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萨本愿经 (第二集) 1998/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4-012-0002
昨天讲到经题,介绍了「地藏菩萨」,今天我们接著再介绍「本愿」。题目对我们修学关系太大了,必须要很清楚的理解。许许多多的同学们不能说他不用功、不能说他不精进,为什么得不到成就?实在是因为对於心地宝藏没有真正认识清楚。世间人在过去无论是哪一个行业,尤其是读书人,佛法更是不例外;世法里面重视立志,一个人没有志向,他的一生奋斗努力没有目标,当然不会有结果。佛法讲发愿,发愿跟世间人所讲立志是同样的意义,一定要发大誓愿。我们的愿为什么发不出来?这个道理并不难懂。佛常常在经上做比喻,譬如一个植物,种子为什么它不能够发芽、不能够生长?是这个种子没有放在地上。我们把种子放在桌子上、放在茶杯上,它永远不会发芽成长。所以愿一定要有个依靠,依靠什么?依靠大地、依靠心地。心地不明,愿怎么能生得出来?一定的道理。树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、茁壮、开花结果。
诸佛菩萨的大愿都是从心地上建立,所以地藏两个字就很重要。为什么说修学大乘从「地藏」开始?你的愿心是从地藏建立,你的「行」也是从地藏建立。心地里面含藏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才艺,你才能发挥得出来。如果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宝藏,你怎么样苦修都不会有成就。在此地讲愿是种子。《华严经》里头把信心比喻种子,也非常有道理。你不信,你的愿从哪里生?
「愿」称之为「本愿」,上一堂跟诸位略略提过。「本」有两个意思:从事上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曾经发过这个愿,发这个愿,你为什么没成就?愿是发了,不是从心地上发,不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发的。从哪里发的?从意识心里面发的,妄心里面发的;妄心是生灭心,所以你那个愿会灭。如果从真心里面发的,这个愿就不会灭,真心不生不灭,这个愿发了之后,不会退转;从妄心里发的会退转。缘消失了,愿就没有了,这一生再投生到人间来,又遇到佛法,把从前的愿心又勾引起来,就这么回事情,所以称之为本愿,这个意思浅。
深一层的意思,「本」就是真如本性,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这叫本愿。诸位要晓得,果真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,你就不是凡夫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法身大士。因为你会用真心,用妄心是凡夫,用真心是菩萨。你们都学过《百法明门》,法相唯识入门的一个课本。《百法明门》里面给你讲「同生性、异生性」,这两个都是此地讲「本」的意思。异生性就是用妄心,「异」是不一样,跟佛菩萨不一样,用的心不一样;佛菩萨用真心,你用妄心,你跟佛菩萨有差异就叫「异生性」。哪些人是异生性?十法界都是异生性。别说六道凡夫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跟十法界里面的佛,像天台家所讲藏教佛、通教佛,都是异生性。
哪些是同生性?「同生性」就跟诸佛如来用同样的真心。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:「转八识成四智」,这就是用真心,那就是同生性。「同」是跟诸佛如来相同,跟佛用的是同样的心,用真心。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满月,如果你会用同生性,你好比是初二、初三的月牙。月牙虽然跟满月的光不一样,但是都是真的,都是真正的月光,不是假的。异生性,古人把它比喻水里面的月亮,是月亮的影子,那个叫异生性,那个不一样,不是真的。虽然是月牙,像初住菩萨、十住菩萨真的是月牙,到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辉,到如来果地上那就是满月,统统用的是真心。从真心里面建立的信心,从真心里面发起的大愿,这是本愿。这样的愿力,古德讲,经得起考验,什么样的狂风大浪,他也不会动摇;无论什么样的顺境、逆境,他决定不会为境界所动。为什么?他那个愿是从真心里发的,他是依真心。如果不是依真心,是妄心发的愿,这个愿力不强,愿力很弱,很容易被境界所转,很容易迷失方向,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。
真心就好比是大地,真心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,立愿就是本。然后你的行持,我们讲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就好比树木的枝干、枝条、花叶、果实,自然就茂盛,所以愿要从真心里面发。真心必须要肯定自己心地宝藏,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你要肯定。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,从这个地方发起大愿。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,可是在生活当中依旧还是妄心作主,一妄一切都妄,不会说我发的心、发的愿是真的,其他的生活是妄的,没这个道理,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。由此可知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把虚妄的习气改掉,要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,不叫做修行,那是假的,假修不是真修。真修,不仅仅是宗门里面著重提倡从根本修,所以禅宗成就快,根本是心地,教下又何尝例外,净宗也不例外。净宗如果用真心修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,不会生方便有余土、凡圣同居土。可是净宗的确是个方便法门,其他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门,如果不用真心就决定不能成就。但是净土宗好处就在此地,妄心也能生凡圣同居土,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。烦恼习气断不尽的人,如果能够依照净宗经论所讲的道理、方法去修学也能成功、也能往生,这是净土无比的殊胜。
所以发愿,你是根据什么发的,你是从哪里发出来的?我们不能不晓得。我们再说落实到事相上,事相里头有通、有别。通是共同的,一切菩萨、一切诸佛共同的大愿,这就是「四弘誓愿」,四弘誓愿是通愿。这个愿从什么地方建立?发生起来的?是从自性里面的般若跟慈悲,你没有智慧发不起来,没有慈悲也发不起来。因为有智慧、有慈悲,见到众生苦,特别是六道里面众生,无始劫以来堕落在六趣流转,没有办法出离。佛菩萨见到,所以发起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一愿是从这个地方发的。
在四谛里面依「苦谛」而发的,我们发愿是不是依这个?现代的众生比古时候众生的苦,不晓得要加多少倍。不觉悟的人,他的心思愚昧,观察世法含糊笼统,看不清楚。科技是给我们带来生活上一些方便,今天的声光化电,古时候没有,可是你有没有想到我们享受科技的方便,付出多少的代价!你要仔细去思惟,那是古人所讲得不偿失。我们得到的受用很小,时间很短暂,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,不成比例。换句话说,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、明白一点,把我们在六道受苦的时间加长了,在六道里面受的苦难加重,你说值不值得?为什么是这个现象?这种物质文明的生活,增长我们的贪瞋痴慢,远远不如古代;古代这种生活一般人贪瞋痴慢的意念有,比现在薄。换句话说,他轮回的时间可以缩短,六道里面受苦可以减轻,我们今天不然。不要说很久了,半个世纪之前,还没有听到人说地球病了,生态环境不平衡了,没有听说过;空气污染、环境污染,没听说过。五十年前、一百年前,没有!哪有这些名词。
现在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,可是带来的灾害,你就没有想到。如果这些科学家要豁然觉悟了,这负面的灾害太大,我想他这个科学技术就终止,不再发展、不再去做了。一个头脑很清楚、很冷静的人,才能观察得出来。所以众生苦,物质文明虽然进步,众生比从前生活得更苦。物质上享受有一些方便,可是精神上的痛苦,人人都不能够避免。你今天在这个社会上,你有很多的财富、有很高的地位,依旧不能避免。哪有古时候的人那种生活悠闲自在。我们在古文里读过很多,从前做官的人、做地方首长的人、领导的人工作不繁忙,每天一、两个小时事情就办完了,其余时间读书、写字、画画、游山玩水,过的是诗情画意的生活。哪里像现在人过的是分秒必争,这个日子有什么过头,这么紧张、这么痛苦。明白事实真相还愿意到人间来投胎吗?他不会来了。觉悟的人只有佛与大菩萨来,来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,实在讲,四弘誓愿里这一愿才叫真正的本愿。
要发愿度众生,自己一定要能给众生做榜样、做模范,那就是德行。众生为什么受苦?因为烦恼不断,见思烦恼天天在增长、天天在扩大,这个事情果报就不可思议。所以佛菩萨要做一个好样子,断烦恼。世间人犯了错误,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增长贪瞋痴慢,不择手段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,不知道因果的定律。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,其实这个话是错的,依旧不了解事实真相;明了事实真相,我们知道损人决定不利己,没有这个道理。只有利人才会利己,这才是一定的道理,损人哪能够利己?可是他们迷惑颠倒,以为自己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别人损失我们就得利益,这是妄想,这是造极重的罪业。所以《了凡四训》我们要推广,让这些人多念念,然后才晓得每一个众生一生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来的,依旧是你命中所有的。你命中没有,你试试看,你去抢人家,看看你能不能抢得到?你命里头没有,你还没有动手,已经被警察抓去了。换句话说,你能够偷得到、你能够抢得到、你能够霸占得到,统统是命中所有,不用这些手段也能得到,那你何苦!所以明白人常讲,「君子乐得作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」,这个话就是说你一生的福报是你前世修的,你命里头有这个福报,任何力量挡不住,你决定会得到,你决定丢不掉,何必用这些不正当的手段,错了!
佛菩萨在世间给众生示现最好的榜样,你们用不正当手段得到,我用正当的方式,我也得到。为什么要干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!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!佛菩萨做这个样子,所以才有第二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最重要是断给别人看,一定要为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,建立自己的德行,才能被社会广大的群众敬仰。你这个人有道德,他才愿意跟你学,你劝他,他才会听;自己德行要有亏欠,你说的真正是好话,人家听了怀疑,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。所以未度众生,先要示现德相。
德行的标准也没有一定,要看现前的状况,这一个时代、这一个地区一般众生犯的是哪些毛病?针对於这些病态下手,才能收得到效果。现在众生贪心重,贪图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菩萨示现首先就要放下名闻利养,舍弃五欲六尘,就得从这个上面下手,这叫自利利他;成就自己,感化众生。如果光是讲经说法,自己不能够身体力行,别人听了会有疑惑;你自己说得这么好,你自己为什么不肯做?换句话说,你就收不到度众生的效果。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、说到,先要把它做到,然后你再说,大家才没话说。其次的是我先说到,然后我自己也能做到,要兑现。
现在众生烦恼重,现在众生忘本,连儒家都明了「本立而道生」,本忘掉了,这怎么得了?「本」是什么?地藏本愿,本是「孝顺父母、奉事师长」,这是本。所以我们要提倡孝道,要提倡「知恩报恩」,不仅是口头说,我们要做到。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只看利害,今天给我有利,我们做朋友,我恭敬你、巴结你;明天没有利了,就是路边人,不相识了。如果有利害上冲突,那是敌人,这是什么社会?如果叫这个社会不乱,不可能!
提倡孝道、提倡纪念祖先,现在佛门还在做,清明祭祖、中元祭祖、冬至祭祖,一年三次重大的祭祀节日,提倡孝道。我是一生福薄,前生没修福,这是佛经里头说「修慧不修福」,可是我还没有落到「罗汉托空钵」,我还没有落到这个程度,还能勉强维持温饱。我如果有大福报,给诸位说我不建寺庙,我建祠堂,提倡孝道。这个话我说了几十年,希望能建祠堂,建百姓宗祠,每年这三个节日举行重大的祭祀,在这里头宣扬孝亲。现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,很遗憾。譬如说我们清明、中元、冬至祭祀,祭祀节日应当是七天。前面几天是讲解孝道、表扬孝道,最后这一天才举行仪式,这个就有意义。否则的话,徒具形式,什么叫孝?孝的意义在哪里?不知道,这很难收到效果。
我们国家将孔子的诞辰订为教师节,这是纪念老师,一年有一次。凡是祭祀现在都应当是七天,要把为什么要修孝道?为什么要重视师道?给社会大众讲清楚、讲明白,这个祭典才有意义,才不至於仅仅落到形式上。就连我们平常佛门里面一些仪规,譬如净宗学会成立之后,馆长提倡三时系念的佛事,所以我们把三时系念详详细细讲过一遍。做三时系念之前,一定要把三时系念讲过。要拜梁皇忏,一定要把梁皇忏从头到尾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然后大家去拜忏,这个心才相应,才能收到效果。对於里面的理、事、境界一无所知,照那个模式去做,收不到效果。所以古人这种忏悔,确实有不思议的力用;现在人我们修这个忏悔见不到效果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人人对这些理论、境界都清楚,那不必讲解,来修这个仪式,行!现在人都不懂,对这些仪规都不了解,所以必须预先要上课。
世出世间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中国儒家以孝道为基础,所谓是《六经》,皆是《孝经》的注脚。同样一个道理,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可以讲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,都是《地藏经》的注解。诸位真正能深入,你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这两愿是观察四谛而建立。能观察四谛是智慧,能发起这个大愿是慈悲;智慧、慈悲都称性,从性地上建立,这叫本愿。就像菩萨一样,菩萨用什么来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?菩萨用「道」、用「灭」。这个道,诸佛如来过去也是凡夫,他是从凡夫修成的;诸佛如来从凡夫修成佛道,这个途径,这个道路,成佛之道。他怎么样修成的?将他们的经验,将他们的方法传授给还没有发心的这些凡夫,迷惑颠倒的这些凡夫,所以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菩萨先做出修学的榜样给大家看,告诉大家这是正路,这是真理,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要让他觉悟,让他跟你一起学习。
从哪里学起?从孝亲尊师学起,世出世法都不例外。现在这个世间孝道没人提倡,渐渐的消失、淡忘了。而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他不懂得孝道,他怎么会懂得尊师重道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学生不敬老师,不足以为怪,你要责怪他,你自己就错了。要把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看作正常的现象,现在是这么个时代。如果看到有一个懂得孝亲尊师的,那是很不平常,换句话说,那不是凡人。谁教他?没人教他自己会,那不是再来人是什么?他不是凡人,换句话说,佛菩萨再来应化的,凡夫是决定做不到的。凡夫你去教他,他都不能接受,他怎么会自动做到!
今天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是生大慈愍心,不但你不敬他,还要毁谤他、还要糟蹋他、还要侮辱他,这都是大风大浪,佛菩萨应化在其中,如如不动,为什么?他的本愿是从真心本性建立的。无论你怎么样糟蹋,佛菩萨示现到后来,总会有一天你会觉悟,你会悔过,这个要用长时间来感化众生。佛菩萨晓得一切众生必定会受感化,因为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了,不是短时间他能够体悟,需要一段长时间,需要一段深化,他才能感动、才肯回头。然后认真努力去学习,达到续佛慧命,帮助众生、成就众生的教学目标。
「孝亲尊师」这四个字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行。你要是明心见性,你一定会做得圆圆满满;你做不到,是你没见性,你在迷惑颠倒。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,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?一定要性修才能够见性,现代人修学见性就难了。倓虚老法师在《念佛论》里面跟我们讲,他说,他一生当中没有见过明心见性的人,不但没见过,也没听说过。他说参禅得禅定的人,他见过。参禅得禅定,果报是生四禅天,这个很了不起,但不能出三界。参禅要明心见性才能出得了三界,如果不能明心见性,出不了三界。这就是他老人家讲,在我们这个时代参禅不如念佛,念佛能带业往生,往生是出了三界;不但出了三界,而且出了十法界。他是天台宗的祖师,他是念佛往生的,往生的时候坐著走的,很难得。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念佛往生的人很多,大概是受智者大师的影响,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。后来他们的祖师统统都念佛,虽修止观,不舍念佛,真正得力还是念佛。可是止观的修学,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,这是真的。我们古人常讲「禅净双修」,天台宗确实如是,它真的是禅净双修。
所以孝道就很重要,很重要!过去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,「孝」这个字,这个符号就是代表我们真心本性。中国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见的,这个字的形相、样子是会意,叫你看到这个字,体会里面的意思,这个符号的意思。这个符号「孝」上面一半是「老」字,下面一半是「子」,这两个集合起来称之为「孝」;这是说明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,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,过去无始;下一代还有下一代,未来无终;无始无终是一体,这从竖的说。有竖当然就有横,所以这个符号实际上代表什么?佛法里面所讲「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」。十方、三际是一不是二,换句话说,十方、三际是一个自己,这不就是佛法讲的法身!法身就是讲十方、三际是一不是二。「孝」这个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身理体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生的,都是从孝生出来的,不孝怎么行!
孝就是一心,孝就是一真,孝就是法界,我们修学大乘人对这个不能不懂。所以修学以它为根本、以它为基础,从它这里面生出大慈大悲,就是观音法门。大家晓得观音千手千眼,表什么?表眼到、手到。看到众生有苦了,立刻就去帮助他,千手千眼表这个意思。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,文殊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?普贤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?我们佛堂里面两旁边供的是文殊、普贤是千手千眼,地藏菩萨也是千手千眼,任何一尊佛菩萨都是千手千眼。千手千眼代表眼到、手到,表这个意思,不是真的一千只手、一千只眼,实在就是我们世间人常讲双手万能,观察入微双手万能,表这个意思。这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去学习的。
对众生,帮助众生终极的目标,一般讲目标有三种。最下等的目标是解决众生现前的困难,帮助他一生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,这是下等近程的目标。中程的目标,是要帮助他来生还要得福,不能说这一生享福,来生堕三恶道,那就可怜、那就错误了。这一生享福,来生继续还要享福,更希望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还要大一些,比这一生更殊胜一些,这是中程度生的目标。远程、大的度生的目标,是要帮助他圆满证得无上菩提,换句话说,帮助他成佛,这个目标才真正是达到圆满。佛菩萨教化众生,为什么特别赞叹净宗法门,净宗法门这三个目标统统都含摄在其中,实实在在说这是大圆满。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,尊他是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就是他教化众生、他度众生,三个目标都圆满。而且确确实实净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。
《观经》的净业三福,一开端就教我们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。从前人懂得,所以作父母教儿女哪一桩事情最重要?「尊师重道」,他不是教别的。老师教学生第一重要的课程就是「孝顺父母」。所以一个小孩从小接受这个教育,少成若天性,从小灌输、从小教导,在他心地、在他阿赖耶识里面根深蒂固,永远不变,他能够尽孝。孝里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间法,在此地不能细说。在家能孝亲、能友爱兄弟,这就是「悌」;能报效国家,就是「忠」。所以八德:「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」,孝是个根本,其余七个都是孝表现在不同事相里面,给它建立的名相,其实就是一个「孝」字。
在佛法里面三学、四摄、六度,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个「孝」字,世出世间的正法决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一个道场的建立,大众在一起薰修,为什么第一部要讲《地藏经》?道场硬体的设施建立了,建立之后我们得到这个硬体,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软体,就是心理的建设。心正则行正,与道就相应,与心性相应,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。
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特别殊胜之处,孝是从度母亲做起,一个人在世间最亲密的是母亲,父亲还次一等。一个婴儿出生下来,时时刻刻不离母亲的怀抱,受到母亲的关怀、照顾,恩德无与伦比,所以讲孝亲第一个是母亲。这个经里面我们看到地藏菩萨,地藏菩萨就是修学地藏法门的这个人,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。凡是修学孝亲尊师的这个人就是地藏菩萨,凡是修学慈悲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,这个意思我们要懂。我们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萨才能圆成佛道,这就是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真正的意思。我们要学地藏的孝敬,要学观音的慈悲,要学文殊的智慧,我们现在讲理智,要学普贤菩萨的落实,这不是一个身具足了四大菩萨。四大菩萨再要细分,就是无量无边一切菩萨,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。
从这个地方诸位也就能体会到,《华严》、净宗经典里面所讲「一即一切」,一个法门决定含摄一切法门。地藏孝敬,孝敬里面当然有慈悲,孝敬里面有理智,孝敬落实,一个地藏就具足观音、文殊、普贤,不是统统具足了!普贤菩萨实践,实践里面必定有孝行、必定有慈悲、必定有智慧,那不是一个菩萨又具足一切菩萨!所以才给你讲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法法圆融,法法无碍,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议。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他是为母亲发心,这比什么都亲切。教给我们孝顺心怎么样生起?度母亲。母亲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,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地方、在哪一个时候,念念不忘。念念不忘是在心上,为报母恩,不但我们不可以做错事,连一个恶念都不能生起,为什么?对不起母亲,这不是母亲对儿女的期望。每年举行一次祭祀,那是提倡孝道、扩展孝道,用意是在此地,是利他的。「念念断恶、念念修善」,这是孝母亲的这个心约束我们必须要这么做。你说这个孝的力量多大!推动我们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。
从孝母亲使我们联想到教导我们的老师,没有老师,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,所以老师的恩德不能忘。朴老提的「知恩报恩」,这四个字是世尊在《大般若经》里讲的,二地菩萨修学的法门。二地菩萨在《大般若经》里所说的主修有八个科目,知恩报恩是其中的一个科目。在这个时代特别值得提倡,现在社会忘恩负义的人很多,忘恩负义是罪行、是过失、苦报;知恩报恩是正行、菩萨行,果报是乐报,不一样。今天社会这些大众犯些什么过失,我们要针对过失来加以辅导、来加以帮助,这样就对了。是因母亲发心,这太亲切了,这样的教学使我们体会到,世尊高度智慧、圆满智慧,极其善巧方便达到了极处,让我们听到、接触到,不能不信,不能不学。所有一切善法、所有一切善行,都是从孝顺母亲、救度母亲而衍生出来的,这真正是根本。我们在菩提道上的正行、成就愈是殊胜,对母亲的孝敬就愈是圆满。所以我常说孝道做到究竟圆满的只有一个人,成佛;圆教的佛果,达到究竟圆满。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孝道还欠缺一分。
我们为什么要发心度众生?为什么要发心断烦恼?为什要发心学法门、成佛道?为报母恩。我们不这样做,对不起父母,特别是母亲。如来的正教大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所以「四弘誓愿」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愿、本愿。地藏菩萨特别以无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众生,众生受的苦难愈多,菩萨的悲心愈重,所以经上称他「永做幽冥教主」。幽冥是地狱,菩萨的誓愿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」,悲心到了极处。地狱这个苦难的地方,一般人不愿意去,别人不愿意去的,他去;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头,他肯吃。在地狱里面一定要现地狱同类身,不现同类身,怎么能教化众生!要修同类行,地狱众生受哪些苦,菩萨在里头也要示现受哪些苦,不能特殊,不可以例外,这才能够感化地狱众生觉悟、忏悔、回头。所以是忍苦忍难,大慈大悲,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,让我们修学大乘初发心的人要学地藏菩萨。我昨天给诸位提示,「幽冥」另一个意思就是「谦虚卑下」,永远在别人下面,认真努力修学教化众生,名闻利养种种一切享受,奉献给别人,自己永远处在下位,这是幽冥的意思。经题的别题就介绍到此地。
末后有个『经』字,「经」是通题。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,我们都尊称为「经」。这个称呼是顺著中国人的习惯,佛法没到中国之前,中国人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训都称之为「经」。像儒家有《十三经》,道家老子尊称为《道德经》,庄子尊称为《南华经》,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这样称呼。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,中国人对它尊敬,同样也称之为经典。根据经典里面的解释,梵文原文称为「修多罗」。修多罗它的本意是线,因为过去佛经是用贝叶写的,写好之后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,所以叫做线。中国人对这个线不尊重,中国人尊称为经。
修多罗里面,通常讲有五个意思。
第一个是「涌泉」的意思,像泉水从地上往外面冒出来,这是取佛所讲的义趣无穷;我们现在讲很有摄受力,愈读愈有味道。不像世间人的文字,世间文字诸位要是看报纸、杂志,看一遍不会想再看第二遍,为什么?一遍的味道就尽了、就没有了,这个味道很淡,不浓。世间好的文学作品,大家喜欢看、喜欢读,可是如果读到十遍、二十遍、三十遍,就不再想看了,它这个味道就比报纸、杂志浓得很多,它可以让你看个十几遍、几十遍。可是经典就不一样,经典的味道永远不会衰退,我们可以做个比较。在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,四大小说:西游记、水浒传、三国演义、红楼梦,这是中国著名四大文艺小说;你能看多少遍?看个十遍、二十遍,不想看了。给诸位说,我看过十几、二十遍,那是我做学生时代。那么大的书,我告诉诸位同学,这本书我从头到尾看一遍顶多一个星期。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看中国古典文艺小说,我看到初中一年级以后就不看了,这东西没味道了。可是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古文》,你从小学念到胡须白了还有味道,还是津津有味,不一样,意味无穷。佛经的味道就更浓了,诸位如果能够契入到佛的大乘经典,世间的典籍不再想看。我过去在初学的时候,对於心理学很有兴趣,找了不少心理学中国、外国的名著,没看完。以后接触到佛法,接触到佛法的法相唯识,这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学跟法相唯识来做比较,那差得太远了。佛法的味浓,像泉水往外涌。
第二个意思是「出生」,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。所以佛经读了之后,你的心善,你的行善,自自然然就善,把你的性德引发出来,这个善不是学的。
第三个意思是「绳墨」,绳墨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标准,是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、利害的一个决定的标准。绳墨是比喻,大概在中国现在还有,木匠锯木头用个墨斗拉一条黑线,然后跟著锯;现在西洋人已经不用这个东西,它的意思就是标准。
第四个意思是「显示」,它能够显示真理。
第五个意思是「结鬘」,结鬘就是贯穿诸法,要用我们现在讲就是科判,就是章句之学;它的文字组织自始至终一脉相承,有条不紊,取这个意思。文字结构严整,它思想体系就很清楚。修多罗有这五个意思。
还有多意,是像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就讲十个意思,《华严》是以十代表圆满。可是我们通常解释经的意思多半是用「贯摄常法」四个字来解释,普遍也讲得很好。「贯」就是贯穿,结鬘的意思,佛的说法很有条理、很有层次,有条不紊,这就是科判之学。中国在后期学术界里面有所谓章句之学,实在讲章句之学就是从佛经科判之学变过来,佛法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很深。拼音也是从华严字母里面学到的。这是贯的意思。
「摄」是摄受,就是刚才讲涌泉的意思,这里头其味无穷,能摄受人心,让你接触到、读到之后欲罢不能,你会非常欢喜,它有这个力量。而且这种法味永远不衰,愈深入愈浓厚,这是世间任何书籍都办不到的,它有这么浓厚的摄受力。「常」是说它所讲的理论方法永远不变,超越时空。古时候三千年前,遵循这些理论、方法修学得成就,现在三千年后的现代人,用这个方法、用这个理论,同样能成就,超越时间。古时候印度人用这个方法能成就,现在中国人用这个方法也能成就,超越空间。超时空的作品,这是真理。「法」就是法则、规矩,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你决定成功。经典具足「贯摄常法」四个意思。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,合起来这个经的题目是「地藏菩萨本愿经」。
我们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,成就自己地藏法门。以这个为基础,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,建立净土的佛法;离开这个基础,给诸位说,无论什么佛法统统不能建立。所有大乘法、净土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离开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,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真正学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,这个法门不能不重视,不能不认真去修学。古德在讲经之前还有玄义,里面的内容也非常之美满,我们限於时间,这个部分就把它省略,好像我过去曾经讲过。是不是留著有录音带,我也记不清楚,留的东西也很多,如果有,诸位可以找出来做参考。
下面我们看人题,就是翻译本经的人。
【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】
佛经里面翻译的人很重要,也是让我们生起信心。佛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,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。拣别它不是伪造的,它不是驾乩扶鸾、神仙来降的,那个不能够令人生信。扶鸾这桩事情,我很小的时候,好像是念小学的时候,在福建,我看到福建扶鸾的风气很盛,我看他们那个作法我有信心。因为扶鸾的人,扶鸾在沙盘上,那个也很考究。鸾笔,也叫扶乩,叫乩笔;他们刻一个龙头,龙的舌头撑下来的时候就是那个笔杆。用一个小畚箕,也装潢得很美观。扶鸾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、卖柴的,那个时候在抗战之前,一般家里面没有自来水要买水,专门有人挑水卖的,这些人不认识字;还有卖柴的。没有念过书,不认识字,就在马路上随便找他们来,请他们来扶。所以沙盘上写的字我们在旁边都认得,他写的是规规矩矩的,一点都不潦草,一笔一画写出来,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能够写几十个字,再把它记录下来。我对那个很相信,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不认识字,尤其不是固定的人,随时找来的,我很相信它。可是我在台湾看到那个扶鸾,我就不相信。为什么?扶鸾的人是固定的一个人,而且乩盘一开动的时候,那个里面动的我们怎么看一个字都看不出来。而且他口里念的,半个小时念一、两千字出来,所以看到那个我不相信。那个大概是伪造的,不是真的。佛经不是这些鬼神鸾笔所写,确确实实是从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。所以有翻译的年代、有翻译经的场所、有翻译的人,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。
「译人」这个题里头,朝代是代表时间,这是唐代,唐朝的时代。翻译的法师,我们也要知道。古时候的译经不是一个人,有译场是国家建设的,就是译经的场所。参加译场工作的人很多,它里面的执事也分配得很细。译人是译场的负责人,好像译经院他是院长,所有这些翻译的都用他的名字,他负责任;像一个机构里面的长官一样,做这个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。里面法师、居士都很多参加译经的工作;经译成之后,用他的名字,他负责任。正如像政府组织一样,政府的长官,一个市长发布所有这些文件、公告,都是他底下秘书、科员、科长替他拟的草,他看过发布,他盖印,署他的名,他负责任。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,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。
这位法师是『于阗国』的人,于阗在我们现在的新疆,在唐朝时候是西域的一个小国。这是说明法师的籍贯,他是哪里人,他出现在什么时代;唐是代表时代,于阗国是代表他的籍贯。『三藏沙门』是代表他的学历。通常称为三藏法师,他老人家客气,不敢称法师,称沙门。沙门是个很谦虚的称呼,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生,是在学习的,不敢称师,称为学生,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,我们是同学。「三藏」,这是一定要冠上去的,如果不通达三藏就没有资格翻经,翻经的法师一定是通达三藏,才有资格翻经;经、律、论三藏他都通达。「沙门」是梵语,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称沙门,不一定是佛教。其他宗教里面出家修行的,像婆罗门教、瑜伽、数论,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称为沙门。沙门这个名称传到中国来之后,就变成佛家出家人的专称,它的意思是「勤修戒定慧、息灭贪瞋痴」,这就称之为沙门。这是法师谦虚的称呼。
『实叉难陀』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,翻成中国意思称为「喜学」,欢喜学习。『译』是翻译,这就不多说了,是实叉难陀大师译出这部经。法师在中国还有一部就是现在大家所读诵的《八十华严》,八十卷的《华严》也是他老人家翻译,所以对於中国佛教很有贡献。我们在此地读经,对於传法的人这种大恩大德,我们也不能够忘记,没有他翻译,我们就读不到这部经典。没有祖师大德代代相传,我们也没有缘分见到这部经,所以对於历代祖师我们都以感恩的心来看待。感恩一定要报恩,报恩就要认真的学习,这才是真正的「上报四重恩」;能报恩,必定能「下济三途苦」,所以报恩、度苦是一桩事情。你这个报恩之行,让众生看到之后,能够生起感发,能够觉悟、能够回头、能够改过自新,就收到度化众生真实的效果。
本经经文一共十三品,第一品是序品,但是它的品题叫《忉利天宫神通品》。在这品经里面佛为我们说明,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,他在这个世间示现修学、成道、教学,所谓转法轮、度众生。教化众生的缘分,快要到终结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要示现灭度,在这个之前,特别为我们示现报母亲之恩。我们在经典里看到,世尊出世之后,他的母亲就过世了,母亲生在忉利天,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。在忉利天住了三个月,为母亲说法,就是说的这一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忉利天宫这一次的法会非常非常殊胜!世尊为我们说出地藏菩萨过去因地当中,度母亲的这些公案因缘,就是我们一般说的「故事」。希望我们听了之后能够感发,学习效法地藏菩萨,奠定大乘修学的基础,这是这一品经的义趣。
现在我们看经文。经文一开端:
【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忉利天,为母说法。】
这跟其他经典开端有一点不相同。『如是我闻』这四个字简单的讲,是集结经的人他说的,阿难尊者说的。「如是」这一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是「我」,我是阿难尊者自称,亲自听佛所说的,不是传闻。就像李长者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,阿难尊者为我们复讲这一部经,字字句句如佛所说、是佛所说,决定不敢掺丝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,这是「如是我闻」这四个字的意思。『一时』,实在讲这个时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,佛在灭度之前的三个月。但是还是用「一时」好,「一时」有感应道交的时候,师资道合的时候,所以一时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浓,非常非常的圆满!如果记载年、月、日、时,这个法门就算是过去了,不会再来;一时是个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像过去天台智者大师,他老人家读《法华经》,不知不觉当中他入定,定中他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,他还在那里坐了,听了一会儿。出了定之后告诉别人,世尊在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法会没散。真的,就如世尊在《法华》里面所说:「世间相常住。」
近代爱因斯坦也说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同时存在。现在问题在哪里?过去跟现在跟未来,这个时间如何把它突破?现在科学家知道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同时存在,但是没有法子突破。如果要突破了,你就能回到过去,也能够进入到未来,换句话说,过去、未来什么事情你都知道、你都清楚。他们不晓得用什么方法突破,想用科学机械。而实际上我们佛法用禅定的功夫,你的定力愈深,你突破的面愈广。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,智者大师的禅定可以能够突破两千年,他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样子,距离释迦牟尼佛应该差不多不到二千年,大概一千七、八百年的样子。他能够突破这么大的一个时段,能够看到世尊依旧在灵鹫山说法,现在人所说的时光倒流,他能够回到过去,这证明「一时」有味道。「一时」是一心不乱的时候,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
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够走到过去?不能够走出未来?我们的心杂乱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太多,所以这个能力就失掉了。诸位要晓得,这个能力是本能,应该有的;应该有的本能,现在没有了,失掉了。所以佛教我们修禅定,净宗法门教我们念佛,一心不乱。你得一心不乱,实在讲你能够得事一心不乱,这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后没有问题,你决定知道。如果得理一心不乱,尽虚空遍法界、过去、未来的事情,你统统都晓得,你的能力就跟诸佛如来差不多。所以「一时」是正确的,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。
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昨天讲到经题,介绍了「地藏菩萨」,今天我们接著再介绍「本愿」。题目对我们修学关系太大了,必须要很清楚的理解。许许多多的同学们不能说他不用功、不能说他不精进,为什么得不到成就?实在是因为对於心地宝藏没有真正认识清楚。世间人在过去无论是哪一个行业,尤其是读书人,佛法更是不例外;世法里面重视立志,一个人没有志向,他的一生奋斗努力没有目标,当然不会有结果。佛法讲发愿,发愿跟世间人所讲立志是同样的意义,一定要发大誓愿。我们的愿为什么发不出来?这个道理并不难懂。佛常常在经上做比喻,譬如一个植物,种子为什么它不能够发芽、不能够生长?是这个种子没有放在地上。我们把种子放在桌子上、放在茶杯上,它永远不会发芽成长。所以愿一定要有个依靠,依靠什么?依靠大地、依靠心地。心地不明,愿怎么能生得出来?一定的道理。树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、茁壮、开花结果。
诸佛菩萨的大愿都是从心地上建立,所以地藏两个字就很重要。为什么说修学大乘从「地藏」开始?你的愿心是从地藏建立,你的「行」也是从地藏建立。心地里面含藏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才艺,你才能发挥得出来。如果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宝藏,你怎么样苦修都不会有成就。在此地讲愿是种子。《华严经》里头把信心比喻种子,也非常有道理。你不信,你的愿从哪里生?
「愿」称之为「本愿」,上一堂跟诸位略略提过。「本」有两个意思:从事上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曾经发过这个愿,发这个愿,你为什么没成就?愿是发了,不是从心地上发,不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发的。从哪里发的?从意识心里面发的,妄心里面发的;妄心是生灭心,所以你那个愿会灭。如果从真心里面发的,这个愿就不会灭,真心不生不灭,这个愿发了之后,不会退转;从妄心里发的会退转。缘消失了,愿就没有了,这一生再投生到人间来,又遇到佛法,把从前的愿心又勾引起来,就这么回事情,所以称之为本愿,这个意思浅。
深一层的意思,「本」就是真如本性,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这叫本愿。诸位要晓得,果真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,你就不是凡夫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法身大士。因为你会用真心,用妄心是凡夫,用真心是菩萨。你们都学过《百法明门》,法相唯识入门的一个课本。《百法明门》里面给你讲「同生性、异生性」,这两个都是此地讲「本」的意思。异生性就是用妄心,「异」是不一样,跟佛菩萨不一样,用的心不一样;佛菩萨用真心,你用妄心,你跟佛菩萨有差异就叫「异生性」。哪些人是异生性?十法界都是异生性。别说六道凡夫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跟十法界里面的佛,像天台家所讲藏教佛、通教佛,都是异生性。
哪些是同生性?「同生性」就跟诸佛如来用同样的真心。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:「转八识成四智」,这就是用真心,那就是同生性。「同」是跟诸佛如来相同,跟佛用的是同样的心,用真心。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满月,如果你会用同生性,你好比是初二、初三的月牙。月牙虽然跟满月的光不一样,但是都是真的,都是真正的月光,不是假的。异生性,古人把它比喻水里面的月亮,是月亮的影子,那个叫异生性,那个不一样,不是真的。虽然是月牙,像初住菩萨、十住菩萨真的是月牙,到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辉,到如来果地上那就是满月,统统用的是真心。从真心里面建立的信心,从真心里面发起的大愿,这是本愿。这样的愿力,古德讲,经得起考验,什么样的狂风大浪,他也不会动摇;无论什么样的顺境、逆境,他决定不会为境界所动。为什么?他那个愿是从真心里发的,他是依真心。如果不是依真心,是妄心发的愿,这个愿力不强,愿力很弱,很容易被境界所转,很容易迷失方向,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。
真心就好比是大地,真心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,立愿就是本。然后你的行持,我们讲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就好比树木的枝干、枝条、花叶、果实,自然就茂盛,所以愿要从真心里面发。真心必须要肯定自己心地宝藏,与十方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你要肯定。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,从这个地方发起大愿。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,可是在生活当中依旧还是妄心作主,一妄一切都妄,不会说我发的心、发的愿是真的,其他的生活是妄的,没这个道理,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。由此可知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把虚妄的习气改掉,要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,不叫做修行,那是假的,假修不是真修。真修,不仅仅是宗门里面著重提倡从根本修,所以禅宗成就快,根本是心地,教下又何尝例外,净宗也不例外。净宗如果用真心修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,不会生方便有余土、凡圣同居土。可是净宗的确是个方便法门,其他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门,如果不用真心就决定不能成就。但是净土宗好处就在此地,妄心也能生凡圣同居土,这个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。烦恼习气断不尽的人,如果能够依照净宗经论所讲的道理、方法去修学也能成功、也能往生,这是净土无比的殊胜。
所以发愿,你是根据什么发的,你是从哪里发出来的?我们不能不晓得。我们再说落实到事相上,事相里头有通、有别。通是共同的,一切菩萨、一切诸佛共同的大愿,这就是「四弘誓愿」,四弘誓愿是通愿。这个愿从什么地方建立?发生起来的?是从自性里面的般若跟慈悲,你没有智慧发不起来,没有慈悲也发不起来。因为有智慧、有慈悲,见到众生苦,特别是六道里面众生,无始劫以来堕落在六趣流转,没有办法出离。佛菩萨见到,所以发起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一愿是从这个地方发的。
在四谛里面依「苦谛」而发的,我们发愿是不是依这个?现代的众生比古时候众生的苦,不晓得要加多少倍。不觉悟的人,他的心思愚昧,观察世法含糊笼统,看不清楚。科技是给我们带来生活上一些方便,今天的声光化电,古时候没有,可是你有没有想到我们享受科技的方便,付出多少的代价!你要仔细去思惟,那是古人所讲得不偿失。我们得到的受用很小,时间很短暂,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,不成比例。换句话说,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、明白一点,把我们在六道受苦的时间加长了,在六道里面受的苦难加重,你说值不值得?为什么是这个现象?这种物质文明的生活,增长我们的贪瞋痴慢,远远不如古代;古代这种生活一般人贪瞋痴慢的意念有,比现在薄。换句话说,他轮回的时间可以缩短,六道里面受苦可以减轻,我们今天不然。不要说很久了,半个世纪之前,还没有听到人说地球病了,生态环境不平衡了,没有听说过;空气污染、环境污染,没听说过。五十年前、一百年前,没有!哪有这些名词。
现在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,可是带来的灾害,你就没有想到。如果这些科学家要豁然觉悟了,这负面的灾害太大,我想他这个科学技术就终止,不再发展、不再去做了。一个头脑很清楚、很冷静的人,才能观察得出来。所以众生苦,物质文明虽然进步,众生比从前生活得更苦。物质上享受有一些方便,可是精神上的痛苦,人人都不能够避免。你今天在这个社会上,你有很多的财富、有很高的地位,依旧不能避免。哪有古时候的人那种生活悠闲自在。我们在古文里读过很多,从前做官的人、做地方首长的人、领导的人工作不繁忙,每天一、两个小时事情就办完了,其余时间读书、写字、画画、游山玩水,过的是诗情画意的生活。哪里像现在人过的是分秒必争,这个日子有什么过头,这么紧张、这么痛苦。明白事实真相还愿意到人间来投胎吗?他不会来了。觉悟的人只有佛与大菩萨来,来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,实在讲,四弘誓愿里这一愿才叫真正的本愿。
要发愿度众生,自己一定要能给众生做榜样、做模范,那就是德行。众生为什么受苦?因为烦恼不断,见思烦恼天天在增长、天天在扩大,这个事情果报就不可思议。所以佛菩萨要做一个好样子,断烦恼。世间人犯了错误,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增长贪瞋痴慢,不择手段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,不知道因果的定律。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,其实这个话是错的,依旧不了解事实真相;明了事实真相,我们知道损人决定不利己,没有这个道理。只有利人才会利己,这才是一定的道理,损人哪能够利己?可是他们迷惑颠倒,以为自己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别人损失我们就得利益,这是妄想,这是造极重的罪业。所以《了凡四训》我们要推广,让这些人多念念,然后才晓得每一个众生一生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用不正当手段夺得来的,依旧是你命中所有的。你命中没有,你试试看,你去抢人家,看看你能不能抢得到?你命里头没有,你还没有动手,已经被警察抓去了。换句话说,你能够偷得到、你能够抢得到、你能够霸占得到,统统是命中所有,不用这些手段也能得到,那你何苦!所以明白人常讲,「君子乐得作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」,这个话就是说你一生的福报是你前世修的,你命里头有这个福报,任何力量挡不住,你决定会得到,你决定丢不掉,何必用这些不正当的手段,错了!
佛菩萨在世间给众生示现最好的榜样,你们用不正当手段得到,我用正当的方式,我也得到。为什么要干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!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!佛菩萨做这个样子,所以才有第二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最重要是断给别人看,一定要为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,建立自己的德行,才能被社会广大的群众敬仰。你这个人有道德,他才愿意跟你学,你劝他,他才会听;自己德行要有亏欠,你说的真正是好话,人家听了怀疑,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。所以未度众生,先要示现德相。
德行的标准也没有一定,要看现前的状况,这一个时代、这一个地区一般众生犯的是哪些毛病?针对於这些病态下手,才能收得到效果。现在众生贪心重,贪图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菩萨示现首先就要放下名闻利养,舍弃五欲六尘,就得从这个上面下手,这叫自利利他;成就自己,感化众生。如果光是讲经说法,自己不能够身体力行,别人听了会有疑惑;你自己说得这么好,你自己为什么不肯做?换句话说,你就收不到度众生的效果。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、说到,先要把它做到,然后你再说,大家才没话说。其次的是我先说到,然后我自己也能做到,要兑现。
现在众生烦恼重,现在众生忘本,连儒家都明了「本立而道生」,本忘掉了,这怎么得了?「本」是什么?地藏本愿,本是「孝顺父母、奉事师长」,这是本。所以我们要提倡孝道,要提倡「知恩报恩」,不仅是口头说,我们要做到。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只看利害,今天给我有利,我们做朋友,我恭敬你、巴结你;明天没有利了,就是路边人,不相识了。如果有利害上冲突,那是敌人,这是什么社会?如果叫这个社会不乱,不可能!
提倡孝道、提倡纪念祖先,现在佛门还在做,清明祭祖、中元祭祖、冬至祭祖,一年三次重大的祭祀节日,提倡孝道。我是一生福薄,前生没修福,这是佛经里头说「修慧不修福」,可是我还没有落到「罗汉托空钵」,我还没有落到这个程度,还能勉强维持温饱。我如果有大福报,给诸位说我不建寺庙,我建祠堂,提倡孝道。这个话我说了几十年,希望能建祠堂,建百姓宗祠,每年这三个节日举行重大的祭祀,在这里头宣扬孝亲。现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,很遗憾。譬如说我们清明、中元、冬至祭祀,祭祀节日应当是七天。前面几天是讲解孝道、表扬孝道,最后这一天才举行仪式,这个就有意义。否则的话,徒具形式,什么叫孝?孝的意义在哪里?不知道,这很难收到效果。
我们国家将孔子的诞辰订为教师节,这是纪念老师,一年有一次。凡是祭祀现在都应当是七天,要把为什么要修孝道?为什么要重视师道?给社会大众讲清楚、讲明白,这个祭典才有意义,才不至於仅仅落到形式上。就连我们平常佛门里面一些仪规,譬如净宗学会成立之后,馆长提倡三时系念的佛事,所以我们把三时系念详详细细讲过一遍。做三时系念之前,一定要把三时系念讲过。要拜梁皇忏,一定要把梁皇忏从头到尾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然后大家去拜忏,这个心才相应,才能收到效果。对於里面的理、事、境界一无所知,照那个模式去做,收不到效果。所以古人这种忏悔,确实有不思议的力用;现在人我们修这个忏悔见不到效果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人人对这些理论、境界都清楚,那不必讲解,来修这个仪式,行!现在人都不懂,对这些仪规都不了解,所以必须预先要上课。
世出世间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中国儒家以孝道为基础,所谓是《六经》,皆是《孝经》的注脚。同样一个道理,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可以讲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,都是《地藏经》的注解。诸位真正能深入,你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这两愿是观察四谛而建立。能观察四谛是智慧,能发起这个大愿是慈悲;智慧、慈悲都称性,从性地上建立,这叫本愿。就像菩萨一样,菩萨用什么来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?菩萨用「道」、用「灭」。这个道,诸佛如来过去也是凡夫,他是从凡夫修成的;诸佛如来从凡夫修成佛道,这个途径,这个道路,成佛之道。他怎么样修成的?将他们的经验,将他们的方法传授给还没有发心的这些凡夫,迷惑颠倒的这些凡夫,所以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菩萨先做出修学的榜样给大家看,告诉大家这是正路,这是真理,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要让他觉悟,让他跟你一起学习。
从哪里学起?从孝亲尊师学起,世出世法都不例外。现在这个世间孝道没人提倡,渐渐的消失、淡忘了。而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他不懂得孝道,他怎么会懂得尊师重道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学生不敬老师,不足以为怪,你要责怪他,你自己就错了。要把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看作正常的现象,现在是这么个时代。如果看到有一个懂得孝亲尊师的,那是很不平常,换句话说,那不是凡人。谁教他?没人教他自己会,那不是再来人是什么?他不是凡人,换句话说,佛菩萨再来应化的,凡夫是决定做不到的。凡夫你去教他,他都不能接受,他怎么会自动做到!
今天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是生大慈愍心,不但你不敬他,还要毁谤他、还要糟蹋他、还要侮辱他,这都是大风大浪,佛菩萨应化在其中,如如不动,为什么?他的本愿是从真心本性建立的。无论你怎么样糟蹋,佛菩萨示现到后来,总会有一天你会觉悟,你会悔过,这个要用长时间来感化众生。佛菩萨晓得一切众生必定会受感化,因为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了,不是短时间他能够体悟,需要一段长时间,需要一段深化,他才能感动、才肯回头。然后认真努力去学习,达到续佛慧命,帮助众生、成就众生的教学目标。
「孝亲尊师」这四个字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行。你要是明心见性,你一定会做得圆圆满满;你做不到,是你没见性,你在迷惑颠倒。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,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?一定要性修才能够见性,现代人修学见性就难了。倓虚老法师在《念佛论》里面跟我们讲,他说,他一生当中没有见过明心见性的人,不但没见过,也没听说过。他说参禅得禅定的人,他见过。参禅得禅定,果报是生四禅天,这个很了不起,但不能出三界。参禅要明心见性才能出得了三界,如果不能明心见性,出不了三界。这就是他老人家讲,在我们这个时代参禅不如念佛,念佛能带业往生,往生是出了三界;不但出了三界,而且出了十法界。他是天台宗的祖师,他是念佛往生的,往生的时候坐著走的,很难得。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念佛往生的人很多,大概是受智者大师的影响,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。后来他们的祖师统统都念佛,虽修止观,不舍念佛,真正得力还是念佛。可是止观的修学,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,这是真的。我们古人常讲「禅净双修」,天台宗确实如是,它真的是禅净双修。
所以孝道就很重要,很重要!过去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,「孝」这个字,这个符号就是代表我们真心本性。中国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见的,这个字的形相、样子是会意,叫你看到这个字,体会里面的意思,这个符号的意思。这个符号「孝」上面一半是「老」字,下面一半是「子」,这两个集合起来称之为「孝」;这是说明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,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,过去无始;下一代还有下一代,未来无终;无始无终是一体,这从竖的说。有竖当然就有横,所以这个符号实际上代表什么?佛法里面所讲「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」。十方、三际是一不是二,换句话说,十方、三际是一个自己,这不就是佛法讲的法身!法身就是讲十方、三际是一不是二。「孝」这个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身理体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生的,都是从孝生出来的,不孝怎么行!
孝就是一心,孝就是一真,孝就是法界,我们修学大乘人对这个不能不懂。所以修学以它为根本、以它为基础,从它这里面生出大慈大悲,就是观音法门。大家晓得观音千手千眼,表什么?表眼到、手到。看到众生有苦了,立刻就去帮助他,千手千眼表这个意思。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,文殊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?普贤菩萨是不是千手千眼?我们佛堂里面两旁边供的是文殊、普贤是千手千眼,地藏菩萨也是千手千眼,任何一尊佛菩萨都是千手千眼。千手千眼代表眼到、手到,表这个意思,不是真的一千只手、一千只眼,实在就是我们世间人常讲双手万能,观察入微双手万能,表这个意思。这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去学习的。
对众生,帮助众生终极的目标,一般讲目标有三种。最下等的目标是解决众生现前的困难,帮助他一生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,这是下等近程的目标。中程的目标,是要帮助他来生还要得福,不能说这一生享福,来生堕三恶道,那就可怜、那就错误了。这一生享福,来生继续还要享福,更希望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还要大一些,比这一生更殊胜一些,这是中程度生的目标。远程、大的度生的目标,是要帮助他圆满证得无上菩提,换句话说,帮助他成佛,这个目标才真正是达到圆满。佛菩萨教化众生,为什么特别赞叹净宗法门,净宗法门这三个目标统统都含摄在其中,实实在在说这是大圆满。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,尊他是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就是他教化众生、他度众生,三个目标都圆满。而且确确实实净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。
《观经》的净业三福,一开端就教我们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。从前人懂得,所以作父母教儿女哪一桩事情最重要?「尊师重道」,他不是教别的。老师教学生第一重要的课程就是「孝顺父母」。所以一个小孩从小接受这个教育,少成若天性,从小灌输、从小教导,在他心地、在他阿赖耶识里面根深蒂固,永远不变,他能够尽孝。孝里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间法,在此地不能细说。在家能孝亲、能友爱兄弟,这就是「悌」;能报效国家,就是「忠」。所以八德:「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」,孝是个根本,其余七个都是孝表现在不同事相里面,给它建立的名相,其实就是一个「孝」字。
在佛法里面三学、四摄、六度,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个「孝」字,世出世间的正法决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一个道场的建立,大众在一起薰修,为什么第一部要讲《地藏经》?道场硬体的设施建立了,建立之后我们得到这个硬体,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软体,就是心理的建设。心正则行正,与道就相应,与心性相应,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。
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特别殊胜之处,孝是从度母亲做起,一个人在世间最亲密的是母亲,父亲还次一等。一个婴儿出生下来,时时刻刻不离母亲的怀抱,受到母亲的关怀、照顾,恩德无与伦比,所以讲孝亲第一个是母亲。这个经里面我们看到地藏菩萨,地藏菩萨就是修学地藏法门的这个人,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。凡是修学孝亲尊师的这个人就是地藏菩萨,凡是修学慈悲救一切众生苦难的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,这个意思我们要懂。我们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萨才能圆成佛道,这就是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真正的意思。我们要学地藏的孝敬,要学观音的慈悲,要学文殊的智慧,我们现在讲理智,要学普贤菩萨的落实,这不是一个身具足了四大菩萨。四大菩萨再要细分,就是无量无边一切菩萨,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。
从这个地方诸位也就能体会到,《华严》、净宗经典里面所讲「一即一切」,一个法门决定含摄一切法门。地藏孝敬,孝敬里面当然有慈悲,孝敬里面有理智,孝敬落实,一个地藏就具足观音、文殊、普贤,不是统统具足了!普贤菩萨实践,实践里面必定有孝行、必定有慈悲、必定有智慧,那不是一个菩萨又具足一切菩萨!所以才给你讲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法法圆融,法法无碍,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议。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他是为母亲发心,这比什么都亲切。教给我们孝顺心怎么样生起?度母亲。母亲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,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地方、在哪一个时候,念念不忘。念念不忘是在心上,为报母恩,不但我们不可以做错事,连一个恶念都不能生起,为什么?对不起母亲,这不是母亲对儿女的期望。每年举行一次祭祀,那是提倡孝道、扩展孝道,用意是在此地,是利他的。「念念断恶、念念修善」,这是孝母亲的这个心约束我们必须要这么做。你说这个孝的力量多大!推动我们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。
从孝母亲使我们联想到教导我们的老师,没有老师,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,所以老师的恩德不能忘。朴老提的「知恩报恩」,这四个字是世尊在《大般若经》里讲的,二地菩萨修学的法门。二地菩萨在《大般若经》里所说的主修有八个科目,知恩报恩是其中的一个科目。在这个时代特别值得提倡,现在社会忘恩负义的人很多,忘恩负义是罪行、是过失、苦报;知恩报恩是正行、菩萨行,果报是乐报,不一样。今天社会这些大众犯些什么过失,我们要针对过失来加以辅导、来加以帮助,这样就对了。是因母亲发心,这太亲切了,这样的教学使我们体会到,世尊高度智慧、圆满智慧,极其善巧方便达到了极处,让我们听到、接触到,不能不信,不能不学。所有一切善法、所有一切善行,都是从孝顺母亲、救度母亲而衍生出来的,这真正是根本。我们在菩提道上的正行、成就愈是殊胜,对母亲的孝敬就愈是圆满。所以我常说孝道做到究竟圆满的只有一个人,成佛;圆教的佛果,达到究竟圆满。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孝道还欠缺一分。
我们为什么要发心度众生?为什么要发心断烦恼?为什要发心学法门、成佛道?为报母恩。我们不这样做,对不起父母,特别是母亲。如来的正教大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所以「四弘誓愿」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愿、本愿。地藏菩萨特别以无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众生,众生受的苦难愈多,菩萨的悲心愈重,所以经上称他「永做幽冥教主」。幽冥是地狱,菩萨的誓愿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」,悲心到了极处。地狱这个苦难的地方,一般人不愿意去,别人不愿意去的,他去;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头,他肯吃。在地狱里面一定要现地狱同类身,不现同类身,怎么能教化众生!要修同类行,地狱众生受哪些苦,菩萨在里头也要示现受哪些苦,不能特殊,不可以例外,这才能够感化地狱众生觉悟、忏悔、回头。所以是忍苦忍难,大慈大悲,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,让我们修学大乘初发心的人要学地藏菩萨。我昨天给诸位提示,「幽冥」另一个意思就是「谦虚卑下」,永远在别人下面,认真努力修学教化众生,名闻利养种种一切享受,奉献给别人,自己永远处在下位,这是幽冥的意思。经题的别题就介绍到此地。
末后有个『经』字,「经」是通题。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,我们都尊称为「经」。这个称呼是顺著中国人的习惯,佛法没到中国之前,中国人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训都称之为「经」。像儒家有《十三经》,道家老子尊称为《道德经》,庄子尊称为《南华经》,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这样称呼。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,中国人对它尊敬,同样也称之为经典。根据经典里面的解释,梵文原文称为「修多罗」。修多罗它的本意是线,因为过去佛经是用贝叶写的,写好之后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,所以叫做线。中国人对这个线不尊重,中国人尊称为经。
修多罗里面,通常讲有五个意思。
第一个是「涌泉」的意思,像泉水从地上往外面冒出来,这是取佛所讲的义趣无穷;我们现在讲很有摄受力,愈读愈有味道。不像世间人的文字,世间文字诸位要是看报纸、杂志,看一遍不会想再看第二遍,为什么?一遍的味道就尽了、就没有了,这个味道很淡,不浓。世间好的文学作品,大家喜欢看、喜欢读,可是如果读到十遍、二十遍、三十遍,就不再想看了,它这个味道就比报纸、杂志浓得很多,它可以让你看个十几遍、几十遍。可是经典就不一样,经典的味道永远不会衰退,我们可以做个比较。在中国著名的文学作品,四大小说:西游记、水浒传、三国演义、红楼梦,这是中国著名四大文艺小说;你能看多少遍?看个十遍、二十遍,不想看了。给诸位说,我看过十几、二十遍,那是我做学生时代。那么大的书,我告诉诸位同学,这本书我从头到尾看一遍顶多一个星期。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看中国古典文艺小说,我看到初中一年级以后就不看了,这东西没味道了。可是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古文》,你从小学念到胡须白了还有味道,还是津津有味,不一样,意味无穷。佛经的味道就更浓了,诸位如果能够契入到佛的大乘经典,世间的典籍不再想看。我过去在初学的时候,对於心理学很有兴趣,找了不少心理学中国、外国的名著,没看完。以后接触到佛法,接触到佛法的法相唯识,这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学跟法相唯识来做比较,那差得太远了。佛法的味浓,像泉水往外涌。
第二个意思是「出生」,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。所以佛经读了之后,你的心善,你的行善,自自然然就善,把你的性德引发出来,这个善不是学的。
第三个意思是「绳墨」,绳墨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标准,是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恶、利害的一个决定的标准。绳墨是比喻,大概在中国现在还有,木匠锯木头用个墨斗拉一条黑线,然后跟著锯;现在西洋人已经不用这个东西,它的意思就是标准。
第四个意思是「显示」,它能够显示真理。
第五个意思是「结鬘」,结鬘就是贯穿诸法,要用我们现在讲就是科判,就是章句之学;它的文字组织自始至终一脉相承,有条不紊,取这个意思。文字结构严整,它思想体系就很清楚。修多罗有这五个意思。
还有多意,是像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就讲十个意思,《华严》是以十代表圆满。可是我们通常解释经的意思多半是用「贯摄常法」四个字来解释,普遍也讲得很好。「贯」就是贯穿,结鬘的意思,佛的说法很有条理、很有层次,有条不紊,这就是科判之学。中国在后期学术界里面有所谓章句之学,实在讲章句之学就是从佛经科判之学变过来,佛法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很深。拼音也是从华严字母里面学到的。这是贯的意思。
「摄」是摄受,就是刚才讲涌泉的意思,这里头其味无穷,能摄受人心,让你接触到、读到之后欲罢不能,你会非常欢喜,它有这个力量。而且这种法味永远不衰,愈深入愈浓厚,这是世间任何书籍都办不到的,它有这么浓厚的摄受力。「常」是说它所讲的理论方法永远不变,超越时空。古时候三千年前,遵循这些理论、方法修学得成就,现在三千年后的现代人,用这个方法、用这个理论,同样能成就,超越时间。古时候印度人用这个方法能成就,现在中国人用这个方法也能成就,超越空间。超时空的作品,这是真理。「法」就是法则、规矩,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你决定成功。经典具足「贯摄常法」四个意思。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,合起来这个经的题目是「地藏菩萨本愿经」。
我们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修学,成就自己地藏法门。以这个为基础,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,建立净土的佛法;离开这个基础,给诸位说,无论什么佛法统统不能建立。所有大乘法、净土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离开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,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真正学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,这个法门不能不重视,不能不认真去修学。古德在讲经之前还有玄义,里面的内容也非常之美满,我们限於时间,这个部分就把它省略,好像我过去曾经讲过。是不是留著有录音带,我也记不清楚,留的东西也很多,如果有,诸位可以找出来做参考。
下面我们看人题,就是翻译本经的人。
【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】
佛经里面翻译的人很重要,也是让我们生起信心。佛经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,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。拣别它不是伪造的,它不是驾乩扶鸾、神仙来降的,那个不能够令人生信。扶鸾这桩事情,我很小的时候,好像是念小学的时候,在福建,我看到福建扶鸾的风气很盛,我看他们那个作法我有信心。因为扶鸾的人,扶鸾在沙盘上,那个也很考究。鸾笔,也叫扶乩,叫乩笔;他们刻一个龙头,龙的舌头撑下来的时候就是那个笔杆。用一个小畚箕,也装潢得很美观。扶鸾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、卖柴的,那个时候在抗战之前,一般家里面没有自来水要买水,专门有人挑水卖的,这些人不认识字;还有卖柴的。没有念过书,不认识字,就在马路上随便找他们来,请他们来扶。所以沙盘上写的字我们在旁边都认得,他写的是规规矩矩的,一点都不潦草,一笔一画写出来,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能够写几十个字,再把它记录下来。我对那个很相信,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不认识字,尤其不是固定的人,随时找来的,我很相信它。可是我在台湾看到那个扶鸾,我就不相信。为什么?扶鸾的人是固定的一个人,而且乩盘一开动的时候,那个里面动的我们怎么看一个字都看不出来。而且他口里念的,半个小时念一、两千字出来,所以看到那个我不相信。那个大概是伪造的,不是真的。佛经不是这些鬼神鸾笔所写,确确实实是从印度梵文翻译出来的。所以有翻译的年代、有翻译经的场所、有翻译的人,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。
「译人」这个题里头,朝代是代表时间,这是唐代,唐朝的时代。翻译的法师,我们也要知道。古时候的译经不是一个人,有译场是国家建设的,就是译经的场所。参加译场工作的人很多,它里面的执事也分配得很细。译人是译场的负责人,好像译经院他是院长,所有这些翻译的都用他的名字,他负责任;像一个机构里面的长官一样,做这个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。里面法师、居士都很多参加译经的工作;经译成之后,用他的名字,他负责任。正如像政府组织一样,政府的长官,一个市长发布所有这些文件、公告,都是他底下秘书、科员、科长替他拟的草,他看过发布,他盖印,署他的名,他负责任。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,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。
这位法师是『于阗国』的人,于阗在我们现在的新疆,在唐朝时候是西域的一个小国。这是说明法师的籍贯,他是哪里人,他出现在什么时代;唐是代表时代,于阗国是代表他的籍贯。『三藏沙门』是代表他的学历。通常称为三藏法师,他老人家客气,不敢称法师,称沙门。沙门是个很谦虚的称呼,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生,是在学习的,不敢称师,称为学生,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,我们是同学。「三藏」,这是一定要冠上去的,如果不通达三藏就没有资格翻经,翻经的法师一定是通达三藏,才有资格翻经;经、律、论三藏他都通达。「沙门」是梵语,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称沙门,不一定是佛教。其他宗教里面出家修行的,像婆罗门教、瑜伽、数论,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称为沙门。沙门这个名称传到中国来之后,就变成佛家出家人的专称,它的意思是「勤修戒定慧、息灭贪瞋痴」,这就称之为沙门。这是法师谦虚的称呼。
『实叉难陀』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,翻成中国意思称为「喜学」,欢喜学习。『译』是翻译,这就不多说了,是实叉难陀大师译出这部经。法师在中国还有一部就是现在大家所读诵的《八十华严》,八十卷的《华严》也是他老人家翻译,所以对於中国佛教很有贡献。我们在此地读经,对於传法的人这种大恩大德,我们也不能够忘记,没有他翻译,我们就读不到这部经典。没有祖师大德代代相传,我们也没有缘分见到这部经,所以对於历代祖师我们都以感恩的心来看待。感恩一定要报恩,报恩就要认真的学习,这才是真正的「上报四重恩」;能报恩,必定能「下济三途苦」,所以报恩、度苦是一桩事情。你这个报恩之行,让众生看到之后,能够生起感发,能够觉悟、能够回头、能够改过自新,就收到度化众生真实的效果。
本经经文一共十三品,第一品是序品,但是它的品题叫《忉利天宫神通品》。在这品经里面佛为我们说明,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,他在这个世间示现修学、成道、教学,所谓转法轮、度众生。教化众生的缘分,快要到终结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要示现灭度,在这个之前,特别为我们示现报母亲之恩。我们在经典里看到,世尊出世之后,他的母亲就过世了,母亲生在忉利天,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。在忉利天住了三个月,为母亲说法,就是说的这一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忉利天宫这一次的法会非常非常殊胜!世尊为我们说出地藏菩萨过去因地当中,度母亲的这些公案因缘,就是我们一般说的「故事」。希望我们听了之后能够感发,学习效法地藏菩萨,奠定大乘修学的基础,这是这一品经的义趣。
现在我们看经文。经文一开端:
【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忉利天,为母说法。】
这跟其他经典开端有一点不相同。『如是我闻』这四个字简单的讲,是集结经的人他说的,阿难尊者说的。「如是」这一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是「我」,我是阿难尊者自称,亲自听佛所说的,不是传闻。就像李长者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所说,阿难尊者为我们复讲这一部经,字字句句如佛所说、是佛所说,决定不敢掺丝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,这是「如是我闻」这四个字的意思。『一时』,实在讲这个时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,佛在灭度之前的三个月。但是还是用「一时」好,「一时」有感应道交的时候,师资道合的时候,所以一时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浓,非常非常的圆满!如果记载年、月、日、时,这个法门就算是过去了,不会再来;一时是个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像过去天台智者大师,他老人家读《法华经》,不知不觉当中他入定,定中他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,他还在那里坐了,听了一会儿。出了定之后告诉别人,世尊在灵鹫山讲《法华经》法会没散。真的,就如世尊在《法华》里面所说:「世间相常住。」
近代爱因斯坦也说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同时存在。现在问题在哪里?过去跟现在跟未来,这个时间如何把它突破?现在科学家知道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同时存在,但是没有法子突破。如果要突破了,你就能回到过去,也能够进入到未来,换句话说,过去、未来什么事情你都知道、你都清楚。他们不晓得用什么方法突破,想用科学机械。而实际上我们佛法用禅定的功夫,你的定力愈深,你突破的面愈广。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,智者大师的禅定可以能够突破两千年,他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样子,距离释迦牟尼佛应该差不多不到二千年,大概一千七、八百年的样子。他能够突破这么大的一个时段,能够看到世尊依旧在灵鹫山说法,现在人所说的时光倒流,他能够回到过去,这证明「一时」有味道。「一时」是一心不乱的时候,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
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够走到过去?不能够走出未来?我们的心杂乱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太多,所以这个能力就失掉了。诸位要晓得,这个能力是本能,应该有的;应该有的本能,现在没有了,失掉了。所以佛教我们修禅定,净宗法门教我们念佛,一心不乱。你得一心不乱,实在讲你能够得事一心不乱,这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后没有问题,你决定知道。如果得理一心不乱,尽虚空遍法界、过去、未来的事情,你统统都晓得,你的能力就跟诸佛如来差不多。所以「一时」是正确的,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。
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