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地藏菩萨本愿经 - (第四十二集)
地藏菩萨本愿经  (第四十二集)  1998/5  新加坡净宗学会  档名:14-012-0042

  请掀开经本《科注》卷下第四十四面,请看经文:

  【非但汝独护是人故。亦有释梵眷属。诸天眷属。拥护是人。】

  经文是接著前面坚牢地神护持供养、转读、依照本经理论方法修行的人,世尊在此地又告诉我们,不仅仅是地神护法护持,『释梵』,「释」是帝释天王,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,外国宗教里面讲的 上帝、天主,「梵」是大梵天王。这些天王与这些天神,『眷属』都是属於天神,没有一个不拥护这个人。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?在前面第四十二面,今天有些新来的同修没有听到,四十二面最后一行,我们念一遍:「若未来世中,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供养菩萨,及转读是经。但依地藏本愿经,一事修行者」,就是这种人。经文里面未来世就是指我们现在,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说的未来世、说的末法,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关键是「善」字,善男子、善女人,善是有标准的,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善?最简单的标准,《观经》上讲的三福,世尊在总结里面告诉我们,「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」。第一福里面给我们讲了四句: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四句话统统做到,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这是「善」字最低的水平。如果这四句做不到,不能称为善男子、善女人,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、要明白的。为什么我们读经,依照经典的方法修行,所得的结果不是经上所说的。原因在哪里?都在这一个字上,经上讲得很清楚,「善」男子、「善」女人。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果报就要差很多,没有这么殊胜,这是一定要懂得的。

  昨天晚上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读到「三十三天王」,代表初地菩萨「欢喜地」。三十三天王就是忉利天主,他代表什么意思?五戒十善。换句话说,还是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,「孝亲尊师」,以大慈悲心修十善业道,这是欢喜地。如果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,我们连最低的善男子、善女人的标准都达不到,一生学佛只能说是跟佛结个善缘而已,能不能成就?不能成就。最殊胜的成就也不过是来生得人天福报,没有办法了生死、出轮回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经上,一切经论都讲这个「善」字,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。要达到经典「善」的标准,这里面讲的果报太殊胜了。这样的标准,能不能获得这样殊胜的果报?不能,为什么?你这个善是刚刚达到标准,这是初级的善,小善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是大乘经,它不是小乘经,所以这个「善」的标准还要向上提升,三福里面第二福: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比前面高多了,这是二乘善,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善。他们修行能不能得这个果报?还是不能,还差一截。再向上提升是大乘善,还要加上: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」那就是此地这个「善」的标准。

  你以这样的善心善行,供养地藏菩萨,转读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、方法专修专弘,「一事修行」是专修专弘,你才能得到坚牢地神的拥护,你才能得到欲界天、色界天的天王、天神拥护。他凭什么拥护你?因为你是菩萨,善男子、善女人不是别人,是菩萨,他怎么会不拥护?三福你做到第一条,你只是世间善人,欲界里面一切善神会保佑你,你这一个地方土地神会保佑你。坚牢地神是全世界的总地神,用不著他来,他派几个小土地来就够了。如果你的善达到二乘善,声闻、缘觉,你已经不是凡夫了,在小乘上你已经入了圣流,你就能够感得天神来拥护你,这些天王尊敬你,天神拥护你。你是菩萨,天王也尊敬你、也拥护你。

  前面坚牢地神说过,注解里面《光明经》上所说,就是注解第四十三面最后一行,最后一句看起,「坚牢白佛言」,坚牢地神是全世界的总地神,不是普通地神。「说法比丘,坐法座时,我常昼夜,卫护不离,隐蔽其形,在法座下,顶戴其足」,所以这不是小善能够感得的。坚牢地神的地位比阎罗天子还高,阎罗天子是统治一国,是一个国家,坚牢地神是统治这个世界。我们这个世间还没有…全世界统一了,那个国王才是坚牢地神。坚牢地神在你座位底下,头顶著你的足,你有多大的福报!所以善男子、善女人,那是大善,不是小善。小善感得一个小土地公,在你足下头顶戴你,你已经很了不起。小土地公就是乡长、村长。所以经上讲的字字句句都要了解它的意思,才不至於产生误会。由此可知,你不发大心怎么行?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是心量大。诸位参加许多佛事法会,念疏文一开头都念到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?就是发菩提心。菩提心一发,那个心量就是虚空法界,心量很小的人菩提心没发,你那个心是迷;菩提是觉悟,觉心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量周沙界,量大福大,感动得诸天天王、天神来拥护你,感动得坚牢地神以头顶戴你的足,对你这么恭敬。

  注解里面这一段很重要,我们把它念一遍,「初句,谓不但汝地神独护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口气。汝是指坚牢地神,说这一个供养、读经、依教修行的人,不但是地神你来护持他,你发愿护持他。「若果如上修为」,若是假设的话,果然你能够像经上所讲的依教修行,现在的话说,你落实了,你都能把它做到,那个护持的人就多,「亦有释梵诸天眷属皆来拥护」。下面青莲大师引经据典来证明这句话,「如四天王白佛言」,这是欲界四大天王,「是人若得闻是经典,能得未来现在种种无量功德。我当隐蔽,不现其身。为听法故,当至所止讲法之处」。这是说明比丘升座讲经,四大天王率领八部鬼神来听经闻法,他们护持道场。这里面最重要是我们自己要想一想,我们凭什么能够感动这些天神、这些护法神只?凭自己的德行。什么德?自性的性德,性德流露出来的是德行,你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与佛经论上所说的相应,佛经论所说都是如来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与经典相应就是与自性性德相应,所以才能感动天地鬼神,道理在此地。

  底下又说「大梵天王」是色界天王,初禅天。「释提桓因」是忉利天主。「大辩天神,功德尊天,散脂鬼神,大将军等,二十八部鬼神大将,摩醯首罗,摩尼跋陀鬼神大将。鬼子母,及五百鬼子」,下面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鬼神诸天,如是等众,为听法故,悉自隐蔽,不现其身,至是人所止讲法之处」。我们今天自己修学达不到这个水平,上善的水平达不到,中善的水平也未必达到,最低的限度要做到下善的水平。孝亲尊师,慈悲修善,这是最低的水平,我们过去讲得很多,这些录音磁带诸位可以做参考。这里面有一个总原则,就是要用真心、真诚心,不欺骗自己,不欺骗别人,「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」,你才能达到善的标准,你才是经上所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

  末后他又举「《金光明》、方等圆经」,这一句里面含的经论很多,圆是圆教的经典。「天龙神鬼拥护若斯。况今开显最上之典」,这一句话古德承认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是最上的经典。「开显」两个字,跟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,「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」是一个意思。这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也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。「其梵释天等拥护之力,奚俟更言哉!」,何必还多说,一定感得色界天、欲界天的天王、天神来拥护。发心学教的人,无论在家、出家,弘法利生的人,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,你明白了解这桩事情,要全心全力认真去做,你要是不认真,草草率率的做这个工作,不但对不起人,得罪这些鬼神,这个一定要晓得。下面这段经文意思更好。

  【何故得如是圣贤拥护。】

  释迦牟尼佛先提出一个问题,提醒大家注意,什么原因、什么缘故,你得到这些圣贤拥护?佛说『圣贤』这两个字,就说明这些天王、天神,包括坚牢地神,他们不是凡夫,他们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在六道里面,得他们的拥护,就是得诸佛菩萨的拥护,你为什么能得到?下面说:

  【皆由瞻礼地藏形像及转读是本愿经故。】

  『瞻礼』,是不是供一尊地藏菩萨像,天天给他磕头作揖?每一天把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从头到尾念几遍?这样你就能得到这么大的利益?记住前面一句话,「专修专弘,依教修行」,这才行!「瞻礼」里面不仅仅是形式,要见贤思齐,学地藏菩萨,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,我要学地藏菩萨,我要效法地藏菩萨,以地藏菩萨做为我自己学佛的一个模式、一个榜样,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,这叫瞻礼。『转读』关键在「转」,我们今天会读,不会转。转是什么?转我们自己的境界,没有读经之前,我们很多想法看法、说法作法,全都错了!现在展开这部经,读了之后恍然大悟,明白了,把一切错误转过来,跟佛菩萨一样,这叫转。转这个字简单来讲是转变,平常我们常讲转凡成圣,读这个经你要会转,这个功德就大了。你这一转非同小可,你不是小乘,不是阿罗汉、不是辟支佛,不是普通的菩萨,是地藏菩萨,那还得了!

  所以经要常读,天天读、天天转。你不读,你怎么个转法?净业三福里面「读诵大乘」这句话重要,天天要读,要读得很熟,起心动念你才能转得过来,这个道理在此地。读经境界转不过来,白读了。所以经典展开有会读、有不会读,不会读的读给佛菩萨听,与自己不相干,会读的人是读给自己听,与别人不相干,决定转变自己的境界。《坛经》里面法达禅师念《法华经》三千遍没开悟。悟了以后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师说,过去虽然天天读《法华经》,读了三千遍是被《法华》转,今天开悟才转《法华》,这叫做「转读」,法达给我们做了一个明显的好榜样。什么时候你能转经,而不被经所转?被经所转就死在句下,你读死书,你不开悟。你能够转经了,你在这个经里面开悟了。悟了之后字字句句都是活的,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。你为众生解释,长说短说、深说浅说,无不自在。所以读经是不是修行?是修行,会读的人是修行,不会读的人不是修行。古德教我们「随文入观」,那是修行,随著佛所说的我们观念就相应、就契入,这是真修,圆修圆证。

  谁做到了?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。你看善财童子闻法,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他的地位提高一层。他参访德云比丘是初住菩萨,参访海云比丘是二住菩萨,参访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萨,不断在提升。到最后参访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他成佛了,他证的是究竟圆满的佛果。他为什么能?随文入观,随著善知识的开导,他就契入境界。我们今天修学,修了几十年还是个凡夫,丝毫没有转动,苦在这里;念念还是随顺烦恼,这怎么行!几时我们能够转烦恼成菩提,你能随顺菩提,不再随顺烦恼,你就成就了,你就成佛了。所以这段经文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「转」,看你会不会转?果然能够转读这部经,下面说的是它的果报。

  【自然毕竟出离苦海。证涅盘乐。】

  这是说他的果。『出离苦海』,它上面加了一个『毕竟』,如果不加毕竟,出离苦海指六道轮回,加上毕竟那就不只六道轮回,包括十法界。毕竟出离苦海是超越十法界,证大涅盘。这是什么果位?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,别教初地菩萨,这是讲到最低的。而实际呢?实际不是这个地位,是超越十地,才叫毕竟出离苦海。也就是说无明破尽,证圆教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乐。

  【以是之故。得大拥护。】

  是这么一个道理,这么一个原因,所以得这些诸佛如来护念,天王、天神拥护。我们要问我们能不能做到?当然能,如果不能,这些话佛就不会跟我们讲,佛所说的我们做不到,这不叫开玩笑,佛来吊胃口?那佛就有过失。佛所说的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,问题是你肯不肯做,如果你肯做,没有做不到的,转变就在一念之间。圆顿大教之中,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掉,你就能做到。只要你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,「一切」不是这一个地区,不只这一个国家,也不只这一个世界,也不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是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。你才真正做到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,你的境界就转过来,就入诸佛如来的境界,你就得诸佛如来的护念加持,智慧就开了,烦恼就断了。烦恼怎么断?你要晓得烦恼的根是什么?根就是我执,自私自利,这是烦恼的根。你今天自私的念头没有,念念为众生、念念为佛法、念念为虚空法界,你的烦恼根本就没有,哪里要断?不断,自然就没有。烦恼没有了,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。

  你们天天求智慧,不肯发心为一切众生,智慧从哪里来?怎么会现前?念念都是自私自利,这是大障碍。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,六道都不能超越,不但六道不能超越,欲界都不能超越,你说你生活里头空间多小!你活得多辛苦、多可怜!什么原因?坚固的我执,分别执著,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受这个害、吃这个亏,自己一定要晓得、一定要明白,放下分别执著,放下自私自利,你前途一片光明,大自在、大福德就现前。我们也曾在经典里面听佛这个说法,这部经好,一开端佛放光明云,世尊为我们说出十种光明云,那是自性的流露。这里面有大福德、大吉祥、大圆满,只要一念私心舍掉,你就全都得到。诸佛菩萨得到,他没有私心,他没有私欲,我们凡夫得不到,就被私欲障碍住。佛经里面常讲二障、三障,「二障」是烦恼障、所知障。「烦恼障」就是欲望,自私自利,「所知障」就是成见,自己的想法、自己的看法,这是所知障。这两种障碍,障住你的性德不能现前。你说多可惜!

 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,我们把它念一念,第四十五面倒数第三行,从第四个字看起,这是讲「毕竟出离苦海」,苦海是什么意思?「今指业海,苦有万端」,此地说的苦海是业海,业海就大了,你造业,你造善业有善报,造恶业有恶报,善报、恶报都不自在。如果就六道里面来说,大家常常听说的地狱、饿鬼、畜生是三恶道,天、人、修罗是三善道,六道是业海。如果再扩大,四圣法界是善业,六道里面都是恶业,还是业海。十法界是大的业海,六道是大海当中一个小的、最苦的地方。出离业海,出离十法界。注解底下说「既由礼读」,瞻礼、转读。「出离无难」,你每天瞻礼地藏菩萨像,仰慕、尊重地藏菩萨,效法、学习地藏菩萨,又能读经,依教奉行,你脱离业海就不难了。「言自然」,自然毕竟;说自然,「则不加勉强。说毕竟,则到底不虚」,这些字都非常重要!

  所以修行一定要修清净心,修平等、觉,你就一切自然。有愿无求,愿生西方净土,这是愿,没有求。愿是真心,求是妄心,这里面的差别要懂得,愿是随缘,求是攀缘。我举个例子来说大家容易理解,我们希求有一个好的念佛堂,这个希求是愿,我什么时候希求的?你们看看我笔记本里面写的,一九六一年我就在求。这是求愿,我没有去攀缘,没有到处跟人讲赶快来化缘、来建,没有,三十多年来随其自然。到这边来,说说,他们就真干起来,这叫随缘。李木源居士,这边同修他们真干,当真来搞,我们不过打个妄想而已,打了三十多年妄想,并没有希求我一生当中真正会去建这个道场,没有这个念头,念头都没有。他们听了我这个说法就很认真去做,好事情,我就顺水推舟。从这个地方诸位体会,愿跟求不一样,随顺自然成就,没有丝毫勉强,你就自在。如果天天求,希望赶快能成功,那不就累死了,苦死了,你这个负担多重,有愿无求是一丝毫负担都没有。众生有福,诸佛善神拥护,它自然就出现;众生没有福报,我们怎么勉强也搞不成功。

  佛家常说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那个求是愿,愿是随缘,不是世间人那种求,那个求是攀缘。攀缘纵然成就,麻烦很多,它不是自然成的,它是很勉强成就,后面的后果一定不如意、不理想。我们自古至今许多大德,他们示现度化众生的行谊之中可以看到,没有勉强。

  我在一生当中,从来没有有个念头去建个道场,为什么?自己的福很薄,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开口向人化过缘,这是我的天性,问人家伸手讨钱,总觉得很难为情。为我自己我都不肯做,我还为别人做,哪有这个道理?所以只有在讲台上有的时候说说而已。我说的人无心,听的人有意,他们真干,真干好!你们去干,我也不反对、也不阻止。台北景美的华藏图书馆,是这么成就的,那个图书馆的成就很多人不晓得,是听众一发脾气发出来的。有一年在仁王法会,那时候华藏法施会,韩馆长带头,那时候还有道安老法师,我们租借台北中国佛教会的道场,借这个道场来讲《仁王经》二十天。佛教会里面这些法师、大德们给我们为难,想尽种种方法阻止我们讲经的圆满,因为这个讲经是祝福国家,我们坚持一定要讲圆满,闹得很不愉快,但是总算勉强把经讲完。讲完之后,佛教会就说他的道场永远不租借任何人讲经。我们听众听到这个事情,才一发脾气,你不借,我们自己搞个道场,大家凑钱买景美图书馆;我没有叫他买,他们大家自己发心,所以景美图书馆是听众发脾气发出来的。也不错,提供我们在那边讲了二十多年经,奠定了我们弘法的基础,自然随缘而成就。

  台湾第二个道场佛陀教育基金会,不是我找他,他找我的,那是简丰文居士的财产,他建这个大楼,发心要送一层给我做讲堂。我跟他也不认识,平常没有往来,突然来了要送一层楼给我,那一层楼不少钱。他这样说,我就很怀疑,姑妄听之,你送也好,不送也好,根本就不理会,他知道我对他没信心。过了两个星期,他写了一个文字来,表示他诚心诚意来供养这个道场,那个文字在法律上没效果,算是表达他的诚意,我们也很欢喜接受,好,赞叹几句,算了,去吧!以后我到美国去弘法,在美国拿永久居留,所以在美国好像住了十个月,那一次在美国住的时间最长。回来之后,他这个大楼盖好了,他到机场去接我,把所有权状交给我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才算是真的。我就问他,我说:你捐献出来,以后还要不要拿回去?他说:不要,决定不拿回去。我说:好,不拿回去我就给你做一个处分。我们在法院公证,我不要那个地方,就成立「佛陀教育基金会」,这是基金会的财产,基金会哪一天解散不办,这个财产属於国家的,不属於任何一个人,他同意,我们就这样办。你送给我,我不要。你看这个道场自然成就的,我没有向他要求。

  我们在美国达拉斯那个道场,那个地方我不喜欢,馆长也不喜欢,偏偏在那里建立,佛菩萨建立的。大家送钱来,道场建好也就没钱来了,没有向外化缘,没有问人要钱,自自然然成就的。所以我们这一生活得很自在,活得很幸福,没有丝毫压力,我们绝不找自己的麻烦,绝不让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。求人很苦,看人脸色,不好看。在外国银行借贷,你说负担多重!我不行,我要有债务的话,晚上睡不著觉。有一些人本事很大,一身债他晚上还好睡,我很佩服他。我决定不能做负债的事情,决定不能做求人的事情,我们生活再清苦,身心安稳,自在快乐,没有一丝毫的负担。这样你才能自然出离苦海,修行亦复如是。念佛老实念就行,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要著急,不要天天盼望,怎么阿弥陀佛还没来?我还没有见到?你要有这个心,这是有求,攀缘的心,恐怕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,为什么?你念佛的时候夹杂,夹杂这个妄想。只要一句佛号念到底,愿生西方,哪一天去都好,佛什么时候来都好,不可以攀缘,随缘好。还没有去,这个身体还留在世间,尽心尽力给一切大众介绍这个法门,推荐这个法门,把这个法门的好处功德利益,向大家讲解明白那就很好。这个样子安心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你,一点都不著急,这个好。

  注解底下我们再看,「是故行者,应当至心。若至心者,所求必获,出苦证乐」,这几句话说得好。行者就是依教修行的人,你应该怎么修法?应该用真心,至心就是真心,你应当用真心来修。夹杂著妄想就不是真心,不可以夹杂妄想,只要是真心修学,一定有感应。「所求必获」,这个求是愿,你的愿一定会满。「出苦证乐」,不但超越六道,还要超越十法界,往生不退成佛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。末后这几句,「此正教主天宫付嘱之心」,教主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;天宫,这部经是在忉利天宫讲的。将世尊灭度之后度化众生的事业,付嘱给地藏菩萨。「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专行,因果不爽如毛发者」,一个是付托的人,一个是接受付托的人,地藏菩萨接受释迦牟尼佛的付托。他非常慈悲,发愿作幽冥教主。幽冥,大家常常看到这两个字就想到是饿鬼、地狱,其实这两个字意思很广。幽冥是无明,无明没破都在幽冥之中,从这个意思来看,十法界都是幽冥,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没有破无明,没有见法身,所以幽冥这两个字的范围很广。地藏菩萨要在十法界,担负起世尊度化众生的使命。『以是之故,得大拥护』,这两句是总结,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你得到诸天天王、天神拥护。

  这一品到此地讲完了,下面这一品「见闻利益」,这在流通分是「见闻利益流通」。注解四十六面第一行,有一个简单的介绍,介绍这一章,「谓见地藏之像,闻地藏之名,无不获大利益。例同观音,闻名、见身、心念者,皆能灭苦」,这里头的意思很深。见到菩萨的形像,听到菩萨的名号,是不是真的能灭苦?是真的,但不是现在,是将来。现在种的是因,所谓「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」,你眼见相,那是「一历眼根,永为道种」,所以这个利益不可思议。这个利益什么时候得到?要看什么时候你的心行与菩萨相应,这个利益就能现前。虽然是见像闻名,可是你的心、你的行为跟菩萨不相应,这个利益现在不能现前,道理在此地。下面就说「见身致礼,即身业机」,见到菩萨身你就会礼敬,这属於身业;闻名你也会称念,你会念一句「南无地藏王菩萨」,这是口业;你能够身礼拜,口称名,这是意业。

  「机感既成,冥显自应」,下面是举比喻来说。感应道交,有冥应、有显应,在通常我们讲功德利益不能现前,那是冥应,功德利益现前那是显应,显应是你礼敬、称名,你的心行与菩萨相应。换句话说,与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相应,这个感应很明显,就显应。如果我们虽然也礼敬、也称名、也读经,但是我们的思想、行为跟经上讲的不相应,经上讲的我们统统没有做到,佛菩萨这个感应是冥应,不显著。也就是说你现前还一样受苦、还一样遭难,甚至於还一样要堕落,依旧搞六道轮回。你不能说没有感应,感是冥应,感应力量很薄,决定有感应,波度不强,很弱。你烦恼习气的波度很强,所以显示不出佛菩萨保佑你、加持你。如果你真正能够依教奉行,你能做到,你感的力量很强,佛菩萨应的力量也强,现在就能转业,那就非常明显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,对我们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。

  【见闻利益品第十二】

  这一段大屿山圣一法师,把这品经称为僧宝,他将本经末后归结在三宝,这是古大德没有讲过的。圣一法师第一次在九华山讲这部经,末后结归到三宝,讲得非常之好。我对他很赞叹,指归到三宝那才是真实的利益。这部经前后照应得好,经文一开端佛放大光明云,这个经将结束的时候,在此地又放大毫相光。我们读过许多大乘经典,而看到佛在经上讲的放光多半只一次,讲到两次、三次、很多次的,这种经不多。佛在这一会上,前后都放光。请看经文:

  【尔时世尊。从顶门上。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。】

  『尔时』,是世尊讲完依教修行的这个人,得到坚牢地神,欲界天、色界天的天王、天神的拥护,并且把他们拥护这个人的理由宣说出来,说完之后释迦牟尼佛从顶门放光。注解里头也说得好,我们把注解念一念,「自尔时至告诸大众,皆经家所叙之文」,「经家」是集结经藏的人,他们叙述这段事,因为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,是记录当时的状况。「恰於地神护法品后放光者,为证前起后,令诸众生睹相悟心,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议本有之常光也。」,这是说明世尊放光的用意。证前起后,前面在忉利天宫集会品,序品里面佛放大光明云,前后呼应。这个地方的用意,大家听经差不多听得接近圆满,让大众见到这个瑞相能开悟。悟的什么?世尊所说自始至终都是讲我们的自性,正是所谓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。可是本经里面所说的,都是讲六道三途里面的状况,六道三途从哪里来?自性变现出来的,没有离开自性,这一点要细心去体会。

  『顶门』是头顶,从头顶放光,说明这不是常光,是放光现瑞。顶门放光注解里面也有说明,表一切种智,这与世尊在楞严会上,放光现瑞的意思相同。注解里面教导我们,让我们体会这个瑞相的意思,「由此地藏妙像嘉名,瞻礼称念而进於极果者」,让我们悟入这个意思。在中国四大菩萨是代表修学的层次,从哪里学起?从地藏学起。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,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设,如果不是一个好心,不是一个善心,那就无从修学。地是心地,藏是宝藏,宝藏是比喻智慧德能,我们真心里面含藏著有无量的智慧德能,那叫地藏。你要能体会得,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开发出来。用什么方法来开发?孝敬,所以这个经是佛门的孝经。孝敬如何落实?我们在最近讲经常常提起,要把一切有情众生,看作自己「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」,你要把孝敬落实到这个地步。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父母,就是未来的诸佛。自己父母你懂得尽孝,未来诸佛你就能尊师,这是孝敬的落实。我曾经说过很多遍,把他「当作」还是隔一层,「真的是」自己的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。不能把他「当作」,当作就远了,真的是。

  所以我勉励念佛堂所有这些护法的人,把每一个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,看作诸佛如来。你用这种心情,来服务弥陀村,来照顾念佛堂,你才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,经上所讲的诸天的天王、天神都来拥护。什么道理?真诚心感应的。这跟一般退休、养老院不一样。我们以孝顺心、以恭敬心来对待一切众生,不仅仅是念佛堂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们都以孝顺心、恭敬心来对待。心转变了,思想转变、见解转变了,这就是转凡成圣。

  建个道场不难,现在大家都有这个财力,难在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孝子贤孙,你到哪里去找?孝子贤孙是谁?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,他们才是真正的孝子贤孙,这个不容易找到。有这些人护念、有这些人拥护,拥护就是护法,这个道场才殊胜,这个道场才能成就人,一生当中往生不退作佛,所以这个道场希有就在此地,难逢也在此地。有道场,没有人来做详细的说明,深入的讲解,不行,不能相应。这个工作就要靠你们这些出家发心学教的同学们,你们要发心担负起这个使命。这一切大众,怎样与经教相应,怎样与诸佛如来相应,要靠你们认真努力的讲解劝化。请看底下这段经文:

  【所谓白毫相光。大白毫相光。瑞毫相光。大瑞毫相光。玉毫相光。大玉毫相光。紫毫相光。大紫毫相光。青毫相光。大青毫相光。碧毫相光。大碧毫相光。红毫相光。大红毫相光。绿毫相光。大绿毫相光。金毫相光。大金毫相光。庆云毫相光。大庆云毫相光。千轮毫光。大千轮毫光。宝轮毫光。大宝轮毫光。日轮毫光。大日轮毫光。月轮毫光。大月轮毫光。宫殿毫光。大宫殿毫光。海云毫光。大海云毫光。】

  一共是十六句,三十二种毫光。这一段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,毫光顶门上放出来的,毫是指什么?白毫。佛的顶门眉中间有两根白毫。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,我们常常念赞佛偈「白毫宛转五须弥」。佛的报身很大,他这两根白毫是盘旋在一起,在眉间好像一个珠子一样,其实它不是珠子,是两根白毫盘转在一起,佛常常白毫放光。注解里面讲「毫相是一,即用之体。光色不同,即体之用」。这说明十六句是一桩事情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《华严经》上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的法界。三十二句,注解里面它也是分三十二句来讲,三十二就是一,毫相光,「多即是一」。毫光里面有种种颜色,各不相同,「一即是多」。说「一」是讲体,说「多」是说作用,体虽然是一,作用不同。在此地,青莲法师注解,他引用《法华文句》,用五色来比喻五道,青色譬如地狱因果,黄色比喻饿鬼因果,赤色表畜生因果,白色表人天因果。这里面分大色、小色,小色像是比喻二乘,大的色像是比喻菩萨;后头还有,短的色像譬如别教菩萨,长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,佛的因果就是圆教的菩萨。

  「诸文开合随意」,经文的讲解可以意会,没有一定的说法,就像《华严经》里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随著你自己的见地,你看得深,解得就深,你看得广,说得就广。可是深广还要契机,因为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不是自受用,是为了利他,一定要观察听众的根机,他能接受多少,你就讲多少。如果只随自己的境界去讲,听众未必能接受,他不能接受,这就是说法不契机,契机契理这才是如来说、菩萨说,我们应当要学习。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,契理不契机,这不是佛说。对於这种现象,佛讲得好,闲话,闲言语,契理不契机。不能说你错,但是听众听了不懂,不能领会,一点好处都得不到;闲言语,要说得不好听就是废话。如果契机不契理,佛说那是魔说。佛菩萨说法可贵之处契机契理。契理与性德相应,契机是适合听众的程度,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。天台家表法这个意思,末后有两句说得很好,「此由法华九界同归,三乘咸会」,这两句话说得好。九界是指九法界,三乘是讲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也有人讲五乘,五乘再加上人、天。像净土里面所说的「五乘齐入报土」,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
  下面这是第一个『白毫相光』,第一说白色,白色是本色,这个说法是随顺众生说,众生都认为白色是本色,佛是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也说白色是本色。为什么?只有白的它可以能接受所有的颜色,一张白纸你要去画画,你会画得很舒服,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,如果是彩色的纸给你画画,你就觉得很困难。红色的纸不能接受红色,一定要跟它不同的颜色才能显示出来,蓝色的纸不能接受蓝色,唯有白色的纸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,所以用它来表本色。佛的白毫在两道眉的中间,此地它有表法的意思,在注解里面第六行,「《大论》云」,《大论》是指《大智度论》,《大智度论》里头有这么说法,「白毫眉间峙,白光逾琉璃」,第一句说白毫的位置,在两个眉的当中,它放光的时候超过琉璃。下面的意思就很重要,「在因行布施时,适可前人意,起自在业因缘」。这几句话非常重要!如来相好里面白毫相是怎么修来?修布施。布施什么?很适合受布施人的意思;换句话说,你的布施正是他的需要,这种因行能感得白毫的果报。

  「起自在业因缘」,这句话说得好,佛得大自在,我们今天为什么得不到自在?我们也修布施,结果布施怎么样?未见得如人之意。或者是你修布施,你发心很勉强,发心当中有疑虑。譬如救灾,我们眼看大陆上这些灾难,这一次空前的水灾,许多人想布施,布施又怀疑:我这个布施的钱能不能到达灾民手上?会不会给中间人剥削去?疑虑重重,不敢布施,想布施又不敢布施,你怎么会得自在!类似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。知道这个好事想做又不敢做,修布施的时候想得太多,考虑太多,你得的果报就不如意。佛在普通经上讲,财布施得财富,你赚钱赚得不如意,赚得很辛苦,那就是你修财布施的时候不如意,你布施得不痛快,布施很辛苦,将来你得的果报也很痛苦,也不自在,就这个道理。佛的白毫相,那是布施得很自在,布施得适合人意,才成就这个相好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