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- (第九集)
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(第九集)  1996/8/27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15-010-0009

 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,倒数第四行看起,就是偈颂的第三首:

  【常行生死业。舍离解脱因。虚受於信施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『行』是说的日常生活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。『生死业』就是贪瞋痴,三毒烦恼增长,这是六道生死轮回的业因,这属於生死业。『解脱因』,「解」当作动词讲,把烦恼解除,「脱」是脱离轮回生死,这个因,佛给我们讲的就是戒定慧。人能够持戒,虽然不能超越轮回,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,从三恶道里面解脱,脱离三恶道生三善道。如果定有了功夫,功夫浅的能够解脱欲界,他生到色界、无色界;如果定功深的他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。若是开智慧了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慧能断无明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不但六道解脱,十法界他也解脱了,他证得一真法界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戒定慧是解脱之因。

  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后人把它分类编成一部丛书,我们叫它做《大藏经》,《大藏经》的分类就是依三学为分的,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在《藏经》的名称叫做经律论,经是定学,律是戒学,论是慧学。由此可知,诸佛如来一切教诫都不离戒定慧,换句话说,诸佛菩萨的教诲就是解脱因。这个人常行贪瞋痴慢,舍离戒定慧三学,那就是『虚受信施』,在家信徒的供养你是虚受了。下面一首说:

  【乐受诸财宝。不得生忧恼。】

  这个地方念破音字,念乐(音耀)受,意思也很圆满,「乐」是喜欢、爱好,爱好得到这些财宝,不得就生忧恼,得到了就喜欢,得不到他就忧虑,就烦恼了。

  【住於下劣行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『下劣行』就是贪瞋痴慢烦恼行。

  【是人多爱染。往来淫女家。如鸟入樊笼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这首里面的含义很深很广,『多爱染』,意思就是你内有烦恼,『往来淫女家』,意思就讲外面有诱惑,内有烦恼,外有诱惑,那就可怜了,必定是迷堕恶道,『入樊笼』,樊笼就是指的三恶道,很容易堕三恶道。

  【常忧叹家业。恒怀热恼心。出言人不信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因为喜欢经营许多事务的人,他念念都是家业,出了家,出了家也是家业。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些法师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,都说你家里最近怎么样了?他不说你那个道场,你家里现在怎么样了?最近香火盛不盛?他问这些,你家里,贪家业,把道场当作自己的家。兴旺当然欢喜,如果说信徒少了,供养少了,香火少了,他就生烦恼。这样的人『出言』,人能够信受的自然不多,这都是喜欢经营这些事务的过失。

  【不受尊者教。违矩而轻贱。】

  『尊者』,上从诸佛菩萨,下至自己的老师,不愿意受尊者的教诲,『违矩』就是犯规,不守清规,『而轻贱』,对於佛祖的教诲、寺院的清规他不尊重,轻视。

  【毁犯清净戒。】

  这也是众务过。

  【其心多忆想。勤营於世业。】

  他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,与出世间了生死毫不相关。

  【不能修智断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大小乘的修行要把它分类,从总纲领上来说,不外乎一个是智、一个是断,这两大类全部都包括了,一个是智德、一个是断德。智德就是看破,断德就是放下,断一切烦恼,开无量的智慧,断烦恼开智慧,这个把所有的行门都包括了。他不能修,天天想著世间事业,把这个事情忘掉了。

  【贪心恒炽盛。乐著於诸味。】

  『贪心』像猛火一样,那么样的旺盛,『炽盛』就是旺盛,这是形容、比喻。喜欢、执著於他经营的许多事业里面,他对这个有味道,换句话说,这个味就是名闻利养,贪得之味,他著这个味。

  【曾无知足心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就是贪而无厌,永远不知足,愈做愈多,愈多他愈欢喜,走上这么一条路上去了。

  【得利生欢喜。无利便忧恼。贪吝无仁心。】

  没有得到的希望贪得,已经得到的放不下,吝是吝啬,放不下。没有仁慈之心,只顾自己,不想别人。这都是众务过。

  【恼害无慈愍】

  这是对一切众生,令一切众生生烦恼,伤害一切众生,没有慈愍心。

  【增长诸恶业。爱蔓相缠缚。】

  这里面就是恩恩怨怨,讨债还债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他造的是这个业。

  【是名众务过。远离於师长。亲近恶知识。摈斥持戒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师长对他是正面的教诲,与他的志趣相违背,所以他不会亲近师长,不会亲近善知识。我们谚语里常讲「物以类聚」,凡是常常在一起的,总是志趣相投,他才会聚在一起。遇到持戒、精进修行的人,跟他志趣不相投,他就要摈斥了。

  【昼夜无余想。唯念求衣食。不乐诸功德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昼夜所想都是想物质的享受,『衣食』是代表物质的享受,他求这个,不知道修学功德。

  【常问世间智。不乐出世言。耽爱於邪说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他常常言论之间都是世智辩聪,凡是断烦恼、增智慧、了生死、成佛道这些话他听不进去。如果跟他讲现前的名利,这是邪说,他非常欢喜。怎样得到大名,如何得到暴利,他喜欢这个,也就是所谓他讲求现实,来生,来生还没有到,他不著急,他要的是现前利益。

  【自恃知众务。轻慢诸比丘。犹如狂醉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自己仗著自己的世智辩聪,仗著自己的才干,经营世法许多事业,在世间话来说的确是很了不起,很能干的人,对於出家修行人他轻慢,没看在眼里。这个人犹如狂人,犹如醉人,失去了理性。可是这些人诸位必须要知道,他接触信徒的时候也装模作样,让你看起来他有德、有修、有学。也非常慈悲,也劝你念佛求生净土,可是他自己不干,劝你要深信因果,他自己不信因果。拿佛法这些东西当作博取名闻利养的工具,佛法变成他的工具,他这个罪业,前面经上讲的必定堕阿鼻地狱,时节之长我们无法想像得到的,这是前面已经说过了。

  【常伺求他短。不自见其过。轻毁有德人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常常找别人的短处,对人人身的攻击,他不见自己过,天天去挑剔别人的过失。『轻』是轻视,『毁』是毁谤,对於有德有能的人他轻视、毁谤。

  【如是愚痴者。无有善方便。轻慢说法者。是名众务过。】

  这些愚痴之人,他有方便,他没有『善方便』,他那个方便是邪方便、恶方便,他方便法子也多得很。对於说法的人,当然说法说的是诸佛菩萨的教诲,这些话在他听了,不但听不进去,听了觉得很烦,很难以接受。如同过去历史所记载的,清朝初年,宫廷里面提倡读《无量寿经》,皇帝带著这些臣子、嫔妃每天念《无量寿经》。到慈禧太后的时候,把读经废除,不念了,在我们想想《无量寿经》是讲到大概都是慈禧太后的毛病,她听了难受,你们每天都说我的毛病,就不准念,所以就不念了。这一点关系清廷的兴衰,不能说没有关系。所以凡是搞这些事情的人,他虽然也讲经也读经,都做些表面工作,实际上他不相信。

  【如是下劣业。具足诸过失。何有智慧人。爱乐而修习。】

  像这种『下劣业』,下就是六道,劣就是三途,三途六道的事业,里面过失无量无边,哪有真正智慧的人喜欢干这个事情。

  【清净殊胜业。具足诸功德。是故有智人。爱乐常修习。】

  这是从反面来看,诸佛菩萨的教诲,大乘佛法是『清净殊胜业』,教我们不但了生死,而且超越十法界,无比的殊胜,所以『具足诸功德』,一个有智慧的人自然喜欢学习。

  【若乐下劣业。智者当呵责。】

  要是喜欢搞六道轮回的,诸佛菩萨一定会责备他,会教训他。

  【如人舍多财。贪求於少分。】

  这底下举个比喻说,譬如有个人,舍多财,贪求少分,古人有比喻,譬如拿一块黄金去买一块糖来吃,这个就是你付出的太多,你得到的太少。

  【是故明智人。当舍下劣业。】

  一个真正有聪明智慧的人,决定不会干六道轮回的事业。

  【应求胜上法。诸佛常称叹。】

  『胜』是殊胜,『上』是最上,殊胜最上之法,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,必定一生圆满菩提,这是诸佛常称叹的。我们看底下长行文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。而乃发起下劣之事。当知是人。甚为少智觉慧微浅。】

  弥勒菩萨听佛这一番话之后,非常感慨的说,这些菩萨初发心都很难得,心都很真诚。不幸的是他内有烦恼,外有恶缘,使他舍离殊胜的佛法,去搞世间的名闻利养。所以说这些人他没有智慧,他才有这种行为。请看经文。

  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我今实言告汝。】

  这个地方『实』是个关键的字,我们要特别留意,真实的告诉你。

  【若有菩萨不修诸行。不断烦恼。不习禅诵。不求多闻。我说是人非出家者。】

  这是佛告诉我们出家的四桩事,如果这四桩事情都没有,那就不是出家人。这四桩事也都是讲的原则,修行,修正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,这叫修行,行是行为。行为无量无边,佛把它分做三大类,身、语、意,身体的造作叫身业行为,口里面的言语叫口业行为,意里面的念头叫意业行为。行为有了错误,把它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我们有没有在做?当然修行不是简单的,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,知道自己过失就叫觉悟,叫开悟。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,那叫修行,要真干!

  第二要断烦恼,要除习气,烦恼习气是我们生生世世修学大乘不能成就最大的障碍,所以一定要断烦恼,一定要断习气。

  『禅诵』包括无量的行门,在整个佛法里,古大德将它分作两大类,宗门、教下,禅是宗门的修学总纲领,诵是教下修行的总纲领,禅宗之外其他的九个宗派都是从读诵经典下手的。所以这两个字就把无量法门都包括在其中。

  『多闻』我们前面曾经说过,它有两个意思,初学的菩萨,此地讲的初业菩萨,初业菩萨的多闻要重复多闻,我们常讲一门深入,重复的多闻。为什么?帮助你断烦恼,帮助你修诸行,一定要一门深入。佛法的修学,经上常常用树来做比喻,《华严经・行愿品》里面就是用树做比喻。树你看根长出来是一个,树干是一个,那是本,这一门,深入之后它才发枝条,才花果茂盛。佛法修学是这个样子的,到你智慧开了,那个时候就广学多闻,就不是一门。一门深入反覆多闻是修定,是修根本智,这个诸位必须要知道,我们现代人修学,可以说根本的错误就是不知道修根本智希望得后得智,哪有这个道理?我这棵树,我不要根不要本,我要那些枝条、要那些花果,你到哪里去要?不可能的,有根本智而后才有后得智。

  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示范给我们看,他在文殊菩萨会上得根本智,文殊是他的老师,一门深入,也就是成就戒定慧,三学成就了,慧得到了。得到之后,老师叫他出去参学,参学就是广学多闻,那个时候学东西快,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。如果你开悟之后,你真正开悟了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部《大藏经》,四十九年所讲的,你要多少时间把它全部通达?龙树菩萨曾经表演给我们看,三个月,全都通达了。我们说老实话,三百年你也没有办法通达,人家三个月全部通达,为什么?因为他有根本智,所以一接触就通达。没有得根本智,世尊所讲的一切法,真的,三百年你也不能开悟。

  所以『不求多闻』,多闻有两个意思,初学的菩萨一门重复多闻,这个里面的确具足戒定慧三学。重复是戒,方法,佛法叫薰修,不断的薰修,长时间的薰修,这就是戒。一门心得定,心定於一,他不胡思乱想,不向外攀缘,他得定。你每次的闻法,或者是每次读诵,必有悟处,这个我们常常讲叫小悟,不一定在哪几句当中有一点悟处。可是这种悟你也不必欢喜,你也不必赶快把它记下来,没用处的,那就又迷惑了。为什么?明天还有悟处,后天更有悟处,你记它干什么?所以不必去记,不必说怕忘了,如果你开了悟永远不会忘记;你还会忘掉,你没开悟,你还是迷惑颠倒。所以清净心要紧,根本智要紧,这是出家人四桩事情。在家修学,真正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,也是这四桩事情,不过在家人还有事业,就是前面讲的他还有众务;出家人没有众务,专门干这四桩事情。再看下面经文。

  【弥勒。若有勤修智断行者。智出生者。智成就者。】

  这个地方说了三句,这三句都是讲脚踏实地真正用功的人。『勤修』两个字一直贯到第三句,就是「勤修智断行者,勤修智出生者,勤修智成就者」,勤修是贯到下面这三句。『智断行者』功夫浅,在宗门里面讲观照,这是观照得力了,能断烦恼。『智出生者』,就是讲照住,烦恼断了之后智慧就现前,自性里面本具般若智慧现前,这是智出生。『智成就』是照见,你看《般若心经》观自在菩萨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那是成就了,照见。观照、照住、照见三个层次,功夫不一样,智断是三贤位的菩萨,智出生是圆初住的菩萨,智成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,这是功夫三个不同的层次。如果在念佛法门来讲,智断行者就是功夫成片,净宗真的可以得到,修学其他的门到观照、智断行者是相当不容易得到的,但是念佛人功夫成片跟这个境界是相同的。智出生是事一心,得定了;智成就是理一心,慧开了。

  【不作世业营众务者。我说是人。住如来教。】

  不作世间这些事业,不搞这些,这是如来真实的弟子。但是诸位要必须了解一个事实,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,跟印度原始的佛教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。古印度的佛教确实如佛所教,出家人不做众务,他们的生活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他托钵,他什么事情不要做,睡觉哪个地方大树荫凉,晚上到那里打个坐,这一夜就过去了,他什么也不要做。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,这种生活方式就没有了,因为出家人是中国帝王聘请他来的,所谓是帝王师。哪有皇帝老师,叫他外面去讨饭,去外面树底下睡觉,那人家不是把这个皇帝骂死了!所以给他盖的房子、居住的房子是宫殿式的,跟帝王家一样的,饮食起居都有人伺候,都有人照料,这是刚刚到中国来。

  以后寺院多了,出家人也多了,那怎么办?只好自己要干事,你自己有房子,你总不能不打扫,你总不能不管理,於是这些事情就来了,就麻烦来了。所以百丈大师说「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」,就要做事了。虽做事,做的本分的事情,事务尽量减少,这是个原则。所以道场多大?有多少人建多大的道场,绝对不会很大的道场里面很少人住,没有。不是先设计道场然后再去找人,不是的,先看有几个人,我们需要多大的地方。一般都是建一个佛堂,寮房是随时增加,多几个人再加一间,所以很大的丛林寺院都是几十年,一、两百年逐渐扩充的,人多了才需要。不是像现在,先画图设计建多大规模,不是的!可见得古时候中国这些出家人虽做众务,但是尽量减少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。

  【若有菩萨。乐作世业。】

  喜欢做这些世间事业。

  【营於众务。】

  营是经营。

  【为所不应。】

  就是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。

  【我说是人住於生死。】

  这个人依旧搞生死轮回的事业。

  【是故菩萨不应亲近。】

  在家出家的菩萨都不应该去亲近他。下面举一个例子。

  【弥勒。若有菩萨。多营众务造七宝塔。】

  他造了多少?

  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。如是菩萨。不能令我而生欢喜。亦非供养恭敬於我。】

  佛在此地说了这么一桩事情,使我们连带想起来,在中国历史上,梁武帝大概很多同修们都知道他,他是佛门的大护法。以帝王之尊护持佛法,他造寺庙,造四百八十座寺庙,都是很有规模的,不是小庙。度僧十余万人,每个道场都要住人,都他供养,供养十几万出家人,盖了四百八十座寺庙。达摩祖师来了,他夸耀他的功德,我对佛法护持,我的功德大不大?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,跟佛此地讲的一样。『不能令我而生欢喜,亦供养恭敬於我』,为什么?你干的是世间事情,你干的是六道生死边的事情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这是修世间有漏福报,确实并无功德,他哪来的功德!

  【弥勒。若有菩萨。於波罗蜜相应之法。乃至受持一四句偈。读诵修行为人演说。是人乃为供养於我。何以故。诸佛菩提从多闻生。不从众务而得生也。】

  这个『诸佛菩提』就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也就是诸佛所以成佛之法,不是从众务生的。梁武帝盖的不要说是四百八十所庙,这个地方讲了,你盖的庙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也没用处,也不能帮你了生死出三界。我们看看梁武帝,然后回头再看看《无量寿经》讲的世饶王,阿弥陀佛的前身。世饶王干真的,舍弃王位出家,梁武帝盖四百八十座庙,度几十万人出家,自己不肯出家。这两个人天上天下不能相比。世饶王出家了,真正他闻法开悟,他明了了,舍弃王位出家,他要成佛,他不要修福,成佛的福德无量无边,福在其中。这是我们深深要反省的。所以佛在此地赞叹,一切大乘经上都是这么赞叹,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这个意思就是要有高度的智慧。『乃至受持一四句偈』,著重在受持,受持是你真正做到,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,真正做到这是根本。

  『读诵修行为人演说』这是薰修,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不断的薰修。佛说这个人是真正供养佛陀,真正恭敬佛陀,为什么?他能够如教修行。下面说出原因,『何以故,诸佛菩提从多闻生』,多闻就是指读诵、修行、演说,是从这个地方生的,『不从众务而得生也』。所以梁武帝修那么大的福德,依旧是糊涂,依旧是没有智慧,这都是事实,不从众务而得生也。特别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,科技发达,所以道场不需要大,愈小愈好,小容易维持。今天弘法可以用录音带、录影带,可以利用国际网络,把佛法送到每个人家里面去,还要什么道场?道场不要了!道场不要了众务就没有了,你一心才能在道上。

  【弥勒。若有菩萨勤营众务。】

  这是很勤奋,拼命的来做这些世法的事业,像建七宝塔、建道场都是世法的事业,喜欢干这个。

  【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於众务。】

  那个真正想修行的人他障碍他,他不让他修行,也要叫他帮助他来经营这些事业。

  【当知是人。增长业障无诸福利。】

  这个障碍修行人的人他增长业障,他得不到福,得不到利益。

  【何以故。如是所说三种福业。一切皆从智慧而生。】

  这个地方讲的『三种福业』就是读诵、修行、演说,就是指这三种,这是从智慧而生的。

  【故弥勒。营事菩萨。於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。不应障碍为作留难。】

  你是喜欢搞这些佛教事业,遇到真正有修行的人,你不应该障碍他,不应该为难他。

  【读诵修行演说菩萨。於修禅定诸菩萨所。不应障碍为作留难。】

  同样一个道理,读诵修行演说这些菩萨们,对於一个真正修禅定的菩萨要恭敬,不能够障碍他,也不能够为难他。经的意思我们要通达明了,读诵修行演说的功夫浅,修禅定的功夫深,这个修禅定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不是专指禅宗参禅的人,所有大乘方法都叫修禅定。你看我们净宗念佛,世尊在《大集经》上称赞念佛是「无上深妙禅」,我们念佛的人不晓得自己在修禅。你要真正如经所说,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那就是此地勤修禅定的菩萨,发菩提心一向专念。

  何以见得?实在讲例子太明显了,诸位看倓虚法师在佛七里面跟我们讲的故事,现在我们从录音带整理出来,已经写出文字,复印在《念佛论》的后面。他讲谛闲法师早年一个徒弟,做锅漏匠的,中年出家,不认识字,没有读过经,也没有听过经。人非常老实,谛闲法师只教他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六个字,叫你老实念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一直念下去准有好处。他自己也不晓得什么好处,他居然就老实念,念了三年站著往生,谛闲老和尚往生都不如他。谛闲老和尚是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,他那个老实念佛就是修禅定的菩萨,他的成就在谛闲法师之上。这不是很明显的吗?所以这个地方就教你,对於真正修行的不能轻视,不能障碍,不能够为难他,他的成就超过弘法利生的这些菩萨。

  谛老那个徒弟走的时候预知时至,没有生病,站著走的,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,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。倓虚法师是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,倓虚法师走的时候生病,他也很想将来能够坐著往生。他那些徒弟讲,师父,恐怕你不行!他发脾气,谁说我不行?你们把我扶起来。大家把他扶起来,坐了,他果然是坐著走的,扶起来坐著才走的。可是比起锅漏匠差远了,这就晓得,这个叫修禅定,真修,一心一意专修的。所以这个不一定是参禅,他的意思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。大家读了这个不要以为「念佛不行,我还是参禅去吧」,那你就坏了,你就把意思错解,这不是「愿解如来真实意」,错解了。我们看底下经文。

  【弥勒。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。】

  『一阎浮提』就是现在我们所谓是全世界,全世界的这些『营事』,经营事业的这些菩萨:

  【於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。应当亲近供养承事。】

  那真有福报,所以你不能够轻视他,不能够为难他。这个是真正修,但他的功力浅,他不是一心专修。

  【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。】

  这一层一层来比较。

  【於一勤修禅定菩萨。亦当亲近供养承事。】

  因为真正修行人,他这一生决定圆满成佛,这个还得了吗?不是普通菩萨能比的!

  【如是善业。如来随喜。如来悦可。】

  这些菩萨果然能够这样做法,佛看到欢喜,佛看到点头,承认这个是好事情。

  【若於勤修智慧菩萨。承事供养。当获无量福德之聚。】

  『勤修智慧』的菩萨就更高、更难得,也更为稀有了。什么叫勤修智慧?与般若波罗蜜完全相应,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,譬如修学念佛法门,虽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,但是他的生活,他处事待人接物与般若波罗蜜完全相应。这就是勤修智慧的菩萨,这个念佛人往生不是凡圣同居土,也不是方便有余土,决定是实报土往生,为什么?因为他念佛他是理念,他与般若相应是理,他得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,不是事一心。这就是我们讲的,《金刚经》与《无量寿经》融合成一起,那就是勤修智慧的菩萨。对於这个菩萨『承事供养』,那就得无量无边的福德。

  【何以故。智慧之业无上最胜。超过一切三界之行。是故弥勒。若有菩萨发起精进。於智慧中当勤修习。】

  智慧难,太难了,难的原因我们的业障、习气太重。般若里面第一个条件就教我们破四相,我们依然还执著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与般若就不相应。经上说得很清楚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非什么菩萨?非勤修智慧菩萨,不是这一类的菩萨,这一类菩萨在所有一切菩萨当中最为殊胜。你要能破四相,你才与般若相应。不能破四相,一心念佛像那个锅漏匠一样的,那是勤修禅定菩萨,那个也了不起。再等而下之的,不是一心专修的,没得禅定的,那就是此地讲的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,这在菩萨里面是第三等的。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。「众务过」就讲到此地,底下一段是「略说戏论过有二十」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於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。】

  这佛说了四桩过失,也都讲得相当详细。

  【世尊。云何名为戏论中过。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於寂静无诸诤论。】

  弥勒菩萨在此地又为我们请法,请教世尊为我们说出戏论的过失。

  【佛言弥勒。初业菩萨。戏论过失。无量无边。我今略说有二十种。】

  什么叫『戏论』?前面说过世话,世话里面有世间的正论,像我们今天所讲的哲学,哲学在世话里头,不在戏论里,科学也在世话里头,不在戏论里;换句话说,世话里面帮助我们安住在三善道,不至於堕落在三恶道。而戏论则不然,戏论往往是堕落三恶道的业缘,就是助缘,过失自然是无量无边。佛在此地也把它归纳,给我们说了二十条。

  【云何名为二十种过。一者於现在生多诸苦恼。】

  所谓「戏论」简单的讲,里面没有真实义的这些言论,我们常常讲开玩笑的话,那是标准的戏论,说起来叫大家听起来哄堂大笑。诗词歌赋绝大多数都是戏论,这些世界名著,像我们中国四大小说,这大家知道的,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西游记》,都是戏论,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戏论。你看到很热闹,但是没有实益,你什么利益都得不到。诸位由此而推,你就了解戏论范围是多么广,这些东西对我们没有好处。但是世间人需要,需要什么?需要娱乐,戏论多半渗透在娱乐之中,不知不觉染成这些习气,所以『於现在生多诸苦恼』。现在这个唱歌歌词里面,看电视,电视内容都是戏论,你眼所见的、耳所闻的都叫你动感情,都叫你生七情五欲,这就是多诸苦恼。

  【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。】

  『忍辱』是耐心,常常接触这个,人的耐心失掉了,变成心情暴躁,很容易发脾气,很容易动瞋恚心。因为戏论不知不觉的它影响你,它在那里引诱你。

  【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。】

  纵然这一生当中我们做人很慈悲、很善良,没有跟人结冤仇,你怎么能知道你前生,你多生多世之前没有跟人家结怨对、冤家对头?这些冤家对头生生世世不会放过你的,他不是佛菩萨,他不会饶恕你的。没有找来,换句话说,他没有机会,若有机会必然报复,这个事情非常麻烦。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,冤家宜解不宜解,就是应该冤要解除,万万不能够结怨,结怨麻烦很大,就是生生世世报来报去没完没了。因为好戏论的人心里头没有正见,容易被这些怨对给他机会,他来找麻烦。

  【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。】

  佛看到悲伤,魔看到欢喜,为什么?你要堕在魔一类里头。

  【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。】

  你善根不可能发现。

  【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。】

  纵有善根慢慢也会退转。

  【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。】

  喜欢搞斗争,好强,争胜。

  【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。】

  这就造三恶道的业,

  【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。】

  这八个字连在一起境界就很深很广,包括的方面也是无量无边。

  【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。】

  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讲语无伦次,说话颠三倒四,意思含糊,不能叫人家听得很清楚。

  【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。】

  纵然他学东西,学东西常常忘记,记不得,他也做不到,『持』是做到,『忆』是能够记住,他记不住他也做不到。

  【十二者於未闻经闻之不悟。】

  看经也好,听经也好,初接触的时候不会开悟的,他业障、习气深重。

  【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。】

  不为善知识所摄持,他自己也不愿意亲近善知识。

  【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。】

  『值遇』就是遇到,他所遇到的,很容易遇到、很容易接近的是恶知识,也就是说,与他的习性相投。

  【十五者修行於道难得出离。】

  『出离』是讲出三界了生死,非常困难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即使念佛法门也不能往生。念佛法门诸佛菩萨都说这叫易行道,所有大乘无量无边法门,这个法门容易成就,最容易成就他都不能成就。

  【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。】

  这就是他不喜欢的,不如意的事情,不如意的言语他会常常遇到,因此他常生烦恼。

  【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。】

  『在在所生』就是我们一般讲生生世世,不是这一生。由此可知,他疑根多深,贪瞋痴慢的习气多重!

  【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。】

  『难处』就是八难三途,没有机会听闻正法。

  【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。】

  『白法』是善法,偶尔他也很想修善,修善有障碍。

  【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诸怨嫉。】

  这个『受用』我们一般讲生活,或者是工作,常常招人怨恨、招人嫉妒,这都是戏论中过失所造成的。

  【弥勒。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。】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长行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