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经玄义 (第十二集) 1998/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4-014-0012
请掀开经本,纶贯第十三面,倒数第五行:
【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。】
从这个地方看起。这是玄义的第四段「论用」。我们把文念一段。
【准经。佛告地藏菩萨云,吾於五浊恶世,教化刚强众生,令心调伏,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。】
『准经』,就是根据这一部经典。『佛告地藏菩萨云,吾於五浊恶世,教化刚强众生,令心调伏,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。』这是《地藏经》的经文。著重在「方便」这两个字,因为他说「不思议方便为用」,本经的作用。下面引的全是本经经文:
【又告四天王云,如是菩萨。於娑婆世界,阎浮提中。百千万亿方便,而为教化。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,劝是等人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又菩萨方便力故。使令解脱。地藏自云,我亦百千方便,度脱是人等。】
『如是菩萨』,就是指地藏菩萨。『於娑婆世界,阎浮提中。百千万亿方便,而为教化。』这里面又说「方便」。『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,劝是等人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』这第三次提出方便。『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』这第四次说方便。『又菩萨方便力故。使令解脱。』这第五次说方便。『地藏自云,我亦百千方便,度脱是人等。』总共讲了六次方便。所以青莲法师以方便,再加上不思议,不思议方便为本经的力用,这是有根据的。
【故以方便,为今经之用也。】
『今经』就是本经。『方便』两个字怎么讲法,下面他举天台大师解释。青莲法师是天台宗的弟子,所以注释本经多半用天台教义。智者大师说了三个意思:
【一曰,方者,法也。便者,用也。巧用诸法,随机利物。】
第一个是,「方」是方法,「便」就是用。『巧用诸法,随机利物。』这叫方便。换句话说,方便这个意思,是我们现在说的最恰当的方法,最合适的方法,最合宜的方法。方法用得不恰当,有「方」就不「便」了。以佛法的说法就是「契机」,契机就是方便。自己修学一定要契自己的机,才不浪费我们的时间,不浪费我们的精力,我们在短时间就能有成效。帮助别人,教化众生,亦复如是,总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,最少的精力,收到最大的效果,这种方法就叫做方便法。第二个讲法,方便是讲门:
【门名能通,通於所通,方便权略,为真实作门。真实得显,功由方便。】
『方便』,是指法门的意思。法门很多,诸位都要知道,佛说种种法门都叫做方便门。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都可以说之为方便门。「门」是能通的意思,通到你希望达到的地方,所以佛家称之为法门。法门也是方便,方便是『权略』,诸位要晓得,「权」是善巧方便,权巧。由此可知,法门不是真实,但是它能够通到真实,由这个门径你能够证得真实,这是『为真实作门』。但是诸位要记住,给真实作门,门并不是真实,所以《金刚经》说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佛法是给我们做证得心性的门径,如果我们执著佛法,你就不能证得。这才说要离言说相、离文字相、离名字相,名字是名词术语,离心缘相,你才能够证得真实。
『真实得显』,这句话在禅宗里面就是大彻大悟,在教下就是大开圆解,在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,在密宗里是三密相应,显了。『功由方便』,你没有方便门,你没有办法证得。诸位要晓得,法门是讲经说法,这是法门,长时间的薰修是方便,没有长时间的薰修,不能一门深入,真实是决定显不出来的。真实在哪里?就在当下,没有离开当下。一真法界在哪里?不是说离开我们娑婆世界,另外去找一个一真法界,离开我们现在现实世界,去找一真法界,找不到。我们现实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,你为什么不能证得?因为你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不能证得。佛在《华严出现品》说得好: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智慧是能证,德相是所证。德相是什么?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德相;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是佛把佛跟众生的差别一语道破。佛为什么成佛,众生为什么作众生?佛为什么住一真法界,众生为什么住五浊恶世?这真相说清楚了。众生因为有妄想、有执著,这当中还有分别,所以住五浊恶世,而诸佛菩萨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他住一真法界。这是等於把修学的总原则、总纲领告诉我们,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方法,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断掉,断掉妄想分别执著就成佛了。也可以说,你能够断一切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;你能够放下一切分别,你就是菩萨;你再能把妄想断尽,你就成佛,就这么回事情。最严重的是执著。由此可知,我们学佛从哪里学?学一切都不执著。普贤菩萨教给我们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没有一点分别执著,有一点分别执著就不是随顺。随顺里头还讲恒顺,恒是无有穷尽,不是暂时的随顺,永恒的随顺,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叫佛法。
於佛法当中,我们研究教理,我们念佛修行,如果有分别执著,这都是世间法。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里?就是一个有分别执著,一个没有分别执著。没有分别执著,穿衣吃饭都是佛法,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?只要没有分别执著,法法皆是。宗门所谓:「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」,源是什么?源是自性,一念心性。左右逢源就是左右都见性,法法都见性,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你就见性。所以这个教学,法门是教学,这是方便,「功由方便」。教学达不到效果,那就不是佛法,无论什么法门,教学能够达到效果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所以佛家很开明,没有执著,佛不是说只有佛会说法,经上讲五种人说法。外道也能说法,只要说法说得能叫人开悟,那就是佛法,那个人就是佛菩萨。
由此可知,佛法并不讲究形式,它讲究实质,这个我们特别在《华严经》里面看到。本经里面也有,地藏菩萨的前生婆罗门女,婆罗门教的信徒,在我们看,她不是佛教徒,她是婆罗门教的信徒。婆罗门教的信徒,她也听佛的话,她也依照佛的话去做,她开悟了,她也证果了,但她并没有舍弃婆罗门教,她还是婆罗门教的信徒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看到的胜热婆罗门,那是婆罗门的长老,是婆罗门教里面的大师,那不是信徒。他听佛讲经说法,他开悟了,他行菩萨道,还是以婆罗门教长老的身分行菩萨道。佛并没有教他,你要舍弃婆罗门教,你在形式上要做佛教徒,这一点我们要懂得。这一点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,佛在经上讲:「同不碍异,异不碍同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这是真理,这是事实真相。
同是什么?觉悟,同觉,彻底觉了宇宙人生真相。事相上可以个个随著自己的缘去示现、去表演,才形成这个社会和法界多彩多姿,我们今天讲真善美慧,多彩多姿。如果我们在这些形相上执著,一定要讲这是佛教徒、那是外道,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外道,心外求法,我们说他迷,我们自己已经迷了。这是许许多多学佛人,一生不能够契入佛境界,不能够入佛知见,原因之所在就是分别执著。最怕的我们穿上这衣服,走到哪里我就是老大,所谓是方袍圆领一穿就是人上人,人家见到我们要合掌称上人;其实我们有上人之名,实际上是下人,不是上人。贪瞋痴慢,妄想分别执著,一丝毫都没有减少,求人家恭敬供养,将来拿什么去还人?我们看看诸佛菩萨,在经典上看,对待一切众生那么样的谦虚,平等的恭敬,我们没有留意,没有放在心上,没有认真去学习。学的是贡高我慢,轻视别人,这是犯了大错误。
所以学佛、学道从哪里学起?普贤菩萨教给我们,「礼敬诸佛」,从这学起。哪是诸佛?一切众生是诸佛,不但有情众生是诸佛,无情众生也是诸佛。一切众生并不是只讲有情,无情也包括在内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看到,讲无情的众生,桌子板凳是善知识,香炉蜡台是善知识,这是讲无情众生。无情众生怎么称它是善知识?法性上说,表法上说;我们从表法上觉悟了,它就是我们的老师,它就是代表一个法门。我们看到一个蜡台,燃烧一枝蜡烛,一看心里觉悟了,应当要「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」,我们从这里学到了。照耀别人是为别人服务,牺牲自己为别人服务,这从蜡烛学来的。从香炉上也学到这个意思,香是用香味供养人。蜡烛是用光明供养人,尽自己的能力供养一切众生,表这个意思。我们懂这个意思,蜡台怎么不是善知识,香炉怎么不是?当然是善知识。以自己的本能,全心全力供养一切众生,没有分别执著,没有任何条件。
我们今天看这个悲惨世界,看到世人这么多的苦难,如何帮助他?讲太深的道理他不懂,他也没有那么多长的时间学习,偶尔接触几分钟、几十分钟时间,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东西,他能接受的东西传递给他。什么最重要?爱心最重要,平等的爱一切众生,这里头决定不能有高下,无条件的施舍。施舍用现在话讲是服务,帮助别人,无条件的服务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付出真诚的爱心,若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,天下太平。不能讲得太多,没有那么多时间讲得太多,最重要就这两句话。我们劝别人,我们自己本身要做到,做不到劝别人没用处,别人家会说:「你只会说,你自己都没做到。」我们自己要做到,要做出样子给人看。言说是法门,做出样子也是法门,言说是方便,做出榜样还是方便。这是第二个意思,第二个意思比前面一个意思深。第三个意思讲得更深:
【方者,秘也。便者,妙也。】
这个浅深,的确是随著自己修学境界不同,你体会的不一样。『秘』,不是秘密,给诸位说,佛法里头没有秘密,秘密总不是好事情,见不得人才有秘密。佛法这个秘是深秘,理太深了,事太广了,一般人没有办法理解,必须要长时间的教学薰修、参悟,逐渐逐渐才能理解。这是深秘,它不是秘密。『便』是妙,『妙』是巧妙,善巧。
【妙达於方,即是真秘。前二释并非今品意,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。】
前面两种解释意思浅,最后这个解释才是,『前二释并非今品意,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。』青莲法师给我们说的是不思议方便为用,这个秘就是不思议的意思,本经的作用无量的深广。当然这三个意思,后面包括前面,前面不包括后面。经的真实的作用,真是第三个意思,但是显示在形象上,是前面两个意思。何以有前面这两种作用?这两种作用都是从第三个作用里面生出来的。我们也晓得这个意思,前面讲的「巧用诸法,随机利物」,为什么我们做不到?这两句话就是契机契理,我们接引一切大众,很希望做到契机契理,而实际上我们做不到。我们也知道佛有无量法门,门门都能帮助人明心见性,《般若经》讲: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而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依旧有高下,依旧有浅深,有很多的差别,这原因在哪里?原因就是我们对第三个意思没有透彻,『妙达於方』这一句没透彻,这一句透彻之后,法法就圆融了。
「妙达」这两个字,达是达到,妙达就是宗门的明心见性。「方」是秘,秘是自性,在有情分上是佛性,无情分上是法性,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。你能够见性,那当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,性才是真秘,真正的深秘。前面两个,无论是你自己修行,或者是你教化众生,你都能够真正做到善巧方便。自己修行有善巧,功夫得力,烦恼轻智慧长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烦恼天天在减轻,智慧是天天在增长,所以你在修学过程当中,也就是你的生活当中法喜充满,你不入这个境界,生活总在忧患烦恼里面。同样生活感受不同,一个是充满法喜,一个是充满忧患,这是迷悟不相同。我们把下面的文念一念:
【亦可具足用彼三意】
虽然说三个,实在讲一而三,三而一,刚才讲后后深於前前,后面可以包括前面。
【例如维摩所说,方等初开,故荆溪作进退之释,容与取门秘之谈。】
『荆溪』,是天台宗祖师。『进退之释』,就是浅深的解释。我们讲经典可以深讲、可以浅讲,可以长讲、可以短讲,但是你自己不契入这个境界,你就没有这个能力,入这个境界就有这个能力,所以讲演是活泼的。讲经不一定是在台上,注释不一定是注释全经,平常我们接触人谈话,记住都是讲经,心里念念帮助人觉悟,没有废话,释迦牟尼佛一生一句废话没有。我们跟人通信往来写信,写信就是注解经,就是给经作注。我们要学经教就在生活当中学,日用平常跟人家接触,言语的接触,文字的接触,你这样学怎么学不会?你进步当然快。如果说离了讲台就不是讲经,离了写注就不是注经,你学教到哪一天才能学成就?一辈子都成就不了。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里面,修学跟生活融成一片,功夫哪有不得力?我们在经学上看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个个都是一片,功夫成片,成片就是跟生活融成一片,他的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,处事待人接物,全都是佛法。
什么叫佛法?觉法,佛是觉悟的意思。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你说他多快乐!他们过的是觉正净的生活,我们不会,不会就过迷邪染的生活,迷邪染就太苦了,觉正净是真乐。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这个话不是口号,是实实在在的。无论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什么身分,是什么地位,是从事某一行业,是过得怎样的生活,《华严经》给我们显示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统统过的是觉悟的生活,统统享受的是大自在、大圆满。帝王过的是大自在、大圆满,乞丐也是过的大自在、大圆满,没有差别。迷了差别就大了,帝王大富大贵,乞丐贫穷下贱,那就不一样。悟了是一样,为什么?悟了都过觉正净的生活。觉正净是平等的生活,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快乐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是不思议。大乘经上讲「平等真法界」,诸位要晓得,一真就是平等,不平等怎么能成为一?一是什么?一是心一。心怎么会一?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一了,才起心动念就落二、三。这是佛法给我们讲的总原则、总纲领,我们掌握到这个原则纲领,掌握到这个方向目标,我们的修学就不会走错路,不会走冤枉路。忘失这个目标,你就免不了走上歧途,免不了要走很多的冤枉路,吃尽了苦头,你才能把方向摸到。下面说:
【今地藏亦然。虽主秘妙之谈,必兼门法之说。】
地藏菩萨,当然他入这个境界。经典是大圆满的境界,我们展开经文,在第一品里面就看到佛放光,佛放大光明云,第一句「大圆满光明云」,这一句就把一切法统统含摄,那才圆满,这正是「妙达於方」。十二句光明云显示出大圆满,大经里面说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;大圆满是一,说成十二句是多。我们初学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大圆满,从十二句合起来看,意思能看到一点了。《地藏经》义理、境界深广无尽,字字句句都是称性之谈,但是经文并不深,我们看起来好像看故事、看小说,并不难理解,那正是前面所讲的法门,所讲的方便。是以很浅显的言说,表达甚深无尽的义理,这是显示出这部经的大用。所以这个地方说得很好:
【三释咸具。庶括一经大意。何以言之。良由地藏大士,於尘点劫前,现身教化。随机巧逗,法用偏宜。】
天台家解释方便三个意思,本经完全具足。『庶括一经大意』,这就是我们现在讲,总括、总包这一部经的大意。『何以言之。良由地藏大士,於尘点劫前,现身教化。随机巧逗,法用偏宜。』法是法门,方是方便,这是最浅的。他运用得很恰当,『宜』是恰当。
【显实时臻,权门可入。发菩提心於赖耶识内,点如来藏於无明心中,斯正妙达於方,即是法华真秘。】
地藏菩萨教化我们,终极的目标也是帮助我们成佛。底下这两句话重要:『发菩提心於赖耶识内,点如来藏於无明心中,斯正妙达於方,即是法华真秘。』菩萨教我们发菩提心,菩萨给我们说如来藏,从哪里说?就在妄心里头讲,真心里头没话好说。我们今天发菩提心,还是用识心去发,离开心意识,我们就没著落了。我们无量劫来心意识作主,今天学佛还依靠心意识。无量劫来我们心意识在迷、不觉,希望今天这心意识能觉而不迷。我们在菩萨阶位来看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,用天台来说,天台别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都是用阿赖耶识,登地才破一分无明,见一分真性。我们凡夫学佛,没有办法离心意识,心意识用得正就跟佛知佛见相应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我们没有明心见性,要靠佛的指引,就要依靠佛法,经教就像灯塔一样,它给我们指点方向,我们循著这个方向去走,就能够走到真实,达到我们的目的地。又告诉我们真在哪里?如来藏是真,真在妄中,真妄不二。觉悟,妄就是真,迷了,真在妄中。《地藏经》如是,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乃至於《无量寿经》,所有一切大乘经何尝不如是?都可以说「妙达於方」。他用的方法很巧妙,今天的问题,我们要能体会得到。下面这一段所说,正是我们要发心学习的:
【又复一毛一渧,一沙一尘,我渐度脱,使获大利。】
这正是无上菩提心。『毛』,是讲我们身上正报的汗毛,『渧』,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。一粒沙、一微尘,这都是形容比喻小事,世间人往往疏忽,没有关心到,菩萨连极微细的小事都不放过、都不疏忽,念念都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开悟。『大利』就是开悟。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,菩萨是慈悲到了极处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些小事有没有注意到?这小事指的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可不可以做世间人的好榜样?就是这个意思。不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这是世间法,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的这是佛法;不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是迷邪染法,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是觉正净法。极微小的事情,我们拿毛巾擦个脸,擦完之后叠得整整齐齐、方方正正,放在这个地方,不是用完之后,随随便便的放在这里,这是迷,这就是「一毛一渧,一沙一尘」。菩萨不是的,菩萨要做好样子给人看,不是为自己做的,为众生做的。日常生活当中,极微小的地方,你说没人看到,没人看到有鬼神看到,鬼神也要度他,鬼神也是众生。念念有度众生的心,念念有度众生的表现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。这是学作菩萨、学作佛。这是本经上说的,他这里对比,《法华经》讲:
【举手低头,聚沙为塔,咸开小善,成佛奚差。】
『小善』不异大善,小大不二,怎么能够疏忽?经上这些话,都是讲我们日常生活行为。所以我们要想想,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与人相聚,为什么得不到别人尊重,得不到别人的欢喜?到最后逼得走投无路。不可以怪别人,一定要回过头来认真反省,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,真正改过自新,你前途才一片光明,你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,然后你才能教化他。你得不到别人尊敬,就是佛来了也没用处,他不尊敬你,他根本就不听你的,也不理会你这一套,你对他就无可奈何,你度不了他。所以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一定要学著包容,要学真诚,要学慈悲,要有方便,更要有耐心,到佛菩萨那个境界,则不舍一人。
所以教育,教育的成就是把坏人变成好人,把恶人变成善人,把凡人变成圣人,这个教育成就。不是说这个人不可教了,开除掉他,这不行,这教育不成功,世间教育跟佛法教育差别在此地。我们看儒书,孔老夫子是「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」,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他,就不教了。但是佛法就不一样,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所以佛陀的慈悲超过孔老夫子,佛陀的智慧、善巧方便也超过孔老夫子。我们对孔老夫子不能不尊敬,不能不佩服,但是他的教学还是有界限;换句话说,他对於学生他还是有条件。佛没有条件、没有界限,我们看佛陀的弟子,再笨的人佛也收,佛有方法,像周利盘陀伽完全没有记忆力的人,没有一个人不嫌弃他,佛还是收他,这很不容易。
我们自己要晓得,我们今天接触大众,没有能力帮助人,自己要觉悟。为什么?我们自己德行不够,智慧不够,善巧方便不够,不能教化众生,回过头来要独善其身,修自己,这是智慧的抉择。不能说不能成就人,自己也毁掉,那就错了。古德所谓不能兼善天下,你就应该懂得独善其身。我没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我回过头来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我要成就自己,我到极乐世界有了大成就,然后再来不迟;我与这一切众生都有缘,回过头来再度众生,不能自暴自弃。不能说他不能成就,我这个时间精力也就这么糟蹋掉,我也没有成就,那就错了。有缘就要帮助众生,行菩萨道,没有缘就一定要懂得独善其身。在我们净宗独善其身,就是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这是真善。
在从前,道场大概都设有下院。古时候道场建立在深山里面,下院也是道场,设立在都市里面,是接引众生的;山上是自己修行的,山下都市是报答众生的。我们修行受在家同修们的供养,对他不能没有回馈,所以也派人到市区里面给他们讲经说法,教导他们修行,但自己一定住在深山里面。
上一次,在澳洲伯斯看到小乘,有二十几位法师他们还是这样做。他们的道场在山里面,距离都市开车大概要两小时,市区里面他们也有个讲堂,有两个法师住在那边,他们是轮流住在那边讲经说法。很如法,是中国老样子,到那边还能看到,相当不容易。他们住在那个地方,我看了之后很佩服,我也很喜欢。他们在伯斯有一个大道场,听说可以容纳五、六百人,这是他们讲经的地方。
这一次我到雪梨,雪梨他们也有个小道场,那个道场太小了,他们两层楼总面积,还没有我们这个教室大。这个小道场,雪梨的房子很贵,他们租的,一个月租金是一千块钱,澳洲钱跟新加坡差不多。做什么工作?做网路,有两、三个法师专门在负责做网路。他告诉我,每一天看他们网路的有一万多人,所以他也不是小乘,他也普度众生。我们网路里面所有东西都在里头,他打开给我看,我们的网路全部在那里面。他那个里头内容非常丰富,做得非常好,很有条理、有秩序,展开看起来都能令人生欢喜心。这一次我在雪梨几个会,他们都参加,然后邀请我们去看他的小道场,他们还能够保持古时候这个风范,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我们也很想学没有福报,现在在中国大陆,九华山本来是很好修行道场,现在马路开上去,观光客一天到晚络绎不绝,想修行也没有方法了。所以现在真正想修行,要找到很隐秘地方躲起来才行,否则的话,来找你这些客人太多了,对你修行是很大的妨碍。这些事跟理,我们都要清楚、都要明白。
这段的意思就是小善不可以不做,极小的善都不疏忽,莫以小善而不为。小恶都要戒除,积小恶就成大恶,我们今天是正好颠倒,以为小恶无所谓,可以造作,小善无所谓,何必去做它。我们是小善而不为,小恶是照做,所以道业不能成就,不能进步,原因就在此地。古时候人,他对小恶、小善很重视,小恶不做,小善肯做,所以人家成功是怎么成功的,我们要多想想。底下再说到本经:
【况乃天宫集众,及所合分身,数逾恒沙。文殊罔测。已成佛道者,何殊树下分身。】
这是在本经我们看到的。忉利天宫集众,我们见到无量无边分身地藏菩萨,在佛前面分身合成一身。分身是化身,任何一尊佛菩萨,化身都是无量无数的,《梵网经》说:「世尊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。」诸佛菩萨的应化身没有一定形相,随类化身,像《普门品》讲的三十二应,他与十方世界,十方里面还有三世,三世里面又有十方,重重无尽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。诸位要晓得,佛菩萨没有身相,没有身相才能现一切不同的身相;佛菩萨没有法好说,无法可说才能够应机说法,有法就很难契机。
我们现在在外面应酬,人家邀我们去讲演,先把讲演稿准备好,那是有法可说,不契机。那种场合,大家就能很明显看到,态度神情呆板,不自然,不活泼,跟我们平常讲演完全不是一个味道。这是便利什么?便利翻译,所以才做这预备。实际上,做预备就等於说大夫去给病人诊断,先把药方开好,带著开好的药方去看病。你们想想这个药方,病人服了之后病能好吗?靠不住,那要碰运气了。
我们这一次,在世界宗教和平组织里面的讲演,我们也预备了,但是在那个场合当中完全没有用,那个讲演是发给大家做参考。我们当时听了各个宗教报告之后,我跟大家的谈话都没有讲稿,还是不用讲稿好。我们初学的时候用讲稿,守住这个规矩,用这个方法来训练,到最后的目标,我们完全脱离讲稿。虽然脱离讲稿,依旧不违背这些原理原则,如孔老夫子所说的「随心所欲,而不逾矩」。你给人说法,深说浅说、长说短说,统统符合内典讲座的标准。符合标准是善,随意的称说是巧,巧不离善,善不离巧,这是应机说法,这才是善巧方便。下面说明,这是地藏菩萨慈悲,地藏菩萨的学生,作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了,他老人家还作菩萨。
【尚住菩萨者,宛似地中涌出。】
『地中涌出』是《法华经》上的公案,显示出菩萨大慈大悲。其实在这种境界里头,我们凡夫分别有佛、有菩萨、有众生,在他们里面完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无佛、无众生,那是他们境界。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,我们毕竟是凡夫,我们还有妄想,所以这些话是对我们说的。底下几句话,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【大士出假利生,以发菩提心为因,无缘大悲为根,无得方便为究竟利生。】
这是我们一定要效法学习。『出假利生』,当然那是说他,我们哪有这种功夫?对我们身分要怎么说?我们能够舍己为人。菩萨能够出假利生,我们能够舍己为人,不要把自己的利益过分看重。譬如现在也有一些法师说,等我修行证果,我明心见性了,我才出来弘法利生。那你好了,你这一生不能明心见性,这世间没说法的。我们也没有明心见性,好了,佛法在这个世界上马上就断掉。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讲经说法,也没有人敢出来讲经说法,维持佛法慧命怎么办?所以李老师那时候教我们,我们哪有资格学讲经,哪有资格弘法?没有开悟,还是烦恼的凡夫,但是不做,佛法就断了。李老师教给我,有机缘我们一定要做,怎么作法?知道多少说多少。孔老夫子教我们的话: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」我们知道一句讲一句,不知道的不要说,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,那就犯大过失,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。
学讲经,自己没有开悟,怎么讲法?讲古人的注解,他教给我们这个方法。我们只要注解没有讲错,他注错了他负责任,我们不负责任。我们依照他的注解讲,没有自己的意思,你就不犯过失,加自己的意思往往就有过失,你就要负责任,那个事情就很麻烦了。什么时候才可以用自己意思?自己悟入了,我们讲开悟,圆融贯通了。你横说竖说、浅说深说,说得自在,行!没有到这个程度,完全依靠古人。我们初学讲经,依靠古人的能力都没有,要依靠老师,完全覆讲老师的,错了,老师负责任,我们不负责任。初学用这个方法,先学老师的是第一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根基扎稳了再学古人的,然后才从古人注疏里头脱离,自己真正入境界,这都叫方便门。我们用老师的,这是最初方便;再用古大德的,从最初方便进入方便;最后完全不依照任何人的注解,直接依释迦牟尼佛的经文,那叫真实方便。脱离真实方便,你自己就成佛了。菩萨还要依佛经,所以是圆满菩提之后,证得圆教究竟圆满佛,完全脱离经典,你所讲的就是经。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,怎么样依靠,怎么样才是往上提升,这对自己修学就有利了。
好,今天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,纶贯第十三面,倒数第五行:
【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。】
从这个地方看起。这是玄义的第四段「论用」。我们把文念一段。
【准经。佛告地藏菩萨云,吾於五浊恶世,教化刚强众生,令心调伏,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。】
『准经』,就是根据这一部经典。『佛告地藏菩萨云,吾於五浊恶世,教化刚强众生,令心调伏,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。』这是《地藏经》的经文。著重在「方便」这两个字,因为他说「不思议方便为用」,本经的作用。下面引的全是本经经文:
【又告四天王云,如是菩萨。於娑婆世界,阎浮提中。百千万亿方便,而为教化。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,劝是等人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又菩萨方便力故。使令解脱。地藏自云,我亦百千方便,度脱是人等。】
『如是菩萨』,就是指地藏菩萨。『於娑婆世界,阎浮提中。百千万亿方便,而为教化。』这里面又说「方便」。『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,劝是等人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』这第三次提出方便。『又云,菩萨以方便力,拔出根本业缘。』这第四次说方便。『又菩萨方便力故。使令解脱。』这第五次说方便。『地藏自云,我亦百千方便,度脱是人等。』总共讲了六次方便。所以青莲法师以方便,再加上不思议,不思议方便为本经的力用,这是有根据的。
【故以方便,为今经之用也。】
『今经』就是本经。『方便』两个字怎么讲法,下面他举天台大师解释。青莲法师是天台宗的弟子,所以注释本经多半用天台教义。智者大师说了三个意思:
【一曰,方者,法也。便者,用也。巧用诸法,随机利物。】
第一个是,「方」是方法,「便」就是用。『巧用诸法,随机利物。』这叫方便。换句话说,方便这个意思,是我们现在说的最恰当的方法,最合适的方法,最合宜的方法。方法用得不恰当,有「方」就不「便」了。以佛法的说法就是「契机」,契机就是方便。自己修学一定要契自己的机,才不浪费我们的时间,不浪费我们的精力,我们在短时间就能有成效。帮助别人,教化众生,亦复如是,总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,最少的精力,收到最大的效果,这种方法就叫做方便法。第二个讲法,方便是讲门:
【门名能通,通於所通,方便权略,为真实作门。真实得显,功由方便。】
『方便』,是指法门的意思。法门很多,诸位都要知道,佛说种种法门都叫做方便门。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都可以说之为方便门。「门」是能通的意思,通到你希望达到的地方,所以佛家称之为法门。法门也是方便,方便是『权略』,诸位要晓得,「权」是善巧方便,权巧。由此可知,法门不是真实,但是它能够通到真实,由这个门径你能够证得真实,这是『为真实作门』。但是诸位要记住,给真实作门,门并不是真实,所以《金刚经》说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佛法是给我们做证得心性的门径,如果我们执著佛法,你就不能证得。这才说要离言说相、离文字相、离名字相,名字是名词术语,离心缘相,你才能够证得真实。
『真实得显』,这句话在禅宗里面就是大彻大悟,在教下就是大开圆解,在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,在密宗里是三密相应,显了。『功由方便』,你没有方便门,你没有办法证得。诸位要晓得,法门是讲经说法,这是法门,长时间的薰修是方便,没有长时间的薰修,不能一门深入,真实是决定显不出来的。真实在哪里?就在当下,没有离开当下。一真法界在哪里?不是说离开我们娑婆世界,另外去找一个一真法界,离开我们现在现实世界,去找一真法界,找不到。我们现实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,你为什么不能证得?因为你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不能证得。佛在《华严出现品》说得好: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智慧是能证,德相是所证。德相是什么?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德相;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是佛把佛跟众生的差别一语道破。佛为什么成佛,众生为什么作众生?佛为什么住一真法界,众生为什么住五浊恶世?这真相说清楚了。众生因为有妄想、有执著,这当中还有分别,所以住五浊恶世,而诸佛菩萨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他住一真法界。这是等於把修学的总原则、总纲领告诉我们,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方法,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断掉,断掉妄想分别执著就成佛了。也可以说,你能够断一切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;你能够放下一切分别,你就是菩萨;你再能把妄想断尽,你就成佛,就这么回事情。最严重的是执著。由此可知,我们学佛从哪里学?学一切都不执著。普贤菩萨教给我们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没有一点分别执著,有一点分别执著就不是随顺。随顺里头还讲恒顺,恒是无有穷尽,不是暂时的随顺,永恒的随顺,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叫佛法。
於佛法当中,我们研究教理,我们念佛修行,如果有分别执著,这都是世间法。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里?就是一个有分别执著,一个没有分别执著。没有分别执著,穿衣吃饭都是佛法,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?只要没有分别执著,法法皆是。宗门所谓:「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」,源是什么?源是自性,一念心性。左右逢源就是左右都见性,法法都见性,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你就见性。所以这个教学,法门是教学,这是方便,「功由方便」。教学达不到效果,那就不是佛法,无论什么法门,教学能够达到效果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所以佛家很开明,没有执著,佛不是说只有佛会说法,经上讲五种人说法。外道也能说法,只要说法说得能叫人开悟,那就是佛法,那个人就是佛菩萨。
由此可知,佛法并不讲究形式,它讲究实质,这个我们特别在《华严经》里面看到。本经里面也有,地藏菩萨的前生婆罗门女,婆罗门教的信徒,在我们看,她不是佛教徒,她是婆罗门教的信徒。婆罗门教的信徒,她也听佛的话,她也依照佛的话去做,她开悟了,她也证果了,但她并没有舍弃婆罗门教,她还是婆罗门教的信徒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看到的胜热婆罗门,那是婆罗门的长老,是婆罗门教里面的大师,那不是信徒。他听佛讲经说法,他开悟了,他行菩萨道,还是以婆罗门教长老的身分行菩萨道。佛并没有教他,你要舍弃婆罗门教,你在形式上要做佛教徒,这一点我们要懂得。这一点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,佛在经上讲:「同不碍异,异不碍同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这是真理,这是事实真相。
同是什么?觉悟,同觉,彻底觉了宇宙人生真相。事相上可以个个随著自己的缘去示现、去表演,才形成这个社会和法界多彩多姿,我们今天讲真善美慧,多彩多姿。如果我们在这些形相上执著,一定要讲这是佛教徒、那是外道,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外道,心外求法,我们说他迷,我们自己已经迷了。这是许许多多学佛人,一生不能够契入佛境界,不能够入佛知见,原因之所在就是分别执著。最怕的我们穿上这衣服,走到哪里我就是老大,所谓是方袍圆领一穿就是人上人,人家见到我们要合掌称上人;其实我们有上人之名,实际上是下人,不是上人。贪瞋痴慢,妄想分别执著,一丝毫都没有减少,求人家恭敬供养,将来拿什么去还人?我们看看诸佛菩萨,在经典上看,对待一切众生那么样的谦虚,平等的恭敬,我们没有留意,没有放在心上,没有认真去学习。学的是贡高我慢,轻视别人,这是犯了大错误。
所以学佛、学道从哪里学起?普贤菩萨教给我们,「礼敬诸佛」,从这学起。哪是诸佛?一切众生是诸佛,不但有情众生是诸佛,无情众生也是诸佛。一切众生并不是只讲有情,无情也包括在内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看到,讲无情的众生,桌子板凳是善知识,香炉蜡台是善知识,这是讲无情众生。无情众生怎么称它是善知识?法性上说,表法上说;我们从表法上觉悟了,它就是我们的老师,它就是代表一个法门。我们看到一个蜡台,燃烧一枝蜡烛,一看心里觉悟了,应当要「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」,我们从这里学到了。照耀别人是为别人服务,牺牲自己为别人服务,这从蜡烛学来的。从香炉上也学到这个意思,香是用香味供养人。蜡烛是用光明供养人,尽自己的能力供养一切众生,表这个意思。我们懂这个意思,蜡台怎么不是善知识,香炉怎么不是?当然是善知识。以自己的本能,全心全力供养一切众生,没有分别执著,没有任何条件。
我们今天看这个悲惨世界,看到世人这么多的苦难,如何帮助他?讲太深的道理他不懂,他也没有那么多长的时间学习,偶尔接触几分钟、几十分钟时间,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东西,他能接受的东西传递给他。什么最重要?爱心最重要,平等的爱一切众生,这里头决定不能有高下,无条件的施舍。施舍用现在话讲是服务,帮助别人,无条件的服务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付出真诚的爱心,若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,天下太平。不能讲得太多,没有那么多时间讲得太多,最重要就这两句话。我们劝别人,我们自己本身要做到,做不到劝别人没用处,别人家会说:「你只会说,你自己都没做到。」我们自己要做到,要做出样子给人看。言说是法门,做出样子也是法门,言说是方便,做出榜样还是方便。这是第二个意思,第二个意思比前面一个意思深。第三个意思讲得更深:
【方者,秘也。便者,妙也。】
这个浅深,的确是随著自己修学境界不同,你体会的不一样。『秘』,不是秘密,给诸位说,佛法里头没有秘密,秘密总不是好事情,见不得人才有秘密。佛法这个秘是深秘,理太深了,事太广了,一般人没有办法理解,必须要长时间的教学薰修、参悟,逐渐逐渐才能理解。这是深秘,它不是秘密。『便』是妙,『妙』是巧妙,善巧。
【妙达於方,即是真秘。前二释并非今品意,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。】
前面两种解释意思浅,最后这个解释才是,『前二释并非今品意,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。』青莲法师给我们说的是不思议方便为用,这个秘就是不思议的意思,本经的作用无量的深广。当然这三个意思,后面包括前面,前面不包括后面。经的真实的作用,真是第三个意思,但是显示在形象上,是前面两个意思。何以有前面这两种作用?这两种作用都是从第三个作用里面生出来的。我们也晓得这个意思,前面讲的「巧用诸法,随机利物」,为什么我们做不到?这两句话就是契机契理,我们接引一切大众,很希望做到契机契理,而实际上我们做不到。我们也知道佛有无量法门,门门都能帮助人明心见性,《般若经》讲: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而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依旧有高下,依旧有浅深,有很多的差别,这原因在哪里?原因就是我们对第三个意思没有透彻,『妙达於方』这一句没透彻,这一句透彻之后,法法就圆融了。
「妙达」这两个字,达是达到,妙达就是宗门的明心见性。「方」是秘,秘是自性,在有情分上是佛性,无情分上是法性,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。你能够见性,那当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,性才是真秘,真正的深秘。前面两个,无论是你自己修行,或者是你教化众生,你都能够真正做到善巧方便。自己修行有善巧,功夫得力,烦恼轻智慧长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烦恼天天在减轻,智慧是天天在增长,所以你在修学过程当中,也就是你的生活当中法喜充满,你不入这个境界,生活总在忧患烦恼里面。同样生活感受不同,一个是充满法喜,一个是充满忧患,这是迷悟不相同。我们把下面的文念一念:
【亦可具足用彼三意】
虽然说三个,实在讲一而三,三而一,刚才讲后后深於前前,后面可以包括前面。
【例如维摩所说,方等初开,故荆溪作进退之释,容与取门秘之谈。】
『荆溪』,是天台宗祖师。『进退之释』,就是浅深的解释。我们讲经典可以深讲、可以浅讲,可以长讲、可以短讲,但是你自己不契入这个境界,你就没有这个能力,入这个境界就有这个能力,所以讲演是活泼的。讲经不一定是在台上,注释不一定是注释全经,平常我们接触人谈话,记住都是讲经,心里念念帮助人觉悟,没有废话,释迦牟尼佛一生一句废话没有。我们跟人通信往来写信,写信就是注解经,就是给经作注。我们要学经教就在生活当中学,日用平常跟人家接触,言语的接触,文字的接触,你这样学怎么学不会?你进步当然快。如果说离了讲台就不是讲经,离了写注就不是注经,你学教到哪一天才能学成就?一辈子都成就不了。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里面,修学跟生活融成一片,功夫哪有不得力?我们在经学上看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个个都是一片,功夫成片,成片就是跟生活融成一片,他的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,处事待人接物,全都是佛法。
什么叫佛法?觉法,佛是觉悟的意思。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你说他多快乐!他们过的是觉正净的生活,我们不会,不会就过迷邪染的生活,迷邪染就太苦了,觉正净是真乐。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这个话不是口号,是实实在在的。无论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什么身分,是什么地位,是从事某一行业,是过得怎样的生活,《华严经》给我们显示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统统过的是觉悟的生活,统统享受的是大自在、大圆满。帝王过的是大自在、大圆满,乞丐也是过的大自在、大圆满,没有差别。迷了差别就大了,帝王大富大贵,乞丐贫穷下贱,那就不一样。悟了是一样,为什么?悟了都过觉正净的生活。觉正净是平等的生活,充满了智慧,充满了快乐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是不思议。大乘经上讲「平等真法界」,诸位要晓得,一真就是平等,不平等怎么能成为一?一是什么?一是心一。心怎么会一?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一了,才起心动念就落二、三。这是佛法给我们讲的总原则、总纲领,我们掌握到这个原则纲领,掌握到这个方向目标,我们的修学就不会走错路,不会走冤枉路。忘失这个目标,你就免不了走上歧途,免不了要走很多的冤枉路,吃尽了苦头,你才能把方向摸到。下面说:
【今地藏亦然。虽主秘妙之谈,必兼门法之说。】
地藏菩萨,当然他入这个境界。经典是大圆满的境界,我们展开经文,在第一品里面就看到佛放光,佛放大光明云,第一句「大圆满光明云」,这一句就把一切法统统含摄,那才圆满,这正是「妙达於方」。十二句光明云显示出大圆满,大经里面说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;大圆满是一,说成十二句是多。我们初学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大圆满,从十二句合起来看,意思能看到一点了。《地藏经》义理、境界深广无尽,字字句句都是称性之谈,但是经文并不深,我们看起来好像看故事、看小说,并不难理解,那正是前面所讲的法门,所讲的方便。是以很浅显的言说,表达甚深无尽的义理,这是显示出这部经的大用。所以这个地方说得很好:
【三释咸具。庶括一经大意。何以言之。良由地藏大士,於尘点劫前,现身教化。随机巧逗,法用偏宜。】
天台家解释方便三个意思,本经完全具足。『庶括一经大意』,这就是我们现在讲,总括、总包这一部经的大意。『何以言之。良由地藏大士,於尘点劫前,现身教化。随机巧逗,法用偏宜。』法是法门,方是方便,这是最浅的。他运用得很恰当,『宜』是恰当。
【显实时臻,权门可入。发菩提心於赖耶识内,点如来藏於无明心中,斯正妙达於方,即是法华真秘。】
地藏菩萨教化我们,终极的目标也是帮助我们成佛。底下这两句话重要:『发菩提心於赖耶识内,点如来藏於无明心中,斯正妙达於方,即是法华真秘。』菩萨教我们发菩提心,菩萨给我们说如来藏,从哪里说?就在妄心里头讲,真心里头没话好说。我们今天发菩提心,还是用识心去发,离开心意识,我们就没著落了。我们无量劫来心意识作主,今天学佛还依靠心意识。无量劫来我们心意识在迷、不觉,希望今天这心意识能觉而不迷。我们在菩萨阶位来看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,用天台来说,天台别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都是用阿赖耶识,登地才破一分无明,见一分真性。我们凡夫学佛,没有办法离心意识,心意识用得正就跟佛知佛见相应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我们没有明心见性,要靠佛的指引,就要依靠佛法,经教就像灯塔一样,它给我们指点方向,我们循著这个方向去走,就能够走到真实,达到我们的目的地。又告诉我们真在哪里?如来藏是真,真在妄中,真妄不二。觉悟,妄就是真,迷了,真在妄中。《地藏经》如是,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乃至於《无量寿经》,所有一切大乘经何尝不如是?都可以说「妙达於方」。他用的方法很巧妙,今天的问题,我们要能体会得到。下面这一段所说,正是我们要发心学习的:
【又复一毛一渧,一沙一尘,我渐度脱,使获大利。】
这正是无上菩提心。『毛』,是讲我们身上正报的汗毛,『渧』,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。一粒沙、一微尘,这都是形容比喻小事,世间人往往疏忽,没有关心到,菩萨连极微细的小事都不放过、都不疏忽,念念都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开悟。『大利』就是开悟。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,菩萨是慈悲到了极处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些小事有没有注意到?这小事指的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可不可以做世间人的好榜样?就是这个意思。不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这是世间法,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的这是佛法;不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是迷邪染法,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是觉正净法。极微小的事情,我们拿毛巾擦个脸,擦完之后叠得整整齐齐、方方正正,放在这个地方,不是用完之后,随随便便的放在这里,这是迷,这就是「一毛一渧,一沙一尘」。菩萨不是的,菩萨要做好样子给人看,不是为自己做的,为众生做的。日常生活当中,极微小的地方,你说没人看到,没人看到有鬼神看到,鬼神也要度他,鬼神也是众生。念念有度众生的心,念念有度众生的表现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。这是学作菩萨、学作佛。这是本经上说的,他这里对比,《法华经》讲:
【举手低头,聚沙为塔,咸开小善,成佛奚差。】
『小善』不异大善,小大不二,怎么能够疏忽?经上这些话,都是讲我们日常生活行为。所以我们要想想,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与人相聚,为什么得不到别人尊重,得不到别人的欢喜?到最后逼得走投无路。不可以怪别人,一定要回过头来认真反省,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,真正改过自新,你前途才一片光明,你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,然后你才能教化他。你得不到别人尊敬,就是佛来了也没用处,他不尊敬你,他根本就不听你的,也不理会你这一套,你对他就无可奈何,你度不了他。所以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一定要学著包容,要学真诚,要学慈悲,要有方便,更要有耐心,到佛菩萨那个境界,则不舍一人。
所以教育,教育的成就是把坏人变成好人,把恶人变成善人,把凡人变成圣人,这个教育成就。不是说这个人不可教了,开除掉他,这不行,这教育不成功,世间教育跟佛法教育差别在此地。我们看儒书,孔老夫子是「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」,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他,就不教了。但是佛法就不一样,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所以佛陀的慈悲超过孔老夫子,佛陀的智慧、善巧方便也超过孔老夫子。我们对孔老夫子不能不尊敬,不能不佩服,但是他的教学还是有界限;换句话说,他对於学生他还是有条件。佛没有条件、没有界限,我们看佛陀的弟子,再笨的人佛也收,佛有方法,像周利盘陀伽完全没有记忆力的人,没有一个人不嫌弃他,佛还是收他,这很不容易。
我们自己要晓得,我们今天接触大众,没有能力帮助人,自己要觉悟。为什么?我们自己德行不够,智慧不够,善巧方便不够,不能教化众生,回过头来要独善其身,修自己,这是智慧的抉择。不能说不能成就人,自己也毁掉,那就错了。古德所谓不能兼善天下,你就应该懂得独善其身。我没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我回过头来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我要成就自己,我到极乐世界有了大成就,然后再来不迟;我与这一切众生都有缘,回过头来再度众生,不能自暴自弃。不能说他不能成就,我这个时间精力也就这么糟蹋掉,我也没有成就,那就错了。有缘就要帮助众生,行菩萨道,没有缘就一定要懂得独善其身。在我们净宗独善其身,就是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这是真善。
在从前,道场大概都设有下院。古时候道场建立在深山里面,下院也是道场,设立在都市里面,是接引众生的;山上是自己修行的,山下都市是报答众生的。我们修行受在家同修们的供养,对他不能没有回馈,所以也派人到市区里面给他们讲经说法,教导他们修行,但自己一定住在深山里面。
上一次,在澳洲伯斯看到小乘,有二十几位法师他们还是这样做。他们的道场在山里面,距离都市开车大概要两小时,市区里面他们也有个讲堂,有两个法师住在那边,他们是轮流住在那边讲经说法。很如法,是中国老样子,到那边还能看到,相当不容易。他们住在那个地方,我看了之后很佩服,我也很喜欢。他们在伯斯有一个大道场,听说可以容纳五、六百人,这是他们讲经的地方。
这一次我到雪梨,雪梨他们也有个小道场,那个道场太小了,他们两层楼总面积,还没有我们这个教室大。这个小道场,雪梨的房子很贵,他们租的,一个月租金是一千块钱,澳洲钱跟新加坡差不多。做什么工作?做网路,有两、三个法师专门在负责做网路。他告诉我,每一天看他们网路的有一万多人,所以他也不是小乘,他也普度众生。我们网路里面所有东西都在里头,他打开给我看,我们的网路全部在那里面。他那个里头内容非常丰富,做得非常好,很有条理、有秩序,展开看起来都能令人生欢喜心。这一次我在雪梨几个会,他们都参加,然后邀请我们去看他的小道场,他们还能够保持古时候这个风范,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我们也很想学没有福报,现在在中国大陆,九华山本来是很好修行道场,现在马路开上去,观光客一天到晚络绎不绝,想修行也没有方法了。所以现在真正想修行,要找到很隐秘地方躲起来才行,否则的话,来找你这些客人太多了,对你修行是很大的妨碍。这些事跟理,我们都要清楚、都要明白。
这段的意思就是小善不可以不做,极小的善都不疏忽,莫以小善而不为。小恶都要戒除,积小恶就成大恶,我们今天是正好颠倒,以为小恶无所谓,可以造作,小善无所谓,何必去做它。我们是小善而不为,小恶是照做,所以道业不能成就,不能进步,原因就在此地。古时候人,他对小恶、小善很重视,小恶不做,小善肯做,所以人家成功是怎么成功的,我们要多想想。底下再说到本经:
【况乃天宫集众,及所合分身,数逾恒沙。文殊罔测。已成佛道者,何殊树下分身。】
这是在本经我们看到的。忉利天宫集众,我们见到无量无边分身地藏菩萨,在佛前面分身合成一身。分身是化身,任何一尊佛菩萨,化身都是无量无数的,《梵网经》说:「世尊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。」诸佛菩萨的应化身没有一定形相,随类化身,像《普门品》讲的三十二应,他与十方世界,十方里面还有三世,三世里面又有十方,重重无尽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。诸位要晓得,佛菩萨没有身相,没有身相才能现一切不同的身相;佛菩萨没有法好说,无法可说才能够应机说法,有法就很难契机。
我们现在在外面应酬,人家邀我们去讲演,先把讲演稿准备好,那是有法可说,不契机。那种场合,大家就能很明显看到,态度神情呆板,不自然,不活泼,跟我们平常讲演完全不是一个味道。这是便利什么?便利翻译,所以才做这预备。实际上,做预备就等於说大夫去给病人诊断,先把药方开好,带著开好的药方去看病。你们想想这个药方,病人服了之后病能好吗?靠不住,那要碰运气了。
我们这一次,在世界宗教和平组织里面的讲演,我们也预备了,但是在那个场合当中完全没有用,那个讲演是发给大家做参考。我们当时听了各个宗教报告之后,我跟大家的谈话都没有讲稿,还是不用讲稿好。我们初学的时候用讲稿,守住这个规矩,用这个方法来训练,到最后的目标,我们完全脱离讲稿。虽然脱离讲稿,依旧不违背这些原理原则,如孔老夫子所说的「随心所欲,而不逾矩」。你给人说法,深说浅说、长说短说,统统符合内典讲座的标准。符合标准是善,随意的称说是巧,巧不离善,善不离巧,这是应机说法,这才是善巧方便。下面说明,这是地藏菩萨慈悲,地藏菩萨的学生,作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了,他老人家还作菩萨。
【尚住菩萨者,宛似地中涌出。】
『地中涌出』是《法华经》上的公案,显示出菩萨大慈大悲。其实在这种境界里头,我们凡夫分别有佛、有菩萨、有众生,在他们里面完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无佛、无众生,那是他们境界。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,我们毕竟是凡夫,我们还有妄想,所以这些话是对我们说的。底下几句话,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【大士出假利生,以发菩提心为因,无缘大悲为根,无得方便为究竟利生。】
这是我们一定要效法学习。『出假利生』,当然那是说他,我们哪有这种功夫?对我们身分要怎么说?我们能够舍己为人。菩萨能够出假利生,我们能够舍己为人,不要把自己的利益过分看重。譬如现在也有一些法师说,等我修行证果,我明心见性了,我才出来弘法利生。那你好了,你这一生不能明心见性,这世间没说法的。我们也没有明心见性,好了,佛法在这个世界上马上就断掉。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讲经说法,也没有人敢出来讲经说法,维持佛法慧命怎么办?所以李老师那时候教我们,我们哪有资格学讲经,哪有资格弘法?没有开悟,还是烦恼的凡夫,但是不做,佛法就断了。李老师教给我,有机缘我们一定要做,怎么作法?知道多少说多少。孔老夫子教我们的话: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」我们知道一句讲一句,不知道的不要说,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,那就犯大过失,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。
学讲经,自己没有开悟,怎么讲法?讲古人的注解,他教给我们这个方法。我们只要注解没有讲错,他注错了他负责任,我们不负责任。我们依照他的注解讲,没有自己的意思,你就不犯过失,加自己的意思往往就有过失,你就要负责任,那个事情就很麻烦了。什么时候才可以用自己意思?自己悟入了,我们讲开悟,圆融贯通了。你横说竖说、浅说深说,说得自在,行!没有到这个程度,完全依靠古人。我们初学讲经,依靠古人的能力都没有,要依靠老师,完全覆讲老师的,错了,老师负责任,我们不负责任。初学用这个方法,先学老师的是第一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根基扎稳了再学古人的,然后才从古人注疏里头脱离,自己真正入境界,这都叫方便门。我们用老师的,这是最初方便;再用古大德的,从最初方便进入方便;最后完全不依照任何人的注解,直接依释迦牟尼佛的经文,那叫真实方便。脱离真实方便,你自己就成佛了。菩萨还要依佛经,所以是圆满菩提之后,证得圆教究竟圆满佛,完全脱离经典,你所讲的就是经。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,怎么样依靠,怎么样才是往上提升,这对自己修学就有利了。
好,今天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