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二十二集) 2008/7/15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46-0022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,我们学到第三,「柔和质直摄生德」,贤首国师后面一段,我们时间的关系,今天接著来学习。我们从后面这一段读起:
【又质直者。体无妄伪。言行相符。蕴德居怀。不拘名利。】
接著读下去:
【轻金若块。重教逾珍。但为正业调生。速愿自他圆满。故曰柔和质直摄生德也。】
这一段把『摄生德』圆圆满满的都示现出来了,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什么叫『质直』?此地讲的完全从事上讲,就更好懂了。『体无妄伪』,我们常讲真诚心,菩提心里面的真诚心。什么叫真?真就不是假的。什么是假的?我们的妄念是假的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佛法真假最简单的一个定义,永恒不变是真的,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。你看我们念头,一个念头生了,这个念头就灭了,下一个念头又生了,这种生灭无常,这不是真的。一定要晓得,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假的,所以佛法叫妄念,这个心叫妄心,不是真心。什么是真心?没有念头就是真心。没有念头它不会变,有念就会变,所以无念。这个无念不好懂,无念就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,这个话讲得很含糊、很笼统。什么念头都没有,佛法里面正念也没有了吗?这不行,正念有。所谓无念是无妄念,无想是无妄想,这个初学的人听起来很难懂。无妄想,就是有正念。正念是什么?正念是没有妄念。正念不好懂,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,正念像什么?正念像一面镜子,镜子我们天天用,早晚洗脸都照照镜子。镜子是照见,它有没有念头?镜子照外面的境界,人也好、物也好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没有分别、它没有执著、它没有妄想,这个照见就是正念。
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外面,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叫正见,你见到了,正见;起了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,起了分别执著,这叫识见,情识。情识里面所见的境界,是加上你自己的好恶,你把烦恼习气加在这里面,这就不是正见,正见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耳听音声也是如此,就像眼见一样,音声听到了,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这叫闻性闻,叫真闻。换句话说,我们有自己的成见、有自己的好恶,这个我喜欢听,那个我讨厌,这就是耳识,它不能叫闻性,差别在这里。懂得这个道理,鼻嗅香、舌尝味、身体接触外面境界,意去思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全叫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里面没有妄伪,伪是虚伪,假的,这叫真的。所以世尊在楞严会上教菩萨,菩萨修行唯一的希望成佛,菩萨希望成佛。成不了佛,原因在什么地方?原因是你错用了心,你不知道用真心,你全用的是妄心,妄心怎么会能证真?哪有这种道理!
用妄心修行,修得最好,最好是什么?完全依照佛菩萨的教诲去做,不敢有丝毫的违背。修戒、修定修得最好,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。十法界里面的佛,诸位要知道,在大乘教里面称之为相似即佛。他很像佛的样子,学得很像,没成佛。为什么没成佛?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。他修戒律很执著戒律,他修定很执著定,没把它放下。持戒、修定,把分别执著妄想放下了,那就是真的,那你用的是真心,你成的是真佛。真佛不在十法界,超越了。所以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。十法界上面的,一真法界,这里头也有色相,为什么?他有起心动念,但是他没有执著、没有分别,这就是实报庄严土。如果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色相就没有了。色相要动,它才会现相;不动,它不现相,不现相的时候叫常寂光净土。要知道,常寂光、实报庄严土,乃至於方便有余土、凡圣同居土,有没有障碍?没有,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只有隐现。隐,缘不足,它不现;缘具足,它就现相。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,电视里面,我们知道,有许许多多电视台发射出来的频道。缘是什么?缘是我们的按钮。我们按哪个频道,这个频道的相出现了,这就现;不按它的时候,不是它没有,它有,它不现,同时存在,所以隐现不二,这是事实真相。
佛教菩萨要用真心,我们也学著用真心,但是怎么学都学不像。学不像的原因我们知道了,我们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,是放了一些,但是还是不干净。这个地方讲修行,《华严经》上修行是对法身菩萨讲的,可是杜顺和尚、贤首国师写这篇文字是对我们讲的。我们凡夫应该怎样修学?这对我们讲很有受用,可是理我们要明了。我们对人要用真心,真心,他这里说得很好,「体无妄伪」,这句我们很不容易做到,我们知道。下面一句是针对我们现在,『言行相符』,这就是没有妄语,要讲真话,老老实实的说,不能欺骗人。错了就说错了,对了就说对了,不能隐瞒人、不能欺骗人。这是我们凡夫位上的质直之体。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,大乘教里面修学从哪里下手?从不妄语开始,这是对的。我们一生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没有不可以告诉别人的,做错了也承认,绝不隐瞒,这叫直心;凡圣同居土里面众生的直心,标准定在这个地方。如果有些错事还要瞒著人,不敢告诉人,这个心是妄心。这种妄心学佛不能成就,虚妄不会证正果。只有真实,你才能证真果。这个一定要学,不妄语,我错就错了。实际上我们自己修行人,我们知道是对的,别人说我是错的,我就承认「你说我错,我就错了」,大家就不争了。如果你不承认,还要跟他争,争的时候他不能接受。为什么?大乘教确实有很深奥的道理,没有达到这个程度,你跟他讲,他不能接受,这就不必争。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样就好。
你的心行谁知道?佛菩萨知道、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知道。凡夫冤枉,冤枉也是好事情。什么好事情?替我消业障。宿世今生造的业太多,有人替我消业障是好事情。别人误会我、毁谤我,我们今天做许许多多如理如法的事情,可是在人家眼睛当中看到是不如法的。人家一看到心里感到很不高兴,在这个时代多!所以做一点好事要委屈自己,你这个好事才能做得成功,那很幸运,这个机会真的被你抓到了。古人说一句话「好事多磨」,在现在这个时代,这句话就变成名言,真的,无论世法、佛法,做一点好事你都要受尽折磨。好事是什么?为众生的事情、为社会的事情,不是为自己。如果为自己得到好处,那受一点委屈算不了什么,自己什么也得不到,完全是为众生、为社会的,还得要受尽委屈。为什么要做?不做不是很好吗?对,不做了,众生难度,算了,不度他了,这是小乘,小乘确实是如此。可是菩萨不然,菩萨知道一切众生,情与无情跟自己是一体,哪有见到不伸援手的道理?什么样的委屈还是要做。
我们讲席常说,经典里面世尊也常常用这个比喻。譬如慈母照顾她的儿女,儿女小不懂事,玩耍的时候走到很危险的地方,要不要去拉他?要,要照顾他,他无知。眼看掉到深坑里、掉到池塘里要被淹死,你能不去救他?你去救他,他玩得很高兴,他还要不高兴,还要骂你、还要悖逆你,还说你多事。那只好笑笑,也就承认了,你不能跟他辩白。现在这个社会就像这样的,许许多多造作罪恶的众生,你要把他看作无知的儿童。他在那里玩耍,很不如法、很危险,他玩得高兴,你要制止他,他一肚子不高兴,对他有好处,他不知道。所以菩萨道难行,今天我们真的是要做「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」。好在我们天天受大乘、一乘的《华严》,天天薰习,心开意解,我们那边受很多苦,这边得到很多安慰,可以有补偿。假如没有大乘教天天薰习,你说不退心,那是假的。
所以佛说《法华》,五千声闻退席,当然这也是表法,做样子给我们看的。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肯定退心,发菩提心确实舍己为人,对自己生死不顾,没有想到自己生死,只知道利益众生。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候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要叫众生永久离苦得乐,必须得好好教他,他什么时候破迷开悟,他就知道,不再造恶业了,这才真正离苦得乐。所以菩萨、修行人要给这些众生做最好的样子,「言行相符」,我们今天的言行是秉承圣贤的教诲,圣贤教诲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做,永远的做下去。所谓是假的也变成真的,这是世间人的话,装假样子,装一辈子那就是真的了。可是在佛法里不如是,装一辈子,依旧没有开悟,那还是假的。他有没有好处?有好处。这在佛法说,功德他没有,福德他种了。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,他在三善道享大福报。持戒得定是真实的成就,持戒不得定是大福报。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大富大贵之人,他的前生是持戒修福,得到定了。如果开慧,他就不会享人天福报,他决定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,证阿罗汉,成菩萨、成佛,他走这个路去了。
所以「言行相符」这句话是我们现在摄生德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,决定没有虚伪。在现前社会,你处处是老实话、处处是大实话,你要不要吃亏?首先你要有个理念,我愿意吃亏、我愿意上当、我愿意受别人欺诈,你有这种决心,你能做下去。可是你真的做下去之后,情况不是你预先想到的。我们北京胡小林先生,我请他到此地来,也要在摄影棚里面做报告。他是做企业的,做得很不错,在过去没有接触佛法,也跟一般商人一样。他是说话很伶俐、很痛快,他说商人是奸商,他也不例外,做生意买卖欺骗主顾才能赚钱,接触佛法之后,知道这个事情错了,不可以骗人。尤其学了《弟子规》,把《弟子规》完全落实在公司,从他自己本人起,所有员工都依照《弟子规》去做,对人诚实,自己谦卑,对客户恭敬,都说实话。我卖给你的商品,商品哪些缺点都告诉你。最初怀疑,这能赚钱吗?人家还能买我东西?结果这个做下去之后,不但顾客没有少,增加了,一年成长百分之四十几。什么原因?这些顾客们对他很欣赏,这个商家(公司)很诚实,说老实话,不欺骗我们,这到处一弘扬,谁都愿意跟他往来。所以他跟人家做报告的时候,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,好好学佛,做生意会赚钱,不会蚀本的,给做企业、做商家的带来信心。开这个头开得好,所以我希望他来给我们做详细报告,这个报告就可以广泛的流通。所以言行相符是基础。
接著看『蕴德居怀』,蕴是蕴藏,你心里面藏的是什么?藏的是德。德是什么?德是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。你心里面是据於德,儒家讲据於德,此地蕴德就是据於德。你心里『不拘名利』,世间人是求名求利,有德行的人他一生决定不是求名求利的。为什么?名跟利都是外面的诱惑,沾上名利是禁不起诱惑。谁跟它相应?贪瞋痴慢跟名利相应,跟烦恼相应,跟习气相应;跟自性不相应,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;性德不相应,我们举的都是中国人所讲的八德,跟这个不相应。
『轻金若块』,块是什么?土块、泥土。对於金钱看作什么?看到跟泥土一样,一文不值。自己赚到的钱,自己所受用的有限,过的日子还是平常的生活,生活简单、朴素。在中国古人一般家喻户晓的,范仲淹先生,范家。他是贫寒出身,小时候生长在农村,家境清寒,在寺庙里面念书,每天三餐他就煮一锅粥,煮熟之后,把它切成四块,一餐吃一块,过这个日子。自己从小吃过苦头,知道天下像他这样苦难的人太多了,懂得积德修善。以后考取功名,做到元帅,武官做到元帅,文官做到宰相,也变成大富大贵了,可是家庭生活还是从前穷秀才的生活。国家给他的俸禄,他把这些钱养了三百多家。诸位要知道,从前的家跟现在的家不一样。以前是家族,能够救济三百多个家族,你说他养多少人?特别是老人养老,还有小孩读书。他办学校,那时候办私塾,应该也是有相当规模的私塾。不但是教自己家族的下一代,居住在这个地方优秀的儿童,能够栽培的儿童,他统统都把他收集起来,义务帮助他、教养他,为国家培养人才,干这个事情。诸位想到,做到元帅、做到宰相,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。而且他五个儿子,两个儿子做到宰相,有一个儿子做到御史大夫,那都是国家领导人。子子孙孙都效法他,对於名利、金钱不重视,如果有的时候,统统救济社会上苦难的人,没有把自己生活提升一级。所以我们的印光大师,这是净宗第十三代的祖师,对范先生非常佩服。印祖一生,对世法里面就佩服两个人,第一个是孔子,第二个是范先生。一般人做不到,他能做到。
能够把名利放下,底下这一句肯定做到,『重教逾珍』。这个「教」是圣贤的教诲、佛菩萨的教诲,这个要看重;珍是珍宝,逾是超过,对於经教的学习、承传,看得比珍宝还重。这是摄生德必须要具备的理念,必须要具备的操守,你才真正能摄受众生、教化众生、成就众生。所以底下说『但为正业调生』,正业是八正道之一,业是事业。无论是世间跟出世间,完全秉承圣贤教诲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正业。儒家对正业有一个标准,这个标准可以说是绝对的标准,就是《论语》上,只有三个字,「思无邪」。你起心动念没有偏邪,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。我们世间一般人偏见、成见很严重,不是偏就是邪;不偏不邪叫中正,不偏是中道,不邪是正见。世法里头,你起心动念跟八德相应,佛法里面,起心动念跟十善业道相应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叫正业。自己这样做,圣贤弟子做出榜样给别人看,叫「调生」。调是调顺,必须用行动感化众生,让别人自己能觉悟,改邪归正、改恶为善、改迷为悟,这就对了。
不但能够这样做,而且还『速愿自他圆满』,速是快速,希望早一天自己证得圆满。「圆满」是没有欠缺、没有缺陷,自己证得,也希望别人都证得。这个话难,太难太难!圆满是什么?不成佛就不圆满,一定要成佛才圆满。成佛谈何容易?我们今天学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怎么圆满的?古大德提醒我们,文殊、普贤在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圆满了。我们才知道,速愿自他圆满没有别的,要劝人念佛,这才是摄受众生达到究竟圆满,跟诸佛如来没有差别。往生到极乐世界,决定一生成佛,不会等到第二生。极乐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,这是其他世界里没有的。我们要把这个当作这一生第一桩大事去办,二六时中心里不离开阿弥陀佛就对了,经上跟我们讲的「忆佛念佛」,忆佛是想佛,念佛是心里有佛。二六时中都不能够中断,睡觉睡醒,一睡醒阿弥陀佛自然就念出来,虽然没有声音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叫念佛人!一心没有别的想头,就是想极乐世界。
这个世界的灾难怕不怕?不怕了,什么灾难来都不怕。灾难当中死了?他不是死了,灾难当中往生了。凡夫不知道,这样一个好人、念佛人,他怎么灾难都躲不过,还要遭受这个灾难?他不知道他念佛成功,他往生了。我们凡夫没有天眼、没有智慧,不知道,他往生了。所以灾难里面死的是两种人:一种造罪业的,他要到三恶道去;另外一种是他去作佛去了。纵然他不是学佛的,他是做了很多好事,他生天去了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你要了解。佛法里面常讲,增上缘里有逆增上缘,这是属於逆增上缘。所以学佛的人才真正明了,人有没有死?没有。死底下就有生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死不是就完了,死了就生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轮回,叫生死疲劳,这是很苦的一桩事情。所以聪明人、真有智慧的人,在这一生遇到佛法,那要解决我们无量劫来一桩最大的事情,就是生死。能不能在这一生当中,把我们生死这个问题解决?这是真正聪明人、真正了不起的人,在佛法里面称他为英雄。英雄是什么意思?世间人不能解决的事情,他能解决;世间人都没有办法解决生死轮回的事情,他能解决。
所以在佛门里头还有个常识,顺便告诉大家。你看佛门称呼,称菩萨称「大士」,你看观音大士、地藏大士,这对菩萨的尊称,大菩萨的尊称,大士,没有称大师的。「大师」不能随便称,大师只有对佛的敬称;佛称大师,或者称为「大导师」,只能对佛称的。现在有些出家人也称大师,可不可以?不可以。我们要懂规矩,一般出家人,我们尊称他为法师;他是研究经教的,则称经师;参禅的称为禅师;持戒的称为律师,没称大师的,这个要知道。
可是有个例外,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。为什么?想想有道理,因为净土宗是帮助人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圆满成佛,他教化众生、接引众生跟一切诸佛没有两样。他不是教化众生去作阿罗汉、作菩萨,不是的,他教你成佛的,所以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为大师。但是这个大师得后人尊称他的,他在世的时候,人家不是这样称呼他。你说印光大师,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那个时候《文钞》已经流通了,我还看到民国初年的本子,是印祖自己弘化社里面出版的,上面题签是《印光法师文钞》。他老人家往生之后,中国净土宗的学人;所以净宗的祖师不是传法的,不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,不是传,是选举的,它是民主的,是中国佛教界里面公认他对净土宗最有贡献,应该是一代祖师,承认他是第十三代的祖师。这以后《印光法师文钞》就改成《大师文钞》,印光大师。这个我们要懂得。所以我们在外面,有些人不知道,称净空大师,我马上就告诉他,把这个说清楚,以后不可以这样称呼,这样称呼是太过分了,而且破坏了佛教的形象。我们佛弟子,无论在家出家都要遵守佛法传统的这些规矩,这应当要懂得的。
我们修净土,如果不把求生西方、亲近弥陀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,我们就错了;我们在这个世间还常常有贪生怕死的念头,这个心态叫轮回心。心是轮回心,你干的事业就叫轮回业,念阿弥陀佛也是轮回业,轮回心念佛不能往生,这个要知道。虽不能往生,他跟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结了法缘,我们常讲阿赖耶识里头有净宗的种子,这一生当中它不起作用,依旧还是要搞生死轮回。这个道理要是不懂、事实真相要是不知道,就会把我们这一生的机会、稀有难逢的机会失掉,就太可惜了。所以这是真正希望这一生要解决生死大事,不搞轮回了。轮回生生世世,厌烦了,还继续搞这个吗?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去作佛去了。以后再到这个世界来,那是菩萨再来,那不是凡夫。这个地方众生有感,菩萨来示现、来教化众生,不定用什么身分、不定用什么形式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诸佛菩萨大用无方」,这个多自在。
所以我们帮助他圆满,首先自己要圆满,自己不圆满,你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圆满。自己圆满,帮助别人圆满,要记住「柔和质直」,这是总原则、总方针。无论你用什么样善巧方便,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。在佛法里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前面我们略略的提出四摄、六度、六和、十愿,要真正做得很成功、做得很有效果,你用质直、用柔和就能落实,就能做到!所以这个质直柔和是性德的流露,烦恼习气里面决定没有。第三小段我们就学到此地。现在看末后这一段:
【四者。普代众生受苦德。】
这一德很难!我们凡夫看起来不容易,『普』是普遍。我们看底下的文:
【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。但欲广利群生。冤亲平等。普令断恶。备修万行。速证菩提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。这个修行的方法是法身菩萨,不是普通人。法身菩萨『普代众生受苦德』,显示在哪里?显示在八相成道。所以诸位想想,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,修行证果了,是真的吗?给诸位说,不是真的。他在《梵网经》上说得很明白,他这一次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降生,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了。在我们这个世间这是第八千次,你就晓得他是普代众生受苦德,好像唱戏一样,这出戏已经演八千次了。首先示现的在兜率天作后补佛。「兜率」是印度话,什么意思?翻成中国意思叫知足。人不能不知足!知足常乐,兜率就是知足。所以兜率天是知足天,样样都圆满,什么求都没有了。也就是说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统统放下了,世出世间法一无所求,这是什么?这才有资格作后补佛。到缘成熟的时候,他从兜率下降,到人间来找到父母,父母与他有缘。这父母是什么人?父母也是佛的化身。这就是一尊佛出世,千佛拥护。像唱戏,他唱主角,也有唱他父亲的、唱他母亲的,这台戏才唱得成。那些唱戏的人跟他地位都平等的,在后台都一样的,在前台一化妆,那就不一样,那演给我们看的,演给这些六道众生看的,那是唱戏。
父母也表现的是世世代代积德修善,家里面才出这么一个儿子。佛是大圣人,不是出在一个普通家庭,世世代代积功累德,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在中国古代这些圣贤,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亦复如是,总是祖宗多少代积德,积德行善,后人知道这个家里后代一定有圣贤人出现。孔夫子的岳父,不是,是孔夫子的外祖父,孔子父亲的老丈人,他把他的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。他就说,孔子家里好几世,世世代代都行善积德,他敢断定他家里会出人才,把女儿嫁给他,生孔子。这些都有道理的。佛是大圣,出世在世间,你看要降生,他降生七天,母亲就过世,我们一般人讲,释迦牟尼佛的命不好,你看看生下来七天妈妈就没有了,姨妈把他养大的。他妈妈,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,摩耶夫人,生佛这个功德太大,那个福报我们这个人间没有,所以她生忉利天,她享天福去了。一般人不知道,认为这个小孩命苦,其实小孩福就太大了,母亲生天了。以后你看看,十九岁舍弃家庭到外面求学,学了十二年。当时印度所有宗教学术那些大德、高僧他统统亲近过,跟著他们一起修四禅八定,佛经上常讲的四禅八定。四禅八定是古婆罗门必修的课程,在印度非常普遍,所有宗教他们都崇尚禅定,学术也不例外。
禅定,我们知道,能够突破空间维次。所以早在一万多年之前,这是婆罗门教给我们说的,他们没有历史记载,只有传说。现在世界宗教承认婆罗门教的历史八千五百年,我们佛教的历史是二千五百年,他们八千五百年。六道轮回的发现是婆罗门教,是在四禅八定里面见到的,定中的境界。当然这个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为什么?修四禅八定的人太多了,你们出了定之后,说说你们定中的境界,大家说的都一样,这就证明是真的,不是假的,大家都看到的。所以轮回这个说法在印度,印度是宗教之国,许许多多的宗教,还有许许多多的学派都承认、都肯定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释迦牟尼佛一定也修成四禅八定,所以对这个情形也是清楚、了解。可是这里面有问题,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,大家没法子解决的,六道轮回见到了,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?没人知道。六道轮回从什么地方开始的?没人晓得。六道之外,还有没有世界?也没有人知道。所以佛必须在这里出现,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希望知道的,而没有答案。他示现一个方法,他到菩提树下入定,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要知道,你对於六道轮回的认知也是妄想分别执著,把所学的东西全部放下,心性上面的障碍没有了,所以才有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这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了。
这个示现非常重要,因为在娑婆世界的众生,好学的人太多了。你所学的东西要不肯放下,结果怎么样?结果变成所知障。佛告诉我们,我们自性里面的障碍有两种,两大类:第一类是烦恼障,烦恼就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,这是烦恼障;第二种就是你所学的知见,你所学的这些东西,无论是世法是佛法,只要你在这里头起分别、起执著,就变成障碍,障碍你明心见性。所以世尊为我们示现,可以学,学了之后不能够分别、不能执著,你要能放下,放下对你所修学的那个分别执著,你才能见性,才不至於变成所知障。这个示现太重要了。一个人要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是不是一定要学这些东西?不一定,只要放下就行了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你本来是佛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这就说明,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法,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,佛法是知难行易,你要想成佛很容易,你要想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很难。成佛怎么很容易?放下就是,就成了。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很清楚,放下执著,对世出世间法我统统不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。阿罗汉虽然是小果,你超越六道,这个问题解决了;如果说对世出世间法我不再分别,不但没有执著,分别都没有了,那你成菩萨;最后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根本就不起心、不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那你就成佛了。你看多简单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,他表演没有学,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,他一天也没学。他不认识字,跟佛的缘分,他是樵夫,卖柴的。偶然柴卖掉之后,应该是一个客栈,客栈的老板买他的柴,离开之后,偶尔在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人念《金刚经》,他就站在外面听了一下,听得很有味道,他就进去找这个居士,是个居士。就问他:你念些什么。他就跟他讲念《金刚经》,他就把刚才听到他有一点悟处讲给这个张居士听。张居士听了之后就很惊讶,他说你很了不起,你悟性很高。介绍他到黄梅去参五祖。到了黄梅,这《坛经》上有记载,五祖给他分配一个工作,就是现在的义工。他是个砍柴的樵夫,就叫他做本行,到厨房里面去帮助舂米破柴,就干这个事情。每天去舂米破柴,就干了八个月。所以他没有进过讲堂,也没有进过禅堂。八个月的苦行完了之后,你看五祖传法,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!每个人都认为五祖传法一定是传给神秀的,神秀是五祖的大弟子,是五祖徒众当中的班长,平常他当五祖的助教,没想到的是传法传给惠能,这是每个人都感到意外。传法当天的晚上,五祖召见他,秘密召见,不让人知道,给他讲《金刚经》。我们知道一定是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不会拿经文的,因为六祖不认识字,不可能拿经文,讲大意。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大彻大悟,说了五句话,这五句话就是他的心得报告,就是他说明见性的那个状况,说了五句。「何期自性」,这句话用现代话讲,没有想到自性,「本自清净」;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。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。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五祖就说行了,不要再说了,衣钵就送给他,还送他出去。六祖所悟的境界,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是完全相同。
这个事情就是说明修行证果,回归自性,学跟不学都不重要。学,行,不学也行。重要的是什么?重要的是放下。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?就是烦恼习气太重,这个东西障碍自性,你回不了头、你见不了性。千经万论把这些事情说清楚、说明白,这是什么?这是看破。为什么要把这个事情说清楚、说明白?不搞清楚、不搞明白,你不肯放下。所以我接触佛法,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,章嘉大师,我就向他提出这么一个问题。我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我知道佛法无比殊胜,我说:请教大师,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很快的契入?我问这么一个问题。他老人家教给我的是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就是帮助我们这些众生看破;看破之后,你才肯放下。像惠能大师,那是我们佛门里讲上上根人。上上根是什么意思?他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一次放下,这在佛法叫顿悟,没有阶级的、没有层次的,一次放下,就成佛了,凡夫就成佛了。所以凡夫成佛,一念之间,这个太难得!一般上根人,这个上上根是例外,上根人逐渐逐渐明了、逐渐逐渐放下。像上高楼一样,爬楼梯,一层一层的往上爬;那个顿悟的是坐电梯,一下就上来了。我们看到顿悟的两个表演的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表演顿悟,第二个是六祖在中国表演顿悟。在印度示现的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。在中国示现的,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,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。诸位念念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就明白了,完全平等。所以我们也很难得,得佛菩萨加持,有这么长的寿命、有这么长时间的薰修。如果没有这么长的寿命,没有天天在薰修,我们搞一辈子还是迷惑颠倒,搞不清楚!这一生就空过了。纵然缘很殊胜,遇到净土,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,生凡圣同居土。所以有这么多年的薰修,把这些理事都搞清楚了,我们念佛往生品位就大幅度的上升,至少是方便有余土。如果能更精进、努力一点的话,实报土都有指望。你说这个多稀有、多难逢!所以放不下的原因是烦恼习气太重,明了之后你就肯放,你就晓得这个世间全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,总结就是说明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这个往下面,底下「五止」、「六观」里面还会说到。
这个示现,示现那就是『修诸行法不为自身』,不是为自己,自己功德圆满,功德圆满还要持戒、还要修定、还要示现开悟,为什么?做给别人看的。他要演戏,演给观众看的。谁是观众?六道众生是观众、十法界众生是观众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、佛,那个佛没有真的成佛,他是相似即佛,无明没断。所以表演给十法界众生看的,这要知道。让十法界看佛陀的示现,慢慢他看懂了、看明白了,觉悟了。世尊早年十九岁到三十岁这求学的十二年,经典上记载很多,看懂的人并不多。真正看懂了,研教,不执著教,那就对了。研教还执著教,在教下还要辩论,这怎么行?这个教没得好讲的,也没有好辩论的地方。世间人讲「真理愈辩愈明白」,那是世间的真理,不是自性,自性不行;自性要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,自性才能现前。你起个念头,那个念头就是见性的障碍,制造障碍,与明心见性不相干、不相应。所以要晓得,一切诸佛如来,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再降低,四圣法界里面的权教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他们遇到有缘的众生,他也示现。他们也到六道里面来教化众生,声闻、缘觉是回小向大,他就来了。来的时候都是为『广利群生』,但是他自己也得利益,在化他的时候提升自己的灵性。法身菩萨我们知道,他们的应现,因为他无始无明烦恼习气没有断尽,那是他的自利。烦恼习气都断尽,这是究竟圆满佛。
这些佛到不到我们世间来?来,很多!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。知道这个现象,我们虽然没有觉悟,我们应当要学『冤亲平等』,这就对了。为什么?你看看究竟圆满佛,分证即佛,分证佛是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叫法身大士,在方便土里面权教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与这一方众生有缘,他们都来了,都来示现。三十二应是示现有情身,除这个之外,他能示现畜生身、能示现饿鬼身、能示现地狱身、能示现花草树木身、能示现山河大地身,你说这些诸佛菩萨、罗汉,哪个地方没有?可能就在我们身边,我们不认识,我们还轻慢他、瞧不起他,还在糟蹋他,这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。佛门里面所记载的,诸位都晓得的寒山、拾得、丰干,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这三个出家人。当年在世的时候,这寺庙里谁瞧得起他们?寒山、拾得,厨房里打杂的,大寮里打杂的,烧火的;丰干也是在寺庙里面做义工的。到以后这才晓得,丰干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来的,在寺庙里面做义工。没有人认识,到身分暴露了,你再找他找不到了,不见了。丰干不见了,寒山、拾得逃了,后面人就追,追的时候看到什么?看到他们走到山上,山裂了一个缝,他们两个走进去之后,这个山合起来,没有了。那我们知道,这些圣贤那个时候有,现在没有吗?不可能。我们肉眼凡夫,真正学佛了解事实真相,有理论可以依据,有事可以凭藉,我们怎么可以怠慢一个人?我们这个道场门口,我进进出出看到有乞丐,你说那里头有没有佛菩萨?很难说。所以学佛,万无一失成就自己的德行,一定要学会谦卑,对这些乞丐都谦卑,为什么?他是众生,他有佛性。他的佛性跟我的佛性是一个佛性,他的佛性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佛性也是一个佛性,无二无别。
他的示现,我们一看,会提醒我们,我们看到的是果,果必有因。为什么会得这个果报?贫,他没有财富,是过去生中不肯布施;看见别人有苦有难的时候,不肯伸出援手;没有智慧是不肯法布施。总有原因,你在果上看到因,在因上看到果,我们就学会了,就学很多东西,每天看到,每天提醒自己。释迦牟尼佛年轻做太子的时候,出去游玩,看到生老病死,他警觉心就提起来,当然都是做出种种示现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平等心、清净心、真心。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就把修行的纲领跟我们摆出来,有因有果。「佛说大乘」是智慧,「无量寿庄严」这是果报。大乘是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寿命、无量的庄严,这是自性里面具足的,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智慧德相」。无量寿是德,庄严是相,大乘是智慧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现在失掉了。我们要靠修德把性德再掘发出来,那修德用什么?佛跟我们说了三样,清净、平等、觉。这是总的修行指导原则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不修《无量寿经》。我们要修清净心、要修平等心,觉是智慧,要开智慧,不能迷惑颠倒。所以这个经题后面一段是讲修德,前面的是性德,性德是果,修德是因,都放在经题上。
『冤亲平等普令断恶,备修万行速证菩提』,「备」是具足,万行是真的,不是比喻。前面我们学过,大乘八万、小乘三千,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。这个数字是确实有的,不是随便说的,不是形容词。可是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在小乘展开就是三千威仪,在大乘展开就是八万四千细行。比儒家说得详细,儒家是周礼三百,仪礼三千,都是大圣大贤在日常生活当中为我们所示现的,就是现在人所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如果我们做佛弟子,现在是在末法时期,我们很不幸,不幸是什么?我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,我们家乡俗话说失教,从小失教,没人教我们。而且我们丧失圣贤教诲、丧失佛菩萨的教诲不止一代,至少也有三、四代了。这三、四代,佛教形式传下来,我们不知道内容、不知道这个形式表法、教育的意义,於是把它看作迷信,这是很大的误会。首先,我们对於佛菩萨形像就产生严重误会,认为它是偶像,完全是迷信,不知道佛法里面表法的教育意义。佛门的寺院就好像世间的博物馆一样,里面充满多少文化、文物!
佛像,释迦牟尼佛,你塑这个像有什么意思?塑造这个像,他的意思是教人知恩报恩。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诲,这是恩德,他对我有恩。我供养这个像,时时刻刻提醒我是报恩。我不能忘记他的教诲,要理解他、要相信他、要依教奉行。尤其他连名号都含著有教育意义,释迦的意思是仁慈,这是梵文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能仁,他能够以仁慈待人,是这个意思。牟尼是清净,清净的意思。对待自己要清净,清净平等觉,对待别人要大慈大悲,表这个意思。让你一看到这个像、听到这个名号,就要想起来,我要向他学习,你看这个意思多好。凡是佛像都代表性德,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,菩萨像代表修德。观音菩萨代表慈悲,所以看到观音菩萨,马上就想到我要以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。见到地藏菩萨的像,地藏菩萨代表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见到这个形像、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到孝亲尊师,孝亲尊师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。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人不孝顺父母,他就不会尊敬师长,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办法教他。所以第一个是教孝道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,教我们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,不要用感情;普贤菩萨代表这些性德要落实,不只是说口号,不是玄谈,是要老老实实把它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现在这个都没有人懂了,塑的那个像把它当神去看待,这就变成迷信,这多么遗憾!
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顶礼三拜,这是代表什么?代表敬,致敬。佛菩萨是大圣大贤,我们对他的仰慕、对他的尊重,希望向他学习,这充满敬意,是这个意思。拜佛也是佛门修行重要的一种方式,这个方式很好,非常圆满。人身体是一部机器,这个机器要动,如果不动,它就生故障,它就生病了。所以你们大家都晓得,常常听到的「活动」,你看活,活著就要动,不动,不动就不能活了,人死了就不动了。所以拜佛是动,但是动,身要动,心不能动。心要静,身要动。所以在拜佛的时候,心地一念不生,真诚心。所以心是定的,身是动的。这是养生之道,这个好多人不知道。尤其是看到拜佛,一天拜个几百拜,拜个一千拜、二千拜、三千拜。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,每天拜八百拜,人家看起来都说我们学迷信,他们不晓得我们这是养生之道,身体健康是这样锻炼出来的。所以我们佛法用的标志,外国人叫mark,我们用什么?用圆,法轮,那是真圆满。圆的相,圆周是动的,这是个圆形,圆周是动的,圆心不动。所以修心要静、要定,养身要动,拜佛是统统做到了。所以你懂得这个道理,你就喜欢拜佛。为什么?最好的运动、最好的修行方法。在拜佛里面学谦卑,礼足拜,我们头叩到佛的足,我们以这个谦卑对待一切人事物。自己谦卑,能尊敬别人、能敬爱别人,佛菩萨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训练。现在没人知道,说这是迷信,说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,你说冤不冤枉?养生之道的秘诀,在佛法修行的仪式当中太多太多了,说不尽!每一桩事情它都有大道理在。佛前面燃香、供灯、供水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里头,可是现在人知道的不多。所以这些形像一般人误会,都说这是迷信。知道这个用意,才晓得它的美好。今天时间到了,这后头两句,「普令断恶,备修万行速证菩提」,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,我们学到第三,「柔和质直摄生德」,贤首国师后面一段,我们时间的关系,今天接著来学习。我们从后面这一段读起:
【又质直者。体无妄伪。言行相符。蕴德居怀。不拘名利。】
接著读下去:
【轻金若块。重教逾珍。但为正业调生。速愿自他圆满。故曰柔和质直摄生德也。】
这一段把『摄生德』圆圆满满的都示现出来了,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什么叫『质直』?此地讲的完全从事上讲,就更好懂了。『体无妄伪』,我们常讲真诚心,菩提心里面的真诚心。什么叫真?真就不是假的。什么是假的?我们的妄念是假的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佛法真假最简单的一个定义,永恒不变是真的,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。你看我们念头,一个念头生了,这个念头就灭了,下一个念头又生了,这种生灭无常,这不是真的。一定要晓得,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假的,所以佛法叫妄念,这个心叫妄心,不是真心。什么是真心?没有念头就是真心。没有念头它不会变,有念就会变,所以无念。这个无念不好懂,无念就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,这个话讲得很含糊、很笼统。什么念头都没有,佛法里面正念也没有了吗?这不行,正念有。所谓无念是无妄念,无想是无妄想,这个初学的人听起来很难懂。无妄想,就是有正念。正念是什么?正念是没有妄念。正念不好懂,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,正念像什么?正念像一面镜子,镜子我们天天用,早晚洗脸都照照镜子。镜子是照见,它有没有念头?镜子照外面的境界,人也好、物也好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没有分别、它没有执著、它没有妄想,这个照见就是正念。
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外面,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叫正见,你见到了,正见;起了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,起了分别执著,这叫识见,情识。情识里面所见的境界,是加上你自己的好恶,你把烦恼习气加在这里面,这就不是正见,正见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耳听音声也是如此,就像眼见一样,音声听到了,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这叫闻性闻,叫真闻。换句话说,我们有自己的成见、有自己的好恶,这个我喜欢听,那个我讨厌,这就是耳识,它不能叫闻性,差别在这里。懂得这个道理,鼻嗅香、舌尝味、身体接触外面境界,意去思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全叫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里面没有妄伪,伪是虚伪,假的,这叫真的。所以世尊在楞严会上教菩萨,菩萨修行唯一的希望成佛,菩萨希望成佛。成不了佛,原因在什么地方?原因是你错用了心,你不知道用真心,你全用的是妄心,妄心怎么会能证真?哪有这种道理!
用妄心修行,修得最好,最好是什么?完全依照佛菩萨的教诲去做,不敢有丝毫的违背。修戒、修定修得最好,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。十法界里面的佛,诸位要知道,在大乘教里面称之为相似即佛。他很像佛的样子,学得很像,没成佛。为什么没成佛?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。他修戒律很执著戒律,他修定很执著定,没把它放下。持戒、修定,把分别执著妄想放下了,那就是真的,那你用的是真心,你成的是真佛。真佛不在十法界,超越了。所以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。十法界上面的,一真法界,这里头也有色相,为什么?他有起心动念,但是他没有执著、没有分别,这就是实报庄严土。如果起心动念都没有了,色相就没有了。色相要动,它才会现相;不动,它不现相,不现相的时候叫常寂光净土。要知道,常寂光、实报庄严土,乃至於方便有余土、凡圣同居土,有没有障碍?没有,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只有隐现。隐,缘不足,它不现;缘具足,它就现相。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,电视里面,我们知道,有许许多多电视台发射出来的频道。缘是什么?缘是我们的按钮。我们按哪个频道,这个频道的相出现了,这就现;不按它的时候,不是它没有,它有,它不现,同时存在,所以隐现不二,这是事实真相。
佛教菩萨要用真心,我们也学著用真心,但是怎么学都学不像。学不像的原因我们知道了,我们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,是放了一些,但是还是不干净。这个地方讲修行,《华严经》上修行是对法身菩萨讲的,可是杜顺和尚、贤首国师写这篇文字是对我们讲的。我们凡夫应该怎样修学?这对我们讲很有受用,可是理我们要明了。我们对人要用真心,真心,他这里说得很好,「体无妄伪」,这句我们很不容易做到,我们知道。下面一句是针对我们现在,『言行相符』,这就是没有妄语,要讲真话,老老实实的说,不能欺骗人。错了就说错了,对了就说对了,不能隐瞒人、不能欺骗人。这是我们凡夫位上的质直之体。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,大乘教里面修学从哪里下手?从不妄语开始,这是对的。我们一生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没有不可以告诉别人的,做错了也承认,绝不隐瞒,这叫直心;凡圣同居土里面众生的直心,标准定在这个地方。如果有些错事还要瞒著人,不敢告诉人,这个心是妄心。这种妄心学佛不能成就,虚妄不会证正果。只有真实,你才能证真果。这个一定要学,不妄语,我错就错了。实际上我们自己修行人,我们知道是对的,别人说我是错的,我就承认「你说我错,我就错了」,大家就不争了。如果你不承认,还要跟他争,争的时候他不能接受。为什么?大乘教确实有很深奥的道理,没有达到这个程度,你跟他讲,他不能接受,这就不必争。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样就好。
你的心行谁知道?佛菩萨知道、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知道。凡夫冤枉,冤枉也是好事情。什么好事情?替我消业障。宿世今生造的业太多,有人替我消业障是好事情。别人误会我、毁谤我,我们今天做许许多多如理如法的事情,可是在人家眼睛当中看到是不如法的。人家一看到心里感到很不高兴,在这个时代多!所以做一点好事要委屈自己,你这个好事才能做得成功,那很幸运,这个机会真的被你抓到了。古人说一句话「好事多磨」,在现在这个时代,这句话就变成名言,真的,无论世法、佛法,做一点好事你都要受尽折磨。好事是什么?为众生的事情、为社会的事情,不是为自己。如果为自己得到好处,那受一点委屈算不了什么,自己什么也得不到,完全是为众生、为社会的,还得要受尽委屈。为什么要做?不做不是很好吗?对,不做了,众生难度,算了,不度他了,这是小乘,小乘确实是如此。可是菩萨不然,菩萨知道一切众生,情与无情跟自己是一体,哪有见到不伸援手的道理?什么样的委屈还是要做。
我们讲席常说,经典里面世尊也常常用这个比喻。譬如慈母照顾她的儿女,儿女小不懂事,玩耍的时候走到很危险的地方,要不要去拉他?要,要照顾他,他无知。眼看掉到深坑里、掉到池塘里要被淹死,你能不去救他?你去救他,他玩得很高兴,他还要不高兴,还要骂你、还要悖逆你,还说你多事。那只好笑笑,也就承认了,你不能跟他辩白。现在这个社会就像这样的,许许多多造作罪恶的众生,你要把他看作无知的儿童。他在那里玩耍,很不如法、很危险,他玩得高兴,你要制止他,他一肚子不高兴,对他有好处,他不知道。所以菩萨道难行,今天我们真的是要做「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」。好在我们天天受大乘、一乘的《华严》,天天薰习,心开意解,我们那边受很多苦,这边得到很多安慰,可以有补偿。假如没有大乘教天天薰习,你说不退心,那是假的。
所以佛说《法华》,五千声闻退席,当然这也是表法,做样子给我们看的。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肯定退心,发菩提心确实舍己为人,对自己生死不顾,没有想到自己生死,只知道利益众生。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候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要叫众生永久离苦得乐,必须得好好教他,他什么时候破迷开悟,他就知道,不再造恶业了,这才真正离苦得乐。所以菩萨、修行人要给这些众生做最好的样子,「言行相符」,我们今天的言行是秉承圣贤的教诲,圣贤教诲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做,永远的做下去。所谓是假的也变成真的,这是世间人的话,装假样子,装一辈子那就是真的了。可是在佛法里不如是,装一辈子,依旧没有开悟,那还是假的。他有没有好处?有好处。这在佛法说,功德他没有,福德他种了。虽然出不了六道轮回,他在三善道享大福报。持戒得定是真实的成就,持戒不得定是大福报。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大富大贵之人,他的前生是持戒修福,得到定了。如果开慧,他就不会享人天福报,他决定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,证阿罗汉,成菩萨、成佛,他走这个路去了。
所以「言行相符」这句话是我们现在摄生德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,决定没有虚伪。在现前社会,你处处是老实话、处处是大实话,你要不要吃亏?首先你要有个理念,我愿意吃亏、我愿意上当、我愿意受别人欺诈,你有这种决心,你能做下去。可是你真的做下去之后,情况不是你预先想到的。我们北京胡小林先生,我请他到此地来,也要在摄影棚里面做报告。他是做企业的,做得很不错,在过去没有接触佛法,也跟一般商人一样。他是说话很伶俐、很痛快,他说商人是奸商,他也不例外,做生意买卖欺骗主顾才能赚钱,接触佛法之后,知道这个事情错了,不可以骗人。尤其学了《弟子规》,把《弟子规》完全落实在公司,从他自己本人起,所有员工都依照《弟子规》去做,对人诚实,自己谦卑,对客户恭敬,都说实话。我卖给你的商品,商品哪些缺点都告诉你。最初怀疑,这能赚钱吗?人家还能买我东西?结果这个做下去之后,不但顾客没有少,增加了,一年成长百分之四十几。什么原因?这些顾客们对他很欣赏,这个商家(公司)很诚实,说老实话,不欺骗我们,这到处一弘扬,谁都愿意跟他往来。所以他跟人家做报告的时候,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,好好学佛,做生意会赚钱,不会蚀本的,给做企业、做商家的带来信心。开这个头开得好,所以我希望他来给我们做详细报告,这个报告就可以广泛的流通。所以言行相符是基础。
接著看『蕴德居怀』,蕴是蕴藏,你心里面藏的是什么?藏的是德。德是什么?德是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。你心里面是据於德,儒家讲据於德,此地蕴德就是据於德。你心里『不拘名利』,世间人是求名求利,有德行的人他一生决定不是求名求利的。为什么?名跟利都是外面的诱惑,沾上名利是禁不起诱惑。谁跟它相应?贪瞋痴慢跟名利相应,跟烦恼相应,跟习气相应;跟自性不相应,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;性德不相应,我们举的都是中国人所讲的八德,跟这个不相应。
『轻金若块』,块是什么?土块、泥土。对於金钱看作什么?看到跟泥土一样,一文不值。自己赚到的钱,自己所受用的有限,过的日子还是平常的生活,生活简单、朴素。在中国古人一般家喻户晓的,范仲淹先生,范家。他是贫寒出身,小时候生长在农村,家境清寒,在寺庙里面念书,每天三餐他就煮一锅粥,煮熟之后,把它切成四块,一餐吃一块,过这个日子。自己从小吃过苦头,知道天下像他这样苦难的人太多了,懂得积德修善。以后考取功名,做到元帅,武官做到元帅,文官做到宰相,也变成大富大贵了,可是家庭生活还是从前穷秀才的生活。国家给他的俸禄,他把这些钱养了三百多家。诸位要知道,从前的家跟现在的家不一样。以前是家族,能够救济三百多个家族,你说他养多少人?特别是老人养老,还有小孩读书。他办学校,那时候办私塾,应该也是有相当规模的私塾。不但是教自己家族的下一代,居住在这个地方优秀的儿童,能够栽培的儿童,他统统都把他收集起来,义务帮助他、教养他,为国家培养人才,干这个事情。诸位想到,做到元帅、做到宰相,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。而且他五个儿子,两个儿子做到宰相,有一个儿子做到御史大夫,那都是国家领导人。子子孙孙都效法他,对於名利、金钱不重视,如果有的时候,统统救济社会上苦难的人,没有把自己生活提升一级。所以我们的印光大师,这是净宗第十三代的祖师,对范先生非常佩服。印祖一生,对世法里面就佩服两个人,第一个是孔子,第二个是范先生。一般人做不到,他能做到。
能够把名利放下,底下这一句肯定做到,『重教逾珍』。这个「教」是圣贤的教诲、佛菩萨的教诲,这个要看重;珍是珍宝,逾是超过,对於经教的学习、承传,看得比珍宝还重。这是摄生德必须要具备的理念,必须要具备的操守,你才真正能摄受众生、教化众生、成就众生。所以底下说『但为正业调生』,正业是八正道之一,业是事业。无论是世间跟出世间,完全秉承圣贤教诲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正业。儒家对正业有一个标准,这个标准可以说是绝对的标准,就是《论语》上,只有三个字,「思无邪」。你起心动念没有偏邪,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。我们世间一般人偏见、成见很严重,不是偏就是邪;不偏不邪叫中正,不偏是中道,不邪是正见。世法里头,你起心动念跟八德相应,佛法里面,起心动念跟十善业道相应,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叫正业。自己这样做,圣贤弟子做出榜样给别人看,叫「调生」。调是调顺,必须用行动感化众生,让别人自己能觉悟,改邪归正、改恶为善、改迷为悟,这就对了。
不但能够这样做,而且还『速愿自他圆满』,速是快速,希望早一天自己证得圆满。「圆满」是没有欠缺、没有缺陷,自己证得,也希望别人都证得。这个话难,太难太难!圆满是什么?不成佛就不圆满,一定要成佛才圆满。成佛谈何容易?我们今天学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怎么圆满的?古大德提醒我们,文殊、普贤在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圆满了。我们才知道,速愿自他圆满没有别的,要劝人念佛,这才是摄受众生达到究竟圆满,跟诸佛如来没有差别。往生到极乐世界,决定一生成佛,不会等到第二生。极乐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,这是其他世界里没有的。我们要把这个当作这一生第一桩大事去办,二六时中心里不离开阿弥陀佛就对了,经上跟我们讲的「忆佛念佛」,忆佛是想佛,念佛是心里有佛。二六时中都不能够中断,睡觉睡醒,一睡醒阿弥陀佛自然就念出来,虽然没有声音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叫念佛人!一心没有别的想头,就是想极乐世界。
这个世界的灾难怕不怕?不怕了,什么灾难来都不怕。灾难当中死了?他不是死了,灾难当中往生了。凡夫不知道,这样一个好人、念佛人,他怎么灾难都躲不过,还要遭受这个灾难?他不知道他念佛成功,他往生了。我们凡夫没有天眼、没有智慧,不知道,他往生了。所以灾难里面死的是两种人:一种造罪业的,他要到三恶道去;另外一种是他去作佛去了。纵然他不是学佛的,他是做了很多好事,他生天去了。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你要了解。佛法里面常讲,增上缘里有逆增上缘,这是属於逆增上缘。所以学佛的人才真正明了,人有没有死?没有。死底下就有生,这才是事实真相。死不是就完了,死了就生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轮回,叫生死疲劳,这是很苦的一桩事情。所以聪明人、真有智慧的人,在这一生遇到佛法,那要解决我们无量劫来一桩最大的事情,就是生死。能不能在这一生当中,把我们生死这个问题解决?这是真正聪明人、真正了不起的人,在佛法里面称他为英雄。英雄是什么意思?世间人不能解决的事情,他能解决;世间人都没有办法解决生死轮回的事情,他能解决。
所以在佛门里头还有个常识,顺便告诉大家。你看佛门称呼,称菩萨称「大士」,你看观音大士、地藏大士,这对菩萨的尊称,大菩萨的尊称,大士,没有称大师的。「大师」不能随便称,大师只有对佛的敬称;佛称大师,或者称为「大导师」,只能对佛称的。现在有些出家人也称大师,可不可以?不可以。我们要懂规矩,一般出家人,我们尊称他为法师;他是研究经教的,则称经师;参禅的称为禅师;持戒的称为律师,没称大师的,这个要知道。
可是有个例外,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。为什么?想想有道理,因为净土宗是帮助人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圆满成佛,他教化众生、接引众生跟一切诸佛没有两样。他不是教化众生去作阿罗汉、作菩萨,不是的,他教你成佛的,所以净土宗的祖师可以称为大师。但是这个大师得后人尊称他的,他在世的时候,人家不是这样称呼他。你说印光大师,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那个时候《文钞》已经流通了,我还看到民国初年的本子,是印祖自己弘化社里面出版的,上面题签是《印光法师文钞》。他老人家往生之后,中国净土宗的学人;所以净宗的祖师不是传法的,不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,不是传,是选举的,它是民主的,是中国佛教界里面公认他对净土宗最有贡献,应该是一代祖师,承认他是第十三代的祖师。这以后《印光法师文钞》就改成《大师文钞》,印光大师。这个我们要懂得。所以我们在外面,有些人不知道,称净空大师,我马上就告诉他,把这个说清楚,以后不可以这样称呼,这样称呼是太过分了,而且破坏了佛教的形象。我们佛弟子,无论在家出家都要遵守佛法传统的这些规矩,这应当要懂得的。
我们修净土,如果不把求生西方、亲近弥陀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,我们就错了;我们在这个世间还常常有贪生怕死的念头,这个心态叫轮回心。心是轮回心,你干的事业就叫轮回业,念阿弥陀佛也是轮回业,轮回心念佛不能往生,这个要知道。虽不能往生,他跟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结了法缘,我们常讲阿赖耶识里头有净宗的种子,这一生当中它不起作用,依旧还是要搞生死轮回。这个道理要是不懂、事实真相要是不知道,就会把我们这一生的机会、稀有难逢的机会失掉,就太可惜了。所以这是真正希望这一生要解决生死大事,不搞轮回了。轮回生生世世,厌烦了,还继续搞这个吗?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去作佛去了。以后再到这个世界来,那是菩萨再来,那不是凡夫。这个地方众生有感,菩萨来示现、来教化众生,不定用什么身分、不定用什么形式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诸佛菩萨大用无方」,这个多自在。
所以我们帮助他圆满,首先自己要圆满,自己不圆满,你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圆满。自己圆满,帮助别人圆满,要记住「柔和质直」,这是总原则、总方针。无论你用什么样善巧方便,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。在佛法里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前面我们略略的提出四摄、六度、六和、十愿,要真正做得很成功、做得很有效果,你用质直、用柔和就能落实,就能做到!所以这个质直柔和是性德的流露,烦恼习气里面决定没有。第三小段我们就学到此地。现在看末后这一段:
【四者。普代众生受苦德。】
这一德很难!我们凡夫看起来不容易,『普』是普遍。我们看底下的文:
【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。但欲广利群生。冤亲平等。普令断恶。备修万行。速证菩提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。这个修行的方法是法身菩萨,不是普通人。法身菩萨『普代众生受苦德』,显示在哪里?显示在八相成道。所以诸位想想,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,修行证果了,是真的吗?给诸位说,不是真的。他在《梵网经》上说得很明白,他这一次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降生,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了。在我们这个世间这是第八千次,你就晓得他是普代众生受苦德,好像唱戏一样,这出戏已经演八千次了。首先示现的在兜率天作后补佛。「兜率」是印度话,什么意思?翻成中国意思叫知足。人不能不知足!知足常乐,兜率就是知足。所以兜率天是知足天,样样都圆满,什么求都没有了。也就是说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统统放下了,世出世间法一无所求,这是什么?这才有资格作后补佛。到缘成熟的时候,他从兜率下降,到人间来找到父母,父母与他有缘。这父母是什么人?父母也是佛的化身。这就是一尊佛出世,千佛拥护。像唱戏,他唱主角,也有唱他父亲的、唱他母亲的,这台戏才唱得成。那些唱戏的人跟他地位都平等的,在后台都一样的,在前台一化妆,那就不一样,那演给我们看的,演给这些六道众生看的,那是唱戏。
父母也表现的是世世代代积德修善,家里面才出这么一个儿子。佛是大圣人,不是出在一个普通家庭,世世代代积功累德,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在中国古代这些圣贤,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亦复如是,总是祖宗多少代积德,积德行善,后人知道这个家里后代一定有圣贤人出现。孔夫子的岳父,不是,是孔夫子的外祖父,孔子父亲的老丈人,他把他的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。他就说,孔子家里好几世,世世代代都行善积德,他敢断定他家里会出人才,把女儿嫁给他,生孔子。这些都有道理的。佛是大圣,出世在世间,你看要降生,他降生七天,母亲就过世,我们一般人讲,释迦牟尼佛的命不好,你看看生下来七天妈妈就没有了,姨妈把他养大的。他妈妈,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,摩耶夫人,生佛这个功德太大,那个福报我们这个人间没有,所以她生忉利天,她享天福去了。一般人不知道,认为这个小孩命苦,其实小孩福就太大了,母亲生天了。以后你看看,十九岁舍弃家庭到外面求学,学了十二年。当时印度所有宗教学术那些大德、高僧他统统亲近过,跟著他们一起修四禅八定,佛经上常讲的四禅八定。四禅八定是古婆罗门必修的课程,在印度非常普遍,所有宗教他们都崇尚禅定,学术也不例外。
禅定,我们知道,能够突破空间维次。所以早在一万多年之前,这是婆罗门教给我们说的,他们没有历史记载,只有传说。现在世界宗教承认婆罗门教的历史八千五百年,我们佛教的历史是二千五百年,他们八千五百年。六道轮回的发现是婆罗门教,是在四禅八定里面见到的,定中的境界。当然这个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为什么?修四禅八定的人太多了,你们出了定之后,说说你们定中的境界,大家说的都一样,这就证明是真的,不是假的,大家都看到的。所以轮回这个说法在印度,印度是宗教之国,许许多多的宗教,还有许许多多的学派都承认、都肯定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释迦牟尼佛一定也修成四禅八定,所以对这个情形也是清楚、了解。可是这里面有问题,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,大家没法子解决的,六道轮回见到了,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?没人知道。六道轮回从什么地方开始的?没人晓得。六道之外,还有没有世界?也没有人知道。所以佛必须在这里出现,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希望知道的,而没有答案。他示现一个方法,他到菩提树下入定,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。要知道,你对於六道轮回的认知也是妄想分别执著,把所学的东西全部放下,心性上面的障碍没有了,所以才有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这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了。
这个示现非常重要,因为在娑婆世界的众生,好学的人太多了。你所学的东西要不肯放下,结果怎么样?结果变成所知障。佛告诉我们,我们自性里面的障碍有两种,两大类:第一类是烦恼障,烦恼就是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瞋痴慢,这是烦恼障;第二种就是你所学的知见,你所学的这些东西,无论是世法是佛法,只要你在这里头起分别、起执著,就变成障碍,障碍你明心见性。所以世尊为我们示现,可以学,学了之后不能够分别、不能执著,你要能放下,放下对你所修学的那个分别执著,你才能见性,才不至於变成所知障。这个示现太重要了。一个人要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是不是一定要学这些东西?不一定,只要放下就行了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说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你本来是佛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这就说明,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法,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,佛法是知难行易,你要想成佛很容易,你要想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很难。成佛怎么很容易?放下就是,就成了。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很清楚,放下执著,对世出世间法我统统不执著,你就证阿罗汉果。阿罗汉虽然是小果,你超越六道,这个问题解决了;如果说对世出世间法我不再分别,不但没有执著,分别都没有了,那你成菩萨;最后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根本就不起心、不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分别执著?那你就成佛了。你看多简单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,他表演没有学,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,他一天也没学。他不认识字,跟佛的缘分,他是樵夫,卖柴的。偶然柴卖掉之后,应该是一个客栈,客栈的老板买他的柴,离开之后,偶尔在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人念《金刚经》,他就站在外面听了一下,听得很有味道,他就进去找这个居士,是个居士。就问他:你念些什么。他就跟他讲念《金刚经》,他就把刚才听到他有一点悟处讲给这个张居士听。张居士听了之后就很惊讶,他说你很了不起,你悟性很高。介绍他到黄梅去参五祖。到了黄梅,这《坛经》上有记载,五祖给他分配一个工作,就是现在的义工。他是个砍柴的樵夫,就叫他做本行,到厨房里面去帮助舂米破柴,就干这个事情。每天去舂米破柴,就干了八个月。所以他没有进过讲堂,也没有进过禅堂。八个月的苦行完了之后,你看五祖传法,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!每个人都认为五祖传法一定是传给神秀的,神秀是五祖的大弟子,是五祖徒众当中的班长,平常他当五祖的助教,没想到的是传法传给惠能,这是每个人都感到意外。传法当天的晚上,五祖召见他,秘密召见,不让人知道,给他讲《金刚经》。我们知道一定是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不会拿经文的,因为六祖不认识字,不可能拿经文,讲大意。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大彻大悟,说了五句话,这五句话就是他的心得报告,就是他说明见性的那个状况,说了五句。「何期自性」,这句话用现代话讲,没有想到自性,「本自清净」;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。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。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五祖就说行了,不要再说了,衣钵就送给他,还送他出去。六祖所悟的境界,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是完全相同。
这个事情就是说明修行证果,回归自性,学跟不学都不重要。学,行,不学也行。重要的是什么?重要的是放下。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?就是烦恼习气太重,这个东西障碍自性,你回不了头、你见不了性。千经万论把这些事情说清楚、说明白,这是什么?这是看破。为什么要把这个事情说清楚、说明白?不搞清楚、不搞明白,你不肯放下。所以我接触佛法,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,章嘉大师,我就向他提出这么一个问题。我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我知道佛法无比殊胜,我说:请教大师,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很快的契入?我问这么一个问题。他老人家教给我的是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就是帮助我们这些众生看破;看破之后,你才肯放下。像惠能大师,那是我们佛门里讲上上根人。上上根是什么意思?他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一次放下,这在佛法叫顿悟,没有阶级的、没有层次的,一次放下,就成佛了,凡夫就成佛了。所以凡夫成佛,一念之间,这个太难得!一般上根人,这个上上根是例外,上根人逐渐逐渐明了、逐渐逐渐放下。像上高楼一样,爬楼梯,一层一层的往上爬;那个顿悟的是坐电梯,一下就上来了。我们看到顿悟的两个表演的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表演顿悟,第二个是六祖在中国表演顿悟。在印度示现的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。在中国示现的,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,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。诸位念念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就明白了,完全平等。所以我们也很难得,得佛菩萨加持,有这么长的寿命、有这么长时间的薰修。如果没有这么长的寿命,没有天天在薰修,我们搞一辈子还是迷惑颠倒,搞不清楚!这一生就空过了。纵然缘很殊胜,遇到净土,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,生凡圣同居土。所以有这么多年的薰修,把这些理事都搞清楚了,我们念佛往生品位就大幅度的上升,至少是方便有余土。如果能更精进、努力一点的话,实报土都有指望。你说这个多稀有、多难逢!所以放不下的原因是烦恼习气太重,明了之后你就肯放,你就晓得这个世间全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,总结就是说明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这个往下面,底下「五止」、「六观」里面还会说到。
这个示现,示现那就是『修诸行法不为自身』,不是为自己,自己功德圆满,功德圆满还要持戒、还要修定、还要示现开悟,为什么?做给别人看的。他要演戏,演给观众看的。谁是观众?六道众生是观众、十法界众生是观众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、佛,那个佛没有真的成佛,他是相似即佛,无明没断。所以表演给十法界众生看的,这要知道。让十法界看佛陀的示现,慢慢他看懂了、看明白了,觉悟了。世尊早年十九岁到三十岁这求学的十二年,经典上记载很多,看懂的人并不多。真正看懂了,研教,不执著教,那就对了。研教还执著教,在教下还要辩论,这怎么行?这个教没得好讲的,也没有好辩论的地方。世间人讲「真理愈辩愈明白」,那是世间的真理,不是自性,自性不行;自性要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,自性才能现前。你起个念头,那个念头就是见性的障碍,制造障碍,与明心见性不相干、不相应。所以要晓得,一切诸佛如来,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再降低,四圣法界里面的权教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他们遇到有缘的众生,他也示现。他们也到六道里面来教化众生,声闻、缘觉是回小向大,他就来了。来的时候都是为『广利群生』,但是他自己也得利益,在化他的时候提升自己的灵性。法身菩萨我们知道,他们的应现,因为他无始无明烦恼习气没有断尽,那是他的自利。烦恼习气都断尽,这是究竟圆满佛。
这些佛到不到我们世间来?来,很多!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。知道这个现象,我们虽然没有觉悟,我们应当要学『冤亲平等』,这就对了。为什么?你看看究竟圆满佛,分证即佛,分证佛是《华严经》里面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叫法身大士,在方便土里面权教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与这一方众生有缘,他们都来了,都来示现。三十二应是示现有情身,除这个之外,他能示现畜生身、能示现饿鬼身、能示现地狱身、能示现花草树木身、能示现山河大地身,你说这些诸佛菩萨、罗汉,哪个地方没有?可能就在我们身边,我们不认识,我们还轻慢他、瞧不起他,还在糟蹋他,这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。佛门里面所记载的,诸位都晓得的寒山、拾得、丰干,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这三个出家人。当年在世的时候,这寺庙里谁瞧得起他们?寒山、拾得,厨房里打杂的,大寮里打杂的,烧火的;丰干也是在寺庙里面做义工的。到以后这才晓得,丰干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来的,在寺庙里面做义工。没有人认识,到身分暴露了,你再找他找不到了,不见了。丰干不见了,寒山、拾得逃了,后面人就追,追的时候看到什么?看到他们走到山上,山裂了一个缝,他们两个走进去之后,这个山合起来,没有了。那我们知道,这些圣贤那个时候有,现在没有吗?不可能。我们肉眼凡夫,真正学佛了解事实真相,有理论可以依据,有事可以凭藉,我们怎么可以怠慢一个人?我们这个道场门口,我进进出出看到有乞丐,你说那里头有没有佛菩萨?很难说。所以学佛,万无一失成就自己的德行,一定要学会谦卑,对这些乞丐都谦卑,为什么?他是众生,他有佛性。他的佛性跟我的佛性是一个佛性,他的佛性跟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佛性也是一个佛性,无二无别。
他的示现,我们一看,会提醒我们,我们看到的是果,果必有因。为什么会得这个果报?贫,他没有财富,是过去生中不肯布施;看见别人有苦有难的时候,不肯伸出援手;没有智慧是不肯法布施。总有原因,你在果上看到因,在因上看到果,我们就学会了,就学很多东西,每天看到,每天提醒自己。释迦牟尼佛年轻做太子的时候,出去游玩,看到生老病死,他警觉心就提起来,当然都是做出种种示现。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平等心、清净心、真心。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就把修行的纲领跟我们摆出来,有因有果。「佛说大乘」是智慧,「无量寿庄严」这是果报。大乘是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寿命、无量的庄严,这是自性里面具足的,就是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智慧德相」。无量寿是德,庄严是相,大乘是智慧,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现在失掉了。我们要靠修德把性德再掘发出来,那修德用什么?佛跟我们说了三样,清净、平等、觉。这是总的修行指导原则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不修《无量寿经》。我们要修清净心、要修平等心,觉是智慧,要开智慧,不能迷惑颠倒。所以这个经题后面一段是讲修德,前面的是性德,性德是果,修德是因,都放在经题上。
『冤亲平等普令断恶,备修万行速证菩提』,「备」是具足,万行是真的,不是比喻。前面我们学过,大乘八万、小乘三千,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。这个数字是确实有的,不是随便说的,不是形容词。可是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在小乘展开就是三千威仪,在大乘展开就是八万四千细行。比儒家说得详细,儒家是周礼三百,仪礼三千,都是大圣大贤在日常生活当中为我们所示现的,就是现在人所讲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如果我们做佛弟子,现在是在末法时期,我们很不幸,不幸是什么?我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,我们家乡俗话说失教,从小失教,没人教我们。而且我们丧失圣贤教诲、丧失佛菩萨的教诲不止一代,至少也有三、四代了。这三、四代,佛教形式传下来,我们不知道内容、不知道这个形式表法、教育的意义,於是把它看作迷信,这是很大的误会。首先,我们对於佛菩萨形像就产生严重误会,认为它是偶像,完全是迷信,不知道佛法里面表法的教育意义。佛门的寺院就好像世间的博物馆一样,里面充满多少文化、文物!
佛像,释迦牟尼佛,你塑这个像有什么意思?塑造这个像,他的意思是教人知恩报恩。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诲,这是恩德,他对我有恩。我供养这个像,时时刻刻提醒我是报恩。我不能忘记他的教诲,要理解他、要相信他、要依教奉行。尤其他连名号都含著有教育意义,释迦的意思是仁慈,这是梵文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能仁,他能够以仁慈待人,是这个意思。牟尼是清净,清净的意思。对待自己要清净,清净平等觉,对待别人要大慈大悲,表这个意思。让你一看到这个像、听到这个名号,就要想起来,我要向他学习,你看这个意思多好。凡是佛像都代表性德,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,菩萨像代表修德。观音菩萨代表慈悲,所以看到观音菩萨,马上就想到我要以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。见到地藏菩萨的像,地藏菩萨代表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见到这个形像、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到孝亲尊师,孝亲尊师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。佛法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人不孝顺父母,他就不会尊敬师长,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办法教他。所以第一个是教孝道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,教我们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,不要用感情;普贤菩萨代表这些性德要落实,不只是说口号,不是玄谈,是要老老实实把它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现在这个都没有人懂了,塑的那个像把它当神去看待,这就变成迷信,这多么遗憾!
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顶礼三拜,这是代表什么?代表敬,致敬。佛菩萨是大圣大贤,我们对他的仰慕、对他的尊重,希望向他学习,这充满敬意,是这个意思。拜佛也是佛门修行重要的一种方式,这个方式很好,非常圆满。人身体是一部机器,这个机器要动,如果不动,它就生故障,它就生病了。所以你们大家都晓得,常常听到的「活动」,你看活,活著就要动,不动,不动就不能活了,人死了就不动了。所以拜佛是动,但是动,身要动,心不能动。心要静,身要动。所以在拜佛的时候,心地一念不生,真诚心。所以心是定的,身是动的。这是养生之道,这个好多人不知道。尤其是看到拜佛,一天拜个几百拜,拜个一千拜、二千拜、三千拜。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,每天拜八百拜,人家看起来都说我们学迷信,他们不晓得我们这是养生之道,身体健康是这样锻炼出来的。所以我们佛法用的标志,外国人叫mark,我们用什么?用圆,法轮,那是真圆满。圆的相,圆周是动的,这是个圆形,圆周是动的,圆心不动。所以修心要静、要定,养身要动,拜佛是统统做到了。所以你懂得这个道理,你就喜欢拜佛。为什么?最好的运动、最好的修行方法。在拜佛里面学谦卑,礼足拜,我们头叩到佛的足,我们以这个谦卑对待一切人事物。自己谦卑,能尊敬别人、能敬爱别人,佛菩萨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训练。现在没人知道,说这是迷信,说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,你说冤不冤枉?养生之道的秘诀,在佛法修行的仪式当中太多太多了,说不尽!每一桩事情它都有大道理在。佛前面燃香、供灯、供水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里头,可是现在人知道的不多。所以这些形像一般人误会,都说这是迷信。知道这个用意,才晓得它的美好。今天时间到了,这后头两句,「普令断恶,备修万行速证菩提」,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