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四十三集) 2008/8/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46-0043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最后一段「起六观」,我们从第五小段看起:
【五者。多身入一镜像观。】
这一段一开头,贤首大师给我们介绍的,讲到四种无碍,这是最后的一种。
【即事事无碍法界也。谓毗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也。】
他举的经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
【经云。或以自身。作众生身。】
这个『作』字一直贯下去。
【国土身。业报身。声闻身。缘觉身。菩萨身。如来身。智身。法身。虚空身。】
这个「作」字是一直贯下来的。这一段昨天我们学过了,这是说『毗卢遮那』。在一般大乘教里面也常常讲如来十身,像《华严教门指掌》里面所讲的,这个讲得多,这是很重要的佛学常识,我们顺便也把这个十身说说。十身第一个是「菩提身」,底下有个简单的解释,「如来於菩提树下,降伏外魔,朗然大悟,成正等觉,名菩提身」。这个意思不难懂,菩提身就是释迦牟尼佛三十岁的时候,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我们就称他作菩提身。我们应该怎么学法,这个重要,菩提树不重要,那个树也不叫做菩提树,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树下证道,所以才叫它做菩提树。最重要的是降伏外魔,朗然大悟,怎么降伏的?外是外道,魔是四种魔,我们前面学习过的,烦恼魔、五阴魔、死魔、天魔,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四种放下,人就开悟了。因为佛在《华严》里面说得很好,你看他是讲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这个地方讲的外、讲的魔,实在讲就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归根结柢还是叫我们放下。外是心外求法,这叫外道,外道不一定是佛教之外叫外道,那错了,不是这个意思。佛法是教我们回归自性,你看妄尽还源,还源是什么源?源是自性,回归自性,这就成佛。所以回头是岸,不能向外求,外面没有东西,心外无法、法外无心;如果向心外求,那就错了,那就叫外道。
我们中国,你看几千年前老祖宗就教给我们,无论是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遇到麻烦、遇到困难怎么办?没有叫我们向外求的。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问题解决了。这句话,大乘佛法里面讲得最透彻,外面有没有事?没有,到外面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的。所以我们说到这里,就能想到现在社会的冲突,我们参加很多次国际和平会议,它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?它总认为问题在外面,这双方发生冲突了,总是在那里,他不晓得这个解决不了。这种解决问题是制造矛盾,彼此无法相信,我不相信他,他不相信我,这个问题怎么能解决得了?中国解决冲突典范的例子是舜王,做出最好的榜样。舜小时候,那在十几岁、二十岁,十几岁的时候母亲过世,父亲娶了个继母,继母生了一个弟弟,讨厌他。父亲没有智慧,听继母的话,这三个人都想把他害死,他成为家里的眼中钉。全心全力付出,家里人还不能够容纳他,一定要致他於死命,虐待他,过这样的生活。邻居都看不惯,邻居看到这个情形,都找他的父母来批评,议论他、劝导他。可是舜还是护著自己父母,跟邻居讲「我父母没有过失,父母对我不好,是我自己做得不好,父母没有过,过在自己,你们不可以管我们家的事情。」他聪明,他有智慧,常常想到保护自己的身命,所以很多次要致他於死命,他都能逃生,这是智慧。一点怨恨都没有,天天反省、天天改过,三年终於把他的父亲、继母感化,邻里乡党赞叹,所以中国二十四孝他排在第一。
他所做的就是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外面没有过失,毁谤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、羞辱我的人,没有过失,过失在自己。他为什么不对别人,他要对我?这在因果里面讲一定有前因,过去世我用这个手段对他,他今天用这个手段对我。我要怎么化解问题?彻底忏悔,后不再造,这才是解决问题。所以今天我们遗忘了祖宗的教训,我们今天稍稍有点不如意,用什么方法?远离。远离是不是办法?不是办法,这一生可以远离,来生又碰到,生生世世,所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像老板对员工,这个员工不好,开除掉,你看现在这个社会,有很多员工被开除之后找不到工作。回来怎么办?回来报复,杀老板、杀他的同僚,把公司毁掉,这是现世。纵然他没有,他有这个怨恨,来世会遇到,这桩事情生生世世没完没了!所以佛在经教上时时刻刻教我们,与一切众生结善缘,不要结恶缘。佛菩萨苦口婆心,你结的恶缘,你将来自己受报,而且生生世世没完没了。所以聪明人,聪明真的要接受佛的教诲,愈是不好的人,愈要把这个结化解,我对他要厚道,我对他要真诚。所以这里面,今天的人最困难的是没有自信心,没有自信他就不相信别人。所以佛讲到信,把自信摆在第一。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,讲到净宗的三资粮,就是三个基本条件,第一个是信,他把信讲了六条,第一个信自己。第二个信佛,就是信他,他就是信释迦牟尼佛、信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,四十八愿接引众生。释迦牟尼佛把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,这个事情是真的,也不是假的。你没有自信,你怎么会信他?
所以今天念佛人,真的念佛的人很多,生净土的人不多,什么原因?对於极乐世界是半信半疑。为什么半信半疑?他自己不相信自己,所以他不相信别人,这是很正常的现象。真正有成就的人,这一生决定能往生的人,他有自信心,他信别人,别人骗他他也相信,害他他也相信,决定没有怀疑。这种人现在难,这一万人当中一个都找不到,但是这种人有成就。信自、信他,他对我不好是有缘故的,我不能怪他,我怪我自己,不是我这一生跟他处得不好,就是我过去生。真正在佛法学通了,照理说《华严经》我们学到现在,总有少分契入!这个契入是什么?知道宇宙是一体,如果肯定宇宙是一体,怀疑就没有了。对他怀不怀疑?不怀疑了。能不能感化?肯定能感化。感化不过来,不要说「他的业障太重」,不可以这样说法,我自己功夫不够;换句话说,我自己的信心不够、愿心不够,我做得不好。他是菩萨,他在我面前示现加强我的信心,来考验我。我现在通过这个考试,自己知道不及格,我要更发愤、更努力,学舜王这才是对的,这才叫菩提。菩提的反面就是迷惑,那我们要转迷为悟,这就对了。
释迦牟尼佛觉悟了,觉悟之后,释迦牟尼佛对什么人怀疑?一个都没有,妖魔鬼怪都不怀疑,都知道什么?他本来是佛。中国老祖宗明白、觉悟了,知道一切众生,这讲一切人,不是讲一切众生,人性本善,肯定人性本善。不善呢?不善是习性,不是本性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孔子是讲本善、人性本善,「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」,这孔子说的。孔子所说的,我们想想,应该是老祖宗说的,为什么?夫子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他老人家是集过去二千五百年圣贤的大成,所以我们称之为「大成至圣先师」,集大成!孔子的话,我们可以说是五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诲。古时候没有文字,靠传说传下来的,到孔子的时候才正式把它记录下来,永远传之於后世,肯定人性本善,不善是习性。我们要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回头是岸。那首先要帮助自己,这是佛在大乘教里面说得很多,菩萨要想度众生,自己没有成就,要想度众生,没有这个道理,无有是处,「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无有是处」。所以怎么样?先度自己,先成就自己的信心,才能帮助别人建立信心;先成就自己的愿心,才能鼓励别人发愿。没有一桩事情不是从自己做起的,所以佛法叫内学,佛经称为内典,它向内,它不向外。许多的人,学佛的人很多,为什么不能成就?他学外,他不知道向内走,他完全在外面。在外面,我们现在说个名词,叫佛学,学佛是向内,佛学那就向外,你把释迦牟尼佛也看外了。真会学的人,释迦牟尼佛是自己,不是别人!
这个经教里面古德说,究竟涅盘、常寂光土、清净法身、毗卢遮那佛、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,皆是空劫以前自己本来面目。你看中峰禅师在《三时系念》里面,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!大家念就这么念过去了,他讲「阿弥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弥陀佛」,阿弥陀佛从哪里来的?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,不是外头有的,这叫内学。「此方即净土,净土即此方」,只有迷悟之不同,除迷悟之外没有两样。所以真正觉悟的人,宇宙是一体,众生跟我是一个身,我这个身是报身,是自己的报身,正报;其他的人,其他的人是我分身,是自己的分身,诸佛如来也是自己的分身。分身里头为什么有善有恶?因为我们阿赖耶识里的烦恼有善有恶,我们的善心所变现出来的是善人,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善心所变的;不善的呢?不善是我们烦恼心所变的。所以要息自己内心的烦恼,外面人全是善的,你感化了,道理在此地。这个道理深,这个道理是真的、是真理,决定不是假的。
所以我们看到佛的菩提身,要从这个地方去觉悟,那我们就真正得利益,释迦牟尼佛得到了,我们也得到了。我们每天要做的功课,最重要的就是转烦恼,转烦恼魔就是智慧,它就不是魔,佛了,我们后面讲智佛、智身佛。转五阴是性德,转死魔为般涅盘、大般涅盘,转天魔为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能。转五阴魔是相好,我们用佛的话,智慧德相,转烦恼是智慧,转五阴是相好,转死魔、转天魔那是德行,自性本具的德能。六祖明心见性说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本不生灭,死魔就没有了,转死魔是大涅盘。这是我们能向这个方向去做的话,那是你真修行,你真的在学佛。如果还是随顺自己烦恼、随顺自己的习气,在佛门里面顶多就是跟梁武帝一样,修福,不是修慧。你来生得的果报是人天福报,出不了六道轮回,往生呢?往生也不可靠,也靠不住。
古人有一首诗,这是说什么?就是说我们这样业障重的凡夫,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里?凡圣同居土,这很可靠,可是也得有条件。这首诗是这么讲的,「横出三界少人知」,因为一般出三界都是要竖出,阿罗汉就竖出,他们证须陀洹,证得须陀洹之后不会堕三恶道,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果,就超越了。所以须陀洹他的修行不断向上提升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他向上提升。然后脱离六道他到声闻,再提升到缘觉、再提升到菩萨、再提升到佛,最后把妄想断掉再超越十法界,生实报庄严土,他是这么去的。净土法门对於我们最有利的,我们不走这个路,这个路太难走了,非常不容易。我们要想生欲界天得修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,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,没有这个德行欲界天没分!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修福的,在佛门里面修福的,能不能到欲界天?不可能。为什么?他五戒十善不具足,他修的福报,福报可以在人道享,享人间的福报,可以在畜生道享,可以在饿鬼道享,他在这个地方享福。他没有办法享天福,享天福你得有天人的德行,上品十善是天人的德行。我们今天能够在人道往生净土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桩事情,所以这叫难信之法,横超了,他不经过这个,我从人道,我不要经过欲界天,我就走了,这是净土法门。
第二句它讲「易修易往勿狐疑」,后头三个字是不能怀疑,一怀疑这条路就产生障碍。所以很容易修,很容易往生,到极乐世界去头一个是不能怀疑。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信心,要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什么?极乐世界是我自己心变现出来,唯心净土,阿弥陀佛也是从自己心里变现出来,所以叫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,不离开自己心性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连极乐世界也包括在其中,极乐、华藏没有例外的,是自己心变现的。我们在《华严》这一段,尤其讲「妄尽还源观」前面的三段,就讲这个问题,宇宙从哪来的、我从哪来的、宇宙里面的诸佛从哪来的、菩萨从哪来的、十法界从哪来的,统统都讲清楚了。但是我们今天带业往生,「尘垢未除求解脱」,这句里面,尘是什么?烦恼。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断烦恼,这就了不起,往上升的都是要断,我们只要把烦恼伏住,用什么伏住?佛号,这法子太妙了。我们的心里面烦恼一生起,这什么?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,这七情五欲一起来的时候,「阿弥陀佛」,用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就控制住;顺境里面起了贪爱,「阿弥陀佛」,把贪爱的心压住;逆境里面,瞋恨、嫉妒障碍再一起来,「阿弥陀佛」,这法子妙,把它伏住。只要能伏住就行,一念十念决定往生,这是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。怎么伏烦恼?「一心信愿念弥陀」,这里头有一心,一心就是最高的智慧,悟止一心,「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」,只要一心专念就行了。在末法时期这个一万年,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,你要是一生真的抓住,你真的用上了,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报名注册。
「临终正念分明去」,临终的正念要靠现前正念,什么叫正念?就是我有「一心信愿念弥陀」,就这一句话,把我所有一切的烦恼习气统统伏住、降伏住。现前是正念,念念都是正念,临终怎么不是正念?「三朝七日预知时」,一般往生的是三天前、七天前预知时至,功夫好一点的人是三个月之前。我们过去在新加坡,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长往生,三个月前知道,他也没说话。老林长是新加坡银行界的巨子,是大富长者,他晚年的时候生病,生病就不能上班,每天躺在床上。找李木源,他说:法师在居士林讲经有录相带,能不能拿来给我看?所以家里装了一个电视,每天看这个录相,一天看八个小时。看就是听经,除了一天八个小时听经之外就念佛,念了两年,两年的时候告诉李木源他想走了,时候到了想走了,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李木源向他恳求:居士林的人事不安定,现在还不能走,希望再多住几年。他就点头同意,所以又住了两年,就又听了两年经,听了四年,他听经并不是很多,他就听一部经,我讲的《无量寿经》。一遍一遍反覆在听,真叫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就一部经反覆听,他真的明白了。所以有一天他在一个纸头上写八月七号,写了十几个,家里人也不敢问他,他写这几个字干什么?八月七号那天他往生。往生的时候把他写的拿来一对照,三个月之前,功夫不错!在一般功夫最差的是三天、七天,往生的人肯定他会说三天之后佛来接引我,七天之后他会讲,很准确,那是决定往生的。
所以我们只要记住,这一首诗里头的一句话,「一心信愿念弥陀」,这是真功夫,我们的生活用这个得力了,你的生活过得平安,工作用这一句,待人接物也用这一句。一定要记住,我们过去常常提醒同学的,经上告诉我们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灾难与我们不相干,一点影响都没有。底下两句话是我续的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无论它从正面、从反面,都是来考验我,都是来看我动不动心。如果我功夫得力,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都是合掌欢喜,永远保持心平气和,不受外境的干扰,那就是我们功夫得力。生到极乐世界,哪有不开悟的道理!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这样的功夫,你要是能做上二、三年,你就往生自在,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。这个世间还有缘分,我们护持正法,我们帮助许多苦难众生,你爱住几年就住几年。就是小乘经上所说「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,无量劫来,了脱生死这个大事,我已经办妥,再不搞轮回。你说这多重要,这叫真学佛!所以菩提身我们应该如何去得,那就得到了。
第二「愿身,如来本愿,周遍法界,誓度一切众生,从知足天降生人间,说法利生,酬宿因愿,名愿身」。我们要发这个愿,为什么?我们学大乘的,你有没有发过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?你念过这个偈子就发过这个愿。不过大多数的是有口无心,是照著忏悔文念,照著经本子念,自己真的没有发过这个愿。为什么?如果真的发过这个愿,他对一切众生一定是非常的周到,就是我们讲的处事待人接物,自己一定是谦虚,一定是尊重别人、敬爱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、帮助别人。为什么?众生无边誓愿度,度就是这个意思,全心全力照顾他、帮助他、成就他。怎么会障碍他?怎么会置之不顾?哪有这个道理?烦恼,我们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,要真的断烦恼;法门无量誓愿学,我们真要学。学,这句话是对法身菩萨讲的,烦恼断尽了,你就能广学多闻;烦恼没有断尽,一门。这一门是什么?这一门帮我们断烦恼,就是学一部经、一部论,周而复始,无数次的重复,为什么?他心是一个心,他的心是定的,定就能伏烦恼。开慧呢?慧就把烦恼转成菩提。所谓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是持戒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说烦恼没有断尽,智慧没有开,不可以学很多,学很多那就变成障碍,你的心不能集中,你得不到定,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。佛没有叫我们学常识,佛叫我们要成就三昧,要得大彻大悟,佛是对我们这么期望的。
所以我们知道,广学多闻,如果在没有得定,广学多闻会造成所知障,会生烦恼,为什么?学多了之后比别人强,贡高我慢的习气就出来。没有学什么,自己还谦虚,为什么?觉得不如别人;学得太多,觉得没有一个人能跟我相比,傲慢就出来,那就错了,那你就是学得不如法,你受害了,你不是受益,你受害了,所以这个不可以不知道。自古以来高僧大德、在家这些大居士,哪个不是一门成就的,民国初年,我们看到在家居士,江味农居士一生他就学一部《金刚经》,学了多久?四十年,专门学《金刚经》。但是修行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他提倡的,他自己提的「教宗般若」,在教我就一门深入《金刚经》,行门呢?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,他成功了。还有一个周止庵居士也是用了四十年,一辈子的时间他就专搞《心经》,你看二百六十个字,他做了一部《心经诠注》。江味农做《金刚经讲义》,都是了不起的著作,四十年学佛的心得都在里头,这两本书是权威注解。我过去讲《金刚经》,就是依江味农居士的《金刚经讲义》讲的,我记得我讲了两百多个小时,《金刚经》的研习报告。他得金刚三昧,周止庵居士得般若三昧,所以他有方法,古人教的方法有道理!
我们现在千万不要以为,这一门东西学久了就厌了、烦了,那就错了,那是什么?你功夫不得力,你再加深法喜就充满。为什么?遍遍不一样,遍遍有悟处,怎么会厌烦!愈学愈有味,智慧一开触类旁通,没有学过的经教一接触、一听就全通。这就是证明佛教导我们的,一经通一切经通,一门通一切法门通。八万四千法门,我只要学一门,我就是念佛这一门,一心信愿念弥陀,我就这一门,这一门通了门门都通了,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没有一样不通。佛法通了,世间法也通了,为什么?世出世间法都是从自性流出来,你见了性,还有什么不通!全通了。佛法有秘诀,而且很容易,为什么人不能成就?他不信,他不相信。我跟人讲很困难,人家说「法师,你讲了那么多经,你叫我学一样,你是什么意思,是不是嫉妒?」他怀疑,他说我嫉妒他,我不让他多学,明明四弘誓愿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没错,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在第三个阶段,是烦恼断尽了可以,烦恼没有断尽不可以。所以学法门主要的目的是断烦恼,烦恼断尽智慧就开了,转烦恼为菩提了!那时候就广学多闻。
就像古大德一样,龙树菩萨证到初地,转烦恼为菩提了。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,他用多少时间把它学完?三个月,三个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东西全学完了。烦恼断了,习气没断,依旧有贡高我慢的姿态,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够跟我相比,你看多不容易。《金刚经》上,佛说得很好!大菩萨要常常照顾小菩萨,护念,常常护念小菩萨。所以大龙菩萨看到龙树有这么个态度,就把他接引到龙宫,参观龙宫里面收藏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在定中所讲的。他一看到这个分量,傲慢的习气立刻就没有,为什么?看到太大了,自己所学的这一点太少了,这部经的分量多少?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龙树菩萨的贡高我慢消得干干净净。他说这个大部,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够接受,包括他自己,分量太大。再看中部,中部就是等於说是精选的还是太大;最后看看目录提要,小本,像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》,四十品十万偈,就是四十万句,这个行。所以他在大龙菩萨那个地方,就把这一部分(他的记忆力很好)把它背下来,回到人间他口诵,重新把它背出来,别人把它记下来,就是现在传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小本《华严》。传到中国来还不全,虽不全,《华严经》的义趣在这个经里面已经很明显的显示出来。梵文的原本失传,现在留在世间的《华严经》就是中文本,无比的珍贵!所以佛说话,我们要能正确的理解,不能错会意思,依教奉行我们才能得受用,总得要明了,要依教奉行。
所以,我们要像佛一样要发大愿,大愿是什么?普度众生。如来本愿,你看它不说佛,说如来,佛是从相上讲的,如来从性上讲的,讲如来我们自己有分。释迦佛的本愿、阿弥陀佛的本愿,跟我们自己自性里的本愿是一不是二。我们的本愿是什么?周遍法界誓度一切众生,这是我们自己的本愿。你看,从兜率天下降,兜率的意思是知足,知足才能断烦恼,知足才能帮助一切众生。你自己不知足,你在这个世间还有欲望、还有希求,你还是凡夫。所以补处菩萨一定要住兜率,什么意思?这是表法的,知足,知足是没有希求的,到人间来一无所求。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学,如果我们真正学到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你就在兜率天,是这个意思。中峰大师说「此方即是净土,净土即是此方」,我们能不能说此处即是兜率,兜率即是此处?可以。只要我真正做到知足,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我住的地方就是兜率内院。我们从这个地方,你才真正学到佛的东西。说法完全是利益众生,不是为自己。为什么要说法?过去生生世世曾经发过这个愿,发过四弘誓愿,我们既然发的愿要兑现。这次到这个世间来是兑现的,你看乘愿再来的,这就是愿力大过业力,那你就是再来人。业力不能大过愿力,你是凡夫,你这一生受你的业力支配;如果愿力超过业力,业力不起作用,你这一生是愿力主宰著你自己一生,这个得自在。凡夫到这个世间来,为什么来的?佛说得很好,来酬业的。你过去造的善业,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;造的恶业,那你到这里来是受罪,众生酬业。菩萨酬愿,菩萨发了愿,众生无边誓愿度,所以他有这个能力,他一定要帮助众生。否则的话,就变成说话不算话,那就打妄语,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的。所以这个我们学了,应该怎么学法、怎么落实?佛从兜率天降生到人间,我们今天在自己住的房子真正知足,你自己住的这个家就是兜率内院,你就是知足天王。
第三「化身」,我们看简单解释,「如来随类化现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普应群机,若月临众水,名化身」。这是我们要学,我们学佛。在这个世间随类,我们讲人的种类,人有善人、有恶人、有智慧的人、有愚痴的人、有修福的人、有造业的人,这是品类不齐,我们要随类化身。在什么场合当中,我们应该示现什么样的一个态度,应该说些什么法来帮助他、来利益他,这叫佛氏门中不舍一人。初学的要用初学的方法帮助他,老修的那就老修的方法,不一样。真正发心,他这一生当中,感到娑婆世界现在这个世间太苦,真的是尝到苦的味道,想到极乐世界去,希望能脱离这个世界;那你就教他一心信愿念弥陀,真的帮助他去了。对这个世间他还有留恋,那你就教他在这个世间做一个学佛的好榜样。学佛他学大乘还是小乘,是学宗门还是学教下,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要赞叹,不分彼此。但是修学能成就决定是一门深入,你要相信这个法门,要相信经典,要相信老师,这个很重要;不相信老师,常常换法门,常常换老师,这个很难成就。常常换老师,这个人一生找不到好老师,为什么?好老师不教他,知道什么?他哪一天兴趣又改变了,所以老师不会教他。古人都是这样的,你在一个地方没有住满过三年,你就离开,一般道场都不会让你长住。你这人心不定,短时间来作客可以,不会留你长住;你在某个地方住上三年以上,想到这个地方挂单,他会考虑,答应你在这里长住。所以说,你有没有恒心?有没有长远心?没有长远心,世间法都不能成就,你怎么能成就佛法?
所以佛的化身范围大了,十法界里化身。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我们在人间化身,那就是观机,应机说法。做这个社会男女老少、各种不同的行业,都要做个好样子给他们看。所以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尽量要学习诸佛菩萨那种心态,对众生不舍一人。经上有比喻,佛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独生子一样,那么样的爱护,他怎么会舍弃!再不好,要帮助他回头,这是教育,不能舍弃他;舍弃他,那是你自己德行不够,你没有办法教他。所以教人先教自己,成就自己以后再教别人,没有不收效果的,我们看到舜王的例子,就知道人是教得好的。所以我们不可以用不好的样子给别人看,这个教化的效果就不会成就。比喻也比喻得好,若月临众水,天上的月亮,月亮只有一个,古人所说的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月它不分你是大江、你是小河,甚至於你放一个茶杯,茶杯里头装著水那里头也有月亮,它不分大小。没有分别心才能普应,有分别、有执著就不能普应,这是要学佛菩萨的化身。
第四「力持身」,力,用我们现在讲,能力。「如来神力任持全身、碎身,永久不坏,作众生福田,名力持身」。全身就是佛的报身,实报庄严土里头报身。碎身就是应化身,就是众生有感他就能现,普遍在十法界现无量无边身,这叫碎身,这是它的本意,十身的本意。如果说是,我们说释迦牟尼佛,说他这一个人,他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,他自己本身这是任持全身,佛有智慧、有道德、有神通,教化众生四十九年。灭度之后,留下来的舍利那是碎身,碎身是佛的舍利,分在各处给人瞻仰。看到舍利就想到佛,想到佛当年在世,佛的智慧、佛的德行,对佛的恭敬、效法油然而生,起这种作用,这就是作众生的福田。我们的学习,任持全身,我们的身具足佛陀的智慧,菩提身,具足佛陀的弘愿、大愿,这就是我们任持全身,我们依教奉行。
净宗学会刚刚成立,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,好记不多,希望我们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生活也好、工作也好、待人接物,都要依这个为标准。第一个科目是三福,净业三福三条,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要做到;第二条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;第三条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是第一科,第一个科目。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,从自己的家庭到对社会一切大众,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,「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」,他不修,我要修。「身同住、口无诤、意同悦、利同均」,我们要真做到,自己有福大家享。第三个科目是三学,就是戒定慧,一定是依戒得定、依定开慧。第四个科目是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最后一个科目,第五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「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共养、忏除业障」,到「普皆回向」。五个科目不多,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能守住这五个科目,念佛求生净土,功夫好的,这一生当中他就成就实报庄严土的往生,真行,这不是假的。次一等的生方便有余土,再次一等的生凡圣同居土,决定得生。如果这五个科目都做到的时候,我们相信肯定生实报土,实报土里头也有九品。
第五「相好庄严身,如来报身,具足微尘数相好庄严实报之身,名相好庄严身」。这很重要,在我们凡夫,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,当年在世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人家只要一看到佛,看不厌,看了生欢喜,很羡慕。阿难尊者就是看到佛的相好,发心出家的。所以相好是接引众生、度众生第一种方便。我们相貌没这么好怎么办?你记住相随心转,所以只要心善相貌就善,心慈相貌就慈,心清净相貌就清秀。不但是相随心转,我们体质随心转,所以,我们常常讲,这都是事实真相,学佛人的功夫不必说,都在相貌上,这个做不了假,装不出来的。真的转了,相貌转了、身体转了、命运转了。为什么?没有学佛之前,功夫不得力为业报身,现在学佛功夫得力了,发菩提心、发四弘誓愿,又能认真修行,真的学佛,你的愿行大过业力,就是乘愿再来。乘愿再来不必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倒驾慈航回来,不需要,现在就把业力转变成愿力,你就是再来人,你就已经不是凡夫。高等的那些大菩萨,我们做不到,但是小菩萨可以。《华严经》里面讲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,我们十信菩萨是可以做得到的,十住以上,真的,那是做不到。但是十信是可以做到的,一级一级往上提升,那相当可观,所以相好庄严重要。出家它的表法是要远离五欲六尘,在家不离五欲六尘,所以在家菩萨服装很华丽,戴著有璎珞,我们讲首饰。你看,观音菩萨不是戴满身?这是可以的,这个要知道。我们西方三圣,你看看只有佛现出家相,观音、势至都是在家相;华严三圣里面,毗卢遮那是出家相,文殊、普贤都是在家相。你看看佛的表法,你就明白了,这是相好庄严身,能够摄受众生。
下面第六,「威势身,如来处於众会道场,威德广大,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伏」。这个威势就是讲德行、仪表,大众对於他很喜欢,但是也很怕他,很想见他,想见见他,这就是说明威势。在大庭广众当中他不会畏惧,特别是上台表演的时候。你看看有很多人口才很好,一上讲台就说不出话,那就是什么?威势不够。在大庭广众当中仪表、举止大方自然,得到广大群众的敬仰、广大群众的爱戴,那是什么感召?是德行,这个最重要;学问是其次,最重要是德行。德行成就在大愿大行,念念没有自己,念念只有众生,活在这个世间为谁活的?为众生活的,不是为自己活的,那是菩萨。我们今天呢?我们今天为众生也为自己,为什么?我们还没有到菩萨的地位,但是我们知道,为众生才真正能提升自己,这是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爱人才真正爱自己,不爱自己的人不懂得爱人,不爱别人的人,这个人决定不自爱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一切都是从自己做起,不从外面,我们这一生要想成就,无论是世法、是佛法,都是从自己开始,都是从自己做起,然后才能成就大圆满。如果我们把一切希望别人来做,是永远做不成功的,佛法如是,世法亦如是,没有例外的。所以自己不经辛劳,不经历这些苦难,你怎么会有成就?我们说是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,要给别人做最好的榜样,那你要常常想到,想到什么?想到众生心,要满众生的心愿,一切众生就满你的心愿。我们不能满足众生,众生他怎么会有回报来满足你,哪有这种道理?
世出世法没有例外,世间国家领导人,他居於在国家最高的地位,他想什么?想人民、人民的福祉,他才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;如果只想到个人的话,他就失掉民心。佛不是国家领导人,但佛是教化众生,教化众生,众生对你不喜欢、不听你的,没人跟你学了,佛家讲法缘,你的法缘就不兴盛。所以,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他们的一个心愿,没有自己,能满足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愿望,所以法缘殊胜是这么来的。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,帮助别人的人,人家都来帮助你,就这么个道理。要从自己做起,从自己真心做起,你会做得很快乐。你不要怕累,做,做累了,你就真累了。如果你要晓得,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你为众生,你得佛力加持,得众生大众的威德加持,你就获得金刚不坏身。你愈做愈欢喜,欢喜是一切众生最好的一个养分;翻过来最差的,最差的就是烦恼、忧虑、怀疑、没有信心,这个人身体一定不好;身体纵然很好,他也不是真正健康。真正健康的人没有疑虑、没有烦恼、没有牵挂,心永远是安静的,所以常生欢喜心,他就能够永远保持不衰。所以要记住,佛在经上讲的一句话,讲得非常之好,就是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就这句话。
为什么人到退休之后很容易衰老?这个路我们自己亲身走过来的。我在年轻的时候有很多好的同学、朋友、长官、同事,工作的时候精神十足,到退休的时候垂头丧气,退休下来之后不知道干什么。两年没有见面,一见面好像衰老十几二十年,怎么变成这个样子?这才晓得,想起来经上所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他工作的时候他每天很正常,过得很正常。没有工作的时候感觉不正常,觉得什么?老了,天天想老,他怎么会不老?两年就像十几年一样。老了怎么样?老了想病,就怕这个病、怕那个病,他就想病,病就来了。病了之后他就想怕死,愈怕死死得愈快,就这么来的。所以我们自己现在也老了,可是我的老化比他们迟,哪个人跟我在一起都没有法子跟我相比,他们很多年龄比我小个三、五岁的,都不能比。这个原因是什么?我从来没有想过老,从来没有想过衰退,没想过。我的工作正常,这个工作干了五十年,现在还继续不断的干。每天读经差不多四个小时,每天讲经也可以能讲四个小时,现在是两个小时。实际上呢?实际上还是四个小时,为什么?跟任何人谈话都是讲经,就是不在讲台上。
所以我懂得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从来没停止过,他对一个人也是讲,对两个人也是讲,对大众也是讲,只要开口都是讲经,他没有废话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无论遇到什么人,都是劝人断恶修善,都是劝人吃斋、念佛,化解自己的灾难,也化解众生的灾难,然后你就晓得,讲经说法没停过。心里没有怀疑,对任何人不怀疑,他怀疑我,我不怀疑他,我这一点得力了。他有顾虑,我没有顾虑,我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这是自己学佛得的一点受用。我过去讲过多少次,一个人学佛,你几岁开始学佛的,可以永远保持这个年龄。你只要真的依教奉行,一点都不假,不衰!不老、不衰、不病、不死,我从前常常讲,真的不死,往生是活著去的,不是死了去的。走的时候,这个身体不要了,丢掉了,告诉大家我到极乐世界去,阿弥陀佛来接引我,欢喜、快乐。所以威势身是自己修得的,是自己智慧、德行的流露。
下面第七个,「意生身,如来随众生意,处处受生,度诸有情,众生有感,如来随应,名意生身」。这个意不是自己的意思,如果自己有意思,他是凡夫,意思是什么?意思是分别执著,佛没有,随众生的意,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上的两句,你看这个多自在。我们什么时候能学会?当然要学到这个层次,必须自己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不必很高,只要稍稍有一点戒定慧,戒定慧得受用了就可以。那我们就应该学佛,我活在这世间是为苦难众生来的,不是为自己。处处想到苦难众生,天天想到苦难众生,尤其众生造这么重的业,怎么帮助他?那只有讲经说法、教学。所以我们要记住,老祖宗教导我们的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么乱?正常的秩序完全不在,什么原因?疏忽了教学。维系社会安全、维系社会安定,靠什么?靠伦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,只要把三样东西做好,天下太平、社会安定。向上提升,那是科学与哲学,今天《华严经》里面讲什么?《华严经》就讲这五样东西,真的是圆满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究竟的哲学、科学,达到登峰造极,这么好的教科书,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,这叫稀有难逢。武则天给《华严经》写的开经偈,开经偈是为《华严经》写的。《华严经》翻译成功的时候,她做皇帝,送到她面前,她看了一看,在封面上题了四句偈,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你看这么多年来,出家、在家再没有一个人能做一首偈子超过她,所以还是用她的,讲绝了!我们一心学习《华严》,差不多也将近四千个小时,对开经偈的味道体会到了。以前天天念,体会不到意思,等於说天天看,没吃到、没尝到味道。这个将近四千小时,我们尝到味道了,这四句真是写到我们心里上的话,我们说不出来,她代我们说出来。
所以这是知道这个意思,要随顺如来教诲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,要随顺众生,不要随顺自己。但是随顺众生有原则,随顺众生就是四摄法里头最后一条,同事。四摄法里面,我们一般人能做到的布施,四摄法里的布施就是请客、送礼,跟人结缘;爱语,就是真正的关怀他;利行,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好处,决定没有伤害;第四个是同事,这个意生身是同事,这是最难做到的。为什么?你这个朋友喜欢跳舞,天天到跳舞场去,你也每天去陪他,行不行?菩萨行,不是菩萨不行。菩萨什么?有定有慧,你到跳舞场一定比他跳得好,他欢喜你。你为什么跳得好?我念阿弥陀佛跳好的。他就念阿弥陀佛,他从这里他能把他拉回来,他有这个本事。如果你没有定慧,你就被他度跑掉,那就错了,那你就完全失败,所以这一条是非常不容易。他喜欢打牌,你也天天打牌,你打牌天天赢钱,都比他打得好,他也向你请教,你这个本事从哪里来的?从佛法来的。这就是「先以利欲勾,后令入佛智」,这是具足戒定慧,行,没有戒定慧的功夫,不能做。所以我讲四摄法讲这一条「同事」,我不说跟大众同事,不敢讲,怕人误会,我说我们要跟佛同事、跟菩萨同事、跟阿罗汉同事,这不出问题。所以它这个同事,它的本意是跟一切有情众生同事,这是要真正的定功、要真实智慧,你能够转境界,你能够把他带回来,能帮助他回头是岸。
后面一条,「福德身,如来福德具足,犹如大海,无不涵容,普施法界一切众生,名福德身」。福德是真的,为什么?天天修福。这个德就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,你得福,你天天修福,哪有不得福的!所以你要真正相信,你看佛教给我们,我是刚刚学佛,章嘉大师就教给我,教我修布施。三种布施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随自己力量去修。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生活是非常困难,前世没有修财布施,所以财库是空空的,人家算命我财库里没有东西,空的。你说做官的,做官有官印,命里没有官印,没有官印就是你永远做不到主官,再小的主官你都做不到,像村长你都做不到,村长也要有官印,有小印,你只能做个办事员,只能做他的下手。所以命里头,你看这个命就是贫贱,没有财富是贫,没有地位是贱,这个命是贫贱。可能过去生中是出家人,是讲经的法师,所以有点智慧,有法布施,没有财布施,也没有无畏布施,所以老师要我把这两个补起来。我说:我没有钱,怎么修法?他说:你一毛钱有没有?那可以,一毛有;一块钱行不行?还行,多了就不行。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,这么布施法。以后到寺庙里常常去借经书看,发现寺庙里有印经,人家拿个本子来,印经出一点功德,随便、随喜,一块、一毛也行,那我就随喜。放生,放生也是有人来收钱的,所以我就从这里做起。真的,愈施愈多、愈多愈施、愈施愈多。
所以佛教我们不可以积财,有,统统布施掉,不要怕没有,你布施掉之后它马上就来了。这个事情我干了五十多年,很有效果,所以我现在对这个是一点都不怀疑,施财得财富。施法,法我们做得很多,这是受印光大师的影响,印祖一生做法布施,他的所有一切供养,他搞了一个印经处,叫做弘化社,在苏州报国寺里面设一个小的印刷厂,所以他们搞印经流通。他的书也卖钱、也赠送,有能力的话你就买,卖的钱再印,再做印书的费用;实在没有钱,赠送。它有成本流通、有半价流通、有完全免费流通,它有三个办法,是在那个世代。印得好,一生就这桩事情。遇到有灾难,像水灾、旱灾灾难的时候,他从印经钱里面拨出一笔做救济,所以说印经是专款,专款可以拨出来救灾。他老人家一生就干这桩事情,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,很好的典范。我出家之后就学他老人家,十方供养的钱我都没有用,因为生活费用、吃饭庙里供养,衣服也有信徒他送衣服给我,所以就没有用钱地方,统统拿去印经,做这个法布施。以后我们有这个缘分,你看在台湾搞了一个「佛陀教育基金会」,这是什么?专门印经的,就跟印祖弘化社的性质完全相同。只要是佛经不分宗派,也不分大小乘,也不分显密,只要是学佛同学们,不管你是哪个宗派的,你喜欢的,你找我,我都会替你印。所以我们印过巴利文的藏经,这是南传他们把底本送给我们,我们印出来送给他。我们也印过西藏藏文的经典。
所以只要是正法,我们就流通,不是佛教正法的东西,善书我们也印,它不是佛法也不是劝善的,这个我们是拒绝。这个做了这么多年,也是做得很好、做得很如法,我们不求人。所以从前韩馆长跟简丰文,都能遵守我这一个约定,就是我们不化缘,不募捐、不化缘,都是别人送钱来。送钱来的时候,钱多我们多做,钱少少做,没有钱不做,这是最好的。所以韩馆长守这个原则,简丰文也守这个原则,这个事业做得很成功,信誉做得很好,这是修福,修福就是要布施。特别是我们不是有福的命,要是有富贵的命也应该要修,没有富贵的命就更要修。贫贱的命应当要接受佛陀的教诲,认真努力来学习,修福、修慧。我是章嘉大师教导我。实在讲这么多年来,我没有求过福报,也没有求过寿命,都没有求。可是长时间跟我接触的同修都知道,你们只要细心的观察,财年年在增长,智慧也是年年在增长,你们听我讲经一年跟一年不一样,健康长寿也是年年在增长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相好身,相好庄严身,你从这上你就能够生信心,所以真正会看的,他对佛法他生起信心。
下面这是法身跟智身,我们在前面讲过,我们把文念一念。「法身,如来法性真常」,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,学佛为什么?就是要求证法身,「湛然清净,周遍法界。经云,佛以法为身,清净如虚空,名法身」。后头这两句偈非常重要,佛以法为身,法是什么?整个宇宙。所以佛他不是以这个肉身为身,凡夫都执著肉身是身,佛不是的,佛指什么?整个宇宙是我的身。所以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,他那个能量是遍法界虚空界,这是一般人不能比的。一般人有没有?有,各个都有,哪个人没有法身!因为你执著自己的身体是自己,把外面丢掉了。就是大经里面所讲,像大海一样,大海起个小水泡,你只承认那个水泡是自己,不知道大海是自己。佛与法身菩萨他们了解,他水泡破了,整个大海是自己。所以我们常常要有这个念头,要有这种意念,要以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常作如是观,你就接近法身了。
「智身」,最后一个是智身,「如来妙智圆明」,这个妙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来的,障碍去掉它就现前,「决了诸法」,决是决定,了是明了,「通达无碍」,这是智身。这十条是我们在佛经里面、古大德注疏里面,常常看到的都是这种十身,而「还源观」里面所讲的十身,是讲毗卢遮那的示现,就是他的应化起用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最后一段「起六观」,我们从第五小段看起:
【五者。多身入一镜像观。】
这一段一开头,贤首大师给我们介绍的,讲到四种无碍,这是最后的一种。
【即事事无碍法界也。谓毗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也。】
他举的经,这是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
【经云。或以自身。作众生身。】
这个『作』字一直贯下去。
【国土身。业报身。声闻身。缘觉身。菩萨身。如来身。智身。法身。虚空身。】
这个「作」字是一直贯下来的。这一段昨天我们学过了,这是说『毗卢遮那』。在一般大乘教里面也常常讲如来十身,像《华严教门指掌》里面所讲的,这个讲得多,这是很重要的佛学常识,我们顺便也把这个十身说说。十身第一个是「菩提身」,底下有个简单的解释,「如来於菩提树下,降伏外魔,朗然大悟,成正等觉,名菩提身」。这个意思不难懂,菩提身就是释迦牟尼佛三十岁的时候,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我们就称他作菩提身。我们应该怎么学法,这个重要,菩提树不重要,那个树也不叫做菩提树,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树下证道,所以才叫它做菩提树。最重要的是降伏外魔,朗然大悟,怎么降伏的?外是外道,魔是四种魔,我们前面学习过的,烦恼魔、五阴魔、死魔、天魔,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四种放下,人就开悟了。因为佛在《华严》里面说得很好,你看他是讲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这个地方讲的外、讲的魔,实在讲就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归根结柢还是叫我们放下。外是心外求法,这叫外道,外道不一定是佛教之外叫外道,那错了,不是这个意思。佛法是教我们回归自性,你看妄尽还源,还源是什么源?源是自性,回归自性,这就成佛。所以回头是岸,不能向外求,外面没有东西,心外无法、法外无心;如果向心外求,那就错了,那就叫外道。
我们中国,你看几千年前老祖宗就教给我们,无论是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遇到麻烦、遇到困难怎么办?没有叫我们向外求的。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问题解决了。这句话,大乘佛法里面讲得最透彻,外面有没有事?没有,到外面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的。所以我们说到这里,就能想到现在社会的冲突,我们参加很多次国际和平会议,它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?它总认为问题在外面,这双方发生冲突了,总是在那里,他不晓得这个解决不了。这种解决问题是制造矛盾,彼此无法相信,我不相信他,他不相信我,这个问题怎么能解决得了?中国解决冲突典范的例子是舜王,做出最好的榜样。舜小时候,那在十几岁、二十岁,十几岁的时候母亲过世,父亲娶了个继母,继母生了一个弟弟,讨厌他。父亲没有智慧,听继母的话,这三个人都想把他害死,他成为家里的眼中钉。全心全力付出,家里人还不能够容纳他,一定要致他於死命,虐待他,过这样的生活。邻居都看不惯,邻居看到这个情形,都找他的父母来批评,议论他、劝导他。可是舜还是护著自己父母,跟邻居讲「我父母没有过失,父母对我不好,是我自己做得不好,父母没有过,过在自己,你们不可以管我们家的事情。」他聪明,他有智慧,常常想到保护自己的身命,所以很多次要致他於死命,他都能逃生,这是智慧。一点怨恨都没有,天天反省、天天改过,三年终於把他的父亲、继母感化,邻里乡党赞叹,所以中国二十四孝他排在第一。
他所做的就是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外面没有过失,毁谤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、羞辱我的人,没有过失,过失在自己。他为什么不对别人,他要对我?这在因果里面讲一定有前因,过去世我用这个手段对他,他今天用这个手段对我。我要怎么化解问题?彻底忏悔,后不再造,这才是解决问题。所以今天我们遗忘了祖宗的教训,我们今天稍稍有点不如意,用什么方法?远离。远离是不是办法?不是办法,这一生可以远离,来生又碰到,生生世世,所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像老板对员工,这个员工不好,开除掉,你看现在这个社会,有很多员工被开除之后找不到工作。回来怎么办?回来报复,杀老板、杀他的同僚,把公司毁掉,这是现世。纵然他没有,他有这个怨恨,来世会遇到,这桩事情生生世世没完没了!所以佛在经教上时时刻刻教我们,与一切众生结善缘,不要结恶缘。佛菩萨苦口婆心,你结的恶缘,你将来自己受报,而且生生世世没完没了。所以聪明人,聪明真的要接受佛的教诲,愈是不好的人,愈要把这个结化解,我对他要厚道,我对他要真诚。所以这里面,今天的人最困难的是没有自信心,没有自信他就不相信别人。所以佛讲到信,把自信摆在第一。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面,讲到净宗的三资粮,就是三个基本条件,第一个是信,他把信讲了六条,第一个信自己。第二个信佛,就是信他,他就是信释迦牟尼佛、信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,四十八愿接引众生。释迦牟尼佛把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,这个事情是真的,也不是假的。你没有自信,你怎么会信他?
所以今天念佛人,真的念佛的人很多,生净土的人不多,什么原因?对於极乐世界是半信半疑。为什么半信半疑?他自己不相信自己,所以他不相信别人,这是很正常的现象。真正有成就的人,这一生决定能往生的人,他有自信心,他信别人,别人骗他他也相信,害他他也相信,决定没有怀疑。这种人现在难,这一万人当中一个都找不到,但是这种人有成就。信自、信他,他对我不好是有缘故的,我不能怪他,我怪我自己,不是我这一生跟他处得不好,就是我过去生。真正在佛法学通了,照理说《华严经》我们学到现在,总有少分契入!这个契入是什么?知道宇宙是一体,如果肯定宇宙是一体,怀疑就没有了。对他怀不怀疑?不怀疑了。能不能感化?肯定能感化。感化不过来,不要说「他的业障太重」,不可以这样说法,我自己功夫不够;换句话说,我自己的信心不够、愿心不够,我做得不好。他是菩萨,他在我面前示现加强我的信心,来考验我。我现在通过这个考试,自己知道不及格,我要更发愤、更努力,学舜王这才是对的,这才叫菩提。菩提的反面就是迷惑,那我们要转迷为悟,这就对了。
释迦牟尼佛觉悟了,觉悟之后,释迦牟尼佛对什么人怀疑?一个都没有,妖魔鬼怪都不怀疑,都知道什么?他本来是佛。中国老祖宗明白、觉悟了,知道一切众生,这讲一切人,不是讲一切众生,人性本善,肯定人性本善。不善呢?不善是习性,不是本性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孔子是讲本善、人性本善,「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」,这孔子说的。孔子所说的,我们想想,应该是老祖宗说的,为什么?夫子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他老人家是集过去二千五百年圣贤的大成,所以我们称之为「大成至圣先师」,集大成!孔子的话,我们可以说是五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诲。古时候没有文字,靠传说传下来的,到孔子的时候才正式把它记录下来,永远传之於后世,肯定人性本善,不善是习性。我们要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回头是岸。那首先要帮助自己,这是佛在大乘教里面说得很多,菩萨要想度众生,自己没有成就,要想度众生,没有这个道理,无有是处,「自己未度而能度人,无有是处」。所以怎么样?先度自己,先成就自己的信心,才能帮助别人建立信心;先成就自己的愿心,才能鼓励别人发愿。没有一桩事情不是从自己做起的,所以佛法叫内学,佛经称为内典,它向内,它不向外。许多的人,学佛的人很多,为什么不能成就?他学外,他不知道向内走,他完全在外面。在外面,我们现在说个名词,叫佛学,学佛是向内,佛学那就向外,你把释迦牟尼佛也看外了。真会学的人,释迦牟尼佛是自己,不是别人!
这个经教里面古德说,究竟涅盘、常寂光土、清净法身、毗卢遮那佛、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,皆是空劫以前自己本来面目。你看中峰禅师在《三时系念》里面,讲得清楚、讲得明白!大家念就这么念过去了,他讲「阿弥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弥陀佛」,阿弥陀佛从哪里来的?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,不是外头有的,这叫内学。「此方即净土,净土即此方」,只有迷悟之不同,除迷悟之外没有两样。所以真正觉悟的人,宇宙是一体,众生跟我是一个身,我这个身是报身,是自己的报身,正报;其他的人,其他的人是我分身,是自己的分身,诸佛如来也是自己的分身。分身里头为什么有善有恶?因为我们阿赖耶识里的烦恼有善有恶,我们的善心所变现出来的是善人,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善心所变的;不善的呢?不善是我们烦恼心所变的。所以要息自己内心的烦恼,外面人全是善的,你感化了,道理在此地。这个道理深,这个道理是真的、是真理,决定不是假的。
所以我们看到佛的菩提身,要从这个地方去觉悟,那我们就真正得利益,释迦牟尼佛得到了,我们也得到了。我们每天要做的功课,最重要的就是转烦恼,转烦恼魔就是智慧,它就不是魔,佛了,我们后面讲智佛、智身佛。转五阴是性德,转死魔为般涅盘、大般涅盘,转天魔为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能。转五阴魔是相好,我们用佛的话,智慧德相,转烦恼是智慧,转五阴是相好,转死魔、转天魔那是德行,自性本具的德能。六祖明心见性说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本不生灭,死魔就没有了,转死魔是大涅盘。这是我们能向这个方向去做的话,那是你真修行,你真的在学佛。如果还是随顺自己烦恼、随顺自己的习气,在佛门里面顶多就是跟梁武帝一样,修福,不是修慧。你来生得的果报是人天福报,出不了六道轮回,往生呢?往生也不可靠,也靠不住。
古人有一首诗,这是说什么?就是说我们这样业障重的凡夫,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里?凡圣同居土,这很可靠,可是也得有条件。这首诗是这么讲的,「横出三界少人知」,因为一般出三界都是要竖出,阿罗汉就竖出,他们证须陀洹,证得须陀洹之后不会堕三恶道,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果,就超越了。所以须陀洹他的修行不断向上提升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他向上提升。然后脱离六道他到声闻,再提升到缘觉、再提升到菩萨、再提升到佛,最后把妄想断掉再超越十法界,生实报庄严土,他是这么去的。净土法门对於我们最有利的,我们不走这个路,这个路太难走了,非常不容易。我们要想生欲界天得修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,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,没有这个德行欲界天没分!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修福的,在佛门里面修福的,能不能到欲界天?不可能。为什么?他五戒十善不具足,他修的福报,福报可以在人道享,享人间的福报,可以在畜生道享,可以在饿鬼道享,他在这个地方享福。他没有办法享天福,享天福你得有天人的德行,上品十善是天人的德行。我们今天能够在人道往生净土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桩事情,所以这叫难信之法,横超了,他不经过这个,我从人道,我不要经过欲界天,我就走了,这是净土法门。
第二句它讲「易修易往勿狐疑」,后头三个字是不能怀疑,一怀疑这条路就产生障碍。所以很容易修,很容易往生,到极乐世界去头一个是不能怀疑。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信心,要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什么?极乐世界是我自己心变现出来,唯心净土,阿弥陀佛也是从自己心里变现出来,所以叫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,不离开自己心性。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连极乐世界也包括在其中,极乐、华藏没有例外的,是自己心变现的。我们在《华严》这一段,尤其讲「妄尽还源观」前面的三段,就讲这个问题,宇宙从哪来的、我从哪来的、宇宙里面的诸佛从哪来的、菩萨从哪来的、十法界从哪来的,统统都讲清楚了。但是我们今天带业往生,「尘垢未除求解脱」,这句里面,尘是什么?烦恼。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断烦恼,这就了不起,往上升的都是要断,我们只要把烦恼伏住,用什么伏住?佛号,这法子太妙了。我们的心里面烦恼一生起,这什么?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,这七情五欲一起来的时候,「阿弥陀佛」,用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就控制住;顺境里面起了贪爱,「阿弥陀佛」,把贪爱的心压住;逆境里面,瞋恨、嫉妒障碍再一起来,「阿弥陀佛」,这法子妙,把它伏住。只要能伏住就行,一念十念决定往生,这是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。怎么伏烦恼?「一心信愿念弥陀」,这里头有一心,一心就是最高的智慧,悟止一心,「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」,只要一心专念就行了。在末法时期这个一万年,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,你要是一生真的抓住,你真的用上了,你在极乐世界已经报名注册。
「临终正念分明去」,临终的正念要靠现前正念,什么叫正念?就是我有「一心信愿念弥陀」,就这一句话,把我所有一切的烦恼习气统统伏住、降伏住。现前是正念,念念都是正念,临终怎么不是正念?「三朝七日预知时」,一般往生的是三天前、七天前预知时至,功夫好一点的人是三个月之前。我们过去在新加坡,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长往生,三个月前知道,他也没说话。老林长是新加坡银行界的巨子,是大富长者,他晚年的时候生病,生病就不能上班,每天躺在床上。找李木源,他说:法师在居士林讲经有录相带,能不能拿来给我看?所以家里装了一个电视,每天看这个录相,一天看八个小时。看就是听经,除了一天八个小时听经之外就念佛,念了两年,两年的时候告诉李木源他想走了,时候到了想走了,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李木源向他恳求:居士林的人事不安定,现在还不能走,希望再多住几年。他就点头同意,所以又住了两年,就又听了两年经,听了四年,他听经并不是很多,他就听一部经,我讲的《无量寿经》。一遍一遍反覆在听,真叫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就一部经反覆听,他真的明白了。所以有一天他在一个纸头上写八月七号,写了十几个,家里人也不敢问他,他写这几个字干什么?八月七号那天他往生。往生的时候把他写的拿来一对照,三个月之前,功夫不错!在一般功夫最差的是三天、七天,往生的人肯定他会说三天之后佛来接引我,七天之后他会讲,很准确,那是决定往生的。
所以我们只要记住,这一首诗里头的一句话,「一心信愿念弥陀」,这是真功夫,我们的生活用这个得力了,你的生活过得平安,工作用这一句,待人接物也用这一句。一定要记住,我们过去常常提醒同学的,经上告诉我们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灾难与我们不相干,一点影响都没有。底下两句话是我续的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无论它从正面、从反面,都是来考验我,都是来看我动不动心。如果我功夫得力,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都是合掌欢喜,永远保持心平气和,不受外境的干扰,那就是我们功夫得力。生到极乐世界,哪有不开悟的道理!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这样的功夫,你要是能做上二、三年,你就往生自在,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。这个世间还有缘分,我们护持正法,我们帮助许多苦难众生,你爱住几年就住几年。就是小乘经上所说「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,无量劫来,了脱生死这个大事,我已经办妥,再不搞轮回。你说这多重要,这叫真学佛!所以菩提身我们应该如何去得,那就得到了。
第二「愿身,如来本愿,周遍法界,誓度一切众生,从知足天降生人间,说法利生,酬宿因愿,名愿身」。我们要发这个愿,为什么?我们学大乘的,你有没有发过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?你念过这个偈子就发过这个愿。不过大多数的是有口无心,是照著忏悔文念,照著经本子念,自己真的没有发过这个愿。为什么?如果真的发过这个愿,他对一切众生一定是非常的周到,就是我们讲的处事待人接物,自己一定是谦虚,一定是尊重别人、敬爱别人、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、帮助别人。为什么?众生无边誓愿度,度就是这个意思,全心全力照顾他、帮助他、成就他。怎么会障碍他?怎么会置之不顾?哪有这个道理?烦恼,我们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,要真的断烦恼;法门无量誓愿学,我们真要学。学,这句话是对法身菩萨讲的,烦恼断尽了,你就能广学多闻;烦恼没有断尽,一门。这一门是什么?这一门帮我们断烦恼,就是学一部经、一部论,周而复始,无数次的重复,为什么?他心是一个心,他的心是定的,定就能伏烦恼。开慧呢?慧就把烦恼转成菩提。所谓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是持戒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说烦恼没有断尽,智慧没有开,不可以学很多,学很多那就变成障碍,你的心不能集中,你得不到定,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。佛没有叫我们学常识,佛叫我们要成就三昧,要得大彻大悟,佛是对我们这么期望的。
所以我们知道,广学多闻,如果在没有得定,广学多闻会造成所知障,会生烦恼,为什么?学多了之后比别人强,贡高我慢的习气就出来。没有学什么,自己还谦虚,为什么?觉得不如别人;学得太多,觉得没有一个人能跟我相比,傲慢就出来,那就错了,那你就是学得不如法,你受害了,你不是受益,你受害了,所以这个不可以不知道。自古以来高僧大德、在家这些大居士,哪个不是一门成就的,民国初年,我们看到在家居士,江味农居士一生他就学一部《金刚经》,学了多久?四十年,专门学《金刚经》。但是修行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他提倡的,他自己提的「教宗般若」,在教我就一门深入《金刚经》,行门呢?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,他成功了。还有一个周止庵居士也是用了四十年,一辈子的时间他就专搞《心经》,你看二百六十个字,他做了一部《心经诠注》。江味农做《金刚经讲义》,都是了不起的著作,四十年学佛的心得都在里头,这两本书是权威注解。我过去讲《金刚经》,就是依江味农居士的《金刚经讲义》讲的,我记得我讲了两百多个小时,《金刚经》的研习报告。他得金刚三昧,周止庵居士得般若三昧,所以他有方法,古人教的方法有道理!
我们现在千万不要以为,这一门东西学久了就厌了、烦了,那就错了,那是什么?你功夫不得力,你再加深法喜就充满。为什么?遍遍不一样,遍遍有悟处,怎么会厌烦!愈学愈有味,智慧一开触类旁通,没有学过的经教一接触、一听就全通。这就是证明佛教导我们的,一经通一切经通,一门通一切法门通。八万四千法门,我只要学一门,我就是念佛这一门,一心信愿念弥陀,我就这一门,这一门通了门门都通了,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没有一样不通。佛法通了,世间法也通了,为什么?世出世间法都是从自性流出来,你见了性,还有什么不通!全通了。佛法有秘诀,而且很容易,为什么人不能成就?他不信,他不相信。我跟人讲很困难,人家说「法师,你讲了那么多经,你叫我学一样,你是什么意思,是不是嫉妒?」他怀疑,他说我嫉妒他,我不让他多学,明明四弘誓愿讲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没错,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在第三个阶段,是烦恼断尽了可以,烦恼没有断尽不可以。所以学法门主要的目的是断烦恼,烦恼断尽智慧就开了,转烦恼为菩提了!那时候就广学多闻。
就像古大德一样,龙树菩萨证到初地,转烦恼为菩提了。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,他用多少时间把它学完?三个月,三个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东西全学完了。烦恼断了,习气没断,依旧有贡高我慢的姿态,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够跟我相比,你看多不容易。《金刚经》上,佛说得很好!大菩萨要常常照顾小菩萨,护念,常常护念小菩萨。所以大龙菩萨看到龙树有这么个态度,就把他接引到龙宫,参观龙宫里面收藏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在定中所讲的。他一看到这个分量,傲慢的习气立刻就没有,为什么?看到太大了,自己所学的这一点太少了,这部经的分量多少?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龙树菩萨的贡高我慢消得干干净净。他说这个大部,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够接受,包括他自己,分量太大。再看中部,中部就是等於说是精选的还是太大;最后看看目录提要,小本,像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》,四十品十万偈,就是四十万句,这个行。所以他在大龙菩萨那个地方,就把这一部分(他的记忆力很好)把它背下来,回到人间他口诵,重新把它背出来,别人把它记下来,就是现在传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小本《华严》。传到中国来还不全,虽不全,《华严经》的义趣在这个经里面已经很明显的显示出来。梵文的原本失传,现在留在世间的《华严经》就是中文本,无比的珍贵!所以佛说话,我们要能正确的理解,不能错会意思,依教奉行我们才能得受用,总得要明了,要依教奉行。
所以,我们要像佛一样要发大愿,大愿是什么?普度众生。如来本愿,你看它不说佛,说如来,佛是从相上讲的,如来从性上讲的,讲如来我们自己有分。释迦佛的本愿、阿弥陀佛的本愿,跟我们自己自性里的本愿是一不是二。我们的本愿是什么?周遍法界誓度一切众生,这是我们自己的本愿。你看,从兜率天下降,兜率的意思是知足,知足才能断烦恼,知足才能帮助一切众生。你自己不知足,你在这个世间还有欲望、还有希求,你还是凡夫。所以补处菩萨一定要住兜率,什么意思?这是表法的,知足,知足是没有希求的,到人间来一无所求。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学,如果我们真正学到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你就在兜率天,是这个意思。中峰大师说「此方即是净土,净土即是此方」,我们能不能说此处即是兜率,兜率即是此处?可以。只要我真正做到知足,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,我住的地方就是兜率内院。我们从这个地方,你才真正学到佛的东西。说法完全是利益众生,不是为自己。为什么要说法?过去生生世世曾经发过这个愿,发过四弘誓愿,我们既然发的愿要兑现。这次到这个世间来是兑现的,你看乘愿再来的,这就是愿力大过业力,那你就是再来人。业力不能大过愿力,你是凡夫,你这一生受你的业力支配;如果愿力超过业力,业力不起作用,你这一生是愿力主宰著你自己一生,这个得自在。凡夫到这个世间来,为什么来的?佛说得很好,来酬业的。你过去造的善业,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;造的恶业,那你到这里来是受罪,众生酬业。菩萨酬愿,菩萨发了愿,众生无边誓愿度,所以他有这个能力,他一定要帮助众生。否则的话,就变成说话不算话,那就打妄语,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的。所以这个我们学了,应该怎么学法、怎么落实?佛从兜率天降生到人间,我们今天在自己住的房子真正知足,你自己住的这个家就是兜率内院,你就是知足天王。
第三「化身」,我们看简单解释,「如来随类化现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普应群机,若月临众水,名化身」。这是我们要学,我们学佛。在这个世间随类,我们讲人的种类,人有善人、有恶人、有智慧的人、有愚痴的人、有修福的人、有造业的人,这是品类不齐,我们要随类化身。在什么场合当中,我们应该示现什么样的一个态度,应该说些什么法来帮助他、来利益他,这叫佛氏门中不舍一人。初学的要用初学的方法帮助他,老修的那就老修的方法,不一样。真正发心,他这一生当中,感到娑婆世界现在这个世间太苦,真的是尝到苦的味道,想到极乐世界去,希望能脱离这个世界;那你就教他一心信愿念弥陀,真的帮助他去了。对这个世间他还有留恋,那你就教他在这个世间做一个学佛的好榜样。学佛他学大乘还是小乘,是学宗门还是学教下,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要赞叹,不分彼此。但是修学能成就决定是一门深入,你要相信这个法门,要相信经典,要相信老师,这个很重要;不相信老师,常常换法门,常常换老师,这个很难成就。常常换老师,这个人一生找不到好老师,为什么?好老师不教他,知道什么?他哪一天兴趣又改变了,所以老师不会教他。古人都是这样的,你在一个地方没有住满过三年,你就离开,一般道场都不会让你长住。你这人心不定,短时间来作客可以,不会留你长住;你在某个地方住上三年以上,想到这个地方挂单,他会考虑,答应你在这里长住。所以说,你有没有恒心?有没有长远心?没有长远心,世间法都不能成就,你怎么能成就佛法?
所以佛的化身范围大了,十法界里化身。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我们在人间化身,那就是观机,应机说法。做这个社会男女老少、各种不同的行业,都要做个好样子给他们看。所以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尽量要学习诸佛菩萨那种心态,对众生不舍一人。经上有比喻,佛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独生子一样,那么样的爱护,他怎么会舍弃!再不好,要帮助他回头,这是教育,不能舍弃他;舍弃他,那是你自己德行不够,你没有办法教他。所以教人先教自己,成就自己以后再教别人,没有不收效果的,我们看到舜王的例子,就知道人是教得好的。所以我们不可以用不好的样子给别人看,这个教化的效果就不会成就。比喻也比喻得好,若月临众水,天上的月亮,月亮只有一个,古人所说的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月它不分你是大江、你是小河,甚至於你放一个茶杯,茶杯里头装著水那里头也有月亮,它不分大小。没有分别心才能普应,有分别、有执著就不能普应,这是要学佛菩萨的化身。
第四「力持身」,力,用我们现在讲,能力。「如来神力任持全身、碎身,永久不坏,作众生福田,名力持身」。全身就是佛的报身,实报庄严土里头报身。碎身就是应化身,就是众生有感他就能现,普遍在十法界现无量无边身,这叫碎身,这是它的本意,十身的本意。如果说是,我们说释迦牟尼佛,说他这一个人,他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,他自己本身这是任持全身,佛有智慧、有道德、有神通,教化众生四十九年。灭度之后,留下来的舍利那是碎身,碎身是佛的舍利,分在各处给人瞻仰。看到舍利就想到佛,想到佛当年在世,佛的智慧、佛的德行,对佛的恭敬、效法油然而生,起这种作用,这就是作众生的福田。我们的学习,任持全身,我们的身具足佛陀的智慧,菩提身,具足佛陀的弘愿、大愿,这就是我们任持全身,我们依教奉行。
净宗学会刚刚成立,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,好记不多,希望我们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生活也好、工作也好、待人接物,都要依这个为标准。第一个科目是三福,净业三福三条,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要做到;第二条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;第三条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是第一科,第一个科目。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,从自己的家庭到对社会一切大众,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,「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」,他不修,我要修。「身同住、口无诤、意同悦、利同均」,我们要真做到,自己有福大家享。第三个科目是三学,就是戒定慧,一定是依戒得定、依定开慧。第四个科目是六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最后一个科目,第五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「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共养、忏除业障」,到「普皆回向」。五个科目不多,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能守住这五个科目,念佛求生净土,功夫好的,这一生当中他就成就实报庄严土的往生,真行,这不是假的。次一等的生方便有余土,再次一等的生凡圣同居土,决定得生。如果这五个科目都做到的时候,我们相信肯定生实报土,实报土里头也有九品。
第五「相好庄严身,如来报身,具足微尘数相好庄严实报之身,名相好庄严身」。这很重要,在我们凡夫,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的,当年在世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人家只要一看到佛,看不厌,看了生欢喜,很羡慕。阿难尊者就是看到佛的相好,发心出家的。所以相好是接引众生、度众生第一种方便。我们相貌没这么好怎么办?你记住相随心转,所以只要心善相貌就善,心慈相貌就慈,心清净相貌就清秀。不但是相随心转,我们体质随心转,所以,我们常常讲,这都是事实真相,学佛人的功夫不必说,都在相貌上,这个做不了假,装不出来的。真的转了,相貌转了、身体转了、命运转了。为什么?没有学佛之前,功夫不得力为业报身,现在学佛功夫得力了,发菩提心、发四弘誓愿,又能认真修行,真的学佛,你的愿行大过业力,就是乘愿再来。乘愿再来不必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倒驾慈航回来,不需要,现在就把业力转变成愿力,你就是再来人,你就已经不是凡夫。高等的那些大菩萨,我们做不到,但是小菩萨可以。《华严经》里面讲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,我们十信菩萨是可以做得到的,十住以上,真的,那是做不到。但是十信是可以做到的,一级一级往上提升,那相当可观,所以相好庄严重要。出家它的表法是要远离五欲六尘,在家不离五欲六尘,所以在家菩萨服装很华丽,戴著有璎珞,我们讲首饰。你看,观音菩萨不是戴满身?这是可以的,这个要知道。我们西方三圣,你看看只有佛现出家相,观音、势至都是在家相;华严三圣里面,毗卢遮那是出家相,文殊、普贤都是在家相。你看看佛的表法,你就明白了,这是相好庄严身,能够摄受众生。
下面第六,「威势身,如来处於众会道场,威德广大,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伏」。这个威势就是讲德行、仪表,大众对於他很喜欢,但是也很怕他,很想见他,想见见他,这就是说明威势。在大庭广众当中他不会畏惧,特别是上台表演的时候。你看看有很多人口才很好,一上讲台就说不出话,那就是什么?威势不够。在大庭广众当中仪表、举止大方自然,得到广大群众的敬仰、广大群众的爱戴,那是什么感召?是德行,这个最重要;学问是其次,最重要是德行。德行成就在大愿大行,念念没有自己,念念只有众生,活在这个世间为谁活的?为众生活的,不是为自己活的,那是菩萨。我们今天呢?我们今天为众生也为自己,为什么?我们还没有到菩萨的地位,但是我们知道,为众生才真正能提升自己,这是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爱人才真正爱自己,不爱自己的人不懂得爱人,不爱别人的人,这个人决定不自爱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一切都是从自己做起,不从外面,我们这一生要想成就,无论是世法、是佛法,都是从自己开始,都是从自己做起,然后才能成就大圆满。如果我们把一切希望别人来做,是永远做不成功的,佛法如是,世法亦如是,没有例外的。所以自己不经辛劳,不经历这些苦难,你怎么会有成就?我们说是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,要给别人做最好的榜样,那你要常常想到,想到什么?想到众生心,要满众生的心愿,一切众生就满你的心愿。我们不能满足众生,众生他怎么会有回报来满足你,哪有这种道理?
世出世法没有例外,世间国家领导人,他居於在国家最高的地位,他想什么?想人民、人民的福祉,他才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;如果只想到个人的话,他就失掉民心。佛不是国家领导人,但佛是教化众生,教化众生,众生对你不喜欢、不听你的,没人跟你学了,佛家讲法缘,你的法缘就不兴盛。所以,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他们的一个心愿,没有自己,能满足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愿望,所以法缘殊胜是这么来的。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,帮助别人的人,人家都来帮助你,就这么个道理。要从自己做起,从自己真心做起,你会做得很快乐。你不要怕累,做,做累了,你就真累了。如果你要晓得,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你为众生,你得佛力加持,得众生大众的威德加持,你就获得金刚不坏身。你愈做愈欢喜,欢喜是一切众生最好的一个养分;翻过来最差的,最差的就是烦恼、忧虑、怀疑、没有信心,这个人身体一定不好;身体纵然很好,他也不是真正健康。真正健康的人没有疑虑、没有烦恼、没有牵挂,心永远是安静的,所以常生欢喜心,他就能够永远保持不衰。所以要记住,佛在经上讲的一句话,讲得非常之好,就是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就这句话。
为什么人到退休之后很容易衰老?这个路我们自己亲身走过来的。我在年轻的时候有很多好的同学、朋友、长官、同事,工作的时候精神十足,到退休的时候垂头丧气,退休下来之后不知道干什么。两年没有见面,一见面好像衰老十几二十年,怎么变成这个样子?这才晓得,想起来经上所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他工作的时候他每天很正常,过得很正常。没有工作的时候感觉不正常,觉得什么?老了,天天想老,他怎么会不老?两年就像十几年一样。老了怎么样?老了想病,就怕这个病、怕那个病,他就想病,病就来了。病了之后他就想怕死,愈怕死死得愈快,就这么来的。所以我们自己现在也老了,可是我的老化比他们迟,哪个人跟我在一起都没有法子跟我相比,他们很多年龄比我小个三、五岁的,都不能比。这个原因是什么?我从来没有想过老,从来没有想过衰退,没想过。我的工作正常,这个工作干了五十年,现在还继续不断的干。每天读经差不多四个小时,每天讲经也可以能讲四个小时,现在是两个小时。实际上呢?实际上还是四个小时,为什么?跟任何人谈话都是讲经,就是不在讲台上。
所以我懂得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从来没停止过,他对一个人也是讲,对两个人也是讲,对大众也是讲,只要开口都是讲经,他没有废话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无论遇到什么人,都是劝人断恶修善,都是劝人吃斋、念佛,化解自己的灾难,也化解众生的灾难,然后你就晓得,讲经说法没停过。心里没有怀疑,对任何人不怀疑,他怀疑我,我不怀疑他,我这一点得力了。他有顾虑,我没有顾虑,我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这是自己学佛得的一点受用。我过去讲过多少次,一个人学佛,你几岁开始学佛的,可以永远保持这个年龄。你只要真的依教奉行,一点都不假,不衰!不老、不衰、不病、不死,我从前常常讲,真的不死,往生是活著去的,不是死了去的。走的时候,这个身体不要了,丢掉了,告诉大家我到极乐世界去,阿弥陀佛来接引我,欢喜、快乐。所以威势身是自己修得的,是自己智慧、德行的流露。
下面第七个,「意生身,如来随众生意,处处受生,度诸有情,众生有感,如来随应,名意生身」。这个意不是自己的意思,如果自己有意思,他是凡夫,意思是什么?意思是分别执著,佛没有,随众生的意,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上的两句,你看这个多自在。我们什么时候能学会?当然要学到这个层次,必须自己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不必很高,只要稍稍有一点戒定慧,戒定慧得受用了就可以。那我们就应该学佛,我活在这世间是为苦难众生来的,不是为自己。处处想到苦难众生,天天想到苦难众生,尤其众生造这么重的业,怎么帮助他?那只有讲经说法、教学。所以我们要记住,老祖宗教导我们的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么乱?正常的秩序完全不在,什么原因?疏忽了教学。维系社会安全、维系社会安定,靠什么?靠伦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,只要把三样东西做好,天下太平、社会安定。向上提升,那是科学与哲学,今天《华严经》里面讲什么?《华严经》就讲这五样东西,真的是圆满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究竟的哲学、科学,达到登峰造极,这么好的教科书,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,这叫稀有难逢。武则天给《华严经》写的开经偈,开经偈是为《华严经》写的。《华严经》翻译成功的时候,她做皇帝,送到她面前,她看了一看,在封面上题了四句偈,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你看这么多年来,出家、在家再没有一个人能做一首偈子超过她,所以还是用她的,讲绝了!我们一心学习《华严》,差不多也将近四千个小时,对开经偈的味道体会到了。以前天天念,体会不到意思,等於说天天看,没吃到、没尝到味道。这个将近四千小时,我们尝到味道了,这四句真是写到我们心里上的话,我们说不出来,她代我们说出来。
所以这是知道这个意思,要随顺如来教诲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,要随顺众生,不要随顺自己。但是随顺众生有原则,随顺众生就是四摄法里头最后一条,同事。四摄法里面,我们一般人能做到的布施,四摄法里的布施就是请客、送礼,跟人结缘;爱语,就是真正的关怀他;利行,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好处,决定没有伤害;第四个是同事,这个意生身是同事,这是最难做到的。为什么?你这个朋友喜欢跳舞,天天到跳舞场去,你也每天去陪他,行不行?菩萨行,不是菩萨不行。菩萨什么?有定有慧,你到跳舞场一定比他跳得好,他欢喜你。你为什么跳得好?我念阿弥陀佛跳好的。他就念阿弥陀佛,他从这里他能把他拉回来,他有这个本事。如果你没有定慧,你就被他度跑掉,那就错了,那你就完全失败,所以这一条是非常不容易。他喜欢打牌,你也天天打牌,你打牌天天赢钱,都比他打得好,他也向你请教,你这个本事从哪里来的?从佛法来的。这就是「先以利欲勾,后令入佛智」,这是具足戒定慧,行,没有戒定慧的功夫,不能做。所以我讲四摄法讲这一条「同事」,我不说跟大众同事,不敢讲,怕人误会,我说我们要跟佛同事、跟菩萨同事、跟阿罗汉同事,这不出问题。所以它这个同事,它的本意是跟一切有情众生同事,这是要真正的定功、要真实智慧,你能够转境界,你能够把他带回来,能帮助他回头是岸。
后面一条,「福德身,如来福德具足,犹如大海,无不涵容,普施法界一切众生,名福德身」。福德是真的,为什么?天天修福。这个德就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,你得福,你天天修福,哪有不得福的!所以你要真正相信,你看佛教给我们,我是刚刚学佛,章嘉大师就教给我,教我修布施。三种布施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随自己力量去修。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生活是非常困难,前世没有修财布施,所以财库是空空的,人家算命我财库里没有东西,空的。你说做官的,做官有官印,命里没有官印,没有官印就是你永远做不到主官,再小的主官你都做不到,像村长你都做不到,村长也要有官印,有小印,你只能做个办事员,只能做他的下手。所以命里头,你看这个命就是贫贱,没有财富是贫,没有地位是贱,这个命是贫贱。可能过去生中是出家人,是讲经的法师,所以有点智慧,有法布施,没有财布施,也没有无畏布施,所以老师要我把这两个补起来。我说:我没有钱,怎么修法?他说:你一毛钱有没有?那可以,一毛有;一块钱行不行?还行,多了就不行。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,这么布施法。以后到寺庙里常常去借经书看,发现寺庙里有印经,人家拿个本子来,印经出一点功德,随便、随喜,一块、一毛也行,那我就随喜。放生,放生也是有人来收钱的,所以我就从这里做起。真的,愈施愈多、愈多愈施、愈施愈多。
所以佛教我们不可以积财,有,统统布施掉,不要怕没有,你布施掉之后它马上就来了。这个事情我干了五十多年,很有效果,所以我现在对这个是一点都不怀疑,施财得财富。施法,法我们做得很多,这是受印光大师的影响,印祖一生做法布施,他的所有一切供养,他搞了一个印经处,叫做弘化社,在苏州报国寺里面设一个小的印刷厂,所以他们搞印经流通。他的书也卖钱、也赠送,有能力的话你就买,卖的钱再印,再做印书的费用;实在没有钱,赠送。它有成本流通、有半价流通、有完全免费流通,它有三个办法,是在那个世代。印得好,一生就这桩事情。遇到有灾难,像水灾、旱灾灾难的时候,他从印经钱里面拨出一笔做救济,所以说印经是专款,专款可以拨出来救灾。他老人家一生就干这桩事情,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,很好的典范。我出家之后就学他老人家,十方供养的钱我都没有用,因为生活费用、吃饭庙里供养,衣服也有信徒他送衣服给我,所以就没有用钱地方,统统拿去印经,做这个法布施。以后我们有这个缘分,你看在台湾搞了一个「佛陀教育基金会」,这是什么?专门印经的,就跟印祖弘化社的性质完全相同。只要是佛经不分宗派,也不分大小乘,也不分显密,只要是学佛同学们,不管你是哪个宗派的,你喜欢的,你找我,我都会替你印。所以我们印过巴利文的藏经,这是南传他们把底本送给我们,我们印出来送给他。我们也印过西藏藏文的经典。
所以只要是正法,我们就流通,不是佛教正法的东西,善书我们也印,它不是佛法也不是劝善的,这个我们是拒绝。这个做了这么多年,也是做得很好、做得很如法,我们不求人。所以从前韩馆长跟简丰文,都能遵守我这一个约定,就是我们不化缘,不募捐、不化缘,都是别人送钱来。送钱来的时候,钱多我们多做,钱少少做,没有钱不做,这是最好的。所以韩馆长守这个原则,简丰文也守这个原则,这个事业做得很成功,信誉做得很好,这是修福,修福就是要布施。特别是我们不是有福的命,要是有富贵的命也应该要修,没有富贵的命就更要修。贫贱的命应当要接受佛陀的教诲,认真努力来学习,修福、修慧。我是章嘉大师教导我。实在讲这么多年来,我没有求过福报,也没有求过寿命,都没有求。可是长时间跟我接触的同修都知道,你们只要细心的观察,财年年在增长,智慧也是年年在增长,你们听我讲经一年跟一年不一样,健康长寿也是年年在增长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相好身,相好庄严身,你从这上你就能够生信心,所以真正会看的,他对佛法他生起信心。
下面这是法身跟智身,我们在前面讲过,我们把文念一念。「法身,如来法性真常」,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,学佛为什么?就是要求证法身,「湛然清净,周遍法界。经云,佛以法为身,清净如虚空,名法身」。后头这两句偈非常重要,佛以法为身,法是什么?整个宇宙。所以佛他不是以这个肉身为身,凡夫都执著肉身是身,佛不是的,佛指什么?整个宇宙是我的身。所以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,他那个能量是遍法界虚空界,这是一般人不能比的。一般人有没有?有,各个都有,哪个人没有法身!因为你执著自己的身体是自己,把外面丢掉了。就是大经里面所讲,像大海一样,大海起个小水泡,你只承认那个水泡是自己,不知道大海是自己。佛与法身菩萨他们了解,他水泡破了,整个大海是自己。所以我们常常要有这个念头,要有这种意念,要以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,常作如是观,你就接近法身了。
「智身」,最后一个是智身,「如来妙智圆明」,这个妙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来的,障碍去掉它就现前,「决了诸法」,决是决定,了是明了,「通达无碍」,这是智身。这十条是我们在佛经里面、古大德注疏里面,常常看到的都是这种十身,而「还源观」里面所讲的十身,是讲毗卢遮那的示现,就是他的应化起用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