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(第六集) 1996/8/27 美国圣荷西 档名:15-010-0006
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一面,第一行看起:
【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。世尊。初业菩萨既出家已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当舍何法。当修何法。未生慧力能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】
弥勒菩萨问的这段话,正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面所希求的。这个地方特别注意,『初业』就是初学的,实在依旧是凡夫,像我们无论是在家出家,受了菩萨戒,可以说都是属於初业菩萨。我们没有智慧,希望开智慧。希望开智慧,要哪些法我们应当舍离?哪些法我们应当修学,这是我们现前非常重要的课题。当然更期望没有生的智慧我们能生起来,已经生的智慧希望它能够增长,不要退转,这是弥勒菩萨所问的意思。下面我们看看世尊给我们说的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初业菩萨既出家已。欲令慧力而得增长。当於利养知其过失。应须舍离。】
佛先说当舍的,哪些事情应当要舍、要远离,佛第一桩事情就是讲『利养』,这一条不知道淘汰了多少初业菩萨,可以说是自古至今多少人不能成就,受了这个害。过去,明朝末年的时候,净宗中兴的法师首推莲池。莲池大师在初学的时候,也就是当学生的时候,曾经参访遍融法师,那是那个时代当代的一位高僧。他是真诚恭敬心去求教,表现在形相上,人家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,求老和尚开示。而老和尚只告诉他一句话,「你既然出家了,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」,就是这一句。当时在旁边看到这桩事情这些人都笑莲池大师,你这么恭敬,三步一拜,拜了这么多天拜来,原来大家都以为老和尚有什么妙法要开示,要传授,哪里晓得是一句老生常谈,这个话谁不知道!可是莲池大师跟大家说,这就是老和尚真实的慈悲,他不跟我谈玄说妙,完全跟我说的真实话。莲池大师一生得力於这一句开示,就是「远离名闻利养」,他是以十分恭敬心,所以听这一句话得十分的利益。一般人这句话常听,不得利益,没有恭敬心,虽听了也不起作用。他那么样虔诚恳切的心,所以他得受用。
由此可知,遍融老和尚的开示就是佛在此地所说的,应该要知道利养的过失,名利的过失。『应须舍离』,这是应当,必须要舍离,「须」是必须要舍离,必定要舍离,决定沾染不得。下面又说:
【若好愦闹世俗言话。】
『愦闹』是热闹的场所,喜欢玩,喜欢热闹,喜欢世俗的这些聊天谈话,喜欢这些。
【耽著睡眠广营众务。】
广营众务后面会细说。
【乐诸戏论。如是过失皆应远离。】
佛说了这几种,这几种里面的含义很深很广,告诉我们统统要远离。
【是故应舍利养。修於少欲。】
这是当舍何法,佛说出来了,这些法要舍。当修何法?佛告诉我们,『修於少欲』,知足常乐,这个是要修的,要学的。
【舍诸愦闹乐於寂静。】
要对於身心寂静,环境寂静,从这个地方你能得到享受,这是正确的,这个对你的道业有很大的帮助。因为静后面就容易得定,定就开智慧,心不能寂静,智慧是决定不会开的。
【舍诸世话观於实义。】
世间话是没有意义的,所以佛弟子无论在家、出家,常常观察真实义。『实义』就是现在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时时刻刻在一切现象里面观察,明了它的真相。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,真相明白了,自然能够看破,能够放下。
【初夜后夜远离睡眠。】
古印度将一昼夜分为六个时辰,昼三时、夜三时。我们中国称现在使用的时间单位称作小时,为什么称作小时?古时候中国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我们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,用这个来称呼它。我们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,两个时辰,所以现在的时间单位比中国小,我们称作叫小时。而印度时间单位比我们中国大,它一天只分六个小时,分六个时辰,所以古印度一个时辰是我们现在四小时。
『初夜』就是下午六点钟到十点钟,这是初夜,「中夜」是十点钟到两点钟,『后夜』是两点钟到第二天早晨六点钟。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,僧团里面的生活,睡眠的时间是中夜,也就是晚上十点钟睡觉,两点钟就要起床,如果多睡那叫贪睡。这个地方讲远离耽著睡眠,所以是初夜后夜远离睡眠,就是晚上十点钟以前两点钟以后不应该睡眠,在这个时候睡眠叫贪睡。可是现代人烦恼、习气比古时候的人要重很多倍,现在普通人四个小时睡眠他决定受不了,所以近代东西方都提倡睡眠八小时。八小时应该足够了,要超过八小时,那怎么讲也讲不过去,睡眠实在讲愈少愈好,睡眠是昏沉,睡眠是属於无明,这个应当要提高警觉心。
【观察思惟随行修习。】
『观察』不是用分别,用分别心、用意识心那就不叫观察。观是佛家修行的纲领,也是佛教的术语,作观,观是离妄想分别执著,然后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叫做观,你容易体会到事实的真相。『思惟』,此地所讲的思惟不是用意识,思惟的意思是明了。你看一般人要遇到问题了,我想一想,想想之后就比较明了了,所以思惟是明了的意思。你一观就明了,这就叫「观察思惟」,没有通过分别,没有通过去想像。『随行修习』,「行」是生活行为,也就是说在你日常生活当中,在工作里面,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将所有的过错修正过来,这叫修,这叫修行;修正过来之后要保持,那叫习,要把它养成成为一个习惯。
【舍於众务及诸戏论。】
『众』是多,『务』就是事,没有必要的事不必去做,与修学不相干的事更不应该去做。『戏论』是毫无意义的言说、言谈,这个都不能够有,都要远离。
【修出世道慈念众生。】
这是佛弟子正行,由此可知,如果我们要想修学世间的福、善,都错了。修世间的福善,你虽然在这个世间能得到福报,可是福报毕竟是能享得完的,福报享完了怎么办?所以这个不是究竟,不是圆满。究竟圆满一定要修出世间道,也就是我们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轮回,是要彻底解决生死大事,这就正确了。『慈念众生』,众生迷惑颠倒,无知,不晓得出离六道,不知道出离六道的方法,菩萨应当常常怀念他们,帮助他们。这一段,佛说了个纲领,向下这一卷经就是细说这几桩事情。
【弥勒。初业菩萨既出家已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是法应舍。是法应修。何以故。弥勒。彼诸菩萨既出家已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不舍利养。不修少欲。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无有是处。】
没有这个道理!你要『不舍利养,不修少欲』你想开智慧,没有这个道理。纵然得到智慧,你想这个智慧会增长,不会退失,也没有这个道理。你才晓得利养之害之大!再看底下。
【不舍愦闹。不住寂静。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亦无是处。】
也没有这个道理。
【不舍世话。不观实义。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无有是处。】
也没有这个道理。
【初夜后夜。耽著睡眠曾不觉悟。】
睡眠是昏沉、迷惑、不觉。我们希望觉悟的时间能够增长,昏沉的时间能够缩短,这对我们修学就有进步,就有帮助。如果睡眠太多,你每天昏沉、失念的时间太长,你能够觉悟的时间太短,你怎么会开智慧?大乘法里头常讲,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」,耽著一条都逃不过地狱的果报,如果五条都有,麻烦就大了。我们最低的限度要相信佛语真实,佛在经上讲的话决定不是假话,决定不是欺骗人的,句句是诚谛之语,诚是诚恳真实的话。
【系念思惟不舍众务。】
就是念念想著自己要做许许多多的事情,他不念佛、不念法、不念僧,不念三宝,天天念著他有哪些事情哪些事情要做,他去念这些,这就错了。百丈大师说得好,「丛林以无事为兴旺」,道场兴旺、兴盛,没事,大家都没事,这个叫道场兴旺,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。这是喜欢做世间这些事务的,这里面包括的也非常之广,后面会说到。
【好诸戏论。於出世道不能修行。】
他的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与出世间不相应。
【於诸众生不生慈念。】
对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。
【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亦无是处。】
前面所说的随便犯一条,你想开智慧,令智慧不退转,都没有这个道理。
【弥勒。是故菩萨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应舍诸法。当须舍离。】
就是佛教给你应当要舍离的你就要舍离,你当须舍离。
【应修诸法。当须修习。】
佛教你要修的你要认真去修学,佛教你舍离你应当要舍离。
【何以故。菩萨智慧从因缘生。若无因缘终不能生。因缘和合尔乃得生。】
菩萨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,佛教给我们远离那些事情都是妨碍清净心,佛教给我们应当修学的这些事情,决定是帮助我们得清净心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。这一段是说了个纲领,下面是细说,一桩一桩为我们细说。
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名为利养中过。当观察时。能令菩萨乐於少欲不生热恼。】
菩萨能够作观,作观就是在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应酬当中能提起警觉,有高度的警觉,知道名闻利养对我有害处,我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,这就是舍离。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个东西,事上,因为你在生活当中必须要应酬,必须要办这些事情,所以事不妨碍,心里不能有丝毫的牵挂。弥勒菩萨再问什么叫『利养中过』?菩萨警觉到的时候,他就不生烦恼,他就能够知足常乐。下面是佛为弥勒菩萨开示,也就是为我们说明。
【佛言弥勒。初业菩萨当观利养。生贪欲故。】
喜爱名闻利养的,增长贪心、增长欲望,这是大烦恼。
【当观利养。坏失正念生瞋恚故。】
利养得来,你生贪心;得不到,生瞋恚心;自己没有得到,看到别人得到,生嫉妒心,所以都是叫你生烦恼的。
【当观利养。念其得失生愚痴故。】
你想想看,贪瞋痴慢都从这个地方生的。
【当观利养。能生高下嫉妒心故。当观利养。於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。】
这一句也许大家听了不太好懂。『亲友』就是亲戚朋友,你所认识的这个人。假使他们供养另外一个法师,你在旁边看到,心里就很难过,你不供养我去供养别人。於是就要造谣生事毁谤别人,自己来赞叹自己,希望你舍弃那边,供养我这一边,就搞这些,叫『诳惑』,狂妄迷惑,造种种恶业。
【当观利养。成就爱味生谄曲故。】
这是察言观色讨好信徒,谄媚巴结,目的在哪里?贪图供养。
【当观利养。舍四圣种无惭愧故。】
『四圣』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跟成佛这个种子远离了。无惭无愧,那是什么恶事都能够做得出来。
【当观利养。一切诸佛所不许可。数习憍逸生高慢故。】
这是说利养的过失。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,在历史上记载的都很多,无论示现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的居士,皆有大福报,有大智慧,而他们的生活可以说都非常清苦,他的福报能够与一切众生共享,他自己不享受。不但经典里面以言语文字教导我们,佛菩萨还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当观利养。於胜福田起於轻慢为魔党故。】
胜是殊胜,殊胜的福田是出世间的事业,我们净宗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,这是无上的福田,无比殊胜的福田。一个人贪图名闻利养,会把念佛束诸高阁,认为念佛现在得不到利益,念得很苦,他不干。把利看得很重、名看得很重,把佛法看轻了,这就是魔眷属,这不是佛弟子。
【当观利养。众恶根本。诸善坏故。】
确实贪著利养,你的善根没有了,善根没有,福德也没有了。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贪图利养的人是具足了贪瞋痴慢;换句话说,增长三毒烦恼,三善根没有了。
【当观利养。多所贪著。犹霜雹故。】
这是说你观察利养,贪著的时间很短暂,享受不到几天,就像霜、像冰雹一样存在的时间很短暂。这个就比喻人生只有数十年寒暑,你能享受几天?
【当观利养。於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。】
因为要贪图利养,不能不察言观色,去巴结别人,这个生烦恼。人家喜欢,供养你一些,你就很高兴;人家不喜欢,不供养你,你就生忧愁,你的心为境转。
【当观利养。爱物损坏。忧心乱故。】
你喜爱的东西损坏了,你心里面就生烦恼,这贪著。
【当观利养。於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。】
『四念处』是初学人的修学纲领,佛教初学人,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这是四念处观。佛弟子时时刻刻不离这样的观法,也就是用这个方式来看世间、来看自己、来看生活环境。贪著利养,这四种观就忘掉了。『白法』是善法,『羸』是衰了,善法渐渐萎缩,没有了,所生皆是恶法。
【当观利养。於四正勤多有退失。能令一切他论胜故。】
『四正勤』,这都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,行门重要的纲领,未生善令生,已生善令增长,未生恶令不生,已生恶令断除。贪图利养的,这四正勤也退失,也退步了。『能令一切他论』,他论是讲邪论,邪说胜过你了。
【当观利养。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。】
为了贪图利养造大妄语,称自己得神通、得智慧。现在更超过,神通、智慧已经不足为奇,现在都是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,什么佛再来的了。以这种方式来欺骗一切众生,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。
【当观利养。先后得失怨憎生故。】
先得后失,他就起怨恨之心。
【当观利养。互相瞋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。】
贪著利养的人,必然是互相瞋恚、互相嫌嫉,互相造谣生事,『多觉观』,觉、观都是念头,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妄想,分别、妄想。
【当观利养。为於活命营诸世业。计度思惟安乐减故。】
实在讲生活所需非常有限,吃得饱、穿得暖,很有限,何必要去贪图?因为贪图,贪心没有止境,所以就经营许多世间事业,这个世间事业就是营利的事业。出了家,出了家把佛法来当作营利的事业,目的是什么?目的是赚钱,目的还是贪图享受,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。『计度思惟』是天天在计划,怎么样能够得到,天天搞这个,所以『安乐』没有了,「安乐」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轻安、自在,这个没有了,他得不到。
【当观利养。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。心如淫女能退失故。】
这是说贪著利养的人,不能得『禅定』、不能得『解脱』、不能得『三昧』、『三摩钵底』。三昧、三摩钵底都是禅定的名称,这是梵语,三昧翻作正受,正常的享受,这个他得不到。三摩钵底翻作等持,等是平等,持是永远保持,如诸菩萨的受用,等同菩萨的享受,这个时候他得不到。为什么?他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永远不断,起伏不定,所以禅定都退失掉了。
【当观利养。舍离智断。堕於地狱。饿鬼畜生。阎摩罗界。诸恶道故。】
这是说利养之害使你智慧不能现前,断是断烦恼,你的智、断二德都舍离了。智能破无明,定能断烦恼,这两样东西,智、断,这是你应当要修学的,你舍离了。你没有智慧,你没有断烦恼的能力,你将来必定堕三恶道。
【当观利养。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於法住堕恶道故。】
这是佛在此地举两个例子,第一个是提婆达多,这是学佛的人一般都很熟悉的。贪图名闻利养,造五逆十恶之罪,生堕地狱,这提婆达多。乌陀洛迦是饿鬼的名字,这个饿鬼也是无恶不作,跟提婆达多是同一类的,这些人都常住在地狱。
下面一段佛翻过来为我们说,能离利养的功德利益,实在不可思议。请看经文。
【弥勒。初业菩萨。如是观察利养过失。乐於少欲。不生热恼。】
这初学的菩萨,这一句是总说,『如是观察利养过失』,像佛所说的,这么多的过失你仔细去想想。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,你要提高警觉,知道过失无量无边,佛在此地不过是举几个例子而已。你知道它的过失你就能远离,你就能够少欲知足,知足就常乐,心地清净自在,不生热恼。心里头没有把这些东西挂在心上,挂在心上生烦恼,患得患失,那是烦恼。
【何以故。弥勒。少欲菩萨。】
能够离利养的,就是属於『少欲菩萨』。下面说它的利益。
【於一切过皆悉不生。】
过是过失,他没有过失,这是第一条。第二:
【堪为诸佛清净法器。】
这个意思是说,他有能力接受佛的教诲,他有能力如法修行,这就是所谓『清净法器』。第三:
【而不系属在家出家。】
『系』是比喻,是烦恼的代名词,好像绳索把他绑住了。所以他不系属於在家,也不系属於出家,这说明他真正超越了。出家如果你不离开烦恼,你还是出不了三界。
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一面,第一行看起:
【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。世尊。初业菩萨既出家已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当舍何法。当修何法。未生慧力能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】
弥勒菩萨问的这段话,正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面所希求的。这个地方特别注意,『初业』就是初学的,实在依旧是凡夫,像我们无论是在家出家,受了菩萨戒,可以说都是属於初业菩萨。我们没有智慧,希望开智慧。希望开智慧,要哪些法我们应当舍离?哪些法我们应当修学,这是我们现前非常重要的课题。当然更期望没有生的智慧我们能生起来,已经生的智慧希望它能够增长,不要退转,这是弥勒菩萨所问的意思。下面我们看看世尊给我们说的。
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初业菩萨既出家已。欲令慧力而得增长。当於利养知其过失。应须舍离。】
佛先说当舍的,哪些事情应当要舍、要远离,佛第一桩事情就是讲『利养』,这一条不知道淘汰了多少初业菩萨,可以说是自古至今多少人不能成就,受了这个害。过去,明朝末年的时候,净宗中兴的法师首推莲池。莲池大师在初学的时候,也就是当学生的时候,曾经参访遍融法师,那是那个时代当代的一位高僧。他是真诚恭敬心去求教,表现在形相上,人家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,求老和尚开示。而老和尚只告诉他一句话,「你既然出家了,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」,就是这一句。当时在旁边看到这桩事情这些人都笑莲池大师,你这么恭敬,三步一拜,拜了这么多天拜来,原来大家都以为老和尚有什么妙法要开示,要传授,哪里晓得是一句老生常谈,这个话谁不知道!可是莲池大师跟大家说,这就是老和尚真实的慈悲,他不跟我谈玄说妙,完全跟我说的真实话。莲池大师一生得力於这一句开示,就是「远离名闻利养」,他是以十分恭敬心,所以听这一句话得十分的利益。一般人这句话常听,不得利益,没有恭敬心,虽听了也不起作用。他那么样虔诚恳切的心,所以他得受用。
由此可知,遍融老和尚的开示就是佛在此地所说的,应该要知道利养的过失,名利的过失。『应须舍离』,这是应当,必须要舍离,「须」是必须要舍离,必定要舍离,决定沾染不得。下面又说:
【若好愦闹世俗言话。】
『愦闹』是热闹的场所,喜欢玩,喜欢热闹,喜欢世俗的这些聊天谈话,喜欢这些。
【耽著睡眠广营众务。】
广营众务后面会细说。
【乐诸戏论。如是过失皆应远离。】
佛说了这几种,这几种里面的含义很深很广,告诉我们统统要远离。
【是故应舍利养。修於少欲。】
这是当舍何法,佛说出来了,这些法要舍。当修何法?佛告诉我们,『修於少欲』,知足常乐,这个是要修的,要学的。
【舍诸愦闹乐於寂静。】
要对於身心寂静,环境寂静,从这个地方你能得到享受,这是正确的,这个对你的道业有很大的帮助。因为静后面就容易得定,定就开智慧,心不能寂静,智慧是决定不会开的。
【舍诸世话观於实义。】
世间话是没有意义的,所以佛弟子无论在家、出家,常常观察真实义。『实义』就是现在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时时刻刻在一切现象里面观察,明了它的真相。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,真相明白了,自然能够看破,能够放下。
【初夜后夜远离睡眠。】
古印度将一昼夜分为六个时辰,昼三时、夜三时。我们中国称现在使用的时间单位称作小时,为什么称作小时?古时候中国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我们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,用这个来称呼它。我们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,两个时辰,所以现在的时间单位比中国小,我们称作叫小时。而印度时间单位比我们中国大,它一天只分六个小时,分六个时辰,所以古印度一个时辰是我们现在四小时。
『初夜』就是下午六点钟到十点钟,这是初夜,「中夜」是十点钟到两点钟,『后夜』是两点钟到第二天早晨六点钟。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,僧团里面的生活,睡眠的时间是中夜,也就是晚上十点钟睡觉,两点钟就要起床,如果多睡那叫贪睡。这个地方讲远离耽著睡眠,所以是初夜后夜远离睡眠,就是晚上十点钟以前两点钟以后不应该睡眠,在这个时候睡眠叫贪睡。可是现代人烦恼、习气比古时候的人要重很多倍,现在普通人四个小时睡眠他决定受不了,所以近代东西方都提倡睡眠八小时。八小时应该足够了,要超过八小时,那怎么讲也讲不过去,睡眠实在讲愈少愈好,睡眠是昏沉,睡眠是属於无明,这个应当要提高警觉心。
【观察思惟随行修习。】
『观察』不是用分别,用分别心、用意识心那就不叫观察。观是佛家修行的纲领,也是佛教的术语,作观,观是离妄想分别执著,然后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叫做观,你容易体会到事实的真相。『思惟』,此地所讲的思惟不是用意识,思惟的意思是明了。你看一般人要遇到问题了,我想一想,想想之后就比较明了了,所以思惟是明了的意思。你一观就明了,这就叫「观察思惟」,没有通过分别,没有通过去想像。『随行修习』,「行」是生活行为,也就是说在你日常生活当中,在工作里面,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将所有的过错修正过来,这叫修,这叫修行;修正过来之后要保持,那叫习,要把它养成成为一个习惯。
【舍於众务及诸戏论。】
『众』是多,『务』就是事,没有必要的事不必去做,与修学不相干的事更不应该去做。『戏论』是毫无意义的言说、言谈,这个都不能够有,都要远离。
【修出世道慈念众生。】
这是佛弟子正行,由此可知,如果我们要想修学世间的福、善,都错了。修世间的福善,你虽然在这个世间能得到福报,可是福报毕竟是能享得完的,福报享完了怎么办?所以这个不是究竟,不是圆满。究竟圆满一定要修出世间道,也就是我们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轮回,是要彻底解决生死大事,这就正确了。『慈念众生』,众生迷惑颠倒,无知,不晓得出离六道,不知道出离六道的方法,菩萨应当常常怀念他们,帮助他们。这一段,佛说了个纲领,向下这一卷经就是细说这几桩事情。
【弥勒。初业菩萨既出家已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是法应舍。是法应修。何以故。弥勒。彼诸菩萨既出家已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不舍利养。不修少欲。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无有是处。】
没有这个道理!你要『不舍利养,不修少欲』你想开智慧,没有这个道理。纵然得到智慧,你想这个智慧会增长,不会退失,也没有这个道理。你才晓得利养之害之大!再看底下。
【不舍愦闹。不住寂静。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亦无是处。】
也没有这个道理。
【不舍世话。不观实义。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无有是处。】
也没有这个道理。
【初夜后夜。耽著睡眠曾不觉悟。】
睡眠是昏沉、迷惑、不觉。我们希望觉悟的时间能够增长,昏沉的时间能够缩短,这对我们修学就有进步,就有帮助。如果睡眠太多,你每天昏沉、失念的时间太长,你能够觉悟的时间太短,你怎么会开智慧?大乘法里头常讲,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」,耽著一条都逃不过地狱的果报,如果五条都有,麻烦就大了。我们最低的限度要相信佛语真实,佛在经上讲的话决定不是假话,决定不是欺骗人的,句句是诚谛之语,诚是诚恳真实的话。
【系念思惟不舍众务。】
就是念念想著自己要做许许多多的事情,他不念佛、不念法、不念僧,不念三宝,天天念著他有哪些事情哪些事情要做,他去念这些,这就错了。百丈大师说得好,「丛林以无事为兴旺」,道场兴旺、兴盛,没事,大家都没事,这个叫道场兴旺,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。这是喜欢做世间这些事务的,这里面包括的也非常之广,后面会说到。
【好诸戏论。於出世道不能修行。】
他的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与出世间不相应。
【於诸众生不生慈念。】
对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。
【未生慧力当令出生。已生慧力能令增长。亦无是处。】
前面所说的随便犯一条,你想开智慧,令智慧不退转,都没有这个道理。
【弥勒。是故菩萨。未得慧力而欲得者。应舍诸法。当须舍离。】
就是佛教给你应当要舍离的你就要舍离,你当须舍离。
【应修诸法。当须修习。】
佛教你要修的你要认真去修学,佛教你舍离你应当要舍离。
【何以故。菩萨智慧从因缘生。若无因缘终不能生。因缘和合尔乃得生。】
菩萨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,佛教给我们远离那些事情都是妨碍清净心,佛教给我们应当修学的这些事情,决定是帮助我们得清净心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。这一段是说了个纲领,下面是细说,一桩一桩为我们细说。
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名为利养中过。当观察时。能令菩萨乐於少欲不生热恼。】
菩萨能够作观,作观就是在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应酬当中能提起警觉,有高度的警觉,知道名闻利养对我有害处,我不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,这就是舍离。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个东西,事上,因为你在生活当中必须要应酬,必须要办这些事情,所以事不妨碍,心里不能有丝毫的牵挂。弥勒菩萨再问什么叫『利养中过』?菩萨警觉到的时候,他就不生烦恼,他就能够知足常乐。下面是佛为弥勒菩萨开示,也就是为我们说明。
【佛言弥勒。初业菩萨当观利养。生贪欲故。】
喜爱名闻利养的,增长贪心、增长欲望,这是大烦恼。
【当观利养。坏失正念生瞋恚故。】
利养得来,你生贪心;得不到,生瞋恚心;自己没有得到,看到别人得到,生嫉妒心,所以都是叫你生烦恼的。
【当观利养。念其得失生愚痴故。】
你想想看,贪瞋痴慢都从这个地方生的。
【当观利养。能生高下嫉妒心故。当观利养。於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。】
这一句也许大家听了不太好懂。『亲友』就是亲戚朋友,你所认识的这个人。假使他们供养另外一个法师,你在旁边看到,心里就很难过,你不供养我去供养别人。於是就要造谣生事毁谤别人,自己来赞叹自己,希望你舍弃那边,供养我这一边,就搞这些,叫『诳惑』,狂妄迷惑,造种种恶业。
【当观利养。成就爱味生谄曲故。】
这是察言观色讨好信徒,谄媚巴结,目的在哪里?贪图供养。
【当观利养。舍四圣种无惭愧故。】
『四圣』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跟成佛这个种子远离了。无惭无愧,那是什么恶事都能够做得出来。
【当观利养。一切诸佛所不许可。数习憍逸生高慢故。】
这是说利养的过失。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,在历史上记载的都很多,无论示现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的居士,皆有大福报,有大智慧,而他们的生活可以说都非常清苦,他的福报能够与一切众生共享,他自己不享受。不但经典里面以言语文字教导我们,佛菩萨还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再看底下这一段。
【当观利养。於胜福田起於轻慢为魔党故。】
胜是殊胜,殊胜的福田是出世间的事业,我们净宗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,这是无上的福田,无比殊胜的福田。一个人贪图名闻利养,会把念佛束诸高阁,认为念佛现在得不到利益,念得很苦,他不干。把利看得很重、名看得很重,把佛法看轻了,这就是魔眷属,这不是佛弟子。
【当观利养。众恶根本。诸善坏故。】
确实贪著利养,你的善根没有了,善根没有,福德也没有了。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贪图利养的人是具足了贪瞋痴慢;换句话说,增长三毒烦恼,三善根没有了。
【当观利养。多所贪著。犹霜雹故。】
这是说你观察利养,贪著的时间很短暂,享受不到几天,就像霜、像冰雹一样存在的时间很短暂。这个就比喻人生只有数十年寒暑,你能享受几天?
【当观利养。於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。】
因为要贪图利养,不能不察言观色,去巴结别人,这个生烦恼。人家喜欢,供养你一些,你就很高兴;人家不喜欢,不供养你,你就生忧愁,你的心为境转。
【当观利养。爱物损坏。忧心乱故。】
你喜爱的东西损坏了,你心里面就生烦恼,这贪著。
【当观利养。於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。】
『四念处』是初学人的修学纲领,佛教初学人,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这是四念处观。佛弟子时时刻刻不离这样的观法,也就是用这个方式来看世间、来看自己、来看生活环境。贪著利养,这四种观就忘掉了。『白法』是善法,『羸』是衰了,善法渐渐萎缩,没有了,所生皆是恶法。
【当观利养。於四正勤多有退失。能令一切他论胜故。】
『四正勤』,这都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,行门重要的纲领,未生善令生,已生善令增长,未生恶令不生,已生恶令断除。贪图利养的,这四正勤也退失,也退步了。『能令一切他论』,他论是讲邪论,邪说胜过你了。
【当观利养。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。】
为了贪图利养造大妄语,称自己得神通、得智慧。现在更超过,神通、智慧已经不足为奇,现在都是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,什么佛再来的了。以这种方式来欺骗一切众生,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。
【当观利养。先后得失怨憎生故。】
先得后失,他就起怨恨之心。
【当观利养。互相瞋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。】
贪著利养的人,必然是互相瞋恚、互相嫌嫉,互相造谣生事,『多觉观』,觉、观都是念头,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妄想,分别、妄想。
【当观利养。为於活命营诸世业。计度思惟安乐减故。】
实在讲生活所需非常有限,吃得饱、穿得暖,很有限,何必要去贪图?因为贪图,贪心没有止境,所以就经营许多世间事业,这个世间事业就是营利的事业。出了家,出了家把佛法来当作营利的事业,目的是什么?目的是赚钱,目的还是贪图享受,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。『计度思惟』是天天在计划,怎么样能够得到,天天搞这个,所以『安乐』没有了,「安乐」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轻安、自在,这个没有了,他得不到。
【当观利养。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。心如淫女能退失故。】
这是说贪著利养的人,不能得『禅定』、不能得『解脱』、不能得『三昧』、『三摩钵底』。三昧、三摩钵底都是禅定的名称,这是梵语,三昧翻作正受,正常的享受,这个他得不到。三摩钵底翻作等持,等是平等,持是永远保持,如诸菩萨的受用,等同菩萨的享受,这个时候他得不到。为什么?他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永远不断,起伏不定,所以禅定都退失掉了。
【当观利养。舍离智断。堕於地狱。饿鬼畜生。阎摩罗界。诸恶道故。】
这是说利养之害使你智慧不能现前,断是断烦恼,你的智、断二德都舍离了。智能破无明,定能断烦恼,这两样东西,智、断,这是你应当要修学的,你舍离了。你没有智慧,你没有断烦恼的能力,你将来必定堕三恶道。
【当观利养。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於法住堕恶道故。】
这是佛在此地举两个例子,第一个是提婆达多,这是学佛的人一般都很熟悉的。贪图名闻利养,造五逆十恶之罪,生堕地狱,这提婆达多。乌陀洛迦是饿鬼的名字,这个饿鬼也是无恶不作,跟提婆达多是同一类的,这些人都常住在地狱。
下面一段佛翻过来为我们说,能离利养的功德利益,实在不可思议。请看经文。
【弥勒。初业菩萨。如是观察利养过失。乐於少欲。不生热恼。】
这初学的菩萨,这一句是总说,『如是观察利养过失』,像佛所说的,这么多的过失你仔细去想想。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,你要提高警觉,知道过失无量无边,佛在此地不过是举几个例子而已。你知道它的过失你就能远离,你就能够少欲知足,知足就常乐,心地清净自在,不生热恼。心里头没有把这些东西挂在心上,挂在心上生烦恼,患得患失,那是烦恼。
【何以故。弥勒。少欲菩萨。】
能够离利养的,就是属於『少欲菩萨』。下面说它的利益。
【於一切过皆悉不生。】
过是过失,他没有过失,这是第一条。第二:
【堪为诸佛清净法器。】
这个意思是说,他有能力接受佛的教诲,他有能力如法修行,这就是所谓『清净法器』。第三:
【而不系属在家出家。】
『系』是比喻,是烦恼的代名词,好像绳索把他绑住了。所以他不系属於在家,也不系属於出家,这说明他真正超越了。出家如果你不离开烦恼,你还是出不了三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