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四十六集) 2009/6/14 台湾高雄 档名:12-047-004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今天我们从第六面最后一句看起,我们把经文念一遍:
【当知一尘即理即事。即人即法。即彼即此。即依即正。即染即净。即因即果。即同即异。即一即多。即广即狭。即情即非情。即三身即十身。】
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,讲了不少的时间。今天我们接著看:
【何以故。理事无碍。事事无碍。法如是故。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。唯普眼之境界也。】
『何以故』是个疑问,为什么?这就讲到四种无碍法界,这《华严》对於法界的看法,叫华严法界观。什么是法界?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。由此可知,我们前面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,或者讲自性清净心,或说真如,或者讲法性、法界,都是一个意思。一个意思,世尊在经教里面讲了很多的名词,总有几十种名相讲一桩事情。我们要问,何以故?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这样讲法?一桩事情用一个名词不就行了吗?这是他老人家教学的善巧方便,因为要是用一个名词,大家就执著,执著这一个,这一执著可就麻烦大了。你看佛法,总的目标是教我们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,那就是了,最怕分别执著。所以佛用很多名词说一桩事情,叫大家不要执著名字相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教导我们,听教(听经)不要执著言说相,读经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相、不要执著名词术语,那都是为教学方便起见而假立的,并不是真的。你真正要懂得意思,怎么说都是对的;不懂这个意思,你怎么说都是错的。所以要知道,大乘教里面讲法界,就是讲宇宙人生的本体。
《华严》里面讲的是四种法界,法界有四种,怎么有四种?它有事有理。「法」是轨则的意思,轨是轨道,像火车行的轨道,则是原则,也就是说它有秩序,它一丝毫都不乱。宇宙之间,我们从天空里面看这些星星,大概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一般都是银河,我们肉眼能看到的,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著银河系的中心在旋转,它有秩序,它一点都不乱。像太阳系,太阳带著九大行星,还有许多的小行星围绕著银河转。银河的中心,我们中国人称为黄极,太阳的九大行星轨道我们称为黄道,它不乱,它很有秩序。地球绕太阳绕一周三百六十五天,因为它自转、公转运动也相当的频繁,虽频繁它有规则,它不会乱动,它乱动地球上的居民就受不了,它很有规则在那里运动,从来没有静止过。所有物质现象它都在动,它有规则,这是法性的性德。「界」,界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性的意思,就是自性,从体上讲;一个是分,分是分别、是界限,从事上讲。从事上讲,界就是分的意思,分别的意思,随事分别。譬如我们一个人,人头上眼睛有眼睛的界限,它跟耳朵不一样,眼只管见,耳只管听,各有各的界限,鼻能嗅香,舌能尝味。从一切事法上来说,就是事相上来讲,各有各的界限,这个界就是分别的意思。另外一个意思,界是性义,是从它体上讲的。现象从哪来的?现象没有离开自性,现象是虚幻的,不是真的,虽然是虚幻,它一定是依真而起的,它没有离开真;离开真,这个现象不能够生起。
这是我们常常在一起学习,我们都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,这个诸位好懂。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,主要是用卫星电视、用网际网路,所以我们学习几乎都离不开屏幕。我们把屏幕比喻作性,它是体、它是性,屏幕里面的现象这是事,这有界限、有分别。无论什么样的画面现前,都离不开屏幕;如果没有屏幕,这个画面就不能够显现。所以画面不是真的,它是刹那生灭的,屏幕好像它没有生灭现象,我们用这比喻大家就好懂,从比喻里面去体会。可是我们的性,无论是有情众生、还是无情众生,我们前面讲的三世间,有情世间、器世间,器世间就是我们讲的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,这属於我们的器世间;还有智正觉世间,智正觉世间包括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,还包括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因为它有相,这些都属於智正觉世间。三种世间都是属於事,都是属於事法,所以它有界限,称之为法界。但是界另外一个意思,它是从体上讲,体永恒不变。体,这就难讲了,为什么?我们六根接触不到。屏幕,我们做这个比喻,我们能见得到,可是我们眼前万事万法的真如本体那就见不到。为什么?它不是物质,它也不是精神,所以我们也想不到。大乘教里面佛常常说一句话,「不可思议」,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,你不能够去想,你不能够说,为什么?你一想就错,一说也错。所谓「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」,动念你想,你想不到,你说不出,这就是自性,这就是理法界。这是讲法界有这么两个意思。为什么会变成事法界?性跟分别互相交络,它就变成『理事无碍』的法界;以理来融事,样样都融通,那就变成『事事无碍』的法界。说实在的话,法界本来是无障碍的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障碍从哪里发生?障碍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发生。
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譬如先讲「事法界」,我们就事论事,一一众生,这个包括众生的范围非常广大,众生两个字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。我们人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从物质上来说四大,从精神上来讲,佛用归纳的方法用受想行识,所以叫五蕴身,色受想行识和合成这一个现象产生,色是物质,色里面就是讲四大。四大,佛法用地水火风四个字来代表。地,代表它是物质,它有形状,你能看得见,你也能摸得著,它有形相;水,用我们现在话说,它有湿度;火,它有温度,它有湿度、它有温度;风,它是动的,它不是静的,现在我们知道刹那生灭,它真的是动的,不是个静的。用科学的名词来讲,我们讲湿度,科学里面讲带电,带阴电,火大带阳电,它是带电体,无论这个物质大小,统统都带的有电,它统统是动的。所以地水火风是讲物质现象它的性质,它有这四种特性。精神现象就用受想行识,它有感受,也就是说它有分别、它有执著、它有起心动念,这是属於心理上的现象。无论是色法或者是心法,各个不相同,它有差别,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齐,我们讲就事论事,这是事法界。六道凡夫统统有,我们是在这个境界里面。第二种是讲「理法界」,理法界也是讲众生色心等法,虽有差别,同一个自性,同一个(我们前面读的)自性清净圆明体。所以说性相不二,相是事法界,性是理法界。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由事融通到理法界?四圣法界里面他们就做到,四圣法界就做到,像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。
这里给我们讲的「理事无碍法界」,这是说理就是性,如果没有事,这个性显不出来;事,事一定是依理而成就的,没有理哪来的事!理事是分不开家,理融事,事融理,理在事中,事在理中。所以,中国佛教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他开悟了,真的明心见性了,要求老师印证,求老师给他证明,老师出个题目,像什么样子?你不是见性了吗?性像什么样子?那个明心见性的人随拈一法,甚至竖一个手指,老师点点头就给他认可,为什么?任何一法。没有悟的时候,所谓「踏破铁鞋无觅处」,找不到,到底性是什么样子?悟了以后,原来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没有一法不是。为什么?性在相中,哪个相不是的!所有一切相都是的;不过你没有融会贯通,你不得受用。这个事情不能够去模仿,禅宗里面有个小故事,禅宗叫公案,就讲一指禅,小和尚学会了,人家一说的时候马上就手指头伸出来。有一天老和尚在旁边,看到一伸指头,拿著刀就把指头砍掉,他真开悟,他才真的明白了。这是法身大士,我们讲的就是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这是理事无碍。证一分法身,前面所讲的一尘,一尘是一个事,从一桩事上,一桩事上你看到什么?你看到理事不二、人法不二、彼此不二、依正不二、染净不二、因果不二、同异不二,你看到这么多东西。这只不过举几个例子而已,看到遍法界虚空界是一法,没有二法。森罗万象,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「能生万法」,万事万物是一体,理融在事里面,事融在理里面,万事万法无有一法不是自性,所以随便拈一法统统都是,你真得受用。什么受用?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这就是受用。你还有分别执著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那叫口头禅,读了几本禅宗的语录,学了一点口头禅,你的分别执著没放下。真放下了,法身菩萨。
下一句说,「事事无碍法界」,不但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「一切分齐事法」,我们讲森罗万象,「称性融通,一多相即,大小互容」,他入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的什么人?普贤菩萨,前面我们念的一尘,这是极其微小,一尘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法界,或者我们换句话说,这一尘里面有宇宙,宇宙里面又有微尘,微尘里头又有宇宙,「重重无尽」,这叫事事无碍法界。这个不是幻想,普贤菩萨真的证得,这个普贤是说谁?说等觉的普贤。现在我们知道,在大乘经里面,佛常常讲的要八地以上,八地能够见到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的三细相八地菩萨见到。七地菩萨还不行,也就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事事无碍。我们为什么要学佛?学佛有什么好处?学佛就是把这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我们现在事法界,提升到理法界,提升到理事无碍,提升到事事无碍,成功了,那个多自在!也就是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统统现前。
说这些灾难,灾难说老实话,到理法界里面灾难就没有了,哪来的灾难!理是自性,自性里是圆满的,自性没有染污,自性没有生灭,自性里面没有烦恼、没有习气,哪来灾难!灾难只有我们在事法界,只有六道里头有。能不能把它化解?实在讲不困难,这些灾难是我们不善的心行,违背了性德。性德是什么?我们没见性也不晓得,大圣大贤、诸佛菩萨非常慈悲,就在我们迷失自性的时候,他老人家提醒我们,教我们怎么去做,就是对宇宙人生你要用什么样的看法,你要怎样去想、怎样去做,给我们提了几个纲领、几个德目,那都是自性性德。我们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,眼前灾难就能化解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德目是什么?我们中国古圣先贤,我肯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,不是凡人,凡人怎么能说得出来?我们中国这些老祖宗,跟我们讲的伦理,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那就是性德。违背性德麻烦就来了,违背性德你就造业,你反常,性德是常道。你不孝父母,你灾难就来。小,小灾难是你自身得病,你自身的工作不顺利,人际关系处不好,这是你的小灾难;大的呢?大的就惹起天灾人祸。我们看眼前,我们从网路的资讯,有些同学在网路下载一些给我看,我平常不看报纸、不看电视,所以很多信息我不知道。下载下来多半都是这些天灾人祸,我虽然不关心这些,可是这些信息到我面前,我晓得什么原因,居住在地球上这些有情众生人类违背了性德。违背性德是什么?不孝、不忠、不仁、不义、无礼、无耻、没有爱心,起心动念损人利己。社会上普遍是这样的,大多数人是这样,那个麻烦大了,那什么?形成共业。不善的共业招来的就是天灾人祸,天灾,我们今天讲自然灾害,人祸是讲战争。小的来说,我们一般讲这地方治安不好,窃盗、抢劫很多,这共业所感,我们要知道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依照祖宗的教诲去做,我们学孝悌忠信,把孝悌忠信做到。要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这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教我们的,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没有接触佛法的,我们就给他讲孝悌忠信,给他讲礼义廉耻,给他讲仁爱和平,这十二个字就是自性的性德。这些大圣大贤以善巧方便说出来,我们应当要做的,要认真的去做。你把它做好,你身体健康,你会长寿,你会有智慧,你生活得很幸福,你人际关系好,你的工作会很顺利。这就是修德,积功累德,要从这上面去做。
末后这句话说得好,『法如是故』,就是一切法它本来是这样,本来是无碍,本来是相即相容,相上虽然千差万别,性上是一体。所以,大小互容,微尘里头有世界,小容大,大并没有变小,小也没有放大,这是性德。世界里面有微尘,不知道有多少微尘,每一个微尘里头有世界,那个世界里头又不知道有多少微尘,微尘里头还有世界。现在的科学用精密的仪器来观察,已经看到微尘,我们从科学家研究的这些报告里面,透出这样的信息。怎么知道他看到微尘?微尘在佛法讲邻虚尘,极微之微,佛眼才能看到,菩萨还不行。这是什么?阿赖耶里面的境界相,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,三细相之一。科学家说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物质,物质是什么?物质是振动产生的现象,极其微细的振动;这个说法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是一样的,但是佛法里面是用心灵亲证的境界,不是用仪器。他的心清净到极处,也就是执著放下、分别放下、妄想放下,妄想放下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、不动念,心清净到极处,极其微细的振动他感触到,他见到。所以佛法讲的这些理跟事,都是甚深禅定当中亲证的境界,这是现量境界。他不是推想,不是从理论上想,不是,不用思想,亲证。
我们的心愈清净,佛法讲照见,《心经》讲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佛把我们的真心常常比喻作水,水没有染污,干净、澄净、没有波动,水平像镜子一样,外面这些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照在里面,就像一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,叫照见。如果有自私自利、有执著就染污,贪瞋痴慢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这统叫染污。如果有分别,分别就是波动,起波浪,又染污、又有波浪,我们的心照见失掉了,就不能照。浑水,又大风大浪,我们现在的心就是这样,所以没法子,照不见。科学家也很专心,他的风浪比我们小一点,染污那就不一定。所以他用精密的仪器去观察,跟用自性照见的大不一样!他能够在仪器里面看到,物质现象是波动产生的,这已经就相当不容易。但是物质现象里面,我们此地讲的一尘,这个一尘是「即理即事,即人即法,即依即正」,科学家看不到,他只能看到这个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,存在的时间很短,立刻就消失。第二个现象起的时候,不能讲相续相,为什么?相续相是相同的,它不一样。真的,科学家也用电影的底片做比喻,我们讲经用这个做比喻,他也用这个做比喻。电影里面的画面,我们看是生动的,是活活泼泼的,其实它每一张都是静止的幻灯片,决定没有两张完全相同。所以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的那个,那是相似相续相,要加上一个相似,不完全相同,相似相续相。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呢?现前这个世界还是个相似相续相,也找不到两张相同的。到什么时候才相同?有,有相同的时候,你成佛了,成佛就相同。所以佛经上讲「佛佛道同」,菩萨不同,菩萨是相似相续,跟我们一样,他的相似相续差距小,我们的相似相续差距很大,前面一个念头跟后面念头有很大差别,他们的差别幅度比较小,愈往上去愈小,到成佛才等於零,佛佛道同。这讲佛有四种同,有四同,佛法常讲今佛如古佛之再来,相同!今佛所说之法与古佛所说之法没有两样,这个道理很深。所以「法如是」,它确实是如是,这里面的理很深,境界非常奥秘。
『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』,十身,我们在前面「即三身即十身」学过。十身实在讲是一个身,从起各种不同作用来说是无量无边身,十代表无量无边,这叫得大自在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这是我们从开经的时候就向大家报告过,它讲的什么?完全讲的是我们自己。你把《华严经》念透你才认识自己,自己是这样的伟大,自己是这样的智慧,这样的德能、相好。为什么会失掉?佛说得好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。不是别人障碍你,别人也没有能力障碍你,是你自己做自己的障碍,你起心动念,你起了分别、你起了执著。起心动念像水一样,起了波浪,这一分别就是大浪,一执著就是染污。我们现在这个心水是浑水,染污的水,而且又大风大浪,智照的能力失掉了。要不是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事实真相,我们哪里知道?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,只要是佛法,不管你是大乘、是小乘,宗门、教下、显教、密教,修行的总原则只有一个,就是禅定,就是三昧,《华严经》上常讲三昧,三昧就是禅定。禅定是什么?禅定就是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执著。头一个把染污放下,恢复自性清净心,先把这个放下,把染污放下。然后呢?然后再把动放下,动放下就是定,这就禅定。
惠能大师见性跟我们说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我们的自性本定,要把自性本定找回来,把现在的妄动舍弃。初学的人从静坐开始,这是方便法,真正叫你放下,不是身不动,身不动没用处,要心不动才行。所以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动静不二,不管你怎么动,心是定的,这才有作用。身,身要动,身是个机器,是事,如果不动它就生锈,它就没用,所以天天你要运动,你要保持健康。可是心,心不能动,心一动就坏了,你要学著身动、心不动。所以你的身,你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,帮助别人,成就化他的功德;心不动,成就自己的功德,自行化他。释迦牟尼佛不是天天在那里面壁,没有,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面壁,我们只看到释迦牟尼佛,你在《金刚经》上去看,他每天一定的时间到舍卫大城去乞食,托钵乞食,斋主供养菜饭。斋主供养菜饭,托钵的人要给斋主祝福,是规矩,他以财供养出家人,出家人回报的是法供养。不能接受之后就走,这不可以,那没有礼貌,如果斋主有什么事情提出来,你要给他解答,为他说法。这些规矩我们都应当要学,时时刻刻念著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帮他什么?帮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离苦得乐,这是佛法。
不能想自己,为什么不能想自己?想自己就增长我执,那就坏了。佛法头一个破我,不但大乘如是,小乘我们讲席里常常提到,小乘须陀洹把身见就放下,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。还以为身是我,没进门,虽然很认真努力修行,他在什么地位?初果向,他是方向对著初果,没到,没证得。我们在这么多年时时刻刻提醒同学,因为初果的确不容易,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!我常常勉励同学,我们学佛要放下自私自利,念念要想到别人,不要想自己。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,名闻利养是烦恼,要这个东西干什么?可是这个世间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办事,为办事方便可以有,就是事上可以有,心上不要有,心上有这个东西你就坏!你心就不清净,你就入不了门;换句话说,你就证不了初果。小乘初果,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萨,你得不到。所以事上可以有,心上不能有,有就坏了。第三个,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够贪著,如果这个东西不能放下,对於饮食起居都讲究那就坏了,你也就不能证得。日常生活应该怎样?随缘。佛陀他老人家在世托钵,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挑剔的,随缘,随缘就好。我们生在这个时代,跟佛陀那个时代社会环境不一样,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也都随缘,不要作意去苛求那就错了,我一定要怎样怎样就错了;随缘,不要计较,不要去讲求。最后是贪瞋痴慢,这个东西要放下。这十六个字放下,我也讲得很明白,你是不是证果?没有,初果没证得,但是你已经到初果的大门口。我们能够帮助你到门口,那一步跨进门是你自己的事情,那就必须要认真的身见放下、边见放下。
边见是什么?二边对立,这是所有烦恼的根,对立要放下。所以要学不跟人对立、不跟事对立、不跟一切万物对立,你的心就平和,心平气和你身体就健康。有对立就不和,对立往上提升一层就是矛盾,矛盾再提升就是冲突,冲突再提升那不就斗争了吗?愈来愈麻烦。所以你去找,我们今天讲化解冲突,冲突的根在对立,我们要化解所有的冲突,就是从内心里面对一切人事物,决定没有对立的念头。没有对立的念头是一个什么念头?我们是一体的念头,整个宇宙万物跟自己是一体。我们前面讲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不是讲的一体吗?法界这个界里面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分别的意思,一个就是圆融的意思,从性上来讲是圆融的,是一体,从相上来讲是有分别,所以界有两个意思。我们要能融会贯通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跟我是一体。还没有契入境界,一定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,他们的教诲帮助我们接近,跟我们的性德走得愈来愈近,这就对了。所以佛菩萨、古来祖师大德,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,这叫大慈大悲,表演给我们看,这是「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」。
『唯普眼之境界』,普眼,就是讲观世音菩萨。在《法华经》上,专门介绍观世音菩萨,叫「普门品」,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「普观一切众生」,所以叫普眼。他观察遍法界虚空界里一切众生,没有分别心、没有执著心、没有爱好心,喜欢这个、讨厌那个,那就不行,你就有分别执著。他是平等心、真诚心、慈悲心、清净心,这叫普观一切众生,「谓之普眼」。在《大日经》里面有这么一句话,《大日经疏》第五卷,「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,得成此普眼莲华,故名观自在,约如来之行,故名菩萨」。这是把观世音菩萨跟我们介绍出来,观世音菩萨成佛了,不成佛没有这么大的智慧,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。你看首先讲如来,不是成佛了吗?究竟观察十缘生句,十缘,十不是数目字,在《华严经》上它代表无量。为什么?任何一法是无量因缘而生起的现象,不是单纯的,我们今天讲再小、再单纯的一个细胞,甚至一个原子、一个粒子都是无量因缘。所以成就普眼莲花,莲花是比喻,比喻什么?在污泥而不染,你看它多圆满,它清净。不是只有清净,莲花开在水上,它代表一个事实真相,它的根生在泥里面,那个泥代表六道,根在泥里面,茎在水里面,花在水上面,水代表四圣法界,那就十法界。花开在哪里?花开在一真法界。你看这个意思多殊胜,把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实报土全都显示出来,说明什么?说明它是一体。一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?这个现象就是分的意思,分别的意思,法界里分的意思;一体呢?一体是性的意思。所以,称之为普眼莲华。
「故名观自在」,观是观察,也就是照见,一丝毫障碍都没有。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六个字,任何一法里面,他都清清楚楚看到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观自在。於是我们就懂得,观世音菩萨不是一个人,你要说一个那就错了,观世音菩萨无量无边。每一尊佛他起用的时候,你看后头讲「约如来之行,故名菩萨」,在佛法里面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,说佛是从事上说的。也就是我们解释前面法界两个意思,界有两个意思,说佛那个界是分的意思,说如来那是性的意思。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有时说佛,有时说如来,它是两个意思,不是一个意思。凡是说如来都是从性上说的,凡是说佛都是从事上说的。约如来之行,行是事,表现在事相上就叫菩萨。所以我们供佛,你看佛教里面供佛,一定是一佛二菩萨。佛代表什么?佛代表体,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,体不起作用。体要起作用,一定是两个作用,解行,解是智慧,行是慈悲。我们供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是代表本体,自性清净圆明体,;起作用,起慈悲的作用,观世音菩萨代表;起智慧的作用,大势至代表。大势至代表智,观世音代表行,大势至代表智慧,观世音代表慈悲,解行,是取这个意思,我们要懂。我们学佛,三个一起具足,不能只学一个,学一个的时候你一个都得不到,你一定要学三个,有体有用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是阿弥陀佛,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;可是见到众生苦难,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力去帮助他,这是慈悲,这就观世音。慈悲里面不能离开智慧,如果离开智慧,那个慈悲出问题。我们佛门不是常讲吗?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方便就是对待众生,帮助他要用最适当的方法,叫方便,方是方法,便就是最恰当、最合适的叫便宜,佛用这个普度众生。可是佛门又有两句话说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这话也不是假的,方便里面没有智慧就变下流,慈悲里面没有智慧就祸害,你被人欺骗,所以不能离开智慧。就是这两个菩萨要相辅相成,大势至代表智慧,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,慈悲不能离开智慧,智慧不能离开慈悲,才能够成就自己,才能够成就众生。
还有一个意思,「又,一具一切云普法,观普法云普眼」。这是普眼又是一个意思,这都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真的入不二法门,像我们前面所讲的「一尘即理即事,即人即法」,这一段里所讲的。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这是普法,普法是一切法,真相就是这样的。我们学佛学到今天,对这个境界已经有个模糊的形象,不十分清楚,为什么?没证得。为什么有个模糊的景象?因为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一,这经上讲得很多!而是以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一段话,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你真能把这个意思听懂,你就会有这个概念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这个境界明了之后,我们要行,然后才能证,你现在在经上听到这是解,很难得我们相信。信解行证,行,怎么行法?行就是放下,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。什么时候放下?在日常生活当中放下、在工作里面放下、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放下;换句话说,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放下的时候。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,我再讲个很具体的,放下对立,这就讲得很具体。为什么?老是有对立的话,你就没法子放下,头一个要把对立放下。真正契入这个境界,你的慈悲心会生出来,生出来什么样子?每一个人你都爱。那个爱就是慈悲,你是平等的,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,真的会做到像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而且你是以真诚、清净、平等的爱心,对待一切人、对一切事、对一切物,从行的当中你就能证得,证得时候你真得受用,你才能够见到普法。见普法的眼就叫普眼,所以普眼是佛眼。说明至少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我们再往下看:
【如上事相之中。】
像前面所讲的,在这个事相之中。
【一一更互相容相摄。】
一切法,它真的是相容相摄。
【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也。】
这讲的是事实真相,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,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在一微尘里面。而微尘世界里面又有无量微尘,一一微尘里面又有无量无边的世界,『重重无尽』。这是什么?「法如是故」,我们的法性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这个科学从来没说过,所以我说佛经是高等科学,佛经上说这个有没有人证得?有。科学是讲证据的,你不能随便讲,微尘世界谁去过?普贤菩萨去过,也就是说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他们就常常去,常常往来。微尘里头有世界,世界里头有如来,他去供佛,他去闻法,他要到微尘世界里面去度众生,得大自在。下面大师引经来告诉我们,他说:
【经云。】
凡是只说『经云』,都是指《华严经》。如果其他的经,他一定会把经名提示出来,没有经名,全是《华严经》。
【一切法门无尽海。同会一法道场中。如是法性佛所说。智眼能明此方便。】
《华严经》上的一首偈子,第一句就是一即一切,『一切法门无尽海』,「海」是比喻,广大没有边际,其深没有底,重重无尽。『同会一法道场中』,这一法是任一法。譬如我们净宗最平常的道场,念佛道场,无论是一个人,无论是多数人,我们在一起共修。我们所修的确实非常简单,执持名号,就是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或者是六个字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这是一法。不要小看这一法,「一切法门无尽海」,同会这一法,就在我们道场里头,佛讲得不错,一即一切。《金刚经》上也跟我们讲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一法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一法。在这个地方我特别再提醒一次,这实在讲要常常提醒,不提醒就忘掉了。我们现在世界众生非常健忘,记不得,所以他的疑虑太多,妄想太多,没有信心。佛法传到中国,最兴盛的时代是隋唐,唐是讲唐朝的早期,大小乘十个宗派是那个时候建立的,就是隋唐时代建立的,高僧大德太多太多了,不像现在找一个都找不到。而且这些人里面,无论在家、出家证果的不少,还有佛菩萨再来的,真的是盛极一时。也许这些菩萨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,来教我们,他们提出一个问题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,哪一个最重要?把它编排顺序,哪个排名第一?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放下门户之见,因为什么?只能讲一部经,不能讲很多。大家都认为《华严经》第一,公认的,《华严经》代表全部佛法,所以称《华严经》叫根本法轮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像一棵大树一样,枝枝叶叶的,枝叶花果,《华严经》是根、是本,叫根本。
然后再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比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在那个时代传到中国来,也是多次传来的,翻译一共是十二次的翻译,从东汉到宋朝有十二次的翻译,翻译最多。东晋时代,慧远大师就是依《无量寿经》建东林念佛堂,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只有《无量寿经》翻出来。《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都还没有翻译出来,这是净宗在中国第一部经。学习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不可思议,这些情形当时人所周知,都知道。你看东林念佛堂,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,这还得了吗?这个多殊胜!所以大家就想,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华严经》比一比,《无量寿经》是什么分量?这一比也是大家公认,《无量寿经》摆第一,把《华严经》比下去。为什么?《华严》到最后,文殊、普贤带领著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净土,这个境界不可思议!《华严经》得到大圆满,《华严经》的大圆满,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所以把《无量寿经》就抬起来了。
《无量寿经》,在现代我们一共有九种版本,五种原译本,三种会集本,一种节校本,节校本是彭际清的,所以九个本子。最近的本子是夏莲居的本子,这民国初年很多人赞叹,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。反对的人多半是门户之见,为什么?会集的人是个居士不是法师。他真的会集得好!他这个本子里面分四十八品,我们今天再追著问,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最重要?当然是第六品。第六品是什么?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里面,哪一愿最重要?这个隋唐时代那些大德已经在讨论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变成第一,四十八愿是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所说的。我们再追,慢慢去追,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最重要,十八愿是讲什么?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一念十念就归到佛号上去了,所以搞到最后就是剩一句阿弥陀佛。一句阿弥陀佛展开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展开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展开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展开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。你看,归纳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是说明佛号功德不可思议。今天我们在此地讲的,引用经文里面「一切法门无尽海,同会一法道场中」,我们今天净宗持名念佛,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,归到这里来。
『如是法性佛所说』,从相上讲千差万别,一切法门从相上讲,从性上讲一个,性相不二,这是佛在大经里面所说的话。谁能明白?法身大士。为什么?他有智眼,『智眼能明此方便』,智眼是法身大士。在佛法里面说,智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你能把这些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,在十法界现身说法、普度众生种种善巧方便,你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智能见事物,智能见,智能见所以叫做眼。眼是代表能见,什么能见?智慧。智慧能见这些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在十法界度众生现什么身,怎么说法帮助众生开悟,引导众生转迷为悟、转凡成圣,这是无量无边的方便门。所以智就是眼,叫做智眼。又「智之眼,谓非肉眼」,它不是肉眼。《华严经》里面说,「善知识者」,这个六十一卷就是我们现在学的《华严经》,《八十华严》,它加了个唐字。因为《六十华严》是晋朝译的,如果说晋《华严经》就是六十卷的本子。唐是我们现在用的八十卷的,里面说「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眼」。换句话说,什么人才能叫善知识?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用智慧,这是真善知识。凡夫用什么来看世间?用感情,叫情识,凡夫用的,所以往往把事情看错,他没有离开自私自利,他没有离开贪瞋痴慢,他的想法、看法没有一样不是对他自己有利益的。真正善知识把这个放下了,在《华严经》上讲,不但要放下见思烦恼,还要放下尘沙烦恼,还得放下无明烦恼,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。用在六根上,眼见、耳闻、鼻嗅、舌尝,身体一接触,没有一样不是智慧,这是真善知识。所以佛门称善知识,实际上就是称菩萨,菩萨才是真正善知识。
《成实论》是小乘论,小乘依这部论开了一个宗,叫成实宗,现在没有了,宋朝时候就没有了。所以中国在隋唐时候小乘两个宗,一个俱舍宗依《俱舍论》,一个成实宗依《成实论》。《成实论》里面有一句话说,「智慧现在前,犹明眼见色」,智慧现前就好像明眼见色一样。换句话说,智慧没有现前,这个眼见色不明,你这个眼睛有障碍,好像戴了有色的眼镜,看外面东西统统变了,变色,这个比喻非常好。经上这两句话说明人生在世,什么最重要?智慧最重要。人不能没有智慧,没有智慧叫醉生梦死,迷迷糊糊过了这一辈子,来生肯定到三途去,为什么?没智慧,愚痴!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明白,为什么要尊师?世尊教导我们,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从这里做起。净业三福第一句「孝养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师长」,讲孝敬,这是学佛的源头,学佛的开始。因为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,老师的恩比父母还要重,父母给我们这个身,老师给我们些什么?幸福美满。你这一生幸福从哪来的?老师教的。我感激老师,为什么?我要没有遇到方老师,我这一生一定是苦不堪言,没智慧。我要遇不到方老师我不相信佛法,因为在我那个年龄里面二十几岁,认为佛法是宗教、是迷信,根本就没有意愿去接触它。
我跟方老师学哲学,他老人家在课程里面给我讲哲学概论,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。我问他老人家,我说佛教是迷信,尤其是多神教,是迷信当中的迷信,它怎么会有哲学?这世间人讲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,唯一的真神。佛教里面你看看,佛菩萨形像太多太多了,什么都有,这叫多神教、叫泛神教,多神教、泛神教在宗教里面就属於低级宗教,我说它怎么会有哲学?方老师说「你年轻」,方先生大概大我二十几岁的样子,我父亲一辈的人,他说「你不知道,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。」这我从来没听说过,他老人家告诉我的,我们学哲学要跟哲学家去学,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。他说「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。」他是这样告诉我,我以后在别的地方讲,我没有用这句话,我说佛经哲学是高等哲学,我没有讲是全世界哲学里头最高峰,没讲这个。末后他告诉我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接受他老人家教诲之后,才改变这个错误的看法。而且他又嘱咐我,「真正的佛法在经典」,指我一条路,学佛从经典里面去学,不要在形式上,这一条路非常重要!从此以后我就逛寺庙,逛寺庙的目的何在?去找经典看。因为在那个时代,我记得是民国四十二年,经典非常缺乏,一般书店里头都没有,在全台湾只有三家印佛经,而且量很少,种类也很少。台南有个庆芳书局,台中有个瑞成书局,台北是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居士组织,在外面集一点资金,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,就这么三个地方。所以许多典籍都必须到寺庙,寺庙有收藏《大藏经》的,我们就抄经,老师指导我们阅读的东西去抄,这样入门。一生确实真的是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这个享受不是荣华富贵,是什么?心安理得。道理明白了,道理明白心就定,心就安,不再胡思乱想,对这些名闻利养就放下了,五欲六尘享受放下了,真正享受是法喜充满,佛法里头有真乐。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我常常给同学们说,我不是利根,惠能大师那样的人是利根,是一闻千悟。我这还不行,我自己想大概是可以一闻十悟,应该可以,千做不到,百还做不到,所以闻一知十有这个能力。年年进步!
我从三十三岁开始讲经,二十六岁学佛,碰到方老师,三十三岁就出来讲经,到今年五十一年。我第一次出来讲经,是在台东佛教莲社,我都记得很清楚,我第一部在那边讲。讲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一个星期,实际上是七个小时,它两个小时有闽南话翻译,所以两个小时翻译占去一半,一天一个小时,七个小时讲这部经,这是第一次出来讲经。这么多年来,有些老同学常常听我讲经的,会体会到年年境界不一样,所以无量的欢喜。纵然是同一部经讲多少遍,讲的境界不一样,我大概《无量寿经》讲了十一遍,好像都有录音,那个时候没有录相,有人搜集,你们去听,境界不相同它才有味道。经里有无量义,随著自己境界提升,你看出来就不一样,所以才得法喜充满。佛法求的是智慧,这比什么都重要,只有智慧里面有乐趣、有法喜充满。像孔子所说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悦是喜悦。怎么样?你要把你所学的东西,习就是今天讲落实,落实在生活上,我学的东西变成生活,学的东西变成智慧,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变成艺术,你说这个多美,幸福人生真得到!幸福人生不在财富,实在讲与财富不相干,这里头有真的乐,确确实实是真的真善美慧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今天我们从第六面最后一句看起,我们把经文念一遍:
【当知一尘即理即事。即人即法。即彼即此。即依即正。即染即净。即因即果。即同即异。即一即多。即广即狭。即情即非情。即三身即十身。】
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,讲了不少的时间。今天我们接著看:
【何以故。理事无碍。事事无碍。法如是故。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。唯普眼之境界也。】
『何以故』是个疑问,为什么?这就讲到四种无碍法界,这《华严》对於法界的看法,叫华严法界观。什么是法界?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。由此可知,我们前面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,或者讲自性清净心,或说真如,或者讲法性、法界,都是一个意思。一个意思,世尊在经教里面讲了很多的名词,总有几十种名相讲一桩事情。我们要问,何以故?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这样讲法?一桩事情用一个名词不就行了吗?这是他老人家教学的善巧方便,因为要是用一个名词,大家就执著,执著这一个,这一执著可就麻烦大了。你看佛法,总的目标是教我们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,那就是了,最怕分别执著。所以佛用很多名词说一桩事情,叫大家不要执著名字相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教导我们,听教(听经)不要执著言说相,读经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相、不要执著名词术语,那都是为教学方便起见而假立的,并不是真的。你真正要懂得意思,怎么说都是对的;不懂这个意思,你怎么说都是错的。所以要知道,大乘教里面讲法界,就是讲宇宙人生的本体。
《华严》里面讲的是四种法界,法界有四种,怎么有四种?它有事有理。「法」是轨则的意思,轨是轨道,像火车行的轨道,则是原则,也就是说它有秩序,它一丝毫都不乱。宇宙之间,我们从天空里面看这些星星,大概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一般都是银河,我们肉眼能看到的,所有的星星都是围绕著银河系的中心在旋转,它有秩序,它一点都不乱。像太阳系,太阳带著九大行星,还有许多的小行星围绕著银河转。银河的中心,我们中国人称为黄极,太阳的九大行星轨道我们称为黄道,它不乱,它很有秩序。地球绕太阳绕一周三百六十五天,因为它自转、公转运动也相当的频繁,虽频繁它有规则,它不会乱动,它乱动地球上的居民就受不了,它很有规则在那里运动,从来没有静止过。所有物质现象它都在动,它有规则,这是法性的性德。「界」,界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性的意思,就是自性,从体上讲;一个是分,分是分别、是界限,从事上讲。从事上讲,界就是分的意思,分别的意思,随事分别。譬如我们一个人,人头上眼睛有眼睛的界限,它跟耳朵不一样,眼只管见,耳只管听,各有各的界限,鼻能嗅香,舌能尝味。从一切事法上来说,就是事相上来讲,各有各的界限,这个界就是分别的意思。另外一个意思,界是性义,是从它体上讲的。现象从哪来的?现象没有离开自性,现象是虚幻的,不是真的,虽然是虚幻,它一定是依真而起的,它没有离开真;离开真,这个现象不能够生起。
这是我们常常在一起学习,我们都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,这个诸位好懂。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,主要是用卫星电视、用网际网路,所以我们学习几乎都离不开屏幕。我们把屏幕比喻作性,它是体、它是性,屏幕里面的现象这是事,这有界限、有分别。无论什么样的画面现前,都离不开屏幕;如果没有屏幕,这个画面就不能够显现。所以画面不是真的,它是刹那生灭的,屏幕好像它没有生灭现象,我们用这比喻大家就好懂,从比喻里面去体会。可是我们的性,无论是有情众生、还是无情众生,我们前面讲的三世间,有情世间、器世间,器世间就是我们讲的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,这属於我们的器世间;还有智正觉世间,智正觉世间包括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,还包括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因为它有相,这些都属於智正觉世间。三种世间都是属於事,都是属於事法,所以它有界限,称之为法界。但是界另外一个意思,它是从体上讲,体永恒不变。体,这就难讲了,为什么?我们六根接触不到。屏幕,我们做这个比喻,我们能见得到,可是我们眼前万事万法的真如本体那就见不到。为什么?它不是物质,它也不是精神,所以我们也想不到。大乘教里面佛常常说一句话,「不可思议」,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,你不能够去想,你不能够说,为什么?你一想就错,一说也错。所谓「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」,动念你想,你想不到,你说不出,这就是自性,这就是理法界。这是讲法界有这么两个意思。为什么会变成事法界?性跟分别互相交络,它就变成『理事无碍』的法界;以理来融事,样样都融通,那就变成『事事无碍』的法界。说实在的话,法界本来是无障碍的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障碍从哪里发生?障碍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发生。
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譬如先讲「事法界」,我们就事论事,一一众生,这个包括众生的范围非常广大,众生两个字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。我们人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从物质上来说四大,从精神上来讲,佛用归纳的方法用受想行识,所以叫五蕴身,色受想行识和合成这一个现象产生,色是物质,色里面就是讲四大。四大,佛法用地水火风四个字来代表。地,代表它是物质,它有形状,你能看得见,你也能摸得著,它有形相;水,用我们现在话说,它有湿度;火,它有温度,它有湿度、它有温度;风,它是动的,它不是静的,现在我们知道刹那生灭,它真的是动的,不是个静的。用科学的名词来讲,我们讲湿度,科学里面讲带电,带阴电,火大带阳电,它是带电体,无论这个物质大小,统统都带的有电,它统统是动的。所以地水火风是讲物质现象它的性质,它有这四种特性。精神现象就用受想行识,它有感受,也就是说它有分别、它有执著、它有起心动念,这是属於心理上的现象。无论是色法或者是心法,各个不相同,它有差别,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齐,我们讲就事论事,这是事法界。六道凡夫统统有,我们是在这个境界里面。第二种是讲「理法界」,理法界也是讲众生色心等法,虽有差别,同一个自性,同一个(我们前面读的)自性清净圆明体。所以说性相不二,相是事法界,性是理法界。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由事融通到理法界?四圣法界里面他们就做到,四圣法界就做到,像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。
这里给我们讲的「理事无碍法界」,这是说理就是性,如果没有事,这个性显不出来;事,事一定是依理而成就的,没有理哪来的事!理事是分不开家,理融事,事融理,理在事中,事在理中。所以,中国佛教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他开悟了,真的明心见性了,要求老师印证,求老师给他证明,老师出个题目,像什么样子?你不是见性了吗?性像什么样子?那个明心见性的人随拈一法,甚至竖一个手指,老师点点头就给他认可,为什么?任何一法。没有悟的时候,所谓「踏破铁鞋无觅处」,找不到,到底性是什么样子?悟了以后,原来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没有一法不是。为什么?性在相中,哪个相不是的!所有一切相都是的;不过你没有融会贯通,你不得受用。这个事情不能够去模仿,禅宗里面有个小故事,禅宗叫公案,就讲一指禅,小和尚学会了,人家一说的时候马上就手指头伸出来。有一天老和尚在旁边,看到一伸指头,拿著刀就把指头砍掉,他真开悟,他才真的明白了。这是法身大士,我们讲的就是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这是理事无碍。证一分法身,前面所讲的一尘,一尘是一个事,从一桩事上,一桩事上你看到什么?你看到理事不二、人法不二、彼此不二、依正不二、染净不二、因果不二、同异不二,你看到这么多东西。这只不过举几个例子而已,看到遍法界虚空界是一法,没有二法。森罗万象,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「能生万法」,万事万物是一体,理融在事里面,事融在理里面,万事万法无有一法不是自性,所以随便拈一法统统都是,你真得受用。什么受用?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这就是受用。你还有分别执著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那叫口头禅,读了几本禅宗的语录,学了一点口头禅,你的分别执著没放下。真放下了,法身菩萨。
下一句说,「事事无碍法界」,不但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「一切分齐事法」,我们讲森罗万象,「称性融通,一多相即,大小互容」,他入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的什么人?普贤菩萨,前面我们念的一尘,这是极其微小,一尘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法界,或者我们换句话说,这一尘里面有宇宙,宇宙里面又有微尘,微尘里头又有宇宙,「重重无尽」,这叫事事无碍法界。这个不是幻想,普贤菩萨真的证得,这个普贤是说谁?说等觉的普贤。现在我们知道,在大乘经里面,佛常常讲的要八地以上,八地能够见到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的三细相八地菩萨见到。七地菩萨还不行,也就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事事无碍。我们为什么要学佛?学佛有什么好处?学佛就是把这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我们现在事法界,提升到理法界,提升到理事无碍,提升到事事无碍,成功了,那个多自在!也就是自性里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统统现前。
说这些灾难,灾难说老实话,到理法界里面灾难就没有了,哪来的灾难!理是自性,自性里是圆满的,自性没有染污,自性没有生灭,自性里面没有烦恼、没有习气,哪来灾难!灾难只有我们在事法界,只有六道里头有。能不能把它化解?实在讲不困难,这些灾难是我们不善的心行,违背了性德。性德是什么?我们没见性也不晓得,大圣大贤、诸佛菩萨非常慈悲,就在我们迷失自性的时候,他老人家提醒我们,教我们怎么去做,就是对宇宙人生你要用什么样的看法,你要怎样去想、怎样去做,给我们提了几个纲领、几个德目,那都是自性性德。我们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,眼前灾难就能化解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德目是什么?我们中国古圣先贤,我肯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,不是凡人,凡人怎么能说得出来?我们中国这些老祖宗,跟我们讲的伦理,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那就是性德。违背性德麻烦就来了,违背性德你就造业,你反常,性德是常道。你不孝父母,你灾难就来。小,小灾难是你自身得病,你自身的工作不顺利,人际关系处不好,这是你的小灾难;大的呢?大的就惹起天灾人祸。我们看眼前,我们从网路的资讯,有些同学在网路下载一些给我看,我平常不看报纸、不看电视,所以很多信息我不知道。下载下来多半都是这些天灾人祸,我虽然不关心这些,可是这些信息到我面前,我晓得什么原因,居住在地球上这些有情众生人类违背了性德。违背性德是什么?不孝、不忠、不仁、不义、无礼、无耻、没有爱心,起心动念损人利己。社会上普遍是这样的,大多数人是这样,那个麻烦大了,那什么?形成共业。不善的共业招来的就是天灾人祸,天灾,我们今天讲自然灾害,人祸是讲战争。小的来说,我们一般讲这地方治安不好,窃盗、抢劫很多,这共业所感,我们要知道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依照祖宗的教诲去做,我们学孝悌忠信,把孝悌忠信做到。要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这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教我们的,「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没有接触佛法的,我们就给他讲孝悌忠信,给他讲礼义廉耻,给他讲仁爱和平,这十二个字就是自性的性德。这些大圣大贤以善巧方便说出来,我们应当要做的,要认真的去做。你把它做好,你身体健康,你会长寿,你会有智慧,你生活得很幸福,你人际关系好,你的工作会很顺利。这就是修德,积功累德,要从这上面去做。
末后这句话说得好,『法如是故』,就是一切法它本来是这样,本来是无碍,本来是相即相容,相上虽然千差万别,性上是一体。所以,大小互容,微尘里头有世界,小容大,大并没有变小,小也没有放大,这是性德。世界里面有微尘,不知道有多少微尘,每一个微尘里头有世界,那个世界里头又不知道有多少微尘,微尘里头还有世界。现在的科学用精密的仪器来观察,已经看到微尘,我们从科学家研究的这些报告里面,透出这样的信息。怎么知道他看到微尘?微尘在佛法讲邻虚尘,极微之微,佛眼才能看到,菩萨还不行。这是什么?阿赖耶里面的境界相,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,三细相之一。科学家说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物质,物质是什么?物质是振动产生的现象,极其微细的振动;这个说法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是一样的,但是佛法里面是用心灵亲证的境界,不是用仪器。他的心清净到极处,也就是执著放下、分别放下、妄想放下,妄想放下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、不动念,心清净到极处,极其微细的振动他感触到,他见到。所以佛法讲的这些理跟事,都是甚深禅定当中亲证的境界,这是现量境界。他不是推想,不是从理论上想,不是,不用思想,亲证。
我们的心愈清净,佛法讲照见,《心经》讲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佛把我们的真心常常比喻作水,水没有染污,干净、澄净、没有波动,水平像镜子一样,外面这些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照在里面,就像一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,叫照见。如果有自私自利、有执著就染污,贪瞋痴慢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这统叫染污。如果有分别,分别就是波动,起波浪,又染污、又有波浪,我们的心照见失掉了,就不能照。浑水,又大风大浪,我们现在的心就是这样,所以没法子,照不见。科学家也很专心,他的风浪比我们小一点,染污那就不一定。所以他用精密的仪器去观察,跟用自性照见的大不一样!他能够在仪器里面看到,物质现象是波动产生的,这已经就相当不容易。但是物质现象里面,我们此地讲的一尘,这个一尘是「即理即事,即人即法,即依即正」,科学家看不到,他只能看到这个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,存在的时间很短,立刻就消失。第二个现象起的时候,不能讲相续相,为什么?相续相是相同的,它不一样。真的,科学家也用电影的底片做比喻,我们讲经用这个做比喻,他也用这个做比喻。电影里面的画面,我们看是生动的,是活活泼泼的,其实它每一张都是静止的幻灯片,决定没有两张完全相同。所以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的那个,那是相似相续相,要加上一个相似,不完全相同,相似相续相。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呢?现前这个世界还是个相似相续相,也找不到两张相同的。到什么时候才相同?有,有相同的时候,你成佛了,成佛就相同。所以佛经上讲「佛佛道同」,菩萨不同,菩萨是相似相续,跟我们一样,他的相似相续差距小,我们的相似相续差距很大,前面一个念头跟后面念头有很大差别,他们的差别幅度比较小,愈往上去愈小,到成佛才等於零,佛佛道同。这讲佛有四种同,有四同,佛法常讲今佛如古佛之再来,相同!今佛所说之法与古佛所说之法没有两样,这个道理很深。所以「法如是」,它确实是如是,这里面的理很深,境界非常奥秘。
『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』,十身,我们在前面「即三身即十身」学过。十身实在讲是一个身,从起各种不同作用来说是无量无边身,十代表无量无边,这叫得大自在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这是我们从开经的时候就向大家报告过,它讲的什么?完全讲的是我们自己。你把《华严经》念透你才认识自己,自己是这样的伟大,自己是这样的智慧,这样的德能、相好。为什么会失掉?佛说得好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。不是别人障碍你,别人也没有能力障碍你,是你自己做自己的障碍,你起心动念,你起了分别、你起了执著。起心动念像水一样,起了波浪,这一分别就是大浪,一执著就是染污。我们现在这个心水是浑水,染污的水,而且又大风大浪,智照的能力失掉了。要不是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事实真相,我们哪里知道?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,只要是佛法,不管你是大乘、是小乘,宗门、教下、显教、密教,修行的总原则只有一个,就是禅定,就是三昧,《华严经》上常讲三昧,三昧就是禅定。禅定是什么?禅定就是放下。放下什么?放下执著。头一个把染污放下,恢复自性清净心,先把这个放下,把染污放下。然后呢?然后再把动放下,动放下就是定,这就禅定。
惠能大师见性跟我们说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我们的自性本定,要把自性本定找回来,把现在的妄动舍弃。初学的人从静坐开始,这是方便法,真正叫你放下,不是身不动,身不动没用处,要心不动才行。所以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动静不二,不管你怎么动,心是定的,这才有作用。身,身要动,身是个机器,是事,如果不动它就生锈,它就没用,所以天天你要运动,你要保持健康。可是心,心不能动,心一动就坏了,你要学著身动、心不动。所以你的身,你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,帮助别人,成就化他的功德;心不动,成就自己的功德,自行化他。释迦牟尼佛不是天天在那里面壁,没有,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面壁,我们只看到释迦牟尼佛,你在《金刚经》上去看,他每天一定的时间到舍卫大城去乞食,托钵乞食,斋主供养菜饭。斋主供养菜饭,托钵的人要给斋主祝福,是规矩,他以财供养出家人,出家人回报的是法供养。不能接受之后就走,这不可以,那没有礼貌,如果斋主有什么事情提出来,你要给他解答,为他说法。这些规矩我们都应当要学,时时刻刻念著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帮他什么?帮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离苦得乐,这是佛法。
不能想自己,为什么不能想自己?想自己就增长我执,那就坏了。佛法头一个破我,不但大乘如是,小乘我们讲席里常常提到,小乘须陀洹把身见就放下,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。还以为身是我,没进门,虽然很认真努力修行,他在什么地位?初果向,他是方向对著初果,没到,没证得。我们在这么多年时时刻刻提醒同学,因为初果的确不容易,我们的烦恼习气太深!我常常勉励同学,我们学佛要放下自私自利,念念要想到别人,不要想自己。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闻利养,名闻利养是烦恼,要这个东西干什么?可是这个世间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办事,为办事方便可以有,就是事上可以有,心上不要有,心上有这个东西你就坏!你心就不清净,你就入不了门;换句话说,你就证不了初果。小乘初果,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萨,你得不到。所以事上可以有,心上不能有,有就坏了。第三个,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够贪著,如果这个东西不能放下,对於饮食起居都讲究那就坏了,你也就不能证得。日常生活应该怎样?随缘。佛陀他老人家在世托钵,人家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挑剔的,随缘,随缘就好。我们生在这个时代,跟佛陀那个时代社会环境不一样,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也都随缘,不要作意去苛求那就错了,我一定要怎样怎样就错了;随缘,不要计较,不要去讲求。最后是贪瞋痴慢,这个东西要放下。这十六个字放下,我也讲得很明白,你是不是证果?没有,初果没证得,但是你已经到初果的大门口。我们能够帮助你到门口,那一步跨进门是你自己的事情,那就必须要认真的身见放下、边见放下。
边见是什么?二边对立,这是所有烦恼的根,对立要放下。所以要学不跟人对立、不跟事对立、不跟一切万物对立,你的心就平和,心平气和你身体就健康。有对立就不和,对立往上提升一层就是矛盾,矛盾再提升就是冲突,冲突再提升那不就斗争了吗?愈来愈麻烦。所以你去找,我们今天讲化解冲突,冲突的根在对立,我们要化解所有的冲突,就是从内心里面对一切人事物,决定没有对立的念头。没有对立的念头是一个什么念头?我们是一体的念头,整个宇宙万物跟自己是一体。我们前面讲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不是讲的一体吗?法界这个界里面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分别的意思,一个就是圆融的意思,从性上来讲是圆融的,是一体,从相上来讲是有分别,所以界有两个意思。我们要能融会贯通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跟我是一体。还没有契入境界,一定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,他们的教诲帮助我们接近,跟我们的性德走得愈来愈近,这就对了。所以佛菩萨、古来祖师大德,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,这叫大慈大悲,表演给我们看,这是「十身互作自在用故」。
『唯普眼之境界』,普眼,就是讲观世音菩萨。在《法华经》上,专门介绍观世音菩萨,叫「普门品」,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「普观一切众生」,所以叫普眼。他观察遍法界虚空界里一切众生,没有分别心、没有执著心、没有爱好心,喜欢这个、讨厌那个,那就不行,你就有分别执著。他是平等心、真诚心、慈悲心、清净心,这叫普观一切众生,「谓之普眼」。在《大日经》里面有这么一句话,《大日经疏》第五卷,「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,得成此普眼莲华,故名观自在,约如来之行,故名菩萨」。这是把观世音菩萨跟我们介绍出来,观世音菩萨成佛了,不成佛没有这么大的智慧,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。你看首先讲如来,不是成佛了吗?究竟观察十缘生句,十缘,十不是数目字,在《华严经》上它代表无量。为什么?任何一法是无量因缘而生起的现象,不是单纯的,我们今天讲再小、再单纯的一个细胞,甚至一个原子、一个粒子都是无量因缘。所以成就普眼莲花,莲花是比喻,比喻什么?在污泥而不染,你看它多圆满,它清净。不是只有清净,莲花开在水上,它代表一个事实真相,它的根生在泥里面,那个泥代表六道,根在泥里面,茎在水里面,花在水上面,水代表四圣法界,那就十法界。花开在哪里?花开在一真法界。你看这个意思多殊胜,把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实报土全都显示出来,说明什么?说明它是一体。一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?这个现象就是分的意思,分别的意思,法界里分的意思;一体呢?一体是性的意思。所以,称之为普眼莲华。
「故名观自在」,观是观察,也就是照见,一丝毫障碍都没有。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六个字,任何一法里面,他都清清楚楚看到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观自在。於是我们就懂得,观世音菩萨不是一个人,你要说一个那就错了,观世音菩萨无量无边。每一尊佛他起用的时候,你看后头讲「约如来之行,故名菩萨」,在佛法里面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,说佛是从事上说的。也就是我们解释前面法界两个意思,界有两个意思,说佛那个界是分的意思,说如来那是性的意思。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上有时说佛,有时说如来,它是两个意思,不是一个意思。凡是说如来都是从性上说的,凡是说佛都是从事上说的。约如来之行,行是事,表现在事相上就叫菩萨。所以我们供佛,你看佛教里面供佛,一定是一佛二菩萨。佛代表什么?佛代表体,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,体不起作用。体要起作用,一定是两个作用,解行,解是智慧,行是慈悲。我们供西方三圣,阿弥陀佛是代表本体,自性清净圆明体,;起作用,起慈悲的作用,观世音菩萨代表;起智慧的作用,大势至代表。大势至代表智,观世音代表行,大势至代表智慧,观世音代表慈悲,解行,是取这个意思,我们要懂。我们学佛,三个一起具足,不能只学一个,学一个的时候你一个都得不到,你一定要学三个,有体有用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是阿弥陀佛,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;可是见到众生苦难,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力去帮助他,这是慈悲,这就观世音。慈悲里面不能离开智慧,如果离开智慧,那个慈悲出问题。我们佛门不是常讲吗?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方便就是对待众生,帮助他要用最适当的方法,叫方便,方是方法,便就是最恰当、最合适的叫便宜,佛用这个普度众生。可是佛门又有两句话说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这话也不是假的,方便里面没有智慧就变下流,慈悲里面没有智慧就祸害,你被人欺骗,所以不能离开智慧。就是这两个菩萨要相辅相成,大势至代表智慧,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,慈悲不能离开智慧,智慧不能离开慈悲,才能够成就自己,才能够成就众生。
还有一个意思,「又,一具一切云普法,观普法云普眼」。这是普眼又是一个意思,这都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真的入不二法门,像我们前面所讲的「一尘即理即事,即人即法」,这一段里所讲的。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这是普法,普法是一切法,真相就是这样的。我们学佛学到今天,对这个境界已经有个模糊的形象,不十分清楚,为什么?没证得。为什么有个模糊的景象?因为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一,这经上讲得很多!而是以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一段话,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你真能把这个意思听懂,你就会有这个概念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这个境界明了之后,我们要行,然后才能证,你现在在经上听到这是解,很难得我们相信。信解行证,行,怎么行法?行就是放下,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。什么时候放下?在日常生活当中放下、在工作里面放下、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放下;换句话说,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放下的时候。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,我再讲个很具体的,放下对立,这就讲得很具体。为什么?老是有对立的话,你就没法子放下,头一个要把对立放下。真正契入这个境界,你的慈悲心会生出来,生出来什么样子?每一个人你都爱。那个爱就是慈悲,你是平等的,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,真的会做到像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而且你是以真诚、清净、平等的爱心,对待一切人、对一切事、对一切物,从行的当中你就能证得,证得时候你真得受用,你才能够见到普法。见普法的眼就叫普眼,所以普眼是佛眼。说明至少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我们再往下看:
【如上事相之中。】
像前面所讲的,在这个事相之中。
【一一更互相容相摄。】
一切法,它真的是相容相摄。
【各具重重无尽境界也。】
这讲的是事实真相,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,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在一微尘里面。而微尘世界里面又有无量微尘,一一微尘里面又有无量无边的世界,『重重无尽』。这是什么?「法如是故」,我们的法性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这个科学从来没说过,所以我说佛经是高等科学,佛经上说这个有没有人证得?有。科学是讲证据的,你不能随便讲,微尘世界谁去过?普贤菩萨去过,也就是说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他们就常常去,常常往来。微尘里头有世界,世界里头有如来,他去供佛,他去闻法,他要到微尘世界里面去度众生,得大自在。下面大师引经来告诉我们,他说:
【经云。】
凡是只说『经云』,都是指《华严经》。如果其他的经,他一定会把经名提示出来,没有经名,全是《华严经》。
【一切法门无尽海。同会一法道场中。如是法性佛所说。智眼能明此方便。】
《华严经》上的一首偈子,第一句就是一即一切,『一切法门无尽海』,「海」是比喻,广大没有边际,其深没有底,重重无尽。『同会一法道场中』,这一法是任一法。譬如我们净宗最平常的道场,念佛道场,无论是一个人,无论是多数人,我们在一起共修。我们所修的确实非常简单,执持名号,就是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或者是六个字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这是一法。不要小看这一法,「一切法门无尽海」,同会这一法,就在我们道场里头,佛讲得不错,一即一切。《金刚经》上也跟我们讲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一法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一法。在这个地方我特别再提醒一次,这实在讲要常常提醒,不提醒就忘掉了。我们现在世界众生非常健忘,记不得,所以他的疑虑太多,妄想太多,没有信心。佛法传到中国,最兴盛的时代是隋唐,唐是讲唐朝的早期,大小乘十个宗派是那个时候建立的,就是隋唐时代建立的,高僧大德太多太多了,不像现在找一个都找不到。而且这些人里面,无论在家、出家证果的不少,还有佛菩萨再来的,真的是盛极一时。也许这些菩萨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,来教我们,他们提出一个问题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,哪一个最重要?把它编排顺序,哪个排名第一?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放下门户之见,因为什么?只能讲一部经,不能讲很多。大家都认为《华严经》第一,公认的,《华严经》代表全部佛法,所以称《华严经》叫根本法轮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,像一棵大树一样,枝枝叶叶的,枝叶花果,《华严经》是根、是本,叫根本。
然后再《华严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比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在那个时代传到中国来,也是多次传来的,翻译一共是十二次的翻译,从东汉到宋朝有十二次的翻译,翻译最多。东晋时代,慧远大师就是依《无量寿经》建东林念佛堂,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只有《无量寿经》翻出来。《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都还没有翻译出来,这是净宗在中国第一部经。学习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不可思议,这些情形当时人所周知,都知道。你看东林念佛堂,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,这还得了吗?这个多殊胜!所以大家就想,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华严经》比一比,《无量寿经》是什么分量?这一比也是大家公认,《无量寿经》摆第一,把《华严经》比下去。为什么?《华严》到最后,文殊、普贤带领著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净土,这个境界不可思议!《华严经》得到大圆满,《华严经》的大圆满,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所以把《无量寿经》就抬起来了。
《无量寿经》,在现代我们一共有九种版本,五种原译本,三种会集本,一种节校本,节校本是彭际清的,所以九个本子。最近的本子是夏莲居的本子,这民国初年很多人赞叹,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。反对的人多半是门户之见,为什么?会集的人是个居士不是法师。他真的会集得好!他这个本子里面分四十八品,我们今天再追著问,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最重要?当然是第六品。第六品是什么?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里面,哪一愿最重要?这个隋唐时代那些大德已经在讨论,因为《无量寿经》变成第一,四十八愿是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所说的。我们再追,慢慢去追,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最重要,十八愿是讲什么?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一念十念就归到佛号上去了,所以搞到最后就是剩一句阿弥陀佛。一句阿弥陀佛展开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展开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展开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展开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。你看,归纳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是说明佛号功德不可思议。今天我们在此地讲的,引用经文里面「一切法门无尽海,同会一法道场中」,我们今天净宗持名念佛,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,归到这里来。
『如是法性佛所说』,从相上讲千差万别,一切法门从相上讲,从性上讲一个,性相不二,这是佛在大经里面所说的话。谁能明白?法身大士。为什么?他有智眼,『智眼能明此方便』,智眼是法身大士。在佛法里面说,智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你能把这些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,在十法界现身说法、普度众生种种善巧方便,你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智能见事物,智能见,智能见所以叫做眼。眼是代表能见,什么能见?智慧。智慧能见这些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在十法界度众生现什么身,怎么说法帮助众生开悟,引导众生转迷为悟、转凡成圣,这是无量无边的方便门。所以智就是眼,叫做智眼。又「智之眼,谓非肉眼」,它不是肉眼。《华严经》里面说,「善知识者」,这个六十一卷就是我们现在学的《华严经》,《八十华严》,它加了个唐字。因为《六十华严》是晋朝译的,如果说晋《华严经》就是六十卷的本子。唐是我们现在用的八十卷的,里面说「善知识者,则是趣向一切智眼」。换句话说,什么人才能叫善知识?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用智慧,这是真善知识。凡夫用什么来看世间?用感情,叫情识,凡夫用的,所以往往把事情看错,他没有离开自私自利,他没有离开贪瞋痴慢,他的想法、看法没有一样不是对他自己有利益的。真正善知识把这个放下了,在《华严经》上讲,不但要放下见思烦恼,还要放下尘沙烦恼,还得放下无明烦恼,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。用在六根上,眼见、耳闻、鼻嗅、舌尝,身体一接触,没有一样不是智慧,这是真善知识。所以佛门称善知识,实际上就是称菩萨,菩萨才是真正善知识。
《成实论》是小乘论,小乘依这部论开了一个宗,叫成实宗,现在没有了,宋朝时候就没有了。所以中国在隋唐时候小乘两个宗,一个俱舍宗依《俱舍论》,一个成实宗依《成实论》。《成实论》里面有一句话说,「智慧现在前,犹明眼见色」,智慧现前就好像明眼见色一样。换句话说,智慧没有现前,这个眼见色不明,你这个眼睛有障碍,好像戴了有色的眼镜,看外面东西统统变了,变色,这个比喻非常好。经上这两句话说明人生在世,什么最重要?智慧最重要。人不能没有智慧,没有智慧叫醉生梦死,迷迷糊糊过了这一辈子,来生肯定到三途去,为什么?没智慧,愚痴!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明白,为什么要尊师?世尊教导我们,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从这里做起。净业三福第一句「孝养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师长」,讲孝敬,这是学佛的源头,学佛的开始。因为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,老师的恩比父母还要重,父母给我们这个身,老师给我们些什么?幸福美满。你这一生幸福从哪来的?老师教的。我感激老师,为什么?我要没有遇到方老师,我这一生一定是苦不堪言,没智慧。我要遇不到方老师我不相信佛法,因为在我那个年龄里面二十几岁,认为佛法是宗教、是迷信,根本就没有意愿去接触它。
我跟方老师学哲学,他老人家在课程里面给我讲哲学概论,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。我问他老人家,我说佛教是迷信,尤其是多神教,是迷信当中的迷信,它怎么会有哲学?这世间人讲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,唯一的真神。佛教里面你看看,佛菩萨形像太多太多了,什么都有,这叫多神教、叫泛神教,多神教、泛神教在宗教里面就属於低级宗教,我说它怎么会有哲学?方老师说「你年轻」,方先生大概大我二十几岁的样子,我父亲一辈的人,他说「你不知道,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。」这我从来没听说过,他老人家告诉我的,我们学哲学要跟哲学家去学,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。他说「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。」他是这样告诉我,我以后在别的地方讲,我没有用这句话,我说佛经哲学是高等哲学,我没有讲是全世界哲学里头最高峰,没讲这个。末后他告诉我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接受他老人家教诲之后,才改变这个错误的看法。而且他又嘱咐我,「真正的佛法在经典」,指我一条路,学佛从经典里面去学,不要在形式上,这一条路非常重要!从此以后我就逛寺庙,逛寺庙的目的何在?去找经典看。因为在那个时代,我记得是民国四十二年,经典非常缺乏,一般书店里头都没有,在全台湾只有三家印佛经,而且量很少,种类也很少。台南有个庆芳书局,台中有个瑞成书局,台北是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居士组织,在外面集一点资金,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,就这么三个地方。所以许多典籍都必须到寺庙,寺庙有收藏《大藏经》的,我们就抄经,老师指导我们阅读的东西去抄,这样入门。一生确实真的是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这个享受不是荣华富贵,是什么?心安理得。道理明白了,道理明白心就定,心就安,不再胡思乱想,对这些名闻利养就放下了,五欲六尘享受放下了,真正享受是法喜充满,佛法里头有真乐。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。我常常给同学们说,我不是利根,惠能大师那样的人是利根,是一闻千悟。我这还不行,我自己想大概是可以一闻十悟,应该可以,千做不到,百还做不到,所以闻一知十有这个能力。年年进步!
我从三十三岁开始讲经,二十六岁学佛,碰到方老师,三十三岁就出来讲经,到今年五十一年。我第一次出来讲经,是在台东佛教莲社,我都记得很清楚,我第一部在那边讲。讲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一个星期,实际上是七个小时,它两个小时有闽南话翻译,所以两个小时翻译占去一半,一天一个小时,七个小时讲这部经,这是第一次出来讲经。这么多年来,有些老同学常常听我讲经的,会体会到年年境界不一样,所以无量的欢喜。纵然是同一部经讲多少遍,讲的境界不一样,我大概《无量寿经》讲了十一遍,好像都有录音,那个时候没有录相,有人搜集,你们去听,境界不相同它才有味道。经里有无量义,随著自己境界提升,你看出来就不一样,所以才得法喜充满。佛法求的是智慧,这比什么都重要,只有智慧里面有乐趣、有法喜充满。像孔子所说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悦是喜悦。怎么样?你要把你所学的东西,习就是今天讲落实,落实在生活上,我学的东西变成生活,学的东西变成智慧,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变成艺术,你说这个多美,幸福人生真得到!幸福人生不在财富,实在讲与财富不相干,这里头有真的乐,确确实实是真的真善美慧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