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宗科学观 (第二集) 1993/2/17 台湾台南成功大学 档名:13-007-0002
诸位法师,诸位同修:
昨天将佛法「信教」做了一个简单概略的报告,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,一定要认识清楚,一定要记住,佛教是佛陀大智大觉的教育。佛所说的、所教给我们的,像经论宣扬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为我们制定的生活规范,目标是教我们达到至真至善圆满的人生。由此可知,佛陀的教育确确实实是一切众生,必须要接受的,必须要学习的,超越世出世间任何的教学,我们可以说它是最究竟、最圆满的教育。
今天要跟诸位报告的是「修学的态度」,学佛能不能有成就,确确实实是在态度上。自古以来,师师传授,也就是过去一般所讲的「师承」。在中国,师承不但在佛法里面,在世间法里面也非常的重视。特别是佛法,我们一定要用真诚的心来学习,唯有真诚才能够感通。这个通就是通达无碍,像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圆通,圆是圆满,换句话说,没有一法不通达,这是我们修学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了。
要怎样才能真正圆满通达?如果靠我们一生努力的来修学,诸位想想,我们的寿命能活多少年?纵然现在医学进步发达,毕竟活上一百岁的人,依旧是很少见。即使活上一百岁,从你生下来就会念书,就会学习,学了一百年,不要说佛法,世间法都学不完,何况佛法?世间法,不要谈别的了,新的东西我们不说,我们说古老的东西。咱们中国古老最大的一部书,《四库全书》,前几年「商务印书馆」出版了,把它印出来了,像《大藏经》那么厚,一册一册的有一千五百册。这一部书从你出生活到一百岁,大概都念不完,何况还有许许多多新的知识,怎么可能通达?出世间这些要学的东西,比世间的东西还要多。因为世间的东西,实在说局限在我们这个地球;地球之外,对於太空的知识是少之又少。佛法就不一样了,佛法的内容给我们讲到尽虚空遍法界;不但讲现在,还讲过去,还讲未来,如何能通达?不通又不行,通又通不了,问题就来了。
所以,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一个秘诀,这个就是通达的一把钥匙。用什么?感通,那就好办了。这个感通不要一桩一桩的学,一通一切就能通达。用什么去感?用真诚去感。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,这是我们佛法修学始终不变的一个态度。如果没有这一个良好的态度,在一生当中要想求通达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「至诚」两个字是我们修学态度最重要的一环,有这样良好态度,这是你修学的因具足了。
有了因,圆满之因,还要具足好的缘,因缘具足,我们的期望、我们的目标就不难达成。外缘是什么?是老师、是同学。「事师亲友」,「亲」是亲近同参道友,老师是我们成败的关键,同学是我们修学的伴侣。在菩提道上,唯有真正的同参道友,才能够协助我们断疑生信,排除障难。
给诸位说,老师可遇不可求。真正的善知识,真正的好老师,真正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都非常谦虚,决定不敢以老师身分来自称。你要去向他请教,他很谦虚的说:「我什么都不知道,你找错了人,恐怕你跟我学会失望。」他跟你说这些客气话。好老师很难,到哪里去找?他自己不承认。
在过去还有一个方式,能够指引我们一个真正的善知识。现在不行了。从前是什么方式?闭关的人,住茅篷的人,这一种人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识,可以去拜他做老师,去跟他学。为什么?在古时候,自己要没有真正达到圆通,就没有资格闭关,没有资格住茅篷。所以,古人常讲「参学」、「寻师访道」,要去参学,自己的智慧没有开,学业没有完成,一定要去参学。智慧真正开了,当然这个时候的使命职责是要度化众生,度化众生要有法缘;换句话说,要有人请你。不可以说:「我佛法很通达了,我来讲一部经给你们听吧!」这个不可以的,这是说不出口的。要有人请,有人很恭敬很诚恳的来邀请你。可是没有人认识你,谁来请你呢?这个时候没有法子,只好宣布闭关,住茅篷。住茅篷、闭关,就是告诉大家:「我可以不要参学了,我已经毕业了。现在我没事,我可以闭关住山了。你们如果有不明白的,可以来找我了。」就是这么一个意思。所以,真正闭关住茅篷的,一定是真正善知识。你去向他请教,假如他对於一切事理还没有搞清楚,还没有搞明白,那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打开:「出来,跟我一道去参学,你还不够资格闭关。」从前闭关住山有这样的标准。所以,闭关是自己已经成就,没有法缘,没有人请他出去弘法利生,他没有事情做,只有闭关,住茅蓬吧!是这么一个条件。
另外还有一种人可以闭关,那就是他没有法子修行,他的名气太大了,找他的人太多了,没有时间去修行了。闭上关,跟外面隔绝,好好的用用功。如果不是这两个条件,就没有资格住山,没有资格闭关。
不像现在一出家,甚至於没有出家,他也闭关。闭关做什么?闭关修行。从前修行要到外面去修,要到学校里跟同学们接触,这才能修。闭关怎么能修行?闭关修行,不是叫「闭门造车」,没有老师指点,没有同学互相在一块研究切磋。实在讲是胡思乱想,哪里能够有结果!现在闭关跟从前闭关不一样;换句话说,现在我们要找一个真的老师、真正善知识,那真是太难太难了。不容易!
我生在这个时代,还沾了一点师承的边缘,我很幸运沾一点边缘。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,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,这是师承的边缘。我没有想到,碰上的,碰上这个善知识。
那是在早年我在工作的时候,我失学很早。早年失学,对於哲学有很浓厚的兴趣,听说方东美先生对於哲学很有研究,而且这个人又是安徽人,跟我是同乡。他是安徽桐城,我住庐江,我们居住的地方,大概就是台南到高雄这样的一个距离,可能比这个还要近一点,所以距离不算太远。是乡长、又是一位哲学家,很想跟他学习,也没有人介绍,自己恭恭敬敬写了一封信,要求他准许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。这封信寄出去一个星期之后,他老人家回了一封信给我,约我到他家里去面谈。我就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,约定的时间,我到他家里去拜访。他见了我,问我的学历,问我为什么会对哲学产生兴趣,我都老老实实告诉他了。
又问我:「有没有听过哲学的课程?」
我说:「没有。」
「有没有看过哲学的书籍?」
「也没有。」
於是他考虑了一下,告诉我:「你不要到学校去听课,现在的学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学生不像学生,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一定大失所望。」他这几句话一说,就如凉水浇头,没指望了!我听了真的是很难过。过了一会儿,他老人家又说:「那这样好了,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,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。」这个出乎我意料之外,没有想到他老人家不准我到学校里去听课,他在家里为我一个人上课,这是太难得了。
我的哲学就在他家里上课的,学生就我一个。他家里小客厅有一个小圆桌,泡一杯茶,我们就这样上课的。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。我们的哲学概论没有书本的,海阔天空,无所不谈。从西洋哲学谈到中国哲学,由中国孔孟哲学谈到朱子哲学,然后谈到二程,一直到阳明哲学。中国哲学介绍完了,他给我介绍印度哲学。由印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,给我介绍佛经哲学。我年轻对於佛法是最排斥的,认为佛教是十足的迷信,一无可取,非常排斥。他给我介绍佛经里面有全世界最高的哲学,最后给我做一个总结论,他说:「佛经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」这一句话很动听,这样把我介绍到佛门里面来。所以,我认识佛法是从学术里面认识的。
明了之后,这才开始逛寺庙。逛寺庙的目的何在?借佛经。我是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,在那个时代佛经找不到,市面上买不到佛书。唯一能够看到佛书的就是到寺院,寺院里面可以借得到佛经。有一些重要、好的、我们想得到的佛经,只有抄写,我当时还抄了不少部佛经。由此可知,佛经得来不容易。很难!
接触到佛法之后,我的运气很好,有一个朋友给我介绍认识章嘉大师。章嘉大师像方东美先生一样,非常慈悲,非常爱护,跟我约定每一个星期也是两个小时到大师的住处。政府给了他一栋房子,在台北市青田街八号,是个日本式的房子。也是在他的会客室里面,每一个星期他给我两小时的时间,我跟他修学佛法,他指点我读一些经书。一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,我有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,他也给我谈一些佛法。这样我跟了他三年,一直到老人家圆寂。所以,我的佛法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,方东美先生引导我入门。
章嘉大师圆寂之后,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李炳南老师,以后我就跟李老师学教。我把工作辞掉,专心学佛,跟李老师十年。到李老师会下才晓得什么叫「师承」,在李老师那里才搞清楚了,原来我跟方先生、跟章嘉大师都是师承的关系,这才恍然大悟,才知道老师的一番苦心。
亲近李老师第一天见面,老师就问我:「为什么想学佛?跟哪些人学佛?」就问了这些话。我很单纯,把我这个学佛的动机都向老师报告了,亲近的善知识只有一个,就是章嘉大师。章嘉大师他也认识,他也很佩服。所以非常的单纯。
於是老师就给我约法三章:你想到我这里来学,我有三个条件。第一个条件:你只可以跟我一个人学,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。你要听别的法师、居士、大德讲经,我就不收了。跟他做学生,这第一个条件,就是只能听他一个人的。第二个条件:从今天起,你看佛经或者看任何的书本,都要向老师报告,老师同意的可以看,老师不同意不准看,连读佛经老师不同意都不可以看。第三个条件:你从前跟章嘉大师学的那个三年,我不承认,一律作废。从今天起,从头学起。这三个条件你能够接受,老师就收为学生;不能接受,那就算了,你去另找高明。我听了之后,想一想还是接受了,这样在台中就住下来了。
以后才知道,原来过去古老的师师相承,就是这三个条件。方东美先生虽然没有提出这三个条件,实际上都做到了。我跟他学哲学,确实我听他一个人的,没有听别人的。到以后才恍然大悟,他为什么不要我到学校去听课?到学校去听课,我一定会认识很多老师、很多教授,一定会认识很多同学,问题就来了。听一个人讲一条路,听两个人讲两条路,听三个人讲三叉路口,这个头脑就会被污染、就迷惑了。所以,老师对於学生爱护,种种方法防止,不叫你受到染污。他认真负责领导你走出一条道路出来,这是老师的慈悲心,老师的真实指导。你一定要听话;你不听话,今天听这个,明天听那个,老师没有办法教。所以,我们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一个好老师要找一个能够传法的学生也找不到,这是真的。到哪里去找到一个完全服从、完全听话的学生?很难。现在如果我们用这三个条件来约束学生,学生马上说:「你有什么了不起,你不教,教的人多的是。」调头就走了。
所以,现在老师找学生找不到,学生找老师也有困难,师承恐怕在这一个时代断绝了。但是这的的确确是成败的关键,非常非常的重要。老师是指路的,给我们指点方向,防范我们走入歧途。在功夫的增进要靠同学,要有好的同参道友,每一天在一起互相勉励,切磋琢磨,才能成就。有老师,没有同参道友,不容易成就。有好的同参道友,没有一个好老师指路,也不能达到目的。必须师友都具足,那个成就就快速了。
我们仔细观察,世出世间古圣先贤的成就,确确实实没有一个人不是得力於良师良友,所以才能成就,这是我们不能够疏忽的。唯有良师益友才能帮助我们成就「闻思修」三慧。『闻慧—多闻阙疑;思慧—明理除疑;修慧—实证断疑』。那个「信」,断疑而后才有真信,用现代话来说,都是科学的精神。在佛法里面没有科学这个名词,没有这个术语,可是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符合於现在科学的精神、科学的方法,这是师友非常重要。
现在问题来了,我们现在找不到好老师,找不到好同参道友,怎么办?我们以古人为师,做古圣先贤的私淑弟子,这是一个非常好,而且真正有效的方法。私淑古人,在中国第一个是孟夫子。孟子以孔老夫子做老师,那个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,孔老夫子的书在,他的著作在。孟夫子专念孔子的书,念一家之书,就像李老师讲的跟他一个人学,这叫师承。不能跟两个人学,跟两个人学一定是两个思想、两个方法,你很难成就;要跟一个人学。孟子专门跟孔子学,学得很像,所以称之为「亚圣」,他真学成功了。孟子开这个端,在中国以后采取这种方式的很多,在历史上最著名的,像司马迁学左丘明,他就念《左传》这一本书,学这个文章;他学成功了,成为一代大文学家。韩愈学司马迁,司马迁的著作《史记》,韩愈就专门学《史记》,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这就是学古人这个方式。
在佛门里面像蕅益大师,莲池大师已经过世了,蕅益大师就依莲池大师为老师。莲池大师往生了,莲池大师的著作在,蕅益大师就专念莲池大师的著作,跟著一个老师学,他学成功了。莲池是净宗一代祖师,蕅益也是一代祖师,所以跟古人学就没错了。
我在台中十年,我跟大家说,真正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人,非常谦虚。李老师跟我们相处十年,我认他做老师,他不把我当作学生,把我当作同学,一再告诉我要学印光大师。他告诉我:「我们应当以印光大师做老师。」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,他把他的老师介绍给我,要我学印光大师。印光大师也不在世了,印光大师的《文钞》在,专心去念这一部《文钞》,学他老人家就成功了。
这是他老人家当时谦虚客气。而且特别交代我,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,还在做居士的时候,他教我「古人不学苏东坡,今人不学梁启超」,特别提出这两个人。为什么不学他们两个呢?他们两个是佛学家,不是「学佛」,是「佛学」,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的,不是真正修行人,所以没有成就。古圣先贤里面,这些祖师大德才真真实实是我们的榜样、是我们的模范。叫我学这个,我从这个地方了解了、明白了。
前年我在新加坡讲经,新加坡的演培老法师,这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大德。他对我很爱护,邀我到他的讲堂跟那边的信徒讲开示,我当然是遵命去了。讲完之后,我劝勉新加坡的年轻同修,要像我在台中跟李老师那三个条件,来跟演培老法师学。我讲完之后,演培法师拉我到小客厅里坐下来饮茶。告诉我他是十几岁做小沙弥出家的,他做小沙弥的时候,当时在观宗寺亲近谛闲老和尚,老和尚也是这三个条件。我们才明了这三条不是李老师的专利品,原来是中国祖祖相传的三个条件。所以,演培法师的成就,是在接受谛闲老和尚这三个条件下修学的。
我们这一谈起来非常之感叹,老师要想收一个学生的条件是什么?这个学生是一张白纸,没有被染污过的,他欢喜,他尽心来辅导、来成就他。假如他已经被染污就困难了。所以,我才明了方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,就是因为我是一张白纸,没有被染污的。假如那个时候,我说我听了很多人讲哲学,看了很多哲学书。方先生如果很客气的话,点点头,「好!哪一天上课,你去旁听好了」,绝对不会叫我到他家里来单独给我上课。
由此可知,诸位同修,你们要想亲近一个善知识,善知识一定问你:「你学佛多少年了?读了哪些经?听过哪些人讲演?」听你一说,我读了多少、多少书。「很好!很好!很难得。」算了,不教了。你那个心里是一塌糊涂,搞也搞不清楚,没法子教。教给你了,你会反驳。为什么?先入为主,你会讲:「那个人怎么讲的,另外那个人又是怎么讲的。」这个老师还有那么多时间跟你辩论吗?不找这个麻烦了,算了,「你很好!很好!」恭惟你几句,把你打发出去。所以,你才晓得这是真实的善根因缘,非常非常之难得,非常的稀有。
你能仔细去研究,那才是真正科学的方法。从根本智到后得智,有层次,有次第,逐渐逐渐培养,逐渐逐渐教你完成。所以,古时候这个教学法比我们现在的教学法,实实在在是高明。很可惜,现在人提到从前东西都认为是落伍,都不屑去研究,非常的可惜。这是说明求学的态度以及亲近善知识。找不到人,我们就找古人学。现代善知识拒绝你,不肯教你,古人不会拒绝,我们这一投靠,他不会拒绝你,所以依古人。
古圣先贤里面,我想来想去哪一位最好?诸位要问我:「法师,你替我介绍一位。」我也很乐意。我想来想去,最好的还是阿弥陀佛。李老师要我学印光大师《文钞》,那为什么不学《无量寿经》?学《无量寿经》不是直接跟阿弥陀佛学,比印光大师还要殊胜。所以,我普遍跟大家介绍读《无量寿经》,依《无量寿经》修学,就是直接跟阿弥陀佛学。你是阿弥陀佛直接的学生,真正肯学就是经上所讲的「如来第一弟子」,你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。
修学有三个阶段,大家一定要知道。第一个阶段要「熟」,你不熟没有用处,经要念熟。所以,我劝同修们每一天至少念三遍,念三年,念满三千遍。这个三年的目的在熟,大概三千遍念下来都能够背了,经句很熟了;熟了以后求解。所以,解在现前不熟的时候并不重要。不熟,你纵然听讲,你所解的还是有限,尤其可能错解了。这是真的,听讲有的时候也错解,所以这个解很不容易。
为什么会错解?你的心不定,你的妄想很多,你的杂念很多,所以这个正解很难得到。三千遍念完了之后,真的心定了,经也熟了,再听讲就有悟处,听了会开悟。你现在听经之所以不能开悟,你有妄想、有杂念,是因为经不熟。第二个阶段是「求解」。那个解会很快,真正听讲经听个几遍,就能够理解了。再进入第三个阶段,第三个阶段是「依教奉行」,佛教导我们的,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完全要照作;教我们不能做的,我们绝定要禁止,这才是佛真正的学生,才叫真正依教奉行。
所以,不经过这三个阶段,「依教奉行」是一句空话,念过去,毫无意义。如果你把这部经里面的教训统统都做到了,那恭喜你,你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,你就是阿弥陀佛。你能够做个八成、做个五成,那你真的是菩萨,你决定会往生。
我在《无量寿经》讲解里面曾经说过,我是依这个经典的理论教训来衡量。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,决定上品上生。打个九折,我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,上品中生。九十做不到,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,上品下生。九品一直下来,到下品下生,要做到两成。两成都做不到,就不能往生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所以,经典的教训要努力去做,做到两成三成,自己真的有把握住生,是如来的真实弟子。这是我在今天把这一个最好的老师介绍给大家,我也跟这个老师学。你们大家都跟这个老师学,我们就是同参道友,我们是同学。这个修学态度重要,我跟大家介绍到此地。下面我们看第三段:通途断惑。
【性(性一切心,一真法界):〈一〉有情:佛性。〈二〉无情:法性。】
『通途』,就是讲一切大小乘佛法修行证果的原理,无论是哪一个宗派,无论是哪一个法门,都不会违背这一个原理,所以这个理论我们要知道。
佛在一切经里面,特别是大乘经讲得透彻,所说的『性』、『识』。「性」是真如本性,是我们的真性。「识」是我们真性迷了以后的性,就是迷了的真性。性完全没有迷惑,这是佛、是菩萨。如果迷惑了,就叫众生,就叫凡夫。
诸位晓得,这里画两个圈是一桩事情,不要看成真的是两个,那就错了,它是一个。一个画不出来,所以画一个干净的,画一个污染的。这是一桩事情,是一个东西,不是两个东西。
性是一切万法的本体,不但一切世间法是从它生的、是从它变现出来的,出世间法也是的。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性变现出来的,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是真性变现出来的,我们现前居住的这个地球是真性变现出来的,饿鬼、畜牲、地狱还是它变现出来的。所以,尽虚空遍法界,给诸位说是一个性,一个真性。
『有情』,我们现在分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这是把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。佛家讲的有情,就是讲的动物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动物,像人、畜牲,我们看不见的还有天人,还有饿鬼、地狱,这都是属於「有情」。有情,佛给我们假定一个名词叫『佛性』。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这个众生是指有情众生,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,都有本性,都有真性。除了有情众生之外,都叫做无情众生。『无情』,我们今天讲的植物、矿物,这是无情,无情众生就叫做『法性』。
诸位一定要知道,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不是两个性。从这个性变现出有情,就叫做佛性;变现出无情,就叫做法性。有情跟无情是同一个性,因此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才跟我们宣说: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」有情会成佛,无情也会成佛,这叫「同圆种智」,这是很高的一个境界,也是真实的事理。
所以,大乘经上常说『性一切心』。「性」是真性;「一切」是一切万物,情与无情、世出世间,总称一切;「心」就是体、本体,是一切的本体,《华严经》上称作『一真法界』,西方极乐世界称它为净土。极乐净土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也就是极乐净土。
【识:〈一〉见分:〈二〉相分】
现在这个性被污染了,这一污染了,佛又把它换作一个名称叫做『识』。「识」,就是染污的性,不清净的性,就叫做识。诸位要知道,真性没有被染污,显现出来的境界是一真法界;这一被染污之后,显现出来这个境界,就是一真法界也变质了。这就是大乘经上佛常说的「依报随著正报转」。正报是心,是心性;依报是外面的境界。严格的讲,我们这个身是物质,都是属於依报,随著心在转。
因此,我们心理健康,身体一定健康。心理不健康,胡思乱想,你虽然这个身体很好,一定会得病。病从哪里来的?妄想来的,可见得心是主宰,这个身体随著你心在转,心太重要了!一个人心「清净、真诚、善良、慈悲」,决定不会生病。为什么?他心健康,身一定健康,不需要任何饮食药物来进补,都用不著。那些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
我在新加坡讲经,新加坡同修看到我,他说:「法师,你皮肤的颜色这么好,你吃了些什么补品,能不能告诉我?」
我说:「有!」
他说:「什么东西?」
我说:「台湾自来水公司出品的自来水。」
我是什么补品都不吃,我天天喝的是开水。我洗脸都不用肥皂,一块肥皂要用两三年。什么都不需要,为什么身体健康,精神愉快?心地清净,没有胡思乱想,天天想阿弥陀佛,想阿弥陀佛、念阿弥陀佛是无上的补品。你们如果学会的话,要知道这是养生之道。
心一被污染了,这就变成识了。识就起作用,这个作用是迷的作用,就不是觉悟的作用。这一迷了之后,佛在大乘经,特别是相宗经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,它就变成「见相两分」。
【见分—精神:〈1〉迷缚为二执。〈2〉解脱为心能。(以静破)】
『见分』,用我们现代话来讲,就是精神;『相分』就是物质。精神跟物质是同源的,它不是两种东西变现的,是一种,都是这个性识变现出来的,这就是「色心二法了」。你看《般若心经》不是说得很清楚,「空不异色,色不异空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,它那个里面讲的「空」就是精神这个部分,它所讲的「色」就是物质的部分。佛法常讲心物二法,或者讲色心二法。心法就是我们讲的精神。
『迷缚为二执』。我们对於事实的真相不了解、不明白,这就迷了。迷了就很苦,这个苦就好像绳索捆缚一样。这是什么东西?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两种执著。我想同修们都知道,这两种执著一个是「人我执」,一个是「法我执」,变成两个执著。迷了,就变成两种执著。这两种执著怎么迷的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很透彻、很明白,「妄想、执著」。妄想变成了「所知障」,变成了法执;所知障就是法执,是妄想演变出来的。「烦恼障」是执著变现出来的,人我执是烦恼障。两种执著,佛讲是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。
『解脱为心能』。如果把这个结解开了,摆脱这两种执著了,那个能力可就大了。这个地方用「心能」,主要这个物质里面,今天讲有能量,那个能量是物质的能量。物质的能量是有限的,这个心的精神的能量是无限的。
【相分—物相:〈1〉收缩为原子。〈2〉分裂为质能。(以动破)】
我们再看『物相』,物质色法。『收缩为原子』,当然还可以分得更细,这一切物质把它分析,分成原子、电子。『分裂为质能』,我们晓得物质把它解放之后,这个能力非常非常之大,原子弹的原理就是从这里发明的。所以「能」跟「质」是一个东西,是可以互相转变的,能可以把它变成物质,物质可以把它解放成为能量。这是现代科学已经明了了,还不能很圆满的得心应手的运用;也就是科学技术还不够成熟,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。
但是大家不知道这个精神解放能力之大。这种精神能力解放了之后,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讲的神通,远远超过了质能。因为有质能,我们说一个心的能量。这个物质的能量用什么方法来破?「以动破」,加速度,在最快的速度里面,让它这个物质分离成为能量。这个心的能量要怎样产生?佛家自古以来给我们讲用「定」,用禅定的功夫。《楞严经》上讲:「净极光通达。」这个净就是定。
所以,大乘佛法,无论是哪一个法门都是修定,这是诸位必需要知道的。所谓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是真的。我们所修学的统统是定,只是修定的方法不一样,修定的手段不一样。禅宗修定用观心的方法,用参话头的方法,这是方法不一样。教下用止观的方法,我们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,密宗用持咒的方法。这些方法尽管不相同,它达到的目的完全是一致的,都是得定。这个结果,禅宗叫禅定,净土宗叫一心不乱,名称不一样,事实还是一样的。一心不乱就是禅定,禅定就是一心不乱,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。
然后我们修学自己这个法门,才能尊重别的法门,知道我们同样到一个目标。我们走的路线不一样,我们采取的交通工具不一样,没有什么可以互相毁谤的、互相抵触的,大家都达到一个目标去。我喜欢走路散步去,他喜欢坐车去,那个人喜欢坐船去,随便你采取什么交通工具,最后的目标都相同。
所以「自赞毁他」是绝大的错误,那真的是迷惑颠倒,不但不了解别人,也不认识自己。法门决定是平等的。我修净土,我对於修禅的人赞叹;我念阿弥陀佛,我对於修密的人赞叹。这是对的,都是一家人,都是到达同样一个目的地,当然彼此互相赞叹,这是对的。所以,要以定功突破精神的障碍,恢复心地的本能,它怎么不符合科学?
再看当中这一行,就是「净秽」。
【净—现净土。秽—现秽土。(相随心转)】
心清净,就现净土;心不清净,就现秽土。你们想想,这句话有没有道理?以我们台湾来说,我三十八年到台湾,住在台南。那个时候的台南跟现在我看到的台南,那个时候是净土,现在是秽土。当时台南街道是水泥的街道,非常干净,人很朴实,都穿木屐,走在街上声音都很响亮。我记得很清楚,台南的房子差不多都是两层的楼房,街道都有走廊。常常下一点小雨,雨马上就过去了,雨后的晴空感觉特别的舒适。蓝天白云,真的是宝岛,人心清净,人心善良。现在台湾这个染污的严重是世界知名,不晓得排在世界第几名?再仔细一观察,这个人心的污染比我们环境的污染还要严重,这真可怕!
『相随心转』,佛跟我们讲的没有错,句句是实话。我们今天讲环保,全世界都在讲环保,环保会有效吗?我的看法是没效。为什么没效?都在外表做,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。外表上怎样做,成效都有限。要真正把这个环保做得好、做得很圆满,要从心地上去做。全世界人心向善,人心清净,外面环保工作才能做得好,轻而易举。但是今天哪一个想到心理会影响环境?科学家还没证明。等到科学家证明的时候,恐怕这个地球上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,科学家进步太慢了。佛说的清楚,又不相信,还要等科学证明才相信。科学证明、证实了,我们的日子也就完了,真的来不及了!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跟我们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下面也是经典里面给我们做的结论:
【见相同源、心物不二、染净一如、质能同体】
『见相同源』,它为什么能够转变?心会影响外面境界、会改变外境的状况,这个外面境界也能够影响心理。我们中国人讲求风水,现在外国人也讲风水了。雷根作总统的时候,还请一个看风水的到白宫去给他的办公室看风水,外国人也很喜欢讲求风水。
风水有没有?有,风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特别是居住的环境,环境能够影响情绪。只要你有感情,你有喜怒哀乐,你就会被环境所转。心随境转,什么心?妄心,妄心被境界转。如果你是真心,真心是如如不动,环境转不了你。转不了你,你能转环境。所以,心地清净的人,不受外面环境干扰,环境转不了他。
你要问:「我们要不要看风水?」如果你是诚心诚意 念阿弥陀佛的,每一天「心想阿弥陀佛,口念阿弥陀佛,身拜阿弥陀佛」,风水与你不相干,那就不必管它。如果你还有是非人我,还有贪瞋痴慢,那你决定受风水的影响,就是这么一个道理。这都是真的话,因为心跟外面境界是同一个根源,因此它有互相影响,『心物不二』,它是一。
『染净一如』。染的是真如本性,净的还是真如本性,这是一桩事情。可是它的作用不一样,清净现一真法界,污染现十法界。
『质能同体』,现在科学逐渐逐渐证明了。
【体一如、相差别、用各异】
从体上讲是一如,从相上讲有差别。相为什么有差别?相是识变的,识在那里变的。这是唯识经论里头常说: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」唯心所现的是一真,唯识所变的就有染净,就是十法界。十法界里面,我们讲四圣法界是净,六凡法界是染。相有差别,它的用当然就不一样。
【万法唯识。】
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明了真相了,如何恢复自性,恢复到清净,一尘不染,那就叫成佛。成佛就是恢复自性,圆满的性德,这叫成佛。
【成佛之理—〈一〉断二种障:〈1〉烦恼障。〈2〉所知障。〈二〉转识成智〈1〉转前五识为成所作、转六识为妙观察。〈2〉转七识为平等性、转八识为大圆镜。(五十二位、三僧只劫)】
成佛的道理也很简单,归纳一切经论里所说的,不外乎此地讲的两条,『断二种障』,这二种障就叫『烦恼障、所知障』。刚才说过了,烦恼障是执著,所知障是妄想,这是病根、病源。这两种障都有浅深次第不同,最浅显易知的,佛跟我们讲见思烦恼;再细一点的,佛给我们说尘沙烦恼;最细微的有无明烦恼。烦恼障有浅深次第三种差别。最粗浅的见思烦恼断掉了,我执就破了,我执就没有了,六道就超越了,六道轮回就没有了,你就进入到四圣法界了,就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,就入他们这个法界了。可见得烦恼障、所知障是逐渐逐渐断的,你断一品,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层。
因此,二乘人(佛家讲的小乘):阿罗汉、辟支佛,只断了烦恼障,所知障没破。什么人破所知障?大乘法门里面,所谓「大开圆解」、「大彻大悟」,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里面所说的「自得心开」,这些话都是讲破所知障。破所知障,就是我们讲的开智慧、开悟了,开悟就是破所知障。
必须这两种障断尽了,这才成佛。断是断了,没有断得干净,不叫成佛,那叫菩萨、叫罗汉、叫辟支佛。他们是断了一部分,没有能够断干净。这是从断证。特别是小乘法,完全在这上面做功夫,这个功夫做得非常辛苦,方法很笨拙。
第二种方法是『转识成智』,这是大乘菩萨们用的。这个方法很巧妙,实在讲,做起来比前面还容易、还快速,收效更显著。「转识成智」,转是转变,你必须懂理论、懂方法,你把它一变就成功了,那实在是太方便了。
『转前五为成所作』。唯识学里头常讲,连《百法》都讲到转前五识,前五识是「眼耳鼻舌身」,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。『转六识为妙观察』,六识是意识。『转七识为平等性』,七识是末那识,七识它的作用是执著,坚固的执著。六识是分别,七识是执著。『转八识为大圆镜』。
虽然这是讲了八个识,其实真正用功夫、真正能转的是第六跟第七。所以,六、七是因上转,五、八是果上转,果上转就不必问了。换句话说,六、七既然是因,因一转了,果就转了。由此可知,转识成智的关键,转第六、转第七,就在这上面下功夫,真的比前面那个小乘法断二障,实在是容易太多了、方便太多了。所以,大乘比小乘容易,比小乘快速。
现在我们就问怎么个转法?诸位必须要知道,你要了解什么叫第六识,把它认清楚。第六识的样子是什么?性质是什么?把它搞清楚。第六识就是我们常讲的分别心。我们眼见到这朵花了,我们见到了,没有分别它,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眼识的作用。我一看到,「这是红的花、白的花」,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这就是分别。怎么个转法?不分别就转了,不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了。也许你会问:「不分别,那我还能看见吗?」不是你不分别就看不见,不分别还是看得清清楚楚的。不分别,你还是看得清清楚楚,《楞严经》上讲你是「见性见」,见的是真相。
譬如,人家问我:「法师,这是什么?」我告诉你:「我不知道。」那这不是迷惑颠倒,这佛还能学吗?你问我,我就告诉你:「这是红色的花。」
「那你不就分别了吗?」
「我没有分别。」
「没有分别,你怎么说红的花呢?」
「因为你说是红的花。」
你明白这个道理吗?你分别,我依你的分别来说,你才会懂。我有没有分别?我没有分别。我有没有执著?我没有执著。佛给我们讲经说法,是依我们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依众生的执著而执著,佛从来没有分别执著。所以,佛说他没有说法,说了四十九年,没有说一句话,没有说一个字。你懂这个道理吗?因此,他的心是清净的,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分别,就是不用第六识,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。
妙是什么?你说什么,我跟你说什么;你执著什么,我跟你说什么,这叫妙!一不执著了,万法平等。一切不平等都是从执著里头生的,不执著,当然平等了。这个方法,比前面用「断证」的方法,真的方便太多了。所以,只要你对於一切法不分别、不执著,前五识自然是成所作智,第八识当然转成大圆镜,宇宙万法自自然然通达明了。
这个方法也是功夫,由浅而深,分为『五十二位』。这就是菩萨修行的阶级,转识功夫的浅深分成五十二个阶段,这是菩萨的果位。大菩萨转得多,小菩萨转得少,都在那里用这个功夫。需要多少时间?『三僧只劫」,要这么长的时间。可见得也不太容易转,要慢慢来,要有耐心。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修行成佛的原理原则,无论哪个宗派,无论哪个法门,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都是这一个道理。所以,这个理论是通途,是这样修成的。我们仔细一看,它真的是有道理。
我们对於佛法的教学,佛给我们讲恢复我们本性的德能,他真的有理论、有方法、有原则可循。明白了,对於修证的信心才能够建立。但是我们一看要五十二个位次、三大阿僧只劫,这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功?免不了要心酸。有没有方法,不必五十二位,不必三大阿僧只劫,咱们这一生当中,短短的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八年就成功了,行不行?行!明天再跟诸位报告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修:
昨天将佛法「信教」做了一个简单概略的报告,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,一定要认识清楚,一定要记住,佛教是佛陀大智大觉的教育。佛所说的、所教给我们的,像经论宣扬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为我们制定的生活规范,目标是教我们达到至真至善圆满的人生。由此可知,佛陀的教育确确实实是一切众生,必须要接受的,必须要学习的,超越世出世间任何的教学,我们可以说它是最究竟、最圆满的教育。
今天要跟诸位报告的是「修学的态度」,学佛能不能有成就,确确实实是在态度上。自古以来,师师传授,也就是过去一般所讲的「师承」。在中国,师承不但在佛法里面,在世间法里面也非常的重视。特别是佛法,我们一定要用真诚的心来学习,唯有真诚才能够感通。这个通就是通达无碍,像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圆通,圆是圆满,换句话说,没有一法不通达,这是我们修学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了。
要怎样才能真正圆满通达?如果靠我们一生努力的来修学,诸位想想,我们的寿命能活多少年?纵然现在医学进步发达,毕竟活上一百岁的人,依旧是很少见。即使活上一百岁,从你生下来就会念书,就会学习,学了一百年,不要说佛法,世间法都学不完,何况佛法?世间法,不要谈别的了,新的东西我们不说,我们说古老的东西。咱们中国古老最大的一部书,《四库全书》,前几年「商务印书馆」出版了,把它印出来了,像《大藏经》那么厚,一册一册的有一千五百册。这一部书从你出生活到一百岁,大概都念不完,何况还有许许多多新的知识,怎么可能通达?出世间这些要学的东西,比世间的东西还要多。因为世间的东西,实在说局限在我们这个地球;地球之外,对於太空的知识是少之又少。佛法就不一样了,佛法的内容给我们讲到尽虚空遍法界;不但讲现在,还讲过去,还讲未来,如何能通达?不通又不行,通又通不了,问题就来了。
所以,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一个秘诀,这个就是通达的一把钥匙。用什么?感通,那就好办了。这个感通不要一桩一桩的学,一通一切就能通达。用什么去感?用真诚去感。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,这是我们佛法修学始终不变的一个态度。如果没有这一个良好的态度,在一生当中要想求通达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「至诚」两个字是我们修学态度最重要的一环,有这样良好态度,这是你修学的因具足了。
有了因,圆满之因,还要具足好的缘,因缘具足,我们的期望、我们的目标就不难达成。外缘是什么?是老师、是同学。「事师亲友」,「亲」是亲近同参道友,老师是我们成败的关键,同学是我们修学的伴侣。在菩提道上,唯有真正的同参道友,才能够协助我们断疑生信,排除障难。
给诸位说,老师可遇不可求。真正的善知识,真正的好老师,真正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都非常谦虚,决定不敢以老师身分来自称。你要去向他请教,他很谦虚的说:「我什么都不知道,你找错了人,恐怕你跟我学会失望。」他跟你说这些客气话。好老师很难,到哪里去找?他自己不承认。
在过去还有一个方式,能够指引我们一个真正的善知识。现在不行了。从前是什么方式?闭关的人,住茅篷的人,这一种人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识,可以去拜他做老师,去跟他学。为什么?在古时候,自己要没有真正达到圆通,就没有资格闭关,没有资格住茅篷。所以,古人常讲「参学」、「寻师访道」,要去参学,自己的智慧没有开,学业没有完成,一定要去参学。智慧真正开了,当然这个时候的使命职责是要度化众生,度化众生要有法缘;换句话说,要有人请你。不可以说:「我佛法很通达了,我来讲一部经给你们听吧!」这个不可以的,这是说不出口的。要有人请,有人很恭敬很诚恳的来邀请你。可是没有人认识你,谁来请你呢?这个时候没有法子,只好宣布闭关,住茅篷。住茅篷、闭关,就是告诉大家:「我可以不要参学了,我已经毕业了。现在我没事,我可以闭关住山了。你们如果有不明白的,可以来找我了。」就是这么一个意思。所以,真正闭关住茅篷的,一定是真正善知识。你去向他请教,假如他对於一切事理还没有搞清楚,还没有搞明白,那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打开:「出来,跟我一道去参学,你还不够资格闭关。」从前闭关住山有这样的标准。所以,闭关是自己已经成就,没有法缘,没有人请他出去弘法利生,他没有事情做,只有闭关,住茅蓬吧!是这么一个条件。
另外还有一种人可以闭关,那就是他没有法子修行,他的名气太大了,找他的人太多了,没有时间去修行了。闭上关,跟外面隔绝,好好的用用功。如果不是这两个条件,就没有资格住山,没有资格闭关。
不像现在一出家,甚至於没有出家,他也闭关。闭关做什么?闭关修行。从前修行要到外面去修,要到学校里跟同学们接触,这才能修。闭关怎么能修行?闭关修行,不是叫「闭门造车」,没有老师指点,没有同学互相在一块研究切磋。实在讲是胡思乱想,哪里能够有结果!现在闭关跟从前闭关不一样;换句话说,现在我们要找一个真的老师、真正善知识,那真是太难太难了。不容易!
我生在这个时代,还沾了一点师承的边缘,我很幸运沾一点边缘。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,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,这是师承的边缘。我没有想到,碰上的,碰上这个善知识。
那是在早年我在工作的时候,我失学很早。早年失学,对於哲学有很浓厚的兴趣,听说方东美先生对於哲学很有研究,而且这个人又是安徽人,跟我是同乡。他是安徽桐城,我住庐江,我们居住的地方,大概就是台南到高雄这样的一个距离,可能比这个还要近一点,所以距离不算太远。是乡长、又是一位哲学家,很想跟他学习,也没有人介绍,自己恭恭敬敬写了一封信,要求他准许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。这封信寄出去一个星期之后,他老人家回了一封信给我,约我到他家里去面谈。我就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,约定的时间,我到他家里去拜访。他见了我,问我的学历,问我为什么会对哲学产生兴趣,我都老老实实告诉他了。
又问我:「有没有听过哲学的课程?」
我说:「没有。」
「有没有看过哲学的书籍?」
「也没有。」
於是他考虑了一下,告诉我:「你不要到学校去听课,现在的学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学生不像学生,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一定大失所望。」他这几句话一说,就如凉水浇头,没指望了!我听了真的是很难过。过了一会儿,他老人家又说:「那这样好了,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,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。」这个出乎我意料之外,没有想到他老人家不准我到学校里去听课,他在家里为我一个人上课,这是太难得了。
我的哲学就在他家里上课的,学生就我一个。他家里小客厅有一个小圆桌,泡一杯茶,我们就这样上课的。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。我们的哲学概论没有书本的,海阔天空,无所不谈。从西洋哲学谈到中国哲学,由中国孔孟哲学谈到朱子哲学,然后谈到二程,一直到阳明哲学。中国哲学介绍完了,他给我介绍印度哲学。由印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,给我介绍佛经哲学。我年轻对於佛法是最排斥的,认为佛教是十足的迷信,一无可取,非常排斥。他给我介绍佛经里面有全世界最高的哲学,最后给我做一个总结论,他说:「佛经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」这一句话很动听,这样把我介绍到佛门里面来。所以,我认识佛法是从学术里面认识的。
明了之后,这才开始逛寺庙。逛寺庙的目的何在?借佛经。我是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,在那个时代佛经找不到,市面上买不到佛书。唯一能够看到佛书的就是到寺院,寺院里面可以借得到佛经。有一些重要、好的、我们想得到的佛经,只有抄写,我当时还抄了不少部佛经。由此可知,佛经得来不容易。很难!
接触到佛法之后,我的运气很好,有一个朋友给我介绍认识章嘉大师。章嘉大师像方东美先生一样,非常慈悲,非常爱护,跟我约定每一个星期也是两个小时到大师的住处。政府给了他一栋房子,在台北市青田街八号,是个日本式的房子。也是在他的会客室里面,每一个星期他给我两小时的时间,我跟他修学佛法,他指点我读一些经书。一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,我有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,他也给我谈一些佛法。这样我跟了他三年,一直到老人家圆寂。所以,我的佛法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,方东美先生引导我入门。
章嘉大师圆寂之后,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李炳南老师,以后我就跟李老师学教。我把工作辞掉,专心学佛,跟李老师十年。到李老师会下才晓得什么叫「师承」,在李老师那里才搞清楚了,原来我跟方先生、跟章嘉大师都是师承的关系,这才恍然大悟,才知道老师的一番苦心。
亲近李老师第一天见面,老师就问我:「为什么想学佛?跟哪些人学佛?」就问了这些话。我很单纯,把我这个学佛的动机都向老师报告了,亲近的善知识只有一个,就是章嘉大师。章嘉大师他也认识,他也很佩服。所以非常的单纯。
於是老师就给我约法三章:你想到我这里来学,我有三个条件。第一个条件:你只可以跟我一个人学,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。你要听别的法师、居士、大德讲经,我就不收了。跟他做学生,这第一个条件,就是只能听他一个人的。第二个条件:从今天起,你看佛经或者看任何的书本,都要向老师报告,老师同意的可以看,老师不同意不准看,连读佛经老师不同意都不可以看。第三个条件:你从前跟章嘉大师学的那个三年,我不承认,一律作废。从今天起,从头学起。这三个条件你能够接受,老师就收为学生;不能接受,那就算了,你去另找高明。我听了之后,想一想还是接受了,这样在台中就住下来了。
以后才知道,原来过去古老的师师相承,就是这三个条件。方东美先生虽然没有提出这三个条件,实际上都做到了。我跟他学哲学,确实我听他一个人的,没有听别人的。到以后才恍然大悟,他为什么不要我到学校去听课?到学校去听课,我一定会认识很多老师、很多教授,一定会认识很多同学,问题就来了。听一个人讲一条路,听两个人讲两条路,听三个人讲三叉路口,这个头脑就会被污染、就迷惑了。所以,老师对於学生爱护,种种方法防止,不叫你受到染污。他认真负责领导你走出一条道路出来,这是老师的慈悲心,老师的真实指导。你一定要听话;你不听话,今天听这个,明天听那个,老师没有办法教。所以,我们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一个好老师要找一个能够传法的学生也找不到,这是真的。到哪里去找到一个完全服从、完全听话的学生?很难。现在如果我们用这三个条件来约束学生,学生马上说:「你有什么了不起,你不教,教的人多的是。」调头就走了。
所以,现在老师找学生找不到,学生找老师也有困难,师承恐怕在这一个时代断绝了。但是这的的确确是成败的关键,非常非常的重要。老师是指路的,给我们指点方向,防范我们走入歧途。在功夫的增进要靠同学,要有好的同参道友,每一天在一起互相勉励,切磋琢磨,才能成就。有老师,没有同参道友,不容易成就。有好的同参道友,没有一个好老师指路,也不能达到目的。必须师友都具足,那个成就就快速了。
我们仔细观察,世出世间古圣先贤的成就,确确实实没有一个人不是得力於良师良友,所以才能成就,这是我们不能够疏忽的。唯有良师益友才能帮助我们成就「闻思修」三慧。『闻慧—多闻阙疑;思慧—明理除疑;修慧—实证断疑』。那个「信」,断疑而后才有真信,用现代话来说,都是科学的精神。在佛法里面没有科学这个名词,没有这个术语,可是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符合於现在科学的精神、科学的方法,这是师友非常重要。
现在问题来了,我们现在找不到好老师,找不到好同参道友,怎么办?我们以古人为师,做古圣先贤的私淑弟子,这是一个非常好,而且真正有效的方法。私淑古人,在中国第一个是孟夫子。孟子以孔老夫子做老师,那个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,孔老夫子的书在,他的著作在。孟夫子专念孔子的书,念一家之书,就像李老师讲的跟他一个人学,这叫师承。不能跟两个人学,跟两个人学一定是两个思想、两个方法,你很难成就;要跟一个人学。孟子专门跟孔子学,学得很像,所以称之为「亚圣」,他真学成功了。孟子开这个端,在中国以后采取这种方式的很多,在历史上最著名的,像司马迁学左丘明,他就念《左传》这一本书,学这个文章;他学成功了,成为一代大文学家。韩愈学司马迁,司马迁的著作《史记》,韩愈就专门学《史记》,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这就是学古人这个方式。
在佛门里面像蕅益大师,莲池大师已经过世了,蕅益大师就依莲池大师为老师。莲池大师往生了,莲池大师的著作在,蕅益大师就专念莲池大师的著作,跟著一个老师学,他学成功了。莲池是净宗一代祖师,蕅益也是一代祖师,所以跟古人学就没错了。
我在台中十年,我跟大家说,真正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人,非常谦虚。李老师跟我们相处十年,我认他做老师,他不把我当作学生,把我当作同学,一再告诉我要学印光大师。他告诉我:「我们应当以印光大师做老师。」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,他把他的老师介绍给我,要我学印光大师。印光大师也不在世了,印光大师的《文钞》在,专心去念这一部《文钞》,学他老人家就成功了。
这是他老人家当时谦虚客气。而且特别交代我,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,还在做居士的时候,他教我「古人不学苏东坡,今人不学梁启超」,特别提出这两个人。为什么不学他们两个呢?他们两个是佛学家,不是「学佛」,是「佛学」,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的,不是真正修行人,所以没有成就。古圣先贤里面,这些祖师大德才真真实实是我们的榜样、是我们的模范。叫我学这个,我从这个地方了解了、明白了。
前年我在新加坡讲经,新加坡的演培老法师,这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大德。他对我很爱护,邀我到他的讲堂跟那边的信徒讲开示,我当然是遵命去了。讲完之后,我劝勉新加坡的年轻同修,要像我在台中跟李老师那三个条件,来跟演培老法师学。我讲完之后,演培法师拉我到小客厅里坐下来饮茶。告诉我他是十几岁做小沙弥出家的,他做小沙弥的时候,当时在观宗寺亲近谛闲老和尚,老和尚也是这三个条件。我们才明了这三条不是李老师的专利品,原来是中国祖祖相传的三个条件。所以,演培法师的成就,是在接受谛闲老和尚这三个条件下修学的。
我们这一谈起来非常之感叹,老师要想收一个学生的条件是什么?这个学生是一张白纸,没有被染污过的,他欢喜,他尽心来辅导、来成就他。假如他已经被染污就困难了。所以,我才明了方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,就是因为我是一张白纸,没有被染污的。假如那个时候,我说我听了很多人讲哲学,看了很多哲学书。方先生如果很客气的话,点点头,「好!哪一天上课,你去旁听好了」,绝对不会叫我到他家里来单独给我上课。
由此可知,诸位同修,你们要想亲近一个善知识,善知识一定问你:「你学佛多少年了?读了哪些经?听过哪些人讲演?」听你一说,我读了多少、多少书。「很好!很好!很难得。」算了,不教了。你那个心里是一塌糊涂,搞也搞不清楚,没法子教。教给你了,你会反驳。为什么?先入为主,你会讲:「那个人怎么讲的,另外那个人又是怎么讲的。」这个老师还有那么多时间跟你辩论吗?不找这个麻烦了,算了,「你很好!很好!」恭惟你几句,把你打发出去。所以,你才晓得这是真实的善根因缘,非常非常之难得,非常的稀有。
你能仔细去研究,那才是真正科学的方法。从根本智到后得智,有层次,有次第,逐渐逐渐培养,逐渐逐渐教你完成。所以,古时候这个教学法比我们现在的教学法,实实在在是高明。很可惜,现在人提到从前东西都认为是落伍,都不屑去研究,非常的可惜。这是说明求学的态度以及亲近善知识。找不到人,我们就找古人学。现代善知识拒绝你,不肯教你,古人不会拒绝,我们这一投靠,他不会拒绝你,所以依古人。
古圣先贤里面,我想来想去哪一位最好?诸位要问我:「法师,你替我介绍一位。」我也很乐意。我想来想去,最好的还是阿弥陀佛。李老师要我学印光大师《文钞》,那为什么不学《无量寿经》?学《无量寿经》不是直接跟阿弥陀佛学,比印光大师还要殊胜。所以,我普遍跟大家介绍读《无量寿经》,依《无量寿经》修学,就是直接跟阿弥陀佛学。你是阿弥陀佛直接的学生,真正肯学就是经上所讲的「如来第一弟子」,你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。
修学有三个阶段,大家一定要知道。第一个阶段要「熟」,你不熟没有用处,经要念熟。所以,我劝同修们每一天至少念三遍,念三年,念满三千遍。这个三年的目的在熟,大概三千遍念下来都能够背了,经句很熟了;熟了以后求解。所以,解在现前不熟的时候并不重要。不熟,你纵然听讲,你所解的还是有限,尤其可能错解了。这是真的,听讲有的时候也错解,所以这个解很不容易。
为什么会错解?你的心不定,你的妄想很多,你的杂念很多,所以这个正解很难得到。三千遍念完了之后,真的心定了,经也熟了,再听讲就有悟处,听了会开悟。你现在听经之所以不能开悟,你有妄想、有杂念,是因为经不熟。第二个阶段是「求解」。那个解会很快,真正听讲经听个几遍,就能够理解了。再进入第三个阶段,第三个阶段是「依教奉行」,佛教导我们的,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完全要照作;教我们不能做的,我们绝定要禁止,这才是佛真正的学生,才叫真正依教奉行。
所以,不经过这三个阶段,「依教奉行」是一句空话,念过去,毫无意义。如果你把这部经里面的教训统统都做到了,那恭喜你,你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,你就是阿弥陀佛。你能够做个八成、做个五成,那你真的是菩萨,你决定会往生。
我在《无量寿经》讲解里面曾经说过,我是依这个经典的理论教训来衡量。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,决定上品上生。打个九折,我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,上品中生。九十做不到,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,上品下生。九品一直下来,到下品下生,要做到两成。两成都做不到,就不能往生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所以,经典的教训要努力去做,做到两成三成,自己真的有把握住生,是如来的真实弟子。这是我在今天把这一个最好的老师介绍给大家,我也跟这个老师学。你们大家都跟这个老师学,我们就是同参道友,我们是同学。这个修学态度重要,我跟大家介绍到此地。下面我们看第三段:通途断惑。
【性(性一切心,一真法界):〈一〉有情:佛性。〈二〉无情:法性。】
『通途』,就是讲一切大小乘佛法修行证果的原理,无论是哪一个宗派,无论是哪一个法门,都不会违背这一个原理,所以这个理论我们要知道。
佛在一切经里面,特别是大乘经讲得透彻,所说的『性』、『识』。「性」是真如本性,是我们的真性。「识」是我们真性迷了以后的性,就是迷了的真性。性完全没有迷惑,这是佛、是菩萨。如果迷惑了,就叫众生,就叫凡夫。
诸位晓得,这里画两个圈是一桩事情,不要看成真的是两个,那就错了,它是一个。一个画不出来,所以画一个干净的,画一个污染的。这是一桩事情,是一个东西,不是两个东西。
性是一切万法的本体,不但一切世间法是从它生的、是从它变现出来的,出世间法也是的。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性变现出来的,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是真性变现出来的,我们现前居住的这个地球是真性变现出来的,饿鬼、畜牲、地狱还是它变现出来的。所以,尽虚空遍法界,给诸位说是一个性,一个真性。
『有情』,我们现在分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这是把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。佛家讲的有情,就是讲的动物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动物,像人、畜牲,我们看不见的还有天人,还有饿鬼、地狱,这都是属於「有情」。有情,佛给我们假定一个名词叫『佛性』。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这个众生是指有情众生,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,都有本性,都有真性。除了有情众生之外,都叫做无情众生。『无情』,我们今天讲的植物、矿物,这是无情,无情众生就叫做『法性』。
诸位一定要知道,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,不是两个性。从这个性变现出有情,就叫做佛性;变现出无情,就叫做法性。有情跟无情是同一个性,因此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才跟我们宣说: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。」有情会成佛,无情也会成佛,这叫「同圆种智」,这是很高的一个境界,也是真实的事理。
所以,大乘经上常说『性一切心』。「性」是真性;「一切」是一切万物,情与无情、世出世间,总称一切;「心」就是体、本体,是一切的本体,《华严经》上称作『一真法界』,西方极乐世界称它为净土。极乐净土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也就是极乐净土。
【识:〈一〉见分:〈二〉相分】
现在这个性被污染了,这一污染了,佛又把它换作一个名称叫做『识』。「识」,就是染污的性,不清净的性,就叫做识。诸位要知道,真性没有被染污,显现出来的境界是一真法界;这一被染污之后,显现出来这个境界,就是一真法界也变质了。这就是大乘经上佛常说的「依报随著正报转」。正报是心,是心性;依报是外面的境界。严格的讲,我们这个身是物质,都是属於依报,随著心在转。
因此,我们心理健康,身体一定健康。心理不健康,胡思乱想,你虽然这个身体很好,一定会得病。病从哪里来的?妄想来的,可见得心是主宰,这个身体随著你心在转,心太重要了!一个人心「清净、真诚、善良、慈悲」,决定不会生病。为什么?他心健康,身一定健康,不需要任何饮食药物来进补,都用不著。那些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
我在新加坡讲经,新加坡同修看到我,他说:「法师,你皮肤的颜色这么好,你吃了些什么补品,能不能告诉我?」
我说:「有!」
他说:「什么东西?」
我说:「台湾自来水公司出品的自来水。」
我是什么补品都不吃,我天天喝的是开水。我洗脸都不用肥皂,一块肥皂要用两三年。什么都不需要,为什么身体健康,精神愉快?心地清净,没有胡思乱想,天天想阿弥陀佛,想阿弥陀佛、念阿弥陀佛是无上的补品。你们如果学会的话,要知道这是养生之道。
心一被污染了,这就变成识了。识就起作用,这个作用是迷的作用,就不是觉悟的作用。这一迷了之后,佛在大乘经,特别是相宗经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,它就变成「见相两分」。
【见分—精神:〈1〉迷缚为二执。〈2〉解脱为心能。(以静破)】
『见分』,用我们现代话来讲,就是精神;『相分』就是物质。精神跟物质是同源的,它不是两种东西变现的,是一种,都是这个性识变现出来的,这就是「色心二法了」。你看《般若心经》不是说得很清楚,「空不异色,色不异空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」,它那个里面讲的「空」就是精神这个部分,它所讲的「色」就是物质的部分。佛法常讲心物二法,或者讲色心二法。心法就是我们讲的精神。
『迷缚为二执』。我们对於事实的真相不了解、不明白,这就迷了。迷了就很苦,这个苦就好像绳索捆缚一样。这是什么东西?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两种执著。我想同修们都知道,这两种执著一个是「人我执」,一个是「法我执」,变成两个执著。迷了,就变成两种执著。这两种执著怎么迷的?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很透彻、很明白,「妄想、执著」。妄想变成了「所知障」,变成了法执;所知障就是法执,是妄想演变出来的。「烦恼障」是执著变现出来的,人我执是烦恼障。两种执著,佛讲是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。
『解脱为心能』。如果把这个结解开了,摆脱这两种执著了,那个能力可就大了。这个地方用「心能」,主要这个物质里面,今天讲有能量,那个能量是物质的能量。物质的能量是有限的,这个心的精神的能量是无限的。
【相分—物相:〈1〉收缩为原子。〈2〉分裂为质能。(以动破)】
我们再看『物相』,物质色法。『收缩为原子』,当然还可以分得更细,这一切物质把它分析,分成原子、电子。『分裂为质能』,我们晓得物质把它解放之后,这个能力非常非常之大,原子弹的原理就是从这里发明的。所以「能」跟「质」是一个东西,是可以互相转变的,能可以把它变成物质,物质可以把它解放成为能量。这是现代科学已经明了了,还不能很圆满的得心应手的运用;也就是科学技术还不够成熟,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。
但是大家不知道这个精神解放能力之大。这种精神能力解放了之后,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讲的神通,远远超过了质能。因为有质能,我们说一个心的能量。这个物质的能量用什么方法来破?「以动破」,加速度,在最快的速度里面,让它这个物质分离成为能量。这个心的能量要怎样产生?佛家自古以来给我们讲用「定」,用禅定的功夫。《楞严经》上讲:「净极光通达。」这个净就是定。
所以,大乘佛法,无论是哪一个法门都是修定,这是诸位必需要知道的。所谓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是真的。我们所修学的统统是定,只是修定的方法不一样,修定的手段不一样。禅宗修定用观心的方法,用参话头的方法,这是方法不一样。教下用止观的方法,我们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,密宗用持咒的方法。这些方法尽管不相同,它达到的目的完全是一致的,都是得定。这个结果,禅宗叫禅定,净土宗叫一心不乱,名称不一样,事实还是一样的。一心不乱就是禅定,禅定就是一心不乱,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。
然后我们修学自己这个法门,才能尊重别的法门,知道我们同样到一个目标。我们走的路线不一样,我们采取的交通工具不一样,没有什么可以互相毁谤的、互相抵触的,大家都达到一个目标去。我喜欢走路散步去,他喜欢坐车去,那个人喜欢坐船去,随便你采取什么交通工具,最后的目标都相同。
所以「自赞毁他」是绝大的错误,那真的是迷惑颠倒,不但不了解别人,也不认识自己。法门决定是平等的。我修净土,我对於修禅的人赞叹;我念阿弥陀佛,我对於修密的人赞叹。这是对的,都是一家人,都是到达同样一个目的地,当然彼此互相赞叹,这是对的。所以,要以定功突破精神的障碍,恢复心地的本能,它怎么不符合科学?
再看当中这一行,就是「净秽」。
【净—现净土。秽—现秽土。(相随心转)】
心清净,就现净土;心不清净,就现秽土。你们想想,这句话有没有道理?以我们台湾来说,我三十八年到台湾,住在台南。那个时候的台南跟现在我看到的台南,那个时候是净土,现在是秽土。当时台南街道是水泥的街道,非常干净,人很朴实,都穿木屐,走在街上声音都很响亮。我记得很清楚,台南的房子差不多都是两层的楼房,街道都有走廊。常常下一点小雨,雨马上就过去了,雨后的晴空感觉特别的舒适。蓝天白云,真的是宝岛,人心清净,人心善良。现在台湾这个染污的严重是世界知名,不晓得排在世界第几名?再仔细一观察,这个人心的污染比我们环境的污染还要严重,这真可怕!
『相随心转』,佛跟我们讲的没有错,句句是实话。我们今天讲环保,全世界都在讲环保,环保会有效吗?我的看法是没效。为什么没效?都在外表做,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。外表上怎样做,成效都有限。要真正把这个环保做得好、做得很圆满,要从心地上去做。全世界人心向善,人心清净,外面环保工作才能做得好,轻而易举。但是今天哪一个想到心理会影响环境?科学家还没证明。等到科学家证明的时候,恐怕这个地球上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,科学家进步太慢了。佛说的清楚,又不相信,还要等科学证明才相信。科学证明、证实了,我们的日子也就完了,真的来不及了!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跟我们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下面也是经典里面给我们做的结论:
【见相同源、心物不二、染净一如、质能同体】
『见相同源』,它为什么能够转变?心会影响外面境界、会改变外境的状况,这个外面境界也能够影响心理。我们中国人讲求风水,现在外国人也讲风水了。雷根作总统的时候,还请一个看风水的到白宫去给他的办公室看风水,外国人也很喜欢讲求风水。
风水有没有?有,风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特别是居住的环境,环境能够影响情绪。只要你有感情,你有喜怒哀乐,你就会被环境所转。心随境转,什么心?妄心,妄心被境界转。如果你是真心,真心是如如不动,环境转不了你。转不了你,你能转环境。所以,心地清净的人,不受外面环境干扰,环境转不了他。
你要问:「我们要不要看风水?」如果你是诚心诚意 念阿弥陀佛的,每一天「心想阿弥陀佛,口念阿弥陀佛,身拜阿弥陀佛」,风水与你不相干,那就不必管它。如果你还有是非人我,还有贪瞋痴慢,那你决定受风水的影响,就是这么一个道理。这都是真的话,因为心跟外面境界是同一个根源,因此它有互相影响,『心物不二』,它是一。
『染净一如』。染的是真如本性,净的还是真如本性,这是一桩事情。可是它的作用不一样,清净现一真法界,污染现十法界。
『质能同体』,现在科学逐渐逐渐证明了。
【体一如、相差别、用各异】
从体上讲是一如,从相上讲有差别。相为什么有差别?相是识变的,识在那里变的。这是唯识经论里头常说: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」唯心所现的是一真,唯识所变的就有染净,就是十法界。十法界里面,我们讲四圣法界是净,六凡法界是染。相有差别,它的用当然就不一样。
【万法唯识。】
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明了真相了,如何恢复自性,恢复到清净,一尘不染,那就叫成佛。成佛就是恢复自性,圆满的性德,这叫成佛。
【成佛之理—〈一〉断二种障:〈1〉烦恼障。〈2〉所知障。〈二〉转识成智〈1〉转前五识为成所作、转六识为妙观察。〈2〉转七识为平等性、转八识为大圆镜。(五十二位、三僧只劫)】
成佛的道理也很简单,归纳一切经论里所说的,不外乎此地讲的两条,『断二种障』,这二种障就叫『烦恼障、所知障』。刚才说过了,烦恼障是执著,所知障是妄想,这是病根、病源。这两种障都有浅深次第不同,最浅显易知的,佛跟我们讲见思烦恼;再细一点的,佛给我们说尘沙烦恼;最细微的有无明烦恼。烦恼障有浅深次第三种差别。最粗浅的见思烦恼断掉了,我执就破了,我执就没有了,六道就超越了,六道轮回就没有了,你就进入到四圣法界了,就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,就入他们这个法界了。可见得烦恼障、所知障是逐渐逐渐断的,你断一品,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层。
因此,二乘人(佛家讲的小乘):阿罗汉、辟支佛,只断了烦恼障,所知障没破。什么人破所知障?大乘法门里面,所谓「大开圆解」、「大彻大悟」,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里面所说的「自得心开」,这些话都是讲破所知障。破所知障,就是我们讲的开智慧、开悟了,开悟就是破所知障。
必须这两种障断尽了,这才成佛。断是断了,没有断得干净,不叫成佛,那叫菩萨、叫罗汉、叫辟支佛。他们是断了一部分,没有能够断干净。这是从断证。特别是小乘法,完全在这上面做功夫,这个功夫做得非常辛苦,方法很笨拙。
第二种方法是『转识成智』,这是大乘菩萨们用的。这个方法很巧妙,实在讲,做起来比前面还容易、还快速,收效更显著。「转识成智」,转是转变,你必须懂理论、懂方法,你把它一变就成功了,那实在是太方便了。
『转前五为成所作』。唯识学里头常讲,连《百法》都讲到转前五识,前五识是「眼耳鼻舌身」,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。『转六识为妙观察』,六识是意识。『转七识为平等性』,七识是末那识,七识它的作用是执著,坚固的执著。六识是分别,七识是执著。『转八识为大圆镜』。
虽然这是讲了八个识,其实真正用功夫、真正能转的是第六跟第七。所以,六、七是因上转,五、八是果上转,果上转就不必问了。换句话说,六、七既然是因,因一转了,果就转了。由此可知,转识成智的关键,转第六、转第七,就在这上面下功夫,真的比前面那个小乘法断二障,实在是容易太多了、方便太多了。所以,大乘比小乘容易,比小乘快速。
现在我们就问怎么个转法?诸位必须要知道,你要了解什么叫第六识,把它认清楚。第六识的样子是什么?性质是什么?把它搞清楚。第六识就是我们常讲的分别心。我们眼见到这朵花了,我们见到了,没有分别它,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眼识的作用。我一看到,「这是红的花、白的花」,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这就是分别。怎么个转法?不分别就转了,不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了。也许你会问:「不分别,那我还能看见吗?」不是你不分别就看不见,不分别还是看得清清楚楚的。不分别,你还是看得清清楚楚,《楞严经》上讲你是「见性见」,见的是真相。
譬如,人家问我:「法师,这是什么?」我告诉你:「我不知道。」那这不是迷惑颠倒,这佛还能学吗?你问我,我就告诉你:「这是红色的花。」
「那你不就分别了吗?」
「我没有分别。」
「没有分别,你怎么说红的花呢?」
「因为你说是红的花。」
你明白这个道理吗?你分别,我依你的分别来说,你才会懂。我有没有分别?我没有分别。我有没有执著?我没有执著。佛给我们讲经说法,是依我们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依众生的执著而执著,佛从来没有分别执著。所以,佛说他没有说法,说了四十九年,没有说一句话,没有说一个字。你懂这个道理吗?因此,他的心是清净的,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分别,就是不用第六识,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。
妙是什么?你说什么,我跟你说什么;你执著什么,我跟你说什么,这叫妙!一不执著了,万法平等。一切不平等都是从执著里头生的,不执著,当然平等了。这个方法,比前面用「断证」的方法,真的方便太多了。所以,只要你对於一切法不分别、不执著,前五识自然是成所作智,第八识当然转成大圆镜,宇宙万法自自然然通达明了。
这个方法也是功夫,由浅而深,分为『五十二位』。这就是菩萨修行的阶级,转识功夫的浅深分成五十二个阶段,这是菩萨的果位。大菩萨转得多,小菩萨转得少,都在那里用这个功夫。需要多少时间?『三僧只劫」,要这么长的时间。可见得也不太容易转,要慢慢来,要有耐心。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修行成佛的原理原则,无论哪个宗派,无论哪个法门,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都是这一个道理。所以,这个理论是通途,是这样修成的。我们仔细一看,它真的是有道理。
我们对於佛法的教学,佛给我们讲恢复我们本性的德能,他真的有理论、有方法、有原则可循。明白了,对於修证的信心才能够建立。但是我们一看要五十二个位次、三大阿僧只劫,这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功?免不了要心酸。有没有方法,不必五十二位,不必三大阿僧只劫,咱们这一生当中,短短的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八年就成功了,行不行?行!明天再跟诸位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