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三十集) 2008/7/23 华藏讲堂 档名:12-046-003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五段「入五止」。末后这两大段,入五止、修六观,这两段它的内容就是说明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今天是六道里面的人道,就人道而言,古人常讲人生百岁,一百岁多少天?三万六千日,不多。面对著三万六千日,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过日子、来生活?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?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他们为一切众生做出的示现、做出的表演。如果我们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依样画葫芦,向他们这个样子学习,你就是接近性德,你会过到很幸福美满的生活。但是你还是凡夫,你没有开悟,你开悟的时候那就不必学习了,自然是圆满契入境界。我们今天要尽心尽力努力来学习,你学得愈多你就愈幸福,学得愈多你就愈快乐。
六度万行归纳起来不外乎止观二门,止是放下,观是照见,也就是看破。我初学佛的时候向老师请教,佛法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叫我们很快的契入佛境界。老师告诉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我又问,从哪里下手?他告诉我从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就世间法来讲,这三种布施得的果报是非常现实的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所以人虽然是有命、有运,命运是自己造的,不是别人给你的,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限制你,是自作自受。你作善,你得福报,你造恶,你结恶果,所以不可以怨天尤人。日常生活当中,小小的细节都是自作自受,绝对没有外头来的,没有别人加给我们的,这个道理要懂。如果别人可以加给我们,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他会给我们最好的日子过,我们过得这么辛苦,佛不就不慈悲了?所以这事佛他也无能为力,完全是你自己造作。佛只能够把事实真相说出,因果的道理、事实都讲清楚,还是要我们自己做,自己修清净心,得净土,就生净土;自己常常想佛,那你就跟佛在一起;想菩萨,就入了菩萨的俱乐部;天天想贪财、贪名、贪色,那就到鬼道去了,鬼就要贪;遇这个不高兴,遇那个也生气,那你就入地狱的俱乐部,你到那边去了。所以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变现的,到哪里去是自己的习气,我们一般讲嗜好,你喜欢那个,你就入那个,这个事谁都不能干涉,佛菩萨也没办法挡住你,你自己去的,这才是真理,这才是正教。
我们看底下这一段文,抓到重心,就知道应该怎样学习,怎样去体会。我们看文,这两段文长一点,因为是讲到我们日常生活,比较琐碎一点。
【五。自下。】
自这一段往下。
【摄用归体入五止门。】
『用』就是日常生活,包括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我们在这里面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都起作用。作用怎样?作用要能与一体相应,你用得就正,与体相违背,那你就生烦恼。这一体是什么?第一段所说的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。我们的生活要与清净圆明相应,我们工作也要与清净圆明相应,待人接物样样都是。这是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他们的作用,绝对不违背清净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现在这个世间是乱世,社会上灾难这么多,这叫大风大浪,佛菩萨在大风大浪里如如不动,人家高在这个地方。我们不行,我们跟著动,它起我也起,它落我也落,这就烦恼了,这就违背了。自性清净心从来没动过,六祖惠能大师说,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、本自清净。圆是圆满,明是光明,光明是智慧,所以智慧是你本有的,你的德行、你的才华、你的福报都是圆满的,跟诸佛如来一样,从来没有说欠缺一点。
现在,我们这么好的性德为什么得不到用处?释迦牟尼佛讲得清楚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。你就晓得,我们无尽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就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,没失掉。而它是真的,它没有生灭,永远不会丢掉的。现在有障碍,你就不起作用,障碍去掉了,自性的智慧、德能全现前。你去掉一分就透一分,去掉两分就透两分,去掉十分就透十分。这桩事情能大师讲得好,与学、不学没有关系,最重要是放下。我们能不能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,把执著放下,那恭喜你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透三分之一出来。三分之一虽然是不多,超越六道,你不在六道轮回里了,你到诸佛如来的方便土,四圣法界去了,你看三分之一。再把分别放下,不但没有执著,世出世间法不分别了,那你的性德就要透出三分之二,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透三分之二,菩萨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放下,「止」就是放下,「五止」就是五种一定要放下的。我们看文;
【五止门者。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。】
这个很重要,『四德』是性德,自然流露出来,会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四种的德行。你知道这四种德行:
【当相即空。相尽心澄而修止也。】
这是一小段,先把止的意思给我们说出来。在前面四德里面,我们学过的「随缘德」,你看这个多么重要,佛弟子一定要学会,这一生在世间,随缘,不要攀缘。随缘必须要记住,诸法实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,佛在经上讲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我学了这么多年,我续了两句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随缘!别人看到,这个人是好人,这个人是坏人,其实那个人没有什么好,也没有什么坏,好坏是从自己心里生的,不是在外头,外面没有。你觉得他好,他样样都好,你觉得他不好,他样样都错了。为什么菩萨看不出来?我们凡夫看出来这是好人、这是坏人,菩萨看不出来,为什么?就是这个地方所讲的,『当相即空』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好等於零,坏也等於零,零跟零平等的。善恶不二,邪正不二,真假不二,那是真的,这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的。可是弥勒菩萨教给我们那个方法,要是细心从那里观察你就看出来了,为什么?所有一切法根本就不能住的,无常的,不过是一闪而已。那一闪时间太短,我们抓不住,所以哪是真的?「当相即空」,这句话就是《心经》上讲的,相是色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。
『相尽』,这个「尽」当作彻底讲,你彻底明白了,『心澄』,澄就定了。澄是用来比喻的,像水,水很清,水不动,一尘不染,如如不动,叫澄。菩萨应化在世间,他随缘、他持戒,威仪是持戒,是守规矩,持戒,摄受一切众生,代众生受苦,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,但是怎么样?他心是定的,从来没有染污过,从来没有动过,这叫菩萨。只要做到心澄,心澄就是自性里面讲的清净,惠能大师见性头一句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杜顺和尚在这里给我们提纲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就是惠能大师见性时候见到的。圆是圆满,没有一样不圆满,智慧圆满、德能圆满、才艺圆满,今天我们讲富贵圆满。本自具足,能大师第三句讲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么?就是具足圆明。我们虽然没有证得,得到这个讯息,对这个讯息有认知、有信心,太难得了,这真叫做百千万劫难遭遇。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打轮回,你怎么会知道这个事情?这个事情知道了,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方向、有了目标。我们这一生希望干什么?希望真正证实,把自己的清净圆明找回来。这叫成佛之道,这是人生真真实实第一桩大事,把自己清净圆明找回来。
相尽,止的意思就在这个地方,相不尽你就不能止。尽是彻底明了,对现相彻底明了之后,那就是《般若经》上讲的,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。这个法是什么?就是现前你六根所接触到的,你能见闻觉知的六根,所见外面色声香味,全是幻相。幻相像什么样子?就像我们看电影、看电视屏幕上的相,你说有没有?有,在哪里?空的。你可以受用,欣赏它,你不能够占有,你不能控制,它一秒一秒钟跳过,你没有办法叫它止住;你不能控制它,你不能占有它,你可以享受它,这才叫真的自在。享受里头不生烦恼,烦恼是七情五欲,凡夫迷惑,不知道这个相是假的,在这里面生七情五欲,生烦恼。阿罗汉以上觉悟了,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他在这里面生智慧,这个智慧用现代的话说是究竟圆满的科学、哲学,他在这个层次上不断向上提升。
我们在人间把一切人事物都当真,佛菩萨看六道轮回是看电视、是看电影、是看在萤幕上的画面,差别就在此地。他们觉,知道所有现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我们不知道是假的,当真,他哭我也真哭,他笑我也笑,心随境转,这凡夫。觉悟的人,我们叫圣人,他是境随心转,境随他的心转,他做得了主,他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所以他能转境。世尊在楞严会上说的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你能转境界那你就跟如来走的是一条路子,一个方向、一条路子。我们在今天,尤其是现在,全世界的社会动乱的时代,不是局部,是全体。到处你看到的是冲突,家庭有冲突,兄弟有冲突,亲戚朋友有冲突,邻里乡党有冲突,各行各业有冲突。在佛门,我们寺庙里也有冲突,出家跟出家有冲突,在家跟在家也有冲突,这也是稀有难逢。这是大风大浪,你在这里头如如不动,那你功夫比祖师大德高多了!祖师大德那时候相尽心澄是波浪小、冲突少,他在里头得定,大风大浪里面你能够得定,你的功夫比他高。
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是幸运还是不幸运?明白的人,很幸运,这个时代里头修行,起也起得快,落也落得快。你把握不住你就堕落了,很快,你能够把握住的时候,心地如如不动,清净不染,向上升,升得快。所以世尊告诉我们,娑婆世界,就讲我们地球上人修行,一天,我们修行一天,抵得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。什么道理?此地修行太难了,太难修成功了,这了不起。极乐世界修行容易,没有大风大浪,不但大风大浪没有,小风小浪也没有,所以他进步很慢,慢慢往上提升;这里是大幅度提升,提升不上去,大幅度下降,道理在此地,我们要知道。
这个心澄,我们随顺《华严》教义来讲,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著全有,不但全有,而且现在几乎达到饱和点,这是极度的染污与不平,不清净。阿罗汉能舍弃执著,心平静下来,就变成什么?小风小浪,小风小浪跟海洋里头波涛来相比的话,它是静的。如果菩萨再把分别放下,他就是微波微浪,是有波,不能说是没有波,有波有浪;可是我们要是乍看的时候,风平浪静,没有波浪,甚至於像湖边的这些花草树木倒影在水里面,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菩萨境界。起心动念断掉了,那是真止,圆满的止,为什么?真的没有波浪,真的没有染污了,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是佛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我们用功,平常在讲堂里面学教,这是听佛菩萨的教诲,佛菩萨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,给我们指出方向、目标。下了课堂之后我们要落实,这才重要,这就真正学佛。我真的能止住,至少我的分别执著比过去淡了,这就有进步。一年比一年淡薄,一月比一月淡薄,那功夫就非常得力。你能够做到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淡薄,我想应该三年五载你就会证果,你就会开悟,这都是讲实话,一点都不骗人。
所以这一小段,也印证了世尊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讲的,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心是妄念,法是幻相,心、法,我们现在一般讲心境,法就是境界、法相。法相范围非常大,只要是现相都叫法相,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。性,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,所以用空来代表它,不可得,六根都缘不到。你明白了,原来色相就是法性,法性变现出的色相,法性不可得,法相同样也不可得。你要真正执著说是拥有它,你得到它了吗?人要觉悟!你真的拥有它了吗?人很糊涂,如果觉悟,问你,你晚上睡觉睡著了,有没有作梦?有作梦。不管你作梦不作梦,你睡熟之后,这世界哪一样是你的?你能控制哪一样?你能拥有哪一样?人到死的时候才晓得不能带去,你每天都死一次,你睡著不等於死了吗?没有一样是你的,连身体都不是你的,何况身外之物?天天死一次都不觉悟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没有一样你能够执著到,你什么都得不到,包括自己身体,何况身外之物!你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,从哪里看?每天睡觉醒过来之后想一想,醒过来我又活了,到晚上一上床,我又死了,从这个地方体会,慢慢就自然会放下了。确实不可得,所以要放下。
我们日用平常需要的东西,所谓资生之具,衣食住行所需要的,随缘。缘,见性是性德,那就没有话说了,那是大圆满;没见性的人修德,那要靠修德,修德的时候,你修净业、修善业,你得到都是美好的。与人要结善缘,处处受人尊敬,处处得人帮助,可是你得先帮助人。「敬人者人恒爱之」,我要先敬人,我要先爱别人,人家才会爱我,我先敬人,人家才会敬重我,我先帮助人,人家才会帮助我。回报是我们自己施舍出去,没有法子讲比例,佛法里面讲舍一得万报,我跟诸位证实,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布施众生一分爱心,得来的时候,众生给我们的是十分爱心,百分爱心,万分爱心;我们施舍一切众生一块钱,回报的时候是一万块钱,一点都不假。众生真可怜,很想发财。中国古时候我们的老祖宗都非常聪明,你看钱大家爱,钱做的形状是什么?圆圆的,当中有个洞,方方的,形状像什么?像古时候犯罪戴的枷锁。这就是警告你,这个东西你会用,是修福,不会用,是造罪、造业,你得认清楚它。钱这个字,你看中国文字,这边是个金,那边是两个戈,两个戈就是两个人手上拿著刀子在争,在抢这个金。你一看到这个钱,你就警惕,算了,我不要了。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,让你一看到就起警觉心,开智慧。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感激老祖宗,老祖宗真有智慧。所以中国文字你可以不认识它没有关系,你看到那个形象你就懂得它的意思,文字是艺术,文字是学术,文字是高度智慧。
这是开宗明义先把这个止,止就是相尽心澄,你对於这些幻相、幻色真正了解,知道它确实是虚幻的;我们常常讲,是虚妄的,是虚幻的相似相续相,它不是真的,确确实实不可得。我们可以用它,可以欣赏它,不能控制它,不可以占有它。起这种心错误了,与诸法实相完全相违背,要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。下面说:
【所言入者。】
怎么入法?入得有个门,门道,从哪个门去入?我们常讲入门。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入,入的意思是:
【性相俱泯。体周法界。入无入相。名为入也。】
入五止,怎么是入?入是个抽象的名词,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个门可入,没有门。没有门说出门,这个门是什么?这个门是遍法界虚空界,这是大门。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真相一下明白了就入了,不明了,你没入,明了就入了。所以,入是觉悟的意思。『性相俱泯』,性是能现,相是所现,能所不二,性相一如。於性、於相,不但执著分别没有了,起心动念也没有了。於一切相不起心、不动念,止了,於能现的性、能变的识,性里面可以包含识,识是妄心,性是真心,真妄是一不是二,也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所谓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叫大彻大悟。所以佛讲经,会听的人开悟了,不会听的人被佛的言说迷惑了。什么人会听?离妄想执著的人会听,他开悟了。什么人不会听?用妄想分别执著去听,这个佛摇头,不解如来真实义。要不要他听?还要他听。为什么还要他听?阿赖耶里头给他种个佛的种子,目的在此地。只能种种子,它不会起现行,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当中、时节因缘里面,它不会开花结果,种个善根而已。那也是无量功德,不过要很长的时间才起作用,来生宿世,不知道要多少时间,很难讲,各人的缘不相同,来生后世遇缘起现行,就起作用。
这些事情我们同修们个个都经历过,我们今天在此地遇到这样殊胜的佛法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受佛法的薰修,这一生才有这么殊胜的缘又遇到了。每一次遇到提升一点点,提升到相当程度之后,他真的就悟入了。佛教导众生,菩萨教导众生,祖师大德教导众生,他在一生当中遇到真正悟入的不多。我们看中国佛教这些传记,《高僧传》,看到这些人得法、传法,一生当中一个传一个多,一个传三、五个就不多了,就很少。禅宗里面,一生传的最多的是六祖惠能大师,四十多个人,空前绝后,从来没有过的。这个所传的是真正开悟的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达到他同样的境界,四十多个人。许多的祖师,单传,一个,一生当中教学只遇到一个开悟的、见性的;还有很多一生教学当中,一个开悟的都没有,那就是我们讲没有传人,一个开悟的都没有。可是他也做了好事,因为这种事情是可遇不可求,完全是缘分,不是求得来的,求不到的,缘分。可是他一生的修持、一生的教化不是没有功德,有!没有种善根的人他已经种了善根,已经有善根的人他帮他提升了,这是肯定做到的,只有遇到根熟的众生才真正帮助他成就。这在宗门。
要是在净土里面,情形完全不一样了,净土里面往生的可多了,往生就是成就,下下品往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。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难信易行。可是他需要有善根、福德,善根是什么?信解。遇到了能信,听到净土经论里面所讲的道理他懂,欢喜接受,这就叫善根。福德是什么?真干,你叫我一切放下,我就放下,你叫我念阿弥陀佛,我就念阿弥陀佛,我一心向往极乐世界,向往亲近阿弥陀佛,福德。这个人有大福报,人间天上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,为什么?他这一生成佛了,往生就成佛。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成佛了,到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这个法门多殊胜!可是你要是不能止,那你的念佛夹杂,夹杂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,你往生就没有把握。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净土在内,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放下,放下你心才清净,你心才平等。清净平等就是此地讲的心澄,他用两个字,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用四个字,清净平等。
知道性相,对性相不再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叫俱泯。『体周法界』,体就是性体,就是这篇文章前面第三段讲的三种周遍,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容空有,你说多伟大,这自性本具的。『入无入相』,你一定要找个门,一定要我怎么入,那就坏了,那永远入不进去。所以说一开悟就叫入,自然就悟入了。下面贤首大师举《华严经》的一首偈来给我们说明入无入相,祖师说话是有依据的,不是随便说的。
【华严经云。如来深境界。其量等虚空。一切众生入。而实无所入。】
这是一段,一首偈。首先他没有说诸佛,他说『如来』,这个用词意思就很深。在大乘教里面习惯,用诸佛是从相上讲的,法相上讲的,现相上讲的;讲如来,他从自性上讲的,不是从相上,从自性上讲的。相上,不见得我们有分,从自性上,那我们都有分,不论我们在觉在迷,是一个自性,就是一体。所以他说『如来深境界』,这个深真的是深,为什么?无论从时间上说或者从空间上说,时间是竖的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确实是过去无始、未来无终,找始终找不到。我们现在一般人都找什么时候开始的,几百亿年前开始的,找不到,这随顺世间人讲的。从横的来说,十法界,十方,四方、四维、上下,这是讲空间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最后佛给我们说真话,真话是什么?真话是没有,等於零,哪来的时空?时空是从你妄想里面生的,你有妄想就有时空,妄想没有了时空就没有了。所以他用的词,那个词里头,话里头有话,无始,无始是根本就没有开始。你不要想到,无始,很远很远,找不到开头,我们一般人都是从这上头想;无终,往下追,追追,再追,追不到,追不尽了。这都是妄想分别执著。那个无是没有,没有开始、没有终结,谁懂?我们听到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,恍然大悟,真的无始无终,没有始终。什么时候开始?当下这一念。所以,大乘教里面佛说,「迷唯一念」,你起心动念你就迷了,什么时候起?就是当下。为什么?找过去,没有过去,找未来,没有未来,就是一念。觉悟呢?觉悟也是一念,「觉止一心,迷唯一念」,一心是什么?一心是不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叫一心。这是佛境界,深境界,如来深境界。
『其量等虚空』,这一句是比喻,我们世间人都认为虚空是最大,这是讲量大。虚空还有个意思,你看虚,它又不是真的,它也不存在。真有个量的念头,那个量就是有限量的,到量的念头没有了,这个量是无限量的,才真正是无限量。再大,只要你有分别、有执著就有范围。所以,量是从分别执著里头现的,量有大小;分别执著没有了,其量等虚空。『一切众生入,而实无所入』,一切众生,我们讲放下执著,你入门了,我们用这个比喻说你入门了;放下分别,你登堂了;放下妄想,你入室了。我们中国人讲入门、登堂、入室。入室,入室就见佛了,登堂是接近了,可以听到声音,还没见面,入室就见面了。这首偈是给我们讲入,入的意思要懂。下面我们看大师又举经中的话来提示我们。
【又准入佛境界经云。】
这个很重要。『准』就是依凭,我们凭藉《入佛境界经》。
【入诸无相定。见诸法寂静。常入平等故。敬礼无所观。】
这是经上的一首偈。在此地要注意到,『入诸无相定』,它不是无想定。怎么样才入诸无相定?这个诸,我们把「无」字拿掉,就是诸相,就是说宇宙的万有,所有一切现象。什么时候在你心目当中,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确确实实你证得《心经》上所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色就是空,空就是色,色空是一不是二,这是无相定。《心经》上这四句话,特别著重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你在色与空里,就是性与相里面,不再起心动念,这个定,《楞严经》上称之为楞严大定,《华严经》里面称之为华严三昧。这时候你见到一个现象,「诸法寂静相」,你看到一切法不动了,诸法寂静相。这个现象不难体会,从前人体会难,所以我们对於过去这些大德不能不佩服,他怎么懂得的?怎么样悟出的?现在科学技术发达,很多东西由科学引导我们,我们悟入了。像这个诸法不动相,寂静相,我们今天用快门照相看到了。我们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,就是一秒钟的千分之一这样的时间,照什么?照喷射机。那飞得快,你看飞机在天上飞,你一按快门,飞机照下来了,没动,寂静相。你要是继续照下去,你一秒钟拍一千张照片,你看每一张它都不动,哪一张它动了?没动,你看飞机没飞,没动。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去观看,所有一切法都不动,都是寂静相,张张照片都是寂静相,这才千分之一秒,就已经看到了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那是什么速度?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它哪里会动?见到诸法寂灭相是什么人?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他见到了。他怎么见到的?清净心,心不动才能见到外面相也不动。我们看到相为什么会动?我们的心动,心动见到外面的相就动,相随心转,心不动,相就不动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『常入平等故,敬礼无所观』,常入平等,心是平等的,没起心动念,平等是佛心,这是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的。十法界第一个因素,佛给我们讲,一个现象的出生,心现识变,无量因缘,不单纯,这都是真的,它牵涉很广,无量因缘。无量因缘里面,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?我们抓住这个才有办法,抓最重要的,第一个因素,佛告诉我们,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,佛心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提出来,修行的纲领五个字,「清净平等觉」,修净土要靠这个。如果你的心是清净平等觉,净土已经现前,极乐世界就现前了。而且佛很巧妙,善巧方便教导我们,先修清净心,得到清净心之后才能进入平等,清净是菩萨心,平等是佛心。或者我们把这三个分配为阿罗汉、菩萨、佛,行!清净是阿罗汉、辟支佛,菩萨平等,觉就是佛。前面两个是在因地,后面是在果地,大觉现前。
心清净就不能有烦恼,这是最破坏清净的。七情,喜怒哀乐爱恶欲,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,染污,严重染污,不清净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锻炼,把七情五欲舍掉。七情五欲里最困难的是亲情,夫妻、父子、兄弟,亲情。世间人为什么会有这些?生生世世的关系太密切。在修行人来讲,这些亲情是什么?冤家债主,佛讲得很好。我第一次,这是一九七七年,头一次到香港讲经,住了四个月。前面两个月在九龙,在倓虚老法师的道场,中华佛教图书馆,后两个月在香港,寿冶老和尚的道场,光明讲堂。寿冶老和尚天天读《华严经》,而且他写《华严经》写得很好,天天写,写的这个本子好像送在外国的图书馆还是博物馆收藏。光明讲堂大殿上,两边一副对联,我记得很清楚,上联是「夫妻是缘,有善缘有恶缘,冤冤相报」,夫妻,下联是「儿女是债,有讨债有还债,无债不来」,你要把亲情看破。看破不能破坏伦理关系,还是一家人相亲相爱,一家人和睦,家和万事兴,心里头干净,心里面清净不染,这是菩萨家庭;心里也有的时候那可麻烦了,那就是你学佛的大魔障。这些,一家人学佛,一家人都要明白佛的道理。事上要过得很圆满,真的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真正是做到,心地里面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,清净平等觉,家庭就是道场。亲情摆在面前,你能够把它看破,你能够完全把它变成智慧。情跟智是一桩事情,迷了是情,觉了是智。只要你不迷,回过头来,烦恼即菩提,亲情就是般若智慧,总得要懂、要明了。
所以修行功夫在哪里?功夫在日常生活,在待人接物当中去锻炼,叫真修。你离开这些人事物,到哪修去?那个修是假的,一遇到境界,马上就堕落,烦恼就现前,这个例子自古以来太多了。莲池大师《竹窗随笔》里这个故事很多,我是早年看的,大概总是三、四十年前看的,名字记不得了。他讲有这么个故事,那个印象我有。有个老和尚在深山里面住茅蓬,修得很好,没有人不赞叹,深山里面修行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信徒把他请到城里面去,去做住持,在这里面讲经说法,弘法利生。他不知不觉就被城里面这些贪瞋痴慢习气染上了,自己不知道。有一天他去看莲池大师,莲池大师就举这个例子,讲某某一个法师住山,是修得不错,可是一接触红尘他就保不住,就被染污,就堕落了。这个法师说:什么人?莲池大师说:就是你老兄。真的是如此。我们要真正保持住,时时刻刻提起警觉心,名闻利养非常厉害,大家对你一恭敬、一供养,你就迷惑了,自己觉得我很不错,傲慢心生起来,名利心生起来,不知不觉。为什么?这些烦恼习气是无始劫以来你里头都有的,阿赖耶识都有的,你没有缘的时候它伏在那里,它不起作用,一遇到,一勾,引出来了,你说多可怕。
现在这个社会,名利诱惑的力量比过去超过十倍、百倍都不止,你能承受得了吗?所以我常常讲,我讲的话都是真的,有依据的。古来这些祖师大德要是生活在今天的世界里,他能不能成就大有问题。今天这个社会你能够成就,你能保持清净平等觉,古来大德没有一个不佩服你,因为他们生在这个时代都靠不住,都不敢保证。你在这个时代里你能够撑下去,这就说明你的警觉性多高,你自制的力量是多强,你能控制你自己。修行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这些东西,放下那就是要做克己的功夫,克服自己,不是外头境界。外境是什么?外境是虚幻不实。所以这是很多人不知道,知道这个就容易克服自己,自己情绪才动,想起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《金刚经》好!中国古人常读这个东西有道理。想到经上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法,哪一法没有生灭?弥勒菩萨跟我们讲,所有一切现象,它的生灭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,一秒钟,这是生灭法,就是有为法。
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就不会执著,你就不会贪恋了。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有不放在心上,没有也不放在心上,心才清净。这个东西,没有的时候想到有,有的时候又放不下,你的心永远不清净,你被这个东西害了你都不知道。谁害你?不是人害你,你自己放不下,你就真吃了大亏,你真的受害。你果然能放下,放下分别、放下执著,什么人都害不了你,过去生中纵然是很严重的冤亲债主也害不了你,这个道理实在讲并不难懂。清净平等觉是回归自性,自性是究竟圆满,我们老祖宗讲本性本善。用这个心对遍法界虚空界,没有一样不善,真的是人人是善人,事事是好事,境随心转。凡夫没有这个能力、没有这个智慧,被迷了、起烦恼了,烦恼是什么?是心随境转。怎样从心随境转回过头来让境随心,不要让心随境,那你的修行进步就非常快速,你自己都能觉察到。
常入就是常住,常住清净平等觉。「敬礼无所观」,无所观说什么?无所观是你所观的。这个观是说我六根接触到的境界,眼观色,耳观声,他用一个观,他不用眼见、耳闻、鼻嗅、舌尝,他不用这个字,他只用一个观。这是什么意思?眼见、耳闻、鼻嗅、舌尝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,所以那叫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,识就是分别执著。用观,观没有分别执著,没有分别执著是眼见,见性见,不是眼识见,是见性见,耳闻是耳根的根性,闻性闻声性,不是声尘,六识对的是对六尘,我们六根的根性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对它是色性,明心见性。六根根性里面,不但是分别执著没有,起心动念也没有,起心动念,性就变成识,这个要知道;不起心、不动念的时候是性,不是识。见性见色性,见性跟色性是一不是二,这是法身菩萨知见,法身菩萨的境界。所以大乘教上用一个观来代表,《心经》里面举观世音菩萨做例子,这是真实智慧。「观自在菩萨」,观就自在,见就不自在,见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个我喜欢他、那个我讨厌他,那就不在自在了。观就自在,观是什么?观是平等的,法界是平等的,众生跟佛是平等的,平等里头就得自在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你见到诸法真相,你不是见的妄相,自然就有敬、有礼。敬是讲心,礼是外面表现,有礼貌、有恭敬心,恭敬心跟礼貌是性德。所以诚於心,自自然然形於外。观无所观,无所观而观,能观、所观毕竟空寂,礼敬无所观。我们看到这个人,菩萨就是这样对待的,不是普通菩萨,法身菩萨,他看到一个人,恭恭敬敬行礼。这里头妙极了。菩萨能敬礼,对方那个人接受菩萨的敬礼,他也回礼,菩萨心目当中起心动念都没有,所以他法法皆如,法法平等。可是凡夫他里面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。如果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你就转凡成圣,凡圣丝毫差别都没有,就在一念之间。下面是贤首大师的话,前面四句是经文。
【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。更无可入也。】
这些都是讲入。入是真的、是假的?不能说真,也不能说假,说不得,妙用!就在迷悟之间。大师这句话解释得好,解释这首偈子,这是『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』。我们把这个话缩短一点讲会更清楚,一切众生本来在如来境界中,你就更清楚了。如来是什么?自性。一切众生哪个离开自性?没有。而且一切众生,众生的范围可大了,众生不是单单指人。众生两个字它的本义一定要知道,众是众多,多到什么?多到无量无边无尽,这叫众;生是什么?生是生起,无量无边无尽的万法生起,这叫众生,众缘和合而生都叫众生。那我们看这个宇宙之间,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?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不是真的,为什么?它有生有灭,刹那不住,这是事实真相。它的速度太快,我们看迷了,见不到事实真相,以为它真有。这个错误观念导致我们错误的行为,我们就造无量无边的业,这个业是什么?跟自性完全相违背。最明显的,不能控制的,起了控制的念头,不能占有的,干了占有的事。是不是真的控制?没有。是不是真的占有?也没有。所以,控制、占有不过是你自己的一个妄念而已,不是事实,事实真相是念念不住。
晓得一切众生就是惠能大师讲的「能生万法」,万法就是自性,自性能生万法。所以,万法是自性的相、现相,称它作法相;自性就是法性,一切万法的本性,它的本体是清净圆明体。能现万法,能生万法,生跟现是一个意思。至於十法界、六道千变万化,这个现象怎么发生的?识变的,心现相,识把这个相产生变化,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、变成六道、变成三途。我们用万花筒这个比喻有一点像这个道理,无量无边的变化没有相同的,无量无边的变化不离自性,万花筒你怎么变,不离万花筒。所以这个道理,一切众生就是整个宇宙时空、万法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《华严》讲得大,讲宇宙,宇宙观,现在科学家没讲到。《华严》讲宇宙,大宇宙,无量无边没有穷尽,而且说得非常具体;讲的微观世界也重重无尽,一微尘里面有世界,那个世界里头也有微尘,微尘里头又有世界,世界里头又有微尘,重重无尽,没有底的。这是什么?这是性德,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
所以我们晓得,晓得这个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,宇宙是一体,爱这个宇宙、爱一切众生就是爱自己,关怀一切众生就是真的关怀自己,照顾一切众生就是照顾自己,自他不二。这个他不是指他人,万物都是他,万物跟自己是一体。跟自己是一体,看到一个蚊子来咬我,你怎么能把它打死?自然就不会了。我要慷慨一点,我今天供养你,我请你吃一顿饭,它吃饱就走了。还可以跟它谈条件,我供养你,不要让我那里又痒又痛,它叮了之后真的不痒不痛,有协定。我们可以用意识跟它沟通,它知道,感应不可思议。正是像江本水实验一样,我们的意念对著那个水,它能收到讯息。蚊子叮我们的时候为什么会又痒又痛?它在叮的时候,它的嘴巴像针一样,插进去的时候它分泌出一种液体,那个液体会让我们又痒又痛。沟通之后,那个液体它不放出来,所以虽然叮了,吸满了,不痒不痛。
所以可以沟通,小生物跟自己还是一体。从因果上讲,我们把层次降低,它造作不善业,堕这个畜生身,很可怜。觅食常常被人打死,打死之后它又来投胎,不知道要投多少次,要被人杀多少次。都有业因的,过去它杀生,今天被人杀,就这么个道理,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遇到一个明白人,省悟过来,晓得事实真相,报复念头没有了。纵然我们被人杀害了,没有怨恨心,还很欢喜,很感激。为什么感激?他把我杀掉的时候我上升了,我灵性上升了,现在我在人道,他杀了我,我这一生做善事,他送我到天道去了,我怎么能不感激他?如果我怨恨他,无缘无故你杀我,我要报复你,我马上堕三恶道。你看升沉就在那么一念。你被人杀了,你究竟是生天还是堕三恶道?一个怨恨心、报复心,就下去了,来生来世遇到的时候真的又互相相杀,这不是办法,彼此双方都痛苦。
所以解决冲突、解决纷争从自己这方面,一觉悟,问题解决了。纵然遇到,过去生中结的怨,我被他杀了,帐到此地了了,一笔勾消,以后就没有了,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,哪有怨恨?连被杀都是这样的,何况什么小小的毁谤、讽刺、侮辱,那是小事情。你明白了,没有一样不是替自己消业障的,那些人都是大恩大德,都是有密切关系的,我们都要特别爱护他们,特别的尊敬他们,这才是对的,常常存著报恩心!这诸佛菩萨做到了,也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我们要看懂,要认真学习。佛门里面习惯称菩萨称「仁者」,仁慈的人,仁者,仁者是对菩萨的称呼。仁者无敌,什么叫仁者?心里没有对立,敌是对立,心里没有对立。跟一切人不对立,跟一切事不对立,跟一切万物不对立,那是菩萨。对立都没有,哪来的冲突?矛盾、冲突全没有了。凡夫跟菩萨对立,菩萨不跟他对立,那个对立对不起来,因为对立要双方,双方彼此才能对立,一方面对立,那一方面没有,这个对立落空了。这个道理要懂,我们要认真学习。然后就晓得,什么问题都不在外面,无论什么问题,关键还是在自己。
我们的老祖宗教诲高明到极处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外头没事情。你遇到困难,遇到障碍,怎么解决?反省,是自己出了毛病,外面没有毛病。自己毛病多半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都在这上出的。你能够反省,冷静的反省,把原因找到,把原因消除,问题不就化解了?自己内心问题化解了,外面事情很容易解决,很容易就摆平;自己内里面的矛盾不能化解,你就解不了外头问题。下面贤首大师举了个比喻说:
【如人迷故。谓东为西。乃至悟已。西即是东。更无别东而可入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好,人迷了,迷了方向,他向东走,确实他是向东走,但是他一迷的时候,他认为不对,这个地方是西面。自己怀疑,去问别人,别人把他点醒,没错,你现在走的是东面。一下明白之后才晓得,我以为是西面,原来它是东面,你就不要再去找东面了,东面是跟它反方向。可见得问题在自己,不在别人。下面说:
【众生迷故。谓妄可舍。谓真可入。】
佛不是跟你讲一个真妄吗?你迷了,以为什么?真有妄,真有真,我要把妄舍掉我去找真,哪里晓得妄就是真,真妄不二。我们找真是找真性,妄是妄相,原来性就是相,相就是性。好比说我们想找黄金,黄金是真的,妄是什么?妄是金器,金镯子、金戒子、金炼子。这个东西不是的,这是炼子,我要找金,我不要这些东西。他不知道这就是金,妄就是真,这是告诉你,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,性相永远不能离开。就好比我们今天找心,心在哪里?心在物上,离开物质没有心,这是我们《华严》里面讲得很多。心,这还不是真心,妄心,就是世尊问弥勒菩萨的,相、识,相是物质,识就是心。弥勒菩萨答覆得好,一弹指,一弹指多少念?「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百千是十万,多少?三百二十兆,这一弹指就这么多念。「念念成形」,念念都出现物质,就出现相,现相,「形皆有识」,这就说明物质跟精神是一不是二,分不开的,物质里头有精神,精神里头有物质。就跟金跟器的关系一样,金在哪里?金在器中,器在哪里?器是金成,它不能分割,它是一不是二。这是非常难懂的一桩事情。我们怎么舍?我们怎么放下?放下什么?放下不是事,放下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没有的。妄想分别执著,你看它又不是心,它也不是识,它也不是物,可是你执著有这个东西,就把你迷惑了,把你的心迷了,把你的物也迷了,你对於心、物搞不清楚了。这个地方给我们说明什么是真、什么是妄,最后告诉你,真妄都不可得,你在这个真好、妄好都不要起心动念,天下太平,什么事都没有了。
【乃至悟已。妄即是真。更无别真而可入也。此义亦尔。】
这个地方给你讲入五止门,入的意思也是这样的。你一定要知道,大乘教到终极的时候是不二法门,生死、涅盘不二,烦恼、菩提不二,法性、法相不二,性相不二,真假不二,邪正不二,染净不二,善恶不二,你的心就真清净了。所以最后,什么叫见性?入不二法门就见性,你一起心动念就二了。不二,就真的妄尽了,还源了,还源观,就观源了。起心动念,不就起二用吗?后面示三遍,再发展,再是四德、五止、六观,逐渐就发展了。所以现在叫你回源,叫你回归到一体,清净圆明体。清净圆明体里面找不到对立,对立是二,二就对立。在烦恼里面,就是见惑里面,边见,边是二边,真妄是二边,邪正是二边,善恶是二边,染净是二边,不就变成二边吗?二边没有了,没有对立。
【不入而入。故云入也。】
『入』是个名词,你懂得它的意思。所以说悟了就叫入,迷了就不入,是迷悟的意思。下面说:
【何以故。入与不入本来平等。同一法界也。起信论云。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。是名入真如门也。】
末后引用《起信论》上这句话。我们念佛人,『能观无念』,念即无念、无念即念,念跟无念是一,好了,那我就不念了,不念就是念!那你就完全错了,你不解如来真实义,为什么?你没有入无念,你还是会起心动念,你还有分别执著,你怎么能说无念?到分别执著统统没有,那才叫真无念,那个念跟无念才是平等的,才是一不是二。所以,无念是法身菩萨境界,可不能误会。不要看到这个念就是无念,「算了,我不念佛就是念佛,你一天念一万声,我一声不念也是念,我跟你是一样的」,你就完全把意思解错了。我们还是要念,我们还是要有念,不能搞无念,为什么?无念不是我们境界,无念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禅宗里面讲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那就到无念,那是真无念。无念而无不念,无知无不知,我无知,天下事要问你,你什么都知道,那真的是无知。如果问你,这个也不知道,那个也不知道,你没入,你不能搞错。所以,『入真如门』,这是佛法里用的名词,真如就是本性、就是见性,在净土宗里面是理一心不乱,名词不一样,境界完全相同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五段「入五止」。末后这两大段,入五止、修六观,这两段它的内容就是说明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今天是六道里面的人道,就人道而言,古人常讲人生百岁,一百岁多少天?三万六千日,不多。面对著三万六千日,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过日子、来生活?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?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他们为一切众生做出的示现、做出的表演。如果我们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依样画葫芦,向他们这个样子学习,你就是接近性德,你会过到很幸福美满的生活。但是你还是凡夫,你没有开悟,你开悟的时候那就不必学习了,自然是圆满契入境界。我们今天要尽心尽力努力来学习,你学得愈多你就愈幸福,学得愈多你就愈快乐。
六度万行归纳起来不外乎止观二门,止是放下,观是照见,也就是看破。我初学佛的时候向老师请教,佛法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叫我们很快的契入佛境界。老师告诉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我又问,从哪里下手?他告诉我从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就世间法来讲,这三种布施得的果报是非常现实的,财布施得财富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所以人虽然是有命、有运,命运是自己造的,不是别人给你的,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限制你,是自作自受。你作善,你得福报,你造恶,你结恶果,所以不可以怨天尤人。日常生活当中,小小的细节都是自作自受,绝对没有外头来的,没有别人加给我们的,这个道理要懂。如果别人可以加给我们,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他会给我们最好的日子过,我们过得这么辛苦,佛不就不慈悲了?所以这事佛他也无能为力,完全是你自己造作。佛只能够把事实真相说出,因果的道理、事实都讲清楚,还是要我们自己做,自己修清净心,得净土,就生净土;自己常常想佛,那你就跟佛在一起;想菩萨,就入了菩萨的俱乐部;天天想贪财、贪名、贪色,那就到鬼道去了,鬼就要贪;遇这个不高兴,遇那个也生气,那你就入地狱的俱乐部,你到那边去了。所以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变现的,到哪里去是自己的习气,我们一般讲嗜好,你喜欢那个,你就入那个,这个事谁都不能干涉,佛菩萨也没办法挡住你,你自己去的,这才是真理,这才是正教。
我们看底下这一段文,抓到重心,就知道应该怎样学习,怎样去体会。我们看文,这两段文长一点,因为是讲到我们日常生活,比较琐碎一点。
【五。自下。】
自这一段往下。
【摄用归体入五止门。】
『用』就是日常生活,包括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我们在这里面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都起作用。作用怎样?作用要能与一体相应,你用得就正,与体相违背,那你就生烦恼。这一体是什么?第一段所说的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。我们的生活要与清净圆明相应,我们工作也要与清净圆明相应,待人接物样样都是。这是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他们的作用,绝对不违背清净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现在这个世间是乱世,社会上灾难这么多,这叫大风大浪,佛菩萨在大风大浪里如如不动,人家高在这个地方。我们不行,我们跟著动,它起我也起,它落我也落,这就烦恼了,这就违背了。自性清净心从来没动过,六祖惠能大师说,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、本自清净。圆是圆满,明是光明,光明是智慧,所以智慧是你本有的,你的德行、你的才华、你的福报都是圆满的,跟诸佛如来一样,从来没有说欠缺一点。
现在,我们这么好的性德为什么得不到用处?释迦牟尼佛讲得清楚,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。你就晓得,我们无尽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就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,没失掉。而它是真的,它没有生灭,永远不会丢掉的。现在有障碍,你就不起作用,障碍去掉了,自性的智慧、德能全现前。你去掉一分就透一分,去掉两分就透两分,去掉十分就透十分。这桩事情能大师讲得好,与学、不学没有关系,最重要是放下。我们能不能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,把执著放下,那恭喜你,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透三分之一出来。三分之一虽然是不多,超越六道,你不在六道轮回里了,你到诸佛如来的方便土,四圣法界去了,你看三分之一。再把分别放下,不但没有执著,世出世间法不分别了,那你的性德就要透出三分之二,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透三分之二,菩萨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放下,「止」就是放下,「五止」就是五种一定要放下的。我们看文;
【五止门者。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。】
这个很重要,『四德』是性德,自然流露出来,会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四种的德行。你知道这四种德行:
【当相即空。相尽心澄而修止也。】
这是一小段,先把止的意思给我们说出来。在前面四德里面,我们学过的「随缘德」,你看这个多么重要,佛弟子一定要学会,这一生在世间,随缘,不要攀缘。随缘必须要记住,诸法实相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,佛在经上讲「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我学了这么多年,我续了两句,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随缘!别人看到,这个人是好人,这个人是坏人,其实那个人没有什么好,也没有什么坏,好坏是从自己心里生的,不是在外头,外面没有。你觉得他好,他样样都好,你觉得他不好,他样样都错了。为什么菩萨看不出来?我们凡夫看出来这是好人、这是坏人,菩萨看不出来,为什么?就是这个地方所讲的,『当相即空』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好等於零,坏也等於零,零跟零平等的。善恶不二,邪正不二,真假不二,那是真的,这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的。可是弥勒菩萨教给我们那个方法,要是细心从那里观察你就看出来了,为什么?所有一切法根本就不能住的,无常的,不过是一闪而已。那一闪时间太短,我们抓不住,所以哪是真的?「当相即空」,这句话就是《心经》上讲的,相是色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。
『相尽』,这个「尽」当作彻底讲,你彻底明白了,『心澄』,澄就定了。澄是用来比喻的,像水,水很清,水不动,一尘不染,如如不动,叫澄。菩萨应化在世间,他随缘、他持戒,威仪是持戒,是守规矩,持戒,摄受一切众生,代众生受苦,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,但是怎么样?他心是定的,从来没有染污过,从来没有动过,这叫菩萨。只要做到心澄,心澄就是自性里面讲的清净,惠能大师见性头一句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杜顺和尚在这里给我们提纲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就是惠能大师见性时候见到的。圆是圆满,没有一样不圆满,智慧圆满、德能圆满、才艺圆满,今天我们讲富贵圆满。本自具足,能大师第三句讲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么?就是具足圆明。我们虽然没有证得,得到这个讯息,对这个讯息有认知、有信心,太难得了,这真叫做百千万劫难遭遇。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打轮回,你怎么会知道这个事情?这个事情知道了,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方向、有了目标。我们这一生希望干什么?希望真正证实,把自己的清净圆明找回来。这叫成佛之道,这是人生真真实实第一桩大事,把自己清净圆明找回来。
相尽,止的意思就在这个地方,相不尽你就不能止。尽是彻底明了,对现相彻底明了之后,那就是《般若经》上讲的,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。这个法是什么?就是现前你六根所接触到的,你能见闻觉知的六根,所见外面色声香味,全是幻相。幻相像什么样子?就像我们看电影、看电视屏幕上的相,你说有没有?有,在哪里?空的。你可以受用,欣赏它,你不能够占有,你不能控制,它一秒一秒钟跳过,你没有办法叫它止住;你不能控制它,你不能占有它,你可以享受它,这才叫真的自在。享受里头不生烦恼,烦恼是七情五欲,凡夫迷惑,不知道这个相是假的,在这里面生七情五欲,生烦恼。阿罗汉以上觉悟了,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他在这里面生智慧,这个智慧用现代的话说是究竟圆满的科学、哲学,他在这个层次上不断向上提升。
我们在人间把一切人事物都当真,佛菩萨看六道轮回是看电视、是看电影、是看在萤幕上的画面,差别就在此地。他们觉,知道所有现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我们不知道是假的,当真,他哭我也真哭,他笑我也笑,心随境转,这凡夫。觉悟的人,我们叫圣人,他是境随心转,境随他的心转,他做得了主,他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所以他能转境。世尊在楞严会上说的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你能转境界那你就跟如来走的是一条路子,一个方向、一条路子。我们在今天,尤其是现在,全世界的社会动乱的时代,不是局部,是全体。到处你看到的是冲突,家庭有冲突,兄弟有冲突,亲戚朋友有冲突,邻里乡党有冲突,各行各业有冲突。在佛门,我们寺庙里也有冲突,出家跟出家有冲突,在家跟在家也有冲突,这也是稀有难逢。这是大风大浪,你在这里头如如不动,那你功夫比祖师大德高多了!祖师大德那时候相尽心澄是波浪小、冲突少,他在里头得定,大风大浪里面你能够得定,你的功夫比他高。
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是幸运还是不幸运?明白的人,很幸运,这个时代里头修行,起也起得快,落也落得快。你把握不住你就堕落了,很快,你能够把握住的时候,心地如如不动,清净不染,向上升,升得快。所以世尊告诉我们,娑婆世界,就讲我们地球上人修行,一天,我们修行一天,抵得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。什么道理?此地修行太难了,太难修成功了,这了不起。极乐世界修行容易,没有大风大浪,不但大风大浪没有,小风小浪也没有,所以他进步很慢,慢慢往上提升;这里是大幅度提升,提升不上去,大幅度下降,道理在此地,我们要知道。
这个心澄,我们随顺《华严》教义来讲,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著全有,不但全有,而且现在几乎达到饱和点,这是极度的染污与不平,不清净。阿罗汉能舍弃执著,心平静下来,就变成什么?小风小浪,小风小浪跟海洋里头波涛来相比的话,它是静的。如果菩萨再把分别放下,他就是微波微浪,是有波,不能说是没有波,有波有浪;可是我们要是乍看的时候,风平浪静,没有波浪,甚至於像湖边的这些花草树木倒影在水里面,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菩萨境界。起心动念断掉了,那是真止,圆满的止,为什么?真的没有波浪,真的没有染污了,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,是佛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我们用功,平常在讲堂里面学教,这是听佛菩萨的教诲,佛菩萨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,给我们指出方向、目标。下了课堂之后我们要落实,这才重要,这就真正学佛。我真的能止住,至少我的分别执著比过去淡了,这就有进步。一年比一年淡薄,一月比一月淡薄,那功夫就非常得力。你能够做到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淡薄,我想应该三年五载你就会证果,你就会开悟,这都是讲实话,一点都不骗人。
所以这一小段,也印证了世尊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讲的,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心是妄念,法是幻相,心、法,我们现在一般讲心境,法就是境界、法相。法相范围非常大,只要是现相都叫法相,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。性,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,所以用空来代表它,不可得,六根都缘不到。你明白了,原来色相就是法性,法性变现出的色相,法性不可得,法相同样也不可得。你要真正执著说是拥有它,你得到它了吗?人要觉悟!你真的拥有它了吗?人很糊涂,如果觉悟,问你,你晚上睡觉睡著了,有没有作梦?有作梦。不管你作梦不作梦,你睡熟之后,这世界哪一样是你的?你能控制哪一样?你能拥有哪一样?人到死的时候才晓得不能带去,你每天都死一次,你睡著不等於死了吗?没有一样是你的,连身体都不是你的,何况身外之物?天天死一次都不觉悟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没有一样你能够执著到,你什么都得不到,包括自己身体,何况身外之物!你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,从哪里看?每天睡觉醒过来之后想一想,醒过来我又活了,到晚上一上床,我又死了,从这个地方体会,慢慢就自然会放下了。确实不可得,所以要放下。
我们日用平常需要的东西,所谓资生之具,衣食住行所需要的,随缘。缘,见性是性德,那就没有话说了,那是大圆满;没见性的人修德,那要靠修德,修德的时候,你修净业、修善业,你得到都是美好的。与人要结善缘,处处受人尊敬,处处得人帮助,可是你得先帮助人。「敬人者人恒爱之」,我要先敬人,我要先爱别人,人家才会爱我,我先敬人,人家才会敬重我,我先帮助人,人家才会帮助我。回报是我们自己施舍出去,没有法子讲比例,佛法里面讲舍一得万报,我跟诸位证实,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布施众生一分爱心,得来的时候,众生给我们的是十分爱心,百分爱心,万分爱心;我们施舍一切众生一块钱,回报的时候是一万块钱,一点都不假。众生真可怜,很想发财。中国古时候我们的老祖宗都非常聪明,你看钱大家爱,钱做的形状是什么?圆圆的,当中有个洞,方方的,形状像什么?像古时候犯罪戴的枷锁。这就是警告你,这个东西你会用,是修福,不会用,是造罪、造业,你得认清楚它。钱这个字,你看中国文字,这边是个金,那边是两个戈,两个戈就是两个人手上拿著刀子在争,在抢这个金。你一看到这个钱,你就警惕,算了,我不要了。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,让你一看到就起警觉心,开智慧。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感激老祖宗,老祖宗真有智慧。所以中国文字你可以不认识它没有关系,你看到那个形象你就懂得它的意思,文字是艺术,文字是学术,文字是高度智慧。
这是开宗明义先把这个止,止就是相尽心澄,你对於这些幻相、幻色真正了解,知道它确实是虚幻的;我们常常讲,是虚妄的,是虚幻的相似相续相,它不是真的,确确实实不可得。我们可以用它,可以欣赏它,不能控制它,不可以占有它。起这种心错误了,与诸法实相完全相违背,要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。下面说:
【所言入者。】
怎么入法?入得有个门,门道,从哪个门去入?我们常讲入门。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入,入的意思是:
【性相俱泯。体周法界。入无入相。名为入也。】
入五止,怎么是入?入是个抽象的名词,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个门可入,没有门。没有门说出门,这个门是什么?这个门是遍法界虚空界,这是大门。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真相一下明白了就入了,不明了,你没入,明了就入了。所以,入是觉悟的意思。『性相俱泯』,性是能现,相是所现,能所不二,性相一如。於性、於相,不但执著分别没有了,起心动念也没有了。於一切相不起心、不动念,止了,於能现的性、能变的识,性里面可以包含识,识是妄心,性是真心,真妄是一不是二,也不起心、不动念了,所谓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叫大彻大悟。所以佛讲经,会听的人开悟了,不会听的人被佛的言说迷惑了。什么人会听?离妄想执著的人会听,他开悟了。什么人不会听?用妄想分别执著去听,这个佛摇头,不解如来真实义。要不要他听?还要他听。为什么还要他听?阿赖耶里头给他种个佛的种子,目的在此地。只能种种子,它不会起现行,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当中、时节因缘里面,它不会开花结果,种个善根而已。那也是无量功德,不过要很长的时间才起作用,来生宿世,不知道要多少时间,很难讲,各人的缘不相同,来生后世遇缘起现行,就起作用。
这些事情我们同修们个个都经历过,我们今天在此地遇到这样殊胜的佛法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受佛法的薰修,这一生才有这么殊胜的缘又遇到了。每一次遇到提升一点点,提升到相当程度之后,他真的就悟入了。佛教导众生,菩萨教导众生,祖师大德教导众生,他在一生当中遇到真正悟入的不多。我们看中国佛教这些传记,《高僧传》,看到这些人得法、传法,一生当中一个传一个多,一个传三、五个就不多了,就很少。禅宗里面,一生传的最多的是六祖惠能大师,四十多个人,空前绝后,从来没有过的。这个所传的是真正开悟的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达到他同样的境界,四十多个人。许多的祖师,单传,一个,一生当中教学只遇到一个开悟的、见性的;还有很多一生教学当中,一个开悟的都没有,那就是我们讲没有传人,一个开悟的都没有。可是他也做了好事,因为这种事情是可遇不可求,完全是缘分,不是求得来的,求不到的,缘分。可是他一生的修持、一生的教化不是没有功德,有!没有种善根的人他已经种了善根,已经有善根的人他帮他提升了,这是肯定做到的,只有遇到根熟的众生才真正帮助他成就。这在宗门。
要是在净土里面,情形完全不一样了,净土里面往生的可多了,往生就是成就,下下品往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。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,难信易行。可是他需要有善根、福德,善根是什么?信解。遇到了能信,听到净土经论里面所讲的道理他懂,欢喜接受,这就叫善根。福德是什么?真干,你叫我一切放下,我就放下,你叫我念阿弥陀佛,我就念阿弥陀佛,我一心向往极乐世界,向往亲近阿弥陀佛,福德。这个人有大福报,人间天上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,为什么?他这一生成佛了,往生就成佛。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成佛了,到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,这个法门多殊胜!可是你要是不能止,那你的念佛夹杂,夹杂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,你往生就没有把握。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净土在内,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放下,放下你心才清净,你心才平等。清净平等就是此地讲的心澄,他用两个字,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用四个字,清净平等。
知道性相,对性相不再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这叫俱泯。『体周法界』,体就是性体,就是这篇文章前面第三段讲的三种周遍,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容空有,你说多伟大,这自性本具的。『入无入相』,你一定要找个门,一定要我怎么入,那就坏了,那永远入不进去。所以说一开悟就叫入,自然就悟入了。下面贤首大师举《华严经》的一首偈来给我们说明入无入相,祖师说话是有依据的,不是随便说的。
【华严经云。如来深境界。其量等虚空。一切众生入。而实无所入。】
这是一段,一首偈。首先他没有说诸佛,他说『如来』,这个用词意思就很深。在大乘教里面习惯,用诸佛是从相上讲的,法相上讲的,现相上讲的;讲如来,他从自性上讲的,不是从相上,从自性上讲的。相上,不见得我们有分,从自性上,那我们都有分,不论我们在觉在迷,是一个自性,就是一体。所以他说『如来深境界』,这个深真的是深,为什么?无论从时间上说或者从空间上说,时间是竖的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确实是过去无始、未来无终,找始终找不到。我们现在一般人都找什么时候开始的,几百亿年前开始的,找不到,这随顺世间人讲的。从横的来说,十法界,十方,四方、四维、上下,这是讲空间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最后佛给我们说真话,真话是什么?真话是没有,等於零,哪来的时空?时空是从你妄想里面生的,你有妄想就有时空,妄想没有了时空就没有了。所以他用的词,那个词里头,话里头有话,无始,无始是根本就没有开始。你不要想到,无始,很远很远,找不到开头,我们一般人都是从这上头想;无终,往下追,追追,再追,追不到,追不尽了。这都是妄想分别执著。那个无是没有,没有开始、没有终结,谁懂?我们听到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,恍然大悟,真的无始无终,没有始终。什么时候开始?当下这一念。所以,大乘教里面佛说,「迷唯一念」,你起心动念你就迷了,什么时候起?就是当下。为什么?找过去,没有过去,找未来,没有未来,就是一念。觉悟呢?觉悟也是一念,「觉止一心,迷唯一念」,一心是什么?一心是不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叫一心。这是佛境界,深境界,如来深境界。
『其量等虚空』,这一句是比喻,我们世间人都认为虚空是最大,这是讲量大。虚空还有个意思,你看虚,它又不是真的,它也不存在。真有个量的念头,那个量就是有限量的,到量的念头没有了,这个量是无限量的,才真正是无限量。再大,只要你有分别、有执著就有范围。所以,量是从分别执著里头现的,量有大小;分别执著没有了,其量等虚空。『一切众生入,而实无所入』,一切众生,我们讲放下执著,你入门了,我们用这个比喻说你入门了;放下分别,你登堂了;放下妄想,你入室了。我们中国人讲入门、登堂、入室。入室,入室就见佛了,登堂是接近了,可以听到声音,还没见面,入室就见面了。这首偈是给我们讲入,入的意思要懂。下面我们看大师又举经中的话来提示我们。
【又准入佛境界经云。】
这个很重要。『准』就是依凭,我们凭藉《入佛境界经》。
【入诸无相定。见诸法寂静。常入平等故。敬礼无所观。】
这是经上的一首偈。在此地要注意到,『入诸无相定』,它不是无想定。怎么样才入诸无相定?这个诸,我们把「无」字拿掉,就是诸相,就是说宇宙的万有,所有一切现象。什么时候在你心目当中,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确确实实你证得《心经》上所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色就是空,空就是色,色空是一不是二,这是无相定。《心经》上这四句话,特别著重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你在色与空里,就是性与相里面,不再起心动念,这个定,《楞严经》上称之为楞严大定,《华严经》里面称之为华严三昧。这时候你见到一个现象,「诸法寂静相」,你看到一切法不动了,诸法寂静相。这个现象不难体会,从前人体会难,所以我们对於过去这些大德不能不佩服,他怎么懂得的?怎么样悟出的?现在科学技术发达,很多东西由科学引导我们,我们悟入了。像这个诸法不动相,寂静相,我们今天用快门照相看到了。我们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,就是一秒钟的千分之一这样的时间,照什么?照喷射机。那飞得快,你看飞机在天上飞,你一按快门,飞机照下来了,没动,寂静相。你要是继续照下去,你一秒钟拍一千张照片,你看每一张它都不动,哪一张它动了?没动,你看飞机没飞,没动。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去观看,所有一切法都不动,都是寂静相,张张照片都是寂静相,这才千分之一秒,就已经看到了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那是什么速度?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它哪里会动?见到诸法寂灭相是什么人?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他见到了。他怎么见到的?清净心,心不动才能见到外面相也不动。我们看到相为什么会动?我们的心动,心动见到外面的相就动,相随心转,心不动,相就不动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『常入平等故,敬礼无所观』,常入平等,心是平等的,没起心动念,平等是佛心,这是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的。十法界第一个因素,佛给我们讲,一个现象的出生,心现识变,无量因缘,不单纯,这都是真的,它牵涉很广,无量因缘。无量因缘里面,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?我们抓住这个才有办法,抓最重要的,第一个因素,佛告诉我们,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,佛心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提出来,修行的纲领五个字,「清净平等觉」,修净土要靠这个。如果你的心是清净平等觉,净土已经现前,极乐世界就现前了。而且佛很巧妙,善巧方便教导我们,先修清净心,得到清净心之后才能进入平等,清净是菩萨心,平等是佛心。或者我们把这三个分配为阿罗汉、菩萨、佛,行!清净是阿罗汉、辟支佛,菩萨平等,觉就是佛。前面两个是在因地,后面是在果地,大觉现前。
心清净就不能有烦恼,这是最破坏清净的。七情,喜怒哀乐爱恶欲,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,染污,严重染污,不清净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锻炼,把七情五欲舍掉。七情五欲里最困难的是亲情,夫妻、父子、兄弟,亲情。世间人为什么会有这些?生生世世的关系太密切。在修行人来讲,这些亲情是什么?冤家债主,佛讲得很好。我第一次,这是一九七七年,头一次到香港讲经,住了四个月。前面两个月在九龙,在倓虚老法师的道场,中华佛教图书馆,后两个月在香港,寿冶老和尚的道场,光明讲堂。寿冶老和尚天天读《华严经》,而且他写《华严经》写得很好,天天写,写的这个本子好像送在外国的图书馆还是博物馆收藏。光明讲堂大殿上,两边一副对联,我记得很清楚,上联是「夫妻是缘,有善缘有恶缘,冤冤相报」,夫妻,下联是「儿女是债,有讨债有还债,无债不来」,你要把亲情看破。看破不能破坏伦理关系,还是一家人相亲相爱,一家人和睦,家和万事兴,心里头干净,心里面清净不染,这是菩萨家庭;心里也有的时候那可麻烦了,那就是你学佛的大魔障。这些,一家人学佛,一家人都要明白佛的道理。事上要过得很圆满,真的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真正是做到,心地里面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,清净平等觉,家庭就是道场。亲情摆在面前,你能够把它看破,你能够完全把它变成智慧。情跟智是一桩事情,迷了是情,觉了是智。只要你不迷,回过头来,烦恼即菩提,亲情就是般若智慧,总得要懂、要明了。
所以修行功夫在哪里?功夫在日常生活,在待人接物当中去锻炼,叫真修。你离开这些人事物,到哪修去?那个修是假的,一遇到境界,马上就堕落,烦恼就现前,这个例子自古以来太多了。莲池大师《竹窗随笔》里这个故事很多,我是早年看的,大概总是三、四十年前看的,名字记不得了。他讲有这么个故事,那个印象我有。有个老和尚在深山里面住茅蓬,修得很好,没有人不赞叹,深山里面修行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信徒把他请到城里面去,去做住持,在这里面讲经说法,弘法利生。他不知不觉就被城里面这些贪瞋痴慢习气染上了,自己不知道。有一天他去看莲池大师,莲池大师就举这个例子,讲某某一个法师住山,是修得不错,可是一接触红尘他就保不住,就被染污,就堕落了。这个法师说:什么人?莲池大师说:就是你老兄。真的是如此。我们要真正保持住,时时刻刻提起警觉心,名闻利养非常厉害,大家对你一恭敬、一供养,你就迷惑了,自己觉得我很不错,傲慢心生起来,名利心生起来,不知不觉。为什么?这些烦恼习气是无始劫以来你里头都有的,阿赖耶识都有的,你没有缘的时候它伏在那里,它不起作用,一遇到,一勾,引出来了,你说多可怕。
现在这个社会,名利诱惑的力量比过去超过十倍、百倍都不止,你能承受得了吗?所以我常常讲,我讲的话都是真的,有依据的。古来这些祖师大德要是生活在今天的世界里,他能不能成就大有问题。今天这个社会你能够成就,你能保持清净平等觉,古来大德没有一个不佩服你,因为他们生在这个时代都靠不住,都不敢保证。你在这个时代里你能够撑下去,这就说明你的警觉性多高,你自制的力量是多强,你能控制你自己。修行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这些东西,放下那就是要做克己的功夫,克服自己,不是外头境界。外境是什么?外境是虚幻不实。所以这是很多人不知道,知道这个就容易克服自己,自己情绪才动,想起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《金刚经》好!中国古人常读这个东西有道理。想到经上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法,哪一法没有生灭?弥勒菩萨跟我们讲,所有一切现象,它的生灭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,一秒钟,这是生灭法,就是有为法。
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就不会执著,你就不会贪恋了。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,有不放在心上,没有也不放在心上,心才清净。这个东西,没有的时候想到有,有的时候又放不下,你的心永远不清净,你被这个东西害了你都不知道。谁害你?不是人害你,你自己放不下,你就真吃了大亏,你真的受害。你果然能放下,放下分别、放下执著,什么人都害不了你,过去生中纵然是很严重的冤亲债主也害不了你,这个道理实在讲并不难懂。清净平等觉是回归自性,自性是究竟圆满,我们老祖宗讲本性本善。用这个心对遍法界虚空界,没有一样不善,真的是人人是善人,事事是好事,境随心转。凡夫没有这个能力、没有这个智慧,被迷了、起烦恼了,烦恼是什么?是心随境转。怎样从心随境转回过头来让境随心,不要让心随境,那你的修行进步就非常快速,你自己都能觉察到。
常入就是常住,常住清净平等觉。「敬礼无所观」,无所观说什么?无所观是你所观的。这个观是说我六根接触到的境界,眼观色,耳观声,他用一个观,他不用眼见、耳闻、鼻嗅、舌尝,他不用这个字,他只用一个观。这是什么意思?眼见、耳闻、鼻嗅、舌尝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,所以那叫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,识就是分别执著。用观,观没有分别执著,没有分别执著是眼见,见性见,不是眼识见,是见性见,耳闻是耳根的根性,闻性闻声性,不是声尘,六识对的是对六尘,我们六根的根性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对它是色性,明心见性。六根根性里面,不但是分别执著没有,起心动念也没有,起心动念,性就变成识,这个要知道;不起心、不动念的时候是性,不是识。见性见色性,见性跟色性是一不是二,这是法身菩萨知见,法身菩萨的境界。所以大乘教上用一个观来代表,《心经》里面举观世音菩萨做例子,这是真实智慧。「观自在菩萨」,观就自在,见就不自在,见里头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个我喜欢他、那个我讨厌他,那就不在自在了。观就自在,观是什么?观是平等的,法界是平等的,众生跟佛是平等的,平等里头就得自在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你见到诸法真相,你不是见的妄相,自然就有敬、有礼。敬是讲心,礼是外面表现,有礼貌、有恭敬心,恭敬心跟礼貌是性德。所以诚於心,自自然然形於外。观无所观,无所观而观,能观、所观毕竟空寂,礼敬无所观。我们看到这个人,菩萨就是这样对待的,不是普通菩萨,法身菩萨,他看到一个人,恭恭敬敬行礼。这里头妙极了。菩萨能敬礼,对方那个人接受菩萨的敬礼,他也回礼,菩萨心目当中起心动念都没有,所以他法法皆如,法法平等。可是凡夫他里面起心动念、分别执著,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。如果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你就转凡成圣,凡圣丝毫差别都没有,就在一念之间。下面是贤首大师的话,前面四句是经文。
【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。更无可入也。】
这些都是讲入。入是真的、是假的?不能说真,也不能说假,说不得,妙用!就在迷悟之间。大师这句话解释得好,解释这首偈子,这是『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』。我们把这个话缩短一点讲会更清楚,一切众生本来在如来境界中,你就更清楚了。如来是什么?自性。一切众生哪个离开自性?没有。而且一切众生,众生的范围可大了,众生不是单单指人。众生两个字它的本义一定要知道,众是众多,多到什么?多到无量无边无尽,这叫众;生是什么?生是生起,无量无边无尽的万法生起,这叫众生,众缘和合而生都叫众生。那我们看这个宇宙之间,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?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不是真的,为什么?它有生有灭,刹那不住,这是事实真相。它的速度太快,我们看迷了,见不到事实真相,以为它真有。这个错误观念导致我们错误的行为,我们就造无量无边的业,这个业是什么?跟自性完全相违背。最明显的,不能控制的,起了控制的念头,不能占有的,干了占有的事。是不是真的控制?没有。是不是真的占有?也没有。所以,控制、占有不过是你自己的一个妄念而已,不是事实,事实真相是念念不住。
晓得一切众生就是惠能大师讲的「能生万法」,万法就是自性,自性能生万法。所以,万法是自性的相、现相,称它作法相;自性就是法性,一切万法的本性,它的本体是清净圆明体。能现万法,能生万法,生跟现是一个意思。至於十法界、六道千变万化,这个现象怎么发生的?识变的,心现相,识把这个相产生变化,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、变成六道、变成三途。我们用万花筒这个比喻有一点像这个道理,无量无边的变化没有相同的,无量无边的变化不离自性,万花筒你怎么变,不离万花筒。所以这个道理,一切众生就是整个宇宙时空、万法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《华严》讲得大,讲宇宙,宇宙观,现在科学家没讲到。《华严》讲宇宙,大宇宙,无量无边没有穷尽,而且说得非常具体;讲的微观世界也重重无尽,一微尘里面有世界,那个世界里头也有微尘,微尘里头又有世界,世界里头又有微尘,重重无尽,没有底的。这是什么?这是性德,法尔如是,它本来就是这样的。
所以我们晓得,晓得这个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,宇宙是一体,爱这个宇宙、爱一切众生就是爱自己,关怀一切众生就是真的关怀自己,照顾一切众生就是照顾自己,自他不二。这个他不是指他人,万物都是他,万物跟自己是一体。跟自己是一体,看到一个蚊子来咬我,你怎么能把它打死?自然就不会了。我要慷慨一点,我今天供养你,我请你吃一顿饭,它吃饱就走了。还可以跟它谈条件,我供养你,不要让我那里又痒又痛,它叮了之后真的不痒不痛,有协定。我们可以用意识跟它沟通,它知道,感应不可思议。正是像江本水实验一样,我们的意念对著那个水,它能收到讯息。蚊子叮我们的时候为什么会又痒又痛?它在叮的时候,它的嘴巴像针一样,插进去的时候它分泌出一种液体,那个液体会让我们又痒又痛。沟通之后,那个液体它不放出来,所以虽然叮了,吸满了,不痒不痛。
所以可以沟通,小生物跟自己还是一体。从因果上讲,我们把层次降低,它造作不善业,堕这个畜生身,很可怜。觅食常常被人打死,打死之后它又来投胎,不知道要投多少次,要被人杀多少次。都有业因的,过去它杀生,今天被人杀,就这么个道理,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遇到一个明白人,省悟过来,晓得事实真相,报复念头没有了。纵然我们被人杀害了,没有怨恨心,还很欢喜,很感激。为什么感激?他把我杀掉的时候我上升了,我灵性上升了,现在我在人道,他杀了我,我这一生做善事,他送我到天道去了,我怎么能不感激他?如果我怨恨他,无缘无故你杀我,我要报复你,我马上堕三恶道。你看升沉就在那么一念。你被人杀了,你究竟是生天还是堕三恶道?一个怨恨心、报复心,就下去了,来生来世遇到的时候真的又互相相杀,这不是办法,彼此双方都痛苦。
所以解决冲突、解决纷争从自己这方面,一觉悟,问题解决了。纵然遇到,过去生中结的怨,我被他杀了,帐到此地了了,一笔勾消,以后就没有了,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,哪有怨恨?连被杀都是这样的,何况什么小小的毁谤、讽刺、侮辱,那是小事情。你明白了,没有一样不是替自己消业障的,那些人都是大恩大德,都是有密切关系的,我们都要特别爱护他们,特别的尊敬他们,这才是对的,常常存著报恩心!这诸佛菩萨做到了,也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我们要看懂,要认真学习。佛门里面习惯称菩萨称「仁者」,仁慈的人,仁者,仁者是对菩萨的称呼。仁者无敌,什么叫仁者?心里没有对立,敌是对立,心里没有对立。跟一切人不对立,跟一切事不对立,跟一切万物不对立,那是菩萨。对立都没有,哪来的冲突?矛盾、冲突全没有了。凡夫跟菩萨对立,菩萨不跟他对立,那个对立对不起来,因为对立要双方,双方彼此才能对立,一方面对立,那一方面没有,这个对立落空了。这个道理要懂,我们要认真学习。然后就晓得,什么问题都不在外面,无论什么问题,关键还是在自己。
我们的老祖宗教诲高明到极处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外头没事情。你遇到困难,遇到障碍,怎么解决?反省,是自己出了毛病,外面没有毛病。自己毛病多半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都在这上出的。你能够反省,冷静的反省,把原因找到,把原因消除,问题不就化解了?自己内心问题化解了,外面事情很容易解决,很容易就摆平;自己内里面的矛盾不能化解,你就解不了外头问题。下面贤首大师举了个比喻说:
【如人迷故。谓东为西。乃至悟已。西即是东。更无别东而可入也。】
这个话说得好,人迷了,迷了方向,他向东走,确实他是向东走,但是他一迷的时候,他认为不对,这个地方是西面。自己怀疑,去问别人,别人把他点醒,没错,你现在走的是东面。一下明白之后才晓得,我以为是西面,原来它是东面,你就不要再去找东面了,东面是跟它反方向。可见得问题在自己,不在别人。下面说:
【众生迷故。谓妄可舍。谓真可入。】
佛不是跟你讲一个真妄吗?你迷了,以为什么?真有妄,真有真,我要把妄舍掉我去找真,哪里晓得妄就是真,真妄不二。我们找真是找真性,妄是妄相,原来性就是相,相就是性。好比说我们想找黄金,黄金是真的,妄是什么?妄是金器,金镯子、金戒子、金炼子。这个东西不是的,这是炼子,我要找金,我不要这些东西。他不知道这就是金,妄就是真,这是告诉你,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,性相永远不能离开。就好比我们今天找心,心在哪里?心在物上,离开物质没有心,这是我们《华严》里面讲得很多。心,这还不是真心,妄心,就是世尊问弥勒菩萨的,相、识,相是物质,识就是心。弥勒菩萨答覆得好,一弹指,一弹指多少念?「三十二亿百千念」,百千是十万,多少?三百二十兆,这一弹指就这么多念。「念念成形」,念念都出现物质,就出现相,现相,「形皆有识」,这就说明物质跟精神是一不是二,分不开的,物质里头有精神,精神里头有物质。就跟金跟器的关系一样,金在哪里?金在器中,器在哪里?器是金成,它不能分割,它是一不是二。这是非常难懂的一桩事情。我们怎么舍?我们怎么放下?放下什么?放下不是事,放下什么?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东西没有的。妄想分别执著,你看它又不是心,它也不是识,它也不是物,可是你执著有这个东西,就把你迷惑了,把你的心迷了,把你的物也迷了,你对於心、物搞不清楚了。这个地方给我们说明什么是真、什么是妄,最后告诉你,真妄都不可得,你在这个真好、妄好都不要起心动念,天下太平,什么事都没有了。
【乃至悟已。妄即是真。更无别真而可入也。此义亦尔。】
这个地方给你讲入五止门,入的意思也是这样的。你一定要知道,大乘教到终极的时候是不二法门,生死、涅盘不二,烦恼、菩提不二,法性、法相不二,性相不二,真假不二,邪正不二,染净不二,善恶不二,你的心就真清净了。所以最后,什么叫见性?入不二法门就见性,你一起心动念就二了。不二,就真的妄尽了,还源了,还源观,就观源了。起心动念,不就起二用吗?后面示三遍,再发展,再是四德、五止、六观,逐渐就发展了。所以现在叫你回源,叫你回归到一体,清净圆明体。清净圆明体里面找不到对立,对立是二,二就对立。在烦恼里面,就是见惑里面,边见,边是二边,真妄是二边,邪正是二边,善恶是二边,染净是二边,不就变成二边吗?二边没有了,没有对立。
【不入而入。故云入也。】
『入』是个名词,你懂得它的意思。所以说悟了就叫入,迷了就不入,是迷悟的意思。下面说:
【何以故。入与不入本来平等。同一法界也。起信论云。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。是名入真如门也。】
末后引用《起信论》上这句话。我们念佛人,『能观无念』,念即无念、无念即念,念跟无念是一,好了,那我就不念了,不念就是念!那你就完全错了,你不解如来真实义,为什么?你没有入无念,你还是会起心动念,你还有分别执著,你怎么能说无念?到分别执著统统没有,那才叫真无念,那个念跟无念才是平等的,才是一不是二。所以,无念是法身菩萨境界,可不能误会。不要看到这个念就是无念,「算了,我不念佛就是念佛,你一天念一万声,我一声不念也是念,我跟你是一样的」,你就完全把意思解错了。我们还是要念,我们还是要有念,不能搞无念,为什么?无念不是我们境界,无念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禅宗里面讲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那就到无念,那是真无念。无念而无不念,无知无不知,我无知,天下事要问你,你什么都知道,那真的是无知。如果问你,这个也不知道,那个也不知道,你没入,你不能搞错。所以,『入真如门』,这是佛法里用的名词,真如就是本性、就是见性,在净土宗里面是理一心不乱,名词不一样,境界完全相同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