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的真实利益 (第三集) 1992 美国洛杉矶 档名:13-003-0003
诸位同修,前两天跟诸位介绍了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的三福,这三条十一句是学佛的大根大本。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,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,三世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换句话说,要想成佛,一定要修三福,这是净业的正因。无论是哪一宗,修学哪一个法门,都要以这个为基础,所以非常的重要,决定不可以疏忽。
今天接著要谈的就是「六和」。修行人总不能够离开人群,在寺院里面共修不能离开同修,在社会上不能离开大众。人与人相处要依什么样的原则?中国古人常说「处事难,处人更难」,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确不是个容易事情。佛给我们六条戒,六和敬也是根本的戒条,一个僧团必须要遵守。
僧在佛法里面的定义非常之广,现在一般称出家人是僧,意思是很狭小的,真正讲僧是不管在家出家。僧是团体的意思,四个人以上在一起,所以僧翻成中国意思叫「和合众」,就是大众,大众就是四个人以上,但是要遵守六和的戒条,这个团体就称之为僧。由此可知,出家人四个人以上遵守六和敬是个僧团,在家同修像居士道场四个人以上守六和敬也是僧团,乃至於家庭,如果你一家四口都遵守六和敬,你的家庭就是僧团。所以它的用意非常之广泛,并不专指出家人,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。现在社会上对於佛法有许多的误解、误会,都是没有将佛法搞清楚,所以才有种种误会发生。由此可知,六和敬也是佛门基本的戒条,不亚於五戒,五戒是根本戒,六和敬也是根本戒。
六和第一就是「见和同解」,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共识。我们大家想法、看法都一样,这样相处就没有问题,不会有意见,不会相处的时候格格不入。见解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相同?见和同解,这是一桩非常难的问题。我们今天看这个社会,家不和、社会不和、国家不和、世界不和,所以天下才大乱。在现代社会里面,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晓得,日本人在现前可以说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,对日本人又嫉妒、又尊敬。日本这么一个小国,在二次大战几乎灭亡,短短四十年之间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,凭什么?许多外国人不知道,日本人把我们中国的宝贝拿去了,他用上了,就是「和」。他的民族叫大和民族,俗话说「家和万事兴」,这一个国和,那在世界上怎么会不成为一等强国?这是日本基本的精神。策略上它也运用得非常的高明,这的确是我们很敬佩的地方。日本自古以来重视的武士道精神。二次大战当中,武士道用在军队上。现在日本人还是讲武士道,发挥武士道的精神,用在哪里?用在工商业,所以全世界的工商业没有办法跟它相比。用在宗教上,全世界的宗教也不能跟它相比。它把武士道的精神应用在这些方面。武士道基本的精神就是和,就是服从,绝对服从。日本人兴起有他根本的原因。
看看我们中国,为什么抗战胜利的时候,我们是胜利的国家,现在搞成这个样子?说个老实话,病根就是不和。我们过这么困苦的日子,不和。家不和、国不和、社会不和,两个人在一起都要吵架,你说这有什么法子?由此可知,和这一字不但佛重视,中国人的老祖宗也重视。有和才有平,平就是公平,才有公平。有平才有安,大家心就安了,有安才有乐,这是辗转因果。没有和,这个世间就没有公平,不平就不安,不安就没有乐,就有苦。和平安乐,前一个是因,后一个是果,前一个果又是因,产生后面一个果,你说这个多重要!
佛法里面,佛教给我们六和,你要是真正能体会这个意思,我们对於佛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佛是不是要我们依他的想法为想法,依他的见解为见解?不是的,佛从来不牵人的鼻子走,从来没有说「你一定要依我」。我昨天跟大家讲的三自皈是皈依自性,没有说皈依释迦牟尼佛,是皈依自性三宝。这是佛法最殊胜之处,值得人敬佩。
佛法讲和,佛教给我们,把我们一切的分别执著妄想统统舍掉,那就和。我有我的看法,你有你的看法,就不和。我把我的看法放弃,你把你的看法甩掉,就和了,这很高明,谁也不必跟谁走,这是自性里面原来就有大和、有太和,这很了不起,这是佛法给我们讲的。
我听说这一次你们有不少的同修跟随夏老师到大陆上去观光、去朝山,走了不少地方。听说你们到了北京,我相信你们都去看了皇宫。皇宫里面有三个最主要的建筑物,俗话说金銮殿,实际上它不叫金銮殿,你抬头看它那个匾额上面写著,第一个大殿是最主要的一个殿,叫太和殿,太和殿后面是「中和殿」,中和殿再后面是「保和殿」。你们想想这名字全都用和,以和治天下,所以清朝能够统治中国三百年,到最后不和才亡国。它要真正守住这三个殿匾额上的字,清朝不会亡国。不和就亡。清朝建国,政权巩固之后就讲求和。我到北京去看到这个,我深深感触,我看到这三块匾,其他的不必看,就晓得清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辉煌的一页,有那样伟大的成就。看看人家的思想见解,不是普通人。
佛法讲「见和同解」,真实的基础就是昨天跟大家讲的三皈依:觉、正、净。觉不迷,人人都不迷,人人心里面都没有邪念、没有邪思,人人心地清净,自然和了。和於觉正净,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太和。清家很了不起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是清朝鼎盛的时期,为了太和真正能够落实,也就是说全国老百姓都能够做到,清朝皇帝用什么方法?用《无量寿经》。万善殿就是宫廷里面念《无量寿经》的课堂,皇帝、大臣每天念《无量寿经》,把这个定为常课,这是聪明到了极处。
我们看到有许多国家,像日本在二次大战之前,我听说学校学生要念天皇的诏书。在台湾,当然不是那么普遍,我过去曾经在军中,要念总统训词。大陆上普遍的,要念《毛泽东语录》。念起来心不甘、情不愿,不念又不行,不能叫人心悦诚服。清朝皇帝了不起,不要念我的诏书,念《无量寿经》,你们大家跟《无量寿经》学,我也跟《无量寿经》学。这个高明,心服了。《无量寿经》在前清是宫廷里面必读的课诵本,收到了太和的效果。人人明理,人人不迷,人人懂得因果,所以宫廷和睦,朝野能够和平相处,收到了好效果。非常可惜的,咸丰年间,咸丰、同治之后,宫廷里面读经撤销了,不念了。慈禧太后专政,大概一看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所讲的句句都是在骂她,她老人家不高兴,不要念了,这一不念,清朝就亡国了。诸位看《无量寿经》的序文、跋文,这桩事情梅光羲居士写得很清楚,写在序文里。你们如果到故宫里面去玩,去看看万善殿,从前念《无量寿经》的地方,这是说明和之重要。
在一切经里面会选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不可思议。这部经当然有它的特色、好处,经文不长,不耽误办公时间,这很重要。处理国家大事,处理公务,时间太长了也不行,所以课诵时间不能长,内容要丰富。这部经,性相理事不但具备,可以说样样圆融,统统讲到了,理事圆备,尤其是对因果讲得非常的透彻,这部经的确有它的特色,何况这部经是第一经。我们能够想像得到,清朝皇帝都是学佛的,都是皈依三宝虔诚的佛教徒。
乾隆的时候,彭际清居士是佛门里了不起的一位大德,他是专弘《无量寿经》的,他有《无量寿经》的节校本,九种版本里面有他的一种。他的父亲是兵部尚书,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等於现在的国防部长,所以他是贵族出身。童子就考中进士,不满二十岁称童子,这是他自己的成就。进士及第就像现在的博士学位,在学位里面是最高的。他也做过几年官,做了几年不干了,专门念佛,专弘净土。最近我们这里流通的小册子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就是他作的,彭际清居士的,他对《华严》有特别的心得。而且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说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就是彭际清说的,他说出这个话,他跟清朝皇室有那么深厚的关系,所以清朝宫廷里面选择《无量寿经》作为常课,我们能够理解,能够想像得到。彭际清认为这是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。这个做法就是见和同解真正的落实。依据《无量寿经》,用《无量寿经》作为我们思想见解行为的准则,这个见解真的就相同。这是说清家用这个方法。
在佛门里面,我们知道大乘佛法有八个宗,小乘虽有两个宗,唐朝末叶以后,小乘在中国就衰退了,现在没有了。中国只有大乘,没有小乘。大乘八个宗,每个宗里面分很多派,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。当然见和同解在原则上来说是决定相同的,就是觉正净。细分是各宗各派都不相同,每一个宗派所依据的经论不相同,修行的方法不相同,这一定要知道。就好像一所大学有许多的院系,每个院系修学的课程都不一样。换句话说,每一宗有每一宗见和同解所依据的经论,每一派有每一派所依据的经论。譬如天台依法华三大部为见和同解的基础,你要想学天台,你一入门先把这三大部去念五年。叫你念五年是什么意思?这五年使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这个经典的教训相应。凡是天台人统统都是用这个来做标准,你也用这个,将来跟大家才能够相处,想法、看法、做法才能够一致。如果你要想学贤首宗,那就念《华严经》,以《华严》做见和同解的基础。所以学《华严》的不能跟学天台的人住在一起,会吵架,他们依据的经典不相同。最后的归宿相同,但是他当前走的路线不相同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所有一切法统统是佛说的,我们在一切法里面选择了一个法门,与共同选择这个法门的同修们志同道合,组成一个道场,这是共修。这个道场里面见解完全一样,跟另外一个道场不见得是一样,与另外一个道场应该怎么相处?应该要互相尊敬,决定不可以毁谤。为什么?你要毁谤就是谤佛、谤法、谤僧。这个诸位知道的,戒律上讲得很清楚,毁谤三宝的罪是在地狱,非常之重。虽然选择的法门不相同,一定要互相尊重,自己要谦虚、要尊重别人,这个态度佛在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。诸位看看《华严经》最后的一品,《八十华严.入法界品》,一共有二十一卷,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而《四十华严》讲得非常详细,《四十华严》就是《八十华严》的「入法界品」,总共四十卷。你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,每个人所修的法门不一样,各个不相同,善财童子去参访,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没有一个说「我的法门好,别的法门都不行」,你去查查《华严经》有没有这一句话?没有。每一位善知识都是自己谦虚,「我的智慧、我的德能不如别人,我修学这个法门,他们都比我好」。自己谦虚,称赞别人,这就是和。如果自己说「我这个好,我这个第一,他们那些都不如我」,这是谤,不是和,就不和了。我们看到这五十三位善知识,统统是赞佛、赞法、赞僧,这是学佛人牢牢记住要守的一个基本戒律。
我们通常读的戒律多半用《四分律》,菩萨戒里面第一条「不杀生」,《瑜伽菩萨戒本》第一条戒是「自赞毁他」,不自赞毁他,这是第一条戒。自己赞叹自己,毁谤别人,这个罪是最重的,菩萨戒里面最重的一条罪过。如果自赞不毁他,或者毁他不自赞,罪稍微轻一点。自赞又毁他,这个罪是非常之重,第一重戒。希望同修们,对於跟我们学的法门不相同,宗派不相同,一定要尊敬,决定不能够毁谤,这样才能够往生西方世界,否则的话,佛念得再好,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一个自赞毁他的,西方世界各个都修圆满的六和敬,这是非常的重要。就是每一宗、每一派,见和同解所依的经论不相同。
在净土宗所依的三经一论,三经第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第二部《阿弥陀经》,第三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。这三经的性质,《无量寿经》可以说是净土概论,将西方极乐世界整个的介绍给我们,它的缘起,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的,它的历史,它那些状况,我们去的方法,九品因果,真是说得非常的周到,所以它是净宗第一经。《弥陀经》虽然与《无量寿经》是同部,文字少,说得简单,它内容的重点像古大德在注疏里面讲的一样,劝信、劝愿、劝行。信愿行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资粮,是三个必须的条件,《弥陀经》的重点是在劝我们相信、发愿、念佛。
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内容是给我们讲修净土的原理,理论的基础,特别是两句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是净宗的原理,的确是不可思议。除这个之外,《观经》里面给我们讲方法,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经题叫「观无量寿佛经」,这些方法里面讲观想讲得特别多。十六种方法,从第一到十二都是讲观想,所以观想讲得特别多。第十三观叫观像,第十六观讲持名,持名是讲得最少。但是读这部经要留意,持名念佛放在最后。佛法跟世间法有些地方是概念相同,最殊胜的摆在最后。好像世间唱戏一样,最好的那出戏,压轴戏摆在最后,最精彩的。持名念佛放在最后,就是念佛法门里面最精彩的。如果不相信,你可以看看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章,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摆在后面作压轴戏。按照排列,观世音菩萨应该排第二,不能排在最后;大势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十三,不能排在二十四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上这两位菩萨唱压轴戏,是《楞严经》修行的精华。
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《楞严》,那时候海仁老和尚还在,他那时候九十多岁,我去看他,因为他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,我这个后学讲《楞严经》的去拜首楞严王。我去的时候他很欢喜,跟我谈《楞严》,而且特别告诉我,有时间当然讲全经最好,如果没时间单讲第六卷,第六卷这一卷是《楞严经》的精华,第六卷就是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。第六卷一共有三个大段,前面一大段是「观音菩萨耳根圆通」,经文很长,当中一段就是「文殊菩萨拣选圆通」,末后一段「四种清净明诲」是属於戒律,的确《楞严经》的精华全在这一卷,这老和尚讲得没错。我跟他有这么一面之缘,到第二年老和尚就往生了。观音菩萨放在最后,这是压轴戏,最好的。
我们在《观经》里面体会到持名念佛是四种念佛里头最殊胜的,《观经》上虽然只讲三种,实相没有讲,彭际清居士补出来了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里面讲实相念佛。书在此地已经有了,黄念祖老居士把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讲了一遍,有录音带。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自己看不太容易看得懂,你听黄老居士讲就会听得很明白,但是要多听几遍,一遍、二遍不够,至少要听二十遍、三十遍,自己才会真正有心得。听的遍数愈多愈好,多了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,这才管用,所以要多听。他讲得精简,讲得实在太好了。一共只有七个带子,六十分钟一个带子,七个小时就讲圆满,不用费很长的时间。真正有时间的人,没有上班不做事情的人,一天听七个小时,从头到尾听一遍。你要这样不断的听,听上一个月,听上三十遍,你一定有心得,你晓得佛号应该怎么念。持名即是实相,从持名入实相,这了不起,念佛真正的诀窍给你找到了,所以这个东西不熟不行。老居士这个带子流通到美国,没有书,所以我们特地把书找出来,印了一万本,希望随著这个带子流通。这是《观经》里面方法最殊胜、最妙的。
《观经》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,就是讲九品因果。西方世界大家都知道,四土三辈九品,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?每个人修因不相同。所以《观经》讲理论、讲方法、讲因果。净土三经,一论就是《往生论》,天亲菩萨造的。天亲菩萨叙述他修学净土的方法,依据三经,说出他自己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。他有五种方法,就是五念门。一直到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编了《净修捷要》、《宝王三昧忏》,这两种都是行经,就是修行的方法。他这两种就是依《往生论》五念门这个方法编的,所以天亲菩萨这个方法今天也落实了,有仪规了,晓得怎么个修法。我最近发心讲《往生论》,目的就是提倡这两种方法。你懂《往生论》,对这两种方法你就会欣赏,你知道它的妙处就会发心去修学。不懂《往生论》,有的时候不晓得它的好处。这是净宗的三经一论,净土宗的见和同解要依这个。
可是现在所看到的净土五经,三经跑出五经,五经从哪来的?这个意思也要知道。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魏源居士,魏默深,这个人也很了不起,他是对净土很有心得,对大乘经典非常通达。他有一部《无量寿经》的会集本,五种原译的会集本,这个本子确实比王龙舒、彭际清的要好。魏源居士把《华严经》最后那一卷,就是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的最后一卷,我们通常讲「别行」,把这一卷附在三经的后面,这样就成为净土四经,净土四经这么来的,魏源居士加进去,很有道理。为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无异於《华严》,《无量寿经》一再提到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一再提到修普贤行,经上讲普贤菩萨普贤行、普贤德讲过好多次,普贤行、普贤德就在《华严经》末后一卷,所以他把这一卷附在后面成为净土四经有道理,独具慧眼,很了不起,於是乎清朝末年就有净土四经。
到了民国初年,印光老法师把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又加在净土四经的后面,成为净土五经。诸位如果没有深入研究,你不晓得它的好处。对於老法师把这一章附在净土四经变成五经,我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因为这一章简直就是净土宗的心经,文字少,二百四十四个字,比《心经》还少,《心经》二百六十个字。净土,前面所讲的三经一论,乃至於《普贤行愿品》,这四经一论统统含摄在二百四十四个字里头,真正不得了!这是印光大师的慧眼,净土五经就出来了。
现在我们所依据的五经一论,五经里面《无量寿经》,自古至今,原译、会校总共有九种不同的本子,一般去找不容易找到,没有单行本流通,你找不到。我们是希望同修们对於净土的典籍能够全部看到,这才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搜集,统统找齐了,印成一部《五经读本》。因为从前有净土五经,用读本两个字来区别,我们这里有读本,读本是五经一论。附本就是所有搜集的不同的本子统统印在一起,所以净宗的典籍完全了。人家说佛法经典太多,没办法读。不多,就这么一本,比基督教圣经还少,这一本是净土宗完全的经典。这是净土宗「见和同解」的依据,每个人都念这部经,用这部经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,我们的见就相同。因此五经是每天课诵必须要读的,专修净土,我们的课诵还是念这个。
五经你嫌长,念不了,五经里面选一种。如果你有时间,有耐心,我就劝你们念《无量寿经》。如果你说「我工作非常之忙,我一点时间都没有」,那我劝你选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,很短。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文字是短,内容非常丰富,是《楞严经》真正精华之所在。这是讲见和同解,六和里头第一条,非常重要,这个是和的基础、和的根本。
第二条「戒和同修」。第一条就是共识,要建立共识,我们的认识就相同。第二条是守规矩,大众在一块总有共住规约,这个规约就是戒律。诸位要晓得,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。戒经里面所讲的那些,我最初学佛是最反对戒律,经论我很欢喜,里头的道理很好,我很赞成、很喜欢。戒律非常排斥、非常反对,没有法子接受,为什么没有法子接受?就是见解不和。我对这个看法跟老师的看法不一样,我那个时候最初学佛的老师是章嘉大师,他认为戒律重要,我认为戒律不重要。这个观念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帮我转过来,我非常感谢他,很不容易,我年轻的时候很顽固。
我的观念就是,戒律是生活规范,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,我们现在怎么能用?时代过了,地区也不相同。打开《礼记》,三代之礼就不相同,每个朝代有兴革,就是有修改、修订,不相同。中国人跟外国人的礼节不相同,古人跟今人的礼节不相同,但是它的精神不变,这我赞成。戒律的精神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这我佩服,至於戒条我觉得不重要,不能接受,这就是生活规范不相同。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,从前清朝时候,老百姓见皇帝三跪九叩首,现在我们见总统三鞠躬,恭敬心一样,形式不一样,何必还要见到佛趴在地上三顶礼?我跟章嘉大师三年,没有磕头拜过他,这个老人很了不起,他能够包容不见怪,不把我赶走。我见到佛像也没有顶过礼,也是脱帽三鞠躬,我觉得我的敬意是一样的,何必趴在地上磕头?头不容易磕下去。我看到现在一般大专学生学佛还没几天,他就在地上顶礼,我看到很佩服,比我强多了。我搞三年才低头,他们几天就低头,这不容易,善根很深厚。
我的确非常的顽固,我是每样事情一定搞通,搞得清清楚楚,真正叫我心里佩服,我才会去做。我把这个事情搞通了之后,每天拜八百拜,就肯拜了,见到法师都晓得顶礼。没有搞通的时候,对佛像就不大拜,没有那么简单。决定不马虎,统统要搞清楚。净土的相信,三十年我才相信它,没搞清楚的时候,我不是轻易人家说什么我就相信,没那么简单。以后搞明了之后,才晓得戒律是出世间法跟世间法的分水岭,这不是世间的礼,世间的礼可以随时修正、修订,这是世间跟出世间的一条界限。我明白这个道理,然后才懂得原来礼拜是修行里面非常重要的方法。礼拜的时候身动,五体投地,你每个动作做得很标准,你全身在运动,身在运动,礼拜的时候心清净一念不生,心静身动,动静不二,动静一如,这个事情真有大学问。以前没有人跟我讲,我也没想通,以后明白这个道理,每天拜八百拜佛,修身,这是养身最妙的一个方法。你要想身心健康就好好的去拜佛,不要去学打什么太极拳、运动,这没有意思,那个是身动,能够叫身体得到运动的效果,心得不到;在拜佛的时候,身心两方面都得到,所以才猛拜,一下就拜了半年多,拜了十几万拜,晓得这个好处,可是这种真正的好处有许多人不知道。
章嘉大师教学的方法非常巧,他不给我讲,慢慢诱导我,让我自己去悟。自己悟了,踏实了,真相信了。他给我讲,一句话说出来,我还未必肯相信。花了三年的时间慢慢指引,叫我恍然大悟,明白这个道理,教学法很高明。不过如果你们要去亲近章嘉大师,不会感觉到幸运,为什么?他老人家不说话。
我第一次跟他见面,我过去也跟同学们说过,头一次见面时间跟他在一块两个小时,只说了三、四句话。我提出一个问题去请教他老人家,他隔了半个钟点才会答覆你,不是一问一答,而且答覆很简单,决不罗嗦。我是一个朋友介绍跟他认识,头一天跟他老人家见面,很慈悲,我看他的相貌很尊重他,我也很欢喜他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说我知道佛法很好,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一下就能入进去?性子很急,希望赶快能得到。他老人家不出声,看著我看了半个钟点,眼睛看眼睛看了半个钟点,你们能受得了吗?看了半个钟点,答覆了,好不容易等到,聚精会神等,开了尊口,说了一个字:有。有底下又没有了,又不说了。差不多又等了五分钟,好不容易说出六个字,他说的语气很慢:看得破,放得下,没有我说得这么快,说得很慢。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说六个字。半个多钟点,问了一个问题,等到那么久,「有,看得破、放得下」,七个字。这个印象深刻,永远不会忘记。这我能听得懂。我们性子很急,他就是磨炼你性子,就是叫你缓慢,叫你定下来,所以跟他在一起就是入定。这是我一生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识,真正善知识,一个废话、一个废字都没有,身心清净。我接著就问他:从哪里下手?这很重要。看得破、放得下我听懂了,可是从哪里下手?这差不多又等了二十多分钟,才给我说了两个字,等到两个字:布施。六度里头的布施。头一天见面,谈话内容我记得清清楚楚,一个字没漏,差不多将近两个钟点就讲这么多,但是我学佛真的是一生得力於他的教训。
我向他告辞,他老人家很慈悲,送我到大门口,特别嘱咐我:我今天跟你讲的六个字,你要好好的去做六年。我就觉得莫名其妙,还真的接受了,真的就照他的话去做六年,六年就有感应,不思议的感应。从那个时候起,每个星期跟他老人家见一次面,就是一、二个小时,就跟他在一起入定。我有疑问的时候都请教他,非常慈悲,他都跟我解答。有的时候一、二次没去,他就派人来问我「是不是生病了,怎么没有来?」搞得以后是非去不可,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。我跟他三年,我的佛学根底是他帮我建立的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是跟他学讲经,讲经这套本事跟李老师学的,佛法的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。我佛学就是两个老师十三年,章嘉大师教我三年,李老师十年。戒和同修,戒就是守法。所以要认识戒律究竟是什么,搞清楚了我们才会持戒、才懂得怎样持戒。我过去那个观念虽然是错误的,但是并不是完全错误,还是有道理。戒律的精神我们认识,没错;戒律的行持,我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错误。我们今天读《戒经》是纪念的意思,因为《戒经》里面所讲的戒条,现在这个社会统统用不上。戒律到中国之后,中国寺院丛林有清规。清规是什么?戒条的现代化,精神不变,适合於现代的生活。清规,每个朝代有修改,每个地区有修改,每个寺庙有修改,因为要适合自己的环境来运用。每个寺庙清规大致上是相同的,里面细节有不相同,所以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、本地化。清规就是戒律,所以持戒就是要守清规、要守法。前面跟诸位说过,世间的法律,国家的法令规章,世俗的风俗道德观念,统统属於戒律的范围。戒律有「摄善法戒」,佛虽然没有说,统统要归纳在这里面。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奉公守法,这是戒和同修。不是单单讲大家都守五戒,不是这么单纯,世出世间这些法律规章统统要遵守。
第三条讲「身和同住」。一个团体至少四个人,四个人以上住在一个道场,在同一个处修行,这叫共住,身和同住。实际上这样讲还不是身和同住的真实义,真实义怎么讲法?整个生活统统在一起,用功的时候在一起,研教的时候在一起,念佛的时候在一起,吃饭的时候在一起,睡觉的时候还在一起(寺院丛林叫睡广单,通铺),是这个意思。如果一个人一个房间,道业不能成就,为什么?大家在一起像个样子,规规矩矩,房门一关,原形毕露,什么毛病都出来了,这怎么能修行!所以晚上睡觉都睡在一起,还得规规矩矩、老老实实。身和同住是这个讲法。寺庙里头为什么讲睡广单才能成就人?一个人一个房间,道业完了,不可能有成就。现在的寺院有钱,一个人一个房间,还得有个套房,要成就太难了,这不是佛的本意,佛的本意是一定要睡通铺广单,这个样子才行,才是这一条真正的精神之所在。所以依众靠众,我们的恶习气太深,改不掉,大家看到大家,彼此互相监督,你不对别人就给你纠正,自己只好要约束自己。
「口和无诤」,彼此在一块没有争论,有研究讨论,没有争论。理性的,不是感情的,理性上的争,有。同参道友,对经文个人的看法不相同,彼此的意见不合。我在台中,同学有七个,这七个是志同道合,常常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,大概十次总有七、八次会吵架,吵得面红耳赤,不欢而散,外面转一圈回来就又好了,就没事了。争是有争的,但是理性上的争,不是感情上。你有你的看法,我有我的看法,彼此互不相让,实在是闹得不能开交,找老师,请老师来给我们批评,但是我们找老师的时候很少,外面转一圈想想,彼此也就能够融通,这个可以。不能感情,不能认真的对立。「意和同悦」,真正在一块这样修行的确法喜充满,这个生活才真正充实,生命真正充实。
末后一条是「利和同均」。十方的供养、信徒的供养,财物要平等的享受,没有特权。信徒供养我的,我要拿出来给大家,都要归公,没有私财,心地才清净。有了私财,心就不清净。不管谁的供养统统归公,大家平等的享受。我在大陆上,这一次我第一次在广州给他们讲佛法,广州光孝寺邀请我,我在那里讲了两次,总共讲了六个小时,我的题目是「认识佛教」。佛教究竟是什么,给他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,也讲到六和敬,讲到利和同均,我就告诉他们,佛法是真正的共产党,共产党不能不学佛,不学佛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。大概我讲的这个东西他们都报上去了,最近有消息来,他们打算请我到北京、到上海讲经。利和同均,身心清净。
这是一个僧团里头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基本戒条,这六个基本戒条具足才是一个真正的僧团。一个真正的僧团,十方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。如果这个世间有这么一个僧团出现,这个地方不遭难。为什么?我们常说「一人有福,连带一屋」。有福的人在此地,我们造罪业,他有福报,我们沾他的光,这个地方不遭难。这个地方要出现一个僧团,这个地区不会遭灾难,因为一切诸佛护念和合僧团。如果有这一个僧团出现,要是破坏和合僧,那是五逆罪之一,果报是堕阿鼻地狱。五逆罪是杀父亲、杀母亲、出佛身血、杀阿罗汉、破和合僧,这五桩事情。
我记得有一年,在台湾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,大概年岁大的记得这个人,这个人已经过世了。他是个老佛教徒,年岁比我大很多,大概要大我二十岁的样子。有一天他在台北功德林请我吃饭,客人就我一个。我就问他:你今天为什么请我吃饭?他说:我有很大的问题不能解决,今天我向法师讨教。我说:什么问题?他的慈悲心很重,他说:现在有很多人造五逆罪都堕阿鼻地狱,这怎么得了!我说:什么人造五逆罪?造什么五逆罪?他说:破和合僧,毁谤出家人,到处破坏,甚至於出家人也说出家人不好,这个都要堕阿鼻地狱,这怎么得了!我听到这个,我说:你放心,咱们好好的吃饭。他也愣住了。我就再问他,我说:你在哪里看到和合僧?我从学佛以来没有看到过。一个寺庙住两个法师都会吵嘴、吵架,都不和合,你从哪里看到和合僧?我这一提醒他,他恍然一笑,是的,是没有见到和合僧。
和合僧不容易。见解,第一个,这个是很难和的,他们的见解不相同。最后一个,利养不容易和。人家供养我的,这是我的钱,我怎么会给你!这怎么和得来?就这两条就不和了。这六个条件缺一条都不行,不能说前面五个和了,利养不和可以,这不可以的。六个条件统统要遵守,里头缺一条都不是僧团。我这一给他提醒,他也没有话说,没有和合,到哪里去找?走遍全世界,我也没有看到一个和合僧团,连我自己在台北两个道场都不是和合僧团,我告诉诸位,这六个条件都做不到。难!真正是难!
我们天天在期望、在盼望这世间能够有一个僧团出现,一个僧团出现,不但是地方上的福报,世界上人都有福报。甚至於大劫难,虽然不能避免,会延后,不会提前会延后。这要真正发心,发心什么?要舍己为人,你肯不肯牺牲?第一个,肯不肯牺牲你那些知见?把你那些思想见解、分别执著统统舍掉,你肯不肯干?第二个,肯不肯把你的利养舍掉?与大家共产,肯不肯干?这两个条件你不肯干,僧团就没有了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大家真正一心一意想求西方,想去见阿弥陀佛,想成就,就要懂得这个世间统统是假的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再想想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,不知道供养多少诸佛如来,今天落到这个样子,不能成就,为什么?就是执著放不下,利养放不下,害得我们现在搞成这个样子。这一生如果不觉悟,不能把这个认真舍掉,来生还是这样,甚至於还不如今天。你能够把这个事实搞清楚,你就真正肯放下、真正肯舍。不要怕「我统统舍掉之后,明天生活怎么办?」明天还没到,你想明天就是打妄想。你命里头不该饿死,明天自然有得吃;命里不该冻死,明天自然有得穿,何必去想明天?把明天丢掉,心就清净,要有这个胆子。
我在香港讲经,有些年轻人想跟我出家学佛,问我要什么条件?我告诉他两个条件,哪两条?第一个,不怕死。你怕死,要准备点钱过日子,怕饿死,这不行,这不能学道。第二个,不怕苦。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学道。怕死、怕苦在道业上是最大的障碍,所以要不怕死、不怕苦。我统统丢掉,明天饿死活该,甘心情愿。明天一天没得吃念一天佛,两天没得吃念两天佛,三天就往生,这多自在!何必想那些想那么多?经上明明告诉我们,若一日到若七日必定往生,有这样的决心才有资格学佛,为什么?真正肯舍。舍是好难好难。
我是得力於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的教训,教我布施,教我认真做六年,六年把东西统统舍得干干净净,什么都没有了。那天出家的时候身上没有钱,是一个同修,那时候明演法师还是在家居士,他替我买一张火车票,身上一文钱没有,从台中那个火车票买到圆山车站,下了车到临济寺就剃头出家。什么都没有,只有两件换洗衣服,一个小铺盖,一文没有,舍得干干净净,就感应了。
我那时候问章嘉大师,我说:我将来可不可以出家。他点点头:可以,但是你不要去找师父。我就怀疑了,出家不找师父怎么行?他说:你要找师父,你去找那个师父,那个师父要不肯给你剃度,你不就生烦恼了?我一想:对,是有道理,那怎么办?他说:你求佛菩萨,到时候佛菩萨来找你。有这回事情。我出家剃度是心悟法师派人到台中找了我九次,请我去出家,我看他的心很诚,所以我才去。你看我这个因缘很奇妙,不是我找老师、去找庙,是老师来找我,而且找九次。
我出家是有条件的,不做经忏,不做佛事,我出家要研究经。我身上一文没有,每个月要到台中住一个星期,往返路费寺庙要给我。我是有条件,样样都答应,这可以去出家,这都是章嘉大师教的,所以一点烦恼都没有。受戒也是如此,请我去受戒的。台湾那时候受戒还要钱,缴戒费,我又没有钱,人家把钱预备好,送我去受戒。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!
我研究经,什么妄念都没有,就是看到目录上,古人有哪个经,哪个好注解,这个注解到哪里去找?这个念头一动,过不了几天就有人送来,妙极了!想什么就有什么。时间最长的是一部《中观论疏》,想了半年得到,那是最长的,通常差不多不会超过三个月,所以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,我相信,一点都不怀疑。如理如法的去求,没有不感应的。求成佛都求得到,这些世间鸡毛蒜皮那不一求就到了!只要你的心真诚,不是为自己,为佛法、为众生,有求必应。如果为自私自利的求,不会有感应,为什么?佛菩萨绝对不会增长你的贪心。
我有一年在台北法华寺西宁南路那边讲《地藏经》,我那时候讲《地藏经》好像是广钦法师曾经来听过一次,那时候基隆有位德融法师常常来听,我讲了有求必应的事,讲完经下来,德融法师告诉我:法师,你讲这个话,我很怀疑。我说:什么怀疑?哪句话怀疑?他说:有求必应,我怀疑。我说:为什么会怀疑?他说:我向佛菩萨求个电冰箱求了三年还没求来。我就问他,我说:你那个道场几个人住?他说:我一个人住。我说:你一个人住茅蓬何必要电冰箱?我是佛菩萨,我也不会给你。所以这个求要如理如法,不是为自私自利的求,这样才求得到,就是合情合理合法,这才感应道交。这些基本的概念、基本的方法统统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,我这一生很得受用,所以我对老师非常的怀念,非常的感激,师恩难报。
我还记得有一年,香港的洗尘法师到台北来看我,跟我谈他有个构想,想在台湾建丛林,我说这个很难得。他的愿心很大,他要找几百甲地,在台湾建立一个佛教丛林。我还陪他去看地,陪了好几天。不过我劝他,我说最好不要建丛林,先建祠堂。我提出一个构想,百姓宗祠,我劝他先建这个,首先提倡孝道,因为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先提倡孝道,然后再弘扬佛法,我说丛林可以作第二步,先建立百姓宗祠。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,他也很赞成。祠堂建好之后交给国家去管理,他听到这个话就说「那我还要干这个干什么?」建好了要自己的,这个错了,建好了给国家。
虚云老和尚值得我们敬佩,一生盖庙修庙,盖好了,请一个有德行的法师去住持,他老人家就走了。真正放得下,真正为佛法,没有为个人,所以他有成就。出家在家修行都要这样,只为佛法,为一切众生,绝不为自己,你自己自然有福,福报享不尽,福报自然,非常快乐、非常自在。
我到处讲经,我是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,我的口袋经常空空的什么都没有,为什么?有钱没得用,没有用钱的地方。我今天想要些东西,同修们听到,第二天就给我买来,我想去买没有机会。在台湾也是如此,钱简直就没有用,怎么办?只好拿去印经,印经送给大家,这是我学印光法师,我不盖庙。盖庙怎么样?收几个徒弟到以后争庙产打架,搞得斗争坚固,我不但没有度他,反而害了他堕地狱,良心过不去。我印送经书送给大家,每个人得一本,你看也得利益,不看也得利益,这个好,真实利益。
我到大陆上去的时候,我跟他们讲我没有钱,我说你们不要以为出家人都很有钱,我说我是唯一的一个贫僧没有钱,你们要修庙跟我讲,我一文钱都没有,要经书有很多。我有经书,没有钞票、没有钱。所以很好,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,每个寺庙见到我,很客气的接待,不谈钱,不谈化缘。他说:法师,我们这里没有《大藏经》,我们这里缺少经书。我说:这个没有问题,这个我一定供应。到北京佛学院,学生说:法师,我们没有字典。我说:好,我送你们。我回到台湾印了两千五百部,送了一千部去,全部的佛学院,每个学生都有,我觉得这样的钱用得很恰当,没有浪费,用得真正有意义,真正能够帮助他们。
三学就是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非常重要,佛法教学的内容,一切经典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。三学增上,你的功夫得力,你修行就会有结果。如果是三毒增上,也往生,往生三恶道。三毒是贪瞋痴,贪瞋痴增上就不得了。今天观察这个世间,看看世道人心,这个人头脑想的什么?统统想的是贪瞋痴,而且一年比一年厉害,我们就晓得这个世界上有大灾难来了,为什么?三毒增上。虽然如此,经上也说得很清楚,共业里头有别业,所以我们应当特别努力修三学增上,戒学、定学、慧学。怎么个修法?昨天跟大家提议的背诵经典。背诵经典就是修戒定慧三学,最好是背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比较长,你不要去选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大势至圆通章》,二、三分钟就念完了。问你每天修戒定慧修多久?修三分钟,这个不多,至少要有一、二个小时。开始念不要念太快,虽然念到会背了,很熟了,还是慢慢念,念两个小时,为什么?我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戒定慧三学。
念经,戒学具足,戒学就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。我以真诚心在读经,心里面没有妄想,没有杂念,这是诸恶莫作。经本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是善中之善,儒家所讲的「止於至善」,佛经是至善,何况《无量寿经》是佛经里头的第一经,最善的法门,念这部经就是众善奉行,戒学具足。专心去念就是定学,念的时候专心,没有妄念,没有妄想,专心就是定学。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字没念错,没念颠倒,没念漏掉,这就是慧学。慧是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不要去想里头的意思,想里面意思就错了,打妄想。如果想经里的意思,三学都没有了,那就是变成世间念书、背书。所以念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,不要求解义,恭恭敬敬念下去,这是用念经的方法修戒定慧三学,三学增上。每天念一个钟点,修一个小时;念二个钟点,修二个小时,长期这样修下去,你心会慢慢清净,会定下来,智慧增长。世出世间一切事,六根一接触你就明了,你就能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这个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。大家不晓得读诵的好处,要晓得这个好处才晓得应该怎么样读诵。像超度的时候请和尚念经,和尚念有功德,为什么?他在那里修戒定慧三学。如果他一面念经一面打妄想,那他造罪业。他如果恭恭敬敬在那里念那是无量功德,功德很大。经一定要念,一天至少念一遍,当然念的遍数愈多愈好。在台北,我们图书馆有不少同修一天念五遍,非常难得。这是三学,都是属於自利。
第四个科目是「六度」,六度是菩萨行,也就是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,要遵守。六度这个名词,我想诸位同修都知道,但是里面的含义要很清楚。六度第一个是「布施」,布施是什么?布施是放下。把妄想放下,布施掉,不要了,舍掉。把妄想舍掉,把执著布施掉,把烦恼布施掉,何必要烦恼自己留著?把所有一切牵肠挂肚的事情布施掉,你就自在了。布施不是讲到寺庙去布施钱,不是这个,那没用处,真正要布施的东西守住不肯布施,鸡毛蒜皮那个无所谓。真正布施要去念佛堂里头,主七和尚常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那叫做布施,要把这个舍掉,心才清净。
布施度悭贪,贪瞋痴是三毒,如何把这个毒根拔掉?就是布施掉、舍掉,不贪。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都无贪念,这是真正的布施,自己有些毛病习气要把它舍掉,所以这一条应用在生活上,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。大家今天看到布施,仅仅说是施财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这没讲错,不晓得这三种布施里面包含的内容是些什么。诸位要读《华严经》,你看《华严经》第六回向章,把布施的项目分成七十多类,讲得非常详细,清凉大师《疏钞》尤其是解释得好,才知道布施是怎么个修法,怎样学法。
第二是「持戒」,持戒就是刚才所讲的守法,这个不必重复再提。第三条「忍辱」,忍辱就是忍耐,《金刚经》佛告诉我们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忍是禅定的前方便。什么事情不能忍,你还能得定吗?你说我现在不修禅,禅定与我没关系,我念佛。一心不乱你要不要?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所以要是不能忍,不但一心不乱得不到,功夫成片也得不到,功夫成片得不到,往生就没指望。功夫成片往生同居土,事一心不乱往生方便土,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土。最起码我们的功夫应该成片,成片不能忍做不到,你才晓得忍辱波罗蜜多么重要!《金刚经》上讲六度,其中两度说得特别详细,布施、忍辱,讲得特别多,所以要能够忍。
我相信你们同修到大陆上去看了不少有些住山、住茅蓬的老和尚,我听说你们想供养一点钱人家不要,人家生活那么样清苦他能忍。你看到他很苦,他看到你们很可怜,看到你们很苦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为什么?他清净、安乐、自在。看到你们那样的烦恼忧虑,精神生活好多的压力,他看到你们很痛苦,看到你们很可怜。我们觉得他苦,这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。到底哪个真实?他真实。他真乐,我们真苦,这个一点不假。你给他一点钱,他为什么不要?因为那是烦恼。你给烦恼给他,他当然不要,这一定的道理。这是枷锁,烦恼枷锁,不能要,不可以要,应当要舍离,要布施掉。
生活愈简单愈自在,为什么?不求人,中国古人讲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。不求人,头抬起来顶天立地。我在大陆上,大陆上人生活很苦,知见不正,有些看到你们从美国去的,非常羡慕,觉得美国这个生活很好。我就告诉他,我说「美国人不如你们」。他听了很惊奇,「怎么不如我们?他们有洋房、有汽车,日子过得那么好,怎么不如我们?」我说「说老实话,真的不如你们」。我说「中国自古有句老话说『无债一身轻』,你懂不懂?」「懂。」「你们都不欠债,一身轻。美国人从生下来到老死,债都还不完的。房子赊来的,汽车也是赊来的,都没有一样不欠债,都是背债背来的,你们愿不愿意过这个日子?」他们听听也满有道理。这是给他一点安慰,希望他三毒烦恼减轻一点,让他觉得我们还有比美国人好的地方,不是完全不如,总得给他安慰一下。所以那边不可以刺激,要好好的安慰他,说美国华侨、全美国人都不如他,没有一个人不负债。你们都不负债,没有债。他们的工作,上班,喜欢做就做,不喜欢做就不做,每天上完班,喝茶聊天、看报纸,在外国哪有那么轻松?他为什么这样认真干?因为他负债,要还债。你们为什么那么轻松?因为你不负债,不还债,这就是你们比他好的地方。
忍耐很重要。如果你要想自在,房子住得小一点,汽车只要轮子会转就可以,不必要买那么好的,支出就少了,压力就减轻,就快乐自在。有很多人迷,迷什么?要面子,死要面子,活受罪,这都是叫迷惑颠倒。真正自在快乐,吃得饱,穿得暖,生活轻松,心里没有负担,悠闲自在,这个快乐。所以你想通了,快乐的日子不是没有,人人都有。就是你没有想通,迷在那个里面,你要跟人家去比赛,比什么赛?比苦,不是比乐。看到人家苦你不甘心,你要跟人家一样的苦,这个事糟糕。诸位学佛,佛就是要破迷开悟。我们有个小茅蓬,很自在、很快乐,不可以干这些傻事情。你懂这个道理,想通了,忍耐也乐在其中。生活受用要忍耐,忍耐才会快乐,佛给我们讲知足常乐,日子的确很好过,知足就快乐。
一切人与事,乃至於学佛,都要忍耐。譬如今天我们在一切法门选择净土法门,一切经里面只选择五经,其他的经都放下,这要忍耐。这部经好,那部经好得不得了,我听了是好,恭敬赞叹,我们不去看、不去动,就有耐心,要忍得住,我这一条路才稳稳当当走通、走到。如果忍不住,人家说那个好,那里去看看,那里去学学,这里也去看看学学,结果一样也没学成,所以修法也要忍耐。
我曾经告诉诸位,这个经本你能够认真念上半年,你就尝到味道了,法味尝到了。这半年一定要忍耐,没有耐心,这个关熬不过去,到最后学得枯燥无味,算了不学了,中途退心,凡是中途退心都是耐力不够。忍耐很重要,忍才会有进步,忍再进步就得定。定是什么?在一切法里头,世出世间法,真的做到不动心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慧现前,一切法了了分明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一切法的体、相、作用,没有一样不明了,没有一样不清楚,这就是般若智慧。
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,我们应当要学,要认真的学习,你能够学会那就是菩萨。菩萨就是这样,我也是这样,那我怎么不是菩萨?真的菩萨,不是假菩萨。你现在虽然受了菩萨戒,六波罗蜜不能兑现,你是挂名的菩萨,名字菩萨,有名无实;一定要把它做到。这是五个科目第四个。今天时间到了,明天跟诸位讲解十大愿王,是我们修净土修学五个科目里头最后一个。十大愿王增上,必定上品上生。好,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,谢谢诸位。
诸位同修,前两天跟诸位介绍了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的三福,这三条十一句是学佛的大根大本。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,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,三世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换句话说,要想成佛,一定要修三福,这是净业的正因。无论是哪一宗,修学哪一个法门,都要以这个为基础,所以非常的重要,决定不可以疏忽。
今天接著要谈的就是「六和」。修行人总不能够离开人群,在寺院里面共修不能离开同修,在社会上不能离开大众。人与人相处要依什么样的原则?中国古人常说「处事难,处人更难」,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确不是个容易事情。佛给我们六条戒,六和敬也是根本的戒条,一个僧团必须要遵守。
僧在佛法里面的定义非常之广,现在一般称出家人是僧,意思是很狭小的,真正讲僧是不管在家出家。僧是团体的意思,四个人以上在一起,所以僧翻成中国意思叫「和合众」,就是大众,大众就是四个人以上,但是要遵守六和的戒条,这个团体就称之为僧。由此可知,出家人四个人以上遵守六和敬是个僧团,在家同修像居士道场四个人以上守六和敬也是僧团,乃至於家庭,如果你一家四口都遵守六和敬,你的家庭就是僧团。所以它的用意非常之广泛,并不专指出家人,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。现在社会上对於佛法有许多的误解、误会,都是没有将佛法搞清楚,所以才有种种误会发生。由此可知,六和敬也是佛门基本的戒条,不亚於五戒,五戒是根本戒,六和敬也是根本戒。
六和第一就是「见和同解」,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共识。我们大家想法、看法都一样,这样相处就没有问题,不会有意见,不会相处的时候格格不入。见解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相同?见和同解,这是一桩非常难的问题。我们今天看这个社会,家不和、社会不和、国家不和、世界不和,所以天下才大乱。在现代社会里面,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晓得,日本人在现前可以说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,对日本人又嫉妒、又尊敬。日本这么一个小国,在二次大战几乎灭亡,短短四十年之间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,凭什么?许多外国人不知道,日本人把我们中国的宝贝拿去了,他用上了,就是「和」。他的民族叫大和民族,俗话说「家和万事兴」,这一个国和,那在世界上怎么会不成为一等强国?这是日本基本的精神。策略上它也运用得非常的高明,这的确是我们很敬佩的地方。日本自古以来重视的武士道精神。二次大战当中,武士道用在军队上。现在日本人还是讲武士道,发挥武士道的精神,用在哪里?用在工商业,所以全世界的工商业没有办法跟它相比。用在宗教上,全世界的宗教也不能跟它相比。它把武士道的精神应用在这些方面。武士道基本的精神就是和,就是服从,绝对服从。日本人兴起有他根本的原因。
看看我们中国,为什么抗战胜利的时候,我们是胜利的国家,现在搞成这个样子?说个老实话,病根就是不和。我们过这么困苦的日子,不和。家不和、国不和、社会不和,两个人在一起都要吵架,你说这有什么法子?由此可知,和这一字不但佛重视,中国人的老祖宗也重视。有和才有平,平就是公平,才有公平。有平才有安,大家心就安了,有安才有乐,这是辗转因果。没有和,这个世间就没有公平,不平就不安,不安就没有乐,就有苦。和平安乐,前一个是因,后一个是果,前一个果又是因,产生后面一个果,你说这个多重要!
佛法里面,佛教给我们六和,你要是真正能体会这个意思,我们对於佛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佛是不是要我们依他的想法为想法,依他的见解为见解?不是的,佛从来不牵人的鼻子走,从来没有说「你一定要依我」。我昨天跟大家讲的三自皈是皈依自性,没有说皈依释迦牟尼佛,是皈依自性三宝。这是佛法最殊胜之处,值得人敬佩。
佛法讲和,佛教给我们,把我们一切的分别执著妄想统统舍掉,那就和。我有我的看法,你有你的看法,就不和。我把我的看法放弃,你把你的看法甩掉,就和了,这很高明,谁也不必跟谁走,这是自性里面原来就有大和、有太和,这很了不起,这是佛法给我们讲的。
我听说这一次你们有不少的同修跟随夏老师到大陆上去观光、去朝山,走了不少地方。听说你们到了北京,我相信你们都去看了皇宫。皇宫里面有三个最主要的建筑物,俗话说金銮殿,实际上它不叫金銮殿,你抬头看它那个匾额上面写著,第一个大殿是最主要的一个殿,叫太和殿,太和殿后面是「中和殿」,中和殿再后面是「保和殿」。你们想想这名字全都用和,以和治天下,所以清朝能够统治中国三百年,到最后不和才亡国。它要真正守住这三个殿匾额上的字,清朝不会亡国。不和就亡。清朝建国,政权巩固之后就讲求和。我到北京去看到这个,我深深感触,我看到这三块匾,其他的不必看,就晓得清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辉煌的一页,有那样伟大的成就。看看人家的思想见解,不是普通人。
佛法讲「见和同解」,真实的基础就是昨天跟大家讲的三皈依:觉、正、净。觉不迷,人人都不迷,人人心里面都没有邪念、没有邪思,人人心地清净,自然和了。和於觉正净,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太和。清家很了不起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是清朝鼎盛的时期,为了太和真正能够落实,也就是说全国老百姓都能够做到,清朝皇帝用什么方法?用《无量寿经》。万善殿就是宫廷里面念《无量寿经》的课堂,皇帝、大臣每天念《无量寿经》,把这个定为常课,这是聪明到了极处。
我们看到有许多国家,像日本在二次大战之前,我听说学校学生要念天皇的诏书。在台湾,当然不是那么普遍,我过去曾经在军中,要念总统训词。大陆上普遍的,要念《毛泽东语录》。念起来心不甘、情不愿,不念又不行,不能叫人心悦诚服。清朝皇帝了不起,不要念我的诏书,念《无量寿经》,你们大家跟《无量寿经》学,我也跟《无量寿经》学。这个高明,心服了。《无量寿经》在前清是宫廷里面必读的课诵本,收到了太和的效果。人人明理,人人不迷,人人懂得因果,所以宫廷和睦,朝野能够和平相处,收到了好效果。非常可惜的,咸丰年间,咸丰、同治之后,宫廷里面读经撤销了,不念了。慈禧太后专政,大概一看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所讲的句句都是在骂她,她老人家不高兴,不要念了,这一不念,清朝就亡国了。诸位看《无量寿经》的序文、跋文,这桩事情梅光羲居士写得很清楚,写在序文里。你们如果到故宫里面去玩,去看看万善殿,从前念《无量寿经》的地方,这是说明和之重要。
在一切经里面会选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不可思议。这部经当然有它的特色、好处,经文不长,不耽误办公时间,这很重要。处理国家大事,处理公务,时间太长了也不行,所以课诵时间不能长,内容要丰富。这部经,性相理事不但具备,可以说样样圆融,统统讲到了,理事圆备,尤其是对因果讲得非常的透彻,这部经的确有它的特色,何况这部经是第一经。我们能够想像得到,清朝皇帝都是学佛的,都是皈依三宝虔诚的佛教徒。
乾隆的时候,彭际清居士是佛门里了不起的一位大德,他是专弘《无量寿经》的,他有《无量寿经》的节校本,九种版本里面有他的一种。他的父亲是兵部尚书,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等於现在的国防部长,所以他是贵族出身。童子就考中进士,不满二十岁称童子,这是他自己的成就。进士及第就像现在的博士学位,在学位里面是最高的。他也做过几年官,做了几年不干了,专门念佛,专弘净土。最近我们这里流通的小册子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就是他作的,彭际清居士的,他对《华严》有特别的心得。而且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说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就是彭际清说的,他说出这个话,他跟清朝皇室有那么深厚的关系,所以清朝宫廷里面选择《无量寿经》作为常课,我们能够理解,能够想像得到。彭际清认为这是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。这个做法就是见和同解真正的落实。依据《无量寿经》,用《无量寿经》作为我们思想见解行为的准则,这个见解真的就相同。这是说清家用这个方法。
在佛门里面,我们知道大乘佛法有八个宗,小乘虽有两个宗,唐朝末叶以后,小乘在中国就衰退了,现在没有了。中国只有大乘,没有小乘。大乘八个宗,每个宗里面分很多派,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。当然见和同解在原则上来说是决定相同的,就是觉正净。细分是各宗各派都不相同,每一个宗派所依据的经论不相同,修行的方法不相同,这一定要知道。就好像一所大学有许多的院系,每个院系修学的课程都不一样。换句话说,每一宗有每一宗见和同解所依据的经论,每一派有每一派所依据的经论。譬如天台依法华三大部为见和同解的基础,你要想学天台,你一入门先把这三大部去念五年。叫你念五年是什么意思?这五年使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这个经典的教训相应。凡是天台人统统都是用这个来做标准,你也用这个,将来跟大家才能够相处,想法、看法、做法才能够一致。如果你要想学贤首宗,那就念《华严经》,以《华严》做见和同解的基础。所以学《华严》的不能跟学天台的人住在一起,会吵架,他们依据的经典不相同。最后的归宿相同,但是他当前走的路线不相同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所有一切法统统是佛说的,我们在一切法里面选择了一个法门,与共同选择这个法门的同修们志同道合,组成一个道场,这是共修。这个道场里面见解完全一样,跟另外一个道场不见得是一样,与另外一个道场应该怎么相处?应该要互相尊敬,决定不可以毁谤。为什么?你要毁谤就是谤佛、谤法、谤僧。这个诸位知道的,戒律上讲得很清楚,毁谤三宝的罪是在地狱,非常之重。虽然选择的法门不相同,一定要互相尊重,自己要谦虚、要尊重别人,这个态度佛在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。诸位看看《华严经》最后的一品,《八十华严.入法界品》,一共有二十一卷,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而《四十华严》讲得非常详细,《四十华严》就是《八十华严》的「入法界品」,总共四十卷。你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,每个人所修的法门不一样,各个不相同,善财童子去参访,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没有一个说「我的法门好,别的法门都不行」,你去查查《华严经》有没有这一句话?没有。每一位善知识都是自己谦虚,「我的智慧、我的德能不如别人,我修学这个法门,他们都比我好」。自己谦虚,称赞别人,这就是和。如果自己说「我这个好,我这个第一,他们那些都不如我」,这是谤,不是和,就不和了。我们看到这五十三位善知识,统统是赞佛、赞法、赞僧,这是学佛人牢牢记住要守的一个基本戒律。
我们通常读的戒律多半用《四分律》,菩萨戒里面第一条「不杀生」,《瑜伽菩萨戒本》第一条戒是「自赞毁他」,不自赞毁他,这是第一条戒。自己赞叹自己,毁谤别人,这个罪是最重的,菩萨戒里面最重的一条罪过。如果自赞不毁他,或者毁他不自赞,罪稍微轻一点。自赞又毁他,这个罪是非常之重,第一重戒。希望同修们,对於跟我们学的法门不相同,宗派不相同,一定要尊敬,决定不能够毁谤,这样才能够往生西方世界,否则的话,佛念得再好,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一个自赞毁他的,西方世界各个都修圆满的六和敬,这是非常的重要。就是每一宗、每一派,见和同解所依的经论不相同。
在净土宗所依的三经一论,三经第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第二部《阿弥陀经》,第三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。这三经的性质,《无量寿经》可以说是净土概论,将西方极乐世界整个的介绍给我们,它的缘起,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的,它的历史,它那些状况,我们去的方法,九品因果,真是说得非常的周到,所以它是净宗第一经。《弥陀经》虽然与《无量寿经》是同部,文字少,说得简单,它内容的重点像古大德在注疏里面讲的一样,劝信、劝愿、劝行。信愿行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资粮,是三个必须的条件,《弥陀经》的重点是在劝我们相信、发愿、念佛。
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内容是给我们讲修净土的原理,理论的基础,特别是两句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是净宗的原理,的确是不可思议。除这个之外,《观经》里面给我们讲方法,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经题叫「观无量寿佛经」,这些方法里面讲观想讲得特别多。十六种方法,从第一到十二都是讲观想,所以观想讲得特别多。第十三观叫观像,第十六观讲持名,持名是讲得最少。但是读这部经要留意,持名念佛放在最后。佛法跟世间法有些地方是概念相同,最殊胜的摆在最后。好像世间唱戏一样,最好的那出戏,压轴戏摆在最后,最精彩的。持名念佛放在最后,就是念佛法门里面最精彩的。如果不相信,你可以看看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章,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摆在后面作压轴戏。按照排列,观世音菩萨应该排第二,不能排在最后;大势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十三,不能排在二十四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上这两位菩萨唱压轴戏,是《楞严经》修行的精华。
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《楞严》,那时候海仁老和尚还在,他那时候九十多岁,我去看他,因为他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,我这个后学讲《楞严经》的去拜首楞严王。我去的时候他很欢喜,跟我谈《楞严》,而且特别告诉我,有时间当然讲全经最好,如果没时间单讲第六卷,第六卷这一卷是《楞严经》的精华,第六卷就是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。第六卷一共有三个大段,前面一大段是「观音菩萨耳根圆通」,经文很长,当中一段就是「文殊菩萨拣选圆通」,末后一段「四种清净明诲」是属於戒律,的确《楞严经》的精华全在这一卷,这老和尚讲得没错。我跟他有这么一面之缘,到第二年老和尚就往生了。观音菩萨放在最后,这是压轴戏,最好的。
我们在《观经》里面体会到持名念佛是四种念佛里头最殊胜的,《观经》上虽然只讲三种,实相没有讲,彭际清居士补出来了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里面讲实相念佛。书在此地已经有了,黄念祖老居士把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讲了一遍,有录音带。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自己看不太容易看得懂,你听黄老居士讲就会听得很明白,但是要多听几遍,一遍、二遍不够,至少要听二十遍、三十遍,自己才会真正有心得。听的遍数愈多愈好,多了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,这才管用,所以要多听。他讲得精简,讲得实在太好了。一共只有七个带子,六十分钟一个带子,七个小时就讲圆满,不用费很长的时间。真正有时间的人,没有上班不做事情的人,一天听七个小时,从头到尾听一遍。你要这样不断的听,听上一个月,听上三十遍,你一定有心得,你晓得佛号应该怎么念。持名即是实相,从持名入实相,这了不起,念佛真正的诀窍给你找到了,所以这个东西不熟不行。老居士这个带子流通到美国,没有书,所以我们特地把书找出来,印了一万本,希望随著这个带子流通。这是《观经》里面方法最殊胜、最妙的。
《观经》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,就是讲九品因果。西方世界大家都知道,四土三辈九品,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?每个人修因不相同。所以《观经》讲理论、讲方法、讲因果。净土三经,一论就是《往生论》,天亲菩萨造的。天亲菩萨叙述他修学净土的方法,依据三经,说出他自己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。他有五种方法,就是五念门。一直到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编了《净修捷要》、《宝王三昧忏》,这两种都是行经,就是修行的方法。他这两种就是依《往生论》五念门这个方法编的,所以天亲菩萨这个方法今天也落实了,有仪规了,晓得怎么个修法。我最近发心讲《往生论》,目的就是提倡这两种方法。你懂《往生论》,对这两种方法你就会欣赏,你知道它的妙处就会发心去修学。不懂《往生论》,有的时候不晓得它的好处。这是净宗的三经一论,净土宗的见和同解要依这个。
可是现在所看到的净土五经,三经跑出五经,五经从哪来的?这个意思也要知道。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魏源居士,魏默深,这个人也很了不起,他是对净土很有心得,对大乘经典非常通达。他有一部《无量寿经》的会集本,五种原译的会集本,这个本子确实比王龙舒、彭际清的要好。魏源居士把《华严经》最后那一卷,就是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的最后一卷,我们通常讲「别行」,把这一卷附在三经的后面,这样就成为净土四经,净土四经这么来的,魏源居士加进去,很有道理。为什么?《无量寿经》无异於《华严》,《无量寿经》一再提到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」,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一再提到修普贤行,经上讲普贤菩萨普贤行、普贤德讲过好多次,普贤行、普贤德就在《华严经》末后一卷,所以他把这一卷附在后面成为净土四经有道理,独具慧眼,很了不起,於是乎清朝末年就有净土四经。
到了民国初年,印光老法师把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又加在净土四经的后面,成为净土五经。诸位如果没有深入研究,你不晓得它的好处。对於老法师把这一章附在净土四经变成五经,我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因为这一章简直就是净土宗的心经,文字少,二百四十四个字,比《心经》还少,《心经》二百六十个字。净土,前面所讲的三经一论,乃至於《普贤行愿品》,这四经一论统统含摄在二百四十四个字里头,真正不得了!这是印光大师的慧眼,净土五经就出来了。
现在我们所依据的五经一论,五经里面《无量寿经》,自古至今,原译、会校总共有九种不同的本子,一般去找不容易找到,没有单行本流通,你找不到。我们是希望同修们对於净土的典籍能够全部看到,这才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搜集,统统找齐了,印成一部《五经读本》。因为从前有净土五经,用读本两个字来区别,我们这里有读本,读本是五经一论。附本就是所有搜集的不同的本子统统印在一起,所以净宗的典籍完全了。人家说佛法经典太多,没办法读。不多,就这么一本,比基督教圣经还少,这一本是净土宗完全的经典。这是净土宗「见和同解」的依据,每个人都念这部经,用这部经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,我们的见就相同。因此五经是每天课诵必须要读的,专修净土,我们的课诵还是念这个。
五经你嫌长,念不了,五经里面选一种。如果你有时间,有耐心,我就劝你们念《无量寿经》。如果你说「我工作非常之忙,我一点时间都没有」,那我劝你选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,很短。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文字是短,内容非常丰富,是《楞严经》真正精华之所在。这是讲见和同解,六和里头第一条,非常重要,这个是和的基础、和的根本。
第二条「戒和同修」。第一条就是共识,要建立共识,我们的认识就相同。第二条是守规矩,大众在一块总有共住规约,这个规约就是戒律。诸位要晓得,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。戒经里面所讲的那些,我最初学佛是最反对戒律,经论我很欢喜,里头的道理很好,我很赞成、很喜欢。戒律非常排斥、非常反对,没有法子接受,为什么没有法子接受?就是见解不和。我对这个看法跟老师的看法不一样,我那个时候最初学佛的老师是章嘉大师,他认为戒律重要,我认为戒律不重要。这个观念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帮我转过来,我非常感谢他,很不容易,我年轻的时候很顽固。
我的观念就是,戒律是生活规范,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,我们现在怎么能用?时代过了,地区也不相同。打开《礼记》,三代之礼就不相同,每个朝代有兴革,就是有修改、修订,不相同。中国人跟外国人的礼节不相同,古人跟今人的礼节不相同,但是它的精神不变,这我赞成。戒律的精神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这我佩服,至於戒条我觉得不重要,不能接受,这就是生活规范不相同。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,从前清朝时候,老百姓见皇帝三跪九叩首,现在我们见总统三鞠躬,恭敬心一样,形式不一样,何必还要见到佛趴在地上三顶礼?我跟章嘉大师三年,没有磕头拜过他,这个老人很了不起,他能够包容不见怪,不把我赶走。我见到佛像也没有顶过礼,也是脱帽三鞠躬,我觉得我的敬意是一样的,何必趴在地上磕头?头不容易磕下去。我看到现在一般大专学生学佛还没几天,他就在地上顶礼,我看到很佩服,比我强多了。我搞三年才低头,他们几天就低头,这不容易,善根很深厚。
我的确非常的顽固,我是每样事情一定搞通,搞得清清楚楚,真正叫我心里佩服,我才会去做。我把这个事情搞通了之后,每天拜八百拜,就肯拜了,见到法师都晓得顶礼。没有搞通的时候,对佛像就不大拜,没有那么简单。决定不马虎,统统要搞清楚。净土的相信,三十年我才相信它,没搞清楚的时候,我不是轻易人家说什么我就相信,没那么简单。以后搞明了之后,才晓得戒律是出世间法跟世间法的分水岭,这不是世间的礼,世间的礼可以随时修正、修订,这是世间跟出世间的一条界限。我明白这个道理,然后才懂得原来礼拜是修行里面非常重要的方法。礼拜的时候身动,五体投地,你每个动作做得很标准,你全身在运动,身在运动,礼拜的时候心清净一念不生,心静身动,动静不二,动静一如,这个事情真有大学问。以前没有人跟我讲,我也没想通,以后明白这个道理,每天拜八百拜佛,修身,这是养身最妙的一个方法。你要想身心健康就好好的去拜佛,不要去学打什么太极拳、运动,这没有意思,那个是身动,能够叫身体得到运动的效果,心得不到;在拜佛的时候,身心两方面都得到,所以才猛拜,一下就拜了半年多,拜了十几万拜,晓得这个好处,可是这种真正的好处有许多人不知道。
章嘉大师教学的方法非常巧,他不给我讲,慢慢诱导我,让我自己去悟。自己悟了,踏实了,真相信了。他给我讲,一句话说出来,我还未必肯相信。花了三年的时间慢慢指引,叫我恍然大悟,明白这个道理,教学法很高明。不过如果你们要去亲近章嘉大师,不会感觉到幸运,为什么?他老人家不说话。
我第一次跟他见面,我过去也跟同学们说过,头一次见面时间跟他在一块两个小时,只说了三、四句话。我提出一个问题去请教他老人家,他隔了半个钟点才会答覆你,不是一问一答,而且答覆很简单,决不罗嗦。我是一个朋友介绍跟他认识,头一天跟他老人家见面,很慈悲,我看他的相貌很尊重他,我也很欢喜他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说我知道佛法很好,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一下就能入进去?性子很急,希望赶快能得到。他老人家不出声,看著我看了半个钟点,眼睛看眼睛看了半个钟点,你们能受得了吗?看了半个钟点,答覆了,好不容易等到,聚精会神等,开了尊口,说了一个字:有。有底下又没有了,又不说了。差不多又等了五分钟,好不容易说出六个字,他说的语气很慢:看得破,放得下,没有我说得这么快,说得很慢。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说六个字。半个多钟点,问了一个问题,等到那么久,「有,看得破、放得下」,七个字。这个印象深刻,永远不会忘记。这我能听得懂。我们性子很急,他就是磨炼你性子,就是叫你缓慢,叫你定下来,所以跟他在一起就是入定。这是我一生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识,真正善知识,一个废话、一个废字都没有,身心清净。我接著就问他:从哪里下手?这很重要。看得破、放得下我听懂了,可是从哪里下手?这差不多又等了二十多分钟,才给我说了两个字,等到两个字:布施。六度里头的布施。头一天见面,谈话内容我记得清清楚楚,一个字没漏,差不多将近两个钟点就讲这么多,但是我学佛真的是一生得力於他的教训。
我向他告辞,他老人家很慈悲,送我到大门口,特别嘱咐我:我今天跟你讲的六个字,你要好好的去做六年。我就觉得莫名其妙,还真的接受了,真的就照他的话去做六年,六年就有感应,不思议的感应。从那个时候起,每个星期跟他老人家见一次面,就是一、二个小时,就跟他在一起入定。我有疑问的时候都请教他,非常慈悲,他都跟我解答。有的时候一、二次没去,他就派人来问我「是不是生病了,怎么没有来?」搞得以后是非去不可,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。我跟他三年,我的佛学根底是他帮我建立的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是跟他学讲经,讲经这套本事跟李老师学的,佛法的根基是章嘉大师奠定的。我佛学就是两个老师十三年,章嘉大师教我三年,李老师十年。戒和同修,戒就是守法。所以要认识戒律究竟是什么,搞清楚了我们才会持戒、才懂得怎样持戒。我过去那个观念虽然是错误的,但是并不是完全错误,还是有道理。戒律的精神我们认识,没错;戒律的行持,我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错误。我们今天读《戒经》是纪念的意思,因为《戒经》里面所讲的戒条,现在这个社会统统用不上。戒律到中国之后,中国寺院丛林有清规。清规是什么?戒条的现代化,精神不变,适合於现代的生活。清规,每个朝代有修改,每个地区有修改,每个寺庙有修改,因为要适合自己的环境来运用。每个寺庙清规大致上是相同的,里面细节有不相同,所以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、本地化。清规就是戒律,所以持戒就是要守清规、要守法。前面跟诸位说过,世间的法律,国家的法令规章,世俗的风俗道德观念,统统属於戒律的范围。戒律有「摄善法戒」,佛虽然没有说,统统要归纳在这里面。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奉公守法,这是戒和同修。不是单单讲大家都守五戒,不是这么单纯,世出世间这些法律规章统统要遵守。
第三条讲「身和同住」。一个团体至少四个人,四个人以上住在一个道场,在同一个处修行,这叫共住,身和同住。实际上这样讲还不是身和同住的真实义,真实义怎么讲法?整个生活统统在一起,用功的时候在一起,研教的时候在一起,念佛的时候在一起,吃饭的时候在一起,睡觉的时候还在一起(寺院丛林叫睡广单,通铺),是这个意思。如果一个人一个房间,道业不能成就,为什么?大家在一起像个样子,规规矩矩,房门一关,原形毕露,什么毛病都出来了,这怎么能修行!所以晚上睡觉都睡在一起,还得规规矩矩、老老实实。身和同住是这个讲法。寺庙里头为什么讲睡广单才能成就人?一个人一个房间,道业完了,不可能有成就。现在的寺院有钱,一个人一个房间,还得有个套房,要成就太难了,这不是佛的本意,佛的本意是一定要睡通铺广单,这个样子才行,才是这一条真正的精神之所在。所以依众靠众,我们的恶习气太深,改不掉,大家看到大家,彼此互相监督,你不对别人就给你纠正,自己只好要约束自己。
「口和无诤」,彼此在一块没有争论,有研究讨论,没有争论。理性的,不是感情的,理性上的争,有。同参道友,对经文个人的看法不相同,彼此的意见不合。我在台中,同学有七个,这七个是志同道合,常常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,大概十次总有七、八次会吵架,吵得面红耳赤,不欢而散,外面转一圈回来就又好了,就没事了。争是有争的,但是理性上的争,不是感情上。你有你的看法,我有我的看法,彼此互不相让,实在是闹得不能开交,找老师,请老师来给我们批评,但是我们找老师的时候很少,外面转一圈想想,彼此也就能够融通,这个可以。不能感情,不能认真的对立。「意和同悦」,真正在一块这样修行的确法喜充满,这个生活才真正充实,生命真正充实。
末后一条是「利和同均」。十方的供养、信徒的供养,财物要平等的享受,没有特权。信徒供养我的,我要拿出来给大家,都要归公,没有私财,心地才清净。有了私财,心就不清净。不管谁的供养统统归公,大家平等的享受。我在大陆上,这一次我第一次在广州给他们讲佛法,广州光孝寺邀请我,我在那里讲了两次,总共讲了六个小时,我的题目是「认识佛教」。佛教究竟是什么,给他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,也讲到六和敬,讲到利和同均,我就告诉他们,佛法是真正的共产党,共产党不能不学佛,不学佛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。大概我讲的这个东西他们都报上去了,最近有消息来,他们打算请我到北京、到上海讲经。利和同均,身心清净。
这是一个僧团里头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基本戒条,这六个基本戒条具足才是一个真正的僧团。一个真正的僧团,十方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。如果这个世间有这么一个僧团出现,这个地方不遭难。为什么?我们常说「一人有福,连带一屋」。有福的人在此地,我们造罪业,他有福报,我们沾他的光,这个地方不遭难。这个地方要出现一个僧团,这个地区不会遭灾难,因为一切诸佛护念和合僧团。如果有这一个僧团出现,要是破坏和合僧,那是五逆罪之一,果报是堕阿鼻地狱。五逆罪是杀父亲、杀母亲、出佛身血、杀阿罗汉、破和合僧,这五桩事情。
我记得有一年,在台湾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,大概年岁大的记得这个人,这个人已经过世了。他是个老佛教徒,年岁比我大很多,大概要大我二十岁的样子。有一天他在台北功德林请我吃饭,客人就我一个。我就问他:你今天为什么请我吃饭?他说:我有很大的问题不能解决,今天我向法师讨教。我说:什么问题?他的慈悲心很重,他说:现在有很多人造五逆罪都堕阿鼻地狱,这怎么得了!我说:什么人造五逆罪?造什么五逆罪?他说:破和合僧,毁谤出家人,到处破坏,甚至於出家人也说出家人不好,这个都要堕阿鼻地狱,这怎么得了!我听到这个,我说:你放心,咱们好好的吃饭。他也愣住了。我就再问他,我说:你在哪里看到和合僧?我从学佛以来没有看到过。一个寺庙住两个法师都会吵嘴、吵架,都不和合,你从哪里看到和合僧?我这一提醒他,他恍然一笑,是的,是没有见到和合僧。
和合僧不容易。见解,第一个,这个是很难和的,他们的见解不相同。最后一个,利养不容易和。人家供养我的,这是我的钱,我怎么会给你!这怎么和得来?就这两条就不和了。这六个条件缺一条都不行,不能说前面五个和了,利养不和可以,这不可以的。六个条件统统要遵守,里头缺一条都不是僧团。我这一给他提醒,他也没有话说,没有和合,到哪里去找?走遍全世界,我也没有看到一个和合僧团,连我自己在台北两个道场都不是和合僧团,我告诉诸位,这六个条件都做不到。难!真正是难!
我们天天在期望、在盼望这世间能够有一个僧团出现,一个僧团出现,不但是地方上的福报,世界上人都有福报。甚至於大劫难,虽然不能避免,会延后,不会提前会延后。这要真正发心,发心什么?要舍己为人,你肯不肯牺牲?第一个,肯不肯牺牲你那些知见?把你那些思想见解、分别执著统统舍掉,你肯不肯干?第二个,肯不肯把你的利养舍掉?与大家共产,肯不肯干?这两个条件你不肯干,僧团就没有了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大家真正一心一意想求西方,想去见阿弥陀佛,想成就,就要懂得这个世间统统是假的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再想想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,不知道供养多少诸佛如来,今天落到这个样子,不能成就,为什么?就是执著放不下,利养放不下,害得我们现在搞成这个样子。这一生如果不觉悟,不能把这个认真舍掉,来生还是这样,甚至於还不如今天。你能够把这个事实搞清楚,你就真正肯放下、真正肯舍。不要怕「我统统舍掉之后,明天生活怎么办?」明天还没到,你想明天就是打妄想。你命里头不该饿死,明天自然有得吃;命里不该冻死,明天自然有得穿,何必去想明天?把明天丢掉,心就清净,要有这个胆子。
我在香港讲经,有些年轻人想跟我出家学佛,问我要什么条件?我告诉他两个条件,哪两条?第一个,不怕死。你怕死,要准备点钱过日子,怕饿死,这不行,这不能学道。第二个,不怕苦。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学道。怕死、怕苦在道业上是最大的障碍,所以要不怕死、不怕苦。我统统丢掉,明天饿死活该,甘心情愿。明天一天没得吃念一天佛,两天没得吃念两天佛,三天就往生,这多自在!何必想那些想那么多?经上明明告诉我们,若一日到若七日必定往生,有这样的决心才有资格学佛,为什么?真正肯舍。舍是好难好难。
我是得力於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的教训,教我布施,教我认真做六年,六年把东西统统舍得干干净净,什么都没有了。那天出家的时候身上没有钱,是一个同修,那时候明演法师还是在家居士,他替我买一张火车票,身上一文钱没有,从台中那个火车票买到圆山车站,下了车到临济寺就剃头出家。什么都没有,只有两件换洗衣服,一个小铺盖,一文没有,舍得干干净净,就感应了。
我那时候问章嘉大师,我说:我将来可不可以出家。他点点头:可以,但是你不要去找师父。我就怀疑了,出家不找师父怎么行?他说:你要找师父,你去找那个师父,那个师父要不肯给你剃度,你不就生烦恼了?我一想:对,是有道理,那怎么办?他说:你求佛菩萨,到时候佛菩萨来找你。有这回事情。我出家剃度是心悟法师派人到台中找了我九次,请我去出家,我看他的心很诚,所以我才去。你看我这个因缘很奇妙,不是我找老师、去找庙,是老师来找我,而且找九次。
我出家是有条件的,不做经忏,不做佛事,我出家要研究经。我身上一文没有,每个月要到台中住一个星期,往返路费寺庙要给我。我是有条件,样样都答应,这可以去出家,这都是章嘉大师教的,所以一点烦恼都没有。受戒也是如此,请我去受戒的。台湾那时候受戒还要钱,缴戒费,我又没有钱,人家把钱预备好,送我去受戒。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!
我研究经,什么妄念都没有,就是看到目录上,古人有哪个经,哪个好注解,这个注解到哪里去找?这个念头一动,过不了几天就有人送来,妙极了!想什么就有什么。时间最长的是一部《中观论疏》,想了半年得到,那是最长的,通常差不多不会超过三个月,所以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,我相信,一点都不怀疑。如理如法的去求,没有不感应的。求成佛都求得到,这些世间鸡毛蒜皮那不一求就到了!只要你的心真诚,不是为自己,为佛法、为众生,有求必应。如果为自私自利的求,不会有感应,为什么?佛菩萨绝对不会增长你的贪心。
我有一年在台北法华寺西宁南路那边讲《地藏经》,我那时候讲《地藏经》好像是广钦法师曾经来听过一次,那时候基隆有位德融法师常常来听,我讲了有求必应的事,讲完经下来,德融法师告诉我:法师,你讲这个话,我很怀疑。我说:什么怀疑?哪句话怀疑?他说:有求必应,我怀疑。我说:为什么会怀疑?他说:我向佛菩萨求个电冰箱求了三年还没求来。我就问他,我说:你那个道场几个人住?他说:我一个人住。我说:你一个人住茅蓬何必要电冰箱?我是佛菩萨,我也不会给你。所以这个求要如理如法,不是为自私自利的求,这样才求得到,就是合情合理合法,这才感应道交。这些基本的概念、基本的方法统统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,我这一生很得受用,所以我对老师非常的怀念,非常的感激,师恩难报。
我还记得有一年,香港的洗尘法师到台北来看我,跟我谈他有个构想,想在台湾建丛林,我说这个很难得。他的愿心很大,他要找几百甲地,在台湾建立一个佛教丛林。我还陪他去看地,陪了好几天。不过我劝他,我说最好不要建丛林,先建祠堂。我提出一个构想,百姓宗祠,我劝他先建这个,首先提倡孝道,因为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先提倡孝道,然后再弘扬佛法,我说丛林可以作第二步,先建立百姓宗祠。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,他也很赞成。祠堂建好之后交给国家去管理,他听到这个话就说「那我还要干这个干什么?」建好了要自己的,这个错了,建好了给国家。
虚云老和尚值得我们敬佩,一生盖庙修庙,盖好了,请一个有德行的法师去住持,他老人家就走了。真正放得下,真正为佛法,没有为个人,所以他有成就。出家在家修行都要这样,只为佛法,为一切众生,绝不为自己,你自己自然有福,福报享不尽,福报自然,非常快乐、非常自在。
我到处讲经,我是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,我的口袋经常空空的什么都没有,为什么?有钱没得用,没有用钱的地方。我今天想要些东西,同修们听到,第二天就给我买来,我想去买没有机会。在台湾也是如此,钱简直就没有用,怎么办?只好拿去印经,印经送给大家,这是我学印光法师,我不盖庙。盖庙怎么样?收几个徒弟到以后争庙产打架,搞得斗争坚固,我不但没有度他,反而害了他堕地狱,良心过不去。我印送经书送给大家,每个人得一本,你看也得利益,不看也得利益,这个好,真实利益。
我到大陆上去的时候,我跟他们讲我没有钱,我说你们不要以为出家人都很有钱,我说我是唯一的一个贫僧没有钱,你们要修庙跟我讲,我一文钱都没有,要经书有很多。我有经书,没有钞票、没有钱。所以很好,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,每个寺庙见到我,很客气的接待,不谈钱,不谈化缘。他说:法师,我们这里没有《大藏经》,我们这里缺少经书。我说:这个没有问题,这个我一定供应。到北京佛学院,学生说:法师,我们没有字典。我说:好,我送你们。我回到台湾印了两千五百部,送了一千部去,全部的佛学院,每个学生都有,我觉得这样的钱用得很恰当,没有浪费,用得真正有意义,真正能够帮助他们。
三学就是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非常重要,佛法教学的内容,一切经典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。三学增上,你的功夫得力,你修行就会有结果。如果是三毒增上,也往生,往生三恶道。三毒是贪瞋痴,贪瞋痴增上就不得了。今天观察这个世间,看看世道人心,这个人头脑想的什么?统统想的是贪瞋痴,而且一年比一年厉害,我们就晓得这个世界上有大灾难来了,为什么?三毒增上。虽然如此,经上也说得很清楚,共业里头有别业,所以我们应当特别努力修三学增上,戒学、定学、慧学。怎么个修法?昨天跟大家提议的背诵经典。背诵经典就是修戒定慧三学,最好是背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比较长,你不要去选《阿弥陀经》、《大势至圆通章》,二、三分钟就念完了。问你每天修戒定慧修多久?修三分钟,这个不多,至少要有一、二个小时。开始念不要念太快,虽然念到会背了,很熟了,还是慢慢念,念两个小时,为什么?我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戒定慧三学。
念经,戒学具足,戒学就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。我以真诚心在读经,心里面没有妄想,没有杂念,这是诸恶莫作。经本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是善中之善,儒家所讲的「止於至善」,佛经是至善,何况《无量寿经》是佛经里头的第一经,最善的法门,念这部经就是众善奉行,戒学具足。专心去念就是定学,念的时候专心,没有妄念,没有妄想,专心就是定学。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字没念错,没念颠倒,没念漏掉,这就是慧学。慧是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不要去想里头的意思,想里面意思就错了,打妄想。如果想经里的意思,三学都没有了,那就是变成世间念书、背书。所以念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,不要求解义,恭恭敬敬念下去,这是用念经的方法修戒定慧三学,三学增上。每天念一个钟点,修一个小时;念二个钟点,修二个小时,长期这样修下去,你心会慢慢清净,会定下来,智慧增长。世出世间一切事,六根一接触你就明了,你就能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这个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。大家不晓得读诵的好处,要晓得这个好处才晓得应该怎么样读诵。像超度的时候请和尚念经,和尚念有功德,为什么?他在那里修戒定慧三学。如果他一面念经一面打妄想,那他造罪业。他如果恭恭敬敬在那里念那是无量功德,功德很大。经一定要念,一天至少念一遍,当然念的遍数愈多愈好。在台北,我们图书馆有不少同修一天念五遍,非常难得。这是三学,都是属於自利。
第四个科目是「六度」,六度是菩萨行,也就是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,要遵守。六度这个名词,我想诸位同修都知道,但是里面的含义要很清楚。六度第一个是「布施」,布施是什么?布施是放下。把妄想放下,布施掉,不要了,舍掉。把妄想舍掉,把执著布施掉,把烦恼布施掉,何必要烦恼自己留著?把所有一切牵肠挂肚的事情布施掉,你就自在了。布施不是讲到寺庙去布施钱,不是这个,那没用处,真正要布施的东西守住不肯布施,鸡毛蒜皮那个无所谓。真正布施要去念佛堂里头,主七和尚常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那叫做布施,要把这个舍掉,心才清净。
布施度悭贪,贪瞋痴是三毒,如何把这个毒根拔掉?就是布施掉、舍掉,不贪。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都无贪念,这是真正的布施,自己有些毛病习气要把它舍掉,所以这一条应用在生活上,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。大家今天看到布施,仅仅说是施财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这没讲错,不晓得这三种布施里面包含的内容是些什么。诸位要读《华严经》,你看《华严经》第六回向章,把布施的项目分成七十多类,讲得非常详细,清凉大师《疏钞》尤其是解释得好,才知道布施是怎么个修法,怎样学法。
第二是「持戒」,持戒就是刚才所讲的守法,这个不必重复再提。第三条「忍辱」,忍辱就是忍耐,《金刚经》佛告诉我们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忍是禅定的前方便。什么事情不能忍,你还能得定吗?你说我现在不修禅,禅定与我没关系,我念佛。一心不乱你要不要?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所以要是不能忍,不但一心不乱得不到,功夫成片也得不到,功夫成片得不到,往生就没指望。功夫成片往生同居土,事一心不乱往生方便土,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土。最起码我们的功夫应该成片,成片不能忍做不到,你才晓得忍辱波罗蜜多么重要!《金刚经》上讲六度,其中两度说得特别详细,布施、忍辱,讲得特别多,所以要能够忍。
我相信你们同修到大陆上去看了不少有些住山、住茅蓬的老和尚,我听说你们想供养一点钱人家不要,人家生活那么样清苦他能忍。你看到他很苦,他看到你们很可怜,看到你们很苦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为什么?他清净、安乐、自在。看到你们那样的烦恼忧虑,精神生活好多的压力,他看到你们很痛苦,看到你们很可怜。我们觉得他苦,这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。到底哪个真实?他真实。他真乐,我们真苦,这个一点不假。你给他一点钱,他为什么不要?因为那是烦恼。你给烦恼给他,他当然不要,这一定的道理。这是枷锁,烦恼枷锁,不能要,不可以要,应当要舍离,要布施掉。
生活愈简单愈自在,为什么?不求人,中国古人讲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。不求人,头抬起来顶天立地。我在大陆上,大陆上人生活很苦,知见不正,有些看到你们从美国去的,非常羡慕,觉得美国这个生活很好。我就告诉他,我说「美国人不如你们」。他听了很惊奇,「怎么不如我们?他们有洋房、有汽车,日子过得那么好,怎么不如我们?」我说「说老实话,真的不如你们」。我说「中国自古有句老话说『无债一身轻』,你懂不懂?」「懂。」「你们都不欠债,一身轻。美国人从生下来到老死,债都还不完的。房子赊来的,汽车也是赊来的,都没有一样不欠债,都是背债背来的,你们愿不愿意过这个日子?」他们听听也满有道理。这是给他一点安慰,希望他三毒烦恼减轻一点,让他觉得我们还有比美国人好的地方,不是完全不如,总得给他安慰一下。所以那边不可以刺激,要好好的安慰他,说美国华侨、全美国人都不如他,没有一个人不负债。你们都不负债,没有债。他们的工作,上班,喜欢做就做,不喜欢做就不做,每天上完班,喝茶聊天、看报纸,在外国哪有那么轻松?他为什么这样认真干?因为他负债,要还债。你们为什么那么轻松?因为你不负债,不还债,这就是你们比他好的地方。
忍耐很重要。如果你要想自在,房子住得小一点,汽车只要轮子会转就可以,不必要买那么好的,支出就少了,压力就减轻,就快乐自在。有很多人迷,迷什么?要面子,死要面子,活受罪,这都是叫迷惑颠倒。真正自在快乐,吃得饱,穿得暖,生活轻松,心里没有负担,悠闲自在,这个快乐。所以你想通了,快乐的日子不是没有,人人都有。就是你没有想通,迷在那个里面,你要跟人家去比赛,比什么赛?比苦,不是比乐。看到人家苦你不甘心,你要跟人家一样的苦,这个事糟糕。诸位学佛,佛就是要破迷开悟。我们有个小茅蓬,很自在、很快乐,不可以干这些傻事情。你懂这个道理,想通了,忍耐也乐在其中。生活受用要忍耐,忍耐才会快乐,佛给我们讲知足常乐,日子的确很好过,知足就快乐。
一切人与事,乃至於学佛,都要忍耐。譬如今天我们在一切法门选择净土法门,一切经里面只选择五经,其他的经都放下,这要忍耐。这部经好,那部经好得不得了,我听了是好,恭敬赞叹,我们不去看、不去动,就有耐心,要忍得住,我这一条路才稳稳当当走通、走到。如果忍不住,人家说那个好,那里去看看,那里去学学,这里也去看看学学,结果一样也没学成,所以修法也要忍耐。
我曾经告诉诸位,这个经本你能够认真念上半年,你就尝到味道了,法味尝到了。这半年一定要忍耐,没有耐心,这个关熬不过去,到最后学得枯燥无味,算了不学了,中途退心,凡是中途退心都是耐力不够。忍耐很重要,忍才会有进步,忍再进步就得定。定是什么?在一切法里头,世出世间法,真的做到不动心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慧现前,一切法了了分明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一切法的体、相、作用,没有一样不明了,没有一样不清楚,这就是般若智慧。
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,我们应当要学,要认真的学习,你能够学会那就是菩萨。菩萨就是这样,我也是这样,那我怎么不是菩萨?真的菩萨,不是假菩萨。你现在虽然受了菩萨戒,六波罗蜜不能兑现,你是挂名的菩萨,名字菩萨,有名无实;一定要把它做到。这是五个科目第四个。今天时间到了,明天跟诸位讲解十大愿王,是我们修净土修学五个科目里头最后一个。十大愿王增上,必定上品上生。好,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,谢谢诸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