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- (第一集)
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(第一集)  1996/09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15-011-0001

  诸位大德、同修: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,佛家一般剃度的仪式都是在上午举行,仪式完毕之后,照例是上供。今天我们的仪式,放在此刻举行,意义不比寻常,正是与本经有非常的密切关系。世尊为我们说这一部经,要以现代的话说,就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,预知现代(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)出家、在家,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乃至於净土,皆不能成就。这个原因究竟在哪里?弥勒菩萨非常慈悲,代我们启请,蒙世尊为我们详细开导。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一部经的教诲,细心的去体会、去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所修所行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有成就,这是我们这一次讲经的因缘。

  因为时间不算是很长,所以这一次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的介绍。能够看得懂的,乃至於一些名词、术语,在讲堂里面常讲的,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。

  在未讲经之前,先把这一部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我们印的有一个讲义。这一部经是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一分,所以先要将《大宝积经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

  【蕅益大师曰:始从华严,终大涅盘,一切菩萨法藏,皆称方等。今更就大乘中,别取独被大机者,名华严部。融通空有者,名般若部。开权显实者,名法华部。垂灭谈常者,名涅盘部。其余若显若密,或对小明大,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、事理、行位、智断,皆此方等部收。非同流俗讹传,唯谓八年中所说也。】

  「蕅益大师曰:始从华严,终大涅盘」。这一句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。

  「一切菩萨法藏,皆称方等」。「方等」的范围非常之广。「方」的意思是方便。佛门当中常说: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。」佛所说的一切经法皆是方便法,真实法说不出的。讲到真实,常说: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」因此,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法。「等」是平等的意思,跟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「平等觉」的意思相同。因此,「方等」代表全部的佛法。可是古来祖师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,「方等」是属於第三时,这个就有特别的意思了。

  「今更就大乘中,别取独被大机者,名华严部」。《华严经》的对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,也是经中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《华严经》的当机。「融通空有者,名般若部」。「融通空有」,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,说这些法就叫「般若部」。这是真实智慧,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。「开权显实者名法华部」。「开权显实」,这叫「法华部」。「垂灭谈常者,名涅盘部」。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,示现入般涅盘,最后的遗教提醒我们修学应当从哪里下手,这些教诲都归在「涅盘部」。这是大乘法的四个阶段。

  「其余若显若密,或对小明大」。对小乘叫大乘。「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、事理、行位」,「行」是修行,「位」是所证的果位。譬如,菩萨五十一个位次: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这是属於「位」。「智断」,智是智慧,断是断烦恼、断无明。说到「断」,一定要开智慧。定功只能够伏烦恼,不能断烦恼;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。「皆此方等部收」。由此可知,「方等」里面内容非常广泛。

  「非同流俗讹传,唯谓八年中所说也」。这是一般讲五时说教,那个意思非常的狭窄。此地讲「方等」跟天台家所说的意思不相同,这个「方等」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。因为《大宝积经》是属於方等部,所以先把「方等」的意思略为介绍一下。

  【《大宝积经》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。前后诸师译一会,或数译会而别行之。唐朝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,三十九卷。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。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。】

  「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」。每一会就是一部经。由此可知,《大宝积经》就好像众经聚集在一起的合订本一样,它里面内容很丰富。

  翻译的人不是一个,是许多人翻的。「前后诸师译一会,或数译会而别行之」。有人翻译一会,也有人翻译二会、三会的,所以它是很多人翻译的。在唐朝之前,没有把它收归在一起,所以是单部流通。我们净宗《无量寿经》也在《大宝积经》之中,唐朝时候翻译的,就是《大宝积经》的第五会「无量寿如来会」。

  「唐朝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,三十九卷」。他在武则天时代到中国来的,他看到《大宝积经》几乎大部分都翻译出来了,但是不完整。他就重新把其他诸师没有翻译的,全部把它翻出来,所以他翻了三十六会,三十九卷。然后把从前这些法师们的译本统统合计起来,「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」。这样把它合起来,就是一部完整的《大宝积经》。现在我们在《大藏经》里面可以看到,好像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。

  「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」。总共它有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,这是《大宝积经》的全本。

  【宝积者,法宝之集积也。为大乘深妙之法,故目之为宝。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。宝积经论一曰: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者,彼尽摄取,故名宝积。】

  什么叫「宝积」?底下有个解释,「法宝之集积也。为大乘深妙之法,故目之为宝」。实实在在这一部大经里面,所收的这一些四十九部(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),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议,所以比喻作「宝」。「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」,所以称作「积」,聚集的意思。

  「宝积经论一曰」。「一」是一卷。「宝积经论」是这个经的注解,但是不完全,它只有四卷,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,失传了。但是这个论文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它对於经题有个简单解释,「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者,彼尽摄取,故名宝积」。从这一句我们对於这个经题的意思能够知道一个大概。这是简单将方等部《大宝积经》介绍出来了。

  下面是翻译的人:

  【菩提流志此云觉爱南天竺人唐武后时来译三藏经开元释教录九曰:沙门菩提流志,本名达磨流支,唐言法希。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言觉爱。南印度人。宋高僧传三曰:释菩提流志,南天竺国人,净行婆罗门种,姓迦叶氏。】

  刚才讲过这个经翻译的人很多,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,我们单单介绍集大成的人。「菩提流志」是梵语音译。「此云觉爱」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爱,菩提是觉,流志是爱,觉爱的意思。「南天竺人」,那个时候印度称为天竺,就是南印度人。「唐武后时来」,武则天的时代到中国来。「译三藏经」,他是翻经的法师。

  「开元释教录九曰」,「释教录」是佛教经典的目录,目录里面有简单的介绍。「沙门菩提流志,本名达磨流支,唐言法希」。他原来的名字叫达磨流支,达磨是法,流支是希有的意思,所以他这个本名是法希有,是这么个意思。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」,天后是武则天,武则天大概嫌他这个名字意思不好,她心血来潮给他改了个名字,改成觉爱。菩提流志是武则天给他改的名字。

  「唐言觉爱。南印度人。宋高僧传三曰:释菩提流志,南天竺国人,净行婆罗门种,姓迦叶氏」。诸位如果要知道得详细一点,可以看《高僧传》。宋《高僧传》是《高僧传》的第三集,这里面有他的传记,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了。

  下面是将本经的内容,略微也做个介绍。

  【此经乃《大宝积经》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。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。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。《阅藏知津》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。】

  「此经乃《大宝积经》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」。这个经文一共两卷,有上、下两卷。在《大宝积经》里面,上卷是九十一卷,下卷是九十二卷。「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。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」。「诏」是武则天的圣旨,奉皇帝命令来翻译的。

  「《阅藏知津》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」。《阅藏知津》是蕅益大师的作品。蕅益大师看到这一部经,将这一部经分为十五个段落,每一段落的内容介绍在下面。

  【一、(序分)佛在鹿苑,与千比丘,五百菩萨俱。】

  第一段,「佛在鹿苑」,就是鹿野苑。「与千比丘,五百菩萨俱」。

  前面括弧(序分)跟(正宗分)是《阅藏知津》里面没有的,这是我们讲这个经,为了便利起见加上去的,就是经开三分。第一段跟第二段都是属於序分,第一段是通序,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。

  【二、有诸菩萨业障深重,疑惑退转。弥勒菩萨慰问令喜。】

  这一开端就晓得这个经为什么说的,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。我们的的确确是业障深重的愚痴菩萨,大家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;虽受了菩萨戒,还是很愚痴,这就是本经所说的。

  【三、(正宗分)有六十人随劝诣佛投地悲泪,佛慰令起。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,多受众苦。后亦当生极乐世界。】

  第三段是本经的正宗分,「有六十人随劝诣佛」,随著弥勒菩萨的劝告,这六十个人就跟著弥勒菩萨去见释迦牟尼佛。见到之后也很惭愧,善根发现,「投地悲泪,佛慰令起」。佛安慰他,叫他们起来。「说其往昔诽谤法师恶业,多受众苦。后亦当生极乐世界」。说他们往昔毁谤法师的恶业,多生多劫受苦,将来这个业报尽了,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由此可知,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学过净土法门,都念过阿弥陀佛,只是业障太重了,不能往生,在六道里面吃尽了苦头。

  【四、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,佛赞印之。】

  这六十位菩萨人数不多,是希有的。他们听了佛的开导,真正忏悔、回头,改过自新,「发十三弘誓」。佛听了之后,对他们也很赞叹。

  【五、弥勒因问末世菩萨成就几法,安稳得脱。】

  这个「问」就很重要了。末法时期,就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。现在这个时代,我们应当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安安稳稳「得脱」,脱离六道轮回,脱离生死苦海。

  【六、佛答以二种四法,不求他过失,亦不举人罪,离粗语悭吝,是人当解脱。】

  「佛答以二种四法」,这「二种四法」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。第一种四法是「不求他过失」,这是第一条。「亦不举人罪」,这是第二条。「离粗语悭吝,是人当解脱」。在末法时期这四条最重要了,一定要遵守、要做到。

  【七、当舍於懈怠,远离诸愦闹,寂静、常知足,是人当解脱。】

  佛说了四法,又说四法。这四法就是第七段讲的,「当舍於懈怠」,这是第一。「远离诸愦闹」,愦闹是热闹,喜欢热闹这是很大的障碍。「寂静常知足」,要守住这四法,「是人当解脱」。这是告诉我们在末法时期修行,必须具备这两种四法,就是八种法,我们才能够平平安安得到修学的效果,达到修学的目标。

  【八、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,成二十利,又二十利。】

  这个地方两种二十利,共是四十种利益,要以无希望心去修法布施。

  【九、次明末世种种过恶。】

  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与恶业。完全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,以及修行人的状况。读了之后,真的是毛骨悚然!世尊距离我们三千年,三千年前把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,就看得这么清楚,正是所谓「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」。

  【十、次明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。】

  「慧行菩萨」,我们要明了学不得,决定不能学他。什么是「慧行」?开了智慧的,这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也是我们大乘法里面常常讲的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萨,也就是常说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这样的人,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行。因为慧行菩萨所做、所为、所表现的很特殊,我们不能学。要学他,人家是上天堂,我们还是要堕地狱。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【十一、次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。】

  「初业」是初学的菩萨,我们现在就是这个阶段,一定要晓得「利养」的过失。只要沾著利养,不但你的道业不能成就,必定会被拖累到阿鼻地狱。学佛,佛没学成反而堕到阿鼻地狱,这不是佛菩萨愿意见到的,但是末法时期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。这一段经文很长,说明利养的过失。

  【十二、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。世语过有二十。睡眠过有二十。众务过有二十。】

  第十二段说明愦闹过有二十,世语过有二十,睡眠过有二十,众务过有二十,这些到后面再跟诸位详细解释。「众务」就是做种种与修行不相干的事情,现在很普遍。大家都忘掉了,百丈大师曾经说过:「佛门以无事为兴旺。」这个道场,什么叫兴旺?没事叫兴旺。事情太多了,香火鼎盛,信徒很多,那是佛门衰相,不是盛相。为什么?没有一个人成就。人虽然很多,没有一个开悟的,没有一个证果的,甚至於没有一个能往生的,它盛在哪里?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。

  【十三、次明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,非出家者。】

  实在讲,形式上的出家,诸佛如来不承认他是出家弟子。

  【十四、次明略说戏论过有二十。】

  第十四段说明戏论的二十种过失。

  【十五、次明发十种心,能生极乐世界。(正宗分竟)】

  正宗分的最后,说明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,所以这一部经最后也是导归极乐。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弥陀净土,这一部经对我们就非常重要了。

  【十六、(流通分)】

  第十六段是流通分。蕅益大师在《阅藏知津》里面只讲到十五段,后面还有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。这是我们把这个大意简单跟诸位做一个说明,接著我们就可以看经文了。

  【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。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。复有五百诸菩萨众。】

  「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」,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,我想我们可以省略。处所就是常讲的鹿野苑。

  我们同修当中,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,到印度去朝圣。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,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。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,就在这个地方,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,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。

  「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,复有五百诸菩萨众」。这是六种成就的「众成就」,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。这是第一段。

  第二段是别序,就是本经的发起:

  【是时众中多有菩萨。业障深重诸根暗钝。善法微少好於愦闹。谈说世事耽乐睡眠。多诸戏论广营众务。种种贪著为所不应。妄失正念修习邪慧。下劣精勤行迷惑行。】

  「是时众中多有菩萨』,这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。由此可知,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,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,故意做这个示现,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,他们所犯的这些过失,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,他们来表演,这是慈悲到了极处!有哪些过失?

  「业障深重诸根暗钝」,这一句是总说。总而言之,这一句话是指业障重。「业」是什么?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活动、造作。这一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就叫它做业障。这个业障太深太重了,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「诸根暗钝」,「诸根」是指六根,六根不聪明。眼虽然能见,往往把事情看错了;耳虽然能听,真正的意思没听出来。这是指根性不利。

  下面别说有十二句,这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,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。

  第一是「善法微少」。什么是善根?世法的善根是「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」。我们想想,我们有没有?如果我们「贪瞋痴」都具足,我们根本没有善根。他们还有善根,不过善根少就是了。我们没有善根,这怎么得了!菩萨善根是精进,我们每一天懈怠、懒散。

  第二是「好於愦闹」。愦是昏愦,我们一般讲糊涂。「愦闹」,就是现在讲的胡闹,喜欢胡闹。现在这个社会许多娱乐场所就是胡闹,唱歌、跳舞那是胡闹。你们晓得什么是愦闹的场所?就是现在娱乐的场所。喜欢搞这些。

  第三是「谈说世事」。世事的范围包括太广了,世事里面还有邪,还有正。哪些是正?孔子、孟子所讲的是正,都是世事。世事不好吗?世事不能出三界。诸位要晓得,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、出三界。所以儒家的教育虽然好,能帮助我们得人身,甚至於帮助我们生天,但是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、出三界。所以「世」是什么?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,喜欢谈论这些东西。今天外国人讲科学、讲技术,也是世事。讲到外太空,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,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所以世事里面有正有邪,邪就是堕三恶道,正是三善道,都叫世事。

  第四是「耽乐睡眠」。喜欢睡眠,贪睡。

  第五是「多诸戏论」。戏论的范围也非常广泛,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都叫「戏论」。

  第六是「广营众务」。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里太多了。营是经营,务是事务,广是多。刚才说过了,百丈禅师讲:「佛门以无事为兴旺。」那怎么可以多事!哪些是多事?我们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,法会都是多事,何况其余!

  这些地方向下,世尊广说,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。佛法修学的是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告诉我们「清净平等觉」。你这个事情搞得太多了,你的心怎么能得清净?应酬太多了,不能清净;事务太多了,哪里能平等?一天到晚迷惑颠倒,怎么可能有觉悟?这一些都是「广营众务」的过失。

  第七是「种种贪著」。这个范围太大了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放不下。

  第八是「为所不应」。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,都是佛不许可的,他偏偏去造作。

  第九是「妄失正念」。妄是虚妄,成天干虚妄的,把正念失掉了。

  第十是「修习邪慧」。邪慧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「世智辩聪」,不是真智慧。

  第十一是「下劣精勤」。他也很努力,一天到晚不休息,忙得不亦乐乎。忙的是些什么?忙的是三途事业。「下」就是三恶道,不是三善道。「下劣」是什么?搞贪瞋痴,争名夺利。搞这些事情他很精进,勇猛精进在那里干。

  第十二是「行迷惑行」。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,包括在家、出家。如果我们仔细反省,只要有这些毛病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。念佛也不能往生。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,「心净则土净」。西方世界是净土,不是秽土,所以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?迷惑,不清净,与净土不相应。诵经再多,念佛再多,古人所谓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!只能跟净土结一个善缘,这一生不能往生。

  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,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。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很深,为什么没去得了?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,所以念佛不能往生。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一部经,这个因缘希有。想想看,如果还犯这些过失,那这一生势必又要空过了。如果能够认真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。再看下面经文: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。在於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。作是念言。此诸菩萨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。皆已退转。我今当令是诸菩萨。觉悟开晓生欢喜心。作是念已。即於晡时从禅定起。往到其所共相慰问。复以种种柔软言词。为说法要令其欢喜。因告之曰。诸仁者云何汝等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。】

  「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,在於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」。「具足」,就是前面所讲的十二条,他统统都犯了,全都有,这叫具足。看这些菩萨,他有这么多的过失。

  「作是念言」,他心里面这样想著。

  「此诸菩萨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,皆已退转」。古人常说:「初发心成佛有余。」初发心都是发的善心、发的好心。由於业障深重,诸根暗钝,所以很容易退转、很容易迷惑。特别是名闻利养,初发心出家的人,没有人供养他,生活很清苦,道心很坚定。修行几年,稍稍有一点成就,名闻利养来了;这一来就堕落了。内有烦恼,外面有诱惑,他怎么不堕落!所以於「无上菩提」退了。

  「我今当令是诸菩萨,觉悟开晓生欢喜心」。弥勒菩萨来帮忙这一些愚痴菩萨。这个地方,我们要注意到什么叫做大慈大悲?什么叫做救济贫苦?修行人没有道,那是贫;修行人依旧还犯过失,那是真苦!弥勒菩萨在此地行慈悲救济。你看看,他在此地是怎样救济这一些迷惑颠倒的菩萨们,他教他们开悟、觉悟、开晓,就是破迷开悟。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这是大慈悲,这是真正的救济。

  「作是念已」,弥勒菩萨动了这个念头。

  「即於晡时从禅定起」,「晡时」是午后,中午用过斋之后,他从禅定起来。

  「往到其所共相慰问。复以种种柔软言词,为说法要令其欢喜」。弥勒菩萨的确很有智慧,我们今天讲高度的智慧;他并不责备他们,他去安慰他们。和言善语去安慰他们,让他们生欢喜心,对菩萨有好感,这样才能够接受他的诱导。

  「因告之曰:诸仁者」,「诸仁者」是对他们的尊称。

  「云何汝等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」?这个问得好!不责备他犯过失,不责备他退转,反过来问:「你们对无上菩提圆满道,有没有什么方法叫它增长,而不要退?」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,平常对人对事对物要怎样说话,才能真正帮助人觉悟,帮助人改过自新。不要用责备的口吻,要用关怀的口吻,用爱护的口吻,用诱导、启发的这种方法。我们在此地看到弥勒菩萨,这是高明之处。所以这些人听到之后都很欢喜,喜欢跟他谈话。

  【是诸菩萨同声白言。尊者。我等今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。无复增长唯有退转。何以故。我心常为疑惑所覆。於无上菩提不能解了。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。於堕落法亦不能了。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。以是因缘善法欲生。常为疑惑之所缠覆。】

  「是诸菩萨同声白言:尊者,我等今於无上菩提圆满道分,无复增长唯有退转。这些人说的都是老实话,我们对无上道没有增长,天天在倒退。

  「何以故」?为什么我们天天在退转?

  「我心常为疑惑所覆」,「贪瞋痴慢疑」,疑是菩萨重大的烦恼,是修学严重的障碍。他们有疑有惑,惑是迷惑。

  「於无上菩提不能解了」。这是讲他的业障重,虽然常常听世尊讲经说法,听了不能够了解。不但不能了解,往往把佛所讲的话听谬了,错解了意思。我们开经偈上念的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他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,错解、曲解了如来真实义。这都是业障深重的相。

  「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」?这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。我们学佛好、还是不学佛好?作佛好、还是不作佛好?常常怀疑,常常有这个问题在。这是於善法。

  「於堕落法亦不能了」,佛讲三途六道,种善因得善果,造恶业一定要受恶报,佛讲得很清楚。他对这个也疑惑。

  「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」?我们会不会堕落?真的堕落、还是假的堕落?这些疑问常常现前。

  「以是因缘善法欲生,常为疑惑之所缠覆」。当然任何一个时代、任何一个众生,不可能没有一个善念,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的,看看是善多恶少,还是恶多善少就是了,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。他们善念生,但是有怀疑;怀疑的时候,善就不能成就了,於是很容易退转。这一些菩萨都很老实、很难得,他还有自知之明,还算不错!虽然犯了过失,还有救,所以弥勒菩萨来救他们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。而告之曰。诸仁者。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。而彼如来。一切知者一切见者。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。以方便力。善知一切众生所行。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。】

  这也是弥勒菩萨高明之处。弥勒菩萨能不能跟他们讲经说法?当然能。弥勒菩萨为什么不说?因为他是菩萨的地位,这些人对他讲经说法未必能相信,所以弥勒菩萨介绍「我们去见佛」。大家听到佛,当然就没有话说了。我们一同到佛那个地方去。

  「如来应供正遍知」,这是如来十号里面的三种,我们在这里也不详细解释了。

  「而彼如来,一切知者一切见者」,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,「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」。

  「具足成就无障智解脱知见」,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,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。

  佛的智慧是圆满的,佛的自在是圆满的,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,「以方便力」,教诲众生,契机契理。

  前面讲「具足成就无障智解脱知见」,这是理,佛说法契理。又说「善知一切众生所行」,一切众生生生世世,你所造的因、所受的果报,佛都知道,所以说法就契机。去见佛,佛一定随其根性种种说法,这是契机契理。

  经文的三分,发起序应当到此地,这是一个大段落,序分在这个地方一个大段落。下面是本经的正宗分的开始,应当要单起一行。这个经当时我是叫悟广师从《频伽藏》里面抄出来,再依《大正藏》去分这个段落。《大正藏》里面分的段落跟标点问题很多,诸位仔细看就晓得这个经文是四个字一句,所以不难读诵。

  【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。与弥勒菩萨。往诣佛所。五体投地顶礼佛足。悲感流泪不能自起。弥勒菩萨。修敬已毕退坐一面。】

  当时在会菩萨有五百人,五百人当中只有六十个人,听了弥勒菩萨的话,跟弥勒菩萨一起去见释迦牟尼佛。刚才说过了,这一些菩萨都是大权示现。弥勒菩萨把这些人带到世尊面前,行礼完毕之后都坐下了。

  【尔时佛告诸菩萨言。善男子。汝等应起。勿复悲号生大热恼。汝於往昔造作恶业。於诸众生以畅悦心。瞋骂毁辱障恼损害。随自分别。不能了知业报差别。是故汝等。今为业障之所缠覆。於诸善法不能修行。】

  「尔时佛告诸菩萨言:善男子,汝等应起,勿复悲号生大热恼」。弥勒菩萨致敬之后,坐在一边,这六十个菩萨跪在地下没起来,忏悔,很难过!佛看到这个样子也安慰他们,叫他们不必悲伤,也不必烦恼。

  经文在这个地方有一点常识,顺便跟诸位说说。如果正宗分要从「尔时佛告诸菩萨言」这个地方开始,这个经题可以加上「佛说」,就是《佛说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》。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,通常经题上加「佛说」。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,通常就不加「佛说」。所以,如果正宗分从「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」这个地方起,就不加「佛说」。如果从「尔时佛告诸菩萨言」这个地方作为正宗分,经题上可以加「佛说」,这是一点常识。

  以后诸位看到这个经典,有些经是「佛说」,有些经不加「佛说」;那不加「佛说」,难道就不是佛说的吗?还是佛说的。加佛说、不加佛说,关系在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不是佛说的。

  我们看下面佛这一段开示就非常重要了,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。

  「汝於往昔造作恶业」,这一句是总说,你过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恶业。哪些恶业?

  「於诸众生以畅悦心」,畅悦心是很痛快,很舒服!

  干些什么事情?「瞋骂毁辱障恼损害」八桩事情,骂这一些众生,骂得自己好痛快,造这个恶业。

  「随自分别」,随著自己的知见分别,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情用事,刚愎自用,不讲理。

  「不能了知业报差别」,造作这些业的时候,不晓得这个业因有果报。

  「是故汝等,今为业障之所缠覆」,你们今天虽然听佛讲经说法,不解如来真实义,这是业障缠覆。

  「於诸善法不能修行」,於恶法很容易去造作,善法很难修行,这个都是业障深重的状况。

  【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善哉世尊。愿为我等说此业障。我等知罪当自调伏。我从今日更不敢作。】

  这一段所说的非常希有难得,肯改过,肯自新,有惭有愧,这样的人就有救。求佛详细说明,过去生中所造的这些恶业,今天所遇到的这些障难。知道这些罪,他就能够改过自新,像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「洒心易行」,从今以后不敢再造了。

  【尔时佛告诸菩萨言。善男子。汝曾往昔於俱留孙佛如来法中。出家为道。自恃多闻修持净戒。常怀憍慢傲逸之心。又行头陀少欲知足。於是功德复生执著。尔时有二说法比丘。多诸亲友名闻利养。汝於是人以悭嫉心。妄言诽谤行淫欲事。是时法师亲友眷属。由汝离间说其重过。皆令疑惑不生信受。彼诸众生於是法师。无随顺心断诸善根。是故汝等由斯恶业。於六十百千岁中。生阿鼻地狱。余业未尽。复於四十百千岁中。生等活地狱。余业未尽。复於二十百千岁中。生黑绳地狱。余业未尽。复於六十百千岁中。生烧热地狱。从彼殁已还得为人。五百世中生盲无目。以残业故。在在所生常多蒙钝。忘失正念障覆善根。福德微少形容丑缺。人不喜见。诽谤轻贱戏弄欺嫌。常生边地贫穷下劣。丧失财宝资生艰难。不为众人尊重敬爱。从此殁已。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还於边地下劣家生。匮乏饥冻为人诽谤。忘失正念不修善法。设於修行。多诸留难。虽暂发起智慧光明。以业障故。寻复还没。汝等从彼五百岁后。是诸业障尔乃消灭。於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。】

  「尔时佛告诸菩萨言」,这是给这六十个菩萨讲,就是这六十个人讲。

  「善男子,汝曾往昔於俱留孙佛如来法中,出家为道」。俱留孙佛是贤劫第一尊佛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,这个时间很久了。在俱留孙佛那个时代,他们出家、修行。俱留孙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所应断。烦恼是所应断的,无明是所应断的,所应断的他统统都断尽了,这个名号的意思在此地。

  「自恃多闻修持净戒」,可见得这一些人很聪明、也很有智慧,听的经很多。仗著自己闻经多,又自己以为戒律很清净,这个倒也不错,修得也满好。

  那业障在哪里?「常怀憍慢傲逸之心」。毛病出来了,对人表现的骄傲。现在的时髦话,「值得骄傲」!这些菩萨的毛病就在此地。

  他多闻,多闻本来是很好,「值得骄傲」!这个戒律清净也很好,「值得骄傲」!这一「值得骄傲」就完了。你们今天自己有一点长处,别人不如你的,你还值得不值得骄傲?如果你也值得骄傲,那你好好念念这一段经,看你再骄傲不骄傲了。「慢」是傲慢,「逸」是放逸,就是很随便。

  「又行头陀少欲知足」,这个更难得了。头陀是苦行,这些人修行的时候,曾经修苦行,少欲知足,非常难得了!

  「於是功德复生执著」。他的毛病出来了,就是著相。这个著相也值得骄傲,别人的修行都不如他,他得到这些在家信徒们恭敬供养。

  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,诸位要很冷静、很仔细的去体会,这些文字不能够含糊笼统放过。下面佛将这些造作罪业的具体事相说出来了。

  「尔时有二说法比丘」,有两个出家人,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讲经说法的。

  讲经说法,当然听众多,供养也多。「多诸亲友名闻利养」,这个说法的法师一定会得到,一定会有这个现象。

  「汝於是人以悭嫉心」,你们这些菩萨看到这个法师讲经说法,你们嫉妒他。

  「妄言诽谤」,嫉妒他,破坏他。

  怎么诽谤?造谣生事。说这些比丘「行淫欲事」。

  「是时法师亲友眷属,由汝离间说其重过,皆令疑惑不生信受」。这是把听众对法师讲经说法的信心破坏了,使大众对这个法师不能够相信。

  「彼诸众生於是法师,无随顺心断诸善根」。要晓得,在一切法里面,闻法的功德是没有一样能够跟它相比的。闻法能生智慧,特别是恭敬心。佛在经上说,古大德也常说,印光大师说得更好: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。」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坏了,那什么功德都得不到了,这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。他造的是这个罪业,造谣生事,破坏道场。

  「是故汝等由斯恶业」,由於造作这种恶业。

  你们已经「於六十百千岁中,生阿鼻地狱」。六十百千岁就是六百万,造这个罪业,你们已经在阿鼻地狱里面度过六百万年了。这个六百万年是指人间的岁月,是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。你看,造罪业太容易了,已经在阿鼻地狱过了六百万年。这个阿鼻地狱,诸位读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有详细解释,《楞严经》里面也说得很详细。

  「余业未尽」,这个重罪报完了,还有余罪,就转到比较轻一点的地狱。

  「复於四十百千岁中,生等活地狱」。四十百千就是四百万,在等活地狱里再过四百万年。「等活」是八大地狱之一,就是拔热地狱,拔热地狱第一个就是等活。

  「余业未尽」,这个余业还没有完。

  「复於二十百千岁中,生黑绳地狱」,等活下面就是黑绳,这个受罪比上面稍微轻一点点,还是属於八大地狱。

  「余业未尽,复於六十百千岁中,生烧热地狱」。烧热地狱就是八大地狱的第六、第七,这些我都不详细讲了,《佛学大辞典》上有、《地藏经》上有、《楞严经》上也有、《法苑珠林》里也有,可参考的东西很多。这些合起来,在大大小小的地狱里面受报,以人间的时间来算,总共有一千八百万年。造作罪业太容易了,受苦这么长,几个人知道?

  「从彼殁已还得为人」,从地狱里出来,就恢复人身了。

  得人身怎么样?「五百世中生盲无目」,生下来就是瞎眼。「五百世」,这是余报。

  「以残业故」,当然这样的人,他的生活一定很困苦。

  「在在所生常多蒙钝」,钝是根性不利,蒙是懵懵懂懂,没有智慧。

  「忘失正念障覆善根,福德微少形容丑缺,人不喜见,诽谤轻贱戏弄欺嫌」,这是他受的这个果报。过去他这样作弄别人,现在得人身处在下贱这种地位,也遭到别人诽谤,别人轻贱、戏弄、欺负他。

  「常生边地」,边地就是文化非常落后的地区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里没有教育,生在这个地方没有受教育的机会。

  「贫穷下劣,丧失财宝资生艰难,不为众人尊重敬爱」。这是讲五百世虽得人身,要过这样艰苦的岁月。

  「从此殁已,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,还於边地下劣家生」。这是说他再得人身的时候,就像我们现在这种末法时期。「末世五百年」,就是末法时期最初的五百年,也是经中常说的五五百年的这个年代,还是在边地出生,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。因为过去谤法,所以没有机会闻佛法。

  「匮乏饥冻为人诽谤,忘失正念不修善法,设於修行,多诸留难。虽暂发起智慧光明,以业障故,寻复还没」,这是讲业障深重。虽然智慧稍稍现前,立刻就又迷失了;或者是遇到其他的障碍,障缘很多。

  「汝等从彼五百岁后,是诸业障尔乃消灭」。这个现象是他真正觉悟能保持了,所谓「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」,他的业障就消除了。消除之后,再依教修行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这才能够脱离三界,才能够了生死,永脱轮回。

  「於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,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」。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