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六十五集) 2009/7/28 台湾 档名:12-047-006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十二面最后一行,最后一句看起:
【经云。尸罗不清净。三昧不现前。当知戒为定体。慧为定用。三学圆备即证菩提。】
到这里是一段。这是大师引经作证,没有说哪部经,那就是《华严经》,因为这里是讲「修华严奥旨」,《华严经》就是『经云』,其他的经要把经题说出来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『尸罗』是戒律,戒律要不清净,三昧就不能现前,三昧是定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智慧是从定中现前的,定就是清净心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佛法的修学,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,所以佛称为大觉。可是智慧决定是从清净心里面现出来的,为什么?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外面学得来的,这个诸位要知道,那叫知识,不是智慧,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,从禅定、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那是智慧,智慧不需要学。而且智慧现前,确实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。知识呢?知识是有所不知,智慧是无所不知,不一样。东方人,特别是中国跟印度人,自古以来是以求智慧为终极目标,他知道智慧是从清净心得来的。清净心,一定要将我们的思想、言行随顺性德,随顺性德就是戒律。为什么?随顺性德,心里面就没有杂念,心里面就没有障碍,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自性本净,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心里面,清净心是真心,具足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相、圆满的相好,遇到缘能生万法,没有缘的时候就是大光明藏,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。大经里面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告诉我们,修行要从持戒下手,不但持戒,持戒要清净。戒律不清不净,心就不清净,心不清净,只生烦恼不生智慧,这个道理要懂。
佛家自古以来,不论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也不论是出家、在家,你要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习,依释迦牟尼佛做老师,佛头一个就是教你三皈五戒,认真的受持。三皈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自性觉、自性正、自性净,三皈是觉正净,这是究竟圆满的性德。现在人喜欢讲价值观,佛法里面究竟圆满的价值观是觉正净。从哪里学起?不一定,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,上上根人从觉就行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,三十岁那一年夜睹明星豁然大悟,那从觉门进去的。觉悟了,正净就圆满具足,不必学他就具足。在中国,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觉门进去的。这是什么?上上根人,行!除上上根人之外,觉门是走不通的,走正门、走净门。正门是正知正见,是从戒定里头走的,依照经典的教诲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,从正知正见达到圆觉。如果根性差一点的人,走正门困难,正门可以说是正规的教学,那还有个门,净门,修清净心。依照戒律修清净心,戒律不许我们做的就决定不做,戒律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认真努力去做。走这个门有两个宗派,净土宗走这个门,密宗也是走这个门,所以密跟净都是著重在修清净心。而净它的确是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,不认识字的阿公阿婆也行,只要你相信、你发愿,依照经教的理论、方法去学习,决定成功。成功也有高下,这个高下与各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。密宗的净比净土更纯,为什么?它确实能达到染净不二的境界。净土宗要是理一心不乱,跟密的境界完全相同,事一心不乱还达不到它的标准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,对密宗是尊敬而不能学,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。密是净门里面的上上根人,跟禅宗一样,上上根人,中下没有分。
所以,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,教我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下手,学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循序渐进,他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,从鹿野苑,《华严》不谈,那是定中讲的。在鹿野苑最初教五比丘,五个人拜他为师,这是佛教的开端。讲什么?讲阿含。讲了多久?十二年。阿含是什么?人天教,佛教的小学。十二年的薰习,这个基础不错,根基打下去了,讲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学,八年。八年加上阿含十二年,二十年,跟释迦牟尼佛,所谓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二十年薰修的这种功力,佛讲般若。般若讲什么?般若讲诸法实相,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讲了多久?二十二年,这是佛教的大学。你从时间上来看你就晓得,释迦牟尼佛教学主要的课程就是般若,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。二十年的戒定,慧成就了,所以讲般若大家能懂、能契入,没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础就不能讲般若。二十二年之后,最后一个单元法华,讲《法华》,法华讲了八年。《涅盘经》是一天一夜,那是世尊最后的遗嘱。《涅盘》的大意是特别嘱咐戒律的重要,所谓「扶律谈常」,最后的遗嘱。《法华》跟《华严》没有两样,回归自性,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妄尽还源,这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是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学的次第。
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上上乘根性,我们不是,那是什么?那一定是上中下根,我们自己想想,这上中下根三根,我们还不属於上根,达不到,我们是什么根器?中下根器。既然是中下根器,正门、净门就很适合於我们。这个里头,法门有没有高下?这个要知道,佛讲真话,不讲假话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它帮助你见性。念佛也能见性,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其他的什么都不要,能不能见性?能!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乱,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明心见性,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,同样境界。禅可以大彻大悟,净也能大彻大悟,平等的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能帮助你大彻大悟,秘诀只有一个,就是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。你不能老换法门,老换法门对你伤害就太大了。为什么?你心是散乱的。一门,心是清净,所以一门与自性清净心相应。学东西多了、杂了就不相应,变成什么?变成知识,不生智慧。知识里面有烦恼,智慧里头没有烦恼,这个诸位要懂。知识里面没有法喜,智慧里头有法喜,孔子所讲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悦是法喜,知识里头得不到,智慧里头得到。知识里面得到的喜悦都是刺激,你研究一样东西,忽然有了发明,你很欢喜,那是外界的刺激,跟喜悦不一样。喜悦是清净心里面,内心里面的喜悦,不相同!喜悦是恒长的,不间断,叫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怎么会一样?知识给你带来的喜悦是一时,短暂的,不能恒久,但智慧是恒久,这个不相同。
佛在此地告诉我们,可以说四十九年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,戒律重要。现代人,尤其现代知识分子,我是其中之一,跟方东美先生学佛,跟章嘉大师学佛,对於戒律不重视。什么原因?有个错误观念,自以为是,自以为很聪明。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相去三千年,古人,那是古代的社会。戒律是什么?戒律是生活规范,释迦牟尼佛又是印度人,不是中国人,我们在中国这个地区生活有我们的生活规范,印度人有印度人的风俗人情,不一样。在中国历史上记载,三代之礼就不同,夏商周就不一样,就有兴有革。释迦牟尼佛这些戒律,三千年前古印度人做的,我们现在用不上。所以学经、学论,不学戒律,认为戒律跟我们现在生活不相应。你看,自己觉得很有道理,很有理由,不接受。章嘉大师也真正了不起,他知道我们年轻人这个错误的知见,在佛法讲邪知邪见,这个病很深,不好治。如果他勉强跟我们要求,我们怎么样?口服心不服,当面不好意思跟你辩驳,你是老人,祖父辈的老人,慈悲,表面上答应你,绝对不会去奉行。老人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用的方法巧妙。我跟他学习是每个星期一次,星期天他给我两个小时,三年,时间不算短。每一次我离开,通常他都送我到门口,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会很轻说一句话,「戒律很重要」,再就不说了,笑咪咪的告诉我,戒律很重要。他老人家圆寂之后,在火化的地方,火化炉旁边,我搭了个帐篷,我在那里住了三天。甘珠活佛,还有一批人,他们在那里住七天,我那时候上班,请了三天假,住三天。三天我认真的去反省,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他教了我什么?这一想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老人家讲的「戒律很重要」。他为什么这样提醒?这句话,我是没有详细的来记,至少跟我讲三十遍以上,所以印象就特别深刻。
我想既然他老人家讲戒律很重要,一定是有重要性,我就认真的来检讨、思惟。就在三天的时候,我就想出一个道理。礼是中国人的生活规律,戒是古印度佛门弟子的生活标准,不一样。中国的礼,每个朝代都有修订,好像国家的法律一样,过若干年法律要重新修订一次,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,所以礼法有兴革。可是佛法,佛法没兴革,佛法是出世法,换句话说,世间跟出世间这个标准,跟世间的礼法不一样,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、超越十法界,真的戒律很重要。我想到这么一层道理,它不可以跟世间的礼法相提并论,於是我才留意戒律。以后在台中跟李老师学《十善业道经》、学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安士全书》,尤其那个时候忏云法师跟李老师都教我认真去学习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而印祖对「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」,这四句十六个字,可以说是印光大师的心法。戒律就是在敦伦尽分里面。我们一定要知道,它是世间跟出世间的分水岭,我们一心一意要想出离六道轮回,要想出离十法界,你就不能不遵守。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,跟世间的礼教不相同,礼教不能出三界,戒律能出三界。中国古圣先贤的礼教也是从性德流出来的,它没有回归性德;佛法里面的十善从性德流下来,它最后回归性德,这一点不一样,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戒律要清净,清净是什么?清净是心里没有痕迹才清净。譬如不杀生,杀生的习气是无始劫来的业障,这里头还有冤冤相报。开始受持,极力控制自己不伤害众生,持久了,三昧现前,三昧是清净心,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杀的念头,念头断掉了,智慧就开了。五戒里面不偷盗,必须到三昧现前,三昧现前是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,这是三昧现前,一丝毫这个念头都没有。不淫欲,男女在一起,念头都不会生,不起这个念头,这三昧现前。还有念头,你能够控制得住,理智控制得住,这个时候三昧没现前,三昧现前的时候念头没有了。所以他表现在外面,就像底下所说的「柔和质直德」,圆圆满满的性德流露。
下面贤首大师告诉我们,『当知戒为定体,慧为定用』,『三学』就是戒定慧,圆满具备『即证菩提』,「证菩提」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就这个意思,你说这个多重要。我们现在修戒,从哪里学起?经典里面常说,为佛弟子,在家要具足十善,出家要具备沙弥律仪,那是最起码的,这就是「净业三福」的前面两条。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里头没有佛法,人天善。怎么修法?我们现在如果不把它指示清楚,无从下手。孝亲尊师具体的德目就是《弟子规》,我们用《弟子规》做手段,来学习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;我们用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做手段,来完成慈心不杀。这句里头最重要的是长养慈悲心,然后才能够落实十善业道。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本,大根大本,有这个才能学佛。第二条就学佛了,第二条是小乘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入佛门了。入佛门的条件要《弟子规》、要《感应篇》、要《十善业》,这三样东西没有做好,没入佛门。从前,出家、在家学佛的人都有那么样的成就,什么原因?基础好,他真做到。没学佛之前,就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落实了,《弟子规》是伦理道德,《感应篇》是因果教育。他有这个基础,有这个底子,所以入佛门容易,得到佛法的提携,他决定有成就。
有小乘的基础才能进入大乘,这就是世尊所说的,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净业三福最后一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是大乘法。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别在哪里?头一个,发菩提心,不发菩提心不能成就。菩提心是什么?最简单的跟你说,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,你有没有真发?四弘誓愿第一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菩萨,菩萨是什么样子?菩萨是普度众生。这个众生范围大,不是指的人,人是众生之一,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。所以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,它包括所有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还有自然现象,没有一样不包括。他要普度众生,不但有情众生,这动物,植物、矿物他都要度。植物、矿物怎么度法?就是现在讲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,环保,全包在里头。四弘誓愿这一愿太伟大了,就是发菩提心。要想度人一定先度自己,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佛说无有是处,没这个道理。所以菩萨勇猛精进,成就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什么力量在促进他?就是第一愿,他要普度众生,一定先成就自己,就这么个道理。如果单单为自己,无所谓,懈怠一点没有关系,现在你要度众生,你看到众生这么苦,这么多灾难,怎么办?不忍心,要赶快帮助他,那就得赶快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你才能真正帮助众生。
成就自己头一个,圆满德行。德行本来是圆满的,现在不圆满,为什么?烦恼业障障碍它,所以要断除业障,那就是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烦恼有三大类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这个东西要放下,这些东西自性里头没有,凡是自性里面没有的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这个自己一定要清楚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这两句话重要。智慧德能是自性里本有的,讲智慧德相,佛说得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是本有的;妄想分别执著自性里没有。没有当然可以断掉,本有决定可以恢复,只要把没有的东西你放下,本有的东西就现前。马鸣菩萨给我们的信心,我们真听懂了,信心就生起来。我能不能作佛?我能不能成就?答案是肯定的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只要把自性里没有的东西,与自性相违背的这些东西放下,把它舍掉,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相不就恢复了吗?戒是什么?戒就是叫我们放下,所有与性德相违背的统统放下,与性德相应的要加强。孝悌忠信是性德,礼义廉耻是性德,仁爱和平是性德,三皈五戒是性德,性德这方面加强,认真努力学习;不忠不孝、不仁不义这是与性德相违背,把它舍得干干净净。「行为世则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给社会做个好榜样。
中国人讲道,道是什么?道就是好榜样,与性德相应的好榜样。中国人讲孝道,这是所有道的根,所有道的根源,源头。无量无边的道,中国人讲道,佛法里面讲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方法、门径跟道的意思完全相同,八万四千法门。四弘誓愿里面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展开来无量无边,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孝。我们到这个世间来,能够长大成人,靠谁?靠父母。所以行道,第一个是对父母,孝顺父母,天经地义。身命得自於父母,慧命得自於老师,所以对老师就很尊重。对父母孝,对老师敬,这两个人照顾我们,教导我们,养育我们,人才能成个人,才懂得立身行道,顶天立地,大恩大德没有比这个更大的。把这个道展开则有悌道,知道怎么样对待兄弟,怎么样对待尊长,怎么样对待平辈;慈道,怎么样对待晚辈。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都是道。道,圣贤之所履,佛菩萨之所行,我们现在常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那个范就是道,好样子。在社会上知道自己与一切众生的关系,什么关系应该尽什么义务,应该做什么样的样子,道就出现了。做老师的有师道,做学生的有学生道,学生道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就是学生道。出家,佛道,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表现的,佛道。他表现的是什么?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到处事待人接物,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。不是刻意去做,不是有心去做,自然的。
我们学佛,为佛弟子,有弟子道,这个弟子道一般讲僧道。僧它的本意是众的意思,是团体的意思,一个人也能称僧。好比军队,军是讲军队,团体,一个人也能称军人。佛家讲僧,是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修,这个团体就叫僧团。它要依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还要加六和敬,这就是很如法的僧团。在家里面修,你一家有四个人以上,真的把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敬做到,你这个团体就是僧团。一个僧团出现,可了不起,为什么?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保佑。台湾如果出现这一个僧团,这个地区就有福,不遭灾难,所以僧团难能可贵。我从学佛以来,五十八年了,走遍全世界没发现一个僧团。为什么?这个道场两个人住,两个想法,见和同解做不到。戒和同修是很勉强,做到样子就不错了,单是样子不行,要有实质的精神。身同住,常常有意见,口有争论,所以真难,三个人三个意见,四个人四个意见。什么原因?你细心去思惟你会发现,为什么?凡夫!凡夫就有烦恼、就有习气。所以现在僧团没有了。僧团没有了,家没有了,给诸位说,在从前中国古时候的家是个僧团,不容易!一家,常说「家和万事兴」,我们佛门里团体讲六和,家要行六和那不得了。在从前,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,用教育这个手段达到和睦相处。
佛法讲这六条好,用在家里也是好,头一个是见解、思想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建立共识。从前有,从前的共识是什么?真的是孝悌忠信,这是他的共识。他不是搞名闻利养,不是搞功名富贵,不是搞这个,价值观不一样。他讲孝悌忠信,他讲礼义,讲仁义,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,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他有这么个共识。现在没有了,现在纵然有,也是古人所讲的貌合神离,表面你看他和,实际上他不和,为什么?争名逐利,他怎么能和得起来!现在僧团里面也有问题,问题怎么出现的?身见没放下。他有我相,有我相当然就有人相、有众生相、有寿者相,凡夫。所以僧团里面的见和同解,是建立在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他才能出离三界六道,才能够真正落实六和敬,六和、四摄的僧团,否则的话他做不到。
在现在,现在是乱世,乱到了极处,所以许多宗教里面说世界末日。佛法里面虽然没有说末日,佛法讲的是末法,末法的时间有一万年,我们现在是在末法的算是初期,灾难有,不是没有。佛的法运在末法这一万年当中,有起有伏、有高有低,这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我们认真努力依照经典的教诲去修行,佛法就起;如果舍弃经教,只讲形式不重实质,佛法就会衰,有兴有衰。我们现在看到,生活在这个世间遇缘不同,我们所遇到的缘不是兴,是衰,可是衰到极处它慢慢又会起来,这中国人所说的「一阴一阳谓之道」,循环,否极泰来。我们能不能往上提升?这在个人的觉悟,真的觉悟了。真的觉悟一定能启发一些人跟著一起觉悟,佛法慢慢就兴旺起来。现在我们看,在中国、在南洋好像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愈来愈被社会大众重视,这是个好现象。从重视、学习,认真的学习,这是瑞相。
菩提心,我们用现代的话说,要真正发心,我活在世间不为自己,为自己太渺小,为自己就是造业,为一切众生服务,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。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,那我们得认真学习,为什么?什么样的身分做出什么样的样子。我们是个人,先要把人的样子做好。人是什么?人者仁也,仁义的仁,二人,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这是仁,人的样子。仁者爱人,爱人就不会害人,爱人就能够舍己而成就别人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样子,孔子、孟子给我们做出样子。在中国古圣先贤,诸位都熟悉的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,这些无论是在位是不在位,都是以舍己为人为自己生活的指标,他不为自己。提升自己的灵性,修养自己的道德,为大众做好榜样,真的是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,你细心去看。无论他在哪一方面他都做得很好,都做得很圆满,在家对父母他能尽孝道,对儿女能尽慈道,对兄弟能尽悌道,对他的领导他能尽臣道,对他的下属他能尽君道,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是表现出最好的榜样。这个人用佛法来讲这是行菩萨道,他是来救世的,他不是来酬业的。「人生酬业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是酬偿业报的。过去生中修福,你这一生来享福的;过去生中造罪,你这一生来受罪的。真的,一生尽是命,半点不由人,业报身!可是这因果是可以转的,不是不能转的。《了凡四训》给我们做了证明,袁了凡先生转了,俞净意先生转了,在中国历史人物当中,许许多多明白这个道理都把命运转过来了。怎么转法?断恶修善,改过自新,命运就转了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为自己,自己的业障就消了,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,为正法久住。
传统文化教育是正法,这是真正的积功累德,你天天想这桩事情,宣扬这桩事情,做这桩事情,功德不可思议,决定得到祖宗加持,佛菩萨加持,一切善神的拥护。当然做这些事情,障碍是肯定有,为什么?传统文化至少丢掉四代到五代。在中国历史上,后人写现代的历史会怎么写法?乱世,社会上一片混乱,人民生活很苦,为什么?无所适从。乱世的对面是治世,天下大治,它有规矩。治乱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礼乐。你看中国的历史,中国历史叫断代史,每个朝代都有一部历史,一个朝代兴起,政权建立,在历史上大多数都不出五年,政权建立不会超过五年,政府就颁布礼乐。从前士农工商礼服不一样,你是什么样身分穿什么样的衣服,为什么?便於行礼,礼讲究尊卑上下,便於行礼。祭祀、嫁娶,婚礼、丧礼,接待宾客是宾礼,都有规矩,不过分,也不能不到,礼是讲节度的。我们在日常生活有规有矩,社会安定,天下大治。乐也是如此,在怎么样状况之下要奏什么样的乐章。礼节制我们的行为,要合乎标准;乐是调节心情,让我们身心安乐。
满清亡国之后到今年,台湾用民国纪元,今年是民国九十八年,再过两年就一百年,一个世纪了,乱世,政府没有颁布礼乐。我这次回到台湾来治牙齿,短短期间当中,也有不少的社会贤达志士仁人见面,我也谈到制礼作乐的重要性,希望台湾政府能够早一点颁布礼乐,让社会恢复到长治久安。前几天,有个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个新闻给我看,我看了很欢喜。在大陆,国家宗教局的叶局长一行去访问云南丽江的宣科,宣科我跟他见过面,向他请教礼乐,好事情,这说明大陆政府对这个事情也重视了。可是我们传统的礼乐丢掉的时间太久,在古时候,前一个朝代亡了,后一个朝代兴起来,礼乐依据什么?依据前面这一代,哪些好的保留,哪些不能适应的话再修改。所以它有兴有革,来颁布新的礼乐,我们在每个朝代的历史里面都能看到,都有详细的记载。满清亡了之后,你看将近一百年,人民无所依归,真是很可怜。大的礼节,譬如丧礼,老人过世了,怎么送终?现在民间有不少是用清朝的礼节,披麻带孝,这个孝服是清朝的,民国没有颁布。也有些人用外国宗教,不是中国的,所以这是乱世。这是大事,国家最大的事无过於制礼作乐,让全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所依循。回过头来再看佛门的礼乐,也衰了。我初出家的时候,知道佛门里头还有几个老法师懂得,可能都没有传下来,可惜!这是大事,不是小事。现在真正对这个有研究的人也不多,政府能够重视到,能找这些专家学者,把他们组织起来,希望为现代的社会制礼作乐,端正社会风气,这对於国家民族是最大的贡献。有礼乐才能把传统文化兴旺起来,如果没有礼乐,传统文化很不容易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下去,这是我们忧虑的地方。我们再看底下一段:
【四分律云。第一持戒不毁犯。比丘威仪自端严。怨家之人不能近。若不如法即被诃。】
后面总结是:
【依此义理故。云威仪住持有则德。】
《四分律》是佛门出家弟子一部重要的戒律,这里面有首偈,『第一持戒不毁犯』,著重在「第一」这两个字。出家以佛为老师,老师虽然不在世,老师临走的时候留了一句话,佛不在世,以后弟子依什么人做老师?佛没有指定任何人,佛说「以戒为师」,戒律,「以苦为师」,说这两句话。跟佛学不能怕吃苦,你要在苦中得到乐,你就真有成就。苦中有乐吗?有,有真乐,苦中要没有乐,释迦牟尼佛一生怎么过来的?菩萨一生怎么过来的?菩萨常说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苦中有乐。诸位还不知道,反过来,乐中有苦,大家疏忽了。你细心观察观察,你看世间富贵人家有没有乐?你再多看他几年,家破人亡,公司倒闭,连银行都倒闭,老板逼著跳楼自杀,乐中有苦。苦中有乐,真乐,不是假的。乐中有苦,那个乐不是真乐,就像服毒一样,打吗啡一样,刺激,欲望,刺激满足他的欲望。欲望就是灾祸的根,用刺激去养这个根,总有一天要爆发。苦里面的乐是真乐,乐从哪里来的?从定慧里面来的,这个有真乐,自性性德的流露。所以佛教给我们,这一条很重要,第一,持戒决定不能够毁犯。
戒律有两大类,一类叫止持,一类叫作持。止持是禁止,譬如十善业道是根本戒,前面都有个不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两舌,有不,决定不能做。为什么?违背性德。另外一类叫作持,作是你一定要做,你不做就犯戒。多半在菩萨戒里作持多,比丘戒止持多,譬如菩萨戒里面有一条,那个地方道场讲经,距离我住的地方四十里,佛讲过,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,你受了菩萨戒,你不去听经你就破戒。这个经我很熟,我不需要再听。不需要你也要去,为什么?庄严道场,做影响众,人家听到这个道场这么多人来,给初学的人增长信心。这叫作持,这不是止持,是叫你做,这一类的很多。我们归纳起来说,止持多半属於为自己的,作持是为别人的。你要帮助别人,你要利益大众,所以对别人有利益、对社会有利益、对国家民族有利益的事情,你有缘你就一定要做。没有缘可以,不攀缘,佛教给我们随缘不攀缘。如果有这个缘,你就不能不做,你要懂这个道理。
我住在澳洲,遇到这么个缘分,大学邀请,希望我能够帮助它参加国际的和平会议,没有这个缘我们从来不会起这个念头。有这么样诚恳的邀请,而且我们细心去观察,这是一桩好事,它的目标是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,你说这个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。我们把中国古圣先贤化解冲突、促进安定和平那种理念、方法、效果说出来,他们听到,他们也很细心去研究,认为这种建议很好,让我们到联合国去做报告。这是缘,这菩萨戒里你非去不可。没有这个缘你要去做,这个不可以的。有这个缘分,这个缘不是我们找得来的,不是我们去争取的,是他来找我的,我们觉得这是好事,这是应该帮助这个社会,帮助世间苦难众生。现在冲突太多,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教育。所以中国人解决问题是用教育,用伦理的教育、用道德的教育、用因果的教育,真正能解决问题。现在虽然把老祖宗东西提出来,很多人也重视,推动有一定的困难,因为丢的时间太久,一般人把这桩事情遗忘了。提起来,那是过去的东西,不合时代,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,所以要做会做得很辛苦。辛苦也要做,多一个人觉悟就多一分力量,多两个人觉悟就多两分力量,不能不做。它在三聚净戒之内,饶益有情戒,对有情众生对他有好处的,虽然在戒律条文上没有,但是这桩事情是对众生有好处的,那就应当要做。所以持戒重要。
底下一句也非常重要,佛法能不能兴旺就在第二句,『比丘威仪自端严』。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样子,样子是什么?样子就是持戒,威仪,行住坐卧都有好样子。佛门戒律里头,戒律实在讲不多,讲威仪的多,就是讲规矩,坐有坐相,站有站相,走路有走路的样子,睡觉有睡觉的样子,行住坐卧都有好样子,都要遵守,言语、动作它都有规矩。端庄、严肃,一般人见到对你恭敬、对你尊重,他才能向你学习,你才能教他。真正能把戒律做好,『怨家之人不能近』,为什么?不得其便。你在很随便的时候,怨家能害你;你持戒持得好,威仪好,让怨家看到你都对你生恭敬心,他不忍心害你,甚至於你能感动他,让他来跟你学习,这个对的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冤家念念对我们怨恨,我念念感恩他们,这就化解了;他怨我,我怨他,这造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这个很可怕。结怨是什么?结怨是误会,他对我有误会,我对他没有误会;他对我不了解,我对他了解。
所以学佛,我常说我们要遵守佛陀的教诲,佛教我们入门头一个要放下见思烦恼。见思烦恼见烦恼摆在前面,就是错误的看法,把错误的看法放下你才能入佛门。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信位菩萨他放下了,第一个,一般人把身当作自己,这个错误,身不是我,身见放下。边见是错误的,边见是二边,我们今天讲对立,这个就好懂。把对立的念头放下,我跟一切人没有对立,我跟一切事、跟一切万物都没有对立。如果有对立的念头,它提升就是矛盾,矛盾再提升就是冲突,冲突再提升就是斗争,愈提升愈麻烦。所以要晓得,冲突、斗争的根是对立,宇宙是和谐的,万法是一体的。我们今天学这门功课,第一条就讲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那才是真正的我。宗门里面常讲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我们要把这个东西找到,这是真我,身不是我。这个东西是什么?一般叫灵性,它不是灵魂,灵魂还不是我,灵性是我,本性、自性。你把这个找到,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是它变现的,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本体,宇宙万有的本体,万法归一,统统回到自性。一个自性清净心变现的万法,所以宇宙跟我是什么关系?一体,什么对立都没有,对立是错误。然后晓得怨家是亲人,他为什么变成这样?他误会,我们要帮助他觉悟,要帮助他回头,这就对了,这就是菩萨。这讲的都是真话,若不如是,你就被护法神诃斥,佛菩萨慈悲,不会诃斥你,护法神他会诃斥你,会责备你。依这个义理,说『威仪住持有则德』,这一条非常重要,这条就是我们常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十二面最后一行,最后一句看起:
【经云。尸罗不清净。三昧不现前。当知戒为定体。慧为定用。三学圆备即证菩提。】
到这里是一段。这是大师引经作证,没有说哪部经,那就是《华严经》,因为这里是讲「修华严奥旨」,《华严经》就是『经云』,其他的经要把经题说出来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『尸罗』是戒律,戒律要不清净,三昧就不能现前,三昧是定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智慧是从定中现前的,定就是清净心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佛法的修学,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,所以佛称为大觉。可是智慧决定是从清净心里面现出来的,为什么?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来的。外面学得来的,这个诸位要知道,那叫知识,不是智慧,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,从禅定、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那是智慧,智慧不需要学。而且智慧现前,确实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。知识呢?知识是有所不知,智慧是无所不知,不一样。东方人,特别是中国跟印度人,自古以来是以求智慧为终极目标,他知道智慧是从清净心得来的。清净心,一定要将我们的思想、言行随顺性德,随顺性德就是戒律。为什么?随顺性德,心里面就没有杂念,心里面就没有障碍,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自性本净,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心里面,清净心是真心,具足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相、圆满的相好,遇到缘能生万法,没有缘的时候就是大光明藏,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。大经里面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告诉我们,修行要从持戒下手,不但持戒,持戒要清净。戒律不清不净,心就不清净,心不清净,只生烦恼不生智慧,这个道理要懂。
佛家自古以来,不论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也不论是出家、在家,你要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习,依释迦牟尼佛做老师,佛头一个就是教你三皈五戒,认真的受持。三皈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自性觉、自性正、自性净,三皈是觉正净,这是究竟圆满的性德。现在人喜欢讲价值观,佛法里面究竟圆满的价值观是觉正净。从哪里学起?不一定,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,上上根人从觉就行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,三十岁那一年夜睹明星豁然大悟,那从觉门进去的。觉悟了,正净就圆满具足,不必学他就具足。在中国,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觉门进去的。这是什么?上上根人,行!除上上根人之外,觉门是走不通的,走正门、走净门。正门是正知正见,是从戒定里头走的,依照经典的教诲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,从正知正见达到圆觉。如果根性差一点的人,走正门困难,正门可以说是正规的教学,那还有个门,净门,修清净心。依照戒律修清净心,戒律不许我们做的就决定不做,戒律教我们要做的,我们认真努力去做。走这个门有两个宗派,净土宗走这个门,密宗也是走这个门,所以密跟净都是著重在修清净心。而净它的确是三根普被、利钝全收,不认识字的阿公阿婆也行,只要你相信、你发愿,依照经教的理论、方法去学习,决定成功。成功也有高下,这个高下与各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。密宗的净比净土更纯,为什么?它确实能达到染净不二的境界。净土宗要是理一心不乱,跟密的境界完全相同,事一心不乱还达不到它的标准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,对密宗是尊敬而不能学,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。密是净门里面的上上根人,跟禅宗一样,上上根人,中下没有分。
所以,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,教我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下手,学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循序渐进,他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,从鹿野苑,《华严》不谈,那是定中讲的。在鹿野苑最初教五比丘,五个人拜他为师,这是佛教的开端。讲什么?讲阿含。讲了多久?十二年。阿含是什么?人天教,佛教的小学。十二年的薰习,这个基础不错,根基打下去了,讲方等,方等好比是中学,八年。八年加上阿含十二年,二十年,跟释迦牟尼佛,所谓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二十年薰修的这种功力,佛讲般若。般若讲什么?般若讲诸法实相,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讲了多久?二十二年,这是佛教的大学。你从时间上来看你就晓得,释迦牟尼佛教学主要的课程就是般若,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。二十年的戒定,慧成就了,所以讲般若大家能懂、能契入,没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础就不能讲般若。二十二年之后,最后一个单元法华,讲《法华》,法华讲了八年。《涅盘经》是一天一夜,那是世尊最后的遗嘱。《涅盘》的大意是特别嘱咐戒律的重要,所谓「扶律谈常」,最后的遗嘱。《法华》跟《华严》没有两样,回归自性,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妄尽还源,这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是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学的次第。
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上上乘根性,我们不是,那是什么?那一定是上中下根,我们自己想想,这上中下根三根,我们还不属於上根,达不到,我们是什么根器?中下根器。既然是中下根器,正门、净门就很适合於我们。这个里头,法门有没有高下?这个要知道,佛讲真话,不讲假话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它帮助你见性。念佛也能见性,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其他的什么都不要,能不能见性?能!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乱,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明心见性,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,同样境界。禅可以大彻大悟,净也能大彻大悟,平等的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能帮助你大彻大悟,秘诀只有一个,就是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。你不能老换法门,老换法门对你伤害就太大了。为什么?你心是散乱的。一门,心是清净,所以一门与自性清净心相应。学东西多了、杂了就不相应,变成什么?变成知识,不生智慧。知识里面有烦恼,智慧里头没有烦恼,这个诸位要懂。知识里面没有法喜,智慧里头有法喜,孔子所讲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悦是法喜,知识里头得不到,智慧里头得到。知识里面得到的喜悦都是刺激,你研究一样东西,忽然有了发明,你很欢喜,那是外界的刺激,跟喜悦不一样。喜悦是清净心里面,内心里面的喜悦,不相同!喜悦是恒长的,不间断,叫常生欢喜心,法喜充满,怎么会一样?知识给你带来的喜悦是一时,短暂的,不能恒久,但智慧是恒久,这个不相同。
佛在此地告诉我们,可以说四十九年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,戒律重要。现代人,尤其现代知识分子,我是其中之一,跟方东美先生学佛,跟章嘉大师学佛,对於戒律不重视。什么原因?有个错误观念,自以为是,自以为很聪明。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相去三千年,古人,那是古代的社会。戒律是什么?戒律是生活规范,释迦牟尼佛又是印度人,不是中国人,我们在中国这个地区生活有我们的生活规范,印度人有印度人的风俗人情,不一样。在中国历史上记载,三代之礼就不同,夏商周就不一样,就有兴有革。释迦牟尼佛这些戒律,三千年前古印度人做的,我们现在用不上。所以学经、学论,不学戒律,认为戒律跟我们现在生活不相应。你看,自己觉得很有道理,很有理由,不接受。章嘉大师也真正了不起,他知道我们年轻人这个错误的知见,在佛法讲邪知邪见,这个病很深,不好治。如果他勉强跟我们要求,我们怎么样?口服心不服,当面不好意思跟你辩驳,你是老人,祖父辈的老人,慈悲,表面上答应你,绝对不会去奉行。老人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用的方法巧妙。我跟他学习是每个星期一次,星期天他给我两个小时,三年,时间不算短。每一次我离开,通常他都送我到门口,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会很轻说一句话,「戒律很重要」,再就不说了,笑咪咪的告诉我,戒律很重要。他老人家圆寂之后,在火化的地方,火化炉旁边,我搭了个帐篷,我在那里住了三天。甘珠活佛,还有一批人,他们在那里住七天,我那时候上班,请了三天假,住三天。三天我认真的去反省,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他教了我什么?这一想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老人家讲的「戒律很重要」。他为什么这样提醒?这句话,我是没有详细的来记,至少跟我讲三十遍以上,所以印象就特别深刻。
我想既然他老人家讲戒律很重要,一定是有重要性,我就认真的来检讨、思惟。就在三天的时候,我就想出一个道理。礼是中国人的生活规律,戒是古印度佛门弟子的生活标准,不一样。中国的礼,每个朝代都有修订,好像国家的法律一样,过若干年法律要重新修订一次,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,所以礼法有兴革。可是佛法,佛法没兴革,佛法是出世法,换句话说,世间跟出世间这个标准,跟世间的礼法不一样,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、超越十法界,真的戒律很重要。我想到这么一层道理,它不可以跟世间的礼法相提并论,於是我才留意戒律。以后在台中跟李老师学《十善业道经》、学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安士全书》,尤其那个时候忏云法师跟李老师都教我认真去学习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而印祖对「敦伦尽分,闲邪存诚,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」,这四句十六个字,可以说是印光大师的心法。戒律就是在敦伦尽分里面。我们一定要知道,它是世间跟出世间的分水岭,我们一心一意要想出离六道轮回,要想出离十法界,你就不能不遵守。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,跟世间的礼教不相同,礼教不能出三界,戒律能出三界。中国古圣先贤的礼教也是从性德流出来的,它没有回归性德;佛法里面的十善从性德流下来,它最后回归性德,这一点不一样,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戒律要清净,清净是什么?清净是心里没有痕迹才清净。譬如不杀生,杀生的习气是无始劫来的业障,这里头还有冤冤相报。开始受持,极力控制自己不伤害众生,持久了,三昧现前,三昧是清净心,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杀的念头,念头断掉了,智慧就开了。五戒里面不偷盗,必须到三昧现前,三昧现前是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,这是三昧现前,一丝毫这个念头都没有。不淫欲,男女在一起,念头都不会生,不起这个念头,这三昧现前。还有念头,你能够控制得住,理智控制得住,这个时候三昧没现前,三昧现前的时候念头没有了。所以他表现在外面,就像底下所说的「柔和质直德」,圆圆满满的性德流露。
下面贤首大师告诉我们,『当知戒为定体,慧为定用』,『三学』就是戒定慧,圆满具备『即证菩提』,「证菩提」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就这个意思,你说这个多重要。我们现在修戒,从哪里学起?经典里面常说,为佛弟子,在家要具足十善,出家要具备沙弥律仪,那是最起码的,这就是「净业三福」的前面两条。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这里头没有佛法,人天善。怎么修法?我们现在如果不把它指示清楚,无从下手。孝亲尊师具体的德目就是《弟子规》,我们用《弟子规》做手段,来学习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;我们用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做手段,来完成慈心不杀。这句里头最重要的是长养慈悲心,然后才能够落实十善业道。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本,大根大本,有这个才能学佛。第二条就学佛了,第二条是小乘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入佛门了。入佛门的条件要《弟子规》、要《感应篇》、要《十善业》,这三样东西没有做好,没入佛门。从前,出家、在家学佛的人都有那么样的成就,什么原因?基础好,他真做到。没学佛之前,就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落实了,《弟子规》是伦理道德,《感应篇》是因果教育。他有这个基础,有这个底子,所以入佛门容易,得到佛法的提携,他决定有成就。
有小乘的基础才能进入大乘,这就是世尊所说的,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净业三福最后一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是大乘法。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别在哪里?头一个,发菩提心,不发菩提心不能成就。菩提心是什么?最简单的跟你说,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,你有没有真发?四弘誓愿第一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菩萨,菩萨是什么样子?菩萨是普度众生。这个众生范围大,不是指的人,人是众生之一,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。所以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,它包括所有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还有自然现象,没有一样不包括。他要普度众生,不但有情众生,这动物,植物、矿物他都要度。植物、矿物怎么度法?就是现在讲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,环保,全包在里头。四弘誓愿这一愿太伟大了,就是发菩提心。要想度人一定先度自己,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佛说无有是处,没这个道理。所以菩萨勇猛精进,成就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什么力量在促进他?就是第一愿,他要普度众生,一定先成就自己,就这么个道理。如果单单为自己,无所谓,懈怠一点没有关系,现在你要度众生,你看到众生这么苦,这么多灾难,怎么办?不忍心,要赶快帮助他,那就得赶快成就自己,成就自己你才能真正帮助众生。
成就自己头一个,圆满德行。德行本来是圆满的,现在不圆满,为什么?烦恼业障障碍它,所以要断除业障,那就是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烦恼有三大类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这个东西要放下,这些东西自性里头没有,凡是自性里面没有的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这个自己一定要清楚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这两句话重要。智慧德能是自性里本有的,讲智慧德相,佛说得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是本有的;妄想分别执著自性里没有。没有当然可以断掉,本有决定可以恢复,只要把没有的东西你放下,本有的东西就现前。马鸣菩萨给我们的信心,我们真听懂了,信心就生起来。我能不能作佛?我能不能成就?答案是肯定的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只要把自性里没有的东西,与自性相违背的这些东西放下,把它舍掉,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相不就恢复了吗?戒是什么?戒就是叫我们放下,所有与性德相违背的统统放下,与性德相应的要加强。孝悌忠信是性德,礼义廉耻是性德,仁爱和平是性德,三皈五戒是性德,性德这方面加强,认真努力学习;不忠不孝、不仁不义这是与性德相违背,把它舍得干干净净。「行为世则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给社会做个好榜样。
中国人讲道,道是什么?道就是好榜样,与性德相应的好榜样。中国人讲孝道,这是所有道的根,所有道的根源,源头。无量无边的道,中国人讲道,佛法里面讲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方法、门径跟道的意思完全相同,八万四千法门。四弘誓愿里面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展开来无量无边,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孝。我们到这个世间来,能够长大成人,靠谁?靠父母。所以行道,第一个是对父母,孝顺父母,天经地义。身命得自於父母,慧命得自於老师,所以对老师就很尊重。对父母孝,对老师敬,这两个人照顾我们,教导我们,养育我们,人才能成个人,才懂得立身行道,顶天立地,大恩大德没有比这个更大的。把这个道展开则有悌道,知道怎么样对待兄弟,怎么样对待尊长,怎么样对待平辈;慈道,怎么样对待晚辈。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都是道。道,圣贤之所履,佛菩萨之所行,我们现在常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那个范就是道,好样子。在社会上知道自己与一切众生的关系,什么关系应该尽什么义务,应该做什么样的样子,道就出现了。做老师的有师道,做学生的有学生道,学生道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就是学生道。出家,佛道,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表现的,佛道。他表现的是什么?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到处事待人接物,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。不是刻意去做,不是有心去做,自然的。
我们学佛,为佛弟子,有弟子道,这个弟子道一般讲僧道。僧它的本意是众的意思,是团体的意思,一个人也能称僧。好比军队,军是讲军队,团体,一个人也能称军人。佛家讲僧,是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修,这个团体就叫僧团。它要依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还要加六和敬,这就是很如法的僧团。在家里面修,你一家有四个人以上,真的把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敬做到,你这个团体就是僧团。一个僧团出现,可了不起,为什么?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保佑。台湾如果出现这一个僧团,这个地区就有福,不遭灾难,所以僧团难能可贵。我从学佛以来,五十八年了,走遍全世界没发现一个僧团。为什么?这个道场两个人住,两个想法,见和同解做不到。戒和同修是很勉强,做到样子就不错了,单是样子不行,要有实质的精神。身同住,常常有意见,口有争论,所以真难,三个人三个意见,四个人四个意见。什么原因?你细心去思惟你会发现,为什么?凡夫!凡夫就有烦恼、就有习气。所以现在僧团没有了。僧团没有了,家没有了,给诸位说,在从前中国古时候的家是个僧团,不容易!一家,常说「家和万事兴」,我们佛门里团体讲六和,家要行六和那不得了。在从前,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,用教育这个手段达到和睦相处。
佛法讲这六条好,用在家里也是好,头一个是见解、思想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建立共识。从前有,从前的共识是什么?真的是孝悌忠信,这是他的共识。他不是搞名闻利养,不是搞功名富贵,不是搞这个,价值观不一样。他讲孝悌忠信,他讲礼义,讲仁义,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,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他有这么个共识。现在没有了,现在纵然有,也是古人所讲的貌合神离,表面你看他和,实际上他不和,为什么?争名逐利,他怎么能和得起来!现在僧团里面也有问题,问题怎么出现的?身见没放下。他有我相,有我相当然就有人相、有众生相、有寿者相,凡夫。所以僧团里面的见和同解,是建立在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他才能出离三界六道,才能够真正落实六和敬,六和、四摄的僧团,否则的话他做不到。
在现在,现在是乱世,乱到了极处,所以许多宗教里面说世界末日。佛法里面虽然没有说末日,佛法讲的是末法,末法的时间有一万年,我们现在是在末法的算是初期,灾难有,不是没有。佛的法运在末法这一万年当中,有起有伏、有高有低,这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。我们认真努力依照经典的教诲去修行,佛法就起;如果舍弃经教,只讲形式不重实质,佛法就会衰,有兴有衰。我们现在看到,生活在这个世间遇缘不同,我们所遇到的缘不是兴,是衰,可是衰到极处它慢慢又会起来,这中国人所说的「一阴一阳谓之道」,循环,否极泰来。我们能不能往上提升?这在个人的觉悟,真的觉悟了。真的觉悟一定能启发一些人跟著一起觉悟,佛法慢慢就兴旺起来。现在我们看,在中国、在南洋好像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愈来愈被社会大众重视,这是个好现象。从重视、学习,认真的学习,这是瑞相。
菩提心,我们用现代的话说,要真正发心,我活在世间不为自己,为自己太渺小,为自己就是造业,为一切众生服务,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。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,那我们得认真学习,为什么?什么样的身分做出什么样的样子。我们是个人,先要把人的样子做好。人是什么?人者仁也,仁义的仁,二人,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这是仁,人的样子。仁者爱人,爱人就不会害人,爱人就能够舍己而成就别人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样子,孔子、孟子给我们做出样子。在中国古圣先贤,诸位都熟悉的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,这些无论是在位是不在位,都是以舍己为人为自己生活的指标,他不为自己。提升自己的灵性,修养自己的道德,为大众做好榜样,真的是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,你细心去看。无论他在哪一方面他都做得很好,都做得很圆满,在家对父母他能尽孝道,对儿女能尽慈道,对兄弟能尽悌道,对他的领导他能尽臣道,对他的下属他能尽君道,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是表现出最好的榜样。这个人用佛法来讲这是行菩萨道,他是来救世的,他不是来酬业的。「人生酬业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?是酬偿业报的。过去生中修福,你这一生来享福的;过去生中造罪,你这一生来受罪的。真的,一生尽是命,半点不由人,业报身!可是这因果是可以转的,不是不能转的。《了凡四训》给我们做了证明,袁了凡先生转了,俞净意先生转了,在中国历史人物当中,许许多多明白这个道理都把命运转过来了。怎么转法?断恶修善,改过自新,命运就转了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为自己,自己的业障就消了,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,为正法久住。
传统文化教育是正法,这是真正的积功累德,你天天想这桩事情,宣扬这桩事情,做这桩事情,功德不可思议,决定得到祖宗加持,佛菩萨加持,一切善神的拥护。当然做这些事情,障碍是肯定有,为什么?传统文化至少丢掉四代到五代。在中国历史上,后人写现代的历史会怎么写法?乱世,社会上一片混乱,人民生活很苦,为什么?无所适从。乱世的对面是治世,天下大治,它有规矩。治乱标准是什么?标准是礼乐。你看中国的历史,中国历史叫断代史,每个朝代都有一部历史,一个朝代兴起,政权建立,在历史上大多数都不出五年,政权建立不会超过五年,政府就颁布礼乐。从前士农工商礼服不一样,你是什么样身分穿什么样的衣服,为什么?便於行礼,礼讲究尊卑上下,便於行礼。祭祀、嫁娶,婚礼、丧礼,接待宾客是宾礼,都有规矩,不过分,也不能不到,礼是讲节度的。我们在日常生活有规有矩,社会安定,天下大治。乐也是如此,在怎么样状况之下要奏什么样的乐章。礼节制我们的行为,要合乎标准;乐是调节心情,让我们身心安乐。
满清亡国之后到今年,台湾用民国纪元,今年是民国九十八年,再过两年就一百年,一个世纪了,乱世,政府没有颁布礼乐。我这次回到台湾来治牙齿,短短期间当中,也有不少的社会贤达志士仁人见面,我也谈到制礼作乐的重要性,希望台湾政府能够早一点颁布礼乐,让社会恢复到长治久安。前几天,有个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个新闻给我看,我看了很欢喜。在大陆,国家宗教局的叶局长一行去访问云南丽江的宣科,宣科我跟他见过面,向他请教礼乐,好事情,这说明大陆政府对这个事情也重视了。可是我们传统的礼乐丢掉的时间太久,在古时候,前一个朝代亡了,后一个朝代兴起来,礼乐依据什么?依据前面这一代,哪些好的保留,哪些不能适应的话再修改。所以它有兴有革,来颁布新的礼乐,我们在每个朝代的历史里面都能看到,都有详细的记载。满清亡了之后,你看将近一百年,人民无所依归,真是很可怜。大的礼节,譬如丧礼,老人过世了,怎么送终?现在民间有不少是用清朝的礼节,披麻带孝,这个孝服是清朝的,民国没有颁布。也有些人用外国宗教,不是中国的,所以这是乱世。这是大事,国家最大的事无过於制礼作乐,让全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所依循。回过头来再看佛门的礼乐,也衰了。我初出家的时候,知道佛门里头还有几个老法师懂得,可能都没有传下来,可惜!这是大事,不是小事。现在真正对这个有研究的人也不多,政府能够重视到,能找这些专家学者,把他们组织起来,希望为现代的社会制礼作乐,端正社会风气,这对於国家民族是最大的贡献。有礼乐才能把传统文化兴旺起来,如果没有礼乐,传统文化很不容易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下去,这是我们忧虑的地方。我们再看底下一段:
【四分律云。第一持戒不毁犯。比丘威仪自端严。怨家之人不能近。若不如法即被诃。】
后面总结是:
【依此义理故。云威仪住持有则德。】
《四分律》是佛门出家弟子一部重要的戒律,这里面有首偈,『第一持戒不毁犯』,著重在「第一」这两个字。出家以佛为老师,老师虽然不在世,老师临走的时候留了一句话,佛不在世,以后弟子依什么人做老师?佛没有指定任何人,佛说「以戒为师」,戒律,「以苦为师」,说这两句话。跟佛学不能怕吃苦,你要在苦中得到乐,你就真有成就。苦中有乐吗?有,有真乐,苦中要没有乐,释迦牟尼佛一生怎么过来的?菩萨一生怎么过来的?菩萨常说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苦中有乐。诸位还不知道,反过来,乐中有苦,大家疏忽了。你细心观察观察,你看世间富贵人家有没有乐?你再多看他几年,家破人亡,公司倒闭,连银行都倒闭,老板逼著跳楼自杀,乐中有苦。苦中有乐,真乐,不是假的。乐中有苦,那个乐不是真乐,就像服毒一样,打吗啡一样,刺激,欲望,刺激满足他的欲望。欲望就是灾祸的根,用刺激去养这个根,总有一天要爆发。苦里面的乐是真乐,乐从哪里来的?从定慧里面来的,这个有真乐,自性性德的流露。所以佛教给我们,这一条很重要,第一,持戒决定不能够毁犯。
戒律有两大类,一类叫止持,一类叫作持。止持是禁止,譬如十善业道是根本戒,前面都有个不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两舌,有不,决定不能做。为什么?违背性德。另外一类叫作持,作是你一定要做,你不做就犯戒。多半在菩萨戒里作持多,比丘戒止持多,譬如菩萨戒里面有一条,那个地方道场讲经,距离我住的地方四十里,佛讲过,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,你受了菩萨戒,你不去听经你就破戒。这个经我很熟,我不需要再听。不需要你也要去,为什么?庄严道场,做影响众,人家听到这个道场这么多人来,给初学的人增长信心。这叫作持,这不是止持,是叫你做,这一类的很多。我们归纳起来说,止持多半属於为自己的,作持是为别人的。你要帮助别人,你要利益大众,所以对别人有利益、对社会有利益、对国家民族有利益的事情,你有缘你就一定要做。没有缘可以,不攀缘,佛教给我们随缘不攀缘。如果有这个缘,你就不能不做,你要懂这个道理。
我住在澳洲,遇到这么个缘分,大学邀请,希望我能够帮助它参加国际的和平会议,没有这个缘我们从来不会起这个念头。有这么样诚恳的邀请,而且我们细心去观察,这是一桩好事,它的目标是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,你说这个事情要不要做?要做。我们把中国古圣先贤化解冲突、促进安定和平那种理念、方法、效果说出来,他们听到,他们也很细心去研究,认为这种建议很好,让我们到联合国去做报告。这是缘,这菩萨戒里你非去不可。没有这个缘你要去做,这个不可以的。有这个缘分,这个缘不是我们找得来的,不是我们去争取的,是他来找我的,我们觉得这是好事,这是应该帮助这个社会,帮助世间苦难众生。现在冲突太多,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教育。所以中国人解决问题是用教育,用伦理的教育、用道德的教育、用因果的教育,真正能解决问题。现在虽然把老祖宗东西提出来,很多人也重视,推动有一定的困难,因为丢的时间太久,一般人把这桩事情遗忘了。提起来,那是过去的东西,不合时代,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,所以要做会做得很辛苦。辛苦也要做,多一个人觉悟就多一分力量,多两个人觉悟就多两分力量,不能不做。它在三聚净戒之内,饶益有情戒,对有情众生对他有好处的,虽然在戒律条文上没有,但是这桩事情是对众生有好处的,那就应当要做。所以持戒重要。
底下一句也非常重要,佛法能不能兴旺就在第二句,『比丘威仪自端严』。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样子,样子是什么?样子就是持戒,威仪,行住坐卧都有好样子。佛门戒律里头,戒律实在讲不多,讲威仪的多,就是讲规矩,坐有坐相,站有站相,走路有走路的样子,睡觉有睡觉的样子,行住坐卧都有好样子,都要遵守,言语、动作它都有规矩。端庄、严肃,一般人见到对你恭敬、对你尊重,他才能向你学习,你才能教他。真正能把戒律做好,『怨家之人不能近』,为什么?不得其便。你在很随便的时候,怨家能害你;你持戒持得好,威仪好,让怨家看到你都对你生恭敬心,他不忍心害你,甚至於你能感动他,让他来跟你学习,这个对的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冤家念念对我们怨恨,我念念感恩他们,这就化解了;他怨我,我怨他,这造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这个很可怕。结怨是什么?结怨是误会,他对我有误会,我对他没有误会;他对我不了解,我对他了解。
所以学佛,我常说我们要遵守佛陀的教诲,佛教我们入门头一个要放下见思烦恼。见思烦恼见烦恼摆在前面,就是错误的看法,把错误的看法放下你才能入佛门。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信位菩萨他放下了,第一个,一般人把身当作自己,这个错误,身不是我,身见放下。边见是错误的,边见是二边,我们今天讲对立,这个就好懂。把对立的念头放下,我跟一切人没有对立,我跟一切事、跟一切万物都没有对立。如果有对立的念头,它提升就是矛盾,矛盾再提升就是冲突,冲突再提升就是斗争,愈提升愈麻烦。所以要晓得,冲突、斗争的根是对立,宇宙是和谐的,万法是一体的。我们今天学这门功课,第一条就讲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那才是真正的我。宗门里面常讲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我们要把这个东西找到,这是真我,身不是我。这个东西是什么?一般叫灵性,它不是灵魂,灵魂还不是我,灵性是我,本性、自性。你把这个找到,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是它变现的,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本体,宇宙万有的本体,万法归一,统统回到自性。一个自性清净心变现的万法,所以宇宙跟我是什么关系?一体,什么对立都没有,对立是错误。然后晓得怨家是亲人,他为什么变成这样?他误会,我们要帮助他觉悟,要帮助他回头,这就对了,这就是菩萨。这讲的都是真话,若不如是,你就被护法神诃斥,佛菩萨慈悲,不会诃斥你,护法神他会诃斥你,会责备你。依这个义理,说『威仪住持有则德』,这一条非常重要,这条就是我们常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