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地藏经玄义 - (第二十八集)
地藏经玄义  (第二十八集)  1998/12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4-014-0028

  请掀开经本,《地藏经》纶贯第二十面,倒数第五行。昨天讲到:

  【发大心,修大行,感大果,裂大网,归大处。】

  这是地藏本愿之法,这几句话是我们修学最好的纲领。『发大心』,就是发菩提心,昨天跟诸位细说过,大心不发,决定不能成就。大乘密教为什么成就那么快速?尤其是佛法里面的圆顿大法,它没有别的,就是心量大。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这是我们本来的心量。现在我们心量变成这么小,佛常讲我们迷了,迷了什么?就是迷了自性,迷了自己原本的心量,所以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。什么叫『大行』?就是心量大。「行」就大。下面几个大,都在这个大心。你心量小,修六度万行是小行,若心量大,就是修三皈五戒都是大行。由此可知,大小不在行、不在果,也不在处,纯粹是在大心。诸佛如来他们心量上丝毫障碍都没有,所以他的心量就是虚空法界,他念的是虚空法界,想的是虚空法界,见的是虚空法界,这叫「发大心」。大心一发,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无条件的服务,无条件的帮助,而无一不是尽心尽力,所以才能够修大行。

  「大行」里面提出两个纲领:「劝牢强精进,止恶行善」。实在讲,这两句话把行门全包括尽了。「牢强精进」是善根,「止恶行善」是善行。菩萨善根唯一精进,为什么?菩萨世法里面三善根他都具足。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是三善根,他要圆满菩提完全要靠精进,不断的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。「精」是精纯,精纯就在大心,唯有大心才能够精纯,大心无私,大心没有分别执著妄想,所以精。任何一法都精,都是纯而不杂,八万四千法门,修学任何一法都能得无上正等正觉,都能成就圆满菩提,所以才真正显示出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这个地方说的法门平等,不仅仅是说佛法,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。你真正是发大心,那就可以说,无有一法不是佛法,如果没有发大心,哪一法是佛法?如果你的心还是自私自利,说实在话,没有一法是佛法。天天念《地藏经》,天天念《华严经》,还是自私自利,《华严》、《地藏》也不是佛法。

  真正发大心的人,你们也许看过《济公传》,告诉大家,济公天天吃狗肉、喝烧酒都是佛法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为什么?因为不著相,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谁懂得这个道理?契入境界的人懂。地藏是古佛再来,示现舍己为人,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」,这是地藏的本愿。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」代表什么意思?决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只要有苦难众生在,自己就要跟这一切众生打成一片,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,这是地藏本愿。由此可知,哪个佛菩萨不是这个本愿?哪个佛菩萨不是地藏菩萨?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。从誓愿救度苦难众生这一点来看,所有诸佛菩萨都是地藏菩萨;从大慈大悲上来看,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观世音菩萨;从住真实智慧,决定不迷,所有一切菩萨都是普贤菩萨。菩萨不是一个人,统统都是,所以任何一尊佛菩萨,他的性德都是圆满的,你从哪一方面去看,称他作什么佛,称他作什么菩萨,所有佛菩萨名号融合一体是法身如来、法身大士,我们要知道。所以诸佛菩萨的德行,就是我们自己性德全体的显露。

  我们要学、要信、要解、要行,然后你才晓得地藏菩萨、观音菩萨在哪里?自己就是。每天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,那是什么?那是模型,照著这个模型塑造自己。供养观音菩萨,学观音菩萨,学得很像,自己就是观音菩萨。供养地藏菩萨,学地藏菩萨,学得很像,自己就是地藏菩萨。地藏、观音、文殊、普贤都是自己的性德,性德才能圆满现前、圆满成就。所以说佛佛道同,一切佛就是一尊佛,就是一个自性佛。我说过,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如来的化身,你懂得这个意思吗?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来化身,如来是什么?如来是自性,《华严经》讲「唯心所现」,那个心就是真如、就是本性。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,自性是如来,自性变现的,那不是如来化身是什么?前面讲到「入一行三昧」,或者讲「一相三昧」,你就见佛无数,你所见到的芸芸众生,都是诸佛菩萨的示现,那就见佛无数。你没有入这个三昧,你不知道,你不认识,没有觉悟。「唯识所变」,识还是自己的性识,自他是一,决定不是二,然后才晓得爱别人才是真正爱自己,恨别人是恨自己,害别人是害自己,自他决定是一不是二,这是佛法最高的境界,也就是佛法完全给你讲真话。

  佛是依二谛说法,依俗谛,就是随顺我们凡夫知见,说的是不究竟法;随真谛,那是随顺如来果地亲证境界而说,说的是真话。真话是生佛平等,生佛不二,不二就是一,生是众生,佛是诸佛,众生跟诸佛是一体,这给你讲的真理。这个境界我们怎么说,都没有办法体会到,什么原因?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有人我、有是非,你怎么能体会得到?放下是非人我,放下分别执著你就懂,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,你点头,你承认,这叫证得「无生法忍」。

  不修大行,怎么能『感大果』?这个地方大果是「感生梵天,妙报悦心」,感生梵天是六道里面的大果,妙报悦心是出世间的大果,这注得不错。大心发了,也修大行,但是智慧没开,感得果报是六道里面的大果,生大梵天。如果智慧开了,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那是妙报悦心。妙报是一真法界,《华严经》讲的华藏世界,净土经讲的极乐世界,那是妙报;悦心就是自在、极乐。

  我们自己业障深重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要想消业障,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,但是它也不是个难事情,说难不难,说易不易。为什么不容易?里面习气太深,外面环境不好,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大,这是难。说它不难,不难是说这个事情求自己不求人,世间求人难,如果自己能够发狠心,真肯干,这事情就不难。世间名闻利养下个狠心断掉它,不再受它诱惑,这不是办不到。为什么有人能办到,他为什么能办到,我为什么办不到?我们心不够狠。狠不是对别人,是对自己,对别人要柔和,对自己要狠。现在人颠倒了,对别人狠,对自己不狠,所以他没有法子。我们对自己要狠心,断绝一切诱惑,知道这一切诱惑都是妖魔鬼怪,这一切诱惑送我们到三途地狱,这不是好事情!如果能够外面不受诱惑,里面不生烦恼,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事情有什么难处?

  善财能够从凡夫地一生圆成佛道,我们为什么不能?读了《华严经》,一定要发大心,善财能,我也能,我念《华严经》才没有白念、没有白学。善财童子随著五十三位善知识,节节高升。他参访吉祥云比丘,初住菩萨,从此以后真的是平步青云,一位一位的参访就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海云菩萨是二住,妙住菩萨是三住,我们为什么不行?这个表法,如果我们说得宽一点,年年境界不同,再说得近一点,月月境界不同。这是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的,为我们示现的。我们今天月月做不到,年年要做到,也就是年年要有进步,我们就得佛法真实利益。不可以说今年跟去年还是一样,甚至於今年还不如去年,那就坏了,你就退转了。今年比去年烦恼少了,智慧增长;明年比今年烦恼又少了,智慧再增长,那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如果你真能精进,牢强精进,止恶行善,你月月不同。从月月不相同,到每一个星期不同,诸位如果能到每一个星期不同,我恭喜你,你决定是上上品往生。你能够月月不同,决定得生净土,若年年不同,也就是有把握、有信心。如果还停留在这里,今年跟去年差不多,没什么大进步,妄想没少,智慧没开,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打问号,没有把握。这些道理、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们今天读到「感大果」,我们决定不生梵天,说老实话,大梵天请我作天王我也不干,为什么?没有出离六道轮回。梵天王福报大,享尽了怎么办?总有到头的时候。享尽了,佛在经上说,还要搞轮回,还要往下堕落,这个事情不是究竟。连大梵天王的福报都有尽,人间富贵有什么值得贪图的?所以人间富贵就可以舍了。住茅篷,粗茶淡饭,乐在其中,这里头有大乐、有真乐,世间人看不出来。所以你要晓得什么是大心,什么是大行?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这就是大行。实在不懂,你就依照佛所讲的这些条目,五戒、十善、六度、普贤菩萨十愿,这就是具体给你说出来。我们净宗学会成立,我写缘起,缘起里面提出修学五个纲领科目,大家好记。这五个科目就是我们自己生活,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。「三福,六和,三学,六度,十大愿王」,五个科目不多,我们可以记得很清楚。只要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与这五个科目相应,这是真修行;与这五个科目相违背,那就造业了,就是搞六道轮回。你能依照这些科目修正你自己的错误行为,你的果报一定殊胜,一定感大果,大果我们把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。

  『裂大网』,「网」是比喻,罗网,鱼在罗网里面出不来很可怜,如何把这个网把它裂开。这个网是代表,因地上讲代表烦恼,烦恼是网;果上讲是六道、十法界是网,我们什么时候能出得去?这个注子好,「经论开人眼目」,这是破迷开悟。迷是网,要靠佛的经论,所以佛经论称为法宝。诸位要知道,佛陀在世,世间有佛宝,佛不在世,佛宝没有了。佛不在世靠什么?靠法宝,所以四依法里面教我们「依法不依人」,依人就错了。人是凡夫,人有烦恼,人的习气没有断尽,他不是佛;他说他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,我们不能相信,我们也不能依靠他。善导大师的《观经.上品上生章》,里面注解得好,举的例子很多,这个世间什么时候再有佛?《弥勒下生经》告诉我们,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,弥勒菩萨降生在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,这世间才有佛出世,在这个期间当中没有佛。佛在这里示现什么身分,我们就把他看作什么身分,就不至於误导。他所示现种种身分,他说的也好、表演的也好,决定与经论相应,佛佛道同,就是古佛再来,也不会跟今佛所说的相违背。如果跟今佛所说的相违背,决定不是古佛再来,那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。他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跟经讲的相违背,他不是真佛,真佛决定是相应,我们要冷静细心观察,自然就有个依靠。

  第二句说「融通解结出笼」,这是从修行上说。修行上诸位要注意「融通」,融是圆融,通是通达,没障碍了。我们今天解不了结,出不了笼,笼就是六道。这是什么原因?我们不能圆融,我们处处都走不通,不通就是有障碍。结是烦恼,烦恼这个结没有办法解开。诸位要知道,融通就解开,这样才能够裂大网,而这个网真大,无始劫来生生世世我们都没有办法出离,都在这个牢笼之中。

  『归大处』,「大处」是什么地方?大处是法界,大处是尽虚空遍法界。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是一个自性土,这才是真正的大处。自性土遍虚空法界,在佛法里面讲,诸佛果地上的报土是实报庄严土,诸位要晓得,实报庄严土是真正大处。大家都晓得,佛法里面讲四土,凡圣同居土不是大处,方便有余土也不是大处。实报土里头没有界限、没有分别,不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实报土不是极乐世界的实报土,这个话讲不通。实报土里头没有界限,它是一个,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土,阿弥陀佛的实报土就是毗卢遮那的实报土,实报土是大处。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确实不是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,那个不是,那是地区的;但是讲到实报,实报是共通的,就没有了,实报是大处。凡圣同居土,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,跟他方诸佛的凡圣同居土不同,那真的是不相同。那是小处,不是大处,大处就一样,界限没有了,小处有界限。常寂光土那就不必说了,常寂光土讲的是理,那是理上的大土,实报庄严土是事上的大土,理事不二。所以生实报庄严土就证得清净法身,等虚空遍法界,这叫「归大处」。这是地藏本愿,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愿,在此地以地藏为代表。所以青莲法师把这一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也把它判作圆顿大法,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。

  【如此人法,并在一念介尔之心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吾心既尔,生佛亦然。】

  这个话很有味道。『如此人』,前面讲的地藏菩萨是「人」,『法』是地藏本愿。地藏菩萨的人,地藏菩萨的法在哪里?在我们一念之心,每一个人心里头统统具足。每一个人一念之心,都具足一切诸佛法藏,没有一丝毫欠缺。可是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,要特别留意一念心,以二念心就不行了,二念就迷了。纶贯一开端讲的是什么?「一念自性」。《弥陀经》上讲「一心不乱」,宗门讲「万法归一」,「一」是什么?就是一念自性。『一念介尔之心』就是一念自性,一念就是自性,一念就是真心,一念就具足一切法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就在一念之中,我们如果能够得一念就成功了,就法法具足,但现在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回归到一念。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,无非是教我们回归到一念,一念是你真正的自己,所谓是「父母未生前,本来面目」,就是一念,二念就迷了。一念在不在?一念在现前,可是我们保不住。我们睁开眼睛看东西,第一念是一念,耳朵听东西,第一念也是一念自性。交光法师注《楞严经》,教我们「舍识用根」。舍识用根怎么讲?就是舍二念用一念,二念是识,一念是根。理论上讲得没错,讲得真好,可是我们一念守不住,第一念是自性,第二念就变成识,二念里面就有妄想分别执著,一念里头没有。所以这一句话关键在「一念」,我们没有办法守住一念。

  一念就『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』,空假中是法,这就说明一念就具足一切圆满的佛法。佛法所讲的不外空假中,空是讲体性,万法皆空,是讲体性;假是讲相,这些诸法不是没有相,相是假的,《金刚经》讲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假相。佛经用「梦幻泡影」给我们做比喻,相都是梦幻泡影,它有,不能说它没有,相是假的。佛菩萨用中,这高明!我们用偏了。凡夫偏在哪里?偏在假,把假当真。二乘人偏空,声闻、缘觉偏在空,六道凡夫偏在假,都错了,都不圆满。菩萨用中,用中知道是相假体空,他两边不著,既不著空也不著有,这就自在。大自在、大圆满是用中。佛菩萨用中,中国古圣先贤也懂得用中,他们讲「中庸之道」,跟佛法讲的「中道」很接近。会用中的人就是过智慧的生活,走偏了的人过烦恼的生活,尤其是六道凡夫偏在假上,就是执著有。而二乘执著空,比我们烦恼少一点,但是他有烦恼,就是不能证真实的果报。所以一念真心,是具足空假中。

  『吾心既尔,生佛亦然』,我们的心是这个样子。我们今天虽然不觉悟,空假中都不知道,可是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他们清楚,他们看得清清楚楚。我们所有的凡夫用不用一念自性?用。什么时候用?时时刻刻都在用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一念自性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,那是一念自性。可是我们从第一念立刻就转到第二念,那个速度比电还快,我们见色闻声,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是第一念,起心动念就落二、三。二、三什么意思?二是二意,三是三心。「二意」就是末那、第六意识,「三心」就是心意识,就是把自性这一念变成识。三心二意就是讲八识,八识五十一心所说得详细一点,说得简单一点是三心二意。三心二意是妄心,不是真心,一念自性是真心。我们是如此,『生佛亦然』,一切众生也是如此,一切诸佛也是如此。一切诸佛不落二、三,高明在此地。我们凡夫没有能力保住这一念,立刻就堕落在二、三,这叫凡夫,这叫众生。众生跟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,除此以外没有什么不同。所以生佛平等,生佛不二,佛给我们说出来了。

  【但众生太广,佛法太高,初心为难。但观己心之高广,以扣无穷之圣应,机成致感,逮得大利,故须观心也。】

  这是讲我们凡夫,在凡夫地确实困难。『众生太广』,「广」是多的意思,我们的妄想太多,妄想分别执著太多太多了。『佛法太高』,「高」是比喻,好像是高不可攀一样。『初心为难』,初发心的人很难契入这个境界。在这个时候怎么办?这就教给我们观法,观法是修行的方法,是修行纲领原则。会修行的人,他能够掌握这个纲领,掌握这些原则,所以成就快速,而不会修行的人,不知道这些纲领原则,修行就很困难。掌握到纲领,好像我们砍树一样,找到树根,你从根一挖,整棵树不就解决了吗?掌握不到纲领是枝叶,你砍树是一片一片叶子砍,再小枝小枝的砍,再砍树干,这不叫麻烦吗?同样把这棵树砍掉,费多少时间,费多少气力。抓到根本,从根本把它锯断,多省事,整个就解决了,省时省力。修行也像这样,你一定要把纲领找到,这是教我们修观。

  所以佛讲的这些经典,会修行的人依文作观,这就会修行,这样读经就没有白读。随顺经典上的文字,佛所说的我们的观念就跟著转,境界就跟著转。善财童子为什么五十三参就成佛?随著境界转。参访德云比丘,他就跟著德云比丘转,他就是初住菩萨;参访海云比丘,海云是二住菩萨,他跟著转,他就变成二住菩萨;参访妙住,妙住是三住菩萨,他就跟著转,自己就变成三住,随文入观,真的提升了。我们读经,就随著佛菩萨的境界,不知不觉就从凡夫变成佛菩萨。可是我们烦恼习气重,经本一关又回来了、又堕落了。堕落怎么办?再干,进进退退、上上下下,只要自己不休息,肯努力,总有一天上去不再下来,那就成功了。

  所以经典要天天读,古大德教给我们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尤其现在我们选择的《无量寿经》好,进进退退不怕,总有一天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入了阿弥陀佛的境界。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这部经典,每天在一块研究讨论、讲解这部经典,这个缘分非常希有,大概找遍全世界只有这一家。其他道场都有许多经论一起讲,这你很难得利益。为什么?你不是精进,你是属於杂进,太多了,乱进;实在讲,又杂又乱哪有进?那个进是奉承、客气话,你能够保住自己的位置不退,那就很幸运了。一杂一乱一定退转,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我们都要了解。转变观念,这是我们修行的枢纽。

  『但观己心之高广,以扣无穷之圣应』,求感应,求佛菩萨加持。我们要晓得,我们有真心,我们也有妄心,真心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妄心虽然多不要紧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马鸣菩萨《起信论》讲得很好,「本觉本有」,本觉就是自己「高」,佛法本觉;「不觉本无」,不觉是迷,此地讲的「广」,众生心不觉本无。本无决定可以断掉,本有决定可以恢复,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坚固的信心。然后断恶修善,恶是什么?恶是我们本来无的;善是什么?善是自性,我们本来有的。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?用念佛的方法。要知道这一句佛号,我们时时刻刻挂在口中,你要懂得作观,你不懂得作观,那就喊破喉咙也枉然!怎么作观?这一句佛号是提醒自己「念念觉而不迷」。

  阿弥陀佛四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,「阿」翻作无,「弥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智、觉,合起来是无量智慧、无量觉悟。所以念这一句名号就提醒我们自己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都不迷,念念要觉悟。什么是迷?分别执著是迷,离开分别执著就是觉,佛号这样念就管用了。我面对著外面的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心一动了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把我们动的念头打消。念头太多,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:一个是贪爱,一个是讨厌。这个念头一起来,「阿弥陀佛」,贪爱的念头打断,厌恶的念头也打断,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觉。

  诸位要晓得,清净平等觉是自性弥陀。弥陀是谁?弥陀是自己,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就是弥陀,你们在《无量寿经》都读过。所以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弥陀,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无二无别,不可以说一,也不可以说二,不可以说自,也不可以说他,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。我们要用这一句名号,把自性弥陀念出来,自性弥陀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,这是无二无别,这就感应道交。所以你念这句佛号,在这里面没有观法,那就是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!你跟自性、十方诸佛菩萨,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。你里面有观法,念念能够提醒自己,这就有感应道交的作用,得诸佛加持护念。所以这一句佛号无量的功德,所有一切法门里头无比的殊胜,第一殊胜,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,因果完全相应。

  『机成致感,逮得大利,故须观心也』。为什么玄义讲完之后,特别讲表法、观法的法门,你懂得这个,你才会读经,你才会念经,你也会讲经,你也就会听经,你都会了。你不知道表法,不知道作观,你什么都不会,我们怎么会进步,我们境界怎么会提升?诸位同学跟我在一起,无论时间长短,时间长的,你们能体会得到;时间短的,我们过去讲经的录音带、录像带都还保存著,你拿我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,你会发现不一样。有很多经我讲过很多遍,遍遍都不一样,为什么不一样?年年在进步,月月在进步。我为什么能有一点进步?我懂得观法。如果自己不能进步,就是你的观念没改变,你的思想没改变。思想观念没有改变,你没有修行。思想是你心里的行为,言语是你口业的行为,身体造作是你身业的行为,身口的行为是由意业的行为做主宰。修行从根本修就方便了,根本就是念头,你要把错误的念头修正过来,这就是从根本修。因为心不一样,你讲经说法自然遍遍不一样,你处事待人接物,你一些作法态度也都不一样,这是强调「观心」的必要。我们再念最后一段:

  【观音玄云,摩诃衍中,始从初心,终於后心,常观人法俱空。】

  『玄』是玄义。『摩诃衍中』,「摩诃衍」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大乘。大乘中,『始从初心,终於后心。』「始」是开始,初发心,「终於后心」,后心是圆满成佛。这两句话,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道是怎么修的?『常观人法俱空』,你仔细去观察,你细心去体会,人、法都不可得。为什么?人跟法都是因缘生。《般若心经》,观世音菩萨给我们做榜样,经典一开端「观自在」,这三个字是总说,里面有因有果,观是因,自在是果报。下面再跟我们说,他用什么观,他怎么会得自在?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」,这是因。行是修行,他身语意三业行为,都在「深般若波罗蜜多」。这个话讲起来不好懂,换句话你就好懂,就是他的身心都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,或者我们再说,他的生活行为都落实在高度智慧之中,这个话就更容易懂了。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这是看到事实真相,人法皆空;所以得大自在,远离一切忧虑恐怖,能「度一切苦厄」,这里因跟果都说得清楚明白。《金刚经》讲「三心不可得」,这是人空;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真的一点不假。能得不可得,你所得的是诸法,《金刚经》说诸法,说得很多,诸法因缘生,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,都没有自体,当体皆空,了不可得。能得不可得,所得不可得,你打什么妄想?你以为你有得有失,全是妄想,不是真实,不是事实。事实是能所皆空,人法俱空。人是能得,法是所得,都是空的。

  【以观人空,即是了因种子。】

  这里面讲三因佛性。『了』是明了、智照。「了因佛性」从哪里来的?是从观人空来的。这要常常观,从哪里观?睁开眼睛看,竖起耳朵听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我们凡夫不会看,迷了,著了相,把假相当真,真相没有看到。明白人看真相,他对假相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所以他具足智慧,他生活在智慧里。我们生活在情执里,生活在烦恼里,烦恼跟智慧是一念之间,你一念转过来就过佛菩萨的生活,转不过来就过凡夫生活。我们学佛,读经、念佛就是要把这一念转过来,过佛菩萨的生活。今天大家讲这个世间有灾难,佛菩萨哪有灾难?人法皆空,有什么灾难?没有灾难。大地震像坐摇篮一样多舒服,原子弹爆炸像看放烟火,真得大自在,人法皆空哪有什么恐怖?凡夫吓得不得了,吓死了。实际上,这个东西不死人,人怎么死的?吓死的。你要不吓,那就是看热闹、看表演,真的是这么一桩事情。所以「了因」是智慧,观人空是了因佛性的种子。

  【观法空,即是缘因种子。】

  『缘』是助缘,帮助你觉悟,帮助你断烦恼,帮助你契入诸佛境界。三因佛性,这两个重要,正因佛性不必说,个个人具足。正因佛性是什么?佛菩萨讲: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那个佛性就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真心,就是前面讲的「一念介尔之心」,一念介尔之心是即空即假即中,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是个个具足,但是要以了因跟缘因去开发,你没有了因、缘因开发,没用处,你还是凡夫,你还是烦恼。开发的这两个工具,了因跟缘因从哪里开发?要观人法皆空,你才能够得到。

  【故论云:始觉人空,终觉法空。以观人法空,即识三种佛性。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,修三佛性,历六即位,成六即人法。】

  这三因佛性,你才真正了解,真正得到三因佛性的受用。『佛从初发心观人法空,修三佛性,历六即位,成六即人法。』这是天台家所讲的。「佛」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,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,怎么修行?从初发心观人法空。当然这个观法,观人法空程度有浅深不同,可是浅浅的观法就得受用。这种观法要锲而不舍,你一舍离了,你就迷惑,你就退转,决定不能舍离。不能舍离唯一的办法,就是天天读经;换句话说,天天跟佛菩萨做朋友,天天亲近佛菩萨,不舍离佛菩萨,我们成就就快,若远离善知识,我们一定会被外面境界影响。

  这一点,我这一生可以给大家做样子,我这一生有这么一点小小成就,我跟诸位讲过,因为我好学。我是在抗战期间失学三年,我学校课业没有完成,我只念到初中毕业,可是我喜欢念书,我对书本一天没有放弃。因为失学给我带来痛苦,我没有读书的机会,所以自己对书本就不能舍弃,一有时间、一有机会我就找善知识,我亲近这些人。我年轻时代,像现在人这些玩乐、欢乐场所我没有去过,一生都没去过。我有时间就找一些有名的教授,我去看他们,听他们谈话。我怎么找他?写信,不认识写信求见。这些有学问的人好,我是将心比心,如果我是个教授、是个好老师,有人这样恳切的找,我一定会见他,我是这么想,所以我就常常写信找这些人。我那个时候在台湾,认识二十多位名教授,我亲近他们,听听他们的,在这里面选择哪个高明,哪个合口味,然后我逐渐逐渐减少了,就这一两个,最后我就找方东美先生一个人,其他人都不听了,我搞的是这个。另外我去的地方,我跟诸位讲过,我去图书馆、书店看书,其他场所我都不去。

  学佛之后,大家晓得我走的地方很多,我不是旅游,什么名胜古迹地方都没去过,都是人家邀请我讲经附带去看看,若不是人家邀请,我就没有机会到那些地区。我从来没有主动去旅游,到哪个地方去玩玩,没有过,一直到现在。我的生活过得很简单、很单纯,我思想不复杂,所以今天有这么一点成就,这是重要的因素。

  你要能够放下,要能够舍弃,这个花花世界没有什么好看的,我们在电视、电影看看就晓得了,看了一次就不想再看了。现在电视节目我不看,为什么?表演的我都知道,不必看。你能够这样好学,能够亲近善知识,你的心是定的,你生活在智慧里。我当年的同事与朋友都说我是书呆子,学佛之后说我迷信,我笑笑而已。他们不懂,不用跟他们讲,讲了他们也不懂,白费口舌。今天他们明白了,遇到我就说:「你的路走对了。」这是当年你不肯走,我愈老愈自在,愈老愈幸福,你愈老愈可怜,现在知道了,你也来不及了,你也学不会了,为什么不提早觉悟?

  观人法空,你才能「修三佛性」,修三佛性是真正学佛,开发自性。开发自性,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。我们明心见性走的是渐悟,不是顿悟,年年境界不一样,月月想法不相同,这是渐进。宗门显示的是顿悟,突然之间大彻大悟,我们逐渐逐渐悟入。『历六即位,成六即人法』,六即位跟六即人都是渐进。六即就不必说,前面讲过。

  【今观地藏,即是分证等觉之人法。】

  六即里面分证即佛,分证里面最高的是等觉。分证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,一共四十一个位次都是分证位,等觉最高,再往上去是究竟即佛,这是『分证等觉之人法』。

  【行人能观人法,全是自心。如如意珠,无不具足,即空假中,始从观行而至分证,与地藏本愿,一而二,二而一者矣。】

 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。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前面唯识家讲「一切法唯心想生」,就是这个意思,『全是自心』。『如如意珠,无不具足。』这是比喻。『即空假中』,天台用「空假中」概括全部的佛法。『始从观行而至分证』,如果没有观行,你是门外汉,学佛有观行,功夫就得力。「观」是什么?就是观法,你懂得观法,你的观念在转变;「行」是行为在转变,你的思想行为统统转变了。有了转变,这叫观行位。如果没有观行,你每天念经,每天念佛,每天依照这些仪规去修行,你的思想观念没有改变,你的行为没有改变,你还是在凡夫位。你用的那些功夫叫白用,每天磕一千个大头是白磕了,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也白念了。你要在思想上有转变,行为上有转变,这叫观行位。你的思想没有改变,行为没有改变,你的功夫不得力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从观行到相似,从相似到分证,从分证到究竟。观行前面有「理即佛」,理就是正因佛性,个个具足不必说的。再其次是「名字即佛」,大家所修的是什么?名字位中,有名无实,但观行就入境界了。你观念没有改变,行为没有改变,你是名字中佛,有名无实,不管用的,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,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。这是从观行到分证。我们真正用功,真正会修,就『与地藏本愿,一而二,二而一者矣。』把地藏本愿变成了自己的本愿,自己本愿跟地藏本愿是一而二,二而一。

  【故曰不表观法,何以用心。此托事附法观之大途也。】

  这两句话重要,大家要记住。你要不懂『观法』,你怎么『用心』?「用心」就是用功,你怎么用功?每一部经论都有观法,每一个法门都有观法。『此托事附法观之大途也』,「托事附法」讲得最明显、最详细、最具体是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,五十三参完全是托事附法。

  【总题既尔,别文亦然。始从如是,终至而退。中间若人法,若识心,若善恶,若凡圣,净秽因果,香华饮食,种种差别法门,莫不入心成观。如破一微尘,出大千经卷。】

  从这个『总题』,这是观法做总结。「题」,我们要以如是观,向后的经文也是如是观。『始从如是,终至而退。』这是讲这一部经文,从「如是我闻」到「作礼而退」。『中间若人法,若识心,若善恶,若凡圣,净秽因果,香华饮食,种种差别法门,莫不入心成观。』你读了、听了,不能够『入心成观』,那就不起作用,要懂得入心成观。『如破一微尘,出大千经卷。』你能够懂得作观,改变思想观念行为,那就是「破一微尘,出大千经卷」。一微尘是比喻这一部《地藏经》,大千经卷是比喻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经法,这一部经都具足了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

  【故於听闻读诵,礼拜供养,心不他缘,从心显发。方名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则免贫人敬宝之诮矣。】

  这两句话宗门常讲,宗门之外亦复如是,并不是禅宗独有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如是,所以才说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底下就比喻说,『则免贫人敬宝之诮矣』,贫人对於宝尊敬、赞叹,但是自己得不到受用,那是名字位中之人,没有观行,这个宝物得不到受用。

  【故於文前点出,以见立教,正为观心。】

  这一句话说明,祖师大德建立教学目的就是在『观心』,教人懂得观心,懂得怎么样真正修行。

  【详如一家大小诸部。若欲修习,须近善师,涅盘妙因,在此而已矣。】

  这是略说,详细的,『一家』是天台家。天台家里面,大是《摩诃止观》,小是《小止观》、《六妙法门》,这些里面讲得很清楚。『若欲修习,须近善师,涅盘妙因,在此而已矣。』纶贯玄义这一部分,我们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。末后这一句话非常重要,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,你要想修、要想学,「习」是学习,最重要的是「须近善师」。你不亲近善知识,没有好老师指导,你怎么会成就?这几句话跟世尊在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一开端所讲的完全相同。佛在经中教阿难尊者,第一个亲近善知识,所以亲近老师比什么都重要,老师对我们恩德是无比的深厚,这是师道。

  我对於老师的感恩,在现代学生已不多见。我念念没有离开老师,老师的照片都挂在教室里,每个道场都如是。我还要想给老师做一些纪念,我想建图书馆,李老师当年道场是慈光图书馆,我想在山东建一个慈光图书馆。韩馆长护法三十年,她建的是华藏图书馆,我也想在她的故乡大连建一个华藏图书馆纪念她。方东美先生是桐城人,我有意思在桐城中学建立一个「东美先生教室」,送他们学校一百台电脑,建一个电脑教室,希望这个事情能够很快的落实。章嘉大师是内蒙人,我会在内蒙古给他做一个纪念馆,道场也在内蒙。善知识难遇,善知识的恩德超过父母,不亲近善知识怎么能成就?最后的忠告,最后的劝勉,离开善知识,我们就像婴儿离开父母、离开褓母不能活下去,所以必须亲近善师。『涅盘妙因,在此而已矣』。

  好,今天我们将《地藏经》讲圆满了。纶贯玄义这个部分,配合上一次给九华山讲的经文,合起来是一部完整的《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》。

  好,我们就到这里圆满,谢谢诸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