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- (第二集)
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(第二集)  1996/10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15-011-0002

  请掀开经本,第四面第七行看起:

  【尔时诸菩萨等。闻佛所说举身毛竖。深生忧悔便自抆泪。前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今发露悔其过咎。我等常於菩萨乘人。轻慢嫉恚及余业障。今於佛前如罪忏悔。我等今日於世尊前发弘誓愿。】

  从这一段看起。前面说过,这一些业障深重愚痴的菩萨,有意无意之间造作种种的恶业,造作恶业的时间虽然不长,果报实在是太恐怖了!经典里面类似这一些开导处处可以见到,何以学佛之人依旧不知道警惕,还是毁犯?这一桩事佛在这个经上有详细的为我们说明。此地我们要细心去观察,造作罪业似乎并不很严重,为什么果报会有这么重?这个地方的事理要不能透彻明了,就不能叫我们断疑生信。

 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。这一些菩萨听佛说了之后。「举身毛竖」,我们常讲听了以后寒毛直竖!我们今天听了有没有这个情形?没感觉到。没感觉到,那叫麻木不仁,这个罪业我们还照干不误。由此可知。这六十位菩萨他们的业障虽然说重,比我们轻的太多了。他们听了有这样的感触,我们听了没有感触,他们有救,我们没救了!

  「结罪」,前面佛说的很清楚,不是对一个人结罪。因为造作罪业的人,由於嫉妒、瞋恚,所以才恶意的毁谤,造谣生事,破坏道场,破坏大众的信心。佛门常说,杀人生命,这个罪轻。你杀人,杀一个人,杀一百人,乃至於杀一万人、一千万人,那个罪业都不重。断一个人的法身慧命,这个罪就重了!为什么?这一个人如果遇到机会,今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他就作佛作菩萨。他作佛作菩萨,你要晓得他在虚空法界要度多少众生,不止千万亿万!所以障碍一个人的法身慧命,比杀一千人、一万人那个罪不晓得重多少倍!这是我们一般人很难体会。细细去观察思惟,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。

  法师纵然有过失,古人常说: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」法师是凡夫,他不是圣人。何况法师的过失是真的过失,还是他有意示现的,我们也不晓得,我们凡夫看不出来。过去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很好,他曾经讲,作法师的人讲经说法的时候,「能说不能行」,他能说,说了自己做不到;叫大家断贪瞋痴,他贪瞋痴没断。这个人我们要不要尊敬他?要尊敬他,他是「国之师也」,他是国师,我们一国人的老师。因为他教的是正法,教的没错,不是邪法;所教的我们如果能够肯学,决定得利益。所谓「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」,学生的成就往往超过老师之上。只要他说的不是邪法,这是「国之师也」。「能说又能行」,那是「国之宝也」。国宝少,国师多,都要尊重。不能看到他有一点瑕疵,我们就把他所说的法也整个否定掉,这是断众生的法身慧命,所以才遭这样残酷的果报。

  经上说他堕地狱,从阿鼻地狱、等活地狱到烧热地狱,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。实际上,他在地狱里面受苦所感受的,那真的叫无量劫,这就是我们谚语常说的,度日如年。他在地狱里感受的时间,比这个时间不晓得要长多少倍。时法不是一个定法,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。有的人感受一年好像没几天,很快就过去了;有一些人在苦难当中,觉得这一年好长好长。这是佛告诉我们「时」不是一个定法,全凭个人的业感。所以这一些菩萨善根还算是深厚,听了佛说过去这个因果报应,举身毛竖。

  「深生忧悔」,这是生惭愧之心。

  「便自抆泪。前白佛言。世尊,我今发露悔其过咎」。抆泪是用衣袖擦眼泪,他们在佛前发露忏悔。露是将过去、现在所造的罪业毫无隐瞒,都能够说出来。忏悔最要紧的是从今之后再不做同样的错事,真正彻底改过自新,这种忏悔才有用处。绝对不是做错事情,在佛的面前祷告、忏悔,明天照做,做了再忏悔,那个一点用都没有,那个罪就更重。等於天天欺骗佛菩萨,在佛菩萨面前打妄语,所以忏悔最要紧的是「后不再造」。他们真干。

  「我等常於菩萨乘人」。菩萨乘人就是弘法利生的人,这里面有出家菩萨,也有在家菩萨。无论是出家在家,弘扬正法的就叫「菩萨乘人」,也叫大乘菩萨。

  「轻慢嫉恚及余业障」,轻是瞧不起他,轻视他;慢是怠慢他;嫉是嫉妒;恚是瞋恚。「嫉」跟「恚」是心里面的,「轻、慢」是表现在外面的。内有嫉恚,外表示轻慢,以及其他业障。

  「今於佛前如罪忏悔。我等今日於世尊前发弘誓愿」。过去所造的罪业,今天在佛前发露忏悔。怎么忏悔法?改过自新。

  下面他们发的这十三条大愿就是具体改过。请看经文,这些地方是我们要认真去学习的。第一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有菩萨乘人。见有违犯举露其过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「世尊,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」,这一句话很要紧。因为本经是大乘经,是菩萨法。小乘法里面是「尽形寿」,我这一生尽形寿。大乘法里不能讲尽形寿,这个范围太小。「尽未来际」,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,不是这一生。这才是真实的忏悔,彻底的悔改。

  「若有菩萨乘人,见有违犯举露其过」。这是从前干的事情,看见弘法利生的菩萨,不管是在家出家,他犯了戒、做错事情,「举露其过」就是把他的过失揭露出来,向大家宣布,让大家远离这个大乘菩萨,不要去听受他说法,不要去跟他学习。从前有这个嫉妒障碍,从今之后再不做这个错事了。

  如果还有这个,「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」。再干这个事情,那我们就是欺骗世尊。这一条摆在第一,正是前面世尊所举的造业的这个例子,这一条是最重的。第二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戏弄讥嫌恐惧轻贱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「世尊,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」。这十三大愿,每一条前面都是「从今日至未来际」。

  「若於菩萨乘人,戏弄讥嫌恐惧轻贱,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」。句子里面好懂的,我们就少说几句。恐惧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威胁,吓唬他。这都是过去常常犯的毛病,或是有意,或是无意。无意怎么会犯?无意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,自己不能控制,常常犯这些过失。第三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。以五欲乐游戏欢娱。见受用时。终不於彼伺求其过。】

  这一条也很难得。五欲是「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,世间人所讲的娱乐。他见到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萨,也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,在过去看到这个情形,在里面找麻烦,找他的毛病、找他的过失、找他的把柄来毁谤他,来糟蹋他,这是过去所干的。

  从今而后悔改了,不但不再像往昔这样造罪业了,反过头来「常生信敬起教师想」。即使他享受五欲六尘之乐,我们还是相信他,还是尊敬他,还是以他为师跟他学习,这就是具体改过的样子。

  「若不尔者」,若不如是,「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」。

  在这一条里面,特别提出在家出家。这个里面在家菩萨示现享受五欲游戏的娱乐多,出家比较少。在一般世间欢乐场所,出家人少去,但是在家的菩萨会去,所以特别提出在家出家。我们学佛常常在经论上看到,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,诸佛菩萨度众生,就是接引众生,手段、方法也不尽相同。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智慧,看不出来,往往我们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,破坏清规,实际上他是度某一类的众生。

  像在中国历史上,古代的,大家知道中国出现「济公活佛」。近代,民国初年,江苏金山寺人称妙善法师是「金山活佛」。妙善法师的行持跟济公差不多,也是示现疯疯癫癫的。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,决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想像能够测度的。

  像这些人我们一定要尊敬,一定要深信不疑。仔细去观察他的言行,都是正法,都是教导人了生死出三界,於佛经教没有违背,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。第四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悭亲友家及诸利养。恼彼身心令其逼迫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弘法的这些大德;「菩萨乘人」包括在家出家,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、供养他。也许这些亲近的、供养的有你的亲戚朋友,有你很多认识的人,你看到这些人对他供养,对他尊敬,心里就很难过。这个事情真有,不是假的,我们也见到。最明显的就是父母亲。往往法师到信徒家里,他的儿女是法师的信徒,见到法师都跪拜,恭敬供养,父母在旁边看到,好难过,「儿子对我都不拜也不供养,天天还给我气受。那是外人,他为什么天天跪他、拜他,好不容易赚到的钱去供养他」,心里面不服。这是指这一条,那么就想方法障碍了。

  「恼彼身心」,逼迫他,叫他生烦恼,这个事情常见!

  这部经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的,那个时候就有,何况今天!实在说,法师教导信徒,首先要教他孝养父母。你对父母不孝敬,对你的师父孝敬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哪有亲人不孝敬,去孝敬对自己关系疏远的呢?这在理上讲不通,违背伦理。所以佛教给我们,第一个是孝养父母,第二个才是奉事师长。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这是法师一定要教导的。如果他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,你这个法师到他家里去,他的父母就欢喜了。这些事、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深思,都要认真去反省,不要叫众生造罪业。第五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以一麤言令其不悦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「麤言」,粗鲁的言语,说话不好听,让人家听到心里难过,这个口业也是很容易犯的。三业清净里面,《无量寿经》在修行纲领上把口业摆在第一条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把这个摆在第一条。身、语、意这三条应当是身业摆在第一,为什么把语业摆在第一?就说明最容易造的是口业,最容易犯的是口业,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条。第六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昼夜六时不勤礼事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前面五条是过去、今生常常犯的过失。对於大乘菩萨不知道恭敬,不知道承事,而且常常以嫉妒、傲慢这种心态来对待这些菩萨乘人。从第六条以下,从今而后不但过去这些恶劣的心态要改过来,还要认真的勤修恭敬承事。所以他发愿昼夜六时不间断,这种恭敬心不会退失,勤於礼事。事是侍奉。第七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。若不尔者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此地讲的「护持弘誓」,广义的是讲这十三条,狭义的来讲就是前面的六条,发誓我一定要做到。不但现前要做到,生生世世永远去做到。「不惜身命」,这是遇到障难,即使舍身命也在所不惜,绝不违背自己的誓愿。第八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声闻及辟支佛。以轻慢心。谓於彼等不胜於我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前面是对大乘菩萨,这一条是对小乘。往往修学大乘的人轻慢小乘,看到修小乘的法师,总是把他贬低一级,瞧不起他、轻视他,这也是错误的。大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「礼敬诸佛」,那个「诸佛」范围非常广大,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。诸佛里面包括著有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,哪有不恭敬的道理!声闻、缘觉也是未来佛,现在虽然修的是小乘,将来必定回小向大。佛在经上说,小乘人证得阿罗汉果之后,经二万劫回小向大;辟支佛在一万劫的时候,他就回小向大了。所以,那都是未来佛,怎么可以轻慢心说他不如我?

  「彼等」,就是说这些小乘人。「不胜於我」,意思就是他不如我,我修的是大乘,他们修的是小乘。不可以生这种贡高我慢之心,生这个心就是生烦恼,心不清净、不平等,对於自己修学已经造成严重的障碍。第九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不善能摧伏其身。生下劣想。如旃陀罗及於狗犬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一条很重要、也很难得。佛法讲根本烦恼,除贪瞋痴之外就是傲慢,「贪瞋痴慢」。傲慢是大烦恼、根本烦恼,世出世间圣人都承认。哪一个众生不骄傲?你们去调查一下,看看你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没有骄傲这个念头的?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!儒家是世间法,不是讲出世间法,所以儒家教人「傲不可长」,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长,没有叫你断。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间,超越世间一定要断烦恼,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。所以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,这个傲慢心一定要断,这一条就是断烦恼的方法。儒家教人卑谦,谦虚卑下,佛在此地教我们,这些人忏悔也是教导我们。

  「善能摧伏其身」,就是摧伏自身傲慢这个烦恼。

  「生下劣想」,下劣就是我不如人。对诸佛菩萨我们当然不如,对声闻缘觉我们也不如。小乘里面地位最低的须陀洹果:小乘初果,初果之人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,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人?我们的烦恼一品都没有断,人家能断八十八品!即使是世间一般人,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,都有超过我自己的地方,怎么可以轻慢别人!常常要生下劣想,这是降伏自己的贡高我慢。

  下面举了二个比喻。印度古时候社会阶级不平等,「旃陀罗」是四种人当中地位最卑下的。乃至於「及於狗犬」,用这种方法来降伏自己贡高我慢的烦恼习气。第十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自赞叹於他毁呰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自赞毁他,这也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,学佛也不例外。我们今天学的是净土法门,觉得净土法门第一殊胜,其他法门都比不上,这些话就是犯了自赞毁他。可是这些话我们在经典上也看到,佛有时候也说,祖师大德也常常讲,那是他有特别的用意,勉励修学这一个法门的同修。但是在外面决定不说,特别是对於不同宗派法门的道场更不可以说。因为众生的根性不相同,他是学襌根性的,他参襌,他有成就,他念佛不能成就。就像病人一样,他得的病不一样,因此他服的药不相同。但是药服下去之后,他的病就好了,药到病除,这就是真实的利益,真实的效果。这是我们学佛人应当要懂得的常识。

  我们遇到学襌的人,我们一定要赞叹参襌。遇到学教的人,一定要赞叹学教,勉励他、帮助他,这才对!绝不能毁谤,那就错了。你说襌不好,襌是释迦牟尼佛传的,那你不是谤佛!既谤佛,必定谤法,也毁谤参襌的这些人,你是谤佛、谤法、谤僧。你毁谤三宝,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,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,绝不犯自赞毁他。第十一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不怖畏斗诤之处。去百由旬如疾风吹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是叫我们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争的场所,凡是有争执的,我们应当要远离。「百由旬」是比喻,不一定真的要跑这么远,反正避开这个场所就对了。「如疾风吹」,要快速,赶快离开。学佛最要紧的是修清净心,这样的场所对修清净心决定有妨碍。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离开,要避开。

  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「觉、正、净」。宗门、襌宗是从觉门入,觉而不迷;教下从正门入,正知正见;净土是从清净心入,净而不染。虽然说「觉、正、净」,实在讲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哪有觉悟的人是邪知邪见?哪有觉悟的人心不清净?所以一个得到,三个都得到,这就是「法门无量,殊途同归」。《金刚经》上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意思就在此地。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了。所以我们对於不同法门应当赞叹,这才是正确的。

  这一条我们要记住。在现前这个社会,有争执的地方很多,凡是遇到这个场所要知道回避,一定要学!人家是尽未来际,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你的心就清净了,道业才能成就,道业就是清净心。第十二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持戒多闻头陀。少欲知足一切功德。身自炫曜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一条就是说自己成就,自己或者是持戒,戒律持得很严;或者是多闻,广学多闻;或者是修苦行,头陀是苦行。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」,这是说你修学有成绩、有成就。虽有成就绝不傲慢。「身自炫曜」,就是现在说的值得骄傲,这一值得骄傲就坏了。

  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骄傲,为什么不值得?你跟菩萨比比,你跟诸佛如来比比,还差远了,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?人家成了佛了都不值得骄傲,你自己有一点点成就就觉得了不起,就觉得值得骄傲,所以你就不能再进一步。不但不能进步,反而天天在退步,不进则退。所以世间流行的「值得骄傲」是很糟糕的一句话,这个观念把许多修行人都拉回来了。本来你还有成就,都把你拉回三恶道去了,就是因为你「值得骄傲」,骄傲的人都入三恶道了。第十三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所修善本不自矜伐。所行罪业惭愧发露。若不尔者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一段是总结,也是概说。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够保持,要能够持久,不能自己把它毁坏了。如何能保持?忍辱能保持。所造的罪业要懂得惭愧,要知道发露忏悔。

  这一条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早晚课诵。早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,我今天这一天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,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;佛说不可以做的,我们今天决定不去做。晚课是反省、是检点,我今天这一天对人对事对物,有没有依教奉行?如果是对的,明天还要继续保持;如果是做错的,赶快要改过来,这叫做晚课。这样做早晚课就有功德了,你是真的在学佛,真正在修行。

  早晚课不是拿著经本念给佛菩萨听,佛菩萨不喜欢听这个东西。经是他讲的,还要你念给他听?许许多多人把早晚课的意思搞错了,认为早晨念一遍给他听,晚上再念,天天都不缺,我这是佛的好学生,佛一定保佑我了。其实你是造罪业,自己不晓得。什么罪业?早晨骗佛菩萨一次,晚上又骗一次,一年到头三百六十天,天天不缺,你这个罪过大了!佛菩萨不是真的在那里,泥塑木雕的像,你都忍心去欺骗,你想想你的罪过多重。你不学佛不做早晚课,没有这个罪过;这一学佛做早晚课,最后都到阿鼻地狱去了,还不晓得怎么去的。学佛不能不明理,不能说糊里糊涂的学,糊里糊涂的修,不可以!一定要明理。这是十三宏愿。

  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,佛对他们的赞叹,佛看到这些人真正能够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值得奖励。

  【尔时世尊赞诸菩萨。善哉善哉。善男子。善说如是觉悟之法。善发如是广大誓愿。能以如是决定之心。安住其中。一切业障皆悉消灭。无量善根亦当增长。】

  「尔时世尊赞诸菩萨,善哉善哉」,赞叹上面讲的六十位菩萨。

  「善男子,善说如是觉悟之法」。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,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开悟了。大家听到开悟都感觉到很玄,什么叫开悟?知道自己的毛病过失,这个人叫开悟。把这些毛病过失改正过来,这个人叫修行;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。所以诸位要知道,你每天读经、念佛、拜佛是不是修行?不一定!如果你在生活行为毫无改变,还是老样子,你每天念经、念佛、拜佛都不是修行,与修行不相干。你错误的观念没有改正过来,错误的言行也没有改正过来,你没有修行。

  千万不要以为每天念几部经就是修行了,还觉得修得不错。不念经还没有傲慢心,念了经觉得自己了不起:「我《无量寿经》都会背了,你还差得远哪!」所以你不念经没有这个烦恼,你不造罪业;你把这个经背熟了之后,是天天生烦恼,到处造罪业,这都是错解如来真实义!

  佛是教你读熟了,常常记在心里,起心动念要想到佛的教诲,我该不该动这个念头?该不该说这个话?该不该做这些事情?目的在此地。所以知道自己过失是真正觉悟了,「善说如是觉悟之法」,觉悟之后能回头。

  「善发如是广大誓愿」。这是指前面十三愿。十三愿是真正看到他们回头,改过自新。

  「能以如是决定之心,安住其中。一切业障皆悉消灭,无量善根亦当增长。」末后这二句话我们很爱听,我们自己业障很重,怎么样消业障?你现在会不会消业障了?你要学这六十位菩萨,要找自己的毛病,不要去找别人的毛病。找到之后就把毛病改正过来,你的业障就消灭了,你的善根就增长了,这叫功夫。

  【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。弥勒。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。当发如是广大誓愿。】

  佛对弥勒菩萨说,意思就是对我们大家说。弥勒菩萨在这个法会里面是我们大众的代表,代表我们请法,也代表如来对我们宣示的一些教诲。我们要想身心清净、消除业障,就要像这一些菩萨一样,发广大的誓愿。

  由此可知,我们读了这十三大愿,不要以为这十三大愿是他们六十位菩萨的,与我们不相干,那你算是白念了。我们要细心体会他们这十三大愿,用他这个愿把自己的愿望引发出来,我们就得受用了。看到他们所犯的过失,想想我们自己犯的跟他同样的过失,他觉悟,我为什么不觉悟?他能改过,我为什么不能改过?这样读经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。当得圆满不退转耶。】

  实在讲,弥勒是代我们问的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实在就是指我们现前的大众。如果我们也发这个愿,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到圆满?是不是能够得到不退转?这是我们很关心的。

  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。行菩萨道护持此愿。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。】

  这是佛很肯定的说明,行菩萨道,自行化他,我们自己依照佛的教诲去做。这个「做」,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,就是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,依照佛的教诲去过日子,这叫「行菩萨道」。佛法与生活是一片的,绝不是说佛法是佛法,生活是生活,这是两桩事情,那我们学它干什么?那就错了!所以菩萨道就是日常生活,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;离开生活,到哪里去修行?

  我们归纳日常生活不外乎对人、对事、对物这三方面。凡夫在这三方面,因为自己迷惑,没有智慧,知见不正,所以想法、看法、说法、作法都错了。佛的教诲是把我这些错误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你懂得修正自己的观念,对人对事对物的这些错误观念、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,你的生活就能得到幸福美满。学佛非常现实,佛法殊胜的利益立刻就得到。

  有许多学佛的同修,我看到很难过,我一见面看到这个人,相貌一年比一年衰。有些人一年没见了,见了面比去年瘦了,这都是学佛功夫不得力。如果你学佛功夫得力,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的话,应当一年比一年好。你的相貌好,容光焕发,身体好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这些理论实在讲并不难懂,佛在经上常讲「相随心转」,相貌不好,就是你用心不善。你的心地要是真诚、清净、慈悲,你的相貌一天一天要跟佛差不多,佛菩萨相貌多圆满!你的体质也一定一天比一天健康,一天比一天正常,这是你学佛功夫得力,你得到真正的受用。清净心能转业,转业具体的表现就是这个身体,我们身体是不是转过来了?现在常讲的改变体质,体质真的会转变,体质是随心所转的。

  再看下面第五大段。第五段经文不长,只有一行半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。复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菩萨。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成就几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】

  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。「於后末世五百岁中」,这在佛法里是讲,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叫五百岁中。释迦牟尼佛的法运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末法一万年,要是整个说起来,最初的五百年,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,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这一句是讲我们现在这时代。

  「法欲灭时」,「灭」不是真的灭,而是佛法逐渐往下衰退。我们看看现前社会上的佛法,确确实实如佛所说,法欲灭了。不要看到台湾的佛法好像非常兴盛,那个兴盛是假的,不是真的,台湾的佛法可以说热闹而已。过去黄念袓老居士在北京讲经说法,公开跟大家说。我到北京,那些听众告诉我的,而黄老居士没有到台湾来过。他告诉我:「台湾的佛法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」他说真正的佛法在中国大陆。这些人把这个话拿来问我:台湾佛法是不是假的?诸位仔细观察一下,台湾佛法到底是真的还、是假的?

  真正的佛法是教人了生死、出三界,假的佛法是叫你继续再搞六道轮回。台湾修福的人很多,修道的人很少,修福报到哪里去享受?那个问题可大了!来生能不能再得人身是大有问题。来生要不得人身,福报是有的,畜生道里面很多有福报的。我们不要自己认为自己福报很大,实在想一想,我们不如畜生!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,多少人侍候他、照顾他。我们到哪里去?谁来照顾我们?想想福报不如它!你看小猫、小狗照顾的周到,它的福报从哪里来的?前生修的。多看看就明白了,应当要警觉。

  这个地方讲,在末法时代,我们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「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」。解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第一次的解脱。第二次的解脱,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,那是究竟解脱。所以超越六道轮回并不究竟,一定还要超越十法界。我们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超越十法界,西方净土不在十法界之内。

  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若有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当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】

  佛给我们说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,必须要遵守。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如果违犯了,你所修学的都不能成就。

  【何等为四。所谓於诸众生不求其过。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。於诸亲友及施主家。不生执著。永断一切麤犷之言。】

  第一是「所谓於诸众生不求其过」。不但是对这些大乘菩萨们,对一切众生都不要去找他们的麻烦,都不要去看他们的过失。这一句话正是六袓在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: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」真正修道人,念念当中他顾自己的正念,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?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,看别人的过失,就是自己的过失现前。你自己心里面要清净,没有烦恼,你怎么会看到别人的过失?外面境界一接触到,我们里面烦恼起现行,这就是见人家的过失。

  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。我们业障深重的人,看诸佛菩萨也是业障深重,这就是佛所讲的「相随心转」。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,你就明白自己是什么心。你看到一切人都有过失,自己的过失是无量无边。什么时候看到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,很要紧。所以说「於诸众生不求其过」,这是修行人第一条要遵守的。

  第二是「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」。菩萨就是指弘扬正法的人。无论是在家菩萨,或是出家菩萨;也不管他是真菩萨,或是假菩萨;只要他讲的是正法,不是说的邪法,纵然他有过失,也不闻不问,对他还是要生清净的信心、恭敬心,这个很重要。

  第三是「於诸亲友及施主家,不生执著」。自己的亲友施主供养法师,不要生执著,不要去障碍。

  第四是「永断一切麤犷之言」。麤是粗鲁的言语,犷是凶恶的言语,不可以有这个态度。佛说这四条。

  【弥勒。是为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】

  只要守住这个四法就行了,你的道业就会有成就。

  【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】

  佛说经的体例跟我们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样。佛经里有长行,长行就是所谓散文的体裁;有偈颂,有时候还有咒语。他的用意很深,偈颂像中国的诗歌一样,它也有押韵,但是并不讲求平仄,目的是便於记诵。因为佛这个开示太重要了,怕我们忘掉,经文有的时候不熟,记不住,你把偈颂背熟,常常记在心里,一切时一切处要依教奉行。这四句:

  【不求他过失。亦不举人过。离麤语悭吝。是人当解脱。】

  【弥勒。复有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当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】

  后面四句是佛的补充说明,也非常重要。佛前面说了四法,又说四法;换句话说,总共是八法。我们才保得住在现前这一个时代,学佛能够有所成就而不退失。

  【何等为四。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。舍离一切愦闹之众。独处闲静常勤精进。以善方便调伏其身。】

  第一是「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」。我们常常接近的这些人,对於我们修学会有影响。我们是初学的凡夫,没有定力、没有智慧,所以交往要选择。往往有许多同修对於这一桩事情没有保持警觉性,被环境所转,非常可惜。这就是一般所讲的「人情佛事」,这个对於初学的凡夫影响很大。学佛必须要有理性,要把人情放下,我们才能成就,这一条就是说的这个。

  「不应亲近懈怠之人」,懈怠的范围非常广泛,你能够看得出来吗?懈怠懒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觉的这些人?这些人当然你不会亲近他,因为他要睡觉,他也不会找你。哪些是懈怠的人?从前印光大师所讲喜欢跑道场的,很勤快,天天跑道场,天天去赶热闹。他怎么懈怠?对於修道懈怠,修定懈怠。修定修慧他不造,天天去赶热闹,这才叫懈怠之人,这个地方的意思,决定不能错会。

  我们在《文钞》里面看到,在《永思录》里面看到,印光法师的这些归依弟子去看他的时候,老和尚一见面就呵斥,就骂人:「你来干什么?」

  弟子说:「我来看看师父。」

  印光法师说:「师父你过去看过了,你还要看什么?到处跑,把心都跑乱了。叫你在家老实念佛,你不肯念,你还要到庙里看看师父。有什么好看的!」

  把他们骂回去!这叫懈怠。每个人都很尊敬印光大师,但是他的法没有人提。现在道场就希望信徒多,信徒都不来了,那道场怎么能维持!所以现在大家都搞热闹,热闹就是懈怠,对修定、修慧、修清净心懈怠了。佛在此地教给我们,这样的人不要去亲近他,不要去跟他天天去跑,把心都跑散乱了。

  第二是「舍离一切愦闹之众」,喜欢热闹;不但是世法里面喜欢玩乐的,在佛门里面喜欢热闹的也不许可。总而言之,与戒定慧相违背,与觉正净相违背,就是懈怠愦闹。所以,它里面含意很深很广。

  我们的目的是求解脱,要懂得这两个字。「解」是解开;什么东西解开?烦恼解除;「脱」是脱离六道轮回。学佛的目的在此地。你要不想解脱,那就没有问题了,你天天去凑热闹吧!真正想了生死、出轮回,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,佛这些话你一定要遵守。

  过去倓虚法师在佛七里面跟我们讲的那些故事,都是事实。他讲谛闲老法师一个念佛的徒弟,锅漏匠出身的,念佛三年站著往生。这个人没有念过书、不认识字,但是人很老实。出家之后,老和尚只教他六个字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其他的什么都没教。就告诉他:「你就念这一句佛号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」他住在一个破庙里面,果然大门不出,就这一句佛号念了三年,站著往生。不生病,预知时至。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,等谛闲老和尚替他办后事。他凭什么能成就?就是他「不亲近懈怠之人,舍离一切愦闹之众」。

  所以讲解脱不难,为什么我们今天学佛这么难?就是你犯了这个过失。天天在凑热闹,把凑热闹当作佛事,你说糟糕不糟糕!观念上错误了。

  第三是「独处闲静常勤精进」。这是真正想了生死、出三界的,真正想在这一生要解决问题的,你要懂得寂静之乐。清净环境里面,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这里面有真乐。什么叫精进?精是精纯专一,进是不退。现在我们学佛人,他也很勤进,但他不是精进,他是杂进、乱进,所以他没有成就。要想成就,一门深入。

  第四是「以善方便调伏其身」。这一句我们看底下的偈颂,意思就明了了。偈颂里面,「寂静常知足」,「调伏其身」,知足常乐,生活很好过。有衣服穿,三餐饭吃得饱,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够了!不必再求了。再求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求见阿弥陀佛;除此之外,我什么都不求了。你的心定了,你才真正享受到安乐,用这个方法调伏其身。

  世间人所争的都是假的,一样都带不去,一样也争不到,那都是愚痴造作罪业。真正明白人、觉悟的人,不再争了,统统放下了,一心向道。向道就是向清净心,向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。

  【弥勒。是为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当舍於懈怠。远离诸愦闹。寂静常知足。是人当解脱。】

  佛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四种法。好!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