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- (第三集)
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(第三集)  1996/8/27  美国圣荷西  档名:15-010-0003

  请掀开经本第四页,从第三行看起:

  【尔时诸菩萨等。闻佛所说。举身毛竖。深生忧悔。便自抆泪。前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今发露悔其过咎。我等常於菩萨乘人。轻慢嫉恚。及余业障。今於佛前如罪忏悔。我等今日於世尊前发弘誓愿。】

  从这一段看起。向后的一大段是说明,这些无有智慧的初学菩萨,接受了世尊教诲之后,尤其是佛给他们说明过去生中所造的罪业,而感受我们一般人无法想像的苦报。这些菩萨实在说也非常难得,听了佛的教训之后,就能够忏悔,就能够改过自新,能在佛前发露忏悔。忏悔我们也必须要学习,忏悔法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无论是在家、出家都懂得、都明白,可是究竟怎样忏法,实在说并不能够完全了解。因此,过失依旧不断,天天在佛菩萨面前忏悔,天天造作业障,这样我们在修学就没有成效可言。这些菩萨给我们做个样子,给我们做个榜样,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样的忏悔?

  前面这段是总说,『我等』就是这六十位菩萨,诸位要晓得,五百个初学的菩萨,其中只有六十人接受弥勒菩萨的劝告,来见释迦牟尼佛,这已经算是少数。如果说到现代,可以说真正是古人所形容的凤毛麟角,真肯回头的人太少了。我等,就是这六十人,我们这六十个人,『常於菩萨乘人』,「菩萨乘」前面说过,不论是在家、出家,凡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做这种事业的都叫做菩萨乘人,所以包含在家菩萨。对这些人轻慢、嫉妒、瞋恚,以及其他的业障,这都是过去常常造作的。现在晓得错了,无量劫来受了许多的苦难,前面世尊说他们这些人,过去生中因为毁谤讲经的比丘,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。地狱出来之后,余报时间就更长,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的,才知道造作罪业很容易,堕落在三途出来非常的困难。下面他们发了十三弘愿,这十三弘愿就是真实的忏悔法。我们看第一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】

  因为他们是菩萨,他不是比丘,比丘是尽形寿,是这一生,菩萨是「尽未来际」,这一点必须要辨别清楚。

  【若於菩萨乘人。】

  『菩萨乘』要记住,就是自己如教修行,还要帮助别人修行,这是菩萨,无论是言教或者是身教,都是属於菩萨乘人。

  【见有违犯举露其过。】

  菩萨乘人里面有两种,一种是初学的菩萨,初学菩萨定慧没有成就,换句话说,他还是凡夫,既然是凡夫总免不了有过失,我们中国古人也常说,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」。你见到过失你举发他,到处去宣传,说他的过失,叫人家对他丧失信心,不要跟他学习,那就是前面讲的,佛说的将来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。这是一种,初学菩萨。另外一种,那是真正的大菩萨,我们常讲法身大士,他是再来人。再来有的时候他示现过失,他并不是真正犯过失,他故意装作犯过失的样子,他别有用意,他不是真的过失。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,以为他真的在犯过失。对於这种人你去毁谤,罪业就更重了,不止一千八百万年的阿鼻地狱,不止!他的示现必定有他的因缘,决定不是偶然的,这些事情他也不会告诉我们,我们也无从明了。所以只要见到弘法利生的人,见到他犯过失,见如不见,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放在口上,不要破坏弘法利生的事业。『举』是举发,『露』是显露出来、显示出来,让人人都知道他的过失,这样对这个法师信心丧尽,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。他结罪是在这里结的,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了,这个罪过非常之重。他们发愿,就是从今以后尽未来际,若於菩萨乘人,见有违犯举露过失:

  【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如果有这个事情,那我就是欺骗诸佛如来,这个事情决定不敢做。佛讲一切罪业里面这是摆在第一条,这个罪过极重。第二条是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戏弄讥嫌恐惧轻贱。】

  这也是不可以的,为什么?对於行菩萨道的人没有恭敬心、没有尊重心,轻易去『戏弄』他。『讥嫌』他,讥是讥刺,嫌是嫌弃。『恐惧』用现在的话说威胁他,『轻贱』他,轻贱是瞧不起他,这也是常常容易犯的过失。为什么?这些毛病都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。对一般人,甚至於对经论里面常说的,对你家里面使唤的佣人,你用这种态度对他都有罪过,何况对弘法利生的这些菩萨乘人。如果有这个事情:

  【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都是欺骗诸佛菩萨。第三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见在家出家菩萨乘人。】

  这个地方就是特别说明,前面都是这样的,这个句子有的省略,有的详细,菩萨乘人有在家有出家的。

  【以五欲乐。】

  『五欲』是财色名食睡。

  【游戏欢娱。见受用时。】

  也就是说看见这些菩萨乘人享乐,享什么乐?世间五欲六尘的乐趣。譬如现在像唱歌、跳舞,娱乐的场所,这些菩萨乘人他们也在那里玩,也在那里享受。

  【终不於彼。伺求其过。】

  看到人家在这些场合当中,去找他的毛病,说他破戒,说他心不清净,说他违背佛陀教诫。这就是找他的毛病,这个是决定错误。不但不可以这样做法,『伺』是暗中在那里寻找,挑剔他的毛病。不但不可以这样做法,而:

  【常生信敬。】

  对於菩萨人要有信心、要有恭敬,这印光大师从前讲过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同样是一个法师在讲经说法,听众所得的利益并不一样,这个实在讲与聪明智慧关系不大,在恭敬心。你十分恭敬的话,这个法师是个凡夫身,听众会证果,古时候有这个例子的。讲经的人是凡夫,听经的人证果了,证阿罗汉的、成菩萨的,有这个事情,什么原因?真诚恭敬。如果对法师没有恭敬心,你就是跟他听一百年也没有用处,你也得不到利益,为什么?你根本没有瞧得起他,他说的算什么!

  所以在中国古代,参学的人,参访善知识,诸位在佛教历史里面可以看到,在《高僧传》、《居士传》里面可以看到,在古德的《语录》里面可以看到,还有这些名山的山志里面也可以看到。学人来参学,见到这边的方丈老和尚,谈谈话之后,老和尚就指示他,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,你到某个地方去,你去亲近某个善知识,你会有成就。他听了他的介绍,他到那个地方去参学,果然不错,三年、五年他开悟,他有成就了。像这些事情,语录里面、传记里面我们看得太多了。这里头什么个道理?难道指示的这个人没有能力教他吗?会在那个善知识之下吗?不是的。中国的文字讲求的是简单,绝不麻烦,绝不罗嗦。几句话,那个老师一定问得很多,譬如你来了,一定问你,你叫什么名字,你是哪里人,你多大年岁,你过去学些什么东西,一定问很多话,但是记载只有一两行,这是中国的文字。

  所以你要懂得,他们一定谈得很多。问他你喜欢哪个法门,你最尊敬的是哪些人?他一定告诉他,我心目当中所仰慕的、尊敬的是哪个人。这个老师说你就去亲近他,你到我这里来没有用处,因为你对我尊敬心不够,你在我这里不会有成就,你到那边去。结果他到那边去,果然没错,三年、两年他开悟了,他证果了。这就说明一分恭敬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十分利益。我们要找善知识到哪里找?找你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人,这个人甚至於他没有学问,他也没有道行,你尊敬他,他所说的东西你会百分之百的做到,你就成就了。我们中国古人常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,你的成就一定超过老师。如果你对这个老师没有恭敬心,他讲得再好,你掉以轻心,你不会去做。你跟他再长的时间也没用处,也得不到丝毫的利益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说『常生敬信』这两个字重要,是我们修学成功关键的两个字。

  【起教师想。】

  常常想到他是我的亲教师,我要跟他学习,这个态度就对了。

  【若不尔者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就不必说了。再看第四段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悭亲友家及诸利养。恼彼身心。令其逼迫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段是什么意思?『悭』是悭吝心,『亲友家』是我自己的亲戚朋友,对於这个人很恭敬,拿很多财物去供养他,我看到心里好难过,就是心量很小。看到我的这些亲戚朋友、兄弟姐妹都去拜他、尊敬他、供养他,我心里难过,要想方法来障碍他。『恼彼身心,令其逼迫』,这是由悭贪、嫉妒而生的,而生的烦恼。因这个烦恼要来破坏这个菩萨乘人,菩萨乘人不论是在家、出家,要想方法去障碍他,要想方法去破坏他,叫他生烦恼,甚至於逼迫他离开这个地方。这些事情,世尊在世的时候都有,现在更多,修菩萨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,这就是常讲的魔障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

  菩萨乘人在这个时代,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,我们对任何人都要磕头作揖,任何人都在我头顶上,我自己摆在地上让人家践踏,你才能行菩萨道。如果你想现代人对你恭敬,不可能,没有这回事情。现在人不整你、不糟蹋你、不污蔑你,你就算非常幸运。尤其是弘法利生的人,讲经讲得好的人,走投无路。我教诫几个讲经的,我都跟他讲:我是过来人,我有这个经验,你们讲得不好,人家笑话你,讥讽你,还没有什么大的障碍。你要讲得好,像现在讲的有知名度,又有很多人皈依、供养,你的祸害就来了,这个常识不能不知道。要晓得,造作这些罪业的人罪业很重,但是这个说法没有人相信,几个人看到佛经里面讲的话他能肯定、能相信?所以,业障还是继续不断在造,果报没有现前,果报他也没看到,总是不以为然。佛这些话大概是劝善之言而已,不见得就有这么重的罪过,有这么重的罪报。所以一些人很难接受,很难相信。下面一段说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以一麤言令其不悦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就是说话粗鲁,很难听,叫人听到难过、难受。有些时候说的人无心无意,但是听的人往往受不了,这些事情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记载。我们看到唐朝郭子仪的传记,郭子仪为人恭敬,就是处事待人接物恭敬、小心、谨慎,决定不得罪人。他那个时候封汾阳王,封王,朝廷里头有个小官叫卢杞,这历史上有记载的,那个时候这个人的地位大概相当於现在普通一个科长,职位很小。卢杞到他家里来,有事情办事来拜访他的时候,他一定是朝服接见,如临大兵,穿著朝服来接见他。普通的很大的官那里,他们都很随便,就是便衣接见。以后人家问他,你对待这样一个小官,为什么要这样隆重的礼节?他就说了,他说卢杞是个记仇的人,记恨的人,哪个人要得罪他,他一生不会忘记。他将来要得志的时候,报复那就吃不消了。所以,对於这种报复心很强烈的,他非常恭敬,一点不失礼。到后来果然没错,卢杞后来拜相,凡是得罪的人没有一个不遭殃的,惟有郭子仪能保全。所以历史上对他很佩服,他能够看人,瞋恨心重的、嫉妒心重的、报复心重的,对他都特别恭敬。

  所以,言语要很小心、很谨慎,中国古代的教育,孔老夫子教育四科,四个学科,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就是言语,言语关系一个人一生的祸福,不能小看。第三科才是政事,政事就是现在讲办事情的能力。第四才是文学,办事是你有谋生的能力,有谋生的能力之后,才可以有多余的时间修学艺术、文艺。所以,他把德行摆在第一,第二就是言语,对於言语非常重视,佛门里也是如此。许多的罪业都是在言语里头造的,《无量寿经》讲修行的纲领,通常我们讲三业身语意,把身摆在第一,可是《无量寿经》上,佛是把口业摆在第一。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摆在第一条,「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」摆在第二条,这就是特别重视口业,最容易犯过的是口业。下面一条,第六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菩萨乘人。昼夜六时不勤礼事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『昼夜六时』是没有间断的,『礼事』就是恭敬承事。这一条非常难得,不找他的麻烦、不说他的过失已经就相当难了。对他能真正生起恭敬心,这恭敬心没有间断,能够奉事他,奉事要用现在话说就是替他服务,礼事里头就是恭敬、服务,恭敬服务的心永远不退转,永远不间断,这是非常之难得。第七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。若不尔者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此地讲的『弘誓』就是指前面的六条,当然也包括后面的六条,因为他们发的誓愿总共是十三条,这条放在当中。『不惜身命』我要护持我的誓愿,这也是非常之难得。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声闻及辟支佛。以轻慢心。谓於彼等不胜於我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声闻是小乘,辟支佛也是小乘,但是经上也称他为中乘;如果讲三乘,辟支佛是中乘,菩萨是大乘,辟支佛是中乘,声闻是小乘;如果讲二乘,菩萨是大乘,声闻跟辟支佛都是小乘,经上有这两种讲法。因为自己是学大乘的人,像现在我们看到泰国的法师,看到斯里兰卡的法师,他们是学小乘的,我们对他起了轻慢的心。我是大乘,你们不如我,起这个念头你就错了。我们要问错在哪里?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你起这种心是贡高我慢,你生烦恼了,而且你著了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对於大乘教已经忘得干干净净,你才会起这个念头。这是发愿,以后遇到声闻、辟支佛乘人,不敢再以轻慢心。第九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不善能摧伏其身。生下劣想。如旃陀罗及於狗犬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条非常难得,古代儒家教人学礼,这是从小就要修学的,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,礼的精神,自己卑下,尊崇别人。佛法也是如此,这个地方说得是最究竟、最彻底。菩萨当中有位常不轻菩萨,我想许多同修在经上都读到过,常不轻菩萨也就是实践这条,这个大愿。除自己之外,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、皆是菩萨、皆是善知识、皆是老师,他生这个想。所以在这个世间最卑下的就是自己,这个观念好,折伏自己的烦恼。『善能摧伏其身』,「身」就是贪瞋痴慢、嫉妒障碍,要把这些烦恼消除掉。那怎么办?『生下劣想』,一切众生当中我最下,一切众生当中我最劣。『如旃陀罗』,古印度四种阶级,旃陀罗是最卑下的阶级,甚至於比旃陀罗更下的『狗犬』。今天这六十位菩萨,真的是回头是岸,彻底回头。这段经文里面没有说「若於菩萨乘人」,对菩萨乘人,你看文里面就是前面六条,往下去不仅是菩萨乘人,对一切众生。再看下面一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自赞叹於他毁呰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就是《菩萨戒经》里面所讲的「自赞毁他」,对自己赞叹。今天这个世间,自赞大家都认为是应该的,为什么?现在人自己稍稍有一点长处,都说值得骄傲,值得骄傲就是自己赞叹,就是自赞。轻视别人,『毁呰』,毁是毁谤,呰是斥责,责备别人,骂詈别人。所以这里面没有说对菩萨乘人,这是对一切众生,不可以这么做法。对自己菩萨道决定有障碍,对自己往生净土也决定产生障碍,为什么?净土大家都晓得,心净则土净,我们修净土修的什么?修的清净心。读经、念佛是方法,用这个方法把烦恼、分别、习气断掉,要把清净心念出来,心净则土净,这才能往生。如果清净心不能现前,古人讲的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所谓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你的心跟西方净土不相应,这个必须要明了。这些诸位仔细看看,都是妨碍清净心的。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不怖畏斗诤之处。去百由旬如疾风吹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是对於斗争的地方,小的就是互相吵嘴、打架、吵闹的地方,赶紧离开,修行人离开这个是非场。大的是战争的地方,战争的区域我们要知道远离,避免伤害更避免卷入。『百由旬』这是比喻,就是叫你远远的离开,『如疾风吹』是快快的离开,我们遇到这个场合要赶紧走,这个场合不宜逗留。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若於持戒多闻头陀。少欲知足一切功德。身自炫曜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这些现在人都是值得骄傲的。这是说自己,自己真正持戒,戒律清净,往往自己戒行清净,对於不持戒的人就轻视,就轻慢了,这个习气也是与生俱来的。我们佛门里面有个故事,佛法讲公案,现在人讲故事。唐朝时候道宣律师持戒精严,他日中一食,戒律之严感动天神供养。所以他的饭,他中午这一餐饭,天人来送供养。有一次窥基法师,就是法相宗的大德,玄奘大师的学生,从他那个地方经过。他住在终南山,窥基法师从那边经过,听说道宣法师持律很严,他就特地到山上去拜访他。道宣律师听说窥基法师对於戒律很马虎,好像不很重视,没有那么严格,於是乎他就有轻慢的心,就想来表演。结果中午没人来送饭,他也无可奈何。窥基法师离开了,第二天天人来送饭给他,他就责备他,昨天你为什么不送供饭来?天人就告诉他,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,满山的护法神,我不敢进来。道宣听了这个话,满身流汗,知道自己错了,那是大乘菩萨,不是普通人。这是自己持戒持得好,就轻慢别人不持戒。

  或者是自己『多闻』,多闻,经读得多,听得多,会讲经说法,这是多闻,能言善道,也以这个为骄傲,也以此轻慢别人。『头陀』是苦行,『少欲知足』,这都是德行,都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。底下『一切功德』,这句是总说,类似这样的所有一切的功德,『身自炫曜』,这就错了。我们看古来的这些大德,无论在家、出家,乃至於世间世法里面,儒家、道家也常讲到,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愈有学问的人、愈有道德的人愈谦虚愈卑下,绝对不会拿学问、道德来炫耀自己,那是假的,那个不是真的。孔老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就有一条说,他比喻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、他的德能所谓是「如周公之才之美」,周公是古时候的圣人,孔老夫子最尊敬的、最佩服的。「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」,他只要有这两桩事情,夫子就说「其余不足观也已」,那就不要谈了。骄就是骄慢,吝是吝啬,如果他骄傲,如果他吝啬,这个人不必谈了,他的学问、德行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所以,愈有德行愈有学问愈谦虚,对人愈恭敬。末后一条:

  【世尊。我从今日至未来际。所修善本不自矜伐。所行罪业惭愧发露。若不尔者。我等则为欺诳如来。】

  所修的『善本』,「善本」就是一般经典里面讲的善根,本就是根本。世法的善本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大乘法的善本是精进。所修一切的善根、福德,『不自矜伐』,「矜伐」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尊自大,也就是前面讲「身自炫曜」,就这个意思,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谓的「使骄且吝」就这个意思。这是讲所修一切善福,不敢以这个来炫耀,而所行的罪业,如前面所说的,一定是『惭愧发露』,这叫真正的忏悔。「惭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良心的责备,我做错事情心里不安,这是惭;「愧」是舆论的责备,有些人不敢做坏事,怕舆论责备,也就是怕别人责备。於是乎他自己起心动念当然要谨慎,自然会收敛,他有惭愧心。「发露」,自己的过失不怕人知道,自己的善根、福德不希望有人知道。所以恶要宣扬,大家晓得了,这个人看到你指责你,那个人看到你说你的过失,你这个报就报掉了,果报就报掉了,这个好。如果造作一切恶不让人知道,伏藏在这个地方,将来的果报就很重;自己所修的善福不要让人赞扬,人家要知道了,这个人赞叹你,那个人也赞叹,果报就报光了,就没有了。善要隐藏,不要让人知道,你善福愈积愈厚,你才有大福德可享。但是现在世间人恰恰颠倒,表扬自己的善福,隐藏自己的罪恶,这个不得了!

  到这个地方,他们发的十三条弘誓,这是给我们做了个好样子,怎样忏悔,怎样改过。想想他们所说的这些过、恶,我们自己有没有?若有,一定要痛改前非,我们这一生所向往的、所希求的极乐世界才能达到,不然的话这一生又空过。下面这段经文是世尊对他们的赞叹:

  【尔时世尊赞诸菩萨。】

  就是这六十位菩萨。

  【善哉善哉。善男子。善说如是觉悟之法。】

  你们说得太好了,你所说的这个十三条,真正觉悟了。

  【善发如是广大誓愿。】

  这确实是大乘菩萨的标准,这是真善。

  【能以如是决定之心。安住其中。】

  这个『其中』就是誓愿之中,你的心常常念著你所发的愿,不违背你所发的愿,这就是『决定之心,安住其中』。果然能这样去做,底下的话是佛说的:

  【一切业障皆悉消灭。】

  我们天天念著怎么消业障,这个十三条就是消业障的方法。要真去做,要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,这就消业障了。

  【无量善根亦当增长。】

  业障消灭,善根一定增长。这是佛给他们的印证。

  【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。】

  世尊在叫著弥勒菩萨,告诉他。

  【弥勒。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。当发如是广大誓愿。】

  佛藉著这个机会,教诫弥勒。『若有菩萨』,这句话含义就很广,不但在当时,一直包括到现在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修学大乘佛法的都是此地所说的初心菩萨,初发心的菩萨。如果你要想清净,除去一切业障,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,你要想消业障,你要想增福慧,你就应当效法这六十位菩萨所发的『广大誓愿』。广大誓愿就是这十三条,你能把这十三条做到,你就会消除业障,得清净心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。世尊。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。当得圆满不退转耶。】

  弥勒菩萨很慈悲,代我们大众发问。大众当中发菩萨心的人是少数,这是讲学佛大众当中,发菩萨心的人比较少。发菩萨心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,我们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、做样子。自身要给一切学佛的人做个好榜样,家庭要跟所有家庭做个好榜样,这是菩萨乘人。我们虽然没有发这个心,但是也想消业障,也想增福慧,也想求得不退转,应该学什么法门?所以这里说『颇有善男子善女人,护持此愿』,也发这个愿,虽然他不是菩萨乘人,他也发这个愿,也依照这六十位菩萨所发的愿去做,这样能不能得『圆满不退转』?圆满的不退转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本经到最后的结论指归到西方净土,就是在此地讲的,他要「当得圆满不退转」。末后这段是弥勒菩萨讲发十种心,必定往生极乐世界。

  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。行菩萨道。护持此愿。宁舍身命。终不缺减令其退转。】

  佛答得很好,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因为发这个愿,依照这个愿心去行,这个人就是菩萨,他就是在行菩萨道。而且他的志愿坚定,『宁舍身命,终不缺减』,「缺减」就是这十三愿我一条都不缺,我一句都不缺,那怎么会退转?当然不会退转!此地讲『令其退转』是从这个愿里头退转,不是讲前面讲的圆满不退转,就是他发的愿每一句他都做到,他不缺不减,不会从誓愿里头退回来。

  【尔时弥勒菩萨。复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菩萨。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成就几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】

  这个话问得非常之好,代什么人问的?就是代我们问的。因为这里讲得很清楚,『於后末世五百岁中』,就是现代这个时代。这句话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后五百岁」意思完全相同,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五个五百年以后,就是二千五百年以后,正是我们这个时代。这个时代众生很可怜,很苦,法弱魔强,修行很不容易,遇到正法难,遇善知识难,『法欲灭时』。在这个时代,要『成就几法』我们在一生当中才能够『安隐』?安稳是平平安安,无忧无恼而能得到『解脱』,这个解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,不超越六道轮回不算是解脱,不算是成就。因为若不超越六道轮回,你在这个世间还不晓得要受多少次的生死,不晓得你要受多少的苦难,佛法不是每一生每一世都会遇得到的,这个要晓得。

  看我们现前这个环境,现在得人身的,在我们同一个地球上同一个时代,四十多亿人,我们得人身的。这四十多亿人当中,有几分之几在这一生曾经闻到佛法?你就晓得。我来生纵然得人身,来生不见得能闻到佛法,所以佛法实在难闻!开经偈上讲得很好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遇到了不知道珍惜,轻易的放过,太可惜了!怎样才知道珍惜?必须要相当的明了,你才懂得珍惜。你对於世法、佛法没有相当程度的认识,你怎么会珍惜它?甚至於遇到了还盲修瞎练,就跟这个经上讲的一样。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?没有智慧,业障深重,为所蒙蔽,所以这一生会空过。

  这部经我们从头到尾细细去看几遍,可以说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学佛的人无论出家在家,我们所犯的毛病这里面都讲到了,这个经确实是一服特效药。如果我们把这部经上所讲的一切过失都能改过来,这一生往生净土你一定有把握!《金刚经》讲的是理论,这个经上讲的是事实,都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,所作所为。我们看下面世尊的开示:

  【佛告弥勒菩萨言。弥勒。若有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当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】

  正是应弥勒菩萨所请,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佛讲了四法,四法讲完之后又说四法,说了两个四法,就是八法,这是我们末法众生一定要遵守的,我们才在一生当中才能够得到解脱。这个解脱有两个意思,浅而言之,是你这一生得到自在,是讲你的一生当中得到自在;深远的讲,就是这一生当中可以脱离六道轮回。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遵守佛在此地讲的八法,你会得到这个效果。

  【何等为四。所谓於诸众生不求其过。】

  这是第一,所有一切众生,不要看到他们的过失,正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教诫学人的意思完全相同。六祖教学生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常常见到世间过,我们对大乘经论稍稍涉猎一些能明白。见别人的过,实在讲就是自己的过,自己没有过,怎么会见到别人过?这一定的道理。外面是境界,内心有烦恼,境界一引诱,我里面的烦恼起现行,这见人过了。怎么不见人过?自己心清净,正所谓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,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菩萨。你以什么心看这个世间一切众生?你以清净心看世间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都是清净的,我心得清净了;见一切众生都是过失,我这个心里头充满了过失,道理在此地。佛把这个列在第一法,常常看到众生过不是好事情,几时不见众生过,你就成功了。这是第一条。第二:

  【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。】

  『诸菩萨』包括在家菩萨、出家菩萨,初学的菩萨、再来的菩萨,无论他是自己违犯或者是特别因缘的示现,我们也是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这就对了,绝不能够『举露』。「举露」不是对那个违犯的人,不是跟他一个人结罪,这是前面一再说明。因为他所说法是正法,他没有说错,闻法之人得真实利益。若有人举他的过失,说他造作罪业,使闻法之人对於菩萨丧失信心,这一生当中解脱的机会被你障碍住,结罪是从这里结的。不是对那个犯过的人,那个实在讲,你说他的过失罪过并不大,而是断了许多众生在这一生有机会闻佛法、得解脱的缘断掉,这个罪过就重。第三条:

  【於诸亲友及施主家。不生执著。】

  这就是无论在家、出家的菩萨,弘法利生,得到听众的恭敬供养,不生嫉妒心,不能生障碍心。第四:

  【永断一切麤犷之言。】

  『麤』是粗鲁,『犷』是凶恶,是说的言词狠,我们讲说狠话,威胁一类的话,使他恐惧一类的话,『永断』。

  【弥勒。是为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】

  佛说这四种法。

  【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】

  偈颂目的是便於记忆,怕你忘掉,所以用偈颂来说,帮助你记忆,希望你常常记住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

  【不求他过失。亦不举人罪。离麤语悭吝。是人当解脱。】

  这个『悭吝』就是『於诸亲友及施主家,不生执著』,这是悭吝心、嫉妒心。所以『是人当解脱』。我们把底下这一段也念过去,这八法:

  【弥勒。复有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当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何等为四。】

  佛说了四法,又说四法。第一个:

  【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。】

  『懈怠之人』,不是真正用功的人,不是真正修行的人,你不应该亲近他。第二:

  【舍离一切愦闹之处。】

  『愦闹』就是我们一般讲胡闹、热闹,毫无利益可言,娱乐的场所增长贪瞋痴慢,这些场所要避免。第三:

  【独处闲静常勤精进。】

  真正修道人喜欢心清净,环境也清净,一切热闹的地方要远离,确实是会有妨碍的。到热闹场所要不受妨碍,自己有相当的定功,没有相当的定慧不可能不受妨碍的。所以,热闹场所是尽可能的去避免。第四:

  【以善方便调伏其身。】

  以善巧方便来调身、调心,什么是善巧方便?偈颂里面讲「知足常乐」,於世法、於佛法都要知足。

  【弥勒。是为菩萨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。成就四法。安隐无恼而得解脱。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】

  这个后面佛也有一首偈。

  【当舍於懈怠。】

  不但自己不能懈怠,古时候真正修道的人,自己在生死,就是了生死没有把握之前,决定不敢说游山玩水,不敢,为什么?生死大事没了。生死大事了了以后可以,你不碍事了。如果我们还有贪玩的念头,懈怠,这是懈怠,喜欢热闹、贪玩,像观光旅游都是懈怠。

  【远离诸愦闹。】

  一切热闹的场所要远离。

  【寂静。】

  第三个是『寂静』。第四个是:

  【常知足。是人当解脱。】

  这是佛说了四法又说四法。我们把这两首偈子记住就行了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