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(第一集)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15-006-0001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这次我们再讲这部小部经,依照古人讲经的规矩,有所谓「十门开启」与「五重玄义」。这个方法虽然是个古老的方法,在过去还是有很多人运用,现在运用这个方法是愈来愈少。在我们讲席当中也不常用,特别是在电视录影上,为了节省时间,我们往往都不采取古人这个方式。可是今天我们依旧采取这个方式,让大家可以就我们这个节目当中看看古人讲经的方式。当然古人的方式是相当的繁杂,所谓是有讲经的仪式,我们今天是用很短的时间,只能叫诸位了解有这样一桩事情。今天我们采取的方法,是采取天台的「五重玄义」来跟诸位介绍经题。
五重玄义我们一看就晓得,它是有五条来叙说这一部经里玄妙的义理。它的用意是有两种,第一种,在我们没有展读经文之前,先说明这部经的大意,使我们对於全经的内容、宗旨有个概略的认识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这个意思里面含著有,在老同修当中指导他修学的纲领,对初学的同修它有个引导大家听完全经的义趣在。它的缘由简单的讲是用这五条来叙说全经的内容,也就是全经的结晶、精华之所在,宗旨之所趣向,好比网之纲,衣服的领子,我们常讲提纲挈领。因此,古人讲经一定是先讲题目,讲题目一定采取五重玄义这个方式来讲。这个方式是创於天台智者大师,天台是以《法华经》为主,但是它也并不是专门就读一部《法华经》,实际上它的教义包括了《华严》,特别是包括了《般若》,与禅宗也有密切的关系。所以它的教义是相当的广大、精深,在教下的传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宗能够跟它相比。行门里面是禅宗,教下里面是天台,这是大乘两个最殊胜也是传播最广、时间最久的两个宗派,我们说智者大师是这个宗派发扬光大的一位大师。解释经的方法也就是他发明的,这个方法的好处是组织非常的精密、严肃,因此讲经、注经的人多半愿意遵守他这个方法。
这个五条就是底下所说的。第一个是「释名」,释是解释,名就是经名,就是解释一部经的经名字。第二则是「辨体」,体是讲的体性,必须辨别也就是这部经的理论依据;换句话说,佛说这部经他是依什么说出来的,我们要辨别它。第三是「明宗」,宗就是这部经的宗旨,所谓宗旨也就是修行的方法。第四是「论用」,用是指用途,我们学这部经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,到底有什么结果、有什么好处。第五是「判教」,判教是用在教学上,这部经应当适合在某种程度、某个时期来教学,以及用什么方法来教初学或者来教老修行。经题里面就包含这五个项目,这五个项目称之为五玄,或者称之为五重玄义。
佛法,佛经我们常讲的「契经」,所谓契经就是要「上契诸佛所证之理,下契众生可度之机」,换句话说,一定要适合众生的程度,他才能够真正得到受用。因此五玄这个方法真是简繁适中,大家都喜欢,才用它。像华严宗里面贤首大师所发明的「十门开启」,他讲一部经的玄义,就是大意,他分做十条来说,十条我们看起来就显得太繁了,就不如智者大师五条来得简单。所以这个办法是被许多的学者们所采用。华严的「十门开启」,除了华严宗的子孙还守住他们自己家里的规矩之外,其余的已经很少采用它,这点我们应当要晓得。讲到现代,现在的人总是喜欢愈简单愈好,最怕的是繁琐,因此近代有些大德们,他们将五玄当中的第二「辨体」、最后一条「判教」,他就把它省掉,只是解释经题,说明宗用,这个对於初机来说的确是相当的契机。如果在佛法教学上来说,这个五条都是必要的,都是相当重要的。
我们现在先看第一条,第一条就是解释经的名称,经的经题。讲到经题,每部经可以把它分为别题与通题。所谓别题就是它与其他经典的题目不一样,这个就是特别,不一样;通题就是每部经里面都有这个字样,这就叫通题。本经经题是『阿难问事佛吉凶』,这七个字是别题,因为其他经典里面没有相同的,所以这是它的别题。末后一个字,『经』这个字是通题,凡是佛所说的都叫做经。「阿难问事佛吉凶」这是经,我们读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后面也是个经,《大方广佛华严》后头也是经,《妙法莲华》也是经。所以「经」就是通题,在题目意思里头我们叫做通题。
现在我们先讲别题。别题里面我们要分开来说,先介绍阿难。「阿难」这个名词是梵语的音译,就是印度话从音翻过来的,它的意思叫庆喜,庆是庆祝,喜是欢喜。因为阿难出生这一天,他们家里有两桩喜事,第一桩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,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,传到宫廷里面,就是传到净饭王那个地方;第二桩事情,是他们跟别的国家打了一场胜仗,捷报也传到宫廷里面来。正好在这个时候,净饭王的弟弟生了个小孩,所以净饭王非常的欢喜,就给这个小孩取个名字叫阿难,就是庆喜的意思。他是佛成道的那天出生的,他是佛的从弟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叔伯兄弟,阿难的父亲跟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同胞兄弟,所以他们的关系是从兄弟。以后出家为佛的侍者,就是常常在佛的身边照顾佛,在佛的十大弟子当中,他是多闻第一。在佛教里头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尊者,因为以后经典的集结流通,都是他来负这个责任。
说到「问」佛经里面讲有五种发问,第一种是「不解」,对於经论或者对於人生、宇宙的问题不了解,提出问题来请教佛陀,这是第一种问。第二种是「疑惑」,譬如说佛给我们说了许多道理、许多方法,我们听了之后不能够完全明白,而有疑问,这个疑问可以提出来请老师开导。这两种问都是正常的问,就是学生请问老师,是应当有的态度,应该有的态度,老师也必定很热心、很认真的来为学生解答。第三种问是「试验」,这个意思就是学生不老实,要来考考老师,看看老师晓不晓得,这是对老师没有恭敬心。第四种问是「轻触」,就是很轻率的、没有诚意,拿我们今天讲,很随便的提出问题。这两种问法都是不如法的,也是没有礼貌,因此凡是这两种问可以不答覆。最后一种第五种叫「利乐有情」,这个也是自己知道,可是有些众生他不知道,而且这个问题很重要。自己要给众生来讲解,怕自己的身分、地位不够,众生对他没有尊重心,所谓是人微言轻,虽然是极重要的问题,从他口里面说出来大家不尊重,他必须提出这个问题来请释迦牟尼佛来讲解。这个讲解实际上不是他需要知道,而是教一切有这个问题又提不出来的人,叫他们来听听,叫他们开悟。
在这部经里面这个问就是属於第五种,本经里面所有的这些理论、方法,阿难尊者都清楚,他哪有不知道的。所以他是代我们发问的,特别是代初学佛的人发问,这点我们要晓得。
「事」是诚信奉行,这就是承事,我们也讲奉事,要以诚敬之心,要真正的深信不疑,要能够依教奉行。事佛,此地这个佛是指佛陀的教育,是指佛陀的教学,事佛就是我们以诚信的心来接受佛陀教育,来学习佛陀给我们说的这些理论与方法。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,到底是好还是不好?「吉」就是好,一切非常顺利,是福报一类的,这个叫做吉。这是我们事佛当然所得到的果报,是没有问题的。可是本经的中心是讲「凶」,就是说学佛为什么得到种种不如意的果报,这才是真正问题的结症。学佛得到好果报还有什么话说,应当的,学佛为什么会得到凶报,为什么会得到不好的果报,这是什么道理?本经佛要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。所以这个题,后面是通题,上面是别题,通题是「经」这个字。
经这个字在佛法里讲得很多,就是含义非常之多,在此地我们简单的,就是采取最常讲的方法,四个意思,叫常、法、摄、贯。所谓「常」,常是永恒的,我们所谓是真理,永远不变的,要拿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,这个才叫常。譬如说佛讲这个经、讲这些道理与方法,差不多是在三千年前所说的,如果要是依外国人计算,至少也是两千五百年以前。在时间上来说去我们这样远,那个时候所讲得道理、方法,我们现在还能用得著吗?现在还能用得著,换句话说,他这些理论与方法是永远不变的,超越了时间。这是常的意思。佛讲这些道理、方法,运用在从前古印度,不是我们中国,这些理论与方法到了我们中国来,我们中国人也能用吗?也能用,这就是超越了空间。不但我们用它会得到吉祥如意,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、任何一个地区、任何一个民族、任何一个人,能够依照这个理论、方法去修学,都能得到吉祥如意。这才叫做常,这个才叫做真理,我们今天讲永恒不变的是真理,在佛法里头用常这个字来代表。第二是「法」的意思,法就是原理原则。佛所讲的都是原理原则,都是一种法则,这种法则是永远不能更改的,永远不能够变迁的。譬如火车的轨道一样,依照这个轨道去走,这一定是个最捷径的,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。「摄」的意思,古人所谓它有摄受人心的意思,也有摄受一切万法的义理的意思在。像这个字里面所含的,我们就能看出,佛的经论如果是有这个字在里头,这个经所说的就是无量义,而不是一个意思能够把这部经表明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「摄」它就是摄受有无量义。因此,这些经典真是可深可浅、可长可短,它才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,这就是底下「贯」的意思,贯有贯穿的意思。从这部经上来说,它是从头到尾由文字上来贯穿,从文字的贯穿到义理的贯穿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章法结构。这个字,好的文章都能够得做到,世间好文章可以做到贯穿,但是常、法、摄那就相当不容易具足,常、法、摄三个字唯独佛经里头才具有。这是题的意思。
题目里面有通、有别,我们合起来讲,这部经就是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,学佛所得的果报究竟是吉祥还是有凶险、不吉利的?主要就是要给我们讲解这个问题,解答我们这种疑惑的一部经典,所以称之为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。佛经的题目也不是随便建立的,这一点是个小常识,我们也要晓得。佛经的题目它有一定的法则,在我们中文翻译的经典有三千多部,诸位仔细去观察,三千多部经的经题都不外乎七个原则,这就是所谓的七例立题,就是建立题目有七种方法。第一种是以人来立题,就是这个题目里头只有人没有别的。譬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「佛」是释迦牟尼佛,是人,「阿弥陀」也是人,在这个题目里头只有人,叫做单人立题,里面没有其他的。第二种是单法立题。譬如说《大般若经》,「大般若」是法,除法之外也没有别的,这个叫单法立题。第三种是从比喻当中建立的题目。譬如说《百喻经》,《百喻经》只有比喻,没有别的东西,这就是单喻立题。这是三种。另外三种就是复合的,譬如说人法,这个题目里头有人、有法,像《文殊般若经》,「文殊」是人,「般若」是法,这是人法立题。第二种是人喻,人和比喻,《如来师子吼经》,「如来」是人,「师子吼」是比喻,这个经题里头有人、有比喻。第三种形式有法喻,像《妙法莲华经》,「妙法」是法,「莲华」是比喻,这个题目里头有法、有喻。还有一种就是具足,这个题目里头人、法、喻都有,我们就叫它做具足立题。譬如说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「大方广」是法,「佛」是人,「华严」是比喻,所以这个经题里面是人、法、喻全都有,我们就称它具足立题。
本经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「阿难」是人,「问事佛吉凶」是法,所以本经立题是七种方式里面的人法这个方式建立的名题。这些常识我们也应该晓得。解释名题就讲到此地。
下面第二就是辨体,体是为的性质,体有两种,一种是性体,一种是质体。这里头最难懂的是性体,性我们常讲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我们也看不到,我们也听不到,我们也摸不著,可是它的确是有,一切法都是依它为本体。质体容易明白,质是物质,譬如现在我们看到这部经,经的体是什么?体是文字,白纸黑字,是书本,这是以色相为体。佛当年讲经说法那是以音声为体,所以经里头常说以音声为教体,就是这个意思。佛灭度之后,集结成为经典流传给后人,这是以色相为经体,这是我们要晓得。明白经题就容易契理,研学或者是讲解就不会违背原理。
经之体究竟是些什么?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,小乘经多半是权说,也就是方便说,所以小乘常常以三法印为体,三法印就是无常、无我、涅盘,这个也不必多说。这个地方所举出的是偏重在大乘里面的讲法,「经曰,一切因果、世界、微尘」,因果是总说,世界是讲大的,微尘是讲小的,「因心成体」。又说「性一切心」,性就是真如本性,这个都是说的实相。本经质体是什么,我们要晓得,本经是一乘佛法的初阶,就好像我们上楼梯一样,这是第一层,我们要想上到最高的一层,但是这是最底下的一层。「正明人天因果」,从正面上来看,表面上来看它是说明人天因果,可是它「别通三乘」,因为它是三乘佛法的基础。所以我们信佛、学佛、修行,皆当由此经开始,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,才不会退失信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体明白之后,下面我们要讲这部经宗旨之所在,换句话说,也就是说明它修行的方法,所以有明宗的必要。第三「明宗」,「宗谓宗旨,起修趋向」。而前面讲到经体,它是通一切经,譬如说实相,实相通一切大乘经,要讲三法印,三法印通一切小乘经。可是要说到明宗那就不一样,「各经异致」,每部经有每部经修学的方法,它并不是通一切经。不像前面的体,体通一切经,宗不通一切经,每部经有每部经修学的方法。因此,我们修行或者是我们替别人讲解一定要知道,「修讲必知」。我们看到本经,本经的宗旨是告诉我们「依佛者吉」,一切众生如果能依从佛陀教给我们理论、方法来修行,他得到的果报一定是吉祥的。佛弟子修行不外乎身、口、意三业,我们如何修身?修身,本经所揭示我们的,要「息恶行善」,修我们的身业清净;口业我们要「说法利生」,口要言语,我们言语总要利益一切众生,要说利益一切众生的话;意就是我们的心愿,我们心愿总要学佛一样,「度生不息」。我们永远没有疲倦,永远不休息,我们帮助一切众生,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。善的因一定得善果,得好的果报,就是吉的果报,因此,我们如果肯依从,必定得吉祥。
但是在此地有「真假为准」,这一点我们也要特别留意到。全依佛教给我们的理论、方法实践、力行者,这是真的,大家注意我在此地写的「全依」,百分之百的依从,你得到的果报也是百分之百的圆满。你要是依从一部分,又不肯依从一部分,你也能得吉祥的果报,但是你那个果报不圆满;换句话说,因与果是成正比例的。万一你要是假借佛教名义,在这个里面贪图私利者,那你是假学佛的,假学佛的果报当然是凶灾。所以下面我们很肯定的得到一个结论,真学佛的一定是吉利的,假学佛的他必定要遭凶灾。这一点我们要明了,要好好的记住,我们要真学佛,我们不可以假修。在今天社会里面,正如同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说的,末法时期,今天是斗诤坚固的时代,佛告诉我们在这个时期所出现的一些怪现象,是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」,令一切众生无所适从;换句话说,妖魔鬼怪充斥在人间,叫你眼花撩乱,没有办法辨别。成天跟妖魔鬼怪走,你自己不晓得,你还以为那是正法;真正如来的正法,你还要毁谤它,你认为它那是老了、旧了,现在不需要,应该被打倒、被淘汰,这就是被妖魔鬼怪所迷惑。别人迷与不迷我们暂且不论,首先要反省、要检点自己,我们有没有迷失方向,有没有把路子走错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将来所得到的果报那是我们每个人最为关心之事。所以第四必须要讲「论用」,用是说功用,前面说过明宗是讲修因,论用这就讲果报。我们既然修因,当然会得到一种果报,因此对这个果报要明了,「了用成就」,了是明了,我们明了果用上的成就是「功不唐捐」。「唐捐」是唐朝的术语,我用这两个字是因为经本里头这样的字样非常多,诸位将来念到的时候就晓得它的意思。功不唐捐就是我们功夫没有白费,就是这个意思,我们功夫用得值得,没有白费,所以叫不唐捐。唐捐就是白费,就是功夫用了后面没有结果,那就是唐捐;不唐捐就是我们功夫用了,后来一定会有好的结果。
本经的功用诸位要看清楚,第一个是启发我们的正智,就是非常正确的智慧,非常正确的见识。第二是破除我们的邪见,我们对於佛法许多的误会,对於修行、修因证果有许多不正确的见解,读了这个经,听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,我们许多错误的见解都可以破除。明因果,这部经里特别强调因果报应的这些道理与事实,使我们能够产生修学佛法的信心,而这个信心一天会比一天坚强,不会退转。由於这个信心做基础,我们在佛学上不断的求正确的理解,求正解就是求学问,修因得果。得到正确的理解,这是我们修行所依靠的,也就是修行理论上的依据,修因后来一定能够得到证果,所谓是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,是确实可以能够得到。
后面讲「判教」,第五段讲判教,判是判别,教就是教相。它的用意在哪里?是用在教学上,最重要的是用在教学上。譬如说佛经典这样多,经典就好比教科书一样,这么多的教科书,我们拿来教化一切众生,众生根性不相同,应该哪个先学、哪个后学?次序怎么排法,就是课程怎么编排?判教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编排教科书、教学层次的一个原理原则。所以我们讲到教,佛教里头分的有大乘、有小乘,大小就是讲的大小两乘;有权、有实,所谓权就是方便说。佛依二谛而说法,二谛就是真谛、俗谛,所谓真谛,就是依佛自己所证得的境界来给我们讲的,这个就是真实的。俗谛就是依一般众生的常识,依一般众生的知见来讲解的,那就叫权,叫方便说。所以教有大乘、有小乘,有权教、有实教。还有有显、有密,显是明显跟你说,密是秘密,像我们大乘宗派里面的密宗,密宗它就是讲的秘密,大乘十个宗,其余的九个宗都是叫显教。这是对显与密来讲的。就有三藏,三藏是讲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经律论三藏,这是把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归纳为这个三大类。经藏偏重在定学上;律藏偏重在戒律上,就是偏重在行为上面,换句话说,我们今天讲生活规范,偏重在生活规范上;论,实际上就是彼此互相来讨论,发明经、律里面的道理,这是三藏经典。
除这个之外,还有化法、化仪,化是教化,教化众生的方法。教化众生的方法,天台四教里头讲藏、通、别、圆,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程标准。他把一切经分为哪个是藏教、哪个是通教、哪个是别教、哪个是圆教,就等於是我们今天讲的课程标准。藏教是讲小乘,通教前面可以通小乘,后面通大乘,程度就比较高一点。藏教好比小学,通教好比是初中,别教好比是高中,它前面不通小学,所以叫特别,不通小学,后面它也不是大学。圆教就好比是大学。所以,化法就有课程标准的意思。除这个之外,还有所谓化仪,化仪也有四教,仪是仪式,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教学方法。化仪有「顿」,方法里头用顿,譬如六祖大师他的教学法就是用顿,用顿这是属於化仪。他在课程标准里面,六祖所采的是「圆」,所以他的教学叫圆顿大法,圆顿大法意思就在此地。他的课程标准采取圆教,他的教学方法采取顿教,达摩祖师传来的禅宗是这么个意思。除了顿,有渐教,渐是按部就班,慢慢来的。渐教范围非常之广,在禅宗,我们《坛经》里面看到,北宗神秀大师他的教学方法就采取渐,他的课程标准采取别、圆,就是别教与圆教,他的方法是采取渐。除这个之外还有「秘密」、还有「不定」,所以这是有次不紊,有条有理。这个对於教学来说非常的重要,一方面我们自己教学,一方面自己自修,这都应当要晓得。
本经在判教里属於小乘,大小二乘里它属於小乘,权实二教里它属於权教,三藏里面它属於显教,属於经藏。在化法里面,它属於藏教,化仪里面,它属於渐教。像这些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。所以它是修学根本,它是无上道的基础,千万不可以疏忽。不要以为这个经很小,这个经很浅,你就瞧不起它,那就错误,实实在在是无上道的根基。好比我们盖大楼一样,这是地基,地基虽然卑下,在地底下看不见,可是它承受了这座大楼,这座大楼是依它而建立的,所以千万不可以疏忽,我们一定要认真的修学。以上将五重玄义,也就是解释题意,我们说完了。
经题讲完,佛经是佛说的,佛出现在印度,不是出现在中国,因此佛当年说法都是为印度人说法。佛灭度之后,弟子们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要记录下来,编成了经典,流传给后世,也是使用印度的梵文,今天来讲就是印度古时候的文字,是梵文经典。梵文经典流传到今天还有少部分,但是份量是相当少了,而且都不完整。从印度流传到我们中国来,把它翻成中国的文字,我们一定会问,它是什么时候翻译的,它是在什么地方翻译的,是谁翻译的。如果这些事情要不记载的清清楚楚,后人必定会怀疑,如果有疑就不能够生信,信心不能够建立,我们对佛法修学的功德利益就疏忽了,换句话说,也就会空过。所以,这部经翻译的经过情形,原原本本经里头也都要把它记录下来,我们讲经也必须要给大家介绍,这个通常讲人题;前面是讲经题,现在跟你讲翻译人。诸位请看,这部经的翻译人,人题里面所写的是:
【后汉沙门安世高译】
下面我们要跟诸位介绍安世高大师。先说时代,第一是时代,时代是后汉。汉朝是刘邦建立的,就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,十二传被王莽篡位,以后汉室的后人刘秀将王莽打倒以后,重新恢复了汉朝,历史上称之为「刘秀中兴」。在历史上,因为当中有一个王莽篡位,所以把汉就分成前后。刘秀做了皇帝之后,他的年号叫光武,我们也称为汉光武,光武帝。他做皇帝的时候是公元二十五年,这个年代是很正确的,我们今年是公元一九八二年,这是二十五年的事情,二十五年汉光武做皇帝的事情。以后也传了十二代,被曹魏所篡,在这个阶段,我们历史上称之为后汉,又称为东汉。称东汉的意思就是它建都在洛阳,因为前汉建都在长安,长安在西,洛阳在东,称东西汉是从建都上来说的。后汉建都在东方的洛阳,所以称为东汉,前汉建都在长安,长安是在洛阳的西面,我们称西汉。安世高到中国来是后汉桓帝的时候,桓帝是第十代,刘秀第十代的子孙,刘秀我们算他作第一代,他是第十代,他的名字叫做志。这是我们把时代的概念搞清楚,是后汉桓帝的时候。
桓帝建和二年,也就是公元一四八年,世高来到中国。桓帝他在位二十一年,就是他做了二十一年的皇帝,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,可见得他做皇帝的时候只有十几岁。桓帝、灵帝时汉朝已经是非常之衰,政治上也很乱,宦官当权,所以曹操才起来,最后还是把汉朝推翻了。建和二年,桓帝这个时候才二十岁,行冠礼才二十岁,世高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国。为了使大家对这个年代更清晰一点,会更有亲切感,在这个时候我们汉朝有一位大儒,很了不起的一个人,就是郑玄,郑康成。郑康成这个时候二十二岁,诸位就晓得郑康成比桓帝大两岁,桓帝这个时候是二十岁,郑康成二十二岁,郑康成是我们中国了不起的大儒。同时,我想大家晓得在历史上还有个孔融,孔融四岁就让梨,这是历史上的佳话,就懂得礼让,他是孔子的后代。孔融是生在建和七年,就是安世高到中国来的第五年孔融出生。还有三国上面一个最著名的人,曹操,大家晓得他,提到他都知道,曹操是生在建和九年;换句话说,就是安世高大师到我们中国来第七年的时候曹操出生了。这么一看,大家对於安世高就会显得更亲切,我们历史上许多的大人物都是安世高来到中国之后,他们一个个的诞生,以后在三国时代都成为风云人物。这段跟诸位介绍的是年代,后汉两个字它是代表年代。
第二我们要介绍他的姓名。安世高大师他并不姓安,安是国家的名字,是以国为姓,他的名叫清,字世高,世高是他的外号。以国为姓,大概从外国到中国来我们都是这样称呼他,譬如玄奘大师,当年他到印度去留学,在印度十七年,印度人称他作唐玄奘,就是唐国的玄奘。他也不姓唐,唐是当时朝代的名字,就是国家的国号。所以,他是以国为姓,我们称安世高这个安是国,他的籍贯就是安息国人。安息国在哪里?唐朝时候叫波斯,也就是现在的伊朗。他的身世很了不起,他是安息的王太子。在传记里面所记载,他是非常的孝顺,他是很有名的,又孝顺又聪明,读了很多的书。同时他还能够精通天文、医学、医理,并且鸟兽的言语他都能够懂得,真正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法师。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做了国王,他继王位,不到一年他就厌倦了,对於政治生活他不太喜欢,没有多大兴趣,就把国王的位子让给他的叔叔,自己出家修道,成为很有名望的一位高僧。他游化到中国来,为我们中国初期译经的大师,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占了有很重要的一页。
下面我们再介绍他译经的经过,世高大师从安息,也就是现在的伊朗,从他的本国带来的梵文经典很多。当时他到中国来,也是来到首都洛阳,在洛阳这个地方,他一共翻译出二十九部经,一共是一百七十六卷,翻译的时间长达二十二年。於灵帝建宁三年,也就是公元一七0年绝笔,就是停止了译经的工作。他把译经工作告一段落之后,他去办事去了,后面我们给你介绍他的事迹,这是《高僧传》跟《神僧传》都有记载。他的神迹很多,是一位有神通的高僧,今天我们只介绍其中之一,就是度宫亭湖的庙神。这个地点在江西省,现在江西省的九江庐山,那边有个蛇村。从洛阳到九江,他采取的道路都是从水路,由长江那边下来,他到了庐山。庐山这个地方有个神庙,这个庙的名字就叫宫亭庙,宫亭湖旁边的一个庙。当时那个地方叫做寻阳郡,就是我们现在江西九江县,他到这个地方来度这个庙神是践前世的约会,这个事情是隔了两世。
《高僧传》里头有这么一段故事,在很久之前,当然不是这一生的事情,是过去生中,安世高是个得道的高僧。他不是一生修行的,生生世世修行都是高僧,也说不定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,这是我们不敢推测,总而言之他不是一个普通人。他说他从前有个同学,也是出家人,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修行,这个同学明经好施,经是经典,经典的道理他都明了、都通达,又喜欢布施。诸位想想,出家人布施他用什么布施?出家人就是法布施,就是喜欢为别人说法,劝别人修善。可是他自己性情多瞋,就是很容易发脾气,但是这个很容易发脾气也不是像我们今天想像,听说某个人脾气很火躁,不是的,那就不像一个修行的道人。他这个瞋恚的心拿我们今天来看,幅度很小。因为那个时候出家人生活很简单,都是出去托钵,托钵的时候如果斋主供养他的菜饭很合他的味道,他就很欢喜;如果今天托钵,斋主布施的菜饭不太合自己的口味,心里面就不太高兴。心里常常想到「我出家修行,有道德、有学问,天天弘法利生,你看看今天我吃的饭还这么难吃」,就这么一点点的意思,这就是瞋恚心。死了以后就堕在神道里头去,死了以后没有能成正果,不像安世高,安世高就成正果,他堕恶道。恶道堕什么地方?堕到畜生道里,是个很大的蛇身,来生变成一个大蛇。
这个蛇很灵验,我们俗话讲龙王,就是水神,他到我们中国宫亭湖这个地方当龙王去了。这个龙王之身是个蛇身,它很会作怪,呼风唤雨,它有这个能力。凡是经过它这条江的船只,都要到它那里去拜拜,都要祭祀它,它就会保佑这条船一帆风顺,保佑你平安。如果你要是不去拜它,不祭祀它,它就兴风作浪,叫你得不到太平。换句话说,这个时候它的瞋恨心大了,不像从前,为什么?它已经迷失了本性,一切「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」,造这个罪业就很深。它自己晓得,神也有寿命,它晓得它死了以后一定堕地狱,为什么?这一生作神,接受的是人家的血食,人家杀猪、杀牛、宰羊去祭祀它,所以杀生的果报太多了。不是它杀,别人是为它杀的,不杀这些东西去祭祀它,它不保佑人家平安。血食、杀业太重,瞋恨心太重,所以晓得死了以后一定堕地狱。於是他就求助於他的同学安世高大师,这是一个得道的高僧,求他来帮助,求他来超度。安世高也有神通,当然他们是有感应道交的,所以他翻译经到这个时候,也就是这个龙王快要死了,寿命快要到了,到这时候赶紧去度它。也许诸位要问了,他为什么不一到中国来就先度它?诸位要晓得,他一到中国来的时候,这个龙王正是耀武扬威得志的时候,正是迷惑颠倒的时候,不会回头,你给它说什么好话它也听不进去。到它快要死的时候,俗话说「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」,到将死的时候,它后悔了,它回头了,这个时候劝它很有效。
安世高看到这个龙王快要死的时候来了,到这个地方来践前世之约,到这个庙里面来。这个神很灵,头一天晚上托梦给庙里的住持,它说明天它有个老同学,是个高僧,要到我这个地方来,你要好好的招待他,要请他给我说法,要请他来超度我。庙里管事的这个人,神托梦给他,到第二天什么都准备好了。果然安世高来了,来了一问,他的事情都晓得了,请安世高给这个神说法。安世高给它说的时候完全用密咒说,说的那些,大家在一起旁边听的人都听不懂,不知道安世高跟它说什么,是用咒语跟它说。说完之后,安世高就要求这个神现身给大家看,神就不愿意,神就说不必了,我这个身体不好看,很难看。安世高就说你要为了消你的业障,消你的罪业,最好你还是现身,让大家看一看。於是这个神慢慢从神龛里面钻出来,大家一看是一条蛇,很粗很长的一条大蛇。这个蛇头一伸出来之后,眼泪就流下来,向安世高点头。这个事情大家都看到,原来龙王本来的相是这个样子,以后这个神就又退回到神龛里面去。没有几天它就死了,死了之后大家在山涧里面发现一条很大的蛇,蛇已经死了。所以那个地方现在叫蛇村,一直到现在还叫做蛇村,蛇村的来源就是这么一桩事情。
这个神现身之后,就告诉它庙里头管事的人,把它庙里面这些财产都奉献给安世高,就是捐献出来,都交给安世高,求安世高为它修福。安世高怎么给它修福法?他把这笔钱,这笔钱不少,数字很大,就带到豫章,当时的豫章就是我们现在的南昌,江西的省会南昌,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佛寺,佛寺的名字叫大安寺。这也是纪念这个庙神,因为这个庙神过去跟安世高同学,都是在安息国,所以用「大安」来做这个寺庙的名字,这是有个纪念的性质。大安寺盖好之后,世高大师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度化众生。这个庙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,它是江南第一个佛教的寺院,换句话说,在从前江南还没有佛寺,江南第一个佛寺来源就是这样来的。安世高他的神迹很多,真正是说不尽,诸位如果要晓得可以看《高僧传初集》、可以看《神僧传》。《神僧传》里头写的比较简单,《高僧传》写的详细,诸位可以做参考的。诸位再看看我这个地方给诸位提的提要,他这个同学是明经好施,因为多瞋,死后堕为水神,属於龙王。大安寺是江南佛寺之始,这个故事记载在《高僧传初集》、在《神僧传》第一卷,诸位都可以自己去做参考。人题就介绍到此地。
从安世高大师这段事迹,我们可以得到几点结论,这是我在此地贡献给诸位的。第一,出家修行这是很难得的事情,明经好施,不舍瞋恚,终堕恶道,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。出家如此,在家当然也不例外。所以,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要断烦恼、要断三毒,道理就在此地。如果你贪瞋痴要是不断,不断贪心就没有办法摆脱饿鬼道,不断瞋恚、不断杀害就很难不堕地狱道,如果对於一切的事理不能真正的明辨是非,还是迷惑颠倒,那就有堕畜生道的可能。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警惕的!我们今天出家,我们是不是真修行?修行我们常常讲,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修行的纲领佛在三皈里面给我们说的很清楚,我们要觉而不迷,我们有没有做到?我们要正知正见,不要邪知邪见,这条有没有做到;我们要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我们有没有做到?这是三皈依里头最基本的修学法。经论、理论与方法我们是不是明了,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喜欢布施佛法,修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?是不是能够真正布施不著相?不然的话,安世高大师这个同学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应当要好好的记住。
第二,讲到超荐,我们一般讲超度,超度一定要真正善知识开导,这一条很重要。我们看传记里头你就能够明了这个事情,所谓他能不能得度,就看他自己觉悟不觉悟。所以安世高必须要等到蛇寿命快要完了的时候,这是他觉悟的时候,他来得其时,给它开导,给它说法,换句话说就是劝它,劝它回头,教它觉悟。觉悟之后是自修多福,你看它把它所有的资财捐献出来,求安世高给它修福。所以这不是迷信,这有它的道理,读世高传记可知其详,就晓得这里头详细的这些道理。我们今天世间人一般讲的超度,只晓得请几个法师念念经,以为就能够超度了,这不太容易。你看安世高给神念那么多咒,指示它觉悟了,它还要把资财捐献出来真正来培福,它才能够得度。
第三,三宝往昔(这是讲过去)一定要依寺而住,道法要依赖这个处所才能够弘化,才能够把它传播,发扬光大,所以建寺福德最大。安世高就是把那个神捐出来的这些财物带到豫章,就是带到南昌去建一个佛寺。这个佛寺里面的钱,功德主就是那个蛇神,就是宫亭庙的庙神,所以它有这么大的福报,它脱离畜生道而生到忉利天。安世高帮它忙,它自己也真修福,它自己要不出钱、不出力,安世高也无可奈何。所以,这桩事情我们总是要觉悟,总是要明了。福是由自己培的,别人帮忙那是有限的。这是讲到过去。今天我们建庙,福德不是最大的了,为什么?因为三宝依寺而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今天则依学院育才,我们办佛学院,办佛教大学,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,这个功德很大,就跟从前建寺的福德最大是一样的。至於佛法的弘扬传播,今天寺院已经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,我们晓得出版事业、大众传播,出版事业是印送经书,供给大家看,供给大家阅读;大众传播我们利用广播电台、广播电视,用这些方法来弘法,来弘扬、来教化,这个福德就是最大的,这点不可以不知道。
所以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做法,我想安世高如果要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他一定把宫亭湖湖神所捐献的财产,去办一个电视广播公司,来弘法利生,这个它的福德就是最大的。或者办一所佛学院,来培养有志修学弘法利生的这些青年,这才是真正的大福报。所以佛法我们一定要觉悟,不能够死在教下,不能够死在古老的制度、方法当中,要晓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做法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弘法的方向。
第四点,功德必须要自己修行,诸位一定要把功德跟福德认识清楚。功德必须自己修行,能够明心见性,了生死,生净土,这是功德;福德是果报,果报只在人、天、鬼、畜生四道当中去享受。譬如宫亭湖神,它的福报,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福?因为它过去明经,所以它很灵,它灵验就是因为过去法布施得来的,明经得来的;它的福报那么大,差不多周围一千里的人都要去拜它,香火之盛,超过我们本省鹿港的妈祖庙。香火那么盛,那就是它的福报大,因为它从前喜欢布施,喜欢布施,它有那么大的福报,它那么样的灵验,是因为过去明经,可见得有因必有果。它为什么到畜生道里面去享福?因为它有瞋恨,它留著有恶业,所以它到畜道里头去受。也有到鬼道里头,到鬼道里头做城隍,我们本省的王爷公那都是鬼王,阎罗王也是鬼王,鬼道里去享福。所以说殊胜的福报,应当在人天当中去享受,这才是真正的福报。我们今天到此地将本经的经题、人题统统跟大家介绍完了,下面就正式的要讲到经文。
在讲经文之前,我先把这部经的内容大意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。这部经经文虽然不长,但是可以分为七个段落。七个段落里头,第一个是答覆学佛吉凶果报的问题,也就是本经经题里面所说的,这是第一大段。在第一大段里面佛陀给我们开示,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佛才是如法的修学,什么样的态度是错误的修学。如法的修学,我们得到的果报当然是吉祥的;要是态度上错误,态度的错误比方法的错误还要严重,得的果报当然是相反的,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。所以,第一段教学的中心,是教我们对於修学有个正确的认识,奠定修学的信心,大主意在此地。
第二段是问杀业责任,实际上来说这是个戒律上的问题。学佛我们晓得真正讲到修行上,是要以戒律为基础,从这个地方开始学。根本的戒律有五条,我们所谓五戒,五戒是根本戒,是人天、二乘、菩萨都必须要遵守的,这是五戒。五戒里面第一条就是杀戒,在此地只举出一条,希望我们能够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,我们在修行上应当要重视戒律。所以,他把这个列在第二个次序,这是教我们如何来修行。
第三,学佛,这是接受教育,这是学术上的一个问题,一定离不开老师,所以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,我们根本的老师。从佛法里面的称呼看,佛门里面称「和尚」,「和尚」是印度话,它的意思就是亲教师,就是他亲自教导我的老师,这个老师印度人称他做和尚。一个寺院里面,主持教化的人称和尚,就好像一个学校的校长,校长称和尚。校长虽然没有给学生上课,他是负教学的责任,换句话说,教学的构想、课程的编排、老师的聘请都是由他负责安排的。这些教师不过是听他之命,为他执行教学的方针、教学的政策而已。所以,我们与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,我们与和尚的关系也是师生的关系。我们古人称为师徒,徒就是学生,今天讲师生,从前讲师徒。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是问师生这些问题,老师应该以什么态度、什么方法来教导学生?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敬事师长?佛要教给我们这些根本法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第四段是解释我们普通的一个疑惑,这个疑惑是普遍的存在,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。有许多人误会了,学了佛与我们在社会上从事於种种事业就有了冲突,有了抵触,这是很大的误会。所以有许多人一看到佛教就吓倒了,不敢学。释迦牟尼佛、阿难尊者在三千年前,早就晓得我们末法时期佛教里这些情形。大家对於佛教普遍所发生的误会,不敢来修学,不敢问津,就是以为学了佛於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。哪里晓得佛法所讲的是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唯有学佛才会给你在人生上带来最丰富、最美满,给你带来事事如意,没有抵触;不学佛,麻烦太多,障碍重重。这个经的经文不长,当然不能够细讲,可是在这里头已经给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,教给我们一些原则。学佛的人,对於世间一切事务都可以做,都可以从事,没有抵触,破除我们这个误会,使我们大家都能够发心,都能够欢欢喜喜的来接受佛陀教育,来认真的学习佛法的教学。
这四大段是本经主要的部分,就是解答这四个问题,我们想想这四个问题的确是佛法里头的根本问题,特别是对於初学人来讲。第五段,这是阿难自己等於说是他的一点感想、心得,可以说是感想。阿难尊者听了佛四个开示之后,自己感觉到非常的幸运,正所谓是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佛法今天能够遇到,能够听到,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。自己欣慰,同时又怜悯众生,这个世间还有许多的众生没有能够闻到,不晓得佛法的真实义,对於佛法还是那么样的误会,还是那样的迷惑。这么好的教育当面错过,不肯发心来修学,实在是值得怜悯、值得同情的。
第六大段可以说就是阿难尊者的心得报告,一方面说他自己的心得,一方面劝勉大众,他这个心得报告完全是用偈颂的体裁说出来的,偈颂就跟诗歌一样。这个偈颂很长,也可以分为七个小段落,第一个段落是「请佛住世」,因为唯有佛住世,众生才有福。佛不住世,像这样真正利益一切众生的教学谁来主持?哪个人来教化?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是「善人国之宝」,国宝是什么?国宝是善人,国宝是好老师,这个地方有一个好老师,这个地方的人就有福。佛是最好的老师,所以我们要求他住世,求他不要走,这是阿难偈颂第一段的意思。第二段讲「疑谤重罪」,对於佛法怀疑、对於世间因果报应的事情怀疑、或者是对於圣贤说法他不了解而生毁谤,这个罪过很重。他怀疑、他毁谤,的确是因为他不理解,他如果要对於佛教学完全能够透彻理解,他一定是五体投地的赞叹,他不会有毁谤。三世因果、轮回果报的事情是确实的,他如果真正见到他就相信,他也不会疑惑了。第三段是讲种种业报,杀生的果报、邪淫的果报、妄语的果报,给我们举出几个例子来一一的说明。一一说明实在是说不尽,所以他只举了五戒,就是杀盗淫妄。第四段是说学佛的人能够遵守佛的戒律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能够遵守佛的戒律这样的来修学,他所得的功德利益。第五段是讲罪福得果不相同。第六段这是讲世间意,世间意跟世间事在本经里头也是重要的两点。佛给我们讲世间事可以做,世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,没有障碍,但是不能有世间意,因为世间意是要造罪业的,世间意是要带来种种不如意的果报。最后是劝勉我们应当要种善因,种善因后来必定得善果。这就是偈颂里面的大意,就是阿难尊者他的心得报告。
我们听了佛的开示,我们有什么心得?我们可以把阿难这个偈颂对照对照,他有这些心得,我们有没有?所以这部经,前面长行文佛给我们说的,后面偈颂是阿难尊者又给我们说的,真是苦口婆心!劝导一切众生应当要接受佛陀的教育,断恶修善,破迷开悟,使我们的生活能够更充实,能够更美满,能够更幸福。我们世间人只晓得求幸福、求美满、求充实,但是不晓得怎么个求法,这个经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理论与方法,我们必定能够求得到。到最后,这就是所谓的流通分,大众信解。大的段落我们在底下一次我会写出来,写出来诸位就能看得清楚,也能够好好的把它记住。我们真正学佛就是从这部经开始。
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这次我们再讲这部小部经,依照古人讲经的规矩,有所谓「十门开启」与「五重玄义」。这个方法虽然是个古老的方法,在过去还是有很多人运用,现在运用这个方法是愈来愈少。在我们讲席当中也不常用,特别是在电视录影上,为了节省时间,我们往往都不采取古人这个方式。可是今天我们依旧采取这个方式,让大家可以就我们这个节目当中看看古人讲经的方式。当然古人的方式是相当的繁杂,所谓是有讲经的仪式,我们今天是用很短的时间,只能叫诸位了解有这样一桩事情。今天我们采取的方法,是采取天台的「五重玄义」来跟诸位介绍经题。
五重玄义我们一看就晓得,它是有五条来叙说这一部经里玄妙的义理。它的用意是有两种,第一种,在我们没有展读经文之前,先说明这部经的大意,使我们对於全经的内容、宗旨有个概略的认识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这个意思里面含著有,在老同修当中指导他修学的纲领,对初学的同修它有个引导大家听完全经的义趣在。它的缘由简单的讲是用这五条来叙说全经的内容,也就是全经的结晶、精华之所在,宗旨之所趣向,好比网之纲,衣服的领子,我们常讲提纲挈领。因此,古人讲经一定是先讲题目,讲题目一定采取五重玄义这个方式来讲。这个方式是创於天台智者大师,天台是以《法华经》为主,但是它也并不是专门就读一部《法华经》,实际上它的教义包括了《华严》,特别是包括了《般若》,与禅宗也有密切的关系。所以它的教义是相当的广大、精深,在教下的传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宗能够跟它相比。行门里面是禅宗,教下里面是天台,这是大乘两个最殊胜也是传播最广、时间最久的两个宗派,我们说智者大师是这个宗派发扬光大的一位大师。解释经的方法也就是他发明的,这个方法的好处是组织非常的精密、严肃,因此讲经、注经的人多半愿意遵守他这个方法。
这个五条就是底下所说的。第一个是「释名」,释是解释,名就是经名,就是解释一部经的经名字。第二则是「辨体」,体是讲的体性,必须辨别也就是这部经的理论依据;换句话说,佛说这部经他是依什么说出来的,我们要辨别它。第三是「明宗」,宗就是这部经的宗旨,所谓宗旨也就是修行的方法。第四是「论用」,用是指用途,我们学这部经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,到底有什么结果、有什么好处。第五是「判教」,判教是用在教学上,这部经应当适合在某种程度、某个时期来教学,以及用什么方法来教初学或者来教老修行。经题里面就包含这五个项目,这五个项目称之为五玄,或者称之为五重玄义。
佛法,佛经我们常讲的「契经」,所谓契经就是要「上契诸佛所证之理,下契众生可度之机」,换句话说,一定要适合众生的程度,他才能够真正得到受用。因此五玄这个方法真是简繁适中,大家都喜欢,才用它。像华严宗里面贤首大师所发明的「十门开启」,他讲一部经的玄义,就是大意,他分做十条来说,十条我们看起来就显得太繁了,就不如智者大师五条来得简单。所以这个办法是被许多的学者们所采用。华严的「十门开启」,除了华严宗的子孙还守住他们自己家里的规矩之外,其余的已经很少采用它,这点我们应当要晓得。讲到现代,现在的人总是喜欢愈简单愈好,最怕的是繁琐,因此近代有些大德们,他们将五玄当中的第二「辨体」、最后一条「判教」,他就把它省掉,只是解释经题,说明宗用,这个对於初机来说的确是相当的契机。如果在佛法教学上来说,这个五条都是必要的,都是相当重要的。
我们现在先看第一条,第一条就是解释经的名称,经的经题。讲到经题,每部经可以把它分为别题与通题。所谓别题就是它与其他经典的题目不一样,这个就是特别,不一样;通题就是每部经里面都有这个字样,这就叫通题。本经经题是『阿难问事佛吉凶』,这七个字是别题,因为其他经典里面没有相同的,所以这是它的别题。末后一个字,『经』这个字是通题,凡是佛所说的都叫做经。「阿难问事佛吉凶」这是经,我们读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后面也是个经,《大方广佛华严》后头也是经,《妙法莲华》也是经。所以「经」就是通题,在题目意思里头我们叫做通题。
现在我们先讲别题。别题里面我们要分开来说,先介绍阿难。「阿难」这个名词是梵语的音译,就是印度话从音翻过来的,它的意思叫庆喜,庆是庆祝,喜是欢喜。因为阿难出生这一天,他们家里有两桩喜事,第一桩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,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,传到宫廷里面,就是传到净饭王那个地方;第二桩事情,是他们跟别的国家打了一场胜仗,捷报也传到宫廷里面来。正好在这个时候,净饭王的弟弟生了个小孩,所以净饭王非常的欢喜,就给这个小孩取个名字叫阿难,就是庆喜的意思。他是佛成道的那天出生的,他是佛的从弟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叔伯兄弟,阿难的父亲跟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同胞兄弟,所以他们的关系是从兄弟。以后出家为佛的侍者,就是常常在佛的身边照顾佛,在佛的十大弟子当中,他是多闻第一。在佛教里头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尊者,因为以后经典的集结流通,都是他来负这个责任。
说到「问」佛经里面讲有五种发问,第一种是「不解」,对於经论或者对於人生、宇宙的问题不了解,提出问题来请教佛陀,这是第一种问。第二种是「疑惑」,譬如说佛给我们说了许多道理、许多方法,我们听了之后不能够完全明白,而有疑问,这个疑问可以提出来请老师开导。这两种问都是正常的问,就是学生请问老师,是应当有的态度,应该有的态度,老师也必定很热心、很认真的来为学生解答。第三种问是「试验」,这个意思就是学生不老实,要来考考老师,看看老师晓不晓得,这是对老师没有恭敬心。第四种问是「轻触」,就是很轻率的、没有诚意,拿我们今天讲,很随便的提出问题。这两种问法都是不如法的,也是没有礼貌,因此凡是这两种问可以不答覆。最后一种第五种叫「利乐有情」,这个也是自己知道,可是有些众生他不知道,而且这个问题很重要。自己要给众生来讲解,怕自己的身分、地位不够,众生对他没有尊重心,所谓是人微言轻,虽然是极重要的问题,从他口里面说出来大家不尊重,他必须提出这个问题来请释迦牟尼佛来讲解。这个讲解实际上不是他需要知道,而是教一切有这个问题又提不出来的人,叫他们来听听,叫他们开悟。
在这部经里面这个问就是属於第五种,本经里面所有的这些理论、方法,阿难尊者都清楚,他哪有不知道的。所以他是代我们发问的,特别是代初学佛的人发问,这点我们要晓得。
「事」是诚信奉行,这就是承事,我们也讲奉事,要以诚敬之心,要真正的深信不疑,要能够依教奉行。事佛,此地这个佛是指佛陀的教育,是指佛陀的教学,事佛就是我们以诚信的心来接受佛陀教育,来学习佛陀给我们说的这些理论与方法。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,到底是好还是不好?「吉」就是好,一切非常顺利,是福报一类的,这个叫做吉。这是我们事佛当然所得到的果报,是没有问题的。可是本经的中心是讲「凶」,就是说学佛为什么得到种种不如意的果报,这才是真正问题的结症。学佛得到好果报还有什么话说,应当的,学佛为什么会得到凶报,为什么会得到不好的果报,这是什么道理?本经佛要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。所以这个题,后面是通题,上面是别题,通题是「经」这个字。
经这个字在佛法里讲得很多,就是含义非常之多,在此地我们简单的,就是采取最常讲的方法,四个意思,叫常、法、摄、贯。所谓「常」,常是永恒的,我们所谓是真理,永远不变的,要拿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,这个才叫常。譬如说佛讲这个经、讲这些道理与方法,差不多是在三千年前所说的,如果要是依外国人计算,至少也是两千五百年以前。在时间上来说去我们这样远,那个时候所讲得道理、方法,我们现在还能用得著吗?现在还能用得著,换句话说,他这些理论与方法是永远不变的,超越了时间。这是常的意思。佛讲这些道理、方法,运用在从前古印度,不是我们中国,这些理论与方法到了我们中国来,我们中国人也能用吗?也能用,这就是超越了空间。不但我们用它会得到吉祥如意,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、任何一个地区、任何一个民族、任何一个人,能够依照这个理论、方法去修学,都能得到吉祥如意。这才叫做常,这个才叫做真理,我们今天讲永恒不变的是真理,在佛法里头用常这个字来代表。第二是「法」的意思,法就是原理原则。佛所讲的都是原理原则,都是一种法则,这种法则是永远不能更改的,永远不能够变迁的。譬如火车的轨道一样,依照这个轨道去走,这一定是个最捷径的,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。「摄」的意思,古人所谓它有摄受人心的意思,也有摄受一切万法的义理的意思在。像这个字里面所含的,我们就能看出,佛的经论如果是有这个字在里头,这个经所说的就是无量义,而不是一个意思能够把这部经表明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「摄」它就是摄受有无量义。因此,这些经典真是可深可浅、可长可短,它才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,这就是底下「贯」的意思,贯有贯穿的意思。从这部经上来说,它是从头到尾由文字上来贯穿,从文字的贯穿到义理的贯穿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章法结构。这个字,好的文章都能够得做到,世间好文章可以做到贯穿,但是常、法、摄那就相当不容易具足,常、法、摄三个字唯独佛经里头才具有。这是题的意思。
题目里面有通、有别,我们合起来讲,这部经就是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,学佛所得的果报究竟是吉祥还是有凶险、不吉利的?主要就是要给我们讲解这个问题,解答我们这种疑惑的一部经典,所以称之为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。佛经的题目也不是随便建立的,这一点是个小常识,我们也要晓得。佛经的题目它有一定的法则,在我们中文翻译的经典有三千多部,诸位仔细去观察,三千多部经的经题都不外乎七个原则,这就是所谓的七例立题,就是建立题目有七种方法。第一种是以人来立题,就是这个题目里头只有人没有别的。譬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「佛」是释迦牟尼佛,是人,「阿弥陀」也是人,在这个题目里头只有人,叫做单人立题,里面没有其他的。第二种是单法立题。譬如说《大般若经》,「大般若」是法,除法之外也没有别的,这个叫单法立题。第三种是从比喻当中建立的题目。譬如说《百喻经》,《百喻经》只有比喻,没有别的东西,这就是单喻立题。这是三种。另外三种就是复合的,譬如说人法,这个题目里头有人、有法,像《文殊般若经》,「文殊」是人,「般若」是法,这是人法立题。第二种是人喻,人和比喻,《如来师子吼经》,「如来」是人,「师子吼」是比喻,这个经题里头有人、有比喻。第三种形式有法喻,像《妙法莲华经》,「妙法」是法,「莲华」是比喻,这个题目里头有法、有喻。还有一种就是具足,这个题目里头人、法、喻都有,我们就叫它做具足立题。譬如说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「大方广」是法,「佛」是人,「华严」是比喻,所以这个经题里面是人、法、喻全都有,我们就称它具足立题。
本经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「阿难」是人,「问事佛吉凶」是法,所以本经立题是七种方式里面的人法这个方式建立的名题。这些常识我们也应该晓得。解释名题就讲到此地。
下面第二就是辨体,体是为的性质,体有两种,一种是性体,一种是质体。这里头最难懂的是性体,性我们常讲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我们也看不到,我们也听不到,我们也摸不著,可是它的确是有,一切法都是依它为本体。质体容易明白,质是物质,譬如现在我们看到这部经,经的体是什么?体是文字,白纸黑字,是书本,这是以色相为体。佛当年讲经说法那是以音声为体,所以经里头常说以音声为教体,就是这个意思。佛灭度之后,集结成为经典流传给后人,这是以色相为经体,这是我们要晓得。明白经题就容易契理,研学或者是讲解就不会违背原理。
经之体究竟是些什么?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,小乘经多半是权说,也就是方便说,所以小乘常常以三法印为体,三法印就是无常、无我、涅盘,这个也不必多说。这个地方所举出的是偏重在大乘里面的讲法,「经曰,一切因果、世界、微尘」,因果是总说,世界是讲大的,微尘是讲小的,「因心成体」。又说「性一切心」,性就是真如本性,这个都是说的实相。本经质体是什么,我们要晓得,本经是一乘佛法的初阶,就好像我们上楼梯一样,这是第一层,我们要想上到最高的一层,但是这是最底下的一层。「正明人天因果」,从正面上来看,表面上来看它是说明人天因果,可是它「别通三乘」,因为它是三乘佛法的基础。所以我们信佛、学佛、修行,皆当由此经开始,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,才不会退失信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体明白之后,下面我们要讲这部经宗旨之所在,换句话说,也就是说明它修行的方法,所以有明宗的必要。第三「明宗」,「宗谓宗旨,起修趋向」。而前面讲到经体,它是通一切经,譬如说实相,实相通一切大乘经,要讲三法印,三法印通一切小乘经。可是要说到明宗那就不一样,「各经异致」,每部经有每部经修学的方法,它并不是通一切经。不像前面的体,体通一切经,宗不通一切经,每部经有每部经修学的方法。因此,我们修行或者是我们替别人讲解一定要知道,「修讲必知」。我们看到本经,本经的宗旨是告诉我们「依佛者吉」,一切众生如果能依从佛陀教给我们理论、方法来修行,他得到的果报一定是吉祥的。佛弟子修行不外乎身、口、意三业,我们如何修身?修身,本经所揭示我们的,要「息恶行善」,修我们的身业清净;口业我们要「说法利生」,口要言语,我们言语总要利益一切众生,要说利益一切众生的话;意就是我们的心愿,我们心愿总要学佛一样,「度生不息」。我们永远没有疲倦,永远不休息,我们帮助一切众生,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。善的因一定得善果,得好的果报,就是吉的果报,因此,我们如果肯依从,必定得吉祥。
但是在此地有「真假为准」,这一点我们也要特别留意到。全依佛教给我们的理论、方法实践、力行者,这是真的,大家注意我在此地写的「全依」,百分之百的依从,你得到的果报也是百分之百的圆满。你要是依从一部分,又不肯依从一部分,你也能得吉祥的果报,但是你那个果报不圆满;换句话说,因与果是成正比例的。万一你要是假借佛教名义,在这个里面贪图私利者,那你是假学佛的,假学佛的果报当然是凶灾。所以下面我们很肯定的得到一个结论,真学佛的一定是吉利的,假学佛的他必定要遭凶灾。这一点我们要明了,要好好的记住,我们要真学佛,我们不可以假修。在今天社会里面,正如同《楞严经》里面所说的,末法时期,今天是斗诤坚固的时代,佛告诉我们在这个时期所出现的一些怪现象,是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」,令一切众生无所适从;换句话说,妖魔鬼怪充斥在人间,叫你眼花撩乱,没有办法辨别。成天跟妖魔鬼怪走,你自己不晓得,你还以为那是正法;真正如来的正法,你还要毁谤它,你认为它那是老了、旧了,现在不需要,应该被打倒、被淘汰,这就是被妖魔鬼怪所迷惑。别人迷与不迷我们暂且不论,首先要反省、要检点自己,我们有没有迷失方向,有没有把路子走错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将来所得到的果报那是我们每个人最为关心之事。所以第四必须要讲「论用」,用是说功用,前面说过明宗是讲修因,论用这就讲果报。我们既然修因,当然会得到一种果报,因此对这个果报要明了,「了用成就」,了是明了,我们明了果用上的成就是「功不唐捐」。「唐捐」是唐朝的术语,我用这两个字是因为经本里头这样的字样非常多,诸位将来念到的时候就晓得它的意思。功不唐捐就是我们功夫没有白费,就是这个意思,我们功夫用得值得,没有白费,所以叫不唐捐。唐捐就是白费,就是功夫用了后面没有结果,那就是唐捐;不唐捐就是我们功夫用了,后来一定会有好的结果。
本经的功用诸位要看清楚,第一个是启发我们的正智,就是非常正确的智慧,非常正确的见识。第二是破除我们的邪见,我们对於佛法许多的误会,对於修行、修因证果有许多不正确的见解,读了这个经,听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,我们许多错误的见解都可以破除。明因果,这部经里特别强调因果报应的这些道理与事实,使我们能够产生修学佛法的信心,而这个信心一天会比一天坚强,不会退转。由於这个信心做基础,我们在佛学上不断的求正确的理解,求正解就是求学问,修因得果。得到正确的理解,这是我们修行所依靠的,也就是修行理论上的依据,修因后来一定能够得到证果,所谓是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,是确实可以能够得到。
后面讲「判教」,第五段讲判教,判是判别,教就是教相。它的用意在哪里?是用在教学上,最重要的是用在教学上。譬如说佛经典这样多,经典就好比教科书一样,这么多的教科书,我们拿来教化一切众生,众生根性不相同,应该哪个先学、哪个后学?次序怎么排法,就是课程怎么编排?判教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编排教科书、教学层次的一个原理原则。所以我们讲到教,佛教里头分的有大乘、有小乘,大小就是讲的大小两乘;有权、有实,所谓权就是方便说。佛依二谛而说法,二谛就是真谛、俗谛,所谓真谛,就是依佛自己所证得的境界来给我们讲的,这个就是真实的。俗谛就是依一般众生的常识,依一般众生的知见来讲解的,那就叫权,叫方便说。所以教有大乘、有小乘,有权教、有实教。还有有显、有密,显是明显跟你说,密是秘密,像我们大乘宗派里面的密宗,密宗它就是讲的秘密,大乘十个宗,其余的九个宗都是叫显教。这是对显与密来讲的。就有三藏,三藏是讲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经律论三藏,这是把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归纳为这个三大类。经藏偏重在定学上;律藏偏重在戒律上,就是偏重在行为上面,换句话说,我们今天讲生活规范,偏重在生活规范上;论,实际上就是彼此互相来讨论,发明经、律里面的道理,这是三藏经典。
除这个之外,还有化法、化仪,化是教化,教化众生的方法。教化众生的方法,天台四教里头讲藏、通、别、圆,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程标准。他把一切经分为哪个是藏教、哪个是通教、哪个是别教、哪个是圆教,就等於是我们今天讲的课程标准。藏教是讲小乘,通教前面可以通小乘,后面通大乘,程度就比较高一点。藏教好比小学,通教好比是初中,别教好比是高中,它前面不通小学,所以叫特别,不通小学,后面它也不是大学。圆教就好比是大学。所以,化法就有课程标准的意思。除这个之外,还有所谓化仪,化仪也有四教,仪是仪式,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教学方法。化仪有「顿」,方法里头用顿,譬如六祖大师他的教学法就是用顿,用顿这是属於化仪。他在课程标准里面,六祖所采的是「圆」,所以他的教学叫圆顿大法,圆顿大法意思就在此地。他的课程标准采取圆教,他的教学方法采取顿教,达摩祖师传来的禅宗是这么个意思。除了顿,有渐教,渐是按部就班,慢慢来的。渐教范围非常之广,在禅宗,我们《坛经》里面看到,北宗神秀大师他的教学方法就采取渐,他的课程标准采取别、圆,就是别教与圆教,他的方法是采取渐。除这个之外还有「秘密」、还有「不定」,所以这是有次不紊,有条有理。这个对於教学来说非常的重要,一方面我们自己教学,一方面自己自修,这都应当要晓得。
本经在判教里属於小乘,大小二乘里它属於小乘,权实二教里它属於权教,三藏里面它属於显教,属於经藏。在化法里面,它属於藏教,化仪里面,它属於渐教。像这些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。所以它是修学根本,它是无上道的基础,千万不可以疏忽。不要以为这个经很小,这个经很浅,你就瞧不起它,那就错误,实实在在是无上道的根基。好比我们盖大楼一样,这是地基,地基虽然卑下,在地底下看不见,可是它承受了这座大楼,这座大楼是依它而建立的,所以千万不可以疏忽,我们一定要认真的修学。以上将五重玄义,也就是解释题意,我们说完了。
经题讲完,佛经是佛说的,佛出现在印度,不是出现在中国,因此佛当年说法都是为印度人说法。佛灭度之后,弟子们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要记录下来,编成了经典,流传给后世,也是使用印度的梵文,今天来讲就是印度古时候的文字,是梵文经典。梵文经典流传到今天还有少部分,但是份量是相当少了,而且都不完整。从印度流传到我们中国来,把它翻成中国的文字,我们一定会问,它是什么时候翻译的,它是在什么地方翻译的,是谁翻译的。如果这些事情要不记载的清清楚楚,后人必定会怀疑,如果有疑就不能够生信,信心不能够建立,我们对佛法修学的功德利益就疏忽了,换句话说,也就会空过。所以,这部经翻译的经过情形,原原本本经里头也都要把它记录下来,我们讲经也必须要给大家介绍,这个通常讲人题;前面是讲经题,现在跟你讲翻译人。诸位请看,这部经的翻译人,人题里面所写的是:
【后汉沙门安世高译】
下面我们要跟诸位介绍安世高大师。先说时代,第一是时代,时代是后汉。汉朝是刘邦建立的,就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,十二传被王莽篡位,以后汉室的后人刘秀将王莽打倒以后,重新恢复了汉朝,历史上称之为「刘秀中兴」。在历史上,因为当中有一个王莽篡位,所以把汉就分成前后。刘秀做了皇帝之后,他的年号叫光武,我们也称为汉光武,光武帝。他做皇帝的时候是公元二十五年,这个年代是很正确的,我们今年是公元一九八二年,这是二十五年的事情,二十五年汉光武做皇帝的事情。以后也传了十二代,被曹魏所篡,在这个阶段,我们历史上称之为后汉,又称为东汉。称东汉的意思就是它建都在洛阳,因为前汉建都在长安,长安在西,洛阳在东,称东西汉是从建都上来说的。后汉建都在东方的洛阳,所以称为东汉,前汉建都在长安,长安是在洛阳的西面,我们称西汉。安世高到中国来是后汉桓帝的时候,桓帝是第十代,刘秀第十代的子孙,刘秀我们算他作第一代,他是第十代,他的名字叫做志。这是我们把时代的概念搞清楚,是后汉桓帝的时候。
桓帝建和二年,也就是公元一四八年,世高来到中国。桓帝他在位二十一年,就是他做了二十一年的皇帝,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,可见得他做皇帝的时候只有十几岁。桓帝、灵帝时汉朝已经是非常之衰,政治上也很乱,宦官当权,所以曹操才起来,最后还是把汉朝推翻了。建和二年,桓帝这个时候才二十岁,行冠礼才二十岁,世高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国。为了使大家对这个年代更清晰一点,会更有亲切感,在这个时候我们汉朝有一位大儒,很了不起的一个人,就是郑玄,郑康成。郑康成这个时候二十二岁,诸位就晓得郑康成比桓帝大两岁,桓帝这个时候是二十岁,郑康成二十二岁,郑康成是我们中国了不起的大儒。同时,我想大家晓得在历史上还有个孔融,孔融四岁就让梨,这是历史上的佳话,就懂得礼让,他是孔子的后代。孔融是生在建和七年,就是安世高到中国来的第五年孔融出生。还有三国上面一个最著名的人,曹操,大家晓得他,提到他都知道,曹操是生在建和九年;换句话说,就是安世高大师到我们中国来第七年的时候曹操出生了。这么一看,大家对於安世高就会显得更亲切,我们历史上许多的大人物都是安世高来到中国之后,他们一个个的诞生,以后在三国时代都成为风云人物。这段跟诸位介绍的是年代,后汉两个字它是代表年代。
第二我们要介绍他的姓名。安世高大师他并不姓安,安是国家的名字,是以国为姓,他的名叫清,字世高,世高是他的外号。以国为姓,大概从外国到中国来我们都是这样称呼他,譬如玄奘大师,当年他到印度去留学,在印度十七年,印度人称他作唐玄奘,就是唐国的玄奘。他也不姓唐,唐是当时朝代的名字,就是国家的国号。所以,他是以国为姓,我们称安世高这个安是国,他的籍贯就是安息国人。安息国在哪里?唐朝时候叫波斯,也就是现在的伊朗。他的身世很了不起,他是安息的王太子。在传记里面所记载,他是非常的孝顺,他是很有名的,又孝顺又聪明,读了很多的书。同时他还能够精通天文、医学、医理,并且鸟兽的言语他都能够懂得,真正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法师。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做了国王,他继王位,不到一年他就厌倦了,对於政治生活他不太喜欢,没有多大兴趣,就把国王的位子让给他的叔叔,自己出家修道,成为很有名望的一位高僧。他游化到中国来,为我们中国初期译经的大师,在中国佛教史上他占了有很重要的一页。
下面我们再介绍他译经的经过,世高大师从安息,也就是现在的伊朗,从他的本国带来的梵文经典很多。当时他到中国来,也是来到首都洛阳,在洛阳这个地方,他一共翻译出二十九部经,一共是一百七十六卷,翻译的时间长达二十二年。於灵帝建宁三年,也就是公元一七0年绝笔,就是停止了译经的工作。他把译经工作告一段落之后,他去办事去了,后面我们给你介绍他的事迹,这是《高僧传》跟《神僧传》都有记载。他的神迹很多,是一位有神通的高僧,今天我们只介绍其中之一,就是度宫亭湖的庙神。这个地点在江西省,现在江西省的九江庐山,那边有个蛇村。从洛阳到九江,他采取的道路都是从水路,由长江那边下来,他到了庐山。庐山这个地方有个神庙,这个庙的名字就叫宫亭庙,宫亭湖旁边的一个庙。当时那个地方叫做寻阳郡,就是我们现在江西九江县,他到这个地方来度这个庙神是践前世的约会,这个事情是隔了两世。
《高僧传》里头有这么一段故事,在很久之前,当然不是这一生的事情,是过去生中,安世高是个得道的高僧。他不是一生修行的,生生世世修行都是高僧,也说不定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,这是我们不敢推测,总而言之他不是一个普通人。他说他从前有个同学,也是出家人,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修行,这个同学明经好施,经是经典,经典的道理他都明了、都通达,又喜欢布施。诸位想想,出家人布施他用什么布施?出家人就是法布施,就是喜欢为别人说法,劝别人修善。可是他自己性情多瞋,就是很容易发脾气,但是这个很容易发脾气也不是像我们今天想像,听说某个人脾气很火躁,不是的,那就不像一个修行的道人。他这个瞋恚的心拿我们今天来看,幅度很小。因为那个时候出家人生活很简单,都是出去托钵,托钵的时候如果斋主供养他的菜饭很合他的味道,他就很欢喜;如果今天托钵,斋主布施的菜饭不太合自己的口味,心里面就不太高兴。心里常常想到「我出家修行,有道德、有学问,天天弘法利生,你看看今天我吃的饭还这么难吃」,就这么一点点的意思,这就是瞋恚心。死了以后就堕在神道里头去,死了以后没有能成正果,不像安世高,安世高就成正果,他堕恶道。恶道堕什么地方?堕到畜生道里,是个很大的蛇身,来生变成一个大蛇。
这个蛇很灵验,我们俗话讲龙王,就是水神,他到我们中国宫亭湖这个地方当龙王去了。这个龙王之身是个蛇身,它很会作怪,呼风唤雨,它有这个能力。凡是经过它这条江的船只,都要到它那里去拜拜,都要祭祀它,它就会保佑这条船一帆风顺,保佑你平安。如果你要是不去拜它,不祭祀它,它就兴风作浪,叫你得不到太平。换句话说,这个时候它的瞋恨心大了,不像从前,为什么?它已经迷失了本性,一切「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」,造这个罪业就很深。它自己晓得,神也有寿命,它晓得它死了以后一定堕地狱,为什么?这一生作神,接受的是人家的血食,人家杀猪、杀牛、宰羊去祭祀它,所以杀生的果报太多了。不是它杀,别人是为它杀的,不杀这些东西去祭祀它,它不保佑人家平安。血食、杀业太重,瞋恨心太重,所以晓得死了以后一定堕地狱。於是他就求助於他的同学安世高大师,这是一个得道的高僧,求他来帮助,求他来超度。安世高也有神通,当然他们是有感应道交的,所以他翻译经到这个时候,也就是这个龙王快要死了,寿命快要到了,到这时候赶紧去度它。也许诸位要问了,他为什么不一到中国来就先度它?诸位要晓得,他一到中国来的时候,这个龙王正是耀武扬威得志的时候,正是迷惑颠倒的时候,不会回头,你给它说什么好话它也听不进去。到它快要死的时候,俗话说「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」,到将死的时候,它后悔了,它回头了,这个时候劝它很有效。
安世高看到这个龙王快要死的时候来了,到这个地方来践前世之约,到这个庙里面来。这个神很灵,头一天晚上托梦给庙里的住持,它说明天它有个老同学,是个高僧,要到我这个地方来,你要好好的招待他,要请他给我说法,要请他来超度我。庙里管事的这个人,神托梦给他,到第二天什么都准备好了。果然安世高来了,来了一问,他的事情都晓得了,请安世高给这个神说法。安世高给它说的时候完全用密咒说,说的那些,大家在一起旁边听的人都听不懂,不知道安世高跟它说什么,是用咒语跟它说。说完之后,安世高就要求这个神现身给大家看,神就不愿意,神就说不必了,我这个身体不好看,很难看。安世高就说你要为了消你的业障,消你的罪业,最好你还是现身,让大家看一看。於是这个神慢慢从神龛里面钻出来,大家一看是一条蛇,很粗很长的一条大蛇。这个蛇头一伸出来之后,眼泪就流下来,向安世高点头。这个事情大家都看到,原来龙王本来的相是这个样子,以后这个神就又退回到神龛里面去。没有几天它就死了,死了之后大家在山涧里面发现一条很大的蛇,蛇已经死了。所以那个地方现在叫蛇村,一直到现在还叫做蛇村,蛇村的来源就是这么一桩事情。
这个神现身之后,就告诉它庙里头管事的人,把它庙里面这些财产都奉献给安世高,就是捐献出来,都交给安世高,求安世高为它修福。安世高怎么给它修福法?他把这笔钱,这笔钱不少,数字很大,就带到豫章,当时的豫章就是我们现在的南昌,江西的省会南昌,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佛寺,佛寺的名字叫大安寺。这也是纪念这个庙神,因为这个庙神过去跟安世高同学,都是在安息国,所以用「大安」来做这个寺庙的名字,这是有个纪念的性质。大安寺盖好之后,世高大师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度化众生。这个庙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,它是江南第一个佛教的寺院,换句话说,在从前江南还没有佛寺,江南第一个佛寺来源就是这样来的。安世高他的神迹很多,真正是说不尽,诸位如果要晓得可以看《高僧传初集》、可以看《神僧传》。《神僧传》里头写的比较简单,《高僧传》写的详细,诸位可以做参考的。诸位再看看我这个地方给诸位提的提要,他这个同学是明经好施,因为多瞋,死后堕为水神,属於龙王。大安寺是江南佛寺之始,这个故事记载在《高僧传初集》、在《神僧传》第一卷,诸位都可以自己去做参考。人题就介绍到此地。
从安世高大师这段事迹,我们可以得到几点结论,这是我在此地贡献给诸位的。第一,出家修行这是很难得的事情,明经好施,不舍瞋恚,终堕恶道,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。出家如此,在家当然也不例外。所以,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要断烦恼、要断三毒,道理就在此地。如果你贪瞋痴要是不断,不断贪心就没有办法摆脱饿鬼道,不断瞋恚、不断杀害就很难不堕地狱道,如果对於一切的事理不能真正的明辨是非,还是迷惑颠倒,那就有堕畜生道的可能。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警惕的!我们今天出家,我们是不是真修行?修行我们常常讲,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修行的纲领佛在三皈里面给我们说的很清楚,我们要觉而不迷,我们有没有做到?我们要正知正见,不要邪知邪见,这条有没有做到;我们要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我们有没有做到?这是三皈依里头最基本的修学法。经论、理论与方法我们是不是明了,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喜欢布施佛法,修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?是不是能够真正布施不著相?不然的话,安世高大师这个同学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应当要好好的记住。
第二,讲到超荐,我们一般讲超度,超度一定要真正善知识开导,这一条很重要。我们看传记里头你就能够明了这个事情,所谓他能不能得度,就看他自己觉悟不觉悟。所以安世高必须要等到蛇寿命快要完了的时候,这是他觉悟的时候,他来得其时,给它开导,给它说法,换句话说就是劝它,劝它回头,教它觉悟。觉悟之后是自修多福,你看它把它所有的资财捐献出来,求安世高给它修福。所以这不是迷信,这有它的道理,读世高传记可知其详,就晓得这里头详细的这些道理。我们今天世间人一般讲的超度,只晓得请几个法师念念经,以为就能够超度了,这不太容易。你看安世高给神念那么多咒,指示它觉悟了,它还要把资财捐献出来真正来培福,它才能够得度。
第三,三宝往昔(这是讲过去)一定要依寺而住,道法要依赖这个处所才能够弘化,才能够把它传播,发扬光大,所以建寺福德最大。安世高就是把那个神捐出来的这些财物带到豫章,就是带到南昌去建一个佛寺。这个佛寺里面的钱,功德主就是那个蛇神,就是宫亭庙的庙神,所以它有这么大的福报,它脱离畜生道而生到忉利天。安世高帮它忙,它自己也真修福,它自己要不出钱、不出力,安世高也无可奈何。所以,这桩事情我们总是要觉悟,总是要明了。福是由自己培的,别人帮忙那是有限的。这是讲到过去。今天我们建庙,福德不是最大的了,为什么?因为三宝依寺而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今天则依学院育才,我们办佛学院,办佛教大学,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,这个功德很大,就跟从前建寺的福德最大是一样的。至於佛法的弘扬传播,今天寺院已经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,我们晓得出版事业、大众传播,出版事业是印送经书,供给大家看,供给大家阅读;大众传播我们利用广播电台、广播电视,用这些方法来弘法,来弘扬、来教化,这个福德就是最大的,这点不可以不知道。
所以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做法,我想安世高如果要是在现在这个时代,他一定把宫亭湖湖神所捐献的财产,去办一个电视广播公司,来弘法利生,这个它的福德就是最大的。或者办一所佛学院,来培养有志修学弘法利生的这些青年,这才是真正的大福报。所以佛法我们一定要觉悟,不能够死在教下,不能够死在古老的制度、方法当中,要晓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做法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弘法的方向。
第四点,功德必须要自己修行,诸位一定要把功德跟福德认识清楚。功德必须自己修行,能够明心见性,了生死,生净土,这是功德;福德是果报,果报只在人、天、鬼、畜生四道当中去享受。譬如宫亭湖神,它的福报,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福?因为它过去明经,所以它很灵,它灵验就是因为过去法布施得来的,明经得来的;它的福报那么大,差不多周围一千里的人都要去拜它,香火之盛,超过我们本省鹿港的妈祖庙。香火那么盛,那就是它的福报大,因为它从前喜欢布施,喜欢布施,它有那么大的福报,它那么样的灵验,是因为过去明经,可见得有因必有果。它为什么到畜生道里面去享福?因为它有瞋恨,它留著有恶业,所以它到畜道里头去受。也有到鬼道里头,到鬼道里头做城隍,我们本省的王爷公那都是鬼王,阎罗王也是鬼王,鬼道里去享福。所以说殊胜的福报,应当在人天当中去享受,这才是真正的福报。我们今天到此地将本经的经题、人题统统跟大家介绍完了,下面就正式的要讲到经文。
在讲经文之前,我先把这部经的内容大意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。这部经经文虽然不长,但是可以分为七个段落。七个段落里头,第一个是答覆学佛吉凶果报的问题,也就是本经经题里面所说的,这是第一大段。在第一大段里面佛陀给我们开示,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佛才是如法的修学,什么样的态度是错误的修学。如法的修学,我们得到的果报当然是吉祥的;要是态度上错误,态度的错误比方法的错误还要严重,得的果报当然是相反的,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。所以,第一段教学的中心,是教我们对於修学有个正确的认识,奠定修学的信心,大主意在此地。
第二段是问杀业责任,实际上来说这是个戒律上的问题。学佛我们晓得真正讲到修行上,是要以戒律为基础,从这个地方开始学。根本的戒律有五条,我们所谓五戒,五戒是根本戒,是人天、二乘、菩萨都必须要遵守的,这是五戒。五戒里面第一条就是杀戒,在此地只举出一条,希望我们能够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,我们在修行上应当要重视戒律。所以,他把这个列在第二个次序,这是教我们如何来修行。
第三,学佛,这是接受教育,这是学术上的一个问题,一定离不开老师,所以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,我们根本的老师。从佛法里面的称呼看,佛门里面称「和尚」,「和尚」是印度话,它的意思就是亲教师,就是他亲自教导我的老师,这个老师印度人称他做和尚。一个寺院里面,主持教化的人称和尚,就好像一个学校的校长,校长称和尚。校长虽然没有给学生上课,他是负教学的责任,换句话说,教学的构想、课程的编排、老师的聘请都是由他负责安排的。这些教师不过是听他之命,为他执行教学的方针、教学的政策而已。所以,我们与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,我们与和尚的关系也是师生的关系。我们古人称为师徒,徒就是学生,今天讲师生,从前讲师徒。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是问师生这些问题,老师应该以什么态度、什么方法来教导学生?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敬事师长?佛要教给我们这些根本法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第四段是解释我们普通的一个疑惑,这个疑惑是普遍的存在,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。有许多人误会了,学了佛与我们在社会上从事於种种事业就有了冲突,有了抵触,这是很大的误会。所以有许多人一看到佛教就吓倒了,不敢学。释迦牟尼佛、阿难尊者在三千年前,早就晓得我们末法时期佛教里这些情形。大家对於佛教普遍所发生的误会,不敢来修学,不敢问津,就是以为学了佛於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。哪里晓得佛法所讲的是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唯有学佛才会给你在人生上带来最丰富、最美满,给你带来事事如意,没有抵触;不学佛,麻烦太多,障碍重重。这个经的经文不长,当然不能够细讲,可是在这里头已经给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,教给我们一些原则。学佛的人,对於世间一切事务都可以做,都可以从事,没有抵触,破除我们这个误会,使我们大家都能够发心,都能够欢欢喜喜的来接受佛陀教育,来认真的学习佛法的教学。
这四大段是本经主要的部分,就是解答这四个问题,我们想想这四个问题的确是佛法里头的根本问题,特别是对於初学人来讲。第五段,这是阿难自己等於说是他的一点感想、心得,可以说是感想。阿难尊者听了佛四个开示之后,自己感觉到非常的幸运,正所谓是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佛法今天能够遇到,能够听到,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情。自己欣慰,同时又怜悯众生,这个世间还有许多的众生没有能够闻到,不晓得佛法的真实义,对於佛法还是那么样的误会,还是那样的迷惑。这么好的教育当面错过,不肯发心来修学,实在是值得怜悯、值得同情的。
第六大段可以说就是阿难尊者的心得报告,一方面说他自己的心得,一方面劝勉大众,他这个心得报告完全是用偈颂的体裁说出来的,偈颂就跟诗歌一样。这个偈颂很长,也可以分为七个小段落,第一个段落是「请佛住世」,因为唯有佛住世,众生才有福。佛不住世,像这样真正利益一切众生的教学谁来主持?哪个人来教化?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是「善人国之宝」,国宝是什么?国宝是善人,国宝是好老师,这个地方有一个好老师,这个地方的人就有福。佛是最好的老师,所以我们要求他住世,求他不要走,这是阿难偈颂第一段的意思。第二段讲「疑谤重罪」,对於佛法怀疑、对於世间因果报应的事情怀疑、或者是对於圣贤说法他不了解而生毁谤,这个罪过很重。他怀疑、他毁谤,的确是因为他不理解,他如果要对於佛教学完全能够透彻理解,他一定是五体投地的赞叹,他不会有毁谤。三世因果、轮回果报的事情是确实的,他如果真正见到他就相信,他也不会疑惑了。第三段是讲种种业报,杀生的果报、邪淫的果报、妄语的果报,给我们举出几个例子来一一的说明。一一说明实在是说不尽,所以他只举了五戒,就是杀盗淫妄。第四段是说学佛的人能够遵守佛的戒律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能够遵守佛的戒律这样的来修学,他所得的功德利益。第五段是讲罪福得果不相同。第六段这是讲世间意,世间意跟世间事在本经里头也是重要的两点。佛给我们讲世间事可以做,世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,没有障碍,但是不能有世间意,因为世间意是要造罪业的,世间意是要带来种种不如意的果报。最后是劝勉我们应当要种善因,种善因后来必定得善果。这就是偈颂里面的大意,就是阿难尊者他的心得报告。
我们听了佛的开示,我们有什么心得?我们可以把阿难这个偈颂对照对照,他有这些心得,我们有没有?所以这部经,前面长行文佛给我们说的,后面偈颂是阿难尊者又给我们说的,真是苦口婆心!劝导一切众生应当要接受佛陀的教育,断恶修善,破迷开悟,使我们的生活能够更充实,能够更美满,能够更幸福。我们世间人只晓得求幸福、求美满、求充实,但是不晓得怎么个求法,这个经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理论与方法,我们必定能够求得到。到最后,这就是所谓的流通分,大众信解。大的段落我们在底下一次我会写出来,写出来诸位就能看得清楚,也能够好好的把它记住。我们真正学佛就是从这部经开始。
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