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- (第六十一集)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六十一集)  2009/7/24  台湾  档名:12-047-0061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看起:

  【华严经云。戒是无上菩提本。应当具足持净戒。】

  这是《华严经》上的一句经文。前面我们学习了贤首大师的教诲,大师在此地引经作证,这些话不是他的意思,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真实教诲。《华严》是经中之王,早年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,他是哲学家,他用他的角度来观察,这《华严经》是诸佛如来一切经的概论,由此可知,它的重要性。佛在这个经上不止一次,多次的劝导我们,十方菩萨圆成佛道,没有一个不是因戒得定、因定开悟的。所以告诉我们,『戒是无上菩提本』,像一棵树一样,它是根,它是本。「无上菩提」是究竟圆满的佛果,从哪里得的?从戒行当中修成的。如果我们疏忽戒行,怎么可能有成就?根本的根本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现代学佛的同学疏忽了。不但是我们这一代,我们从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里面看到,那是民国初年,印光大师就非常感叹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佛弟子已经不重视戒律。我们再看前面所学的贤首国师的教诲,贤首国师是唐朝初年的人,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五、六百年。他老人家在前面讲「正教陵夷,传授浇讹师於己见,致使教无纲纪,滥挹淳流」,一千五百年前已经看出这个迹象。

  而世尊在五五百年教诲当中讲得更清楚,佛说佛灭度之后,第一个五百年「戒律成就」,持戒的人多,遵照佛教诲修行的人都很如法。可是到第二个五百年,就不如第一个五百年,还行,第二个五百年「禅定成就」。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世尊的像法时期,所以中国的佛教几乎全是禅宗,禅定成就。第三个五百年,佛讲「多闻成就」,这个意思是什么?大家著重在经典的研究,把真正修行疏忽,所以在中国形成十个宗派。世间法里面称赞是佛教的黄金时代,十个宗派兴起,各个宗派祖师大德讲经说法,著作等身,真正修行证果的人不多了,不是没有,不多。第四个五百年「塔庙成就」,研究经教的人少,修福的人多,建庙、建道场。到第五个五百年什么成就?「斗诤成就」,也叫斗诤坚固。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,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二千五百五十年之后,没错,佛讲得一点都不错!现在佛门斗诤坚固,彼此不服,我不服你,你不服我。门户之见很深,同行相忌,嫉妒、障碍,因此福也没有了。我们现代是第六个五百年刚刚开始,佛法每况愈下。但是也有一种说法,说冬天过去了,春天就又来了,这倒是一个喜信,否极泰来。是不是佛法从今之后衰,衰到极处是不是又能够兴旺起来?兴旺起来肯定又是戒律成就,这就兴旺起来了。五五百年是个周期,循环,这个周期最后结束是不是又回到头?要是回到头,好!现在众生还没觉悟,我们看看可不可能觉悟?有此可能。为什么?必须经历一次严重的灾难,大家醒过来,觉悟了,要好好的认真学习。像这个世间法里面,大家把古圣先贤、佛菩萨的教诲疏忽了一个世纪,一百年。有人真干的极少数,大多数人,我们不学佛的人不算,学佛的人,大多数学佛的人都著重在形式,没有著重在实质,我们一般讲不老实、不认真。

  学佛的人,哪一个人敢讲我成佛有把握,甚至於说我往生有把握,不敢讲。八十、九十的老和尚,我年轻的时候请教过,「老法师,老和尚,你念佛往生有把握吗?」都摇头,没有把握,这说真话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没断,世缘没有真正放下,这是障碍。从理论上讲,我们很清楚、很明白,众生跟佛没有差别,转凡成圣从理上讲是一念之间,放下就是!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,菩提树下把妄想分别执著一念顿舍,全放下,他就成佛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一念顿舍,舍得干净就圆满菩提,这是他做个样子给我们看。我们要能像他一样,一下放下不就成就了吗?这个话在我们分上说得容易,做起来真不容易,谁不想放下,谁不想立地成佛,为什么成不了?为什么放不下?烦恼习气太重,这是放不下的第一个原因。第二个原因,对事实真相不了解,诸法实相,所以那个放下的心不真、不恳切。佛慈悲,当年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为什么?为的是把诸法实相讲清楚、讲明白。众生真是听清楚、听明白,他放下的决心就生起来了。

  了解事实真相,应该放下,为什么?自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,而是我们迷失了自性,以为真有,错了。在这些幻相里面,大乘经讲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;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你把梦幻泡影当作真的,真有这桩事情,拼命执著它、分别它。没有六道轮回,自己制造个六道轮回;没有十法界,自己制造十法界。这才是事实真相,十法界、六道本来没有,现在有没有?给你讲真话,现在还是没有;你认为有的,那有是个幻相,是个梦中的境界不是真的。真正明白、通达、了解,自然就很容易放下,不再执著!知道我们无始劫来到今天,在六道里打滚,搞生死轮回,苦不堪言,叫自作自受,冤枉吃的这些辛苦。这是世尊大慈大悲讲经说法的目标、讲经说法的用意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再说佛有没有真的说法?没有,我们错了,把我们错处点醒,如此而已。真的明了、搞清楚叫解悟,解悟得不得到受用?不得真受用。为什么?出不了轮回,出不了十法界。那要怎么样?证悟。解悟之后,解悟是看破,看破之后要放下,放下就是证悟,真得受用,真得利益。悟了之后那个戒不要人劝,你自自然然全都做到。

  从哪里做?佛法里面教导我们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做,所以三皈、五戒、十善是根本的根本。三皈是总纲领、总原则,皈依佛,佛是什么?佛是觉,皈是回头。我们不觉,迷了,迷而不觉,佛教导我们皈依佛。这个佛,诸位一定要知道,自性佛,不是外面的佛,佛是自己!所以皈依要懂得皈依自性三宝,你是真皈依,不是皈依外面的。外面你要记住,大小乘经论里面佛都常说,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,心外求法那叫外道。你看学佛学了多少年变成外道,自己还不知道,外道就是心外求法,这个没有用,你功夫不会得力。要皈依自性三宝,自性觉就是自性佛,自性弥陀,自性释迦,自性毗卢遮那,这个道理要懂。释迦是什么?你要知道名号的含义,释迦是能仁,印度称释迦牟尼佛,翻成中国意思,释迦是仁慈的意思,对待一切众生能有仁慈的心,这叫释迦;牟尼是清净的意思,对待自己。对自己要清净,对别人要慈悲,清净、慈悲就是自性觉,就是自性佛,你看这个意思多好,你真的皈依释迦牟尼佛。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?这都是梵文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觉,无量觉。眼见色觉而不迷,耳闻声觉而不迷,鼻嗅香,舌尝味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够觉而不迷,叫皈依佛,这真的皈依。所以佛是自性觉。法是自性正,儒家讲「诚意正心」,这个正字里面意思就是诚意正心,真诚,正念,没有邪思,正而不邪,自性正。这是皈依法,皈依自性法宝,就是中国老祖宗所讲的「诚意正心」。皈依僧,僧也是自性僧宝,是什么?清净,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。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,时时刻刻保持清净,决定没有染污,什么叫染污?生烦恼就叫染污。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,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你在这上面起心动念就染污,分别执著是严重染污。僧的意思是不染,净而不染。七情是你动心,七情是什么?喜怒哀乐爱恶欲,那个欲就是五欲,我们起这个念头就染了,心就不清净。

  所以佛法修行,三皈依叫佛法僧三宝,觉正净是总原则、总纲领,用什么方法来修成?用十善、用戒律。十善也是戒律,是最根本的戒律,《十善业道经》上,佛讲得很清楚,从人天法到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,乃至无上菩提,都是依它做根本。十善我们怎么落实?我们用《弟子规》落实它,我们用《感应篇》来落实它,我们用古圣先贤,包括许多宗教创始的这些大师、大德们的教诲,总不外乎伦理的、道德的、因果的,这些教诲来落实。为什么?因为它们全部都是性德,都是自性自然流露的。记住,不是创作、不是发明,不是制作这些教条牵著我们鼻子走,不是的,我们这样想,我们就全错了。特别是佛门里面,这些大师、大德都已经做到无我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他怎么会牵著我们鼻子走?他怎么会干涉我们的行为?这些戒律、这些规矩,我们必须肯定、必须能体会到,它是我们自性性德的自然流露,你能体会到这个层次,你就欢喜接受,你就会依教奉行,天天拿这个标准来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。我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有没有罪过?戒律是标准,一展开都符合,欢喜,我今天做得不错。展开一看,许多应该做的没做,不应该做的都做了,违背性德,错了,自己要认错,要忏悔,忏悔是什么?改过,后不再造。无上菩提是佛证得的,正等正觉是菩萨证得的,正觉是阿罗汉证得的。菩萨以上可以称菩提,可是世尊在经典上,有的时候阿罗汉证得的也称菩提,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。我们要懂得这些意思,没有一个是不从持戒上修成的。

  凡夫迷失自性太久,佛菩萨、祖师大德常讲,无量劫我们在轮回里面循环打转,迷失自性太久太深,所以养成烦恼习气。这种烦恼习气,世间有些圣贤把它称之为禀性,也有道理。而在佛法里面,它不称禀性,它称为俱生烦恼,不是你这一生学的,是你前世带来的。俱生跟著你出生一起带来,过去生中的烦恼习气愈染愈深。要知道本性里头没有,习性里头有,这是属於过去生中的习性,贪瞋痴慢疑恶见是俱生烦恼。现前的烦恼,根尘相接触的时候,眼见色、耳闻声,顺著自己的意思就生欢喜心,诸位要知道,欢喜也是情执,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起瞋恚。欢喜起贪心,就贪,希望得到,不欢喜的希望离开,这是什么?这是造业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什么念头?分别执著,他就造业。造业就会有果报,为什么?果报是从心想生。你心地善、善良,善良是什么?善良的人不为自己,为别人。真正立志,觉悟了,我这一生到这世界来,不为自己,我要为众生服务,全心全力奉献给众生,这是菩萨行,不为自己。学佛的人为正法久住,为弘法利生,这是菩萨,这不是普通人。从哪里做起?从自己做起。自己从什么地方做起?从持戒、修定、开慧,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从这里做起。修戒定慧就是对付贪瞋痴,不是别人,自己的事情。贪瞋痴是无量劫来习染的恶习气,必须认真努力去修戒定慧,养成一个与自性性德相应的善法,把这些妄心里面不善的恶习气,把它淘汰得干干净净,这就成功了。

  『应当具足持净戒』,「应当」是劝勉我们,「具足」是圆满的,不是做一半,做到位还不行,得圆满到位,这个很重要。戒律清净了,心就清净,清净心起作用就生智慧,智慧能解决问题,能帮助自己提升灵性。诸位要记住,提升灵性要靠智慧,不再造罪业。没有智慧的人,你用的是妄心,也就是说烦恼习气当家做主,它叫你做恶业,不是叫你做善业。再看看下面一句,大师引用《梵网经》上的话:

  【梵网经云。微尘菩萨众。由是成正觉。】

  这个『是』就是戒律,遍法界虚空界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修菩萨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这个地方用『微尘』来形容,「微尘」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。由此可知,佛菩萨多,太多太多了,他们能成菩萨、能成佛果,靠什么?靠戒律。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,靠《弟子规》,靠《感应篇》,靠《十善业》,我们决定不能轻视。大家在一块共修修什么?就修这个,生活在一起,天天在一起,历事炼心。特别在人事环境里面,大家在一块相处,修清净心,学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这是总纲领。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。十善业一展开,你看看前面大师告诉我们,「大乘八万,小乘三千」,小乘人讲三千威仪,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,从哪里来的?都是从十善业道来的。十善业道归纳起来十条,展开八万四千,再展开无量无边,十善全包了。修行行门里面抓到这个纲领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我们再看,底下引用《起信论》:

  【起信论云。以知法性体无毁禁。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。】

  『以知』,这个「以」跟已经的意思相通。我们在经教里面听到佛菩萨的教诲,知道法性是圆满的,法性就是本性,就是自性。菩萨成佛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见的什么性?就是见的法性。真正知道『性体无毁禁』,「毁」就是毁犯,「禁」就是禁戒,法性体里面有没有?没有。这两个字也可以代表法性里面没有丝毫染污,没有丝毫过失,找不到,没有丝毫缺陷,它是圆满的。惠能大师见性了,告诉我们,「自性本自具足」,本自具足就是大圆满,这里头没有一丝毫不善。所以菩萨『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』,「尸」是尸罗,印度话翻成中文就是持戒。梵语「檀那」,中文翻成布施;梵语「尸罗」,中文翻成持戒。所以持戒是随顺法性,好!随顺性德。下面具体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:

  【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。】

  法性里头没有『杀』的念头,也没有杀的这种行为,自性里头不杀,自性里头没有『盗』,自性里头没有『淫』,自性里头没有『妄语』。这四条叫四根本大戒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是根本戒,性德里头没有。

  【远离贪瞋欺诈谄曲邪见。】

  这四条自性里也没有,我们现在有,这是从哪里来的?杀盗淫妄、贪瞋痴慢从哪来的?习性,不是本性,本性里没有,习性里头有。这个东西要舍掉,你要不舍掉它,它是障碍你修行证果的关卡。你为什么不能够修行证果?根本原因在此地,所以修行人必须要把它放下。放下有困难吗?没困难。困难在什么地方?困难在你没觉悟,你不了解事实真相。了解事实真相是本性本善,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什么是本善?没有这些东西叫本善,有这些东西就不善。底下这四桩事情都属於贪瞋痴的,讲一个『贪』,讲一个『瞋』,『欺诈、谄曲』,欺诈是欺骗人,这里头有贪、有瞋;谄媚,委屈自己巴结别人,这里头有贪瞋痴。『邪见』就是愚痴,这个自性里头没有,必须要知道,都是习性,无始劫来在六道里头染的这些习气。一定要知道我们过去生中在天上生活过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我们都住过,说不定也做过天王;往下去看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我们也去过。不但去过,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我们细心想想佛的话,是真的不是假的,只要你在六道,没出离六道,你肯定是在下三道住的时间久,上三道住的时间很短。

  这话我们想想真有道理,为什么?看看我们这一天当中,从早到晚,你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,不就明白了吗?善念多感应三善道,恶念多就是三恶道。起心动念,待人接物,想想自己念头。什么是恶念?自私自利就是恶念,自私自利一定牵连著损人利己,他就造恶业了。特别是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诸位拿来一对照,我们马上就能发现,这是找个标准。没有标准,我们愚痴,我们没有办法见到自己的过失;有标准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哪些我触犯了,明了之后要改、要忏悔,再小的动物都不能杀害,蚊虫蚂蚁不可以杀害。我们也曾经做过蚊虫蚂蚁,业报,不但不能杀害,对它还尊敬。我们对於一切众生,起一个念头,占他一点小便宜,这个念头是什么?这个念头是盗,盗心不能有。人生在世间规规矩矩、老老实实,我们念佛才能生净土。如果还有这些邪念,还有这些不善的心行,佛号念得再好,极乐世界没分。为什么?佛在《弥陀经》上讲得很好,那个世界里面的居民都是上善之人,「皆是上善俱会一处」。那个一处是极乐世界,我们不是上善,你怎么能去得了?佛号念得再多,我们的心行不善就去不了。我们的心行善决定得生,心行善是什么?心里没有这些东西,杀盗淫妄没有,不但没有这个行为,念头都没有,「贪瞋、欺诈、谄曲、邪见」也没有,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。下面这几句说得好:

  【亦应远离愦闹。少欲知足。】

  繁华的地方、热闹的地方要知道离开,为什么?那个地方磁场不好,不清净。我们自己没有功力、没有定力,常常在这些地方,你能不造业吗?现在在这个时代,科技发达,信息便捷,交通便捷,佛经上讲的「阿兰若」,在现在几乎找不到。深山里面电视、网路都能收到,这里面的内容跟此地讲的愦闹是ㄧ个意思。所以真正修行人不需要知道世间这些事,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,「知事少时烦恼少,识人多处是非多」。远离是什么意思?少烦少恼。『远离愦闹,少欲知足』,热闹的场所,修行人要知道远离,为什么?这些磁场不好,我们自己定功不够,肯定要被染污。佛经里面常说的「阿兰若处」,现在这个世间找不到,为什么?科技发达,交通方便,旅游的人也太多。由於媒体的进步,卫星、网路,高山、深山里面都不例外,真正修道人要想得个清净修行的处所,你不能不知道,要远离。从前寺院丛林都建在深山里面,朝山的人从山下走到道场,要走一、二天才能走到,这上山没有车、没有电话、没有电视,也没有报纸杂志,所以他心得清净。现在困难,寺院丛林都有电视、都有网路,能收看到卫星电视,公路开上去,甚至於还有缆车,上山非常方便。这对於修行人来讲是个可悲的事情,他接受染污的缘统统具足。

  我们想到印光老法师,他给我们的教诲,愈想愈有道理。深山建个小茅蓬,不要开马路,甚至於电灯都不需要,电话就更不必了,那是真正佛门修行的小道场,人数不要多,十几个人。我们看到早年觉明妙行菩萨,在《西方确指》里面告诉我们,他们的小道场总共就十二个人,在一起念佛,十二个人统统成就,还得了吗?圆满功德。我们知道的,净宗初祖慧远大师的道场,是东晋时代在江西庐山,他在山上建个念佛堂,以虎溪为界,进去的人不下山,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,个个成就,净宗第一道场。我们现在生在乱世,福报比不上祖师,印祖告诉我们,二十个人可以了,小道场,真成就。放下万缘,「少欲知足」,只要生活能过得去就行,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,这才能够一心向道。

  【乃至小罪心生大怖。】

  对『小罪』都犯得这么重,小罪是指什么?指起心动念,并没有行为。一个不善的念头起来,心里就很恐怖,为什么?一切法从心想生。所以学佛的人,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,不起一个恶念,对自己、对众生不起恶念。小小戒都得要看重,绝不能听一般人说小小戒可舍,没有什么关系,你把四重戒做好就不错。真正修道人,希望自己身心能够达到纯净纯善,小戒、小罪累积起来就是大罪,破戒了,果报不堪设想,所以常常有恐怖的感觉。

  【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。】

  佛所制定的戒律,实际上就是佛陀在世日常生活的行谊,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、就是威仪。小戒、小罪多半是讲威仪的,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想做到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你要给别人做个好样子,你就不能有缺陷,你要做得圆满,你要做到尽善尽美,要用这个做标准,要有真智慧,戒律才能做得圆满。日常生活当中,真正在深山修行好修;如果在都市弘法利生,你接触的面很广,接触的人很复杂,那你要应付得面面周到,这是大学问,这是真智慧,叫通权达变。所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,有开遮持犯,为了接引众生,为了成就众生,有时候戒有开缘,接引方便。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,戒律该开的时候开,该禁的时候禁,该禁的时候决定不许可开,该开的时候它不许你禁。这里头有个原则,开缘绝对是利益众生。经里面举例子,比丘在行路的当中,遇到猎人,猎人要杀一个兔子,看到一个兔子,走到三叉路口,不晓得跑到哪里去,你看到了,猎人问你「有没有看到兔子?」看到了。「它跑到哪里去?」这时候你得打妄语,你不打妄语,那个兔子要被杀,猎人也犯了杀戒。你指他一个错误的方向,那边去,找不到。这个妄语是什么?救了兔子的生命也救了猎人,虽然他起心动念杀生,他没有能够杀到,罪就轻了,这是利益众生。你不能说我要持戒,我不能妄语,我看到兔子往哪里跑,我一定要告诉他,那猎人把它追杀。这叫开缘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所以佛家戒律是活活泼泼的,没有一条是死的,你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持戒才灵活,不是一个呆板的。

  【常护讥嫌。不令众生妄起过罪。】

  这句非常重要,『常』是经常,要爱护,避免一切人讥讽嫌疑,这是很难做得到,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。目的是『不令众生妄起过罪』,都是为众生想的,免得众生犯过错而造作罪业。可是在现前的社会,时时刻刻要想著,我给大众做个好样子,好样子是规规矩矩,要从根本著手,根本是什么?是《感应篇》,是《弟子规》。《感应篇》是道家的,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,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,不可以有门户之见。儒释道在中国两千年已经融合成一体,虽然有儒释道三家,你到哪里去找一个纯儒,他没有学道、没有学佛?找不到!儒生都读佛经,都看老庄;换句话说,他学道、学佛。佛门弟子别说在家,出家的他有没有念四书五经?念!蕅益大师还给《四书》做注解,给老庄做注解,和尚学道也学儒。道教的道长、道士他看不看佛经?看。看不看四书五经?也看。所以你一定要清楚,儒释道分不开,有儒释道的名,要找一个纯儒、纯道找不到,统统在一起学习这是事实。我们在中国大陆看到一块古碑,这个碑在少林寺,这个拓片我们印了很多,「三教九流混元图赞」,我们很多同修都看过。有人告诉我,这一块碑是唐肃宗时代留下来,唐肃宗是唐明皇的儿子,距离我们现在至少有一千四百年。一千四百年前那个时候的人立下这块碑,就说明三教九流是一家。它当中画的像,人像,你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,从两面看,一边是老子,一边是孔子,三个面孔合成一个,手上拿著一张纸,那张纸上写的是九流,九流是学派,三教九流是ㄧ家。现在人讲多元文化,在中国这是证据,一千四百年前,前人就提倡,真的是ㄧ家。

  特别是《华严经》里面说的,《华严经》给我们讲整个宇宙是一体,比一家还要亲密,是ㄧ个自己,自体。宇宙从哪来的?生命从哪来的?我从哪来的?自性变现的,自性是ㄧ个。所以佛经里面常常把它比喻作大海,叫性海,芸芸众生是什么?海水里面起的泡沫。泡沫一个一个的,有没有离开大海?没离开大海。破了原来就是大海,没有破的时候还是大海,因为你分别执著,你迷了,你忘了,以为你跟大海是两桩事情,实际上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。所以多元文化是正确的。现在这个社会,也有不少人真正觉悟,要想化解冲突,恢复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,一定要有地球村的观念,世界文化是ㄧ家的概念。我们最近十年都在宣扬这个理念,也收到很好的效果,还得要普及。我们还特地编一本书,《世界宗教是ㄧ家》,比「三教九流混元图」更进了一步。我们把许多宗教的经典,里面一些经文,有关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的,这些部分把它抄在一起,读经一起读。才看到许许多多宗教典籍里面,他们的教主教他们的信徒,教一切众生几乎都是相同的,所以我们读自己的经典也读其他宗教经典。我们对释迦牟尼佛尊敬,对所有宗教的创教人都同样的尊敬,他们的教诲,我们同样的学习。这样一来,宗教、宗教之间矛盾化解,对立化解,宗教与宗教都能做到和睦相处,平等对待,才能带给这个社会安定和平。而化解冲突,安定和平,可以说是每一个宗教里面都提倡、都重视。所以这是ㄧ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、一个理想,要我们每个信仰宗教的人,来完成教主的教诲,来实践教主的愿望。

  所以对於「常护讥嫌」不能不放在心上,不能不留意,尽可能避免一般人的误会。所以经教不能不讲清楚,不能不讲明白,这个重要!应该要利用现在高科技,网际网路、卫星电视以及光碟的流通,帮助社会一般大众化解对宗教的误会,也帮助他们、接引他们学习宗教的经典,信、不信没有关系,能够接触、能够读诵,好事情。我在最初没有宗教信仰,但是我喜欢看这些书,里面很多教训,我读了之后生恭敬心,我赞叹、我仰慕,虽然我不是那个宗教的信徒,可是我已经在学习。

  【用此威仪住持。以化众生也。】

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。下面大师设了两个问答,帮助我们深解义趣。

  【问。准上文所说。】

  这个『准』就是依照前面你所讲的。

  【真如一相。佛体无二。具足一切功德者。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。】

  『真如一相,佛体无二,具足一切功德』,是前面三大段所说的,显一体里面所说的,一体是一个清净圆明体,起二用、示三遍这里面讲得清楚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要威仪,还要持戒、修行?这个问得好。我想像这样的疑问肯定有许多人都有,所以这个解答得很好。

  【答。譬如大摩尼宝。体性明净。】

  『摩尼』是梵语,我们现在所讲的宝石,宝石里面大家都知道最名贵的是金刚钻,钻石。「摩尼宝」是泛指一切宝石,这个宝石『体性明净』,光明、干净,一尘不染,这就是比喻「真如、佛体」。「明净」就是比喻具足一切功德,这讲自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这个佛性确实是光明、清净。能大师开悟之后,他告诉我们自性是清净的,自性是不生不灭的,自性是具足万法的,能生万法。

  【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。】

  虽然这个宝石,宝石上面有很多的染污,它在矿石里面,埋在深山里头。得有明白人把它开采出来,把上面的染污除掉,这些『粗秽之垢』把它除掉,宝石就现前。这是ㄧ般人都知道的,宝石都要经过冶炼的程序,它才能放光,呈现出它的价值。下面说:

  【若人唯念宝性。不以种种磨治。终不得净。】

  这个话好懂,如果我们拿到这块矿石,这矿石里有宝,有钻石,如果不能够把它冶炼,这钻石你得不到。必须经过冶炼,得『种种磨治』,你才能够得到受用。这上面都是讲的比喻,下面则是法说。

  【真如之法。体性空净。久被无明烦恼垢染。若人唯念真如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。终无净时。准此义故。理须持戒也。】

  这问为什么要持戒?道理就说出来。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的自性是真的,这称为『真如』。「真如」的体性是空的、是清净的。能大师见性,告诉我们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清净就是空,为什么?它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。世尊在经典里面,给我们所描绘的,它是一片光明,所以经里面讲「大光明藏」。净土宗讲的四佛土,四种佛土,自性是常寂光净土,常寂光里面什么都没有,自性的性体。虽然没有,它能生万法,为什么能生?遇到缘就能生。缘是什么?一念不觉就现相,一念不觉也叫做根本无明,无始无明。无始不是说找不到开头,不是这个意思,无始是说它根本就没有开始。这个话讲得很抽象,很难懂,为什么说它没有开始?它速度太快,我们还没有发觉它生,它已经灭,已经不存在。真的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这个生灭的速度,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一念就是ㄧ个生灭,这一弹指里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。百千是单位,一百个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乘十万,我们把它算一算,三百二十兆个念头。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念头,所以佛讲它不生不灭;如果真的没有生灭,讲不生灭那毫无意义。生灭就是不生灭,不生灭就是生灭,速度太快。弥勒菩萨说得很清楚,这个念头太微细了,不但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觉察到,阿罗汉、辟支佛也觉察不到,八地菩萨才觉察到,就是那么深的定功才能看到生灭的现象。实际上就是大乘教常讲的阿赖耶,阿赖耶的活动,业相、转相、境界相,你看这又变成三个。这个意思诸位要听懂,一弹指三百二十兆的生灭,这里面又有三个现象,生灭是个现象,转相、境界相,这速度多快,这是诸法实相。这种诸法实相,如果我们要不认真的修行,你怎么能见到?见不到。光念不行,要真修,要修定,定怎么修法?要持戒,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慧,你就能见到,见到事实真相。可见得佛法是高深的科学、高深的哲学,事上讲是科学,理上讲是哲学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