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- (第七集)
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(第七集)  1996/10  新加坡居士林  档名:15-012-0007

 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页,倒数第五行,最后一句看起:

  【如是弥勒。於后末世五百岁中。当有菩萨。钝根小智谄曲虚诳。住於贼行。汝应护之。】

  从这个地方看起。这一大段的经文很长,一开端世尊为我们说了四十桩事。经文是十五段,每一段里面,有的是一桩事,有的是两桩,有的是四桩,十五段合起来一共说了四十桩事情。这些事情世尊在此地为我们明白的宣示,是他老人家不说的。我们要记住,这些都是末法时代,也就是现前世间,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犯的通病。因此我们要细心去观察,认真去检点,如果有这些毛病,一定要赶快把它改过来;如果没有,也要常常勉励自己,不能犯这些毛病。

  从末后这段文里面,看出世尊的大慈大悲,虽然犯这么多过失,这些菩萨佛并没有舍弃他,还是嘱咐弥勒菩萨要好好的护持他们。经文很清楚,叫著弥勒菩萨说『於后末世五百岁中』,这是指我们现在的时代,『当有菩萨』,这是总结前面常常犯过失的这些人,『钝根小智』,没有智慧,前面讲的愚痴;『谄曲虚诳』,虚诳用现在话是虚伪,谄曲是心地不踏实,所以他才有这么多的过失。佛说『汝应护之』,汝就是指弥勒菩萨,嘱咐弥勒菩萨应当要护持这些人。

  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?我们从前面读过、见到,这些人在过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是出家修道,或者是在家修菩萨道的,善根福德可以说非常深厚。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,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毛病?这就是说的习气难除。他之所以会造罪业,要依经上说的这批人,他们过去生中在俱留孙佛(贤劫第一尊佛)的时候,由於嫉妒、障碍造下的罪业。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,法师讲经,他们怀嫉妒心,破坏道场,让这些信徒对法师丧失信心,造这种罪业,这堕阿鼻地狱。阿鼻是无间地狱,黑绳地狱到烧热地狱,这都是大地狱,以我们人间时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。地狱罪满了以后再到人间来,受了许多苦难,前面我们已经看过,不再细说。一直到今天,到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,你看经过(世尊是贤劫第四尊佛)这么长的时间,我们现在才得人身又闻佛法,还有这么多的习气。毕竟是善根深厚,所以世尊嘱咐弥勒菩萨好好的护持。行吗?我们细细来观察,行!善根深厚如果得诸佛护念、菩萨照顾,他能够回头、能够觉醒,这就是世尊嘱咐弥勒护念义趣之所在。如果他不能回头,迷得太深不能回头,佛菩萨照不照顾他?还是照顾他,真正是所谓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这才看到真实的慈悲。我们看底下这一段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最后末世五百岁中。唯此六十诸菩萨等。业障所缠。为复更有余菩萨耶。】

  弥勒菩萨问得很好,他问末法时期是不是就只有这六十位菩萨,他们是愚痴,被这些业障缠绕,还有没有?这个意思就是请教世尊还有没有。我们看世尊的开示。

  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於后末世五百岁中。有诸菩萨。多为业障之所缠覆。是诸业障。或有消灭。或复增长。】

  世尊说得非常之好。在末法现前这个时代,有许许多多的菩萨,『诸』就是多数,『多为业障之所缠覆』,这句话我们能够体会。这些人由於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都深厚,在这个时代依旧能够闻到正法,闻到正法之后他就觉悟了,认真依教修行,业障就消灭。还有一些智慧、定力都差一等的人,这些菩萨敌不过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,不但他的业障消不了,反而增加。我们细心观察一下都能够见得到,而且很普遍。这些事情纵然我们见到,也不足以为怪,为什么?佛在三千年前就说得这么清楚、说得这么明白,现在社会现象正如佛所说,这是我们对於世尊不能不佩服。再看底下这一段,这段经文很要紧,末世修行尤其要明了。

  【弥勒。於此五百诸菩萨中。有二十菩萨。业障微少。】

  这里面有二十位,少数,五百人当中才有二十个人,比例很少,业障比较少。在这个地方,我们简单的说一说什么叫业障?这两个字它的含义一定要很清楚。业是造作,就是身口意三业,口是言语,称之为口业;身是动作,称之为身业;意是念头,起心动念这是意业。身口意三种造作,佛在讲经说法之中往往把它归纳起来,不外乎三大类,一类是善业,你所造作的是善;一类是恶业,你造作的是恶;另外一类叫无记业,无记说不上善恶,非善非恶。一切造作总不外乎这三大类。善恶的标准是什么?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佛的教诫,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些,如果我们遵守佛的教诫,这是善业,违背佛的教诫那就是恶业,这是以经教为标准。除了经教之外,佛给我们讲经有宗旨、有原则,如果依这些宗旨、原则来说,最简单的一个说法,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恶业。我们的言语、身体造作、心里的念头都是为了自己,这是恶业;如果能够为社会、为一切众生,不为自己,那就是善业。

  这个原则从何讲起?佛在一切经上告诉我们,轮回从哪里来的,果报从哪里来的,佛说得明白、说得透彻。十法界是从妄想来的,你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,你有执著,在十法界里头又变现出六道三途,所以六道三途是严重的执著,这是佛在经上讲的「人我执」。只要你有人我执,执著这个身体是我,念念都要为我、为这个身体,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。佛是基於这个事实真相,基於这个道理来说的。你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著想,诸位想想这是增长我执,增长我执就是坚固轮回。学佛我们要了生死出轮回,天天在轮回上加强、增长,那轮回没希望了,出不去。所以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,叫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为一切众生,把自己给忘掉,不再想自己,我执就逐渐淡薄,我执断了就超越六道轮回。是依这个道理来说的,非常真实,绝非虚妄。所以,念念都为一切众生,对我们自己才是真实的大利。

  懂得什么叫业障,业障消除没消除自己就很清楚。如果自己业障消除,就是是非人我念头少了,不再执著。如果我执、自私自利的观念、这种行为一年比一年减少,你的业障就少了,逐渐在消除。如果是非人我、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一年比一年强,虽然读经、念佛也没用,你经念得再多、佛念得再多,世间人所讲食而不化,不起作用。你所念的经没懂,念的经没有产生效果,你起的作用是反作用,这个现象也很普遍。你要问,你为什么念经?为什么每天念那么多佛?「我为了求佛菩萨保佑我,我要长寿,我要健康,我要发财、要升官。」你看看诵经、念佛都是为了自私,这就错了,这就是没有智慧。佛教给我们读经是教给我们开智慧的,会读经的人,古人常说「随文入观」,随著经文自己境界就能够跟它融和,就不断向上提升,境界的提升就是观念的转变。从前的念头都是为自己,现在念头逐渐转变,可以为别人、可以为社会、可以为一切众生,这就跟佛菩萨的知见逐渐接近,这样读经才有效果。

  念佛是要念清净心、念平等心、念出觉悟的心,念佛的作用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给念掉。念头一生,马上「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」把这个念头伏下去、压下去,这样念佛就有功德,这是会念的。不是念佛增长我执,念佛号还增长轮回,那就大错特错!所以同样是经文,同样一句佛号,会念的消业障,不会念的『或复增长』,佛讲得没错。但是我们接触许多同修当中,消业障的不多,增长业障的不少,这是值我们警惕的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,这都是小段,都是这一大段当中的,这段文很长。这是二十个菩萨业障微少。

  【后五百岁还来生此。】

  人数不多,二十个人,这二十个人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再来人,倒驾慈航的人,再来人。他们是从释迦佛那个时代到我们现在,辗转三千年了,到现在他又到我们人间来。他示现什么身分不知道,佛在此地没讲。但是他决定是菩萨,或是示现在家,或是示现出家,『还来生此』,到这个世间来。

  【城邑聚落市閈山野。】

  这是处所。『城邑』是都市,『聚落』是村镇。『市閈』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,市中心,最热闹的地方。『山野』是野外,城市外面。这是说他的处所。

  【种姓尊豪有大威德。聪明智慧善巧方便。心意调柔常怀慈愍。多所饶益。】

  由此可知,这个人不多,只有二十位,确实是再来人,善根福德都能够显著的展现出来,我们细心观察不难见到。『种姓尊豪』这是讲他的出身,有威德这句是总说。下面具体跟我们说明,他很聪明,他有智慧,不但聪明、智慧,他还很灵巧,『善巧方便』,他很灵巧,反应很快,做事情敏捷细心。『心意调柔常怀慈愍』,心地很慈悲。『多所饶益』,他心之所思,身之所行,都能替别人著想,就是现在所谓的热心服务社会大众,他乐意做这些事情。

  【颜貌端严。】

  颜是颜色、光彩,貌是容貌,容貌清秀、端正、庄严。

  【辩才清妙。】

  他有智慧、有聪明,也很灵巧,当然他就有辩才。

  【数术工巧皆能善知。】

  这是讲他的手艺,他对於像现在科技,电子、电脑的工程,他很容易就学会,而且比别人学得高明。他有这种能力,他『皆能善知』,这是说他的智慧德能。下面这三句更难得,从这个地方来看,看他是不是菩萨?不在前面这些,在后面这三句。如果前面这些智慧德能他具足,又有后面这三条,可能就是这二十位菩萨当中的一位,他跟一般人不一样。

  【自隐其德。】

  这个不容易,他有智慧、他有德能,他不求表现。用现代的话说,他在这个社会上,处处显示是低姿势。的确他的智慧才能都比人高明,但是名闻利养他都不要,他都能让给别人,他能够屈居第二位、第三位。以他的智慧德能来帮助别人,他不取名闻利养,『自隐其德』,这是菩萨。第二:

  【安住头陀。】

  『安住头陀』是什么意思?他过得生活水平很低,他有能力过好的生活,他不愿意,依旧过一般平民的生活。安住头陀,你不要想到他们都去修苦行,也是苦行,在社会上一般工作的时候,他纵然有很好的待遇,但是他的生活过得很清苦。把他所得的多余的钱财,去做社会福利的事业,这就是修头陀行。做一件衣服能够穿上十年、八年,不再添新的,这是头陀行。特别是学佛的同修,知道素食的好处,长年吃素这也是修头陀行。所以此地安住头陀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就是他能够过一种清淡的生活,所谓是知足常乐。

  【功德之行。】

  他确实有功德。功是功夫,什么是功夫?六度就是功夫。布施是功夫,得的是什么?悭贪的烦恼没有了,贪心的业障消掉,悭贪的业障消掉,消业障就是得。持戒有了功夫,持戒是守法,样样都依照规矩去做,绝不做违法违规之事,这个有了功夫,一切恶业就消除。底下不必多说了,哪一条修功,后头都有收获。六度度六种业障,业障就是悭贪、恶业、瞋恚、懈怠、愚痴、散乱,这是业障。业障很多,不过是略举几类而已,你懂得这个,就懂得什么叫功德之行。功德是什么?生活,就是日常生活,日常生活穿衣、吃饭是功德。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你要会了,哪个地方不是道场,哪个地方不是在用功,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功德,这才成就无量功德之行。这个三句要相应了,就可以肯定这个人是再来人,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。

  【在在所生舍家为道。】

  『在在』是生生世世。『舍家』,不一定是讲现在出家,这个家的范围很广,不是狭义的。家指的是烦恼之家、生死之家、无明之家,是指这些。明白这个道理,在家居士他也是「舍家为道」,佛在经上讲四种出家,心出身不出,身在家,心对家丝毫留恋都没有,没有贪恋,那他心出家,是这个意思,舍家就是出家,是这个意思。念念都在道上,念念是菩提大道,菩提是正觉,真正觉悟。真正觉悟的人,必定是跟诸佛菩萨一样,舍己为人,广利众生,这个是道。

  【已於无量阿僧只俱胝劫中。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  这是说他过去生中善根福德的深远,他不是一生、两生修来的,这个意思我想我们的同修读到、听到大家都能够肯定。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如《金刚经》中所说的,这些人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种植的善根。《无量寿经》佛说阿闍王子五百人,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,这个善根够深厚了。诸位在座的同修们,你们当中有不少人,过去生中所积集的善根超过阿闍王子。你要问我:你怎么晓得?我看你这个样子就晓得。你什么样子?你们听到这部经,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就要发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证明你超过了。你看阿闍王子这批人听到释迦牟尼佛,听佛讲经,不是听我讲经,听佛讲经还没有起一个念头要往生,这个念头还没生起来,才知道供养四百亿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都生不起来。你要听到这个经、闻佛名,就要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的善根福德因缘超过他们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这个地方讲的『已於无量阿僧只俱胝劫中,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,这当然是没问题的,我们是可以肯定的,佛说的是真实语。

  【护持正法不惜身命。】

  我们有没有这个意愿,『护持正法不惜身命』?我看看同修们当中有。我听木源居士告诉我,你们同学当中有晚上读书读到两、三点钟的,这就是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」。这样认真努力在做,这是正确的。用功还要求三宝加持,求三宝加持不是跪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磕头作揖,那个没用处。你的心愿要跟佛的心愿相同,就得佛力加持,所以形式上不关重要。形式有什么用处?形式有用处,形式是唱戏、表演给别人看的,自己修行是在后台,这个要懂得。譬如在大会当中作法会,我们在表演,就跟唱戏一样表演,表演给那些初学的人看、未学的人看,让他们看了有所感动。这些人对佛这么恭敬,他起心动念他也想学佛,是做样子接引他们的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所以要做得很逼真、很认真去做,你才能感动人。你在做的时候敷衍塞责,人家一看不像、假的,人家一看就退心了,不再对佛教起仰慕的心。所以表演的时候要做得很认真,要诚心诚意去做,不能够虚假,我们明了这个意思。自己用功就是心愿解行样样如佛,你就得佛感应。不求佛是决定不行的,一定要求佛,这就是护持正法。

 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,不但在国内,在全世界都一样,弘法的人太少,诸位真正能发弘护之心,立刻就得诸佛护念。过去隋唐时代,高僧大德太多了,到处都是,不稀奇;像我们这种人得不到佛护念,比我们高的人太多了。现在没有了,你一发心你就是宝贝,每尊佛菩萨对你都关心,唯恐你不发心,一发心你就是诸佛的宝贝弟子。这个都是事实,一定要明了,要勉励自己认真去努力。

  【住阿兰若空闲林中。】

  这些经文不可以望文生义,望文生义古人常讲三世佛冤,三世佛都喊冤枉。你一看到『住阿兰若』,我就找个阿兰若去,找一个『空闲林中』去,你到哪里去找?要明白他的意思。阿兰若是梵语,意思是很安静的处所,避免热闹的场所,找个安静的地方,空闲林中也是这个意思。一个修道人、一位菩萨,无论在家出家,就在我们环境里面闹中取静,这是说你居住的所在。

  【常勤精进不求利养。】

  『不求利养』是非常重要,后面本经的下卷有很长一段经文,佛给我们讲利养的过失,所以这个一定要把它避免。如何能避免?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定要知足,也就是前面所说的「安住头陀」,安住在一个清苦的生活。清苦的生活,世间人认为我们出家人很苦,他们在眼目当中看我们都很可怜。肉都不吃,衣服一年到头就穿一个样子,也没什么花样好变,说我们的生活很单调、很可怜,他们看我们。我们看他,他也很可怜,他比我们还可怜。道理在哪里?他不懂得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,世间人不懂,现在科学家、医学还没有发现,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。你心里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、没有烦恼,常生欢喜心,每天生活所需,一点点就够,你说怎么不快乐?人到这个境界,在社会当中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你说他快不快乐?这才过得是真正人的生活。如果你再提升一点也可以,他过得是神仙生活,也讲得通。

  所以要精进,「常勤精进不求利养」,精进就是要一门深入。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,你选择之后就决定一门深入,不能搞多、不能搞杂,凡是搞多、搞杂的,成就都非常困难。我们看古来的大德,看他们的历史,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学了许多的法门,可是到晚年他什么都舍掉,他就一门。这个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。我们看了之后,要不要学他?你们自己去想想,是学他聪明,还是不学他聪明?你要是学他你就是笨蛋,你不聪明。怎么笨?因为他没有智慧,他年轻的时候到处去摸索、去找路,找了几十年才把路找到,找到之后他就一门深入,他就成功了。我们如果聪明的话,他路找到了,我就跟他的路走去,他那几十年的摸索我们不就省掉了吗?这才叫聪明。你要跟他学一样的,也去摸索去找,他找了几十年路找到了,你找几十年可能路还找不到,那才叫冤枉!所以诸佛、祖师大德,特别是到晚年教诫学生,那真是苦口婆心,前半段不能学,学后半段才叫高明,这都是教给我们一定要一门深入。

  但是这个事情难,真的要大善根大福德,为什么?习气很重,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,环境的诱惑力量太强。看到别人都学好多东西,样样都学、样样都精通,好像我搞这一样,显得太笨拙、不如人,这叫业障现前,没智慧。如果自己有善根、有福德,真正遇到一个善知识、遇到好老师,百分之百的服从,一门深入,过个几年你再看看谁有成就?那个学的东西很多的,到后来没成就。学得太多,门门都不精,用现在世间话来说,没有一样东西拿出去能出人头地。那个学一样的,譬如学《弥陀经》,十年就学一部《弥陀经》,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,大家看到你合掌:阿弥陀佛来了。你是活的阿弥陀佛,这一点不假。为什么?什么人能在一部《弥陀经》上下十年工夫?你这一门出人头地,世界第一,没有人能跟你相比。你要十年学十部经,你平平常常,谁也瞧不起你,你的东西很普通。这就是一个专精,一个广学,一比较就出来。

  佛经上教给我们广学多闻,那不是现在的事情,那是什么时候?像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广学多闻。你要晓得,善财童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去参学?见思烦恼断了,等於阿罗汉,尘沙烦恼断了,无明也破一品,圆教初住菩萨,法身大士,他智慧开了,这时候才有资格广学多闻,四弘誓愿里头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不是我们现在。现在我们干什么?断烦恼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现在是断烦恼;烦恼断尽,智慧开了,才能够广学多闻。所以学一部经、学一个法门,一门深入是断烦恼。你同时学得很多很杂,不但烦恼断不掉,正是佛此地所讲的「或复增长」,你增长烦恼,你不会断烦恼,这不能不知道。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,多少人看了也没看出来,听了也没听懂,还是盲修瞎练,到最后说佛法不灵,谤佛、谤法,造阿鼻地狱罪业。诸佛菩萨看到摇头,佛菩萨没讲错,是你自己把佛的意思错会了。所以精进重要,特别注重在「精」,一定要守规矩,要如法,一门深入。

  【善入一切众生心行。】

  这一句意思很深,不是普通人的境界,是普贤菩萨的境界。意思我们略略的透一点,就是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,自他不二,生佛不二,性相一如,是属於这样的境界。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现前做得到的,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相似,趣向这个方向、目标,虽远但是方向很正确。怎么做法?念念想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的愿望、一切众生的需求,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,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这就接近这个意思。

  【咒术言论悉能了知。】

  『咒术言论』是世间人所崇尚的,是世间人所喜爱的,菩萨也知道。你知道的菩萨都知道,菩萨知道的你还不知道,世间人对菩萨才能起恭敬心,才能起仰慕之心。

  【於诸义理少闻多解。】

  一切法的道理、一切法的真相,菩萨『少闻多解』,这个话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闻一知十,闻一知十就是这个意思,闻一,少闻;知十,多解。在佛门当中也有所谓一闻千悟,都是这个意思。这种能力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来的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般若就现前,所以清净心最重要。我们要得清净心,就不能不一门深入,一定要懂得如教修学,才能得清净心。所以,古大德的教学,可以说从阿难尊者一直传下来。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的注解里面说,解释「佛不说法」,这里面有一条的意思值得我们重视。佛之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说的,就如同中国孔老夫子,他求学的态度一样,夫子自己说他是「述而不作」。孔夫子有没有创作?他没有,我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讲的,述而不作。一切诸佛为众生说法也是述而不作,都是古佛所说的,并没有新意思,这个道理很深,不但深而且广。

  我们今天学道为什么不能成功?我们有个创意,有这个念头,「我讲的要跟别人不一样」。可不可能?可能,邪知邪见,这叫胡说八道,跟别人不一样。诸佛如来都没有创意,我们心里天天要搞创意,创意是什么?创意是魔的心,不是佛心。魔心是动的,天天在动,天天在想花样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他搞这个东西;佛心清净,没有创意。我们要想学佛,哪一天把创意这个念头打掉,我们菩提道上许许多多的障碍都没有了,而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,就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。那我们问,这是不是创意?这不是,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,怎么说都是古佛所讲过的。你要问什么原因?一切诸佛自性圆满的开显,你到圆满开显也跟他一样,你不会比他多一点,佛佛道同,哪有创意!所以学佛,不但学佛,在从前读书、学艺跟一个老师,都要对老师的教诲绝对服从,你才能成功。而老师所传,方法巧妙极了,最巧妙的方法就是最笨拙的方法,这个道理现在也很少人懂。最笨拙是最巧妙、最有效果的方法,为什么?能教你得清净心,能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,让你自性本具智慧现前。今天有几个人能够懂得这个意思?有几个人能够认清这个事实真相?得来不容易。诸位真正明了之后,你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义理的确是一闻千悟,你要如法的修学。

  根性的厚薄,从哪个地方看?就看你是不是彻底放下。果然彻底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一切成见放下,你就是上根。你能够放下个十之七、八,还要保留二、三,你是中根。你说我放一半,还保留一半,你是下根。上、中、下根就从这里看,准没错!而成就的快慢、成就的大小,也与这个成正比例。再看底下这一句。

  【辩才智慧皆悉具足。】

  这一句好懂。

  【彼诸菩萨於是法中。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。】

  这些菩萨就是佛前面讲的二十菩萨,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又来了。这二十位菩萨『於是法中』,这个法是在佛法之中,也在现前世法之中,就在这一个大时代当中,他能够『精勤修习得陀罗尼』。「陀罗尼」是梵语,古时候翻作总持,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总纲领。他在一切法当中,他抓到了总纲领、总原则,他应用就自在,自自然然就活泼自在,得『无碍辩才』。

  【於四众中宣说正法。】

 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所以为一切众生,四众弟子当中宣说正法。

  【以佛威德加被力故。於佛所说。修多罗。只夜。受记。伽陀。优陀那。尼陀那。阿波陀那。伊帝越多伽。闍多伽。毗佛略。阿浮陀达摩。优波提舍。】

  下面就是讲的十二部经。因为他自己有善根、有福德,又能够勇猛精进,悲愿利益一切众生,就得佛威神的加持。不但讲的人得佛威神加持,听的人也得佛威神加持,所以能说、能听,成就这个佳会。佛所说的这十二部经,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把它分类,不外乎这十二类,所以十二类就代表整个的佛法,此地都是用梵文音译的。『修多罗』就是经典,梵文称修多罗,我们一般讲长行,像此地经文的文字就是属於长行,属於修多罗这一类的。『只夜』翻作中国的意思叫颂,偈颂,是诗歌的体裁,只夜是属於重颂,前面佛说过,然后再用偈颂再说一遍,像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几首颂,都是属於只夜,属於重颂。第三『受记』,受记这是完全是中文翻译的,这个不是梵文,受记用现代话来说,是佛的预言,告诉你,你将来在什么时代、哪一劫你会得道成佛,佛的名号叫什么,佛可以预先告诉你,属於这一类的就是受记。这样的文字在经文当中也很多。下面一个『伽陀』,伽陀也是偈颂,叫孤起颂,这种偈颂是前面长行文里头没有说到的。前面长行文说的是属於重颂,就是只夜,这是前面所没有的,很多是补充前面所说的不足,佛往往用偈颂来作补充,这是属於伽陀。

  『优陀那』翻作自说,像《阿弥陀经》没有人问,佛是自己说出来的,这个就叫优陀那,无问自说。『尼陀那』翻作因缘。『阿波陀那』是比喻,这个好懂,比喻。『伊帝越多伽』是本事,是说佛在菩萨当中,过去没有成佛之前做菩萨的时候,生生世世修行这些事情,叫本事。『闍多伽』翻作本生,本生、本事这个经里面都不少。『毗佛略』翻作方广,大乘经里面属於方广的数量也很多。『阿浮陀达摩』翻作未曾有,这个都好懂。『优波提舍』翻作论议,一般翻作论,譬如我们净土宗的《往生论》,就叫作优波提舍。这总共十二种,叫做十二分教,在《大智度论》三十三卷里面,将这十二种解释得很清楚,解释得很多,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,可以参考。

  【皆得辩才无碍自在。】

  这就是说这些菩萨们,他们对於佛所说的一切经,十二分教,他们都有能力辩才无碍。请看下文。

  【弥勒。彼诸二十善巧菩萨。从於和尚阿闍梨所。得闻无量百千契经。皆能受持。当说是言。我此法门。从某和尚阿闍梨所。亲自听受无有疑惑。】

  这两行经文很重要,就是讲师承。他们是再来人,再来人的老师未必是再来人,就是谚语里常说的,状元的老师未必是状元,状元的老师可能是个穷秀才。菩萨的老师未必是菩萨,可能是个凡夫身,但是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,虽然他是个学生,学生超过老师太多,但是依旧给社会大众做典型、做榜样,尊师重道,一生一世不忘师恩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不能说自己将来有成就了,把老师都忘掉,甚至於不承认自己是老师的学生。现在社会这种人很多,叫忘恩负义,那绝对不是菩萨。不但不是菩萨,世间一个贤人君子都不会做这个事情,怎么可以做三宝弟子?三宝弟子怎么能忘师恩?所以这一段就非常重要。

  『从某和尚阿闍梨所』,和尚是亲教师,传法之人,我的法是从他那里得来的,是跟他学的。阿闍梨是我们的榜样,阿闍梨翻作轨范师,他的言行、举止都可以做我的模范,都是教导我们的,我们从他那个地方『得闻无量百千契经,皆能受持』。当然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,经上讲得很清楚,这二十善巧菩萨他们是再来人,正是所谓一闻千悟,他有这种能力,闻一知十,有这样的能力。可是他还是这么说法,「我这个法门是从某和尚、某阿闍梨所亲自听受,无有疑惑」。为什么无有疑惑?他自己亲证这个境界,他当然没有疑惑,若非亲证,很难断疑,亲证这个境界,所以他没有疑惑。这是师承的重要,世尊许多大小乘经典里面,给我们这样慈悲的教诲,我们要留意,不能轻易看过,那就辜负佛的苦心。

  佛弟子要发心端正社会的风气,从哪里做起?从我们自己本身,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。孝顺父母、尊敬师长,这是好榜样里面的根本,如果这两条都做不到,其他的就很不容易。学佛从哪里学起?三福里面一开端就说「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」,这样的教训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常常看到。世尊真是苦口婆心,时时提起,我们要能体会、要能警觉,这就叫学佛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
  【弥勒。於彼时中。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。无有智慧善巧方便。於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。却生讥笑轻毁谤言,如是之法。皆由汝等善巧言词。随意制造。实非如来之所宣说。我等於中。不能信乐发希有心。】

  以下这一段是世尊给我们讲的魔障,正是所谓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。由此可知,世尊为什么在前面教导我们要「自隐其德,安住头陀功德之行」?避免障碍。他们所要的名闻利养统统给他,他们所要的种种享受我们都供养他,都给他,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,这个重要。所以你修持稍稍有成就了,要说是外面没有魔来障碍你,做不到,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,还要有降魔这一关。你有成就,魔就来了,魔为什么会来?都是你过去无量劫中的冤家债主,不是别人,都跟你有关系;跟你没有关系的,那些妖魔鬼怪再不找你。凡是来找你的,总是过去有瓜葛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学佛之后绝不跟任何人结怨,这个很重要。

  这些魔他的身分,『在家出家诸菩萨等』,这愚痴菩萨,在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。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,魔王波旬给释迦牟尼佛说他要破坏佛法。世尊说,我的法是正法,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。波旬就讲,到你末法时期,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,披上袈裟来破你佛法。释迦牟尼佛听了,一句话不说,流眼泪。「譬如狮子虫,还食狮子肉」,《楞严经》上世尊讲,末法时期「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」,就是指这个。我们自己要警觉到,自己想想我是佛的弟子,还是魔王子孙?我是来弘扬正法、护持正法的,还是来灭正法的?我们不能没有这个警觉。怎样护持佛法?一定要读诵、信解、如教修行,那你就是护法的。如果不能读诵、不能信解、不能奉行,那就是魔王波旬的子孙,到这个地方来是执行他的任务,来消灭佛法的,很清楚。这些人、这些菩萨,没有智慧、没有善巧方便,也就是他没有能力弘扬正法。

  『於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』,这是讲前面这二十位善巧菩萨,他们是宣扬正法、弘护正法的,这些人见到了反而『讥笑轻毁』,轻是轻视,毁谤。说这些菩萨所说之法不是佛说的,『皆由汝等善巧言词,随意制造』,不是佛说的,我们不能相信,不能接受。这种言论在现在世间是愈来愈多,不仅仅说大乘非佛说,甚至於还有人说,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都不是佛说的,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谁?阿弥陀佛是太阳神。你说有什么法子?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,过去是君主时代,整个社会要服从帝王的意旨,要服从他。现在是民主、开放,言论自由、出版自由,他喜欢怎么说他都不犯法。在从前国家有管制,现在民主,没人管制,我们遇到了怎么办?佛弟子要有智慧,遇到这些事情决定不要跟他辩论。我们把姿势放低,信心绝不动摇,我们还弘我们的正法。随他怎么说,他说累了自然就不说了。而且,我想古今中外都有一个原则原理,那就是所谓「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」。我们说我们的,我们不要批评他,他说他的,听的人自然有个比较,那就行了,何必要去跟他争论?用不著。

  他骂我们,我们见到他恭敬;他侮辱我们,我们对他顶礼,这就好了,就没事。这是佛教给我们的,骂不要还口,还口是愈骂愈起劲,我们骂不过他。我们不骂,他骂了一、两个钟点,太累了,他要休息,他也受不了。你看他多伤精神、伤体力,我们多自在、多惬意。他要打,我们不还手,让他打。让他打,他第一下打下去,第二下他手就软了,第三下就打不下去,第四他就下不了台,他不知道怎么办好。所以不能打,两个打愈打愈起劲,那麻烦大了。打不要还手,骂不要还口。最后哪个是正,哪个是邪,自然有许多大众做公平裁判,我们何必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!处在今天复杂的社会,这是妙诀,佛教导我们的。请看下面经文。

  【弥勒。当尔之时。无量众生於是法师皆生诽谤。舍之而去。互相谓言。是诸比丘无有轨范。多诸邪说。不依契经。不依戒律。犹如倡妓戏弄之法。汝等於中。莫生信乐发希有心。非正法也。】

  这是佛告诉弥勒菩萨。这段是讲什么?一般社会大众。前面一段记住是我们佛门里面的,自己破坏自己,因为自己破坏自己,这就影响社会大众,社会大众对於佛弟子就有许多的批评,这些话都好懂。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,是不是这样?如佛所说,佛讲的没错。那我们要怎么办法?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人对事对物?下面佛有教诫。

  【弥勒。彼诸愚人为魔所持。】

  『愚人』是讲社会大众,邪正不分,不但是善恶,连利害他都没有能力辨别。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,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,是非、邪正、利害都颠倒,『为魔所持』。

  【於是法中不能解了。】

  对於佛法不能明了。所以我劝勉同学们,讲经一定要往浅处讲,讲深了人听不懂。尽量避免佛学的名词术语,因为那个东西人听了也不懂,尽量往浅处讲。长经要短讲,深经要浅讲,从这个地方奠定基础。现在这些社会大众,在佛法里面讲他是小学程度,要用教小学生的方法来开导。等你教个十年、八年,他们程度逐渐提升了,你再用中学的教法、大学的教法才行。现在拿高深的东西来对大众讲的话,注定失败,这个例子我们看到许多。出家在家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,开头刚刚出来的时候也很热闹,听众也很多,可是三年五年之后就没有了,消声匿迹,什么原因?他自己都不晓得,真的叫曲高和寡。而自己本身后继无力,这才走到失败的路子上去,我们一定要明了。这是为魔所持,於是法中不能解了。

  【谓非如来之所演说。於是持法诸比丘所。生於诽谤。作坏法业。以是因缘。当堕恶道。】

  佛在此地将这些因果都说出来,这些因果细说前面已经讲过。就像前面那六十比丘过去生中造作的罪业一样,这个时间太长。下面这一行半,是佛教我们怎么做法,一定要遵守。

  【是故弥勒。】

  『是故』就是因为前面这个缘故,教弥勒就是教我们。

  【若诸智慧善巧菩萨。欲护正法当隐其德。】

  你自己的智慧德能不必到处去炫耀,要藏一点,所谓是不露锋芒。不要处处去抢先,处处要想站在别人前面,这是错误的;换句话说,一定要收敛,一定要放低姿势,这个非常重要。要能够忍辱,要有耐性,处处忍让,这就对了。我们求法,跟著老师磕头作揖那里求来的,今天我们把佛法传给别人,可不可以也叫别人向我们磕头作揖来求?你要是摆上这个姿态,你活上一百年,也不会有一个人来跟你求法,为什么?人家根本没瞧得起你。我们处的时代不一样,应该怎么做?我们要磕头作揖把佛法送给他,他还未必肯要。肯接受的很好,不肯接受的就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,也不必介意。在这个时代,佛是这样教给我们,这就是智慧善巧的菩萨。所以要记住『当隐其德』,要低姿势,要处处不如人。我们吃的不如人、穿的不如人、用的不如人、住的不如人,样样都不如人,大家对你就比较好一点,少找你麻烦。我们只有一桩事情不让人,弘扬正法,只有这一桩不让人,其他的都不如人,这个要学。

  【於多分别诸众生所。应须护念。莫令於汝生不善心。】

  这个真的叫慈悲到了极处。这些妄想多的人、分别多的人、执著重的人,你要用智慧、用善巧方便去对待他,不要叫他对你生烦恼;换句话说,不要叫他因你他去造罪业,你看看这慈悲到了极处。所以对於一切众生要用智慧去观察,避免忌讳,他忌讳的我们尽量避免。譬如有很多人不愿意听过失,你要说他过失,他恨透你,他就会起反感。我们明白了,对他只有赞叹,绝不说他过失,看到他有过失也不说他,这就好相处。纵然好朋友,可以互相规劝的,古德也教给我们,劝勉这个事情不能超过三次。看到他犯过失,劝了三次,第四次不可,第四次再来就恼火了。现在人能够摄受三次的就不多,第一次、第二次、第三次,就不要说了。这是举一个例子,诸如这一类的事情我们要很小心很谨慎,绝不触犯别人。前面讲的,讲得好,佛教给我们,第一个就是「不求他过,不举人罪」,太重要了!请看经文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於后末世五百岁中。有诸菩萨甚为无智。於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。复於其中。当於辩才及陀罗尼。而於是法不能信受。】

  这是讲末世魔众,我们应当要知道。弥勒菩萨一开口,称『希有世尊』,这句话是称赞世尊,将三千年后的事情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,确实不容易。在『末世五百岁中』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,有许多愚痴的菩萨,这愚痴的菩萨都是魔的眷属,他们所作所为,是在大众当中坏佛法的。『诽谤正法及持法者』,持法是依照正法修行的人,对於佛的大乘经教他们不相信,恶意毁谤,同时也毁谤真正修行的人。不但如此,『复於其中,当於辩才』,「当」跟阻挡的「挡」是一个意思,对於有辩才的人障碍,得陀罗尼的人障碍,於人於法他都想方法来阻碍。『而於是法不能信受』,佛所讲的一切正法,他们不相信,他们不能接受。下面弥勒菩萨举了一个比喻说,这个比喻好懂。

  【世尊。譬如有人渴乏须水。】

  这个人害渴,渴了当然想喝水。

  【往诣泉池而欲饮之。】

  遇到一个池水,他想去喝水。

  【是人先来。】

  还是这个人,就是想喝水的这个人。喝水这个人以前他从这个池经过。

  【投诸粪秽於此水中。后不觉知欲饮其水。便取嗅之。既闻臭已不饮其水。】

  他渴了想喝水,再看这个水很脏,闻一闻很臭,他就不喝了。谁污染的?他自己污染的,不是别人把这个水污染,他自己污染的。

  【彼之自污更说其过。乃至叹言。奇哉此水甚大臭秽。】

  他还感叹这个水怎么这么脏,还在埋怨。

  【是人过失都不觉知。而於是水反生怨咎。】

  他还埋怨这个水肮脏,他自己渴得不得了,想喝水没水喝。他已经忘掉水的污染是他自己造成的。这个比喻,想想我们现在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被污染,还不就跟这个比喻一样吗?我们看经文上的喻合。

  【世尊。如泉池者。当知即是持法比丘。由佛神力。於此法眼善能解说。】

  这是把泉池比作依教奉行的这类人,得佛威神的加持,於佛的经教能解、能说、能行,得佛力加持。

  【又复如彼愚痴之人。若於泉池自投粪秽。后不觉知欲饮水者。世尊。最后末世五百岁中。有诸无智诸菩萨等。亦复如是。】

  把这个害渴,自己污染了池水的,比作末法时期这些魔王的子孙。披上袈裟,也有菩萨的样子,愚痴的菩萨,自己把佛法毁坏,还要想学佛法,到哪里去学?跟这个比喻意思相彷佛,自己毁坏佛法,还想学佛法。我们看底下经文。

  【於彼正法及持法者。生诽谤已。复於是人听受法味。】

  他自己不相信佛法,也毁谤这些依教修行的人,可是有时候他还想听听佛法,还想跟这些人学学。

  【彼人自失都不觉知。】

  『自失』是这些人他们观念不正、思想不正、见解不正,曲解经义。虽然听菩萨演说正法,但是他把意思都错解、都曲解了,所以说『彼人自失都不觉知』。

  【以疑惑过污染意根。】

  因为他有疑惑。第一个以这个经辗转相传不可靠,不一定是佛说的,后世人伪造的,他怀疑这个。第二个怀疑依教修行的人,未必真正是善人,是不是在这里装模作样欺骗信徒。他自己心不善,看到所有修行人都不是好人,都不是善人,严重的过失,污染了意根。

  【彼持法者当被戏弄。或受讥笑。】

  这是依教修行的人,受他们的戏弄,受他们的讥笑。

  【乃至叹言。】

  他们还在感叹,还在说:

  【奇哉此法。为诸过失之所染污。彼无智人。於此正法及是法师。不能听受。】

  对於经教、对於说法的法师他都怀有很深的成见,他也听,但是听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不但如此,他还:

  【伺求其短。】

  他来听经是找碴、找毛病,这个事情真有。你们将来出来讲经要小心,你上台的时候,可能下面就有这些人来找麻烦。他也来听经,听经什么?专门来问难,在你讲的,找几个麻烦让你下不了台,给你难看。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,下飞机头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警告我,他说香港有一批这样的人,很难对付,他说法师,你要小心,他们是当场给你难看的。不过我在那里讲了四个月,蒙佛威神加持,他们这些人都在座,还好还没有问问题,没找我的麻烦。这些人以后我都认识,而且都是在社会上有名的大学教授,在家菩萨,专找碴,多少法师吃了亏,我还算不错,还没找我麻烦。

  【谤言污辱。生厌离心舍之而去。】

  他给你污辱,找了麻烦之后,他离开了。让这些听众信徒对法师丧失信心,破坏道场,干这些事情,他自己很得意,不知道他造了重罪。这个在许多地方讲经,大概一般都不是寺院正规的道场,正规道场比较好一点,也不免。我在香港那也算是正规道场,畅怀法师的「中华佛教图书馆」,是倓老法师办的,也算是个正规道场,里头也有这些人。所以我们要到外面去讲经,譬如说人家学校里面,公共场所的地方,这样的人就更多。所以你们要去讲的时候,要很小心谨慎,言语、动态都要端庄,都要大方,不要叫人抓到把柄来污辱你,那就不好。这是我们自己要小心防范,要求佛加持。我们的心要正,这是最重要的,心要正,不能够有委曲之相,这才遭到些魔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