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了脱生死—当生成就之佛道 (第三集) 1991/11 美国奥斯汀 档名:13-001-0003
诸位同修,昨天跟诸位说过,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基础,也是佛法最根本的修持。「净宗学会」提出来的是修行的理论、方法,遵照五经一论是净宗的修学依据。在方法上提出五个科目,就是三福(昨天跟诸位讲过了)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不仅是净宗,其实任何一个宗派、任何一个法门,讲到修行,恐怕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科目,这五科可以说是大乘学人共同的科目。单就净宗来说,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净宗的特别修行法。外面柜台上有蓝色的阿弥陀佛像,用塑胶裱褙的,背面摘录一段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,那一段开示是净宗特别修行的法门。可是诸位要记住,别行的法门一定是以通途法门做基础,通途就是刚才讲的五科。这五个科目,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详细介绍,但是在其他讲座都曾经说过,诸位多听听录音带也都能够理解。
我们利用这点时间把六和、六度简单扼要的向诸位报告。我们学佛,无论是自修、共修,都不能够离开人群,换句话说,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。要与大众相处也要懂得相处的方法,佛教给我们的六和就是与大众相处基本的概念,也是基本的态度,所以六和非常重要。佛法讲和,中国古圣先贤也非常重视「和」这个字,你看八德里面就有和平,忠孝仁爱信义和平。诸位如果到过大陆北京观光旅游,我相信一定会去看看故宫,故宫是元、明、清三代的宫殿,元、明、清三代帝王都是在这个地方建都的。故宫里面最明显的,也就是最大的建筑物,是从前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殿堂,第一个大殿叫「太和殿」,太和殿后面一个大殿叫「中和殿」,中和殿后面一所大殿叫「保和殿」,这是皇宫里面三个最大的建筑。它的命名都叫和,太和、中和、保和,我们就明了古时候帝王用什么方法来统治国家,就是用「和」。中国人常讲「家和万事兴」,清朝到末年,家不和了,这一不和的结果就是家破国亡。如果后世子孙还能够遵守祖宗的家法,恐怕今天中国大陆还是大清帝国,你就晓得和之重要。
佛法的僧团,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团。僧团必须要具备的条件,佛给我们制定六个戒条,六个都是和。这六条第一个是「见和同解」,就是我们的见解、想法、看法要和。怎么和?我们的想法、看法都一样就和了。想法、看法不一样就打架了,就不能和合了。这一条就是现在说的建立共识,这是和睦相处的根本,佛跟我们讲这非常重要。但是每个人,不但是这一生的际遇不相同,生长的环境也不一样,还有无始劫以来的习气。学佛的人都能够承认,人不只是这一生,有过去世、未来世,不是这一生就完了。有前生后世,前生还有前生,无始劫以来积集的这些习气怎么可能相同?见和同解一定要靠教育,唯有教育能把我们的想法、看法拉近,所以世出世间法对於教育就非常重视。
在第一天我就跟诸位报告过,佛法的教学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,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说的「诸法实相」,实相就是真相。因为我们不明了真相,所以我们的想法、看法就错了,每个人的想法、看法都不一样。佛很慈悲,佛最伟大的地方,最令人敬佩的地方,他没有说你们的看法错了,我的看法是正确的,你们一定要依我的看法,佛没有这种说法,佛不是这个教学法。佛只提供给我们做参考,而教我们去证实,你自己真的见到了、看到了,那这没有话说,这不是跟著别人走,是自己亲见的事实真相,佛是教我们这些,这是不能不令人佩服的地方。更难得的,佛是就你自己的知见来诱导你,并不勉强你去修学某一个法门,你喜欢怎样修学,他就教给你修学的法门,一定能够满你的愿望,所以法门就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的法门,诸位要记住,只有一个原则、一个目标,就是觉正净,这是永远不变的,如果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。
法门有很多,任凭我们自己选择,门门都好,没有一门不好。昨天把这些要领都跟诸位介绍过了,最重要的就是要一门深入,不管哪个法门,只要一门深入一定会有成就,修学最忌讳的就是杂修、乱修。因为法门多,所以道场就要多,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。一个道场不能修学两个以上的法门,为什么?乱。我们这个时代的修学,为什么成就的人很少?看看古时候《高僧传》、《居士传》,《高僧传》是出家人修行,《居士传》是在家人修行。你看看从前的人,三年、五年就有成就,有开悟的、见性的、证果的。我们这一代人修行,从年少修到老,甚至於修到死,连个消息也没得到,原因在哪里?大家仔细想想就知道,用不著我说,不专!那个病就是夹杂。什么叫夹杂?你们看看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,你就知道哪些是夹杂。
念佛法门,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方法,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,可以说都没有离开大势至菩萨这一句话,那就是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上所说的「净念相继」。净是清净,你有怀疑,你的心就不清净;你有夹杂,你的心也不清净。换句话说,不怀疑、不夹杂才叫净念,相继是不中断。换句话说,念佛人的秘诀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你能依照这个方法去念,三年就有成就。怎么晓得三年有成就?你看看《净土圣贤录》、古今的《往生传》就明白了,三年就有不可思议的成就。这三年之所以没有成就,这三句没做到。我们今天虽然念佛了,是半信半疑,没有坚定的信心。夹杂,不但夹杂世间法,还夹杂其他的佛法,而且间断(打妄想就间断了),因此功夫就不得力,原因在此地。
这是我说出来之后,希望诸位很冷静的去想想,道场就是要专修,所以这十个宗派一定是建十个道场,决定不能两个宗派在一个道场共修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这有很大的障碍。譬如我们两个人都修净土,净土宗有五经一论,有六门东西,我依《无量寿经》,你依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两个人能不能共修?我的课诵是念《无量寿经》,你的课诵是念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两个人念的不一样,念的不一样就要打架,那怎么办?就要建两个道场。这个道场专修《无量寿经》,那个道场专修《阿弥陀经》,这就不打架。这样修法,两个道场的人都能成就,合在一起是两个都不能成就,你就晓得「专」重要。再说我们两个人同样依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所依的注解不相同;依的注解不相同,你的想法、看法又不一样,那怎么办?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也要建两个道场。我们这几个人都是依一部经,依一样的注解,这样在一块可以了。念佛的方法,有人喜欢念六个字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有人喜欢念四个字的,这两个人在一起念佛行不行?有人喜欢声调缓慢,音拉得很长;有人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他两个在一起念佛一定要打架。所以每个宗派底下有许多道场,分成许多派,就是这样分法的。你才知道一个道场要真正志同道合,这是可贵,那叫真正道场。
所以黄念祖老居士教人,道场同修贵精不贵多,你就明白这个道理。我这个道场只有三、五个人,人数少不少?不少。你要晓得,三、五个在一块共修,将来这三、五个人都成佛还得了吗?不得了,不可思议。你这个道场三千人、五千人,一个也不能成就,那有什么用处!所以同修贵精不贵多。我在台湾、在国外,有许多同修给我建议,希望我建大道场,我摇头。为什么?道场建大了没有人来。到哪里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修?说实在话,你一生当中找到三、五个就不得了,你还想能多找一些,找不到。人多了,龙蛇混杂,搅乱道场有余,清净道场难得,这个要记住。见和同解,那是真的样样都同,真正是志同道合。
第二个是「戒和同修」,这个戒是守法,大众在一起共修总得要立个规矩,规矩是大家共同制定的,制定之后人人都要遵守。要守规矩,要守法,这个道场才有秩序,不但世间人见到尊敬,连天龙鬼神也尊敬。戒就是守法,一定要守法、守规矩。
第三条是「身和同住」。四个人以上是个僧团,大家住在一起,在一个道场里面共修。同住不是像现在这个方式,现在社会富裕,生活都讲求舒适,舒适对於修道是障碍。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,教诫我们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戒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训、教诫,不能违背佛的教训。以苦为师,生活清苦一点好,不要享受太过分,享受太过分对世间就起贪心、贪恋,出世的意念就薄弱了。这个世间一切都很美好,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想去,那有什么法子?生活苦一点好,能够在这个世间苦个几十年,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真的是了生脱死,永远超越轮回。万万不能贪恋这个世间,决定不能贪恋五欲六尘。
过去大陆上的寺院丛林建筑可以说是富丽堂皇,伟大的建筑是接引大众,令大众对诸佛菩萨生起恭敬心。出家人生活居住的环境,你去看看僧寮,那个建筑就很简陋,居住的环境跟殿堂一比就相差太远。而且居住的环境,你去一看,他们是睡广单,出家人没有东西,三衣一钵,生活非常简单。佛门常说「铁打的常住,流水僧」,用什么眼光看道场?道场是旅馆,我在这里住几天。这个地方对自己修学愿望挺适合的,符合自己的愿望多住几天,住个三年五载,如果觉得与自己的想法、看法不一样,住个二、三天他就走了,绝对没有我在这个地方要住一生、住一辈子的念头。所以出师之后就到四方丛林寺院参学,这是健康、正常的心态,处处参学,帮助各处有缘的众生,自行化他。
同住是广单,广单就是通铺,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。一个人住一个房间,给诸位说,修行要想成就不容易,非常困难。两个人睡一个房间还是不能成就,恐怕问题更多。出家人是几十个人住在一起,是睡通铺的。白天在大庭广众之中,所谓是「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」,你自然要装模作样像个样子,不敢随便。晚上睡觉,一个人一个房间,房门一关,什么毛病都出来了。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,知道众生习气太重,晚上睡觉大家睡在一起,还是一个看著一个,睡觉也要老实、规矩,这叫身同住,这么一个原因。你就晓得为什么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,为什么晚上睡觉还要十几二十个人统统睡在一起,原因就是习气很重,必须用这个方法去磨炼。
寺院丛林里面到一个人一个房间,那是老修行,这个阶段已经接受过磨炼了。年岁大了,在一起住,行动不方便。譬如早晨起来做早课,那就像军队一样,他的行动缓慢,体力衰了,赶不上,这一个人才有个小寮房。第二个是生病,生病的时候你不能跟大众在一起共住,生病的时候有寮房。再就是担任执事有寮房,因为你要管事。所以清众就好像是纯粹的学生,一定是要睡广单的,这是身和同住,它有很深的教育目标。
第四个是「口和无诤」。像念佛堂,古德常常教我们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」,杂心闲话不但破坏自己的道心,也破坏别人的道心。心地清净的人,言语自然就少,妄想少、烦恼少、言语少。禅堂里面绝对禁止说话,这个有道理。你要不相信,你现在讲我念佛、我参禅、我持咒,这么多年来我的烦恼都断不了,你知道为什么断不了吗?你话说得太多,念头太多了,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。如果你一个星期不说话,你看看你的功夫得不得力。一个星期不要跟任何人讲话,你的心一定定了,不说话妄念也少了,功夫就得力。还是喜欢张家长李家短,杂心闲话,这不行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枉然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全是杂心闲话,杂心就是妄念,你的妄念很多、闲话很多,把你的道心破坏了。口和无诤。
第五是「意和同悦」,佛家常讲法喜充满。学佛说实在话,最粗浅的功夫,最起码的功夫,你学佛愈学愈欢喜,这就对了,法喜。学佛愈学愈苦恼,这个错了,你要认真检讨,如果不是在理论上错误,一定是方法错误;理论、方法要不错误,你愈学愈欢喜才对。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,绝对不是离乐得苦,那谁要学佛法!愈学愈欢喜。这个喜悦,人常常在欢喜当中,喜悦是养生第一秘诀。俗话说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人要欢喜的时候精神就振作起来,不会疲倦;又说「忧能使人老」,忧愁的人容易衰老,那是不健康的。所以喜悦是健康的象徵,喜悦也是身心最好的滋养,这应当要知道。
在三界之中,欲界天以下没有离开五欲,需要饮食、睡眠,这都是养生、调心。可是初禅以上就不需要饮食、睡眠,他的身体靠什么滋养?禅悦为食,他没有食,禅悦。禅是清净心,清净的喜悦就是他身体的养分,他以这个来滋养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。世间凡是长寿的人、快乐的人,你去问问他,他为什么长寿?特别是不容易衰老的人。李老师往生五年了,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是九十七岁,他不老,这就了不起。九十七岁不需要人照顾,走路不需要拿手杖,说话不需要扩音器,他在讲台上讲话,外面马路可以听得见。你问他,他用什么保养的?我跟他在一起十年,他什么营养的东西都不吃,人家送给他营养的东西,他第二天就送别人了,生活非常简单。我去年在新加坡讲经,同修举手发问,问我用什么东西保养。他说:法师,好像你很不错,你用什么东西保养?我说我有最好的东西,台湾自来水公司出品的自来水,我洗脸连肥皂都不要,什么都不需要。大概跟一般人不一样的,我的心比大家清净一点,妄念比你们少一点,常生欢喜心,这很有关系,这就是学佛真正得到法喜、得到快乐,所以不容易衰老。
末后一条是「利和同均」。僧团里面的生活依赖十方供养,十方供养在僧团里面一定是平等的受用,没有特权,所以僧团是平等的,不管是在精神上、物质上都是平等的。这六条叫「六和敬」。六和敬不仅僧团必须要遵守,如果能把这个精神应用在你的家庭、事业上,没有不圆满成就的。实在讲,只要用三条就够了。第一个见和同解,一家人,或者一个团体、公司,大家都能有共同的认识。第二个守法,团体的每个分子,人人守法。第三个是财务公开,利润差距不大,这个团体一定兴旺。
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於日本的工商业刮目相看,一个战败国家在短短几十年之间,不但复兴得这么快,几乎在世界上是第一等的经济大国,它怎么成就的?给诸位说,就是六和敬的三条做到了。日本的公司,从老板到员工,想法、看法是一致的,这了不起。从老板到员工没有一个不守法,所赚的利润均分。老板对员工照顾得跟自己家人一样,不但照顾你,照顾你家人,照顾你子弟,照顾你一生,还照顾你儿女,换句话说,你加入他的公司做员工,等於这个公司就是自己的家庭,这个了不起。公司不赚钱的时候,高级干部停薪,下面员工照发,你想想看员工怎么不死心塌地去工作?纵然有意见,从来没有听到日本有哪个工厂罢工抗议。抗议就头上扎个白布条抗议,照样工作不罢工,抗议不罢工。这老板一看到有人扎白布条,赶紧开会协调,你有什么意见,好好的来沟通。人家就成功在这里。全世界工商界,谁能跟日本比?没办法跟它抗衡。人家一个公司是一家人,建立了伦理的关系,建立了道义的关系。
再看看西方世界,老板跟员工是利害关系,是利害的结合,有利在一起,没有利了马上就离开。他们是伦理、道义的关系,即使公司濒临倒闭,员工还是不散,这个不得了!这就是六和敬的精神。老板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子弟,看作自己的儿女,员工把老板看作父兄。所以它的成功在哪里,外国人很难想像得到,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。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讲,中国人自古就是这个精神,日本人能够把这个精神发扬光大,这是他成功的条件。这是简单介绍六和。
佛教我们与人相处必须要遵守六和敬。僧团有在家的僧团,有出家的僧团。僧,不一定是出家人。僧伽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,和合众就是遵守六和敬的团体,这个团体有在家的团体,有出家的团体。只要遵守六和敬都叫做僧团,所以僧团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。譬如在中国有许多居士建立的道场,特别是净土宗的莲社,像精舍、居士林,都是在家人建立的道场,只要这个道场遵守六和敬就叫僧团。如果不遵守这六条来修,出家人也不能称为僧团。这是把人与人相处的规范、要领说出来了。
再说菩萨行。《普贤行愿品》总共有四十卷,经文很长,我们一般称它作《四十华严》,《四十华严》就是《普贤行愿品》,是完整的,这就是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里面,善财童子将大乘佛法的修学做示范给我们看,所以《华严经》是非常圆满的教科书。方东美先生说《华严经》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哲学概论,不但有圆满的理论、完善的方法,而且还带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,这就太难得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什么意思?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,从早到晚,天天与社会上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、各阶层人物接触,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跟他们接触?与他们接触,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东西?
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上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。五十三个人,出家的只有六个人,其他统统是在家。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,那都叫菩萨,那叫做在家修行,你看人家是怎么修行法。经商的菩萨商人,从政的菩萨官员,从军的菩萨将军,学校念书的菩萨童子、菩萨童女,各行各业没有一样不是菩萨。我们注意善财童子参访一开头所说的几句话,他遇到善知识一定先叙说,我已经发了菩提心,不知道如何修菩萨道,不晓得怎样学菩萨行,这两句话重复六、七十遍,所以这部书你念下去之后,这两句话的印象最深刻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最重要的两句话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存什么心,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那就是学菩萨行。菩萨道就是存心,菩萨行就是处事待人的态度,善财童子就学这些东西。
我们把它归纳起来,菩萨心就是前面跟诸位讲的觉正净、戒定慧,菩萨行归纳起来就是六波罗蜜。《般若经》上讲六度,《华严》虽然讲十度,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。十度是六度的展开,懂得六度,十度自然就明了。第一个是布施,就是叫我们放下、叫我们舍。布施叫度,度什么?度悭贪。贪是根本烦恼,是最重的烦恼,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烦恼断掉?用布施的方法。无始劫以来,我们已经养成了贪心,什么都贪,这是病根。吝啬,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,这是我们的病根。凡夫为什么不能成佛,根就在这个地方。所以你要晓得,佛教给我们的是对治这个毛病的一服良药。我们今天听到布施,只晓得大概到寺庙捐一点钱就叫布施,这个错了。其实是要把念头、意念转过来,起心动念要想到利益别人,舍己为人,这就是真正布施的精神,真正布施的修学方法。
依照佛教导我们的理论、原则去做,这就是常说的「佛门之中好修行」。佛门不是指寺庙,佛是觉的意思,佛门就是觉悟之门,不再迷惑,迷惑修的是痴福。一个人真正觉悟,起心动念统统是修行。人生在世不能不觉悟,前面跟诸位提示过,最要紧的要知道人生苦短。佛在小乘经论上给我们说的「无我、无常、苦、空」,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。我们在这个世间,诸位冷静去想想,什么都得不到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得到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会说的人很多,真正明白的人不多。真正明白了就是觉悟,觉悟的人要利用自己的机会多多去帮助别人。佛法里说得很好,「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,为什么不多造一点好业?何必要造恶业?什么叫好业?能够利益众生的是好业。我有能力、有机会,尽量帮助人。好业当中最殊胜的业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帮助众生觉悟。所以布施要往这方面著眼,往这个方向去做,这才能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学。
布施,财布施有两大类,第一种是外财,外财就是身外之物。第二类是内财,内财是我们的智慧、体力。我们今天在这里借用这个场所,在这里讲经说法,需要布置,布置需要人工,我在这里帮忙摆桌椅,我劳力布施,这是内财布施;我出钱,那是身外的,外财布施,这都叫做财布施。我用头脑来设计,这也是内财布施。目的是便利大众,希望每个人到这里来听经都感觉这个场所很舒适,这是修布施。你明白这个道理了,试问你哪天不修布施?你在家里面,早晨起来为家人准备早餐,把家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,这是对家人修布施供养,你不知道;这是修布施供养。你在一个商店、在一个公司行号尽心尽力去做,本来是以自己利润为主的,念头一转,我是对社会大众布施供养,就变成菩萨,菩萨、凡夫就在一念之间。一念心完全为个人利益、为家庭利益,这是凡夫;一念心为社会、为大众的利益,这是菩萨。
我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在美国,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买了医药保险,为什么?怕生病,美国生病医药费不得了。你每个月去买医药保险,是为了自己生病预备医药费,那我要问你,你会不会生病?一定会生病。为什么生病?医药费准备在那里,你不生病那个钱怎么消得掉?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心里面在想生病,一定会生病。如果你这医药费拿出去,念头一转,我行菩萨道,我修布施波罗蜜,我这个钱布施给所有病苦的人,提供给他们,帮助他们医药,你是菩萨,你会不会生病?不会生病。为什么不会生病?那么多生病的人把你病的业障都代替了,你不会生病。同样一桩事情,念头一转就是菩萨。大概驾车的都买汽车保险,为了什么?怕出车祸,这由公司来赔偿,为自己,这是凡夫。你念头一转,我这个钱拿出去是帮助那些不幸车祸的人,那你永远不出车祸,你做的都是真正好事,修布施波罗蜜,行菩萨道,还用得著另外去修吗?不要。就是平常干的事情,心上转一转就成了菩萨。迷的时候是凡夫,觉了就是佛菩萨。我就举这两个例子。
你从早到晚全是行菩萨道,可惜你是迷惑颠倒的菩萨,这没有办法,迷惑颠倒的菩萨就叫凡夫。这一觉悟,原来凡夫行就是菩萨行,哪有两样?诸位好好去想想。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,把自己忘掉,起心动念都想别人,我一点一滴都是在修布施供养。布施供养福无边,这是修无边的大福报,不要另外做。不晓得,我做不到,你天天都在做,哪有做不到?从早到晚都在做,这要知道。
佛法讲善恶最低的标准,凡是念念为我,佛说都是恶;念念为众生,那都是善。有些人听了就觉得奇怪,念念不为自己还是人吗?好像做人都应该念念为自己才对。佛为什么不许可?诸位要知道佛法是破我执的,念念为我,我执在增长,我执不破三界出不去,换句话说,你一定还是搞六道轮回,所以这是恶。念念为众生,把我忘掉了,我没有了,我执没有了就超越三界,这个好事情,这真正叫善。佛讲,我执破了就是阿罗汉,法执破了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佛菩萨,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而已,这是佛法最基本的理论,也是最真实的现象。这就明白了,佛为什么说为我就是恶、为人就是善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要懂得布施真正的精神、意义,以及它怎么做法。它是广泛的做,不是狭义的,寺庙里捐一点钱叫布施供养,错了。再说到究竟处(这是佛对我们真正的愿望),你为什么不把烦恼舍掉?把烦恼布施掉,把妄想布施掉,把杂念布施掉,把生死布施掉,那就好了,你就成佛了。换句话说,该舍的你都不肯舍,不该舍的你在那里舍,没用处,搞错了。世间人只是一昧的希求果报,不知道种因。譬如你喜欢发财,哪个人听到发财不喜欢?你喜欢聪明,不喜欢笨笨的;你喜欢健康长寿,这是果报。佛告诉我们,果要修因,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?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,你要想得果报一定要修因。如果想这一生就得果报,那你这个因要修得特别的殊胜。
所以佛法承认人有命运,不是宿命论,命运可以改造。命运怎么改造?就在你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。你今天能够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你的命运愈改愈殊胜、愈改愈好。如果迷惑颠倒、自私自利,本来你的命运不错,恐怕这一下改坏了,愈来愈差。所以命运随著自己的念头、行为,每天都有加减乘除,如果加减乘除幅度不大,看相算命的都会看得很准,假如起伏很大,看相算命都看不准。由此可知,主宰自己还是自己,不是别人给我们做主宰,佛菩萨不是给我们做主宰的。佛也告诉我们,天神、鬼神也不能主宰我们,真正主宰我们是自己。所以要懂得修布施才能够得到这三种殊胜的果报。
财布施略略的说了,法布施怎么个修学法?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专长,你能够把你的长处教导给别人,这叫法布施。我会炒菜,炒得还不错,他不会,我教你,这就是法布施。法是什么?方法。他不会,我会这个方法,我把这个方法传给他就是法布施。所以诸位一听说法布施就想到讲经说法,讲经说法是无量法布施里面的一种。这世间方法太多了,别人不会的我会,我热心的教导他。如果教导要收学费那就不叫法布施,那叫买卖;布施是无条件的,这一点关系很大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,你们都是学佛的同修,当然都喜欢看佛教的书籍,书是法,写出来有理论、有方法。我看书大概跟你们不一样,你们看书也许第一个翻开来看看目录,看看书的内容,我不看这个,我先看最后一页,最后一页叫版权页。如果这个书上写了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这书我就不看,也不买它了,为什么?他心量很小,他在做买卖,做买卖的心自私自利,大概没什么高明的,所以不要耽误我的时间。如果后面印的是没有版权、欢迎翻印,这个书我就真正仔细看了,为什么?那是布施供养,那是心量很大,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,这是菩萨心、菩萨行。后面加上「版权所有」就不对劲了,意思完全不相同,是生意买卖,是他的商品,不准别人翻印。这么一个小心量的人,我们何必跟他往来?见了面是敬而远之。这讲的是修法布施。
无畏布施,畏是恐惧。别人身心不安有畏惧,我们能够保护他,使他身心得到安稳离开恐怖,凡是属於这一类的都叫做无畏布施。所以不杀生是无畏布施,不偷盗是无畏布施,为什么?你的东西摆在此地,那个人是持戒的,你不怕他,我的东西不会被偷,不会损失,他是持戒的人,我很安心,持戒是无畏布施。忍辱也是无畏布施,我们言语不小心得罪他,他修忍辱不会报复,得罪他也没关系,这也是无畏布施。
所以六波罗蜜总归纳就是布施,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属於法布施。所以菩萨修行修什么?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里面讲六度,布施波罗蜜讲得特别多、特别详细,原因就在此地。就是布施统六度,六度总摄菩萨万行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,非常重要。它的精神就是念念利益一切众生,尽我们自己的心力帮助一切众生,利益一切众生。帮助、利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,而不是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就错误了。所以六度前面五度是事,后面一度是理论,般若是理,布施是理性的布施,持戒也是理性不是感情。般若是智慧,我修布施是以智慧来布施,我用智慧来持戒,我用智慧来忍辱,用智慧来精进,用智慧来修定,这就对了。所以六度前五条是事,后一条是理,理是事之理,事是理之事,理事不二,这是佛法;理跟事离开了,那就不是佛法。
持戒是守法,大乘的守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,不是感情、不是执著,所以持戒相当不容易。你们同修们学佛,尤其是年轻、受过高等教育的同修,学佛的心态我很佩服,我也很尊敬,为什么?我不如你们。我当初接触佛教的时候,我是每个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,要不是真正搞清楚,我决定不会接受,我的固执就到那样的程度。你们一学佛就会拜佛,我看到很赞叹;我学佛不肯拜佛,我学佛三年才拜佛,头三年见到佛脱帽三鞠躬,我说我们对佛是最敬礼,我恭敬心有了。这个拜是古人的礼节,我是现代人又不是古人,古人见了人磕头,我是现代人,我们见总统都三鞠躬,我对佛行最敬礼三鞠躬,我不拜的,为什么要拜!哪个人把拜的道理说了我心服?不杀生、不偷盗,还有吃素,都没有搞清楚他就干了,这很了不起,不能不佩服。所以我学佛是非常不容易,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把我度得了的。样样搞清楚、搞明白,搞得我真的心里佩服,我才肯干。所以难是难,我接受了之后,我跟你们的境界不一样,我跟你们的修行也不相同,我比你们认真,因为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法,你们不晓得。你们做得痛苦,我做得快乐,就是你只知道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,我知其所以然,这不一样。
持戒是守法,佛所制定的戒条,每一条都有原因的,佛为什么要制这条戒,你懂不懂?不懂怎么能守?不懂就没法子守,要搞清楚。为什么制定这条戒?这是讲制定戒条的因缘,根据什么理论制定这个戒律,这一条戒律应该如何来受持。世间人与事都非常复杂,某种状况之下应该怎么做法,平常时候怎么做法,非常时期怎么做法,全都要知道。佛的戒条,条条是活的不是死的,一定要懂得它精神之所在。戒律的精神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依据这个精神制定戒条。所以戒条帮助我们防非止过,防止我们造恶、造罪业,目的在此地。帮助、成就我们的善行善愿,这是戒律的目的,一定要搞清楚,要真正明了。然后持戒就生欢喜心,不会觉得戒律很束缚人,好像很不自由、不自在。你不明了会有这种感触,明了之后会欢喜,晓得佛制定的戒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真的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这也不能细说,细说两个小时都讲不完,我只把这个消息告诉你,你们慢慢去研究、去摸索。
忍辱就是忍耐,世出世间法都要有耐心,没有耐心怎么能有成就?像昨天跟大家所说的,我们跟一个善知识,跟定一个老师五年学戒,那五年要有耐心,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,要忍耐五年。你们在学校里念书,大学要念四年才毕业,你得有四年的耐心,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,何况大乘佛法,了生脱死的大法!更要有最大的耐心,要有恒心、长远心才能成就,这个事情不是三天、二天、几个月,二、三年可以成就的,事情没那么容易,要发长远心、耐心。
要精进,要有进步。进步要精纯,不是杂进、乱进,是精进,一门深入,入进去之后自然就能够通达一切法。佛门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,都通达了。就怕你那一经不通,你这一部经不通,你学一切经也不会通。你真的把这一经学通,一切法门统统得到了,为什么?佛在《华严》上讲得很清楚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这是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。一门真正通了,一切法门没有一门不通达,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精纯。不管你学哪个法门,门门都第一,没有第二的。你看《楞严经》上,佛是以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,代表二十五个法门,把所有法门归纳成二十五大类。以这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,每个菩萨都说他自己修的法门是第一,没有说第二的,每个法门都成无上道,这就是证明一个法门通了,一切法门都得到了。这要你精进,精进才能得定,你要不精,定就得不到。你们自己冷静去想想,我修一个法门容易得定,还是修很多法门容易得定?因为目的就是在定,定之后就开慧,慧就一切通达了,不但出世间法通达,世间法也通达,所以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慧。
如果我们要用戒定慧三学来涵盖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都是属於戒学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为什么?前面那四种都是方法,都是戒法,这才真正了解我们是得要修定的。定了之后就开智慧,智慧是目的。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这才真正得究竟圆满,这个叫菩萨道。
六度在哪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布施明了了。持戒是守法,家有家法,国有国法,公司行号也有规矩章程。忍辱就是耐心,做事情有耐心、有恒心、有长远心。精进就是在你专业上求进步,在你工作岗位上求进步,这是精,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都求进步,整体水平就提升了。禅定是心里有主宰,不会被外境动摇;智慧是对於一切情况了解明白,不迷惑颠倒。六度在哪里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从早到晚,对事、对人、对物,依照这六个原则去做就叫做菩萨,违背这六个原则叫凡夫,菩萨跟凡夫就在一念之间。我跟大家这样说明出来,做菩萨不难,难在哪里?真的不难。觉悟了一点都不难,不觉悟觉得好难。无论在哪一个行业,无论在哪一种工作,没有一个不是菩萨。
日常生活就是菩萨行,我们存的心是菩萨心,行持是菩萨行,这样念佛,一向专念,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,求生净土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,这个法门决定成就。念佛往生,不要说其他地方,我们在台湾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的,决定不是虚妄。人家念佛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他不生病,说走就走,这不能骗人。
在台北市,莲友念佛团的李济华老居士,是大家看著他走的。他老人家八十多岁,一个多月之前就晓得自己哪一天往生,所以每天轮流去看看这些老朋友,辞行。走的这一年是民国四十七年,我在台中跟李老师,那个时候我还没出家,台北市还没有计程车,他跟他太太坐三轮车到念佛团参加共修会。他是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,也是团长,莲友念佛团团长。他的几个小孩都在美国,就是老夫妻两个在台北。这坐三轮车就跟他太太商量,他说:我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,你一个人会不会感觉得寂寞?他太太也是虔诚的佛弟子,一口答应,你要能往生太好了,你就不要顾我。没有想到他是徵求太太同意,那一天就往生走了,太太同意了。
到了念佛团共修会,共修会跟平常打佛七的方式差不多,当中有半小时讲开示,讲开示是几位老居士(他们是居士团体)轮流担任,那一天是轮到魏老居士,结果李老就跟他换,他说今天我要讲,我们两个时间调换一下,就由他来讲。开示本来是只讲半小时,他老人家那天晚上真是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认真念佛,讲了一个半小时,讲的话非常恳切,说完之后跟大家告辞,说我要回家去了。听众以为他年岁大了,八十多岁的人讲了一个半钟点,以为他累了要回家去了,哪里晓得他老人家下了讲台,在沙发上一坐就走了,才知道他是回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家。走之前十五分钟,音声宏亮讲一个半小时,这不是假的。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、甘老太太,那一天在现场,他往生的时候大家给他助念,甘老太太当维那敲引磬。我有一个好朋友,徐醒民居士,那时候他刚学佛(他是新生报的记者),参加他们共修,第二天写一封限时信给我,告诉我这是真的,一点不假,他亲眼看见的。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,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学。
民国五十七年,台南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走的,也了不起,没有生病。她走的时候没告诉人,大概是怕人家扰乱。吃晚饭的时候,她跟家里人讲,她说她要洗澡,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。儿女很孝顺还是等,等了很久也没看她出来,去看看,真的是洗了澡。最后去找,她老人家在佛堂,手上拿著念珠、穿著海青,面对著佛像,叫她也不答应,走了,站著走的。那些邻居告诉我们,只念三年,不生病,走之前一切正常,非常健康,哪里是假的!这才是真的,人生其他是假的,这一招是真的,什么都可以骗人,这个骗不了人。
佛度众生,三转法轮,最后这是拿出证据来给你看。劝你不相信,你看到这个事实再不相信就没法子,佛就不能度。你如果听到这个理论,听到佛的劝告,又看到这些事实,这个心会动,会认真的去学习,才知道世出世间法里头,唯有这一法是真实不虚。今天时间到了,法会就到此结束,以后有缘我再来。
今天听说还有几位同修发愿皈依,这个皈依只有一次,已经有法师给你主持皈依就不要再举行,真正要紧的是懂得三皈依的意义,昨天我都讲过了,昨天等於给大家全体都授了皈依。如果在形式上没有受皈依,形式上做一个仪式,我给你做证明。曾经受过皈依,没有再皈依的必要,这个要知道,皈依一生只有一次。就好像世间入党,宣示入党也只有一次,不可能这个党部去宣示一次,那个党部又去一次,没有这个道理,这个要懂得。
诸位同修,昨天跟诸位说过,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基础,也是佛法最根本的修持。「净宗学会」提出来的是修行的理论、方法,遵照五经一论是净宗的修学依据。在方法上提出五个科目,就是三福(昨天跟诸位讲过了)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不仅是净宗,其实任何一个宗派、任何一个法门,讲到修行,恐怕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科目,这五科可以说是大乘学人共同的科目。单就净宗来说,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净宗的特别修行法。外面柜台上有蓝色的阿弥陀佛像,用塑胶裱褙的,背面摘录一段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,那一段开示是净宗特别修行的法门。可是诸位要记住,别行的法门一定是以通途法门做基础,通途就是刚才讲的五科。这五个科目,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详细介绍,但是在其他讲座都曾经说过,诸位多听听录音带也都能够理解。
我们利用这点时间把六和、六度简单扼要的向诸位报告。我们学佛,无论是自修、共修,都不能够离开人群,换句话说,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。要与大众相处也要懂得相处的方法,佛教给我们的六和就是与大众相处基本的概念,也是基本的态度,所以六和非常重要。佛法讲和,中国古圣先贤也非常重视「和」这个字,你看八德里面就有和平,忠孝仁爱信义和平。诸位如果到过大陆北京观光旅游,我相信一定会去看看故宫,故宫是元、明、清三代的宫殿,元、明、清三代帝王都是在这个地方建都的。故宫里面最明显的,也就是最大的建筑物,是从前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殿堂,第一个大殿叫「太和殿」,太和殿后面一个大殿叫「中和殿」,中和殿后面一所大殿叫「保和殿」,这是皇宫里面三个最大的建筑。它的命名都叫和,太和、中和、保和,我们就明了古时候帝王用什么方法来统治国家,就是用「和」。中国人常讲「家和万事兴」,清朝到末年,家不和了,这一不和的结果就是家破国亡。如果后世子孙还能够遵守祖宗的家法,恐怕今天中国大陆还是大清帝国,你就晓得和之重要。
佛法的僧团,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团。僧团必须要具备的条件,佛给我们制定六个戒条,六个都是和。这六条第一个是「见和同解」,就是我们的见解、想法、看法要和。怎么和?我们的想法、看法都一样就和了。想法、看法不一样就打架了,就不能和合了。这一条就是现在说的建立共识,这是和睦相处的根本,佛跟我们讲这非常重要。但是每个人,不但是这一生的际遇不相同,生长的环境也不一样,还有无始劫以来的习气。学佛的人都能够承认,人不只是这一生,有过去世、未来世,不是这一生就完了。有前生后世,前生还有前生,无始劫以来积集的这些习气怎么可能相同?见和同解一定要靠教育,唯有教育能把我们的想法、看法拉近,所以世出世间法对於教育就非常重视。
在第一天我就跟诸位报告过,佛法的教学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,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说的「诸法实相」,实相就是真相。因为我们不明了真相,所以我们的想法、看法就错了,每个人的想法、看法都不一样。佛很慈悲,佛最伟大的地方,最令人敬佩的地方,他没有说你们的看法错了,我的看法是正确的,你们一定要依我的看法,佛没有这种说法,佛不是这个教学法。佛只提供给我们做参考,而教我们去证实,你自己真的见到了、看到了,那这没有话说,这不是跟著别人走,是自己亲见的事实真相,佛是教我们这些,这是不能不令人佩服的地方。更难得的,佛是就你自己的知见来诱导你,并不勉强你去修学某一个法门,你喜欢怎样修学,他就教给你修学的法门,一定能够满你的愿望,所以法门就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的法门,诸位要记住,只有一个原则、一个目标,就是觉正净,这是永远不变的,如果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。
法门有很多,任凭我们自己选择,门门都好,没有一门不好。昨天把这些要领都跟诸位介绍过了,最重要的就是要一门深入,不管哪个法门,只要一门深入一定会有成就,修学最忌讳的就是杂修、乱修。因为法门多,所以道场就要多,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。一个道场不能修学两个以上的法门,为什么?乱。我们这个时代的修学,为什么成就的人很少?看看古时候《高僧传》、《居士传》,《高僧传》是出家人修行,《居士传》是在家人修行。你看看从前的人,三年、五年就有成就,有开悟的、见性的、证果的。我们这一代人修行,从年少修到老,甚至於修到死,连个消息也没得到,原因在哪里?大家仔细想想就知道,用不著我说,不专!那个病就是夹杂。什么叫夹杂?你们看看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,你就知道哪些是夹杂。
念佛法门,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方法,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,可以说都没有离开大势至菩萨这一句话,那就是《楞严经.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上所说的「净念相继」。净是清净,你有怀疑,你的心就不清净;你有夹杂,你的心也不清净。换句话说,不怀疑、不夹杂才叫净念,相继是不中断。换句话说,念佛人的秘诀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你能依照这个方法去念,三年就有成就。怎么晓得三年有成就?你看看《净土圣贤录》、古今的《往生传》就明白了,三年就有不可思议的成就。这三年之所以没有成就,这三句没做到。我们今天虽然念佛了,是半信半疑,没有坚定的信心。夹杂,不但夹杂世间法,还夹杂其他的佛法,而且间断(打妄想就间断了),因此功夫就不得力,原因在此地。
这是我说出来之后,希望诸位很冷静的去想想,道场就是要专修,所以这十个宗派一定是建十个道场,决定不能两个宗派在一个道场共修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这有很大的障碍。譬如我们两个人都修净土,净土宗有五经一论,有六门东西,我依《无量寿经》,你依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两个人能不能共修?我的课诵是念《无量寿经》,你的课诵是念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两个人念的不一样,念的不一样就要打架,那怎么办?就要建两个道场。这个道场专修《无量寿经》,那个道场专修《阿弥陀经》,这就不打架。这样修法,两个道场的人都能成就,合在一起是两个都不能成就,你就晓得「专」重要。再说我们两个人同样依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所依的注解不相同;依的注解不相同,你的想法、看法又不一样,那怎么办?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也要建两个道场。我们这几个人都是依一部经,依一样的注解,这样在一块可以了。念佛的方法,有人喜欢念六个字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有人喜欢念四个字的,这两个人在一起念佛行不行?有人喜欢声调缓慢,音拉得很长;有人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他两个在一起念佛一定要打架。所以每个宗派底下有许多道场,分成许多派,就是这样分法的。你才知道一个道场要真正志同道合,这是可贵,那叫真正道场。
所以黄念祖老居士教人,道场同修贵精不贵多,你就明白这个道理。我这个道场只有三、五个人,人数少不少?不少。你要晓得,三、五个在一块共修,将来这三、五个人都成佛还得了吗?不得了,不可思议。你这个道场三千人、五千人,一个也不能成就,那有什么用处!所以同修贵精不贵多。我在台湾、在国外,有许多同修给我建议,希望我建大道场,我摇头。为什么?道场建大了没有人来。到哪里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修?说实在话,你一生当中找到三、五个就不得了,你还想能多找一些,找不到。人多了,龙蛇混杂,搅乱道场有余,清净道场难得,这个要记住。见和同解,那是真的样样都同,真正是志同道合。
第二个是「戒和同修」,这个戒是守法,大众在一起共修总得要立个规矩,规矩是大家共同制定的,制定之后人人都要遵守。要守规矩,要守法,这个道场才有秩序,不但世间人见到尊敬,连天龙鬼神也尊敬。戒就是守法,一定要守法、守规矩。
第三条是「身和同住」。四个人以上是个僧团,大家住在一起,在一个道场里面共修。同住不是像现在这个方式,现在社会富裕,生活都讲求舒适,舒适对於修道是障碍。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,教诫我们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。戒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训、教诫,不能违背佛的教训。以苦为师,生活清苦一点好,不要享受太过分,享受太过分对世间就起贪心、贪恋,出世的意念就薄弱了。这个世间一切都很美好,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想去,那有什么法子?生活苦一点好,能够在这个世间苦个几十年,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真的是了生脱死,永远超越轮回。万万不能贪恋这个世间,决定不能贪恋五欲六尘。
过去大陆上的寺院丛林建筑可以说是富丽堂皇,伟大的建筑是接引大众,令大众对诸佛菩萨生起恭敬心。出家人生活居住的环境,你去看看僧寮,那个建筑就很简陋,居住的环境跟殿堂一比就相差太远。而且居住的环境,你去一看,他们是睡广单,出家人没有东西,三衣一钵,生活非常简单。佛门常说「铁打的常住,流水僧」,用什么眼光看道场?道场是旅馆,我在这里住几天。这个地方对自己修学愿望挺适合的,符合自己的愿望多住几天,住个三年五载,如果觉得与自己的想法、看法不一样,住个二、三天他就走了,绝对没有我在这个地方要住一生、住一辈子的念头。所以出师之后就到四方丛林寺院参学,这是健康、正常的心态,处处参学,帮助各处有缘的众生,自行化他。
同住是广单,广单就是通铺,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。一个人住一个房间,给诸位说,修行要想成就不容易,非常困难。两个人睡一个房间还是不能成就,恐怕问题更多。出家人是几十个人住在一起,是睡通铺的。白天在大庭广众之中,所谓是「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」,你自然要装模作样像个样子,不敢随便。晚上睡觉,一个人一个房间,房门一关,什么毛病都出来了。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,知道众生习气太重,晚上睡觉大家睡在一起,还是一个看著一个,睡觉也要老实、规矩,这叫身同住,这么一个原因。你就晓得为什么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,为什么晚上睡觉还要十几二十个人统统睡在一起,原因就是习气很重,必须用这个方法去磨炼。
寺院丛林里面到一个人一个房间,那是老修行,这个阶段已经接受过磨炼了。年岁大了,在一起住,行动不方便。譬如早晨起来做早课,那就像军队一样,他的行动缓慢,体力衰了,赶不上,这一个人才有个小寮房。第二个是生病,生病的时候你不能跟大众在一起共住,生病的时候有寮房。再就是担任执事有寮房,因为你要管事。所以清众就好像是纯粹的学生,一定是要睡广单的,这是身和同住,它有很深的教育目标。
第四个是「口和无诤」。像念佛堂,古德常常教我们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」,杂心闲话不但破坏自己的道心,也破坏别人的道心。心地清净的人,言语自然就少,妄想少、烦恼少、言语少。禅堂里面绝对禁止说话,这个有道理。你要不相信,你现在讲我念佛、我参禅、我持咒,这么多年来我的烦恼都断不了,你知道为什么断不了吗?你话说得太多,念头太多了,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。如果你一个星期不说话,你看看你的功夫得不得力。一个星期不要跟任何人讲话,你的心一定定了,不说话妄念也少了,功夫就得力。还是喜欢张家长李家短,杂心闲话,这不行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枉然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全是杂心闲话,杂心就是妄念,你的妄念很多、闲话很多,把你的道心破坏了。口和无诤。
第五是「意和同悦」,佛家常讲法喜充满。学佛说实在话,最粗浅的功夫,最起码的功夫,你学佛愈学愈欢喜,这就对了,法喜。学佛愈学愈苦恼,这个错了,你要认真检讨,如果不是在理论上错误,一定是方法错误;理论、方法要不错误,你愈学愈欢喜才对。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,绝对不是离乐得苦,那谁要学佛法!愈学愈欢喜。这个喜悦,人常常在欢喜当中,喜悦是养生第一秘诀。俗话说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人要欢喜的时候精神就振作起来,不会疲倦;又说「忧能使人老」,忧愁的人容易衰老,那是不健康的。所以喜悦是健康的象徵,喜悦也是身心最好的滋养,这应当要知道。
在三界之中,欲界天以下没有离开五欲,需要饮食、睡眠,这都是养生、调心。可是初禅以上就不需要饮食、睡眠,他的身体靠什么滋养?禅悦为食,他没有食,禅悦。禅是清净心,清净的喜悦就是他身体的养分,他以这个来滋养,这是我们要晓得的。世间凡是长寿的人、快乐的人,你去问问他,他为什么长寿?特别是不容易衰老的人。李老师往生五年了,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是九十七岁,他不老,这就了不起。九十七岁不需要人照顾,走路不需要拿手杖,说话不需要扩音器,他在讲台上讲话,外面马路可以听得见。你问他,他用什么保养的?我跟他在一起十年,他什么营养的东西都不吃,人家送给他营养的东西,他第二天就送别人了,生活非常简单。我去年在新加坡讲经,同修举手发问,问我用什么东西保养。他说:法师,好像你很不错,你用什么东西保养?我说我有最好的东西,台湾自来水公司出品的自来水,我洗脸连肥皂都不要,什么都不需要。大概跟一般人不一样的,我的心比大家清净一点,妄念比你们少一点,常生欢喜心,这很有关系,这就是学佛真正得到法喜、得到快乐,所以不容易衰老。
末后一条是「利和同均」。僧团里面的生活依赖十方供养,十方供养在僧团里面一定是平等的受用,没有特权,所以僧团是平等的,不管是在精神上、物质上都是平等的。这六条叫「六和敬」。六和敬不仅僧团必须要遵守,如果能把这个精神应用在你的家庭、事业上,没有不圆满成就的。实在讲,只要用三条就够了。第一个见和同解,一家人,或者一个团体、公司,大家都能有共同的认识。第二个守法,团体的每个分子,人人守法。第三个是财务公开,利润差距不大,这个团体一定兴旺。
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於日本的工商业刮目相看,一个战败国家在短短几十年之间,不但复兴得这么快,几乎在世界上是第一等的经济大国,它怎么成就的?给诸位说,就是六和敬的三条做到了。日本的公司,从老板到员工,想法、看法是一致的,这了不起。从老板到员工没有一个不守法,所赚的利润均分。老板对员工照顾得跟自己家人一样,不但照顾你,照顾你家人,照顾你子弟,照顾你一生,还照顾你儿女,换句话说,你加入他的公司做员工,等於这个公司就是自己的家庭,这个了不起。公司不赚钱的时候,高级干部停薪,下面员工照发,你想想看员工怎么不死心塌地去工作?纵然有意见,从来没有听到日本有哪个工厂罢工抗议。抗议就头上扎个白布条抗议,照样工作不罢工,抗议不罢工。这老板一看到有人扎白布条,赶紧开会协调,你有什么意见,好好的来沟通。人家就成功在这里。全世界工商界,谁能跟日本比?没办法跟它抗衡。人家一个公司是一家人,建立了伦理的关系,建立了道义的关系。
再看看西方世界,老板跟员工是利害关系,是利害的结合,有利在一起,没有利了马上就离开。他们是伦理、道义的关系,即使公司濒临倒闭,员工还是不散,这个不得了!这就是六和敬的精神。老板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子弟,看作自己的儿女,员工把老板看作父兄。所以它的成功在哪里,外国人很难想像得到,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。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讲,中国人自古就是这个精神,日本人能够把这个精神发扬光大,这是他成功的条件。这是简单介绍六和。
佛教我们与人相处必须要遵守六和敬。僧团有在家的僧团,有出家的僧团。僧,不一定是出家人。僧伽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,和合众就是遵守六和敬的团体,这个团体有在家的团体,有出家的团体。只要遵守六和敬都叫做僧团,所以僧团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。譬如在中国有许多居士建立的道场,特别是净土宗的莲社,像精舍、居士林,都是在家人建立的道场,只要这个道场遵守六和敬就叫僧团。如果不遵守这六条来修,出家人也不能称为僧团。这是把人与人相处的规范、要领说出来了。
再说菩萨行。《普贤行愿品》总共有四十卷,经文很长,我们一般称它作《四十华严》,《四十华严》就是《普贤行愿品》,是完整的,这就是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里面,善财童子将大乘佛法的修学做示范给我们看,所以《华严经》是非常圆满的教科书。方东美先生说《华严经》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哲学概论,不但有圆满的理论、完善的方法,而且还带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,这就太难得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什么意思?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,从早到晚,天天与社会上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、各阶层人物接触,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跟他们接触?与他们接触,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东西?
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上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。五十三个人,出家的只有六个人,其他统统是在家。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,那都叫菩萨,那叫做在家修行,你看人家是怎么修行法。经商的菩萨商人,从政的菩萨官员,从军的菩萨将军,学校念书的菩萨童子、菩萨童女,各行各业没有一样不是菩萨。我们注意善财童子参访一开头所说的几句话,他遇到善知识一定先叙说,我已经发了菩提心,不知道如何修菩萨道,不晓得怎样学菩萨行,这两句话重复六、七十遍,所以这部书你念下去之后,这两句话的印象最深刻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最重要的两句话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存什么心,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那就是学菩萨行。菩萨道就是存心,菩萨行就是处事待人的态度,善财童子就学这些东西。
我们把它归纳起来,菩萨心就是前面跟诸位讲的觉正净、戒定慧,菩萨行归纳起来就是六波罗蜜。《般若经》上讲六度,《华严》虽然讲十度,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。十度是六度的展开,懂得六度,十度自然就明了。第一个是布施,就是叫我们放下、叫我们舍。布施叫度,度什么?度悭贪。贪是根本烦恼,是最重的烦恼,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烦恼断掉?用布施的方法。无始劫以来,我们已经养成了贪心,什么都贪,这是病根。吝啬,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,这是我们的病根。凡夫为什么不能成佛,根就在这个地方。所以你要晓得,佛教给我们的是对治这个毛病的一服良药。我们今天听到布施,只晓得大概到寺庙捐一点钱就叫布施,这个错了。其实是要把念头、意念转过来,起心动念要想到利益别人,舍己为人,这就是真正布施的精神,真正布施的修学方法。
依照佛教导我们的理论、原则去做,这就是常说的「佛门之中好修行」。佛门不是指寺庙,佛是觉的意思,佛门就是觉悟之门,不再迷惑,迷惑修的是痴福。一个人真正觉悟,起心动念统统是修行。人生在世不能不觉悟,前面跟诸位提示过,最要紧的要知道人生苦短。佛在小乘经论上给我们说的「无我、无常、苦、空」,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。我们在这个世间,诸位冷静去想想,什么都得不到,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得到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会说的人很多,真正明白的人不多。真正明白了就是觉悟,觉悟的人要利用自己的机会多多去帮助别人。佛法里说得很好,「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,为什么不多造一点好业?何必要造恶业?什么叫好业?能够利益众生的是好业。我有能力、有机会,尽量帮助人。好业当中最殊胜的业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帮助众生觉悟。所以布施要往这方面著眼,往这个方向去做,这才能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学。
布施,财布施有两大类,第一种是外财,外财就是身外之物。第二类是内财,内财是我们的智慧、体力。我们今天在这里借用这个场所,在这里讲经说法,需要布置,布置需要人工,我在这里帮忙摆桌椅,我劳力布施,这是内财布施;我出钱,那是身外的,外财布施,这都叫做财布施。我用头脑来设计,这也是内财布施。目的是便利大众,希望每个人到这里来听经都感觉这个场所很舒适,这是修布施。你明白这个道理了,试问你哪天不修布施?你在家里面,早晨起来为家人准备早餐,把家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,这是对家人修布施供养,你不知道;这是修布施供养。你在一个商店、在一个公司行号尽心尽力去做,本来是以自己利润为主的,念头一转,我是对社会大众布施供养,就变成菩萨,菩萨、凡夫就在一念之间。一念心完全为个人利益、为家庭利益,这是凡夫;一念心为社会、为大众的利益,这是菩萨。
我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在美国,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买了医药保险,为什么?怕生病,美国生病医药费不得了。你每个月去买医药保险,是为了自己生病预备医药费,那我要问你,你会不会生病?一定会生病。为什么生病?医药费准备在那里,你不生病那个钱怎么消得掉?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心里面在想生病,一定会生病。如果你这医药费拿出去,念头一转,我行菩萨道,我修布施波罗蜜,我这个钱布施给所有病苦的人,提供给他们,帮助他们医药,你是菩萨,你会不会生病?不会生病。为什么不会生病?那么多生病的人把你病的业障都代替了,你不会生病。同样一桩事情,念头一转就是菩萨。大概驾车的都买汽车保险,为了什么?怕出车祸,这由公司来赔偿,为自己,这是凡夫。你念头一转,我这个钱拿出去是帮助那些不幸车祸的人,那你永远不出车祸,你做的都是真正好事,修布施波罗蜜,行菩萨道,还用得著另外去修吗?不要。就是平常干的事情,心上转一转就成了菩萨。迷的时候是凡夫,觉了就是佛菩萨。我就举这两个例子。
你从早到晚全是行菩萨道,可惜你是迷惑颠倒的菩萨,这没有办法,迷惑颠倒的菩萨就叫凡夫。这一觉悟,原来凡夫行就是菩萨行,哪有两样?诸位好好去想想。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,把自己忘掉,起心动念都想别人,我一点一滴都是在修布施供养。布施供养福无边,这是修无边的大福报,不要另外做。不晓得,我做不到,你天天都在做,哪有做不到?从早到晚都在做,这要知道。
佛法讲善恶最低的标准,凡是念念为我,佛说都是恶;念念为众生,那都是善。有些人听了就觉得奇怪,念念不为自己还是人吗?好像做人都应该念念为自己才对。佛为什么不许可?诸位要知道佛法是破我执的,念念为我,我执在增长,我执不破三界出不去,换句话说,你一定还是搞六道轮回,所以这是恶。念念为众生,把我忘掉了,我没有了,我执没有了就超越三界,这个好事情,这真正叫善。佛讲,我执破了就是阿罗汉,法执破了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佛菩萨,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而已,这是佛法最基本的理论,也是最真实的现象。这就明白了,佛为什么说为我就是恶、为人就是善,道理在此地。
所以要懂得布施真正的精神、意义,以及它怎么做法。它是广泛的做,不是狭义的,寺庙里捐一点钱叫布施供养,错了。再说到究竟处(这是佛对我们真正的愿望),你为什么不把烦恼舍掉?把烦恼布施掉,把妄想布施掉,把杂念布施掉,把生死布施掉,那就好了,你就成佛了。换句话说,该舍的你都不肯舍,不该舍的你在那里舍,没用处,搞错了。世间人只是一昧的希求果报,不知道种因。譬如你喜欢发财,哪个人听到发财不喜欢?你喜欢聪明,不喜欢笨笨的;你喜欢健康长寿,这是果报。佛告诉我们,果要修因,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?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,你要想得果报一定要修因。如果想这一生就得果报,那你这个因要修得特别的殊胜。
所以佛法承认人有命运,不是宿命论,命运可以改造。命运怎么改造?就在你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。你今天能够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你的命运愈改愈殊胜、愈改愈好。如果迷惑颠倒、自私自利,本来你的命运不错,恐怕这一下改坏了,愈来愈差。所以命运随著自己的念头、行为,每天都有加减乘除,如果加减乘除幅度不大,看相算命的都会看得很准,假如起伏很大,看相算命都看不准。由此可知,主宰自己还是自己,不是别人给我们做主宰,佛菩萨不是给我们做主宰的。佛也告诉我们,天神、鬼神也不能主宰我们,真正主宰我们是自己。所以要懂得修布施才能够得到这三种殊胜的果报。
财布施略略的说了,法布施怎么个修学法?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专长,你能够把你的长处教导给别人,这叫法布施。我会炒菜,炒得还不错,他不会,我教你,这就是法布施。法是什么?方法。他不会,我会这个方法,我把这个方法传给他就是法布施。所以诸位一听说法布施就想到讲经说法,讲经说法是无量法布施里面的一种。这世间方法太多了,别人不会的我会,我热心的教导他。如果教导要收学费那就不叫法布施,那叫买卖;布施是无条件的,这一点关系很大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,你们都是学佛的同修,当然都喜欢看佛教的书籍,书是法,写出来有理论、有方法。我看书大概跟你们不一样,你们看书也许第一个翻开来看看目录,看看书的内容,我不看这个,我先看最后一页,最后一页叫版权页。如果这个书上写了「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」,这书我就不看,也不买它了,为什么?他心量很小,他在做买卖,做买卖的心自私自利,大概没什么高明的,所以不要耽误我的时间。如果后面印的是没有版权、欢迎翻印,这个书我就真正仔细看了,为什么?那是布施供养,那是心量很大,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,这是菩萨心、菩萨行。后面加上「版权所有」就不对劲了,意思完全不相同,是生意买卖,是他的商品,不准别人翻印。这么一个小心量的人,我们何必跟他往来?见了面是敬而远之。这讲的是修法布施。
无畏布施,畏是恐惧。别人身心不安有畏惧,我们能够保护他,使他身心得到安稳离开恐怖,凡是属於这一类的都叫做无畏布施。所以不杀生是无畏布施,不偷盗是无畏布施,为什么?你的东西摆在此地,那个人是持戒的,你不怕他,我的东西不会被偷,不会损失,他是持戒的人,我很安心,持戒是无畏布施。忍辱也是无畏布施,我们言语不小心得罪他,他修忍辱不会报复,得罪他也没关系,这也是无畏布施。
所以六波罗蜜总归纳就是布施,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属於法布施。所以菩萨修行修什么?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里面讲六度,布施波罗蜜讲得特别多、特别详细,原因就在此地。就是布施统六度,六度总摄菩萨万行,这我们不能不知道,非常重要。它的精神就是念念利益一切众生,尽我们自己的心力帮助一切众生,利益一切众生。帮助、利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,而不是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就错误了。所以六度前面五度是事,后面一度是理论,般若是理,布施是理性的布施,持戒也是理性不是感情。般若是智慧,我修布施是以智慧来布施,我用智慧来持戒,我用智慧来忍辱,用智慧来精进,用智慧来修定,这就对了。所以六度前五条是事,后一条是理,理是事之理,事是理之事,理事不二,这是佛法;理跟事离开了,那就不是佛法。
持戒是守法,大乘的守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,不是感情、不是执著,所以持戒相当不容易。你们同修们学佛,尤其是年轻、受过高等教育的同修,学佛的心态我很佩服,我也很尊敬,为什么?我不如你们。我当初接触佛教的时候,我是每个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,要不是真正搞清楚,我决定不会接受,我的固执就到那样的程度。你们一学佛就会拜佛,我看到很赞叹;我学佛不肯拜佛,我学佛三年才拜佛,头三年见到佛脱帽三鞠躬,我说我们对佛是最敬礼,我恭敬心有了。这个拜是古人的礼节,我是现代人又不是古人,古人见了人磕头,我是现代人,我们见总统都三鞠躬,我对佛行最敬礼三鞠躬,我不拜的,为什么要拜!哪个人把拜的道理说了我心服?不杀生、不偷盗,还有吃素,都没有搞清楚他就干了,这很了不起,不能不佩服。所以我学佛是非常不容易,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把我度得了的。样样搞清楚、搞明白,搞得我真的心里佩服,我才肯干。所以难是难,我接受了之后,我跟你们的境界不一样,我跟你们的修行也不相同,我比你们认真,因为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法,你们不晓得。你们做得痛苦,我做得快乐,就是你只知道当然,不知其所以然,我知其所以然,这不一样。
持戒是守法,佛所制定的戒条,每一条都有原因的,佛为什么要制这条戒,你懂不懂?不懂怎么能守?不懂就没法子守,要搞清楚。为什么制定这条戒?这是讲制定戒条的因缘,根据什么理论制定这个戒律,这一条戒律应该如何来受持。世间人与事都非常复杂,某种状况之下应该怎么做法,平常时候怎么做法,非常时期怎么做法,全都要知道。佛的戒条,条条是活的不是死的,一定要懂得它精神之所在。戒律的精神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依据这个精神制定戒条。所以戒条帮助我们防非止过,防止我们造恶、造罪业,目的在此地。帮助、成就我们的善行善愿,这是戒律的目的,一定要搞清楚,要真正明了。然后持戒就生欢喜心,不会觉得戒律很束缚人,好像很不自由、不自在。你不明了会有这种感触,明了之后会欢喜,晓得佛制定的戒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真的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。这也不能细说,细说两个小时都讲不完,我只把这个消息告诉你,你们慢慢去研究、去摸索。
忍辱就是忍耐,世出世间法都要有耐心,没有耐心怎么能有成就?像昨天跟大家所说的,我们跟一个善知识,跟定一个老师五年学戒,那五年要有耐心,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,要忍耐五年。你们在学校里念书,大学要念四年才毕业,你得有四年的耐心,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,何况大乘佛法,了生脱死的大法!更要有最大的耐心,要有恒心、长远心才能成就,这个事情不是三天、二天、几个月,二、三年可以成就的,事情没那么容易,要发长远心、耐心。
要精进,要有进步。进步要精纯,不是杂进、乱进,是精进,一门深入,入进去之后自然就能够通达一切法。佛门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,都通达了。就怕你那一经不通,你这一部经不通,你学一切经也不会通。你真的把这一经学通,一切法门统统得到了,为什么?佛在《华严》上讲得很清楚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这是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。一门真正通了,一切法门没有一门不通达,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精纯。不管你学哪个法门,门门都第一,没有第二的。你看《楞严经》上,佛是以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,代表二十五个法门,把所有法门归纳成二十五大类。以这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,每个菩萨都说他自己修的法门是第一,没有说第二的,每个法门都成无上道,这就是证明一个法门通了,一切法门都得到了。这要你精进,精进才能得定,你要不精,定就得不到。你们自己冷静去想想,我修一个法门容易得定,还是修很多法门容易得定?因为目的就是在定,定之后就开慧,慧就一切通达了,不但出世间法通达,世间法也通达,所以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慧。
如果我们要用戒定慧三学来涵盖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都是属於戒学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为什么?前面那四种都是方法,都是戒法,这才真正了解我们是得要修定的。定了之后就开智慧,智慧是目的。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这才真正得究竟圆满,这个叫菩萨道。
六度在哪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布施明了了。持戒是守法,家有家法,国有国法,公司行号也有规矩章程。忍辱就是耐心,做事情有耐心、有恒心、有长远心。精进就是在你专业上求进步,在你工作岗位上求进步,这是精,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都求进步,整体水平就提升了。禅定是心里有主宰,不会被外境动摇;智慧是对於一切情况了解明白,不迷惑颠倒。六度在哪里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从早到晚,对事、对人、对物,依照这六个原则去做就叫做菩萨,违背这六个原则叫凡夫,菩萨跟凡夫就在一念之间。我跟大家这样说明出来,做菩萨不难,难在哪里?真的不难。觉悟了一点都不难,不觉悟觉得好难。无论在哪一个行业,无论在哪一种工作,没有一个不是菩萨。
日常生活就是菩萨行,我们存的心是菩萨心,行持是菩萨行,这样念佛,一向专念,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,求生净土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,这个法门决定成就。念佛往生,不要说其他地方,我们在台湾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的,决定不是虚妄。人家念佛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他不生病,说走就走,这不能骗人。
在台北市,莲友念佛团的李济华老居士,是大家看著他走的。他老人家八十多岁,一个多月之前就晓得自己哪一天往生,所以每天轮流去看看这些老朋友,辞行。走的这一年是民国四十七年,我在台中跟李老师,那个时候我还没出家,台北市还没有计程车,他跟他太太坐三轮车到念佛团参加共修会。他是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,也是团长,莲友念佛团团长。他的几个小孩都在美国,就是老夫妻两个在台北。这坐三轮车就跟他太太商量,他说:我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,你一个人会不会感觉得寂寞?他太太也是虔诚的佛弟子,一口答应,你要能往生太好了,你就不要顾我。没有想到他是徵求太太同意,那一天就往生走了,太太同意了。
到了念佛团共修会,共修会跟平常打佛七的方式差不多,当中有半小时讲开示,讲开示是几位老居士(他们是居士团体)轮流担任,那一天是轮到魏老居士,结果李老就跟他换,他说今天我要讲,我们两个时间调换一下,就由他来讲。开示本来是只讲半小时,他老人家那天晚上真是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认真念佛,讲了一个半小时,讲的话非常恳切,说完之后跟大家告辞,说我要回家去了。听众以为他年岁大了,八十多岁的人讲了一个半钟点,以为他累了要回家去了,哪里晓得他老人家下了讲台,在沙发上一坐就走了,才知道他是回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家。走之前十五分钟,音声宏亮讲一个半小时,这不是假的。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、甘老太太,那一天在现场,他往生的时候大家给他助念,甘老太太当维那敲引磬。我有一个好朋友,徐醒民居士,那时候他刚学佛(他是新生报的记者),参加他们共修,第二天写一封限时信给我,告诉我这是真的,一点不假,他亲眼看见的。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,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学。
民国五十七年,台南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走的,也了不起,没有生病。她走的时候没告诉人,大概是怕人家扰乱。吃晚饭的时候,她跟家里人讲,她说她要洗澡,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。儿女很孝顺还是等,等了很久也没看她出来,去看看,真的是洗了澡。最后去找,她老人家在佛堂,手上拿著念珠、穿著海青,面对著佛像,叫她也不答应,走了,站著走的。那些邻居告诉我们,只念三年,不生病,走之前一切正常,非常健康,哪里是假的!这才是真的,人生其他是假的,这一招是真的,什么都可以骗人,这个骗不了人。
佛度众生,三转法轮,最后这是拿出证据来给你看。劝你不相信,你看到这个事实再不相信就没法子,佛就不能度。你如果听到这个理论,听到佛的劝告,又看到这些事实,这个心会动,会认真的去学习,才知道世出世间法里头,唯有这一法是真实不虚。今天时间到了,法会就到此结束,以后有缘我再来。
今天听说还有几位同修发愿皈依,这个皈依只有一次,已经有法师给你主持皈依就不要再举行,真正要紧的是懂得三皈依的意义,昨天我都讲过了,昨天等於给大家全体都授了皈依。如果在形式上没有受皈依,形式上做一个仪式,我给你做证明。曾经受过皈依,没有再皈依的必要,这个要知道,皈依一生只有一次。就好像世间入党,宣示入党也只有一次,不可能这个党部去宣示一次,那个党部又去一次,没有这个道理,这个要懂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