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- (第三十四集)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三十四集)  2008/7/27  华严讲堂  档名:12-046-0034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五段「入五止」。请看最后一段,它有五个小段,最后一段:

  【五者。理事玄通非相止。】

  这是第五止的名称。下面贤首国师为我们解释,什么是理,什么是事,什么叫玄通,什么叫非相。

  【谓幻相之事。无性之理。互隐互显。故曰玄通。】

  相是现相,是属於事。凡是讲到事,事有造作,事有生灭,我们通常把相连起来,叫事相;理体,这是一般人称说。佛法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所以相是幻化而不是真实的,就称为『幻相』。只要是相都是幻相,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。即使是诸佛菩萨的报土,像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,我们称它为一真法界,是一真,它里面也有现相,这个相是一真,还是跟我们一样是幻相?确实相都是幻的,没有例外的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佛没有说诸佛报土(就是实报庄严土)例外,经上从来没有这么一句话。那我们就晓得,一真法界的现相也是幻相。这桩事情,我们这么多年来在大乘里面薰修,总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没有幻相之事的,这个境界有没有?有。那是什么境界?净宗里面所讲的四土,常寂光土就是的,常寂光土里面没有幻相之事。为什么?他没有起心动念。幻相是起心动念变现出来的,就是世尊在大乘教上常讲,这一切现相,包括实报庄严土,都是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我们现在可以这么个说法,实报庄严土是唯心所现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识所变,这就很清楚了。

  为什么会有十法界?为什么会有六道?为什么会有轮回、会有三途?唯识所变。识是什么?识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有这个东西就产生变化。唯心所现,现的这个相,假如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它就不起变化,这个境界是诸佛的报土。因为什么?诸佛如来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这是断得干干净净,连习气都没有了,这是真正的净土。有了分别,还没有执著,也算是净土,不是真正的净土,相似的净土,他没有执著,只有分别,阿罗汉所住的。阿罗汉住的国土,要是跟我们凡夫相对的来讲,它是净土,我们凡夫不能跟他相比,凡夫住六道。六道里头染污,五浊恶世。浊就是染污,现在大家讲环保,对於染污的概念很深,物质环境的染污,精神的染污,非常严重。染污从哪里来的?染污从业障来的,业习,业障习气,尤其是恶业,它不是善业。造成的现象,在人间讲就是灾难。所以要知道灾难从哪里来的,灾难不是没有原因来的,灾难是我们居住在地球上这些人,这是众生,人是第一个,最重要的,居住的这些人不善的心行所造成的,是这么来的。如果地球上的人觉悟了,不再有恶念,不再有恶的习气行为,像前面第四段所讲的,贤首大师教我们的,「无思无虑任运成事」,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生活环境就不输给天堂,欲界天、色界天,我们不输给它,这个道理要知道。

  今天灾难现前,严重的浮现,许多人著急了,著急解决不了问题。连科学家也晓得,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地震发生了,科学技术还没有办法叫地震不发生,它做不到。地球上陆地板块的变化、板块的移动,那就会造成很大灾难,这是科学技术也无可奈何。有人问佛法,佛法里面有没有化解这个大灾难的方法?有,佛法里真有。但是佛法一向如佛所说的叫难信之法,世间最难令人相信的是佛法,所以佛法是很少数的人相信。这些少数人也不是无因,无论他是有高度文化水平,或者是没有文化水平的,他能相信,他能理解,佛说的,这是过去生中宿世善根福德的现前,这讲隐现,遇到缘它就显现。如果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现前,难信,很难相信。但是,我们套宗教里面的一句话,信者得救,你真信了,你真的得救,你这一生不会遇到灾难。

  不会遇到灾难,明明看到大地震当中,那个学佛的人、修行很好的人他也遭难,你怎么说他不遇?真的不遇,他在灾难那个时候,人并没有死,头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往生了,他没有受灾难。我们看到受灾难是他的肉体,他的灵性到极乐世界去了,到他方诸佛国土去了。不是学佛的人,是好人,他们家里祖宗世世代代积功累德,他也在这个大难当中遇到了。这不是老天爷没报应吗?老天爷有报应,老天爷请他上天享天福去了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造作恶业的,行不善的人,他在这个灾难当中,有的人到地狱,有的人到饿鬼,有的人到畜生。所以说是个人造业,个人要承担果报的责任,任何人不能够代替。所以修行人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,要仰信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的教诲,你能够依教奉行,肯定不吃亏。灾难,共业所感,共业当中有不共业,那就是各人去处不相同,这是不共业。共业、不共业都是自己修的,与别人毫不相关。

  所以修行这桩事情是真难。行是行为,什么行为?错误的行为,与自性相违背的行为。修行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,理顺,一切能够顺自性,不要违背自性。一切都能顺自性就是佛菩萨,违背自性就是凡夫。性德,能不能很简单的跟我们说说?祖师大德,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是杜顺和尚提纲,贤首国师讲解,这两位是华严宗的祖师,杜顺是第一代,贤首是第三代,说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们前面所学的四德,你看多简单,修行,这四个就是标准,性德。我们有没有随顺?第一个随缘妙用,第二个威仪有则,第三个质直柔和,第四个代众生苦,这是性德,我们有没有?

  随缘妙用,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两条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恒顺众生是随缘,随喜功德是妙用。第一条,跟我们这四德,第一条是普贤行。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,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,圆成是圆满成就,所以要恒顺众生。恒顺又产生妙用,妙用是什么?恒顺里头不迷,那就妙用了。也就是说恒顺里面不执著、不分别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才叫妙用,这是如来的妙用,诸佛菩萨的,菩萨是法身菩萨,他们的妙用。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权教菩萨的大用。《华严》是圆教。藏教、通教、别教,佛菩萨的大用,他有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执著。有起心动念,有分别,没有执著,是阿罗汉、辟支佛的妙用。妙用有等级,随缘是一样的,一样的随缘,那个妙用要看你修行的功夫而有差别。

  早年,我们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经教,我们将经典里面常说的「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」,我说了四句。那时候在台北,我们图书馆讲经,有一位老居士,赵默林老居士,年岁很大,年轻时候亲近过印祖,他听我讲不变随缘的四句,我把它扩充两句,不变随缘是佛,随缘不变是菩萨,不变不随缘是二乘,声闻、缘觉,随缘随变是凡夫,是六道凡夫。赵老居士说:法师,我从前一生都没有听到人这样说过。你们诸位同学想一想,是不是这样?凡夫随缘随变,菩萨,我们要学菩萨,随缘不变,这就好。不变的是什么?我们从最简单的地方来看起,恒顺众生,威仪有则,这不变。我们把威仪有则再落实,《弟子规》,我跟一切人往来,《弟子规》上条条我都做到,我绝对不会违背,那就是不变。在大乘教里你就明白了,不变的是什么?十善不变,五戒不变,威仪不变,那就是第二个威仪有则,这不能变。第三个更重要了,质直不变,柔和不变,这是讲到最高的层次,讲到总的纲领。从最高诸佛如来境界,一直讲到最低,小朋友所学习的《弟子规》,要用真心,质直就是真心,柔和是真正的慈悲,菩萨心肠。这是我们天天要反省检点,改过自新。

  有时候,我们确实对人是真诚心,可是习气改不了。习气什么?还是贡高傲慢自大这种习气。这个习气,我们千万不可以说这个习气我没有,那你就永远出不了轮回。为什么?佛告诉我们,六道众生与生俱来的习气,四大烦恼。我见,我见第一个就是把身体当作我,这个见解比什么都坚固,牢不可破,执著,严重执著,执著这身是我,见惑里头一条。第二个我爱,我爱是贪,我见是愚痴,你看我爱。我慢,贡高我慢,我慢是瞋恚的一分。这个是什么?与生俱来的烦恼,生生世世四大烦恼常相随。所以时时刻刻有高度警觉,不知不觉的它就现行,这种习气就现行。这个习气严重,所以它也碍事。我们谚语里有所谓「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」,平常说话讲成习惯了,习气,喜欢论人是非,别人听到了,说你在那里羞辱他,你在那里批评他,往往在那里结恨,怀恨在心,招得来生不如意的果报。自己受果报,不知道这个因从哪里来的,这个事就太多了。

  几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遭受到祸福境界的时候,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业因?知道业因,福现前,很欢喜,不像一般人狂欢,他有节制;见到恶缘现前,他没有愤怒,他能够心平气和的接受。为什么?他知道因,福,过去造的善因,祸,过去造的不善因,现在果报现前了,很正常。所以他是心平气和来接受,这是智慧,这不是烦恼。凡夫不行,凡夫你看,真的,我见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痴,真的是愚痴,不是假的。聪明,聪明是从痴里面出来的,聪明不是智慧,智慧是性德,是从清净心流出来的。聪明是什么?聪明还是从心意识里头,照《华严经》的教义来讲,它还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流出来的。所以聪明解决问题有后遗症,智慧没有。世间人,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章制度,每个朝代都要修改,那是什么原因?知识,世间聪明智慧,它能解释当时,制定典章制度解释现前社会问题,一百年以后的社会不适用了,要重新改了,所以这个办法、法律要常常修订。

  可是智慧的决定是永恒的,超越时空。中国古圣先贤讲的五伦,超越时空,不能改,一改问题就来了。父子的亲爱,夫妇有别,就是夫妇两个人组成这个家庭,两个人有不同的任务,你一乱,家就完了。所以他分工,丈夫对外,负责家庭经济生活,太太主内,相夫教子,照顾先生照顾得很周到,他无后顾之忧,一心在外面工作。最重要的是把儿女教成人,太太的责任,这个关系太大了,关系家的兴衰,关系国的兴亡。所以中国的妇女,在中国社会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,这现在人不知道,他不去研究中国的学术,不去研究中国历史。中国的妇女称太太,这个「太太」的名词就是至高无上的称呼。「太太」从哪里来的?文王的母亲,文王的祖母,武王的母亲,这三个妇女,圣人;周文王的母亲太任,他自己的妃子太姒,他的祖母太姜,太公的夫人。你看他们家的小孩,太姜所生的王季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你们看孔子的书,孔子心目当中的大圣大贤就这几个人,文武周公,教出来的,母亲教出来的。孔子的母亲、孟子的母亲,她们尽到做母亲的责任,尽到做妻子的责任,为自己的家庭培养圣贤人,为国家培养圣贤,为世界培养圣贤,所以太太是圣贤的母亲。

  她们都懂得,小孩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?从怀孕,胎教。所以怀孕的时候,这十个月,思想端正,言行端正,为什么?影响胎儿,这叫父子有亲,怀孕的时候你就爱你的小孩,婴儿,还没出生。你爱他,你就要好好教他。出生之后最重要的三年,从降生到三岁,一千天,扎根教育。谁教?母亲,母亲是每个人生到这个世间来第一任的老师,真正叫启蒙老师。这个老师太重要了,她把你带正,一生端正,她把你带歪了,那就叫歪的一生。夫妇有别,这个使命多大,外国人不懂。小孩到五、六岁,这是天赋好的,天资稍微差一点的,六、七岁上学,把教小孩的使命交给老师,老师继续把小学生带好,他已有很好的根基,老师接著教。所以前三年完全是德行的基础。进学,除了德行要保持、要提升,还要学习圣贤人的教诲,圣贤的经典。所以小学老师不好做,小学老师的思想言行要做得很像圣人,他才能把学生教好,也就是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落实,才有资格做小学老师,你才能够为每个家庭培养好子弟,为国家培养好公民,为人类培养善知识,这使命多大。老师这个行业,在古代确实是很辛苦的行业,是不能赚钱的行业,所以老师的生活都清贫,我们世间人讲穷秀才,这都是从事於小学教师工作的,他是最受社会大众尊敬的。古时候的宴会,宴会的上席谁坐?这些老师们坐上席,尊师重道。这个尊师重道是皇上提倡的,上行下效。皇帝接见任何人,在朝见礼节上,皇帝坐在最上方,北方,坐北朝南,南方是下方,北方是上方。唯独接见老师,他就不能坐在上方,他从上方下来,站在东方,老师站在西方,不是南北的方向见,是东西方向,东方是主人,东道主,西方是宾客。所以对待老师是贵宾的礼来接待,不能把他当作臣子看待。这是什么?尊师重道。皇上对老师都这么尊重,所以普通百姓人家对做老师这个行业没有不尊敬的。所以他这个老师是物质生活清贫,可是精神生活丰富,受人尊敬。

  不像现在,现在社会变了,所以灾难多了,因为人的思想言行跟性德相违背了。你看我们讲的四德,这太重要了。随缘里头没有妙用,错用了。错用是什么?在随缘里他完全烦恼当家做主,就是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这个当家,这就不妙,这个作用果报在三途,错在这个地方。威仪有则没有了,顶多是装装样子,不是真正做到,质直柔和完全没有了。古人用心,直心是道场,现在人用心是弯弯曲曲的。柔和是慈悲,大慈大悲,现在没有了。现在,不但不懂得爱人,他为什么不懂得爱人?这个你要知道,情有可原,他不知道自爱。

  我是在二00四年,二00四年在澳洲过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短文,完全讲爱,把爱送到全世界。可是我讲爱,头一个就是讲自爱,人不自爱,他怎么会爱人?什么人懂得自爱?给诸位说,佛菩萨懂得自爱,圣贤人懂得自爱。懂得自爱的人不作恶,为什么?你要是有贪,你将来堕饿鬼,你是自爱吗?自爱,我愿意死了之后到鬼道去吗?不自爱。瞋恚,脾气很大,嫉妒心很重,这人不自爱,为什么?他死了以后堕地狱,哪有自爱的人会堕地狱?哪有这种道理!愚痴的人不自爱,死了以后变畜生。造作一切不善罪业的人不自爱。所以我们讲爱的时候,头一个提醒大家自爱。真正自爱的人,他学佛。我来生,来生到极乐世界成佛去了,真自爱。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很多,不自爱的人去不了,天天念佛也去不了,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。所以自爱,他真的会爱人,不自爱的人不会爱人。多疑的人不自爱,怀疑这个、怀疑那个,顾虑多的人不自爱,自爱的人断疑生信。常常能保持自己清净平等觉的,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这个人自爱。自爱的人一定守法,他持的是性戒,不是别人给他规定的,也就是跟自性相应,自性是清净圆明体,这个自爱。所以我们讲那个人会爱人,你看他自不自爱?他不自爱,爱人是假的。自爱爱人,那你毫无怀疑的,他是真的。

  我们能够想到这个地方,你才知道圣贤教诲不能不学。没人给你讲,我们自己前途是一片黑暗,不是光明的,这一片黑暗是处处都是火坑,随时可以掉下去。圣贤的教诲那就是一盏明灯,把你前途照得清清楚楚。前面是十条道路,十法界,你走哪一条路?这个要清楚。学佛,学了这么多年,连这个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,那白学了。十条路摆在我面前,我走哪一条?四圣法界都是清凉的,没有人诱惑你,没有人讨好你。六道的路都有许许多多的诱惑,投你所好的,你的习气,你不小心就堕落下去。尤其是三恶道,那个诱惑的力量太大,所以你必须要认识它,然后你才能够回避它,你不认识,就跟它去了,不知不觉。学佛,虽然学了佛,不管用,就是禁不起诱惑,在这种情形之下,一天念一万声佛号、念十万声佛号,古人讲的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你已经堕落下去了。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搞清楚、都要搞明白。

  世尊教导我们,时时刻刻提醒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不是佛弟子,一般读书人,几乎没有不念《金刚经》的,为什么?《金刚经》简单明了,念《心经》的人就更多,用这个提醒自己。《金刚经》最重要的几句,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后半部「无我见,无人见,无众生见,无寿者见」,提升了,不但没有相,念头都没有。这就是告诉你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你真正能记住,真正常常用这些经句来提醒自己,你用它来做为观照的标准,你就能脱离苦海,你就能照见五蕴皆空,不再造业了。这个事难,我自己是个过来人,每天大乘经教薰习,境界现前的时候还会迷惑颠倒,还有守不住的时候。一天不读经,一天不学习,肯定堕落,你说多可怕。我们现在虽然是学佛了,了解确实不够透彻,为什么?境界现前把握不住,心马上就恢复到名利上去了,佛陀这些教诲忘得一干二净,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。

  理事有隐显,大师在这里说得很清楚,『互隐互显』,「隐」不是没有,「显」也不是真有,这要知道。显是幻有、幻相。隐的时候虽然不现,能大师说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虽然隐,不现的时候,它不是没有,现的时候也不是真有,这叫『玄通』,玄妙通常,没有障碍、没有阻碍。玄通确实不好懂,大师下面又跟我们解释:

  【又理由修显故。事彻於理。行从理起。理彻於事。互存互夺。故曰玄通。】

  『理』是心性。心性,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「人性本善」。中国人言语文字喜欢简单,虽然简单,他要求的条件简单、扼要,又还得要明了,就是简要详明,言语讲求简要详明,简单扼要,还要详尽,还要明了、明白,文字亦复如是。跟印度人相反。印度人这个习俗,他事情喜欢一再的重复,不厌其烦,从这个地方显示出印度那个地区的古人真正有慈悲的爱心。为什么?简要详明,对於上根人、上上根人,好,接引这些人的,中下根人就困难了,绝不是一遍、二遍就听懂的,三遍、五遍就能契入的,不可能。所以古大德提出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我们怎么办?我们采取的办法,就是念的遍数多。教训,这个经文确实是简要详明,不多,可是你一遍一遍去重复。重复是你自己的事情,老师不管这个。佛菩萨是老师,佛门里面的老师是不厌其烦,无数次的跟你重复,帮助你觉悟,帮助你契入境界。这就是中国跟印度人教学差别在此地。

  我们晓得,『理由修显』,你要不修,显示不出来,这个修就是修正。我们有贪心,贪财、贪名、贪色、贪吃、贪睡,财色名食睡,你看看,这些东西在现前的时候,贪心就起来了。贪心,自性里头没有,阿赖耶识里头有,这一切不善,把阿赖耶识里头种子勾起来了。阿赖耶识里头也有善的,我们闻到佛法了,佛陀这些义理我们就浮现,把它引出来了,阿赖耶里面的佛种子。可是,阿赖耶里面的善种子有,恶种子多。你看天亲菩萨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,这教初学的,给我们讲,他把善恶种子分类,善的种子十一类,善法十一个,恶的种子、不善的呢?二十六个,比善法多一半还超过,二十六个。你就晓得,六道里面的凡夫,恶的业习种子多,所以恶的业习种子它的力量就大,大过修善。善,如果没有圣贤教诲,你没有办法抗拒这些恶习气,就是你的恶习气断不掉。那就是什么?努力薰修,加强这十一个善习气的力量,现在讲能量,加强它的能量,让这个恶习气不起现行。见到一切不善,你能做到不动心,这叫功夫,在佛法里面这叫三昧、叫定力。定生慧,不生烦恼,这个慧解决问题,所以它没有后遗症,道理在此地,它不是从烦恼生的。

  所以善恶都是修,修就显,佛菩萨是教出来的。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大家谈起恐怖分子,恐怖分子也是教出来的,看你怎么教法。我们中国老祖宗懂得这个道理,知道教学比什么都重要,世代相传,现在的话说,都抓教育,不抓别的。只要把教育教好了,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好,样样都好;教育要是有偏差,样样都出麻烦,根源在这个地方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,教女比教子更要用心,把教女列在第一位。为什么?有贤女,这个人家就有贤妻;有圣女,这个家里后代会出圣人。我们在这个家谱里面去看,哪一家的家谱,在家规、家训里面你去看看,多少条是专门为了教女而定下来的,它有道理。这是讲什么?讲修显。

  下面这几句话跟我们解释玄通。『事彻於理』,理性在什么地方?理性就在事里头。我们今天的事不善,我们就知道理性被歪曲了,理事在里头,你错会了、错解了、错用了,你不是正知正见、正解正行,理被扭曲了。理跟事从来没有分过家的,所以你的心正,没有一样不正,心邪,没有一样不邪。这就是说理事、性相是一不是二,圆通。『行从理起』,行是行为、言语、动作,为什么会有?理体里面本自具足,遇缘它就起现行,遇缘就显,不遇缘就隐。所以隐不是没有,显不是真有,这个有道理,『互存互夺』。这叫玄通。互存互夺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共存共亡,起心动念的时候共存,不起心、不动念就共亡,就都没有。这是我们在前面第二段「起二用」里面学到的,这叫玄通。贤首大师确实很慈悲,后面还有补充:

  【玄通者。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。大悲救物万行纷然。悲智双融性相俱泯。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。】

  念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,这第五止,是止什么?止妄想,放下妄想。我们在大经上常常念到一句话,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末后给我们讲玄通讲到极处,谓『大智独存』,不起心、不动念,世尊告诉我们,那是什么境界?大光明藏,净土宗里面称常寂光净土,这就是大智独存,它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常不断,不一不异,中国圣人称之为本善,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我们自己的本善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完全相同,所以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、本来成佛」,一点都不假。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?佛也很慈悲,把这个原因一语道破,「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我们为什么不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?放下就是。

  你看放下,你所得到的是什么?『体周法界』。这个体是什么?体是智慧,就是佛法里有个术语叫佛性,「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」,大乘教上说的,就这一句。我们把有情两个字去掉,「一切众生」,这是有情、无情都把它包括在里头,「皆有法性」。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。法性,实在讲跟佛性是一个意思。我们说佛性里头包不包含智慧德相?包含,法性里头也是包含智慧德相。不过说佛性,偏重在智慧,说法性,偏重在德相,分不开的。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我们不能不清楚。我们不清楚,你就没有办法教人,别人疑惑,你没有办法把它化解。「体周法界」就是三种周遍,第一个是周遍法界,第二出生无尽,第三包含空有。这是我们的心量,本来是这样的,没有一法不包容的,这是你本有的心量,就是你本来是佛。现在你变成人了,人的心量很小,只有自己,没有别人;於自己有利的,这就要抓紧,到利益没有了,就把它丢掉。这是什么?这是六道凡夫。什么凡夫?愚迷是凡夫。如果稍稍明白一点的人,他不会这样做法,他晓得什么?爱人会得到别人的敬爱,利人是得到一切众生的帮助,这个利益太大了。

  真正有修养、有德行、有学问的人,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。在历史上,郭子仪,我一下想不起来了,当年那时候他已经封王,王位了,朝廷上有个小官,阶位不高,大概相当於现在科长这样的身分,名字我一下想不起来了,这个历史上有记载,来看他,而郭子仪穿上朝服,以隆重的礼节来接待他。所以家里的人就奇怪,多少大官大将到家里来作客,你都很随便,为什么这个人来的时候你要这么隆重?他就告诉大家,这个人阶位很小,你可不能得罪,万一将来他得志的时候,这个人会报恩也会报仇,你要是对他失礼,以后麻烦大了。果然以后他做了宰相,在那么高地位上,得罪他的个个都被他收拾。郭子仪有先见之明。

  所以你不可以轻慢一个人,你不知道以后这个人怎么样。他要如果是君子,不会报复、不会记恨;如果他是个小人,你得罪他,他记恨在心,念念不忘,这个麻烦。不但这一世要报复你,来世还报复你,这生生世世报来报去没完没了,双方痛苦,不能不留意。所以说,我们也不知道,没有这种神通,不晓得人家将来怎么样,一切恭敬,这不就很好了吗?不都解决了吗?你看佛门里面的忏仪,「一心顶礼,一切恭敬」,好!普贤菩萨告诉我们「礼敬诸佛」,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他是未来佛,没有一个不恭敬的,连蚊虫蚂蚁都恭敬,何况人!这是对的,这是性德。人之善不善,是他的习性,从小没人教,他学坏了,正常,不可以怪他。

  尤其是在现代,圣贤教育至少失传四代到五代了,你怎么能怪人?你要是怪人的话,是你自己错误,你自己犯了错,你自己没有智慧、没有见识,你错怪了他。他今天变成这样,他父母没教他,他老师没教他。他的父母,父母上一代,他的父母、老师没教他。再上一代亦复如是,至少可以推到第五代。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社会一点都不奇怪。五代就是将近一个世纪,累积的不善,今天有这么大的灾难。所以对於造作恶业的众生不可以责备,要生怜悯心,他可怜。他今天仗著自己权势,见到人就吆喝、自大,要怜悯他,不可以责备他。他的本性本善,他变成这个样子,他可怜,没有受到教育,心平气和来接待,恭恭敬敬对待。吃亏,甚至於上当,不要紧,没事。

  真正懂得因果道理的人你就会晓得,这个世间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占了别人便宜,也没有一个人真正吃了亏。因果通三世,他占了我的便宜,我要是没有舍,我还记得的话,他来世一定要还,还的时候要加利息。他是怎么样对待我的,来世也是同样这个方式对待他,一报还一报,欠命的还命,欠债的还钱,一饮一啄丝毫不爽,你心就平了。这一世被人坑了,就放来生债,来生的时候他会还来,遇到就会自动还来,所以心平气和。这就是前面给我们讲的「无思无虑任运成事」,如果没有因果道理的话,这一句怎么能讲得通?所以真正了解,处今天这个社会,心地坦然,没有忧虑,没有怀疑,他骗我也好,我们总是把关系处好。来生来世这个路子愈走愈宽,愈走愈平坦,我们走的是成佛之道。斤斤计较那是轮回道,不可以,常常还想著这些事情的时候,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。我们要想佛,要想西方极乐世界,要真的记住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,在经典上佛祖讲得这么清楚。事是幻妄,不是真的,连自己人身都不是真的,理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要明理,要把事淡化掉,在事相上真正做到没有得失的念头,你心地平安,你自在了。你有得失,你就有忧虑,你就有牵挂,你就有烦恼,而自性里面这统统都没有,这叫自作自受,错了。

  所以要晓得,你的大智永恒不灭,而且体周法界。你的大慈大悲,不但能度自己,能度一切众生。大智不起心,大悲是不动念,我们前面讲过,起心,依报现前,动念,正报现前。不起心,依报有不是没有,隐,不现;不动念,正报有,不是没有,也不现前。依报正报都不现前,但是是圆满的,体周法界。『万行纷然』,这「纷然」两个字用得好,那是什么?你要救一切众生,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现身说法,叫万行纷然。你真的回归到原点,妄尽还源了,还源到不起心、不动念的状态,那是究竟圆满佛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讲,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了。记住,等觉菩萨还有一品,叫生相无明,习气,到如来果地才叫究竟圆满,也就是第五十二层,圆满了,这依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。

  可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什么时候就得到?《华严经》上讲,初住菩萨就得到,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也就是此地所说的体周法界、万行纷然,初住菩萨就做到。可是,妄想的习气要断干净需要一段时间,这一段时间叫无功用道,真的叫用不得力,完全是随顺自然。不可以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就堕落,就往六道走了,就反方向了。这就不起心、不动念,一切什么?随它去吧!随它去就好,根本就置之不理,这叫随缘,一切随缘,随它去,自然这习气慢慢就消除。不妨害菩萨普度众生,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众生有感、有求、有愿,菩萨就现身。能现佛身,应以佛身得度,他就现佛身。所以应以,那个应是感应,不是说应该要用什么身,不是这个意思,是感应,总是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这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。

  众生的意愿,也有隐、也有显。这个感应,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很多次。佛在经上讲,有四大类。「显感显应」,显是明显,我们遇到灾难了,我们念佛菩萨,求佛菩萨来帮助我们,很明显,佛菩萨真来了,也很明显,佛菩萨应身来了,显感显应。第二种是「显感冥应」。佛菩萨来了没?来了,来了没现身,我们看不见他,他真来了,他真在暗中帮助我们。现在说是有特异功能的人他见到了,我们自己没有觉察,真的帮忙了。这是两种。另外两种是,众生感不显明,所谓冥感,他有这个需求,他还没动念头,可是佛菩萨知道,你极其微细的念头自己不知道,佛菩萨知道,他也来了,他也来现身帮助你了,「冥感显应」。另外一种是「冥感冥应」。所以感应有四种。我们说我们没有求佛菩萨,佛菩萨怎么来了?实际上有,有这个需要的时候,他就来了,感应道交,不可思议。

  所以现在在此地用一句叫「万行纷然」,现身不是现一个身,同时不同处现无量无边身,或者同时同处也能现无量无边身,神通广大,没有障碍。如果你对於这个世界奥秘要是知道多的时候,你就觉得更不可思议。这只有《华严经》上讲得透彻,世界奥秘,微尘里头有世界。那个世界有没有我?有,有我,也有你,也有他,而且每一粒微尘里头都有,万行纷然,这不是假的。微尘世界里头有微尘,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,重重无尽。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讲的,微尘世界众生,大千世界的众生,妄尽还源,总而言之,都不出这六个纲领。这六个纲领,展开来是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所以这几个原则一定要抓住。

  五止,放下,止是放下。这第五条教我们,放下妄想,前面一条教我们放下念虑,第三条教我们放下分别,第二条教我们放下缘,特别讲的是人事环境;第三条讲的是物质环境,物质环境里头不要去执著、不要去分别,人事环境亦复如是。再微细的放下念虑,最后教我们放下妄想。起的作用,不可思议,成就自己,又帮助无数无数的众生。你看救物,『大悲救物』,他不是讲救人。如果讲救人,十法界里头人道,其余九道没有。如果说物,那十法界全部都包括了。我们现在讲动物,人是属於动物的,人不能包括全体的动物,但是动物可以包括人类。讲物的时候,除动物之外,还有植物,还有矿物,乃至於大自然的一切现象,这一个「物」字全包了。所以你救人、救物。

  我们今天讲,今天地球上发生异常现象,我们怎么样去救它?你就晓得了,大慈大悲。佛家讲大慈大悲,一般社会大众讲爱心,爱心能救人,爱心能救世,爱心能救山河大地,爱心能救地球,一点都不假。爱心的对面是私心,私心是造业,造成的灾难,我们今天能把私心换成爱心,问题就解决了。所以今天世间的灾难,科学束手无策,没有办法,佛法里有没有?有,肯定有。问题怎么样?问题是大家不相信,讲出来也不相信,能信的人很少。能信的人是真修行的人。真修行的,他真得受用,在自己修学过程当中,有不思议的验证,使他深信不疑。但是你不是真修行的时候,你没有这个验证,所以你对它起疑心。

  我们讲个很简单的例子,境随心转。我们身体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的心善,面貌就善,我们的心清净,身体就健康。健康长寿,聪明正直,百病不生,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,你就用佛法的「清净、平等、慈悲」,你就做到了,这六个字就叫你得到一生(特别是晚年)真正的幸福。清净心不会感染任何疾病,即使是严重的瘟疫也不会感染。慈悲心能够化解一切的怨毒。平等心就是真心,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质直,在平等的基础上显示出你的清净慈悲。这是大乘教修行的秘诀,就是六个字,你怎么样把它用在生活上,用在工作,用在处事待人接物,那你就是真的是佛心、是菩萨心,平等是佛心,清净慈悲是菩萨心,你走的是佛菩萨的道路。

  你天天要检点,所以这早晚课诵是很重要的。早课提醒,怕忘掉了,提醒我今天一天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违背性德,我要让我自性的光辉要透出来。自性的光辉,我们学了这么多年,把它浓缩起来二十个字,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」,这是自性里面的光辉,不要忘记。晚课是反省、是检讨、是忏悔,我今天有没有做错?我待人接物有没有虚伪?虚伪,真诚就没有了。有没有染污?我还起贪瞋痴慢,染污了,我还有自私自利念头,染污了,不清净了。处事待人接物我还有不平等、还有高下,平等没有了;还有迷惑,正觉没有了;还有自私自利,慈悲没有了。所以总得要检点反省。反省,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,这叫觉悟;悟后起修,明天我再不犯这个过失了,那叫修行,把我这些过失统统修正过来。如果真的天天这么干,诸位想想看,凡夫成佛要多少时间?顶多不过三年五载。天天干,锲而不舍,真成佛了。成佛之后,再看看这个世间有没有缘分,没有缘分就走了。

  这是我们在这么多年来,看到中国佛教,佛教传到中国来两千年了,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,这是皇上派的使节,把摩腾、竺法兰两位大师礼请到中国来,这是正式引来的。那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,到我们现在公元二千六十七年,那就是圆满的数字,真正是两千年,现在还差一点,我们现在才二00八年,大概还有五十九年就满两千年了。这两千年来,在中国祖师大德,这里有出家、有在家的,真成就了。从净土宗看,我们看《净土圣贤录》、看《往生传》,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许许多多,大概总有一半以上,念佛也不过就是三年,他就往生了,瑞相稀有,几乎都是预知时至,无疾而终,他不生病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。所以曾经有人问过我,我在台湾早年讲经,有法师问过我,问我是不是这些往生的人他们刚刚好就只有三年寿命?念了三年,一个个都走了?问我这么个问题。我想不可能这么巧,偶尔几个人也许是有,不可能那么多人都是三年寿命就到了,这个讲不通。讲不通,人家三年走了,什么回事情?也就是他三年功夫成熟,就是《大势至圆通章》里面所讲的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。

  现前是感应,像慧远大师,他老人家一生当中三次见到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,那是现前见佛,他是在定中见佛,就是在止静的时候,念佛止静的时候见到的。临命终的时候,佛来接引,他告诉大家,他三次见到。从来没有跟人说过,最后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:西方极乐世界现前,这桩事情过去我已经见过三次,这一次走了,阿弥陀佛来接,我跟他走了。功夫成熟了,真放下了。这个清净,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学习的分数够了,佛来接引,寿命还有,不要了。为什么不要?在这个世间没有缘。有教化众生、接引众生这个缘,那就是功夫成了也不能走,你得多带几个人去,他跟你有缘,有缘的人还有,你就不能去。如果没有有缘的人,那就赶紧走。这就能讲得通,这样才让我们没有疑惑。所以说生死自在,来去自由。

  功夫圆满究竟成熟了,那就是『悲智双融性相俱泯』,慈悲、智慧、性相融成一体,这些名词都不见了,连痕迹都没有了,这叫『理事玄通非相止』。所以我用最简单的话来说,放下妄想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这个境界。所以这个是止,放下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。我们现在这个放下,要用《弟子规》做标准,《弟子规》里面所说的我们要做到,不要违背,所以叫我们不准做的,我们绝不犯,绝不犯戒,这就对了。应该止的,止;不应该止的,我们干。这就是有作、有止,能够帮助一切众生,这是我们要做的,属於菩萨戒。菩萨戒是作持,比丘戒是止持,止多作少,菩萨戒是作多止少,因为菩萨要救护一切众生。所以止作二门,作也是止,讲到最后,「悲智双融性相俱泯」,作也是止,就是作而无作、无作而作,达到这个境界,这是究竟圆满。今天时间到了,第五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