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- (第二十集)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二十集)  2009/4/7  台湾高雄  档名:12-047-0020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我们还是从第五页第四行看起:

  【二者。法界圆明自在用。是华严三昧也。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。普周法界而证菩提。】

  这是讲的从体起用,讲的是正报。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得很清楚,这个作用就是起正报,正报就是我们自己。前面是讲宇宙,宇宙的缘起,这是讲我们的缘起,我从哪里来的。文里面有一个专有名词,『是华严三昧也』。什么是「华严三昧」,我们不能不知道,《华严经》、《梵网经》里面所说的,佛华严三昧之略,上面有个佛字,「佛华严三昧之略。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。达此理趣而修万行,庄严佛果,谓之华严。一心修之,谓之三昧」。这是《华严》跟《梵网经》上所说的。由此可知,一切依正庄严,我们今天讲的宇宙、众生,宇宙是我们依报的环境,就是我们生存依靠的环境。小而言之,我们的身体是依报。很多人讲身体是正报,身体所依靠的叫依报,这也能讲得通。最贴近的是我们穿的衣服,这是我们的依报,我们居住的房舍是我们的依报。我们还有许许多多人事关系,像在一个家庭里面,有夫妇、有父子、有兄弟、有朋友、有亲戚,街坊有邻居,再扩大是社会,是我们依存不能离开的,国家,再扩大那是地球,然后再外面扩大那就是宇宙,统统是我们生存所依靠的。无论是自己本身,我们讲正报,以及整个宇宙,都离不开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什么?一真法界就是真如自性,我们前面第一条所学习的,自性清净圆明体,只有这个体是真的,依正庄严是从这个体发生的。大乘经教里面佛常常讲,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这个心就是此地讲的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化无量无边的法界?绝不止十法界依正庄严,十法界是讲我们娑婆世界,这一尊佛的教化区,在大宇宙里面,像这样的世界无量无边无有穷尽,都是依靠一真所现出来的。它为什么会现?底下就说无尽的缘起。因就是一真法界,不讲因,讲缘,所以佛法讲缘生。通常在大乘教里面,我们常常学习的「四缘生法」:亲因缘、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,归纳为这四大类,展开来是无尽的缘起。这个是理,这个是趣向。趣是讲归趣,我们学《华严》,你看看在此地贤首国师跟我们讲的,妄尽还源是我们的理趣,是我们真正的归宿,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。要回归到哪里?回归到一真法界,也就是回归到自性。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说,一真法界、真如自性就是常寂光净土,回归到这个地方才真正叫成就究竟圆满佛。

  「达此理趣而修万行」,前面四个字重要。修万行的人多,万行是什么?给诸位说,就是十善业。十善业十大类,如果展开来,在小乘,三千威仪,展开来有三千条,小乘人修的;在大乘菩萨,这一展开有八万四千细行。所以,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十善业道学起。最初就教你学这十条,你没有通达这个理趣,如果你真正明了通达《华严》的理趣,十善业就展开了,展开则成万行。万不是数字,它是形容,也是属於无量无尽无数的行门,不止八万四千,八万四千也是世尊把它归纳起来讲的。真正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讲的「止於至善」,这个才庄严佛果。用什么来庄严?用圆满的十善业。所以你在佛门里面看到佛像,雕塑的佛像很少看到这三个字,但是在绘画的佛像常常有,看佛的身上放光,头顶上有三个字,这三个字有时候是用梵文写的,用中文写的也有,藏文写的也有,这是我们平常看到的这三个字,它的发音叫「唵阿吽」。这三个字什么意思?就是十善业道。「唵」是身业,「阿」是口业,「吽」是意业,身口意三业。身三业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;口四业: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;意三业: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看起来是很简单,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在行住坐卧当中,这就叫威仪,就叫细行,起心动念都不违背。讲到八万细行,我们还真的不可思议,哪有那么多!讲到无量的细行就更不可思议,这是不是夸大?没有。如果我们真正理解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真正了解三细相,你就完全肯定,你就不怀疑。你决定不会认为释迦牟尼佛讲十善业一展开为八万四千,你还嫌它少。你知道八万四千还是归纳,为什么?弥勒菩萨跟我们讲,无始无明起心动念,这一秒钟当中有多少念头?有许多同学计算了一下,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个念头,每一念里面都具足十善业。你想想看,八万四千细行是不是太多?太少了。如果你不知道这个道理,你总认为佛经里面所讲的这个数字太大,好像是有意在那里夸大,不是事实。真搞清楚之后,才晓得释迦牟尼佛说法谦虚,一丝毫夸大都没有,跟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五语完全相应。「如来是真语者」,真,决定不是假话;「实语者」,实则不虚;「如语者」,如是恰到好处,把事实真相说出来,没有加一点,有时候减一点,但绝对没有加一点。我们应当相信,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猜测,那就搞错了。

  这一篇文章的题目,「修华严奥旨」,奥是奥妙,旨就是理趣。这也在现代人术语里面,宇宙的奥秘,可以说《华严》把宇宙奥秘给揭穿了。这桩事情原本只有佛菩萨(菩萨里头还八地以上)他们清楚,为什么?他们亲眼看到。因为什么看到?他们真的成就了华严三昧,在华严三昧里面,把宇宙的奥秘全部揭发了。换句话说,七地以前跟我们一样,听说,不是亲证,八地以上亲证了,往上去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他们是亲证。这样的人也是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。他们已经证得,我们正在迷惑,这些佛菩萨大慈大悲来帮助我们破迷开悟,希望我们也能证得,不但证得,希望我们早一天证得。

  贤首国师这篇文章可以说慈悲到极处,《华严经》太大了,我们依照《华严经》修行,不晓得从哪里下手。他这一篇文章把《华严》的奥旨提示给我们,让我们知道从什么地方去契入。前面这三段,它一共有六段,前面三段,「显一体」,现在我们学的「起二用」,「示三遍」,这三段是大慈,我们用章嘉大师的话好懂,章嘉大师讲看破;后面三段,「行四德」、「入五止」、「起六观」,那是放下。於是我们也能够证得,根利的证得圆满、证得究竟,像释迦牟尼佛,在中国像六祖能大师,这是上上根人,一闻就全悟了,他不是局部,全悟,这个太难得。往下,上中下三根迟速不等,有人悟得快,在我们中国历代典籍里面所记载的,有人三、五年开悟的,上根人;有人十年、八年开悟的,中根人;有人三、四十年,五、六十年才开悟的,下根人,都了不起,为什么?都能够悟入华严三昧。修华严三昧,念佛求生净土,没有一个不往生,而且往生的品位都很高,这是我们都能够想像得到的。所以放下固然重要,看破也不能够疏忽。我们学经教帮助我们看破,看破之后,最重要的放下,放下什么?十善的反面叫十恶,那你一定要放下。首先要放下,不再杀生,杀生引申的意思,决定不能叫众生因我而生痛苦,我们的思想、言论让众生生起痛苦就等於杀生。我们起心动念决定不能占人一点点的便宜,为什么?占人便宜就是偷盗。不但是行为,没有行为,动个念头都不可以,那是盗心,你虽然没有盗的行为,但是你还有偷盗的念头,你说这个多微细。

  在过去学佛成就的人多,为什么?因为他有伦理道德的基础,他有因果教育的基础,从小学成的,所以有根,根深蒂固。长大了遇到佛法,十善业道,他不难,虽然做得不圆满,少分,他真的能成就。佛法里面,无论是出家、在家,所有的戒行都不离十善,十善是所有戒律、威仪的总纲领。可是我们现在修学就会有一定的困难,为什么?从小没有人教我们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特别是现前的社会,像我这个年龄,小时候生长在农村,那是民国二十年前后,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虽然是没有什么人提倡,可是影响还在。中国这个社会因为人多,地方太大,国家没有办那么多学校,不像现在,现在学校多。我们那个时候才十几岁,正在读书的时候,一个县大概才有一个初级中学,十几个县里面才有一个高中,一个省里面顶多只有一个大学。你就能想到不识字的文盲有多少,太普遍了。但是这些乡下农村里面的居民虽然不认识字,他懂伦理道德,他懂因果,所以社会非常安定,我们现在讲治安很好,什么原因?人人都受过儒释道三家的教育,这个教育不是读书,不是上课学来的,是老人教的。老人里面最重要的是父母,父母不认识字,他小的时候祖父母教他的,一切比他年长的人都会教他,教他做人的道理,教他应该怎么工作,怎样处事待人接物,所以他会做人。心地淳厚,没有害人之心,言语有信,说出来之后自己一定会做到,讲信用。所以接触到佛法修行,可以说都有成就;遇到念佛法门,要是依照这个道理、方法去学习,没有一个不往生。

  唐朝时候,善导大师说过,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。这个话在那个时候祖师说,我们相信,那时候社会纯朴。为什么能相信?我生长在民国二十年代,虽然很小,我能记事,我记得当时那个社会的状况,人心淳厚,存心欺骗的人太少太少了,见到人有苦难,伸出援手帮助的人很多很多。我到台湾,民国三十八年,那个时候台湾的居民六百万人,包括从大陆来的这些移民,台湾的社会风气好,人心淳厚、老成,没有欺骗人的,我们有一点困难,无论找什么人他都乐意帮助,真心帮助你,他不是敷衍你。现在这种风气没有了,为什么没有了?这么多年来没人教了,社会上也没有人讲。我们年轻做学生的时代,不但老人教,大人,不管是认识你,跟你有没有关系的,看你做错事情都会指责你,这就是教育。我们做小孩犯了过失,走路的人、不认识的,说你这小孩不可以这样,不可以那样,我们听,我们不反驳。我们的父母听到了、看到了,会对那个走路的人感谢,你帮我教小孩。现在我们传统这么好的教育,至少丢掉了四代,甚至有五代。现在年轻人不知道,他父母也不知道,他祖父母也不知道,可能到他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知道。学校,现在比从前多,读书的风气比从前好像是好了,书本,由於科学技术发达,印刷术的方便,很容易得到,在从前书不容易得到。我记得我们念小学、念中学的时候,没有书本,老师上课教一篇古文,每个人要抄写,老师写在黑板上,我们每个人自己抄,抄一本,找不到书。哪里像现在这么方便!我们看到现代的社会是非常羡慕。可是现在人不读书,不读书你就不明理,你就不能达此理趣;虽修万行,不能够庄严佛果。庄严佛果就是成佛,虽修万行不能成佛,念佛不能往生,为什么?古大德说得好,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这就是说明心行不相应,口里说得再好,心里没有能够把贪瞋痴慢舍掉,就不相应,所以没有成就。

  修,此地提醒我们,「一心修之,谓之三昧」。这句话跟我们常常听到古大德的教诲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是一个意思。中国五千年祖宗教给我们的方法,《三字经》上前面都有,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,专就是一心修之。我们现代的修学,真的我们的课程很杂很乱,课程多没有关系,学习要一样一样的学就会有成就,同时学很多样没法子成就。现在我们看学校课程,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,我念小学的时候,每天是六堂课,一堂课是四十分钟,小学。中学的时候,可能一天有五堂课,一堂课五十分钟,当中休息十分钟,交杂的编排,第一堂课上语文,第二堂课上数学,就变了。头一堂课还没有吸收,第二堂课换了新的科目,对学生来讲产生了困难、困惑,心不能够专,学习的印象不深刻。这种方式,在中国古时候没有过的,这都是从外国学来的。中国以前私塾,我小时候还念过半年(大概是一年)的样子,念私塾。私塾里面老师教学一门课,一门课学完才能学第二门课,这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传统的教学。学一门课怎么样?一心修之。譬如你这门课大概需要二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,这二、三个月当中就学一样,这个印象深刻,真能吸收,不可以杂修。

 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那一年我三十二岁,三十一岁的下半年跟老师认识的。我跟他一年三个月,学了十三部经,进度差不多平均是一个多月学一部,小部经,大概一半是属於小乘经。老师的标准,你学了这部经,你上台能讲,他老人家在下面听,听了他点头,可以了,这部经算你学好,你才可以另外学一部。其实我跟他老人家一部经也没学过,我是在我们经学班,一共有二十多个同学,老师是一个一个的教。教这个同学,他是两个人一组,上台去讲经,一个讲国语,一个是讲台语,好像两个上台是有翻译,其实他们两个人用的是一样的讲稿,这么样训练,训练讲经的人才。我去得最晚,所以排名在最后,还没有排到我,我就离开台中。所以我学的经教是旁听,老师在教他,我们在后面旁听。在那个时候我很幸运,我的记忆力很强,理解力还不错,所以听老师教他们,我在旁边旁听,全听会了。他们两个上台去讲,我在下面听听,我就晓得如果换我上台去讲,我一定比他们讲得好,但是我没有机会上台,老师是按照进门先后顺序。复小座这是重要学习的手段,这对我们学经教的人有很大很大的帮助。

  我们老师这个经学班只办两年就不办了,我们参加这个班,对於他的方法懂得,我们自己学讲经,就是把老师所讲的经我们要复讲。我在台中复讲的时候讲过两部经,一部是《金刚经》,一部是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是大经。老师星期三对大众讲,我们这些老学生坐在第一排,尤其我是跟老师坐面对面的,坐第一个位置。星期五我们就有一个小班,我们这个小班一共七个人,不错,我们十年在一起,十年如一日,这个小班。每个星期三老师讲经,星期四我们七个人聚集在一起,同学们推我来复讲,把昨天老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。所以老师《金刚经》讲完,我的《金刚经》也讲完了;老师的《楞严经》讲完,我《楞严经》也讲完了。一九七七年,香港请我讲《楞严经》,我就很有胆子答应到香港来讲经,为什么?我已经讲过一遍了,而且听众六个人,都是同学,都是学讲经的,内行的,不是外行的。所以在中国,古老的中国,讲经的法师、大德,居士也有参加的,都是从讲小座出来的。讲小座的规矩,尊师重道,决定不能发表自己的意思,这是忌讳。老师怎么说,你就怎么说,可以漏掉不能够增加,你增加你自己的,这个错误的。记得不完全的时候,漏掉几句没有关系,这是什么?学谦虚,学忍辱波罗蜜。自己有再好的见解都不可以提出来,你得要忍辱,所以学习里面确实它有道在,尊师重道。有时候我们年轻,自己以为不错有悟处,其实往往那个悟处是有错误的,自己修行功夫境界还没到那个程度。所以老师怎么讲,我们就怎么讲,讲错了老师负责任。从前这个教学的确是有它的长处。

  我们在台中亲近李老师,李老师还是用教私塾的方法来教我们。以后我出家,我一出家就被白圣法师找去,在他那个十普寺三藏佛学院里面教书,我出家没有做过学生,头一剃就去当老师去了。星云法师知道我了,煮云法师介绍的,煮云法师在台北听我讲过几次经,听得很欢喜,介绍我给星云法师。所以佛光山邀请我,我在佛光山做了十个月的教务主任。那个时候我向星云法师建议,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有一百多个学生,好像有一百三十多人,我跟他建议,我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习的经验,这个方法好,可以把学生分组,三个人一组专攻一部经。那一百三十个学生,这样分法就有二、三十部经,专攻。如果十年下来之后,我估计可以出二十个杰出的讲经弘法的法师。他听了之后也很欢喜,他说那就不像佛学院了,我说不像佛学院是真能出人才。以后他就没有同意,没有接受,还是要让佛学院请很多老师,还是交叉的课程。我们心里很清楚,交叉上课这种课程,四年出一个讲经的法师很难。你看我在台中,我学一部经能够上台去讲,一个月的时间,法喜充满,很有自信心。我跟李老师一年三个月,就是十五个月,学了十三部经。以后我教佛学院,一个学期才教一部,三年学生毕业了,我才教了六部,还有七部还没有拿出来用。这是我亲身经历,我知道中国古人教学这个方法好,一心修之,你心不二用,你在这一个月当中,你所想的、所思的就是这一部经,你不杂不乱,所以有成就。我们看看现在学校的教学,我感到这些学生很冤枉、很不幸,不是教不出来,方法错了。教学最怕的是乱,最怕的是多。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,学之道,还是贵以专,你才能出得来。我这一生算很幸运,遇到这三个老师,都给我说这么一个原则,就是学东西要专心,要专攻,要一门深入,才会有成就。

  华严三昧是什么?就是得一心不乱。用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讲十波罗蜜,他修学的纲领,普贤菩萨的十愿,文殊菩萨的十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再加上方便、愿、力、智,十波罗蜜,这十门展开是无尽的法门。普贤菩萨的十愿,就是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趣。所以此地讲,「达此理趣而修万行,庄严佛果」。怎么修法?一心专修,这就是三昧。《无量寿经》上有这么一句话,「得佛华严三昧,宣畅一切经典」。其实最重要的是得三昧,你就能贯通一切经典。依《华严》称为华严三昧,依《法华》称为法华三昧,依《楞严》称为楞严三昧,依《无量寿经》称为念佛三昧,真的要一门深入,不可以多,这个多,不可以杂。在中国,古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多的示范,祖师大德常常劝勉我们、提醒我们,说「一经通一切经通」,一个法门证得,一切法门都证得。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我们希望通宗通教,显密圆融,世出世法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这是我们每个人期望的,能不能做到?能。用什么方法做到?一门通达,门门都通达。为什么?一切法不离自性。

  三昧是见性唯一的一个门径,三昧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,三翻作正,昧这个音翻作受,也就是禅定。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,六道凡夫所受的都不是正受,受是什么?享受。享受不正常,为什么不正常?佛把六道凡夫种种之受,这个生活上的感受归纳为五大类,叫五种受,苦乐忧喜舍。身有苦受、有乐受,心有喜受、有忧受,除这个之外,暂时身没有苦乐、心也没有忧喜,这叫舍受。舍受很不错,但是时间太短,苦乐忧喜一会儿它又来,所以就叫舍受。如果是永远都住在舍受,苦乐忧喜不会再起,那就叫三昧。所以佛说永远舍弃这五种受,三昧就现前。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,三昧是正常的。三昧,你就晓得,身没有苦乐、心没有忧喜,永远保持在清净平等觉,心是清净的,心是平等的,觉而不迷,这就是三昧,那个觉就贯通一切法。

  我们迷失了自性,对於一切法也都迷了;觉悟之后,这一切法没学过的也通了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,这个示现一定要知道,要放下,他在十二年的修行当中,烦恼障没有了,到处参学,寻师访道。在那个时候,印度宗教界、学术界他都亲近过,听了不少东西,看了不少东西,最后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也放下,这入更深的禅定,才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所以证得无上菩提,这一年世尊三十岁。开悟之后就从事於教学,讲经教学,七十九岁圆寂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四十九年没中止过,对一个人也是讲经教学,对广大的群众也是讲经说法,虽然没有排定课程,说法不中断。佛灭度之后,学生把佛所讲的东西,从记忆里面把它写出来,由同学互相印证,证明你所记载的没错,老师是这么说的,传给后世,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经典。

  经典不是世尊在世的时候写的,这些经典世尊没有看过,但是我们可以相信。那个时候佛的学生很多,修行证果的人不少,这些人来做认定,肯定记载没有错误,这个经才能传下来。传到中国,要通过翻译,有没有翻错?这个很难说。我当时学佛对这个很怀疑,因为我们现在在国外,我们把佛法介绍给外国人,通过翻译,能不能翻译得完整?不能。翻译的同学告诉我,他也很谦虚,大概只能翻多少?六成,还有四成没有法子翻译。我们想一想,佛经到中国来,这翻译情形怎样?所以玄奘大师有怀疑,亲自到印度去,他去干什么?就是怀疑他以前这些大德们翻的经有没有翻错。他到印度去,在印度去了十七年,也是给我们做了一个证明,他没有批评以前翻的经哪一部经有错误,他没说,那就是说他给我们肯定,没翻错。他自己回来之后也翻了不少,实在讲,玄奘大师译经最大的功德,不是他自己翻的,是他把前面古代的翻译他肯定了,给我们后人增长了信心,这个功德太大了,这是菩萨出现,不是普通的意思。所以一般人只重视他到印度去取经,译了有一千多卷的经典留下来。我看法不是这样,我的看法,他的示现,最重要的是肯定过去这些大德译经没错误,这才真有意义。

  我跟李老师学教,向他老人家提出这个问题,他告诉我,中国过去翻经的这些大德,都是修行证果的人,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哪里做得到!至少都是三果以上,在小乘三果,阿那含;在大乘,《华严经》里面五信位的菩萨、六信位的菩萨,七信位就是阿罗汉,不简单。我们现在晓得,初信位的菩萨,他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是相等的,也就是说,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他断掉了。三果,三界八十一品思惑,前面九品断尽了,剩下的是什么?剩下是思惑的习气,七十二品,断尽之后证阿罗汉果,永远脱离六道轮回,哪里是普通人!我们现在晓得,在《高僧传》里面记载的,翻经法师里面有很多古佛再来、法身菩萨再来的,很多,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不认识。传说当中身分有露的,我们晓得智者大师,这是日本、韩国都知道,释迦牟尼佛再来的;永明延寿大师、善导大师,还有国清寺的丰干和尚,这三个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。近代的印光大师,我们知道是西方大势至菩萨的化身,这不是假的。所以老师告诉我,中国人有福报,感动这些佛菩萨来应化、来帮助我们,把梵文经典翻成中文,利益这一方的众生,这在世界上比其他国家的人幸运太多了。现在去佛年代久远了,梵文经典多半都失传,现在佛法存在这个世间最丰富的就是汉文《大藏经》,中文本。

  这里头最重要的还是要真修行才行,真修行那就是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。贪瞋痴是障碍,不但障碍我们修行证果,障碍我们的悟性。贪瞋痴慢重的人,即使天天读经、天天听经,不容易开悟。烦恼习气太重,他很想学,也没有办法。哪些人容易开悟?烦恼习气轻、淡薄,这种人容易开悟。所以,放下、看破就非常重要。真正修行的功夫就是放下,你能不能把贪欲放下?贪的是什么?五欲六尘。五欲是财色名食睡,你能不能放下,不再执著了,不再计较了,中国人所谓淡泊名利,愈淡薄悟性就愈高。对世间的欲望太多、太浓,造成了障道,学道非常困难。所以老子也说,「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」,损就是放下。你想学道,你对这个世间的欲望愈淡薄愈好,它跟世间求学不一样,求学希望天天增加,学道要天天放下。我跟章嘉大师三年,大师教导我的就是教放下。我们学《华严经》这么多年,《华严经》教我们放下执著,放下分别,放下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动念,这三样东西统统放下,你就成佛了;放下分别执著,还有妄想,这是菩萨;放下执著,还有妄想、分别,那是阿罗汉。如果这三个都有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是全的,你自己一定要知道,无论你修学得怎么好,你没有离开六道轮回,你出不了六道。六道是什么?六道的业因就是执著。执著最明显的就是控制、占有,这是最明显的。

  我们想一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在世,在物质生活方面,他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三衣一钵,其他的什么都没有,表演给我们看,他真放下了。每天到处劝化,讲经说法就是劝人、教导人,教什么?应机施教。上上根人,帮助他转凡成圣;中上根人,帮助他破迷开悟;中下根人,帮助他断恶修善。那就是什么?什么叫中下根人?分别执著心很重,没法子放下,那就教他断恶修善。如果恶不断,他将来堕三恶道,在六道里很苦。他知道修善的话,他生生世世能在三善道,这是世尊帮助他不堕恶道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,因果轮回的教育太重要了,这是事实,绝对不是佛菩萨欺骗人,用它来劝导人断恶修善的一种说法、一种手段,那你就错了。佛所说的完全是事实真相,善因肯定有善果,恶因就有恶报,不是不报,是时辰未到,欠命的要还命,欠债要还钱。

  真正契入佛法,你就明了,一个人在这个世间,一生想占人家一点便宜,能不能占到?占不到;我们受人家欺负,吃亏了,有没有吃亏?没有。没有吃亏,也没有占便宜。占人便宜怎么样?来生要还人,你怎么能占到?还的时候还要加上利息。吃亏能忍让,那吃亏是福,消自己的业障。如果吃亏的时候有怨恨、不平,有报复,那就麻烦,那就演变成冤冤相报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。所以学佛的人,绝对不能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,当然更不会有这种行为。吃亏,要让、要忍,要知道不能够有怨恨,不能有不平,欢欢喜喜的接受,这个帐就了了。这一了了,我们的灵性就提升,所以它能帮助我们提升,不是坏事,是好事。这都需要明理,他才能做到;要不明理,他怎么能做到!只有真正明理的人,他才能广修万行,积功累德,他不会想错,他不会做错。

  《华严经》,《六十华严》,就是晋朝时候第一次翻译的,「经三十七」就是三十七卷,「普贤菩萨,正受三昧,其三昧名佛华严」。什么叫佛华严?普贤菩萨所修得的那就是佛华严,佛华严三昧。大乘经里面常说,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不修普贤行你就不能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你就没有法子明心见性。普贤行跟菩萨行有什么差别?你看菩萨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这是大乘常说的六波罗蜜。为什么不能见性?真的不能见性,为什么?虽然修这六个法门,他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,没有舍掉,也就是说,他贪瞋痴慢,心量很小。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念念跟虚空法界相应,念念与性德相应。你想想看,你看他这十个纲领,普贤行实在讲,整个《华严经》所讲的都是普贤行,但是在最后,普贤菩萨说了十个大纲,十条总纲领,第一个「礼敬诸佛」,你想想他心量多大!礼是礼貌,敬是恭敬心,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恭敬。诸佛是什么?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。过去佛,我们在佛经上念到,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介绍,过去三千尊佛,现在三千尊佛,还有未来的。未来的佛是谁?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,他尊不尊敬?他要是瞧不起这个人,不喜欢那个人,那对佛就不恭敬。对人你没有做到,所以你那个礼佛,你只拜了过去佛、现在佛,未来佛你没有拜到。而礼敬诸佛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未来佛,你要能够礼敬未来佛,你才能成佛,这个意思要懂。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不是一切人,一切人是未来佛,一切动物都是未来佛,为什么?佛经上讲得很清楚,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,有情众生就是动物,那么植物算不算?矿物算不算?普贤菩萨统统都算,《华严经》上讲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情是有情众生,动物;无情,那就包括植物跟矿物,没有一样不尊重,没有一样不恭敬。人事里面,好人恭敬,坏人也恭敬,为什么?他是未来佛。他自己做种种不善,自有他的果报,我们修普贤行的人,那就要恭敬他,平等的礼敬。

  称赞那就没有,你看他第二愿「称赞如来」,他不讲诸佛,诸佛是从相上讲的,如来是从性上讲的。他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,要赞叹;不相应,不赞叹,有礼敬没有赞叹。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表演给我们看过,你看他参访甘露火王,有礼敬、有供养,没有赞叹;他去参访胜热婆罗门,也是没有赞叹,有礼敬、有供养。为什么?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是愚痴,甘露火王表现的是瞋恚,贪瞋痴,与自性相违背,不管是顺性是违背自性,但是自性是一,差别在这个地方。作恶的人,不能不恭敬,他有困难的时候,不能不帮忙。他做坏事我们不去帮他,他做好事我们就要去帮他。你看普贤菩萨的心量多大?真的是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。所以六波罗蜜跟普贤十愿要是一相应、一圆融,那就是「达此理趣而修万行,庄严佛果」,那叫修普贤行。所以普贤行十愿里面,每一愿里面都有十波罗蜜。这一定要懂得。

  后面我们再看一段,《华严经探玄记》里面所说的,《探玄记》第十七就是第十七卷。它先说「释名」,解释这个名相,「以因行华严成果相,令显著故」,显是明显,因地上是修《华严》,华严三昧,前面所说的成佛的果相。第二讲体性,「体性者,法界行门心海为体,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」。这里头几句话很重要,一切行总名称都叫法界行门,为什么?你没有离开法界。像我们这些年来,特别提倡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》,都是法界行门,怎样修?你得用真心,用真诚心、用清净心、用正觉心、用慈悲心去修。如果没有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与法界就不相应。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菩提心。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,用这个心去修,修布施、修礼敬、修持戒、修赞叹,你把文殊的十行,这十个行门的纲领,普贤菩萨的十愿,你把它合起来,愿里头有行,行里头有愿,都是圆满的。这个一心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五种,五种就叫一心,真诚,真诚里面就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慈悲心里面一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这样修才如法。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,等是平等,持是永续,大行大愿,与自性的性体、性德圆满的相应。

  第三跟我们讲业用,「业用者有二:一依此显说华严法,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,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」。这是起用,你看看,依体起用就有这样殊胜的德用。《华严》在中国,可以说所有宗派里面都肯定、都承认,这部经是一切经的根本,叫根本法轮,一切经皆是《华严》眷属,好像一棵大树一样,《华严》是根本,一切经是枝叶,都离不开《华严》。《华严》的确太大,讲一遍不容易,历代祖师大德讲经,历史上没有记载,唯独讲《华严》,那要大书特书。由此可知,世世代代人对这部经都非常尊重,经的分量实在太大。过去李老师发心把《华严经》讲圆满,《华严经》是八个同学启请的,这八个人当中有我在内。因为那个时候老师常常讲往生,我们希望他多住世,就找这么一部大经,八个同学一起启请,他就答应了,经没有讲完,他不能走;没有想到他经讲了一半,他也走了。他原本是答应我们,这一部经讲完之后,再讲一部《弥陀经》,他才往生,他这个话没兑现。当然这里头有特别的原因,真正请佛住世是要我们依教奉行,不是找一部大经就能够把他留住的,我们是想错了。

  这部经细讲一遍真的不容易,我过去从民国六十年开始,好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,也只讲了一半。因为那个时候出国的时间太多,一年总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国外,就是断断续续,我记得好像前后有十七年,讲了一半。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科学技术设备,没有留下录音。这一次的缘分,本来我不再想讲《华严》,因为我接触到《无量寿经》之后,梅光羲居士在序文里面说得非常详细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就是小本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就是大本《阿弥陀经》,一而三,三而一,所以我就想,那我一生就讲《无量寿经》好了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我讲了十一遍,第十一遍没有讲圆满,讲了一半,第十一遍是细讲。这一次《华严经》是三个人启请,第一个人是北京黄念祖老居士,他老人家当面跟我讲过几次,希望我把《华严经》讲一遍。第二个是我们台南的开心法师,这都不在了,每一次见到我都提出这么一句,你一定要把《华严经》讲一遍,以后恐怕没有人再讲了。最后一次是我们的韩馆长往生前两天,非常恳切,希望把这部经讲一遍,留一套录相给后人做参考。我为了安慰她,我就答应她,我说好,没有想到她真的就走了。三个人启请。

  韩馆长往生第二年,我移民到新加坡,把这些事情跟李木源居士谈,李木源居士很欢喜,就在我们新加坡居士林启讲,他也非常虔诚恭敬来启请,所以这个缘成熟了,就在居士林开始。以后我们移民到澳洲,澳洲我们自己建有摄影棚,录相的效果愈来就愈进步了。讲到现在讲了四千多个小时,都有光碟在流通,讲了多少?才讲到「十住品」,全经大概是五分之一,照这样的进度,我们估计一下,全经讲圆满需要两万个小时,真不容易!我这一生能不能把《华严经》讲圆满?也不敢说。所以我现在告诉大家,我每一次讲的都是圆满的,你们真正在《华严经》有体悟,你就相信我这一句话。每一次两个小时都是圆满的,只要你真听懂了,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肯定得殊胜的利益。

  第二个意思,「依此显示华严行」,前面是讲华严法,方法,这真干,落实了,孔子讲的「学而时习之」,前面法是学,行是习,就是把《华严》落实在日常生活上。怎么落实?就是文殊十波罗蜜、普贤十愿,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生活,你真的在修《华严》。「故上云:施戒忍辱精进禅,方便智慧诸功德,一切自在难思议,华严三昧势力故。」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后面有方便,有愿、力、智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文殊菩萨教菩萨修学的十个纲领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,把文殊菩萨这十个纲领扩大,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,不可思议。每一愿里面都有十波罗蜜,十波罗蜜里面,每一个波罗蜜里面都有普贤十愿,这叫普贤行。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出来,真正做到,这叫做华严三昧。

  这个文底下讲:『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』,「理」是前面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,与性体相应那就是德。在我们中国人一般称自性,这称之为道,中国人讲道德。自性是道,道是一切万物的根源,万事万物是从它而生的,它是原始,它没有生因,像前面讲的「非生因之所生」,它没有生因,可是一切万法从它而有。能大师讲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依正庄严就是万法。我们能够知道这桩事情,这叫解悟,这不是证悟,我们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,对佛菩萨有信心,我们能够接受,能够不怀疑,随顺佛菩萨的教诲,依教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为,我们过去对宇宙、对万物,想错了、看错了、做错了,现在我们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在我们凡夫,如何知道我们想错了、看错了?读经,用经论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,用戒律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,我们日常言语造作,看看《戒经》,与《戒经》相应的,正确;与《戒经》相违背的是错误,错误的一定要修正过来,正确的要好好的保持,这叫修行。行,行门无量无边称为万行,这个字要念去声,念「恨」,行是动词,就是真干。「称理成德」,就是与自性相应的这是德。

  『普周法界而证菩提』,「菩提」是大觉,就是自性本觉,《起信论》上说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这是正觉,这是大觉,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成佛,成正觉就是成佛。这里头关键的四个字就是「普周法界」,我们修布施的心,那个心要普周法界,你的心要平等,事不平等,心平等。我们持戒,事上也不平等,但是心平等,都是普周法界,念念想到,为什么?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。《华严经》最殊胜的教诲就在此地,是一不是二,为什么?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里面所变现出来的,无二无别。所以,什么是自己?遍法界虚空界哪一个不是自己!你要不懂,我们可以举个例子,譬如作梦,你梦醒了之后,梦中所有境界哪一个是我?梦是自己心变现的,梦里头有自己,所有一切人还是自己,所有一切万物也是自己,除了自己之外什么也没有。梦醒了知道,现在我们慢慢觉悟,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就跟梦中境界一样,全是自己,这就正确了,这叫佛知佛见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