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经玄义 (第十三集) 1998/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4-014-0013
请掀开经本,纶贯第十三面,末后这一段,「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」。
这段文字表面上的意思,已经跟诸位说过,今天我们要讨论,我们读了之后怎样学习,这才是重要。这一部经的作用要是论到极致,那是真正能帮助我们证得圆教究竟的佛果。既然有这么大的用处,其他的可以说都是鸡毛蒜皮,我们今天讲社会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的福祉,在本经来讲,那是轻而易举,没有做不到的。因此古德常说,这部经在末法时期是度众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,这个话说得绝不过分。我们细心想想,世尊在地藏会上,将他灭度之后教化众生的使命委托给地藏菩萨。佛不住世,特别是末法这一万年,教化众生的责任落在地藏菩萨的双肩,地藏法门对於末法是何等的重要,我们就可想而知。
末法是末在哪里?这一点我们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实在讲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怎么形成的,难道真有这个界限吗?这界限找不到。说实在话,以人心的厚薄、教学的胜劣来分三个期间:正法时期,人心淳厚,得到如来的教诲,教学殊胜;像法时期差一等,人心淳厚比不上正法,佛不来了,但是还有菩萨、罗汉来教化众生。由此可知,圣人显示在世间,岂不是众生业感的吗?众生以纯善的心,以纯善之行,感动佛菩萨来教化。众生心地不善,佛菩萨就不来了,没有佛菩萨、没有罗汉、没有圣贤出世。可是我们又曾经在经上读过,佛法是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又说: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众生的苦难,佛菩萨不来,那岂不是把我们舍弃吗?这又怎么个讲法,我们怎样去体会?佛菩萨确实是大慈大悲,佛菩萨还是应化在世间,但是不以圣贤的身分,以我们凡夫的身分。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永远是恒顺众生,你像个圣贤,他就示现圣贤,帮助你成圣贤;你是个凡夫,他就示同凡夫,跟你和光同尘。示现凡夫跟凡夫混在一起,不讲圣贤法,为什么?圣贤法众生听不进去,不入耳,跟你讲凡夫法,讲凡夫里面的善法,这就是随类现身,随机说法。下根人你跟他讲上法,他听不懂,他没兴趣,他不肯学习;下根人讲下法、讲中法,稍微提高一点,他还能听得入耳。
你跟现在人讲经说法,讲什么?发财。他一听眼睛都张大了,可以教我发财,大家都来听了。所以诸佛菩萨到今天来示现,跟众生讲经说法也讲发财、也讲享受,他才欢喜接受。接受之后,薰陶久了,才慢慢再转变他的观念,这种享受不长久,凡是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,时间久了都会产生厌恶的心理。再随著年龄大了,到老了,七十、八十了,世间五欲六尘的娱乐,这个念头冷淡了。你们看得很热闹,我看得一点味道都没有,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去逛夜总会,现在看到念头都生不起来。随著他的年龄,随著他的精力,逐渐逐渐提升他。到最后他快要死了,这个时候他害怕了,再劝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。真肯念佛,真往生,佛菩萨度众生,这目的不就达到了吗?所以《金刚经》讲,佛无有定法可说,佛也没有一定的身分可以示现,完全看众生的需要,众生的爱好,众生的需求,满一切众生的愿。
我们在宗教会议里,接触每一个宗教的领袖,我冷眼静观,都是佛菩萨应化的。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,居然有共同的理念是「希望社会安定,希望世界和平,希望宗教能合作,希望我们自己讲经说法不要批评毁谤其他宗教。」这不是佛菩萨说不出来,他有这种观念,我们就肯定他是佛菩萨化身。在那个宗教里面作领袖、作领导人,如果不是佛菩萨应化在各个宗教族群当中,你要想这些不同的文化能够融合,不同的宗教能够团结一致,那非常困难。我们这一接触才见到,所以我合掌称大家是「菩萨」,由衷的称呼,不是恭维,是事实,他们是真正佛菩萨示现。
所以这个世界还有救,并不是真的到了末日,有救!这么多佛菩萨住世,在这个地方努力来挽救众生大的劫难。我们贡献他们一些方法,让他们做参考,希望结合大家的智慧,我们共同来创造安定和平,繁荣兴旺,这是真正的慈悲济世。虽然从事这些工作,认真努力在推行,始终保持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做成功,不是我自己的功劳,绝不居功;事情做成功,众生有福,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威神加持,我们有什么功德?事情做不成,我们心地也很平和,也不生烦恼,知道是众生业障太重,应当要受这个业报,我们虽然尽心尽力,还是没有办法挽回。诸佛菩萨慈悲,慈悲也不能改变众生的定业,这个事情一定要众生跟佛菩萨合作,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。
在末法时期,为什么会招致这么大的灾难?就是孝道没有了。不但孝行没有,孝的概念都没有,这个可怕了。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区分,我们也可以用孝道这个条件来观察:正法,人人能尽孝;像法,孝道就衰了,虽然讲,但是「行」达不到,在行为当中是打很大的折扣;末法时期,不但孝行没有了,孝的观念也忘得干干净净。怎样拯救世人?没有别的,还是要提倡孝道,还是要教孝、劝孝。「孝」是整个佛法的基础,也可以说,孝是一切众生幸福美满的根源。救众生,要从根本救度,根本救度就是教孝。中国佛教,晚近这一、两百年我们不谈,我们看过去,从后汉传到中国来,隋唐达到最高峰,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,朝野没有不信奉,没有不遵行,帝王大臣给一切人民做榜样。纵然到了末代,皇帝实在不尽孝,死了以后諡号里还有孝字。这就说虽然做不到,他还知道孝是好事情,还想有这个字,得到身后的荣耀。所以中国古时候帝王,以孝治天下,以礼治天下。我们佛法教化一切众生,也是以「孝、慈」为根本。
中国的佛法是以四大菩萨为纲领,这四大菩萨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。诸位要晓得,这四个是一体,不能分开,分开那就错误了。始从地藏,地藏就是教孝。「地」是大地,「藏」是宝藏,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,衣食住行,物质精神的受用,都要仰赖大地。五谷杂粮是大地生长的,我们要靠这个维系生命,衣食住行哪一种资源不是仰赖大地?文明再提升,种种艺术的享受,一切珍宝也都是从地下开采提炼出来的七宝。佛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,所以「地」是表法,我们看到大地就要想到自己心地,我们的心地有无尽的智慧,有无尽的德能,智慧、德能就是宝藏。大地生长万物,显示出多彩多姿、真善美慧,可是我们的心地显示出来尽虚空遍法界,佛经里面讲依正庄严。十法界,尽虚空遍法界的依正庄严,是我们心地智慧德能的多彩多姿,是我们心地宝藏的真善美慧。谁知道?佛知道。我们众生是迷而不觉,诸佛菩萨是觉而不迷,所以他孝心才圆满。
什么叫孝?前面曾经说过。我们中国所画的符号,文字是符号,这个符号里面含藏的意思,你要能够体会。这个符号的意思就代表虚空法界是一体,你有这种认知,这叫孝心。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,这个字上面是「老」,下面是「子」,这两个字合在一起,老是上一代,子是下一代,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,这叫孝。西方人讲,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沟,有代沟就不孝了,孝没有了;代沟这个名称是从外国来的,我们中国没有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,下一代还有下一代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无始无终是一体,就是佛经讲的「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」,这是孝字的意思。三际、十方是我们生命的整体,这个概念就是孝的概念,你真正能够体会到,真正有这个认知,这个认知就是佛知佛见,而我们凡夫不认识,佛菩萨认识。中国古圣先贤了不起,他能造出这个字,画出这个符号,他有这个认知,他没有这个认知,他怎么能画得出这个符号?
生命整体,我们从比喻上说,好像比喻我们这个身体,十法界好比我们身体十个部位,头目脑髓、手足胸腔,十个部位,十个部位是一体的。再缩小,好像一个国家、一个族类,那就是身体一个细胞。现在科学分析得更精细,细胞再分析,分析成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,就好像身体一个细胞里头的原子、电子、粒子一样,没有离开这个整体。所以诸佛菩萨真的把虚空法界看作是自己的家,一切众生就是自己,这些我们在经上读过。什么叫法身?一切众生是法身,一切众生是什么?就是虚空法界。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,有情是众生,无情是众生,法界是众生,虚空是众生,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所以众生的意思很广,不要看到众生就以为一切是有情之类,你就看得很窄小,这怎么能称法身?
首先,我们要有孝的概念,要有孝的真实体认,这是诸佛如来的概念,诸佛如来果地上的认知,我们从这里建立起佛知佛见。这个大宇宙中,觉悟的人不是少,很多!我们这个地区、地球觉悟的人少。如果看十方法界,诸佛菩萨无量无边,声闻、罗汉无量无边,觉悟的人不在少数,很多!迷的人多,觉的人更多,生命才生生不息,如果觉悟的人少,迷惑的人多,就完了。所以要知道,觉悟的人多,不觉的人少。我们今天是少数不觉之人,诸佛菩萨、罗汉觉悟了,帮助我们这个少数不觉的众生,帮助我们觉悟。然后你才能够认识《地藏经》,你才能了解《地藏经》,明白地藏法门,你才能修、能学、能教。地藏法门如此,其他哪个法门例外?没有例外的。不但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如是,你展开来看,其他宗教经典哪个法门又何尝不如是?佛家常讲: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。」圆人是什么人?《华严经》讲的法身大士,圆教菩萨知见圆融。不但世间不同宗教的典籍摆在我们眼前圆融,所有一切诸法无有一法不圆融。幼稚园小朋友念的课本,「小猫跳、小狗叫」,也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也是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圆融了。就这六个字,就能把「大方广」、《地藏经》的经义,发挥到淋漓尽致,你想想何况其他宗教经典?
今天我们为什么讲不圆?自己没有入圆知圆见,没有入佛知见。没有入佛知见,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不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,所以孝道是永远不能够建立。孝这个字,就是显示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,上自究竟佛果,下至阿鼻地狱,是整体。我们可以说,人天以上是我们身体好细胞,八难三途是我们身上长一些坏细胞;坏细胞不能去掉,现在开刀把它割掉,不行,我们这割不掉的。要怎样把坏细胞培养,恢复成好细胞,这要教学。因为坏是不正常,它本来是正常的、本来是好的,坏是暂时的不正常,是可以让它恢复的,这要靠教导,要靠修养。所以地藏菩萨所代表,深入极恶劣阿鼻地狱的环境,还是以孝道教化那些众生。
大乘佛法是以地藏为根基,从孝道里面再升华为慈悲,慈悲是孝道的发扬光大,所以佛法的教学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由此可知,佛法始从孝、慈,地藏菩萨表孝,观音菩萨表慈。慈是孝的发扬光大;换句话说,慈是孝的落实,慈悲、方便是孝道的落实。成佛就是孝道的圆满,等觉菩萨孝道还不圆满,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所以孝道不圆满,到如来果地,孝道才真正圆满。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过,孝道是从孝顺父母开始,孝养父母之身,孝养父母之心,孝养父母之志,这三面做到圆满,圆教佛果。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,这是我们中国世间人的观念,成龙成凤是美好到极处。他不知道美好到极处是作佛,他要知道作佛,他就不会叫儿女成龙成凤,一定叫儿女要成佛、成菩萨,所以我们可以用龙凤代表如来的果地。但是他有个希求,总希求儿女出人头地,达到最高峰,这是父母对儿女的期望,老师对学生的期望。如果那个老师希望,学生将来的成就不如我,这个人不是老师,他不配作老师。
中国古时候的老师,叫师道。把师道跟孝道相提并论,把老师跟父母相提并论,有很大的道理。中国古代老师,唯一的期望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,所谓是「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」,这才叫师道。你看看中国的古书,古时候教书的老师都非常清苦,因为他不从事生产的事业,跟我们出家人一样。他的生活来源是学生的供养,学生家里富有的供养多一点,贫穷的供养少一点。像孔老夫子教学,学生家里面对老师的供养,送的礼物叫束修;修是什么?干肉,我们中国人讲的腊肉,就一片、一条,这一年送这点东西给老师,最微薄的礼物。所以作老师的人,没有一个不是生活非常清苦,中国人讲是穷秀才。但是他在社会上很有地位,社会上对他没有不尊敬,尊敬他的德行,尊敬他的修养,尊敬他对於社会的贡献,无私的教导。他教这个学生,学生将来考功名,假如说学生没有考中,他自己的儿女也一样教,考中了,这个社会会骂死他,私心!他宁愿自己的儿女落第,学生考中了,社会大众对他赞叹,说这个老师没有私心,大公无私,得到社会的赞叹。学生对於老师的恩德永远不忘,学生对於老师的生活,对於老师的家属子女也终身照顾,跟照顾自己父母兄弟没有两样,他有困难的时候,会全心全力帮忙,所以过去师徒如父子。
现在没有了,孝道都没有了,哪来的师道?世间怎么会不乱,世道怎么会不衰?我们了解这个动乱、衰微的因素在哪里,我们要提倡孝道。世间人忘恩负义,我们极力提倡知恩报恩,一点小小的恩德我们不忘,我们全心全力丰厚的报答,做给世间人看,不是在讲堂里讲,要落实,要在生活当中去真正把它做到。学著以真诚心、孝顺心面对一切众生,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,这叫行菩萨道。那个众生不信佛,那个众生毁谤佛,我也要用真诚心、孝顺心,无私的为他服务,去帮助他。他会回心转意,他会回头,他也有良心,他的良心现在被物欲蒙蔽住,他没有见到好样子,他不相信世间还有好人,如果他见到好样子,他会觉悟,他会回头。我们决定不能怪众生造业,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够好,不能感动这些恶性的众生,怎么能怪人?念念怪人,把责任推给别人,是我们最大的过失。我们修学为什么不能成就?读经闻法为什么不能开悟?修行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?就是这一念错误的观念,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。他错,我没错,殊不知自己是大错,他没错,我们自己错了。
佛菩萨所以能成为佛菩萨,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,佛菩萨念念看自己的过失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《六祖坛经》,惠能大师是个什么样的人,他怎么作法?他不见世间过。不是没有眼睛,不是没有智慧,世间过失难道看不到?看到了。他说:「那不是世间人的过失,是我自己的过失。」所以他能够成圣成贤。他那两句话,你们不要错会了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真修道人见到世间过是自己过,世间没有过失,是我做的样子不好。如果真的不见世间过,岂不变成白痴?哪有白痴的佛菩萨?所以这个观念不一样。今天世间所有的灾难谁造成的?我造成的,我没有尽到责任,我没有修好,我没有教好,不能给众生做个好样子,这个过在自己不在众生。你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你就真正跟菩提心、菩萨道相应。大乘戒经上告诉我们:「孝顺一切众生,孝名为戒。」我们哪里懂得这个道理?甚至於还有一些无知愚昧,穿上这一身方袍大领衣服,贡高我慢,高高在上,认为一切人要礼敬我,一切人要供养我,一切人要孝顺我;不知道穿上这身衣服要孝顺一切众生,不知道佛菩萨教给我们要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怎么能作威作福,怎么能有傲慢的态度?我们自己有这种行为表现,怎么能叫众生心服口服,怎么能叫众生对你尊敬,向你学习?
地藏菩萨不容易,幽冥教主,幽冥都是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,他在这里面给他们做好榜样。地藏菩萨在地狱里面现的形相不是这个样子,你们大家看过焰口法会,放焰口的时候,焰口台对面通常用纸扎一个焦面大士鬼王,青面獠牙,那是什么人?观音菩萨。所以诸佛菩萨在哪一道,就示现那一道的形相。地藏菩萨在地狱,示现的是地狱众生的形相;在饿鬼道,示现的是饿鬼道的形相;在畜生道,示现畜生身。随类化身才能够应机说法,你度哪一道众生,你一定要现哪一道的身形,绝不是用一个身相能度一切众生,不可能的。以我们世间人来说,贫穷下贱之人,遇到大福德的人到那里去教化众生,他一看到早就吓跑掉,他不敢亲近你。要怎样接触他?我们也要以贫穷下贱的身分,跟他一合就合拢了,要懂这个道理。所以你要观机,什么样的根机我们一定要跟他相应,这样才能帮助他;你接触,他才能欢喜,你跟我是同类,你跟我是平等。你比我高得太多,有那么大的差距,人家就离开了。
佛到这个世间来,为什么不化身来,一定要应身来?应身就是投胎,用这种方式来,大家一看,你也是人,我也是人,我是父母生的,你也是父母生的,看看你能成就,大概我也差不多。如果他是化身来教化众生,我们一看,你是神,我们是人,不行!我们是父母血肉之躯,你是天神下降,我怎么能学到你?教学就打折扣了。决定要现同类身,决定在同类基础上,逐渐逐渐把他提升,这个东西快不得的,欲速则不达,要慢慢来。所以孝慈就不能离开方便,方是方法,便就是非常适合的方法,对什么样的众生,对什么样的环境,要用什么样的方法。同样对一个人,他在顺境的时候,跟他在逆境的时候,方法就不一样;他在欢喜的时候,他在烦恼的时候,方法也不一样。菩萨有智慧,菩萨能观机,他的方法运用得非常灵活,一点都不呆板,所以能随缘,能够化导一切众生。
本经总共有十三品,十三品里面可以分成四大段落。第一个大段,说明地藏菩萨,称赞他的德行,这是教我们要学习的。他能够分身,他愿意入地狱,他愿意教饿鬼,一般人看到三途总是回避,他不会,这是教我们要发大心,愈是苦难的地方,我们愈要去。所以在这一点,我们现在佛门里面的出家人比不上天主教徒。天主教的神父,我们看到在许多国家地区,那些土著生活非常清苦,他们在里面建教堂,在里面传道。我们中国法师一看太苦了,那个地方不能去,比不上人家。人家是地藏菩萨化身,我们怕苦怕难,他们不怕苦难,能够真正牺牲自己,成就别人,我们怎么能不赞叹?
第二大段有三品经,就是「观众生业缘品」、「阎浮提众生业感品」、「地狱名号品」。这是讲现实的社会,所以你要观机,要了解,众生为什么变成众生?特别是阎浮提苦难的众生,你要了解他怎么会变成众生,他为什么受苦受难,他为什么会堕在三途?在这部经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,就是「不孝父母」,不敬三宝,三宝我们不说,「不敬师长」,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。不孝父母,不敬师长,孝道、师道都没有了,然后随顺自己的烦恼造无量无边的罪业。随顺自己自私自利,随顺自己的贪瞋痴慢,哪有不造业?这才造身口意的十恶业,感受六道三途的苦报。所以这段让我们了解现实的环境,给我们这个启示。
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整个世界,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全世界。现在教学可以利用高科技,比过去方便太多了,所以现在无需要建道场,不必把那些钱埋在土地上,不起作用,太可惜了。自己修身养道,住小茅篷可以了。世尊当年是树下一宿,我们今天业障深重办不到,没有这个体力,树下露宿我们会生病,所以住小茅篷就好。我过去常常想到,在中国大陆那个蒙古包很好,我非常欣赏。当中盖个大佛堂,四周围几个蒙古包,小的蒙古包,一个人住一个,你说那多自在!我都觉得很有意思,想从那里买一些蒙古包到澳洲去,那个住起来也相当舒服。居住的环境愈简单愈好,愈小愈好,我们有充分的时间,每一天礼佛、诵经、拜佛。一个小茅篷,四周围就是自己绕佛的地方,经行绕佛。里面一个房间,白天把铺盖卷起来,放在柜子里面,就是佛堂;累了的时候,铺盖打开就是寮房,一个房间。听经、共修的时候,我们有个念佛堂共修,有一个讲堂在一块讲经研教。
利用现在科技,我们讲经研教放在网路上,做成录像带,传播到全世界,纵然在深山里面,我们弘法利生也能够传到全世界,这是从前做不到的。在这里面真正修行,淘汰自己的烦恼习气,培养自己的道心,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,然后有缘教化众生。没有缘,修心养性,培养学生,使佛法慧命不至於断绝,佛法代代有人才出来,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。弘扬佛法最后的目标,我们是天天在希求,希望我们自己有能力建立一个卫星广播电台,用电视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,送到全世界。这是现代的道场,我们向这个目标发展,向这个方向努力。所以一定要观机,现代众生需要什么?东方人需要什么,西方人需要什么,不同的族群都要了解。各个族群他们需要什么,我们讲经说法,我们的教学,满足他们的愿望,他就欢喜了,这叫契机,这样他才能够接受。
第三个段落里面是赞叹,利益存亡,阎罗王众的赞叹。这里面给我们很多启示,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,用什么方法接触这些大众。经典里面所说的,你要在这里体会意思,譬如,他讲的烧香、诵经、悬幡、造像、供僧,如果你是狭义直接了解字面的意思,你不懂得佛的意思。烧香是什么意思?要令全世界一切众生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对於正法如何能建立信心;「香」表信香,那你就真的是烧香了。帮助他建立信心,不但是言教,也要身教、意教,三轮教化,你要让他对你有信心。像我们今天接触外面宗教,我们一接触,他对我就有信心,他不至於把我看作坏人,他不会把我看作对他有损害,他非常欢喜接触。纵然言语我们还有隔阂,可是在表情上,我们显露的是非常亲切。所以建立信心,这就是烧香。
诵经是什么?彼此观念意见的沟通。从这个地方你要去了解、去领悟,你不会死在字里行间。死在字里行间,古人讲变成书呆子,食而不化,李老师讲,学成佛呆子了。死在经典字句之间,你不能够体悟,怎么样能够落实到现实社会与普度众生?所以在一切大乘经里面你所看到,佛接触的对象,教学的对象,都是一切不同的族群,一切不同的文化,一切不同的思想与宗教信仰,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体会到,要能看清楚。我们今天面对的事实,经典给我们的启示,教给我们一些方法,教给我们一些原则,我们在生活当中统统用上,经就活了,佛法也活了。所以这一大段是教给我们怎样接触。
造像,就是造怎样令一切大众都欢喜的形相。我们看到经上造像,就赶紧造菩萨像、造佛像,佛不是这个意思。佛是教我们,在一切不同族群、不同文化里面,造一个令一切大众都能接受、都能欢喜的形相,你造这个相才有用,才能给社会解决问题,才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灾难。灾难不外乎两类:人为的战争,战争是多方面的,刀枪相对是战争,经济上也是战争,不同的文化也在战争,只要是敌对都是战争,想占人家便宜这个念头就是战争。所以战争是广义的,战争是多方面的,要如何消除?能够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互爱,那就是慈悲。互相敬爱,无条件的布施、供养,布施、供养不附带任何条件,布施、供养不要求任何的回报,你这种布施、供养就称性,那个福报无有穷尽。布施一点斤斤计较,那个福报是很有限的,布施得再多,得福很少,佛在经上常讲,我们要能够体会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,一切族类、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跟他建立非常好的关系,可消除人为的灾难。
人为灾难消除,给诸位说,自然灾害自然转变了。为什么?依报随著正报转。这个地方人心善,能够善良,心好、行好,那个地理环境就转好,我们讲风水就转好了,这就所谓是中国人讲的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。众生有福,这个环境就转变,就变成福地;众生没有福,原来是好的环境、好的风水,他一住,没有两、三年风水就败坏了。境随心转,而不是心随境转,心随境转是凡夫,《楞严经》说得好: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可见佛菩萨是境随自己心转,凡夫才是心随境转,这是错误的,因为心是主,境是心变现的。所以人为的灾难消除了,自然的灾难就没有了。
根本的基础就是孝慈,就是孝亲尊师,没有别的。能收到这个效果,再更进一步就是本经末后这一段,从「第九名号品,校量布施功德,护法,见闻利益,到末后嘱累人天」,这就是逐步逐步提升,帮助他开悟,帮助他得福,善根根性利的,帮助他成佛。成佛,破不破坏他的宗教信仰?没有,没有破坏。成佛是成什么?成就圆满的智慧。如果你说成佛,他不了解,「我信你的教了」,他也不愿意接受。成就圆满的智慧,他要不要?他要,哪一个宗教徒都喜欢自己有圆满智慧,哪一个族群的人,他也希望他自己有圆满的智慧福报。我们对他不要讲成佛,讲成就圆满的智慧,成就圆满的福报。他成佛、成菩萨,他自己还不知道,实际上他是真菩萨、真佛,但必须要他能接受,他能理解,他能够落实。所以佛法的教学,称之为善巧方便就在此地。
特别是机缘成熟了,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没有不求财富,没有不求聪明智慧,没有不求健康长寿,怎么求他不晓得,我们教他求的方法,仔细跟他讲。你想求的是果报,果必有因,你要想果美满,你一定要修善因,善因一定得善果,把因果的道理给他讲透彻,这部经上讲得很多。不如理、不如法的那些手段,决定得不到善果,这个我们可以细心观察,可以举出事例来作证明。现代社会跟古时候社会结构大大的不相同,现代人的思想跟从前人的思想也大大不相同,从前人的思想是保守,现在人的思想很开放。从前人因为一生他接触的面小,他的生活范围小,确实有一生跟对面的村庄都老死不相往来,他生活圈多小。因为交通不方便,语言有隔阂,在我们自己的城市,邻居那的个城市一生都没去过,这在从前很多。我小时候在福建住过六年,福建是丘陵地带,交通极不方便,所以一生老死不相往来真的很多。这个乡村跟那个乡村说话就不一样,所以福建的语言很多、很复杂。
但是现在由於科技发达,交通便捷,把整个世界合成一个社会。观光旅游变成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他有休假,他不在家里休息,他去观光,所以生活的空间大了,接触的面广了。如何跟这些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信仰,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?地球变成我们一个大社会,如何能和睦相处真正做到共存共荣、幸福美满,要靠教学。《学记》里面讲的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释迦牟尼佛不作国王,为什么?政治达不到这个目标;他也不作将军,武力解决不了这个问题;他去搞社会教育。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地位,用现在人来讲,他是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,而且是一个多元社会教育的工作者,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。我们后世觉悟的人,你们出家也许没有觉悟出家,糊里糊涂就出了家,出家之后要做个觉悟的人,一定要自己做一个义务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,这称法师,法师是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。
记住,我们发心义务,我只尽我自己责任,对於生活绝不要求,只求是四事供养,吃得饱穿得暖,有个小地方遮蔽风雨,足了。我们比释迦牟尼佛物质生活已经提高很多,提高太多了,对不起释迦牟尼佛。社会大众看到,出家不错,过这么好的日子,住得像皇宫一样,出家好!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个错误观念,这是要不得的。你过这种物质生活,你的成就如果是达不到,将来必定堕落。如果你道业真的成就,你还过得很清苦的生活,你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,大家对你没有不称赞。我们不需要人家称赞,人家称赞是羡慕,就发心向你学习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我们学佛,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,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没来过,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,他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好榜样,我们要学他。
清苦的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,清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,世间人不知道。为什么?无忧无虑、无牵无挂,你说你多自在!跟大自然合成一体,你说那个生活多健康、多美满!我们今天舍弃了大自然,跟这些贪瞋痴慢的人合在一起,我们日子搞得多难过、多辛苦!不知道回归自然那才是真正幸福美满。诸佛、祖师大德,他们的生活都是回归自然。我们从这些地方去观察,从这些地方去体悟,然后才真正能够学到方便,学到善巧,学到怎样去学菩萨行,修菩萨道。此地所讲不思议的方便,我们就明了,我们也能够落实,真正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。他的方便上,没有冠「善巧」两个字,其实善巧的意思也圆圆满满含摄在其中。我们这样学经,才能得到真实利益,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才能够消除人为与自然的灾害。我们的努力,我们会很有信心,我们前途就一片光明,何况还有诸佛菩萨、龙天护法善神们的加持,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的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纶贯第十三面,末后这一段,「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」。
这段文字表面上的意思,已经跟诸位说过,今天我们要讨论,我们读了之后怎样学习,这才是重要。这一部经的作用要是论到极致,那是真正能帮助我们证得圆教究竟的佛果。既然有这么大的用处,其他的可以说都是鸡毛蒜皮,我们今天讲社会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的福祉,在本经来讲,那是轻而易举,没有做不到的。因此古德常说,这部经在末法时期是度众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,这个话说得绝不过分。我们细心想想,世尊在地藏会上,将他灭度之后教化众生的使命委托给地藏菩萨。佛不住世,特别是末法这一万年,教化众生的责任落在地藏菩萨的双肩,地藏法门对於末法是何等的重要,我们就可想而知。
末法是末在哪里?这一点我们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实在讲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怎么形成的,难道真有这个界限吗?这界限找不到。说实在话,以人心的厚薄、教学的胜劣来分三个期间:正法时期,人心淳厚,得到如来的教诲,教学殊胜;像法时期差一等,人心淳厚比不上正法,佛不来了,但是还有菩萨、罗汉来教化众生。由此可知,圣人显示在世间,岂不是众生业感的吗?众生以纯善的心,以纯善之行,感动佛菩萨来教化。众生心地不善,佛菩萨就不来了,没有佛菩萨、没有罗汉、没有圣贤出世。可是我们又曾经在经上读过,佛法是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又说: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众生的苦难,佛菩萨不来,那岂不是把我们舍弃吗?这又怎么个讲法,我们怎样去体会?佛菩萨确实是大慈大悲,佛菩萨还是应化在世间,但是不以圣贤的身分,以我们凡夫的身分。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永远是恒顺众生,你像个圣贤,他就示现圣贤,帮助你成圣贤;你是个凡夫,他就示同凡夫,跟你和光同尘。示现凡夫跟凡夫混在一起,不讲圣贤法,为什么?圣贤法众生听不进去,不入耳,跟你讲凡夫法,讲凡夫里面的善法,这就是随类现身,随机说法。下根人你跟他讲上法,他听不懂,他没兴趣,他不肯学习;下根人讲下法、讲中法,稍微提高一点,他还能听得入耳。
你跟现在人讲经说法,讲什么?发财。他一听眼睛都张大了,可以教我发财,大家都来听了。所以诸佛菩萨到今天来示现,跟众生讲经说法也讲发财、也讲享受,他才欢喜接受。接受之后,薰陶久了,才慢慢再转变他的观念,这种享受不长久,凡是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,时间久了都会产生厌恶的心理。再随著年龄大了,到老了,七十、八十了,世间五欲六尘的娱乐,这个念头冷淡了。你们看得很热闹,我看得一点味道都没有,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去逛夜总会,现在看到念头都生不起来。随著他的年龄,随著他的精力,逐渐逐渐提升他。到最后他快要死了,这个时候他害怕了,再劝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。真肯念佛,真往生,佛菩萨度众生,这目的不就达到了吗?所以《金刚经》讲,佛无有定法可说,佛也没有一定的身分可以示现,完全看众生的需要,众生的爱好,众生的需求,满一切众生的愿。
我们在宗教会议里,接触每一个宗教的领袖,我冷眼静观,都是佛菩萨应化的。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,居然有共同的理念是「希望社会安定,希望世界和平,希望宗教能合作,希望我们自己讲经说法不要批评毁谤其他宗教。」这不是佛菩萨说不出来,他有这种观念,我们就肯定他是佛菩萨化身。在那个宗教里面作领袖、作领导人,如果不是佛菩萨应化在各个宗教族群当中,你要想这些不同的文化能够融合,不同的宗教能够团结一致,那非常困难。我们这一接触才见到,所以我合掌称大家是「菩萨」,由衷的称呼,不是恭维,是事实,他们是真正佛菩萨示现。
所以这个世界还有救,并不是真的到了末日,有救!这么多佛菩萨住世,在这个地方努力来挽救众生大的劫难。我们贡献他们一些方法,让他们做参考,希望结合大家的智慧,我们共同来创造安定和平,繁荣兴旺,这是真正的慈悲济世。虽然从事这些工作,认真努力在推行,始终保持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做成功,不是我自己的功劳,绝不居功;事情做成功,众生有福,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威神加持,我们有什么功德?事情做不成,我们心地也很平和,也不生烦恼,知道是众生业障太重,应当要受这个业报,我们虽然尽心尽力,还是没有办法挽回。诸佛菩萨慈悲,慈悲也不能改变众生的定业,这个事情一定要众生跟佛菩萨合作,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。
在末法时期,为什么会招致这么大的灾难?就是孝道没有了。不但孝行没有,孝的概念都没有,这个可怕了。正法、像法、末法的区分,我们也可以用孝道这个条件来观察:正法,人人能尽孝;像法,孝道就衰了,虽然讲,但是「行」达不到,在行为当中是打很大的折扣;末法时期,不但孝行没有了,孝的观念也忘得干干净净。怎样拯救世人?没有别的,还是要提倡孝道,还是要教孝、劝孝。「孝」是整个佛法的基础,也可以说,孝是一切众生幸福美满的根源。救众生,要从根本救度,根本救度就是教孝。中国佛教,晚近这一、两百年我们不谈,我们看过去,从后汉传到中国来,隋唐达到最高峰,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,朝野没有不信奉,没有不遵行,帝王大臣给一切人民做榜样。纵然到了末代,皇帝实在不尽孝,死了以后諡号里还有孝字。这就说虽然做不到,他还知道孝是好事情,还想有这个字,得到身后的荣耀。所以中国古时候帝王,以孝治天下,以礼治天下。我们佛法教化一切众生,也是以「孝、慈」为根本。
中国的佛法是以四大菩萨为纲领,这四大菩萨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。诸位要晓得,这四个是一体,不能分开,分开那就错误了。始从地藏,地藏就是教孝。「地」是大地,「藏」是宝藏,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,衣食住行,物质精神的受用,都要仰赖大地。五谷杂粮是大地生长的,我们要靠这个维系生命,衣食住行哪一种资源不是仰赖大地?文明再提升,种种艺术的享受,一切珍宝也都是从地下开采提炼出来的七宝。佛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,所以「地」是表法,我们看到大地就要想到自己心地,我们的心地有无尽的智慧,有无尽的德能,智慧、德能就是宝藏。大地生长万物,显示出多彩多姿、真善美慧,可是我们的心地显示出来尽虚空遍法界,佛经里面讲依正庄严。十法界,尽虚空遍法界的依正庄严,是我们心地智慧德能的多彩多姿,是我们心地宝藏的真善美慧。谁知道?佛知道。我们众生是迷而不觉,诸佛菩萨是觉而不迷,所以他孝心才圆满。
什么叫孝?前面曾经说过。我们中国所画的符号,文字是符号,这个符号里面含藏的意思,你要能够体会。这个符号的意思就代表虚空法界是一体,你有这种认知,这叫孝心。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,这个字上面是「老」,下面是「子」,这两个字合在一起,老是上一代,子是下一代,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,这叫孝。西方人讲,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沟,有代沟就不孝了,孝没有了;代沟这个名称是从外国来的,我们中国没有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,下一代还有下一代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无始无终是一体,就是佛经讲的「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」,这是孝字的意思。三际、十方是我们生命的整体,这个概念就是孝的概念,你真正能够体会到,真正有这个认知,这个认知就是佛知佛见,而我们凡夫不认识,佛菩萨认识。中国古圣先贤了不起,他能造出这个字,画出这个符号,他有这个认知,他没有这个认知,他怎么能画得出这个符号?
生命整体,我们从比喻上说,好像比喻我们这个身体,十法界好比我们身体十个部位,头目脑髓、手足胸腔,十个部位,十个部位是一体的。再缩小,好像一个国家、一个族类,那就是身体一个细胞。现在科学分析得更精细,细胞再分析,分析成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,就好像身体一个细胞里头的原子、电子、粒子一样,没有离开这个整体。所以诸佛菩萨真的把虚空法界看作是自己的家,一切众生就是自己,这些我们在经上读过。什么叫法身?一切众生是法身,一切众生是什么?就是虚空法界。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,有情是众生,无情是众生,法界是众生,虚空是众生,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所以众生的意思很广,不要看到众生就以为一切是有情之类,你就看得很窄小,这怎么能称法身?
首先,我们要有孝的概念,要有孝的真实体认,这是诸佛如来的概念,诸佛如来果地上的认知,我们从这里建立起佛知佛见。这个大宇宙中,觉悟的人不是少,很多!我们这个地区、地球觉悟的人少。如果看十方法界,诸佛菩萨无量无边,声闻、罗汉无量无边,觉悟的人不在少数,很多!迷的人多,觉的人更多,生命才生生不息,如果觉悟的人少,迷惑的人多,就完了。所以要知道,觉悟的人多,不觉的人少。我们今天是少数不觉之人,诸佛菩萨、罗汉觉悟了,帮助我们这个少数不觉的众生,帮助我们觉悟。然后你才能够认识《地藏经》,你才能了解《地藏经》,明白地藏法门,你才能修、能学、能教。地藏法门如此,其他哪个法门例外?没有例外的。不但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如是,你展开来看,其他宗教经典哪个法门又何尝不如是?佛家常讲: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。」圆人是什么人?《华严经》讲的法身大士,圆教菩萨知见圆融。不但世间不同宗教的典籍摆在我们眼前圆融,所有一切诸法无有一法不圆融。幼稚园小朋友念的课本,「小猫跳、小狗叫」,也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也是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圆融了。就这六个字,就能把「大方广」、《地藏经》的经义,发挥到淋漓尽致,你想想何况其他宗教经典?
今天我们为什么讲不圆?自己没有入圆知圆见,没有入佛知见。没有入佛知见,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不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,所以孝道是永远不能够建立。孝这个字,就是显示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,上自究竟佛果,下至阿鼻地狱,是整体。我们可以说,人天以上是我们身体好细胞,八难三途是我们身上长一些坏细胞;坏细胞不能去掉,现在开刀把它割掉,不行,我们这割不掉的。要怎样把坏细胞培养,恢复成好细胞,这要教学。因为坏是不正常,它本来是正常的、本来是好的,坏是暂时的不正常,是可以让它恢复的,这要靠教导,要靠修养。所以地藏菩萨所代表,深入极恶劣阿鼻地狱的环境,还是以孝道教化那些众生。
大乘佛法是以地藏为根基,从孝道里面再升华为慈悲,慈悲是孝道的发扬光大,所以佛法的教学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。由此可知,佛法始从孝、慈,地藏菩萨表孝,观音菩萨表慈。慈是孝的发扬光大;换句话说,慈是孝的落实,慈悲、方便是孝道的落实。成佛就是孝道的圆满,等觉菩萨孝道还不圆满,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所以孝道不圆满,到如来果地,孝道才真正圆满。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过,孝道是从孝顺父母开始,孝养父母之身,孝养父母之心,孝养父母之志,这三面做到圆满,圆教佛果。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,这是我们中国世间人的观念,成龙成凤是美好到极处。他不知道美好到极处是作佛,他要知道作佛,他就不会叫儿女成龙成凤,一定叫儿女要成佛、成菩萨,所以我们可以用龙凤代表如来的果地。但是他有个希求,总希求儿女出人头地,达到最高峰,这是父母对儿女的期望,老师对学生的期望。如果那个老师希望,学生将来的成就不如我,这个人不是老师,他不配作老师。
中国古时候的老师,叫师道。把师道跟孝道相提并论,把老师跟父母相提并论,有很大的道理。中国古代老师,唯一的期望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,所谓是「青出於蓝而胜於蓝」,这才叫师道。你看看中国的古书,古时候教书的老师都非常清苦,因为他不从事生产的事业,跟我们出家人一样。他的生活来源是学生的供养,学生家里富有的供养多一点,贫穷的供养少一点。像孔老夫子教学,学生家里面对老师的供养,送的礼物叫束修;修是什么?干肉,我们中国人讲的腊肉,就一片、一条,这一年送这点东西给老师,最微薄的礼物。所以作老师的人,没有一个不是生活非常清苦,中国人讲是穷秀才。但是他在社会上很有地位,社会上对他没有不尊敬,尊敬他的德行,尊敬他的修养,尊敬他对於社会的贡献,无私的教导。他教这个学生,学生将来考功名,假如说学生没有考中,他自己的儿女也一样教,考中了,这个社会会骂死他,私心!他宁愿自己的儿女落第,学生考中了,社会大众对他赞叹,说这个老师没有私心,大公无私,得到社会的赞叹。学生对於老师的恩德永远不忘,学生对於老师的生活,对於老师的家属子女也终身照顾,跟照顾自己父母兄弟没有两样,他有困难的时候,会全心全力帮忙,所以过去师徒如父子。
现在没有了,孝道都没有了,哪来的师道?世间怎么会不乱,世道怎么会不衰?我们了解这个动乱、衰微的因素在哪里,我们要提倡孝道。世间人忘恩负义,我们极力提倡知恩报恩,一点小小的恩德我们不忘,我们全心全力丰厚的报答,做给世间人看,不是在讲堂里讲,要落实,要在生活当中去真正把它做到。学著以真诚心、孝顺心面对一切众生,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,这叫行菩萨道。那个众生不信佛,那个众生毁谤佛,我也要用真诚心、孝顺心,无私的为他服务,去帮助他。他会回心转意,他会回头,他也有良心,他的良心现在被物欲蒙蔽住,他没有见到好样子,他不相信世间还有好人,如果他见到好样子,他会觉悟,他会回头。我们决定不能怪众生造业,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够好,不能感动这些恶性的众生,怎么能怪人?念念怪人,把责任推给别人,是我们最大的过失。我们修学为什么不能成就?读经闻法为什么不能开悟?修行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?就是这一念错误的观念,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。他错,我没错,殊不知自己是大错,他没错,我们自己错了。
佛菩萨所以能成为佛菩萨,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,佛菩萨念念看自己的过失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《六祖坛经》,惠能大师是个什么样的人,他怎么作法?他不见世间过。不是没有眼睛,不是没有智慧,世间过失难道看不到?看到了。他说:「那不是世间人的过失,是我自己的过失。」所以他能够成圣成贤。他那两句话,你们不要错会了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真修道人见到世间过是自己过,世间没有过失,是我做的样子不好。如果真的不见世间过,岂不变成白痴?哪有白痴的佛菩萨?所以这个观念不一样。今天世间所有的灾难谁造成的?我造成的,我没有尽到责任,我没有修好,我没有教好,不能给众生做个好样子,这个过在自己不在众生。你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你就真正跟菩提心、菩萨道相应。大乘戒经上告诉我们:「孝顺一切众生,孝名为戒。」我们哪里懂得这个道理?甚至於还有一些无知愚昧,穿上这一身方袍大领衣服,贡高我慢,高高在上,认为一切人要礼敬我,一切人要供养我,一切人要孝顺我;不知道穿上这身衣服要孝顺一切众生,不知道佛菩萨教给我们要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怎么能作威作福,怎么能有傲慢的态度?我们自己有这种行为表现,怎么能叫众生心服口服,怎么能叫众生对你尊敬,向你学习?
地藏菩萨不容易,幽冥教主,幽冥都是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,他在这里面给他们做好榜样。地藏菩萨在地狱里面现的形相不是这个样子,你们大家看过焰口法会,放焰口的时候,焰口台对面通常用纸扎一个焦面大士鬼王,青面獠牙,那是什么人?观音菩萨。所以诸佛菩萨在哪一道,就示现那一道的形相。地藏菩萨在地狱,示现的是地狱众生的形相;在饿鬼道,示现的是饿鬼道的形相;在畜生道,示现畜生身。随类化身才能够应机说法,你度哪一道众生,你一定要现哪一道的身形,绝不是用一个身相能度一切众生,不可能的。以我们世间人来说,贫穷下贱之人,遇到大福德的人到那里去教化众生,他一看到早就吓跑掉,他不敢亲近你。要怎样接触他?我们也要以贫穷下贱的身分,跟他一合就合拢了,要懂这个道理。所以你要观机,什么样的根机我们一定要跟他相应,这样才能帮助他;你接触,他才能欢喜,你跟我是同类,你跟我是平等。你比我高得太多,有那么大的差距,人家就离开了。
佛到这个世间来,为什么不化身来,一定要应身来?应身就是投胎,用这种方式来,大家一看,你也是人,我也是人,我是父母生的,你也是父母生的,看看你能成就,大概我也差不多。如果他是化身来教化众生,我们一看,你是神,我们是人,不行!我们是父母血肉之躯,你是天神下降,我怎么能学到你?教学就打折扣了。决定要现同类身,决定在同类基础上,逐渐逐渐把他提升,这个东西快不得的,欲速则不达,要慢慢来。所以孝慈就不能离开方便,方是方法,便就是非常适合的方法,对什么样的众生,对什么样的环境,要用什么样的方法。同样对一个人,他在顺境的时候,跟他在逆境的时候,方法就不一样;他在欢喜的时候,他在烦恼的时候,方法也不一样。菩萨有智慧,菩萨能观机,他的方法运用得非常灵活,一点都不呆板,所以能随缘,能够化导一切众生。
本经总共有十三品,十三品里面可以分成四大段落。第一个大段,说明地藏菩萨,称赞他的德行,这是教我们要学习的。他能够分身,他愿意入地狱,他愿意教饿鬼,一般人看到三途总是回避,他不会,这是教我们要发大心,愈是苦难的地方,我们愈要去。所以在这一点,我们现在佛门里面的出家人比不上天主教徒。天主教的神父,我们看到在许多国家地区,那些土著生活非常清苦,他们在里面建教堂,在里面传道。我们中国法师一看太苦了,那个地方不能去,比不上人家。人家是地藏菩萨化身,我们怕苦怕难,他们不怕苦难,能够真正牺牲自己,成就别人,我们怎么能不赞叹?
第二大段有三品经,就是「观众生业缘品」、「阎浮提众生业感品」、「地狱名号品」。这是讲现实的社会,所以你要观机,要了解,众生为什么变成众生?特别是阎浮提苦难的众生,你要了解他怎么会变成众生,他为什么受苦受难,他为什么会堕在三途?在这部经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,就是「不孝父母」,不敬三宝,三宝我们不说,「不敬师长」,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。不孝父母,不敬师长,孝道、师道都没有了,然后随顺自己的烦恼造无量无边的罪业。随顺自己自私自利,随顺自己的贪瞋痴慢,哪有不造业?这才造身口意的十恶业,感受六道三途的苦报。所以这段让我们了解现实的环境,给我们这个启示。
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整个世界,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全世界。现在教学可以利用高科技,比过去方便太多了,所以现在无需要建道场,不必把那些钱埋在土地上,不起作用,太可惜了。自己修身养道,住小茅篷可以了。世尊当年是树下一宿,我们今天业障深重办不到,没有这个体力,树下露宿我们会生病,所以住小茅篷就好。我过去常常想到,在中国大陆那个蒙古包很好,我非常欣赏。当中盖个大佛堂,四周围几个蒙古包,小的蒙古包,一个人住一个,你说那多自在!我都觉得很有意思,想从那里买一些蒙古包到澳洲去,那个住起来也相当舒服。居住的环境愈简单愈好,愈小愈好,我们有充分的时间,每一天礼佛、诵经、拜佛。一个小茅篷,四周围就是自己绕佛的地方,经行绕佛。里面一个房间,白天把铺盖卷起来,放在柜子里面,就是佛堂;累了的时候,铺盖打开就是寮房,一个房间。听经、共修的时候,我们有个念佛堂共修,有一个讲堂在一块讲经研教。
利用现在科技,我们讲经研教放在网路上,做成录像带,传播到全世界,纵然在深山里面,我们弘法利生也能够传到全世界,这是从前做不到的。在这里面真正修行,淘汰自己的烦恼习气,培养自己的道心,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,然后有缘教化众生。没有缘,修心养性,培养学生,使佛法慧命不至於断绝,佛法代代有人才出来,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。弘扬佛法最后的目标,我们是天天在希求,希望我们自己有能力建立一个卫星广播电台,用电视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,送到全世界。这是现代的道场,我们向这个目标发展,向这个方向努力。所以一定要观机,现代众生需要什么?东方人需要什么,西方人需要什么,不同的族群都要了解。各个族群他们需要什么,我们讲经说法,我们的教学,满足他们的愿望,他就欢喜了,这叫契机,这样他才能够接受。
第三个段落里面是赞叹,利益存亡,阎罗王众的赞叹。这里面给我们很多启示,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,用什么方法接触这些大众。经典里面所说的,你要在这里体会意思,譬如,他讲的烧香、诵经、悬幡、造像、供僧,如果你是狭义直接了解字面的意思,你不懂得佛的意思。烧香是什么意思?要令全世界一切众生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对於正法如何能建立信心;「香」表信香,那你就真的是烧香了。帮助他建立信心,不但是言教,也要身教、意教,三轮教化,你要让他对你有信心。像我们今天接触外面宗教,我们一接触,他对我就有信心,他不至於把我看作坏人,他不会把我看作对他有损害,他非常欢喜接触。纵然言语我们还有隔阂,可是在表情上,我们显露的是非常亲切。所以建立信心,这就是烧香。
诵经是什么?彼此观念意见的沟通。从这个地方你要去了解、去领悟,你不会死在字里行间。死在字里行间,古人讲变成书呆子,食而不化,李老师讲,学成佛呆子了。死在经典字句之间,你不能够体悟,怎么样能够落实到现实社会与普度众生?所以在一切大乘经里面你所看到,佛接触的对象,教学的对象,都是一切不同的族群,一切不同的文化,一切不同的思想与宗教信仰,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体会到,要能看清楚。我们今天面对的事实,经典给我们的启示,教给我们一些方法,教给我们一些原则,我们在生活当中统统用上,经就活了,佛法也活了。所以这一大段是教给我们怎样接触。
造像,就是造怎样令一切大众都欢喜的形相。我们看到经上造像,就赶紧造菩萨像、造佛像,佛不是这个意思。佛是教我们,在一切不同族群、不同文化里面,造一个令一切大众都能接受、都能欢喜的形相,你造这个相才有用,才能给社会解决问题,才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灾难。灾难不外乎两类:人为的战争,战争是多方面的,刀枪相对是战争,经济上也是战争,不同的文化也在战争,只要是敌对都是战争,想占人家便宜这个念头就是战争。所以战争是广义的,战争是多方面的,要如何消除?能够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互爱,那就是慈悲。互相敬爱,无条件的布施、供养,布施、供养不附带任何条件,布施、供养不要求任何的回报,你这种布施、供养就称性,那个福报无有穷尽。布施一点斤斤计较,那个福报是很有限的,布施得再多,得福很少,佛在经上常讲,我们要能够体会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,一切族类、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跟他建立非常好的关系,可消除人为的灾难。
人为灾难消除,给诸位说,自然灾害自然转变了。为什么?依报随著正报转。这个地方人心善,能够善良,心好、行好,那个地理环境就转好,我们讲风水就转好了,这就所谓是中国人讲的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。众生有福,这个环境就转变,就变成福地;众生没有福,原来是好的环境、好的风水,他一住,没有两、三年风水就败坏了。境随心转,而不是心随境转,心随境转是凡夫,《楞严经》说得好: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可见佛菩萨是境随自己心转,凡夫才是心随境转,这是错误的,因为心是主,境是心变现的。所以人为的灾难消除了,自然的灾难就没有了。
根本的基础就是孝慈,就是孝亲尊师,没有别的。能收到这个效果,再更进一步就是本经末后这一段,从「第九名号品,校量布施功德,护法,见闻利益,到末后嘱累人天」,这就是逐步逐步提升,帮助他开悟,帮助他得福,善根根性利的,帮助他成佛。成佛,破不破坏他的宗教信仰?没有,没有破坏。成佛是成什么?成就圆满的智慧。如果你说成佛,他不了解,「我信你的教了」,他也不愿意接受。成就圆满的智慧,他要不要?他要,哪一个宗教徒都喜欢自己有圆满智慧,哪一个族群的人,他也希望他自己有圆满的智慧福报。我们对他不要讲成佛,讲成就圆满的智慧,成就圆满的福报。他成佛、成菩萨,他自己还不知道,实际上他是真菩萨、真佛,但必须要他能接受,他能理解,他能够落实。所以佛法的教学,称之为善巧方便就在此地。
特别是机缘成熟了,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没有不求财富,没有不求聪明智慧,没有不求健康长寿,怎么求他不晓得,我们教他求的方法,仔细跟他讲。你想求的是果报,果必有因,你要想果美满,你一定要修善因,善因一定得善果,把因果的道理给他讲透彻,这部经上讲得很多。不如理、不如法的那些手段,决定得不到善果,这个我们可以细心观察,可以举出事例来作证明。现代社会跟古时候社会结构大大的不相同,现代人的思想跟从前人的思想也大大不相同,从前人的思想是保守,现在人的思想很开放。从前人因为一生他接触的面小,他的生活范围小,确实有一生跟对面的村庄都老死不相往来,他生活圈多小。因为交通不方便,语言有隔阂,在我们自己的城市,邻居那的个城市一生都没去过,这在从前很多。我小时候在福建住过六年,福建是丘陵地带,交通极不方便,所以一生老死不相往来真的很多。这个乡村跟那个乡村说话就不一样,所以福建的语言很多、很复杂。
但是现在由於科技发达,交通便捷,把整个世界合成一个社会。观光旅游变成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他有休假,他不在家里休息,他去观光,所以生活的空间大了,接触的面广了。如何跟这些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宗教信仰,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?地球变成我们一个大社会,如何能和睦相处真正做到共存共荣、幸福美满,要靠教学。《学记》里面讲的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释迦牟尼佛不作国王,为什么?政治达不到这个目标;他也不作将军,武力解决不了这个问题;他去搞社会教育。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地位,用现在人来讲,他是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,而且是一个多元社会教育的工作者,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。我们后世觉悟的人,你们出家也许没有觉悟出家,糊里糊涂就出了家,出家之后要做个觉悟的人,一定要自己做一个义务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,这称法师,法师是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。
记住,我们发心义务,我只尽我自己责任,对於生活绝不要求,只求是四事供养,吃得饱穿得暖,有个小地方遮蔽风雨,足了。我们比释迦牟尼佛物质生活已经提高很多,提高太多了,对不起释迦牟尼佛。社会大众看到,出家不错,过这么好的日子,住得像皇宫一样,出家好!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个错误观念,这是要不得的。你过这种物质生活,你的成就如果是达不到,将来必定堕落。如果你道业真的成就,你还过得很清苦的生活,你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,大家对你没有不称赞。我们不需要人家称赞,人家称赞是羡慕,就发心向你学习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我们学佛,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,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没来过,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,他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好榜样,我们要学他。
清苦的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,清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,世间人不知道。为什么?无忧无虑、无牵无挂,你说你多自在!跟大自然合成一体,你说那个生活多健康、多美满!我们今天舍弃了大自然,跟这些贪瞋痴慢的人合在一起,我们日子搞得多难过、多辛苦!不知道回归自然那才是真正幸福美满。诸佛、祖师大德,他们的生活都是回归自然。我们从这些地方去观察,从这些地方去体悟,然后才真正能够学到方便,学到善巧,学到怎样去学菩萨行,修菩萨道。此地所讲不思议的方便,我们就明了,我们也能够落实,真正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。他的方便上,没有冠「善巧」两个字,其实善巧的意思也圆圆满满含摄在其中。我们这样学经,才能得到真实利益,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才能够消除人为与自然的灾害。我们的努力,我们会很有信心,我们前途就一片光明,何况还有诸佛菩萨、龙天护法善神们的加持,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的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