,意思就是这样。所以住家也要选择邻居,这很重要。下面说:
【是故出家人。不应住诤论。汝等无田宅。妻子及僮仆。乃至荣位等。何缘兴诤论。】
这个一首半六句是说一桩事情,这是佛特地对我们出家人讲的。因为上面讲的那么多过失的缘故,你们这些出家人,决定心里头不要有诤论。你们既然出了家,你也没有田宅,也没有财产,你也没有妻子,也没有僮仆,甚至於你在社会上也没有这些荣位、这些地位,你凭什么去诤论?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这个才对。再看底下这一首:
【出家住寂静。身被於法服。诸仙咸敬事。当修忍辱心。如是戏论者。增长毒害心。当堕於恶趣。是故应修忍。】
这两首说一桩事情。这是教给我们出家人,出家人心要时常保持著清净,『住』是安住,哪有出家人心不清净的道理?你们也常听到,出家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,六根里头就有意根;一尘不染,尘是指五欲六尘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,你心里怎么能牵挂这个?怎么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?那你就不是出家人,佛说得太多了。『身被於法服』,这不念「被」,跟挑手边的「披」同音同义,古时候这个字通用,这里念破音字。你的身上披的是法服,法服是袈裟,是染衣,你要懂得这个意思。真正出家人,天人、仙人看到你都尊敬你;换句话说,你搭上、穿上袈裟,你心地污染,不清净,不要说天人不尊敬你,鬼神都瞧不起你,鬼神都开你玩笑。应当要『修忍辱心』,忍辱就是要忍耐,世间荣华富贵我们要舍弃,不要去羡慕,不要去攀缘。『如是戏论者』,喜欢戏论的人『增长毒害心』,这个毒是三毒贪瞋痴;害是烦恼,常常叫你生起三毒烦恼,三毒烦恼是三恶道的业因,果报在恶趣。『是故应修忍』,你要能忍得过,不要去沾惹五欲六尘。你既然发心出家,你是真正觉悟了,怎么样觉悟?从五欲六尘跳出来,觉悟了。再看底下第十七首:
【囚禁及系缚。刑害而捶楚。如是等诸苦。皆由诤论生。】
现前来讲,就是你犯法,你受刑;『囚禁』、『系缚』、『刑害』、『捶楚』都是古时候的刑法。像新加坡,你犯了罪,鞭刑,要坐牢。囚禁就是坐牢,系缚是坐牢,鞭刑是刑害,你犯法你就要受法律的制裁。犯法常常也有从戏论到争论发生的,所以要晓得这个害处。
【如是戏论者。常遇恶知识。名称不增长。曾无欢喜心。】
善知识远离,恶知识常常遇到。『名称』就是今天讲的名誉、名声,你的名声不好,人家常讲某人常常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,你的名声就不好;换句话说,社会大众对你也就敬而远之,不会亲近你,都是说的戏论为缘而招惹的祸害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这一段有两首偈,佛劝教我们。
【若舍於诤论。无能伺其便。眷属不乖离。常遇於善友。於乘得清净。业障尽无余。摧伏於魔军。勤修忍辱行。】
这个两首是一段。佛在此地劝导我们,教我们要舍诤论,正是所谓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。身心清净,纵然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,他对你也无可奈何。为什么?虽然过去生中有这些业因,这一生当中没有缘,他也不会报复。过去的冤家债主结的有因,这一生遇到缘,才遇到报复,遇到果报;若没有恶缘,虽有恶因也不受恶报,这个道理要懂得。所以没有『能伺其便』,「便」就是我们俗话讲把柄,人家抓不到你的毛病,你没有恶缘给人,冤家债主对你也没有办法报复。『眷属不乖离』,就是说你一家过得和顺,你的家庭幸福美满,没有人能破坏你的家庭。为什么?戏论当中常常产生诤论,诤论里面就有挑拨离间,特别是挑拨你家庭,让你一家不和,父子不亲,这个很痛苦,十之八九与戏论都有关系。佛讲得是真好,弥勒菩萨赞叹佛善说,这个赞叹是真实不虚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佛都把它说出来,实在是难得。我们要想到自己这一生幸福,家庭美满,事业顺利成功,一定要远离戏论。远离戏论的人常遇善友,善与善相感,善人跟善人是一聚、是一类,善人决定不会跟恶人聚集在一会,不可能的,这正是孔夫子所说的「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」。他总是一类一类的,一群一群的,志同道合;善跟恶,志不同,道不合,他不会在一起的。
『於乘得清净』,「乘」应当念破音字,念胜,这是讲修行。无论是大乘法,无论是小乘法,你修学一定功夫得力,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。功夫得力,你心清净,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明了通达。所有一切佛法,佛法里面的宗派行门,在功夫上说,虽然名词术语不相同,其实一桩事情。宗门里面讲得定、开悟,或者是讲观照、照住、照见,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乱,教下里面常讲止观,名相不同,都是一桩事情,总不离觉正净。觉正净三个字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此地用清净。所以,无论修学什么功夫,功夫得力都得清净心,清净心现前,业障就消除。大家要消业障,怎样业障才能消除?心清净业障就消除。业障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,这个要懂。消业障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清净心现前。
『摧伏於魔军』,所有什么外面诱惑的,你都不会动心了。五欲六尘的诱惑,花花世界的诱惑,你完全不动心,这就是降伏魔军。『勤修忍辱行』,不动心是忍辱的功夫,你能够忍受,忍后你就得定。你看六波罗蜜,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,你不能忍,你决定不能精进。精,大家都知道,精是纯、精纯,纯而不杂,这样的进步才叫精进。我们一般学佛,犯的毛病犯在哪里?你们不是不用功,不是不努力,非常可惜的是杂进。什么都想学,什么都想懂得,样样都想通达,所以是杂进、乱进,你不能成就。别说是佛法,以世法而论,譬如世间念书,你们念大学,大学里面有很多科系。如果你考进大学,每一个科系的课程你都去听、你都去学,如果这个大学有一百个科系,一个科系学四年,你四百年都毕不了业。你很用功,但是你是杂进,你不是精进。如果有个人懂得精进,我在里头选一个科目、一个科系,其他的科系我都不学,我专学这个科系,四年毕业了。
你们要懂这个道理,佛所说的一切经,不是叫你一个人学的。佛所说的一切经,就跟学校里开的无量无边的课程,不是都教你的,你在里面选择一门你喜欢的,选择好之后一门深入。所以我奉劝诸位同修,你们如果说以《无量寿经》,选择这部经,这部经你天天读它,常常讲它,十年之后,你是全世界《无量寿》专家,你就是阿弥陀佛。全世界想听《无量寿经》,一定要请你这位阿弥陀佛,活阿弥陀佛,你真的是活佛。你要用十年功夫学一部《普门品》,你是活观音菩萨。精进,忍辱才能精进,你要能忍得过,其他的我都不要,我就学一样,头一个你要能忍,然后才能达到精进,精进才能成就定慧;慧一开,那是无所不通达,这是佛祖教给我的秘诀。你要不相信,样样都好,样样都学,样样通样样松,到最后是一无所成,你说多可惜。今天这个科技时代都讲求专精,社会上尊重的是专家,而不是尊重通家,尊重专家。我们学佛也一样,专家!专一部经,专家,专一个行门,这个要紧。末后这一首:
【诤论多诸过。】
佛真是苦口婆心,劝导我们,诤论的过失太多了。
【无诤具功德。】
无诤就成就功德,成就戒定慧,成就闻思修,成就无量功德。所以这个社会,在海外无论哪个国家,你耳朵所听的,眼睛所接触到的,都是竞争,商场上也竞争,哪个场合都在竞争,我们不争。我们要把不争的道理说出来,要把不争的功德、利益说出来。你争,我不争,我过得比你快乐,我过得比你幸福,这是事实。你要问,我为什么这么快乐?无诤。
【若有修行者。当住於忍辱。】
要是真正修行人,一定要把心安住在忍辱上,什么都能忍,决定不与人争,命里有的决定有,命里没有的争不来。
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