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八十六集) 2009/8/28 台湾 档名:12-047-008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第十八面第一行,我们从最后这一句看起:
【华严云。譬如金翅鸟。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。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。】
昨天我们学到这里。我们接著看:
【如来出世亦复如是。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。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辟。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。】
前面是比喻,这边是法合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当然这种示现无不是感应在起作用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感应道交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很多,现在将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怎样教化众生,他就是以止观两门,就好像『金翅鸟』的两个翅膀一样,用这两门鼓动『众生大爱海水』。这个海是苦海,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,可是众生落在大海里面,他就不肯回头。这个海是七情五欲的大海,这个爱是贪爱,所以佛法里面说,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这是净宗祖师常常提醒同修的话。为什么六道众生没有办法出离轮回?要是用一句话来回答,就是贪婪、贪爱。贪的是什么?七情五欲。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这里头有一条就出不去,如果统统具足,你怎么能够超越轮回?怎么能够出离生死苦海?这桩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,神仙也帮不上忙。为什么?你要晓得,这苦海从哪里来的?是你自己生生世世不善业变现出来的。佛用一句话说得很简单,真把它说明白、说清楚了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变现出来的。如果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,六道就没有,六道是一场梦,一放下,好比是梦里醒过来。所以这桩事情原来是自作自受。
诸佛菩萨、一切神圣,他们把这个事情真相告诉我们,芸芸众生果然明了事实真相,他就知道如何出离。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帮助众生的事情,可是众生不相信就没办法,那就无缘。所以佛菩萨教什么人?根熟者。这条件就说出来,什么叫根熟?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具足。在这一生当中,这三个条件具足不容易,非常不容易。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足,你在这一生当中肯定会遇到佛法,肯定会遇到大乘、会遇到净土。为什么?你这一生永脱轮回的缘分到了,你肯定遇到。这不是幸运,这是感应。自己根熟了,我们求佛菩萨加持,这是显感显应。很多人并没有求,可是条件真具足了,这是冥感,佛菩萨显应。我没动这个念头,佛菩萨来了。你没有这个念头,你条件具足了,条件具足的时候,这个振动的波,常寂光里面就收到了,自自然然就现相来帮助你一把,你这一生圆满成就。如果缘没成熟,佛菩萨来不来帮忙?来,没有善根,佛菩萨也来,不可思议!为什么?我们凡夫不知道,圆满觉悟的人知道,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,决定不能分割,就是一个整体。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整体,我们汗毛上一根毛的毛端也是个整体。空中存在的一微尘,这微尘很小,空中有微尘吗?有,太多了。你要不相信,这很容易看到的,白天我们在房子里面,阳光从窗户照进来,我们留一个空隙,你看阳光里面的微尘多不多?每粒微尘也是全体,这无法想像,这不可思议。这是事实真相,佛经上说的「法尔如是」,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。一微尘里面有全宇宙的信息,一毛端也是全宇宙的信息,怎么会没有感应?我们一点善根福德都没有也有感应,为什么?一体的。
佛经上为什么讲根熟众生?根熟众生他这一生觉悟了,他彻底觉悟了,这种人少,不多。而完全迷惑、完全不觉悟的人,这种人多,佛菩萨帮不帮助他?帮助他,但是他一生不能成就。帮助他什么?帮助他种善根,不是帮助他成熟,他没有善根,帮助他种善根。善根怎么种法?善根种在哪里?种在阿赖耶识,性识,怎么种法?让他有佛的种子。要知道佛的种子是本来有的,他迷了,迷而不觉,佛菩萨慈悲,帮助他开始觉悟。他知道这个世间有个佛,或者是见到佛像,或者是听到佛的名字,或者是接触佛法的法物,看到寺庙,看到佛塔,看到学佛的出家人(比丘、比丘尼),或者看到学佛的居士。他看到这个,他就落了个印象,这个印象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,他有个佛。这个印象很淡薄,并不深,初种。如果在这一生当中常常有机会见到,这个印象自然慢慢就变深刻。到相当深刻的时候,他就会生起佛到底是怎么回事情?打听打听,接触一下,慢慢他就理解了。理解,他才能生起信心。所以你看佛是先帮助众生下种子。第二步,有了种子,帮助他生信心;有了信心,帮助他去探索、去了解;真正了解,帮助他修行;修行功夫得力了,帮助他提升;提升到一定的程度,帮助他证果。所以诸佛菩萨那种慈悲心,没有人能够相比的,父母疼爱子女要跟佛比差一大截。所以世间众生不知道佛的恩德大。
佛弟子供养佛像什么意思?头一条,报本反始,报恩,纪念,不忘本。佛法谁传的?佛菩萨传的,要不是佛菩萨,我们怎么会知道?今天我们得到真实利益,对最初帮助我们的人,我们能忘记吗?所以供养佛菩萨跟中国人在家里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完全相同。现在家里不供祖先牌位,老人过世的时候,会把老人照片挂在客厅里面纪念。但是照片,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,顶多你还能看到高祖父母,高祖父母之前找不到照片,没有了,所以这才供牌位。我们看中国人家庭里面很多,城市里面很少了,但是在农村里,偏僻地方我们都能发现他供的是什么?列祖列宗。这是正确的,永远不忘祖先的恩德。千百年前的老祖宗你还不忘记,你还念念感恩,眼前的父母你自然会孝顺。孝是性德里第一德。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就是孝道,佛法是佛陀的教育,佛陀教育的根也是孝道。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,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从这里做起。你看头一句话,孝养父母。所以佛教在两千年前传入中国,很快融入了中国文化,跟中国文化变成一体,什么原因?立足点完全相同。中国文化是以孝道为核心,佛家的教学也是以孝道为核心,比中国传统文化讲得更广、讲得更深,佛法讲到孝顺一切众生,从父母师长扩展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。《菩萨戒经》里面说得好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这是把孝道发扬光大。这个男子、女人扩充到十法界,不仅仅限於人间,畜生里头有雄雌,雄就是男,雌就是母,他是这么教的。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都有男女两种性别,无一不是父母,这个孝顺才做得圆满。所以佛法到中国,很快就被中国朝野接受,欢喜接受,历代帝王亲自领导来推行这个教育,不是偶然的。这是称性的。下面说:
【依此义故。要修止观也。】
《华严经》上的比喻,比喻如来教化众生,他要用『止观』二门。下面第二个问答:
【止观两门既为宗要。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。请示迷徒令归正路。】
这问得好。『宗要』就是最主要的,『止观两门』是佛法修学最主要的科目。「止观」两个字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法门,再扩展就是无量法门。法门再多,不离止观。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说,就是不离放下、看破,放下是止,看破是观。『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』,这是个重要的问题。学佛的人很多,抓到核心的人太少太少!达摩祖师初到中国,找不到志同道合,只好去面壁。面壁九年,遇到一个年轻人想亲近他,很不容易,达摩接见他,这个年轻人慧可。问他: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?他说:我心不安,请和尚给我安心。这是学佛人,他找到核心。达摩祖师伸出一只手出来:你把心拿来,我替你安。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达摩祖师的塑像,你看坐在那个地方,一只手伸出,就是这个意思。慧可听了这个话之后,是,我那个不安的心在哪里?拿出来请老和尚替我安心,找了半天找不到。最后慧可就说,「我觅心」,我找心找不到,「了不可得」。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,「与汝安心竟」,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。他在这个时候一下就悟过来,恍然大悟,达摩祖师把衣钵就传给他,禅宗第二祖。这是慧可大师的故事。
真的,在六道里头,尤其是欲界,心浮气躁。细心去观察,所有众生无一不是,大概只有极少数修道人住山洞、住茅蓬,一生不跟外面接触,大概那些少数人他心是定的,其余你细心观察,心都是浮动的,都不安,像水上的浮萍,随波逐流。自古以来帝王将相、豪门贵族,有几个人能够世世代代相传,在一个地方不动?在古时候佛门里面,所谓祖庭,你能看到这些气象,祖师大德的道场,几千年、几百年,代代有传人。世法里大概只剩下一家,孔子,你到曲阜去看,孔子这个孔家到现在七十多代,我们只看到这一家承传,其他的没有了。民国初年以前,还能看到人家的祠堂,祠堂里面还能看到家谱,这个形相还有,实质没有了。可见得安心不容易!古人所谓「心安理得」,心安是什么?心安是定,定生慧,智慧开了,事理就通达明了,心不安,事理不可能通达明了。不能通达明了,肯定就出乱子,这个世间叫乱世,乱世是这么来的。所以这个问得好,问的人『请示』,请你指示这些心不安的人,『迷徒』;『令归正路』,你能帮他安心,那你就是指示他一条正路。这就是这篇论文的题目「妄尽还源」,帮助他还源。妄是什么?妄是迷,迷破了才还源。这问得好!下面大师为我们解答:
【答。依起信论云。若修止者。住於静处端坐正意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句,《大乘起信论》说的,如果你『修止』,你真修行,也就是我们用通俗的话讲,大家好懂,「未解安心」,就是修清净心,用现在话说就是不知道修清净心,不知道怎样修清净心。《起信论》里告诉我们,你要想修清净心,首先要「住於静处」,你要找一个清静的环境,因为外面环境影响我们的身心。我们是凡夫,没有办法不受影响;能不受影响的那是圣人,那不是凡夫,他真有功夫,那个功夫就是看破。像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所以他知道那是假的。像我们看电视、看电影,我们知道电影的银幕、电视的屏幕什么都没有,干干净净,这叫清净心。但是频道打开,信息传来了,里面有音声、有形相,凡夫著了相,这些幻相能引起凡夫的烦恼情绪;顺自己心的欢喜,不顺自己心的就厌烦。你的心跟著这个幻相去转,心随境转,凡夫。修行人,有功夫的人知道那是假相,屏幕上什么都没有,不管它现什么样的相,修行人如如不动,见如不见。他有没有见?见了。什么叫不见?他心里没有分别执著,他保持完全的平静,这叫功夫,能不起个念头。虽然不起念头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你问他,他都知道;你不问他,他心干干净净的,确实痕迹都不著。所以要『住於静处端坐正意』。这些都是讲的形式,我们今天讲的规矩,规矩能帮助你把心定下来。
【不依气息。】
『气息』是呼吸。有人做「数息观」,坐在那里做什么?注意你的呼吸,用这个方法来摄心,要不然你就胡思乱想,叫你把心专门注意呼吸,叫数息观。这样慢慢的把妄念放下,用这个,这初学;功夫得力了不要用这个,不需要用数息。
【不依形色。】
这都属於观想,《十六观经》里面就是观形色,「落日悬鼓」,这第一观,那修止观,完全是观想。想什么?想太阳下山,那是西方,太阳下山是西方。太阳下山,像一个鼓一样,红红的太阳,这个时候光不像中午那么样的强,你眼睛睁不开,这时候可以睁开眼睛看。像个鼓一样,慢慢的落到山下、山的那边去了。这是『依形色』。
【不依於空。】
『空』是什么?什么都不想。修成了叫无想定,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,也非常麻烦。所以修定不简单,必须要有好老师、善知识在旁边看著你,你要是稍稍错了,马上把你纠正过来,如果不纠正,你很容易著魔。学禅学密,没有好的老师在旁边是决定不可以的,不像学教,学教有经典的依据;不像念佛,念佛行,念佛就一句阿弥陀佛,不会出乱子。所以密要真正好的金刚上师,禅要真正好的善知识,你要是遇不到,你是很不容易成就。我学佛,三位老师都对我提出警告,他们三个人没开会,但警告的是一桩事情,就是密宗跟禅宗劝我不要去碰它,很有道理。我亲近章嘉大师,章嘉大师是密宗的大德,他也是这样警告我。密宗里一些常识,他给我讲得很多,所以我了解。在佛法里面,它的确是属於上上乘佛法,什么人可以修?在净宗里面讲,你得理一心不乱可以修。不但可以修,你还真的要修,你够这个水平;事一心不乱还不行,要理一心不乱。理一心不乱是什么境界?禅宗里头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成佛了,他已经超出十法界。不但超越六道,阿罗汉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分证即佛,他是真佛,可不是假佛,《华严经》上称他为法身菩萨,他可以修,不是这个条件不行。换句话说,密是什么?密是佛法里面的博士班,最高的一个阶层。你要想念博士班,你什么身分?硕士身分。硕士毕业,你才能念博士班,大学毕业都不行。我们明白了,对禅、对密会生起无比的恭敬心,虔诚的赞叹。自己敢不敢学?不敢,程度不够,我们必须从基础上下功夫。
现在我们把这个基础降低到最底层,最底层是什么?幼稚园,连小学我们都不够。所以要认真的、好好的去修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的一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孝亲尊师我们落实在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修十善业是佛法里面的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用这三门功课做修行的基础,这是幼儿园的课程,不是小学。我常讲这三门东西学好了,你就是佛经里面诸佛菩萨常常称赞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取得这个条件。善男子、善女人是有条件的,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,「净业三福」第一福你做到了。你看一展开佛经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很欢喜,为什么?你有分。如果这三条没有,念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是念别人,自己没分,这不能不知道。一定要清楚。有这个条件,你才真正能学佛法,念什么?念佛教一年级,小学一年级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小学一年级就是初信位的菩萨。我们儒释道三个根都做好了,能不能去念小学一年级?给诸位说,不能。为什么?你要参加考试,你考试及格才能进入小学一年级。考什么?考止观,止是放下。见思烦恼,这六道里的。六道怎么形成的?就是见思烦恼形成的,没有见思烦恼,六道就没有。
见烦恼就是你见解错误了,思烦恼就是你思想错误了。一年级,思想错误没有关系,见解错误要放下。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,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萨,一年级。这个标准不是随便说的。我们刚才讲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我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十六个字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五欲六尘、放下贪瞋痴慢,这是我讲了几十年。真正做到了,你有没有入门?没入。真正做到了,你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在哪里?你在门口。到门口了,没进去,你再跨一步就进去了。那跨一步是什么?你把八十八品见惑放下。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,头一个是「身见」。决定不再执著身是我,身是什么?我所有的。你会把身看作跟身上穿的衣服一样,衣服不是我,我所有的;身体不是我,我所有的。这一关你要是看破了,你对生死没有恐惧,为什么?没有死,哪有死!换个身体而已。就好像衣服脏了,换一件衣服一样,很快乐。旧的衣服脱掉,换一件新衣服,一丝毫恐怖都没有。头一个你要把身见放下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四相放下,你入了门,入大乘一年级,小学一年级。这第一个要放下的,一个放下,其他的都容易。
第二大类「边见」,我常常把它讲做对立。把对立这个念头放下,我不跟人对立,我不跟事对立,我不跟天地万物对立,对立没有了。对立要不放下,对立的提升就是矛盾,矛盾的提升就是冲突,冲突的提升就是斗争,斗争的提升就是战争,死路一条,后患无穷。所以化解冲突,从哪里化解起?从放下对立,真正把冲突化解了。我们最近这么多年来,有这么个缘分,帮助世界,帮助联合国,提供一点化解冲突的方法。我们在汤池小镇做这个实验,就是为这桩事情,做成功了。所以对於佛陀的教育,中国传统文化,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,恢复国际上的安定和平,我们有了信心。不做实验,真的遇到别人问我:法师,你讲得很好,那是理想,那不能实现的。我们听了,也不敢用肯定的语气回答。中国几千年这套东西,现在还能行得通?所以我想现在人都相信科学,科学的特质就是实验,通过实验证明它可行,大家就没话说。我们在汤池用一个小镇来做实验,实验什么?实验《弟子规》,看管不管用。结果我们在推行全民教育,这个小镇的居民四万八千人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一起学,不到半年,成绩卓著。所以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大了,坚定了,没有丝毫犹豫。为什么?做出来了。这事情不容易!在这个时代,传统文化疏忽了至少一百年,现在要让人重新认知,能再肯定,非做实验不可。没有通过实验,很多人不相信,那就是推动传统文化的阻力,阻力很大。这种现象我们知道是正常的,丢得太久,没人谈了。下面说:
【不依地水火风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。】
这讲得究竟,清净心不能依外面的依靠,有依靠就不清净,有依靠你很容易被破坏,清净心什么都不能依。到最后什么?
【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。】
那就是什么?不但不分别、不执著,连起心动念都不许可。你看后面这一句:
【亦遣除想。】
想就是起心动念。前面说『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』,一切诸想就是分别,前面讲依什么那是执著。执著真放下,分别也放下,最后起心动念要放下,『亦遣除想』是起心动念。为什么?
【以一切法本来无想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灭。】
这给你讲真的。
【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。】
这个道理很深很深。我们读了这段文,因为前面一直学到这个地方,我们学过「显一体,起二用,三种周遍,四种性德」,还学到「五止」,所以我们明了。『一切法本来无想,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』,为什么?幻相,它不是真的。念念是缘,缘生,生的什么?生的是幻相,不是真的。像我们拿一张幻灯片,电影是幻灯片,这大家都知道;放映机就是幻灯机,电影这个幻灯机它开关的速度很快,不像一般幻灯机。我们放幻灯片的时间,可以放很长。电影幻灯机的设计,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,我们不能把它缩短,也不能把它延长,定在二十四张。那个开关就是「念念」,幻灯机的影像投射在银幕上,那就是「生灭」。为什么说不生?时间太快了,不能这个说法,这个讲法讲不通。不生是什么意思?银幕上没有留下痕迹,这叫不生。我们眼睛的速度赶不上放映机的速度,如果我们眼见东西的速度跟放映机的速度是平等的,我们看到什么?我们看到是一张一张的。速度不一样,我们没有看到一张一张的,看到连续的。虽然连续的,它确实不生,银光幕上一丝毫没沾染。不生,哪来的灭!念念不灭。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放完了,银光幕上一片空白,没放也是一片空白。我们用这个比喻,会很清楚体会它是怎么回事情。
佛告诉我们,我们自性能够现依正庄严,跟这个道理是完全相同,只是频率不一样,我们自性里面的频率简直是不可思议。可是频率有时候快、有时候慢,譬如水,水有水蒸气,气体的状态;有液体的状态;它结成冰,有固体的状态。它是一个东西,它的分子都是水,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状况?频率不一样。频率很慢,变成冰;频率快的时候,它就变成水;再快,它就变成气,频率不一样。现在我们知道,不管它的频率快慢,都是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这个不生不灭谁看到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八地菩萨。八地菩萨的定功很深很深,甚深禅定里面,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受到。极其微细、极其快速他全能感受到,他看到事实真相,这个念头念念在动。弥勒菩萨说,念头在动,这一动就现相。相,我们今天讲物质现象,其实物质现象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物质现象里面同时还有精神现象,精神现象是见闻觉知,这是性德。这让我们了解一个事实真相,那就是所有的现象,无论是精神现象、是物质现象、是自然现象,全是心波振动所现的境界。所以佛家讲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。法从哪里来的?法是心现的。心怎么样现的?心在振动时候出现的。这个念就是心动,动它就出现,不动它不出现。动的时候,不能说它有,它不生不灭;不动的时候,不能说它无。它一动,就能生万法,就起二用,依正庄严立刻就现出来。我们今天见的这个相是念念的相续相,但是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,这相续相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相。《金刚经》上比喻得好,「梦幻泡影」,你不能执著;你要执著,你错了,你就迷了。不但不能执著,最好也不要分别,没有分别的必要。
下面这句话说:『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』,为什么?心外没有境界,境界是从念产生的,是幻相,所以心外无法。但是我们今天迷了,迷了怎么样?我们会受心外这个境界所转。本来是境随心转,迷了之后心随境转,这就坏了。这个心是妄心,妄心随境界转,这是最可怜的,这是迷失自性最重的现象。可是这种现象在现前社会太多太多了,几个人能够不随心转?真能不随心转,我们就不要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,没有这个必要。自己还没有这么深的定功,还是会随外头境界所转,这才找一个清净环境修行,道理在此地。菩萨在这里就告诉我们,我们要知道事实真相,不被外境所转。
【然后以心除心。】
前面这个心是真心,后面这个心是妄心。『以心除心』,我们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什么是真心?真心没有念头,有念就是妄心。这真心可不容易!是不容易。你会用真心,你就是佛,你不是凡人。佛告诉我们,十法界全用的是妄心。十法界最高的是佛,其次的是菩萨,第三个是缘觉,第四个声闻,叫四圣法界。他们用什么心?他们还是用阿赖耶,法相宗上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;他们用得正,他们用对了,六道凡夫用得邪、用错了。四圣法界跟六道要两个相比,可以说四圣是净土,六道是秽土;四圣清净,六道染污。有染净,染净还是对立的,如果出离十法界,那是明心见性,对立没有了,不但善恶没有,染净也没有,叫一真法界,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。实是真实,不是虚妄的,真实,实报庄严土,他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法相宗里面讲,转八识为四智,八识是烦恼;转烦恼为菩提,四智菩提。我们现在用的什么心?第七识执著,第六识分别,第八识落印象,我们用这个,这就是六道凡夫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人绝对没有执著,他里面还有分别,分别心很弱,不是很强,有那么一点点,有起心动念。所以最后一句「以心除心」,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
在我们这个世间,也有些祖师大德提倡,譬如明朝,也是末年,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交光法师,他注的《楞严正脉》,他的著作,他里面就提出来,《楞严经》世尊的本意是教人舍识用根。识是妄心,根是真心,就是以心除心。高,非常之高!根是什么?六根的根性。识是六根的分别,譬如眼,眼识、耳识。识是什么?识是分别。眼见色,分别色法;耳闻音声,分别音声,分别是识。如果是根性呢?根性没有分别,根性叫了别,它明了,它没有分别。根性像镜子一样,镜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有没有分别?没分别。没有分别那是见性,用见性见色,用闻性闻音声,用鼻性嗅香,用舌性尝味,没有分别。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是用真心。我们平常用不用?说老实话,每个人都在用,你自己不知道。经教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见色闻声,第一念,眼睛一张开,第一念接触的是见性见,可是第二念就变了,第二念就变成眼识见,错了,一下就掉下来。如果永远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,这人是什么人?这是菩萨,法身菩萨,他住一真法界,他不是住在十法界。我们保不住,第一念见性,是见性,第二念眼识,眼识就当家作主,第一念疏忽了,自己也不知道。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,意思很深,叫我们常常想到我们并不是不用真心,如何能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里头。我们知道了,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,念念都是一念,没有二念。从第一念马上就落到二、三,那就是凡夫;二念,分别,三念,执著。这是事实真相,这不能不知道。下面再教我们方法:
【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。】
我们的心是散乱的,胡思乱想,止不住,前一个妄念灭了,后个妄念就生,想止止不住,怎么办?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。归什么?『归正念』,正念称性。下面他举了个比喻:
【常勤正念唯心识观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。】
这确实是难得。『唯心』是什么意思?法相唯识宗,过去我们初学佛的时候,李老师常常提到。学唯识,依照唯识去修行不容易,也不是我们能做得到的。「五重唯识观」,学『唯心识观』有五个层次,我们连第一个层次都做不到。这个名词的意思是说「一切诸法,唯有内心,无心外之法,是谓唯心,亦云唯识」。由此可知,唯心的心不是真心,是什么心?妄心。我们用比喻来说,古人用金跟金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;一切诸法是器,唯有内心这是金,无心外之法,这所有器皿全是黄金做的,除黄金之外一样都没有,每一样全是黄金做的。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好懂。这就叫唯心,也叫做唯识。如果没有后面这一句,这个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?都能讲得通,加上这一句,这个心就不是真心,是唯识家所讲的心,阿赖耶。
唯识家看整个宇宙,看整个人生,他是所谓离一切相,他不著相,他从相里面看到识。所以他说一切法唯识,除识之外,没有一切法,一切法的体性就是识,他这么个看法。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心,心识。心就是识,识就是心。这个心,法相讲「八心王」,八个心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加上前五识,眼识、鼻识、耳识、舌识、身识,身体,身识。底下有解释,「心者,集起之义;集起诸法,故云心」,这是唯识家所讲的。集,因缘生法,集起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,集起。它生法,就是集起诸法,这是心的意思。「识,了别之义;了别诸法,故云识,同体异名也」。一个是从集起上来说,一个是从了别上来说。我们用个比喻,譬如一盏灯,灯也是因缘集起的,许多的物质条件集起。灯能放光,还照自己,也照外面,从照来讲就叫做识,从体上来讲就叫心,它是一不是二。了别的功能是自性,所以依旧是性德在起作用。
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。因为他没有说一切人,没有加上一切有情众生,他只讲一切众生。一切众生,这个「众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就是此地讲的集起。所有一切现象不是单纯的,《华严经》上讲无量因缘集起而现的现象。但是它的速度太快,一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统统现出来,整个宇宙现出来了。这是大乘教义里无比精彩的一篇,稀有难逢,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透彻,不容易。唯心识观,你把这些事理统统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《华严经.十地品》上有一句话说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大乘教里常讲「万法归一」。这个意思我们用比喻来说,还是前面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从器的现相上去看,千差万别,太多太多!你从它性质里面看,全是黄金。万法归一,那个一是黄金,除了金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我们前面举水做例子,水这个分子,它有气体状态,有液体状态,有固体状态,三种不一样,统统归一,水分子,水分子湿,它都是湿的,水蒸气是湿的,水是湿的,冰也是湿的。
我们整个宇宙说「万法唯心」,心现的;说「万法唯识」,识变的,识会变。我们用电视来做比喻,萤光幕上能现相,现相是什么?是心,心能现;相千变万化,那是识。说识生的,也能够讲得通,没有识做为缘,自性不现。自性能生万法,要什么?要识。识,动相,阿赖耶就是动。阿赖耶的三细相,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是什么?业相是振动,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那一念。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就是那一动,第一动。第一动没有原因,所以它是虚妄的。一动它就现相,就能生万法。你说这个万法到底是自性现的,还是识现的?离开识不会现,离开性也不能现。所以讲心现,对的;识变,也是对的,没讲错。
唯识论里有几句话,《入楞伽经》说,这是引用《入楞伽经》。「伽陀」是偈颂,偈颂里面讲的,「由自心执著,心似外境转」。我们今天在凡夫,心被境界转,你看到这个现象,这个现象顺自己意思,欢喜心就生起来,这刺激;看到这个现象不顺自己意思,瞋恚心就生起来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它会勾引你的七情五欲,会勾引你的贪瞋痴慢,你被境界转。今天这个社会,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在引诱你,它不是引诱你正的一面,全是引诱你负面的,你的烦恼习气,这很可怕,马上就造业,就造恶业。如果你心里不执著,你了解事实真相,下面讲「彼所见非有,是故说唯心」。你所看到这一切境界,外面这一切境界,知道它是空的、它是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你不会被外面境界转,这是功夫。凡夫看到什么?看到外面假相。你看到假相的真实,你就不会动了。由此可知,止观是一不是二。了解事实真相,你的心就不会动;心不动,真相你就看到,的确是一不是二。一定要止观等运,同时平等来学习、来修学,这才能起作用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第十八面第一行,我们从最后这一句看起:
【华严云。譬如金翅鸟。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。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。】
昨天我们学到这里。我们接著看:
【如来出世亦复如是。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。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辟。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。】
前面是比喻,这边是法合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当然这种示现无不是感应在起作用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感应道交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很多,现在将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怎样教化众生,他就是以止观两门,就好像『金翅鸟』的两个翅膀一样,用这两门鼓动『众生大爱海水』。这个海是苦海,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,可是众生落在大海里面,他就不肯回头。这个海是七情五欲的大海,这个爱是贪爱,所以佛法里面说,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这是净宗祖师常常提醒同修的话。为什么六道众生没有办法出离轮回?要是用一句话来回答,就是贪婪、贪爱。贪的是什么?七情五欲。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这里头有一条就出不去,如果统统具足,你怎么能够超越轮回?怎么能够出离生死苦海?这桩事情佛菩萨帮不上忙,神仙也帮不上忙。为什么?你要晓得,这苦海从哪里来的?是你自己生生世世不善业变现出来的。佛用一句话说得很简单,真把它说明白、说清楚了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变现出来的。如果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,六道就没有,六道是一场梦,一放下,好比是梦里醒过来。所以这桩事情原来是自作自受。
诸佛菩萨、一切神圣,他们把这个事情真相告诉我们,芸芸众生果然明了事实真相,他就知道如何出离。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帮助众生的事情,可是众生不相信就没办法,那就无缘。所以佛菩萨教什么人?根熟者。这条件就说出来,什么叫根熟?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具足。在这一生当中,这三个条件具足不容易,非常不容易。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足,你在这一生当中肯定会遇到佛法,肯定会遇到大乘、会遇到净土。为什么?你这一生永脱轮回的缘分到了,你肯定遇到。这不是幸运,这是感应。自己根熟了,我们求佛菩萨加持,这是显感显应。很多人并没有求,可是条件真具足了,这是冥感,佛菩萨显应。我没动这个念头,佛菩萨来了。你没有这个念头,你条件具足了,条件具足的时候,这个振动的波,常寂光里面就收到了,自自然然就现相来帮助你一把,你这一生圆满成就。如果缘没成熟,佛菩萨来不来帮忙?来,没有善根,佛菩萨也来,不可思议!为什么?我们凡夫不知道,圆满觉悟的人知道,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,决定不能分割,就是一个整体。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整体,我们汗毛上一根毛的毛端也是个整体。空中存在的一微尘,这微尘很小,空中有微尘吗?有,太多了。你要不相信,这很容易看到的,白天我们在房子里面,阳光从窗户照进来,我们留一个空隙,你看阳光里面的微尘多不多?每粒微尘也是全体,这无法想像,这不可思议。这是事实真相,佛经上说的「法尔如是」,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。一微尘里面有全宇宙的信息,一毛端也是全宇宙的信息,怎么会没有感应?我们一点善根福德都没有也有感应,为什么?一体的。
佛经上为什么讲根熟众生?根熟众生他这一生觉悟了,他彻底觉悟了,这种人少,不多。而完全迷惑、完全不觉悟的人,这种人多,佛菩萨帮不帮助他?帮助他,但是他一生不能成就。帮助他什么?帮助他种善根,不是帮助他成熟,他没有善根,帮助他种善根。善根怎么种法?善根种在哪里?种在阿赖耶识,性识,怎么种法?让他有佛的种子。要知道佛的种子是本来有的,他迷了,迷而不觉,佛菩萨慈悲,帮助他开始觉悟。他知道这个世间有个佛,或者是见到佛像,或者是听到佛的名字,或者是接触佛法的法物,看到寺庙,看到佛塔,看到学佛的出家人(比丘、比丘尼),或者看到学佛的居士。他看到这个,他就落了个印象,这个印象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,他有个佛。这个印象很淡薄,并不深,初种。如果在这一生当中常常有机会见到,这个印象自然慢慢就变深刻。到相当深刻的时候,他就会生起佛到底是怎么回事情?打听打听,接触一下,慢慢他就理解了。理解,他才能生起信心。所以你看佛是先帮助众生下种子。第二步,有了种子,帮助他生信心;有了信心,帮助他去探索、去了解;真正了解,帮助他修行;修行功夫得力了,帮助他提升;提升到一定的程度,帮助他证果。所以诸佛菩萨那种慈悲心,没有人能够相比的,父母疼爱子女要跟佛比差一大截。所以世间众生不知道佛的恩德大。
佛弟子供养佛像什么意思?头一条,报本反始,报恩,纪念,不忘本。佛法谁传的?佛菩萨传的,要不是佛菩萨,我们怎么会知道?今天我们得到真实利益,对最初帮助我们的人,我们能忘记吗?所以供养佛菩萨跟中国人在家里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完全相同。现在家里不供祖先牌位,老人过世的时候,会把老人照片挂在客厅里面纪念。但是照片,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,顶多你还能看到高祖父母,高祖父母之前找不到照片,没有了,所以这才供牌位。我们看中国人家庭里面很多,城市里面很少了,但是在农村里,偏僻地方我们都能发现他供的是什么?列祖列宗。这是正确的,永远不忘祖先的恩德。千百年前的老祖宗你还不忘记,你还念念感恩,眼前的父母你自然会孝顺。孝是性德里第一德。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就是孝道,佛法是佛陀的教育,佛陀教育的根也是孝道。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,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从这里做起。你看头一句话,孝养父母。所以佛教在两千年前传入中国,很快融入了中国文化,跟中国文化变成一体,什么原因?立足点完全相同。中国文化是以孝道为核心,佛家的教学也是以孝道为核心,比中国传统文化讲得更广、讲得更深,佛法讲到孝顺一切众生,从父母师长扩展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。《菩萨戒经》里面说得好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这是把孝道发扬光大。这个男子、女人扩充到十法界,不仅仅限於人间,畜生里头有雄雌,雄就是男,雌就是母,他是这么教的。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都有男女两种性别,无一不是父母,这个孝顺才做得圆满。所以佛法到中国,很快就被中国朝野接受,欢喜接受,历代帝王亲自领导来推行这个教育,不是偶然的。这是称性的。下面说:
【依此义故。要修止观也。】
《华严经》上的比喻,比喻如来教化众生,他要用『止观』二门。下面第二个问答:
【止观两门既为宗要。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。请示迷徒令归正路。】
这问得好。『宗要』就是最主要的,『止观两门』是佛法修学最主要的科目。「止观」两个字展开来就是八万四千法门,再扩展就是无量法门。法门再多,不离止观。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说,就是不离放下、看破,放下是止,看破是观。『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』,这是个重要的问题。学佛的人很多,抓到核心的人太少太少!达摩祖师初到中国,找不到志同道合,只好去面壁。面壁九年,遇到一个年轻人想亲近他,很不容易,达摩接见他,这个年轻人慧可。问他: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?他说:我心不安,请和尚给我安心。这是学佛人,他找到核心。达摩祖师伸出一只手出来:你把心拿来,我替你安。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达摩祖师的塑像,你看坐在那个地方,一只手伸出,就是这个意思。慧可听了这个话之后,是,我那个不安的心在哪里?拿出来请老和尚替我安心,找了半天找不到。最后慧可就说,「我觅心」,我找心找不到,「了不可得」。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,「与汝安心竟」,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。他在这个时候一下就悟过来,恍然大悟,达摩祖师把衣钵就传给他,禅宗第二祖。这是慧可大师的故事。
真的,在六道里头,尤其是欲界,心浮气躁。细心去观察,所有众生无一不是,大概只有极少数修道人住山洞、住茅蓬,一生不跟外面接触,大概那些少数人他心是定的,其余你细心观察,心都是浮动的,都不安,像水上的浮萍,随波逐流。自古以来帝王将相、豪门贵族,有几个人能够世世代代相传,在一个地方不动?在古时候佛门里面,所谓祖庭,你能看到这些气象,祖师大德的道场,几千年、几百年,代代有传人。世法里大概只剩下一家,孔子,你到曲阜去看,孔子这个孔家到现在七十多代,我们只看到这一家承传,其他的没有了。民国初年以前,还能看到人家的祠堂,祠堂里面还能看到家谱,这个形相还有,实质没有了。可见得安心不容易!古人所谓「心安理得」,心安是什么?心安是定,定生慧,智慧开了,事理就通达明了,心不安,事理不可能通达明了。不能通达明了,肯定就出乱子,这个世间叫乱世,乱世是这么来的。所以这个问得好,问的人『请示』,请你指示这些心不安的人,『迷徒』;『令归正路』,你能帮他安心,那你就是指示他一条正路。这就是这篇论文的题目「妄尽还源」,帮助他还源。妄是什么?妄是迷,迷破了才还源。这问得好!下面大师为我们解答:
【答。依起信论云。若修止者。住於静处端坐正意。】
我们先看这一句,《大乘起信论》说的,如果你『修止』,你真修行,也就是我们用通俗的话讲,大家好懂,「未解安心」,就是修清净心,用现在话说就是不知道修清净心,不知道怎样修清净心。《起信论》里告诉我们,你要想修清净心,首先要「住於静处」,你要找一个清静的环境,因为外面环境影响我们的身心。我们是凡夫,没有办法不受影响;能不受影响的那是圣人,那不是凡夫,他真有功夫,那个功夫就是看破。像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所以他知道那是假的。像我们看电视、看电影,我们知道电影的银幕、电视的屏幕什么都没有,干干净净,这叫清净心。但是频道打开,信息传来了,里面有音声、有形相,凡夫著了相,这些幻相能引起凡夫的烦恼情绪;顺自己心的欢喜,不顺自己心的就厌烦。你的心跟著这个幻相去转,心随境转,凡夫。修行人,有功夫的人知道那是假相,屏幕上什么都没有,不管它现什么样的相,修行人如如不动,见如不见。他有没有见?见了。什么叫不见?他心里没有分别执著,他保持完全的平静,这叫功夫,能不起个念头。虽然不起念头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你问他,他都知道;你不问他,他心干干净净的,确实痕迹都不著。所以要『住於静处端坐正意』。这些都是讲的形式,我们今天讲的规矩,规矩能帮助你把心定下来。
【不依气息。】
『气息』是呼吸。有人做「数息观」,坐在那里做什么?注意你的呼吸,用这个方法来摄心,要不然你就胡思乱想,叫你把心专门注意呼吸,叫数息观。这样慢慢的把妄念放下,用这个,这初学;功夫得力了不要用这个,不需要用数息。
【不依形色。】
这都属於观想,《十六观经》里面就是观形色,「落日悬鼓」,这第一观,那修止观,完全是观想。想什么?想太阳下山,那是西方,太阳下山是西方。太阳下山,像一个鼓一样,红红的太阳,这个时候光不像中午那么样的强,你眼睛睁不开,这时候可以睁开眼睛看。像个鼓一样,慢慢的落到山下、山的那边去了。这是『依形色』。
【不依於空。】
『空』是什么?什么都不想。修成了叫无想定,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,也非常麻烦。所以修定不简单,必须要有好老师、善知识在旁边看著你,你要是稍稍错了,马上把你纠正过来,如果不纠正,你很容易著魔。学禅学密,没有好的老师在旁边是决定不可以的,不像学教,学教有经典的依据;不像念佛,念佛行,念佛就一句阿弥陀佛,不会出乱子。所以密要真正好的金刚上师,禅要真正好的善知识,你要是遇不到,你是很不容易成就。我学佛,三位老师都对我提出警告,他们三个人没开会,但警告的是一桩事情,就是密宗跟禅宗劝我不要去碰它,很有道理。我亲近章嘉大师,章嘉大师是密宗的大德,他也是这样警告我。密宗里一些常识,他给我讲得很多,所以我了解。在佛法里面,它的确是属於上上乘佛法,什么人可以修?在净宗里面讲,你得理一心不乱可以修。不但可以修,你还真的要修,你够这个水平;事一心不乱还不行,要理一心不乱。理一心不乱是什么境界?禅宗里头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成佛了,他已经超出十法界。不但超越六道,阿罗汉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分证即佛,他是真佛,可不是假佛,《华严经》上称他为法身菩萨,他可以修,不是这个条件不行。换句话说,密是什么?密是佛法里面的博士班,最高的一个阶层。你要想念博士班,你什么身分?硕士身分。硕士毕业,你才能念博士班,大学毕业都不行。我们明白了,对禅、对密会生起无比的恭敬心,虔诚的赞叹。自己敢不敢学?不敢,程度不够,我们必须从基础上下功夫。
现在我们把这个基础降低到最底层,最底层是什么?幼稚园,连小学我们都不够。所以要认真的、好好的去修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的一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孝亲尊师我们落实在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修十善业是佛法里面的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用这三门功课做修行的基础,这是幼儿园的课程,不是小学。我常讲这三门东西学好了,你就是佛经里面诸佛菩萨常常称赞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取得这个条件。善男子、善女人是有条件的,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,「净业三福」第一福你做到了。你看一展开佛经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很欢喜,为什么?你有分。如果这三条没有,念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是念别人,自己没分,这不能不知道。一定要清楚。有这个条件,你才真正能学佛法,念什么?念佛教一年级,小学一年级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小学一年级就是初信位的菩萨。我们儒释道三个根都做好了,能不能去念小学一年级?给诸位说,不能。为什么?你要参加考试,你考试及格才能进入小学一年级。考什么?考止观,止是放下。见思烦恼,这六道里的。六道怎么形成的?就是见思烦恼形成的,没有见思烦恼,六道就没有。
见烦恼就是你见解错误了,思烦恼就是你思想错误了。一年级,思想错误没有关系,见解错误要放下。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,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萨,一年级。这个标准不是随便说的。我们刚才讲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我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十六个字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、放下五欲六尘、放下贪瞋痴慢,这是我讲了几十年。真正做到了,你有没有入门?没入。真正做到了,你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在哪里?你在门口。到门口了,没进去,你再跨一步就进去了。那跨一步是什么?你把八十八品见惑放下。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,头一个是「身见」。决定不再执著身是我,身是什么?我所有的。你会把身看作跟身上穿的衣服一样,衣服不是我,我所有的;身体不是我,我所有的。这一关你要是看破了,你对生死没有恐惧,为什么?没有死,哪有死!换个身体而已。就好像衣服脏了,换一件衣服一样,很快乐。旧的衣服脱掉,换一件新衣服,一丝毫恐怖都没有。头一个你要把身见放下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四相放下,你入了门,入大乘一年级,小学一年级。这第一个要放下的,一个放下,其他的都容易。
第二大类「边见」,我常常把它讲做对立。把对立这个念头放下,我不跟人对立,我不跟事对立,我不跟天地万物对立,对立没有了。对立要不放下,对立的提升就是矛盾,矛盾的提升就是冲突,冲突的提升就是斗争,斗争的提升就是战争,死路一条,后患无穷。所以化解冲突,从哪里化解起?从放下对立,真正把冲突化解了。我们最近这么多年来,有这么个缘分,帮助世界,帮助联合国,提供一点化解冲突的方法。我们在汤池小镇做这个实验,就是为这桩事情,做成功了。所以对於佛陀的教育,中国传统文化,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,恢复国际上的安定和平,我们有了信心。不做实验,真的遇到别人问我:法师,你讲得很好,那是理想,那不能实现的。我们听了,也不敢用肯定的语气回答。中国几千年这套东西,现在还能行得通?所以我想现在人都相信科学,科学的特质就是实验,通过实验证明它可行,大家就没话说。我们在汤池用一个小镇来做实验,实验什么?实验《弟子规》,看管不管用。结果我们在推行全民教育,这个小镇的居民四万八千人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一起学,不到半年,成绩卓著。所以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大了,坚定了,没有丝毫犹豫。为什么?做出来了。这事情不容易!在这个时代,传统文化疏忽了至少一百年,现在要让人重新认知,能再肯定,非做实验不可。没有通过实验,很多人不相信,那就是推动传统文化的阻力,阻力很大。这种现象我们知道是正常的,丢得太久,没人谈了。下面说:
【不依地水火风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。】
这讲得究竟,清净心不能依外面的依靠,有依靠就不清净,有依靠你很容易被破坏,清净心什么都不能依。到最后什么?
【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。】
那就是什么?不但不分别、不执著,连起心动念都不许可。你看后面这一句:
【亦遣除想。】
想就是起心动念。前面说『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』,一切诸想就是分别,前面讲依什么那是执著。执著真放下,分别也放下,最后起心动念要放下,『亦遣除想』是起心动念。为什么?
【以一切法本来无想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灭。】
这给你讲真的。
【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。】
这个道理很深很深。我们读了这段文,因为前面一直学到这个地方,我们学过「显一体,起二用,三种周遍,四种性德」,还学到「五止」,所以我们明了。『一切法本来无想,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』,为什么?幻相,它不是真的。念念是缘,缘生,生的什么?生的是幻相,不是真的。像我们拿一张幻灯片,电影是幻灯片,这大家都知道;放映机就是幻灯机,电影这个幻灯机它开关的速度很快,不像一般幻灯机。我们放幻灯片的时间,可以放很长。电影幻灯机的设计,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,我们不能把它缩短,也不能把它延长,定在二十四张。那个开关就是「念念」,幻灯机的影像投射在银幕上,那就是「生灭」。为什么说不生?时间太快了,不能这个说法,这个讲法讲不通。不生是什么意思?银幕上没有留下痕迹,这叫不生。我们眼睛的速度赶不上放映机的速度,如果我们眼见东西的速度跟放映机的速度是平等的,我们看到什么?我们看到是一张一张的。速度不一样,我们没有看到一张一张的,看到连续的。虽然连续的,它确实不生,银光幕上一丝毫没沾染。不生,哪来的灭!念念不灭。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放完了,银光幕上一片空白,没放也是一片空白。我们用这个比喻,会很清楚体会它是怎么回事情。
佛告诉我们,我们自性能够现依正庄严,跟这个道理是完全相同,只是频率不一样,我们自性里面的频率简直是不可思议。可是频率有时候快、有时候慢,譬如水,水有水蒸气,气体的状态;有液体的状态;它结成冰,有固体的状态。它是一个东西,它的分子都是水,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状况?频率不一样。频率很慢,变成冰;频率快的时候,它就变成水;再快,它就变成气,频率不一样。现在我们知道,不管它的频率快慢,都是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这个不生不灭谁看到?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八地菩萨。八地菩萨的定功很深很深,甚深禅定里面,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受到。极其微细、极其快速他全能感受到,他看到事实真相,这个念头念念在动。弥勒菩萨说,念头在动,这一动就现相。相,我们今天讲物质现象,其实物质现象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物质现象里面同时还有精神现象,精神现象是见闻觉知,这是性德。这让我们了解一个事实真相,那就是所有的现象,无论是精神现象、是物质现象、是自然现象,全是心波振动所现的境界。所以佛家讲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。法从哪里来的?法是心现的。心怎么样现的?心在振动时候出现的。这个念就是心动,动它就出现,不动它不出现。动的时候,不能说它有,它不生不灭;不动的时候,不能说它无。它一动,就能生万法,就起二用,依正庄严立刻就现出来。我们今天见的这个相是念念的相续相,但是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,这相续相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相。《金刚经》上比喻得好,「梦幻泡影」,你不能执著;你要执著,你错了,你就迷了。不但不能执著,最好也不要分别,没有分别的必要。
下面这句话说:『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』,为什么?心外没有境界,境界是从念产生的,是幻相,所以心外无法。但是我们今天迷了,迷了怎么样?我们会受心外这个境界所转。本来是境随心转,迷了之后心随境转,这就坏了。这个心是妄心,妄心随境界转,这是最可怜的,这是迷失自性最重的现象。可是这种现象在现前社会太多太多了,几个人能够不随心转?真能不随心转,我们就不要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,没有这个必要。自己还没有这么深的定功,还是会随外头境界所转,这才找一个清净环境修行,道理在此地。菩萨在这里就告诉我们,我们要知道事实真相,不被外境所转。
【然后以心除心。】
前面这个心是真心,后面这个心是妄心。『以心除心』,我们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什么是真心?真心没有念头,有念就是妄心。这真心可不容易!是不容易。你会用真心,你就是佛,你不是凡人。佛告诉我们,十法界全用的是妄心。十法界最高的是佛,其次的是菩萨,第三个是缘觉,第四个声闻,叫四圣法界。他们用什么心?他们还是用阿赖耶,法相宗上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;他们用得正,他们用对了,六道凡夫用得邪、用错了。四圣法界跟六道要两个相比,可以说四圣是净土,六道是秽土;四圣清净,六道染污。有染净,染净还是对立的,如果出离十法界,那是明心见性,对立没有了,不但善恶没有,染净也没有,叫一真法界,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。实是真实,不是虚妄的,真实,实报庄严土,他用真心,他不用妄心。法相宗里面讲,转八识为四智,八识是烦恼;转烦恼为菩提,四智菩提。我们现在用的什么心?第七识执著,第六识分别,第八识落印象,我们用这个,这就是六道凡夫。四圣法界里面的人绝对没有执著,他里面还有分别,分别心很弱,不是很强,有那么一点点,有起心动念。所以最后一句「以心除心」,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
在我们这个世间,也有些祖师大德提倡,譬如明朝,也是末年,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交光法师,他注的《楞严正脉》,他的著作,他里面就提出来,《楞严经》世尊的本意是教人舍识用根。识是妄心,根是真心,就是以心除心。高,非常之高!根是什么?六根的根性。识是六根的分别,譬如眼,眼识、耳识。识是什么?识是分别。眼见色,分别色法;耳闻音声,分别音声,分别是识。如果是根性呢?根性没有分别,根性叫了别,它明了,它没有分别。根性像镜子一样,镜子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有没有分别?没分别。没有分别那是见性,用见性见色,用闻性闻音声,用鼻性嗅香,用舌性尝味,没有分别。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这是用真心。我们平常用不用?说老实话,每个人都在用,你自己不知道。经教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见色闻声,第一念,眼睛一张开,第一念接触的是见性见,可是第二念就变了,第二念就变成眼识见,错了,一下就掉下来。如果永远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,这人是什么人?这是菩萨,法身菩萨,他住一真法界,他不是住在十法界。我们保不住,第一念见性,是见性,第二念眼识,眼识就当家作主,第一念疏忽了,自己也不知道。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,意思很深,叫我们常常想到我们并不是不用真心,如何能保持第一念,不落在第二念里头。我们知道了,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,念念都是一念,没有二念。从第一念马上就落到二、三,那就是凡夫;二念,分别,三念,执著。这是事实真相,这不能不知道。下面再教我们方法:
【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。】
我们的心是散乱的,胡思乱想,止不住,前一个妄念灭了,后个妄念就生,想止止不住,怎么办?得要用善巧方便把它止住。归什么?『归正念』,正念称性。下面他举了个比喻:
【常勤正念唯心识观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。】
这确实是难得。『唯心』是什么意思?法相唯识宗,过去我们初学佛的时候,李老师常常提到。学唯识,依照唯识去修行不容易,也不是我们能做得到的。「五重唯识观」,学『唯心识观』有五个层次,我们连第一个层次都做不到。这个名词的意思是说「一切诸法,唯有内心,无心外之法,是谓唯心,亦云唯识」。由此可知,唯心的心不是真心,是什么心?妄心。我们用比喻来说,古人用金跟金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;一切诸法是器,唯有内心这是金,无心外之法,这所有器皿全是黄金做的,除黄金之外一样都没有,每一样全是黄金做的。用这个比喻诸位就好懂。这就叫唯心,也叫做唯识。如果没有后面这一句,这个心到底是真心还是妄心?都能讲得通,加上这一句,这个心就不是真心,是唯识家所讲的心,阿赖耶。
唯识家看整个宇宙,看整个人生,他是所谓离一切相,他不著相,他从相里面看到识。所以他说一切法唯识,除识之外,没有一切法,一切法的体性就是识,他这么个看法。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心,心识。心就是识,识就是心。这个心,法相讲「八心王」,八个心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加上前五识,眼识、鼻识、耳识、舌识、身识,身体,身识。底下有解释,「心者,集起之义;集起诸法,故云心」,这是唯识家所讲的。集,因缘生法,集起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,集起。它生法,就是集起诸法,这是心的意思。「识,了别之义;了别诸法,故云识,同体异名也」。一个是从集起上来说,一个是从了别上来说。我们用个比喻,譬如一盏灯,灯也是因缘集起的,许多的物质条件集起。灯能放光,还照自己,也照外面,从照来讲就叫做识,从体上来讲就叫心,它是一不是二。了别的功能是自性,所以依旧是性德在起作用。
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。因为他没有说一切人,没有加上一切有情众生,他只讲一切众生。一切众生,这个「众」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就是此地讲的集起。所有一切现象不是单纯的,《华严经》上讲无量因缘集起而现的现象。但是它的速度太快,一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统统现出来,整个宇宙现出来了。这是大乘教义里无比精彩的一篇,稀有难逢,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透彻,不容易。唯心识观,你把这些事理统统都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《华严经.十地品》上有一句话说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大乘教里常讲「万法归一」。这个意思我们用比喻来说,还是前面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从器的现相上去看,千差万别,太多太多!你从它性质里面看,全是黄金。万法归一,那个一是黄金,除了金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我们前面举水做例子,水这个分子,它有气体状态,有液体状态,有固体状态,三种不一样,统统归一,水分子,水分子湿,它都是湿的,水蒸气是湿的,水是湿的,冰也是湿的。
我们整个宇宙说「万法唯心」,心现的;说「万法唯识」,识变的,识会变。我们用电视来做比喻,萤光幕上能现相,现相是什么?是心,心能现;相千变万化,那是识。说识生的,也能够讲得通,没有识做为缘,自性不现。自性能生万法,要什么?要识。识,动相,阿赖耶就是动。阿赖耶的三细相,第一个是业相,业相是什么?业相是振动,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那一念。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就是那一动,第一动。第一动没有原因,所以它是虚妄的。一动它就现相,就能生万法。你说这个万法到底是自性现的,还是识现的?离开识不会现,离开性也不能现。所以讲心现,对的;识变,也是对的,没讲错。
唯识论里有几句话,《入楞伽经》说,这是引用《入楞伽经》。「伽陀」是偈颂,偈颂里面讲的,「由自心执著,心似外境转」。我们今天在凡夫,心被境界转,你看到这个现象,这个现象顺自己意思,欢喜心就生起来,这刺激;看到这个现象不顺自己意思,瞋恚心就生起来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它会勾引你的七情五欲,会勾引你的贪瞋痴慢,你被境界转。今天这个社会,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在引诱你,它不是引诱你正的一面,全是引诱你负面的,你的烦恼习气,这很可怕,马上就造业,就造恶业。如果你心里不执著,你了解事实真相,下面讲「彼所见非有,是故说唯心」。你所看到这一切境界,外面这一切境界,知道它是空的、它是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你不会被外面境界转,这是功夫。凡夫看到什么?看到外面假相。你看到假相的真实,你就不会动了。由此可知,止观是一不是二。了解事实真相,你的心就不会动;心不动,真相你就看到,的确是一不是二。一定要止观等运,同时平等来学习、来修学,这才能起作用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