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二集) 2008/11/15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:12-047-0002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昨天我们学到「妄生智立,病亡则药亡,举空拳以止啼」。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句:
【心通则法通。引虚空而示遍。既觉既悟。何滞何通。百非息其攀缘。四句绝其增减。故得药病双泯。静乱俱融。】
我们看这段,开头这句非常重要,『心通则法通』,「法」是万法,也就是说宇宙人生,在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不通达。这句话在一些场合里面确实引起许多的争议,说释迦牟尼佛善於夸大,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无限,怎么可能通达?不可能的,所以很难叫人相信。实际上我们在大乘教里面,学习这么多年,我们对这句话虽然没有证得,可是从事上、从理上我们能接受,决定不会反对。为什么?我们晓得一切法从哪里来的,这个我们知道。大乘教里面佛常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离开心想无一法可得,这是诸法实相。一切法既然是从心想生,心通,法哪里不通!哪有这种道理?所以心通,法就完全通,就明白了。我们今天的问题在哪里?我们的问题,今天心不通,所以法就不通,道理在此地。心为什么不通?心里面产生了障碍。佛是无数次的告诉我们,真是慈悲到了极处,我们有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动念,这是很微细的波动。这种波动,说实在的话,没有一个人能够觉察到,为什么?心太粗。所以极其微细的波动你没有法子觉察,不但我们觉察不到,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也不行,甚至於菩萨也不行。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觉察到微细的波动?经上常讲八地菩萨。八地距究竟圆满的佛果非常接近,你看八地上面去,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五个位次,法身菩萨总共有四十一个位次,就是四十一个阶级,他已经达到最高峰,最高峰的五个阶级,这样的定功他才能觉察到。
现在我们从弥勒菩萨那个地方得到信息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这种微细我们现在在物理学上都没有办法测到,它那个时间之短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弹指「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这一弹指。百千是单位,百千是十万,也就是说三十二亿乘十万。现在这个时间我们通常计算的单位用秒,一秒我们至少可以弹四次,弹四次就再乘四,那你就晓得,这个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这样微细的念头在相续不断,前念生、后念灭,生灭不断,这就是这个波它不停止。这个波动起来,宇宙就现前,也就是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,「能生万法」。怎么能生?就是波动,只要这样极其微细的心动了一下,宇宙就出现。所以这宇宙不是大爆炸。森罗万象都现前,这讲依报,同时我也出现,我是正报,佛家常讲的「依正庄严」,依是我们生活环境。诸位要知道,正报只讲我个人一个人,我之外所有一切人,是我们生活环境里面的人事环境。所以这个依正,正一定要清楚,正不是很多很多人,不是这个意思,正是我从哪来的。所以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、有物质环境、有自然环境,可以分为这三大类,这三大类都是万法,能生万法这一句里面包括了。
极其微细的动是谁动的?确实是我动。我在自性,佛家也把它比喻作性海,在性海里面它就出现法界,佛家讲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就出现,这是物质现象。法相唯识里面说得非常清楚,现象是什么?阿赖耶的三细相,愈说愈细。刚才我们讲这个波动,这个波动诸位要记住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那要从三细相再乘三,再乘三这就是讲这个波动里头把它分成三个阶段。第一个它动,这一动它立刻就变,三细相里面的「转相」,也叫做见分,它一转变就变成能见相;有能见立刻就有所见,所见就出现。能见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,就是见闻觉知、受想行识,这个现象出来之后,立刻就有物质现相出来。所以物质是个幻相,你想它就现相,物质现相就是宇宙。诸位要知道,我们前面念的「窥一尘而顿现」,所以宇宙的现前是顿现,不是进化的,进化是讲不通的。世界是顿现,时间极其短暂,你没有办法想像,因为你一想,我们通常凡夫想这是一个念头,这一个念头就是弥勒菩萨讲的,三十二亿百千个细念,三十二亿百千念,就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,这样微细!
所以「心通则法通」,这个心到什么时候通?一般佛把这个标准放宽,也就是说接近通,还不是真的通达。接近通是什么地位?《华严经》圆教初住的地位,所谓是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这心就通。因为你无明烦恼,无明就是起心动念,你已经可以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心就通。这个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就通,是真的吗?一点都不假。我们看到过去这两个人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放下了,他在三十岁的时候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,这一放下就成佛。怎么知道他对法通了?他成佛就给大家讲了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法通了,一点障碍都没有了。清凉大师判这部经叫四无碍法界,四种,第一个是事没有障碍,第二个是体,理没有障碍,第三个是理事无碍,第四个是事事无碍,这法通了,通达无碍。世尊为我们示现的,确实是以我们知识分子做例子,知识分子有求学的欲望。所以他十九岁离家到外面去求学,学了十二年。我们能想像得到,这是个非常好学的年轻人,身分特殊,他是王子的身分,聪明绝顶。我们就想到,哪一个好老师不希望有这样的学生?这个学生是传法的人,所以谁都愿意教他。
印度在那个时代,他们学术的发展超过中国,怎么知道超过中国?中国古籍里面对於不同维次空间的描述很简单,不详细。像夫子所说的「敬鬼神而远之」,可是他承认有鬼神,我们对他尊敬,远是少跟他们接触。可是印度不一样,印度真的跟他们接触,怎么接触法?他们都修禅定。所以佛经里面所讲的「四禅八定」,要知道那不是佛教的。佛教到我们现在,我们中国史书里面记载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大概是三千三十多年。印度自己不重视历史,对记载不重视,释迦牟尼佛出现那个时候,印度的宗教、哲学就很发达,超越其他的地区,这些学者们、宗教徒没有不修禅定的。四禅八定你要是修成,六道里面的状况那叫一清二楚,上面你可以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天,下面可以到达地狱,你都看见、都明白了,这个决定不是假的,谁修成了谁都能看见。大家在一块交流,分享自己见闻所知,这就证实了。释迦牟尼佛没有例外,对於这些情况当然跟他们一样通达明了。我们一个好学的人,到这个境界一定还有疑问,我们不说别人,我在初学的时候我就会有疑问,六道从哪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我们肯定要追求、要追问。这些问题在当时宗教家不能答覆,学术界也没法子答覆,他们到达这个境界,就像到了顶端,往上去什么也看不见,以为到了顶端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不以为然,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在菩提树下入更深层次的禅定,在这个禅定里面就把四禅八定突破,才将前面讲的这些疑问全部解答了,解答就心通了,我们佛门里面的术语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就是他证得佛果。
从这之后他就开始教学,这一年是他三十岁,彻悟之后这就开始教学,教了一辈子,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,佛法里面讲圆寂。三十岁开始,七十九岁走的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!悟得之后第一部讲的就是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可惜不是对大众讲的,为什么?这个事情太深,理太深,事不是一般人常识能够理解的。所以佛说出他证入的境界是在定中说的,定中有境界,哪些人听?听的人可真多,十方诸佛菩萨都来了,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,说不尽!都集在释迦牟尼佛这个道场,听佛讲《华严》,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我们没法子想像。说得详细,详细到我们也无法想像。时间,我们人间的时间不长,二七日中,也有的经说三七日中,二七十四天,三七二十一天,就算三七就是二十一天!他讲出这部《华严经》。我们在前面给诸位略略的介绍,佛所讲的经是被大龙菩萨(大龙菩萨是等觉菩萨)收藏在龙宫。佛灭度六百年之后印度出现一位龙树菩萨,这个人也是聪明绝顶,也是修禅定,功夫很不错,也突破四禅八定证得初地,可见得他位次也相当之高。他读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三个月就读完。现在传到中国不是完全的,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,我们中国法师到印度留学,或者印度法师到中国来弘法,都是精挑细选,选一些重要的,能契合东方人程度的(佛法讲根性)带来,大部分没有传来。
我们中国的法师以后翻译之后,把它整理编成现在的《大藏经》。你们想想,哪一位能够在三个月,把《大藏经》全部学完,这还不是完整的,传到中国来的这一部分。龙树菩萨有能力在三个月就通达,我们不能不佩服!这是什么?心通则法通。他学完之后,觉得再没有东西学,在这个世间,在佛法他是第一,没第二,找不到第二,於是就有点傲慢起来,这个傲慢起来就得堕落。大龙菩萨怜悯,看到他这个样子,就把他迎接到龙宫,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这部大《华严经》。他看了之后,一看到这个分量,他傲慢心就没有了,觉得自己一生所学的太有限,佛怎么讲得这么多,这个没有流通到人间。他看到这部经有大本、有中本、有小本,大本是全文,中本是精华,小本是目录提纲、目录提要。他一想大本跟中本,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没有人能够受持,於是他就把小本,小本的分量有四十万句,四十品。他也真有能力,他能够圆圆满满的把它记下来,十万偈,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。回到人间来的时候,他就把它从记忆当中写出来,这个世间才有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所以,南传小乘不承认,他说《华严经》不是佛说的,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。但是我们看看《华严经》的全文,龙树菩萨造不出来,他要能造得出来他就成佛。他不是究竟圆满的佛果,他决定说不出来,所以我们对於菩萨这些话可以相信的。
这个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,又是个残缺的本子,你看全经十万偈,传到中国来的大概才一半,而且还三次传来的。第一次在东晋时代,传来的是三万六千颂;第二次是武则天做皇帝,唐朝时候传到中国来,实叉难陀尊者他带来的,就是增加九千颂,三万六再加上九千,四万五千颂。最后唐朝贞元年间,「普贤行愿品」这一品经很难得,有个完整的本子传到中国来,翻成中文四十卷。第一次翻的是《六十华严》,第二次翻的《八十华严》,最后翻的叫《四十华严》。这三种本子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,现在中文本有九十九卷,梵文的原本已经找不到,现在《华严经》只有中文的译本,流传在这个世间,差不多将近五万首颂。所以我们中国大师称这个为略本,因为只有小本的一半,再就找不到了。可是心通的人,法就通,就没有障碍。这些典籍要用它来帮助我们修学,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达到心通,能不能做到?能。在中国历代教下的这些祖师大德,契入这个境界的人不少!他们给我们做了好榜样。从理上讲障碍除掉,心就通了。这个障碍就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你能够一时全放下,那你就成佛。所以在理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?一念,一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放不下是凡夫,这个放下真难!释迦牟尼佛放下了,一时放下;在中国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一时放下。
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,他没念过书,他不认识字;换句话说,他一天都没有学过,也能成佛。这就说明从理上讲,凡夫成佛是一念。我们问,为什么我们放不下?其实我们讲「为什么放不下」,这就又起了个妄念,妄念没有才是佛,这么多妄念你怎么能成得了佛?「我们真想放下」,这又是个妄念。他就是放不下,他又多一个妄念。这就是里面讲的四句百非,真的不好断,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念头是正念、是正确的,这个正确是什么?与自性相应的,这是正;与自性相违背的,非,错了。所以古大德有两句话讲得很好,「起心即错,动念皆乖」,不要说开口说话,起心动念就错。为什么?依正它就现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给诸位说,这个宇宙之间没有物质,也没有精神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这么个境界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物质跟精神都没有,这是个什么世界?释迦、六祖证得了,告诉我们,那个境界才叫一真法界,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。一真,为什么?永恒不变。就是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,这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。常寂光下来,这就有形相,有物质、有精神叫实报庄严土,也叫一真法界。为什么?这里面的人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也没有起心、也没有动念,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断了,所以也是一真法界。
它为什么会有现相?这我们在大经上搞清楚,他那个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。习气不好断,没有方法去断,只有等时间慢慢长了,自自然然的没有了。要多长的时间?经上告诉我们,三大阿僧只劫,这么长的时间习气自然就没有了。但是在这里面我们称他为法身菩萨,他们在起作用的时候是丝毫妨碍都没有。起什么作用?十法界的众生有感,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自自然然就会有应,感应道交。应的时候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。什么叫没有妨碍?这些应化在世间的佛菩萨,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没有,这叫妙用;我们干什么事情会起心动念、有分别执著。菩萨在这个世间,应化在这个世间,像释迦牟尼佛一样,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。这篇文章是贤首国师写的,贤首国师也是这一类的人,像清凉、像宗密都是这个境界。他们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,随缘妙用。起心动念就不妙,分别执著就造业!不通才会有这个现象,通了就没有了,於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。
这些后来的祖师大德也入了佛境界,他们对於经教给我们的解释,这么多注疏留下来我们才晓得,字字句句跟世尊所说的经,决定没有两样,我们要信得过。像我们这种根性不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能够一时顿息,就是一下放下。上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,那怎么样?慢慢来。这个慢慢来里面确实有很快的,也有很慢的,所以分上中下。大概上根这一生当中可以入佛境界,也就是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,有能力达到初住菩萨的境界,就是成佛,你把起心动念放下,上根人。中根就难了,下根就更办不到,但是中下根的人可以放下一部分,有人放下执著,有人放下分别。放下执著的人,当然这里头最幸运的是你遇到净宗,你念佛求生净土,那就无比殊胜。放下执著的人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是凡圣同居土,是叫方便有余土。如果能分别也放下,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实报庄严土,不一样!完全没有放下,在你临终的时候你念念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把你一切妄念伏住,也能往生,这往生是什么?往生凡圣同居土。这是我们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差别,我们搞清楚了。然后我们虽然不能这个经上这种标准,心通则法通,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,我们达到一点边缘,我们现在心里明白,决定求生净土。那个方法必须把这个世间的一切法放下,念佛堂堂主常讲「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」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那你的法就通了。
这个通通到哪里?通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。虽然不是真的通,但是也不假,生到凡圣同居土,就保证你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你就得到保证,你决定不会再退转。这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,就看你肯不肯干?善导大师所说的「万修万人去」,就这个法门。如果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留恋,留恋就是你放不下,那你就去不了。去不了怎么办?等来生后世,得人身、遇到这个法门,再继续再干。这个话是真的,为什么?我们现前这些同学们就是这种人。《华严》我们过去有没有缘?有缘,没有缘这一生遇不到。你能遇到一次听一、二个小时,都是与《华严》有缘。缘从哪里结的?缘是前生结的,宿世结的。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,我们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没能放下,所以在六道里头轮回。轮回到今天很幸运,这一次又得人身又遇到,就这么回事情。这一生如果还放不下,那好!再等下一次的机会,无量劫中总有几次机会,这就慢慢来了。但是这很苦,要知道这个世间很苦!所以真正觉悟到人生苦,你才会真放下,希望这一生当中能成功,决定成功。天天读经能不能开悟?天天念佛能不能开悟?天天持咒能不能开悟?都能。《金刚经》上佛告诉我们,「诸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佛讲的诸法就是方法,断烦恼的方法、学法门的方法、成佛道的方法,就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它都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;换句话说,都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的。你总要记住这个总的原则,你修学就不成问题。所以心通则法通,这句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『引虚空而示遍』,「引」是引用,引用虚空来暗示我们,「虚空」是遍法界的,比喻什么?比喻通。我们心像虚空一样,法也像虚空一样,因为心不是真的,法也不是真的,所以决定不能执著。不但不能执著,也不能够分别,到终极就不能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四句百非里头去。
『既觉既悟,何滞何通』,真的觉了,真的悟了,「滞」就是障碍,「通」就是通达,都没有了,只要觉悟全都没有了。所以底下讲的百非四句,『百非息其攀缘,四句绝其增减』,什么叫四句、百非?在此地跟诸位略略介绍,因为这是佛门里面的术语,名词术语,诸位在经上、在祖师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见。举一个例子给你讲四句,第一个讲有,第二个是无,第三个是亦有亦无,第四个是非有非无,这叫四句。百非是什么?四句一展开,有里面有有有、有有无、有亦有亦无、有非有非无,这就变成四句。无里头也有四句,无有、无无、无亦有亦无、无非有非无。所以这四句,每一句里头有四句,四四十六句,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、现在十六句、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。四十八句,已经起的四十八句,还有没有起的四十八句,「已起、未起各四十八句」,这就变成九十六句。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一百句,这个叫四句百非。
古德有解释,用一个问答来说明,「问:经言离四句、绝百非,其意何居?」这个居是个问号,何居用现在的话说,这个意思根据什么理由来说的。这四句意思太广,「但举一对,便成四句,如有无」,有无是一对,「一异」也是一对,「断常」也是一对,你就举不尽的例子。这是什么?这一对是什么?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,来去是一对、远近是一对、空有是一对,这例子举不完的。「若云有,是增益谤」,你要说有,这叫增益谤,为什么?它确实没有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你要说无,「若云无,是损减谤」,你不能说它没有,你不能说它有,你也不能说它无。「若云亦有亦无,是相违谤」,互相违背;「若云非有非无,是戏论谤」,这开玩笑的话。「既俱有过,故须离之」,所以这四句百非叫开口便错、动念皆乖。这是什么?诸佛菩萨看宇宙万象,就是像能大师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面对著万法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,也不能说亦有亦无,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,你才叫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才能体会得诸法实相。只要有一念,你就全都错了,一错一切错,所以必须要离。既俱有过,就是一切说法统统有过失,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过失,不起心、不动念没事。起心动念都是过失,你就想想,分别就是过失里头再加过失,严重了,再要执著麻烦可大了。这是事实真相,我们必须要晓得。你不是要心通吗?只要有过失你心就不通,心不通,法就不通。什么时候心通?这个过失统统要远离,离四句、绝百非就通了。这个四句百非里面,把妄想分别执著全都包括在里头。
末后这个文里面说,「然此中根本四句,是外道见」,这个用有无来说,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这个外道是古时候,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一些学派里面讲的。我们今天讲哲学的这些学派,还有些宗教他们所说的。「枝末四句等」,那就是讲四句每一句里头都有四句,「三乘亦未全离」,这讲佛门佛弟子,佛弟子常常对於经典上有辩论,这个辩论都没有真正离开,三乘就是菩萨乘(大乘)、缘觉乘、声闻乘,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没有断干净,四圣法界。「唯佛究尽,故云离云绝也」,这个地方的佛是分证佛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身菩萨,初住菩萨都离了,不再起心动念。记住,起心错了,动念也错了,这个事情难!真修行修什么?修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学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人他在修佛道。有起心动念,他修什么?他修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是修菩萨道。他有起心动念,他有分别,他没有执著,这个人在修声闻道。这三个都是佛道,声闻是小乘,菩萨是大乘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佛乘也叫一乘,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就是这个意思,这是真修真干。
有人告诉我,他说有些法师脾气很大,态度很傲慢,他修的是什么乘?你们想想看,佛经是我们的依据,佛经一对照就晓得他修什么乘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佛乘,他学佛;不分别,菩萨乘;不执著,阿罗汉乘,他修阿罗汉。傲慢、嫉妒,佛经上有,他修什么乘?他修阿修罗乘。真的,他也念经,他也念佛,他也很用功,他也参禅,他也持戒,将来到哪里去?到阿修罗、到罗刹,总的来说,魔乘,他不是学佛,他是学魔。如果他有妄想分别执著,心地非常善良、慈悲,修十善业,我们知道他修天乘。五戒十善做得很好,来生一定还得人身,他修的人乘。如果他贪心很重,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贪恋不肯放下,我们知道他来生到鬼乘去,他到鬼道去;瞋恨心重、嫉妒心重,没有五戒十善,地狱道去了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,哪一道有哪一道的因,你跟因相应,果就相应。所以佛经里面有很圆满、有很高深的因果教育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,种善因得善果,佛法里面没有人情。古大德所谓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」,天天拜佛没用,巴结不上。为什么巴结不上?佛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你得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佛巴结不上。佛在经典里面,把宇宙人生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大慈大悲,这叫普度众生。我们学了之后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依教奉行,想在这一生当中证什么果位,你就都能够证得,所以这些事情全靠自己。切忌拿著佛法当人情,以不善的用心,希望从佛法里面得到自己的名闻利养,能不能得到?能。果报呢?果报在四恶道,这个四恶道,恶道只有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加上魔道。魔不简单,魔真有福报,他是真正修了福,但是什么?贪瞋痴慢疑没有断,就变成魔道。也就是佛经上常讲的阿修罗、罗刹这一类的,到这一道去。这是我们真正希望一生成就,要知道避免的。
「百非息其攀缘」,攀缘的念头断掉。这是我从学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,李老师常常提醒我,佛法要随缘,在一生的生活当中随缘,不攀缘、不强求,有缘就做,没缘就不做,这样得自在。所以早年我们在台北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,我们完全遵循印光大师的规范。印祖一生接受四众的供养,他的钱全部用在弘法利生,他办了一个弘化社,我们现在叫基金会。印送佛经善书,他随缘,收入多多做,收入少少做,没有收入不做,自在!绝不是说我一定要做多少,那就攀缘,你就不自在,你就很辛苦。所以我们基金会这么多年来,都是守住随缘,我们是为佛法服务,为一切善男信女修福服务。他送来钱,有的指定「我想印什么书」,现在还有做光碟,这都很方便,我们一定替他做。还有指定供养我们常住经费的,他要不说我们不要求。所以有的时候经费很困难,简丰文居士找过我,印经、印善书的钱很多,可是我们生活非常困难,来找我,我就有些同修给我的供养,我就分给他们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我们的生活要节俭,要能吃苦,不可以有丝毫的浪费,一切得过且过,你说过得多自在,心安理得,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们常常想到,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当年在世过的生活,比我们苦太多了。我们现在还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,世尊当年树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我们现在还能吃三餐。常常想到老师给我们做的榜样,我们就心安理得、就非常快乐。「四句绝其增减」就是增减谤,这前面都说过。『故得药病双泯,静乱俱融』,病好了,药就没有;药没有,病也没有了,双泯。「静乱」也是一对,心地清净,心地浮动,我们常说的心浮气躁那是乱,静、乱都没有了。这个在佛法里也常讲,那个乱叫动,动静二边消融,这叫真正的禅定。
【消能所以入玄宗。泯性相而归法界。】
这是见道,契入华严境界了。『能所』是对立的,我们凡夫有能、有所。前面讲四句百非,大乘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三乘人,没有脱离十法界还有能所的念头,没忘。所以他入不了『玄宗』,玄是玄妙,「宗」是宗旨,华严奥旨,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契入华严境界。华严境界是什么?一真法界,也就是我们讲的实报庄严土。他在十法界的四圣法界,他入不了实报土。所以,能所不能有!不起心、不动念,能所就没有了。执著里头有能所,分别里头有能所,要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能所就没有了。能所没有了,你就脱离十法界,你入华严境界,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土。『泯性相』,「性相」也是相对的,性是能现,相是所现,有能现、有所现,在十法界里,诸位要记住,最高的层次你出不了十法界。什么时候性相也没有,也不起心动念,那你就入法界,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法界跟玄宗都是讲的实报土。断证功夫!我们这一生希望能达到的目标,你的佛就没有白学。否则的话,这一生怎么办?诸位不少人年龄比我小,好像你们还有时间。像我这个年龄时光就有限,不认真努力这一生就空过,那就太可惜!在这个世界认真努力,好好的去忍耐个三、五年,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大幅度的提升,那你就完全对了。
到不了阿弥陀佛的实报土,至少也要能达到方便土的上辈往生,我们得有这种认知。怎样提升?放下就是,所以什么都要放得下。在现前日常生活当中,无论是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,一切随缘,决定不要攀缘。随缘是什么都好,没有一样不好,不要在这个地方再去计较、再去执著。你要晓得,如果你还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执著,念佛带业往生,伏烦恼去往生,在西方极乐世界从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,再提升到实报土,你去看看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,要多长时间?如果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十二劫。这个十二劫不是极乐世界的,是我们这个世间的时间,劫都是讲大劫,十二大劫你才能够成就。为什么不在这里干?尽可能在我们这个世间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省很多的时间。下面是贤首国师自己的感叹:
【窃见玄纲浩瀚。】
这个『窃』,是贤首大师的谦虚自称,他说我见到《华严经》玄妙的纲领,像大海一样的。
【妙旨希微。】
玄妙的宗旨就是讲的华严奥旨,太稀有,太微妙。经这么样的大部。
【览之者讵究其源。】
就是读这部经的,这经太大太深,阅览的人很不容易究竟它的根源。
【寻之者罕穷其际。】
『寻』是寻求,在这个经典里面去找,『罕』是很少,很少人能够穷究它的本际、边际,它的根源。这就是说学这部经的艰难,正因为这样的难,所以大师才发大慈悲心,把它的精华、纲要提出来,我们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,这就有路可循。依照这条路我们去走,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帮助,他老人家找到了,介绍给我们。
【是以真空滞於心首。恒为缘虑之场。实际居於目前。翻为名相之境。】
『真空』、『实际』都是讲自性、本性,学佛无论是哪个宗派,无论是哪个法门,你要知道你学佛的目的在哪里?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性是真空,可是怎么样?现在我们心不通,『滞於心首』,「滞」就是障碍,所以我们见不到真空。见不到真空,我们自性就变质,被妄想分别执著扭曲,变成什么?变成我们现在无量无边的『缘虑』,我们对於一切诸法的怀疑,对於一切诸法的顾虑,这就是烦恼,变成烦恼。「实际」,实际也是自性的名称,实是真的不是假的,实际在哪里?实际也在面前。可是我们迷了,不认识,我们见相,不知道相就是性;我们见到事,不晓得事就是理;见到幻有,不知道幻有原来就是真空。所以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,六根门头都成了严重的障碍,接触到外面境界,清净心不能现前,现的是什么?现的是妄想分别执著。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叫做尘沙烦恼,执著叫见思烦恼,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,不生智慧,错在这里。觉悟的人呢?觉悟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,不生烦恼,那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。我们到什么时候才真的能转凡成圣?理上讲虽然是一念之间,事上讲没那么容易,那是我们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虽然听到佛菩萨的教诫,我们也听懂了,但是回不了头来,这业障太重,自己要承认。怎么办?佛有方便,教给我们慢慢的转,先从哪里转?先从转恶为善,从这里转。
也就是我们在这几年,特别提倡的儒释道的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善恶的标准,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佛家的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认真去读诵,认真去学习,在日常当中就用这三样东西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与这些典籍里面所说的善,相不相应?如果相应是善的,我们就好好的保持下去;如果发现不善,赶快把它改过来。用这三个标准断恶修善,不要小看!真正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跟这三部经都能相应,我们念佛就得到保障,决定生凡圣同居土,虽然品位不高,也非常殊胜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肯定一生圆证三不退,为什么?那边时间长一点不要紧,寿命长!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在极乐世界修到实报庄严土需要十二大劫,可是你的寿命是无量寿,无量寿,十二大劫算不了什么,可以,所以也是无比的殊胜。如果我们还有时间,还有这个缘分,再提升一层,破迷开悟,那就要什么?要大乘经,《华严经》就是最殊胜的,帮助你破迷开悟。破迷开悟之后,到极乐世界品位就大幅度上升,至少你生到方便有余土。更殊胜的,你生到极乐世界就到实报土,那真叫上上品往生,我们一生要立志、要发愿、要这样的争取,这是弥陀、释迦对我们的期望。这是说明,真空、实际都在眼前,我们不认识,把它变成烦恼、变成忧虑。
【今者统收玄奥。囊括大宗。】
这就是贤首国师发了大慈悲心,我们面对《华严》找不到门路,确实常常读诵,依旧迷在其中。大师帮助我们,『统收玄奥』,把《华严经》的幽玄奥妙的宗旨、修学的方法提出纲领,来帮助我们修学,这个确实是非常的稀有难逢。
【出经卷於尘中。转法轮於毛处。】
这两句是大师自己的形容。『尘』是比喻少,『经卷』太多。他后面给我们写的六条,就是《华严经》里面的一尘,《华严经》里面的毛端。但是不要小看这个一尘跟毛端,开头他就说「满教难思,窥一尘而顿现,圆宗叵测,睹纤毫以齐彰」,跟前面两句相应。对於学人来讲,学人是学生,是学习的人来说:
【明者德隆於即日。昧者望绝於多生。】
根性不相同,『明』是什么?明白人,『昧』是糊涂人。明白人、聪明的人,他为什么会明?烦恼轻就明,习气重就昧。我们虽然糊涂,只要我们能把烦恼习气放下,我们就回归到明。为什么?自性本明,这个昧不是自性,自性里头没有昧,自性里头只有明。你看看它第一条里面所讲的,「显一体,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所以明是本有,清净是本有,圆满是本有,你没有任何欠缺。这是你自体里头本来具足的,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你没有欠缺。真正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现前就能证得,所以『德隆於即日』,即日是现前、今天。昧,你要是业障习气很重,就没指望,那怎么办?多生多劫的去修行,这一生不能成就,来生后世接著再来。所以根性的利钝,是可以改变的,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,命运有,不是没有,命运可以改变。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,他相信命运是注定的,孔先生给他算一生的流年,他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的二十年,每年他的际遇丝毫不爽,所以他完全相信。命里有的,到时候自然有;命里没有的,求也求不来。遇到云谷禅师之后,云谷禅师把命的原理给他讲清楚、讲明白,他懂了,你一生的命运不是别人给你注定的,是你自己前生所修的,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。既然命运是自己造的,当然可以修改,往好的地方修改,断恶修善;要是往不善的地方去修改,那你继续造恶,就这么回事情。
我们修行人,聪明、智慧跟愚昧、糊涂,一样可以改变。你怎么昏昧的?总不外乎贪瞋痴慢太重,你就昏昧。古人常讲的「见利忘义,口是心非」,与一般人往来都是有目的,什么目的?有利可图,那就是昧者。这个人可以利用,跟他好好的往来,哪一天利用的价值没有了,就远离他,这种事情在今天的社会,处处都可以看到。我们学佛的人看得很清楚,他眼前占人家一些便宜,来生三途去受报,三途的罪业报完之后,再到人间来还要还人的债务,欠命的还命,欠债的还钱。你说有什么意思?所以佛菩萨眼目当中见到这些事实真相,很感叹叫「可怜悯者」,真可怜!我们学佛算是这一生非常幸运,能遇到佛法,能遇到大乘,尤其是遇到《华严》,把这些现象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才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人,做个明白人,不能干糊涂事。时时刻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,绝不走下坡,这就对了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佛的法门很多,这个法门跟我们根性相应,修起来就不难。真修、真干,我们时间不够,还没有到开悟寿命就到了,这时候怎么办?如果你是真修真干,佛菩萨帮助你寿命延长,慈悲到极处,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在这一生达到你的愿望。延寿不是在这个世间享受的,不是为享受的,是为了我要达到这个目标,我认真努力的提升自己,这就对了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再看看过去,古今中外的这些大修行人,他是我们的榜样,是我们的借镜。我们根据经教的理论、方法,看到前人所修、所证,我们循著这条路子走,不会走错。
【会旨者山岳易移。】
这就『会』,『旨』是宗旨,也就是此地讲的奥旨,华严奥旨。你要是会,『山岳易移』,这比喻不难,什么不难?成佛不难。
【乖宗者锱铢难入。】
『乖』是违背,违背宗旨的,那就真的难了,『锱铢』是细小,再细再小你也入不进去。这是比喻的话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所以宗门祖师大德,常常测验学生,问他:「你会么!」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,用意很深。会,一生一定可以契入华严境界,不会就难,会不会还是一句老话,你肯不肯放下?放下就会,不肯放下就不会;放下就明白,不肯放下就糊涂愚昧;放下就会,不肯放下那就违背宗旨。总而言之,统而言之,佛没有别的,就是教我们放下起心动念你成佛,放下分别你成菩萨,放下执著你成阿罗汉。佛没有东西教人,智慧是现成的,你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德能是现成的,技艺是现成的,相好、福报没有一样不是现成的,你跟诸佛菩萨去比,一样都不缺。问题就是你自己找了这一大堆的烦恼,在六道里面过这么痛苦的生活,这冤枉。所以希望我们真正觉悟、真正明白,醒过来了,这一生当中契入华严境界,往生弥陀实报庄严土,我们就功德圆满。我们对得起佛陀,对得起菩萨,对得起贤首国师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昨天我们学到「妄生智立,病亡则药亡,举空拳以止啼」。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句:
【心通则法通。引虚空而示遍。既觉既悟。何滞何通。百非息其攀缘。四句绝其增减。故得药病双泯。静乱俱融。】
我们看这段,开头这句非常重要,『心通则法通』,「法」是万法,也就是说宇宙人生,在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不通达。这句话在一些场合里面确实引起许多的争议,说释迦牟尼佛善於夸大,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无限,怎么可能通达?不可能的,所以很难叫人相信。实际上我们在大乘教里面,学习这么多年,我们对这句话虽然没有证得,可是从事上、从理上我们能接受,决定不会反对。为什么?我们晓得一切法从哪里来的,这个我们知道。大乘教里面佛常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离开心想无一法可得,这是诸法实相。一切法既然是从心想生,心通,法哪里不通!哪有这种道理?所以心通,法就完全通,就明白了。我们今天的问题在哪里?我们的问题,今天心不通,所以法就不通,道理在此地。心为什么不通?心里面产生了障碍。佛是无数次的告诉我们,真是慈悲到了极处,我们有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动念,这是很微细的波动。这种波动,说实在的话,没有一个人能够觉察到,为什么?心太粗。所以极其微细的波动你没有法子觉察,不但我们觉察不到,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也不行,甚至於菩萨也不行。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觉察到微细的波动?经上常讲八地菩萨。八地距究竟圆满的佛果非常接近,你看八地上面去,九地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五个位次,法身菩萨总共有四十一个位次,就是四十一个阶级,他已经达到最高峰,最高峰的五个阶级,这样的定功他才能觉察到。
现在我们从弥勒菩萨那个地方得到信息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这种微细我们现在在物理学上都没有办法测到,它那个时间之短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弹指「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这一弹指。百千是单位,百千是十万,也就是说三十二亿乘十万。现在这个时间我们通常计算的单位用秒,一秒我们至少可以弹四次,弹四次就再乘四,那你就晓得,这个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这样微细的念头在相续不断,前念生、后念灭,生灭不断,这就是这个波它不停止。这个波动起来,宇宙就现前,也就是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所说的,「能生万法」。怎么能生?就是波动,只要这样极其微细的心动了一下,宇宙就出现。所以这宇宙不是大爆炸。森罗万象都现前,这讲依报,同时我也出现,我是正报,佛家常讲的「依正庄严」,依是我们生活环境。诸位要知道,正报只讲我个人一个人,我之外所有一切人,是我们生活环境里面的人事环境。所以这个依正,正一定要清楚,正不是很多很多人,不是这个意思,正是我从哪来的。所以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、有物质环境、有自然环境,可以分为这三大类,这三大类都是万法,能生万法这一句里面包括了。
极其微细的动是谁动的?确实是我动。我在自性,佛家也把它比喻作性海,在性海里面它就出现法界,佛家讲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就出现,这是物质现象。法相唯识里面说得非常清楚,现象是什么?阿赖耶的三细相,愈说愈细。刚才我们讲这个波动,这个波动诸位要记住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那要从三细相再乘三,再乘三这就是讲这个波动里头把它分成三个阶段。第一个它动,这一动它立刻就变,三细相里面的「转相」,也叫做见分,它一转变就变成能见相;有能见立刻就有所见,所见就出现。能见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,就是见闻觉知、受想行识,这个现象出来之后,立刻就有物质现相出来。所以物质是个幻相,你想它就现相,物质现相就是宇宙。诸位要知道,我们前面念的「窥一尘而顿现」,所以宇宙的现前是顿现,不是进化的,进化是讲不通的。世界是顿现,时间极其短暂,你没有办法想像,因为你一想,我们通常凡夫想这是一个念头,这一个念头就是弥勒菩萨讲的,三十二亿百千个细念,三十二亿百千念,就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,这样微细!
所以「心通则法通」,这个心到什么时候通?一般佛把这个标准放宽,也就是说接近通,还不是真的通达。接近通是什么地位?《华严经》圆教初住的地位,所谓是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这心就通。因为你无明烦恼,无明就是起心动念,你已经可以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心就通。这个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就通,是真的吗?一点都不假。我们看到过去这两个人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他放下了,他在三十岁的时候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放下,这一放下就成佛。怎么知道他对法通了?他成佛就给大家讲了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法通了,一点障碍都没有了。清凉大师判这部经叫四无碍法界,四种,第一个是事没有障碍,第二个是体,理没有障碍,第三个是理事无碍,第四个是事事无碍,这法通了,通达无碍。世尊为我们示现的,确实是以我们知识分子做例子,知识分子有求学的欲望。所以他十九岁离家到外面去求学,学了十二年。我们能想像得到,这是个非常好学的年轻人,身分特殊,他是王子的身分,聪明绝顶。我们就想到,哪一个好老师不希望有这样的学生?这个学生是传法的人,所以谁都愿意教他。
印度在那个时代,他们学术的发展超过中国,怎么知道超过中国?中国古籍里面对於不同维次空间的描述很简单,不详细。像夫子所说的「敬鬼神而远之」,可是他承认有鬼神,我们对他尊敬,远是少跟他们接触。可是印度不一样,印度真的跟他们接触,怎么接触法?他们都修禅定。所以佛经里面所讲的「四禅八定」,要知道那不是佛教的。佛教到我们现在,我们中国史书里面记载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大概是三千三十多年。印度自己不重视历史,对记载不重视,释迦牟尼佛出现那个时候,印度的宗教、哲学就很发达,超越其他的地区,这些学者们、宗教徒没有不修禅定的。四禅八定你要是修成,六道里面的状况那叫一清二楚,上面你可以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天,下面可以到达地狱,你都看见、都明白了,这个决定不是假的,谁修成了谁都能看见。大家在一块交流,分享自己见闻所知,这就证实了。释迦牟尼佛没有例外,对於这些情况当然跟他们一样通达明了。我们一个好学的人,到这个境界一定还有疑问,我们不说别人,我在初学的时候我就会有疑问,六道从哪来的?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我们肯定要追求、要追问。这些问题在当时宗教家不能答覆,学术界也没法子答覆,他们到达这个境界,就像到了顶端,往上去什么也看不见,以为到了顶端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不以为然,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在菩提树下入更深层次的禅定,在这个禅定里面就把四禅八定突破,才将前面讲的这些疑问全部解答了,解答就心通了,我们佛门里面的术语叫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就是他证得佛果。
从这之后他就开始教学,这一年是他三十岁,彻悟之后这就开始教学,教了一辈子,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,佛法里面讲圆寂。三十岁开始,七十九岁走的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!悟得之后第一部讲的就是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可惜不是对大众讲的,为什么?这个事情太深,理太深,事不是一般人常识能够理解的。所以佛说出他证入的境界是在定中说的,定中有境界,哪些人听?听的人可真多,十方诸佛菩萨都来了,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,说不尽!都集在释迦牟尼佛这个道场,听佛讲《华严》,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我们没法子想像。说得详细,详细到我们也无法想像。时间,我们人间的时间不长,二七日中,也有的经说三七日中,二七十四天,三七二十一天,就算三七就是二十一天!他讲出这部《华严经》。我们在前面给诸位略略的介绍,佛所讲的经是被大龙菩萨(大龙菩萨是等觉菩萨)收藏在龙宫。佛灭度六百年之后印度出现一位龙树菩萨,这个人也是聪明绝顶,也是修禅定,功夫很不错,也突破四禅八定证得初地,可见得他位次也相当之高。他读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三个月就读完。现在传到中国不是完全的,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,我们中国法师到印度留学,或者印度法师到中国来弘法,都是精挑细选,选一些重要的,能契合东方人程度的(佛法讲根性)带来,大部分没有传来。
我们中国的法师以后翻译之后,把它整理编成现在的《大藏经》。你们想想,哪一位能够在三个月,把《大藏经》全部学完,这还不是完整的,传到中国来的这一部分。龙树菩萨有能力在三个月就通达,我们不能不佩服!这是什么?心通则法通。他学完之后,觉得再没有东西学,在这个世间,在佛法他是第一,没第二,找不到第二,於是就有点傲慢起来,这个傲慢起来就得堕落。大龙菩萨怜悯,看到他这个样子,就把他迎接到龙宫,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这部大《华严经》。他看了之后,一看到这个分量,他傲慢心就没有了,觉得自己一生所学的太有限,佛怎么讲得这么多,这个没有流通到人间。他看到这部经有大本、有中本、有小本,大本是全文,中本是精华,小本是目录提纲、目录提要。他一想大本跟中本,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没有人能够受持,於是他就把小本,小本的分量有四十万句,四十品。他也真有能力,他能够圆圆满满的把它记下来,十万偈,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。回到人间来的时候,他就把它从记忆当中写出来,这个世间才有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所以,南传小乘不承认,他说《华严经》不是佛说的,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。但是我们看看《华严经》的全文,龙树菩萨造不出来,他要能造得出来他就成佛。他不是究竟圆满的佛果,他决定说不出来,所以我们对於菩萨这些话可以相信的。
这个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,又是个残缺的本子,你看全经十万偈,传到中国来的大概才一半,而且还三次传来的。第一次在东晋时代,传来的是三万六千颂;第二次是武则天做皇帝,唐朝时候传到中国来,实叉难陀尊者他带来的,就是增加九千颂,三万六再加上九千,四万五千颂。最后唐朝贞元年间,「普贤行愿品」这一品经很难得,有个完整的本子传到中国来,翻成中文四十卷。第一次翻的是《六十华严》,第二次翻的《八十华严》,最后翻的叫《四十华严》。这三种本子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,现在中文本有九十九卷,梵文的原本已经找不到,现在《华严经》只有中文的译本,流传在这个世间,差不多将近五万首颂。所以我们中国大师称这个为略本,因为只有小本的一半,再就找不到了。可是心通的人,法就通,就没有障碍。这些典籍要用它来帮助我们修学,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达到心通,能不能做到?能。在中国历代教下的这些祖师大德,契入这个境界的人不少!他们给我们做了好榜样。从理上讲障碍除掉,心就通了。这个障碍就是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你能够一时全放下,那你就成佛。所以在理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?一念,一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放不下是凡夫,这个放下真难!释迦牟尼佛放下了,一时放下;在中国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一时放下。
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,他没念过书,他不认识字;换句话说,他一天都没有学过,也能成佛。这就说明从理上讲,凡夫成佛是一念。我们问,为什么我们放不下?其实我们讲「为什么放不下」,这就又起了个妄念,妄念没有才是佛,这么多妄念你怎么能成得了佛?「我们真想放下」,这又是个妄念。他就是放不下,他又多一个妄念。这就是里面讲的四句百非,真的不好断,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念头是正念、是正确的,这个正确是什么?与自性相应的,这是正;与自性相违背的,非,错了。所以古大德有两句话讲得很好,「起心即错,动念皆乖」,不要说开口说话,起心动念就错。为什么?依正它就现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给诸位说,这个宇宙之间没有物质,也没有精神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这么个境界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物质跟精神都没有,这是个什么世界?释迦、六祖证得了,告诉我们,那个境界才叫一真法界,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。一真,为什么?永恒不变。就是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,这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。常寂光下来,这就有形相,有物质、有精神叫实报庄严土,也叫一真法界。为什么?这里面的人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也没有起心、也没有动念,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断了,所以也是一真法界。
它为什么会有现相?这我们在大经上搞清楚,他那个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。习气不好断,没有方法去断,只有等时间慢慢长了,自自然然的没有了。要多长的时间?经上告诉我们,三大阿僧只劫,这么长的时间习气自然就没有了。但是在这里面我们称他为法身菩萨,他们在起作用的时候是丝毫妨碍都没有。起什么作用?十法界的众生有感,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自自然然就会有应,感应道交。应的时候就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。什么叫没有妨碍?这些应化在世间的佛菩萨,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没有,这叫妙用;我们干什么事情会起心动念、有分别执著。菩萨在这个世间,应化在这个世间,像释迦牟尼佛一样,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。这篇文章是贤首国师写的,贤首国师也是这一类的人,像清凉、像宗密都是这个境界。他们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当然更没有分别执著,随缘妙用。起心动念就不妙,分别执著就造业!不通才会有这个现象,通了就没有了,於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。
这些后来的祖师大德也入了佛境界,他们对於经教给我们的解释,这么多注疏留下来我们才晓得,字字句句跟世尊所说的经,决定没有两样,我们要信得过。像我们这种根性不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能够一时顿息,就是一下放下。上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,那怎么样?慢慢来。这个慢慢来里面确实有很快的,也有很慢的,所以分上中下。大概上根这一生当中可以入佛境界,也就是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,有能力达到初住菩萨的境界,就是成佛,你把起心动念放下,上根人。中根就难了,下根就更办不到,但是中下根的人可以放下一部分,有人放下执著,有人放下分别。放下执著的人,当然这里头最幸运的是你遇到净宗,你念佛求生净土,那就无比殊胜。放下执著的人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不是凡圣同居土,是叫方便有余土。如果能分别也放下,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实报庄严土,不一样!完全没有放下,在你临终的时候你念念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把你一切妄念伏住,也能往生,这往生是什么?往生凡圣同居土。这是我们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差别,我们搞清楚了。然后我们虽然不能这个经上这种标准,心通则法通,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,我们达到一点边缘,我们现在心里明白,决定求生净土。那个方法必须把这个世间的一切法放下,念佛堂堂主常讲「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」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那你的法就通了。
这个通通到哪里?通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。虽然不是真的通,但是也不假,生到凡圣同居土,就保证你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你就得到保证,你决定不会再退转。这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,就看你肯不肯干?善导大师所说的「万修万人去」,就这个法门。如果对於世出世间法还有留恋,留恋就是你放不下,那你就去不了。去不了怎么办?等来生后世,得人身、遇到这个法门,再继续再干。这个话是真的,为什么?我们现前这些同学们就是这种人。《华严》我们过去有没有缘?有缘,没有缘这一生遇不到。你能遇到一次听一、二个小时,都是与《华严》有缘。缘从哪里结的?缘是前生结的,宿世结的。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,我们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没能放下,所以在六道里头轮回。轮回到今天很幸运,这一次又得人身又遇到,就这么回事情。这一生如果还放不下,那好!再等下一次的机会,无量劫中总有几次机会,这就慢慢来了。但是这很苦,要知道这个世间很苦!所以真正觉悟到人生苦,你才会真放下,希望这一生当中能成功,决定成功。天天读经能不能开悟?天天念佛能不能开悟?天天持咒能不能开悟?都能。《金刚经》上佛告诉我们,「诸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佛讲的诸法就是方法,断烦恼的方法、学法门的方法、成佛道的方法,就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它都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;换句话说,都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的。你总要记住这个总的原则,你修学就不成问题。所以心通则法通,这句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『引虚空而示遍』,「引」是引用,引用虚空来暗示我们,「虚空」是遍法界的,比喻什么?比喻通。我们心像虚空一样,法也像虚空一样,因为心不是真的,法也不是真的,所以决定不能执著。不但不能执著,也不能够分别,到终极就不能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四句百非里头去。
『既觉既悟,何滞何通』,真的觉了,真的悟了,「滞」就是障碍,「通」就是通达,都没有了,只要觉悟全都没有了。所以底下讲的百非四句,『百非息其攀缘,四句绝其增减』,什么叫四句、百非?在此地跟诸位略略介绍,因为这是佛门里面的术语,名词术语,诸位在经上、在祖师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见。举一个例子给你讲四句,第一个讲有,第二个是无,第三个是亦有亦无,第四个是非有非无,这叫四句。百非是什么?四句一展开,有里面有有有、有有无、有亦有亦无、有非有非无,这就变成四句。无里头也有四句,无有、无无、无亦有亦无、无非有非无。所以这四句,每一句里头有四句,四四十六句,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、现在十六句、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。四十八句,已经起的四十八句,还有没有起的四十八句,「已起、未起各四十八句」,这就变成九十六句。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一百句,这个叫四句百非。
古德有解释,用一个问答来说明,「问:经言离四句、绝百非,其意何居?」这个居是个问号,何居用现在的话说,这个意思根据什么理由来说的。这四句意思太广,「但举一对,便成四句,如有无」,有无是一对,「一异」也是一对,「断常」也是一对,你就举不尽的例子。这是什么?这一对是什么?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,来去是一对、远近是一对、空有是一对,这例子举不完的。「若云有,是增益谤」,你要说有,这叫增益谤,为什么?它确实没有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你要说无,「若云无,是损减谤」,你不能说它没有,你不能说它有,你也不能说它无。「若云亦有亦无,是相违谤」,互相违背;「若云非有非无,是戏论谤」,这开玩笑的话。「既俱有过,故须离之」,所以这四句百非叫开口便错、动念皆乖。这是什么?诸佛菩萨看宇宙万象,就是像能大师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面对著万法不能说有,也不能说无,也不能说亦有亦无,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,你才叫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才能体会得诸法实相。只要有一念,你就全都错了,一错一切错,所以必须要离。既俱有过,就是一切说法统统有过失,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过失,不起心、不动念没事。起心动念都是过失,你就想想,分别就是过失里头再加过失,严重了,再要执著麻烦可大了。这是事实真相,我们必须要晓得。你不是要心通吗?只要有过失你心就不通,心不通,法就不通。什么时候心通?这个过失统统要远离,离四句、绝百非就通了。这个四句百非里面,把妄想分别执著全都包括在里头。
末后这个文里面说,「然此中根本四句,是外道见」,这个用有无来说,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这个外道是古时候,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一些学派里面讲的。我们今天讲哲学的这些学派,还有些宗教他们所说的。「枝末四句等」,那就是讲四句每一句里头都有四句,「三乘亦未全离」,这讲佛门佛弟子,佛弟子常常对於经典上有辩论,这个辩论都没有真正离开,三乘就是菩萨乘(大乘)、缘觉乘、声闻乘,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没有断干净,四圣法界。「唯佛究尽,故云离云绝也」,这个地方的佛是分证佛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身菩萨,初住菩萨都离了,不再起心动念。记住,起心错了,动念也错了,这个事情难!真修行修什么?修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,学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人他在修佛道。有起心动念,他修什么?他修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是修菩萨道。他有起心动念,他有分别,他没有执著,这个人在修声闻道。这三个都是佛道,声闻是小乘,菩萨是大乘,不起心、不动念是佛乘也叫一乘,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就是这个意思,这是真修真干。
有人告诉我,他说有些法师脾气很大,态度很傲慢,他修的是什么乘?你们想想看,佛经是我们的依据,佛经一对照就晓得他修什么乘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佛乘,他学佛;不分别,菩萨乘;不执著,阿罗汉乘,他修阿罗汉。傲慢、嫉妒,佛经上有,他修什么乘?他修阿修罗乘。真的,他也念经,他也念佛,他也很用功,他也参禅,他也持戒,将来到哪里去?到阿修罗、到罗刹,总的来说,魔乘,他不是学佛,他是学魔。如果他有妄想分别执著,心地非常善良、慈悲,修十善业,我们知道他修天乘。五戒十善做得很好,来生一定还得人身,他修的人乘。如果他贪心很重,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贪恋不肯放下,我们知道他来生到鬼乘去,他到鬼道去;瞋恨心重、嫉妒心重,没有五戒十善,地狱道去了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,哪一道有哪一道的因,你跟因相应,果就相应。所以佛经里面有很圆满、有很高深的因果教育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,种善因得善果,佛法里面没有人情。古大德所谓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」,天天拜佛没用,巴结不上。为什么巴结不上?佛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你得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佛巴结不上。佛在经典里面,把宇宙人生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大慈大悲,这叫普度众生。我们学了之后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依教奉行,想在这一生当中证什么果位,你就都能够证得,所以这些事情全靠自己。切忌拿著佛法当人情,以不善的用心,希望从佛法里面得到自己的名闻利养,能不能得到?能。果报呢?果报在四恶道,这个四恶道,恶道只有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加上魔道。魔不简单,魔真有福报,他是真正修了福,但是什么?贪瞋痴慢疑没有断,就变成魔道。也就是佛经上常讲的阿修罗、罗刹这一类的,到这一道去。这是我们真正希望一生成就,要知道避免的。
「百非息其攀缘」,攀缘的念头断掉。这是我从学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,李老师常常提醒我,佛法要随缘,在一生的生活当中随缘,不攀缘、不强求,有缘就做,没缘就不做,这样得自在。所以早年我们在台北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,我们完全遵循印光大师的规范。印祖一生接受四众的供养,他的钱全部用在弘法利生,他办了一个弘化社,我们现在叫基金会。印送佛经善书,他随缘,收入多多做,收入少少做,没有收入不做,自在!绝不是说我一定要做多少,那就攀缘,你就不自在,你就很辛苦。所以我们基金会这么多年来,都是守住随缘,我们是为佛法服务,为一切善男信女修福服务。他送来钱,有的指定「我想印什么书」,现在还有做光碟,这都很方便,我们一定替他做。还有指定供养我们常住经费的,他要不说我们不要求。所以有的时候经费很困难,简丰文居士找过我,印经、印善书的钱很多,可是我们生活非常困难,来找我,我就有些同修给我的供养,我就分给他们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我们的生活要节俭,要能吃苦,不可以有丝毫的浪费,一切得过且过,你说过得多自在,心安理得,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们常常想到,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当年在世过的生活,比我们苦太多了。我们现在还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,世尊当年树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我们现在还能吃三餐。常常想到老师给我们做的榜样,我们就心安理得、就非常快乐。「四句绝其增减」就是增减谤,这前面都说过。『故得药病双泯,静乱俱融』,病好了,药就没有;药没有,病也没有了,双泯。「静乱」也是一对,心地清净,心地浮动,我们常说的心浮气躁那是乱,静、乱都没有了。这个在佛法里也常讲,那个乱叫动,动静二边消融,这叫真正的禅定。
【消能所以入玄宗。泯性相而归法界。】
这是见道,契入华严境界了。『能所』是对立的,我们凡夫有能、有所。前面讲四句百非,大乘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三乘人,没有脱离十法界还有能所的念头,没忘。所以他入不了『玄宗』,玄是玄妙,「宗」是宗旨,华严奥旨,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契入华严境界。华严境界是什么?一真法界,也就是我们讲的实报庄严土。他在十法界的四圣法界,他入不了实报土。所以,能所不能有!不起心、不动念,能所就没有了。执著里头有能所,分别里头有能所,要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能所就没有了。能所没有了,你就脱离十法界,你入华严境界,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土。『泯性相』,「性相」也是相对的,性是能现,相是所现,有能现、有所现,在十法界里,诸位要记住,最高的层次你出不了十法界。什么时候性相也没有,也不起心动念,那你就入法界,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法界跟玄宗都是讲的实报土。断证功夫!我们这一生希望能达到的目标,你的佛就没有白学。否则的话,这一生怎么办?诸位不少人年龄比我小,好像你们还有时间。像我这个年龄时光就有限,不认真努力这一生就空过,那就太可惜!在这个世界认真努力,好好的去忍耐个三、五年,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大幅度的提升,那你就完全对了。
到不了阿弥陀佛的实报土,至少也要能达到方便土的上辈往生,我们得有这种认知。怎样提升?放下就是,所以什么都要放得下。在现前日常生活当中,无论是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,一切随缘,决定不要攀缘。随缘是什么都好,没有一样不好,不要在这个地方再去计较、再去执著。你要晓得,如果你还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执著,念佛带业往生,伏烦恼去往生,在西方极乐世界从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,再提升到实报土,你去看看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,要多长时间?如果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十二劫。这个十二劫不是极乐世界的,是我们这个世间的时间,劫都是讲大劫,十二大劫你才能够成就。为什么不在这里干?尽可能在我们这个世间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省很多的时间。下面是贤首国师自己的感叹:
【窃见玄纲浩瀚。】
这个『窃』,是贤首大师的谦虚自称,他说我见到《华严经》玄妙的纲领,像大海一样的。
【妙旨希微。】
玄妙的宗旨就是讲的华严奥旨,太稀有,太微妙。经这么样的大部。
【览之者讵究其源。】
就是读这部经的,这经太大太深,阅览的人很不容易究竟它的根源。
【寻之者罕穷其际。】
『寻』是寻求,在这个经典里面去找,『罕』是很少,很少人能够穷究它的本际、边际,它的根源。这就是说学这部经的艰难,正因为这样的难,所以大师才发大慈悲心,把它的精华、纲要提出来,我们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,这就有路可循。依照这条路我们去走,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帮助,他老人家找到了,介绍给我们。
【是以真空滞於心首。恒为缘虑之场。实际居於目前。翻为名相之境。】
『真空』、『实际』都是讲自性、本性,学佛无论是哪个宗派,无论是哪个法门,你要知道你学佛的目的在哪里?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性是真空,可是怎么样?现在我们心不通,『滞於心首』,「滞」就是障碍,所以我们见不到真空。见不到真空,我们自性就变质,被妄想分别执著扭曲,变成什么?变成我们现在无量无边的『缘虑』,我们对於一切诸法的怀疑,对於一切诸法的顾虑,这就是烦恼,变成烦恼。「实际」,实际也是自性的名称,实是真的不是假的,实际在哪里?实际也在面前。可是我们迷了,不认识,我们见相,不知道相就是性;我们见到事,不晓得事就是理;见到幻有,不知道幻有原来就是真空。所以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,六根门头都成了严重的障碍,接触到外面境界,清净心不能现前,现的是什么?现的是妄想分别执著。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叫做尘沙烦恼,执著叫见思烦恼,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,不生智慧,错在这里。觉悟的人呢?觉悟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,不生烦恼,那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。我们到什么时候才真的能转凡成圣?理上讲虽然是一念之间,事上讲没那么容易,那是我们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虽然听到佛菩萨的教诫,我们也听懂了,但是回不了头来,这业障太重,自己要承认。怎么办?佛有方便,教给我们慢慢的转,先从哪里转?先从转恶为善,从这里转。
也就是我们在这几年,特别提倡的儒释道的三个根,这三个根就是善恶的标准,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佛家的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认真去读诵,认真去学习,在日常当中就用这三样东西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与这些典籍里面所说的善,相不相应?如果相应是善的,我们就好好的保持下去;如果发现不善,赶快把它改过来。用这三个标准断恶修善,不要小看!真正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跟这三部经都能相应,我们念佛就得到保障,决定生凡圣同居土,虽然品位不高,也非常殊胜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肯定一生圆证三不退,为什么?那边时间长一点不要紧,寿命长!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在极乐世界修到实报庄严土需要十二大劫,可是你的寿命是无量寿,无量寿,十二大劫算不了什么,可以,所以也是无比的殊胜。如果我们还有时间,还有这个缘分,再提升一层,破迷开悟,那就要什么?要大乘经,《华严经》就是最殊胜的,帮助你破迷开悟。破迷开悟之后,到极乐世界品位就大幅度上升,至少你生到方便有余土。更殊胜的,你生到极乐世界就到实报土,那真叫上上品往生,我们一生要立志、要发愿、要这样的争取,这是弥陀、释迦对我们的期望。这是说明,真空、实际都在眼前,我们不认识,把它变成烦恼、变成忧虑。
【今者统收玄奥。囊括大宗。】
这就是贤首国师发了大慈悲心,我们面对《华严》找不到门路,确实常常读诵,依旧迷在其中。大师帮助我们,『统收玄奥』,把《华严经》的幽玄奥妙的宗旨、修学的方法提出纲领,来帮助我们修学,这个确实是非常的稀有难逢。
【出经卷於尘中。转法轮於毛处。】
这两句是大师自己的形容。『尘』是比喻少,『经卷』太多。他后面给我们写的六条,就是《华严经》里面的一尘,《华严经》里面的毛端。但是不要小看这个一尘跟毛端,开头他就说「满教难思,窥一尘而顿现,圆宗叵测,睹纤毫以齐彰」,跟前面两句相应。对於学人来讲,学人是学生,是学习的人来说:
【明者德隆於即日。昧者望绝於多生。】
根性不相同,『明』是什么?明白人,『昧』是糊涂人。明白人、聪明的人,他为什么会明?烦恼轻就明,习气重就昧。我们虽然糊涂,只要我们能把烦恼习气放下,我们就回归到明。为什么?自性本明,这个昧不是自性,自性里头没有昧,自性里头只有明。你看看它第一条里面所讲的,「显一体,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所以明是本有,清净是本有,圆满是本有,你没有任何欠缺。这是你自体里头本来具足的,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你没有欠缺。真正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现前就能证得,所以『德隆於即日』,即日是现前、今天。昧,你要是业障习气很重,就没指望,那怎么办?多生多劫的去修行,这一生不能成就,来生后世接著再来。所以根性的利钝,是可以改变的,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,命运有,不是没有,命运可以改变。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,他相信命运是注定的,孔先生给他算一生的流年,他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的二十年,每年他的际遇丝毫不爽,所以他完全相信。命里有的,到时候自然有;命里没有的,求也求不来。遇到云谷禅师之后,云谷禅师把命的原理给他讲清楚、讲明白,他懂了,你一生的命运不是别人给你注定的,是你自己前生所修的,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。既然命运是自己造的,当然可以修改,往好的地方修改,断恶修善;要是往不善的地方去修改,那你继续造恶,就这么回事情。
我们修行人,聪明、智慧跟愚昧、糊涂,一样可以改变。你怎么昏昧的?总不外乎贪瞋痴慢太重,你就昏昧。古人常讲的「见利忘义,口是心非」,与一般人往来都是有目的,什么目的?有利可图,那就是昧者。这个人可以利用,跟他好好的往来,哪一天利用的价值没有了,就远离他,这种事情在今天的社会,处处都可以看到。我们学佛的人看得很清楚,他眼前占人家一些便宜,来生三途去受报,三途的罪业报完之后,再到人间来还要还人的债务,欠命的还命,欠债的还钱。你说有什么意思?所以佛菩萨眼目当中见到这些事实真相,很感叹叫「可怜悯者」,真可怜!我们学佛算是这一生非常幸运,能遇到佛法,能遇到大乘,尤其是遇到《华严》,把这些现象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才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人,做个明白人,不能干糊涂事。时时刻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,绝不走下坡,这就对了。众生根性不相同,佛的法门很多,这个法门跟我们根性相应,修起来就不难。真修、真干,我们时间不够,还没有到开悟寿命就到了,这时候怎么办?如果你是真修真干,佛菩萨帮助你寿命延长,慈悲到极处,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在这一生达到你的愿望。延寿不是在这个世间享受的,不是为享受的,是为了我要达到这个目标,我认真努力的提升自己,这就对了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再看看过去,古今中外的这些大修行人,他是我们的榜样,是我们的借镜。我们根据经教的理论、方法,看到前人所修、所证,我们循著这条路子走,不会走错。
【会旨者山岳易移。】
这就『会』,『旨』是宗旨,也就是此地讲的奥旨,华严奥旨。你要是会,『山岳易移』,这比喻不难,什么不难?成佛不难。
【乖宗者锱铢难入。】
『乖』是违背,违背宗旨的,那就真的难了,『锱铢』是细小,再细再小你也入不进去。这是比喻的话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所以宗门祖师大德,常常测验学生,问他:「你会么!」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,用意很深。会,一生一定可以契入华严境界,不会就难,会不会还是一句老话,你肯不肯放下?放下就会,不肯放下就不会;放下就明白,不肯放下就糊涂愚昧;放下就会,不肯放下那就违背宗旨。总而言之,统而言之,佛没有别的,就是教我们放下起心动念你成佛,放下分别你成菩萨,放下执著你成阿罗汉。佛没有东西教人,智慧是现成的,你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德能是现成的,技艺是现成的,相好、福报没有一样不是现成的,你跟诸佛菩萨去比,一样都不缺。问题就是你自己找了这一大堆的烦恼,在六道里面过这么痛苦的生活,这冤枉。所以希望我们真正觉悟、真正明白,醒过来了,这一生当中契入华严境界,往生弥陀实报庄严土,我们就功德圆满。我们对得起佛陀,对得起菩萨,对得起贤首国师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