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五十五集) 2009/6/26 台湾高雄 档名:12-047-005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十一面第三行从第二段看起,第二个小段:
【二者。威仪住持有则德。】
贤首国师这篇文章第四段是讲行四德。前面三段是高等的科学、哲学,确实我们看到之后是非常稀有。今天科学、哲学里面不能解决的问题,大师依《华严经》都把它说清楚、说明白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白之后,我们在这一期生命过程当中,怎么过日子、怎么生活,这是回到眼前。所以给我们讲行四德,这四德是中国古人所讲的道德的根本,这四条完全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第一条我们学过,「随缘妙用」,随缘容易懂,自性随缘,说自性随缘比较难懂,我们平常说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好懂。其实从深到浅无不是随缘,问题在妙用。随缘又随顺性德就是妙用,随缘如果违背性德那就不妙。我们也说得很具体,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,你看给我们讲的十善、五戒,这是很浅的,但是它跟性德相应,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要随顺道德。在中国人讲的伦理、道德,那就是妙用。把它养成一种习惯,渐渐的把我们过去、今生一些不良的习气、不良的嗜好,完全离开、放下,把它消化掉,这样就是佛菩萨、就是圣贤人。
接著今天这第二段,教给我们一些标准,就说随缘妙用里面的标准,怎么样才适合於妙用,跟佛菩萨一样,佛菩萨完全明心见性,所以他是自然的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在日常生活所表现的行住坐卧,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。释迦佛是不是有意这样做?不是的,他本来就是这样的,那叫妙用。换句话说,我们本来也是这样的,本性本善,从本性本善流露出来的行为,就是道德、就是妙用。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,为什么与本善相违背,变成不善?这就是我们迷失了自性。怎么迷失?我们起心动念了,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知不觉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还罢了,起心动念是像水一样微波不算很严重,从起心动念又起了分别执著,这个麻烦大了,时间久了养成习气,分别执著就当了家。分别执著是什么?分别心、执著心,这种心当家了。诸佛菩萨呢?诸佛菩萨是无分别心、无执著心,所以他永远是本善,是本性本善的流露。我们现在变成本性本善不见了,没办法觉察得出来,而是分别执著在起作用,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末那识是执著,所以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。不但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众生是这样的,还包括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没转识成智,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起用。但是四圣法界是受过佛菩萨教诲的薰陶,他们起作用都向善的这方面,恶的习气都淘汰掉、都放下。譬如放下执著,执著是见思烦恼,我们讲见思烦恼断了,他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,跟我们的境界大不同,他的心比我们清净。我们比不上他,我们还有严重的贪瞋痴慢,还有严重的我执、有严重的成见,於是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执著,跟自性愈去愈远,这叫凡夫。所以佛菩萨慈悲,圣贤人无私,他们晓得,这就伦理上的关系,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。
我昨天在台北也跟一些朋友们谈到,我想我们从前念《百家姓》,小时候以前私塾童蒙念《百家姓》、念《千字文》。《百家姓》里面有四百多个姓氏,我相信这四百多个姓氏决定都是黄帝子孙,一个家族绵延了四千五百年,人口是愈来愈多,一家人。一家人如果不团结,不能够和睦相处、相亲相爱,为了一点小事还在争名逐利,互相的毁谤,你说老祖宗看到不天天流眼泪!我们怎么对得起祖宗?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?时间久远忘掉了,我们只能够记得父母亲、祖父母亲,曾祖父都不记得,高祖父以上忘得一干二净,哪里晓得现在这是整个汉族,四百多个姓肯定是一家,炎黄世胄,这是从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上来说。如果从佛法来讲,范围更大,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,为什么?都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。明心见性这叫成佛,成佛对於这些事实真相,就完全清楚、明白,他知道。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,不但对娑婆世界十法界众生,对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,决定没有分别心,一视同仁,知道我们是共同一个自性。用现在的话说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自性,佛家讲的真如本性。所以他们的性德流露出来是究竟圆满大慈大悲,众生有感,立刻就有应,决定没有等待的。像小孩遇到麻烦他叫妈妈,你看他一叫,妈妈立刻就到。我们现在迷失自性的众生,在六道里头受苦受难,所以我们有感,诸佛如来就有应。
为我们这些烦恼习气很重的人、很深的人,制定许多规矩。这规矩里面也有总的原理原则上讲的,像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的,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这是『威仪住持有则德』。你做个人很像一个人,这个人的思想见解、言行举止与性德相应,这是我们把这个定位掌握到,然后从这个定位不断向上提升。人道,从人道提升到天道,天有二十八层,不断向上提升,二十八层再上去就出离轮回。轮回是一个数,我们讲定数,它是有数量的,超越轮回就出了数,不在数之内,不在轮回之内,就超越了,佛法叫圣人。虽然不是大圣,在佛法称小圣,小乘圣人,很难得!再往上提升,提升到缘觉,提升到菩萨,提升到佛,这十法界里面的佛。佛还没有出十法界,为什么?他起心动念没放下。如果根尘相接,六根接触到六尘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就超越十法界。不起心、不动念叫破根本无明,起心动念就是叫根本无明,也叫无始无明,这个破了,破了之后十法界就没有了。诸位要知道,我们讲十法界,我们讲六道、讲三途,现在科学家讲什么?那是不同维次的空间。这个空间维次怎么突破?现在科学家还没找到方法,还不知道。可是在佛法里面、在宗教里面,古老的宗教真的他们有方法,他们用禅定,不是用科学仪器,突破六道空间维次,很多宗教都有。不但佛教有,中国道教也有,他们懂得静坐、修禅,让心定下来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,心定像水一样,没有染污、没有波动,它就恢复照的作用,水像一面镜子它就能照,那个照就把空间维次突破。所以他往上看他能看到天道,看他定功的深浅,定功深的能够看到色界天,甚至於看到无色界天;定功差一点的人,他能看到欲界天。欲界天也有六层,而四王天跟忉利天距离我们比较近,稍稍有一点定功都能够看到。最容易看到的是鬼道,那个空间很容易突破,稍稍有一点定功就能突破,你就能看到,所以这些东西真有,它不是假的。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实验,你把心静下来,少烦少恼,尽量把分别执著降低,能够摄心一处。一般人的修行,应该在一年的时间可以能做到,你就能证明这个东西是真的、是假的。
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有一位同参跟我同年,我们也是师兄弟,明演法师,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的,我也在那地方出家的。他喜欢神通,我在台中学讲经,他笑我,他说:你学讲经,不错,讲经很辛苦,未必人肯听,听了人家不相信。我说:那怎么办?他说:我去学密,学神通,我学到神通,我一现神通,别人不就相信了!逻辑好像是没有错。他真的去学神通,那个时候跟屈文六上师,在大溪他那里有个密宗道场,跟他学。学密一开头要拜十万,磕头,磕十万个大头,像西藏那种方式的,整个身体拜下去。它限定是有时间的,好像是半年还是十个月,差不多一天要拜三千拜,要磕十万个大头。这个人很老实,有毅力、有决心,他真干,在大溪住了一年他来找我,他说他现在能看到鬼道。他告诉我:晚上大概五点钟街上就有鬼走动。我们人看不到他,他也看不到人,人鬼杂居,是个不同维次的空间。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住在一块没有冲突?这身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们执著这是真的,就好像是有;如果不执著这个身,这个身是梦幻泡影,不是真的。鬼也是的,鬼他不执著人身,所以他对於人身没妨碍,但是鬼跟鬼有妨碍,因为他执著他那个身。所以障碍从哪里发生的?障碍是从执著里头发生,没有执著就没有障碍。这个道理以后我们慢慢的明白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来告诉我,大概晚上九点钟以后十点钟,街上鬼就很多,十二点的时候那就人潮挤都挤不动,到天快亮,四、五点钟的时候鬼渐渐少了,就很稀落。告诉我:他们的社会饮食起居跟人间相彷佛,唯一的差别就是鬼道里面永远好像在阴天,永远是阴天没有太阳,太阳、月亮、星星他们都见不到,永远在昏暗的环境里面。种类也很多,像《地藏经》上所讲的。我就说:「好,你修得不错,一年当中神通没有得到,鬼通你得到了。可是你看到鬼,我看不到,我还是不相信,你有什么方法叫我看到,我就相信。」他没有法子。所以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就不得。最初接触的时候看到还有一点害怕,以后久了就很平常。所以这种修法,当时我跟他接触,我觉得有一点不大对,为什么?他脸上带阴气,脸上不放光,脸上发黑。我到台中去,见到李老师,我把这个事情向李老师报告,老师说了一句话:各有因缘。他四十五岁,密没有修成,寿命到了,过世了。
我们同年,命运也相同,有人给我们算命,我们那时候师兄弟三个人,还有一个法融,法融也是跟他两个人一起去学密,四十五岁那年二月走的,明演是五月走的。我那年也应该要走,同年,寿命都是过不了四十五岁。我是七月在基隆大觉寺讲《楞严经》,讲了三分之一,《楞严经》十卷,讲了三卷得病,我就知道要走了。所以我拒绝吃药,拒绝看医生,我说:「医生跟药能治病,不能治命,人寿命到了,吃药打针没用处,你们帮助我念佛求往生。」念了一个月,身体慢慢就恢复健康,好了,所以我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好像过了二、三年,有一次我遇到甘珠活佛,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,我们很熟,常在一起,但出家之后就很少在一起。有一天遇到,他就告诉我:净空法师,我们在背后都议论你。我说:议论什么?他说:议论说你这个人很聪明,可惜短命又没有福报。我说:这个不必在背后,当面可以说,我很清楚,我知道我没有福报,知道我短命。他说:你这几年讲经弘法功德很大,你的命运转过来,不但你有福报,你的寿命很长。这他跟我说,说了第二年他老人家就过世,也走了。甘珠在密宗上师里面是个有德行的人,我很尊重他、很佩服他,他走了之后,在佛门里面确实是很大的损失。
所以我们真懂得了,也就无所求,学佛之后晓得人死是身死,灵性不灭。以后看到一些外国的这些书籍,讨论到轮回、灵魂这些主题。外国人也发现到,他说人确实没死,死是身体,灵魂没死,灵魂还会去投胎,带著这一生的业力,那就是佛家讲的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。晓得这些事情,我们做人对於思考问题就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。我们想到来生,想到来生我们就不能占人便宜,钱财上要占人便宜,来生还是要还债;也不敢吃众生肉,吃众生肉要还命,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,你吃它就等於吃自己,你这吃太多了,你得还到哪一辈子才能还完?真正明白这些事实真相,我们不会造恶业。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,真正能帮助我们,放下许许多多的邪见,邪知邪见你就肯放下,你不能不放下,你就真正能够依照古圣先贤、佛菩萨的戒律去过生活。看到这才真正是好的,是帮助我们生生世世向上提升,这就对了。如果我们与性德相违背的,你生生世世是往下堕落,那个日子不好过!人生在世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灵性,这是非常正确的,外国人讲的他们用科学的方法,有科学的证据,跟古圣先贤、跟佛法里面所讲的统统都相应。这文字里面讲的「威仪住持有则」,则是原则,有规矩。
【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。】
『行』是你走动,『住』是站著,坐下来、躺下来都要有规矩。我们生活当中总不外乎这四种威仪,坐有坐的相,站有站的相,卧有卧的相,总是要合乎规矩,合乎礼节。中国人讲礼节,佛法里面讲『威仪』,威仪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礼节,要有礼,要有节制,一定要遵守。
【大乘八万。小乘三千。为住持之楷模。整六和之紊绪。出三界之梯蹬。越苦海之迅航。】
这几句说得很好。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,它把底下那个数字省略掉,八万四千,小乘三千威仪,这都是属於规矩,你行住坐卧都有个样子。『八万、三千』,从哪里来的?就是十善业道。这十种,十善业道一展开,小乘里面就三千,大乘里头就八万四千。《华严经》上说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归纳起来给你讲几条,展开来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,所以说是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满娑婆」,那就不止八万四千。八万、三千,在佛教经典里面都有条文的,这一点都不假,不是随随便便说的一个数字。诸位要想了解,《佛学辞典》也可以查得到,《教乘法数》里面也给你列出来,你去看看一点都不假。由此可知,要是用这个原理原则,来看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,五伦、五常展开来会不会到三千?会不会有八万?一点都没错,你用佛的方法把它展开来,确确实实无量无边。我们在前面学过,贤首国师,世尊为众生说法,只念一个字「尘」,里面就能够周遍大千世界。一微尘里头出生无尽、含容空有,超过八万、超过三千;一微尘如是,一一尘亦然,也是这个样子。所以佛在教学里面只教导我们抓住纲领,这就行了。此地大乘、小乘,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我们要遵守。身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;口是不妄语、不两舌(妄语是欺骗人,两舌是挑拨是非)、不绮语(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)、不恶口(恶口是说话粗鲁,很难听,让人起反感);意地里面是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是十条。《十善业道经》,佛就是给我们讲这桩事情,这是佛法行持上的根本,也就是住持有则。住,我们今天讲,我们住在这个世间,随著我们的寿命,我们有五十年的寿命,那就是五十年的住持,六十年的寿命就六十年的住持,有一百年的寿命你就有一百年的住持。住持,你住在哪里?住在十善业道,这就对了。行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一定要变成自己的生活、变成自己的行为,也就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不能够离开它,这是修学圣贤大道的基础。
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,五伦,五伦是道,五伦讲关系,「父子、夫妇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」。我们生活在这世间,这个世间跟一切人相处总离不开这关系。父子、夫妇、兄弟这是一家人,这是家内;家的外面就有君臣、有朋友,四海之内皆朋友也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,黄帝创造文字就开始有记载,从黄帝一直到今天,历史的记载没有中断。维系了五千年社会的安定和平,确实这个家起了非常伟大的作用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齐就是整齐,这个家很有规矩,一点都不乱。从前的家现在人很难体会,我们中国人的家,在八年抗战,中日战争的时候打掉了,这是我们中国非常大的一个损失,惨痛的损失,家没有了,所谓家破人亡。在这之前是大家庭,我小时候,我十岁离开家乡,抗战前一年,那个时候我们农村里面还是大家庭,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。我小的时候我还能记得,我们住的那个围子就是一个村庄,姓宛的,跟我们有亲戚关系,这一家差不多将近有一百多人口,已经是衰了,家道兴旺的时候二、三百人。旺族,一个家庭有六、七百人,这是大家,它是个社会。
家有家道,家道就是伦常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这是家道,这是共同的。有家规,像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的编辑,是中国一般家庭家规里面共同要遵守的,不是哪一家,家家都要遵守的,把它选择出来编成一本书,这是每一家共同要遵守的,必修的。还有特别的,特别那就不列在这里面,特别多半什么?他们所学的不一样,他们所经营的事业不一样,依照他们需要订立的家规,这种家规多半在家谱里面。在从前我们有祠堂、有家谱,家谱是家庭历史,不止一千零八十字,差不多要加上一、二倍,有二、三千字的,这家规。有家学,家学就是家里面办的私塾,家学是以自己家里面的子弟为主,亲戚朋友的小孩也可以到这边来读书。在从前没有学校,每个家族自己办学;还有家业,你家里面经营的事业。所以从前养老育幼没有问题,父母或者福报不足,能力、学术不足,小孩生下来之后没办法教养,家族养你,他有家学;年岁大了,不但不担心衰老,家族养老。所以一个人出生下来之后,这一生为什么?就为家庭,一生为家庭,家庭养你,家庭照顾你,所以老的时候有天伦之乐。你看看你的晚辈,你子孙那一代几十人,真有天伦之乐。现在这都没有!所以从前那种真叫幸福美满的人生,在现在没法子。但是它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安定和平、长治久安,靠什么?靠中国人的道德,靠中国的家。家实践道德,把道德带动了,生活化了。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动乱,道德观念没有,家没有了,怎么能不乱?人活得很辛苦,人生在这个世间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,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这个事情。所以我想到就鼓励企业,希望企业能够把中国传统的家道精神继承下来。一个企业的老板就像从前的家长一样,要把员工都看成是自己的子弟,员工是我们的亲戚朋友、兄弟姊妹;员工的下一代他的儿女,是我们这个族群里面的子弟,下一代,我们要办子弟学校培养他;员工的老人,我们要办养老院养他们,员工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长一辈、上一辈,我们有养老的义务,养老育幼真正担负起来。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,从前这个大家庭是血缘、血统关系,现在企业是道义关系,一个企业是一家人,把中国五千年良好的家道再能复兴起来,会对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做出很大的贡献,也就是说团体是家庭。
我们在十几年前,应该有二十多年,在美国,那时候我想到做弥陀村,弥陀村是我们念佛的同修道友大家住在一起,变成一家人。我这个念头,好像是一九八二年,我第一次到美国,在旧金山做了几场讲演。场所是在美国的老人公寓,那个公寓是犹太人办的,办得很不错。它是一栋大楼,像公寓一样,一个单位是合我们台湾讲十五坪,一个单位里面有个卧房、有个小客厅、有厨房,还有个小阳台,这是退休的老人他们住在一起。它有四百多个单位,所以是个很大的老人公寓。这犹太人很聪明,它楼下的一层还是两层,他办个幼稚园、幼儿园,就让居住在公寓的这些老人他们的孙子,他们儿子不在一起住,自己有地方住。孙子,每天儿子媳妇上班,就把小孩送到这个幼稚园,小孩下课就会到祖母祖父的房门去敲敲,跟祖父祖母去玩玩,十分钟他就走了,他就上课去,所以他每天都能够跟儿子媳妇、孙子见见面。我看得很欢喜,我觉得这个老人公寓确实很好,很难得附设幼稚园。所以我就想起,因为在那边讲经,好像讲了六天,我就讲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该是这种方式,不要再建寺庙。就是像这样的老人公寓,让学佛的人统统住在一起,天天在一块学经教,天天在一起共修,弥陀村这个想法就从那里来的。但是想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搞成功,缘不足,要是有这么好的因缘,就是弥陀村居士林这种方法。要依印光大师所说的,他老人家告诉我们,在现前这个时代道场愈小愈好,住众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个人。为什么?生活来源容易,有三、四个得力的护法就能照顾,你不要向外去攀缘,心是定的,定下来才能办道。心常常往外面跑,把你的道业全破坏。这是祖师他的想法、他的教导,是非常有道理的,我们要是真正能遵守的话,同修少,各个都会有成就。这是我们心目当中所寻求的。
净宗成立之后,我们在行门,因为这是完全讲的行门,提出五个科目。第一个科目是「净业三福」,是释迦牟尼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为净宗同学说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,我们必须要遵守。无论在家、出家,无论是你自己个人修行,还是有同伴在一起共修,都必须要遵守。第一条四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。这条是做人的根本,你能够做到这个,你才像一个人!否则的话,你就不像人。孝亲尊师怎么做法?把这个一展开,给诸位说,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《弟子规》。把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具体的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这是基础的基础。底下一句「慈心不杀」,我把它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,里面给我们讲业因果报,「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,时辰一到,一切总报」,因果教育。末后一句「修十善业」,这是根本。所以佛经,我们一展开,你会看到「善男子善女人」,那个善是有标准,第一条做到就叫善男子善女人。「孝亲尊师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」,也就是我们讲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、落实《十善业道》,才是佛经里面讲的「善男子善女人」。具备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,你才能学佛。所以佛收弟子的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,你才能到佛门里面去拜老师,求授三皈,受三皈就是正式拜老师。
第二条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入佛门的条件,这都是属於小乘,小乘建立在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础上。我们能把三皈、戒律做好,一举一动都有威仪,再进一步提升就学大乘,所以第三条是大乘,大乘第一个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大乘头一个要发心,菩提心是什么?就是四弘誓愿,你要把心量拓开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你要能够包容,你不能说这个我喜欢他,我度他;那个我讨厌他,我才不度他,你就没有菩提心。发菩提心不能带条件的,众生无边誓愿度,哪些哪些众生我不度他,你还附这个条件吗?没这个道理。所以要平等心、清净心、慈悲心、真诚心,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,这才叫大乘,菩萨心肠。深信因果,我初学佛,我对於这一句就碰到障碍,为什么?那是菩萨,菩萨还深信因果,我就感到奇怪。如果这条它放在第一段里面,我一点都不稀奇,如果第一段讲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深信因果」,这个我一点没有问题,我觉得是应该的。前面两条都没写,摆在第三条我就不懂,这因果讲什么?我们讲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我们凡夫都知道,难道菩萨不知道吗?想了好几年才想通,这个因果是什么?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真的,这个因果很多菩萨不知道,这是什么?这是净土宗,念佛成佛,这个要深信不疑,你一生成就。你要不相信这个,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你去修修看,修哪个法门,一生都不能成就;唯独这个法门一生能够成佛,这个因果是太稀有了。尤其我们就想到,佛在经上说净宗法门知难行易,是难信之法,但是很容易修,所以叫深信,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功。「读诵大乘」。这三条十一句,十句都是属於自利,都是讲自己,自己成就之后要帮助别人,后面一句是帮助别人,「劝进行者」,这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,你要劝别人。没有相信的,要劝他信;已经信的,要劝他学经教,理解;已经明白,要劝他修行;已经修行,要劝他证果,决定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。这头一个,这都是属於威仪的指导原则,这很重要!佛接著后面讲,这三条是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」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有这些修行人成佛,都不离开这个原则,都是依照这个原则修行成就的。你说这多么重要,我们怎么能疏忽!所以净宗学会成立,我们把修行选了五个科目,这是第一个科目,最高指导原则。
第二个科目,我们净宗同学大家在一起,在一起一定要有规矩,没有规矩这个团体就乱,这个规矩我们遵守佛陀的教诲,修「六和敬」。这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能组成一个僧团,大家在一起共修,依照六和敬修行。如果我们台湾能够出现这么一个僧团,整个台湾人就有福报,为什么?六和敬的僧团是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,保护这个地方。有一个道场出现的话,诸佛菩萨、龙天善神都保佑这个地方,你说多难!六和,头一个「见和同解」,第二个「戒和同修」,见和同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建立共识。我们在一起学习的人,我们的想法、看法没有矛盾、没有冲突,才能真正和睦在一起。所以和敬,这第一条是根,如果我们看法、想法都不一样,就会有争论,一争论,和就破掉,不和了,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。见和同解建立在哪里?建立在经教上,我们天天学习经,天天研究佛陀的教诲,把我们自己的想法、看法放下,我们一切都依照佛的教诲,才能做得到,这是初学。到最高级的时候,那真的,高级什么?每个人都把我们的想法、看法统统放下,那就真的和,就真正和睦,随缘妙用。可是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,虽然研究经教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释方法,还要辩论,这都是很难避免的事情,所以这不能不知道。在净宗,我们方向、目标是相同,这就容易,方向,我们都是向西方极乐世界;目标,都是要亲近阿弥陀佛,同生极乐国。
「戒和同修」,这个戒基本的是十善,在家同修在一起,五戒、十善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这是一定要把它做到,你在这里才是一个佛门的僧团。严持戒律,把我们一些不好的习气、不好的习惯统统要改掉。现在人因为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,社会风气不好,总是看别人的过失,总是说别人的过失,看别人的过失,我们的心坏了。常讲良心、良心,你的心本来都是善良的,把别人的坏处统统放在自己心上,自己的良心就变成坏心。变成所有人坏心,你的良心是它的垃圾桶,全装那些坏东西,你就变坏了。你再说出来,你口造恶业,你怎么能修行?你没法子修。所以头一条,我们要学著,我们决定不看别人不善的,我们看别人善的,不看别人不善的,绝不把不善的东西放在自己心上,修行要从这里下手。天天改过,天天反省,天天自新,你就有进步。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学,我们孔老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讲,「三人行必有我师」。佛家经典里面讲得更清楚、讲得更多,三人行是什么?自己一个、一个善人、一个恶人。看到人家的善,想一想我有没有?我有,很好,要保持;我没有,要向他学习,善人是我的老师。看到恶人,我马上反省我有没有作恶,如果有,改过;如果没有,就警惕自己,不要犯他的错误。你想想看,善人是老师,恶人也是老师,於是我们感恩的心就生起来。我们对於善人感恩,对於恶人也感恩,因为他是我们一面镜子,我们自己有很多过失,自己不能够发现,看到他,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?立刻就发现。我们在一切众生要修平等心、修恭敬心、修感恩的心,这就对了。在生活方面一定要互相谦卑,懂得自己谦卑,尊重别人,生活在一起,天天见面都要这样。礼决定不能缺,决定不能衰,这才是个兴旺的样子。不能说天天见面,马虎一点算了,不可以,规规矩矩。在中国古时候儿女对父母晨昏定省,你天天要做,不能说每天这长远就可以省略一点,不可以,省掉之后这个家就要败,为什么?规矩废弛,这个家要衰要败,必须很认真的去做。所以互相尊重、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,这是团体。
底下有「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」。口业,《无量寿经》是把口业摆在第一位,这跟其他的经不一样,其他的经总是用身口意,《无量寿经》是说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第二才「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」,第三句「善护意业」,所以它是把身语意,语摆在第一,为什么?最容易犯的。要学不争、要学随顺,没有意见。可这里头要用真实智慧,小事情无伤大雅的不争,对我个人的事情,绝对不争,听到人家教诲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决定不争。如果是对团体的利益,这是要仗义、要争取的,不是为众人的事情不争,这必须要知道。「意和同悦」,住在一起天天见面,天天看到你的笑容,跟人见面没说话之先,先是满面笑容,那人生欢喜心。喜悦从哪里来的?喜悦从道心里面来的,从学习里头来的,真的喜悦。《论语》第一句话说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这我们就懂得,喜悦从哪里来的?喜悦从学习,把你所学的东西统统做到,那快乐。「利和同均」,真正做到利和同均,好多争论都没有了。凡是争论多半是利,争利!大家都能把利放下,心就平等,争论就没有了。所以三福之后,我们第二个科目就六和。
接著是三学、六度,最后是普贤十大愿王。「三学」是戒定慧,要懂得,因戒得定、因定开慧,佛法的修学是以智慧为目标,智慧从哪里来?从定来的,心清净就生智慧。戒就是规矩,一定要遵守规矩,你的心才定,才不会乱。所以学东西要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不能学杂、不能学乱,学杂、学乱了,你得到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。只有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得的是智慧,智慧能解决问题,智慧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。知识不同,知识许多问题解决不了,纵然解决会留下很多后遗症。所以中国古人教学是求智慧,佛法教学是把智慧定在修学的目标,就是为了开智慧。
「六度」,六波罗蜜。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舍、放下,得真放下。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种布施都要去做,时时刻刻都想著去做。而且布施的果德是愈施愈多,愈多愈要施,所以布施的意思是双重的。你施财得财富,现在人都喜欢发财,他不知道财是怎么发的;佛教给我们,你要发财你就修财布施,愈施愈多。财多了不是好事,赶快把它施掉,所以把那个得到的东西也要施掉。佛法里面讲舍得,舍是布施,布施后头有得,把那个得也要舍掉,你的身心才清净,你才得到真正的福报。愈施福报愈大,把你度化众生的事业扩大,普度众生,这就对了。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所以我们看到,老人晚年时候没有儿女照顾,生活贫苦,身体很可能就多病,这在人生一生当中是最痛苦的一个阶段。我们如何在现代这个社会把养老的事业做好,这是属於无畏布施。我们能够想到照顾老人,帮助老人度幸福美满快乐的晚年,这个福报比什么都大!这果报是健康长寿。现在养老是全世界一个社会问题,老人愈来愈多,年轻人,中国还比较好一点,现在学外国,外国年轻人是不养老人的,老人是国家去养他。国家要有这个能力才行,国家要没有这个能力的话,它也做不到。最早国家养老应该是从美国开始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,美国是世界上最强、最富的国家。所以美国人没有积蓄的观念,他老了国家养他,也只限於物质生活,缺乏精神生活。我参观许许多多的老人院,每到一个国家地区我都会去看,看了都很难过。许多老人行动不方便,肯定病很多,为什么?忧愁,甚至有怨恨、烦恼,这放不下。我们中国人讲坐吃等死,让我们真的有这种强烈的感触,怎样帮助老人解除这个困苦?所以我想到养老院应该变成学校,老人大学,让他天天去学习、去听课。课程讲什么?讲故事、讲历史,讲古代的东西,老人喜欢听。讲经典、讲宗教,带他念佛,带他祈祷,让他生活不会寂寞,天天还有事情干。所以要把老人院办成老人大学,办成老人文化交流中心,办成老人的艺术馆,让他们生活得很快乐,这很重要。再看看小孩也是令人担忧的一桩事情,现在儿童教育有问题,有严重问题,为什么?没有伦理的教育、没有道德的教育、没有因果的教育,这不得了。这事让我们想到下一代怎么办?问题可严重!这是今天社会的大问题。我们讲到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都包括在这个范围当中。
持戒,都是从自己做起。六度里面的「持戒」,实在讲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讲的、提到的,「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」,我们要做出一个榜样给社会大众看,都要从自己做起。戒律是规矩,把伦理、把道德、把因果做出来给别人看,自己做好了,你就影响一个家庭,一家学你。具体的就是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,身体力行!一家做好了,你就会影响你的亲朋好友、你的邻居,邻里乡党就产生影响。从什么地方做起?从谦卑做起,从和颜悦色做起,跟人一见面知道行礼,不要怕人笑。礼有节度,我常常在想四十岁以下的,我们行礼都应该九十度鞠躬礼,恭敬礼;四十到六十,四十五度;六十岁以上的十五度,年岁老了,老人弯腰比较困难!能做出一个好榜样,好,社会风气就改变。我前几年在汤池小镇做这个实验,统统是九十度的鞠躬,所以那个小镇人与人相见面都会敬礼。有很多人到那个地方看到这奇怪,好像在日本一样,日本人见面九十度鞠躬礼,从哪里学来的?其实日本是学中国的,学去之后他还保留到现在,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,我们中国反而把它忘掉。表示谦卑、表示尊重别人。要学著知足常乐,要认命,这很重要,这都属於因果上的,绝不妄求,把伦理道德做出来。中国伦理道德十二个字,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,做出来,在日常生活当中,在家庭、在你的工作岗位、在处事待人接物。我们要改变社会风气,要从自己本身做起,日久天长住在这个地方,我相信一个人真肯这样做,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你居住的小范围之内肯定产生影响,大家都会这么做。都市里面我们住公寓的多,平常虽然大家都关了门,可是在公共场所、在电梯里面,我们见到有人会不会打招呼?很多人不会。我们给他一鞠躬,问个好,不管他回不回,我们一直就这样做,就能感化人。我们居住在同一栋大楼里面,这也像一个村庄,你这里面有几十户人家,人人见面都那么和睦,磁场就不一样。这一栋大楼、一个公寓里面就是一个小村庄,只要有这么一个人带头干,各个将来都会受影响,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带头。
「忍辱」,这非常重要,忍辱就是忍耐,要有耐心,要能忍,能忍、能让,所以忍跟让常常也是连在一起,忍让。忍让提升是谦让、谦虚,再提升是礼让,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。大家在一块,为什么不能互相包容?就是不能忍,所以一定要学忍。中国古代特别是读书人,对辱看得很重,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,所谓「士可杀不可辱」,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,侮辱不可以。所以翻经的这些大德,你们把辱看得这么重,好,「忍辱」,就把这写上去,辱都能忍,就没有什么不能忍,全都能忍。所以梵文里面不是忍辱,就是忍耐的意思,特别对中国这个环境,翻译的时候选择这么一个字,这是翻经人的智慧。唯有忍才能精进,才能向上提升,所以古人讲「小不忍则乱大谋」。忍耐帮助你「精进」,精进才能帮助你得「禅定」,禅定才生智慧,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生。
最近有同参道友送一本书给我看,我在这几天时间就把它看完,王凤仪先生的《言行录》。这个人我知道,二、三十年前我就知道这个人,但是很少看到他的一些资料。他是清朝末年的人,民国初年,往生的时候是在民国初年,出生在同治年间,同治以后是光绪、宣统,民国元年的时候他四十八岁,他七十四岁走的。看了之后我非常受感动,这是一个农民,没有念过书,虽然没有念过书,他受过良好的教育。受良好的教育没念过书,好像听起来很矛盾,其实中国人讲受教育,跟念书是两回事情。中国在旧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学校,特别是妇女读书的人太少。古人讲「女子无才便是德」,这也是安慰妇女,因为她们读书的机会太少,但是有教育、有教养。这个教养是什么?中国人非常著重教养。从什么时候开始?从胎教开始,怀孕的时候就开始,父母要有很好的心情,你愉快、安定对胎儿影响很大,将来小孩出来,决定是个聪明的、有智慧、有德行。小孩出生,要知道他睁开眼睛他会看,他已经会听,他已经在学习、在模仿。所以跟他接近的那些大人,言谈举止都要端庄,所有一切不善的不能让他看见,不能让他听到,不能让他接触到,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,这真正叫扎根教育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《弟子规》不是给小孩念的,不是给小孩讲的,那是什么?那就是三岁之前,做父母、做大人的要把《弟子规》做出来给婴儿看,他到三岁的时候,《弟子规》里面那套东西全学会了,这个根了不起!中国古谚语里面讲「三岁看八十」,他到八十岁都不会变,你看这个根扎得多好。谁教他的?父母教的,特别是母亲,母亲能够在这上教小孩,那个母亲是圣母,你将来的小孩是圣贤。这个根扎下去之后,到五、六岁,聪明伶俐的五岁就上学,六岁上学是比较多,上学是老师做给学生看,跟父母一样,所以师徒如父子。老师是学生的榜样,是学生的典型,身教,他不是言教,老师大概带他到十三、四岁,这个根多重要!
老师那时候教书教句读,教他念,不讲解,教他背诵,为什么?智慧还没有开。这个时候,人的一生记忆力最强的时候,应该要记得的东西全部让他记住,这是中国的教学方法。古时候十三、四岁上太学,这国家立的学校,国家办的学校,进入这个学校里面完全是公费,国家来养你。那个地方的老师给你讲解,你过去所念的这些书、背诵的这些书,现在开始讲解。讲解的时候可以不要带书,学生都背过,老师也背过,说到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,大家都知道。你说中国人不科学,中国人非常科学,古时候的书籍一行二十个字,一面十行,无论哪一家,那时候刻版印书统统是一样的。不管是哪一家出版的,你问几页几行,统统是一样的,这个方便,对於教学带来特别的方便。不像现在每一家印的书,页数、行数不一样,这有了困难。中国几千年都是这样的,这是个好的传统,应该要保留。所以老师不带书,学生也不带书,念书快乐,老师带著学生,带著酒菜。学生服劳役,挑著担子,老师带著他游山玩水,走到哪里讲到哪里,快乐无比,所以读书乐!哪有像现在念书这么苦,你看小学生背的书包,我有一天在电梯里面看到一个学生,我把他那个包提一提,可怜,这个人不能当,下次不可以到这世间来。小的时候就背这么大的一个包,背这么重的,多苦!好在我过去上学,书包只有三本书,书包很轻,没有这么重。太辛苦、太可怜!我们那时候念书有的时候书不带回家,书桌抽屉可以放书,上完课就放在书桌底下,就不带回去;现在不行,这么大的书包,好累,真辛苦。从前读书乐。学生听老师讲,讲完之后跟老师讨论,他真开智慧。你看小时候他都背,背诵的时候,聪明、记忆力强的至少背一百遍以上,他永远不会忘记;天资稍微差一点的要背两百遍,他一生不会忘记。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,随手拈来,不必要去查参考资料,古人真的会享受,懂得享受。不像现在,现在一般人要靠电脑,如果哪一天停电,一切都完了,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。这个大灾难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,肯定有那么一天,所有电脑都停机,都不能用。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危机重重,应当要有危机感。所以定生慧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十一面第三行从第二段看起,第二个小段:
【二者。威仪住持有则德。】
贤首国师这篇文章第四段是讲行四德。前面三段是高等的科学、哲学,确实我们看到之后是非常稀有。今天科学、哲学里面不能解决的问题,大师依《华严经》都把它说清楚、说明白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白之后,我们在这一期生命过程当中,怎么过日子、怎么生活,这是回到眼前。所以给我们讲行四德,这四德是中国古人所讲的道德的根本,这四条完全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第一条我们学过,「随缘妙用」,随缘容易懂,自性随缘,说自性随缘比较难懂,我们平常说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好懂。其实从深到浅无不是随缘,问题在妙用。随缘又随顺性德就是妙用,随缘如果违背性德那就不妙。我们也说得很具体,古圣先贤、诸佛菩萨,你看给我们讲的十善、五戒,这是很浅的,但是它跟性德相应,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要随顺道德。在中国人讲的伦理、道德,那就是妙用。把它养成一种习惯,渐渐的把我们过去、今生一些不良的习气、不良的嗜好,完全离开、放下,把它消化掉,这样就是佛菩萨、就是圣贤人。
接著今天这第二段,教给我们一些标准,就说随缘妙用里面的标准,怎么样才适合於妙用,跟佛菩萨一样,佛菩萨完全明心见性,所以他是自然的。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他在日常生活所表现的行住坐卧,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。释迦佛是不是有意这样做?不是的,他本来就是这样的,那叫妙用。换句话说,我们本来也是这样的,本性本善,从本性本善流露出来的行为,就是道德、就是妙用。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,为什么与本善相违背,变成不善?这就是我们迷失了自性。怎么迷失?我们起心动念了,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知不觉起心动念。起心动念还罢了,起心动念是像水一样微波不算很严重,从起心动念又起了分别执著,这个麻烦大了,时间久了养成习气,分别执著就当了家。分别执著是什么?分别心、执著心,这种心当家了。诸佛菩萨呢?诸佛菩萨是无分别心、无执著心,所以他永远是本善,是本性本善的流露。我们现在变成本性本善不见了,没办法觉察得出来,而是分别执著在起作用,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末那识是执著,所以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。不但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众生是这样的,还包括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十法界里面的佛,没转识成智,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起用。但是四圣法界是受过佛菩萨教诲的薰陶,他们起作用都向善的这方面,恶的习气都淘汰掉、都放下。譬如放下执著,执著是见思烦恼,我们讲见思烦恼断了,他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,跟我们的境界大不同,他的心比我们清净。我们比不上他,我们还有严重的贪瞋痴慢,还有严重的我执、有严重的成见,於是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执著,跟自性愈去愈远,这叫凡夫。所以佛菩萨慈悲,圣贤人无私,他们晓得,这就伦理上的关系,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。
我昨天在台北也跟一些朋友们谈到,我想我们从前念《百家姓》,小时候以前私塾童蒙念《百家姓》、念《千字文》。《百家姓》里面有四百多个姓氏,我相信这四百多个姓氏决定都是黄帝子孙,一个家族绵延了四千五百年,人口是愈来愈多,一家人。一家人如果不团结,不能够和睦相处、相亲相爱,为了一点小事还在争名逐利,互相的毁谤,你说老祖宗看到不天天流眼泪!我们怎么对得起祖宗?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?时间久远忘掉了,我们只能够记得父母亲、祖父母亲,曾祖父都不记得,高祖父以上忘得一干二净,哪里晓得现在这是整个汉族,四百多个姓肯定是一家,炎黄世胄,这是从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上来说。如果从佛法来讲,范围更大,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家,为什么?都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。明心见性这叫成佛,成佛对於这些事实真相,就完全清楚、明白,他知道。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,不但对娑婆世界十法界众生,对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,决定没有分别心,一视同仁,知道我们是共同一个自性。用现在的话说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自性,佛家讲的真如本性。所以他们的性德流露出来是究竟圆满大慈大悲,众生有感,立刻就有应,决定没有等待的。像小孩遇到麻烦他叫妈妈,你看他一叫,妈妈立刻就到。我们现在迷失自性的众生,在六道里头受苦受难,所以我们有感,诸佛如来就有应。
为我们这些烦恼习气很重的人、很深的人,制定许多规矩。这规矩里面也有总的原理原则上讲的,像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的,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这是『威仪住持有则德』。你做个人很像一个人,这个人的思想见解、言行举止与性德相应,这是我们把这个定位掌握到,然后从这个定位不断向上提升。人道,从人道提升到天道,天有二十八层,不断向上提升,二十八层再上去就出离轮回。轮回是一个数,我们讲定数,它是有数量的,超越轮回就出了数,不在数之内,不在轮回之内,就超越了,佛法叫圣人。虽然不是大圣,在佛法称小圣,小乘圣人,很难得!再往上提升,提升到缘觉,提升到菩萨,提升到佛,这十法界里面的佛。佛还没有出十法界,为什么?他起心动念没放下。如果根尘相接,六根接触到六尘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就超越十法界。不起心、不动念叫破根本无明,起心动念就是叫根本无明,也叫无始无明,这个破了,破了之后十法界就没有了。诸位要知道,我们讲十法界,我们讲六道、讲三途,现在科学家讲什么?那是不同维次的空间。这个空间维次怎么突破?现在科学家还没找到方法,还不知道。可是在佛法里面、在宗教里面,古老的宗教真的他们有方法,他们用禅定,不是用科学仪器,突破六道空间维次,很多宗教都有。不但佛教有,中国道教也有,他们懂得静坐、修禅,让心定下来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,心定像水一样,没有染污、没有波动,它就恢复照的作用,水像一面镜子它就能照,那个照就把空间维次突破。所以他往上看他能看到天道,看他定功的深浅,定功深的能够看到色界天,甚至於看到无色界天;定功差一点的人,他能看到欲界天。欲界天也有六层,而四王天跟忉利天距离我们比较近,稍稍有一点定功都能够看到。最容易看到的是鬼道,那个空间很容易突破,稍稍有一点定功就能突破,你就能看到,所以这些东西真有,它不是假的。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实验,你把心静下来,少烦少恼,尽量把分别执著降低,能够摄心一处。一般人的修行,应该在一年的时间可以能做到,你就能证明这个东西是真的、是假的。
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有一位同参跟我同年,我们也是师兄弟,明演法师,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的,我也在那地方出家的。他喜欢神通,我在台中学讲经,他笑我,他说:你学讲经,不错,讲经很辛苦,未必人肯听,听了人家不相信。我说:那怎么办?他说:我去学密,学神通,我学到神通,我一现神通,别人不就相信了!逻辑好像是没有错。他真的去学神通,那个时候跟屈文六上师,在大溪他那里有个密宗道场,跟他学。学密一开头要拜十万,磕头,磕十万个大头,像西藏那种方式的,整个身体拜下去。它限定是有时间的,好像是半年还是十个月,差不多一天要拜三千拜,要磕十万个大头。这个人很老实,有毅力、有决心,他真干,在大溪住了一年他来找我,他说他现在能看到鬼道。他告诉我:晚上大概五点钟街上就有鬼走动。我们人看不到他,他也看不到人,人鬼杂居,是个不同维次的空间。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住在一块没有冲突?这身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们执著这是真的,就好像是有;如果不执著这个身,这个身是梦幻泡影,不是真的。鬼也是的,鬼他不执著人身,所以他对於人身没妨碍,但是鬼跟鬼有妨碍,因为他执著他那个身。所以障碍从哪里发生的?障碍是从执著里头发生,没有执著就没有障碍。这个道理以后我们慢慢的明白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来告诉我,大概晚上九点钟以后十点钟,街上鬼就很多,十二点的时候那就人潮挤都挤不动,到天快亮,四、五点钟的时候鬼渐渐少了,就很稀落。告诉我:他们的社会饮食起居跟人间相彷佛,唯一的差别就是鬼道里面永远好像在阴天,永远是阴天没有太阳,太阳、月亮、星星他们都见不到,永远在昏暗的环境里面。种类也很多,像《地藏经》上所讲的。我就说:「好,你修得不错,一年当中神通没有得到,鬼通你得到了。可是你看到鬼,我看不到,我还是不相信,你有什么方法叫我看到,我就相信。」他没有法子。所以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就不得。最初接触的时候看到还有一点害怕,以后久了就很平常。所以这种修法,当时我跟他接触,我觉得有一点不大对,为什么?他脸上带阴气,脸上不放光,脸上发黑。我到台中去,见到李老师,我把这个事情向李老师报告,老师说了一句话:各有因缘。他四十五岁,密没有修成,寿命到了,过世了。
我们同年,命运也相同,有人给我们算命,我们那时候师兄弟三个人,还有一个法融,法融也是跟他两个人一起去学密,四十五岁那年二月走的,明演是五月走的。我那年也应该要走,同年,寿命都是过不了四十五岁。我是七月在基隆大觉寺讲《楞严经》,讲了三分之一,《楞严经》十卷,讲了三卷得病,我就知道要走了。所以我拒绝吃药,拒绝看医生,我说:「医生跟药能治病,不能治命,人寿命到了,吃药打针没用处,你们帮助我念佛求往生。」念了一个月,身体慢慢就恢复健康,好了,所以我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好像过了二、三年,有一次我遇到甘珠活佛,他也是章嘉大师的学生,我们很熟,常在一起,但出家之后就很少在一起。有一天遇到,他就告诉我:净空法师,我们在背后都议论你。我说:议论什么?他说:议论说你这个人很聪明,可惜短命又没有福报。我说:这个不必在背后,当面可以说,我很清楚,我知道我没有福报,知道我短命。他说:你这几年讲经弘法功德很大,你的命运转过来,不但你有福报,你的寿命很长。这他跟我说,说了第二年他老人家就过世,也走了。甘珠在密宗上师里面是个有德行的人,我很尊重他、很佩服他,他走了之后,在佛门里面确实是很大的损失。
所以我们真懂得了,也就无所求,学佛之后晓得人死是身死,灵性不灭。以后看到一些外国的这些书籍,讨论到轮回、灵魂这些主题。外国人也发现到,他说人确实没死,死是身体,灵魂没死,灵魂还会去投胎,带著这一生的业力,那就是佛家讲的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。晓得这些事情,我们做人对於思考问题就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。我们想到来生,想到来生我们就不能占人便宜,钱财上要占人便宜,来生还是要还债;也不敢吃众生肉,吃众生肉要还命,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,你吃它就等於吃自己,你这吃太多了,你得还到哪一辈子才能还完?真正明白这些事实真相,我们不会造恶业。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,真正能帮助我们,放下许许多多的邪见,邪知邪见你就肯放下,你不能不放下,你就真正能够依照古圣先贤、佛菩萨的戒律去过生活。看到这才真正是好的,是帮助我们生生世世向上提升,这就对了。如果我们与性德相违背的,你生生世世是往下堕落,那个日子不好过!人生在世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灵性,这是非常正确的,外国人讲的他们用科学的方法,有科学的证据,跟古圣先贤、跟佛法里面所讲的统统都相应。这文字里面讲的「威仪住持有则」,则是原则,有规矩。
【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。】
『行』是你走动,『住』是站著,坐下来、躺下来都要有规矩。我们生活当中总不外乎这四种威仪,坐有坐的相,站有站的相,卧有卧的相,总是要合乎规矩,合乎礼节。中国人讲礼节,佛法里面讲『威仪』,威仪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礼节,要有礼,要有节制,一定要遵守。
【大乘八万。小乘三千。为住持之楷模。整六和之紊绪。出三界之梯蹬。越苦海之迅航。】
这几句说得很好。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,它把底下那个数字省略掉,八万四千,小乘三千威仪,这都是属於规矩,你行住坐卧都有个样子。『八万、三千』,从哪里来的?就是十善业道。这十种,十善业道一展开,小乘里面就三千,大乘里头就八万四千。《华严经》上说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归纳起来给你讲几条,展开来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,所以说是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满娑婆」,那就不止八万四千。八万、三千,在佛教经典里面都有条文的,这一点都不假,不是随随便便说的一个数字。诸位要想了解,《佛学辞典》也可以查得到,《教乘法数》里面也给你列出来,你去看看一点都不假。由此可知,要是用这个原理原则,来看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,五伦、五常展开来会不会到三千?会不会有八万?一点都没错,你用佛的方法把它展开来,确确实实无量无边。我们在前面学过,贤首国师,世尊为众生说法,只念一个字「尘」,里面就能够周遍大千世界。一微尘里头出生无尽、含容空有,超过八万、超过三千;一微尘如是,一一尘亦然,也是这个样子。所以佛在教学里面只教导我们抓住纲领,这就行了。此地大乘、小乘,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我们要遵守。身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;口是不妄语、不两舌(妄语是欺骗人,两舌是挑拨是非)、不绮语(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)、不恶口(恶口是说话粗鲁,很难听,让人起反感);意地里面是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是十条。《十善业道经》,佛就是给我们讲这桩事情,这是佛法行持上的根本,也就是住持有则。住,我们今天讲,我们住在这个世间,随著我们的寿命,我们有五十年的寿命,那就是五十年的住持,六十年的寿命就六十年的住持,有一百年的寿命你就有一百年的住持。住持,你住在哪里?住在十善业道,这就对了。行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一定要变成自己的生活、变成自己的行为,也就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不能够离开它,这是修学圣贤大道的基础。
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,五伦,五伦是道,五伦讲关系,「父子、夫妇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」。我们生活在这世间,这个世间跟一切人相处总离不开这关系。父子、夫妇、兄弟这是一家人,这是家内;家的外面就有君臣、有朋友,四海之内皆朋友也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,黄帝创造文字就开始有记载,从黄帝一直到今天,历史的记载没有中断。维系了五千年社会的安定和平,确实这个家起了非常伟大的作用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齐就是整齐,这个家很有规矩,一点都不乱。从前的家现在人很难体会,我们中国人的家,在八年抗战,中日战争的时候打掉了,这是我们中国非常大的一个损失,惨痛的损失,家没有了,所谓家破人亡。在这之前是大家庭,我小时候,我十岁离开家乡,抗战前一年,那个时候我们农村里面还是大家庭,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。我小的时候我还能记得,我们住的那个围子就是一个村庄,姓宛的,跟我们有亲戚关系,这一家差不多将近有一百多人口,已经是衰了,家道兴旺的时候二、三百人。旺族,一个家庭有六、七百人,这是大家,它是个社会。
家有家道,家道就是伦常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这是家道,这是共同的。有家规,像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的编辑,是中国一般家庭家规里面共同要遵守的,不是哪一家,家家都要遵守的,把它选择出来编成一本书,这是每一家共同要遵守的,必修的。还有特别的,特别那就不列在这里面,特别多半什么?他们所学的不一样,他们所经营的事业不一样,依照他们需要订立的家规,这种家规多半在家谱里面。在从前我们有祠堂、有家谱,家谱是家庭历史,不止一千零八十字,差不多要加上一、二倍,有二、三千字的,这家规。有家学,家学就是家里面办的私塾,家学是以自己家里面的子弟为主,亲戚朋友的小孩也可以到这边来读书。在从前没有学校,每个家族自己办学;还有家业,你家里面经营的事业。所以从前养老育幼没有问题,父母或者福报不足,能力、学术不足,小孩生下来之后没办法教养,家族养你,他有家学;年岁大了,不但不担心衰老,家族养老。所以一个人出生下来之后,这一生为什么?就为家庭,一生为家庭,家庭养你,家庭照顾你,所以老的时候有天伦之乐。你看看你的晚辈,你子孙那一代几十人,真有天伦之乐。现在这都没有!所以从前那种真叫幸福美满的人生,在现在没法子。但是它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安定和平、长治久安,靠什么?靠中国人的道德,靠中国的家。家实践道德,把道德带动了,生活化了。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动乱,道德观念没有,家没有了,怎么能不乱?人活得很辛苦,人生在这个世间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,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这个事情。所以我想到就鼓励企业,希望企业能够把中国传统的家道精神继承下来。一个企业的老板就像从前的家长一样,要把员工都看成是自己的子弟,员工是我们的亲戚朋友、兄弟姊妹;员工的下一代他的儿女,是我们这个族群里面的子弟,下一代,我们要办子弟学校培养他;员工的老人,我们要办养老院养他们,员工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长一辈、上一辈,我们有养老的义务,养老育幼真正担负起来。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,从前这个大家庭是血缘、血统关系,现在企业是道义关系,一个企业是一家人,把中国五千年良好的家道再能复兴起来,会对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做出很大的贡献,也就是说团体是家庭。
我们在十几年前,应该有二十多年,在美国,那时候我想到做弥陀村,弥陀村是我们念佛的同修道友大家住在一起,变成一家人。我这个念头,好像是一九八二年,我第一次到美国,在旧金山做了几场讲演。场所是在美国的老人公寓,那个公寓是犹太人办的,办得很不错。它是一栋大楼,像公寓一样,一个单位是合我们台湾讲十五坪,一个单位里面有个卧房、有个小客厅、有厨房,还有个小阳台,这是退休的老人他们住在一起。它有四百多个单位,所以是个很大的老人公寓。这犹太人很聪明,它楼下的一层还是两层,他办个幼稚园、幼儿园,就让居住在公寓的这些老人他们的孙子,他们儿子不在一起住,自己有地方住。孙子,每天儿子媳妇上班,就把小孩送到这个幼稚园,小孩下课就会到祖母祖父的房门去敲敲,跟祖父祖母去玩玩,十分钟他就走了,他就上课去,所以他每天都能够跟儿子媳妇、孙子见见面。我看得很欢喜,我觉得这个老人公寓确实很好,很难得附设幼稚园。所以我就想起,因为在那边讲经,好像讲了六天,我就讲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该是这种方式,不要再建寺庙。就是像这样的老人公寓,让学佛的人统统住在一起,天天在一块学经教,天天在一起共修,弥陀村这个想法就从那里来的。但是想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搞成功,缘不足,要是有这么好的因缘,就是弥陀村居士林这种方法。要依印光大师所说的,他老人家告诉我们,在现前这个时代道场愈小愈好,住众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个人。为什么?生活来源容易,有三、四个得力的护法就能照顾,你不要向外去攀缘,心是定的,定下来才能办道。心常常往外面跑,把你的道业全破坏。这是祖师他的想法、他的教导,是非常有道理的,我们要是真正能遵守的话,同修少,各个都会有成就。这是我们心目当中所寻求的。
净宗成立之后,我们在行门,因为这是完全讲的行门,提出五个科目。第一个科目是「净业三福」,是释迦牟尼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为净宗同学说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,我们必须要遵守。无论在家、出家,无论是你自己个人修行,还是有同伴在一起共修,都必须要遵守。第一条四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。这条是做人的根本,你能够做到这个,你才像一个人!否则的话,你就不像人。孝亲尊师怎么做法?把这个一展开,给诸位说,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《弟子规》。把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具体的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这是基础的基础。底下一句「慈心不杀」,我把它落实在《太上感应篇》,里面给我们讲业因果报,「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,时辰一到,一切总报」,因果教育。末后一句「修十善业」,这是根本。所以佛经,我们一展开,你会看到「善男子善女人」,那个善是有标准,第一条做到就叫善男子善女人。「孝亲尊师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」,也就是我们讲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、落实《十善业道》,才是佛经里面讲的「善男子善女人」。具备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,你才能学佛。所以佛收弟子的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,你才能到佛门里面去拜老师,求授三皈,受三皈就是正式拜老师。
第二条,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是入佛门的条件,这都是属於小乘,小乘建立在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础上。我们能把三皈、戒律做好,一举一动都有威仪,再进一步提升就学大乘,所以第三条是大乘,大乘第一个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。大乘头一个要发心,菩提心是什么?就是四弘誓愿,你要把心量拓开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你要能够包容,你不能说这个我喜欢他,我度他;那个我讨厌他,我才不度他,你就没有菩提心。发菩提心不能带条件的,众生无边誓愿度,哪些哪些众生我不度他,你还附这个条件吗?没这个道理。所以要平等心、清净心、慈悲心、真诚心,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,这才叫大乘,菩萨心肠。深信因果,我初学佛,我对於这一句就碰到障碍,为什么?那是菩萨,菩萨还深信因果,我就感到奇怪。如果这条它放在第一段里面,我一点都不稀奇,如果第一段讲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深信因果」,这个我一点没有问题,我觉得是应该的。前面两条都没写,摆在第三条我就不懂,这因果讲什么?我们讲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我们凡夫都知道,难道菩萨不知道吗?想了好几年才想通,这个因果是什么?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真的,这个因果很多菩萨不知道,这是什么?这是净土宗,念佛成佛,这个要深信不疑,你一生成就。你要不相信这个,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你去修修看,修哪个法门,一生都不能成就;唯独这个法门一生能够成佛,这个因果是太稀有了。尤其我们就想到,佛在经上说净宗法门知难行易,是难信之法,但是很容易修,所以叫深信,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功。「读诵大乘」。这三条十一句,十句都是属於自利,都是讲自己,自己成就之后要帮助别人,后面一句是帮助别人,「劝进行者」,这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,你要劝别人。没有相信的,要劝他信;已经信的,要劝他学经教,理解;已经明白,要劝他修行;已经修行,要劝他证果,决定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。这头一个,这都是属於威仪的指导原则,这很重要!佛接著后面讲,这三条是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」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有这些修行人成佛,都不离开这个原则,都是依照这个原则修行成就的。你说这多么重要,我们怎么能疏忽!所以净宗学会成立,我们把修行选了五个科目,这是第一个科目,最高指导原则。
第二个科目,我们净宗同学大家在一起,在一起一定要有规矩,没有规矩这个团体就乱,这个规矩我们遵守佛陀的教诲,修「六和敬」。这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能组成一个僧团,大家在一起共修,依照六和敬修行。如果我们台湾能够出现这么一个僧团,整个台湾人就有福报,为什么?六和敬的僧团是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拥护,保护这个地方。有一个道场出现的话,诸佛菩萨、龙天善神都保佑这个地方,你说多难!六和,头一个「见和同解」,第二个「戒和同修」,见和同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建立共识。我们在一起学习的人,我们的想法、看法没有矛盾、没有冲突,才能真正和睦在一起。所以和敬,这第一条是根,如果我们看法、想法都不一样,就会有争论,一争论,和就破掉,不和了,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。见和同解建立在哪里?建立在经教上,我们天天学习经,天天研究佛陀的教诲,把我们自己的想法、看法放下,我们一切都依照佛的教诲,才能做得到,这是初学。到最高级的时候,那真的,高级什么?每个人都把我们的想法、看法统统放下,那就真的和,就真正和睦,随缘妙用。可是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,虽然研究经教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释方法,还要辩论,这都是很难避免的事情,所以这不能不知道。在净宗,我们方向、目标是相同,这就容易,方向,我们都是向西方极乐世界;目标,都是要亲近阿弥陀佛,同生极乐国。
「戒和同修」,这个戒基本的是十善,在家同修在一起,五戒、十善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这是一定要把它做到,你在这里才是一个佛门的僧团。严持戒律,把我们一些不好的习气、不好的习惯统统要改掉。现在人因为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,社会风气不好,总是看别人的过失,总是说别人的过失,看别人的过失,我们的心坏了。常讲良心、良心,你的心本来都是善良的,把别人的坏处统统放在自己心上,自己的良心就变成坏心。变成所有人坏心,你的良心是它的垃圾桶,全装那些坏东西,你就变坏了。你再说出来,你口造恶业,你怎么能修行?你没法子修。所以头一条,我们要学著,我们决定不看别人不善的,我们看别人善的,不看别人不善的,绝不把不善的东西放在自己心上,修行要从这里下手。天天改过,天天反省,天天自新,你就有进步。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学,我们孔老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讲,「三人行必有我师」。佛家经典里面讲得更清楚、讲得更多,三人行是什么?自己一个、一个善人、一个恶人。看到人家的善,想一想我有没有?我有,很好,要保持;我没有,要向他学习,善人是我的老师。看到恶人,我马上反省我有没有作恶,如果有,改过;如果没有,就警惕自己,不要犯他的错误。你想想看,善人是老师,恶人也是老师,於是我们感恩的心就生起来。我们对於善人感恩,对於恶人也感恩,因为他是我们一面镜子,我们自己有很多过失,自己不能够发现,看到他,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?立刻就发现。我们在一切众生要修平等心、修恭敬心、修感恩的心,这就对了。在生活方面一定要互相谦卑,懂得自己谦卑,尊重别人,生活在一起,天天见面都要这样。礼决定不能缺,决定不能衰,这才是个兴旺的样子。不能说天天见面,马虎一点算了,不可以,规规矩矩。在中国古时候儿女对父母晨昏定省,你天天要做,不能说每天这长远就可以省略一点,不可以,省掉之后这个家就要败,为什么?规矩废弛,这个家要衰要败,必须很认真的去做。所以互相尊重、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,这是团体。
底下有「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」。口业,《无量寿经》是把口业摆在第一位,这跟其他的经不一样,其他的经总是用身口意,《无量寿经》是说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第二才「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」,第三句「善护意业」,所以它是把身语意,语摆在第一,为什么?最容易犯的。要学不争、要学随顺,没有意见。可这里头要用真实智慧,小事情无伤大雅的不争,对我个人的事情,绝对不争,听到人家教诲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决定不争。如果是对团体的利益,这是要仗义、要争取的,不是为众人的事情不争,这必须要知道。「意和同悦」,住在一起天天见面,天天看到你的笑容,跟人见面没说话之先,先是满面笑容,那人生欢喜心。喜悦从哪里来的?喜悦从道心里面来的,从学习里头来的,真的喜悦。《论语》第一句话说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这我们就懂得,喜悦从哪里来的?喜悦从学习,把你所学的东西统统做到,那快乐。「利和同均」,真正做到利和同均,好多争论都没有了。凡是争论多半是利,争利!大家都能把利放下,心就平等,争论就没有了。所以三福之后,我们第二个科目就六和。
接著是三学、六度,最后是普贤十大愿王。「三学」是戒定慧,要懂得,因戒得定、因定开慧,佛法的修学是以智慧为目标,智慧从哪里来?从定来的,心清净就生智慧。戒就是规矩,一定要遵守规矩,你的心才定,才不会乱。所以学东西要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不能学杂、不能学乱,学杂、学乱了,你得到的是知识,不是智慧。只有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得的是智慧,智慧能解决问题,智慧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。知识不同,知识许多问题解决不了,纵然解决会留下很多后遗症。所以中国古人教学是求智慧,佛法教学是把智慧定在修学的目标,就是为了开智慧。
「六度」,六波罗蜜。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舍、放下,得真放下。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三种布施都要去做,时时刻刻都想著去做。而且布施的果德是愈施愈多,愈多愈要施,所以布施的意思是双重的。你施财得财富,现在人都喜欢发财,他不知道财是怎么发的;佛教给我们,你要发财你就修财布施,愈施愈多。财多了不是好事,赶快把它施掉,所以把那个得到的东西也要施掉。佛法里面讲舍得,舍是布施,布施后头有得,把那个得也要舍掉,你的身心才清净,你才得到真正的福报。愈施福报愈大,把你度化众生的事业扩大,普度众生,这就对了。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所以我们看到,老人晚年时候没有儿女照顾,生活贫苦,身体很可能就多病,这在人生一生当中是最痛苦的一个阶段。我们如何在现代这个社会把养老的事业做好,这是属於无畏布施。我们能够想到照顾老人,帮助老人度幸福美满快乐的晚年,这个福报比什么都大!这果报是健康长寿。现在养老是全世界一个社会问题,老人愈来愈多,年轻人,中国还比较好一点,现在学外国,外国年轻人是不养老人的,老人是国家去养他。国家要有这个能力才行,国家要没有这个能力的话,它也做不到。最早国家养老应该是从美国开始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,美国是世界上最强、最富的国家。所以美国人没有积蓄的观念,他老了国家养他,也只限於物质生活,缺乏精神生活。我参观许许多多的老人院,每到一个国家地区我都会去看,看了都很难过。许多老人行动不方便,肯定病很多,为什么?忧愁,甚至有怨恨、烦恼,这放不下。我们中国人讲坐吃等死,让我们真的有这种强烈的感触,怎样帮助老人解除这个困苦?所以我想到养老院应该变成学校,老人大学,让他天天去学习、去听课。课程讲什么?讲故事、讲历史,讲古代的东西,老人喜欢听。讲经典、讲宗教,带他念佛,带他祈祷,让他生活不会寂寞,天天还有事情干。所以要把老人院办成老人大学,办成老人文化交流中心,办成老人的艺术馆,让他们生活得很快乐,这很重要。再看看小孩也是令人担忧的一桩事情,现在儿童教育有问题,有严重问题,为什么?没有伦理的教育、没有道德的教育、没有因果的教育,这不得了。这事让我们想到下一代怎么办?问题可严重!这是今天社会的大问题。我们讲到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都包括在这个范围当中。
持戒,都是从自己做起。六度里面的「持戒」,实在讲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讲的、提到的,「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」,我们要做出一个榜样给社会大众看,都要从自己做起。戒律是规矩,把伦理、把道德、把因果做出来给别人看,自己做好了,你就影响一个家庭,一家学你。具体的就是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,身体力行!一家做好了,你就会影响你的亲朋好友、你的邻居,邻里乡党就产生影响。从什么地方做起?从谦卑做起,从和颜悦色做起,跟人一见面知道行礼,不要怕人笑。礼有节度,我常常在想四十岁以下的,我们行礼都应该九十度鞠躬礼,恭敬礼;四十到六十,四十五度;六十岁以上的十五度,年岁老了,老人弯腰比较困难!能做出一个好榜样,好,社会风气就改变。我前几年在汤池小镇做这个实验,统统是九十度的鞠躬,所以那个小镇人与人相见面都会敬礼。有很多人到那个地方看到这奇怪,好像在日本一样,日本人见面九十度鞠躬礼,从哪里学来的?其实日本是学中国的,学去之后他还保留到现在,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,我们中国反而把它忘掉。表示谦卑、表示尊重别人。要学著知足常乐,要认命,这很重要,这都属於因果上的,绝不妄求,把伦理道德做出来。中国伦理道德十二个字,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,做出来,在日常生活当中,在家庭、在你的工作岗位、在处事待人接物。我们要改变社会风气,要从自己本身做起,日久天长住在这个地方,我相信一个人真肯这样做,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你居住的小范围之内肯定产生影响,大家都会这么做。都市里面我们住公寓的多,平常虽然大家都关了门,可是在公共场所、在电梯里面,我们见到有人会不会打招呼?很多人不会。我们给他一鞠躬,问个好,不管他回不回,我们一直就这样做,就能感化人。我们居住在同一栋大楼里面,这也像一个村庄,你这里面有几十户人家,人人见面都那么和睦,磁场就不一样。这一栋大楼、一个公寓里面就是一个小村庄,只要有这么一个人带头干,各个将来都会受影响,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带头。
「忍辱」,这非常重要,忍辱就是忍耐,要有耐心,要能忍,能忍、能让,所以忍跟让常常也是连在一起,忍让。忍让提升是谦让、谦虚,再提升是礼让,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。大家在一块,为什么不能互相包容?就是不能忍,所以一定要学忍。中国古代特别是读书人,对辱看得很重,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,所谓「士可杀不可辱」,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,侮辱不可以。所以翻经的这些大德,你们把辱看得这么重,好,「忍辱」,就把这写上去,辱都能忍,就没有什么不能忍,全都能忍。所以梵文里面不是忍辱,就是忍耐的意思,特别对中国这个环境,翻译的时候选择这么一个字,这是翻经人的智慧。唯有忍才能精进,才能向上提升,所以古人讲「小不忍则乱大谋」。忍耐帮助你「精进」,精进才能帮助你得「禅定」,禅定才生智慧,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生。
最近有同参道友送一本书给我看,我在这几天时间就把它看完,王凤仪先生的《言行录》。这个人我知道,二、三十年前我就知道这个人,但是很少看到他的一些资料。他是清朝末年的人,民国初年,往生的时候是在民国初年,出生在同治年间,同治以后是光绪、宣统,民国元年的时候他四十八岁,他七十四岁走的。看了之后我非常受感动,这是一个农民,没有念过书,虽然没有念过书,他受过良好的教育。受良好的教育没念过书,好像听起来很矛盾,其实中国人讲受教育,跟念书是两回事情。中国在旧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学校,特别是妇女读书的人太少。古人讲「女子无才便是德」,这也是安慰妇女,因为她们读书的机会太少,但是有教育、有教养。这个教养是什么?中国人非常著重教养。从什么时候开始?从胎教开始,怀孕的时候就开始,父母要有很好的心情,你愉快、安定对胎儿影响很大,将来小孩出来,决定是个聪明的、有智慧、有德行。小孩出生,要知道他睁开眼睛他会看,他已经会听,他已经在学习、在模仿。所以跟他接近的那些大人,言谈举止都要端庄,所有一切不善的不能让他看见,不能让他听到,不能让他接触到,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,这真正叫扎根教育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《弟子规》不是给小孩念的,不是给小孩讲的,那是什么?那就是三岁之前,做父母、做大人的要把《弟子规》做出来给婴儿看,他到三岁的时候,《弟子规》里面那套东西全学会了,这个根了不起!中国古谚语里面讲「三岁看八十」,他到八十岁都不会变,你看这个根扎得多好。谁教他的?父母教的,特别是母亲,母亲能够在这上教小孩,那个母亲是圣母,你将来的小孩是圣贤。这个根扎下去之后,到五、六岁,聪明伶俐的五岁就上学,六岁上学是比较多,上学是老师做给学生看,跟父母一样,所以师徒如父子。老师是学生的榜样,是学生的典型,身教,他不是言教,老师大概带他到十三、四岁,这个根多重要!
老师那时候教书教句读,教他念,不讲解,教他背诵,为什么?智慧还没有开。这个时候,人的一生记忆力最强的时候,应该要记得的东西全部让他记住,这是中国的教学方法。古时候十三、四岁上太学,这国家立的学校,国家办的学校,进入这个学校里面完全是公费,国家来养你。那个地方的老师给你讲解,你过去所念的这些书、背诵的这些书,现在开始讲解。讲解的时候可以不要带书,学生都背过,老师也背过,说到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,大家都知道。你说中国人不科学,中国人非常科学,古时候的书籍一行二十个字,一面十行,无论哪一家,那时候刻版印书统统是一样的。不管是哪一家出版的,你问几页几行,统统是一样的,这个方便,对於教学带来特别的方便。不像现在每一家印的书,页数、行数不一样,这有了困难。中国几千年都是这样的,这是个好的传统,应该要保留。所以老师不带书,学生也不带书,念书快乐,老师带著学生,带著酒菜。学生服劳役,挑著担子,老师带著他游山玩水,走到哪里讲到哪里,快乐无比,所以读书乐!哪有像现在念书这么苦,你看小学生背的书包,我有一天在电梯里面看到一个学生,我把他那个包提一提,可怜,这个人不能当,下次不可以到这世间来。小的时候就背这么大的一个包,背这么重的,多苦!好在我过去上学,书包只有三本书,书包很轻,没有这么重。太辛苦、太可怜!我们那时候念书有的时候书不带回家,书桌抽屉可以放书,上完课就放在书桌底下,就不带回去;现在不行,这么大的书包,好累,真辛苦。从前读书乐。学生听老师讲,讲完之后跟老师讨论,他真开智慧。你看小时候他都背,背诵的时候,聪明、记忆力强的至少背一百遍以上,他永远不会忘记;天资稍微差一点的要背两百遍,他一生不会忘记。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,随手拈来,不必要去查参考资料,古人真的会享受,懂得享受。不像现在,现在一般人要靠电脑,如果哪一天停电,一切都完了,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。这个大灾难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,肯定有那么一天,所有电脑都停机,都不能用。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危机重重,应当要有危机感。所以定生慧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