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三十五集) 2008/7/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46-003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最后一个单元「起六观」,第六起六观。前面有一段文,说明为什么要修止观,这段开示说得非常好,贤首国师用问答的方式为我们说明。我们看这个文:
【自下依止起观。】
就是这篇文从这以下是依止起观。
【问。准上义理。依之修行。足为圆满。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。】
这问得很好。『止』是放下,『观』是看破。前面讲五止,给我们说明放下,我们依照祖师开示来修行,『足为圆满』,确实可以达到圆满的境界。五止,总而言之,不外乎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。在大经上常常读到,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,就证阿罗汉果,就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小果,生方便有余土,就是四圣法界;如果能够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,你就成为菩萨;再能够把起心动念也放下,你就成佛,就超越十法界,这是圆满,大圆满。超越六道是小圆满,超越十法界是大圆满。为什么还要学止观两门?贤首国师举经论来答覆:
【答。起信云。】
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马鸣菩萨说的。
【若修止者。对治凡夫住著世间。能舍二乘怯弱之见。】
这是说明菩萨为什么要修止。在大乘教里面,大乘教里修止,它的目的是『对治凡夫住著世间』。凡夫住在这个世间,执著,著了相,以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,念念不舍,这个事情麻烦大!严重的执著,这个执著就造成六道轮回,生生世世永远离不开六道。六道里面真的是苦不堪言,所以佛教我们修止。同时,在大乘里面修止观,也能够舍二乘人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我们一般都把他算作小乘,小乘还是分别执著重,菩提心发不起来,也就是说心量不能够恢复,见地比不上大乘人,修止观也能达到这个目的。再说:
【若修观者。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。远离凡夫不修善根。】
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留意。修观,观是看破,对治小乘人狭劣的心量,生不起菩提心。诸位要晓得,小乘人也有慈悲心,不是没有,但是他不像菩萨主动的去帮助众生。小乘人,众生有苦难你找到他,他会帮助你,你不找他,他不来找你。很有一点像中国的读书人,很守师道,师道很尊贵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。老师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,你要向他求学,他会教你,他不会到你家里来教你。你不肯学,到你家里来教,这是小乘没有的,在中国师道也没有。所以中国师道那个精神很像小乘。菩萨不一样,你们在《无量寿经》常读到,「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」,众生不请他,他自己来了;甚至於众生还排斥佛教,不相信你,他也来了,这真是慈悲到极处,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你。善巧方便里面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,他做出样子来给你看,慢慢叫你看久了,你受了感动,你回头了,你才能皈信三宝,这是菩萨。所以菩萨令人尊敬,小乘人当然也令人尊敬。小乘人是什么?『远离凡夫不修善根』。凡夫不好度,甚至你帮助他,他还毁谤你,他还讽刺你、还羞辱你。所以阿罗汉算了,不接触这个了,不接触凡夫,尤其是造作罪孽的凡夫。你不接触他们,你就不能修善根。所以大乘教,他的修行是不离红尘,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,在红尘里面修戒定慧,在红尘里面修清净不染,这是高明。小乘人是远离红尘,不跟凡夫接触,当然比较容易得清净心。但是那个清净心跟大乘菩萨不能比,为什么?他要一接触凡夫可能堕落,那就是没有经过考验,菩萨是经过考验的,这里头不一样。因为这么一个道理:
【以此义故。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舍离。】
这就是止帮助你观,观帮助你止,看破放下互为助缘,看破帮助你放下,放下帮助你看破。实在讲,这个方法巧妙极了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就是这个方法相辅相成。好像我们上楼梯一样,离开下面一个台阶,你才能再上一个台阶,上台阶之后,又要把它放下,你才上更高的台阶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为什么人放不下?没看破!到这个境界之后,他觉得可以了,这很好了。譬如阿罗汉,超越六道轮回,他很满足了,这不错了,於是他又住著这个世间。四圣法界,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,他觉得很不错,确实比六道好,比六道里面的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都殊胜,那里面也有诸佛如来应化去教导他们,对这个世间不肯舍弃,所以菩萨来教,帮助他们再向上提升。要提升到什么境界?我们讲学习永无止境,这个话是真的,永无止境是真的。实际上说,是有止境,无始无明习气断尽就圆满,就证得圆满,那是无上正等正觉,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,还在等觉之上,称为妙觉。妙觉位依旧是学习,依旧还在学习,他不是为自己学习,做给众生看的,所以修行永远没有止息。在妙觉位,十法界众生(十法界的众生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,都包括在内)有感,佛有应。应什么样的身?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随心应量,还是把修行表演出来给他看,让他觉悟,让他提升。
那我们要知道,遍法界虚空界众生(就是十法界的众生)无量无边,诸佛菩萨能度得尽吗?我们学佛同学常常有这个疑问,什么时候能把众生度尽?四弘誓愿里说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度不尽的。是不是众生度了成佛,他又迷了?如果众生成佛之后还要迷,我们又何必去成佛?这些问题现在人有,古时候也有,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有,这在佛法叫大问,这是大问题。楞严会上,富楼那尊者就提过这样的问题。释迦牟尼佛说,譬如金矿,他举个比喻,金在矿石里头,开采出来了,要提炼、冶炼。冶炼就好像是修行,渣滓统统淘汰尽,纯金提炼出来,这个纯金提炼出来再也不会变成金矿。我们听了做何感想?是真的吗?地球再来几个成住坏空,这金不是又变成矿了吗?可以说金永远不灭,这个我们相信,但是它又会掺杂著一些东西进去,就又变成矿了。要是实在给诸位说,这个问题是多余的,为什么?染净不二,凡圣不二,这讲真的,可是这很难懂。我们为什么会变成凡夫?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?讲真话,佛给我们讲真话,一念不觉。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讲,「显一体」,这是真的,纯真无妄,「起二用」,妄就现前,二用就是依报正报。怎么起来的?现在我们清楚了,起心动念,起心,依报出现,虚空法界出现;动念,动念我出现了。要知道起心动念是同时的,没有先后。如果要说有先后,第一念起心,第二念动念,第一念跟第二念时间差多少?那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你说有没有先后?没有先后。一念觉了,觉止一心,起心动念没有了,这就觉了,恢复到真实。在净土里面讲,恢复到常寂光土,恢复到大光明藏。大光明藏几时又一个起心动念,可不可能?可能,很可能。什么理由?没有理由。所以你真正能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,你心就定了,华严境界真的现前了。在哪里?就在此时此刻此处,为什么?空间没有,时间也没有,无量无边的世界就在眼前,这给你讲真的。
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?就是世尊在经上所说的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,毛病发生在这里,这不能不知道。千言万语教我们放下,教我们要看破,看破帮助放下,放下帮助看破。自己没有契入境界,这个方法帮助我们契入;契入之后,这个方法永远没有停止,帮助别人,自行化他是一个办法,不是两个办法。对我们现在来讲,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帮助自己向上提升,契入一真法界。证到究竟圆满,那就是纯粹利他,一切修为不为自己,那是如来究竟果位里面的境界。等觉菩萨还是自行化他,二利。所以止观两门共相成助,止帮助观,观帮助止,不相舍离。
【若不修止观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。】
『菩提之路』就是成佛之道。你不用这个办法不行,一定要用这个方法,有止有观。观是什么?观是明了,回向偈上念的「愿得智慧真明了」就是观,没有智慧怎么观?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从止里头来,止是定,定生慧,慧帮助你入更深层次的定,一直到自性本定,这就圆满了。自性本定,就像惠能大师所证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,给我们说明自性从来没有动过,也就是说自性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这是真的。由此可知,起心动念真性里头没有,真性里要是有起心动念,那就不叫自性,那就不叫纯真无妄。所以真跟妄我们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真里头确实没有妄,但是妄里头有真。这个讲法又搞不懂了,又迷惑了,真里头没有妄,妄里头怎么会有真?我们举一个例子,人在光,或是灯光,或是阳光之下有个影子,我们身是真,影子是妄,影子一定要有人身,它才能出现影,但是人身不必要影子,不是没有影子就没有人身,你去想想这个现象。比喻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,只能比个彷佛,聪明人在彷佛比喻当中他能够契入真实。
从这个地方你要是细细去契入,那个一念不觉真有!佛告诉我们,不能说真有,不能说没有。你要说真有,自性确实没有动过念头;你要说没有?眼前十法界,十法界是个幻相,梦幻泡影,它是现前,你不能说它没有。佛也不否认,佛说这妙!妙用。你看前面教给我们,随缘妙用,这性德,自性法尔如是。好像是自然现象,像春夏秋冬一样,春天万物生了,夏天长了,秋天成熟了,这是个自然现象。法性里面有这些变化,也是一种自然现象,你不去想它,没事,为什么?妄不碍真,真也不碍妄。清凉大师在《华严》里面给我们提出,理无碍,事也无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四无碍的法界,这是法界真相。障碍从哪里来的?障碍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产生的,只要离妄想分别执著,本来没有障碍。古人也有一句话说,说得也很好,本来没事!这些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,而且妄想分别执著了不可得。再问你,妄想在哪里?你去找去,什么是分别心?你把分别心找出来我看看,你把执著找出来我看看,找不到。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,在少林寺面壁,慧可大师,这是禅宗二祖,出家了,也是对於一切诸法怀疑忧虑,有疑有虑,心就不安。找到达摩祖师,那个不容易,这个故事我就不必多说。向达摩祖师请教,我心不安,求大师替我安心。达摩祖师就叫他,你把心拿来,拿来我替你安心。你们看到现在很多塑达摩的像,手伸在那儿,你把心拿来,我替你安心。慧可在这句话里头回光返照,就像楞严会上一样,找心!心在哪里?停了很久的时间,慧可大师说「觅心了不可得」,我找不到心在哪里,我不知道心在哪里。达摩回他一句话,「与汝安心竟」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。他在这里恍然大悟,妄尽还源,一句话当中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了。达摩的衣钵就传给他。这是什么?这真的止住了,没妄念了,妄尽了,回归自性。
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都叫什么?黄叶止啼,善巧方便。真正的佛法,佛有没有说出来?没有,真正的法是说不出的,没有办法说的,都要你自己去体会。我们今天为什么体会不到?没放下。看看祖师证道的机缘,好像很容易,是真的,是不难,放下就不难。我们今天不了解事实真相,有疑有虑。所以学习经教,也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种手段,这一种手段对普通人,上中下三根都行。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从上根再向上提升一级,叫上上根,那就好办了,我们提不起来。要怎样才能提成上上根?依《起信论》里面学习的心态,那就是上上根。听法,我们现在讲听课,要用什么心态?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。我们简单的说,把分别执著心放下、不要了,我们来听,现在讲直觉,容易领悟。我们今天听经,里面用分别心、用执著心,直心没有了,分别执著是委曲相,扭曲的!这个心态听经,那就是曲解如来真实义,错解如来真实义。只要有解就错了,我们今天在这里谈,全是错了。不谈行吗?不谈也不行,可以谈,只要不执著,跟真实义就相应。真实义是什么?真实义是自己意思,真正自己的意思;我们现在想这个、想那个,那不是自己意思,那是三心二意里头的意思。三心是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二意是意根、意识,是那里头的意思,不是自性里的,自性才叫真实义。这的确是有相当的深度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下面大师引《华严经》经文来给我们说:
【华严云。譬如金翅鸟。以左右两翅。鼓扬海水。令其两辟。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。如来出世。亦复如是。以大止妙观。而为两翅。鼓扬众生大爱海水。令其两辟。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。】
我们看这一段,这个比喻容易懂。金翅鸟是护法八部大众之一,中国古时候古书里有这个传说,没人见过,这个鸟是吃龙的,龙在大海。我们从经文上来看,这个鸟它所吃的龙命将尽,它抓这个,也就是寿命到了,寿命没有到,它不抓它,寿命到的时候它才抓它,这是有慈悲心。看看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众生,海里面捞鱼的,海水里面捞的鱼,网孔很大,也就是捕杀大鱼,小鱼都放了,让它慢慢去长,这有仁慈,仁心。听说现在到海里面捞鱼,网很密,这么小的鱼都捞出来。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灾难?我们就可想而知。它还有很长生命的小鱼,你都不肯放过。你看金翅鸟抓龙,都抓命将尽的。我们看这节经文,使我们想起澳洲的土著,他们住在澳洲大地的中央地区,那都是沙漠,他们也是打猎,所猎取的动物也都是寿命将尽了。他们念咒,把这些动物念出来,念咒的时候,这动物自己走出来,都是命快要终的时候。他们对动植物都非常爱惜。取,取成熟的,植物取成熟的,不熟的不取,打猎,这些动物都是一些快要老死的,寿命还没有到的不猎,不抓它们,跟这些野生动物和睦相处,互不侵犯。人把性德都失掉了,所以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违背性德。这个报导澳洲土著,有一本中文翻译的书叫《旷野的声音》,是美国的一个医生写的。这个医生走到土著里面,跟这些土著生活了四个月,观察他们,研究写出这本报告。他们没有受过教育,可是他们仁慈,他们和睦相处,他们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助合作,他们有言语,没有文字。他们灵性比我们一般人高,预测动植物它们的生活环境、大自然的灾变,都非常准确,我们今天用科学仪器都比不上他们。
所以看到这个经文,我们很有感触,佛出世间度这些众生,与这个道理相类似,他『以大止妙观』,就是此地所讲的,「大止」是前面讲的五止,「妙观」是这个地方下面讲的六观。这好像是两个翅膀,在一切众生生死大海,就是六道轮回。『大爱海水』,为什么用爱?我们净宗古大德有两句话说得很好,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这两句话讲得好!你为什么脱离不了六道轮回?你有爱,这个爱是什么?欲!爱欲,爱欲是烦恼的根。佛通常用一个字,贪,贪爱。它的对象太多了,无量无边,佛把它归纳,财色名食睡,叫五欲。你对於这一切万物,我们今天讲的是物质上的、精神上的,生起贪爱,这就变成六道,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。我们念佛想往生净土,想脱离六道轮回,祖师大德说得好,「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一是什么?一心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就生净土,这真难!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《阿弥陀经》,里面就是讲的一心不乱。这个话不是现在人提出来,古人提出来的,一心太难了,谁能做得到?一心不乱虽然分等级,下下品的一心不乱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那我们找找梵文的原文是不是这个意思?梵文的原文玄奘大师把它翻译出来,玄奘大师翻的不是一心不乱,是一心专念,这跟一心不乱差远了,一心专念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意译的,不是直译的,玄奘大师直译的,他完全照梵文直接译下来的。可是罗什大师没有翻错,为什么?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一心专念,临命终时佛来接引的时候,先放光照你,你一见到佛光,你的功力就提升一倍,就是你有多少功力,佛就加持到你,你就变成一心不乱,没翻错!如果我们一心专念做不到,一心不乱就没有了,佛加不上你。
所以念佛的人,大势至菩萨说得好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是念佛的秘诀。都摄六根就是放下,眼放下外面的色相,怎么个放下?现在我们明白了,不要去分别它,不要去执著它,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真的要把我们现前的境界看作是什么?是电视的屏幕,是电影的银幕。现在我们每一家都有电视,电视摆在我们面前,那就是一面镜子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眼见色,耳闻声,鼻嗅香,舌尝味,常常能作如是观,心就定了。所以我们常说,六尘境界可以欣赏,不可以控制,更不能占有,你要有控制的念头、占有的念头,你就造业了。没有控制、没有占有,那你是菩萨。这就是什么?我们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这是粗,我们不起执著的心,我们不动分别的念头。起心动念也分很多等级,粗的起心动念我们可以放下,那个微细的不行。微细的要不断向上提升,我们才能够发现,这个障碍在哪里才能发现,障碍不能发现,你怎么断它?现在最容易发现的就是执著,尤其是严重的执著,我要怎样怎样,这不行。先学著随缘,随缘里头有妙用,随缘里头有分别执著,妙用就没有,没有分别执著,你才体会到什么叫妙用。
佛度众生用这两个方法,五止、六观。在生死轮回苦海,苦海里头的水叫爱水,在这里面去接引众生。接哪个众生?根熟的。根熟的,他能信,他能解,他能行,他能证,听了佛法之后,他真的会回头,真的觉悟。这太难得了!根熟众生也是可遇不可求,找不到!偶尔发现,让我们惊奇感叹,真正是难得。学佛时间,说老实话不在乎长短,与这个不相干。我们看看六祖惠能,二十四岁的时候卖柴,偶尔听到人念经,听到生欢喜心,缘非常殊胜。念经的这位居士跟惠能大师谈话,谈得很欢喜、很契机,很受感动,就发心想帮助他、成就他,这是很稀有的缘分。他发现这么好的根性,劝他到黄梅去学习,跟五祖去学习,他家里一个老母亲没人照顾,他们发心照顾,让惠能大师专心去学习。能大师到黄梅住了八个月,做了八个月的义工,在厨房里面舂米破柴,干他的老本行。八个月之后,五祖传法,谁都没有想到就传给他了,二十四岁。八个月没有进过禅堂,没有见过五祖,他是根熟的,五祖一生当中就遇到这个根熟的。根熟怎么样?一闻千悟。传法的那天是晚上半夜,五祖在方丈室召见他,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说出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五祖听到,他真的开悟了,不是假的,衣钵就传给他,劝他赶快走。这就说明什么?学习时间没有长短,你是不是真信?是不是真的懂?他到黄梅,第一天跟五祖见面,那个对话当中,你细心去观察,他真信,他真解,真的懂得。
这条路要怎么走法?没有别的,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在《净语》里面给我们讲的,真干!你自己不真干,那怎么行!怎么干法?我懂得一句,我就把这一句做到;我懂两句,就把这两句做到,这就行了。你要说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我们学习了将近四千个小时,经上明明说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法一切法,一句就是一切句,只有你自己真的落实了,它才起作用,能触类旁通。这种人当然很少,我们现在见到一个,我今天进来,听到你们放胡小林的报告,你们细细听听,他这个报告十二个小时,是在庐江我请他在摄影棚录下来的。他学佛才两年多一点,他真干,他把佛法、把《弟子规》完全融会到自己生活当中,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,这个难得。希望同学们把这十二个小时东西细细听听、多听听,一定有好处,你会学到很多东西。这是他第一次到摄影棚讲,刚刚第一个小时他很不习惯,从来没有进过摄影棚,没有面对著摄影机,没有人听,这话怎么讲得出来?得要有人才能讲话。我说好,我找几个人到摄影棚里面去,坐在里面听你讲,我自己也参加。所以他这十二个小时,前面三个小时我都听了,很感动人。根熟的,帮助他一生成就;有善根没成熟的,帮助他善根增长提升;真正没有善根的,帮助他种善根。所以佛并不是说,根熟的众生度他,还没熟的就不度了,不是的。大乘人普度众生,这叫大慈大悲,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一定要劝他修止观两门。
【依此义故。要修止观也。】
程度不到的时候不说,程度到的时候,一定要叫他修止、修观。下面是第二番的问答:
【问。止观两门。既为宗要。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。请示迷徒令归正路。】
这个问得好。五止六观这两门,既然是修行的宗要,「宗」是什么意思?宗是重要的、主要的,在修行法门里面讲,我们一般讲宗旨,在行门里面讲宗要,最要紧的。可是『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』,他还不理解,这个话在现前来说非常契机,为什么?现在这个世间人心浮气躁,谁有安心?找不到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说哪个人心安理得?一个都找不到。这不能怪他,现在全世界大概只有很少数的人,住在我们所谓是落后地区,闭塞的地区,那个地方的人生活纯朴,他没有什么忧虑,也没有什么牵挂,日出而作,日没而息,过著这种生活的,他能安心。凡是住在都市,凡是知识分子,心都不安,疑虑重重,这个生活非常苦,一辈子都苦,过得真可怜。我们看看中国古时候,古人留下来这些典籍,他们描写生活,描写家人的关系,工作处事待人接物,确实他有情趣。现在没有了,这个原因就是东方我们把圣贤教育舍弃,西方人把宗教教育疏忽了,都崇尚於科学。科学是知识,不是智慧,能解决一些问题,但是副作用非常大,我们俗话说得不偿失,得点科技一些小便宜,而我们把这个安心失掉,这个损失太大。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间非常痛苦,贫贱的人痛苦,富贵人也痛苦。那问什么?中国人讲的道德失掉,道德带给人安心之处,安心定命,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?这就是对於现前凡夫初学,我们如何帮助他回归到正路,也就是说,我们怎样帮助现代人转恶为善、转迷为悟、转凡为圣,这一条不容易做到,转凡为圣是对根熟人说的,转迷为悟是对有善根的人说的,转恶为善是对於还没有善根的人讲的。这就是现代传统文化的教学、宗教神圣的教学应该走的一条大道,我们认真努力,能救自己、能救众生。我们看下面贤首国师的开示:
【答。依起信论云。若修止者。住於静处。端坐正意。不依气息。不依形色。不依於空。不依地水火风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。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】
这是把修止的方法为我们说出来,止就是修定,就是放下。首先我们要住在安静的地方,这对於居住在大都会里面人来说困难。所以早年,这应该是在四、五十年之前,应该是五十多年前,我听说虚云老和尚被香港一些大德居士,可能有法师,请到香港来,他到香港来过,住了一个月。香港同修还给他建了一个精舍,这个精舍我去过,我去看过,老和尚在那里住了一个月,又回大陆去,说这个地方不是修行的地方。你看在那个时候,他老人家说出了,这地方染污非常严重,不适合修行,所以回到中国去。所以这个静处很重要,特别是初学,修行环境太重要。所以古时候,修学的道场都建筑在深山,人迹罕至,不容易到的地方。你走走得很辛苦,他住在那个地方,交通什么都不方便。生活所需要的,像蔬菜都自己种,乃至於主食。主食不好种,种什么?种马铃薯,种玉米,种蕃薯、花生,种这类来代替主食,在深山修行,真的它是有好处。『端坐正意』,端坐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,不是的。坐是取不动的意思,我们坐在那里就不动了,主要是心不动,不是身。身不动,你就不能够干活,你就没有办法生活,住山的人多半种地,附近种点菜,种点粮食,所以他要劳动。心要定,心里没有妄想就叫端坐;没有邪思就叫正意,没有邪思、没有杂念。你看修行,这个讲的原则讲得好。
『不依气息』,有很多人用调息,调息是要教,道家很重视这个,重视这种修行方法,要有人指导,没有人指导会把身体搞坏,所以这个开示是对一般人讲的,不用这种方式,也『不依形色』。总的来说,佛家是重实质不重形式。那实质呢?实质,这上面讲得很清楚,五止六观,讲得很清楚。五止六观都不能够离开性德,性德是什么?前面讲的四德,「随缘妙用,威仪有则」,这就是持戒。「质直柔和」,这就非常重要,规矩再多,一定要用真心,质直是真心,态度要柔和,才能真正得受用。不是用真心,就是私心很重,成见很深,那都是障碍。你功夫为什么不得力?你要好好的反省,不在外面,肯定是自己有问题。我们细心观察同学当中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功夫得力的,你看随缘。末后包容,「包容空有」。包容空有,我说得很白,就是平常佛门里面所说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。心包太虚不就包空吗?量周沙界不就包有吗?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大心量,量大福大,要学著能包容,要懂得成人之美。特别是善缘,不可以障碍,那个障碍有过失的;恶缘障碍他,不让他造恶是好事情,善缘不可以。善缘里面起的障碍多半是嫉妒,或者是自己心量小。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时时刻刻自己认真检点,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,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,障碍别人就是障碍自己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
『不依於空,不依地水火风』,这合起来,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地水火风空」。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』,见闻觉知是佛法讲的,这是自性的性德,自性法尔具足,不生不灭的。『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』,你看这什么意思?叫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单是不分别、不执著,向上提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。所以从前修行人住山住茅蓬,山上搭个小茅蓬,都是自己搞!砍几棵树,砍一点茅草,搭个蓬,一个人住。两个人,各人搭一个蓬,不是住在一个小茅蓬里头,小茅蓬各人自己住自己小茅蓬。如果有五、六个人,当中盖一个比较大一点的供佛,早晚课拜佛的地方,自己休息是小茅蓬。古时候都是这样的,好!所以一天到晚,就是工作,言语都很少,摄心,不起分别执著,功夫好的时候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心,以心除心,前面心是真心,后面心是妄心。这前面还有一段文,「一切诸想随念皆除,亦遣除想」,放下一切妄念,想是心里有相,思是心里有分别。想是执著,它有相;思是分别,你看一格一格的,心里画上格子就有分别了,所以思想就是分别执著。中国文字确实是智慧的符号。为什么?
【以一切法本来无想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灭。】
这个道理要晓得。『一切法本来无想』,六祖见性的时候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清净就是没有想,想就不清净,这里头有相;思就不清净,它有分别,没有思、没有想。听经的时候,没有思想,没有分别执著;念佛的时候,没有思想,也没有分别执著。难!这个太难了!这个真是上根人修的,中下根性不行,他一定会有想。一定想,怎么办?所以净宗好,净宗叫你执持名号。执是执著,持是保持,就是叫你可以分别、可以执著,但是什么?分别阿弥陀佛,执著阿弥陀佛,不要搞别的,它用的是这个方法。这是下下根人都能得力,我什么都不想,我一天到晚就想阿弥陀佛,好修!这是善巧方便。这种方法生西方极乐世界,品位不高,这个诸位要知道,凡圣同居土。可是你不要好高骛远,你要是好高骛远,这次极乐世界的缘你错过,你去不了。你要定在这个地方,你肯定能去,蕅益大师给我们表演,大师的慈悲,大师对我们的恩德太重了,他教给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就可以?他自己说的,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,我就很满足了。我们如果把定位定在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,肯定得生,定太高了做不到,怕错过了机会。蕅益大师是什么样身分我们不知道,要照印光大师的说法,印光大师说他写的《弥陀经要解》,这写得太好了,即使是古佛再来给《弥陀经》写一本注解也不能超过他。你说这个赞叹还得了吗?那就肯定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话是没有这么说,意思就是这样。告诉我们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就满愿了,真的不假。
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四土三辈九品,但是那个世界是个特殊的世界,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,平等法界。十方诸佛刹土都不平等,像我们居住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刹土,娑婆世界不平等,四土不在一起。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住的是实报庄严土;阿罗汉、权教菩萨住的是四圣法界,方便有余土;我们这些人住在六道里面,凡圣同居土,不在一处。可是在西方世界,它四土是在一起,四土三辈九品在一起,这很特殊。所以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那个地方天天能见到佛,天天能看到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弥勒菩萨也在那边。跟这些等觉菩萨天天在一起,这些人天天引导我们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所以这个机会不能错过,一定要抓住,我们老老实实的念佛,就依大势至菩萨的教诲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都摄六根是什么意思?眼耳鼻舌身在外面境界里,眼对色不贪,六根对六尘境界,把控制的念头放下,占有的念头放下,这是最重要的。
真放得下,放下就是止,最后怎么样?最后要连生死都要放下,不要贪生怕死。你真成就了,有缘多多帮助别人,帮助别人破迷开悟,帮助别人离苦得乐,特别是帮助别人得到修学的方便,这些是能带得走的。一切是为了自己,那是带不走的,所以决定不能够有自私自利的念头。虽然很多人说,现在这个世间,这全世界了,不是某个地区,灾难频繁,这是我们都看得见的,你在资讯里面天天看到。我们要在佛法里面得到心安之术,什么样的灾难遇到了,不惊不怖,不惊慌、不恐怖,心是安的,心是定的。要知道定生智慧,智慧就能解决问题,真的能够消灾免难。灾难当中,真的修行人,也在这个大难当中走了,有没有这种情形?有,很多。他怎么走的?他往生了。往生的条件,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」,四十八愿讲的,临命终时,一念十念都能生极乐世界。
所以我们平常要培养,心里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这个世间什么是真的?就是阿弥陀佛是真的。大乘经教都可以放下,你只要抓住一句阿弥陀佛,什么都得到了,到极乐世界,你样样不缺,想学什么都能满你的愿。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,大乘法里头,学得怎么样没有关系,随缘,能学多少就学多少,不放在心上,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这就完全对了。相信灌顶法师的开示,慈云灌顶法师是乾隆时候的人,这个大德通宗通教,显密圆融,著作等身,他留下来的著作差不多有五十多部,《卍字续藏经》里面收了有三十多部。他在《观经直指》,是他的注解,我以前讲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参考他的注解,他说得很好,学佛的人,无论在家、出家,遭遇到最大的困难,最严重的业障,所有大乘法都解决不了,一切经忏佛事都用不上力,你就晓得这业障有多重,他说最后还有个方法,真正能帮助你,那就是一句六字洪名。这个开示说得好!所有一切经忏佛事都失效的时候,这六个字有效,能帮助你解决问题,所以我们对於大师的开示有坚定的信心。现在就得要干,不能等待!
所以现在我们学习经教随顺,我们主修的是什么?主修就是念佛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场所,念佛可以出声,可以不出声,不拘任何形式,心里一句阿弥陀佛。要珍重,不能忘掉,这才是真正修行人,让心里真有阿弥陀佛,我们就得度了。什么样灾难来的时候,真的遇到灾难,就到极乐世界去,佛就接引我们往生。灾难当中,这个身体还会留在这个世间,没有别的,那就是全心全力帮助众生、劝导众生认真去学佛。劝人最重要要懂得观机,不是用一个方法,要有智慧,要有诚意,诚意就是质直柔和,决定能感动人。我们不能感动人,一定从这里去反省,我们的真诚不够,我们的柔和不够,还会遭遇人家不能接受。如果真诚柔和到位了,什么样难度、难化的人都能够接受,像诸佛菩萨一样。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
【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。然后以心除心。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。】
不能够『随心外念境界』,这里头要有真实智慧,知道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想生。常常想著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,在《坛经》里面记载这句话,末后这句话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一切诸法遍法界虚空界,这一切诸法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,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这就是心境都要放下,能现能变的心性,所现所变的万法,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心放什么?心放阿弥陀佛,这个地方讲『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』,这个正念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唯一的正念。我们念佛,不但是得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,实在说这是真的,你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,你是个真念佛人,你心上真有阿弥陀佛。
【常勤正念唯心识观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。】
我们现在修行,在现前这个时代,一讲到魔境,我想大家都不陌生,你看看在国内、国外,道场里面常常看到冤亲债主附身的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装不出来。我们这个道场遇到多少次了,那些人是什么?现身说法,我们看到了,亲眼看到了,亲耳听到了,有没有警觉?你看到之后做何感想?有,不是没有,不多。有些人警觉到了,但是还有部分人麻木不仁,他没有感触,他不知道回头。这个地方说的魔境,范围很广,特别是冤亲债主。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要晓得,过去已经结的怨我们要化解。用什么化解?质直柔和,将我们自己每天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。回向给他们不是没有了,不是我们修学的功德没有了,那你就完全搞错了。我们怎么样回向,他所得到的一分。《地藏经》上说得很好,我们自己有六分功德,他一分,不回向他得不到,回向他得一分,七分之一。为这些冤亲债主,我们要加倍的去努力修学,否则的话他们的怨恨在心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这个麻烦就大了,生生世世彼此双方都痛苦。
所以这个事情必须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把它化解,化解过去世的冤亲,现前不再跟一切众生结怨,与一切众生往来全是善缘,没有恶缘,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。真正要学,经典里面常常提醒我们的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这句话好!不要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,更不可以让一切众生因我的心行,我的想法、看法、言行,而生起怨恨,这就跟人结怨了,这不是聪明人。所以诸位看看胡小林这十二片光碟,你看他怎么回头的,他过去当老板脾气很大,你看他现在全改了,他现在不会骂人了,对待员工都很客气、很谦虚,完全变了一个人。时间两年,不长!这段我们还没有学完,时间到了,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最后一个单元「起六观」,第六起六观。前面有一段文,说明为什么要修止观,这段开示说得非常好,贤首国师用问答的方式为我们说明。我们看这个文:
【自下依止起观。】
就是这篇文从这以下是依止起观。
【问。准上义理。依之修行。足为圆满。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。】
这问得很好。『止』是放下,『观』是看破。前面讲五止,给我们说明放下,我们依照祖师开示来修行,『足为圆满』,确实可以达到圆满的境界。五止,总而言之,不外乎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。在大经上常常读到,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,就证阿罗汉果,就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小果,生方便有余土,就是四圣法界;如果能够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,你就成为菩萨;再能够把起心动念也放下,你就成佛,就超越十法界,这是圆满,大圆满。超越六道是小圆满,超越十法界是大圆满。为什么还要学止观两门?贤首国师举经论来答覆:
【答。起信云。】
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马鸣菩萨说的。
【若修止者。对治凡夫住著世间。能舍二乘怯弱之见。】
这是说明菩萨为什么要修止。在大乘教里面,大乘教里修止,它的目的是『对治凡夫住著世间』。凡夫住在这个世间,执著,著了相,以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,念念不舍,这个事情麻烦大!严重的执著,这个执著就造成六道轮回,生生世世永远离不开六道。六道里面真的是苦不堪言,所以佛教我们修止。同时,在大乘里面修止观,也能够舍二乘人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我们一般都把他算作小乘,小乘还是分别执著重,菩提心发不起来,也就是说心量不能够恢复,见地比不上大乘人,修止观也能达到这个目的。再说:
【若修观者。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。远离凡夫不修善根。】
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留意。修观,观是看破,对治小乘人狭劣的心量,生不起菩提心。诸位要晓得,小乘人也有慈悲心,不是没有,但是他不像菩萨主动的去帮助众生。小乘人,众生有苦难你找到他,他会帮助你,你不找他,他不来找你。很有一点像中国的读书人,很守师道,师道很尊贵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。老师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,你要向他求学,他会教你,他不会到你家里来教你。你不肯学,到你家里来教,这是小乘没有的,在中国师道也没有。所以中国师道那个精神很像小乘。菩萨不一样,你们在《无量寿经》常读到,「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」,众生不请他,他自己来了;甚至於众生还排斥佛教,不相信你,他也来了,这真是慈悲到极处,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你。善巧方便里面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,他做出样子来给你看,慢慢叫你看久了,你受了感动,你回头了,你才能皈信三宝,这是菩萨。所以菩萨令人尊敬,小乘人当然也令人尊敬。小乘人是什么?『远离凡夫不修善根』。凡夫不好度,甚至你帮助他,他还毁谤你,他还讽刺你、还羞辱你。所以阿罗汉算了,不接触这个了,不接触凡夫,尤其是造作罪孽的凡夫。你不接触他们,你就不能修善根。所以大乘教,他的修行是不离红尘,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,在红尘里面修戒定慧,在红尘里面修清净不染,这是高明。小乘人是远离红尘,不跟凡夫接触,当然比较容易得清净心。但是那个清净心跟大乘菩萨不能比,为什么?他要一接触凡夫可能堕落,那就是没有经过考验,菩萨是经过考验的,这里头不一样。因为这么一个道理:
【以此义故。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舍离。】
这就是止帮助你观,观帮助你止,看破放下互为助缘,看破帮助你放下,放下帮助你看破。实在讲,这个方法巧妙极了,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就是这个方法相辅相成。好像我们上楼梯一样,离开下面一个台阶,你才能再上一个台阶,上台阶之后,又要把它放下,你才上更高的台阶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为什么人放不下?没看破!到这个境界之后,他觉得可以了,这很好了。譬如阿罗汉,超越六道轮回,他很满足了,这不错了,於是他又住著这个世间。四圣法界,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,他觉得很不错,确实比六道好,比六道里面的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都殊胜,那里面也有诸佛如来应化去教导他们,对这个世间不肯舍弃,所以菩萨来教,帮助他们再向上提升。要提升到什么境界?我们讲学习永无止境,这个话是真的,永无止境是真的。实际上说,是有止境,无始无明习气断尽就圆满,就证得圆满,那是无上正等正觉,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,还在等觉之上,称为妙觉。妙觉位依旧是学习,依旧还在学习,他不是为自己学习,做给众生看的,所以修行永远没有止息。在妙觉位,十法界众生(十法界的众生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,都包括在内)有感,佛有应。应什么样的身?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随心应量,还是把修行表演出来给他看,让他觉悟,让他提升。
那我们要知道,遍法界虚空界众生(就是十法界的众生)无量无边,诸佛菩萨能度得尽吗?我们学佛同学常常有这个疑问,什么时候能把众生度尽?四弘誓愿里说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度不尽的。是不是众生度了成佛,他又迷了?如果众生成佛之后还要迷,我们又何必去成佛?这些问题现在人有,古时候也有,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有,这在佛法叫大问,这是大问题。楞严会上,富楼那尊者就提过这样的问题。释迦牟尼佛说,譬如金矿,他举个比喻,金在矿石里头,开采出来了,要提炼、冶炼。冶炼就好像是修行,渣滓统统淘汰尽,纯金提炼出来,这个纯金提炼出来再也不会变成金矿。我们听了做何感想?是真的吗?地球再来几个成住坏空,这金不是又变成矿了吗?可以说金永远不灭,这个我们相信,但是它又会掺杂著一些东西进去,就又变成矿了。要是实在给诸位说,这个问题是多余的,为什么?染净不二,凡圣不二,这讲真的,可是这很难懂。我们为什么会变成凡夫?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?讲真话,佛给我们讲真话,一念不觉。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讲,「显一体」,这是真的,纯真无妄,「起二用」,妄就现前,二用就是依报正报。怎么起来的?现在我们清楚了,起心动念,起心,依报出现,虚空法界出现;动念,动念我出现了。要知道起心动念是同时的,没有先后。如果要说有先后,第一念起心,第二念动念,第一念跟第二念时间差多少?那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你说有没有先后?没有先后。一念觉了,觉止一心,起心动念没有了,这就觉了,恢复到真实。在净土里面讲,恢复到常寂光土,恢复到大光明藏。大光明藏几时又一个起心动念,可不可能?可能,很可能。什么理由?没有理由。所以你真正能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,你心就定了,华严境界真的现前了。在哪里?就在此时此刻此处,为什么?空间没有,时间也没有,无量无边的世界就在眼前,这给你讲真的。
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?就是世尊在经上所说的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,毛病发生在这里,这不能不知道。千言万语教我们放下,教我们要看破,看破帮助放下,放下帮助看破。自己没有契入境界,这个方法帮助我们契入;契入之后,这个方法永远没有停止,帮助别人,自行化他是一个办法,不是两个办法。对我们现在来讲,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帮助自己向上提升,契入一真法界。证到究竟圆满,那就是纯粹利他,一切修为不为自己,那是如来究竟果位里面的境界。等觉菩萨还是自行化他,二利。所以止观两门共相成助,止帮助观,观帮助止,不相舍离。
【若不修止观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。】
『菩提之路』就是成佛之道。你不用这个办法不行,一定要用这个方法,有止有观。观是什么?观是明了,回向偈上念的「愿得智慧真明了」就是观,没有智慧怎么观?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从止里头来,止是定,定生慧,慧帮助你入更深层次的定,一直到自性本定,这就圆满了。自性本定,就像惠能大师所证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自性本定,给我们说明自性从来没有动过,也就是说自性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这是真的。由此可知,起心动念真性里头没有,真性里要是有起心动念,那就不叫自性,那就不叫纯真无妄。所以真跟妄我们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真里头确实没有妄,但是妄里头有真。这个讲法又搞不懂了,又迷惑了,真里头没有妄,妄里头怎么会有真?我们举一个例子,人在光,或是灯光,或是阳光之下有个影子,我们身是真,影子是妄,影子一定要有人身,它才能出现影,但是人身不必要影子,不是没有影子就没有人身,你去想想这个现象。比喻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,只能比个彷佛,聪明人在彷佛比喻当中他能够契入真实。
从这个地方你要是细细去契入,那个一念不觉真有!佛告诉我们,不能说真有,不能说没有。你要说真有,自性确实没有动过念头;你要说没有?眼前十法界,十法界是个幻相,梦幻泡影,它是现前,你不能说它没有。佛也不否认,佛说这妙!妙用。你看前面教给我们,随缘妙用,这性德,自性法尔如是。好像是自然现象,像春夏秋冬一样,春天万物生了,夏天长了,秋天成熟了,这是个自然现象。法性里面有这些变化,也是一种自然现象,你不去想它,没事,为什么?妄不碍真,真也不碍妄。清凉大师在《华严》里面给我们提出,理无碍,事也无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四无碍的法界,这是法界真相。障碍从哪里来的?障碍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产生的,只要离妄想分别执著,本来没有障碍。古人也有一句话说,说得也很好,本来没事!这些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生的,而且妄想分别执著了不可得。再问你,妄想在哪里?你去找去,什么是分别心?你把分别心找出来我看看,你把执著找出来我看看,找不到。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,在少林寺面壁,慧可大师,这是禅宗二祖,出家了,也是对於一切诸法怀疑忧虑,有疑有虑,心就不安。找到达摩祖师,那个不容易,这个故事我就不必多说。向达摩祖师请教,我心不安,求大师替我安心。达摩祖师就叫他,你把心拿来,拿来我替你安心。你们看到现在很多塑达摩的像,手伸在那儿,你把心拿来,我替你安心。慧可在这句话里头回光返照,就像楞严会上一样,找心!心在哪里?停了很久的时间,慧可大师说「觅心了不可得」,我找不到心在哪里,我不知道心在哪里。达摩回他一句话,「与汝安心竟」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。他在这里恍然大悟,妄尽还源,一句话当中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了。达摩的衣钵就传给他。这是什么?这真的止住了,没妄念了,妄尽了,回归自性。
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都叫什么?黄叶止啼,善巧方便。真正的佛法,佛有没有说出来?没有,真正的法是说不出的,没有办法说的,都要你自己去体会。我们今天为什么体会不到?没放下。看看祖师证道的机缘,好像很容易,是真的,是不难,放下就不难。我们今天不了解事实真相,有疑有虑。所以学习经教,也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种手段,这一种手段对普通人,上中下三根都行。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从上根再向上提升一级,叫上上根,那就好办了,我们提不起来。要怎样才能提成上上根?依《起信论》里面学习的心态,那就是上上根。听法,我们现在讲听课,要用什么心态?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。我们简单的说,把分别执著心放下、不要了,我们来听,现在讲直觉,容易领悟。我们今天听经,里面用分别心、用执著心,直心没有了,分别执著是委曲相,扭曲的!这个心态听经,那就是曲解如来真实义,错解如来真实义。只要有解就错了,我们今天在这里谈,全是错了。不谈行吗?不谈也不行,可以谈,只要不执著,跟真实义就相应。真实义是什么?真实义是自己意思,真正自己的意思;我们现在想这个、想那个,那不是自己意思,那是三心二意里头的意思。三心是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二意是意根、意识,是那里头的意思,不是自性里的,自性才叫真实义。这的确是有相当的深度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下面大师引《华严经》经文来给我们说:
【华严云。譬如金翅鸟。以左右两翅。鼓扬海水。令其两辟。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。如来出世。亦复如是。以大止妙观。而为两翅。鼓扬众生大爱海水。令其两辟。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。】
我们看这一段,这个比喻容易懂。金翅鸟是护法八部大众之一,中国古时候古书里有这个传说,没人见过,这个鸟是吃龙的,龙在大海。我们从经文上来看,这个鸟它所吃的龙命将尽,它抓这个,也就是寿命到了,寿命没有到,它不抓它,寿命到的时候它才抓它,这是有慈悲心。看看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众生,海里面捞鱼的,海水里面捞的鱼,网孔很大,也就是捕杀大鱼,小鱼都放了,让它慢慢去长,这有仁慈,仁心。听说现在到海里面捞鱼,网很密,这么小的鱼都捞出来。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灾难?我们就可想而知。它还有很长生命的小鱼,你都不肯放过。你看金翅鸟抓龙,都抓命将尽的。我们看这节经文,使我们想起澳洲的土著,他们住在澳洲大地的中央地区,那都是沙漠,他们也是打猎,所猎取的动物也都是寿命将尽了。他们念咒,把这些动物念出来,念咒的时候,这动物自己走出来,都是命快要终的时候。他们对动植物都非常爱惜。取,取成熟的,植物取成熟的,不熟的不取,打猎,这些动物都是一些快要老死的,寿命还没有到的不猎,不抓它们,跟这些野生动物和睦相处,互不侵犯。人把性德都失掉了,所以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违背性德。这个报导澳洲土著,有一本中文翻译的书叫《旷野的声音》,是美国的一个医生写的。这个医生走到土著里面,跟这些土著生活了四个月,观察他们,研究写出这本报告。他们没有受过教育,可是他们仁慈,他们和睦相处,他们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助合作,他们有言语,没有文字。他们灵性比我们一般人高,预测动植物它们的生活环境、大自然的灾变,都非常准确,我们今天用科学仪器都比不上他们。
所以看到这个经文,我们很有感触,佛出世间度这些众生,与这个道理相类似,他『以大止妙观』,就是此地所讲的,「大止」是前面讲的五止,「妙观」是这个地方下面讲的六观。这好像是两个翅膀,在一切众生生死大海,就是六道轮回。『大爱海水』,为什么用爱?我们净宗古大德有两句话说得很好,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这两句话讲得好!你为什么脱离不了六道轮回?你有爱,这个爱是什么?欲!爱欲,爱欲是烦恼的根。佛通常用一个字,贪,贪爱。它的对象太多了,无量无边,佛把它归纳,财色名食睡,叫五欲。你对於这一切万物,我们今天讲的是物质上的、精神上的,生起贪爱,这就变成六道,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。我们念佛想往生净土,想脱离六道轮回,祖师大德说得好,「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一是什么?一心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就生净土,这真难!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《阿弥陀经》,里面就是讲的一心不乱。这个话不是现在人提出来,古人提出来的,一心太难了,谁能做得到?一心不乱虽然分等级,下下品的一心不乱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那我们找找梵文的原文是不是这个意思?梵文的原文玄奘大师把它翻译出来,玄奘大师翻的不是一心不乱,是一心专念,这跟一心不乱差远了,一心专念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意译的,不是直译的,玄奘大师直译的,他完全照梵文直接译下来的。可是罗什大师没有翻错,为什么?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一心专念,临命终时佛来接引的时候,先放光照你,你一见到佛光,你的功力就提升一倍,就是你有多少功力,佛就加持到你,你就变成一心不乱,没翻错!如果我们一心专念做不到,一心不乱就没有了,佛加不上你。
所以念佛的人,大势至菩萨说得好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是念佛的秘诀。都摄六根就是放下,眼放下外面的色相,怎么个放下?现在我们明白了,不要去分别它,不要去执著它,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真的要把我们现前的境界看作是什么?是电视的屏幕,是电影的银幕。现在我们每一家都有电视,电视摆在我们面前,那就是一面镜子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眼见色,耳闻声,鼻嗅香,舌尝味,常常能作如是观,心就定了。所以我们常说,六尘境界可以欣赏,不可以控制,更不能占有,你要有控制的念头、占有的念头,你就造业了。没有控制、没有占有,那你是菩萨。这就是什么?我们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这是粗,我们不起执著的心,我们不动分别的念头。起心动念也分很多等级,粗的起心动念我们可以放下,那个微细的不行。微细的要不断向上提升,我们才能够发现,这个障碍在哪里才能发现,障碍不能发现,你怎么断它?现在最容易发现的就是执著,尤其是严重的执著,我要怎样怎样,这不行。先学著随缘,随缘里头有妙用,随缘里头有分别执著,妙用就没有,没有分别执著,你才体会到什么叫妙用。
佛度众生用这两个方法,五止、六观。在生死轮回苦海,苦海里头的水叫爱水,在这里面去接引众生。接哪个众生?根熟的。根熟的,他能信,他能解,他能行,他能证,听了佛法之后,他真的会回头,真的觉悟。这太难得了!根熟众生也是可遇不可求,找不到!偶尔发现,让我们惊奇感叹,真正是难得。学佛时间,说老实话不在乎长短,与这个不相干。我们看看六祖惠能,二十四岁的时候卖柴,偶尔听到人念经,听到生欢喜心,缘非常殊胜。念经的这位居士跟惠能大师谈话,谈得很欢喜、很契机,很受感动,就发心想帮助他、成就他,这是很稀有的缘分。他发现这么好的根性,劝他到黄梅去学习,跟五祖去学习,他家里一个老母亲没人照顾,他们发心照顾,让惠能大师专心去学习。能大师到黄梅住了八个月,做了八个月的义工,在厨房里面舂米破柴,干他的老本行。八个月之后,五祖传法,谁都没有想到就传给他了,二十四岁。八个月没有进过禅堂,没有见过五祖,他是根熟的,五祖一生当中就遇到这个根熟的。根熟怎么样?一闻千悟。传法的那天是晚上半夜,五祖在方丈室召见他,给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说出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五祖听到,他真的开悟了,不是假的,衣钵就传给他,劝他赶快走。这就说明什么?学习时间没有长短,你是不是真信?是不是真的懂?他到黄梅,第一天跟五祖见面,那个对话当中,你细心去观察,他真信,他真解,真的懂得。
这条路要怎么走法?没有别的,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在《净语》里面给我们讲的,真干!你自己不真干,那怎么行!怎么干法?我懂得一句,我就把这一句做到;我懂两句,就把这两句做到,这就行了。你要说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我们学习了将近四千个小时,经上明明说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法一切法,一句就是一切句,只有你自己真的落实了,它才起作用,能触类旁通。这种人当然很少,我们现在见到一个,我今天进来,听到你们放胡小林的报告,你们细细听听,他这个报告十二个小时,是在庐江我请他在摄影棚录下来的。他学佛才两年多一点,他真干,他把佛法、把《弟子规》完全融会到自己生活当中,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,这个难得。希望同学们把这十二个小时东西细细听听、多听听,一定有好处,你会学到很多东西。这是他第一次到摄影棚讲,刚刚第一个小时他很不习惯,从来没有进过摄影棚,没有面对著摄影机,没有人听,这话怎么讲得出来?得要有人才能讲话。我说好,我找几个人到摄影棚里面去,坐在里面听你讲,我自己也参加。所以他这十二个小时,前面三个小时我都听了,很感动人。根熟的,帮助他一生成就;有善根没成熟的,帮助他善根增长提升;真正没有善根的,帮助他种善根。所以佛并不是说,根熟的众生度他,还没熟的就不度了,不是的。大乘人普度众生,这叫大慈大悲,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一定要劝他修止观两门。
【依此义故。要修止观也。】
程度不到的时候不说,程度到的时候,一定要叫他修止、修观。下面是第二番的问答:
【问。止观两门。既为宗要。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。请示迷徒令归正路。】
这个问得好。五止六观这两门,既然是修行的宗要,「宗」是什么意思?宗是重要的、主要的,在修行法门里面讲,我们一般讲宗旨,在行门里面讲宗要,最要紧的。可是『凡夫初学未解安心』,他还不理解,这个话在现前来说非常契机,为什么?现在这个世间人心浮气躁,谁有安心?找不到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说哪个人心安理得?一个都找不到。这不能怪他,现在全世界大概只有很少数的人,住在我们所谓是落后地区,闭塞的地区,那个地方的人生活纯朴,他没有什么忧虑,也没有什么牵挂,日出而作,日没而息,过著这种生活的,他能安心。凡是住在都市,凡是知识分子,心都不安,疑虑重重,这个生活非常苦,一辈子都苦,过得真可怜。我们看看中国古时候,古人留下来这些典籍,他们描写生活,描写家人的关系,工作处事待人接物,确实他有情趣。现在没有了,这个原因就是东方我们把圣贤教育舍弃,西方人把宗教教育疏忽了,都崇尚於科学。科学是知识,不是智慧,能解决一些问题,但是副作用非常大,我们俗话说得不偿失,得点科技一些小便宜,而我们把这个安心失掉,这个损失太大。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间非常痛苦,贫贱的人痛苦,富贵人也痛苦。那问什么?中国人讲的道德失掉,道德带给人安心之处,安心定命,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?这就是对於现前凡夫初学,我们如何帮助他回归到正路,也就是说,我们怎样帮助现代人转恶为善、转迷为悟、转凡为圣,这一条不容易做到,转凡为圣是对根熟人说的,转迷为悟是对有善根的人说的,转恶为善是对於还没有善根的人讲的。这就是现代传统文化的教学、宗教神圣的教学应该走的一条大道,我们认真努力,能救自己、能救众生。我们看下面贤首国师的开示:
【答。依起信论云。若修止者。住於静处。端坐正意。不依气息。不依形色。不依於空。不依地水火风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。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】
这是把修止的方法为我们说出来,止就是修定,就是放下。首先我们要住在安静的地方,这对於居住在大都会里面人来说困难。所以早年,这应该是在四、五十年之前,应该是五十多年前,我听说虚云老和尚被香港一些大德居士,可能有法师,请到香港来,他到香港来过,住了一个月。香港同修还给他建了一个精舍,这个精舍我去过,我去看过,老和尚在那里住了一个月,又回大陆去,说这个地方不是修行的地方。你看在那个时候,他老人家说出了,这地方染污非常严重,不适合修行,所以回到中国去。所以这个静处很重要,特别是初学,修行环境太重要。所以古时候,修学的道场都建筑在深山,人迹罕至,不容易到的地方。你走走得很辛苦,他住在那个地方,交通什么都不方便。生活所需要的,像蔬菜都自己种,乃至於主食。主食不好种,种什么?种马铃薯,种玉米,种蕃薯、花生,种这类来代替主食,在深山修行,真的它是有好处。『端坐正意』,端坐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,不是的。坐是取不动的意思,我们坐在那里就不动了,主要是心不动,不是身。身不动,你就不能够干活,你就没有办法生活,住山的人多半种地,附近种点菜,种点粮食,所以他要劳动。心要定,心里没有妄想就叫端坐;没有邪思就叫正意,没有邪思、没有杂念。你看修行,这个讲的原则讲得好。
『不依气息』,有很多人用调息,调息是要教,道家很重视这个,重视这种修行方法,要有人指导,没有人指导会把身体搞坏,所以这个开示是对一般人讲的,不用这种方式,也『不依形色』。总的来说,佛家是重实质不重形式。那实质呢?实质,这上面讲得很清楚,五止六观,讲得很清楚。五止六观都不能够离开性德,性德是什么?前面讲的四德,「随缘妙用,威仪有则」,这就是持戒。「质直柔和」,这就非常重要,规矩再多,一定要用真心,质直是真心,态度要柔和,才能真正得受用。不是用真心,就是私心很重,成见很深,那都是障碍。你功夫为什么不得力?你要好好的反省,不在外面,肯定是自己有问题。我们细心观察同学当中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功夫得力的,你看随缘。末后包容,「包容空有」。包容空有,我说得很白,就是平常佛门里面所说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。心包太虚不就包空吗?量周沙界不就包有吗?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大心量,量大福大,要学著能包容,要懂得成人之美。特别是善缘,不可以障碍,那个障碍有过失的;恶缘障碍他,不让他造恶是好事情,善缘不可以。善缘里面起的障碍多半是嫉妒,或者是自己心量小。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时时刻刻自己认真检点,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,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,障碍别人就是障碍自己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
『不依於空,不依地水火风』,这合起来,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「地水火风空」。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』,见闻觉知是佛法讲的,这是自性的性德,自性法尔具足,不生不灭的。『一切诸想随念皆除』,你看这什么意思?叫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单是不分别、不执著,向上提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。所以从前修行人住山住茅蓬,山上搭个小茅蓬,都是自己搞!砍几棵树,砍一点茅草,搭个蓬,一个人住。两个人,各人搭一个蓬,不是住在一个小茅蓬里头,小茅蓬各人自己住自己小茅蓬。如果有五、六个人,当中盖一个比较大一点的供佛,早晚课拜佛的地方,自己休息是小茅蓬。古时候都是这样的,好!所以一天到晚,就是工作,言语都很少,摄心,不起分别执著,功夫好的时候,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心,以心除心,前面心是真心,后面心是妄心。这前面还有一段文,「一切诸想随念皆除,亦遣除想」,放下一切妄念,想是心里有相,思是心里有分别。想是执著,它有相;思是分别,你看一格一格的,心里画上格子就有分别了,所以思想就是分别执著。中国文字确实是智慧的符号。为什么?
【以一切法本来无想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灭。】
这个道理要晓得。『一切法本来无想』,六祖见性的时候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清净就是没有想,想就不清净,这里头有相;思就不清净,它有分别,没有思、没有想。听经的时候,没有思想,没有分别执著;念佛的时候,没有思想,也没有分别执著。难!这个太难了!这个真是上根人修的,中下根性不行,他一定会有想。一定想,怎么办?所以净宗好,净宗叫你执持名号。执是执著,持是保持,就是叫你可以分别、可以执著,但是什么?分别阿弥陀佛,执著阿弥陀佛,不要搞别的,它用的是这个方法。这是下下根人都能得力,我什么都不想,我一天到晚就想阿弥陀佛,好修!这是善巧方便。这种方法生西方极乐世界,品位不高,这个诸位要知道,凡圣同居土。可是你不要好高骛远,你要是好高骛远,这次极乐世界的缘你错过,你去不了。你要定在这个地方,你肯定能去,蕅益大师给我们表演,大师的慈悲,大师对我们的恩德太重了,他教给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就可以?他自己说的,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,我就很满足了。我们如果把定位定在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,肯定得生,定太高了做不到,怕错过了机会。蕅益大师是什么样身分我们不知道,要照印光大师的说法,印光大师说他写的《弥陀经要解》,这写得太好了,即使是古佛再来给《弥陀经》写一本注解也不能超过他。你说这个赞叹还得了吗?那就肯定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话是没有这么说,意思就是这样。告诉我们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就满愿了,真的不假。
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四土三辈九品,但是那个世界是个特殊的世界,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,平等法界。十方诸佛刹土都不平等,像我们居住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刹土,娑婆世界不平等,四土不在一起。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住的是实报庄严土;阿罗汉、权教菩萨住的是四圣法界,方便有余土;我们这些人住在六道里面,凡圣同居土,不在一处。可是在西方世界,它四土是在一起,四土三辈九品在一起,这很特殊。所以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那个地方天天能见到佛,天天能看到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弥勒菩萨也在那边。跟这些等觉菩萨天天在一起,这些人天天引导我们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所以这个机会不能错过,一定要抓住,我们老老实实的念佛,就依大势至菩萨的教诲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都摄六根是什么意思?眼耳鼻舌身在外面境界里,眼对色不贪,六根对六尘境界,把控制的念头放下,占有的念头放下,这是最重要的。
真放得下,放下就是止,最后怎么样?最后要连生死都要放下,不要贪生怕死。你真成就了,有缘多多帮助别人,帮助别人破迷开悟,帮助别人离苦得乐,特别是帮助别人得到修学的方便,这些是能带得走的。一切是为了自己,那是带不走的,所以决定不能够有自私自利的念头。虽然很多人说,现在这个世间,这全世界了,不是某个地区,灾难频繁,这是我们都看得见的,你在资讯里面天天看到。我们要在佛法里面得到心安之术,什么样的灾难遇到了,不惊不怖,不惊慌、不恐怖,心是安的,心是定的。要知道定生智慧,智慧就能解决问题,真的能够消灾免难。灾难当中,真的修行人,也在这个大难当中走了,有没有这种情形?有,很多。他怎么走的?他往生了。往生的条件,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」,四十八愿讲的,临命终时,一念十念都能生极乐世界。
所以我们平常要培养,心里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这个世间什么是真的?就是阿弥陀佛是真的。大乘经教都可以放下,你只要抓住一句阿弥陀佛,什么都得到了,到极乐世界,你样样不缺,想学什么都能满你的愿。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,大乘法里头,学得怎么样没有关系,随缘,能学多少就学多少,不放在心上,阿弥陀佛放在心上,这就完全对了。相信灌顶法师的开示,慈云灌顶法师是乾隆时候的人,这个大德通宗通教,显密圆融,著作等身,他留下来的著作差不多有五十多部,《卍字续藏经》里面收了有三十多部。他在《观经直指》,是他的注解,我以前讲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参考他的注解,他说得很好,学佛的人,无论在家、出家,遭遇到最大的困难,最严重的业障,所有大乘法都解决不了,一切经忏佛事都用不上力,你就晓得这业障有多重,他说最后还有个方法,真正能帮助你,那就是一句六字洪名。这个开示说得好!所有一切经忏佛事都失效的时候,这六个字有效,能帮助你解决问题,所以我们对於大师的开示有坚定的信心。现在就得要干,不能等待!
所以现在我们学习经教随顺,我们主修的是什么?主修就是念佛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场所,念佛可以出声,可以不出声,不拘任何形式,心里一句阿弥陀佛。要珍重,不能忘掉,这才是真正修行人,让心里真有阿弥陀佛,我们就得度了。什么样灾难来的时候,真的遇到灾难,就到极乐世界去,佛就接引我们往生。灾难当中,这个身体还会留在这个世间,没有别的,那就是全心全力帮助众生、劝导众生认真去学佛。劝人最重要要懂得观机,不是用一个方法,要有智慧,要有诚意,诚意就是质直柔和,决定能感动人。我们不能感动人,一定从这里去反省,我们的真诚不够,我们的柔和不够,还会遭遇人家不能接受。如果真诚柔和到位了,什么样难度、难化的人都能够接受,像诸佛菩萨一样。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
【亦不随心外念境界。然后以心除心。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。】
不能够『随心外念境界』,这里头要有真实智慧,知道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想生。常常想著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,在《坛经》里面记载这句话,末后这句话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一切诸法遍法界虚空界,这一切诸法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,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这就是心境都要放下,能现能变的心性,所现所变的万法,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心放什么?心放阿弥陀佛,这个地方讲『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』,这个正念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唯一的正念。我们念佛,不但是得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,实在说这是真的,你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,你是个真念佛人,你心上真有阿弥陀佛。
【常勤正念唯心识观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。】
我们现在修行,在现前这个时代,一讲到魔境,我想大家都不陌生,你看看在国内、国外,道场里面常常看到冤亲债主附身的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装不出来。我们这个道场遇到多少次了,那些人是什么?现身说法,我们看到了,亲眼看到了,亲耳听到了,有没有警觉?你看到之后做何感想?有,不是没有,不多。有些人警觉到了,但是还有部分人麻木不仁,他没有感触,他不知道回头。这个地方说的魔境,范围很广,特别是冤亲债主。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要晓得,过去已经结的怨我们要化解。用什么化解?质直柔和,将我们自己每天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。回向给他们不是没有了,不是我们修学的功德没有了,那你就完全搞错了。我们怎么样回向,他所得到的一分。《地藏经》上说得很好,我们自己有六分功德,他一分,不回向他得不到,回向他得一分,七分之一。为这些冤亲债主,我们要加倍的去努力修学,否则的话他们的怨恨在心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这个麻烦就大了,生生世世彼此双方都痛苦。
所以这个事情必须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要把它化解,化解过去世的冤亲,现前不再跟一切众生结怨,与一切众生往来全是善缘,没有恶缘,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。真正要学,经典里面常常提醒我们的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这句话好!不要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,更不可以让一切众生因我的心行,我的想法、看法、言行,而生起怨恨,这就跟人结怨了,这不是聪明人。所以诸位看看胡小林这十二片光碟,你看他怎么回头的,他过去当老板脾气很大,你看他现在全改了,他现在不会骂人了,对待员工都很客气、很谦虚,完全变了一个人。时间两年,不长!这段我们还没有学完,时间到了,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