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(第十一集) 1996/8/27 美国圣荷西 档名:15-010-0011
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。
佛在这部经里将末法时期,也就是现代出家、在家学佛所犯的一些通病,这些毛病使我们修学任何一个法门,无论是大乘,无论是小乘,或是显教或是密教,都不能成就。大的毛病,佛跟我们说出,现代人喜欢热闹场所,喜欢谈说世间事,耽乐睡眠,多诸戏论,广营众务,也就是喜欢多事。古德常常教我们,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无事,百丈大师创办丛林,就告诉我们,「丛林以无事为兴旺」,这是世法跟佛法不同之处。佛法里面兴旺就是开悟的人多,证果的人多,在末法时期,念佛往生的人多,这个道场就是兴旺。所以,不在乎香火鼎盛,香火盛,信徒热闹,这不算是庄严。这些事情佛在这个经里面虽然不能一桩一桩细说,可是都说到了,要紧的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必须要闻一知十。更要紧的是要痛切的反省检点,改过自新,才能够获得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。经文末后结归到净土,请看经文,在第四十面第二行:
【尔时弥勒菩萨。白佛言世尊。如佛所说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。若有众生发十种心。随一一心。专念向於阿弥陀佛。是人命终。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,弥勒菩萨一开端就说『如佛所说』,佛当年在世,为一切大众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净土三经,三经是专讲,专门介绍,尤其是《无量寿经》。古大德为我们证实,这部经佛当年在世曾经多次的宣说,这是个很不平常的例子。因为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没有重复的,一部经只讲一次,唯独《无量寿经》是多次宣讲。在中国译本也最多,从后汉一直到宋朝,八百年当中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,很可惜的译本有七种失传了,保存到现代的只有五种。古德根据这五种的经文详细的参详,发现五种译本的内容出入很大,证明不是同一个梵文的原本。如果同一个梵文原本,当然译的人很多,但是里面内容一定是大同小异,像《金刚经》有七种译本,我们把经文对照一下,的确大同小异,证明原本是一个本子。可是《无量寿经》里面出入太大,决定不可能是一个本子。特别重要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就有三种很大的不同,汉译的二十四愿,魏译的四十八愿,宋朝翻译的三十六愿,这个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悬殊。所以古人证明,从这五种本子里面来看,梵文原本至少是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才会有这个情形,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。多次宣讲,这个意思就深了,换句话说,这个法门非常重要。
而世尊在说其他经典,附带讲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个经典就很多,像这部经后面这一段是附带讲西方极乐世界的。这样的本子古人也略略的在《大藏经》上翻了一翻,差不多将近有一、二百种,有一、二百经里面讲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因此古人才说这个法门是「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」,所有一切大乘法到最后无不归西方净土。所以「如佛所说」就是佛常常讲,常常劝导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净土。
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』,这一句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就是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。功德利益我们知道,要怎样修才能决定得生?弥勒菩萨在此地,大概也常常听佛讲,要发十种心,决定得生极乐世界。『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』,这一句与《无量寿经.三辈往生》的经文完全相应。「三辈往生」都说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这上面讲「发十种心」就是发菩提心。《无量寿经》只说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此地讲的十种心就是菩提心的形象。你要问菩提心是什么样子?什么样子才叫菩提心?这十条就是发菩提心的样子,我们要细心想一想这十种心我们有没有,如果有,那你就是真的发菩提心了,如果没有,你的菩提心没发;菩提心没发,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,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才能往生。这是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不知道的。
前面曾经跟诸位多次报告,这个法门我们决定不是这一生才遇到,多生多劫之前不晓得遇过多少次,但是都没有能往生,什么原因?实在讲我们没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这个我相信过去生中我们都做到,所以这一次遇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,曾经种植很深厚的善根,就是菩提心没发起来,所以每次都错过了大好的因缘。如果这一生当中我们细细检点,此地佛说的这个十种心我们还是没有,或者说虽然有很薄弱,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依旧是问题。若不能往生,麻烦很大,因为来生我们能不能得人身,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。若不能得人身,堕到三恶道时间太长了,太可怕了。若是能常常想到这个问题,我们的警觉心就能提高,许多修行人他所疏忽的就是这一念疏忽了,太大意,错过了机会。如果具足菩提心,再加上一向专念,那就是底下讲的『是人命终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』,决定得生。古时候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十个人修十个人往生,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,所谓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,这个修是如理如法。下面是弥勒菩萨为我们启请。
【世尊。何等名为发十种心。由是心故。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『彼佛』就是阿弥陀佛,极乐世界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如是十心。非诸凡愚。不善丈夫。具烦恼者。之所能发。】
佛在没有说十种心之前,这句话说得很重。由此可知,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正如经典里面所赞叹的,不是凡夫。《弥陀经》上讲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之人那就不是凡夫。我们从这几句经文,跟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合起来看,意思就非常清楚、非常明显。不是凡夫,不是愚人,这个愚就是前面讲的菩萨,不是愚痴的菩萨,不是『不善丈夫』,丈夫也是菩萨的异称,也就是菩萨的别名,「不善丈夫」就如这本经前面所说的。『具烦恼者』,烦恼、习气很重的人,这十种心他发不出来。由此可知,能发这十种心必然是烦恼轻,善根深厚,具足智慧、福德,这样的人才能发这十种心。这是我们现前要认真努力去修学的,要把自己的烦恼、习气、业障克服,儒家也说克念作圣,念是妄念、是习气,你能够克服,你就转凡成圣。下面佛给我们讲这个十种心。
【何等为十。一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慈无损害心。】
这是第一个,第二条讲大悲。与佛前面所讲的完全相应,大慈大悲是建立在清净心、平等心、真诚心的基础上,如果我们有分别、有执著,纵然有慈悲不能叫大慈。慈悲在佛法里说有四种,慈悲跟世间人讲的爱心意思很接近,佛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?因为爱里面有感情,不是真的,有感情那个情会变,靠不住,所谓虚情假意。佛这个爱里面没有情,只有理智,所以佛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是永远不会变的。永远不会变,建立在理智的这种爱,就叫它做慈。这个是真实的,是不变的。「慈」是与乐,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,这个叫慈。
那个范围是『於诸众生』,「诸众生」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这是菩萨行慈悲的对象。决定没有损害众生的念头,念念之中都是希望众生能得真正的快乐,现前能得乐,来生能得乐,生生世世都能够离苦得乐。这个心我们有没有?一般人纵然是学佛,甚至於出了家,受了比丘戒、受了菩萨戒,可是对一切众生依旧是有分别、有执著。这个人我看得很顺眼,我对他慈悲,那个我看得不顺眼,我讨厌他,我对他就没有慈悲。这样的心不是菩提心,菩提心是清净平等心,对我有恩惠的人我关心他,对我有怨仇的人我还是一样关心他,甚至於他陷害我、污蔑我,菩萨对那个众生决定没有丝毫分别,同样的爱心。我们要学这一点,对一切众生,不仅仅是对人,对动物、畜生,对鬼神,天神、鬼神,任何一道的众生都是以清净平等的爱心。也许有些同修听到:这个难,很难!不错,是很难,刚才讲了「不是凡愚,不善丈夫」,烦恼重的人他能做得到吗?
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第一殊胜,我们往生,现在的话讲移民,我们想到那个地方去,不具备这些条件怎么行?这十种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个条件,你有没有这个慈心,就是你有没有这样清净、平等、真诚的爱心?如果没有,从今天起要培养。怎么做起?想一想哪个人我最讨厌他、最恨他,从这个人身上下手,我把念头转了,我要关心他,我要爱护他,我要帮助他。最恨的人你都能够做到,那其他的就没问题,你那个心才能转得过来。一定要真干,为什么?你要作佛,你要作菩萨,你还是有分别、执著,你依旧做六道凡夫,你学佛受了菩萨戒,名字菩萨,名字是有名无实,不是真的。真的菩萨那就是有大慈悲心,决定不损害一切众生。
【二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悲无逼恼心。】
悲是什么?帮助众生解除他的痛苦,「慈」是帮助他得乐,「悲」是看到众生有苦难,帮助他离开苦难。慈悲都是爱心,这里面差别就是这一点,一个是帮助他得乐,一个是帮助他离苦。对众生决定没有逼恼之心,逼是逼迫他,恼是叫他生烦恼。这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,我就对不起他了,这就是我自己的过失。诸佛菩萨从来不逼恼一个众生,我们为什么这样做?菩萨要具足圆满的智慧,我们现在一般讲高等的智慧,高智慧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来的。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,如《华严》所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十种心就是智慧、德相的流露,现代的话说,落实在生活事相之中。这样高的智慧,佛说一切众生各个具足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?佛说「但以妄想、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我们所以变成了凡夫,原因就是有妄想、有执著。分别是妄想,成见是执著,有了这两样东西,我们从佛位上,佛菩萨的位上掉到六道凡夫,今天搞成这个样子。
佛教导我们的,佛不居功,佛没有说我度众生有多少功德,佛没有这个念头。佛说了老实话,佛没度众生,众生怎么成佛的?他自己觉悟了,自己修行成就的,这是实话,这是事实真相。佛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的,只是把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经验给我们说出来,理论、方法说出来提供我们做参考。我们真的听到之后觉悟了,把自己的毛病、习气统统改过来,就恢复自己的性德,这叫成佛,这叫成菩萨。所以佛菩萨是每个众生都有分。
从今而后,在在处处我们不要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,我的行为、我的言语、我的起心动念,不能因我而生烦恼,这叫学菩萨道。这是真学,每天念多少经,念多少声佛号,那个不管用,无济於事,古人讲得很好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无济於事,要真正从心理上改过自新。
【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。】
佛的正法我们把它归纳起来,抓到它的重点,净宗学会成立之初,我们就标榜出来,五个科目,「净业三福,菩萨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」,只要抓到这个纲领就行了。怎么叫『守护』?是决定深信不疑,丝毫怀疑都没有,认真努力去做,这叫守护心。要把它做到,不怕障难,『不惜身命』我也要把它做到,这个叫护法。护自己的法,护诸佛菩萨之法,护一切众生的正法。若是结归到净宗,那就是净宗的现在是五经一论,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,依照经典的教训,认真努力去做。不但自己要做,而且还要为人言说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把这个法门,尽自己一切的能力介绍给广大的群众。希望大众都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法门,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,了解这个法门,这是守护正法。
【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。】
这一条非常重要,破除我们的分别成见。我们有时候也曾经遇到,可能自己有时候不知不觉也犯这个毛病,什么毛病?自赞毁他。我们修净宗,总是赞扬净宗好,而贬其他的宗教,这个宗教不是指外面宗教,是我们佛门,宗就是修禅宗的,教就是不修我们净土法门,修其他的各宗的都是教,叫教下。这是错误,禅宗、教下都是佛说的,你要是贬抑他们,不就是谤佛吗?你说那些经典都不如净土,你不叫谤法吗?自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不错,修得满好,但是你犯了谤佛、谤法、谤僧谤三宝的罪过。毁谤三宝,你们看看戒经里面所说的,堕阿鼻地狱,你怎么能往生?
所以这一条就重要了,『於一切法』要『发生胜忍』,胜是殊胜,忍是认可,同意,都是佛所说的,哪一个法门都殊胜。佛说无量法门,是为了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,所以每个法门都殊胜,不能在这里头起分别执著。你起分别执著你就错了,你的心就不清净,你烦恼就现前。应当怎样对待?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最佳的榜样,自己谦虚,赞叹别人。你们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菩萨给我们表演的,各个修学不同的法门。善财修什么法门?善财是学念佛法门,这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,一个念佛人要用什么样的心态,对待其他不同法门的这些修行人:我的智慧很浅,善根福德很薄,我修学这个法门,一门深入;我比不上那些菩萨,修种种法门。这是真实慈悲的教诲,我们要能够体会、要能够接受、要能够学习,所以这条很重要。
如果学佛自己还学得不错,学得好像很如法,生起贡高我慢,轻视别人,那他就完了。这种心态是烦恼现前,学佛是要断烦恼,哪里愈学烦恼愈多,这不是颠倒了吗?不但佛法不许,世法里面也不许,世法里面我们看古人教导的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看一个人的学问从哪里看?从他的言谈,从他的表态,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,愈和爱。如果说自己是学问大,瞧不起人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诸佛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,见一切众生真诚、恭敬,这是他的成就表现在外面,我们见到了。第五:
【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。】
这是修行人的大病,名闻利养只要沾少少一点,就能够把你的道业全盘毁弃掉。初发心的人,古德也常讲初发心成佛有余,那个心是很恳切的,名闻利养没现前。名闻利养一现前,自己就把持不住,最容易堕落。现在年轻人发心要出来讲经说法,是不是好事情?从中国历史上去看,自古以来年轻人讲经说法,大概一百个当中有九十九个堕落,就是名闻利养现前不能把持,就堕落掉了,非常可惜。因此古德教学,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弘法?四十岁以后,四十岁以前不可以。我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,三十几岁,李老师就是限定我,没有满四十岁不可以出去讲经。学讲经在家里,台中莲社、慈光图书馆是自己家里,除这个之外,台中莲社南面从鹿港,北面到新竹,这一个地区里有十一个布教所,是台中莲社附属的,我们这些学生可以到这个地方去讲,对家里人讲,不可以出去讲。你要出去讲,老师就把你开除掉,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,你将来负什么因果他没有责任。
这个要有耐心,要有定力,学成了也要等待,你说急著要出去,为什么?为名闻利养,你为这个,你要不为名闻利养,你心是定的,清净的,你搞的是这个东西。世法里头讲,好出风头,这就是大过失,这就是大病。我们看看古大德,愈是有大成就的出来的时间愈晚。你看近代,最近这一百年当中,中国佛教里面第一大德是印光大师。像倓虚、谛闲乃至於虚云老和尚,佛门里面对他们都还有批评,赞叹的人多,但是还有少数人对他有批评,唯独印光大师,没有一个人对他有批评。他是七十岁才出来弘法,这个定力多深,他养得多厚,这是古德所讲的厚积薄发,他发出来的力量太大了。他老人家弘法只有十年,八十岁圆寂的,但是十年对於中国佛教,现在讲对整个世界佛教,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,你要问什么原因?他积得厚,道理在此地。这是我们要谨慎的,要明了的,要学习的。
我过去讲经很多年,我四十岁出来讲经,没有写过东西。我的一些同参道友,像圣严法师著作等身,他写的东西多,我一样也没有。有许多人问我:法师,你要写一点东西。我说我不能写。为什么不能写?没有成熟。我今年讲的东西,明年再一听,一点价值都没有,这个东西写出来不是要害人吗?没成熟,不敢写。写东西要负责任,要负因果责任,如果误导了众生,将来堕阿鼻地狱。你这个书在世间哪一天统统消灭了,你才能脱离阿鼻地狱,这个世间还有一本,你就出不来,你说多可怕!因为你那一本东西误导众生,你害人,所以要很小心很谨慎。李炳南老居士他的著作也是七十岁以后晚年完成的,这都是明了因果,明理之人。所以,修学、弘法时时刻刻小心谨慎,唯恐误导别人。
所以,名闻利养的念头要打掉,纵然有,有了也要善於运用,把它用在弘法利生上,不要贪图享受,要晓得贪图享受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。不求人恭敬尊重,这个念头决定没有,有这些念头容易著魔,学佛,好心学佛最后变成魔,这个实在讲很冤枉。我们冷眼观察这个社会,学佛学成魔的人不少,你要问原因在哪里?就这一条,心里面常常念著名闻利养、恭敬尊重,常念这个,所以他心不清净。能够不贪、舍离,你的心就清净了,你就得『净意乐心』,你的心清净,法喜充满。
【六者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。】
这一条是告诉我们,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不能忘记,时时刻刻都不许有偏差,学佛为的是什么?为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经文里面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『佛种智』,这个文字有省略,就是佛的一切种智。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无上正等正觉,我们学佛是为这个。得到正觉就证阿罗汉果,得到正等正觉你就成菩萨,正等正觉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圆教是初住以上菩萨的果位;如果得无上正等正觉,那你就圆满成佛。所以学佛学的是什么?就是这个东西。如果把这个忘掉,你学佛学到哪里去?哪有不走错路的道理?你的方向偏差,目标失掉了。学到最后那个目标变到哪里?目标变成名闻利养,恭敬尊重,他把这个当目标。这就入了魔道,这不是佛道,佛与魔的差别就在此地。
【七者於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。】
这一条就是普贤行愿的第一愿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」,是这两愿的落实。菩萨於一切众生,自己谦虚卑下,尊重别人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做榜样给我们看,佛从来没有轻慢一个人,对一切人都是恭敬尊重,自己能够谦虚,能够卑下。中国儒家的礼,礼的精神《礼记》里头说得很清楚「自卑而尊人」,自己能够卑下,尊重别人,这是礼。佛法也是如此,不但没有骄慢,而且要谦虚,这个里面有很深的道理,是真实的事实。我们不能轻慢一个众生,也许这个众生他的业障消除之后,一转回头,他的成就在我们之上,这种事情太多了。我们没有智慧,没有天眼,没有宿命,怎么会知道?所以这是要认真学习的。
【八者不著世论於菩提分生决定心。】
这一条也是我们的通病,什么叫『世论』?世间的言论,换句话说,这些言论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、出三界,这就叫世论。世论里面也有许多是正论,譬如中国儒家所讲的、道家所讲的是正论,教我们做正人君子,叫我们来生得人天福报,没出三界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即使在三善道,也不是佛教学的目标,佛教给我们不但要我们超越六道轮回,而且要我们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世论的范围非常广。可不可以学习?可以学习,但是不能执著,为什么?因为执著、爱好对於正觉有妨碍。所以不能贪著。
古时候我们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净宗第一个道场,东林念佛堂,参加共修的人一百二十三个人。可见得道场人数是固定的,不是来来去去的,报名参加的,认真修行的,个个都成就。当时有一位大文豪想加入念佛堂,远公拒绝不让他参加,这个人是谁?谢灵运,我想不少人读国文都读过他的文章。远公为什么拒绝他?他就是「著於世论」,所以远公不让他参加。另外有一个人不想参加,慧远大师邀请他来参加,什么人?陶渊明,陶渊明心地清净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我当初学佛我的老师教我,他说古人别学苏东坡,那时候我没出家做居士跟李老师学的时候,古人别学苏东坡,今人别学梁启超。这两个人都是大文豪,对佛法也有很深的造诣,但是都没有成就。原因在哪里?爱著世论。所以世论不是不可以学习,不能执著。学习是什么?在生活上有些要用得上它的,但是它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如果对这个执著、爱好,对於道业决定有妨害。所以要生菩提心,菩提是觉悟,正觉,对於菩提分要生决定心,菩提是梵语,意思就是觉悟,觉而不迷。
【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。】
这是教给我们以清净心去种善根,世法的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把贪瞋痴的念头拔除,就能成就一切世法的善业。此地要注意到的,是要断贪瞋痴,不是告诉你换贪瞋痴的对象,那你还是搞错了。有些人认为世法我要远离,没有贪瞋痴,对佛法贪爱,那也坏了,那你是贪瞋痴贪换了个对象,贪没有断,佛是叫我们断贪心,不是叫我们换对象。要把这个烦恼连根拔除那才管用,於佛法也不贪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法就是佛法,佛法也要放下,「何况非法」,非法是指世间法。世法、佛法都不能够贪爱,都要放下,你的心才清净。
『无有杂染』,染是染污,无杂这就是告诉我们专精,所谓是一门深入。从一门深入之后,教下讲,到大开圆解你才能广学多闻,大开圆解跟禅宗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,你没有到那个境界,你要搞广学多闻就变成杂染。现代人许多年轻人,本质都非常好,很可惜他不知道这个道理,不晓得这修行的要领,一开头就杂修,都落在杂染,学到最后变成了严重的所知障、烦恼障,非常可惜!我们想想现前这个环境,你再看这个经文,才知道佛的智慧、佛的慈悲。
【十者於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。】
这一条说得好,不但法不执著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,连佛也不执著,执著佛还是障碍。告诉我们离相念佛,离相念佛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四种念佛,这是属於实相念佛。这个境界很高,不是我们现前能做得到的,我们现前还要执著有阿弥陀佛的相。这一条我们明了,但是不能学,学不到的。几时你念到理一心不乱,自自然然就入这个境界。我们现在没有那么高的境界,一定要抓到一个东西牢牢的才觉得有依靠。所以今天我们皈依三宝,我常跟大家讲,我们皈依佛是阿弥陀佛,皈依法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皈依僧就是观音势至,我们真有个依靠,这就是著相。经里面讲对中下根人立相,指方立相,确定西方极乐世界,与这个起感应道交,这是高级的佛法。说明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连佛的相都没有例外,都不可以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但是你明白这个道理,有很大的好处,譬如我们今天念佛,或者是你在止静的时候,或者在梦中,见到阿弥陀佛,见到观音势至,你晓得这一条的道理,知道这一条的教诲,你就会见如不见,你不会生欢喜心,你的心还是清净的,还是平等的,这就对了!你不明这个道理,你见到佛像、见到莲花,欢喜得不得了,到处跟人说,我有感应,你们都没有,我比你高,那烦恼现前,功夫就没有了,你心被境界转了。
你境界现前如如不动。过去慧远大师一生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,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过,到临终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,他一生当中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,这一次要走了。告诉人就走了,告诉人还不走,这个人就有问题,著魔;告诉就走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告诉不走,为的什么?为名闻利养,尊重恭敬。你这个念头就错了,你要不为这些,你说这些干什么?所以这一条很要紧。这是十种心都说出来了。
【弥勒。是名菩萨发十种心。由是心故。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】
这十种心发,念佛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。
【弥勒。若人於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。乐欲往生彼佛世界。若不得生无有是处。】
如果不能往生的话没这个道理,这十种心『随成一心』,这个意思我们不能错会,以为这十种心我修一种就行了。行不行?实在讲是行,一种心修成其余九种都具足,如果你说我只有一种,其他的都没有,你那一种也没有,这个要知道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这叫入不二法门,「随成一心」是入不二法门。十种里面可以选择一个修,但是一定包括其余九种,这才叫真修、叫圆修,圆修圆证。佛法里头常讲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它是圆融的,它是无碍的,尤其是净土法门,圆满到极处,比《华严》还要圆满。本经的正宗分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,后面这四行半是本经的流通分,请看经文。
【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乃能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。发起菩萨殊胜志乐。】
这是阿难尊者听佛讲经说法,他的感想、他的心得,他说出来了。实在是稀有,经里面所说得字字句句都是『如来真实功德』,如来真实功德就是我们自性的真实功德,如来这是从自性上说的,如果称佛,佛是从形相上讲的,称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,这就是自性的真实功德,字字句句都是的。菩萨听到这个经,果然能够反省,能改过自新,依教奉行,必然发起殊胜的志乐。志是志愿,乐是喜欢、爱好,这个志乐是决定求生西方净土。而想求生西方净土,这个经上所讲的必须依教奉行,因为西方世界是法性土,一定与性德感应道交,才能决定得生。下面阿难为我们请教经题。
【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。我等云何受持。】
经题是全经的总纲领。
【佛告阿难言。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。】
你看跟阿难所见相同,阿难说这是如来真实功德,发起菩萨殊胜志乐,世尊就用这个来定作经题,使迷惑颠倒的菩萨,堕落懈怠的菩萨,这一棒打醒,让他回头是岸。
【亦名弥勒菩萨所问。】
此经自始至终弥勒菩萨是当机者,弥勒菩萨非常慈悲,看到当时、末世这些菩萨,在家、出家的犯这么多的毛病,修学不能成就,非常惋惜,代我们发问,不是弥勒菩萨不知道,代我们问。让他跟世尊这一问一答,我们在旁边听到,觉悟了,我们认真反省得利益。所以这个经也叫《弥勒菩萨所问经》。
【以是名字汝当受持。】
因这样的经题,我们应当认真去接受,认真的依教修行,『受持』就是依教修行。
【佛说此经已。弥勒菩萨及诸声闻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。闻佛所说。皆大欢喜。信受奉行。】
这个是本经结束之后,阿难尊者记载当时法会的盛况,我们也要在此地学习,『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』。因为这个法实在稀有,实在难闻,我们今天一身的毛病谁敢说,没人敢讲,说了,说了得罪人。我们今天能读到这部经也是稀有的因缘,你看《大藏经》里面几千部经,我们怎么会去选出这部,因缘不可思议,功德利益不可思议。希望我们自己要能抓住、把持住,这一生当中就能够得到佛法修学的功德利益,将来决定往生弥陀净土。
今天我们这一会就到这里圆满。明天我到台湾去,到台湾大概有十天的时间,跟此地时间差不多,也讲这部经。台湾讲完之后,我十一号到新加坡,到新加坡也讲这部经。你们是第一次听到的。这个经要细讲,讲的遍数多了,我们印象深刻,不知不觉能够把习气、毛病改过来,这是佛门常讲薰习,要多闻多薰习,才能够得到一点效果。如果一遍听完之后,以后再不闻,也就丢掉了,也想不起来,那就错了,要不断的薰习,把我们的毛病改过来。
这个道场从星期六开始有活动,他们印了一个表可以分发给同修们。有几位年轻人学讲经,他们都很年轻,刚才讲到四十岁以后才可以出去讲经,但是在家里讲没有关系。你们同学们来听,来听什么?都当老师,都当监学,他们讲错了,认真批评,讲得你听了不满意,讲得你听得不服,都可以提出来,让他改进,不断的改进,讲台上千锤百炼才能成就。四十岁以后再出去公开讲经,这就是训练你的定力,训练你的智慧,要能够忍得过才能成功。忍不过这一出去讲经,外面名闻利养都来了,妖魔鬼怪都来了,你定慧差一点,没有不堕落的,这都是些事实。我们念佛回向。
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。
佛在这部经里将末法时期,也就是现代出家、在家学佛所犯的一些通病,这些毛病使我们修学任何一个法门,无论是大乘,无论是小乘,或是显教或是密教,都不能成就。大的毛病,佛跟我们说出,现代人喜欢热闹场所,喜欢谈说世间事,耽乐睡眠,多诸戏论,广营众务,也就是喜欢多事。古德常常教我们,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无事,百丈大师创办丛林,就告诉我们,「丛林以无事为兴旺」,这是世法跟佛法不同之处。佛法里面兴旺就是开悟的人多,证果的人多,在末法时期,念佛往生的人多,这个道场就是兴旺。所以,不在乎香火鼎盛,香火盛,信徒热闹,这不算是庄严。这些事情佛在这个经里面虽然不能一桩一桩细说,可是都说到了,要紧的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,必须要闻一知十。更要紧的是要痛切的反省检点,改过自新,才能够获得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。经文末后结归到净土,请看经文,在第四十面第二行:
【尔时弥勒菩萨。白佛言世尊。如佛所说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。若有众生发十种心。随一一心。专念向於阿弥陀佛。是人命终。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段,弥勒菩萨一开端就说『如佛所说』,佛当年在世,为一切大众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净土三经,三经是专讲,专门介绍,尤其是《无量寿经》。古大德为我们证实,这部经佛当年在世曾经多次的宣说,这是个很不平常的例子。因为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没有重复的,一部经只讲一次,唯独《无量寿经》是多次宣讲。在中国译本也最多,从后汉一直到宋朝,八百年当中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,很可惜的译本有七种失传了,保存到现代的只有五种。古德根据这五种的经文详细的参详,发现五种译本的内容出入很大,证明不是同一个梵文的原本。如果同一个梵文原本,当然译的人很多,但是里面内容一定是大同小异,像《金刚经》有七种译本,我们把经文对照一下,的确大同小异,证明原本是一个本子。可是《无量寿经》里面出入太大,决定不可能是一个本子。特别重要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就有三种很大的不同,汉译的二十四愿,魏译的四十八愿,宋朝翻译的三十六愿,这个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悬殊。所以古人证明,从这五种本子里面来看,梵文原本至少是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才会有这个情形,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。多次宣讲,这个意思就深了,换句话说,这个法门非常重要。
而世尊在说其他经典,附带讲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个经典就很多,像这部经后面这一段是附带讲西方极乐世界的。这样的本子古人也略略的在《大藏经》上翻了一翻,差不多将近有一、二百种,有一、二百经里面讲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因此古人才说这个法门是「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」,所有一切大乘法到最后无不归西方净土。所以「如佛所说」就是佛常常讲,常常劝导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净土。
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』,这一句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就是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。功德利益我们知道,要怎样修才能决定得生?弥勒菩萨在此地,大概也常常听佛讲,要发十种心,决定得生极乐世界。『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於阿弥陀佛』,这一句与《无量寿经.三辈往生》的经文完全相应。「三辈往生」都说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这上面讲「发十种心」就是发菩提心。《无量寿经》只说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此地讲的十种心就是菩提心的形象。你要问菩提心是什么样子?什么样子才叫菩提心?这十条就是发菩提心的样子,我们要细心想一想这十种心我们有没有,如果有,那你就是真的发菩提心了,如果没有,你的菩提心没发;菩提心没发,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,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才能往生。这是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不知道的。
前面曾经跟诸位多次报告,这个法门我们决定不是这一生才遇到,多生多劫之前不晓得遇过多少次,但是都没有能往生,什么原因?实在讲我们没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这个我相信过去生中我们都做到,所以这一次遇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,曾经种植很深厚的善根,就是菩提心没发起来,所以每次都错过了大好的因缘。如果这一生当中我们细细检点,此地佛说的这个十种心我们还是没有,或者说虽然有很薄弱,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依旧是问题。若不能往生,麻烦很大,因为来生我们能不能得人身,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。若不能得人身,堕到三恶道时间太长了,太可怕了。若是能常常想到这个问题,我们的警觉心就能提高,许多修行人他所疏忽的就是这一念疏忽了,太大意,错过了机会。如果具足菩提心,再加上一向专念,那就是底下讲的『是人命终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』,决定得生。古时候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十个人修十个人往生,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,所谓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,这个修是如理如法。下面是弥勒菩萨为我们启请。
【世尊。何等名为发十种心。由是心故。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『彼佛』就是阿弥陀佛,极乐世界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如是十心。非诸凡愚。不善丈夫。具烦恼者。之所能发。】
佛在没有说十种心之前,这句话说得很重。由此可知,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正如经典里面所赞叹的,不是凡夫。《弥陀经》上讲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之人那就不是凡夫。我们从这几句经文,跟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合起来看,意思就非常清楚、非常明显。不是凡夫,不是愚人,这个愚就是前面讲的菩萨,不是愚痴的菩萨,不是『不善丈夫』,丈夫也是菩萨的异称,也就是菩萨的别名,「不善丈夫」就如这本经前面所说的。『具烦恼者』,烦恼、习气很重的人,这十种心他发不出来。由此可知,能发这十种心必然是烦恼轻,善根深厚,具足智慧、福德,这样的人才能发这十种心。这是我们现前要认真努力去修学的,要把自己的烦恼、习气、业障克服,儒家也说克念作圣,念是妄念、是习气,你能够克服,你就转凡成圣。下面佛给我们讲这个十种心。
【何等为十。一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慈无损害心。】
这是第一个,第二条讲大悲。与佛前面所讲的完全相应,大慈大悲是建立在清净心、平等心、真诚心的基础上,如果我们有分别、有执著,纵然有慈悲不能叫大慈。慈悲在佛法里说有四种,慈悲跟世间人讲的爱心意思很接近,佛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?因为爱里面有感情,不是真的,有感情那个情会变,靠不住,所谓虚情假意。佛这个爱里面没有情,只有理智,所以佛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是永远不会变的。永远不会变,建立在理智的这种爱,就叫它做慈。这个是真实的,是不变的。「慈」是与乐,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,这个叫慈。
那个范围是『於诸众生』,「诸众生」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这是菩萨行慈悲的对象。决定没有损害众生的念头,念念之中都是希望众生能得真正的快乐,现前能得乐,来生能得乐,生生世世都能够离苦得乐。这个心我们有没有?一般人纵然是学佛,甚至於出了家,受了比丘戒、受了菩萨戒,可是对一切众生依旧是有分别、有执著。这个人我看得很顺眼,我对他慈悲,那个我看得不顺眼,我讨厌他,我对他就没有慈悲。这样的心不是菩提心,菩提心是清净平等心,对我有恩惠的人我关心他,对我有怨仇的人我还是一样关心他,甚至於他陷害我、污蔑我,菩萨对那个众生决定没有丝毫分别,同样的爱心。我们要学这一点,对一切众生,不仅仅是对人,对动物、畜生,对鬼神,天神、鬼神,任何一道的众生都是以清净平等的爱心。也许有些同修听到:这个难,很难!不错,是很难,刚才讲了「不是凡愚,不善丈夫」,烦恼重的人他能做得到吗?
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第一殊胜,我们往生,现在的话讲移民,我们想到那个地方去,不具备这些条件怎么行?这十种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个条件,你有没有这个慈心,就是你有没有这样清净、平等、真诚的爱心?如果没有,从今天起要培养。怎么做起?想一想哪个人我最讨厌他、最恨他,从这个人身上下手,我把念头转了,我要关心他,我要爱护他,我要帮助他。最恨的人你都能够做到,那其他的就没问题,你那个心才能转得过来。一定要真干,为什么?你要作佛,你要作菩萨,你还是有分别、执著,你依旧做六道凡夫,你学佛受了菩萨戒,名字菩萨,名字是有名无实,不是真的。真的菩萨那就是有大慈悲心,决定不损害一切众生。
【二者於诸众生起於大悲无逼恼心。】
悲是什么?帮助众生解除他的痛苦,「慈」是帮助他得乐,「悲」是看到众生有苦难,帮助他离开苦难。慈悲都是爱心,这里面差别就是这一点,一个是帮助他得乐,一个是帮助他离苦。对众生决定没有逼恼之心,逼是逼迫他,恼是叫他生烦恼。这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,我就对不起他了,这就是我自己的过失。诸佛菩萨从来不逼恼一个众生,我们为什么这样做?菩萨要具足圆满的智慧,我们现在一般讲高等的智慧,高智慧从哪里来的?从清净心来的。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,如《华严》所说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十种心就是智慧、德相的流露,现代的话说,落实在生活事相之中。这样高的智慧,佛说一切众生各个具足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?佛说「但以妄想、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我们所以变成了凡夫,原因就是有妄想、有执著。分别是妄想,成见是执著,有了这两样东西,我们从佛位上,佛菩萨的位上掉到六道凡夫,今天搞成这个样子。
佛教导我们的,佛不居功,佛没有说我度众生有多少功德,佛没有这个念头。佛说了老实话,佛没度众生,众生怎么成佛的?他自己觉悟了,自己修行成就的,这是实话,这是事实真相。佛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的,只是把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经验给我们说出来,理论、方法说出来提供我们做参考。我们真的听到之后觉悟了,把自己的毛病、习气统统改过来,就恢复自己的性德,这叫成佛,这叫成菩萨。所以佛菩萨是每个众生都有分。
从今而后,在在处处我们不要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,我的行为、我的言语、我的起心动念,不能因我而生烦恼,这叫学菩萨道。这是真学,每天念多少经,念多少声佛号,那个不管用,无济於事,古人讲得很好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无济於事,要真正从心理上改过自新。
【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。】
佛的正法我们把它归纳起来,抓到它的重点,净宗学会成立之初,我们就标榜出来,五个科目,「净业三福,菩萨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」,只要抓到这个纲领就行了。怎么叫『守护』?是决定深信不疑,丝毫怀疑都没有,认真努力去做,这叫守护心。要把它做到,不怕障难,『不惜身命』我也要把它做到,这个叫护法。护自己的法,护诸佛菩萨之法,护一切众生的正法。若是结归到净宗,那就是净宗的现在是五经一论,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,依照经典的教训,认真努力去做。不但自己要做,而且还要为人言说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把这个法门,尽自己一切的能力介绍给广大的群众。希望大众都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法门,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,了解这个法门,这是守护正法。
【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。】
这一条非常重要,破除我们的分别成见。我们有时候也曾经遇到,可能自己有时候不知不觉也犯这个毛病,什么毛病?自赞毁他。我们修净宗,总是赞扬净宗好,而贬其他的宗教,这个宗教不是指外面宗教,是我们佛门,宗就是修禅宗的,教就是不修我们净土法门,修其他的各宗的都是教,叫教下。这是错误,禅宗、教下都是佛说的,你要是贬抑他们,不就是谤佛吗?你说那些经典都不如净土,你不叫谤法吗?自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不错,修得满好,但是你犯了谤佛、谤法、谤僧谤三宝的罪过。毁谤三宝,你们看看戒经里面所说的,堕阿鼻地狱,你怎么能往生?
所以这一条就重要了,『於一切法』要『发生胜忍』,胜是殊胜,忍是认可,同意,都是佛所说的,哪一个法门都殊胜。佛说无量法门,是为了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,所以每个法门都殊胜,不能在这里头起分别执著。你起分别执著你就错了,你的心就不清净,你烦恼就现前。应当怎样对待?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最佳的榜样,自己谦虚,赞叹别人。你们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菩萨给我们表演的,各个修学不同的法门。善财修什么法门?善财是学念佛法门,这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,一个念佛人要用什么样的心态,对待其他不同法门的这些修行人:我的智慧很浅,善根福德很薄,我修学这个法门,一门深入;我比不上那些菩萨,修种种法门。这是真实慈悲的教诲,我们要能够体会、要能够接受、要能够学习,所以这条很重要。
如果学佛自己还学得不错,学得好像很如法,生起贡高我慢,轻视别人,那他就完了。这种心态是烦恼现前,学佛是要断烦恼,哪里愈学烦恼愈多,这不是颠倒了吗?不但佛法不许,世法里面也不许,世法里面我们看古人教导的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看一个人的学问从哪里看?从他的言谈,从他的表态,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,愈和爱。如果说自己是学问大,瞧不起人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诸佛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,见一切众生真诚、恭敬,这是他的成就表现在外面,我们见到了。第五:
【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。】
这是修行人的大病,名闻利养只要沾少少一点,就能够把你的道业全盘毁弃掉。初发心的人,古德也常讲初发心成佛有余,那个心是很恳切的,名闻利养没现前。名闻利养一现前,自己就把持不住,最容易堕落。现在年轻人发心要出来讲经说法,是不是好事情?从中国历史上去看,自古以来年轻人讲经说法,大概一百个当中有九十九个堕落,就是名闻利养现前不能把持,就堕落掉了,非常可惜。因此古德教学,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弘法?四十岁以后,四十岁以前不可以。我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,三十几岁,李老师就是限定我,没有满四十岁不可以出去讲经。学讲经在家里,台中莲社、慈光图书馆是自己家里,除这个之外,台中莲社南面从鹿港,北面到新竹,这一个地区里有十一个布教所,是台中莲社附属的,我们这些学生可以到这个地方去讲,对家里人讲,不可以出去讲。你要出去讲,老师就把你开除掉,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,你将来负什么因果他没有责任。
这个要有耐心,要有定力,学成了也要等待,你说急著要出去,为什么?为名闻利养,你为这个,你要不为名闻利养,你心是定的,清净的,你搞的是这个东西。世法里头讲,好出风头,这就是大过失,这就是大病。我们看看古大德,愈是有大成就的出来的时间愈晚。你看近代,最近这一百年当中,中国佛教里面第一大德是印光大师。像倓虚、谛闲乃至於虚云老和尚,佛门里面对他们都还有批评,赞叹的人多,但是还有少数人对他有批评,唯独印光大师,没有一个人对他有批评。他是七十岁才出来弘法,这个定力多深,他养得多厚,这是古德所讲的厚积薄发,他发出来的力量太大了。他老人家弘法只有十年,八十岁圆寂的,但是十年对於中国佛教,现在讲对整个世界佛教,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,你要问什么原因?他积得厚,道理在此地。这是我们要谨慎的,要明了的,要学习的。
我过去讲经很多年,我四十岁出来讲经,没有写过东西。我的一些同参道友,像圣严法师著作等身,他写的东西多,我一样也没有。有许多人问我:法师,你要写一点东西。我说我不能写。为什么不能写?没有成熟。我今年讲的东西,明年再一听,一点价值都没有,这个东西写出来不是要害人吗?没成熟,不敢写。写东西要负责任,要负因果责任,如果误导了众生,将来堕阿鼻地狱。你这个书在世间哪一天统统消灭了,你才能脱离阿鼻地狱,这个世间还有一本,你就出不来,你说多可怕!因为你那一本东西误导众生,你害人,所以要很小心很谨慎。李炳南老居士他的著作也是七十岁以后晚年完成的,这都是明了因果,明理之人。所以,修学、弘法时时刻刻小心谨慎,唯恐误导别人。
所以,名闻利养的念头要打掉,纵然有,有了也要善於运用,把它用在弘法利生上,不要贪图享受,要晓得贪图享受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。不求人恭敬尊重,这个念头决定没有,有这些念头容易著魔,学佛,好心学佛最后变成魔,这个实在讲很冤枉。我们冷眼观察这个社会,学佛学成魔的人不少,你要问原因在哪里?就这一条,心里面常常念著名闻利养、恭敬尊重,常念这个,所以他心不清净。能够不贪、舍离,你的心就清净了,你就得『净意乐心』,你的心清净,法喜充满。
【六者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。】
这一条是告诉我们,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不能忘记,时时刻刻都不许有偏差,学佛为的是什么?为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经文里面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『佛种智』,这个文字有省略,就是佛的一切种智。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无上正等正觉,我们学佛是为这个。得到正觉就证阿罗汉果,得到正等正觉你就成菩萨,正等正觉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圆教是初住以上菩萨的果位;如果得无上正等正觉,那你就圆满成佛。所以学佛学的是什么?就是这个东西。如果把这个忘掉,你学佛学到哪里去?哪有不走错路的道理?你的方向偏差,目标失掉了。学到最后那个目标变到哪里?目标变成名闻利养,恭敬尊重,他把这个当目标。这就入了魔道,这不是佛道,佛与魔的差别就在此地。
【七者於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。】
这一条就是普贤行愿的第一愿「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」,是这两愿的落实。菩萨於一切众生,自己谦虚卑下,尊重别人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做榜样给我们看,佛从来没有轻慢一个人,对一切人都是恭敬尊重,自己能够谦虚,能够卑下。中国儒家的礼,礼的精神《礼记》里头说得很清楚「自卑而尊人」,自己能够卑下,尊重别人,这是礼。佛法也是如此,不但没有骄慢,而且要谦虚,这个里面有很深的道理,是真实的事实。我们不能轻慢一个众生,也许这个众生他的业障消除之后,一转回头,他的成就在我们之上,这种事情太多了。我们没有智慧,没有天眼,没有宿命,怎么会知道?所以这是要认真学习的。
【八者不著世论於菩提分生决定心。】
这一条也是我们的通病,什么叫『世论』?世间的言论,换句话说,这些言论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、出三界,这就叫世论。世论里面也有许多是正论,譬如中国儒家所讲的、道家所讲的是正论,教我们做正人君子,叫我们来生得人天福报,没出三界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即使在三善道,也不是佛教学的目标,佛教给我们不但要我们超越六道轮回,而且要我们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世论的范围非常广。可不可以学习?可以学习,但是不能执著,为什么?因为执著、爱好对於正觉有妨碍。所以不能贪著。
古时候我们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净宗第一个道场,东林念佛堂,参加共修的人一百二十三个人。可见得道场人数是固定的,不是来来去去的,报名参加的,认真修行的,个个都成就。当时有一位大文豪想加入念佛堂,远公拒绝不让他参加,这个人是谁?谢灵运,我想不少人读国文都读过他的文章。远公为什么拒绝他?他就是「著於世论」,所以远公不让他参加。另外有一个人不想参加,慧远大师邀请他来参加,什么人?陶渊明,陶渊明心地清净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我当初学佛我的老师教我,他说古人别学苏东坡,那时候我没出家做居士跟李老师学的时候,古人别学苏东坡,今人别学梁启超。这两个人都是大文豪,对佛法也有很深的造诣,但是都没有成就。原因在哪里?爱著世论。所以世论不是不可以学习,不能执著。学习是什么?在生活上有些要用得上它的,但是它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如果对这个执著、爱好,对於道业决定有妨害。所以要生菩提心,菩提是觉悟,正觉,对於菩提分要生决定心,菩提是梵语,意思就是觉悟,觉而不迷。
【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。】
这是教给我们以清净心去种善根,世法的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把贪瞋痴的念头拔除,就能成就一切世法的善业。此地要注意到的,是要断贪瞋痴,不是告诉你换贪瞋痴的对象,那你还是搞错了。有些人认为世法我要远离,没有贪瞋痴,对佛法贪爱,那也坏了,那你是贪瞋痴贪换了个对象,贪没有断,佛是叫我们断贪心,不是叫我们换对象。要把这个烦恼连根拔除那才管用,於佛法也不贪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法就是佛法,佛法也要放下,「何况非法」,非法是指世间法。世法、佛法都不能够贪爱,都要放下,你的心才清净。
『无有杂染』,染是染污,无杂这就是告诉我们专精,所谓是一门深入。从一门深入之后,教下讲,到大开圆解你才能广学多闻,大开圆解跟禅宗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,你没有到那个境界,你要搞广学多闻就变成杂染。现代人许多年轻人,本质都非常好,很可惜他不知道这个道理,不晓得这修行的要领,一开头就杂修,都落在杂染,学到最后变成了严重的所知障、烦恼障,非常可惜!我们想想现前这个环境,你再看这个经文,才知道佛的智慧、佛的慈悲。
【十者於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。】
这一条说得好,不但法不执著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,连佛也不执著,执著佛还是障碍。告诉我们离相念佛,离相念佛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四种念佛,这是属於实相念佛。这个境界很高,不是我们现前能做得到的,我们现前还要执著有阿弥陀佛的相。这一条我们明了,但是不能学,学不到的。几时你念到理一心不乱,自自然然就入这个境界。我们现在没有那么高的境界,一定要抓到一个东西牢牢的才觉得有依靠。所以今天我们皈依三宝,我常跟大家讲,我们皈依佛是阿弥陀佛,皈依法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皈依僧就是观音势至,我们真有个依靠,这就是著相。经里面讲对中下根人立相,指方立相,确定西方极乐世界,与这个起感应道交,这是高级的佛法。说明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连佛的相都没有例外,都不可以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但是你明白这个道理,有很大的好处,譬如我们今天念佛,或者是你在止静的时候,或者在梦中,见到阿弥陀佛,见到观音势至,你晓得这一条的道理,知道这一条的教诲,你就会见如不见,你不会生欢喜心,你的心还是清净的,还是平等的,这就对了!你不明这个道理,你见到佛像、见到莲花,欢喜得不得了,到处跟人说,我有感应,你们都没有,我比你高,那烦恼现前,功夫就没有了,你心被境界转了。
你境界现前如如不动。过去慧远大师一生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,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过,到临终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,他一生当中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,这一次要走了。告诉人就走了,告诉人还不走,这个人就有问题,著魔;告诉就走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告诉不走,为的什么?为名闻利养,尊重恭敬。你这个念头就错了,你要不为这些,你说这些干什么?所以这一条很要紧。这是十种心都说出来了。
【弥勒。是名菩萨发十种心。由是心故。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】
这十种心发,念佛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。
【弥勒。若人於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。乐欲往生彼佛世界。若不得生无有是处。】
如果不能往生的话没这个道理,这十种心『随成一心』,这个意思我们不能错会,以为这十种心我修一种就行了。行不行?实在讲是行,一种心修成其余九种都具足,如果你说我只有一种,其他的都没有,你那一种也没有,这个要知道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这叫入不二法门,「随成一心」是入不二法门。十种里面可以选择一个修,但是一定包括其余九种,这才叫真修、叫圆修,圆修圆证。佛法里头常讲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它是圆融的,它是无碍的,尤其是净土法门,圆满到极处,比《华严》还要圆满。本经的正宗分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,后面这四行半是本经的流通分,请看经文。
【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乃能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。发起菩萨殊胜志乐。】
这是阿难尊者听佛讲经说法,他的感想、他的心得,他说出来了。实在是稀有,经里面所说得字字句句都是『如来真实功德』,如来真实功德就是我们自性的真实功德,如来这是从自性上说的,如果称佛,佛是从形相上讲的,称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,这就是自性的真实功德,字字句句都是的。菩萨听到这个经,果然能够反省,能改过自新,依教奉行,必然发起殊胜的志乐。志是志愿,乐是喜欢、爱好,这个志乐是决定求生西方净土。而想求生西方净土,这个经上所讲的必须依教奉行,因为西方世界是法性土,一定与性德感应道交,才能决定得生。下面阿难为我们请教经题。
【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。我等云何受持。】
经题是全经的总纲领。
【佛告阿难言。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。】
你看跟阿难所见相同,阿难说这是如来真实功德,发起菩萨殊胜志乐,世尊就用这个来定作经题,使迷惑颠倒的菩萨,堕落懈怠的菩萨,这一棒打醒,让他回头是岸。
【亦名弥勒菩萨所问。】
此经自始至终弥勒菩萨是当机者,弥勒菩萨非常慈悲,看到当时、末世这些菩萨,在家、出家的犯这么多的毛病,修学不能成就,非常惋惜,代我们发问,不是弥勒菩萨不知道,代我们问。让他跟世尊这一问一答,我们在旁边听到,觉悟了,我们认真反省得利益。所以这个经也叫《弥勒菩萨所问经》。
【以是名字汝当受持。】
因这样的经题,我们应当认真去接受,认真的依教修行,『受持』就是依教修行。
【佛说此经已。弥勒菩萨及诸声闻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。闻佛所说。皆大欢喜。信受奉行。】
这个是本经结束之后,阿难尊者记载当时法会的盛况,我们也要在此地学习,『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』。因为这个法实在稀有,实在难闻,我们今天一身的毛病谁敢说,没人敢讲,说了,说了得罪人。我们今天能读到这部经也是稀有的因缘,你看《大藏经》里面几千部经,我们怎么会去选出这部,因缘不可思议,功德利益不可思议。希望我们自己要能抓住、把持住,这一生当中就能够得到佛法修学的功德利益,将来决定往生弥陀净土。
今天我们这一会就到这里圆满。明天我到台湾去,到台湾大概有十天的时间,跟此地时间差不多,也讲这部经。台湾讲完之后,我十一号到新加坡,到新加坡也讲这部经。你们是第一次听到的。这个经要细讲,讲的遍数多了,我们印象深刻,不知不觉能够把习气、毛病改过来,这是佛门常讲薰习,要多闻多薰习,才能够得到一点效果。如果一遍听完之后,以后再不闻,也就丢掉了,也想不起来,那就错了,要不断的薰习,把我们的毛病改过来。
这个道场从星期六开始有活动,他们印了一个表可以分发给同修们。有几位年轻人学讲经,他们都很年轻,刚才讲到四十岁以后才可以出去讲经,但是在家里讲没有关系。你们同学们来听,来听什么?都当老师,都当监学,他们讲错了,认真批评,讲得你听了不满意,讲得你听得不服,都可以提出来,让他改进,不断的改进,讲台上千锤百炼才能成就。四十岁以后再出去公开讲经,这就是训练你的定力,训练你的智慧,要能够忍得过才能成功。忍不过这一出去讲经,外面名闻利养都来了,妖魔鬼怪都来了,你定慧差一点,没有不堕落的,这都是些事实。我们念佛回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