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(第一集) 1996/8/27 美国圣荷西 档名:15-010-0001
诸位大德同修,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。佛家一般剃度的仪式都是在上午举行,仪式完毕之后照例是上供。今天我们的仪式放在此刻举行,意义不比寻常,正是与本经关系非常的密切。世尊为我们说这部经,要以现代人的话来说,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预知现代,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,出家、在家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显教、密教,宗门、教下,乃至於净土,皆不能成就。原因究竟在哪里?弥勒菩萨非常慈悲代我们启请,蒙世尊为我们详细开导。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部经的教诲,细心的去体会、去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。则所修、所行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有成就。这是我们这次讲经的因缘。因为时间不算是很长,所以这次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的介绍。能够看得懂的,乃至於一些名词、术语,讲堂里面常讲的,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。
在未讲经之前,先把这部经做个简单地介绍,我们印得有份讲义。这部经是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一分,所以先将《大宝积经》作个简单的介绍。蕅益大师说,「始从华严,终大涅盘」,这句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,「一切菩萨法藏,皆称方等」,所以「方等」范围非常之广,「方」的意思是讲方便。佛门当中常说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佛所说的一切经法皆是方便法,真实法说不出的,讲到真实,常说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因此,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法。「等」是平等的意思,跟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「平等觉」的意思相同。因此「方等」代表全部的佛法。
可是古来祖师大德,将世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,「方等」是属於第三时,这个就有特别的意思。「今更就大乘中,别取独被大机者,名华严部」,《华严经》的对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,也是经中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《华严》的当机。如果说「融通空有」,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,说这些法就叫「般若部」,这是真实智慧,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。「开权显实」,这叫法华。「垂灭谈常,名涅盘部」,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,示现入般涅盘,最后的遗教,提醒我们修学应当从哪里下手,这些教诲都归在涅盘部。这是大乘法的四个阶段。「其余若显若密,或对小明大」,对小乘叫大乘,「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、事理、行位」,行是修行,位是所证的果位。譬如菩萨五十一个位次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是属於位。「智断」,智是智慧,断是断烦恼、断无明。说到断,一定要开智慧,定功只能伏烦恼,不能断烦恼,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,「此皆方等部收」。由此可知,方等内容非常广泛,「非同流俗讹传,唯谓八年中所说也」。这是一般讲五时说教,那个意思非常的狭窄,此地讲「方等」,跟天台家所说的意思不相同,这个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。因为《大宝积经》是属於方等部,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绍一下。
《大宝积经》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,每一会就是一部经。由此可知,大宝积就好像众经聚集在一起的合订本一样,它里面内容很丰富。翻译的人不是一个,许多人翻的,所以说「前后诸师」,有人翻译一会的,也有人翻译两会、三会的。所以它是很多人翻译的。在唐朝之前,没有把它收归在一起,是单部流通。我们净宗《无量寿经》也在《宝积经》之中,唐朝时候翻译的,就是《宝积经》的第五会,这是「无量寿如来会」。唐朝菩提流志,他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到中国来的。他看到《宝积经》几乎大部分都翻译出来了,但是不完整。他就重新把其他诸师没有翻译的他全部把它翻出来,所以他翻了三十六会三十九卷。然后把从前这些法师们的译本统统合计起来,从前旧来诸师所译的有二十三会八十一卷,这样把它合起来,就是一个完整的《宝积经》。现在我们在《大藏经》里面可以看到,好像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。总共有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,这是《大宝积经》的全本。
什么叫「宝积」?这底下有个解释,「法宝之集积也,为大乘深妙之法,故目之为宝」。实实在在这部大经里面所收的这些四十九部,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,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议,所以比喻作宝,「无量法门摄在此中」,所以称它作积,聚积的意思。「宝积经论一曰」,一是一卷,《宝积经论》是这个经的注解,但是不完全,它只有四卷,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,失传了。但是这个论文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它对於经题有个简单解释,它说「大乘法宝中,一切诸法差别者,彼尽摄取,故名宝积」,从这一句我们对於这个经题的意思能够知道个大概。这是简单将方等、方等部、《宝积经》介绍出来了。
下面是翻译的人,刚才讲,这个经翻译的人很多,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,我们单单介绍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。「菩提流志」是梵语音译,「此云觉爱」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爱,菩提是觉,流志是爱,觉爱的意思,「南天竺人」,那个时候印度称为天竺,就是南印度人,「唐武后时来」,武则天的时代到中国来,「译三藏经」,他是翻经的法师。「开元释教录九曰」,《释教录》是佛教经典的目录,目录里面有简单的介绍,「沙门菩提流志,本名达磨流支」,他原来的名字叫达磨流支,达磨是法,流支是稀有的意思,所以他本名是法稀有,是这么个意思。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」,天后是武则天,武则天大概嫌他这个名字意思不好,她心血来潮给他改了个名字,改成觉爱,菩提流志是武则天给他改的名字,「唐言觉爱,南印度人」。「宋高僧传三曰,释菩提流志,南天竺国人,净行婆罗门种,姓迦叶氏」。诸位如果要知道得详细一点,可以看《高僧传》,《宋高僧传》是《高僧传》的第三集,里面有他的传记,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。
下面是讲本经的内容,略微也做个介绍。「此经乃《大宝积经》九十一至九十二卷」,所以经文一共两卷,有上、下两卷,在《大宝积经》里面,上卷是九十一卷,下卷是九十二卷。「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,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」,这个「诏」是武则天的圣旨,奉皇帝命令来翻译的。「《阅藏知津》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」,《阅藏知津》是蕅益大师作的,蕅益大师的作品。蕅益大师看到这部经,将这部经分为十五个段落,每一段落的内容介绍在下面。
第一段,「佛在鹿苑」,就是鹿野苑,「与千比丘,五百菩萨俱」。前面括弧「序分」跟「正宗分」是《阅藏知津》里头没有的,这是我们因为讲这部经,为了便利起见我们加上去的,就是经开三分。第一段跟第二段都是属於序分,第一段是通序,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。
二,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,疑惑退转,弥勒菩萨慰问令喜」。这一开端就晓得这个经为什么说的,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。我们的确是业障深重的愚痴菩萨,大家受了菩萨戒,都是菩萨,虽受了菩萨戒,还是很愚痴。这就是本经所说的。
第三段则是本经的正宗分,说「有六十人随劝诣佛」,随著弥勒菩萨的劝告,这六十个人就跟著弥勒菩萨去见释迦牟尼佛。见到之后也很惭愧,善根发现,「投地悲泪」。佛安慰他们,叫他们起来,说他们往昔毁谤法师的恶业,多生多劫受苦。将来这个业报尽了,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由此可知,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学过净土法门,都念过阿弥陀佛,只是业障太重,不能往生,在六道里面吃尽了苦头。
第四段,「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,佛赞印之」。这六十位菩萨,这是稀有的,人数不多,他们听了佛的开导,真正忏悔,回头,改过自新,发十三弘誓。佛听了之后,对他们也很赞叹。
第五段,「弥勒因问末世菩萨,成就几法,安稳得脱」。这个问就很重要,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,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成就几种法,才能够安稳得脱,脱离六道轮回、脱离生死苦海。
第六段,「佛答以二种四法」,二种四法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。第一种四法是「不求他过失」,这第一条。「亦不举人罪」,这是第二条。「离粗语悭吝,是人当解脱」。在末法时期,这四条最重要,一定要遵守、要做到。
佛说了这四法,又说四法,这个四法就是第七段讲的「当舍於懈怠」,这是第一;「远离诸愦闹」,愦闹是热闹,喜欢热闹这是很大的障碍;「寂静常知足」,要守住这个四法,「是人当解脱」。这是告诉我们,在末法时期修行,必须具备这两种四法,就是八种法,我们才能够平平安安得到修学的效果,达到修学的目标。
第八段是「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,成二十利,又二十利」。两种二十利,四十种利益,要以「无希望心」去修法布施。
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、恶业。完全是说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,以及修行人的状况,读了之后真的是毛骨悚然。世尊距离我们三千年,三千年前把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就看得这么清楚,正是所谓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!
第十段说明「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」,慧行菩萨我们要明了,学不得,决定不能学他。什么是慧行?开了智慧的,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是我们大乘法里常常讲的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萨;也就是常说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这样的人才是慧行菩萨,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行。因为慧行菩萨所做、所为、所表现的很特殊,我们不能学;要学他,人家是上天堂,我们还是要堕地狱。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第十一段是说明「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」,名闻利养。初业是初学的菩萨,我们现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晓得利养的过失,只要沾著利养,不但你道业不能成就,必定会被拖累到阿鼻地狱。学佛,佛没成,反而堕到阿鼻地狱,这不是佛菩萨愿意见到的。但是末法时期这样的人太多了,所以这一段经文很长,说明利养的过失。
第十二段说「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,世语过有二十」,到后面再跟诸位详细解释,「睡眠过有二十,众务过有二十」,众务就是做种种与修行不相干的事情,现在很普遍。大家都忘掉了百丈大师曾经说过,「佛门以无事为兴旺」,道场什么叫兴旺?没事叫兴旺。事情太多,香火鼎盛,信徒很多,那是佛门衰相,不是盛相。为什么?没有一个人成就,人虽然很多,没有一个开悟,没有一个证果,甚至於说没有一个能往生的,它盛在那里?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。
第十三段,佛说了,「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,非出家者」,这个形式上出家,实在讲诸佛如来不承认他是出家弟子。
第十四段,说明戏论的过失有二十。
最后,正宗分的最后,说明「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」。所以这部经也是最后导归极乐,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弥陀净土,这部经对我们就非常重要。
末了第十六段,十六段是流通分,蕅益大师《知津》里面只讲到十五段,后面还有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。这是我们把这个大意简单跟诸位作个说明,接著我们就可以看经文。
【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波离奈城。仙人住处。施鹿苑中。】
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,我想我们可以省略。这个处所就是常讲的鹿野苑,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,到印度朝圣,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,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。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,就在这个地方,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,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。
【与大比丘众。满足千人。复有五百诸菩萨众。】
这是六种成就的「众成就」,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。这是第一段。第二段是别序,就是本经的发起。
【是时众中。多有菩萨。】
这就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。由此可知,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,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,故意做这个示现,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。他们所犯的些过失,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,他们来表演,这是慈悲到极处。有哪些过失?
【业障深重。诸根暗钝。】
这一句是总说,总而言之一句话,业障重。业是什么?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、造作,这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就叫它做业障。这个业障太深、太重了,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『诸根暗钝』,诸根是指六根,六根不聪明,眼虽然能见,往往把事情看错,耳虽然能听,真正意思没听出来,这是指根性不利。下面别说有十二句,这个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,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。第一:
【善法微少。】
什么是善根?世法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?如果我们贪瞋痴都具足,那我们根本没有善根。他们还有善根,善根少就是了。我们没善根,这怎么得了!菩萨善根是精进,那我们每天懈怠、懒散。
【好於愦闹。】
『愦』是昏聩,我们一般讲糊涂,「愦闹」就是现在讲胡闹,喜欢胡闹。现在这个社会许多娱乐的场所就是胡闹,唱歌、跳舞这是胡闹。你们晓得什么叫愦闹的场所?就是现在娱乐的场所,喜欢搞这些。
【谈说世事。耽乐睡眠。】
这是第三,『世事』的范围包括太广,世事里面有邪、还有正。哪些是正?孔子、孟子所讲的是正,都是世事。世事不好吗?世事不能出三界。诸位要晓得,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,儒家的教育虽然是好,能帮助我们能得人身,甚至於帮助我们生天,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。所以世事什么?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,喜欢谈论这些东西。今天外国人讲科学、讲技术也是世事,讲到外太空,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,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所以世事里头有正有邪,邪就是堕三恶道,正是三善道,都叫世事。第四,喜欢睡眠,贪睡。第五:
【多诸戏论。】
『戏论』的范围也非常广泛,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,都叫戏论。
【广营众务。】
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太多了。『营』是经营,『务』是事务,『广』是多。刚才说过,百丈禅师讲「佛门以无事为兴旺」,怎么可以能多事?那些是多事?我们举个普通的例子来说,法会就是多事,何况其余!这些地方,向下世尊广说,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。佛法修学的是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告诉我们「清净平等觉」,你事情搞得太多,你的心怎么能得清净?应酬太多,不能清净,事务太多,哪里能平等?一天到晚迷惑颠倒,怎么可能有觉悟?这些都是「广营众务」的过失。第七句是:
【种种贪著。】
这个范围太大了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放不下。第八是:
【为所不应。】
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,都是佛不许可的,他偏偏去造作。第九是:
【妄失正念。】
妄是虚妄,成天干虚妄的,把正念失掉了。第十句是:
【修习邪慧。】
『邪慧』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,不是真智慧。第十一句:
【下劣精勤。】
他也很努力,一天到晚不休息,忙得不亦乐乎,忙的什么?忙的是三途事业。这个『下』就是三恶道,不是三善道。「下劣」是什么?搞贪瞋痴的,争名夺利,搞这些事情他很精进,勇猛精进,在那里干。末后一句:
【行迷惑行。】
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,包括在家、出家。如果我们仔细反省,要有这些毛病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,「心净则土净」,西方世界是净土,不是秽土。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?迷惑不清净,与净土不相应。诵经再多、念佛再多,古人所谓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只能跟净土结个善缘,这一生不能往生。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,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,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,为什么没去得了?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,所以念佛不能往生。这一生当中遇到这部经,这个因缘稀有,想想看,如果还犯这些过失,那这一生势必要空过。如果能够认真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。再看下面经文:
【尔时。弥勒菩萨摩诃萨。在於会中。见诸菩萨。具足如是不善诸行。】
『具足』就是前面所讲的十二条,他统统都犯了。世尊为他们说出来之后,他们听了之后非常惭愧,在佛前求忏悔,发十三大愿,这就是第四段里面「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」。发这十三条就是条条要认真的去改过自新,发改过自新、回头是岸的大愿。他们发愿,佛听了之后很欢喜,很赞叹他,给他印证。这是这个经一段不可思议的因缘。弥勒菩萨听了佛说法,就问,这个问的真就问到我们,「因问,末世菩萨成就几法,安稳得脱」。刚才跟诸位说过,鹿野苑这五百个菩萨,他们的表现实在讲正是我们现前佛门里面的现象。弥勒菩萨慈悲,深恐我们读了这个经,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给那些人讲的,与我们不相干,特别慈悲问到末法时期「后五百岁」,后五百岁就是佛灭两千五百年以后,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在家、出家的这些菩萨,你只要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。既然要学菩萨,你要成就几种法你才能安稳得脱?脱是什么?脱离六道轮回,往生极乐世界,真正能解决问题。
弥勒菩萨代我们问,「佛答以二种四法」,这第六段,第六段是说了一种四法,第七段是第二种四法,这是讲重要的原则,一定要遵守。第一种四法,第一个是「不求他过失」,别人有过失你不要去管他,决定不要放在心上。摆在第一条,这重要。第二,「亦不举人罪」。人家造作一切罪业,你也不必去说,不必去宣扬。这个「求」是什么?求是找人家的过失,专门看人家的过失,人家没有过失,从鸡蛋里头挑骨头,找啊!这个心不好,这个心绝对不是菩萨心,你怎么能了生死出三界,你怎么能往生?这种心决定不能有,要学厚道,不要去找别人的碴。第二条,即使别人有了过失也不要说,这里面可以说是学问很深、很大。你要说人家的过失,你就跟人家结冤仇,冤冤相报,你在修行菩提道上你就遭遇很多人找麻烦。他造罪业,他受果报,与我不相干。这些事我们到经文里要跟诸位多说几句,绝不要说别人的过失。第三,「离粗语」。平常跟人家交接,言语要柔和,绝不能够说一个凶巴巴的面孔,言语很粗,叫人听到很难过,那不是菩萨。第四,「悭吝」,就是吝啬,自己有的、多余的舍不得给人。这是说了四法,如果你离开这个四法,「是人当解脱」。
佛说了这四种,又说四种,底下第七段。「当舍於懈怠」,懈怠是放逸、懒惰,这个不能成就,懈怠是精进的反面;换句话说,离懈怠就一定要精进。「远离诸愦闹」,愦闹就是我们今天讲热闹的场所,歌舞的场所,戏院、歌厅,现在什么卡拉OK,什么我都说不上来,反正是这些场所。这些场所,你一定受干扰,你的心不会清净,这些地方要离开,不要去。第三要「寂静」,身心清净,喜欢清净。第四「知足」。无论在精神的生活、物质的生活,乃至於修学都要知足。佛的法门太多,我们选修一个就能成就,学许多法门,学许多经论那也是不知足,贪图佛法还是错误。「是人当解脱。」佛就讲了两种四法,这非常重要,我们仔细观察,的确这两种四法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,这是障道,不是成就道业。
「次明无希望心,行法施时,成二十利,又二十利。」佛讲我们修法布施,法布施的范围很广,「普贤行愿品」里面给我们归纳为七大类,但是修法布施最重要的,要以「无希望心」;如果你有希求,你就得不到利益,修布施毫无希求,你能得真实的利益。佛说了二十种又说二十种,总共给你说了四十种,无希求的心得真实利益,有希求的心利益就太小了。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,种种的恶业。这一段里面经文很长,从第九面到第十七面,这段经文很长,全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的现象。不但是佛门,整个社会都呈现这种现象。
第十段是说明「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」。慧行是开悟的,开悟的菩萨跟没开悟的菩萨不一样。开悟的标准,这个地方是大乘经,大乘经里面讲开悟是明心见性;换句话说,法身大士跟普通菩萨不相同。哪些地方不相同,佛在这里跟我们说明。第十一段是说明「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」,初业菩萨我们初发心,就是我们现前这个地位。我们学佛,出家受了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在家受了五戒、八戒、菩萨戒,受菩萨戒就是在家菩萨。无论是在家菩萨、出家菩萨,第一个你要懂得利养的过失,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死人,沾上了你必定会退转,你这一生的道业不能成就。可是几个人能舍名闻利养?几个人知道名闻利养的害处?佛在此地给我们细说,这个东西沾不得。
第十二段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四桩事情,第一个是「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」,喜欢这些热闹的场所有二十种过失。第二,「世语过有二十」。世语过在第二十七面第二行,这是讲二十种世语过,喜欢世间的言说。如果说得好听一点,世间的文学、世间的哲学,乃至於包括不能超越三界的那些宗教也是世语,这是上乘的,那个下等的就不必说了,都是搞六道轮回的,我们应当要远离。第三种,「睡眠过有二十」,这在第二十九面十三行,讲睡眠的过失。我们是凡夫,凡夫不能没有睡眠。睡眠适当就好,不能贪睡,贪睡是过失。世尊教给比丘,那是佛陀在世的时候,人心地都很清净,烦恼轻,智慧长,所以佛规定出家人睡眠每天是四小时。印度那时候讲中夜,印度那时候把每一天分为昼三时,夜三时,所以它的一时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。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,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来,多睡了佛就要骂人了。可是现代人业障很重,四小时决定没有法子,所以现在人是加了一倍,八小时,睡眠八小时。如果说超过八小时,那佛就要骂人了,这就说不过去了。所以我们的睡眠决定不能超过八小时,能够愈短愈好。说实在的话,心愈清净睡眠就愈少,人真的在禅定当中,睡眠就完全离开了。所以入定不是睡眠,入定他是清醒的,睡眠是昏沉的。入定是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所以入定跟睡眠不一样。睡眠有二十过。
末后讲「众务过有二十」,众务是做这些拉拉杂杂的事情,没事去找事做。古时候,古大德常讲「丛林以无事为庄严」,什么是庄严?无事是庄严,古大德教给我们,好事不如无事。现代人拼命去找事,没事去找事,找事是攀缘,这个过失很多,也说了二十种,这在第三十二面第七行。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的。
第十三段,「次明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,非出家者」。这一段是对出家人说的,虽然对出家人说,在家人也要反省,也要学习。「诸行」,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身语意三业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行门的三大纲领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就是世尊两种四法的前头两条,不求他过失,亦不举人罪,《无量寿经》总纲领上第一条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。「善护身业,不失律义」,愦闹、睡眠,众务都包括在这一条里头。「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,菩萨要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如果不能认真修身语意,那不是修行人,那哪里是菩萨?这里说不但不是菩萨,出家人资格就没有了。「不断烦恼」,出家人要认真去断烦恼,四弘誓愿里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所以早晚课,早课提醒自己,晚课是忏悔、是反省,我这一天身口意哪些习气、毛病又犯了,明天要改进,这样的早晚课就真正有利益的。决定不是早晨把经念给佛菩萨听听,晚上又念给他听听,与自己身语意不相关,这就错了,这个罪过就很重。这是早上骗他一次,晚上又骗他一次,一年三百六十天,天天骗佛菩萨,这是无量无边的罪过。
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,早晚课一定要做。纵然我们有障缘,因缘不具足,尤其在美国这个社会,工业社会,大家工作都非常的繁忙,早晚课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是十念法,这个不能说我没有时间。我教给大家的十念法就更简单,比灌顶法师简单多了,灌顶法师那个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,念十口气。我教给诸位的十念法就是十句佛号,十句佛号一分钟就念完了。你早晨起来洗脸之后,有佛像在佛像面前,没有佛像面向西方,你修一次。可是重要的,我念这十句阿弥陀佛,一定要想到我今天一天要遵守阿弥陀佛的教训,这就对了。不是念完就没事了。阿弥陀佛的教训在哪里?在《无量寿经》里,在这一本经里面,这本经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教诲,佛佛道同,没有例外的,我们要依教奉行。晚课也用这个十念法,念完之后仔细反省,我今天一天有哪些又做错了。这样早晚课,功夫就得力。
平常我提倡是一天九次十念法,这大家都知道的,时间虽然短,心清净,确实符合佛教的标准净念相继。相继是十句一句接著一句,这是相继,净念是这个十念里面没有夹杂,没有怀疑,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确实符合这个标准。在平常生活当中修的次数愈多愈好,但是不能少过九次,愈多愈好,容易摄心。所以断烦恼是我们学佛、修行最重要的课题。
下面是「不习禅诵」,禅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功课,不一定是参禅。禅跟诵是两个意思,因为整个佛法在大分,总不外乎宗门、教下,宗门就是大乘八个宗派里的禅宗,禅宗以外七个宗派都叫做教下;教下是诵,就是早晚课诵,宗门里面就是参禅。用禅诵就把大乘八个宗派修学全都包括了。我们念佛法门,对我们修净土的来讲就是诵经、念佛,这个不能间断,要认真的修学。
「多闻」是闻佛法,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说清楚,这个地方「多闻」没有说广学多闻,不是四弘誓愿里头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不是这个多闻。这个多闻是我们听《无量寿经》,每天都要听,一遍听完再听一遍。要听多少遍?听个一百遍、二百遍、一千遍、二千遍不算多,为什么?你没有开悟,多闻是这个意思。多闻闻一部经你心是定的,涉猎太多你心就乱了,你心就不定。心乱了烦恼就起来,断烦恼,你烦恼怎么断得了,开智慧,你智慧也开不了;一门深入,能断烦恼,能开智慧。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什么时候我们来搞?到西方极乐世界,见了阿弥陀佛再来。所以,四弘誓愿我常常跟诸位说,现在我们只要做前面两条,前面两条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完成。就是发愿度众生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我们这一生完成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搞。
所以此地这个「多闻」是我们听经一遍一遍的听,古时候难,古时候法师讲经哪里肯讲第二遍、第三遍的。同一部经,这个时期这边法师在讲,过一段时间,那边法师也讲这个经,哪里讲就到哪里听。道宣律师听《四分律》听二十遍,那不是一个人讲,一个人谁给你讲二十遍!二十个处所二十人讲,他哪里讲哪里听,专听这一部,意思在此地。我过去跟李老师学大专讲座《十四讲》,我听了十一遍,他每讲我都听,熟透了你才得受用。这是第十三段里头讲这么多东西。
第十四段是「略说戏论过有二十」,戏论就是一般讲的开玩笑,到后面我要跟诸位说清楚。末后一段,「次明发十种心,能生极乐世界」,这一段我们曾经在讲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说过,这个地方也要细说。末后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,这是全经的大意。我们明天就可以开始讲这部经,希望同修们带你自己的本子来,因为你可以写笔记,经本带回去自己看,来听的时候听讲,你也可以把笔记写在经本上。好,我们今天晚上就讲到此地。
诸位大德同修,今天的因缘非常殊胜。佛家一般剃度的仪式都是在上午举行,仪式完毕之后照例是上供。今天我们的仪式放在此刻举行,意义不比寻常,正是与本经关系非常的密切。世尊为我们说这部经,要以现代人的话来说,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预知现代,也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,出家、在家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显教、密教,宗门、教下,乃至於净土,皆不能成就。原因究竟在哪里?弥勒菩萨非常慈悲代我们启请,蒙世尊为我们详细开导。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部经的教诲,细心的去体会、去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。则所修、所行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有成就。这是我们这次讲经的因缘。因为时间不算是很长,所以这次的经文我们采取重点的介绍。能够看得懂的,乃至於一些名词、术语,讲堂里面常讲的,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。
在未讲经之前,先把这部经做个简单地介绍,我们印得有份讲义。这部经是《大宝积经》里面的一分,所以先将《大宝积经》作个简单的介绍。蕅益大师说,「始从华严,终大涅盘」,这句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,「一切菩萨法藏,皆称方等」,所以「方等」范围非常之广,「方」的意思是讲方便。佛门当中常说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佛所说的一切经法皆是方便法,真实法说不出的,讲到真实,常说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因此,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法。「等」是平等的意思,跟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「平等觉」的意思相同。因此「方等」代表全部的佛法。
可是古来祖师大德,将世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,「方等」是属於第三时,这个就有特别的意思。「今更就大乘中,别取独被大机者,名华严部」,《华严经》的对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,也是经中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《华严》的当机。如果说「融通空有」,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,说这些法就叫「般若部」,这是真实智慧,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。「开权显实」,这叫法华。「垂灭谈常,名涅盘部」,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,示现入般涅盘,最后的遗教,提醒我们修学应当从哪里下手,这些教诲都归在涅盘部。这是大乘法的四个阶段。「其余若显若密,或对小明大」,对小乘叫大乘,「或泛明诸佛菩萨因果、事理、行位」,行是修行,位是所证的果位。譬如菩萨五十一个位次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是属於位。「智断」,智是智慧,断是断烦恼、断无明。说到断,一定要开智慧,定功只能伏烦恼,不能断烦恼,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,「此皆方等部收」。由此可知,方等内容非常广泛,「非同流俗讹传,唯谓八年中所说也」。这是一般讲五时说教,那个意思非常的狭窄,此地讲「方等」,跟天台家所说的意思不相同,这个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。因为《大宝积经》是属於方等部,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绍一下。
《大宝积经》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,每一会就是一部经。由此可知,大宝积就好像众经聚集在一起的合订本一样,它里面内容很丰富。翻译的人不是一个,许多人翻的,所以说「前后诸师」,有人翻译一会的,也有人翻译两会、三会的。所以它是很多人翻译的。在唐朝之前,没有把它收归在一起,是单部流通。我们净宗《无量寿经》也在《宝积经》之中,唐朝时候翻译的,就是《宝积经》的第五会,这是「无量寿如来会」。唐朝菩提流志,他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到中国来的。他看到《宝积经》几乎大部分都翻译出来了,但是不完整。他就重新把其他诸师没有翻译的他全部把它翻出来,所以他翻了三十六会三十九卷。然后把从前这些法师们的译本统统合计起来,从前旧来诸师所译的有二十三会八十一卷,这样把它合起来,就是一个完整的《宝积经》。现在我们在《大藏经》里面可以看到,好像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。总共有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,这是《大宝积经》的全本。
什么叫「宝积」?这底下有个解释,「法宝之集积也,为大乘深妙之法,故目之为宝」。实实在在这部大经里面所收的这些四十九部,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,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议,所以比喻作宝,「无量法门摄在此中」,所以称它作积,聚积的意思。「宝积经论一曰」,一是一卷,《宝积经论》是这个经的注解,但是不完全,它只有四卷,什么人注的也不知道,失传了。但是这个论文收在《大藏经》里面,它对於经题有个简单解释,它说「大乘法宝中,一切诸法差别者,彼尽摄取,故名宝积」,从这一句我们对於这个经题的意思能够知道个大概。这是简单将方等、方等部、《宝积经》介绍出来了。
下面是翻译的人,刚才讲,这个经翻译的人很多,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,我们单单介绍集大成的人菩提流志。「菩提流志」是梵语音译,「此云觉爱」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爱,菩提是觉,流志是爱,觉爱的意思,「南天竺人」,那个时候印度称为天竺,就是南印度人,「唐武后时来」,武则天的时代到中国来,「译三藏经」,他是翻经的法师。「开元释教录九曰」,《释教录》是佛教经典的目录,目录里面有简单的介绍,「沙门菩提流志,本名达磨流支」,他原来的名字叫达磨流支,达磨是法,流支是稀有的意思,所以他本名是法稀有,是这么个意思。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」,天后是武则天,武则天大概嫌他这个名字意思不好,她心血来潮给他改了个名字,改成觉爱,菩提流志是武则天给他改的名字,「唐言觉爱,南印度人」。「宋高僧传三曰,释菩提流志,南天竺国人,净行婆罗门种,姓迦叶氏」。诸位如果要知道得详细一点,可以看《高僧传》,《宋高僧传》是《高僧传》的第三集,里面有他的传记,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。
下面是讲本经的内容,略微也做个介绍。「此经乃《大宝积经》九十一至九十二卷」,所以经文一共两卷,有上、下两卷,在《大宝积经》里面,上卷是九十一卷,下卷是九十二卷。「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,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」,这个「诏」是武则天的圣旨,奉皇帝命令来翻译的。「《阅藏知津》将全经内容分作十五段介绍」,《阅藏知津》是蕅益大师作的,蕅益大师的作品。蕅益大师看到这部经,将这部经分为十五个段落,每一段落的内容介绍在下面。
第一段,「佛在鹿苑」,就是鹿野苑,「与千比丘,五百菩萨俱」。前面括弧「序分」跟「正宗分」是《阅藏知津》里头没有的,这是我们因为讲这部经,为了便利起见我们加上去的,就是经开三分。第一段跟第二段都是属於序分,第一段是通序,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。
二,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,疑惑退转,弥勒菩萨慰问令喜」。这一开端就晓得这个经为什么说的,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。我们的确是业障深重的愚痴菩萨,大家受了菩萨戒,都是菩萨,虽受了菩萨戒,还是很愚痴。这就是本经所说的。
第三段则是本经的正宗分,说「有六十人随劝诣佛」,随著弥勒菩萨的劝告,这六十个人就跟著弥勒菩萨去见释迦牟尼佛。见到之后也很惭愧,善根发现,「投地悲泪」。佛安慰他们,叫他们起来,说他们往昔毁谤法师的恶业,多生多劫受苦。将来这个业报尽了,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由此可知,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学过净土法门,都念过阿弥陀佛,只是业障太重,不能往生,在六道里面吃尽了苦头。
第四段,「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,佛赞印之」。这六十位菩萨,这是稀有的,人数不多,他们听了佛的开导,真正忏悔,回头,改过自新,发十三弘誓。佛听了之后,对他们也很赞叹。
第五段,「弥勒因问末世菩萨,成就几法,安稳得脱」。这个问就很重要,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,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成就几种法,才能够安稳得脱,脱离六道轮回、脱离生死苦海。
第六段,「佛答以二种四法」,二种四法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。第一种四法是「不求他过失」,这第一条。「亦不举人罪」,这是第二条。「离粗语悭吝,是人当解脱」。在末法时期,这四条最重要,一定要遵守、要做到。
佛说了这四法,又说四法,这个四法就是第七段讲的「当舍於懈怠」,这是第一;「远离诸愦闹」,愦闹是热闹,喜欢热闹这是很大的障碍;「寂静常知足」,要守住这个四法,「是人当解脱」。这是告诉我们,在末法时期修行,必须具备这两种四法,就是八种法,我们才能够平平安安得到修学的效果,达到修学的目标。
第八段是「次明无希望心行法施时,成二十利,又二十利」。两种二十利,四十种利益,要以「无希望心」去修法布施。
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、恶业。完全是说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现象,以及修行人的状况,读了之后真的是毛骨悚然。世尊距离我们三千年,三千年前把我们现在修行的状况就看得这么清楚,正是所谓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!
第十段说明「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」,慧行菩萨我们要明了,学不得,决定不能学他。什么是慧行?开了智慧的,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是我们大乘法里常常讲的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萨;也就是常说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这样的人才是慧行菩萨,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行。因为慧行菩萨所做、所为、所表现的很特殊,我们不能学;要学他,人家是上天堂,我们还是要堕地狱。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第十一段是说明「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」,名闻利养。初业是初学的菩萨,我们现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晓得利养的过失,只要沾著利养,不但你道业不能成就,必定会被拖累到阿鼻地狱。学佛,佛没成,反而堕到阿鼻地狱,这不是佛菩萨愿意见到的。但是末法时期这样的人太多了,所以这一段经文很长,说明利养的过失。
第十二段说「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,世语过有二十」,到后面再跟诸位详细解释,「睡眠过有二十,众务过有二十」,众务就是做种种与修行不相干的事情,现在很普遍。大家都忘掉了百丈大师曾经说过,「佛门以无事为兴旺」,道场什么叫兴旺?没事叫兴旺。事情太多,香火鼎盛,信徒很多,那是佛门衰相,不是盛相。为什么?没有一个人成就,人虽然很多,没有一个开悟,没有一个证果,甚至於说没有一个能往生的,它盛在那里?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。
第十三段,佛说了,「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,非出家者」,这个形式上出家,实在讲诸佛如来不承认他是出家弟子。
第十四段,说明戏论的过失有二十。
最后,正宗分的最后,说明「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」。所以这部经也是最后导归极乐,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弥陀净土,这部经对我们就非常重要。
末了第十六段,十六段是流通分,蕅益大师《知津》里面只讲到十五段,后面还有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。这是我们把这个大意简单跟诸位作个说明,接著我们就可以看经文。
【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波离奈城。仙人住处。施鹿苑中。】
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,我想我们可以省略。这个处所就是常讲的鹿野苑,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,到印度朝圣,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,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。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,就在这个地方,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,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。
【与大比丘众。满足千人。复有五百诸菩萨众。】
这是六种成就的「众成就」,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。这是第一段。第二段是别序,就是本经的发起。
【是时众中。多有菩萨。】
这就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。由此可知,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,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,故意做这个示现,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。他们所犯的些过失,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,他们来表演,这是慈悲到极处。有哪些过失?
【业障深重。诸根暗钝。】
这一句是总说,总而言之一句话,业障重。业是什么?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、造作,这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就叫它做业障。这个业障太深、太重了,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『诸根暗钝』,诸根是指六根,六根不聪明,眼虽然能见,往往把事情看错,耳虽然能听,真正意思没听出来,这是指根性不利。下面别说有十二句,这个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,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。第一:
【善法微少。】
什么是善根?世法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?如果我们贪瞋痴都具足,那我们根本没有善根。他们还有善根,善根少就是了。我们没善根,这怎么得了!菩萨善根是精进,那我们每天懈怠、懒散。
【好於愦闹。】
『愦』是昏聩,我们一般讲糊涂,「愦闹」就是现在讲胡闹,喜欢胡闹。现在这个社会许多娱乐的场所就是胡闹,唱歌、跳舞这是胡闹。你们晓得什么叫愦闹的场所?就是现在娱乐的场所,喜欢搞这些。
【谈说世事。耽乐睡眠。】
这是第三,『世事』的范围包括太广,世事里面有邪、还有正。哪些是正?孔子、孟子所讲的是正,都是世事。世事不好吗?世事不能出三界。诸位要晓得,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,儒家的教育虽然是好,能帮助我们能得人身,甚至於帮助我们生天,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。所以世事什么?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,喜欢谈论这些东西。今天外国人讲科学、讲技术也是世事,讲到外太空,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,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。所以世事里头有正有邪,邪就是堕三恶道,正是三善道,都叫世事。第四,喜欢睡眠,贪睡。第五:
【多诸戏论。】
『戏论』的范围也非常广泛,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,都叫戏论。
【广营众务。】
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太多了。『营』是经营,『务』是事务,『广』是多。刚才说过,百丈禅师讲「佛门以无事为兴旺」,怎么可以能多事?那些是多事?我们举个普通的例子来说,法会就是多事,何况其余!这些地方,向下世尊广说,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。佛法修学的是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告诉我们「清净平等觉」,你事情搞得太多,你的心怎么能得清净?应酬太多,不能清净,事务太多,哪里能平等?一天到晚迷惑颠倒,怎么可能有觉悟?这些都是「广营众务」的过失。第七句是:
【种种贪著。】
这个范围太大了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放不下。第八是:
【为所不应。】
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,都是佛不许可的,他偏偏去造作。第九是:
【妄失正念。】
妄是虚妄,成天干虚妄的,把正念失掉了。第十句是:
【修习邪慧。】
『邪慧』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,不是真智慧。第十一句:
【下劣精勤。】
他也很努力,一天到晚不休息,忙得不亦乐乎,忙的什么?忙的是三途事业。这个『下』就是三恶道,不是三善道。「下劣」是什么?搞贪瞋痴的,争名夺利,搞这些事情他很精进,勇猛精进,在那里干。末后一句:
【行迷惑行。】
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,包括在家、出家。如果我们仔细反省,要有这些毛病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,「心净则土净」,西方世界是净土,不是秽土。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?迷惑不清净,与净土不相应。诵经再多、念佛再多,古人所谓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只能跟净土结个善缘,这一生不能往生。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,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,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,为什么没去得了?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,所以念佛不能往生。这一生当中遇到这部经,这个因缘稀有,想想看,如果还犯这些过失,那这一生势必要空过。如果能够认真反省,改过自新,回头是岸,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。再看下面经文:
【尔时。弥勒菩萨摩诃萨。在於会中。见诸菩萨。具足如是不善诸行。】
『具足』就是前面所讲的十二条,他统统都犯了。世尊为他们说出来之后,他们听了之后非常惭愧,在佛前求忏悔,发十三大愿,这就是第四段里面「时诸菩萨随发十三弘誓」。发这十三条就是条条要认真的去改过自新,发改过自新、回头是岸的大愿。他们发愿,佛听了之后很欢喜,很赞叹他,给他印证。这是这个经一段不可思议的因缘。弥勒菩萨听了佛说法,就问,这个问的真就问到我们,「因问,末世菩萨成就几法,安稳得脱」。刚才跟诸位说过,鹿野苑这五百个菩萨,他们的表现实在讲正是我们现前佛门里面的现象。弥勒菩萨慈悲,深恐我们读了这个经,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给那些人讲的,与我们不相干,特别慈悲问到末法时期「后五百岁」,后五百岁就是佛灭两千五百年以后,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在家、出家的这些菩萨,你只要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。既然要学菩萨,你要成就几种法你才能安稳得脱?脱是什么?脱离六道轮回,往生极乐世界,真正能解决问题。
弥勒菩萨代我们问,「佛答以二种四法」,这第六段,第六段是说了一种四法,第七段是第二种四法,这是讲重要的原则,一定要遵守。第一种四法,第一个是「不求他过失」,别人有过失你不要去管他,决定不要放在心上。摆在第一条,这重要。第二,「亦不举人罪」。人家造作一切罪业,你也不必去说,不必去宣扬。这个「求」是什么?求是找人家的过失,专门看人家的过失,人家没有过失,从鸡蛋里头挑骨头,找啊!这个心不好,这个心绝对不是菩萨心,你怎么能了生死出三界,你怎么能往生?这种心决定不能有,要学厚道,不要去找别人的碴。第二条,即使别人有了过失也不要说,这里面可以说是学问很深、很大。你要说人家的过失,你就跟人家结冤仇,冤冤相报,你在修行菩提道上你就遭遇很多人找麻烦。他造罪业,他受果报,与我不相干。这些事我们到经文里要跟诸位多说几句,绝不要说别人的过失。第三,「离粗语」。平常跟人家交接,言语要柔和,绝不能够说一个凶巴巴的面孔,言语很粗,叫人听到很难过,那不是菩萨。第四,「悭吝」,就是吝啬,自己有的、多余的舍不得给人。这是说了四法,如果你离开这个四法,「是人当解脱」。
佛说了这四种,又说四种,底下第七段。「当舍於懈怠」,懈怠是放逸、懒惰,这个不能成就,懈怠是精进的反面;换句话说,离懈怠就一定要精进。「远离诸愦闹」,愦闹就是我们今天讲热闹的场所,歌舞的场所,戏院、歌厅,现在什么卡拉OK,什么我都说不上来,反正是这些场所。这些场所,你一定受干扰,你的心不会清净,这些地方要离开,不要去。第三要「寂静」,身心清净,喜欢清净。第四「知足」。无论在精神的生活、物质的生活,乃至於修学都要知足。佛的法门太多,我们选修一个就能成就,学许多法门,学许多经论那也是不知足,贪图佛法还是错误。「是人当解脱。」佛就讲了两种四法,这非常重要,我们仔细观察,的确这两种四法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,这是障道,不是成就道业。
「次明无希望心,行法施时,成二十利,又二十利。」佛讲我们修法布施,法布施的范围很广,「普贤行愿品」里面给我们归纳为七大类,但是修法布施最重要的,要以「无希望心」;如果你有希求,你就得不到利益,修布施毫无希求,你能得真实的利益。佛说了二十种又说二十种,总共给你说了四十种,无希求的心得真实利益,有希求的心利益就太小了。第九段是说明末法时期种种的过失,种种的恶业。这一段里面经文很长,从第九面到第十七面,这段经文很长,全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的现象。不但是佛门,整个社会都呈现这种现象。
第十段是说明「慧行菩萨与初业菩萨不同之相」。慧行是开悟的,开悟的菩萨跟没开悟的菩萨不一样。开悟的标准,这个地方是大乘经,大乘经里面讲开悟是明心见性;换句话说,法身大士跟普通菩萨不相同。哪些地方不相同,佛在这里跟我们说明。第十一段是说明「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之过」,初业菩萨我们初发心,就是我们现前这个地位。我们学佛,出家受了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在家受了五戒、八戒、菩萨戒,受菩萨戒就是在家菩萨。无论是在家菩萨、出家菩萨,第一个你要懂得利养的过失,名闻利养这个东西害死人,沾上了你必定会退转,你这一生的道业不能成就。可是几个人能舍名闻利养?几个人知道名闻利养的害处?佛在此地给我们细说,这个东西沾不得。
第十二段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四桩事情,第一个是「亦当观察愦闹过有二十」,喜欢这些热闹的场所有二十种过失。第二,「世语过有二十」。世语过在第二十七面第二行,这是讲二十种世语过,喜欢世间的言说。如果说得好听一点,世间的文学、世间的哲学,乃至於包括不能超越三界的那些宗教也是世语,这是上乘的,那个下等的就不必说了,都是搞六道轮回的,我们应当要远离。第三种,「睡眠过有二十」,这在第二十九面十三行,讲睡眠的过失。我们是凡夫,凡夫不能没有睡眠。睡眠适当就好,不能贪睡,贪睡是过失。世尊教给比丘,那是佛陀在世的时候,人心地都很清净,烦恼轻,智慧长,所以佛规定出家人睡眠每天是四小时。印度那时候讲中夜,印度那时候把每一天分为昼三时,夜三时,所以它的一时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。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,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来,多睡了佛就要骂人了。可是现代人业障很重,四小时决定没有法子,所以现在人是加了一倍,八小时,睡眠八小时。如果说超过八小时,那佛就要骂人了,这就说不过去了。所以我们的睡眠决定不能超过八小时,能够愈短愈好。说实在的话,心愈清净睡眠就愈少,人真的在禅定当中,睡眠就完全离开了。所以入定不是睡眠,入定他是清醒的,睡眠是昏沉的。入定是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所以入定跟睡眠不一样。睡眠有二十过。
末后讲「众务过有二十」,众务是做这些拉拉杂杂的事情,没事去找事做。古时候,古大德常讲「丛林以无事为庄严」,什么是庄严?无事是庄严,古大德教给我们,好事不如无事。现代人拼命去找事,没事去找事,找事是攀缘,这个过失很多,也说了二十种,这在第三十二面第七行。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的。
第十三段,「次明不修诸行,不断烦恼,不习禅诵,不求多闻,非出家者」。这一段是对出家人说的,虽然对出家人说,在家人也要反省,也要学习。「诸行」,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身语意三业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行门的三大纲领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就是世尊两种四法的前头两条,不求他过失,亦不举人罪,《无量寿经》总纲领上第一条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。「善护身业,不失律义」,愦闹、睡眠,众务都包括在这一条里头。「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」,菩萨要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如果不能认真修身语意,那不是修行人,那哪里是菩萨?这里说不但不是菩萨,出家人资格就没有了。「不断烦恼」,出家人要认真去断烦恼,四弘誓愿里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所以早晚课,早课提醒自己,晚课是忏悔、是反省,我这一天身口意哪些习气、毛病又犯了,明天要改进,这样的早晚课就真正有利益的。决定不是早晨把经念给佛菩萨听听,晚上又念给他听听,与自己身语意不相关,这就错了,这个罪过就很重。这是早上骗他一次,晚上又骗他一次,一年三百六十天,天天骗佛菩萨,这是无量无边的罪过。
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,早晚课一定要做。纵然我们有障缘,因缘不具足,尤其在美国这个社会,工业社会,大家工作都非常的繁忙,早晚课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是十念法,这个不能说我没有时间。我教给大家的十念法就更简单,比灌顶法师简单多了,灌顶法师那个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,念十口气。我教给诸位的十念法就是十句佛号,十句佛号一分钟就念完了。你早晨起来洗脸之后,有佛像在佛像面前,没有佛像面向西方,你修一次。可是重要的,我念这十句阿弥陀佛,一定要想到我今天一天要遵守阿弥陀佛的教训,这就对了。不是念完就没事了。阿弥陀佛的教训在哪里?在《无量寿经》里,在这一本经里面,这本经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教诲,佛佛道同,没有例外的,我们要依教奉行。晚课也用这个十念法,念完之后仔细反省,我今天一天有哪些又做错了。这样早晚课,功夫就得力。
平常我提倡是一天九次十念法,这大家都知道的,时间虽然短,心清净,确实符合佛教的标准净念相继。相继是十句一句接著一句,这是相继,净念是这个十念里面没有夹杂,没有怀疑,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确实符合这个标准。在平常生活当中修的次数愈多愈好,但是不能少过九次,愈多愈好,容易摄心。所以断烦恼是我们学佛、修行最重要的课题。
下面是「不习禅诵」,禅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功课,不一定是参禅。禅跟诵是两个意思,因为整个佛法在大分,总不外乎宗门、教下,宗门就是大乘八个宗派里的禅宗,禅宗以外七个宗派都叫做教下;教下是诵,就是早晚课诵,宗门里面就是参禅。用禅诵就把大乘八个宗派修学全都包括了。我们念佛法门,对我们修净土的来讲就是诵经、念佛,这个不能间断,要认真的修学。
「多闻」是闻佛法,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说清楚,这个地方「多闻」没有说广学多闻,不是四弘誓愿里头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不是这个多闻。这个多闻是我们听《无量寿经》,每天都要听,一遍听完再听一遍。要听多少遍?听个一百遍、二百遍、一千遍、二千遍不算多,为什么?你没有开悟,多闻是这个意思。多闻闻一部经你心是定的,涉猎太多你心就乱了,你心就不定。心乱了烦恼就起来,断烦恼,你烦恼怎么断得了,开智慧,你智慧也开不了;一门深入,能断烦恼,能开智慧。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什么时候我们来搞?到西方极乐世界,见了阿弥陀佛再来。所以,四弘誓愿我常常跟诸位说,现在我们只要做前面两条,前面两条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完成。就是发愿度众生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我们这一生完成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搞。
所以此地这个「多闻」是我们听经一遍一遍的听,古时候难,古时候法师讲经哪里肯讲第二遍、第三遍的。同一部经,这个时期这边法师在讲,过一段时间,那边法师也讲这个经,哪里讲就到哪里听。道宣律师听《四分律》听二十遍,那不是一个人讲,一个人谁给你讲二十遍!二十个处所二十人讲,他哪里讲哪里听,专听这一部,意思在此地。我过去跟李老师学大专讲座《十四讲》,我听了十一遍,他每讲我都听,熟透了你才得受用。这是第十三段里头讲这么多东西。
第十四段是「略说戏论过有二十」,戏论就是一般讲的开玩笑,到后面我要跟诸位说清楚。末后一段,「次明发十种心,能生极乐世界」,这一段我们曾经在讲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说过,这个地方也要细说。末后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,这是全经的大意。我们明天就可以开始讲这部经,希望同修们带你自己的本子来,因为你可以写笔记,经本带回去自己看,来听的时候听讲,你也可以把笔记写在经本上。好,我们今天晚上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