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- (第三集)
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(第三集)  1996/10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15-011-0003

  请掀开经本第八面,倒数第二行:

  【尔时世尊说此偈已。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是故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时。欲自无恼而解脱者。除灭一切诸业障者。应当舍离愦闹之处。住阿兰若寂静林中。於不应修而修行者。及诸嬾惰懈怠之属。皆当远离。但自观身不求他过。乐於恬默。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。若欲於彼诸众生等。深生怜愍多所饶益。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。】

  这一段经文,还是前一段的总结。「尔时世尊说此偈已,告弥勒菩萨言:弥勒,是故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时,欲自无恼而解脱者,除灭一切诸业障者」。弥勒菩萨为了我们向世尊请教,在末法时期,也就是现代的社会,我们学佛应当要修几种法,才能够保持安稳得度?世尊告诉我们四种法,说完之后,又说了四种,总共八法。说完之后,又嘱咐弥勒菩萨,其实嘱咐弥勒菩萨就是嘱咐我们大家,弥勒菩萨是我们的代表人。这一段话非常重要。

  「於后末世五百岁时」,就是指的现前的社会。

  「欲自无恼而解脱者」,我们要想自己没有烦恼,而能够得到解脱。「解脱」两个字很重要,我们读解(谢)是破音字,当作动词讲;如果读解是当作名词讲,把烦恼解除。解(谢)是把烦恼解除,脱是了脱六道生死轮回,这才算是成就。如果不断烦恼,不能够了脱生死轮回,就不算有成就。无论修什么法门,修得再好,也没成就,你依旧还要搞生死轮回。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重要,可以说是我们现前修学的目标。

  「除灭一切诸业障者」。我相信第一个目标,有这个意愿的人不多;但是这个目标,好像一般听起来很多,大家都希望消业障。了生死,很少人还有这个观念,但是消业障很普遍。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业障,一样是这八种法,可见得这八种法非常重要。

  「应当舍离愦闹之处」,要离开热闹的场所。我们是凡夫,不是再来人!那个再来的佛菩萨,他们修行跟我们不一样。所谓大乘法中,在热闹里面离热闹,这个不是普通人。如果我们学他,在热闹里面去离热闹,一定堕阿鼻地狱,所以这是决定学不得的。

  这部经到后面告诉我们,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一样。慧行菩萨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法身大士,他们行,他们是真的是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盘」。我们是初学的菩萨,生死就是生死,烦恼就是烦恼,绝对不是「烦恼即菩提」,我们做不到!

  我们一定要明了,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、什么样的程度,应当怎样去修学。环境对於我们这个心情一定有影响,凡是不好的环境,叫我们身心不能得清净的环境,一定要远离。教我们离开热闹的场所,胡闹的场所。

  「住阿兰若寂静林中」。虽然这一句话,似乎是对出家人说的,在家人要想成就,也不能避免。

  这一句经文,现在怎么讲呢?就是你要选择住家的地方。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好呢?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。我们中国人,特别是现代在台湾生活的人,热闹变成习惯了,突然清净,好像受不了的样子。我们在外国见到在台湾住惯的人,到美国他住不习惯。美国太清净了,居住的环境很宁静。它的区分划得很清楚,商业区里面决定不能住人,住宅区里面决定没有做生意的,他们讲求环境的宁静。虽然邻居相距不远,邻居的音声你决定听不到。这是美国现在住家环境,他们的要求很符合我们经上所说的。有一些退休的中国老人到美国去了,住在那个环境觉得太寂寞、太无聊了,所以他住不住。这就是热闹场合习惯了,突然叫你安静下来,反而受不了。

  但是佛告诉我们,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净的地方。「阿兰若」是梵语,意思就是寂静之处。古时候,安静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。因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,农村里面都有农夫养的牲口,牛叫的声音最响;牛叫的声音听不到,这个地方就称之为「阿兰若」。「寂静林中」,我们要体会这个意思、要体会这个境界。这是选择修学的场所,选择我们住家的处所。

  下面三句是「於不应修而修行者,及诸嬾惰懈怠之属,皆当远离」。这一句教给我们远离恶知识。这一些人、事对我们修行有妨碍的,我们要远离他。

  「於不应修而修行者」,诸位想一想,什么是不应修的?这些人天天在修,修什么?修贪瞋痴!修贪瞋痴的果在三恶道。我们修行想成佛,他修行想变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这是应修的。

  但是这个世间修三恶道的人太多了,也许就是我们自己!所以你要反省、要检点,自己有没有贪瞋痴?你这个贪瞋痴的习气严重不严重?如果有,而且严重,要用方法来对治。用什么方法?佛教给我们用戒定慧来破贪瞋痴。「及诸嬾惰懈怠之属」,就是这一类的,说之不尽!都是与佛教诫相违背的,我们都要远离。

  「但自观身不求他过」。这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洒心易行」。

  真正修道之人,常常要反省、检点自己的过失,不要专看别人过失。看别人过失,这是最大的障碍,你修学佛法功夫不得力,不能成就。念佛,不但是一心得不到,功夫成片也得不到,原因在哪里?天天看别人的过失,天天说别人的过失,在造业!虽然是口里念佛,心、行都在造业,你怎么能成就!所以要记住,「但自观身不求他过」。

  「乐於恬默」。这一句是教给我们要安於静修,要知道身心寂静,那是真乐。

  「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」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。「般若波罗蜜多」就是现在人讲高度的智慧。

  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表现在高度智慧。凡夫的生活没有智慧,只有烦恼。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。般若波罗蜜是什么?佛说般若经的时间有二十二年,中文译本的《大般若经》有六百卷,我们要跟般若波罗蜜相应,谈何容易!但是不相应就不行,一定要相应。

  因此我们必须要抓到般若的纲要、般若的总纲领。这一桩事情,古大德已经替我们找到了,那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就方便了。更简单、更扼要的,也许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二百六十个字,我们以这个做标准来修行,修正我们的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作法。

  般若的标准用在行门上,古大德告诉我们,《金刚经》末后两句一偈,你只要把这个抓到了,你与般若波罗蜜多就相应了。这两句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我们再说得浅显一点,就是「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」,无论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环境,对人对事对物,世间法跟佛法都没有例外;对世间法我们用这个态度,对佛法还是用这个态度,不能著相,不能起心动念。真的做到的时候,外不取於相,内如如不动,你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。这两句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,放得下。教下修行的总纲领是止观,天台讲的《摩诃止观》,这两句是止,也就是讲的放下。

  《金刚经》末后一首偈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这四句是看得破,用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间法。「一切有为法」,出世间法也是有为法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乃至於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讲经说法,统统是有为法。有为法,就是梦幻泡影!所以佛才讲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那个法是佛法,佛法也不能执著。不是佛法,更应当舍弃。这是教你看破。

  一切法是怎么回事情?「如梦幻泡影」,不是真的,是假的!这个在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详细、说得很透澈。「如露亦如电」,是讲这些幻相、假相存在时间很短。露是露水,比喻这些现象的相续相,它会存在一段时间,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。如电是讲它刹那生灭,换句话说,根本不存在!这是佛法里面讲不生不灭。

  不生不灭就是讲生灭同时,生的时候就是灭的时候,这是讲一切现象的真相。很不好懂。可是现代科学家为我们证明了,确确实实所有的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暂,几乎我们没有法子想像,没有法子能够体会得出来。这一首偈说明世出世间的真相,你要能够体会得了,你就看破了。所以这二句一偈就是看破、放下。

  能看破、能放下,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,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都有入处。入处是什么?就是你都能证果。入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门。能入一真法界、入不二法门,不但你超越六道了,而且超越十法界,这才算是究竟圆满的成就。所以这一句话非常重要,我们在生活当中修什么?就是修这个。

  既然这样说,那何必求生净土?如果不求生净土,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你能够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。超越之后,你要想证到圆满菩提,你还得修三大阿僧只劫。这个时间长,这个数字叫天文数字。平常我们一般人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,不是从现在算的。现在不算,你没有进入到一真法界以前不算。你在六道里面修行不算。你在十法界,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也不算。要超越十法界,证得一真法界的那一天起算,三大阿僧只劫你才能够圆满菩提。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大乘经,你就明了了。

  三大阿僧只劫,第一个阿僧只劫证三十个位次,三十个位次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第二个阿僧只劫证七个位次,初地到七地。第三个阿僧只劫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三大阿僧只劫修满,你到什么位子?法云地的菩萨,还没到等觉,往上再等觉,再成佛。我看还得加一个阿僧只劫才能成功。这是讲你不求西方净土。

  如果求西方净土,那你的便宜可占大了。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我们这种身分,这是业障的凡夫,下下品往生,一品烦恼也没断,到极乐世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需要多少时间?这个我们过去讲经很多次了,我们依照《无量寿经》、依照《弥陀经》仔细算算这个帐,大概三劫、四劫就成功了!你要不求西方净土,要三大阿僧只劫,这个不能比!

  这个意思,我们缩短了来给诸位说,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修行证果,譬如说你需要三万年才能成功,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多少时间?三天就成功。你们去算这个帐去。这是说明为什么依照般若波罗蜜修行,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道理在此地!你把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搞清楚,那你才会死心蹋地念佛求生,再也不会怀疑、再也不会犹豫了。这一句是讲自行。

  「若欲於彼诸众生等,深生怜愍多所饶益,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」。这一句是利他。

  菩萨都有慈悲心,看到众生很苦、很可怜,总是想帮助他。很可惜的,因为自己没有智慧,结果帮了倒忙,我们看到太多了。这个倒忙怎么帮法?帮他堕三途,送他下地狱,还说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,冤枉不冤枉!

  像这一些地方,诸位必须仔细去读这一部经,你才了解我们平常讲度众生,救济这些苦难的人,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?我们背些什么样的因果?应当要如理如法去做,才能够成就自己,帮助别人。

  这个经里面讲的「深生怜愍多所饶益」,饶是丰富、丰饶,也就是最高的利益、最殊胜的利益,这是帮助他觉悟,不是指别的。帮助他认识大乘佛法,帮助他认识净土,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。应该用什么态度?「以无希望心」把佛法介绍给他。如果是跟他讲经说法,对他还有期望,就错了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,蕅益大师判本经总共分十五段,这是第八段:

  【复次弥勒。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。不著名闻利养果报。以饶益事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广宣正法。】

  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「无希望」,那些事情我们不希望的?具体说来,第一个是名,不是为名;也不是为闻,闻就是今天所讲的知名度,我们不为这个。

  我这一次在飞机场的时候,偶而看到一个同修拿的一个小册子在那里念,大概是《无量寿经》。那个小册子前面有我一张照片,我一看是「佛陀教育基金会」印的,这简直叫胡闹,不可以!诸位以为这样好像是对我尊重,其实这叫提倡名闻利养、提倡不净说法。你在经本前面印佛菩萨的像可以,决定不要印人像,绝对不可以。

  世法里面有些地方可以学,有些地方不能学。电影明星作秀,他们广告上的像很多。我们是说法,决定不可以。外面贴海报,把这个法师的照片印在上面,那简直跟电影明星作秀没有两样。真正一个有德学的人看到的时候,不耻你,也不来!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。海报上印莲花可以、印佛像可以,千万不要印人像。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,决不可以搞名闻。

  利是利益,养是供养,不为这些。不为这些,还有人为什么?为果报。我这样,将来我会成佛成菩萨!成佛、成菩萨这个念头也要丢掉,什么都不求,你才有真的成就。你要想,我要证个阿罗汉、我想成个辟支佛、我想成一个什么样的菩萨,这叫打妄想。那是标准的凡夫,他所期望的决定不能得到。为什么?诸佛菩萨心地清净,一念不生,怎么还有妄念!成佛、成菩萨是我凡夫说他的,他自己并没有说他成佛成菩萨。经上说他成佛成菩萨,随顺众生说的。你们觉得是这样的,随顺凡夫说的,自己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个念头。

  不但诸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读到了,须陀洹都没有这个念头。我们才真正认清楚,小乘初果没有这个念头,他才证得初果!如果有这个念头,他初果也不能证得。为什么?他有妄想、他有分别、他有执著。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是六道凡夫,不是圣人!所以佛在此地这些教诲是真实教诲,不应该有这种念头。

  对众生一定「以饶益事而为上首」。饶益,用现在的话说,最大的利益、最殊胜的利益,帮助一切众生,以这个为第一。最殊胜无比的殊胜,就是教众生念佛求生净土。这个法门叫「难信之法」,怎样叫他相信,这个很重要!所以自己要认真修行。你自己不修行,怎么能叫别人相信。必须自己给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样子,让他看了,他不能不相信。

  我自己学佛,遇到李老师那一年,李老师大概是七十一岁,跟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。可是我看李老师的那个样子,顶多不过四十岁,怎么也看不出他七十岁了,精神饱满,音声洪亮、眼睛不花。我们常常在一块读书查字典。老师教我们查,查出来的时候,说:「拿来,我念给你们听,你看看我的眼睛怎么样?」念得一个字不错!字典上那个字比报纸的字还要小,他不需要戴眼镜,这是表演给我们看,我们不能不相信。

  如果一个修行人,又干又瘦、又没有精神,这样的人,我们一看信心就没有了。你们学佛要拿出个好样子给人看,人家才会相信。看到你学佛学了几年,干巴巴、瘦瘦的,你说什么好听的,人家也不容易接受、也不相信。所以你要把相展开来给他看,他看了之后,如果他很羡慕,然后你才告诉他:「你这样做,你会跟我一样,你比我还好!」

  相随心转,境随心转,境是我们生活环境。你明白这个意思,你就晓得,现代许多人常常说的改变体质,这个很时髦。改变体质这一个口号,多少人上了那些人当?因为你有这个欲望,他造种种药物,这个药物是对什么有帮助,那个药物对什么有帮助,其实都是毒药。你们用了这些药物,几个人体质改变了?我没有看到几个有效果的,可见得都是被骗了、都上当了。

  佛告诉我们,最有效的方法,心地清净、真诚、慈悲,你的体质就改变了。清净心能把你身体里面所有的肮脏东西化除掉,你的心、你的身体,生理上就干净了,身体没有污染。现在吃的东西,饮食都有毒,用什么东西来消毒?慈悲心消毒。所以你的心地果然清净、慈悲,哪有不健康的道理!

  你说你身上有病痛,换句话说,你没有慈悲心,你心不清净。你说你慈悲清净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不骗人,佛没有药物给我们,佛教给我们自己来调整自己的身心。不为名闻利养果报,这个东西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的,这是「常为众生广宣正法」。

  【当得成就二十种利。云何名为二十种利。所谓正念成就。智慧具足。有坚持力。住清净行。生觉悟心。得出世智。不为众魔之所得便。少於贪欲。无有瞋恚。亦不愚痴。诸佛世尊之所忆念。非人守护。无量诸天加其威德。眷属亲友无能沮坏。有所言说人必信受。不为冤家伺求其便。得无所畏。多诸快乐。为诸智人之所称叹。善能说法众人敬仰。】

  「当得成就二十种利」。这二十种利是自然的,不是求的,不求就得到,求反而得不到。为什么?因为你求的这个念头是染污的、不清净的,所以你得不到。你不求都得到了。

  「云何名为二十种利」?下面都给我们说出来了。

  第一,「所谓正念成就」。「正念」是无念。又怕你这什么念头都没有了,那就变成无想定,又坏了。那个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,学佛就学成外道了。所以告诉你无念是无邪念,称之为正念。正念就是佛菩萨之念,与佛法相应。

  第二,「智慧具足」。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烦恼,所以他的身心清净,智慧就增长了。

  第三,「有坚持力」。坚持力从哪里生的?从智慧生的。他对於一切事理通达明了,毫不迷惑,所以他做事情能够贯彻始终。

  第四,「住清净行」。心清净、口清净、意清净,他的行为清净。

  第五,「生觉悟心」。念念觉而不迷。

  第六,「得出世智」。怎样能够超越六道轮回?怎样修能够超越十法界?他很清楚很明白。

  第七,「不为众魔之所得便」。用现在的话说,决定不给这些妖魔鬼怪抓到把柄。「得所便」就是你的把柄被人家抓住,那个妖魔鬼怪就控制你了。你能够了解这个道理,你的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妖魔鬼怪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。那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,就是名闻利养果报。你要有这个念头,就被他抓住了,他就能控制你了。

  我们同修当中有没有看过《西游记》的?《西游记》里面有个孙悟空,神通广大,但是他有把柄,被观音菩萨抓到了,一生被他控制,出不了他的掌心。他有什么把柄?喜欢戴高帽子!你看孙悟空喜欢人奉承、喜欢人夸奖他,那就是他的把柄。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给他高帽子戴,戴上去之后,就是紧箍咒,就被控制了。你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,你好名、好利、好供养、好果报,就容易被人控制。如果你一无所好,他对你没办法,对你就无可奈何了。只要你有这些妄想、有这些念头、有这些欲望,你就被魔控制住了。细细的去想,这里面的意思无限的深广。

  第八,「少於贪欲」;第九,「无有瞋恚」;第十,「亦不愚痴」。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,三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三善根现前!可见得如果要贪著名闻利养果报,三善根就没有了,那你天天增长的是贪瞋痴。

  第十一,「诸佛世尊之所忆念」。这是得诸佛护念。为什么?与诸佛心心相应,所以感得诸佛的护念。

  第十二,「非人守护」。「非人」是指鬼神,鬼神也保佑你。

  第十三,「无量诸天加其威德」。这一句是指天龙八部护法神,护法神保佑你。

  第十四,「眷属亲友无能沮坏」。你一个人修得好,你一家人也都沾光,你的家人眷属都得到你的利益、都享你的福报!

  第十五,「有所言说人必信受」。

  第十六,「不为冤家伺求其便」。无始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的怨很多,所以菩提道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,这是魔障!这些冤家债主不会饶过你的,但是你已经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了,这些冤家债主对你也无可奈何,也没有办法阻挠你了。

  第十七,「得无所畏」。

  第十八,「多诸快乐」。这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。

  第十九,「为诸智人之所称叹」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看到你,对你赞叹。

  二十,「善能说法众人敬仰」。你说的话,虽然是诸佛菩萨或者祖师大德所说的,但是你的心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借著别人的经本,自性往外流露,叫听的人能够感动、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,这叫善说法。而不是照本宣科,那一种说法不能令人得利益。

  佛给我们说出二十条,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,决不是有所希求的。

  【弥勒。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。不著名闻利养果报。行饶益事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。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。】

  这一句是一再嘱咐、一再叮咛。佛说了二十种,后面又给我们说二十种,可见得无希望心为众生说法,功德利益是无量无边!我们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复次弥勒。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。不著名闻利养果报。以饶益事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广宣正法。又能成就二十种利。】

  这二十种利,多半是一些说法之人念念所希求的。求要懂得理论、要懂得方法,所谓如理如法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!怎样如理如法?不求名闻利养果报,这就如理,就如法。以清净心为众生说法,就是无希望心清净说法。

  【云何名为二十种利。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。已生辩才终不忘失。常勤修习得陀罗尼。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。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。得身口意清净律仪。超过一切恶道怖畏。於命终时心得欢喜。显扬正法摧伏异论。一切豪贵威德尊严。犹自不能有所望。何况下劣少福众生。诸根成就无能映蔽。具足摄受殊胜意乐。得奢摩他毗婆舍那。难行之行皆得满。发起精进普护正法。速疾能超不退转地。一切行中随顺而住。】

  第一,「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」,这是第一个利益。许多人都希望得到辩才无碍,辩才无碍从哪里来的?佛在此地告诉我们,无碍的辩才是我们自己的性德,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。现在这个辩才怎么没有了?没有了就有障碍,这是业障!这是过去、今生造作口业造得太多了,所以辩才没有了。心不清净!心清净,辩才就恢复了。

  第二,「已生辩才终不忘失」。你得到的这个辩才,不会失掉。

  第三,「常勤修习得陀罗尼」。「陀罗尼」是梵语,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纲领。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很容易把大纲抓住,你修学的时候就很得受用。

  第四,「以少功用善能利益无量众生」。不必用很多的时间,也不必用很多的精神,就能够利益许多的众生。可见得这就是高度智慧善巧的表现!

  第五,「以少功用令诸众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」。「恭敬尊重」是对三宝说的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一分尊重得一分利益。如果没有恭敬尊重,诸佛菩萨说法再善巧,听的人也得不到利益。所以,这一条很重要!

  第六,「得身口意清净律仪」。这是三业清净。

  第七,「超过一切恶道怖畏」。这是当然之理。因为自己纵然有恶业的种子,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把恶的缘断掉了,恶的种子没有缘不会结果。不但三恶道的缘断掉了,六道的缘也断掉了;不仅六道的缘断掉了,十法界的缘也舍弃掉了,这个人一生当中必定证一真法界。那要怎么作法?老实念佛就做到了!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里面,往生的人都超越十法界。

  第八,「於命终时心得欢喜」。一般人命终,这是最痛苦的、最忧愁的、也最无可奈何的事情。但是修道的时候,他晓得我命终到哪里去,所以他很欢喜、很快乐,真的脱离苦海了。他要到最极清净、最极殊胜的地方去生活去了。他知道!

  第九,「显扬正法摧伏异论」。他说法的能力跟诸佛菩萨几乎相彷佛了。

  第十句,「一切豪贵威德尊严,犹自不能有所窥望,何况下劣少福众生」。这一句是对他成就的赞叹。不是世间一切众生,前面是讲的富贵,「下劣少福」是讲贫贱,世间富贵贫贱之人,对他莫测高深。这是说他的境界。

  第十一,「诸根成就」。

  第十二,「无能映蔽」。他的智慧能力都很明显的表现无遗,没有人能够障碍他。

  第十三,「具足摄受殊胜意乐」。这一句是说他的生活享受,他得到的是圆满的幸福快乐。这个幸福快乐是从内心里面往外透露出来的,不是从外面得的,这才叫殊胜的意乐。凡夫生活的意乐是从外面来的刺激,五欲六尘的享受,觉得这是快乐。诸佛菩萨不是,从内心,心性里面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才艺、无量的德能,从这个地方升起的快乐,这是真的。

  第十四,「得奢摩他」。第十五,「毗婆舍那」。这一句里面讲两桩事情,这两句都是梵语。「奢摩他」是止、定,「毗婆舍那」是观。我们讲通俗一点的,大家好懂。奢摩他是从一切放下得到定。你能够放下万缘得到定,叫奢摩他。毗婆舍是因为你看破了,你得定。都是得定,但是一个是从看破得定,一个是从放下得定。从放下得定就叫奢摩他,从看破得定就叫做毗婆舍那。我这个说法大家就很清楚很明白了。

  第十六,「难行之行皆得圆满」。世法有难行之法,出世法也有难行之法,你都能够很顺利、很圆满。为什么?因为你有智慧、你有善巧。

  第十七,「发起精进」。「精进」非常难得,进是进步,永无退转。进步里面要求精,精纯专一而不夹杂,这个就叫精进。

  第十八,「普护正法」。普护正法非常重要,只要是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,都以真诚心来拥护。决不是我修净土,我护净土法;那个人参禅,我就要去贬他,那就错了,那你就不护持他了。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要用平等心、真诚心去护持,这个才是对的。正如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,他们自己虽然只修一个法门,但是对所有法门他们都赞叹,决定没有诽谤!这是「普护正法」,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

  第十九,「速疾能超不退转地」。速疾是快速,你能够快速超越,证得不退转地。这一句是专指念佛求生净土。如果不求生净土,要想得不退转地太难了。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即刻就得三不退。

  第二十句,「一切行中随顺而住」。这就是得大自在。无论是顺境、是逆境,无论是善道、是恶道,他都能随顺,也就是他都能随缘,都能够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;在恒顺、随喜成就无量功德。这个又二十利了。

  【弥勒。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。不著名闻利养果报。行饶益事而为上首。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。】

  这一句重复很多遍。重复的遍数愈多,这一句话愈重要。希望我们多听几遍,牢牢的记住,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教修行。

  再看底下一段,佛要给我们说明,现在世间种种的过失、种种的恶行。我们读了之后,要能够深深的警惕,处处小心谨慎防范。请看经文:

  【佛告弥勒。汝观未来后五百岁。有诸菩萨甚为无智。行法施时。若有利养生欢喜心。若无利养不生欢喜。彼诸菩萨为人说法。作如是心。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於我。复更念言。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。而於我所生净信心。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。如是菩萨。以财利故为人说法。若无利养心生疲厌。】

  「佛告弥勒,汝观未来后五百岁」,这一句就是指我们现前这个时代。

  「有诸菩萨甚为无智」,这个菩萨都是初发心的菩萨。我们今天遇到佛法,大家受了三归、受了五戒、受了菩萨戒,就是此地讲的菩萨。什么菩萨?愚痴菩萨,没有智慧!

  「行法施时」,布施里面特别讲的法布施。法布施里面第一就是讲经说法,无论是在家菩萨或者是出家菩萨。在我们本省这个现象非常明显,本省讲经说法的人很多。

  「若有利养生欢喜心」,讲经说法供养的人很多,恭敬赞叹的人很多,很高兴,很欢喜。

  「若无利养不生欢喜」。如果没有人恭敬供养,这个讲经的愿望就降低了,甚至於没有了。

  「彼诸菩萨为人说法,作如是心」。这是起心动念,起什么心?动什么念?

  「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於我」。这一句话就是现在人讲拉信徒!想尽方法,用种种方便法,现在讲手段,抓住信徒,不让信徒跑掉,不让供养跑掉。你们要供养,只可以供养我,不能供养别人。你们要到道场,只可以到我的道场,不可以到隔壁道场。存的是这个心,起的是这个念头。

  「复更念言: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,而於我所生净信心,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」。现在这些统统都折合成钞票了。弘法利生起这个念头,怎么能相应?这是现代社会现象。

  「如是菩萨,以财利故为人说法」,说法的目的是为财为利。

  「若无利养心生疲厌」。他就厌倦,不干了!

  【弥勒。譬如有人志乐清净。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。脓血烂坏系著其颈。是人忧恼深生厌患。以违逆故迷闷不安。】

  佛在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来说。譬如一个人,志乐清净,没有丝毫污染,遇到死蛇死狗死人这些事情。这些东西比喻什么?比喻名闻利养果报,比喻这些东西。这些东西缠绕在身上,就像这些死尸、脓血、烂坏系住其颈一样。但是志乐清净的人,以此为苦!什么人以这个为乐?无有智慧愚痴菩萨以此为乐,糟糕不糟糕!

  【弥勒。当知於后末世五百岁中。说法之人亦复如是。於诸一切无利养处。不顺其心无有滋味。便生厌倦弃舍而去。彼诸法师作如是念。我於此中说法无益。何以故。是诸等。於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。不生忧念何缘於此徒自疲劳。】

  这一些菩萨们,我们一看就晓得,他的志乐并不清净,他被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所缠缚,所以得不到名利,他就不干了。名利多的地方,他就显示的要勇猛精进,他就干得很勤快!全为了名利。但是要晓得,名闻利养的果报决定在三途。所以,他不是修菩提道,他是修的三恶道。

  「彼诸法师作如是念,我於此中说法无益,何以故?是诸人等,於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,不生忧念何缘於此徒自疲劳」。起这个心,动这个念头,与如来的教诲完全相违背。佛教给我们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,而他说法是充满了希望。而且他的希望是永远没有止尽的,这个事情麻烦大了。

  给诸位同修说,这一部经文不能细讲,只能点到为止。细讲要得罪很多人,麻烦大了。大家回家细心去体会。我在三十年前讲《禅林宝训》,就有人打电话、有人送纸条给我,要修理我。说这些东西得罪人太多了。这一部经讲得更露骨,所以希望大家细心去体会。

  最重要的,我们不要看别人的过,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些毛病,这样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。别人怎么作法,他的事情,与我不相干。他成佛,与我也不相干;他堕地狱,与我也不相干。我们何必去管他!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管好。

  遇到这一部经的因缘,无比殊胜,不容易!依照佛陀的真实教诲,认真反省、检点,改过自新,希望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解脱,就能够往生佛国,很快就圆满菩提了,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的目标。

  【弥勒。是诸法师。自求供养给侍尊重。摄受同住及於近住。不为於法及利益事。而摄受之。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。诈现异相。入於王城国邑聚落。而实不为利益成熟於诸众生。而行法施所以者何。】

  「摄受同住及於近住」。「同住」,就是我们本道场里面的,大多数是指出家人。「近住」,就是我们道场常常往来的信徒,他对於道场里面的大众、对於一切信徒总要想方法来拢络,想方法来控制,一切听命於他,意思就在此地。

  「不为於法及利益事,而摄受之」。他摄受这些众生,不是真正教他佛法,不是真正教他觉悟、教他了生死出三界,不是这个,他不说这些。

  「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,诈现异相」。诈是欺诈。这一句话,我们佛门里面也有一句谚语,叫「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来拜」。「诈现异相」就是作怪,想种种方法叫你天天来拜。这里面包含的也很多!甚至於现在有很多特别强调神通感应的,神通感应就是异相。这些东西有时候是有,决定不能够宣传。我们这个道场也曾经发现过,大家来照相的时候,照的有光,有异相,我们把那些相片都撕掉,这个不好。如果大家贪著其事,容易著魔!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、魔也好,一概不要,这个道场就能平安无事,能够维护正法。

  「入於王城国邑聚落」。「王城」就是现在所讲的首都,中央政府的所在地。「国邑」是都市,「聚落」就是村镇。

  「而实不为利益成熟於诸众生,而行法施,所以者何」?他们在这个地方,弘法利生。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,完全是在名闻利养,不是真实利益成熟众生。

  「利益」跟「成熟」有一点差别。「利益」是教你接触到正法,把佛的正法介绍给你,这是利益。「成熟」是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,真的往生极乐世界,真的脱离轮回,那叫成熟。所以不能离开六道轮回,不能往生,你得利益,但是不算成熟。成熟是圆满的利益。那么他行法施,现在讲他弘法利生,他为的是什么?佛在此地用一句问话,叫我们自己去反省。

  下面佛明白的告诉我们,有十五桩事情佛不说。实在说,这一段是世尊举例子来给我们讲,不止这十五桩事情!希望从这个例子,我们就能够体会、能够明白,哪些是正法?哪些是邪法?我们看经文:

  【弥勒。我不说言。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。何以故。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。我不说言。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。何以故。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。】

  「我」是释迦牟尼佛自称,佛不这样说。

  第一,「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,何以故?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」。这是第一条。因为佛法很容易被人家冒用、仿冒!妖魔鬼怪很聪明,佛法里面这个好的名词,他都拿去用,一些众生迷惑颠倒都上当。佛法的招牌很好、很响亮,其实里面不是这么一回事情。「法施清净」,如果他对众生有希求,那就不是真的,那是冒牌的、是假的。佛不这样说法。诸佛菩萨对世出世间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,决定没有丝毫求这个念头。麻烦!

  我这一次回来,还有同修来给我说,他们想印经,来问我这个能不能印,那个能不能印。我不管这些事情,你们爱印,你们自己去印。我们的东西都没有版权,你爱怎么搞就怎么搞。只要你自己想一想,我做这个是对的,对社会对众生有好处,你尽管去做。不要来问我,我怕麻烦!我都怕麻烦,诸佛菩萨不是更怕麻烦,他怎么会管这些事情?所以,心地清净非常重要。

  第二,「我不说言,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」。心里面有贪瞋痴慢,有这些烦恼!这一句话就是烦恼没断。自己烦恼没断,你怎么能成熟别人,怎么能帮助别人!

  「何以故?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」。无有是处,没有这个道理!

  【弥勒。我不说言。尊重供养安乐其身。贪著摄受不净物者。为利益事。何以故。为求自身安隐丰乐。摄受众会。不能令其安住正信。】

  许多出家在家的同修们,想修积功德。佛经上讲积功累德,大家看到很欢喜,我们要认真去做。怎么去做?如果有这一些事、有这一些意念,那就错了。你有没有贪图尊重供养?有没有贪图享受?有没有贪图摄受不净之物?

  什么叫「不净之物」?这个自己要晓得、要明了。这里面包括的范围也很广,我们举一个例子。譬如布施供养,如果用一个手段叫一切大众不是甘心情愿的供养,逼迫他来供养的,这个供养就不净。

  怎么逼迫?找一些比较近的人,先告诉他:「你们供养要多写一点。」后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,不能不供养,不供养面子下不来,其实心里面不甘心不情愿,但是又不能不做,这叫「不净之物」。

  我只举这一个例子。这一些事情多得很。所以学佛的人学得很辛苦,压力很重!佛菩萨教我们学佛学的得大自在,天天学得欢欢喜喜的。我们看到多少学佛的人愁眉苦脸,这里面的因素很复杂。

  「何以故?为求自身安隐丰乐,摄受众会,不能令其安住正信」。不能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正信上,他那个信愿都不是真的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