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四十六集) 2008/8/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46-004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六段最后的一小段,也就第六里面的第六小段,「主伴互现帝网观」,这段的大意我们学习过了。贤首国师给我们做总结:
【此表法性重重影现。一切事中皆悉无尽。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。】
『法性』,确实是不可思议,大乘教里面只有用妙、用密来形容它,这是法性。法性就是自性,就是本性,本来就是这个样子,没有理由,说不出,也想不到。在世间法里面也称之为宇宙奥妙,所以千百年来,这个世间的科学家、哲学家、神学家都在探索,探索宇宙的奥妙,发现了也不少。可是没有办法真正探测到,为什么?这个原因现在我们才搞清楚,因为宇宙是从心想生。我们的心想真的是太奥妙,心想是能生能变,宇宙、万物、生命是所生所变。能生能变的无有穷尽,所现所变的当然也是一样的,亦复如是,你怎么能探测得到?永远探测不尽的。要怎样才能见到真相?真相不必去探究,不要去操这个心,不要起这个念头,也不需要用任何的仪器,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它就现前,而且什么?彻底明白了。在大乘教里面世尊常说,这个事情「唯证方知」,你要不证,你只听说佛菩萨说有这么回事情,不是自己境界。科学探索也就等於听佛菩萨说,为什么?科学家、哲学家、神学家,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他探索是浅探,深入他做不到,唯证方知。
佛法里面一丝毫的神秘都没有,秘密更没有,用现在的话说,它全体是透明的。你看不到,那是你自己有障碍;只要你把障碍除掉,你见到的、你闻到的、接触的,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决定没有两样。所以清凉大师给我们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,不是自己的,是一切古佛所说的,他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增加一个字。我相信、我明白,为什么?你见性跟古佛完全一样,你怎么能给它加个字,你怎么能给它少个字!不管你怎么个说法,跟过来人相同的。所以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,并不是真的要拿到古人的经典,不需要。见性的人,他的言行是从心性里流露出来,你见性了,就没有两样。所以我们可以说,六祖惠能大师一生讲经说法,可以说他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经上多加一个字、多减一个字,我们相信,见性了,见性都一样,就是这个道理。关键呢?你是不是真的见性。这就是佛法修学唯一的一个目标,学佛学什么?就是求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的方法非常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。
我们讲性德、自性纯净纯善,纯净纯善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十善业道。这我们前面学过,小乘的三千威仪、大乘的八万四千细行,内容是什么?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一展开是八万四千法门。所以佛在般若会上告诉我们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我们明白了,无论你用什么方法,全落实在十善业道上,怎么会不一样!我们再想一想,不但佛家如是,你再看看世间所有宗教,他们是不是十善业道?是的。我们看看《新旧约》、《圣经》,看看《古兰经》,看看印度教的典籍,确实不管它怎么讲法都没有离开十善业道。所以十善业道圆满就是究竟佛果,佛像,画的佛像背后有圆光,圆光顶上的唵阿吽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圆满就成佛。所以学佛,在行门上讲,就是从形相上讲,从哪里做起?十善业。三聚净戒,没有一条不是从十善业里面生的,根就是十善业。我们今天讲中国传统文化,道家的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你看是不是十善业?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还是十善业。我们把十善业道疏忽、轻视了,无论怎么学法,你都不得其门而入;重视十善业,你就把佛门找到了。从哪个台阶上去?十善业找到了,进不去,有善巧方便,从《弟子规》、从《感应篇》,《弟子规》是伦理道德,《感应篇》是因果,有这个阶梯你很容易就进去。进去之后不断向上提升,看到重重无尽,奥妙无穷。这是法性重重影现。
『一切事中悉皆无尽』,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三种周遍。「周遍法界」,理周遍,事周遍,用《华严经》来讲,体相用,体周遍、相周遍、作用周遍;「出生无尽」,这是奥妙;「包含空有」,这是大菩提心,就是平常讲的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。这里头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自然全都露出来。我们今天心量小,自私自利容不得人,看人家好,生嫉妒心;看人家不好,生骄慢心瞧不起他,这就难了。什么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好,生欢喜心,不但没有嫉妒、没有障碍,帮助他、成就他,这是好事,这多圆满!佛家讲圆满功德是这样修的。嫉妒心生起来,障碍他、破坏他,不让他成就,自己造的是罪业。看到人家行不善,事情做错了,讽刺他、笑话他、轻视他,错了,自己造罪业;应该生怜悯心教导他,帮助他回头、帮助他改过自新,这是随顺性德。所以,什么是佛,什么是魔?都在那一念之间,一念之间随顺性德这个人就是佛菩萨,随顺烦恼他就是魔。我们常讲妖魔鬼怪,为什么?他随顺烦恼,烦恼是自私自利、是贪瞋痴慢。经上给我们讲的,『悲智重重无尽』,举这两桩事情,把所有性德全包进去了。悲智重重无尽,唯有佛菩萨真的做出来给我们看,他示现在人间,你看他起心动念、看他言语造作,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你细心去观察,显出来他的慈悲跟智慧。后面这段大师举例子来证明,他举的是《华严经》,末后「入法界品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
【如善财童子。从只桓林中渐次南行。至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。暂时歛念。白弥勒菩萨言。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。弥勒弹指。其门即开。善财入已。还闭如故。】
我们先看这段,这段很容易懂,这段是叙事。『只桓林』,就是只树给孤独园,善财离开这个地方,『渐次南行』,这是开始出去参学。这个地方也要简单的说一说,《华严》九会,这是我们中文的译本,清凉大师把它判的是七处九会;李长者判的是十处十会,那是圆满的。七处九会这就是说明,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来的本子不圆满,是个残缺不齐的本子,大概只有一半的样子,另外一半丧失掉了,现在梵文本也找不到了。虽然是一半,《华严经》的大意可以能看得出来,所以这是在第九会最后的一会。『善财童子』是文殊菩萨的学生,实在讲不一定把他看作一个人,你要看他表法的意思,他代表什么?代表修学大乘的人。「善」是善根,这个人有善根,善根深厚;「财」是代表福德,你看有善根、有福德。「童子」代表什么?代表没有被社会染污,身心清白,它取这个意思。你不要看到说画个小孩,你不懂他什么意思,他代表修学大乘的人,把自己烦恼习气淘汰尽了,不就身心清白了吗?是代表这个意思的。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你们想想看,文殊表什么?表智慧。他以智慧为老师,以普贤为大行,智慧代表解门,普贤代表行门。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说,文殊菩萨代表看破,普贤菩萨代表放下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你得懂,这是看门道,不能看热闹。
第九会是在只树给孤独园,实在这个时候,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《华严经》什么时候讲的?释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时候,在菩提树下定中讲的,哪里有只树给孤独园?只树给孤独园大概十几二十年之后才有的,它怎么在十几二十年前就有了?只树给孤独园没有建的时候已经有了,这个不可思议!从这个地方,我们就想到经典里面有两句话,「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」。至於境界现前,缘,缘具足它就现,缘不具足它不现,不现不等於没有。佛家讲个缘,外国人对於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,他也讲缘。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时候,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还在,凯西好像是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走的,这是世界上知名的预言家。我们看过他的资料,他真的是灵附身,不是他自己有能力,他在催眠状况之下这个灵附身。这个灵是非常善良的灵,跟他有特别因缘,帮助他,藉他的身体行善积德。他自己没有什么能力,好像初中都没毕业。他说,实际上就是灵透的讯息,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一生的遭遇都有前世因果关系,从来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因果突发的,这个说得好!中国古人讲的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前头都有因。修行修什么?把不善的因、不善的行修正过来。因为我们受前面不善心行的影响,现在常常会做错事情,做错事情不怕,我们遇到圣贤教诲,依照圣贤教诲把它改正过来,这就好了。所以因果是可以改变的,不是一成不变的,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。过去世有恶因,现在世还作恶,恶报就会现前,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果报都是恶报。过去生中造的是不善,现在学了佛,受了圣贤教诲,断恶修善,过去那些不好的报应,这一生就化解了,善的报应它就现前,就这么回事情。凯西也劝人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但是他没有佛讲得这么清楚、讲得这么明白。所以因果关系,是可以能化解掉的。
他在文殊会上,文殊菩萨会上成就了根本智。在老师会下,跟著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成就这一点,叫根本智。根本智是怎么回事情?《般若经》上说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无知是根本智,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,叫后得智。无知,你眼一看就知道、一听就知道、一摸接触就知道,为什么?不离自性。根本智是什么?根本智是无知,无知是清净心,清净心中一丝一毫都不染著。那个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它不知,照的时候它就知,它不照的时候它不知,它一照的时候就知。所以佛菩萨的心是镜子,任何一个人你有疑难杂症去问他,他马上给你解决,他就给你解决问题。所以世尊一生讲经说法,你看十之八、九都是有人启请提出问题,他给你解答;没有人问,他自己说的,少!那叫无问自说。无问为什么说?别人问不出来,可是什么?缘成熟了,那就是众生的缘是冥感,它不是显的,冥感,而佛显应。像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没有人问,自始至终都是佛说的,虽然叫著舍利弗,舍利弗也没有回过一句话,舍利弗只是听,从来没有提出一个问题。这是什么?机缘成熟了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,但是他问不出来,佛知道,所以不要你问,佛也说。你看《金刚经》,须菩提提出问题;《楞严经》,是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,这样发起的,都有个因缘,让佛的后得智显示出来给我们看。
所以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从文殊菩萨那里得清净心。得清净心,还不是让你放下、放下、再放下,先把执著放下、分别放下、起心动念放下。起心动念只要一放下,毕业了,老师不留你了,叫你去参学。他会介绍你到哪里去参学,介绍德云比丘,《八十华严》,《四十华严》叫吉祥云比丘。中国翻译的两个名字不一样,意思一样,德也就是吉祥,吉祥就是德。你到那里去亲近去,你有什么问题他会帮你解决,第一个老师指导你,第二个善知识是第一个老师介绍的。第一个老师,你到那里去,他把修行的方法都告诉你、传授给你了,再介绍你到第二个去。所以善知识是一个一个介绍的,你一个一个去参访,这是五十三参。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?修念佛法门,这个太重要了,而且是修念阿弥陀佛的法门,他自己是修般舟三昧的。见到了,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,实际上它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这一句阿弥陀佛展开就是无量无边法门,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。包括我们日常生活、起心动念、穿衣吃饭、待人接物,全是念佛法门,决定跑不掉的,一即一切。参禅,无量无边法门都是禅;你学教,无量无边法门全是教门,一通什么都通了。你一个法门通,禅也通、教也通、净也通、密也通,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。为什么?不离自性,都是从自性生的,都是从自性变的,哪有不通的道理!所以你何必要揽得那么多?那是你自找麻烦。
你明白这个道理,你命里有多大财富,你好好的经营一种生意,命里面的财富全部都会现前。不必去搞第二个行业、第三个行业,搞了好多行业,没意思,那就错了。如果大乘菩萨,行,利益众生,与自己毫不相干,行;如果想是利益自己,没有这个道理。利益众生是把自己的福报去供养一切大众,这是菩萨商主。菩萨示现在商业界,他每个行业养那一批人,他不是养自己;如果说为自己,决定不搞第二个行业。学,做学问亦复如是,佛法里头说得好,一部经通一切经都通,一个法门通,所有法门都通了,不但佛法通,世间法也通。你得真放下才行,真放下叫真学佛。原理原则明白了,放不下,这种情形很多,不是现在,自古以来就很多这个现象。文人当中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,很多放不下!当年远公大师建东林念佛堂,谢灵运这是中国的文学家,历史上有名的,想参加他的道场,想入会,我们远公拒绝他,不让他入会,虽然是很好的朋友。为什么?文人习气太重,对於做文章、写诗词这个习气放不下,这不要他。你看祖师的取舍,谢灵运跟远公是好朋友;陶渊明,远公很佩服他,邀请他参加莲社,他不肯来,他不愿意来。缘不一样,真的是该什么时候得度,他就什么时候得度,缘不相同不能勉强。
所以离开老师,我们中国从前人讲出师,现在人讲毕业,什么毕业?统统放下就毕业了。起心动念没有放下,毕不了业,你不可以离开老师;起心动念放下,毕业了。毕业,老师不留你,你想留也不行,老师会让你离开,出去参学。参学是什么?成就后得智,就是要让你对社会广泛的接触。五十三参怎样?就是现在社会,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,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触,什么样的事都可以接触。接触在里面,接触,样样明了是智慧,你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什么都清楚、什么都明了,这叫智慧,不接触不行!所以这叫参学,成就后得智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方东美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,他说佛陀真了不起,他的智慧不是假的,他是从境界里面真正锻炼出来的。跟富贵人交往,没有贪恋富贵的念头;跟贫穷人交往,没有轻慢贫穷人的念头。他要炼,不炼不行,不炼,你说你怎么样,那靠不住,一定要练。所以我们净土宗修的净,就比不上密的净,统统修清净心的,专门著重修清净心的,在大乘宗派里面就是净土跟密。密宗比净土是更清净,为什么?他考验,你看密宗的供养都是金银七宝,富丽堂皇,你动不动心?动心是阿鼻地狱,不动心是成佛了。
净土宗的,你看净土宗祖师里头,我们进他的念佛堂,他的小念佛堂,大概还没有摄影棚这么大,印光祖师的关房的念佛堂,大概只有这一半大。墙壁上什么都没有,只供了一尊佛像,一个桌子、一尊佛像,什么设施都没有,后面挂了一个死字,他老人家自己写的。那跟密宗上师怎么能比?所以净土的清净,是远离染污的清净,容易;密宗的清净,不离,不离难,太难了,不离得清净心,多难!所以密是谁修的?这我的老师告诉我的,不是凡人,初地菩萨以上,老师给我讲真话。因为我们初学,他不传密法,时候没到;现在要传给你,你照这个方法修就准出乱子,那不就把你送到地狱去了吗?这不忍心。所以他给我说密,在佛法里好像学校,它是博士班。你现在程度,你现在才小学,慢慢来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再上博士班。所以我们了解这个,我们对密是尊重,知道,不敢学。他们那些上师有些做的,我们看到很不如法的,但是在密没有关系。可是问题他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?真放下了,他升;如果他不是真放下、真持密,我们知道他堕落,他绝堕三途。所以密没有中间的,不是上天堂就是堕地狱,没当中的。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,他是密宗的上师,贡噶的传人。他告诉我,新中国建国以来,他知道依照密法修行成就的人只有六个人,他自己不行。所以他自己最后是密净双修,他得力於净土,临往生的时候,每天十四万声佛号,他念佛走的,到最后密他也不要了,一心念佛,一天十四万声。这道理要懂,事实要清楚,我们这一生要决定有成就!
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善财童子参访到弥勒菩萨,这是第五十一参,五十二、五十三接近到圆满。下面一个善知识就是他的老师,所以文殊菩萨出现两次,一个是没有参学之前,到最后遇见文殊,文殊指导他去参访普贤圆满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自始,始是德云比丘,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你看这个经的味道,自始至终引导我们求生净土。所以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,这个人了不起,通宗通教、显密圆融,聪明到极处,他还不到二十岁,大概是十八、九岁考中进士。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用现在的官位来讲,就是国防部长,现在的话就是高干子弟,他父亲是国防部长。所以他虽然考中进士,一生没做官,他就学佛了,学佛、学道,他样样都学、样样都通,这是在家的一位大德。他说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这话他讲的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就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,有道理!《华严经》到最后导归极乐。所以说,学《华严》,讲《无量寿经》那才讲得有味道,真叫深入浅出,讲得有味道!所以净宗的根本经典应该是《华严经》,叫大本《无量寿经》。所以他做了一个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这篇文章是他写的,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讲过,有讲记流通,这个值得做参考的。
渐次南行,就是开始出去参学,到『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』,这就是参访『弥勒菩萨』,这是弥勒菩萨的道场。『暂时歛念』,歛念就是把念头止住,这是恭敬,这都做给我们看的。我们人平常心是散乱的,念头放下了就是一心不乱,这是最恭敬的。使我们想到,早年章嘉大师见客,一般客人去访问他,这个无所谓;如果有佛法方面要向他请教,那就不一样,他的方式是你必须把妄念放下,精神集中,他才答覆你问题;你心里面念头是散乱的,他不跟你说。为什么?散乱心不能接受大法。你就能够想像得到,现在为什么老师教学,学生不得受用,就是所谓心浮气躁,他怎么会得受用?可是老师知道,哪一个得受用,老师会看学生每个人的表情,你看他专注,他不分心,这个人得受用,老师看得出来。在古时候,汉朝时候也有一位大学问家郑玄(郑康成),他一生专门学礼,儒家讲的礼,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,他给这三部书做注解。这个注解是权威的注解,一直到今天,我们要真正学三礼,还要看郑康成的注子。郑康成年轻的时候跟马融学,马融官也做得很大,真的是一代大学问家,历史上有他的传。他是马融的学生,马融讲学他有个嗜好,喜欢听音乐。音乐怎么办?不像现在,现在可以有唱片放上去,你就很方便。他家里养著有一个乐队、歌女,上课的时候,歌女(他拉了一个幕)在后面弹琴,他在前面讲学。学生当然会偷偷的往后面看看,只有郑康成从来没看过一眼,三年如一日。他佩服,他说真正我的东西,郑康成学去,对郑康成很嫉妒,郑康成确实青出於蓝而胜於蓝,超过老师太多了。他同学那么多,为什么一个人超过老师?专心,没有别的,别的同学不能像他那样专心。
所以现在我们常常教学,在学校里也看看这些学生,我现在不愿意到学校里去上课,就是学生没有一个能专注,能够把精神专注听完一堂课,没有。跟我们讲经的这些道场,像过去我在澳洲,我们讲堂通常也有五、六十个人,我讲经一次是讲四个小时,两个小时之后当中休息十五分钟,接著讲第二堂,四个小时,我们同修都能坐得住。现在大学学生不行,一个小时坐不住,交头接耳,东张西望,那怎么行?那不是白讲了吗?所以在学校里面有很多教授,就朋友们聊天告诉我,对学生讲课不要超过十五分钟,后面时间讲故事、聊天,大家欢欢喜喜,原来大家是这么上课的方法,我不懂!所以在现在的社会,诱惑的力量比从前超过一百倍都不止,人的烦恼习气非常严重,他怎么能学到东西。教学又不能勉强,自古以来,中国、外国做学问真正成就,没有一个是别人勉强他成就的,都是自动自发的,不是真正好学,很难成就学术。世间学术还有人学,为什么?他有利益可图,学了之后将来会赚钱,为了赚钱不能不学。仁义道德赚不了钱,佛法教育更叫你放下,所以对这个兴趣就淡了,不容易成就。这是讲到歛念的重要,把念头收起来,这表恭敬,内心的恭敬,外面的礼节当然非常的真诚了。
『白弥勒菩萨言,唯愿大圣』,大菩萨,『开楼阁门令我得入』,弥勒楼阁,我们简称就称弥勒楼阁,非常庄严,门是关的。善财一请求,弥勒就开门了,『弥勒弹指』,门就开了,善财进去门又关了。你看看科学还没有做到这个,科学现在按钮,电动的门按钮;他不需要,他弹指就开了。所以这是讲科学,跟佛还不能比,佛经里怎么会没有科学!处处都能够看得到,进去之后它门关了。下面你再看看,这是科学上做不到的,进去之后,这个楼阁就像魔术的宫殿一样,无奇不有。你看:
【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。】
进去之后,发现这个楼阁无量无边,怎么这么多!
【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。】
弥勒菩萨每个楼阁都有,你看不尽,重重无尽!
【一一弥勒菩萨前。各有善财童子。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。】
会看到这个相。我们现在没有看到,没有法子进到楼阁。就像贤首国师,他老人家当年让皇上做一个八角亭,每一面摆个镜子,八个镜子,走进去之后,看到一个自己人重重无尽。这是楼阁,没有摆上镜子,这是真的重重无尽;摆上几面镜子,是真的你想不透,你无法理解,用镜子让你去体会。体会只能体会个彷佛,是有这个可能,但是事实上还是怀疑,还在打问号。事实是真的不是假的,善财童子是亲眼所见,亲身经历。下面就说这个表法的义趣,这是表什么?法界重重。
【以表法界重重。犹如帝网无尽也。此明善财童子依此华严法界之理修行。位极。】
菩萨位次到了顶点,等觉菩萨。
【顿证法界也。此举一楼阁为主。一切楼阁为伴也。】
我们要问,这个境界在哪里?就在我们现前,可惜我们做不到,我们看不到。如果你看到,你会感到惊讶,为什么?你看到的,比善财童子看弥勒楼阁不知道庄严多少倍?这个话,如果你细心去想想,前面我们所学的,你也不难体会。前面我们学过,一毛孔中周遍法界,一微尘中周遍法界。我们身上的毛孔,身上多少毛孔,每个毛孔都如是,你说有多少世界?每个世界里头都有我,每个世界都有像外面世界一样的现相,重重无尽!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见到?这里就告诉我们,到等觉位就见到了。难怪前面世尊告诉我们,普贤菩萨,他讲的是普贤菩萨,能进入微尘世界里面去拜佛、供养、去问道。一微尘里面现出无量无边的法界,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,他到里面去参学。微尘世界没有放大,外面世界没有缩小,自性里头没有大小、没有先后、没有远近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事事无碍!你知道你有多少身?弥勒菩萨多少身说不尽,善财童子多少身说不尽!我们跟他没有两样,只是我们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三种烦恼障碍了自性,我们不能亲证。而佛一再告诉我们,这个事情是唯证方知,你自己必须要证得你才得受用,你没有证得你不得受用。善财得到受用,弥勒得这个受用,我们不得受用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没有能力把烦恼淘汰尽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给我们显示这个方法,求生净土,好主意!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
我们在净土经里面看到的,西方极乐世界人不分等级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,这个境界他也现前了。什么境界?每天到他方世界去供佛、去闻法,经上讲的十万亿佛国土。过去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这种翻译的方法,或者是世尊讲经的时候可能也是这么讲过。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情执很重,说十万亿,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,意思就说你天天都可以回来,是这么个意思。只有生到极乐世界,你才有这个能力,天天都能回来看看你的家亲眷属、朋友们,是取这个意思。实际上,实际上是无量无边,不止十万亿佛国土,是遍法界虚空界,那是真的,给你讲十万亿是方便说。所以我们要常常想像这个事情,还是留在此地搞轮回好?还是到极乐世界去好?到极乐世界,我们就跟善财童子同样境界;换句话说,我们活动的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。我们要是贪著这个世间,我们的生活圈子就出不了六道轮回,得这么一个人身。六道范围很大,是三千大千世界,不小,贪恋这个身体,你就离不开地球,这很糟糕。
佛陀在世的时候,只园精舍那个时候有点工程,可能是造房子,旁边有个蚂蚁窝,佛看到这个蚂蚁就停下来,看了很久。这些同学们就问佛,问佛陀,你为什么看这么久?佛告诉大家,这窝蚂蚁,已经七尊佛出世,它还是作蚂蚁身。我们就是普通讲,一尊佛修行成果三大阿僧只劫,七尊佛是二十一个阿僧只劫,它没有离开蚂蚁身。不是有这么长的寿命,死了之后还投胎投蚂蚁,还在这窝里头,为什么?它执著,它认为这就是它自己,这就是它家。它那个坚固执著不变,它就没有办法脱身,七尊佛都过去了,不离蚂蚁身。如果我们爱惜这个身是自己,你就永远不能脱离,就麻烦大了。所以佛法里面,别说是大乘,小乘须陀洹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念的,须陀洹已经把身见破了;身见不破,佛就不会说他是须陀洹。这才开始什么?转凡成圣。
法界重重无尽,确实就像万花筒这个道理,实际上?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法。法从哪里来?从念头来的,有念就有。所以起心动念,起心,宇宙就现前,在佛法讲法界,遍法界虚空界现前;动念,动念我就出生。起心动念差不多是同时的,所以依正庄严同时起来的,一时顿现。还源呢?还源也是一时顿灭,一念没有了,就好像人作梦清醒过来,醒过来梦中境界全没有了。不是哪个先没有,再后没有,不是的,一时顿灭。这是世尊为我们说出的真相。在这里举的例子『顿证法界』,顿证法界,你要想到前面法界的三种周遍,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含空有,这是事实真相。这个地方举例子,『一楼阁为主,一切楼阁为伴』,告诉我们主伴互现,主伴圆融,事事无碍。
【故云主伴互现帝网观。亦是事事无碍观也。】
没有障碍,障碍是出在我们分别执著上。起心动念,没有障碍,也就是实报庄严土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他习气要是断掉,实报土就没有了。实报土没有,才叫做真正的一真法界,为什么?它永远不变。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一片光明,佛经上用四个字形容,叫「大光明藏」,这叫一真。起心动念确实没有了,但是有习气,这个习气就变成了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面有色身、有现相。但是虽有色身、现相,这里面的人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也没有起心动念,这个高!所以他们应化在十法界做种种示现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该给众生说什么法就讲什么法,身没有一定,法也没有一定,依什么说?依众生心。就像大夫开药方一样,大夫去看病,今天开什么药方,他自己也不知道,必须看了病人病况之后,才给你开处方,是因你而开的,不是他开好处方带给你吃的,不是的。这叫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。所以佛菩萨没有自己,自己有法身,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叫法身。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,心是平等的。好像我们什么时候一下觉悟,整个身上每根汗毛都是自己,都很爱护,都能照顾周到,那是什么?知道这个身是自己。什么时候你要是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你对一切众生都会照顾到。这是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的,「悲智重重无尽」,你真的认清楚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为什么?真如本性是自己,法界虚空界是真如本性变现的,那不是自己谁是自己!
现在我们的麻烦,就像世尊在大乘教里面举的比喻一样,他的比喻说得好。我们的自性像大海,迷失了自性,在大海里面起了水泡,迷失自性的人把水泡当作自己,大海不知道,大海不是自己,只相信水泡是自己。这水泡怎么形成?妄想分别执著把你圈著,这是小水泡。如果里头破了一层,执著没有了,水泡大了一点;分别断掉之后,又大了一点;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这水泡就破了,破了之后才晓得大海才是自己。这个比喻比得好!他把我们的自性比作大海,大海虽然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变的是实报庄严土还是自己。所以能够认得遍法界虚空界、万事万物是自己,这叫证得法身。所以真正证得法身的人叫法身菩萨,他对於法界一切众生,没有不关怀的、没有不爱护的,为什么?是他自己。这就讲菩萨有大慈悲心,经上常说叫「无缘大慈」,无缘就是没有条件,他的爱心没有条件的;「同体大悲」,他对众生的关爱、关怀、照顾,同体,是一体。所以你要问,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?凡人对我这么好,他有企图,他有目的;佛菩萨没有,佛菩萨知道你跟他是一体,不二!所以我们凡夫看到别人对我们好,一定怀疑,这个怀疑是应该的。所以菩萨了解你,菩萨对你好,你对他怀疑了,他就不理你,他也不需要跟你讲,对你冷淡一点,为什么?善巧方便!这才叫随心应量。你能接受多少给你多少,不能接受也可能对你凶巴巴的,但是那是真实的爱心流露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「妄尽还源」到这个地方全文介绍完了。后面还有一段文是大师做总结,总结非常的精彩,我们来读这一段:
【此上所述六重观门。举一为主。余五为伴。无有前后。始终俱齐。随入一门。即全收法界。此理喻如圆珠。穿为六孔。随入一孔之中。即全收珠尽。此亦如是。】
我们先看这段文,上面讲『六重观门』,是指末后这一大段,起六观,这六重观门是看破。第一段里面「摄境归心」,这是从体上说的,我们讲人生宇宙观,这是根本的,首先告诉你,整个宇宙、森罗万象是心现识变的。这个心是真心、是真性,所以我们老祖宗讲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这是本善。你看现的森罗万象,这就本善,它是一体。万法归心,法不重要,法是心的相分,是所现所变,不重要,重要是能现能变。你要是随顺幻相,那你亏吃大了,你永远回不了头来;你知道它是心现识变的,就在相上认识性,就开悟了。性在哪里?相就是!相不善,我讨厌它;性善,性没有变。你要一归性,你那个好恶的烦恼就没有了,你不会喜欢它、讨厌它,没有了。它清净,它不生不灭,它千变万化,你就不会讨厌它,你也不会去恋爱它,你真心显露对待它。真心是什么?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这里面是尊重、关怀、爱护,没有情执。凡夫有情执,情执是烦恼、是习气,要放下,这叫转凡成圣、转迷为悟。所以世间人是有心、无心、有意、无意,都要把它淘汰干净,心境不二,皆不可得,这是第一个教我们看法。它里头有四句话讲得非常好,「由心现境,由境现心,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」,你必须真正理解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你才能懂这四句话。
最难懂的是末后两句,「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」,但是,境是物质,心境一如,我们用现在话说,精神跟物质是一体、是同源,心中有境,境中有心。但是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,那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虽同源,它还是两桩事情,两桩事情同时发生,神妙极了,现在只能用奥妙来说。第二「从心现境妙有观」,这是讲法身、报身怎么来的。第三「心境秘密圆融观」,确实它本来是圆融的、本来是自在的,什么障碍也没有,都是讲的自己。到第四才讲到帮助别人,智照利生,普度众生,或者讲普度有缘,总得要跟众生结善缘。众生在没有觉悟之前,他有染净、有善恶,跟一切众生结善缘,决定不结恶缘,恶缘要化解。第五「多身入一」,这是应化自在。最后这一段告诉我们「主伴互现」,这里头讲得很深,法界重重无尽。这都是讲一桩事情,无论从理、无论是讲事,事是从理变现的,理是由事才显示出来,没有事,显不出理,没有理,不会成就事,它是一不是二。所以随举一观统统都在里头,这就是万法归一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没有先后,这个观念非常重要。『始终俱齐』,特别是在一真法界,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有时间就有先后,有空间就有远近。要知道空间跟时间是假的,不是真的,迷的时候有,觉的时候就没有。『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』,后面举这个比喻很好,像一颗珠子一样,我们学佛的人手上都拿念珠,如果把一颗念珠穿六个孔,咱们念珠都是穿两个孔,两边,穿六个孔也是一样,随便入哪个孔全都入了,这个比喻好懂。
【开为六门。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。法自尔故。】
『法』是一切法,『开』给你讲六门,六门每一门再开就是又是六门,就变成三十六门,你不断展开,无有穷尽,不可思议!就像世尊跟我们说的,你去想想看,你能摸得到底吗?微尘里头有世界,世界里头有微尘,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,那个世界里又有微尘,没有边底。然后晓得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你要是入一门,『全收法界圆满教理』,这不是跟你讲了吗?一法通一切都通,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,一部经通一切都通,一个理通了一切理都通。我们今天听不懂这些话,什么原因?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你永远听不懂;什么时候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一听就懂。那个境界是什么境界?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境界,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开悟的境界,「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」。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知道,不肯放下,亏吃大!没人障碍你,自己障碍。成佛、成菩萨、成阿罗汉都随便自己,为什么?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,爱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,谁都不能障碍你。这都是给你讲真话,可是这个真话叫难信之法。
那净土,净土是最难信的,难中之难。我们对净土信了没有?好像是信了,未必真信,为什么?如果真信了,你的生活、待人接物的样子就变了,真信就变了,我们都能看得出来。变了什么?变了他随缘,他不执著了。就是我们这些年常常提示的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不再有分别执著,全放下了,身心世界都放下了。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,除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,这真念佛人,这个对於净宗真相信。你要问他什么时候能往生?我们看古来的例子顶多三年,你看不难!三年不长,一千天,全在一心专念。身住在世间,跟大众完全结善缘、结法缘,看到一切众生需要的,尽心尽力的帮助他、成就他。只要他干的不是坏事,都能成就,善事帮助,坏事不帮助,好事都帮助。他做的好事,他不是好心,还是帮助,为什么?好事,不好的心那是他自己有果报。譬如他救济贫苦,他真的去救济,拿钱去帮助他,他救济是要搞自己名闻利养,那他自己事情。有时候论人不论事,有时候论事不论人,但是原则是利益众生为主。所以心开意解,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三轮体空,不要去想著我做了多少好事,不要把这个念在心上,要把阿弥陀佛念在心上,这是最大的好事。常常念著自己有多少功德,功德完全没有了,有什么?福德,功德没有了。做的好事把它忘掉了、没有了,心上没有了,是功德,这很重要!
所以我们要学善财,一生全证了。要晓得法就是这样,所以佛在经上常讲「法尔如是」,尔是什么?自然的。此地讲『法自尔故』,这里讲四个字,通常我们讲两个字,「法尔」。它本来就是这样的,你不必去怀疑它,你不必去分别它,你也不必去执著它,法就是这样。可是现在人怎么样?看这个法很希奇,他去研究它。所以科学家、哲学家都是什么?都是从一切法里头生起分别执著,他要去研究,把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它,发现了一点奥秘并不彻底。佛给我们讲,法本来就是这样的,你把一个物体,你把它分析,分析到最后变成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你分析它,它是这样,不分析它,还是这样的,所以这种发现没有什么希奇。到见性之后才真正彻底的明了,这是佛法跟科学不相同的地方,有同有异,手段方法不一样,终极的目标超越了。后面还有一段,明天可以圆满,今天时间到了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六段最后的一小段,也就第六里面的第六小段,「主伴互现帝网观」,这段的大意我们学习过了。贤首国师给我们做总结:
【此表法性重重影现。一切事中皆悉无尽。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。】
『法性』,确实是不可思议,大乘教里面只有用妙、用密来形容它,这是法性。法性就是自性,就是本性,本来就是这个样子,没有理由,说不出,也想不到。在世间法里面也称之为宇宙奥妙,所以千百年来,这个世间的科学家、哲学家、神学家都在探索,探索宇宙的奥妙,发现了也不少。可是没有办法真正探测到,为什么?这个原因现在我们才搞清楚,因为宇宙是从心想生。我们的心想真的是太奥妙,心想是能生能变,宇宙、万物、生命是所生所变。能生能变的无有穷尽,所现所变的当然也是一样的,亦复如是,你怎么能探测得到?永远探测不尽的。要怎样才能见到真相?真相不必去探究,不要去操这个心,不要起这个念头,也不需要用任何的仪器,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它就现前,而且什么?彻底明白了。在大乘教里面世尊常说,这个事情「唯证方知」,你要不证,你只听说佛菩萨说有这么回事情,不是自己境界。科学探索也就等於听佛菩萨说,为什么?科学家、哲学家、神学家,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他探索是浅探,深入他做不到,唯证方知。
佛法里面一丝毫的神秘都没有,秘密更没有,用现在的话说,它全体是透明的。你看不到,那是你自己有障碍;只要你把障碍除掉,你见到的、你闻到的、接触的,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决定没有两样。所以清凉大师给我们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,不是自己的,是一切古佛所说的,他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增加一个字。我相信、我明白,为什么?你见性跟古佛完全一样,你怎么能给它加个字,你怎么能给它少个字!不管你怎么个说法,跟过来人相同的。所以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,并不是真的要拿到古人的经典,不需要。见性的人,他的言行是从心性里流露出来,你见性了,就没有两样。所以我们可以说,六祖惠能大师一生讲经说法,可以说他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经上多加一个字、多减一个字,我们相信,见性了,见性都一样,就是这个道理。关键呢?你是不是真的见性。这就是佛法修学唯一的一个目标,学佛学什么?就是求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的方法非常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。
我们讲性德、自性纯净纯善,纯净纯善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十善业道。这我们前面学过,小乘的三千威仪、大乘的八万四千细行,内容是什么?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一展开是八万四千法门。所以佛在般若会上告诉我们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我们明白了,无论你用什么方法,全落实在十善业道上,怎么会不一样!我们再想一想,不但佛家如是,你再看看世间所有宗教,他们是不是十善业道?是的。我们看看《新旧约》、《圣经》,看看《古兰经》,看看印度教的典籍,确实不管它怎么讲法都没有离开十善业道。所以十善业道圆满就是究竟佛果,佛像,画的佛像背后有圆光,圆光顶上的唵阿吽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圆满就成佛。所以学佛,在行门上讲,就是从形相上讲,从哪里做起?十善业。三聚净戒,没有一条不是从十善业里面生的,根就是十善业。我们今天讲中国传统文化,道家的《感应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你看是不是十善业?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还是十善业。我们把十善业道疏忽、轻视了,无论怎么学法,你都不得其门而入;重视十善业,你就把佛门找到了。从哪个台阶上去?十善业找到了,进不去,有善巧方便,从《弟子规》、从《感应篇》,《弟子规》是伦理道德,《感应篇》是因果,有这个阶梯你很容易就进去。进去之后不断向上提升,看到重重无尽,奥妙无穷。这是法性重重影现。
『一切事中悉皆无尽』,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三种周遍。「周遍法界」,理周遍,事周遍,用《华严经》来讲,体相用,体周遍、相周遍、作用周遍;「出生无尽」,这是奥妙;「包含空有」,这是大菩提心,就是平常讲的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。这里头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自然全都露出来。我们今天心量小,自私自利容不得人,看人家好,生嫉妒心;看人家不好,生骄慢心瞧不起他,这就难了。什么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好,生欢喜心,不但没有嫉妒、没有障碍,帮助他、成就他,这是好事,这多圆满!佛家讲圆满功德是这样修的。嫉妒心生起来,障碍他、破坏他,不让他成就,自己造的是罪业。看到人家行不善,事情做错了,讽刺他、笑话他、轻视他,错了,自己造罪业;应该生怜悯心教导他,帮助他回头、帮助他改过自新,这是随顺性德。所以,什么是佛,什么是魔?都在那一念之间,一念之间随顺性德这个人就是佛菩萨,随顺烦恼他就是魔。我们常讲妖魔鬼怪,为什么?他随顺烦恼,烦恼是自私自利、是贪瞋痴慢。经上给我们讲的,『悲智重重无尽』,举这两桩事情,把所有性德全包进去了。悲智重重无尽,唯有佛菩萨真的做出来给我们看,他示现在人间,你看他起心动念、看他言语造作,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你细心去观察,显出来他的慈悲跟智慧。后面这段大师举例子来证明,他举的是《华严经》,末后「入法界品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
【如善财童子。从只桓林中渐次南行。至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。暂时歛念。白弥勒菩萨言。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。弥勒弹指。其门即开。善财入已。还闭如故。】
我们先看这段,这段很容易懂,这段是叙事。『只桓林』,就是只树给孤独园,善财离开这个地方,『渐次南行』,这是开始出去参学。这个地方也要简单的说一说,《华严》九会,这是我们中文的译本,清凉大师把它判的是七处九会;李长者判的是十处十会,那是圆满的。七处九会这就是说明,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来的本子不圆满,是个残缺不齐的本子,大概只有一半的样子,另外一半丧失掉了,现在梵文本也找不到了。虽然是一半,《华严经》的大意可以能看得出来,所以这是在第九会最后的一会。『善财童子』是文殊菩萨的学生,实在讲不一定把他看作一个人,你要看他表法的意思,他代表什么?代表修学大乘的人。「善」是善根,这个人有善根,善根深厚;「财」是代表福德,你看有善根、有福德。「童子」代表什么?代表没有被社会染污,身心清白,它取这个意思。你不要看到说画个小孩,你不懂他什么意思,他代表修学大乘的人,把自己烦恼习气淘汰尽了,不就身心清白了吗?是代表这个意思的。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你们想想看,文殊表什么?表智慧。他以智慧为老师,以普贤为大行,智慧代表解门,普贤代表行门。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说,文殊菩萨代表看破,普贤菩萨代表放下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你得懂,这是看门道,不能看热闹。
第九会是在只树给孤独园,实在这个时候,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《华严经》什么时候讲的?释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时候,在菩提树下定中讲的,哪里有只树给孤独园?只树给孤独园大概十几二十年之后才有的,它怎么在十几二十年前就有了?只树给孤独园没有建的时候已经有了,这个不可思议!从这个地方,我们就想到经典里面有两句话,「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」。至於境界现前,缘,缘具足它就现,缘不具足它不现,不现不等於没有。佛家讲个缘,外国人对於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,他也讲缘。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时候,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还在,凯西好像是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走的,这是世界上知名的预言家。我们看过他的资料,他真的是灵附身,不是他自己有能力,他在催眠状况之下这个灵附身。这个灵是非常善良的灵,跟他有特别因缘,帮助他,藉他的身体行善积德。他自己没有什么能力,好像初中都没毕业。他说,实际上就是灵透的讯息,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一生的遭遇都有前世因果关系,从来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因果突发的,这个说得好!中国古人讲的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前头都有因。修行修什么?把不善的因、不善的行修正过来。因为我们受前面不善心行的影响,现在常常会做错事情,做错事情不怕,我们遇到圣贤教诲,依照圣贤教诲把它改正过来,这就好了。所以因果是可以改变的,不是一成不变的,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。过去世有恶因,现在世还作恶,恶报就会现前,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果报都是恶报。过去生中造的是不善,现在学了佛,受了圣贤教诲,断恶修善,过去那些不好的报应,这一生就化解了,善的报应它就现前,就这么回事情。凯西也劝人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但是他没有佛讲得这么清楚、讲得这么明白。所以因果关系,是可以能化解掉的。
他在文殊会上,文殊菩萨会上成就了根本智。在老师会下,跟著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成就这一点,叫根本智。根本智是怎么回事情?《般若经》上说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无知是根本智,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,叫后得智。无知,你眼一看就知道、一听就知道、一摸接触就知道,为什么?不离自性。根本智是什么?根本智是无知,无知是清净心,清净心中一丝一毫都不染著。那个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它不知,照的时候它就知,它不照的时候它不知,它一照的时候就知。所以佛菩萨的心是镜子,任何一个人你有疑难杂症去问他,他马上给你解决,他就给你解决问题。所以世尊一生讲经说法,你看十之八、九都是有人启请提出问题,他给你解答;没有人问,他自己说的,少!那叫无问自说。无问为什么说?别人问不出来,可是什么?缘成熟了,那就是众生的缘是冥感,它不是显的,冥感,而佛显应。像《弥陀经》,《弥陀经》没有人问,自始至终都是佛说的,虽然叫著舍利弗,舍利弗也没有回过一句话,舍利弗只是听,从来没有提出一个问题。这是什么?机缘成熟了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,但是他问不出来,佛知道,所以不要你问,佛也说。你看《金刚经》,须菩提提出问题;《楞严经》,是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,这样发起的,都有个因缘,让佛的后得智显示出来给我们看。
所以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从文殊菩萨那里得清净心。得清净心,还不是让你放下、放下、再放下,先把执著放下、分别放下、起心动念放下。起心动念只要一放下,毕业了,老师不留你了,叫你去参学。他会介绍你到哪里去参学,介绍德云比丘,《八十华严》,《四十华严》叫吉祥云比丘。中国翻译的两个名字不一样,意思一样,德也就是吉祥,吉祥就是德。你到那里去亲近去,你有什么问题他会帮你解决,第一个老师指导你,第二个善知识是第一个老师介绍的。第一个老师,你到那里去,他把修行的方法都告诉你、传授给你了,再介绍你到第二个去。所以善知识是一个一个介绍的,你一个一个去参访,这是五十三参。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?修念佛法门,这个太重要了,而且是修念阿弥陀佛的法门,他自己是修般舟三昧的。见到了,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,实际上它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这一句阿弥陀佛展开就是无量无边法门,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。包括我们日常生活、起心动念、穿衣吃饭、待人接物,全是念佛法门,决定跑不掉的,一即一切。参禅,无量无边法门都是禅;你学教,无量无边法门全是教门,一通什么都通了。你一个法门通,禅也通、教也通、净也通、密也通,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。为什么?不离自性,都是从自性生的,都是从自性变的,哪有不通的道理!所以你何必要揽得那么多?那是你自找麻烦。
你明白这个道理,你命里有多大财富,你好好的经营一种生意,命里面的财富全部都会现前。不必去搞第二个行业、第三个行业,搞了好多行业,没意思,那就错了。如果大乘菩萨,行,利益众生,与自己毫不相干,行;如果想是利益自己,没有这个道理。利益众生是把自己的福报去供养一切大众,这是菩萨商主。菩萨示现在商业界,他每个行业养那一批人,他不是养自己;如果说为自己,决定不搞第二个行业。学,做学问亦复如是,佛法里头说得好,一部经通一切经都通,一个法门通,所有法门都通了,不但佛法通,世间法也通。你得真放下才行,真放下叫真学佛。原理原则明白了,放不下,这种情形很多,不是现在,自古以来就很多这个现象。文人当中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,很多放不下!当年远公大师建东林念佛堂,谢灵运这是中国的文学家,历史上有名的,想参加他的道场,想入会,我们远公拒绝他,不让他入会,虽然是很好的朋友。为什么?文人习气太重,对於做文章、写诗词这个习气放不下,这不要他。你看祖师的取舍,谢灵运跟远公是好朋友;陶渊明,远公很佩服他,邀请他参加莲社,他不肯来,他不愿意来。缘不一样,真的是该什么时候得度,他就什么时候得度,缘不相同不能勉强。
所以离开老师,我们中国从前人讲出师,现在人讲毕业,什么毕业?统统放下就毕业了。起心动念没有放下,毕不了业,你不可以离开老师;起心动念放下,毕业了。毕业,老师不留你,你想留也不行,老师会让你离开,出去参学。参学是什么?成就后得智,就是要让你对社会广泛的接触。五十三参怎样?就是现在社会,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,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触,什么样的事都可以接触。接触在里面,接触,样样明了是智慧,你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什么都清楚、什么都明了,这叫智慧,不接触不行!所以这叫参学,成就后得智。我初学佛的时候,方东美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,他说佛陀真了不起,他的智慧不是假的,他是从境界里面真正锻炼出来的。跟富贵人交往,没有贪恋富贵的念头;跟贫穷人交往,没有轻慢贫穷人的念头。他要炼,不炼不行,不炼,你说你怎么样,那靠不住,一定要练。所以我们净土宗修的净,就比不上密的净,统统修清净心的,专门著重修清净心的,在大乘宗派里面就是净土跟密。密宗比净土是更清净,为什么?他考验,你看密宗的供养都是金银七宝,富丽堂皇,你动不动心?动心是阿鼻地狱,不动心是成佛了。
净土宗的,你看净土宗祖师里头,我们进他的念佛堂,他的小念佛堂,大概还没有摄影棚这么大,印光祖师的关房的念佛堂,大概只有这一半大。墙壁上什么都没有,只供了一尊佛像,一个桌子、一尊佛像,什么设施都没有,后面挂了一个死字,他老人家自己写的。那跟密宗上师怎么能比?所以净土的清净,是远离染污的清净,容易;密宗的清净,不离,不离难,太难了,不离得清净心,多难!所以密是谁修的?这我的老师告诉我的,不是凡人,初地菩萨以上,老师给我讲真话。因为我们初学,他不传密法,时候没到;现在要传给你,你照这个方法修就准出乱子,那不就把你送到地狱去了吗?这不忍心。所以他给我说密,在佛法里好像学校,它是博士班。你现在程度,你现在才小学,慢慢来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再上博士班。所以我们了解这个,我们对密是尊重,知道,不敢学。他们那些上师有些做的,我们看到很不如法的,但是在密没有关系。可是问题他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?真放下了,他升;如果他不是真放下、真持密,我们知道他堕落,他绝堕三途。所以密没有中间的,不是上天堂就是堕地狱,没当中的。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,他是密宗的上师,贡噶的传人。他告诉我,新中国建国以来,他知道依照密法修行成就的人只有六个人,他自己不行。所以他自己最后是密净双修,他得力於净土,临往生的时候,每天十四万声佛号,他念佛走的,到最后密他也不要了,一心念佛,一天十四万声。这道理要懂,事实要清楚,我们这一生要决定有成就!
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善财童子参访到弥勒菩萨,这是第五十一参,五十二、五十三接近到圆满。下面一个善知识就是他的老师,所以文殊菩萨出现两次,一个是没有参学之前,到最后遇见文殊,文殊指导他去参访普贤圆满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自始,始是德云比丘,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你看这个经的味道,自始至终引导我们求生净土。所以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,这个人了不起,通宗通教、显密圆融,聪明到极处,他还不到二十岁,大概是十八、九岁考中进士。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用现在的官位来讲,就是国防部长,现在的话就是高干子弟,他父亲是国防部长。所以他虽然考中进士,一生没做官,他就学佛了,学佛、学道,他样样都学、样样都通,这是在家的一位大德。他说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这话他讲的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就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,有道理!《华严经》到最后导归极乐。所以说,学《华严》,讲《无量寿经》那才讲得有味道,真叫深入浅出,讲得有味道!所以净宗的根本经典应该是《华严经》,叫大本《无量寿经》。所以他做了一个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这篇文章是他写的,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讲过,有讲记流通,这个值得做参考的。
渐次南行,就是开始出去参学,到『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』,这就是参访『弥勒菩萨』,这是弥勒菩萨的道场。『暂时歛念』,歛念就是把念头止住,这是恭敬,这都做给我们看的。我们人平常心是散乱的,念头放下了就是一心不乱,这是最恭敬的。使我们想到,早年章嘉大师见客,一般客人去访问他,这个无所谓;如果有佛法方面要向他请教,那就不一样,他的方式是你必须把妄念放下,精神集中,他才答覆你问题;你心里面念头是散乱的,他不跟你说。为什么?散乱心不能接受大法。你就能够想像得到,现在为什么老师教学,学生不得受用,就是所谓心浮气躁,他怎么会得受用?可是老师知道,哪一个得受用,老师会看学生每个人的表情,你看他专注,他不分心,这个人得受用,老师看得出来。在古时候,汉朝时候也有一位大学问家郑玄(郑康成),他一生专门学礼,儒家讲的礼,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,他给这三部书做注解。这个注解是权威的注解,一直到今天,我们要真正学三礼,还要看郑康成的注子。郑康成年轻的时候跟马融学,马融官也做得很大,真的是一代大学问家,历史上有他的传。他是马融的学生,马融讲学他有个嗜好,喜欢听音乐。音乐怎么办?不像现在,现在可以有唱片放上去,你就很方便。他家里养著有一个乐队、歌女,上课的时候,歌女(他拉了一个幕)在后面弹琴,他在前面讲学。学生当然会偷偷的往后面看看,只有郑康成从来没看过一眼,三年如一日。他佩服,他说真正我的东西,郑康成学去,对郑康成很嫉妒,郑康成确实青出於蓝而胜於蓝,超过老师太多了。他同学那么多,为什么一个人超过老师?专心,没有别的,别的同学不能像他那样专心。
所以现在我们常常教学,在学校里也看看这些学生,我现在不愿意到学校里去上课,就是学生没有一个能专注,能够把精神专注听完一堂课,没有。跟我们讲经的这些道场,像过去我在澳洲,我们讲堂通常也有五、六十个人,我讲经一次是讲四个小时,两个小时之后当中休息十五分钟,接著讲第二堂,四个小时,我们同修都能坐得住。现在大学学生不行,一个小时坐不住,交头接耳,东张西望,那怎么行?那不是白讲了吗?所以在学校里面有很多教授,就朋友们聊天告诉我,对学生讲课不要超过十五分钟,后面时间讲故事、聊天,大家欢欢喜喜,原来大家是这么上课的方法,我不懂!所以在现在的社会,诱惑的力量比从前超过一百倍都不止,人的烦恼习气非常严重,他怎么能学到东西。教学又不能勉强,自古以来,中国、外国做学问真正成就,没有一个是别人勉强他成就的,都是自动自发的,不是真正好学,很难成就学术。世间学术还有人学,为什么?他有利益可图,学了之后将来会赚钱,为了赚钱不能不学。仁义道德赚不了钱,佛法教育更叫你放下,所以对这个兴趣就淡了,不容易成就。这是讲到歛念的重要,把念头收起来,这表恭敬,内心的恭敬,外面的礼节当然非常的真诚了。
『白弥勒菩萨言,唯愿大圣』,大菩萨,『开楼阁门令我得入』,弥勒楼阁,我们简称就称弥勒楼阁,非常庄严,门是关的。善财一请求,弥勒就开门了,『弥勒弹指』,门就开了,善财进去门又关了。你看看科学还没有做到这个,科学现在按钮,电动的门按钮;他不需要,他弹指就开了。所以这是讲科学,跟佛还不能比,佛经里怎么会没有科学!处处都能够看得到,进去之后它门关了。下面你再看看,这是科学上做不到的,进去之后,这个楼阁就像魔术的宫殿一样,无奇不有。你看:
【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。】
进去之后,发现这个楼阁无量无边,怎么这么多!
【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。】
弥勒菩萨每个楼阁都有,你看不尽,重重无尽!
【一一弥勒菩萨前。各有善财童子。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。】
会看到这个相。我们现在没有看到,没有法子进到楼阁。就像贤首国师,他老人家当年让皇上做一个八角亭,每一面摆个镜子,八个镜子,走进去之后,看到一个自己人重重无尽。这是楼阁,没有摆上镜子,这是真的重重无尽;摆上几面镜子,是真的你想不透,你无法理解,用镜子让你去体会。体会只能体会个彷佛,是有这个可能,但是事实上还是怀疑,还在打问号。事实是真的不是假的,善财童子是亲眼所见,亲身经历。下面就说这个表法的义趣,这是表什么?法界重重。
【以表法界重重。犹如帝网无尽也。此明善财童子依此华严法界之理修行。位极。】
菩萨位次到了顶点,等觉菩萨。
【顿证法界也。此举一楼阁为主。一切楼阁为伴也。】
我们要问,这个境界在哪里?就在我们现前,可惜我们做不到,我们看不到。如果你看到,你会感到惊讶,为什么?你看到的,比善财童子看弥勒楼阁不知道庄严多少倍?这个话,如果你细心去想想,前面我们所学的,你也不难体会。前面我们学过,一毛孔中周遍法界,一微尘中周遍法界。我们身上的毛孔,身上多少毛孔,每个毛孔都如是,你说有多少世界?每个世界里头都有我,每个世界都有像外面世界一样的现相,重重无尽!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见到?这里就告诉我们,到等觉位就见到了。难怪前面世尊告诉我们,普贤菩萨,他讲的是普贤菩萨,能进入微尘世界里面去拜佛、供养、去问道。一微尘里面现出无量无边的法界,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,他到里面去参学。微尘世界没有放大,外面世界没有缩小,自性里头没有大小、没有先后、没有远近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事事无碍!你知道你有多少身?弥勒菩萨多少身说不尽,善财童子多少身说不尽!我们跟他没有两样,只是我们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三种烦恼障碍了自性,我们不能亲证。而佛一再告诉我们,这个事情是唯证方知,你自己必须要证得你才得受用,你没有证得你不得受用。善财得到受用,弥勒得这个受用,我们不得受用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没有能力把烦恼淘汰尽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给我们显示这个方法,求生净土,好主意!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,这个境界就现前。
我们在净土经里面看到的,西方极乐世界人不分等级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,这个境界他也现前了。什么境界?每天到他方世界去供佛、去闻法,经上讲的十万亿佛国土。过去祖师大德告诉我们,这种翻译的方法,或者是世尊讲经的时候可能也是这么讲过。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情执很重,说十万亿,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,意思就说你天天都可以回来,是这么个意思。只有生到极乐世界,你才有这个能力,天天都能回来看看你的家亲眷属、朋友们,是取这个意思。实际上,实际上是无量无边,不止十万亿佛国土,是遍法界虚空界,那是真的,给你讲十万亿是方便说。所以我们要常常想像这个事情,还是留在此地搞轮回好?还是到极乐世界去好?到极乐世界,我们就跟善财童子同样境界;换句话说,我们活动的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。我们要是贪著这个世间,我们的生活圈子就出不了六道轮回,得这么一个人身。六道范围很大,是三千大千世界,不小,贪恋这个身体,你就离不开地球,这很糟糕。
佛陀在世的时候,只园精舍那个时候有点工程,可能是造房子,旁边有个蚂蚁窝,佛看到这个蚂蚁就停下来,看了很久。这些同学们就问佛,问佛陀,你为什么看这么久?佛告诉大家,这窝蚂蚁,已经七尊佛出世,它还是作蚂蚁身。我们就是普通讲,一尊佛修行成果三大阿僧只劫,七尊佛是二十一个阿僧只劫,它没有离开蚂蚁身。不是有这么长的寿命,死了之后还投胎投蚂蚁,还在这窝里头,为什么?它执著,它认为这就是它自己,这就是它家。它那个坚固执著不变,它就没有办法脱身,七尊佛都过去了,不离蚂蚁身。如果我们爱惜这个身是自己,你就永远不能脱离,就麻烦大了。所以佛法里面,别说是大乘,小乘须陀洹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上念的,须陀洹已经把身见破了;身见不破,佛就不会说他是须陀洹。这才开始什么?转凡成圣。
法界重重无尽,确实就像万花筒这个道理,实际上?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法。法从哪里来?从念头来的,有念就有。所以起心动念,起心,宇宙就现前,在佛法讲法界,遍法界虚空界现前;动念,动念我就出生。起心动念差不多是同时的,所以依正庄严同时起来的,一时顿现。还源呢?还源也是一时顿灭,一念没有了,就好像人作梦清醒过来,醒过来梦中境界全没有了。不是哪个先没有,再后没有,不是的,一时顿灭。这是世尊为我们说出的真相。在这里举的例子『顿证法界』,顿证法界,你要想到前面法界的三种周遍,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含空有,这是事实真相。这个地方举例子,『一楼阁为主,一切楼阁为伴』,告诉我们主伴互现,主伴圆融,事事无碍。
【故云主伴互现帝网观。亦是事事无碍观也。】
没有障碍,障碍是出在我们分别执著上。起心动念,没有障碍,也就是实报庄严土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他习气要是断掉,实报土就没有了。实报土没有,才叫做真正的一真法界,为什么?它永远不变。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一片光明,佛经上用四个字形容,叫「大光明藏」,这叫一真。起心动念确实没有了,但是有习气,这个习气就变成了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里面有色身、有现相。但是虽有色身、现相,这里面的人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也没有起心动念,这个高!所以他们应化在十法界做种种示现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该给众生说什么法就讲什么法,身没有一定,法也没有一定,依什么说?依众生心。就像大夫开药方一样,大夫去看病,今天开什么药方,他自己也不知道,必须看了病人病况之后,才给你开处方,是因你而开的,不是他开好处方带给你吃的,不是的。这叫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。所以佛菩萨没有自己,自己有法身,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叫法身。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,心是平等的。好像我们什么时候一下觉悟,整个身上每根汗毛都是自己,都很爱护,都能照顾周到,那是什么?知道这个身是自己。什么时候你要是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你对一切众生都会照顾到。这是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的,「悲智重重无尽」,你真的认清楚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为什么?真如本性是自己,法界虚空界是真如本性变现的,那不是自己谁是自己!
现在我们的麻烦,就像世尊在大乘教里面举的比喻一样,他的比喻说得好。我们的自性像大海,迷失了自性,在大海里面起了水泡,迷失自性的人把水泡当作自己,大海不知道,大海不是自己,只相信水泡是自己。这水泡怎么形成?妄想分别执著把你圈著,这是小水泡。如果里头破了一层,执著没有了,水泡大了一点;分别断掉之后,又大了一点;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,这水泡就破了,破了之后才晓得大海才是自己。这个比喻比得好!他把我们的自性比作大海,大海虽然有起心动念的习气,变的是实报庄严土还是自己。所以能够认得遍法界虚空界、万事万物是自己,这叫证得法身。所以真正证得法身的人叫法身菩萨,他对於法界一切众生,没有不关怀的、没有不爱护的,为什么?是他自己。这就讲菩萨有大慈悲心,经上常说叫「无缘大慈」,无缘就是没有条件,他的爱心没有条件的;「同体大悲」,他对众生的关爱、关怀、照顾,同体,是一体。所以你要问,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?凡人对我这么好,他有企图,他有目的;佛菩萨没有,佛菩萨知道你跟他是一体,不二!所以我们凡夫看到别人对我们好,一定怀疑,这个怀疑是应该的。所以菩萨了解你,菩萨对你好,你对他怀疑了,他就不理你,他也不需要跟你讲,对你冷淡一点,为什么?善巧方便!这才叫随心应量。你能接受多少给你多少,不能接受也可能对你凶巴巴的,但是那是真实的爱心流露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「妄尽还源」到这个地方全文介绍完了。后面还有一段文是大师做总结,总结非常的精彩,我们来读这一段:
【此上所述六重观门。举一为主。余五为伴。无有前后。始终俱齐。随入一门。即全收法界。此理喻如圆珠。穿为六孔。随入一孔之中。即全收珠尽。此亦如是。】
我们先看这段文,上面讲『六重观门』,是指末后这一大段,起六观,这六重观门是看破。第一段里面「摄境归心」,这是从体上说的,我们讲人生宇宙观,这是根本的,首先告诉你,整个宇宙、森罗万象是心现识变的。这个心是真心、是真性,所以我们老祖宗讲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这是本善。你看现的森罗万象,这就本善,它是一体。万法归心,法不重要,法是心的相分,是所现所变,不重要,重要是能现能变。你要是随顺幻相,那你亏吃大了,你永远回不了头来;你知道它是心现识变的,就在相上认识性,就开悟了。性在哪里?相就是!相不善,我讨厌它;性善,性没有变。你要一归性,你那个好恶的烦恼就没有了,你不会喜欢它、讨厌它,没有了。它清净,它不生不灭,它千变万化,你就不会讨厌它,你也不会去恋爱它,你真心显露对待它。真心是什么?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这里面是尊重、关怀、爱护,没有情执。凡夫有情执,情执是烦恼、是习气,要放下,这叫转凡成圣、转迷为悟。所以世间人是有心、无心、有意、无意,都要把它淘汰干净,心境不二,皆不可得,这是第一个教我们看法。它里头有四句话讲得非常好,「由心现境,由境现心,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」,你必须真正理解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你才能懂这四句话。
最难懂的是末后两句,「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」,但是,境是物质,心境一如,我们用现在话说,精神跟物质是一体、是同源,心中有境,境中有心。但是心不至境,境不入心,那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虽同源,它还是两桩事情,两桩事情同时发生,神妙极了,现在只能用奥妙来说。第二「从心现境妙有观」,这是讲法身、报身怎么来的。第三「心境秘密圆融观」,确实它本来是圆融的、本来是自在的,什么障碍也没有,都是讲的自己。到第四才讲到帮助别人,智照利生,普度众生,或者讲普度有缘,总得要跟众生结善缘。众生在没有觉悟之前,他有染净、有善恶,跟一切众生结善缘,决定不结恶缘,恶缘要化解。第五「多身入一」,这是应化自在。最后这一段告诉我们「主伴互现」,这里头讲得很深,法界重重无尽。这都是讲一桩事情,无论从理、无论是讲事,事是从理变现的,理是由事才显示出来,没有事,显不出理,没有理,不会成就事,它是一不是二。所以随举一观统统都在里头,这就是万法归一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没有先后,这个观念非常重要。『始终俱齐』,特别是在一真法界,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,有时间就有先后,有空间就有远近。要知道空间跟时间是假的,不是真的,迷的时候有,觉的时候就没有。『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』,后面举这个比喻很好,像一颗珠子一样,我们学佛的人手上都拿念珠,如果把一颗念珠穿六个孔,咱们念珠都是穿两个孔,两边,穿六个孔也是一样,随便入哪个孔全都入了,这个比喻好懂。
【开为六门。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。法自尔故。】
『法』是一切法,『开』给你讲六门,六门每一门再开就是又是六门,就变成三十六门,你不断展开,无有穷尽,不可思议!就像世尊跟我们说的,你去想想看,你能摸得到底吗?微尘里头有世界,世界里头有微尘,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,那个世界里又有微尘,没有边底。然后晓得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你要是入一门,『全收法界圆满教理』,这不是跟你讲了吗?一法通一切都通,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,一部经通一切都通,一个理通了一切理都通。我们今天听不懂这些话,什么原因?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,你永远听不懂;什么时候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一听就懂。那个境界是什么境界?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境界,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开悟的境界,「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」。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知道,不肯放下,亏吃大!没人障碍你,自己障碍。成佛、成菩萨、成阿罗汉都随便自己,为什么?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,爱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,谁都不能障碍你。这都是给你讲真话,可是这个真话叫难信之法。
那净土,净土是最难信的,难中之难。我们对净土信了没有?好像是信了,未必真信,为什么?如果真信了,你的生活、待人接物的样子就变了,真信就变了,我们都能看得出来。变了什么?变了他随缘,他不执著了。就是我们这些年常常提示的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不再有分别执著,全放下了,身心世界都放下了。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,除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,这真念佛人,这个对於净宗真相信。你要问他什么时候能往生?我们看古来的例子顶多三年,你看不难!三年不长,一千天,全在一心专念。身住在世间,跟大众完全结善缘、结法缘,看到一切众生需要的,尽心尽力的帮助他、成就他。只要他干的不是坏事,都能成就,善事帮助,坏事不帮助,好事都帮助。他做的好事,他不是好心,还是帮助,为什么?好事,不好的心那是他自己有果报。譬如他救济贫苦,他真的去救济,拿钱去帮助他,他救济是要搞自己名闻利养,那他自己事情。有时候论人不论事,有时候论事不论人,但是原则是利益众生为主。所以心开意解,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三轮体空,不要去想著我做了多少好事,不要把这个念在心上,要把阿弥陀佛念在心上,这是最大的好事。常常念著自己有多少功德,功德完全没有了,有什么?福德,功德没有了。做的好事把它忘掉了、没有了,心上没有了,是功德,这很重要!
所以我们要学善财,一生全证了。要晓得法就是这样,所以佛在经上常讲「法尔如是」,尔是什么?自然的。此地讲『法自尔故』,这里讲四个字,通常我们讲两个字,「法尔」。它本来就是这样的,你不必去怀疑它,你不必去分别它,你也不必去执著它,法就是这样。可是现在人怎么样?看这个法很希奇,他去研究它。所以科学家、哲学家都是什么?都是从一切法里头生起分别执著,他要去研究,把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它,发现了一点奥秘并不彻底。佛给我们讲,法本来就是这样的,你把一个物体,你把它分析,分析到最后变成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你分析它,它是这样,不分析它,还是这样的,所以这种发现没有什么希奇。到见性之后才真正彻底的明了,这是佛法跟科学不相同的地方,有同有异,手段方法不一样,终极的目标超越了。后面还有一段,明天可以圆满,今天时间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