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(第八集)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15-006-0008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第八讲,经文第四页第三行中间,「阿难复白佛言」,从这个地方开始。
【阿难复白佛言。为人师者。为可得呵遏弟子。不从道理。以有小过。遂之成大。可无罪不。佛言。不可不可。师弟子义。义感自然。当相讯厚。视彼如己。】
从这一段开始,这是「师弟本分」里面的第二段,「问答师教本分」,我们还是先从表解上来看,在后面这段,「问答师教本分」。第一段里面是老师呵斥,就是责备,老师处罚、责备学生的问答。这段里面的意思,师生情义合乎性德,要顺乎自然,这才是正理,经文不难懂。先把这个文消一消,前面曾经说过学生如何承事师长,这段要说明的是老师如何教导学生。『为人师者』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呵责、处罚学生?这种呵斥、处罚『不从道理』,并不依据正规的道理;或者是学生犯了一点小过,老师故意把他的过失宣扬夸大,『遂之成大』。老师要是用这种态度来对学生,他有没有罪过?这是阿难所提出来的问题。
下面佛跟我们解答说,『不可不可』,两个「不可」是特别加强语气。一个做老师绝不可以存这种心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学生,为什么?因为师生是道义的结合。在五伦里面,有天然的结合、有道义的结合,天然的结合,五伦里面只占了两种,一种是父子,这是天然的结合,另外一个就是兄弟,这是天然的结合。除这个之外,夫妇、君臣、朋友都是道义的结合,师生是属於道义的,而且在道义结合里面比一般道义结合情义更重,非常接近於天伦,天伦就是天然的结合。所以说『义感自然』,这种恩德情义,老师有恩德,学生有情义,这是「义感自然」,学生有感老师就有应。『当相讯厚』这句话的意思,当相处的时候,情谊应当常相问讯,恩情同於骨肉那么样的厚。『视彼如己』,学生看老师犹如父兄,老师看学生就像自己的子弟一样,所以说它接近於天伦。依照古礼,比我们大二十岁,这位老师他的年龄大我二十岁,我对於这位老师就要看他像父母一样;十年以长,那就像看长兄一样,这是礼里面是说一般人。如果是我们的老师,纵然他的年龄比我们小,我们也要把他当作长兄一样的敬重,他的年龄要大过我们十岁以上,我们对他就要以父母一样的敬重,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情义。第二小段:
【黜之以理。】
这是讲老师在学生有了过失的时候当然可以责备,但是要合情合理。
【教之以道。】
这个『道』是说的圣贤之道,在佛法里面是三乘大道。
【己所不行。勿施於人。弘崇礼律。不使怨讼。】
这是第二个小段,「示以正规不使怨讼」,自己所不愿意行的就不能够教人。教导的标准在佛门是崇尚戒定,在第一章里面已经跟诸位说过,儒家在崇礼乐,佛法讲戒定,世间法讲礼乐。「礼主和,有定分」,分就是分寸,有一定的分寸,不可以不及,也不可以超过。「律主严」,佛法的戒律「有定条」,在戒经里面有条文记载的。「此言必使宽严得中也」,教学要记住这个原则,就是宽严要得中;换句话说,不能够过於宽,过於宽学生就不听话;也不能过於严格,过於严格学生对於老师畏惧、害怕,表面上虽然服从你,心里面不服。因此,教导的原则一定要宽严得中,学生才能够心服口服,真正收到教学的效果。『不使怨讼』,「怨讼是内存不平则怨恨,外面又想公论以明其曲直」,在外面他也想让舆论、让大众出来为他主持公道,这就是怨讼。如果学生心里有怨,在行为上有议论,对於老师有议论,这样就不好。这种情形,佛告诉我们,做老师的人要尽量的避免,不叫学生心里对老师有不平、有怨恨,不要让学生在背后议论老师、批评老师,这是做老师的人应当要晓得。如果叫学生没有这些事情,老师的教诫必须要著重『礼律』,如果是依照「礼律」的道理来教,学生心服口服,自然没有这些事情。底下一段说:
【弟子亦尔。】
做学生的也是这样。
【二义真诚。】
二义是双方,学生对待老师真诚,老师教学生也是真诚。
【师当如师。】
做老师的人要像个老师。
【弟子当如弟子。】
做学生的人也要像个学生。
【勿相诽谤。】
决定不可以互相的毁谤。
【含毒致怨。】
『含毒致怨』是学生对老师。
【以小成大。】
这是把小的过失宣扬得很大,这是老师待学生,这都是错误的。
【还自烧身。】
古礼常说,「观其友而知其人」,我们看他的老师就晓得他的学生,看学生也晓得老师,为什么?因为他是一体的,他是分不开的,这一点无论我们是做老师、做学生都应当要懂得。底下是这一小段的总结,弟子背叛老师的罪过。
【为人弟子。当孝顺於善师。】
特别是一个好的老师,一定要有孝敬之心。
【慎莫举恶意向师。】
对待老师千万不可以有恶意。
【恶意向师。是恶意向佛。向法。向比丘僧。】
这是说的三宝。
【向父母无异。天所不覆。地所不载。】
这几句话说得很重。所以我们无论在世出世间求学的时候,我们自己是个学生的身分,应当要明理,要把学生的职责做到,要做个好学生,唯有好学生道业、学业才能圆满的成就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过去曾经有人问我讲经教学的方法,我告诉他方法固然重要,但是并不是最重要,最重要的是教学的态度,教者、学者,教者是老师,学者是学生,双方的态度,这个重要。成功的教学,态度要占百分之九十,方法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。大家只晓得要去求方法,不知道在态度上去修养,这是错误的。看到佛给我们这些开示,我们应当要觉悟。请看下文,底下是第二个大段,要讲「师生之行」。
【观末世人。诸恶人辈。不忠不孝。无有仁义。不顺人道。】
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,我们从表解给诸位细细的来说明。前面我们刚刚讲过,诸位在此地看看就可以了,「观其友而知其人,观其师而知其徒,观其徒而知其师」,这是很重要的。现在我们讲到师生之行,先说「末世兴恶」,刚才我们念的世人有四种恶。本分虽然如是,像佛在前面跟我们所讲的,「本分是这样的,然而世风日下,礼崩乐坏,师道弟子职也衰了,故佛大悲」,接著跟我们说明师生之行,这是大慈大悲,我们应当要觉悟。『末世』,经上讲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正法一千年,像法也是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我们现在正为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初期,世风虽恶,非不可救也;换句话说,还是可救,我们现在虽处在末法时期,还是有希望。在这个地方也许诸位会怀疑,我们世间人有命运,就是落在数量之中,所以有命运,天人也有命运,小乘声闻、缘觉他有命运,权教菩萨还是有命运。佛已经转八识成四智,已经超越了数量,哪里还有命运?像六祖大师所说的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六祖大师都本来无一物了,本来无一物试问问有没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?当然没有。六祖都没有了,释迦牟尼佛我们想想,比六祖总得要高明些,那是当然的,释迦牟尼佛何以还有命运?
诸位要晓得,诸佛的法运不是从佛菩萨那方面说的,而是从众生这方面讲的。我们就以学校教学来做个比喻,教学的过程当中,我们讲有三个阶段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这三个阶段,如果我们要问老师有没有这三个阶段?老师没有,老师哪里有什么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没有,而这三个阶段是对在学学生而说的。同样的道理,佛的法运是由一切接受佛法众生这边而言的,不是佛真的有法运,这一点我们要晓得。既然是由众生修学而言,众生的根性不定,有利根、也有钝根,因此法运是就大多数人而说的。也有例外的,譬如说正法时期有末法的人,我们拿佛陀在世的时候,当年在舍卫大城说法,就是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。舍卫大城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释迦牟尼佛,曾经听过他说法,我们把这些人好比是佛法的正法时期,有这种殊胜的因缘,亲自听佛说法。还有三分之一的人,听过佛的名字,没有见过佛,也没有听过佛说法,但是他晓得这个城市里头有个释迦牟尼佛,也晓得释迦牟尼佛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,但是他没有去听过,这就好比像法时期的人。还有三分之一的人,佛在那里住了那么多年,他根本就不晓得,连佛的名号都没有听说过,这等於是正法里面的末法,不是一样的道理吗?佛世如是,我们现在亦然。换句话说,现在是末法,末法里面也有正法,真正通达佛理,依教修行证果者,这是末法中的正法;对於佛法有信解,不能够依教修行,这是末法当中的像法;对於佛法虽然相信,虽然理解,但是犹有怀疑,依然不能够断除烦恼习气,还是追求五欲六尘,这是末法当中的末法,这点意思我们要晓得。今天经里所讲的乃是末法当中末法之人,『诸恶人辈』。
佛在此地给我们举出四种恶,第一种是『不忠』,第二是『不孝』,第三是『无有仁义』,第四是『不顺人道』,我们一桩一桩来看。「不忠,国以民为贵,君为尊」,君在过去是帝王,在现在是总统,它的意思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。老百姓是被领导者,君是领导者,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看,换句话说,领导人就好比我们一个家里面的家长一样,他是代表我们这一家,国家的领导人他代表我们这一国。尊敬他就是尊敬我们的国家,就是尊敬我们的老百姓,就是这个意思,所以说君为尊,故忠摆在第一位。这个意思是说对国家元首要尽忠,要尊敬他,对於我们自己的职责要尽忠,尽忠职守,对於我们的朋友要尽忠心。佛说在这个时代,就是末法时期,大家不能尽忠心,对元首、对自己的职责,元首就代表国家,对国家、对元首、对自己的职责、对自己的朋友不能尽忠心,这是大恶。这样的人多了,这个世界就叫恶世。
第二是不孝,「家以父母为尊」,所以把孝摆在第一位。「古圣教民孝道,养之以礼」,子女养父母要以礼;「葬之以礼」,父母百年之后葬之以礼;「祭之以礼」,每年春秋的祭祀要以礼。「此谓对父母师长不能尽孝」,「此」是经里面这段经文佛所讲的,对父母尊长不能尽孝道。礼是发乎於天性的,礼有节制的,合礼则能顺乎人情,彼此都能够相安。在此地,这个礼是以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,十三经里面我们称之为「三礼」,以这个为标准,这是讲古礼。我们今天一定要懂得礼的精神,我们要把它做到,至於礼的细节,因为时代不相同,社会背景不相同,可以顺时尚,就是顺现在的风俗习惯,可是它的精神一定要遵守,这才叫尽孝。实际上要讲到尽孝,的确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,如何才能说到尽孝?诸位在此地可以看看,「孝」这个字在六书里是属於会意,上面是个「老」字,上一半是老,下一半是「子」。这个意思就是教给我们父子是一,是一个身,是一个人,不是两个人,不是两个身。过去还有过去,未来还有未来,我们过去父母还有父母,子女还有子女,跟佛法里所说的竖穷三际是一样的意思。竖穷三际必定是横遍十方,横遍十方是从我们兄弟姐妹,也是一体。十方三世是一体,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法身,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,要体认这个事实,才能够谈到尽孝。
由此可知,儒家有尽孝之名,佛法里头有尽孝的事实,儒佛一结合,这才是真正圆满的学问,是美满幸福的人生。佛法在行持上,把孝行推广,以孝顺父母之心孝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为什么?因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它是一体。所以今天外国人说上一代跟下一代当中有代沟,不晓得如何来弥补这个代沟。在我们中国,你看看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,这当中没有代沟的存在。诸位好好的看看这个字,你就体会里头的意思,也能够体会到我们古圣先贤、我们老祖宗创造文字里面含的意思太深了!所以,中国文字叫你看到就会开悟,是含著有无量的意思在里面。
此地我们讲的最简单的就是养,不知道如何去养父母,这个养诸位要晓得,不仅仅是饮食,如果说饮食上照顾这是讲孝养父母,古人所谓犬马亦有养,畜生也能做得到。我们不仅是养父母之身体,我们要养父母之心,就是要顺父母的意思,这是孝。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,在世间法里讲这是大孝,佛法里的孝道更不必说了。佛法里面讲孝道,自己成佛作祖才是真正大孝,佛门里常讲「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」,这也是事实。现在正是冬至的时候,我们法施会跟图书馆每年冬至举办祭祖的法会,我们祭祖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,我们是祭百姓祖先,不管他家里头有没有人来参加,我们是一律平等的祭祀。今天晚上我们祭祖法会圆满,这就是刚才所讲的祭之以礼。尽孝道,自己晓得孝自己的父母,晓得养自己的父母,晓得祭自己的父母,还要知道祭天下人的父母。别人跟我有分,有界限,那是他迷惑颠倒,他不知道这个事实,觉悟的人晓得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是一不是二。所以祭祀要普遍的祭祀,这是我们法施会历年来所提倡的。
『无有仁义』,什么叫做仁?什么叫做义?先要把这两个字认清楚。「仁」也是会意,二人,看别人就跟看自己一样,这就是仁。在古德的解释,慈悲之心是仁,对待任何人、对待任何物是一片慈悲。释迦牟尼佛,释迦这两个字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仁慈,能仁,而弥勒称之为慈氏。佛菩萨没有不仁慈的,觉悟的人没有不仁慈的,这是我们在这里简单的跟诸位说明。「慈悲为仁,合理叫做义,处社会视大众为尊,所以仁义为先。」在家里要尽孝,在国家要尽忠,处众要讲仁义,待人接物要是无有慈心,没有慈悲心,不合情不合理,这就叫无有仁义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大众,确实是这样的,佛在三千年前,把末法时期一切的恶业现象全都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。
底下一句是『不顺人道』,什么是人道?人道是「六道当中得生人道之正因」,这是人道,也叫人格,就是投胎投到人道来的资格,他所具备的一些条件。儒家讲的是五常,这是人道,五常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这叫五常;在佛法里面叫五戒,前面已经讲过。「而世以五伦十义为人道」,这就讲得更详细一点。中国自古以来,我们的社会是一种坚强团结的整体,因此团结两个字是从外国来的,外国怎么样?因为他们的国与国、家与家、人与人都是以个体为中心,一个一个的,他需要团结。可是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不然,中国文化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乃至於整个世界,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一体的,当中没有分隔。
五伦从夫妇开始,夫妇是室,就是一个房间,同一个房间,这是夫妇,所以五伦「肇端乎夫妇」,从夫妇开始。室之外面就是家,一个家里面,上面有父母,下面有子女,平行的有兄弟姐妹,这是个家,一家也是一个整体。家外面是我们的国,国上面有君,下面则有臣,在社会上平行的则有朋友,朋是指同学而说,友是指同志而讲,同学为朋,同志为友,所以是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」。因此,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,以佛法来看,的确它是一个整体。五伦各有各应尽之义务,义务就是他的职责,他应该要尽的。所谓义务就是没有报酬的,没有条件的,这个才叫义务。礼是礼尚往来,它是有报酬的,义是没有报酬的,是尽义务的,应该要这样做法的。
儒家给我们说的,五伦里头就是十义,父慈子孝,父慈,诸位要晓得,十义就是人道,你做别人的父亲你要慈爱,你做别人的子女你要孝顺;你做哥哥的,哥哥要良,做弟弟,弟弟要悌,悌就是要顺从、要恭敬,良就是友爱,要帮助父母照顾自己的弟妹。夫义、妇听,长惠、幼顺,在朋友当中,年岁大的对小的要有恩惠,年岁小的对年岁大的要能顺从;君仁、臣忠。慈、良、义、惠、仁、孝、悌、听、顺、忠,这是人道,这十种身分都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具足的。在家庭里面,你对父母,你是儿子的身分;对你的子女,你是父亲的身分;对你弟弟,你是哥哥的身分;对你哥哥,你是弟弟的身分。在社会上,你是一个公司行号的老板,那你是君的身分;你是替别人做事,是个伙计,你是臣的身分。所以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具足了这十种身分,这十种身分要尽十种义务,这就是行人道。如果说父不慈,子不孝,兄不良,弟不悌,乃至於君不仁,臣不忠,这就是不顺人道,才有种种悖逆的行为。
我们讲到中国固有文化,这是我们固有文化的大根大本,我们今天要发扬中华文化,要复兴中华文化,从哪里做起?要从这个地方做起,扩大则四海之内皆兄弟。佛法里跟我们说,「一切众生,皆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」,这是佛在戒经里面跟我们讲的。这个范围比儒家讲的范围更大,因为一切众生包括六道,不但包括六道,而且包括了他方世界,《华严》里面跟我们讲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他怎么不是一体?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去体认,而后我们的心行才能够顺人道,顺人道就是成佛的基础。
第二段是特别讲出家人,前面这一段是讲社会上的四种恶。下面讲佛门里面的恶,「比丘损他」,第一小段是「见恶不省」,省是反省,请看经文:
【魔世比丘。四数之中。但念他恶。不自止恶。】
这是第一小段。
【嫉贤妒善。更相沮坏。】
这个两句就是一段。
【不念行善。强梁嫉贤。】
这是第三段。
【既不能为。复毁败人。】
这两句是第四段。
【断绝道意。令不得行。】
这是第五段。请看表解,什么叫『魔世』?「魔」就是无明,就是迷,迷惑颠倒,就是障,我们讲障碍,烦恼障、所知障,就是恶作之称。所以魔就是磨折我们的心性,折磨我们的真如本性。「世间迷惑恶作者多,则为魔世,世随人心善恶而转」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。由此可知,魔世也不是有一定的,并没有一定,世间大多数的人心善,这个世间就好,多数人造恶,这就叫魔世。像刚才佛讲世间的四种恶,这四种恶当然也影响到佛门,佛门里面都是一些无明、迷障、恶作这种人很多,所以说「魔世比丘」。
比丘是梵语,受具足戒的出家人,具足戒就是男子二百五十条戒他都受了,女子有三百多条戒统统受了,这叫具足戒,男子称比丘,女子称比丘尼。比丘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是「乞士」,「一钵资身,无所蓄藏,专求法要」。佛的制度,出家人是三衣一钵,因为印度是属於热带,生活所需他有三件衣就足够了,连晚上睡觉,衣也可以当作被子来盖,所以他有三衣就足够了。另外有个钵,钵就是托钵,乞食而用的。他无所蓄藏,他没有财产,他把一切全都舍掉了,一心一意的只求法要,法是佛法,要是佛法里面最精要的,他要求这个。这条我们也可以这样说,在中国人,乞食就是乞丐,到处要饭吃的乞丐,不过这个乞丐有一点不同,他是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乞丐。第二个意思「破恶」,「正慧观察,破烦恼恶,不堕爱见」,他有这个能力。他所修学的是戒定慧三学,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他对於世出世间的看法是以智慧来观察,而不是感情,不是烦恼。智慧照世间才能够断一切烦恼恶,六根对於六尘境界不起贪爱之心,没有贪爱之心,也不会有邪知邪见,所以他不堕在爱见里面。第三个意思有「怖魔」的意思,他发心受戒,羯磨成就,魔就生怖了。这个魔,诸位要晓得,这是天魔之魔,跟此地讲的魔意思不相同,这是天魔。魔王他就恐怖,害怕了,他怕什么?他的子孙又跑掉了,他所统辖的人民又有一个超越三界,脱离他的管辖,他心里不高兴,意思是这样的。
这个地方有一个术语,怕初学的人不懂,「发心受戒」大家容易明白,什么叫「羯磨成就」?羯磨是梵语,印度话,古时候翻作作法,如果照现在意思来讲就是会议。会议里面的程序就叫做羯磨,依照一定的会议程序来成就受戒这桩事情,使他能够真正如法的得戒。在羯磨里面最重的是白四羯磨,比如我们现在立法院,法律立法的时候要三读通过,这就很慎重。要把条文念一遍,念完之后看看这些立法委员们有没有意见,没有意见算通过了,这是第一读通过;然后再念第二遍,再念第三遍,念了三遍都赞同,这个条文才成为正式的法律。在佛法里面是四读,而不是念三遍,要把这个文念四遍,在程序它是四番,四番羯磨,三次还不算,第四次再念,如果有意见的话还可以提出来,如果四次念下去都没有意见,这算通过了。民主会议的制度在三千年前就存在佛门,佛门里面就是用这种方式,所以说三读、四读,凡是重要的都是四读才通过。这是我们大家必须要遵守的。羯磨就是在受戒的时候四番羯磨,受戒的三师和尚以及七证,大家都赞同,这个人算是得戒了。魔看到这个情形,这么慎重,在这里开会为他来做这个佛事,这个成就,魔王才恐怖。这是「羯磨」两个字。
再看『四数』,「四数」就是出家的四众,这里面有比丘,男众受具足戒律的,比丘尼是女众受具足戒的,另外有沙弥,未成年的男众,沙弥尼是女众,共同组织一个和合的僧团。僧团在梵文里面叫做僧伽,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僧团,简称之为僧,意思叫和合众。这一共有七条,第一条是「同证无为解脱名理」,理和合,这是讲证果相同,第二是「身同住」,第三是「口无诤」,第四是「意同悦」,法喜充满,第五是「见同解」,第六是「戒同修」,第七是「利同均」,后面六条叫做事和。在这一段里面,我们要把这个意思跟诸位介绍一下。理合是同证无为解脱,这是修行证果的事情,如果在净土里面来讲,就是同证一心不乱,同生西方净土,这是理和。这是修行的目标,就是大家同一个目标,同一个志向。后面才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有六条是我们同住的公约。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,所以我们团体共同生活的公约只有七条。
在事上六条里面,最重要的就是「见同解」,这一条最重要。见是见解,见解要相同,因为大家见解相同,他在一块才能够相安无事,见解不相同,一个人一个意见,他必定不能够和睦相处,所以这是一个基本的共同生活的公约。现在我们晓得,有许多的寺院,也有一些住持、法师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。他说我们这个寺庙环境、我们待人、乃至於生活都很不错,为什么一些人到我们这里来都住不久,住了二、三个月他就走了。他说我们读古书看到古时候丛林、寺院,往往一个人进去之后他就不想离开,这是什么缘故?这个问题提出来的确是值得我们检讨。首先我们要晓得七种和合里头第一条,那就是说人家到这个道场来是为了求明心见性,是为了求一心不乱,是为了求了生死、出三界,求解脱的,你这个地方是不是能够叫他办得到?如果你这个道场确实能够帮助他明心见性,能够帮助他证一心不乱,能够帮助他了脱生死,断烦恼证菩提,他当然不会走。如果到你这个道场来,一看你这个道场没法子帮助,不但不能帮助,而且还障碍我,试问他要不要走?当然要走。这是我们今天寺院这种精神,就是修学、教学的精神与古人所讲根本不相同的所在,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。
古时候寺院都有它的特性,凡是在一块同住的,都是志同道合,譬如修一心不乱的,大家都修一心不乱,这是净土道场;求明心见性的,那里头人各个都是求明心见性,禅宗道场。我们这是求一心不乱的,要有一个人他要求明心见性,在我们这里学不到,我们不是走这个路,我们就会介绍他「你的机缘在某某地方,你到那里去」,推荐、介绍给他,因为那个地方大家是这个目标。这在我们中国过去十大宗,大小乘十个宗派,随你的志愿都能够帮助你达到,都能够帮助你成就,所以人家一进道场之门一生都不愿意离开。这是一个道理。
另外一个,我们讲得比较浅显,近一点,就是见解要相同,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一致,见解一致。要如何才能达到?我们晓得,凡夫之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,想法、看法都不相同,很难相处,没有法子团结。寺院是一个整体,如果想法、看法都不一样的话,势必分裂。在从前寺院里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那么多的人,有的大道场几千人住在一起,小的道场也有几百人,如何能叫千百人大家是一样的看法、一样的想法,纵然不能完全一样,它很接近,於是乎大家都愿意在一块住,这个方式什么?每天讲经。不但教下每天二时讲经,二时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八小时,每天讲八个钟点经。禅宗也不例外,为什么要讲经?讲经是统一我们的见解,自己没有证果的时候,我们就一般来说,参禅的人没有到大彻大悟,没有明心见性,念佛人没有到理一心不乱,佛跟我们讲不能相信自己的见解,自己见解是错误的。甚至於佛说得很清楚,在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,都不能相信你自己的想法、看法,为什么?会有错误。证得阿罗汉才叫做正觉,意思就是说这个时候你可以相信你自己,你的看法、你的想法接近於正确,不至於错误。
凡夫之人,见解当然是有问题,我们初学的人怎么办?要把自己的想法、看法放弃掉,接受释迦牟尼佛他的看法、他的说法。可是我们不迷信,我们也不是武断的一定要接受他的,他只是提供我们意见,要我们自己去证实,到你自己证实之后,那就是你自己的知见。你自己的知见与诸佛菩萨的知见一定相同,所谓是佛佛道同,为什么?他见到的是真理,你见到也是真理,真理只有一个,怎么会不一样?决定是一样的。由此可知,寺院里头不能不讲经。你现在寺院里头不讲经,你没有办法纠正他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想法,你无法去纠正他,换句话说,他当然住不长久。能够在你这里住三个月,那算很了不起,没有住上三天就走了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古时候寺院、丛林每天讲经,领众参学,他到那个地方去真有所得,时有所得,你赶都赶不走,他自己怎么会走?把从前寺院、丛林的性质、制度、方法,跟我们现在一比较我们就明了了,哪些地方是我们自己本身做错了。
另外一个重要的一条,就是「利同均」,利同均是讲物质生活要一律平等,不能够说住持、当家可以开小伙,吃得好一点,可以穿得好一点,不可以,一视同仁。因为寺院里面供养是十方供养的,供养是平等供养,所以在寺院里头从住持和尚到清众,穿的、吃的一律平等,一样的,没有两样,大家心服口服,不会再有争论。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大家庭,大家庭的制度,现在你们没有见到,你们去看看《红楼梦》,《红楼梦》就是描写我们中国古时候的一个家庭,他这一家有一百多人,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。从前家庭制度,它有个管家,等於是管总务的,《红楼梦》里管总务的是凤姐,就好比现在寺院里当家师一样。上上下下每个人每个月都有零用钱,好像佛门里面发单资,一般好像公司行号发薪水,他都有定的。你在外面赚的钱要缴回公家,你所用的由公家来支给你,大家庭制度是这样的,没有私财,你所赚的一切都归团体,归给家这个团体,每个人要用开销由团体来支付。我们中国的寺院就是个大家庭,而这个大家庭是个整体,每个成员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,部分与整体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存在,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而后才能谈到身同住、口无诤,大家不会彼此争吵,不会有这个现象;意同悦,每个人心里都非常欢喜,法喜充满,这才是一个和睦的僧团。
佛给我们讲,现在情形变了,「魔世比丘,四数之中」他不和睦了,『但念他恶,不自止恶』,一天到晚就看别人的过失,一天到晚就批评别人,自己的过失他不知道,他不晓得去改,这是大毛病。『嫉贤妒善』,贤是指贤人,善是讲善事,贤人善事,他自己不晓得学贤人,不知道去做善事,遇到贤人嫉妒他,遇到善事他也嫉妒。不但嫉妒,『更相沮坏』,他还要去破坏,这是末法时期魔世佛门的状况,我们今天都见到了。诸位看表解,这是「嫉妒阻善」,阻止人行善。在我们想像当中,行善,善是好事,世间人常说好事多磨。今天我们做好事不敢张扬,暗中来做,为什么?如果张扬出去,就有这些恶人嫉妒、障碍来阻挠你,不让你成就。『不念行善,强梁嫉贤』,这是说他不起善念,强梁是横行霸道的意思,犹言强横不讲道理。《老子》里头有句话说,「强梁者不得其死」,就是这种人多半不得好死。他自己心里面没有善念,他没有善行,横行霸道,蛮横不讲理,嫉妒一些贤人,破坏一些好事,这是魔世的现象。『既不能为,复毁败人』,就是自己不为,自己不肯干,他知不知道这是好事?他晓得,晓得他不干,别人干了他嫉妒,一定要破坏。
这个地方请大家要注意到,「出家所为即是修道、弘道、传道,自利利他」,这个三条一定要好好的记住。「自己不能为,反而破坏他人修行、弘化事业者,非灭法者何也」,他所干的不是护持佛法,是要把佛法消灭掉。诸位就可想而知,佛在经论里常常跟我们讲,如果我们亵渎经像,果报都在三途;如果要把佛法消灭掉,果报在哪里?必定在无间地狱,永劫不得翻身。诸位如果说把这些经典仔细去多念几遍,能够把它记住,你睁开眼睛看看我们今天社会,你就晓得哪些人已经在阿鼻地狱挂了号、注了册。干这些事情就是挂号,就是注册,不久他就要去报到。你看在心里面,可怜悯者,还有什么好计较的?对於这样可怜的人不能跟他计较,应当生怜悯之心。但是他迷惑太重,没有法子能够劝醒他,只好随他去,不能救他,看著他堕落。我们看他堕落,诸佛菩萨比我们看得更清楚,就是说他得度的机缘没有成熟。但是我们看在眼里,尽我们的心、尽我们的力去挽救他,只要尽心尽力,我们自己的功德念念圆满,他接受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情,但是这里面一定要有善巧方便。
底下两句是『断绝道意,令不得行』,这就是自己修道的念头断尽了,根本就没有了。他自己没有修道的念头这还罢了,他还得用尽心机想尽办法叫别人也不要去修道,跟他一样,这真正是魔王。或者他把佛法变质,以他自己的意思、他自己的欲望来领导大众,希望一切大众满足他自己的欲望,而假借佛教的名义。这都是假的佛弟子,是魔子魔孙,我们在今天社会里头,特别是在今天佛门里,我们要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。佛在《楞严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」,就是指这些人。他也是用的佛的招牌,也拿著佛的经典,可是讲的不是佛的意思而是他自己的欲望,他的目的是希望满足他自己的欲望,这就是邪师,这就是魔王。
这个地方有一点意思,我们也在此地跟诸位写出来,「令不行道」,「修道是为了生死,破迷启悟,末法时期的比丘闭绝了道门,令众生长沦苦海,此类比丘,皆魔化入佛」。魔子魔孙变化渗透在佛门里面,他的目的是「欲坏佛法」,他来是做破坏工作的,是要把佛法破坏,真是防不胜防。所以末法时期有多少好心的人想学佛,都被这些魔欺骗,都跟他们去了。「世俗人坏法、灭法者亦多」,他为什么坏法、灭法?就是跟魔去,魔是要坏法、是要灭法,世人无知,以为他是正法跟他去学,帮助他来破坏佛法,来灭绝佛法。「故佛子不可不知护持,护法必有智慧善巧,方能得益」,这是很重要的;换句话说,自己戒定慧三学如果要没有成就的话,怎么能够谈得上护法?自己没有真正的道意,如何能够辨别真佛、假佛,佛与魔你怎么能够辨别?自己要有真实道意,自己一定要闻正法,接触大众,见色闻声立刻就能辨别邪正,哪是真的、哪是妄的,哪是正、哪是邪,哪是善、哪是恶,哪是利、哪是害,要有这种能力来辨别,我们自己才会有成就。辨别一定要记住四依法,「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」,千万要记住这四句话。
【贪欲务俗。多求利业。积财自丧。厚财贱道。】
这两句好懂,『欲』是什么?五欲六尘。既然出家了,还要贪图五欲六尘,既然出家了,对於世俗的事情还放不下,还去『务俗』。他目的何在?『多求利业』,业是事业,什么事业?营利的事业。固然有些人说,我们今天弘法利生要钱,没有钱怎么能弘扬佛法、怎么能度众生?为了要度众生,我们想尽方法去赚钱,想尽方法使财源不至於中断。诸位要晓得,这个话说得很好听,其实错了,错在哪里?以前庞居士跟我们说过,庞居士在世的时候,《六祖坛经》里面都有记载的。六祖说他死了七十年以后,有两个菩萨从东方来,一个在家的,一个出家,在家的就是庞居士,这菩萨示现的,他示现的是大财主,有钱。他全家都学佛,修行到一个阶段,个个都明心见性,他把他家里的财物装在一条大船上,把船划到江中心,船底打破,使金银财宝统统沉到水里面去。人家就问他,「你修道了,不贪世间财宝,拿世间财宝去做好事多好?」他老人家说了一句话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诸位要记住这句话。
佛要不要做好事?要做,但是佛做好事是随缘做好事,而不是攀缘做好事;换句话说,我们要不要做好事?要做,但是决定不妨碍我们的清净心,做好事,如果妨害我们自己的清净心,我不做;换句话说,我有一块钱我做一块钱的好事,功德圆满。我有一块钱,不行,我得想办法找十块钱来做好事,你的心动了。你找不到的时候你起烦恼,你找到的时候还起烦恼,这叫得不偿失,把无漏的功德变成有为的福报,实在是太可惜了,真正修道人要晓得这个意思。所以我们要是做一桩事情,大众的力量是大众发心自动来要求的,这个事情可以做,为什么?没攀缘。大众没有这个念头,或者大众这个意念还没有成熟,你勉强去做,想尽方法到处奔波来去做,这时候你烦恼现前,你完全用的是攀缘心,换句话说,你自己已经错了,这就是「好事不如无事」!
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,我们所作所为求个什么?念念功德圆满,时时刻刻是法喜充满,这个多自在。你要想法喜充满,你要想得大自在,决定不可以攀缘,学诸佛菩萨的随缘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随缘。任何事情不勉强,弘法利生也不勉强,因缘成熟了,自然有佛菩萨来护持。就像章嘉大师当年跟我讲的,真正发菩提心修菩提道弘法利生的人,诸佛菩萨护念,到什么时候诸佛菩萨会给你安排一条路子让你去走,自己一点都不要操心。我一生学佛得力於章嘉大师这个教训。「心安理得」这句很重要,不可以「多求利业」,不但多求利业,少求利业都不可以要,根本就不求利业,把贪心断掉,世俗的事情统统放下,一心在道。
『积财自丧,厚财贱道』,这两句话真是一针见血。为什么?没有钱的时候心在道上,一天到晚心里「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观世音菩萨」,心里没有事情。如果有了钱怎么样?心里念这个钱,现在这个钱放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生利息,或者是钱要贬值了,想什么方法能保持。麻烦大了,钱愈多他心里面佛菩萨都没有了,完全钻在钱眼里面出不来,这种人就可怜。所以学佛的人要记住,不可以积财。近代有几位大师,在从前没有这种情形,近代法师有很多人供养,供养你就有钱了。你要记住,像印光大师、像虚云老和尚,他们在家皈依的徒弟至少也有一百多万人,每年老和尚得的供养,在那个时候讲银元,都是几百万。老和尚拿这些钱怎么样?全布施了,他不积,我们在这些传记上看,哪个地方要是有水灾、旱灾,老和尚一赈济,银元就几十万。救灾、布施,苏州弘化社印的经印了多少,版本印得好,装订好,那是印光老和尚弟子们送给他的钱他来做这些事情。弘化社的书是送人的,有钱的人他也卖,成本流通,没有钱的人有半价流通,还有完全赠送流通,它有个办法的,就是不积。如果你有钱了,自己在银行开个户头,这个事情可麻烦大了,自丧!这样发展下去必定是把钱看重了,厚财,把财富看重,把道看贱了;换句话说,你满心里面都是财富,没有道。这是比丘自丧。
如果今天要是救自己,我们如果确实像佛所讲的「贪欲务俗,多求利业,积财自丧,厚财贱道」,那我们前途是一片黑暗,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过去之后,马上就向阿鼻地狱报到,那是惨不可言。如果你念到这个经文觉悟了,你就赶快回头,把这些事情统统戒除,先不救别人,先救自己要紧。凡事随缘,学普贤菩萨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个事情万万不可以做。末后是这个地方的总结。
【死堕恶趣。大泥犁中。饿鬼。畜生。】
『大泥犁』就是无间地狱。明朝莲池大师云,「家有眷属,田宅之家;有五欲,六尘之家;有六道,三界之家」,有这个差别。「在家谓身居家无念解脱」,这是在家出家的人。在家出家的人好,身虽然居家,心恒在道。出家在家的,那就是佛所讲的「比丘营名利,无异俗人」,「出家出家,就是讲精进三学,恒不退失」,这是好的,这是我们应该要努力来修学的。
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,也是一个段落。大泥犁就是五无间地狱,这个事情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里面说得很清楚,表解里面下一次把字幕打出来。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第八讲,经文第四页第三行中间,「阿难复白佛言」,从这个地方开始。
【阿难复白佛言。为人师者。为可得呵遏弟子。不从道理。以有小过。遂之成大。可无罪不。佛言。不可不可。师弟子义。义感自然。当相讯厚。视彼如己。】
从这一段开始,这是「师弟本分」里面的第二段,「问答师教本分」,我们还是先从表解上来看,在后面这段,「问答师教本分」。第一段里面是老师呵斥,就是责备,老师处罚、责备学生的问答。这段里面的意思,师生情义合乎性德,要顺乎自然,这才是正理,经文不难懂。先把这个文消一消,前面曾经说过学生如何承事师长,这段要说明的是老师如何教导学生。『为人师者』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呵责、处罚学生?这种呵斥、处罚『不从道理』,并不依据正规的道理;或者是学生犯了一点小过,老师故意把他的过失宣扬夸大,『遂之成大』。老师要是用这种态度来对学生,他有没有罪过?这是阿难所提出来的问题。
下面佛跟我们解答说,『不可不可』,两个「不可」是特别加强语气。一个做老师绝不可以存这种心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学生,为什么?因为师生是道义的结合。在五伦里面,有天然的结合、有道义的结合,天然的结合,五伦里面只占了两种,一种是父子,这是天然的结合,另外一个就是兄弟,这是天然的结合。除这个之外,夫妇、君臣、朋友都是道义的结合,师生是属於道义的,而且在道义结合里面比一般道义结合情义更重,非常接近於天伦,天伦就是天然的结合。所以说『义感自然』,这种恩德情义,老师有恩德,学生有情义,这是「义感自然」,学生有感老师就有应。『当相讯厚』这句话的意思,当相处的时候,情谊应当常相问讯,恩情同於骨肉那么样的厚。『视彼如己』,学生看老师犹如父兄,老师看学生就像自己的子弟一样,所以说它接近於天伦。依照古礼,比我们大二十岁,这位老师他的年龄大我二十岁,我对於这位老师就要看他像父母一样;十年以长,那就像看长兄一样,这是礼里面是说一般人。如果是我们的老师,纵然他的年龄比我们小,我们也要把他当作长兄一样的敬重,他的年龄要大过我们十岁以上,我们对他就要以父母一样的敬重,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情义。第二小段:
【黜之以理。】
这是讲老师在学生有了过失的时候当然可以责备,但是要合情合理。
【教之以道。】
这个『道』是说的圣贤之道,在佛法里面是三乘大道。
【己所不行。勿施於人。弘崇礼律。不使怨讼。】
这是第二个小段,「示以正规不使怨讼」,自己所不愿意行的就不能够教人。教导的标准在佛门是崇尚戒定,在第一章里面已经跟诸位说过,儒家在崇礼乐,佛法讲戒定,世间法讲礼乐。「礼主和,有定分」,分就是分寸,有一定的分寸,不可以不及,也不可以超过。「律主严」,佛法的戒律「有定条」,在戒经里面有条文记载的。「此言必使宽严得中也」,教学要记住这个原则,就是宽严要得中;换句话说,不能够过於宽,过於宽学生就不听话;也不能过於严格,过於严格学生对於老师畏惧、害怕,表面上虽然服从你,心里面不服。因此,教导的原则一定要宽严得中,学生才能够心服口服,真正收到教学的效果。『不使怨讼』,「怨讼是内存不平则怨恨,外面又想公论以明其曲直」,在外面他也想让舆论、让大众出来为他主持公道,这就是怨讼。如果学生心里有怨,在行为上有议论,对於老师有议论,这样就不好。这种情形,佛告诉我们,做老师的人要尽量的避免,不叫学生心里对老师有不平、有怨恨,不要让学生在背后议论老师、批评老师,这是做老师的人应当要晓得。如果叫学生没有这些事情,老师的教诫必须要著重『礼律』,如果是依照「礼律」的道理来教,学生心服口服,自然没有这些事情。底下一段说:
【弟子亦尔。】
做学生的也是这样。
【二义真诚。】
二义是双方,学生对待老师真诚,老师教学生也是真诚。
【师当如师。】
做老师的人要像个老师。
【弟子当如弟子。】
做学生的人也要像个学生。
【勿相诽谤。】
决定不可以互相的毁谤。
【含毒致怨。】
『含毒致怨』是学生对老师。
【以小成大。】
这是把小的过失宣扬得很大,这是老师待学生,这都是错误的。
【还自烧身。】
古礼常说,「观其友而知其人」,我们看他的老师就晓得他的学生,看学生也晓得老师,为什么?因为他是一体的,他是分不开的,这一点无论我们是做老师、做学生都应当要懂得。底下是这一小段的总结,弟子背叛老师的罪过。
【为人弟子。当孝顺於善师。】
特别是一个好的老师,一定要有孝敬之心。
【慎莫举恶意向师。】
对待老师千万不可以有恶意。
【恶意向师。是恶意向佛。向法。向比丘僧。】
这是说的三宝。
【向父母无异。天所不覆。地所不载。】
这几句话说得很重。所以我们无论在世出世间求学的时候,我们自己是个学生的身分,应当要明理,要把学生的职责做到,要做个好学生,唯有好学生道业、学业才能圆满的成就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过去曾经有人问我讲经教学的方法,我告诉他方法固然重要,但是并不是最重要,最重要的是教学的态度,教者、学者,教者是老师,学者是学生,双方的态度,这个重要。成功的教学,态度要占百分之九十,方法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。大家只晓得要去求方法,不知道在态度上去修养,这是错误的。看到佛给我们这些开示,我们应当要觉悟。请看下文,底下是第二个大段,要讲「师生之行」。
【观末世人。诸恶人辈。不忠不孝。无有仁义。不顺人道。】
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,我们从表解给诸位细细的来说明。前面我们刚刚讲过,诸位在此地看看就可以了,「观其友而知其人,观其师而知其徒,观其徒而知其师」,这是很重要的。现在我们讲到师生之行,先说「末世兴恶」,刚才我们念的世人有四种恶。本分虽然如是,像佛在前面跟我们所讲的,「本分是这样的,然而世风日下,礼崩乐坏,师道弟子职也衰了,故佛大悲」,接著跟我们说明师生之行,这是大慈大悲,我们应当要觉悟。『末世』,经上讲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正法一千年,像法也是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我们现在正为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初期,世风虽恶,非不可救也;换句话说,还是可救,我们现在虽处在末法时期,还是有希望。在这个地方也许诸位会怀疑,我们世间人有命运,就是落在数量之中,所以有命运,天人也有命运,小乘声闻、缘觉他有命运,权教菩萨还是有命运。佛已经转八识成四智,已经超越了数量,哪里还有命运?像六祖大师所说的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六祖大师都本来无一物了,本来无一物试问问有没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?当然没有。六祖都没有了,释迦牟尼佛我们想想,比六祖总得要高明些,那是当然的,释迦牟尼佛何以还有命运?
诸位要晓得,诸佛的法运不是从佛菩萨那方面说的,而是从众生这方面讲的。我们就以学校教学来做个比喻,教学的过程当中,我们讲有三个阶段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这三个阶段,如果我们要问老师有没有这三个阶段?老师没有,老师哪里有什么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没有,而这三个阶段是对在学学生而说的。同样的道理,佛的法运是由一切接受佛法众生这边而言的,不是佛真的有法运,这一点我们要晓得。既然是由众生修学而言,众生的根性不定,有利根、也有钝根,因此法运是就大多数人而说的。也有例外的,譬如说正法时期有末法的人,我们拿佛陀在世的时候,当年在舍卫大城说法,就是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。舍卫大城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释迦牟尼佛,曾经听过他说法,我们把这些人好比是佛法的正法时期,有这种殊胜的因缘,亲自听佛说法。还有三分之一的人,听过佛的名字,没有见过佛,也没有听过佛说法,但是他晓得这个城市里头有个释迦牟尼佛,也晓得释迦牟尼佛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,但是他没有去听过,这就好比像法时期的人。还有三分之一的人,佛在那里住了那么多年,他根本就不晓得,连佛的名号都没有听说过,这等於是正法里面的末法,不是一样的道理吗?佛世如是,我们现在亦然。换句话说,现在是末法,末法里面也有正法,真正通达佛理,依教修行证果者,这是末法中的正法;对於佛法有信解,不能够依教修行,这是末法当中的像法;对於佛法虽然相信,虽然理解,但是犹有怀疑,依然不能够断除烦恼习气,还是追求五欲六尘,这是末法当中的末法,这点意思我们要晓得。今天经里所讲的乃是末法当中末法之人,『诸恶人辈』。
佛在此地给我们举出四种恶,第一种是『不忠』,第二是『不孝』,第三是『无有仁义』,第四是『不顺人道』,我们一桩一桩来看。「不忠,国以民为贵,君为尊」,君在过去是帝王,在现在是总统,它的意思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。老百姓是被领导者,君是领导者,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看,换句话说,领导人就好比我们一个家里面的家长一样,他是代表我们这一家,国家的领导人他代表我们这一国。尊敬他就是尊敬我们的国家,就是尊敬我们的老百姓,就是这个意思,所以说君为尊,故忠摆在第一位。这个意思是说对国家元首要尽忠,要尊敬他,对於我们自己的职责要尽忠,尽忠职守,对於我们的朋友要尽忠心。佛说在这个时代,就是末法时期,大家不能尽忠心,对元首、对自己的职责,元首就代表国家,对国家、对元首、对自己的职责、对自己的朋友不能尽忠心,这是大恶。这样的人多了,这个世界就叫恶世。
第二是不孝,「家以父母为尊」,所以把孝摆在第一位。「古圣教民孝道,养之以礼」,子女养父母要以礼;「葬之以礼」,父母百年之后葬之以礼;「祭之以礼」,每年春秋的祭祀要以礼。「此谓对父母师长不能尽孝」,「此」是经里面这段经文佛所讲的,对父母尊长不能尽孝道。礼是发乎於天性的,礼有节制的,合礼则能顺乎人情,彼此都能够相安。在此地,这个礼是以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,十三经里面我们称之为「三礼」,以这个为标准,这是讲古礼。我们今天一定要懂得礼的精神,我们要把它做到,至於礼的细节,因为时代不相同,社会背景不相同,可以顺时尚,就是顺现在的风俗习惯,可是它的精神一定要遵守,这才叫尽孝。实际上要讲到尽孝,的确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,如何才能说到尽孝?诸位在此地可以看看,「孝」这个字在六书里是属於会意,上面是个「老」字,上一半是老,下一半是「子」。这个意思就是教给我们父子是一,是一个身,是一个人,不是两个人,不是两个身。过去还有过去,未来还有未来,我们过去父母还有父母,子女还有子女,跟佛法里所说的竖穷三际是一样的意思。竖穷三际必定是横遍十方,横遍十方是从我们兄弟姐妹,也是一体。十方三世是一体,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法身,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,要体认这个事实,才能够谈到尽孝。
由此可知,儒家有尽孝之名,佛法里头有尽孝的事实,儒佛一结合,这才是真正圆满的学问,是美满幸福的人生。佛法在行持上,把孝行推广,以孝顺父母之心孝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为什么?因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它是一体。所以今天外国人说上一代跟下一代当中有代沟,不晓得如何来弥补这个代沟。在我们中国,你看看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,这当中没有代沟的存在。诸位好好的看看这个字,你就体会里头的意思,也能够体会到我们古圣先贤、我们老祖宗创造文字里面含的意思太深了!所以,中国文字叫你看到就会开悟,是含著有无量的意思在里面。
此地我们讲的最简单的就是养,不知道如何去养父母,这个养诸位要晓得,不仅仅是饮食,如果说饮食上照顾这是讲孝养父母,古人所谓犬马亦有养,畜生也能做得到。我们不仅是养父母之身体,我们要养父母之心,就是要顺父母的意思,这是孝。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,在世间法里讲这是大孝,佛法里的孝道更不必说了。佛法里面讲孝道,自己成佛作祖才是真正大孝,佛门里常讲「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」,这也是事实。现在正是冬至的时候,我们法施会跟图书馆每年冬至举办祭祖的法会,我们祭祖不仅仅是祭自己的祖先,我们是祭百姓祖先,不管他家里头有没有人来参加,我们是一律平等的祭祀。今天晚上我们祭祖法会圆满,这就是刚才所讲的祭之以礼。尽孝道,自己晓得孝自己的父母,晓得养自己的父母,晓得祭自己的父母,还要知道祭天下人的父母。别人跟我有分,有界限,那是他迷惑颠倒,他不知道这个事实,觉悟的人晓得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是一不是二。所以祭祀要普遍的祭祀,这是我们法施会历年来所提倡的。
『无有仁义』,什么叫做仁?什么叫做义?先要把这两个字认清楚。「仁」也是会意,二人,看别人就跟看自己一样,这就是仁。在古德的解释,慈悲之心是仁,对待任何人、对待任何物是一片慈悲。释迦牟尼佛,释迦这两个字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仁慈,能仁,而弥勒称之为慈氏。佛菩萨没有不仁慈的,觉悟的人没有不仁慈的,这是我们在这里简单的跟诸位说明。「慈悲为仁,合理叫做义,处社会视大众为尊,所以仁义为先。」在家里要尽孝,在国家要尽忠,处众要讲仁义,待人接物要是无有慈心,没有慈悲心,不合情不合理,这就叫无有仁义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大众,确实是这样的,佛在三千年前,把末法时期一切的恶业现象全都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。
底下一句是『不顺人道』,什么是人道?人道是「六道当中得生人道之正因」,这是人道,也叫人格,就是投胎投到人道来的资格,他所具备的一些条件。儒家讲的是五常,这是人道,五常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这叫五常;在佛法里面叫五戒,前面已经讲过。「而世以五伦十义为人道」,这就讲得更详细一点。中国自古以来,我们的社会是一种坚强团结的整体,因此团结两个字是从外国来的,外国怎么样?因为他们的国与国、家与家、人与人都是以个体为中心,一个一个的,他需要团结。可是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不然,中国文化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乃至於整个世界,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一体的,当中没有分隔。
五伦从夫妇开始,夫妇是室,就是一个房间,同一个房间,这是夫妇,所以五伦「肇端乎夫妇」,从夫妇开始。室之外面就是家,一个家里面,上面有父母,下面有子女,平行的有兄弟姐妹,这是个家,一家也是一个整体。家外面是我们的国,国上面有君,下面则有臣,在社会上平行的则有朋友,朋是指同学而说,友是指同志而讲,同学为朋,同志为友,所以是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」。因此,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,以佛法来看,的确它是一个整体。五伦各有各应尽之义务,义务就是他的职责,他应该要尽的。所谓义务就是没有报酬的,没有条件的,这个才叫义务。礼是礼尚往来,它是有报酬的,义是没有报酬的,是尽义务的,应该要这样做法的。
儒家给我们说的,五伦里头就是十义,父慈子孝,父慈,诸位要晓得,十义就是人道,你做别人的父亲你要慈爱,你做别人的子女你要孝顺;你做哥哥的,哥哥要良,做弟弟,弟弟要悌,悌就是要顺从、要恭敬,良就是友爱,要帮助父母照顾自己的弟妹。夫义、妇听,长惠、幼顺,在朋友当中,年岁大的对小的要有恩惠,年岁小的对年岁大的要能顺从;君仁、臣忠。慈、良、义、惠、仁、孝、悌、听、顺、忠,这是人道,这十种身分都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具足的。在家庭里面,你对父母,你是儿子的身分;对你的子女,你是父亲的身分;对你弟弟,你是哥哥的身分;对你哥哥,你是弟弟的身分。在社会上,你是一个公司行号的老板,那你是君的身分;你是替别人做事,是个伙计,你是臣的身分。所以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具足了这十种身分,这十种身分要尽十种义务,这就是行人道。如果说父不慈,子不孝,兄不良,弟不悌,乃至於君不仁,臣不忠,这就是不顺人道,才有种种悖逆的行为。
我们讲到中国固有文化,这是我们固有文化的大根大本,我们今天要发扬中华文化,要复兴中华文化,从哪里做起?要从这个地方做起,扩大则四海之内皆兄弟。佛法里跟我们说,「一切众生,皆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」,这是佛在戒经里面跟我们讲的。这个范围比儒家讲的范围更大,因为一切众生包括六道,不但包括六道,而且包括了他方世界,《华严》里面跟我们讲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他怎么不是一体?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去体认,而后我们的心行才能够顺人道,顺人道就是成佛的基础。
第二段是特别讲出家人,前面这一段是讲社会上的四种恶。下面讲佛门里面的恶,「比丘损他」,第一小段是「见恶不省」,省是反省,请看经文:
【魔世比丘。四数之中。但念他恶。不自止恶。】
这是第一小段。
【嫉贤妒善。更相沮坏。】
这个两句就是一段。
【不念行善。强梁嫉贤。】
这是第三段。
【既不能为。复毁败人。】
这两句是第四段。
【断绝道意。令不得行。】
这是第五段。请看表解,什么叫『魔世』?「魔」就是无明,就是迷,迷惑颠倒,就是障,我们讲障碍,烦恼障、所知障,就是恶作之称。所以魔就是磨折我们的心性,折磨我们的真如本性。「世间迷惑恶作者多,则为魔世,世随人心善恶而转」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。由此可知,魔世也不是有一定的,并没有一定,世间大多数的人心善,这个世间就好,多数人造恶,这就叫魔世。像刚才佛讲世间的四种恶,这四种恶当然也影响到佛门,佛门里面都是一些无明、迷障、恶作这种人很多,所以说「魔世比丘」。
比丘是梵语,受具足戒的出家人,具足戒就是男子二百五十条戒他都受了,女子有三百多条戒统统受了,这叫具足戒,男子称比丘,女子称比丘尼。比丘有三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是「乞士」,「一钵资身,无所蓄藏,专求法要」。佛的制度,出家人是三衣一钵,因为印度是属於热带,生活所需他有三件衣就足够了,连晚上睡觉,衣也可以当作被子来盖,所以他有三衣就足够了。另外有个钵,钵就是托钵,乞食而用的。他无所蓄藏,他没有财产,他把一切全都舍掉了,一心一意的只求法要,法是佛法,要是佛法里面最精要的,他要求这个。这条我们也可以这样说,在中国人,乞食就是乞丐,到处要饭吃的乞丐,不过这个乞丐有一点不同,他是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乞丐。第二个意思「破恶」,「正慧观察,破烦恼恶,不堕爱见」,他有这个能力。他所修学的是戒定慧三学,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他对於世出世间的看法是以智慧来观察,而不是感情,不是烦恼。智慧照世间才能够断一切烦恼恶,六根对於六尘境界不起贪爱之心,没有贪爱之心,也不会有邪知邪见,所以他不堕在爱见里面。第三个意思有「怖魔」的意思,他发心受戒,羯磨成就,魔就生怖了。这个魔,诸位要晓得,这是天魔之魔,跟此地讲的魔意思不相同,这是天魔。魔王他就恐怖,害怕了,他怕什么?他的子孙又跑掉了,他所统辖的人民又有一个超越三界,脱离他的管辖,他心里不高兴,意思是这样的。
这个地方有一个术语,怕初学的人不懂,「发心受戒」大家容易明白,什么叫「羯磨成就」?羯磨是梵语,印度话,古时候翻作作法,如果照现在意思来讲就是会议。会议里面的程序就叫做羯磨,依照一定的会议程序来成就受戒这桩事情,使他能够真正如法的得戒。在羯磨里面最重的是白四羯磨,比如我们现在立法院,法律立法的时候要三读通过,这就很慎重。要把条文念一遍,念完之后看看这些立法委员们有没有意见,没有意见算通过了,这是第一读通过;然后再念第二遍,再念第三遍,念了三遍都赞同,这个条文才成为正式的法律。在佛法里面是四读,而不是念三遍,要把这个文念四遍,在程序它是四番,四番羯磨,三次还不算,第四次再念,如果有意见的话还可以提出来,如果四次念下去都没有意见,这算通过了。民主会议的制度在三千年前就存在佛门,佛门里面就是用这种方式,所以说三读、四读,凡是重要的都是四读才通过。这是我们大家必须要遵守的。羯磨就是在受戒的时候四番羯磨,受戒的三师和尚以及七证,大家都赞同,这个人算是得戒了。魔看到这个情形,这么慎重,在这里开会为他来做这个佛事,这个成就,魔王才恐怖。这是「羯磨」两个字。
再看『四数』,「四数」就是出家的四众,这里面有比丘,男众受具足戒律的,比丘尼是女众受具足戒的,另外有沙弥,未成年的男众,沙弥尼是女众,共同组织一个和合的僧团。僧团在梵文里面叫做僧伽,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僧团,简称之为僧,意思叫和合众。这一共有七条,第一条是「同证无为解脱名理」,理和合,这是讲证果相同,第二是「身同住」,第三是「口无诤」,第四是「意同悦」,法喜充满,第五是「见同解」,第六是「戒同修」,第七是「利同均」,后面六条叫做事和。在这一段里面,我们要把这个意思跟诸位介绍一下。理合是同证无为解脱,这是修行证果的事情,如果在净土里面来讲,就是同证一心不乱,同生西方净土,这是理和。这是修行的目标,就是大家同一个目标,同一个志向。后面才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有六条是我们同住的公约。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,所以我们团体共同生活的公约只有七条。
在事上六条里面,最重要的就是「见同解」,这一条最重要。见是见解,见解要相同,因为大家见解相同,他在一块才能够相安无事,见解不相同,一个人一个意见,他必定不能够和睦相处,所以这是一个基本的共同生活的公约。现在我们晓得,有许多的寺院,也有一些住持、法师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。他说我们这个寺庙环境、我们待人、乃至於生活都很不错,为什么一些人到我们这里来都住不久,住了二、三个月他就走了。他说我们读古书看到古时候丛林、寺院,往往一个人进去之后他就不想离开,这是什么缘故?这个问题提出来的确是值得我们检讨。首先我们要晓得七种和合里头第一条,那就是说人家到这个道场来是为了求明心见性,是为了求一心不乱,是为了求了生死、出三界,求解脱的,你这个地方是不是能够叫他办得到?如果你这个道场确实能够帮助他明心见性,能够帮助他证一心不乱,能够帮助他了脱生死,断烦恼证菩提,他当然不会走。如果到你这个道场来,一看你这个道场没法子帮助,不但不能帮助,而且还障碍我,试问他要不要走?当然要走。这是我们今天寺院这种精神,就是修学、教学的精神与古人所讲根本不相同的所在,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。
古时候寺院都有它的特性,凡是在一块同住的,都是志同道合,譬如修一心不乱的,大家都修一心不乱,这是净土道场;求明心见性的,那里头人各个都是求明心见性,禅宗道场。我们这是求一心不乱的,要有一个人他要求明心见性,在我们这里学不到,我们不是走这个路,我们就会介绍他「你的机缘在某某地方,你到那里去」,推荐、介绍给他,因为那个地方大家是这个目标。这在我们中国过去十大宗,大小乘十个宗派,随你的志愿都能够帮助你达到,都能够帮助你成就,所以人家一进道场之门一生都不愿意离开。这是一个道理。
另外一个,我们讲得比较浅显,近一点,就是见解要相同,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一致,见解一致。要如何才能达到?我们晓得,凡夫之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,想法、看法都不相同,很难相处,没有法子团结。寺院是一个整体,如果想法、看法都不一样的话,势必分裂。在从前寺院里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那么多的人,有的大道场几千人住在一起,小的道场也有几百人,如何能叫千百人大家是一样的看法、一样的想法,纵然不能完全一样,它很接近,於是乎大家都愿意在一块住,这个方式什么?每天讲经。不但教下每天二时讲经,二时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八小时,每天讲八个钟点经。禅宗也不例外,为什么要讲经?讲经是统一我们的见解,自己没有证果的时候,我们就一般来说,参禅的人没有到大彻大悟,没有明心见性,念佛人没有到理一心不乱,佛跟我们讲不能相信自己的见解,自己见解是错误的。甚至於佛说得很清楚,在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,都不能相信你自己的想法、看法,为什么?会有错误。证得阿罗汉才叫做正觉,意思就是说这个时候你可以相信你自己,你的看法、你的想法接近於正确,不至於错误。
凡夫之人,见解当然是有问题,我们初学的人怎么办?要把自己的想法、看法放弃掉,接受释迦牟尼佛他的看法、他的说法。可是我们不迷信,我们也不是武断的一定要接受他的,他只是提供我们意见,要我们自己去证实,到你自己证实之后,那就是你自己的知见。你自己的知见与诸佛菩萨的知见一定相同,所谓是佛佛道同,为什么?他见到的是真理,你见到也是真理,真理只有一个,怎么会不一样?决定是一样的。由此可知,寺院里头不能不讲经。你现在寺院里头不讲经,你没有办法纠正他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想法,你无法去纠正他,换句话说,他当然住不长久。能够在你这里住三个月,那算很了不起,没有住上三天就走了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古时候寺院、丛林每天讲经,领众参学,他到那个地方去真有所得,时有所得,你赶都赶不走,他自己怎么会走?把从前寺院、丛林的性质、制度、方法,跟我们现在一比较我们就明了了,哪些地方是我们自己本身做错了。
另外一个重要的一条,就是「利同均」,利同均是讲物质生活要一律平等,不能够说住持、当家可以开小伙,吃得好一点,可以穿得好一点,不可以,一视同仁。因为寺院里面供养是十方供养的,供养是平等供养,所以在寺院里头从住持和尚到清众,穿的、吃的一律平等,一样的,没有两样,大家心服口服,不会再有争论。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大家庭,大家庭的制度,现在你们没有见到,你们去看看《红楼梦》,《红楼梦》就是描写我们中国古时候的一个家庭,他这一家有一百多人,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。从前家庭制度,它有个管家,等於是管总务的,《红楼梦》里管总务的是凤姐,就好比现在寺院里当家师一样。上上下下每个人每个月都有零用钱,好像佛门里面发单资,一般好像公司行号发薪水,他都有定的。你在外面赚的钱要缴回公家,你所用的由公家来支给你,大家庭制度是这样的,没有私财,你所赚的一切都归团体,归给家这个团体,每个人要用开销由团体来支付。我们中国的寺院就是个大家庭,而这个大家庭是个整体,每个成员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,部分与整体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存在,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而后才能谈到身同住、口无诤,大家不会彼此争吵,不会有这个现象;意同悦,每个人心里都非常欢喜,法喜充满,这才是一个和睦的僧团。
佛给我们讲,现在情形变了,「魔世比丘,四数之中」他不和睦了,『但念他恶,不自止恶』,一天到晚就看别人的过失,一天到晚就批评别人,自己的过失他不知道,他不晓得去改,这是大毛病。『嫉贤妒善』,贤是指贤人,善是讲善事,贤人善事,他自己不晓得学贤人,不知道去做善事,遇到贤人嫉妒他,遇到善事他也嫉妒。不但嫉妒,『更相沮坏』,他还要去破坏,这是末法时期魔世佛门的状况,我们今天都见到了。诸位看表解,这是「嫉妒阻善」,阻止人行善。在我们想像当中,行善,善是好事,世间人常说好事多磨。今天我们做好事不敢张扬,暗中来做,为什么?如果张扬出去,就有这些恶人嫉妒、障碍来阻挠你,不让你成就。『不念行善,强梁嫉贤』,这是说他不起善念,强梁是横行霸道的意思,犹言强横不讲道理。《老子》里头有句话说,「强梁者不得其死」,就是这种人多半不得好死。他自己心里面没有善念,他没有善行,横行霸道,蛮横不讲理,嫉妒一些贤人,破坏一些好事,这是魔世的现象。『既不能为,复毁败人』,就是自己不为,自己不肯干,他知不知道这是好事?他晓得,晓得他不干,别人干了他嫉妒,一定要破坏。
这个地方请大家要注意到,「出家所为即是修道、弘道、传道,自利利他」,这个三条一定要好好的记住。「自己不能为,反而破坏他人修行、弘化事业者,非灭法者何也」,他所干的不是护持佛法,是要把佛法消灭掉。诸位就可想而知,佛在经论里常常跟我们讲,如果我们亵渎经像,果报都在三途;如果要把佛法消灭掉,果报在哪里?必定在无间地狱,永劫不得翻身。诸位如果说把这些经典仔细去多念几遍,能够把它记住,你睁开眼睛看看我们今天社会,你就晓得哪些人已经在阿鼻地狱挂了号、注了册。干这些事情就是挂号,就是注册,不久他就要去报到。你看在心里面,可怜悯者,还有什么好计较的?对於这样可怜的人不能跟他计较,应当生怜悯之心。但是他迷惑太重,没有法子能够劝醒他,只好随他去,不能救他,看著他堕落。我们看他堕落,诸佛菩萨比我们看得更清楚,就是说他得度的机缘没有成熟。但是我们看在眼里,尽我们的心、尽我们的力去挽救他,只要尽心尽力,我们自己的功德念念圆满,他接受不接受是另外一回事情,但是这里面一定要有善巧方便。
底下两句是『断绝道意,令不得行』,这就是自己修道的念头断尽了,根本就没有了。他自己没有修道的念头这还罢了,他还得用尽心机想尽办法叫别人也不要去修道,跟他一样,这真正是魔王。或者他把佛法变质,以他自己的意思、他自己的欲望来领导大众,希望一切大众满足他自己的欲望,而假借佛教的名义。这都是假的佛弟子,是魔子魔孙,我们在今天社会里头,特别是在今天佛门里,我们要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。佛在《楞严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末法时期,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」,就是指这些人。他也是用的佛的招牌,也拿著佛的经典,可是讲的不是佛的意思而是他自己的欲望,他的目的是希望满足他自己的欲望,这就是邪师,这就是魔王。
这个地方有一点意思,我们也在此地跟诸位写出来,「令不行道」,「修道是为了生死,破迷启悟,末法时期的比丘闭绝了道门,令众生长沦苦海,此类比丘,皆魔化入佛」。魔子魔孙变化渗透在佛门里面,他的目的是「欲坏佛法」,他来是做破坏工作的,是要把佛法破坏,真是防不胜防。所以末法时期有多少好心的人想学佛,都被这些魔欺骗,都跟他们去了。「世俗人坏法、灭法者亦多」,他为什么坏法、灭法?就是跟魔去,魔是要坏法、是要灭法,世人无知,以为他是正法跟他去学,帮助他来破坏佛法,来灭绝佛法。「故佛子不可不知护持,护法必有智慧善巧,方能得益」,这是很重要的;换句话说,自己戒定慧三学如果要没有成就的话,怎么能够谈得上护法?自己没有真正的道意,如何能够辨别真佛、假佛,佛与魔你怎么能够辨别?自己要有真实道意,自己一定要闻正法,接触大众,见色闻声立刻就能辨别邪正,哪是真的、哪是妄的,哪是正、哪是邪,哪是善、哪是恶,哪是利、哪是害,要有这种能力来辨别,我们自己才会有成就。辨别一定要记住四依法,「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,依了义不依不了义,依智不依识」,千万要记住这四句话。
【贪欲务俗。多求利业。积财自丧。厚财贱道。】
这两句好懂,『欲』是什么?五欲六尘。既然出家了,还要贪图五欲六尘,既然出家了,对於世俗的事情还放不下,还去『务俗』。他目的何在?『多求利业』,业是事业,什么事业?营利的事业。固然有些人说,我们今天弘法利生要钱,没有钱怎么能弘扬佛法、怎么能度众生?为了要度众生,我们想尽方法去赚钱,想尽方法使财源不至於中断。诸位要晓得,这个话说得很好听,其实错了,错在哪里?以前庞居士跟我们说过,庞居士在世的时候,《六祖坛经》里面都有记载的。六祖说他死了七十年以后,有两个菩萨从东方来,一个在家的,一个出家,在家的就是庞居士,这菩萨示现的,他示现的是大财主,有钱。他全家都学佛,修行到一个阶段,个个都明心见性,他把他家里的财物装在一条大船上,把船划到江中心,船底打破,使金银财宝统统沉到水里面去。人家就问他,「你修道了,不贪世间财宝,拿世间财宝去做好事多好?」他老人家说了一句话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诸位要记住这句话。
佛要不要做好事?要做,但是佛做好事是随缘做好事,而不是攀缘做好事;换句话说,我们要不要做好事?要做,但是决定不妨碍我们的清净心,做好事,如果妨害我们自己的清净心,我不做;换句话说,我有一块钱我做一块钱的好事,功德圆满。我有一块钱,不行,我得想办法找十块钱来做好事,你的心动了。你找不到的时候你起烦恼,你找到的时候还起烦恼,这叫得不偿失,把无漏的功德变成有为的福报,实在是太可惜了,真正修道人要晓得这个意思。所以我们要是做一桩事情,大众的力量是大众发心自动来要求的,这个事情可以做,为什么?没攀缘。大众没有这个念头,或者大众这个意念还没有成熟,你勉强去做,想尽方法到处奔波来去做,这时候你烦恼现前,你完全用的是攀缘心,换句话说,你自己已经错了,这就是「好事不如无事」!
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,我们所作所为求个什么?念念功德圆满,时时刻刻是法喜充满,这个多自在。你要想法喜充满,你要想得大自在,决定不可以攀缘,学诸佛菩萨的随缘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随缘。任何事情不勉强,弘法利生也不勉强,因缘成熟了,自然有佛菩萨来护持。就像章嘉大师当年跟我讲的,真正发菩提心修菩提道弘法利生的人,诸佛菩萨护念,到什么时候诸佛菩萨会给你安排一条路子让你去走,自己一点都不要操心。我一生学佛得力於章嘉大师这个教训。「心安理得」这句很重要,不可以「多求利业」,不但多求利业,少求利业都不可以要,根本就不求利业,把贪心断掉,世俗的事情统统放下,一心在道。
『积财自丧,厚财贱道』,这两句话真是一针见血。为什么?没有钱的时候心在道上,一天到晚心里「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观世音菩萨」,心里没有事情。如果有了钱怎么样?心里念这个钱,现在这个钱放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生利息,或者是钱要贬值了,想什么方法能保持。麻烦大了,钱愈多他心里面佛菩萨都没有了,完全钻在钱眼里面出不来,这种人就可怜。所以学佛的人要记住,不可以积财。近代有几位大师,在从前没有这种情形,近代法师有很多人供养,供养你就有钱了。你要记住,像印光大师、像虚云老和尚,他们在家皈依的徒弟至少也有一百多万人,每年老和尚得的供养,在那个时候讲银元,都是几百万。老和尚拿这些钱怎么样?全布施了,他不积,我们在这些传记上看,哪个地方要是有水灾、旱灾,老和尚一赈济,银元就几十万。救灾、布施,苏州弘化社印的经印了多少,版本印得好,装订好,那是印光老和尚弟子们送给他的钱他来做这些事情。弘化社的书是送人的,有钱的人他也卖,成本流通,没有钱的人有半价流通,还有完全赠送流通,它有个办法的,就是不积。如果你有钱了,自己在银行开个户头,这个事情可麻烦大了,自丧!这样发展下去必定是把钱看重了,厚财,把财富看重,把道看贱了;换句话说,你满心里面都是财富,没有道。这是比丘自丧。
如果今天要是救自己,我们如果确实像佛所讲的「贪欲务俗,多求利业,积财自丧,厚财贱道」,那我们前途是一片黑暗,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过去之后,马上就向阿鼻地狱报到,那是惨不可言。如果你念到这个经文觉悟了,你就赶快回头,把这些事情统统戒除,先不救别人,先救自己要紧。凡事随缘,学普贤菩萨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个事情万万不可以做。末后是这个地方的总结。
【死堕恶趣。大泥犁中。饿鬼。畜生。】
『大泥犁』就是无间地狱。明朝莲池大师云,「家有眷属,田宅之家;有五欲,六尘之家;有六道,三界之家」,有这个差别。「在家谓身居家无念解脱」,这是在家出家的人。在家出家的人好,身虽然居家,心恒在道。出家在家的,那就是佛所讲的「比丘营名利,无异俗人」,「出家出家,就是讲精进三学,恒不退失」,这是好的,这是我们应该要努力来修学的。
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,也是一个段落。大泥犁就是五无间地狱,这个事情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里面说得很清楚,表解里面下一次把字幕打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