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- (第十三集)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十三集)  2009/3/25  台湾华藏电视台  档名:12-047-0013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第四面第二行:

  【唯了因之所了。】

  这一句还没有讲完,我们接著说说三因佛性。「正因佛性」介绍过了,正因佛性是「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」,换句话说,它是法身的因,所以他接著讲,「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,故名正因佛性」。证得法身就是佛果,我们通常讲成佛。在《华严经》里,什么时候证法身?我想很多同学都曾经耳熟,听多了都知道,佛门里面常讲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。破一品无明是在什么时候?圆教初住的时候,这一品无明就破了。无明有多少品?按照《华严经》所讲的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,破二品无明就证二分法身,其实这里面真正的含义我们必须要懂得。无明是什么?现在我们学了这么多年,也总算有具体的印象,无明是起心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,无明就破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叫破根本无明,证法身,这称之为正因佛性。后面四十品无明到底是有还是没有?如果说是有,我们能够体会到,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还有什么无明?起心动念没有了,他入的是平等法界,没有高下。所以这个问题,给我们初学佛的人始终是有怀疑。无明怎么是一品一品断的?哪有这么多品?分别执著一品一品慢慢的断,起心动念一断不就是一切都断了吗?怎么可能还有断的?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这四十一品是讲无明习气。我们就明白了,无明虽然断了,习气没断,习气厚薄不相同,所以佛说四十一个品级。

  习气不好懂,什么叫习气?古大德用酒瓶,盛酒的酒瓶,把酒比喻作无明,酒倒掉了,酒瓶擦干净了,确实一滴酒都没有,擦得很干净,可是闻闻那个瓶子还有酒的味道,把这个比喻作习气。我们就明白了,无明断掉就成佛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初住菩萨真的成佛了,他无始无明断了。所以有习气,习气没有办法断,要是有办法,诸位想想这又起心动念了,起心动念无明就现前。无明断掉了,那怎么能再现前?再现前,不就又堕落了吗?有起心动念就落到十法界里面去,不起心、不动念,十法界没有了。十法界没有了,现的是什么境界?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,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。我们讲四土,从上面讲起,第一个常寂光土,第二个实报庄严土,第三个是方便有余土,第四个是凡圣同居土。现在我们很清楚,常寂光净土就是佛性、就是法性,我们这部经上这段所讲的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这是常寂光。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常寂光就变成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面有物质现象、有精神现象,但是常寂光里没有,这个诸位要晓得。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,一片光明,所以称之为大光明藏。前面这一句说的「非生因之所生」,一切万法都有生因,唯独常寂光没有生因,就是自性它没有生因,它没有起源,有起源就有终了,所以它确实不生不灭。

  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,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们。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,他老人家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他也见性了,他入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是同样的境界,一丝毫差别都没有。能大师对五祖的报告,说了五句话,二十个字,确实也把这桩事情说清楚了。他第一句话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看清净圆明体,第一个就是清净。第二个说「本不生灭」,自性没有生灭的,没有生灭就没有生因,有生因它当然就有生灭,它没有生因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唯独自性不生不灭,它不是生因之所生,但是它可以『了因之所了』,了因是智慧。如果统统放下之后,自性里面的智慧现前,这个智慧对他的自性能明了,这就是法身,真正的法身。

  在实报庄严土里面,可以说也有法身。不但实报土,方便有余土就是四圣法界,凡圣同居土就是六道轮回,有没有法身?有!所有的现象都是法身,只是我们迷而不觉。为什么?物质现象不能够离开自性的,所以古大德把自性比作金,把现象比作金器。实报庄严土是自性变的,方便有余土也是自性变的,凡圣同居土还是自性变的,没有离开自性。器不离金,金不离器,器就是金,金就是器,永远分不开。所以见性的人,性在哪里?随拈一法,无一不是。说一个手指,也是!它怎么不是?没有一样不是。我们要的黄金在哪里?随便拿一个金器、拿一个金镯,是不是黄金?是的。拿一个戒指是不是黄金?是的。拿个项炼是不是黄金?是的。手镯、项炼、戒指是金器,它的体是黄金,永远不能离开。

  所以,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一不是自性现的相,自性没有相,它能现相,这是能大师第三句话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这个具足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把一切具足统统包括尽了。头一个是智慧,智慧就是了因,他能明了、能看破、能照见,他有自性,他有德能,他有相好;德能是说能现能变,这是大德大能,相好是所现所变,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包括了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,要知道那是我们自性变现的。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自性变现的,为什么我们的智慧德能好像是太差,好像没有了,这是什么原因?世尊很慈悲,也把这个现象说出来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,这是对我们六道凡夫讲的。我们有妄想,妄想是什么?起心动念,我们有分别,我们有执著,这三大类的烦恼统统具足,现什么现象?现六道轮回。

  六道轮回里面有善有恶,我们的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变现出来的就是三善道;如果我们这三样都不善,思想不善、言论不善、行为不善,变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三恶道。所以六道里面有善恶。执著没有了,六道就没有了。六道没有了,到哪里去?到方便有余土去,我们讲四圣法界。四圣法界里面可以说是净土,它没有善恶,它有染净,对六道来讲,六道是染,它是净,善恶没有了。再往上提升,如果起心动念也没有,方便有余土就没有了、不见了,就好像作梦一样,醒过来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佛用个比喻来说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真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。他一醒过来,十法界没有了,现前的那就是实报庄严土。实报庄严土必须无明习气断尽,实报土就不见了,常寂光现前。其实,常寂光什么时候不现前!只是有无明习气障碍住,虽现前,你不能觉察到。无明习气没有了,那就完全明了。实在讲,无明破了,常寂光就体会到,总是不能像究竟佛果上那么样的自在。这就是宇宙之间的奥秘,宇宙的真相,在佛教的名词叫「诸法实相」,《般若经》上常说。诸法实相,换成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一切万事万法的真相。所以佛的教学没有别的,就是教我们明了宇宙万法的真相,这个很重要。明了就是佛、就是菩萨,不了解真相叫凡夫。

  我们凡夫不了解真相,把现前的假相当作真相,在里面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叫造业。像《地藏经》上佛所说的,「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」,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。我们起心动念错了,我们想错、我们说错、我们做错了。错在哪里?这个要晓得,错在自己,与外头境界不相干。中国古大德教我们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这句话的教诲了不得!这是真实智慧、真实教诲,叫我们回头是岸。我们不要说一般人,说修行人,说我们佛门弟子,我们为什么不能见性?为什么回不了头来?就是样样事情不如意的时候都是别人的过失,好像与自己都不相干,那自己永远迷惑,永远回不了头来,这就叫搞生死轮回,生生世世永无出期。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超越轮回?知道过失不在外面,自己不好,这一回头,你就有机缘超越六道轮回了。这个话说的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明明是那个人找我麻烦,怎么过失不在他,在我自己?这个道理太深了。他找我麻烦,他为什么不找那个人麻烦?他为什么单单找我?我这一生当中跟他无冤无仇,无有往来,为什么单单找我?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这一生,没有看到过去生,没有看到未来生,哪一天我们要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,就恍然大悟。在六道里头,肯定是我过去生中对他是这种行为,今天碰到了,再冤冤相报。冤冤相报后头还有一句话,没完没了,你说这个多可怕。无缘无故他来找我,是前生业力在主宰著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他今天找我,应该的,逆来顺受。我怎么样?我要改过自新,我不再怨恨他,我再没有报复的念头,这个结不就解开了吗?这解开一个结。

  那个结,真的叫千千结,我们生生世世得罪多少众生?不光说别的,你吃了多少众生肉你知不知道?我们没学佛的人吃众生肉,杀害众生,那也是一条命。他造作的不善,堕落在畜生道,佛在经上说,「人死为羊,羊死为人」,生生世世互相吞噉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自己才完全肯定,外头没有过失,都是自己造作的,自作自受,还有什么话好说的。我们那种怨天尤人的念头就能断尽,什么样的苦都愿意接受,什么样的委屈也都能忍受。知道这个忍受,这叫修行,这叫提升,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这些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是帮助自己提升的,顺境知道不生贪恋,自己提升了,贪断掉了,痴断掉了;逆境、恶缘没有一点怨恨,没有一点报复,瞋恚断了。贪瞋痴不能断干净,也大幅度的减温、减轻,烦恼轻,菩提长,菩提就是智慧,智慧愈增长,对事实真相看得愈清楚,那你修行的道心就愈坚固,你就愈会勇猛精进。所以要记住,我们提升不起来,出不出来,都是把一切过失看在外面的,心外求法。心外求法佛家叫外道,自己天天学佛,不知道自己是外道。几时才能回过头来?佛法没到中国,我们老祖宗已经教给我们反求诸己,只有反求诸己的人才是真正修行的人。这些话我们听得耳熟,可是怎么样?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没用上,顺境起贪心,逆境起怨恨,起心动念所造作的是轮回业,学佛也不例外。什么时候能出得了轮回?可以说永无出期。我们的修行功夫不得力,念佛也不行,念佛能生净土吗?

  早年我跟李老师十年,跟他学经教,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们,台中莲社是他创办的,我跟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告诉我,莲社的莲友有名册的有二十万人。我离开他的时候,我跟他十年,离开他的时候台中莲友大概有三十多万人。他老人家常常用这个做比喻,我们莲友这么多,真正往生的,一万人当中只有二、三个,这就说明了。不是像古人讲的万修万人去,万修万人去是理论,你要如理如法的修行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。为什么我们不能往生?就是我们的心行不善,心行不清净。你看净土经教里面讲得好,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我们心里有贪瞋痴慢,怎么能往生?带业往生没错,往生的人哪个不带业?个个都带业,带业往生。可是带业往生,你要晓得它带业往生的条件。古大德说得很清楚,带旧业不带新业,换句话说,我们没学佛之前,没有修净土以前,造的业叫旧业;学佛之后,修净土之后,不能再造,再造带不去,许可你带旧业,不能带新业。我们天天念佛,天天还在造业,那怎么行?不能去的原因在此地。我们天天念佛有没有好处?有,六道轮回里面的善业,生极乐世界是去不成,但是来生得人天福报没问题。

  总而言之一个最麻烦的事情,就是把所有一切过失责任推给别人,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不能离开六道轮回的真因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要知道佛在经上讲的话完全是真的,他老人家讲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,我们今天,人身难得,我们这一生当中得人身,佛法难闻,我们有好的缘分闻到佛法,这个机缘太难得。闻到佛法就有机会、有缘分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,不但永脱轮回,永脱十法界,这个殊胜还得了!天上人间十法界里面稀有难逢的因缘,我们遇到了,只要自己能掌握住,好好的把握住,那你就永远摆脱六道,永远摆脱十法界,你去作佛了。从理上讲,人人有分,从事上讲,老实念佛,发愿往生,得把障碍去掉,障碍就是反求诸己。我今天特别给同修提出这句话,一定要肯定,所有的过失是自己,与别人毫不相关,你只要有这个认知,在这方面去努力,你这一生决定得生。再不要去怪责别人,外面的一切没有过失,只有自己在障碍自己,别人障碍不了你。别人欺负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没有怨恨,我还感谢他。为什么感谢他?感谢他来考我,我通过了。我没有怨恨他,我没有怪他,我只怪自己过去造作这些不善业,今生得这个报应,欢欢喜喜接受果报,这就了了。如果顺境里面起贪心,你这个问题没了,逆境里面起怨恨心,来生都还要回报,那就真的是古德所说的没完没了。我们希望所有一切的帐都在这一生当中把它了掉,这个理要懂,这是真理。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留恋,但是这个世间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,太平盛世也好、乱世也好,统统都是有大利益,在这里面断贪瞋痴,成就戒定慧、成就觉正净。这样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证得法身的希望,决定不贪世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得彻底放下,为什么?假的。我们也常常勉励同学们,凡是带不走的,不要去理它,不要放在心上;带得走的,这个要重视。

  「了因佛性」,了是明了,「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」,就是照了真如之理的那个智慧,这就是了因,「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,故名了因佛性」。前面证法身,这个地方证得般若,诸位要知道,法身不生不灭,般若也是不生不灭,这是性德,是自性里头本具的。当我们迷了,就是因为你有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智慧就变成烦恼。佛法里常讲「烦恼即菩提」,反过来说,菩提即是烦恼,迷了就叫烦恼,觉悟了就叫智慧,它是一不是二。我们今天是烦恼太多,能不能把它断掉?不可以。为什么?它如果断掉,智慧就断掉,所以要晓得叫转烦恼成菩提。你怎么转法?你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烦恼就变成菩提,是个转变,不是真的叫你断掉。生死也是如此,生死跟涅盘也是迷悟不同的名词,迷了我们叫生死,觉悟了叫大般涅盘。所以转生死为涅盘,转烦恼为菩提,我们学佛的人要有个转变,转变全在自己。

  诸佛如来是我们的好老师,他帮助我们,怎么帮助法?他给我们做增上缘,他教导我们怎么转法,他没有办法代我们转。就跟学校里念书,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一样,老师指导学生,学生能够遵守老师的指导,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业,老师没有办法代替他。诸佛菩萨亦如是,他只能把这个事实真相跟我们讲清楚、讲明白,那是他的境界,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,要靠自己修行,要靠自己努力。修行修什么?没有别的,放下而已,真正肯放下。从大的方向我们清楚了,但是在细行上,点点滴滴我们要都能用得上。譬如穿衣吃饭,执不执著?今天要挑几个可口的、好的菜饭,行不行?不行。为什么不行?这种念头助长你的贪心,就是前面三因里面讲的习因。应该什么态度?随缘,想到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他们的生活是外面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今天我们三餐饭有人在做,他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,没有一点分别,这是什么?这叫修行,这叫破执著。吃饭破执著,喝茶破执著,不要去讲究这个茶叶、那个茶叶。有很多人喝茶的时候,品茶对这个相当执著。我也有很多人送给我这些茶叶,可是我常常想,他送给我送得很冤枉,为什么?我不懂得品茶。我看都一样,我不知道哪个茶叶好、哪个茶叶不好,我不晓得,不去想这些,不去操这个心,什么都好。

  穿衣服,我自己几乎没有买过衣服,从出家都是捡别人的。初出家的时候是一些老和尚穿旧的衣服,他们有新衣服,旧衣服不要了,我们就捡旧衣服来穿,还有补丁的。早年出家,你看我的衣服有补丁的,百衲衣。人家送什么穿什么,只要合适就很好,不合适改一改就行了,没有挑剔、没有讲求。在这些生活当中,穿衣吃饭喝水,处事待人接物,没有一样不好,在这里面常生欢喜心。食,吃饱就很好,衣,穿暖就够了,什么都不要去讲求。在家学佛也一样,早年有同修告诉我,好像他不挑剔,款式过时了,穿出去别人笑话。我老实告诉他,别人没笑你,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分别执著,别人什么时候笑过你?真的要是笑话你,他在造业,你在提升境界,那怎么相同?所谓这个穿出去人家笑死了,我就跟他说,笑死了是他死,你没死,他死活该,与你什么相干?你不以为难看就很好。所以衣服穿得干净、穿得朴素,好!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个十年八年,你就不要时时刻刻去添衣服,这笔钱开销可以省下来,日子很好过。粗茶淡饭,欢欢喜喜,佛门里面讲得好,常生欢喜心。所谓是古人讲的,忧能使人老,你没有忧虑,没有烦恼,没有分别执著,你就能够青春常驻,年岁虽然增长,你的身体不会衰退。年岁长了,身体衰了,为什么?是分别执著太多,妄念太多,这个东西能催人老化。你没有妄念、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这个人怎么会老?所以这是讲到养生之道,都要靠智慧。

  智慧德相都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晓得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是障碍,这个东西把我们自性里面的德相破坏了,不是别的因素,这是我们自己。自己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,外面境界对我们是一丝毫都没有干涉,这是成就了般若。你烦恼轻了,智慧就增长,烦恼没有了,智慧就完全显示,释迦牟尼佛、六祖能大师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。释迦牟尼佛去我们远了,是外国人,惠能大师则是中国人,真有其人,真有其事,他的身体现在还在,肉身还存在,在广东的南华寺。惠能大师当年在世,没念过书,不认识字,你读佛经,佛经多了,你看这一部《大藏经》,随便是哪部经,随便是哪一段文,你不懂,你念给他听,他就讲给你听。这种智慧、能力从哪里来的?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只要你见性,你这个智慧也现前,你的德能相好也统统现前,这是佛法教给我们的真实受用。

  「了因佛性」,古德在此地给我们介绍,「照了」,你要注意这个照了,照了是拣别不是分别。如果是仔细去研究、分别,「这个明白了」,那个明白里头有错误,不是真的明白,真的明白没有研究。为什么?研究是分别,是第六意识,执著是末那识,凡夫六根对六尘所生起的、起作用的就是六识。识是什么意思?识就是分别,这错用了。如果正用,正用也叫了别,了别就是照了,就是你没有分别,就明了了。通过研究明了,那就错了,不需要研究。所以佛家讲参究,不叫研究。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?研究用心意识,参究不用心意识,叫参究,究就是明了。用心意识,心是阿赖耶,意是末那,第七识,识是第六意识,阿赖耶是起心动念,末那是执著,第六意识是分别。离心意识叫做参,离心意识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是不用心意识。不用心意识,眼看明白了,耳听明白了,身体接触明白了,那叫照了,那叫照见。你们念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前面讲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那就是照了真如之理,这是真智慧。所以,真智慧是离开心意识的才是真实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人人都有,可是我们都没有用它,我们还是妄想分别执著,把我们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变成了心意识。所以老师教我们放下,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,自性般若智慧现前,你就能照了万事万法,见到一切法的真相,真如之理。我们大乘教里面常讲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你看透了,你真明了了,这叫了因佛性。这部经上说,对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了因能了,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能明了它,它不是生因之所生,它是了因能明了,这个明了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,果就是成佛,你看成就般若、成就法身,后面还成就解脱。

  我们看第三个,「缘因佛性,缘助了因,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」,这就叫缘因。缘是助缘,帮助的,它帮助谁?帮助了因。帮助了因,了因才能开发正因,你才能证法身,你才能透般若,这一切善根功德都是属於缘。这个地方说到功德,这也是许多佛门弟子往往把它看错了,误把福德当作功德。诸位要晓得,功德跟福德完全不相同,功是功夫,什么是功夫?持戒是功夫,修定是功夫。在古时候,我们佛门有一位大护法,在历史上知名的梁武帝。梁武帝那个时代,印度禅宗达摩大师到中国来,这是我们中国禅宗第一代的祖师,禅是他传来的。来到中国就见到梁武帝,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,看到外国有个大德到中国来传法,当然是表示非常的欢迎。见面的时候梁武帝夸耀自己,在佛门做了很多好事,他以为是功德。他把他一生对佛门当中的贡献,建寺,大规模的寺庙四百多所,欢喜人出家,帮助人出家,供养出家人几十万人,做这么多好事。达摩祖师来,他是欢欢喜喜的告诉达摩祖师,「我的功德大不大?」他以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。达摩祖师说了老实话,怎么说的?「并无功德。」没有功德,你所作所为跟功德不相干,它不是功德。梁武帝听了这个话很不高兴,就请他走了,不再护持他,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,面壁九年才遇到慧可,把这个法传给慧可,所以慧可是禅宗二祖。梁武帝做这么多好事,那是什么?给诸位说,那是福德。他如果要是问达摩祖师,我做这么多事情,我的福德大不大?就是福报,那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。福德边上事情,不是功德,功德跟福德不一样。

  六祖在《坛经》里面说,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此事是生死大事。了生死出三界,明心见性,成佛作祖,那是要功德,福德没用处,所以福不能救。福能帮助你生天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个要知道。出不了六道轮回,那你就要晓得,你在轮回里头生生世世的果报,麻烦大了,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、多麻烦。功德不一样,功德是你的功夫,持戒有功,得定是德,那个德是因为你持戒,因戒得定。修定有功,开智慧是德,这是属於功德。这个东西要靠自己,不是外面力量能帮得上忙、能成就的,这个要晓得。譬如我们讲最小的,真的叫小小戒,小小戒可不能把它看轻,为什么?那是根本戒。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都是属於戒律,都是属於小小戒,都是属於根本戒,你认真的去修学,这是功夫。果报是成就你自己德行,给你生活当中带来幸福美满,那就是德。从这小小戒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佛法,你看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得多好,十善业是建立在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的基础上。没有《弟子规》,没有《感应篇》,十善业你就做不到,天天念《十善业道经》没用,那部经不是叫你念的。不但《十善业道经》,所有的佛经你看最后一句话,佛教的是什么?教你「信受奉行」,每部经最后一定是这一句,你要能相信,你要能接受,然后老实把它落实生活当中,那叫奉行。你会念,你会讲,你做不到,没用。说得再好,天花乱坠,是福报那边的事情,给你说福报,就是没有办法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。是福德这边事情,不是功德,这个不能不清楚。

  此地讲的一切善根,善根是什么?诸位学过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,这是善根。再跟你说,《弟子规》是善根,《感应篇》是善根,《十善业道》是善根,你想想对不对?因为这些东西能帮助你开智慧,能够帮助你开发正因。佛说得很好,一切人天法、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,都是依十善业为根本。十善业是佛门的根本戒,无论出家在家、宗门教下、显教密教、大乘小乘,都要从这个地方做起点,认真学习。我们今天学佛,疏忽了十善业道。早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《十善业道经》是必修的课程。虽然是修,老师讲,我们在那里听,也学讲,也能讲得还不错,可是怎样?没做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为什么古人能做到,现在人做不到?我常常想这个问题,想了很多年,终於把答案找到了。古人从小,可以说从一出生,他就把《弟子规》学会,五、六岁开始,《感应篇》里面所讲的因果这些事情他也学到了。他还不认识字,还没有念过书,学会了,基础打下去,这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扎根教育,从前没有这个名称,可是真的从生下来父母就教。父母把《弟子规》做出来,他看到,他每天在看、每天在听,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,这一千天的学习根深蒂固。四、五岁我相信,母亲到城隍庙里烧香跟著去,我小时候就这样的,一年总得到城隍庙去个几次。每一次去,母亲一定告诉我,阎王殿,十殿阎王,告诉我们干这个坏事受这个果报。小时候看到地狱变相的雕塑,也是根深蒂固,一辈子起心动念,起个恶念就会想到地狱里头的景象,这个念头马上就消掉。所以遇到《十善业道》容易接受,能做到,不难!今天为什么这么难?从小没人教,没人教《弟子规》,也没有机会看地狱变相这些因果教育。

  所以《十善业道》怎么去研究,在日常生活已经养成习惯,知道好,也常常有惭愧的心,可是境界现前自己做不得主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还是犯了,犯了之后念佛忏悔,忏悔完了明天再干,这个方法能行吗?所以我们不能成就,原因在此地。这些年来我们看了很难过,所以特别提倡这三个根,出家人还要加一个根。出家人在社会上被人尊重,为什么?你有四个根,在家人三个根,这四个根是加上《沙弥律仪》,四个根,像一张桌子四个腿,叫四平八稳。不在这上下功夫,我们一生所搞的叫佛学,不是学佛,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,与自己的生死毫不相关。从前老师跟我们讲,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,出不了轮回,就是《坛经》上讲的「福不能救」。搞佛学是福,福德里面的事情,不是功德;可是依教奉行,那是功德。所以怎么样能把它做到?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论、行为,那就得受用,这才是真正的功德。所以这里讲的善根,我们要清楚,什么叫善根,什么叫功德。

  「依缘因佛性能成就解脱之德」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叫三德密藏。解脱是什么?解是解开,脱是超越,解开是对烦恼讲的,你把烦恼化解了,脱是什么?脱离六道,脱离十法界。六道是三种烦恼统统具足,妄想分别执著,能把执著摆脱掉,执著就是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化解,你就脱离六道,那是功德,六道没有了。可是在方便有余土里面,见思烦恼虽然没有了,他还有尘沙烦恼,还有无明烦恼。尘沙烦恼是分别,无明烦恼是起心动念。再能把这些也化解,不再有分别,尘沙烦恼没有了,不再起心动念,无明烦恼没有了,脱离十法界,这叫圆满的解脱。我们离开六道轮回,叫半个解脱,所以阿罗汉有半个解脱,他没有法身,他没有般若。脱离了十法界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圆满现前,解脱是得大自在。大自在说的是什么?《普门品》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那就是大自在。他有能力在十法界现身、说法教化众生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现什么身,这是解脱。现什么样的身,自己没有意思,自己要有意思的话,他就不得解脱,自己有意思就坏了。有意思是什么?是六道轮回的众生,他连六道都没出去。离开六道就没自己的意思,有自己的意思出不了六道轮回,没有自己的意思。那现身是什么?现身是众生的意思,《楞严经》上讲得好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众生希望佛来帮助他,他就现佛身;众生希望观世音菩萨来帮助他,他就现观世音菩萨身;众生希望地藏王菩萨帮助他,他就现地藏王身,不是自己「我要现个什么身」,不是的。自己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是众生心,随著众生心自自然然现相。这个理很深,事也很玄,很不好懂。

  我们这些年来看到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,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这个疑虑总算是化解了。你看水,水是矿物,它决定不会起心动念。可是我们的意念,我们一个善的意念对它,「我喜欢,我很爱你」,那个水的结晶就非常之美,那就是应,我们有感它就有应,我们是有心感,它是无心应,这叫解脱。我们一个不善的念头,「我讨厌你,我很恨你」,它现的结晶就很丑陋,那水岂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我们从这里能体会到,它是无心,我们看到这科学实验,很容易联想到。在古时候,没有这些科技发明,也有人问释迦牟尼佛,不起心、不动念怎么会能随众生心,能随心现相?佛举鼓、举钟做比喻,这个也很好。佛说鼓里面有东西吗?没有,空空的,这大家晓得。他说你去叩它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你去敲它,敲它是感,声音发出来那是应,你大叩它就大鸣,小叩就小鸣,也能显示出来。敲钟亦复如此,钟没有东西,这是说明感应道交。感,是众生,有心;应,是诸佛如来,无意,他没有心,自自然然应。为什么能应?那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统统包括在里头,智慧德相。智慧德相是性德,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十法界众生,包括地狱众生,有求必应。

  我们有时候也有求,不应,这个事情章嘉大师教导我,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。他给我说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可是有时候也不应,为什么不应?自己有业障,不在外面。外面没有障碍,自己有业障,这个道理深!自己要把业障消除,感应就现前,哪有不应的道理!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同学,特别是在有困难的时候,求佛菩萨,有的人有很明显的感应,有的人没应。有感应,这佛菩萨灵;没有感应,这佛菩萨不灵,错了,不是佛菩萨灵不灵,是我们自己有没有障碍,没有障碍就灵,有障碍就不灵。障碍多分是有怀疑,我来试试看,看灵不灵;换句话说,信心不具足,所以就没有明显的感应。那个感应很快速的,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他真相信,这些人往往发生在初学,知识水平不高,特别是老太婆有,未成年的孩童有,你细心去观察你就知道。为什么?他们老实,他们听了没有怀疑,真的有求必应。有求不应大多数是知识分子,学了佛,也相信了,信里头有疑惑,所以往往有求没有感应。几次有求都没有感应,他信心失掉了,佛讲的这些靠不住。他不能反求诸己,他不知道真正障碍在什么地方,总是把这些责任向外推,他不知道佛法是心法,「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

  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地方所讲的一切善根功德,特别是在初学,我们要重视这一句,要修善根,要积功德。为什么?善根功德是缘因,它能帮助你开智慧,能帮助你将来证法身;开智慧就是助了因,证法身就是助正因,所以善根功德就非常重要。在三十七道品里面,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,都是属於善根功德。这些课程,在佛法里头无论大乘小乘都属於必修课。这是我们从「唯了因之所了」,附带学习的三因跟三因佛性,这个明白了。我们再看大师引《起信论》一段经文来给我们作证。

  【起信论云。真如自体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。遍照法界义故。真实识知义故。自性清净心义故。广说如彼。故曰自性清净圆明体也。】

  《起信论》是古印度马鸣菩萨的作品,这里面说『真如自体』,就是自性,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有『大智慧』,智慧的作用就是光明。这句话跟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切众生皆有智慧德相」一个意思。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么?具足「大智慧光明」,具足无量德能,具足无量相好。到下面我们会读到,到第三段。本自具足,这个我们要相信,话说得很容易,相信还真难,为什么?真相信了,你就不会再从外面求法;换句话说,心外求法这个意念你就断了。心外求法佛门称之为外道,然后你想想,现在这个世间学佛的人有多少?有几个人向自性当中求?有多少人在心外求?你就明白,佛法为什么衰。我们把目标、方向全搞错了。佛在哪里?佛在西天,佛在极乐世界,搞错了。这些年来我们提倡「三时系念」,现在三时系念很流行,不但在国内,国外也很流行,许多人在做三时系念。中峰禅师在开示里面说得好,「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」,这是向内。又说得更清楚,「此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即是此心。此方即是净土,净土即是此方」,说得这么明白。这些说法我们也很熟悉,起不起作用?没起作用。这就是说,我们迷失自性太久了,虽然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,我们还是老习气。习气你说多难,这就是习气。可是遇到境界的时候,习气又起作用,把佛说的、祖师说的忘得一干二净;换句话说,我们还是在造业,还是在受报,从这个地方也能体会到习气作祟,不能不重视。怎么样才能断习气?那就是不断的要提醒自己,这个很重要。中国古大德常常教人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要常常读,温故而知新,不能够离开。

  我们年轻的时候学经教,老师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他用打拳的人、唱歌的人来做比喻。他说你看看打拳的拳不离手,天天要练,唱歌的人曲不离口,天天要唱,所谓吊嗓子,天天要唱。讲经的人是什么?老师的意思天天要讲,三个月不讲就生疏了。再说听经的人,三个月不听,毛病习气全出来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,在佛门术语说「法弱魔强」,魔是什么?诱惑,这个社会诱惑力量太大了,你要不天天听经念佛,你有什么方法能够敌得过外面的诱惑?没有法子。只有天天读经、天天念佛、天天听经,时时刻刻得经教提醒我们,我们才能在境界里面有一些不善的知道回避。可是听经的缘不容易,现在虽然有卫星、有网路,我们在一天生活当中,有几个人能有这个机缘,每天守在电视面前,守在网路面前,太少了。

  这一次我从香港回来,坐的是长荣的班机,偶然的在飞机上看到,他们的免税品在飞机上买卖,看到一个信息,里面有小型的卫星电视的接收器,实在讲就是小的电视机。多大?跟现在的手机差不多一样大。我就问空中小姐,拿来我看看,她没有,要订。我们就订购,今天寄到,我就交给谢吉田先生。这么小的一个电视机,那就太方便了,装在口袋里。想找这个公司,让他们研究研究,给我们特制做一个电晶片,让这个小的电视机专门收看我们的讲经频道,其他频道看不到,就这一个频道,你一打开就看到了。我们可以介绍他,喜欢听经的人都到他家买,我想他生意一定很好。这个放在口袋里,随时可以打开来听,我们现在卫星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,网路也是不间断的,看看研究能不能收看我们的网路跟卫星,其他东西都不要。找这个公司让他去研究开发,这个好事情。有这么一个设备,我们就方便了,我们每天听经可以不中断,有时间打开来就听,他能够听到声音,也能够看到影像,非常方便。现在这个世界,讲经的人少了,好在有这么一个设备。

  我也很想找个清净地方定居,这一生流浪,流浪了八十年。希望能定居下来,有几个同参道友喜欢《华严经》的,我们在一起学《华严》,将来《华严经》还有人继续讲下去,好!《华严》是佛门的根本法轮。方东美先生早年给我介绍,说《华严》是佛经哲学概论,它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,各宗各派的教义都在这部经里头。学了《华严》,换句话说,各个宗派的典籍你都能够通达。所以这部经虽然长,它太重要了。能有几个同参道友,找一个很小的地方,人数不要超过十个人,这李老师教给我的,十个人以上,你的精神、体力、时间你就照顾不到,十个人之内还可以,超过十个人就照顾不到,学不好。所以人数愈少愈好,当然最理想的不超过七个人,佛法常常用「七」代表圆满。没有七个人,二、三个人也不错,也就很难得了。这是个好事情,要认真做,再不认真做,确实佛法后继无人了,这是我们真正担忧之处。

  自性具足智慧光明,具足德能相好。后头说『遍照法界义』,这一句实在讲的就是相好,相好是「法界」,「遍照」就是前面讲的「唯了因之所了」。你智慧开了,照见法界虚空界,才知道法界虚空界的真相。那个真相就是佛法讲的庄严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大方广佛华严」,最后那个严是庄严,庄严在我们中国古大德讲的「止於至善」,至善,没有一丝毫欠缺,这到后面第三段,意思完全透出来了。『真实识知义故』,那不是假的,真的认识它,这是德,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大德。『自性清净心义故』,所有明心见性的,第一句话都说自性清净,从来没有染著。『广说如彼』,「广」是详细、细说,在《大乘起信论》。国师将《大乘起信论》这几句做为这一段的一个总结,『故曰自性清净圆明体也』,回归,说明所以称它为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。名是假名,不要执著名词,要真正识知它的真实义,这个要紧。名是假名,相是幻相,名跟相都不重要,你要从名跟相里面体会到它永恒不变的性体、性德、性的作用,那你是真的学到了。第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,谢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