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(第十二集) 1996/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:15-012-0012
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,倒数第三行,我们将经文念一段,对对地方:
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名为众务中过。若观察时。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。】
从这里看起。这是本经第二十大段,为我们说造作一切事务的过失。经文一开端,『尔时』,就是世尊为我们讲完睡眠过失之后,弥勒菩萨接著再向世尊请教,造作一切事务当中有哪些过失。『若观察时』,观察非常重要,前面我们已经读过很多,观察是智慧。有智慧的观察,才能够觉悟菩萨,就是令菩萨们觉悟,不再经营这些事情,专心『勤修佛道』。这是弥勒菩萨启请的大意。再看下面世尊的开导。
【佛言弥勒。初业菩萨。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。若观察时。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。】
佛说得好,这每一句里面都说明这是初业菩萨,不是慧行菩萨,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有很大的差别,我们必须要晓得。应当要观察,『乐』是爱好,喜欢经营世间许多的事务,『众务』就是许多事务,过失当然很多。佛把众多的过失归纳为二十类,此地讲二十种,种是种类,归纳为二十种类,说法比较方便。『若观察时』,菩萨有警觉性、有智慧能够观察,就能令菩萨不再喜欢经营这些事务,这样才能够专心勤修佛道。
【弥勒。云何名为二十种过。】
下面世尊将这二十种一条一条的为我们宣说出来。
【一者耽著世间下劣之业。】
这个经多分,也就是大部分是对出家弟子所说的。出家弟子既然发心出家,你就要想到,出家为的是什么?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联想到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王子的身分,他要不出家,他是继承王位;换句话说,他是治理一个国家,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来服务,为一国人民谋幸福。为什么他要把这样重大的责任舍弃,去出家?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、不能不明白。他发心出家,他是逃避责任还是有另外更重要的事情叫他去做?世间的大事业无过於国王,你说世间事,还有什么事情比国王的事情更大?现在民主社会,哪个事情能够比总理的事情更大、比总统的事情更大?没有了。在这个职位上,是为全国人民服务,为全国人民谋幸福,他把这个工作、职务舍弃掉,跑去出家;换句话说,他并不消极,他也不悲观,他也不糊涂。由此可知,出家这个事情比它还要重要,比王位还要重要。
刚才说了,你做国王,是为一国人服务,而出家之后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,这个服务的面大得太多了。经典上一提起,就是尽虚空遍法界,也说到十法界依正庄严。譬如他原来做一个乡长,乡长是为一乡的人服务,现在他不愿意做乡长,他去当总统,为全国人服务,我们对这种人赞叹、称扬。现在佛他不是为一个国的人来服务,他是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来服务。佛如是,我们出家人亦如是,这一点不能不知道,出家不是逃避现实,不是消极悲观,他比世间任何人都积极。所以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的好榜样。诸位如果读《华严》,在《华严》末后这一品「入法界品」,这一品的经文很长,大家都晓得的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」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,在形象上来说,大多数都是在家身分,五十三位菩萨,也是五十三尊佛,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个人,其余都是在家,我们看到是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。无论他从事哪个行业,无论他过哪种生活,都是一切众生的典型、榜样,人人都第一,每个行业都第一,没有第二。他们经营众务,那些人是慧行菩萨,不是初学的菩萨,这个地方是初业菩萨。我们初发心学,暂时把这些事情舍弃,专心办道。
初业菩萨是什么人?你还在念书,你还在上学,你还没成年。《华严经》上那些菩萨可以经营众务,为什么?他们的学业早已经完成,进入社会,为大众造福。我们是初学,在上学。上学的时候,你也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去搞起来,你工作没做好,学业也耽误掉,那就大错特错。所以上学的时候专心读书,不营众务,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你要是喜欢经营这些事务,必定妨害你的学业、妨害你的道业,因为你是个初学的菩萨。到什么时候你可以经营这些事务?佛在经上说了一个标准,必须是见思烦恼断了,我们知道,见思烦恼断了等於阿罗汉,尘沙烦恼断了是权教菩萨,还不行。必须再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个时候你经营一切众务没妨碍,你是慧行菩萨;换句话说,你要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,才可以经营众务,那时候你没有妨碍。这就是说明,不仅是初业菩萨,权教菩萨也有妨碍。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前提搞清楚搞明白,后面意思就好懂了。
第一个过失,『耽著世间下劣之业』。世间任何行业要跟佛法比,都叫下劣。很多初学的人听到佛说这个话,不服!你们诸位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,那怎么都是下劣行业?我这个行业很高尚,我这个行业对社会、对国家都造福,繁荣社会,甚至於安定社会,怎么可以说下劣?要晓得佛的标准很高,不是我们世间的标准。「下」就是十法界,你不能超越十法界,你这个业就下;「劣」是什么?劣是六道,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那你这个业是劣。不管你造的什么业,从这个标准上来看,我们所经营的,没错,确实是下劣。如果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下来,不要提得这么高,降一点行不行?行,也可以说。如果不能超越六道,那就是下;不能超越三恶道,就是劣。这样的标准我想我们学佛的同修,尤其是常常听经、常常研教的同修,听到我这个话应该可以肯定。你造作的业增长贪瞋痴,你不能够减缓贪瞋痴,每天增长贪瞋痴,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,这个行业就劣,为什么?将来果报在三途。纵然你修的、造的业是善业,善业来生感得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,你比起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你是下。你看看佛这一句说得怎么样?我们应该警惕,我们今天造的是什么业!第二句:
【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。】
这种轻贱是世间人所见的,世间人他的意思,绝对不是修行人。修行人心地清净,没有妄想,他怎么会轻视一切人?可是世间人看到这个样子,好像这些人瞧不起你。为什么瞧不起你?不跟你接近,不跟你往来。有修行的人、有道行的人,对於喜欢造作事务的这些事情这些人,这是讲的出家人,大概都对他们敬而远之。世间人看到了,这就是为这些读诵、修行比丘之所轻贱,是这么个意思。如果读诵的比丘,就是常常读经的,用读经的方法来修行,另外一种,修行里面范围包括的很广,或者是参禅、或者是持戒、或者是念佛,很多都包括在里面。这些真正修行人,他还会轻视别人,那他就不是修行人,决定没有轻贱别人的念头。可是世间人看到这样子,你看某人瞧不起你,但某人并没有这个意思,谁的意思?我的意思,我觉得他瞧不起你,不见得他真瞧不起你。这是世间人的眼光,世间人的意思。经典里面所讲的我们要清楚,要能够理解,开经偈讲的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不要把如来意思错会了。
【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。】
呵斥、责备,这个事有可能。如果参禅有定功的人,开了智慧的人,禅宗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他看到你这个样子,他教训你、他责备你,那是劝你回头。你还有救,给你讲还有效。如果看看,他是先观机,然后再说法,看看你,怎么劝你也不会回头,怎么教训你也没有用,他就对你合掌欢喜:「不错,你很好,很好,难得!」不会责备你。凡是肯责备你的都是善知识,总觉得你还能回头,你还有救。
【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。】
这是必定的。你的心里面常常生起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不会间断。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是些什么?就是你喜欢造作的这些业,喜欢造作的这些事,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「事」,造作完了之后那个结果叫「业」。业藏在阿赖耶识里面,遇缘就现前,就感果报,总不免六道生死轮回,你造的是生死轮回之业。
【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。】
这个麻烦大了,佛门里头常说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。所以出家不容易,出家这个事情太难了。出家人,经上讲,这段经文讲得太清楚了,不营众务,世间所有一切事业我们都不做。你都不做,谁给饭给你吃?谁供给你穿衣?你的衣食住行从哪里来的?生活所需都是这些善心在家同修们供养的,此地所说的居士、婆罗门。古时候世尊当年在世,每天出去托钵,这些人供养你。他为什么要供养你?你是个修行人,是个福田僧,供养你,你将来修行证果,他沾光,他得福,是这么回事情。如果你出了家,还去搞世间这些事务,根本也不去修道,你将来也不能证果,死了以后还搞六道轮回,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天天供养你的居士?对不起还不要紧,将来要还债。所以居士供养决定没有白供养,他要是证果,往生不退成佛,你有大福报;他要不能证果,纵然堕三恶道,来生还要还钱,我布施你多少,你来生要还我多少,不吃亏。这个道理说明了,居士们放心供养,出家人小心接受,这是事实,经上讲得这么清楚。你接受了之后,要安心办道,你真要有成就,否则的话,小心披毛戴角还,这是真的。
【六者与诸财物心怀取著。】
因为你念念都是在贪著经营世间的事业,世间事业离不开财物。你要经营,你心里头常常想著这些财物,道业的念头就没有了。怎么想赚钱,这里头我也说不出来,忧虑、操心之事情太多了,所以『心怀取著』。
【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。】
世间人是如此,生意做得愈来愈大,就要来扩充,开一个店,发了财,再开两个,世界上还有许多连锁店。我在很多城市里面看到有连锁店,几乎遍及全世界,才晓得那是一个财团,发了大财,那些人头脑里头,一天到晚怎么样发财、怎么样经营、怎么样扩展他的事业。这些事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不能超越十法界,干的是这个事业。出家人决定不应该搞这个事情,出家人搞什么事情?也开店,开什么店?开佛店,也开很多分支店,到处有他的分支店。我们读了这部经,真的是汗毛直竖!如果要是为弘法利生,什么叫弘法利生?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从总纲领、总原则上来说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弘法目的在此地。你的道场建立在此地,这一方的大众,你有没有做到帮助他们破除迷惑,帮助他们都觉悟过来,有没有做到?要没有做到,这个经上的弊病恐怕你统统都有。
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,落实在生活上,当然还是讲原则,佛告诉我们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,这个话大家都很熟悉。你有没有教人断恶修善?什么是恶,什么是善,有没有讲清楚?有没有讲明白?有没有劝人自净其意?自净其意就是修清净心。清净心非常重要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等智慧,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佛法是智慧的教学、是智慧的方法,我们有没有做到?这一点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,广营世间事务,慧行菩萨行,譬如说道场,你这一个大道场,现在许多国家、地区你都可以在那里建立你的分支道场,要办佛事。佛事,佛是觉悟,事是教化,佛事就是教化众生觉悟之事,这叫佛事。做这个事情没有问题,你功德无量;如果不是做这个事情,问题就来了。佛的道场,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,它是学校,不是神庙。不是神庙,为什么供这么多神像?要是说这个话,我们一听到,他是外行,他不是内行,为什么?我们佛寺里面一尊神像都没有,哪里有供神像?这么多像是什么?这是佛像、菩萨像,不是神像。佛菩萨的像很多,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、是我们的典型。早期学佛有成就的这些人,我们供养他的形像两个意思,一个意思是不忘本,这是一代的祖师大德,不忘本,提倡孝道。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。看到这里阿弥陀佛,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念到他的历史,见到这个像,我们发心要学阿弥陀佛,我们要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。这个像放在这个地方常常提醒自己,用意在此地,不是神像,佛寺里头没有神像,如果把佛菩萨的像当做神像来看,把佛的教学场所当做庙来看,那就完全错误了。
这是讲到世间的事业,必须要辨别清楚。如果你不是觉悟一切众生,那就错了,那就是此地讲的世间事务。如果你是觉悟众生,那你这是佛法的事业,跟世间事业决定不同。世间事业不出六道,你的事业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
【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。】
这就是讲,常常喜欢做这些世间事务的他放不下。又因为世事自古以来常说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有几个人能称心如意?所以忧愁、悲叹就太多了。想到自己的家业,总免不了忧虑、感叹。这有什么不好?很不好,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业。经上常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你又造一次业,这个业都是轮回业、都是下劣业。你为什么不念佛?为什么不读经?去造这种业?
【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。】
『麤』是粗野,『犷』是凶恶,就是言语很粗鲁、很凶恶,为什么?心里面好争。因为经营事务就有个争利之心,心里面常怀竞争,不知不觉就培养这个恶习气。粗犷的言语就是经上讲的恶口。
【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。】
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家,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事业。
【十一者爱著诸味增长贪欲。】
『爱』就是贪爱,『著』是执著。他经营种种事业他觉得那里头有乐趣,那里头有他的味道,什么味道?名闻利养的味道、贪瞋痴慢的味道。诸位细心去体会,如果你真正体会得,你在佛法修学算得上小有功夫。看看你能够体会得?
【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。】
没有利益,得不到名闻利养的地方,这些地方不生欢喜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我们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也是事务,也是世间事务,何况其余?如果我们经营这个事务,人家请我们讲经,先要问问,请我讲多少天?你要给我多少供养?谈价钱,谈条件。如果说这个地方请你讲经:法师,没有什么供养,供养很微薄。他摇摇头:这个地方我不去。这就错了。有没有这个情形?有!我在美国迈阿密,那边同修请我去讲经,同修就跟我说,他说法师,你在这个地方要不要举行皈依?我说如果有同修发心皈依,我可以给他主持,给他传授。他说法师,一个人皈依要收多少钱?我说还要收钱的?他说:是啊!密宗的上师、仁波切到这里来灌顶五十块,都是有价钱的。我说还有这样子!价钱愈高人来得愈多,大概很灵;你不收钱,恐怕不灵,没人来皈依。还有这么多笑话在。我就告诉他,「我这里不收钱,不来就算了,我这个不灵,不来就算了,我省事,咱们不找麻烦」。『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心』,这是过失,在佛法里头讲这是罪过。
【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。】
『多生恼害』,恼是烦恼,烦恼里面最重的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怀疑、嫉妒,总是损人利己。果然做到损人利己,还算不错。实在讲绝大多数,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,损人不利己,你说这个事情做得多冤枉!对自己毫无利益,而且还损害别人,这真叫业障,这造『障碍之业』。
【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。】
出家人喜欢搞这些事务,喜欢经营事务,他就常常喜欢去亲近在家信徒。特别是在家信徒有权位的、有权力的,做高官,有地位的,发大财的,常常去亲近他。亲近他们目的何在?目的是沾一点名闻利养,这是显而易见的,所谓是巴结有权势的信徒。没有权势的小民,你瞧也瞧不起他,与道业完全相违背。
【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。】
这讲的是把你的修学、修道都忘得干干净净,一天到晚脑子里头所想的都是衣食住行、五欲六尘,贪图享受,去想这些东西。
【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。】
凡是遇到人交谈,总是谈世间事业,而不知道出家人与世间人接触,要帮他觉悟、要劝他学佛。特别是在这个社会,许多人对於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,认为佛教是宗教,认为佛教是迷信。你跟他们接触,头一桩事情就是要帮助他认识佛教,佛教究竟是什么,然后帮助他增长信心。这是应该要做的。不应该跟他们谈世间事,这个大错特错。
【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。】
这是不知不觉经常有这些习气现行,不如法的、非佛法的言语,这个范围就非常之广。
【十八者持营众务而起憍慢。】
譬如你很会经营,你建个很大的寺庙,非常壮观,别的道场不如你,你就瞧不起他。诸如此类者比比皆是,容易仗著自己所经营的事业,对别人傲慢。
【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。】
自己耽著在事务上,不肯修道,还要常常找别人的麻烦,找别人的过失,举别人之罪,不知道自己反省检点。
【二十者於说法者心怀轻贱。】
这是从嫉妒里面生出来的,遇到说法的这些大德,说法的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,对这些说法的人心怀轻慢、鄙视,瞧不起他,这个过失大了。本经一开端就说这种过失,我们不必再重覆。佛把这二十种过失说出来。末后这一句是总结。
【弥勒。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。】
这是二十种类。我们想一想,我们出家人要不要做这些事情?给诸位说,初业菩萨不做这个事情。古时候寺院丛林,初业菩萨是清众,清众只管修行,寺院里所有一切工作,他都不需要做。寺院里面许多事情,谁去做?菩萨去做。所以做住持、做当家的、做执事的,特别是纲领执事,不是凡人,都是菩萨应化来示现的,来帮助这些初学的菩萨。初学的菩萨做这些事情会犯这些过失,慧行菩萨做这些事情清净无染,真的到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他们不碍事。以前人有福报,感得这些佛菩萨来应化替你服务,替你烧饭、替你砍柴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国清寺的丰干和尚、寒山、拾得,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贤,干什么事情?厨房里烧火。大菩萨示现来照顾初学的人,不是普通人。
现在我们没福,没有这么多佛菩萨来照顾,自己不免要造业障。可是古德也有榜样示现给我们看,作务要减低到最少的分量,这就对了,绝不能够多,贪多更要不得。我们的衣食住行要简单,不要给自己找麻烦。别的人道场可以挂单,我们就住在那边修行。如果没有这个缘分,自己要去建个小道场,找个没有人,偏僻的地方,盖个小茅蓬就可以。茅蓬多大?两小间就够了,自己可以盖,在山上砍树就可以盖小茅蓬。同参道友多了,慢慢再扩充,真修行人是干这个。你要说这个很难,现在方便。过去,七0年代的时候,我在香港讲经,香港洗尘法师还在,他常常找我聊天。我就跟他讲,我说老法师你有没有意思,你是很热心要把佛教恢复,我说不难。他说怎么做?我说你找五个人,五比丘,咱们不要盖庙,我们住帐蓬,现在帐蓬很简单,一个帐蓬可以用三年。我们向居士化个帐蓬,找个旷野地方搭起来。吃饭,托钵,每天出去托钵,托完了之后,到帐蓬里打坐,念佛也好,参禅也好,行!所有事务都减轻。他听了点头,不错,很好!很好以后就完了,就没有了。世尊当年是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我们今天禁不起那样的苦行,我们搭个帐蓬露营很好。方法有得是,尽量减低自己的作务,就是拉杂的这些事情,没有必要统统应当放下。
下面世尊以偈颂为我们重说一遍。重说的意思,前面都说过,此地就不需要再讲。底下有二十一首,请看经文。
【尔时世尊。重说偈言。】
『重说』,说明下面是重颂。
【安住下劣业。远离殊胜行。退失大利益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个偈颂的体裁虽是重颂,实在讲也是补充前面殊胜的义趣。喜欢经营这些事务的出家人,他的心安住在『下劣业』,就是讲六道轮回的事业。『远离殊胜行』,殊胜行可以说专指我们本经的末后,最后一章,弥勒菩萨教我们发十种心求生西方净土,那是殊胜行,殊胜行就是一生一心求生净土。『退失大利益』,往生不退成佛的利益,别的人不懂,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清楚、都明白。《无量寿经》这些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两遍,读诵、念佛、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多,这是真实的利益。他喜欢经营事务,把这个利益退失了,非常的可惜,这是众务之过。
【乐读诵比丘。及修禅定者。一切皆呵责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读诵』就是熟悉经教的。我们中国的佛教,常常把它分为两大类,叫宗门、教下。『乐读诵比丘』是代表教下的,『修禅定者』代表宗门,依教修行的。这两类的人对你一定是敬而远之,不会亲近你。第三首:
【常行生死业。舍离解脱因。虚受於信施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生死业』就是贪瞋痴。你的生活,你生活在哪里?你生活在贪瞋痴中,你就造的是生死业。『舍离解脱因』,解脱因是什么?是勤修戒定慧,你把戒定慧舍掉,你天天搞贪瞋痴。『虚受於信施』,你虚受一切在家信徒的供养,这个果报不可思议,这是众务过。下面一首:
【乐受诸财宝。不得生忧恼。住於下劣行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乐』是喜欢,这个字念去声,爱好,希望得到这些财宝,我们讲的名闻利养,喜欢这个东西。如果得不到,他就『生忧恼』,『不得』就是得不到,得不到名闻利养,他就天天生忧恼、生烦恼。『住於下劣行』,他的心安住在六道,安住在三恶道,贪瞋痴所感得的是三恶道,这都是众务的过失。第五首:
【是人多爱染。往来淫女家。如鸟入樊笼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首里头是讲的比喻,这个人『多爱染』,爱是贪爱,染是污染。这个意思是讲,内具足烦恼,外面又禁不起诱惑。『往来淫女家』,是比喻你内有烦恼,外面又禁不起诱惑,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,於是就像一个鸟,被人抓去关在笼子里面。这是比喻堕在恶道,堕在三途里面,这都是众务的过失。
【不受尊者教。违矩而轻贱。毁犯清净戒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尊者』是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的教诲,你不能够接受。『违矩』,矩是规矩、戒律,违犯戒律、规矩,『而轻贱』,轻贱是轻贱佛的教诲。所以他的行为必定是『毁犯清净戒』,这个是众务过。第八首:
【其心多忆想。勤营於世业。不能修智断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他的心里头妄想多、杂念多,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,於是把佛法舍弃掉,『不能修智断』。智破无明,灭断烦恼,把这两桩事情疏忽了。第九首:
【贪心恒炽盛。乐著於诸味。曾无知足心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就是讲他的烦恼增上,说一个贪心,连带的就有瞋恚、愚痴、贡高我慢、嫉妒,必然会连带的生起。所以『恒炽盛』,像猛火烧的那样盛。『乐著於诸味』,这是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之味,永远不知足,这是众务过。
【得利生欢喜。无利便忧恼。贪吝无仁心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一首好懂。得到名闻利养就欢喜,得不到他就忧虑、就烦恼,这个人经常是贪吝,贪是贪得,吝是自己有,舍不得布施给别人。仁是仁慈之心,没有仁慈之心,自私自利,这是众务之过。
【恼害无慈愍。增长诸恶业。爱蔓相缠缚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第十一首。「恼害」,常常或有意或无意会叫别人生烦恼,更严重的就是叫别人受到伤害,没有慈悲心。佛菩萨慈愍一切众生,所以对一切众生生大慈悲,不但不害众生,连让众生生烦恼都感觉到自己有过失。譬如说,那个众生不喜欢我,看到我就讨厌,看到我他心里生烦恼,我们看到那个众生远远的来了,赶紧躲避。为什么躲避?不要叫他看到我生烦恼。这是不是怕他?不是,这是慈悲心,不让人家看到我生烦恼。举这一个例子来讲。我们应当要晓得,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,怎么能伤害人?所以『恼害无慈愍』,这是从喜欢世间众务,这是个缘,烦恼自然有它的业因,可是这个缘非常强烈,会把你的烦恼、习气让你常常起现行,你麻烦就大了。所以『增长诸恶业』,恶业不但不能消除,天天在增长。『爱蔓相缠缚』,爱蔓是贪爱,也就是说很容易增长贪心,贪财贪名贪利,患得患失。下面一首:
【远离於师长。亲近恶知识。摈斥持戒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良师、善友心怀道业,看到你这样做,当然会劝勉你。劝你,你觉得他来破坏你的利益,你不能够接受,一定跟这些良师、善友愈来愈远,这也是必然的情形。而对『持戒人』,依教修行的人,你看到了很不舒服,为什么不舒服?他做得如法,我做得不如法。虽不如法,也不服气,我眼前得许多利益,你看他修行虽然不错,苦不堪言,对他自然起轻慢之心。这是「摈斥持戒人」,摈是远离,不跟他在一起。下面一首:
【昼夜无余想。唯念求衣食。不乐诸功德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昼夜他所想的都是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他想这个东西。而佛在经典当中教他修学一切功德,他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实在说,他连什么叫功什么叫德,大概都没有搞清楚。如果真的搞清楚,我相信决定回头,为什么?少许的功德,都超过世间名闻利养;换句话说,不乐修功德,喜欢搞事务,这些人在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他不识货。他要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相信他一定会求取最大的利益,这种小的利益他一定会舍弃掉;还是对於经教没搞清楚。我们翻过来,再看下面第十四首。
【常问世间智。不乐出世言。耽爱於邪说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处事待人接物之间,有意无意在闲谈的时候,都谈一些世间之事。世间跟出世间,界限在哪里?大家千万不要误会,我们剃了光头,穿起长袍大衣,这叫出世间,你们在家同修就叫世间,这么看法就大错特错。世间跟出世间的界限在於觉迷、在正邪、在染净。我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诸位讲得很清楚,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就是出世间。假如你是反过来的,迷而不觉、邪而不正、染而不净,那你就在世间。所以与形式,出家、在家,毫无关联,我们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讨论佛法、讨论教义,交换修持的经验、心得,这是出世之言。或者是讨论利益众生的这些事理,怎样帮助众生觉悟,怎样帮助众生离苦,怎么样帮助众生过得更幸福、事业能够成功顺利,充满了高度的智慧,这是出世间的言语。如果要问、要谈论怎么样发财,怎么样赚钱,怎么样享受,那是世间智。世间智就是世智辩聪,不是好事情,佛法里面称做八难之一,世智辩聪属於八难,难就是你遭了灾难。为什么称为灾难?你已经堕入迷邪染里面去了。
底下必定的,你喜欢邪说,正论不喜欢听,喜欢听邪说;换句话说,你喜欢听六道轮回之说,喜欢听三恶道之说。你不要以为我说这话没有根据,三恶道,谁喜欢三恶道?说起来没有一个人,谁愿意堕地狱?但是你要想想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是果报,果必有因,因是什么?因是贪瞋痴。今天跟你讲发财,高兴!发财什么?饿鬼道。给你讲发财,你一高兴,就是叫你去作鬼,不是叫你去作佛。讲到贪瞋痴高兴得不得了,那就是你喜欢三恶道,那有什么办法?这就是邪说。我们看看现代的社会,每个人都期望著社会人与人之中能够消除种种的隔阂、歧视,大家能够和睦共处,希望社会安定繁荣,这是每个人挂在口头上的期望,而事实上做的,不一样。社会许多人在那里指导、教诲,我们看到、听到也怵目惊心。他教诲的是什么?妖魔鬼怪,邪说。你如果不相信,我们印这么多佛经,正说,几个人看?送给人人家还不看,还不要。世间书店里卖小说的,教人杀盗淫妄的,花很多钱去买来看。电视里演的,电影里头演的,那是什么东西?花了钱,天天看到,还舍不得离开。正说,你送给他,摇头不接受,没时间,没空看。教他来听两个小时佛经,没空,教他去听戏、唱歌,那有时间,时间太多了。唱歌,歌里头是什么东西?邪说!你看看那个歌词,是不是邪说?『耽爱於邪说』,都是众务过,刚才讲都是众务之缘。第十五首:
【自恃知众务。轻慢诸比丘。犹如狂醉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他自己仗恃著他会办事,他有办事的能力、有办事的才干,经营许多的事业,这里头值得骄傲。於是对真正修道的这些出家人,这比丘,认为他们没有智慧、没有能力,样样都不如我,生起贡高我慢之心,轻视有德有智之人,这是罪过。下面这一句是比喻,『犹如狂醉人』,头脑不清醒,这也是众务过。
【常伺求他短。不自见其过。轻毁有德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就教给我们,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真正想修行,要从哪里下手?这非常重要。佛这个话不是说一遍,在这个经上屡次看到,「不求他过,不举人罪」,要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到修行的纲领,身语意三业,它没有按照身语意来排列,它把口业排在第一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也是这个意思。这就说明了,人与人的接触不能不说话,说话有意无意造许多的口业,何况你还是有心要找人碴,有心要找人麻烦,这就是『伺求他短』。自己的过失见不到,只看到别人过失,自己过失看不到。古德曾经讲过,世间人有两种人没有过失,第一种人,佛没有过失,佛所有的过失都断掉了。第二种人,凡夫没有过失,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失,专门看到别人过失。唯独菩萨才知道自己过失,如果你每天都觉察到自己有过失,你就不是凡人,恭喜你,你已经是菩萨。菩萨有自觉觉他,自觉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,你就觉悟了;不知道自己的过失,你是迷惑颠倒。这样的人,只看到别人的短处,看不到自己的过失,当然『轻毁有德人』,轻是轻慢,毁是毁谤,轻慢是心里面瞧不起,毁谤是言语。第十七首:
【如是愚痴者。无有善方便。轻慢说法者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如是』是指如前面所说的,犯这些过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。这当然之理,如果他有智慧,他有高度的觉悟,他怎么会犯这么多过失?犯这样的过失自然是愚痴之人。『无有善方便』,善是善巧,善巧方便是指什么?简单的讲是生活。生活里面没有善巧方便,你生活里面得不到乐趣;工作里面没有善巧方便,你在工作里面也得不到乐趣,佛法讲离苦得乐,你的工作很辛苦,不乐。处事待人接物,谁有善巧方便?有智慧的人有善巧方便,愚痴的人哪来的善巧方便?所以他的生活、他的工作、他的应酬只有苦没有乐。如果你说他也有些乐,欢乐场合当中去找那种乐。那个乐,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有比喻说,那是吸毒,不是真乐。吸毒的时候好像短暂的那一点乐,乐完了之后,后面有大苦在等著他,那个不正常。唯有高度的智慧,生活在智慧里面,无论什么事情他有善巧方便,他有真乐。这个真乐不是从外面境界上刺激的,是从内心里向外涌出来,像泉水一样,从自己里面涌出来的,真乐!
愚痴不但无有方便,而且『轻慢说法者』,为什么?说法的人恰恰跟他相反,说法要有智慧。没有智慧,佛的意思你怎么能说得出来?开经偈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说法要有智慧,智慧大难!那怎么办?如果这个世间还有大智慧人在那里说法,我们赶紧躲在后处听听就好了。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说法,你们诸位都要上来说法。那你说法,「我智慧没有开,我不能说」,不能说,没人说,佛法在这个世间要断绝了。因此我们一定要发心。知道这个事情难,难,有方法,什么方法?求感应。不是我有能力说法,我有智慧说法,没有!我求感应,求诸佛菩萨加持,求诸佛菩萨保佑。不但佛加持我能说,我还要代大家求,求佛菩萨加持你们都听懂。我在这里说,你们没听懂,那我不就白说了。所以说的人、听的人都得佛菩萨的加持。怎么个求法?真诚的心、恭敬心、慈悲心,果然具足这三种心,一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,你才能说。万不可以以为我会说,没那回事情,自己决定不会说,为什么说决定不会,说得那么肯定?没开悟。
谁能说经?最低限度要开悟的人。什么叫开悟?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真性,那个没有问题。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教,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你明心见性了,虽然只见得一分,四十一品无明,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自性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对於佛的经教有真实的体会。没有见性的人,展开佛经,摸索。我们要以自己的意思去解经,那你是用意识心,对如来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、文字你怎么能相应?所以我们要不从恭敬当中求,问题就很严重。印光大师说得好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这个利益就是三宝加持的利益,不可以不谨慎,不可以不恭敬从事。这个事业,跟世间其他的事业不一样,世间的大事业如果没有诚敬也很少能成就的,何况出世大法?善导大师教给我们「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」,也是这个道理。轻慢说法的人,过失、罪过无量无边,前面经文都说过,这里不再重覆。看下面第十八首:
【如是下劣业。具足诸过失。何有智慧人。爱乐而修习。】
这一首,『如是』两个字也是总指前面所说的。狭义的是指这一段,喜欢经营事务,广义的,从本经开端一直到此地,所说的末法时期初学的菩萨所做许多的过失,都是『下劣业』。这些事情我们读了这部经,很冷静的去想想,仔细去观察。看不到自己,看别人,看到别人的过失,要知道回光返照,不要去说别人,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,我有没有这个毛病?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,照见自己的毛病,那就对了。因为自己看自己的过失非常困难,就是叫你冷静去反省、去检点也不容易,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。一切众生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,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,你在修学上会有很大的长进。这是『具足诸过失』。末后两句话是佛感叹的话,也是教训我们的话,『何有智慧人,爱乐而修习』。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去喜欢它,喜欢这些过失,还去学这些过失?佛这个感叹很深很长。下面一首:
【清净殊胜业。具足诸功德。是故有智人。爱乐常修习。】
这一首是从正面上来讲。清净业、殊胜业这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。清净是从心上讲的,清净心,以清净心,无论经营哪一种事业,都叫做殊胜业。这也是前面,我跟诸位举出,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此地,下劣跟殊胜差别也在此地;换句话说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如果这个行业会增长贪瞋痴,那个业叫下劣业;如果你从事的行业,这个行业可以增长清净心,这个事业就是殊胜业。你要问哪种事业能增长清净心?给诸位说,任何一种事业都可以增长清净心,这里头没有说哪一种。任何一个事业都可以增长贪瞋痴,你要细心去观察。你做生意天天想赚钱,这增长贪瞋痴,这是下劣业,这是世间业。你到佛堂来拜佛,这个佛堂今天有法会,你是法会的大施主,你到这边烧香,一定要烧头一柱香;你到这里出功德,一定出得比人多,为什么?面子问题,你还是增长贪瞋痴。这是不是清净业?不是,下劣业。你要跟别的同修们争,「我要站在前面,我要站在第一」,贡高我慢。所以你来拜佛也是下劣业,你来念经也是世间业。
由此可知,殊胜、下劣不在事上,在心上。如果你做生意,你做生意没有贪瞋痴慢,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。赚了钱,这个事业做的发达,对社会服务更大;赚得少也很欢喜,省一点事情,少做一点,你多快乐!没有贪瞋痴,哪一桩事业都是殊胜业,为什么?心地清净,远离贪瞋痴慢,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,也是真诚、恭敬、慈悲,没有两样,什么事业都是清净殊胜业,里面具足无量功德,诸位要懂这个意思。懂得这个意思,你才能把佛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,你才真正得到受用。否则告诉你,到佛堂面前来,每天礼佛、拜佛,这是殊胜业,你干别的行业都是下劣业,讲错了,佛不是这个意思,这是曲解如来真实义,错解如来真实义。穿衣、吃饭没有贪瞋痴,穿衣、吃饭是殊胜业,穿衣、吃饭是出世事业,界限在这个地方,一定要辨别清楚。换句话说,凡是能够引发你七情五欲的,都叫下劣业,都叫做世间业。凡是能够启发你觉正净的,那就是清净殊胜业,就是出世间的事业,不在事上。五十三参里面各行各业都有,他们修的都是清净殊胜业,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具足诸功德,这是我们要学的。
『是故有智人,爱乐常修习』,学佛没有别的,开智慧。智慧从哪里开?清净心开智慧,所以清净心太重要了。一般人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?就是被烦恼习气盖覆住。你要知道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把这个障碍除掉,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你只要把这个东西去掉,你去掉一分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,去掉两分它就透两分,完全都去掉了,你就成佛了。成佛,成就圆满的智慧,圆满的德能。有智慧的人,一定喜欢清净殊胜业,穿衣吃饭都是清净殊胜业。穿衣穿得很自在,清净业。我举个例子,不举例子诸位很不好体会。譬如今天你得了一件好的衣服,料子也很好,款式也很好,你穿在身上很喜欢。坐位坐下来,先看看脏不脏,擦得干干净净的,怕什么?怕把衣服弄脏了。你的心就不自在,你就是下劣业,为什么?你不是穿衣服,你是侍候衣服,你是衣服的奴隶,衣服穿你,你没有穿衣服。如果你开了智慧,我穿衣服,我是主人,这个地方再脏,一下坐下去,脏的是衣服,与我不相干,那你就开悟了,你穿衣服是清净业、是殊胜业。你从这个例子上体会,自己要做主人,要清净、要快乐,不要做这些物质的奴隶,你就觉悟了,你就得自在。有智慧的人,他跟没智慧的人不一样。再看底下。
【若乐下劣业。智者当呵责。如人舍多财。贪求於少分。是故明智人。应舍下劣业。应求胜上法。诸佛常称叹。】
这两首总结。如果你喜欢这些下劣业,遇到真正善知识,有智慧的人,他会责备你,他会教训你。底下举了个比喻,譬如一个人舍了很多的财,『贪求於少分』,这就是讲得不偿失。『是故明智人』,明理、智慧的人,他一定舍下劣业。下劣业、殊胜业,我刚才讲的这些话,诸位一定细细去想,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在事上,在心上。你看出家人穿的衣服,我们海青,海青这个地方有一块比较上特别一点,线扎得很多,这一块是什么意思?实在讲,现在有这个形象,意思已经失掉了,叫「贴新」。我们做件新衣服,把那个旧的破衣服剪一块贴在这个地方,扎起来,告诉你,把它当旧衣服穿,就是这个意思。不要去衣服穿人,人穿衣服,穿旧衣服,哪里肮脏邋遢不在乎,不操这个心;穿件新衣服,顾虑的太多了。这叫贴新,新衣服当旧衣服穿,是这么个意思。『舍下劣业』,所以你要晓得,佛法里面讲的就是穿衣吃饭,就是日常生活;叫你怎么过日子,叫你怎么样做人,怎么样做事。『应求胜上法』,胜是殊胜,上是第一,上上之法,『诸佛常称叹』,殊胜上法,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就是,离开下劣就是殊胜、就是最上。
偈颂到这里说完了,我们再看下面长行的结论,这一段的结论。
【尔时弥勒菩萨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。而乃发起下劣之事。当知是人。甚为少智觉慧微浅。】
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的几句话,说得非常之好,这就是责备我们,特别提醒我们。『彼诸菩萨』,初学的菩萨,我们这些初学的菩萨,把殊胜业舍弃掉了,精进业也舍弃掉,起心动念都搞贪瞋痴慢,都搞五欲六尘,干这些事情。弥勒菩萨说『当知是人』,这个人没智慧,这个人的智慧很浅很微,『甚为少智觉慧微浅』。弥勒菩萨这个话真是对我们说的,让我们仔细去反省、去检点,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?到底有没有觉悟?现在就应该反省。
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,倒数第三行,我们将经文念一段,对对地方:
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名为众务中过。若观察时。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。】
从这里看起。这是本经第二十大段,为我们说造作一切事务的过失。经文一开端,『尔时』,就是世尊为我们讲完睡眠过失之后,弥勒菩萨接著再向世尊请教,造作一切事务当中有哪些过失。『若观察时』,观察非常重要,前面我们已经读过很多,观察是智慧。有智慧的观察,才能够觉悟菩萨,就是令菩萨们觉悟,不再经营这些事情,专心『勤修佛道』。这是弥勒菩萨启请的大意。再看下面世尊的开导。
【佛言弥勒。初业菩萨。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。若观察时。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。】
佛说得好,这每一句里面都说明这是初业菩萨,不是慧行菩萨,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有很大的差别,我们必须要晓得。应当要观察,『乐』是爱好,喜欢经营世间许多的事务,『众务』就是许多事务,过失当然很多。佛把众多的过失归纳为二十类,此地讲二十种,种是种类,归纳为二十种类,说法比较方便。『若观察时』,菩萨有警觉性、有智慧能够观察,就能令菩萨不再喜欢经营这些事务,这样才能够专心勤修佛道。
【弥勒。云何名为二十种过。】
下面世尊将这二十种一条一条的为我们宣说出来。
【一者耽著世间下劣之业。】
这个经多分,也就是大部分是对出家弟子所说的。出家弟子既然发心出家,你就要想到,出家为的是什么?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联想到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王子的身分,他要不出家,他是继承王位;换句话说,他是治理一个国家,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来服务,为一国人民谋幸福。为什么他要把这样重大的责任舍弃,去出家?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、不能不明白。他发心出家,他是逃避责任还是有另外更重要的事情叫他去做?世间的大事业无过於国王,你说世间事,还有什么事情比国王的事情更大?现在民主社会,哪个事情能够比总理的事情更大、比总统的事情更大?没有了。在这个职位上,是为全国人民服务,为全国人民谋幸福,他把这个工作、职务舍弃掉,跑去出家;换句话说,他并不消极,他也不悲观,他也不糊涂。由此可知,出家这个事情比它还要重要,比王位还要重要。
刚才说了,你做国王,是为一国人服务,而出家之后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,这个服务的面大得太多了。经典上一提起,就是尽虚空遍法界,也说到十法界依正庄严。譬如他原来做一个乡长,乡长是为一乡的人服务,现在他不愿意做乡长,他去当总统,为全国人服务,我们对这种人赞叹、称扬。现在佛他不是为一个国的人来服务,他是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来服务。佛如是,我们出家人亦如是,这一点不能不知道,出家不是逃避现实,不是消极悲观,他比世间任何人都积极。所以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的好榜样。诸位如果读《华严》,在《华严》末后这一品「入法界品」,这一品的经文很长,大家都晓得的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」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,在形象上来说,大多数都是在家身分,五十三位菩萨,也是五十三尊佛,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个人,其余都是在家,我们看到是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。无论他从事哪个行业,无论他过哪种生活,都是一切众生的典型、榜样,人人都第一,每个行业都第一,没有第二。他们经营众务,那些人是慧行菩萨,不是初学的菩萨,这个地方是初业菩萨。我们初发心学,暂时把这些事情舍弃,专心办道。
初业菩萨是什么人?你还在念书,你还在上学,你还没成年。《华严经》上那些菩萨可以经营众务,为什么?他们的学业早已经完成,进入社会,为大众造福。我们是初学,在上学。上学的时候,你也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去搞起来,你工作没做好,学业也耽误掉,那就大错特错。所以上学的时候专心读书,不营众务,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你要是喜欢经营这些事务,必定妨害你的学业、妨害你的道业,因为你是个初学的菩萨。到什么时候你可以经营这些事务?佛在经上说了一个标准,必须是见思烦恼断了,我们知道,见思烦恼断了等於阿罗汉,尘沙烦恼断了是权教菩萨,还不行。必须再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个时候你经营一切众务没妨碍,你是慧行菩萨;换句话说,你要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,才可以经营众务,那时候你没有妨碍。这就是说明,不仅是初业菩萨,权教菩萨也有妨碍。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前提搞清楚搞明白,后面意思就好懂了。
第一个过失,『耽著世间下劣之业』。世间任何行业要跟佛法比,都叫下劣。很多初学的人听到佛说这个话,不服!你们诸位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,那怎么都是下劣行业?我这个行业很高尚,我这个行业对社会、对国家都造福,繁荣社会,甚至於安定社会,怎么可以说下劣?要晓得佛的标准很高,不是我们世间的标准。「下」就是十法界,你不能超越十法界,你这个业就下;「劣」是什么?劣是六道,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那你这个业是劣。不管你造的什么业,从这个标准上来看,我们所经营的,没错,确实是下劣。如果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下来,不要提得这么高,降一点行不行?行,也可以说。如果不能超越六道,那就是下;不能超越三恶道,就是劣。这样的标准我想我们学佛的同修,尤其是常常听经、常常研教的同修,听到我这个话应该可以肯定。你造作的业增长贪瞋痴,你不能够减缓贪瞋痴,每天增长贪瞋痴,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,这个行业就劣,为什么?将来果报在三途。纵然你修的、造的业是善业,善业来生感得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,你比起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你是下。你看看佛这一句说得怎么样?我们应该警惕,我们今天造的是什么业!第二句:
【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。】
这种轻贱是世间人所见的,世间人他的意思,绝对不是修行人。修行人心地清净,没有妄想,他怎么会轻视一切人?可是世间人看到这个样子,好像这些人瞧不起你。为什么瞧不起你?不跟你接近,不跟你往来。有修行的人、有道行的人,对於喜欢造作事务的这些事情这些人,这是讲的出家人,大概都对他们敬而远之。世间人看到了,这就是为这些读诵、修行比丘之所轻贱,是这么个意思。如果读诵的比丘,就是常常读经的,用读经的方法来修行,另外一种,修行里面范围包括的很广,或者是参禅、或者是持戒、或者是念佛,很多都包括在里面。这些真正修行人,他还会轻视别人,那他就不是修行人,决定没有轻贱别人的念头。可是世间人看到这样子,你看某人瞧不起你,但某人并没有这个意思,谁的意思?我的意思,我觉得他瞧不起你,不见得他真瞧不起你。这是世间人的眼光,世间人的意思。经典里面所讲的我们要清楚,要能够理解,开经偈讲的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不要把如来意思错会了。
【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。】
呵斥、责备,这个事有可能。如果参禅有定功的人,开了智慧的人,禅宗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他看到你这个样子,他教训你、他责备你,那是劝你回头。你还有救,给你讲还有效。如果看看,他是先观机,然后再说法,看看你,怎么劝你也不会回头,怎么教训你也没有用,他就对你合掌欢喜:「不错,你很好,很好,难得!」不会责备你。凡是肯责备你的都是善知识,总觉得你还能回头,你还有救。
【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。】
这是必定的。你的心里面常常生起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不会间断。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是些什么?就是你喜欢造作的这些业,喜欢造作的这些事,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「事」,造作完了之后那个结果叫「业」。业藏在阿赖耶识里面,遇缘就现前,就感果报,总不免六道生死轮回,你造的是生死轮回之业。
【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。】
这个麻烦大了,佛门里头常说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。所以出家不容易,出家这个事情太难了。出家人,经上讲,这段经文讲得太清楚了,不营众务,世间所有一切事业我们都不做。你都不做,谁给饭给你吃?谁供给你穿衣?你的衣食住行从哪里来的?生活所需都是这些善心在家同修们供养的,此地所说的居士、婆罗门。古时候世尊当年在世,每天出去托钵,这些人供养你。他为什么要供养你?你是个修行人,是个福田僧,供养你,你将来修行证果,他沾光,他得福,是这么回事情。如果你出了家,还去搞世间这些事务,根本也不去修道,你将来也不能证果,死了以后还搞六道轮回,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天天供养你的居士?对不起还不要紧,将来要还债。所以居士供养决定没有白供养,他要是证果,往生不退成佛,你有大福报;他要不能证果,纵然堕三恶道,来生还要还钱,我布施你多少,你来生要还我多少,不吃亏。这个道理说明了,居士们放心供养,出家人小心接受,这是事实,经上讲得这么清楚。你接受了之后,要安心办道,你真要有成就,否则的话,小心披毛戴角还,这是真的。
【六者与诸财物心怀取著。】
因为你念念都是在贪著经营世间的事业,世间事业离不开财物。你要经营,你心里头常常想著这些财物,道业的念头就没有了。怎么想赚钱,这里头我也说不出来,忧虑、操心之事情太多了,所以『心怀取著』。
【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。】
世间人是如此,生意做得愈来愈大,就要来扩充,开一个店,发了财,再开两个,世界上还有许多连锁店。我在很多城市里面看到有连锁店,几乎遍及全世界,才晓得那是一个财团,发了大财,那些人头脑里头,一天到晚怎么样发财、怎么样经营、怎么样扩展他的事业。这些事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不能超越十法界,干的是这个事业。出家人决定不应该搞这个事情,出家人搞什么事情?也开店,开什么店?开佛店,也开很多分支店,到处有他的分支店。我们读了这部经,真的是汗毛直竖!如果要是为弘法利生,什么叫弘法利生?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从总纲领、总原则上来说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弘法目的在此地。你的道场建立在此地,这一方的大众,你有没有做到帮助他们破除迷惑,帮助他们都觉悟过来,有没有做到?要没有做到,这个经上的弊病恐怕你统统都有。
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,落实在生活上,当然还是讲原则,佛告诉我们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,这个话大家都很熟悉。你有没有教人断恶修善?什么是恶,什么是善,有没有讲清楚?有没有讲明白?有没有劝人自净其意?自净其意就是修清净心。清净心非常重要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等智慧,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。佛法是智慧的教学、是智慧的方法,我们有没有做到?这一点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,广营世间事务,慧行菩萨行,譬如说道场,你这一个大道场,现在许多国家、地区你都可以在那里建立你的分支道场,要办佛事。佛事,佛是觉悟,事是教化,佛事就是教化众生觉悟之事,这叫佛事。做这个事情没有问题,你功德无量;如果不是做这个事情,问题就来了。佛的道场,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,它是学校,不是神庙。不是神庙,为什么供这么多神像?要是说这个话,我们一听到,他是外行,他不是内行,为什么?我们佛寺里面一尊神像都没有,哪里有供神像?这么多像是什么?这是佛像、菩萨像,不是神像。佛菩萨的像很多,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、是我们的典型。早期学佛有成就的这些人,我们供养他的形像两个意思,一个意思是不忘本,这是一代的祖师大德,不忘本,提倡孝道。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。看到这里阿弥陀佛,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念到他的历史,见到这个像,我们发心要学阿弥陀佛,我们要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。这个像放在这个地方常常提醒自己,用意在此地,不是神像,佛寺里头没有神像,如果把佛菩萨的像当做神像来看,把佛的教学场所当做庙来看,那就完全错误了。
这是讲到世间的事业,必须要辨别清楚。如果你不是觉悟一切众生,那就错了,那就是此地讲的世间事务。如果你是觉悟众生,那你这是佛法的事业,跟世间事业决定不同。世间事业不出六道,你的事业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
【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。】
这就是讲,常常喜欢做这些世间事务的他放不下。又因为世事自古以来常说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有几个人能称心如意?所以忧愁、悲叹就太多了。想到自己的家业,总免不了忧虑、感叹。这有什么不好?很不好,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业。经上常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你又造一次业,这个业都是轮回业、都是下劣业。你为什么不念佛?为什么不读经?去造这种业?
【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。】
『麤』是粗野,『犷』是凶恶,就是言语很粗鲁、很凶恶,为什么?心里面好争。因为经营事务就有个争利之心,心里面常怀竞争,不知不觉就培养这个恶习气。粗犷的言语就是经上讲的恶口。
【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。】
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家,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事业。
【十一者爱著诸味增长贪欲。】
『爱』就是贪爱,『著』是执著。他经营种种事业他觉得那里头有乐趣,那里头有他的味道,什么味道?名闻利养的味道、贪瞋痴慢的味道。诸位细心去体会,如果你真正体会得,你在佛法修学算得上小有功夫。看看你能够体会得?
【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。】
没有利益,得不到名闻利养的地方,这些地方不生欢喜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我们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也是事务,也是世间事务,何况其余?如果我们经营这个事务,人家请我们讲经,先要问问,请我讲多少天?你要给我多少供养?谈价钱,谈条件。如果说这个地方请你讲经:法师,没有什么供养,供养很微薄。他摇摇头:这个地方我不去。这就错了。有没有这个情形?有!我在美国迈阿密,那边同修请我去讲经,同修就跟我说,他说法师,你在这个地方要不要举行皈依?我说如果有同修发心皈依,我可以给他主持,给他传授。他说法师,一个人皈依要收多少钱?我说还要收钱的?他说:是啊!密宗的上师、仁波切到这里来灌顶五十块,都是有价钱的。我说还有这样子!价钱愈高人来得愈多,大概很灵;你不收钱,恐怕不灵,没人来皈依。还有这么多笑话在。我就告诉他,「我这里不收钱,不来就算了,我这个不灵,不来就算了,我省事,咱们不找麻烦」。『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心』,这是过失,在佛法里头讲这是罪过。
【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。】
『多生恼害』,恼是烦恼,烦恼里面最重的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怀疑、嫉妒,总是损人利己。果然做到损人利己,还算不错。实在讲绝大多数,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,损人不利己,你说这个事情做得多冤枉!对自己毫无利益,而且还损害别人,这真叫业障,这造『障碍之业』。
【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。】
出家人喜欢搞这些事务,喜欢经营事务,他就常常喜欢去亲近在家信徒。特别是在家信徒有权位的、有权力的,做高官,有地位的,发大财的,常常去亲近他。亲近他们目的何在?目的是沾一点名闻利养,这是显而易见的,所谓是巴结有权势的信徒。没有权势的小民,你瞧也瞧不起他,与道业完全相违背。
【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。】
这讲的是把你的修学、修道都忘得干干净净,一天到晚脑子里头所想的都是衣食住行、五欲六尘,贪图享受,去想这些东西。
【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。】
凡是遇到人交谈,总是谈世间事业,而不知道出家人与世间人接触,要帮他觉悟、要劝他学佛。特别是在这个社会,许多人对於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,认为佛教是宗教,认为佛教是迷信。你跟他们接触,头一桩事情就是要帮助他认识佛教,佛教究竟是什么,然后帮助他增长信心。这是应该要做的。不应该跟他们谈世间事,这个大错特错。
【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。】
这是不知不觉经常有这些习气现行,不如法的、非佛法的言语,这个范围就非常之广。
【十八者持营众务而起憍慢。】
譬如你很会经营,你建个很大的寺庙,非常壮观,别的道场不如你,你就瞧不起他。诸如此类者比比皆是,容易仗著自己所经营的事业,对别人傲慢。
【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。】
自己耽著在事务上,不肯修道,还要常常找别人的麻烦,找别人的过失,举别人之罪,不知道自己反省检点。
【二十者於说法者心怀轻贱。】
这是从嫉妒里面生出来的,遇到说法的这些大德,说法的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,对这些说法的人心怀轻慢、鄙视,瞧不起他,这个过失大了。本经一开端就说这种过失,我们不必再重覆。佛把这二十种过失说出来。末后这一句是总结。
【弥勒。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。】
这是二十种类。我们想一想,我们出家人要不要做这些事情?给诸位说,初业菩萨不做这个事情。古时候寺院丛林,初业菩萨是清众,清众只管修行,寺院里所有一切工作,他都不需要做。寺院里面许多事情,谁去做?菩萨去做。所以做住持、做当家的、做执事的,特别是纲领执事,不是凡人,都是菩萨应化来示现的,来帮助这些初学的菩萨。初学的菩萨做这些事情会犯这些过失,慧行菩萨做这些事情清净无染,真的到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他们不碍事。以前人有福报,感得这些佛菩萨来应化替你服务,替你烧饭、替你砍柴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国清寺的丰干和尚、寒山、拾得,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贤,干什么事情?厨房里烧火。大菩萨示现来照顾初学的人,不是普通人。
现在我们没福,没有这么多佛菩萨来照顾,自己不免要造业障。可是古德也有榜样示现给我们看,作务要减低到最少的分量,这就对了,绝不能够多,贪多更要不得。我们的衣食住行要简单,不要给自己找麻烦。别的人道场可以挂单,我们就住在那边修行。如果没有这个缘分,自己要去建个小道场,找个没有人,偏僻的地方,盖个小茅蓬就可以。茅蓬多大?两小间就够了,自己可以盖,在山上砍树就可以盖小茅蓬。同参道友多了,慢慢再扩充,真修行人是干这个。你要说这个很难,现在方便。过去,七0年代的时候,我在香港讲经,香港洗尘法师还在,他常常找我聊天。我就跟他讲,我说老法师你有没有意思,你是很热心要把佛教恢复,我说不难。他说怎么做?我说你找五个人,五比丘,咱们不要盖庙,我们住帐蓬,现在帐蓬很简单,一个帐蓬可以用三年。我们向居士化个帐蓬,找个旷野地方搭起来。吃饭,托钵,每天出去托钵,托完了之后,到帐蓬里打坐,念佛也好,参禅也好,行!所有事务都减轻。他听了点头,不错,很好!很好以后就完了,就没有了。世尊当年是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我们今天禁不起那样的苦行,我们搭个帐蓬露营很好。方法有得是,尽量减低自己的作务,就是拉杂的这些事情,没有必要统统应当放下。
下面世尊以偈颂为我们重说一遍。重说的意思,前面都说过,此地就不需要再讲。底下有二十一首,请看经文。
【尔时世尊。重说偈言。】
『重说』,说明下面是重颂。
【安住下劣业。远离殊胜行。退失大利益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个偈颂的体裁虽是重颂,实在讲也是补充前面殊胜的义趣。喜欢经营这些事务的出家人,他的心安住在『下劣业』,就是讲六道轮回的事业。『远离殊胜行』,殊胜行可以说专指我们本经的末后,最后一章,弥勒菩萨教我们发十种心求生西方净土,那是殊胜行,殊胜行就是一生一心求生净土。『退失大利益』,往生不退成佛的利益,别的人不懂,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清楚、都明白。《无量寿经》这些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两遍,读诵、念佛、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多,这是真实的利益。他喜欢经营事务,把这个利益退失了,非常的可惜,这是众务之过。
【乐读诵比丘。及修禅定者。一切皆呵责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读诵』就是熟悉经教的。我们中国的佛教,常常把它分为两大类,叫宗门、教下。『乐读诵比丘』是代表教下的,『修禅定者』代表宗门,依教修行的。这两类的人对你一定是敬而远之,不会亲近你。第三首:
【常行生死业。舍离解脱因。虚受於信施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生死业』就是贪瞋痴。你的生活,你生活在哪里?你生活在贪瞋痴中,你就造的是生死业。『舍离解脱因』,解脱因是什么?是勤修戒定慧,你把戒定慧舍掉,你天天搞贪瞋痴。『虚受於信施』,你虚受一切在家信徒的供养,这个果报不可思议,这是众务过。下面一首:
【乐受诸财宝。不得生忧恼。住於下劣行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乐』是喜欢,这个字念去声,爱好,希望得到这些财宝,我们讲的名闻利养,喜欢这个东西。如果得不到,他就『生忧恼』,『不得』就是得不到,得不到名闻利养,他就天天生忧恼、生烦恼。『住於下劣行』,他的心安住在六道,安住在三恶道,贪瞋痴所感得的是三恶道,这都是众务的过失。第五首:
【是人多爱染。往来淫女家。如鸟入樊笼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首里头是讲的比喻,这个人『多爱染』,爱是贪爱,染是污染。这个意思是讲,内具足烦恼,外面又禁不起诱惑。『往来淫女家』,是比喻你内有烦恼,外面又禁不起诱惑,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,於是就像一个鸟,被人抓去关在笼子里面。这是比喻堕在恶道,堕在三途里面,这都是众务的过失。
【不受尊者教。违矩而轻贱。毁犯清净戒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尊者』是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的教诲,你不能够接受。『违矩』,矩是规矩、戒律,违犯戒律、规矩,『而轻贱』,轻贱是轻贱佛的教诲。所以他的行为必定是『毁犯清净戒』,这个是众务过。第八首:
【其心多忆想。勤营於世业。不能修智断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他的心里头妄想多、杂念多,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,於是把佛法舍弃掉,『不能修智断』。智破无明,灭断烦恼,把这两桩事情疏忽了。第九首:
【贪心恒炽盛。乐著於诸味。曾无知足心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就是讲他的烦恼增上,说一个贪心,连带的就有瞋恚、愚痴、贡高我慢、嫉妒,必然会连带的生起。所以『恒炽盛』,像猛火烧的那样盛。『乐著於诸味』,这是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之味,永远不知足,这是众务过。
【得利生欢喜。无利便忧恼。贪吝无仁心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一首好懂。得到名闻利养就欢喜,得不到他就忧虑、就烦恼,这个人经常是贪吝,贪是贪得,吝是自己有,舍不得布施给别人。仁是仁慈之心,没有仁慈之心,自私自利,这是众务之过。
【恼害无慈愍。增长诸恶业。爱蔓相缠缚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这第十一首。「恼害」,常常或有意或无意会叫别人生烦恼,更严重的就是叫别人受到伤害,没有慈悲心。佛菩萨慈愍一切众生,所以对一切众生生大慈悲,不但不害众生,连让众生生烦恼都感觉到自己有过失。譬如说,那个众生不喜欢我,看到我就讨厌,看到我他心里生烦恼,我们看到那个众生远远的来了,赶紧躲避。为什么躲避?不要叫他看到我生烦恼。这是不是怕他?不是,这是慈悲心,不让人家看到我生烦恼。举这一个例子来讲。我们应当要晓得,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,怎么能伤害人?所以『恼害无慈愍』,这是从喜欢世间众务,这是个缘,烦恼自然有它的业因,可是这个缘非常强烈,会把你的烦恼、习气让你常常起现行,你麻烦就大了。所以『增长诸恶业』,恶业不但不能消除,天天在增长。『爱蔓相缠缚』,爱蔓是贪爱,也就是说很容易增长贪心,贪财贪名贪利,患得患失。下面一首:
【远离於师长。亲近恶知识。摈斥持戒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良师、善友心怀道业,看到你这样做,当然会劝勉你。劝你,你觉得他来破坏你的利益,你不能够接受,一定跟这些良师、善友愈来愈远,这也是必然的情形。而对『持戒人』,依教修行的人,你看到了很不舒服,为什么不舒服?他做得如法,我做得不如法。虽不如法,也不服气,我眼前得许多利益,你看他修行虽然不错,苦不堪言,对他自然起轻慢之心。这是「摈斥持戒人」,摈是远离,不跟他在一起。下面一首:
【昼夜无余想。唯念求衣食。不乐诸功德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昼夜他所想的都是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他想这个东西。而佛在经典当中教他修学一切功德,他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实在说,他连什么叫功什么叫德,大概都没有搞清楚。如果真的搞清楚,我相信决定回头,为什么?少许的功德,都超过世间名闻利养;换句话说,不乐修功德,喜欢搞事务,这些人在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他不识货。他要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相信他一定会求取最大的利益,这种小的利益他一定会舍弃掉;还是对於经教没搞清楚。我们翻过来,再看下面第十四首。
【常问世间智。不乐出世言。耽爱於邪说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处事待人接物之间,有意无意在闲谈的时候,都谈一些世间之事。世间跟出世间,界限在哪里?大家千万不要误会,我们剃了光头,穿起长袍大衣,这叫出世间,你们在家同修就叫世间,这么看法就大错特错。世间跟出世间的界限在於觉迷、在正邪、在染净。我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诸位讲得很清楚,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就是出世间。假如你是反过来的,迷而不觉、邪而不正、染而不净,那你就在世间。所以与形式,出家、在家,毫无关联,我们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讨论佛法、讨论教义,交换修持的经验、心得,这是出世之言。或者是讨论利益众生的这些事理,怎样帮助众生觉悟,怎样帮助众生离苦,怎么样帮助众生过得更幸福、事业能够成功顺利,充满了高度的智慧,这是出世间的言语。如果要问、要谈论怎么样发财,怎么样赚钱,怎么样享受,那是世间智。世间智就是世智辩聪,不是好事情,佛法里面称做八难之一,世智辩聪属於八难,难就是你遭了灾难。为什么称为灾难?你已经堕入迷邪染里面去了。
底下必定的,你喜欢邪说,正论不喜欢听,喜欢听邪说;换句话说,你喜欢听六道轮回之说,喜欢听三恶道之说。你不要以为我说这话没有根据,三恶道,谁喜欢三恶道?说起来没有一个人,谁愿意堕地狱?但是你要想想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是果报,果必有因,因是什么?因是贪瞋痴。今天跟你讲发财,高兴!发财什么?饿鬼道。给你讲发财,你一高兴,就是叫你去作鬼,不是叫你去作佛。讲到贪瞋痴高兴得不得了,那就是你喜欢三恶道,那有什么办法?这就是邪说。我们看看现代的社会,每个人都期望著社会人与人之中能够消除种种的隔阂、歧视,大家能够和睦共处,希望社会安定繁荣,这是每个人挂在口头上的期望,而事实上做的,不一样。社会许多人在那里指导、教诲,我们看到、听到也怵目惊心。他教诲的是什么?妖魔鬼怪,邪说。你如果不相信,我们印这么多佛经,正说,几个人看?送给人人家还不看,还不要。世间书店里卖小说的,教人杀盗淫妄的,花很多钱去买来看。电视里演的,电影里头演的,那是什么东西?花了钱,天天看到,还舍不得离开。正说,你送给他,摇头不接受,没时间,没空看。教他来听两个小时佛经,没空,教他去听戏、唱歌,那有时间,时间太多了。唱歌,歌里头是什么东西?邪说!你看看那个歌词,是不是邪说?『耽爱於邪说』,都是众务过,刚才讲都是众务之缘。第十五首:
【自恃知众务。轻慢诸比丘。犹如狂醉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他自己仗恃著他会办事,他有办事的能力、有办事的才干,经营许多的事业,这里头值得骄傲。於是对真正修道的这些出家人,这比丘,认为他们没有智慧、没有能力,样样都不如我,生起贡高我慢之心,轻视有德有智之人,这是罪过。下面这一句是比喻,『犹如狂醉人』,头脑不清醒,这也是众务过。
【常伺求他短。不自见其过。轻毁有德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就教给我们,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真正想修行,要从哪里下手?这非常重要。佛这个话不是说一遍,在这个经上屡次看到,「不求他过,不举人罪」,要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到修行的纲领,身语意三业,它没有按照身语意来排列,它把口业排在第一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也是这个意思。这就说明了,人与人的接触不能不说话,说话有意无意造许多的口业,何况你还是有心要找人碴,有心要找人麻烦,这就是『伺求他短』。自己的过失见不到,只看到别人过失,自己过失看不到。古德曾经讲过,世间人有两种人没有过失,第一种人,佛没有过失,佛所有的过失都断掉了。第二种人,凡夫没有过失,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失,专门看到别人过失。唯独菩萨才知道自己过失,如果你每天都觉察到自己有过失,你就不是凡人,恭喜你,你已经是菩萨。菩萨有自觉觉他,自觉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,你就觉悟了;不知道自己的过失,你是迷惑颠倒。这样的人,只看到别人的短处,看不到自己的过失,当然『轻毁有德人』,轻是轻慢,毁是毁谤,轻慢是心里面瞧不起,毁谤是言语。第十七首:
【如是愚痴者。无有善方便。轻慢说法者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『如是』是指如前面所说的,犯这些过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。这当然之理,如果他有智慧,他有高度的觉悟,他怎么会犯这么多过失?犯这样的过失自然是愚痴之人。『无有善方便』,善是善巧,善巧方便是指什么?简单的讲是生活。生活里面没有善巧方便,你生活里面得不到乐趣;工作里面没有善巧方便,你在工作里面也得不到乐趣,佛法讲离苦得乐,你的工作很辛苦,不乐。处事待人接物,谁有善巧方便?有智慧的人有善巧方便,愚痴的人哪来的善巧方便?所以他的生活、他的工作、他的应酬只有苦没有乐。如果你说他也有些乐,欢乐场合当中去找那种乐。那个乐,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有比喻说,那是吸毒,不是真乐。吸毒的时候好像短暂的那一点乐,乐完了之后,后面有大苦在等著他,那个不正常。唯有高度的智慧,生活在智慧里面,无论什么事情他有善巧方便,他有真乐。这个真乐不是从外面境界上刺激的,是从内心里向外涌出来,像泉水一样,从自己里面涌出来的,真乐!
愚痴不但无有方便,而且『轻慢说法者』,为什么?说法的人恰恰跟他相反,说法要有智慧。没有智慧,佛的意思你怎么能说得出来?开经偈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说法要有智慧,智慧大难!那怎么办?如果这个世间还有大智慧人在那里说法,我们赶紧躲在后处听听就好了。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说法,你们诸位都要上来说法。那你说法,「我智慧没有开,我不能说」,不能说,没人说,佛法在这个世间要断绝了。因此我们一定要发心。知道这个事情难,难,有方法,什么方法?求感应。不是我有能力说法,我有智慧说法,没有!我求感应,求诸佛菩萨加持,求诸佛菩萨保佑。不但佛加持我能说,我还要代大家求,求佛菩萨加持你们都听懂。我在这里说,你们没听懂,那我不就白说了。所以说的人、听的人都得佛菩萨的加持。怎么个求法?真诚的心、恭敬心、慈悲心,果然具足这三种心,一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,你才能说。万不可以以为我会说,没那回事情,自己决定不会说,为什么说决定不会,说得那么肯定?没开悟。
谁能说经?最低限度要开悟的人。什么叫开悟?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真性,那个没有问题。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教,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你明心见性了,虽然只见得一分,四十一品无明,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自性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对於佛的经教有真实的体会。没有见性的人,展开佛经,摸索。我们要以自己的意思去解经,那你是用意识心,对如来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、文字你怎么能相应?所以我们要不从恭敬当中求,问题就很严重。印光大师说得好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这个利益就是三宝加持的利益,不可以不谨慎,不可以不恭敬从事。这个事业,跟世间其他的事业不一样,世间的大事业如果没有诚敬也很少能成就的,何况出世大法?善导大师教给我们「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」,也是这个道理。轻慢说法的人,过失、罪过无量无边,前面经文都说过,这里不再重覆。看下面第十八首:
【如是下劣业。具足诸过失。何有智慧人。爱乐而修习。】
这一首,『如是』两个字也是总指前面所说的。狭义的是指这一段,喜欢经营事务,广义的,从本经开端一直到此地,所说的末法时期初学的菩萨所做许多的过失,都是『下劣业』。这些事情我们读了这部经,很冷静的去想想,仔细去观察。看不到自己,看别人,看到别人的过失,要知道回光返照,不要去说别人,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,我有没有这个毛病?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,照见自己的毛病,那就对了。因为自己看自己的过失非常困难,就是叫你冷静去反省、去检点也不容易,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。一切众生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,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,你在修学上会有很大的长进。这是『具足诸过失』。末后两句话是佛感叹的话,也是教训我们的话,『何有智慧人,爱乐而修习』。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去喜欢它,喜欢这些过失,还去学这些过失?佛这个感叹很深很长。下面一首:
【清净殊胜业。具足诸功德。是故有智人。爱乐常修习。】
这一首是从正面上来讲。清净业、殊胜业这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。清净是从心上讲的,清净心,以清净心,无论经营哪一种事业,都叫做殊胜业。这也是前面,我跟诸位举出,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此地,下劣跟殊胜差别也在此地;换句话说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如果这个行业会增长贪瞋痴,那个业叫下劣业;如果你从事的行业,这个行业可以增长清净心,这个事业就是殊胜业。你要问哪种事业能增长清净心?给诸位说,任何一种事业都可以增长清净心,这里头没有说哪一种。任何一个事业都可以增长贪瞋痴,你要细心去观察。你做生意天天想赚钱,这增长贪瞋痴,这是下劣业,这是世间业。你到佛堂来拜佛,这个佛堂今天有法会,你是法会的大施主,你到这边烧香,一定要烧头一柱香;你到这里出功德,一定出得比人多,为什么?面子问题,你还是增长贪瞋痴。这是不是清净业?不是,下劣业。你要跟别的同修们争,「我要站在前面,我要站在第一」,贡高我慢。所以你来拜佛也是下劣业,你来念经也是世间业。
由此可知,殊胜、下劣不在事上,在心上。如果你做生意,你做生意没有贪瞋痴慢,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。赚了钱,这个事业做的发达,对社会服务更大;赚得少也很欢喜,省一点事情,少做一点,你多快乐!没有贪瞋痴,哪一桩事业都是殊胜业,为什么?心地清净,远离贪瞋痴慢,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,也是真诚、恭敬、慈悲,没有两样,什么事业都是清净殊胜业,里面具足无量功德,诸位要懂这个意思。懂得这个意思,你才能把佛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,你才真正得到受用。否则告诉你,到佛堂面前来,每天礼佛、拜佛,这是殊胜业,你干别的行业都是下劣业,讲错了,佛不是这个意思,这是曲解如来真实义,错解如来真实义。穿衣、吃饭没有贪瞋痴,穿衣、吃饭是殊胜业,穿衣、吃饭是出世事业,界限在这个地方,一定要辨别清楚。换句话说,凡是能够引发你七情五欲的,都叫下劣业,都叫做世间业。凡是能够启发你觉正净的,那就是清净殊胜业,就是出世间的事业,不在事上。五十三参里面各行各业都有,他们修的都是清净殊胜业,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具足诸功德,这是我们要学的。
『是故有智人,爱乐常修习』,学佛没有别的,开智慧。智慧从哪里开?清净心开智慧,所以清净心太重要了。一般人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?就是被烦恼习气盖覆住。你要知道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把这个障碍除掉,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你只要把这个东西去掉,你去掉一分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,去掉两分它就透两分,完全都去掉了,你就成佛了。成佛,成就圆满的智慧,圆满的德能。有智慧的人,一定喜欢清净殊胜业,穿衣吃饭都是清净殊胜业。穿衣穿得很自在,清净业。我举个例子,不举例子诸位很不好体会。譬如今天你得了一件好的衣服,料子也很好,款式也很好,你穿在身上很喜欢。坐位坐下来,先看看脏不脏,擦得干干净净的,怕什么?怕把衣服弄脏了。你的心就不自在,你就是下劣业,为什么?你不是穿衣服,你是侍候衣服,你是衣服的奴隶,衣服穿你,你没有穿衣服。如果你开了智慧,我穿衣服,我是主人,这个地方再脏,一下坐下去,脏的是衣服,与我不相干,那你就开悟了,你穿衣服是清净业、是殊胜业。你从这个例子上体会,自己要做主人,要清净、要快乐,不要做这些物质的奴隶,你就觉悟了,你就得自在。有智慧的人,他跟没智慧的人不一样。再看底下。
【若乐下劣业。智者当呵责。如人舍多财。贪求於少分。是故明智人。应舍下劣业。应求胜上法。诸佛常称叹。】
这两首总结。如果你喜欢这些下劣业,遇到真正善知识,有智慧的人,他会责备你,他会教训你。底下举了个比喻,譬如一个人舍了很多的财,『贪求於少分』,这就是讲得不偿失。『是故明智人』,明理、智慧的人,他一定舍下劣业。下劣业、殊胜业,我刚才讲的这些话,诸位一定细细去想,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在事上,在心上。你看出家人穿的衣服,我们海青,海青这个地方有一块比较上特别一点,线扎得很多,这一块是什么意思?实在讲,现在有这个形象,意思已经失掉了,叫「贴新」。我们做件新衣服,把那个旧的破衣服剪一块贴在这个地方,扎起来,告诉你,把它当旧衣服穿,就是这个意思。不要去衣服穿人,人穿衣服,穿旧衣服,哪里肮脏邋遢不在乎,不操这个心;穿件新衣服,顾虑的太多了。这叫贴新,新衣服当旧衣服穿,是这么个意思。『舍下劣业』,所以你要晓得,佛法里面讲的就是穿衣吃饭,就是日常生活;叫你怎么过日子,叫你怎么样做人,怎么样做事。『应求胜上法』,胜是殊胜,上是第一,上上之法,『诸佛常称叹』,殊胜上法,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就是,离开下劣就是殊胜、就是最上。
偈颂到这里说完了,我们再看下面长行的结论,这一段的结论。
【尔时弥勒菩萨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。而乃发起下劣之事。当知是人。甚为少智觉慧微浅。】
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的几句话,说得非常之好,这就是责备我们,特别提醒我们。『彼诸菩萨』,初学的菩萨,我们这些初学的菩萨,把殊胜业舍弃掉了,精进业也舍弃掉,起心动念都搞贪瞋痴慢,都搞五欲六尘,干这些事情。弥勒菩萨说『当知是人』,这个人没智慧,这个人的智慧很浅很微,『甚为少智觉慧微浅』。弥勒菩萨这个话真是对我们说的,让我们仔细去反省、去检点,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?到底有没有觉悟?现在就应该反省。
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