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(第四集)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15-006-0004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第四次,经文在第二页第三行,「愚人盲盲,不思宿行因缘所之」,从这个地方开始。这一段是讲释迦牟尼佛教训我们,希望我们能够破除迷惑、执著,所以在此地标了个小题目,叫「训破迷执」,我们看这个地方。经文前面一个小段是说「愚人招尤」,这里头有两个小段,第一个是「不达招尤」,第二是「不达自缚」。我们在此地把这个文先念一段:
【愚人盲盲。不思宿行因缘所之。精神报应。根本从来。谓言事佛致是衰耗。不止前世宿祚无功。怨憎天地。责圣咎天。世人迷惑。不达乃尔。】
到这个地方,这是前面的一小段,这个地方所讲『愚人』是指愚痴。『盲盲』这两个字是说他的眼盲心也盲,这个注子我们简单的介绍到此地。「心思昏迷」,没有正知正见,「不明是非」,就是是非颠倒,「沉迷在五欲六尘当中」,迷在名闻利养、财色名食睡里头,「闻道不解」,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这些道理,他听了听不懂,这都是恶道习气未除。这当然与他前世有关系,他这一世才有这样愚痴的果报,所谓是眼亦盲心亦盲。他不想一想他的『宿行因缘所之』,「宿行因缘」就是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。这是一种报应,所谓是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他没有想一想,过去世这些善恶因缘所之,带给你『精神报应』,而精神报应是『根本从来』,与前世有很大的关系。怕他不知道因果报应,而误会以为是『事佛致其衰耗』,这个实在是很大的错误。『不止前世宿祚无功』,「不止」在此地当不晓得讲,他不晓得前世宿祚无功,祚是指前世所种的福禄,前生所种的福禄之报,福是福报,禄是一生所享受的。俗话常说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诸位要是读《了凡四训》,对这个事理就很容易明白。他不晓得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果报,不晓得就是迷惑,迷惑他就有执著,他心就有所不平,所以他『怨憎天地』,埋怨老天爷对待他不公平,怨天尤人。『责圣咎天』,责是责怪,怪佛菩萨不灵,怪老天爷没有保佑他,这个造很大的罪业。『世人迷惑,不达乃尔』,世间人迷惑颠倒到这种程度,对於这些事、理的真相他不了解,他不通达,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。
我们讲到宿行因缘,我在这里讲一个事证,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跟我们说的一桩事情。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只园精舍讲了很多的经,只园精舍就是经里面常讲的只树给孤独园。大家晓得《金刚经》是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的,像《弥陀经》,这都是大家常常念的经典,而且最喜欢的经典,这些经典都是在只园精舍讲的。有一次佛在讲经的时候,有六十位初发心的菩萨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,他们等於是一批人,有六十个人,来请问自己过去世的业缘,过去世的业缘就是宿行因缘。佛就告诉他们,他说你们这些人,就指这六十个人讲,在过去拘留孙佛的时代,拘留孙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,就是华言「所应断」,而这个含义里面,「为断一切烦恼,永尽无余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把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都断得干干净净,就叫做拘留孙,梵语叫拘留孙。他是我们贤劫当中,贤劫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大劫,贤劫将来有一千尊佛出现在世间,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,而弥勒菩萨将来成佛是贤劫当中第五尊佛,拘留孙是贤劫当中第一尊佛。这也有表法的深意在里头,意思也就是教给我们,你看第一尊佛他德号里面是讲断一切烦恼,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如果要学佛,在佛法当中要有成就,从什么地方学起?要从断一切烦恼开始,正如同贤劫第一尊佛拘留孙一样。
佛将这个时代说出来了,说出来之后就告诉他们有这么一桩事情。在那个时候他们这些人已经出家修道,就是在拘留孙佛的会下已经出家学道。可是他们没什么道心,这种情形也是很常见,虽然出家,出家人没道心,就是心不在道,还留恋世间的五欲六尘。当时有些信心的檀越,檀越是梵语,我们中国的话就叫施主,就是一些在家的施主,有钱、有地位、有势力的这些施主。很有力量的一些施主在这个时候供养两位法师,对这两位法师非常尊敬,也有很厚的供养,就是供养很多。你们这批没有道心的出家人看在心里面非常的嫉妒,於是乎就到施主那个地方去造谣言,说这两个法师不好,不是你们想像当中那样真正有修、有学、有证的,极力的来毁谤。
诸位想想,他们这批人有六十人,这么多人都说这两个法师不好,那个施主听了就相信了,於是乎就不供养这个法师,也不来亲近这个法师,说这个法师的过失,这个施主对从前尊敬的法师也生了轻慢之心。你们这批人造这个口业,把人家施主的善根断绝,因为施主供养这两位法师,这个功德是很殊胜的。施主在法师那里能够种福田、能够种善根,法师得施主之供养能够弘法利生,你们今天把这桩事情给破坏了。因为这个罪业,以后你们堕了四种地狱,经过的时间太长了。诸位想想,拘留孙佛是第一尊佛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,我们要说一尊佛三大阿僧只劫,这是十二个阿僧只劫,这个时间太长了!你们毕竟还是有一点善根,因为你过去在拘留孙佛那里出过家,你地狱罪受满了之后,还要在饿鬼道、地狱道,后来再到人中,在人中还有五百世盲聋瘖哑,做残缺可怜的人,常常为世人所轻视。佛就把这段因缘给他们说出来。
供养里面有衣、食、卧具、医药,这是我们讲四事供养,他们这六十个人所造的业是断人善根。我们要问什么叫善根?无贪、无瞋、无痴为三善根,他们这些人所作所为完全是贪瞋痴慢,无贪、无痴、无瞋这个三善根是一切善法由从生起。佛说你们以后堕在地狱,在地狱里经过很长的时间,再从饿鬼道、畜生道到人道当中来,所得的果报是生盲,所谓生盲就是生下来眼睛就是瞎的,这很可怜,生下来就瞎眼睛,愚痴,为别人鄙贱,你们遭受这么多的苦报。现在总是灭尽业障,你罪受完了,你又发了菩提心,到我这个会上来出家、来修道。佛就告诉他,你们必须要了解过去世的因缘,从今天起好好的发心,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土,也就是求生西方净土。经里头有这么一桩事情。
再看底下经文,下面这段是第二个段落,是「不达自缚」。
【不达之人。心怀不定。而不坚固。进退失理。违负佛恩。】
『达』是通达,通达一切事一切理,我们对於一切事理没有正确的认识,不能通达,我们的心一定是不定,就是犹豫不定,对於一切事免不了会怀疑。因此你的信心就不坚固,一举一动就违背了理性;换句话说,起心动念,一切造作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这样学佛实在是『违负佛恩』,违是违背,负是辜负,违背了佛的教导,辜负了佛的恩德。实在讲,佛对我们来说是我们法身慧命之所寄托,父母生我们的是肉身,佛生我们的是法身。所以诸佛菩萨是我们的法身父母,没有他,我们的法身不能够显现。虽然说法身是本具的,这是不错,本具而没有人指点,我们虽有等於无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都不能得到受用,所以佛与我们有很大的恩德。从这几句话来讲,如果我们不辜负诸佛菩萨,首先你要通达佛所说的一切义理,你要能够正确的理解,依教奉行,辗转弘化,这才是报佛恩。他现在做的不是的,恰恰相反,是「进退失理,违负佛恩」。
【而无返覆。遂为三涂所见缀缚。】
『返覆』就是回头,佛门里面常讲回头是岸。回头也就是忏悔、悔过,晓得以往所作所为错了,错了不怕,一发现错了,立刻就能够改过自新,这就叫能回头;改过自新这是大勇,大智慧,所谓大仁、大智、大勇,这是大勇。他不晓得「返覆」就是不知道回头,可见得这个迷迷得太深,不晓得回头,於是乎就被『三涂所见缀缚』。「三涂所见」,这个地方讲不达自缚,三涂所见就是贪瞋痴,贪心重的与饿鬼道就起感应;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要问什么缘故堕三恶道,简单的讲,贪心重的人堕三恶道。鬼道没有不贪的,他要不贪他就不会到鬼道去。什么原因堕地狱道?地狱道是瞋恚。所以,我们无论是看中国或者外国其他宗教,他们也讲地狱,我们看到地狱变相图,地狱里头总画了有很多火,到处都是一片火海,火是什么?瞋恚之火。你看人一发脾气、一生气,脸就红了,火就往上升,全身都发热,地狱也自然是这样的一个相感。地狱里面,纵然是寒冰地狱,我们要去看,那都是一片火海的样子。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,就是对於是非、邪正、利害都分不清楚,都无法辨别,这种人是愚痴,很容易堕在畜生道。所以,贪瞋痴的见解就是三途的见解,他被三途见解所累赘、所缠缚了。
【自作祸福。】
他的果报是自作自受,他能够享福,是他过去种的善因,他今天造罪业,是他过去造的恶业,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
【罪识之缘。种之得本。不可不慎。】
讲到『罪识之缘』,我们先要说明,真如本性里原来没有这些事情,像六祖在《坛经》里告诉我们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真如本性里没有,可是一念不觉,真如本性当中原无此事,然而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,这个无明我们叫它做无始无明,它是因。这个事情在《起信论》里讲得很清楚,无明为因,才现出一个业相,然后以业相为缘,就有境界相出现,再以境界相为缘,就有六粗相出现。无明是个总因,是根本之因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,遇缘它就起现行,就结果,善恶的种子永远不灭,这个希望大家要记住。俗话说,过去造的罪业太多,现在多做一点好事,我们将功折罪,这是世间人的观念,不是真的。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讲,善恶种子不能抵消,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」,没有法子抵消,善不能够代替恶,无法抵消的。譬如说我们种瓜,瓜的种子种下去,种下去之后我们现在不想要瓜,我们想要豆,我们再种一些豆的种子下去。结果长出来之后,瓜的种子还是长瓜,豆的种子还是长豆,不会说后面种的豆的种子种下去,以前那个瓜子都变成豆,没有这个道理。所以说善恶果报不能抵消。
那怎么办?这个事情麻烦。如果像世间人讲还有将功折罪,好像我们还有些指望,现在晓得善抵不得罪,无法来折罪,那我们怎么办?幸好这桩事情,因必须要有缘才能结果,因要没有缘,虽然存在它不会结果。所以,我们佛法常讲缘生论,它不讲因生,它讲缘生,这是很有道理的。因是种子,缘,我们以植物来做比喻,缘则是土壤、是肥料、是日光、是水分;换句话说,它有许多条件统统具足,这个种子才会发芽,才会生长,开花结果。如果这个种子得不到土壤,得不到水分,也得不到肥料,它虽然是个种子,永远存在就是个种子,它没有办法生根发芽。譬如我们以瓜的种子来说,我们把它放在一个玻璃瓶里,你放上一年,放上十年、一百年,它也不会结出瓜来,为什么?缘断了。佛跟我们讲,我们晓得这个道理,自己就有希望了。我们过去善恶业种子统统都有,这里讲「罪识之缘」,识就是阿赖耶识,罪就是罪恶的种子,阿赖耶识是含藏识,好像个大仓库一样,我们所有种子习气都藏在这个仓库里面。可是它要遇到缘才能起现行,所以讲罪识之缘,著重在缘字上,『种之得本』,没有缘可不行。
诸位一定要知道,我们每个人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,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成佛的种子,有成菩萨的种子,有声闻、缘觉的种子,有人天的种子,也有三恶道的种子;换句话说,在我们阿赖耶大仓库里头这些种子真是无所不有,一样都不缺乏。但是现在我们希望哪一个种子开花结果?大家一定说我希望成佛,我希望我阿赖耶识的佛种子能够得到具足的众缘,开花结果,我们不就成佛了吗?对,你的想法是正确的。可是你既然有这个想法,你就得晓得如何去做,这个做法,我们有佛的种子,我们就要为这个种子给它加上缘分。种子是亲因缘,我们要给它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这个种子必定成就。
所缘缘就是一心一意在这一生当中希望成佛,有这个愿望,这就是所缘缘;无间缘是这个愿望不能够间断,一间断就没有效果了,所以不能间断;增上缘这关系非常的重要,外面力量的帮忙,最重要的是三宝的加持,这个三宝是讲佛法僧。你必须要遇到有佛住世的时候,我们现在虽然释迦牟尼佛不住世,但是释迦牟尼佛的经典还存在,只要有经典存在就等於佛住世。我们今天能见到佛的像,见不到他的人,我们能见到他的像,听不到他说法,我们能够读到他的经书,还有这个缘分。佛告诉我们,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,佛灭度到今天大概有三千年;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往后去还有九千年。这就是我们这个缘遇到了,这个机会很难得,常言说得好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我们有了这个缘分。有了这个缘分,一定要认真的去学习,那就是要能够找到真正的经典,要能找到好的老师来指导,僧就是好老师,还要有好的修学环境,以至於好的同学伴侣,我们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,这一生就能够成佛,这是讲你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必须要这样才能成就。
这是觉悟的人才行,一些迷惑颠倒的人,他贪图世间名闻利养,就是刚才讲的三途所见缀缚。他的贪心增长,愈来愈贪,瞋恚心增长,愈来瞋恚愈重,这麻烦大了。他是把他自己阿赖耶识里面的地狱种子、饿鬼种子、畜生种子加上增上缘,诸位想想,他来生怎么不堕三恶道?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在佛法修学稍稍有点心得成就的人,冷眼观察世间,就晓得世间人,哪个人向哪个方向走,哪个人往哪个道路上走。不必说死了以后再去给他占卜,问这些吉凶祸福,用不著,就在现前他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我们就十分的了解,在十法界里头他走的是哪个道路,他往的是哪一个法界去。所以末后这两句话,世尊在此地警戒我们,说「种之得本,不可不慎」,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这都是业,不可以不谨慎。下面跟我们讲的是「善恶明训」,经文也分两段,先讲「善恶之喻」,再说「因果不爽」。
【十恶怨家。十善厚友。安神得道。皆从善生。善为大铠。不畏刀兵。善为大船。可以度水。有能守信。室内和安。福报自然。从善至善。非神授与也。今复不信者。从后转复剧矣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,这是善恶明训,先讲善恶的比喻。什么叫『十恶』?佛跟我们讲十恶是怨家,是我们的仇敌,我们生生世世不能得到安稳,不能明心见性,不能成佛、成菩萨,都是上了它的当,都是被它所害。这十种我在此地简单把它的名目列出来,第一个就是「杀生」,以瞋恚之心,以愚痴的心、以迷惑的心杀害有情众生的生命。这是一切恶里头最大的一个恶,所以在十恶它摆在第一位,这是最大的恶。第二是「偷盗」,偷盗诸位要晓得,在佛经里常讲的叫「不与取」,就是对方并不是甘心情愿欢欢喜喜给你,你把他的东西得来;你或者偷来,或者是抢来,或者是用一种势力逼迫著他,他不敢不送来,但是并不是他甘心情愿的,这都叫做偷盗。像从前,以官府的势力,像贪官污吏用威力逼迫著老百姓,他家里藏著什么宝物一定要献给他,人家并不是甘心情愿,而是怕惹杀身之祸,不敢不奉献给他,并不是甘心情愿,这还算是偷盗。所以偷盗的范围非常广大,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并没有去偷人家,并没有去盗人家,也没做强盗。你要是要挟、威胁,或者是逼迫人不得不向你送礼,不得不向你进贡,统统都算是偷盗,这个里面所含的范围非常广大。第三种恶就是「邪淫」,淫欲古人常说「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」,这个真是一切祸害的根源。淫在佛法里面讲,在家学佛的人禁止邪淫,什么叫邪淫?不是自己的妻子发生关系,全叫做邪淫,这是很重的罪,学佛的人要晓得,要觉悟。至於出家的,那是完全禁止,出家戒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条。一般的戒律是把杀生列在第一条,我们要晓得它的用意不相同。
第四种恶就是「妄语」,妄是不实在,欺骗众生。你欺骗众生当然是有目的,是为达到你自私自利的一个目标,你才以妄语欺骗众生,这是口业。第五是「两舌」,两舌是挑拨是非,使两者不能和睦,两者从此斗争,你在旁边取利,这个也是重罪。第六种是「恶口」,恶口是言语粗鲁、难听,我们叫恶口,这也是语业的一种。第七叫「绮语」,绮语我们一般讲花言巧语,其目的也是叫别人上当,也是欺骗别人,为著自己的利益。绮语的范围也是非常广大,包括一切譬如说淫乱的这些歌舞、戏剧,拿现在来讲电影、电视可以说都包括在这些地方。很能够动人心,可是它的结果是叫人邪思,叫人心里面起杀盗淫妄这些念头,诱导你起杀盗淫妄的念头,凡是这一类的小说、歌曲、舞蹈、戏剧,统统与这个都有关系。过去有学生念电视广播系,学了佛之后问我,他说我们从事这个行业,造罪业很重,以后我们怎么办?我就告诉他,电视广播没有罪,它有什么罪业?它像水一样,水没有罪,水可以载舟,水也可以覆舟;电视广播这个事情,可以害人,也可以利益众生,你从事这个行业,你只要不害人就是了。为什么不利用这么好的工具去弘法利生,去劝人为善?如果你所编的歌曲、舞蹈、戏剧都是劝人为善的,那你就有无量功德。这是太好的一桩事情,别人要想修这个福报还没有地方修,你有这个机会修大福报。所以不必畏惧,我们的心正、行正,我们利用科学最好的工具来规过劝善,来弘法利生,来教导别人断邪思、起正见。
这个四种属於口业,后面三种属於意业,意业是起心动念,贪心、瞋恚心、愚痴心。贪是贪求,瞋恚总是贪不到才发脾气、才发怒,贪与瞋都是起於愚痴,如果你要是把事理、真相真正明白,你怎么会起贪瞋?愚痴就是一切真理不能够通达明了。「此十」,这个十条「乃是性德之贼」,是妨害我们真如本性万德万能的,所以我们称它作贼。这是我们本性之怨家,这是真正的怨家,世间有什么人跟你过不去,有过节,那都是小小误会,算不了什么,那不是真正的怨仇。你要知道,这十种是你真正的怨家。你想想看,你现在对这十种,你把它看做好朋友还是把它看成怨家?如果你把它看成好朋友,那你就上当了,你免不了生死轮回,你没有办法摆脱造业受报。为什么?你被这十个怨家所控制,换句话说,你已经没有自己,你想想对不对?被这十个怨家挟持住了,处处听命於它,你身体受它摆布,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「可怜悯者」,真可怜!无始劫以来我们都被『十恶怨家』蒙蔽了,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,我们自己的身心受他的摆布自己不能觉知,你想这多么可怜。若不是世尊大慈大悲一语道破,点醒我们,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觉悟?什么时候才能够发现它是我们的怨家?我们上了它的当,吃了它的亏。
佛再教给我们『十善厚友』,不但是好友,而且是交情最厚的好友。他对我们交情厚,我们没有放在心上,这个错误。「十善」也是人人有的,翻十恶就是十善,翻是反过来,十恶的反过来就是十善;换句话说,不杀生这是善,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。十善是厚友,是成佛之正因。我们要想成佛要先修十善,佛在经里面讲,人乘是秉五戒,天乘是依十善,人天是成佛的基础,因此五戒十善是成佛的正因。佛在此地把它当作友来看待,「友」有助力,有道义,朋友之相交就要互相的帮助,有困难的时候要互相扶持。「厚友」,交情很厚的,这个朋友在你苦难的时候帮助你他会更尽心,甚至於不顾自己身家性命要来帮助你,要来援助你这个苦难,这叫厚友。
过去佛在世的时候跟我们讲过一个故事,这是经典上所说的。佛讲在迦叶佛的时候,这都是古佛,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,迦叶佛的时候,有一个做陶器的人家,他的名字叫欢豫。这个人非常仁慈、很和爱,非常孝顺,人很贤明,所以这个地方上的人对他都非常的称赞,也都很推崇他、尊敬他。在同一个地区有一个修行人,这个修行人是一个梵志的儿子,梵志是印度修行人的通称,他的名字叫华结。这两个人交情非常之厚,胜过自己亲兄弟。有一天他们一块在水边洗澡,看到一棵大树,欢豫就说,听说迦叶佛在这个地方,我们应当去拜佛。就跟他讲,佛不常出现在世间,所谓是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这是欢豫提议的,迦叶佛在那里,我们两个人一道到那里去拜佛,就带他到佛前面。到了迦叶佛的场所,到达的时候欢豫就顶礼拜佛,向佛请法,而华结站在一边,也不理会,也不晓得去礼拜。欢豫看到他这个样子,业障太重,就求佛讲讲开示使他开悟。迦叶佛非常的慈悲,就说法开示,华结开悟了,悟了之后这才来拜佛。
这两个人欢欢喜喜回去以后,两个人就想,我们还是出家好了,我们跟佛做弟子,我们出家学佛去。华结就说我可以出家,为什么?他没有什么牵累,他说我应当为沙门。欢豫就把他这个愿望跟迦叶佛说了,迦叶佛就给他授记,给他剃度,给他受戒,告诉他说,你在亿岁之后,就是一亿年以后,你会生在兜率天,再下降到世间来成佛。欢豫说我因缘缘分不如你,我家里还有年老的父亲、母亲没有人照顾,我虽然想出家,但是缘分不够。但是华结之能够学佛、之能够出家都是他这个好友劝他、帮助他的,经上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,他说欢豫是什么人?就是现在的阿难,华结是谁?华结就是我自己。说明了他们在过去生中是好朋友,他今天能够成佛,在迦叶佛的时候得阿难的帮助很大,所以他先成佛,阿难反而变成他的弟子,为他的侍者。我们这个经是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你看佛跟阿难的关系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不是一生的关系,而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像这种情形我们都要晓得。
我们晓得佛跟阿难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我们眼前所见到的亲人,我们的父母、妻子、儿女、师长、同学、朋友,不偶然,也是生生世世的关系。所以要是一旦觉悟了,肯定了这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好像交情突然又不晓得厚了多少倍,又不知道亲切了多少倍。众生的确是迷惑颠倒,一投胎,把过去生中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。佛有六通,佛有天眼、有宿命通,一切众生生生世世的情形他老人家都知道的清清楚楚。这是讲厚友照顾才是真正的周到。
『安神得道,皆从善生』,「安神」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,神就是精神,我们现在的心很安,我们的精神很愉快,这是讲我们现前的果报。「得道」是讲后来,我们明心见性,我们证得一心不乱,我们成佛、成菩萨,这是得道。现在我们得到的平安,身心之安稳,将来我们能够得道,诸位要晓得,「皆从善生」,从哪里得来的果报?是从行善来的,这个善就是修学十善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句话,断恶修善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,而不是感情的基础上。为什么?感情的基础上修十善那不是真正的善,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。底下佛说了几个比喻,『善为大铠』,铠是盔甲,古时候打仗,士兵穿的这些铁甲,冲锋陷阵,能够抵御刀兵;现在事实上还是一样,你看现在的战争,在第一线冲锋的都是用战车、装甲车,装甲车也就是大铠。佛跟我们说,善是我们真正的大铠,我们能够修善,我们在什么地方都没有恐惧,可以勇猛精进。『不畏刀兵』,就是怎么样的危难我们都不怕。所以心地纯善之人总是逢凶化吉,遇难成祥,他所在之处总是吉祥的,这就是修善的果报。『善为大船,可以度水』,这也是个比喻,善好像是大船,有了船就可以渡水。所以我们有了善,就能够把自己度到菩提涅盘的彼岸。
『有能守信,室内和安』,假如有人真正能相信,能够守得住,依教奉行。室是你的家室,你的家室一定和安,一家和睦,岁岁平安,年年如意,这个福报自然就是年年如意。我们世间人一到过年的时候都是说恭喜,总是说几句吉祥话,「岁岁平安,年年如意」,这两句是歌颂、祈求的话,如何才能够真正做到?必须要修善,只要你能够修善,你必然是福报自然,室内和安,岁岁平安,年年如意。『从善至善』,从你的善心到你的善行,『非神授与也』,不是神给你的,是你自己把这个道理明白、通达之后,你信得过你才肯去做。你种善因后来一定得善果,「从善至善」也可以说从善因到善的果报,不是神给你的,是你自己修自己所得到的。『今复不信者』,你要不相信这个道理,你要不相信这个事实,你还去作恶,作恶希望能得善报,哪有这种事情?作恶得恶报,你现在还在更加作恶,你将来所得的恶报是更加严重,『后转复剧矣』。
后面这段佛跟我们讲「因果不爽」。
【佛言。阿难。善恶追人。如影逐形。不可得离。】
这是从比喻上说。
【罪福之事。亦皆如是。勿作狐疑。自堕恶道。】
善恶果报就像影随著人的形一样,没有法子离开。你千万不可以疑惑,你要再疑惑是『自堕恶道』,不能怪别人。
【罪福分明。谛信不迷。所在常安。佛语至诚。终不欺人。】
佛不会骗我们的,『善恶追人』,在此地我们跟诸位也做一个简单的解释。「善恶报应,追逼於人,如影之不离,不能避免」,真是紧贴著你的身边,没有法子。下面我们举一个事证,这桩事情是记载在《历史感应统纪》与《神僧传》里头,就是悟达国师的公案。这桩事情是出在汉景帝的时候,这在汉朝也算相当兴盛的一个时代,在历史上有记载,是在前汉。我们中国的政治,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非常开明,就是政治办得很好的,在汉朝就是文景,汉文帝、汉景帝,这是政治最贤明的一个时代;后来有贞观之治,就是唐太宗以及唐明皇的初年,就是贞观、开元,这都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明的政治。当时景帝有两个大臣,一个是袁盎,一个是晁错,这两个人是冤家对头,虽然在朝廷里面,他们两个见面都不讲话的。吴与楚这两个地方,吴就是现在的江苏,楚是现在的湖南,这两个地方反叛。这个事情是在公元一百五十四年,距离古时候封建还不算太远,秦统一之后就不再有这个封建了,中央政府的确是有权力来统治全国。在这个之前,晁错曾经请削诸侯地,不要让诸侯所辖的土地太大,因为太大怕他造反,中央控制不了,他曾经有这么一个建议,皇帝采纳了。这个时候地方上的诸侯,因为皇帝要削他们的地,当然他们心里很不痛快,所以吴、楚就藉这个机会来造反。於是乎袁盎他就假公济私要来报他的私仇,说吴、楚反完全是因为晁错请削诸侯地而起的。皇帝问他怎么办?他说很容易,只要把晁错杀了,斩错谢吴国,这个事情就了了。皇帝也是一时糊涂,真的就把晁错杀了。
可是袁盎以后因为别的事情得罪了梁王,为梁王所怨被杀,这就是杀人的果报。进馋言,馋错之报尚不止此,他害了人家,自己以后也被杀了,可见得这个果报我们一般讲现世报。可是到后来出现这么个事情,唐朝的时候有个出家人叫知玄,就是悟达国师,这里头关系人有个迦诺迦尊者。唐朝知玄法师在没发达的时候,在路上遇到一个出家人,这个出家人好可怜,害了病,好像害的皮肤病,全身都是红肿溃烂,那个气味之难闻,别人闻到这个气味都走得远远的,不敢接近他。他很慈悲,看到这个出家人好可怜,就常常去照顾他,给他饮食,想方法去找医药来治他的病,照顾这个可怜的出家人;而且时间很久,因为他那种病不是一天、二天能治好的,是很长的一段时期。这个害病的出家人看到这个人不错,心地很诚恳,我这样不好的脾气,故意找他麻烦,他都不生气,他都常常来照顾我,很难得。以后渐渐身体好了他就跟他告别,告别的时候跟知玄说,你以后有大难的时候,你到四川某一个地方来找我,就是到四川彭州你来找我,到你有大难的时候你来找我。他也无所谓,也没记在心里头。那个可怜的生病的出家人是什么人?是个阿罗汉,就是迦诺迦尊者,是他变化的,换句话说,来试验他是不是真的有慈悲心。结果试验他,他的确是有慈悲心,所以临走的时候就交代他。
以后知玄法师住在安国寺,这是唐朝懿宗的时候,是唐朝第十八代的皇帝,公元八百六十年到八百七十四年。皇帝对於这个法师非常尊重,封他为国师,法师讲经,皇帝常常来听经,所以那时候他的声望、地位非常之崇高。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,很大的,我们讲太师椅,这个太师椅的质料是沉香雕的。诸位想想,沉香价值太贵了,最好的檀香,放到水里面都沉下去,叫沉香。我们晓得今天在台湾一斤沉香恐怕要好几万,还不太容易买到,台湾没有,从前从越南那边可以能够进口一点点,价值非常之高。你想一个太师椅那要多少,差不多要上千斤的沉香,沉香很重。皇帝送个沉香宝座,他很得意,我是皇帝的老师,傲慢心起来,贡高我慢。这贡高我慢的心起来,忽然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,就是这个疮的样子就像一个人头,有眼睛、有鼻子、有嘴巴,而且你喂它吃东西它还会吃,痛苦不堪。他是皇帝的老师,谁不尊重他,但国家第一流的医生名医来对他都束手无策,没有法子治得好。有一天他忽然想到,从前那个和尚跟我讲,我有大难的时候到四川彭州去找他,我现在遭了难,这要送我的命,於是乎他就去,到四川彭州找到他了。找到他之后才晓得他是个阿罗汉,原来从前是阿罗汉化身的,不是个普通人。
迦诺迦尊者就告诉他,他说我这个地方有很好的泉水,你这个疮一洗就好了。到第二天,山上有个童子就带他到泉水旁边,他刚刚要拿泉水来洗疮,忽然人面疮开口说话了。他说国师,你是汉朝袁盎转世的,今天这个鬼变的疮,我就是晁错。当初在东市我被腰斩,我的怨恨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消失,我生生世世都想来报复你。可是你到第二生就出家,出家做和尚,你的戒律很清严,有护法神保护你,我没办法,不得其便。从那个时候起你已经转世转了十世,转了十次,你十世都做高僧,我十世天天就在你周边,想找你的麻烦我没有办法下手。今天你被皇帝所尊重,皇帝送你沉香宝座,你一念欢喜心起来,一念贡高我慢,这个心起来护法神走了。护法神护的是法,护的是你心地的清净,你有一念贡高我慢,护法神不护持你,那我就得方便,没有人保护你我就来了,我就来要你的命,要来报仇。今天承蒙迦诺迦尊者以慈悲三昧水来解冤释结,我也愿意接受,我也很感谢迦诺迦尊者。从此以后,我们的冤仇到此就解掉了,我以后也不会再来报复你,也不会再来找你麻烦。他就走了,他把这个水一洗这个疮就好了。
从这个典故当中,一直留下来到今天,在我们本省常常盛行拜忏,拜什么忏?慈悲三昧水忏。这就是讲悟达国师十世高僧,迦诺迦尊者是以慈悲三昧法水来洗,就是替他解除,现在留下来的《慈悲三昧水忏》就是这么来源。拜水忏,主要的就是解释怨结,就好像打官司一样,两方面是冤家对头,请迦诺迦尊者来给他解除,给他化解。如果两方面都同意,这个冤仇就解除,水忏的意义是在此地。所以水忏是消灾,也就是解结,解释怨结而做的法事。在当时,这是一桩事实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晓得「善恶追人,如影逐形,不可得离」,同时我们从这桩事情也能够觉悟到所谓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我们跟人不要结冤仇。我们如果真正有智慧,聪明的话,我们要跟人家解冤仇,不要跟人家结冤仇,结冤仇这个事情麻烦透了,结下去之后以后很难化解。
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,我顺便跟诸位提到这个事情。梁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庾诜,上面是朝代的名字,梁朝,叫庾诜,在历史上有记载。他曾经用船装米装了一百五十石,大概是运到别的地方去卖,这个米是他自己的。这个时候有个人,大概也是个熟人,因为他有船出去,人家有三十石米,他说你这个船还可以装,还能容纳得下,我这三十石就附在你船上也给我运到那个地方去。他是个好好先生,好,没问题,你的米就上我的船。船到那个地方去,这个寄米的人他无赖,他说庾先生,我寄给你船上是一百五十石,你自己只有三十石。诸位想想,这成什么话?这太不公平了,真是做了好事没有得好报。可是庾先生这个人度量真大:好,你一百五十石,你就拿一百五十石去好了。他就送给人,一句话都不多说。
还有一次他的邻居,当然也是个好人家,他晓得,有别人诬告说他是个贼,偷了人东西,官府要判他的罪。他派一个学生写了封信带了些钱,到官府里面去赔偿,人家损失多少东西赔多少,所以官府也就不治罪,把这个人就放掉了。这个人回来之后,晓得是庾诜帮他的忙,非常感谢他。庾诜就说,我不是为了要你感谢,我是同情、怜悯天下无辜的人,除非我没见到,我见到一定要伸援手,一定要帮忙,我不是希望你来感谢。他到晚年,他学佛非常虔诚,六时礼拜,念《法华经》,每天念一部,求生净土。临终的时候他是自知时至,同时很多人听到空中有声音说「先生已生弥陀佛国」。
诸位想想,这样的人在世间人看他是个傻瓜,实际上他占了很大的便宜,他自己真正修到了清心寡欲,大慈大悲。而在一生当中学佛有成就,毕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,从此之后不再六道轮回,不再受人间这些苦难。像这些,是中国正史上所记载的,我们应当要相信,鬼神之事的确是有,因果报应的确是不爽。所以说「罪福之事,亦皆如是」,佛劝我们决定不可以怀疑,你要怀疑那你是『自堕恶道』,你不能够「责圣咎天」,不能怨天尤人,你要怪你自己不相信圣教,你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。所以,佛劝我们『罪福分明,谛信不迷』,谛就是谛实相信,要实实在在的相信,要真正的相信,不可以被这些邪说所迷,不能被一般人言所误。我们要相信佛的话,佛不欺骗我们,佛的言语是真实的,佛是有什么说什么,他也不会增加一点点,也不会减少一点点。所以佛是如语者,《金刚经》里面讲的,「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」,我们不相信,我们信谁?「所在常安」,只要我们「罪福分明,谛信不迷」,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常常都能得平安,我们都能够得到幸福。最后这两句说的太恳切了,『佛语至诚』,佛的言语是诚恳到了极处,『终不欺人』,绝不会欺骗一个人。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段落。
下面是跟我们讲「三宝难逢」,到这里是个段落。今天四点钟为北医的一个同学,他是坐化在台北市最高的山,就是七星山的山顶,他的尸首七天七夜都是盘腿合掌而没有倒下来。年岁虽然很轻,他是志愿出家,家里面原先是不赞成,到每个寺庙,寺庙也不敢收他,所以他自己就在七星山上坐化了。现在他的父母也很感动,他的同学、朋友看到都因他而信仰了佛法,可以说他这次是度了不少人。他父母为了满他的愿,来求我,希望我给他剃度,以出家身分来给他安葬。我现在要到殡仪馆去给他剃度,举行剃度的仪式,明天送他入土。他在往生的第三天曾经在我们图书馆出现,我们图书馆馆长,另外还有几个人都看到他,都跟他打招呼,但是他一句话不说,就是没有说话,跟平常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同。我们倒茶给他,在从前他总是说谢谢,或者说阿弥陀佛,这一次人家倒茶给他,他也没有讲话。这是我们俗话讲灵魂出现在我们图书馆,他在图书馆听了几年的经,对图书馆这个道场很恋慕,依依不舍。这个是神识出现的一个事实,就是在这几天,我们大家亲眼见到的,如果这个要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。
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第四次,经文在第二页第三行,「愚人盲盲,不思宿行因缘所之」,从这个地方开始。这一段是讲释迦牟尼佛教训我们,希望我们能够破除迷惑、执著,所以在此地标了个小题目,叫「训破迷执」,我们看这个地方。经文前面一个小段是说「愚人招尤」,这里头有两个小段,第一个是「不达招尤」,第二是「不达自缚」。我们在此地把这个文先念一段:
【愚人盲盲。不思宿行因缘所之。精神报应。根本从来。谓言事佛致是衰耗。不止前世宿祚无功。怨憎天地。责圣咎天。世人迷惑。不达乃尔。】
到这个地方,这是前面的一小段,这个地方所讲『愚人』是指愚痴。『盲盲』这两个字是说他的眼盲心也盲,这个注子我们简单的介绍到此地。「心思昏迷」,没有正知正见,「不明是非」,就是是非颠倒,「沉迷在五欲六尘当中」,迷在名闻利养、财色名食睡里头,「闻道不解」,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这些道理,他听了听不懂,这都是恶道习气未除。这当然与他前世有关系,他这一世才有这样愚痴的果报,所谓是眼亦盲心亦盲。他不想一想他的『宿行因缘所之』,「宿行因缘」就是过去世所造的种种业。这是一种报应,所谓是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他没有想一想,过去世这些善恶因缘所之,带给你『精神报应』,而精神报应是『根本从来』,与前世有很大的关系。怕他不知道因果报应,而误会以为是『事佛致其衰耗』,这个实在是很大的错误。『不止前世宿祚无功』,「不止」在此地当不晓得讲,他不晓得前世宿祚无功,祚是指前世所种的福禄,前生所种的福禄之报,福是福报,禄是一生所享受的。俗话常说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诸位要是读《了凡四训》,对这个事理就很容易明白。他不晓得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果报,不晓得就是迷惑,迷惑他就有执著,他心就有所不平,所以他『怨憎天地』,埋怨老天爷对待他不公平,怨天尤人。『责圣咎天』,责是责怪,怪佛菩萨不灵,怪老天爷没有保佑他,这个造很大的罪业。『世人迷惑,不达乃尔』,世间人迷惑颠倒到这种程度,对於这些事、理的真相他不了解,他不通达,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。
我们讲到宿行因缘,我在这里讲一个事证,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跟我们说的一桩事情。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在只园精舍讲了很多的经,只园精舍就是经里面常讲的只树给孤独园。大家晓得《金刚经》是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的,像《弥陀经》,这都是大家常常念的经典,而且最喜欢的经典,这些经典都是在只园精舍讲的。有一次佛在讲经的时候,有六十位初发心的菩萨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,他们等於是一批人,有六十个人,来请问自己过去世的业缘,过去世的业缘就是宿行因缘。佛就告诉他们,他说你们这些人,就指这六十个人讲,在过去拘留孙佛的时代,拘留孙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,就是华言「所应断」,而这个含义里面,「为断一切烦恼,永尽无余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把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都断得干干净净,就叫做拘留孙,梵语叫拘留孙。他是我们贤劫当中,贤劫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大劫,贤劫将来有一千尊佛出现在世间,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,而弥勒菩萨将来成佛是贤劫当中第五尊佛,拘留孙是贤劫当中第一尊佛。这也有表法的深意在里头,意思也就是教给我们,你看第一尊佛他德号里面是讲断一切烦恼,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如果要学佛,在佛法当中要有成就,从什么地方学起?要从断一切烦恼开始,正如同贤劫第一尊佛拘留孙一样。
佛将这个时代说出来了,说出来之后就告诉他们有这么一桩事情。在那个时候他们这些人已经出家修道,就是在拘留孙佛的会下已经出家学道。可是他们没什么道心,这种情形也是很常见,虽然出家,出家人没道心,就是心不在道,还留恋世间的五欲六尘。当时有些信心的檀越,檀越是梵语,我们中国的话就叫施主,就是一些在家的施主,有钱、有地位、有势力的这些施主。很有力量的一些施主在这个时候供养两位法师,对这两位法师非常尊敬,也有很厚的供养,就是供养很多。你们这批没有道心的出家人看在心里面非常的嫉妒,於是乎就到施主那个地方去造谣言,说这两个法师不好,不是你们想像当中那样真正有修、有学、有证的,极力的来毁谤。
诸位想想,他们这批人有六十人,这么多人都说这两个法师不好,那个施主听了就相信了,於是乎就不供养这个法师,也不来亲近这个法师,说这个法师的过失,这个施主对从前尊敬的法师也生了轻慢之心。你们这批人造这个口业,把人家施主的善根断绝,因为施主供养这两位法师,这个功德是很殊胜的。施主在法师那里能够种福田、能够种善根,法师得施主之供养能够弘法利生,你们今天把这桩事情给破坏了。因为这个罪业,以后你们堕了四种地狱,经过的时间太长了。诸位想想,拘留孙佛是第一尊佛,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,我们要说一尊佛三大阿僧只劫,这是十二个阿僧只劫,这个时间太长了!你们毕竟还是有一点善根,因为你过去在拘留孙佛那里出过家,你地狱罪受满了之后,还要在饿鬼道、地狱道,后来再到人中,在人中还有五百世盲聋瘖哑,做残缺可怜的人,常常为世人所轻视。佛就把这段因缘给他们说出来。
供养里面有衣、食、卧具、医药,这是我们讲四事供养,他们这六十个人所造的业是断人善根。我们要问什么叫善根?无贪、无瞋、无痴为三善根,他们这些人所作所为完全是贪瞋痴慢,无贪、无痴、无瞋这个三善根是一切善法由从生起。佛说你们以后堕在地狱,在地狱里经过很长的时间,再从饿鬼道、畜生道到人道当中来,所得的果报是生盲,所谓生盲就是生下来眼睛就是瞎的,这很可怜,生下来就瞎眼睛,愚痴,为别人鄙贱,你们遭受这么多的苦报。现在总是灭尽业障,你罪受完了,你又发了菩提心,到我这个会上来出家、来修道。佛就告诉他,你们必须要了解过去世的因缘,从今天起好好的发心,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土,也就是求生西方净土。经里头有这么一桩事情。
再看底下经文,下面这段是第二个段落,是「不达自缚」。
【不达之人。心怀不定。而不坚固。进退失理。违负佛恩。】
『达』是通达,通达一切事一切理,我们对於一切事理没有正确的认识,不能通达,我们的心一定是不定,就是犹豫不定,对於一切事免不了会怀疑。因此你的信心就不坚固,一举一动就违背了理性;换句话说,起心动念,一切造作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这样学佛实在是『违负佛恩』,违是违背,负是辜负,违背了佛的教导,辜负了佛的恩德。实在讲,佛对我们来说是我们法身慧命之所寄托,父母生我们的是肉身,佛生我们的是法身。所以诸佛菩萨是我们的法身父母,没有他,我们的法身不能够显现。虽然说法身是本具的,这是不错,本具而没有人指点,我们虽有等於无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都不能得到受用,所以佛与我们有很大的恩德。从这几句话来讲,如果我们不辜负诸佛菩萨,首先你要通达佛所说的一切义理,你要能够正确的理解,依教奉行,辗转弘化,这才是报佛恩。他现在做的不是的,恰恰相反,是「进退失理,违负佛恩」。
【而无返覆。遂为三涂所见缀缚。】
『返覆』就是回头,佛门里面常讲回头是岸。回头也就是忏悔、悔过,晓得以往所作所为错了,错了不怕,一发现错了,立刻就能够改过自新,这就叫能回头;改过自新这是大勇,大智慧,所谓大仁、大智、大勇,这是大勇。他不晓得「返覆」就是不知道回头,可见得这个迷迷得太深,不晓得回头,於是乎就被『三涂所见缀缚』。「三涂所见」,这个地方讲不达自缚,三涂所见就是贪瞋痴,贪心重的与饿鬼道就起感应;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要问什么缘故堕三恶道,简单的讲,贪心重的人堕三恶道。鬼道没有不贪的,他要不贪他就不会到鬼道去。什么原因堕地狱道?地狱道是瞋恚。所以,我们无论是看中国或者外国其他宗教,他们也讲地狱,我们看到地狱变相图,地狱里头总画了有很多火,到处都是一片火海,火是什么?瞋恚之火。你看人一发脾气、一生气,脸就红了,火就往上升,全身都发热,地狱也自然是这样的一个相感。地狱里面,纵然是寒冰地狱,我们要去看,那都是一片火海的样子。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,就是对於是非、邪正、利害都分不清楚,都无法辨别,这种人是愚痴,很容易堕在畜生道。所以,贪瞋痴的见解就是三途的见解,他被三途见解所累赘、所缠缚了。
【自作祸福。】
他的果报是自作自受,他能够享福,是他过去种的善因,他今天造罪业,是他过去造的恶业,因缘果报丝毫不爽。
【罪识之缘。种之得本。不可不慎。】
讲到『罪识之缘』,我们先要说明,真如本性里原来没有这些事情,像六祖在《坛经》里告诉我们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真如本性里没有,可是一念不觉,真如本性当中原无此事,然而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,这个无明我们叫它做无始无明,它是因。这个事情在《起信论》里讲得很清楚,无明为因,才现出一个业相,然后以业相为缘,就有境界相出现,再以境界相为缘,就有六粗相出现。无明是个总因,是根本之因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,遇缘它就起现行,就结果,善恶的种子永远不灭,这个希望大家要记住。俗话说,过去造的罪业太多,现在多做一点好事,我们将功折罪,这是世间人的观念,不是真的。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讲,善恶种子不能抵消,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」,没有法子抵消,善不能够代替恶,无法抵消的。譬如说我们种瓜,瓜的种子种下去,种下去之后我们现在不想要瓜,我们想要豆,我们再种一些豆的种子下去。结果长出来之后,瓜的种子还是长瓜,豆的种子还是长豆,不会说后面种的豆的种子种下去,以前那个瓜子都变成豆,没有这个道理。所以说善恶果报不能抵消。
那怎么办?这个事情麻烦。如果像世间人讲还有将功折罪,好像我们还有些指望,现在晓得善抵不得罪,无法来折罪,那我们怎么办?幸好这桩事情,因必须要有缘才能结果,因要没有缘,虽然存在它不会结果。所以,我们佛法常讲缘生论,它不讲因生,它讲缘生,这是很有道理的。因是种子,缘,我们以植物来做比喻,缘则是土壤、是肥料、是日光、是水分;换句话说,它有许多条件统统具足,这个种子才会发芽,才会生长,开花结果。如果这个种子得不到土壤,得不到水分,也得不到肥料,它虽然是个种子,永远存在就是个种子,它没有办法生根发芽。譬如我们以瓜的种子来说,我们把它放在一个玻璃瓶里,你放上一年,放上十年、一百年,它也不会结出瓜来,为什么?缘断了。佛跟我们讲,我们晓得这个道理,自己就有希望了。我们过去善恶业种子统统都有,这里讲「罪识之缘」,识就是阿赖耶识,罪就是罪恶的种子,阿赖耶识是含藏识,好像个大仓库一样,我们所有种子习气都藏在这个仓库里面。可是它要遇到缘才能起现行,所以讲罪识之缘,著重在缘字上,『种之得本』,没有缘可不行。
诸位一定要知道,我们每个人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,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成佛的种子,有成菩萨的种子,有声闻、缘觉的种子,有人天的种子,也有三恶道的种子;换句话说,在我们阿赖耶大仓库里头这些种子真是无所不有,一样都不缺乏。但是现在我们希望哪一个种子开花结果?大家一定说我希望成佛,我希望我阿赖耶识的佛种子能够得到具足的众缘,开花结果,我们不就成佛了吗?对,你的想法是正确的。可是你既然有这个想法,你就得晓得如何去做,这个做法,我们有佛的种子,我们就要为这个种子给它加上缘分。种子是亲因缘,我们要给它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这个种子必定成就。
所缘缘就是一心一意在这一生当中希望成佛,有这个愿望,这就是所缘缘;无间缘是这个愿望不能够间断,一间断就没有效果了,所以不能间断;增上缘这关系非常的重要,外面力量的帮忙,最重要的是三宝的加持,这个三宝是讲佛法僧。你必须要遇到有佛住世的时候,我们现在虽然释迦牟尼佛不住世,但是释迦牟尼佛的经典还存在,只要有经典存在就等於佛住世。我们今天能见到佛的像,见不到他的人,我们能见到他的像,听不到他说法,我们能够读到他的经书,还有这个缘分。佛告诉我们,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,佛灭度到今天大概有三千年;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往后去还有九千年。这就是我们这个缘遇到了,这个机会很难得,常言说得好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我们有了这个缘分。有了这个缘分,一定要认真的去学习,那就是要能够找到真正的经典,要能找到好的老师来指导,僧就是好老师,还要有好的修学环境,以至於好的同学伴侣,我们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,这一生就能够成佛,这是讲你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必须要这样才能成就。
这是觉悟的人才行,一些迷惑颠倒的人,他贪图世间名闻利养,就是刚才讲的三途所见缀缚。他的贪心增长,愈来愈贪,瞋恚心增长,愈来瞋恚愈重,这麻烦大了。他是把他自己阿赖耶识里面的地狱种子、饿鬼种子、畜生种子加上增上缘,诸位想想,他来生怎么不堕三恶道?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在佛法修学稍稍有点心得成就的人,冷眼观察世间,就晓得世间人,哪个人向哪个方向走,哪个人往哪个道路上走。不必说死了以后再去给他占卜,问这些吉凶祸福,用不著,就在现前他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我们就十分的了解,在十法界里头他走的是哪个道路,他往的是哪一个法界去。所以末后这两句话,世尊在此地警戒我们,说「种之得本,不可不慎」,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这都是业,不可以不谨慎。下面跟我们讲的是「善恶明训」,经文也分两段,先讲「善恶之喻」,再说「因果不爽」。
【十恶怨家。十善厚友。安神得道。皆从善生。善为大铠。不畏刀兵。善为大船。可以度水。有能守信。室内和安。福报自然。从善至善。非神授与也。今复不信者。从后转复剧矣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,这是善恶明训,先讲善恶的比喻。什么叫『十恶』?佛跟我们讲十恶是怨家,是我们的仇敌,我们生生世世不能得到安稳,不能明心见性,不能成佛、成菩萨,都是上了它的当,都是被它所害。这十种我在此地简单把它的名目列出来,第一个就是「杀生」,以瞋恚之心,以愚痴的心、以迷惑的心杀害有情众生的生命。这是一切恶里头最大的一个恶,所以在十恶它摆在第一位,这是最大的恶。第二是「偷盗」,偷盗诸位要晓得,在佛经里常讲的叫「不与取」,就是对方并不是甘心情愿欢欢喜喜给你,你把他的东西得来;你或者偷来,或者是抢来,或者是用一种势力逼迫著他,他不敢不送来,但是并不是他甘心情愿的,这都叫做偷盗。像从前,以官府的势力,像贪官污吏用威力逼迫著老百姓,他家里藏著什么宝物一定要献给他,人家并不是甘心情愿,而是怕惹杀身之祸,不敢不奉献给他,并不是甘心情愿,这还算是偷盗。所以偷盗的范围非常广大,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并没有去偷人家,并没有去盗人家,也没做强盗。你要是要挟、威胁,或者是逼迫人不得不向你送礼,不得不向你进贡,统统都算是偷盗,这个里面所含的范围非常广大。第三种恶就是「邪淫」,淫欲古人常说「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」,这个真是一切祸害的根源。淫在佛法里面讲,在家学佛的人禁止邪淫,什么叫邪淫?不是自己的妻子发生关系,全叫做邪淫,这是很重的罪,学佛的人要晓得,要觉悟。至於出家的,那是完全禁止,出家戒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条。一般的戒律是把杀生列在第一条,我们要晓得它的用意不相同。
第四种恶就是「妄语」,妄是不实在,欺骗众生。你欺骗众生当然是有目的,是为达到你自私自利的一个目标,你才以妄语欺骗众生,这是口业。第五是「两舌」,两舌是挑拨是非,使两者不能和睦,两者从此斗争,你在旁边取利,这个也是重罪。第六种是「恶口」,恶口是言语粗鲁、难听,我们叫恶口,这也是语业的一种。第七叫「绮语」,绮语我们一般讲花言巧语,其目的也是叫别人上当,也是欺骗别人,为著自己的利益。绮语的范围也是非常广大,包括一切譬如说淫乱的这些歌舞、戏剧,拿现在来讲电影、电视可以说都包括在这些地方。很能够动人心,可是它的结果是叫人邪思,叫人心里面起杀盗淫妄这些念头,诱导你起杀盗淫妄的念头,凡是这一类的小说、歌曲、舞蹈、戏剧,统统与这个都有关系。过去有学生念电视广播系,学了佛之后问我,他说我们从事这个行业,造罪业很重,以后我们怎么办?我就告诉他,电视广播没有罪,它有什么罪业?它像水一样,水没有罪,水可以载舟,水也可以覆舟;电视广播这个事情,可以害人,也可以利益众生,你从事这个行业,你只要不害人就是了。为什么不利用这么好的工具去弘法利生,去劝人为善?如果你所编的歌曲、舞蹈、戏剧都是劝人为善的,那你就有无量功德。这是太好的一桩事情,别人要想修这个福报还没有地方修,你有这个机会修大福报。所以不必畏惧,我们的心正、行正,我们利用科学最好的工具来规过劝善,来弘法利生,来教导别人断邪思、起正见。
这个四种属於口业,后面三种属於意业,意业是起心动念,贪心、瞋恚心、愚痴心。贪是贪求,瞋恚总是贪不到才发脾气、才发怒,贪与瞋都是起於愚痴,如果你要是把事理、真相真正明白,你怎么会起贪瞋?愚痴就是一切真理不能够通达明了。「此十」,这个十条「乃是性德之贼」,是妨害我们真如本性万德万能的,所以我们称它作贼。这是我们本性之怨家,这是真正的怨家,世间有什么人跟你过不去,有过节,那都是小小误会,算不了什么,那不是真正的怨仇。你要知道,这十种是你真正的怨家。你想想看,你现在对这十种,你把它看做好朋友还是把它看成怨家?如果你把它看成好朋友,那你就上当了,你免不了生死轮回,你没有办法摆脱造业受报。为什么?你被这十个怨家所控制,换句话说,你已经没有自己,你想想对不对?被这十个怨家挟持住了,处处听命於它,你身体受它摆布,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「可怜悯者」,真可怜!无始劫以来我们都被『十恶怨家』蒙蔽了,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,我们自己的身心受他的摆布自己不能觉知,你想这多么可怜。若不是世尊大慈大悲一语道破,点醒我们,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觉悟?什么时候才能够发现它是我们的怨家?我们上了它的当,吃了它的亏。
佛再教给我们『十善厚友』,不但是好友,而且是交情最厚的好友。他对我们交情厚,我们没有放在心上,这个错误。「十善」也是人人有的,翻十恶就是十善,翻是反过来,十恶的反过来就是十善;换句话说,不杀生这是善,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。十善是厚友,是成佛之正因。我们要想成佛要先修十善,佛在经里面讲,人乘是秉五戒,天乘是依十善,人天是成佛的基础,因此五戒十善是成佛的正因。佛在此地把它当作友来看待,「友」有助力,有道义,朋友之相交就要互相的帮助,有困难的时候要互相扶持。「厚友」,交情很厚的,这个朋友在你苦难的时候帮助你他会更尽心,甚至於不顾自己身家性命要来帮助你,要来援助你这个苦难,这叫厚友。
过去佛在世的时候跟我们讲过一个故事,这是经典上所说的。佛讲在迦叶佛的时候,这都是古佛,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,迦叶佛的时候,有一个做陶器的人家,他的名字叫欢豫。这个人非常仁慈、很和爱,非常孝顺,人很贤明,所以这个地方上的人对他都非常的称赞,也都很推崇他、尊敬他。在同一个地区有一个修行人,这个修行人是一个梵志的儿子,梵志是印度修行人的通称,他的名字叫华结。这两个人交情非常之厚,胜过自己亲兄弟。有一天他们一块在水边洗澡,看到一棵大树,欢豫就说,听说迦叶佛在这个地方,我们应当去拜佛。就跟他讲,佛不常出现在世间,所谓是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这是欢豫提议的,迦叶佛在那里,我们两个人一道到那里去拜佛,就带他到佛前面。到了迦叶佛的场所,到达的时候欢豫就顶礼拜佛,向佛请法,而华结站在一边,也不理会,也不晓得去礼拜。欢豫看到他这个样子,业障太重,就求佛讲讲开示使他开悟。迦叶佛非常的慈悲,就说法开示,华结开悟了,悟了之后这才来拜佛。
这两个人欢欢喜喜回去以后,两个人就想,我们还是出家好了,我们跟佛做弟子,我们出家学佛去。华结就说我可以出家,为什么?他没有什么牵累,他说我应当为沙门。欢豫就把他这个愿望跟迦叶佛说了,迦叶佛就给他授记,给他剃度,给他受戒,告诉他说,你在亿岁之后,就是一亿年以后,你会生在兜率天,再下降到世间来成佛。欢豫说我因缘缘分不如你,我家里还有年老的父亲、母亲没有人照顾,我虽然想出家,但是缘分不够。但是华结之能够学佛、之能够出家都是他这个好友劝他、帮助他的,经上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,他说欢豫是什么人?就是现在的阿难,华结是谁?华结就是我自己。说明了他们在过去生中是好朋友,他今天能够成佛,在迦叶佛的时候得阿难的帮助很大,所以他先成佛,阿难反而变成他的弟子,为他的侍者。我们这个经是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你看佛跟阿难的关系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不是一生的关系,而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像这种情形我们都要晓得。
我们晓得佛跟阿难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我们眼前所见到的亲人,我们的父母、妻子、儿女、师长、同学、朋友,不偶然,也是生生世世的关系。所以要是一旦觉悟了,肯定了这是生生世世的关系,好像交情突然又不晓得厚了多少倍,又不知道亲切了多少倍。众生的确是迷惑颠倒,一投胎,把过去生中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。佛有六通,佛有天眼、有宿命通,一切众生生生世世的情形他老人家都知道的清清楚楚。这是讲厚友照顾才是真正的周到。
『安神得道,皆从善生』,「安神」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,神就是精神,我们现在的心很安,我们的精神很愉快,这是讲我们现前的果报。「得道」是讲后来,我们明心见性,我们证得一心不乱,我们成佛、成菩萨,这是得道。现在我们得到的平安,身心之安稳,将来我们能够得道,诸位要晓得,「皆从善生」,从哪里得来的果报?是从行善来的,这个善就是修学十善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句话,断恶修善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,而不是感情的基础上。为什么?感情的基础上修十善那不是真正的善,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。底下佛说了几个比喻,『善为大铠』,铠是盔甲,古时候打仗,士兵穿的这些铁甲,冲锋陷阵,能够抵御刀兵;现在事实上还是一样,你看现在的战争,在第一线冲锋的都是用战车、装甲车,装甲车也就是大铠。佛跟我们说,善是我们真正的大铠,我们能够修善,我们在什么地方都没有恐惧,可以勇猛精进。『不畏刀兵』,就是怎么样的危难我们都不怕。所以心地纯善之人总是逢凶化吉,遇难成祥,他所在之处总是吉祥的,这就是修善的果报。『善为大船,可以度水』,这也是个比喻,善好像是大船,有了船就可以渡水。所以我们有了善,就能够把自己度到菩提涅盘的彼岸。
『有能守信,室内和安』,假如有人真正能相信,能够守得住,依教奉行。室是你的家室,你的家室一定和安,一家和睦,岁岁平安,年年如意,这个福报自然就是年年如意。我们世间人一到过年的时候都是说恭喜,总是说几句吉祥话,「岁岁平安,年年如意」,这两句是歌颂、祈求的话,如何才能够真正做到?必须要修善,只要你能够修善,你必然是福报自然,室内和安,岁岁平安,年年如意。『从善至善』,从你的善心到你的善行,『非神授与也』,不是神给你的,是你自己把这个道理明白、通达之后,你信得过你才肯去做。你种善因后来一定得善果,「从善至善」也可以说从善因到善的果报,不是神给你的,是你自己修自己所得到的。『今复不信者』,你要不相信这个道理,你要不相信这个事实,你还去作恶,作恶希望能得善报,哪有这种事情?作恶得恶报,你现在还在更加作恶,你将来所得的恶报是更加严重,『后转复剧矣』。
后面这段佛跟我们讲「因果不爽」。
【佛言。阿难。善恶追人。如影逐形。不可得离。】
这是从比喻上说。
【罪福之事。亦皆如是。勿作狐疑。自堕恶道。】
善恶果报就像影随著人的形一样,没有法子离开。你千万不可以疑惑,你要再疑惑是『自堕恶道』,不能怪别人。
【罪福分明。谛信不迷。所在常安。佛语至诚。终不欺人。】
佛不会骗我们的,『善恶追人』,在此地我们跟诸位也做一个简单的解释。「善恶报应,追逼於人,如影之不离,不能避免」,真是紧贴著你的身边,没有法子。下面我们举一个事证,这桩事情是记载在《历史感应统纪》与《神僧传》里头,就是悟达国师的公案。这桩事情是出在汉景帝的时候,这在汉朝也算相当兴盛的一个时代,在历史上有记载,是在前汉。我们中国的政治,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非常开明,就是政治办得很好的,在汉朝就是文景,汉文帝、汉景帝,这是政治最贤明的一个时代;后来有贞观之治,就是唐太宗以及唐明皇的初年,就是贞观、开元,这都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明的政治。当时景帝有两个大臣,一个是袁盎,一个是晁错,这两个人是冤家对头,虽然在朝廷里面,他们两个见面都不讲话的。吴与楚这两个地方,吴就是现在的江苏,楚是现在的湖南,这两个地方反叛。这个事情是在公元一百五十四年,距离古时候封建还不算太远,秦统一之后就不再有这个封建了,中央政府的确是有权力来统治全国。在这个之前,晁错曾经请削诸侯地,不要让诸侯所辖的土地太大,因为太大怕他造反,中央控制不了,他曾经有这么一个建议,皇帝采纳了。这个时候地方上的诸侯,因为皇帝要削他们的地,当然他们心里很不痛快,所以吴、楚就藉这个机会来造反。於是乎袁盎他就假公济私要来报他的私仇,说吴、楚反完全是因为晁错请削诸侯地而起的。皇帝问他怎么办?他说很容易,只要把晁错杀了,斩错谢吴国,这个事情就了了。皇帝也是一时糊涂,真的就把晁错杀了。
可是袁盎以后因为别的事情得罪了梁王,为梁王所怨被杀,这就是杀人的果报。进馋言,馋错之报尚不止此,他害了人家,自己以后也被杀了,可见得这个果报我们一般讲现世报。可是到后来出现这么个事情,唐朝的时候有个出家人叫知玄,就是悟达国师,这里头关系人有个迦诺迦尊者。唐朝知玄法师在没发达的时候,在路上遇到一个出家人,这个出家人好可怜,害了病,好像害的皮肤病,全身都是红肿溃烂,那个气味之难闻,别人闻到这个气味都走得远远的,不敢接近他。他很慈悲,看到这个出家人好可怜,就常常去照顾他,给他饮食,想方法去找医药来治他的病,照顾这个可怜的出家人;而且时间很久,因为他那种病不是一天、二天能治好的,是很长的一段时期。这个害病的出家人看到这个人不错,心地很诚恳,我这样不好的脾气,故意找他麻烦,他都不生气,他都常常来照顾我,很难得。以后渐渐身体好了他就跟他告别,告别的时候跟知玄说,你以后有大难的时候,你到四川某一个地方来找我,就是到四川彭州你来找我,到你有大难的时候你来找我。他也无所谓,也没记在心里头。那个可怜的生病的出家人是什么人?是个阿罗汉,就是迦诺迦尊者,是他变化的,换句话说,来试验他是不是真的有慈悲心。结果试验他,他的确是有慈悲心,所以临走的时候就交代他。
以后知玄法师住在安国寺,这是唐朝懿宗的时候,是唐朝第十八代的皇帝,公元八百六十年到八百七十四年。皇帝对於这个法师非常尊重,封他为国师,法师讲经,皇帝常常来听经,所以那时候他的声望、地位非常之崇高。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,很大的,我们讲太师椅,这个太师椅的质料是沉香雕的。诸位想想,沉香价值太贵了,最好的檀香,放到水里面都沉下去,叫沉香。我们晓得今天在台湾一斤沉香恐怕要好几万,还不太容易买到,台湾没有,从前从越南那边可以能够进口一点点,价值非常之高。你想一个太师椅那要多少,差不多要上千斤的沉香,沉香很重。皇帝送个沉香宝座,他很得意,我是皇帝的老师,傲慢心起来,贡高我慢。这贡高我慢的心起来,忽然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,就是这个疮的样子就像一个人头,有眼睛、有鼻子、有嘴巴,而且你喂它吃东西它还会吃,痛苦不堪。他是皇帝的老师,谁不尊重他,但国家第一流的医生名医来对他都束手无策,没有法子治得好。有一天他忽然想到,从前那个和尚跟我讲,我有大难的时候到四川彭州去找他,我现在遭了难,这要送我的命,於是乎他就去,到四川彭州找到他了。找到他之后才晓得他是个阿罗汉,原来从前是阿罗汉化身的,不是个普通人。
迦诺迦尊者就告诉他,他说我这个地方有很好的泉水,你这个疮一洗就好了。到第二天,山上有个童子就带他到泉水旁边,他刚刚要拿泉水来洗疮,忽然人面疮开口说话了。他说国师,你是汉朝袁盎转世的,今天这个鬼变的疮,我就是晁错。当初在东市我被腰斩,我的怨恨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消失,我生生世世都想来报复你。可是你到第二生就出家,出家做和尚,你的戒律很清严,有护法神保护你,我没办法,不得其便。从那个时候起你已经转世转了十世,转了十次,你十世都做高僧,我十世天天就在你周边,想找你的麻烦我没有办法下手。今天你被皇帝所尊重,皇帝送你沉香宝座,你一念欢喜心起来,一念贡高我慢,这个心起来护法神走了。护法神护的是法,护的是你心地的清净,你有一念贡高我慢,护法神不护持你,那我就得方便,没有人保护你我就来了,我就来要你的命,要来报仇。今天承蒙迦诺迦尊者以慈悲三昧水来解冤释结,我也愿意接受,我也很感谢迦诺迦尊者。从此以后,我们的冤仇到此就解掉了,我以后也不会再来报复你,也不会再来找你麻烦。他就走了,他把这个水一洗这个疮就好了。
从这个典故当中,一直留下来到今天,在我们本省常常盛行拜忏,拜什么忏?慈悲三昧水忏。这就是讲悟达国师十世高僧,迦诺迦尊者是以慈悲三昧法水来洗,就是替他解除,现在留下来的《慈悲三昧水忏》就是这么来源。拜水忏,主要的就是解释怨结,就好像打官司一样,两方面是冤家对头,请迦诺迦尊者来给他解除,给他化解。如果两方面都同意,这个冤仇就解除,水忏的意义是在此地。所以水忏是消灾,也就是解结,解释怨结而做的法事。在当时,这是一桩事实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晓得「善恶追人,如影逐形,不可得离」,同时我们从这桩事情也能够觉悟到所谓「冤家宜解不宜结」,我们跟人不要结冤仇。我们如果真正有智慧,聪明的话,我们要跟人家解冤仇,不要跟人家结冤仇,结冤仇这个事情麻烦透了,结下去之后以后很难化解。
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,我顺便跟诸位提到这个事情。梁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庾诜,上面是朝代的名字,梁朝,叫庾诜,在历史上有记载。他曾经用船装米装了一百五十石,大概是运到别的地方去卖,这个米是他自己的。这个时候有个人,大概也是个熟人,因为他有船出去,人家有三十石米,他说你这个船还可以装,还能容纳得下,我这三十石就附在你船上也给我运到那个地方去。他是个好好先生,好,没问题,你的米就上我的船。船到那个地方去,这个寄米的人他无赖,他说庾先生,我寄给你船上是一百五十石,你自己只有三十石。诸位想想,这成什么话?这太不公平了,真是做了好事没有得好报。可是庾先生这个人度量真大:好,你一百五十石,你就拿一百五十石去好了。他就送给人,一句话都不多说。
还有一次他的邻居,当然也是个好人家,他晓得,有别人诬告说他是个贼,偷了人东西,官府要判他的罪。他派一个学生写了封信带了些钱,到官府里面去赔偿,人家损失多少东西赔多少,所以官府也就不治罪,把这个人就放掉了。这个人回来之后,晓得是庾诜帮他的忙,非常感谢他。庾诜就说,我不是为了要你感谢,我是同情、怜悯天下无辜的人,除非我没见到,我见到一定要伸援手,一定要帮忙,我不是希望你来感谢。他到晚年,他学佛非常虔诚,六时礼拜,念《法华经》,每天念一部,求生净土。临终的时候他是自知时至,同时很多人听到空中有声音说「先生已生弥陀佛国」。
诸位想想,这样的人在世间人看他是个傻瓜,实际上他占了很大的便宜,他自己真正修到了清心寡欲,大慈大悲。而在一生当中学佛有成就,毕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,从此之后不再六道轮回,不再受人间这些苦难。像这些,是中国正史上所记载的,我们应当要相信,鬼神之事的确是有,因果报应的确是不爽。所以说「罪福之事,亦皆如是」,佛劝我们决定不可以怀疑,你要怀疑那你是『自堕恶道』,你不能够「责圣咎天」,不能怨天尤人,你要怪你自己不相信圣教,你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。所以,佛劝我们『罪福分明,谛信不迷』,谛就是谛实相信,要实实在在的相信,要真正的相信,不可以被这些邪说所迷,不能被一般人言所误。我们要相信佛的话,佛不欺骗我们,佛的言语是真实的,佛是有什么说什么,他也不会增加一点点,也不会减少一点点。所以佛是如语者,《金刚经》里面讲的,「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」,我们不相信,我们信谁?「所在常安」,只要我们「罪福分明,谛信不迷」,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常常都能得平安,我们都能够得到幸福。最后这两句说的太恳切了,『佛语至诚』,佛的言语是诚恳到了极处,『终不欺人』,绝不会欺骗一个人。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段落。
下面是跟我们讲「三宝难逢」,到这里是个段落。今天四点钟为北医的一个同学,他是坐化在台北市最高的山,就是七星山的山顶,他的尸首七天七夜都是盘腿合掌而没有倒下来。年岁虽然很轻,他是志愿出家,家里面原先是不赞成,到每个寺庙,寺庙也不敢收他,所以他自己就在七星山上坐化了。现在他的父母也很感动,他的同学、朋友看到都因他而信仰了佛法,可以说他这次是度了不少人。他父母为了满他的愿,来求我,希望我给他剃度,以出家身分来给他安葬。我现在要到殡仪馆去给他剃度,举行剃度的仪式,明天送他入土。他在往生的第三天曾经在我们图书馆出现,我们图书馆馆长,另外还有几个人都看到他,都跟他打招呼,但是他一句话不说,就是没有说话,跟平常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同。我们倒茶给他,在从前他总是说谢谢,或者说阿弥陀佛,这一次人家倒茶给他,他也没有讲话。这是我们俗话讲灵魂出现在我们图书馆,他在图书馆听了几年的经,对图书馆这个道场很恋慕,依依不舍。这个是神识出现的一个事实,就是在这几天,我们大家亲眼见到的,如果这个要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。
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