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二十集) 2008/7/13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46-002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。这一段有四小段,我们看第二段。
四小段第二段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四条里面,这一条是最重要的,也是现代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,这一条。我们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,小小礼节的重要性。现在国家提倡和谐社会,还希望将和谐社会扩大到和谐世界。这个理想不是不能落实,如何才能真正落实?那就是小小戒要重视,正如同贤首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开示的:
【乃至小罪心生大怖。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。常护讥嫌。】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,这是真正能够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。小小戒从什么时候学?从婴儿时候就要开始学,才能踏实,所以叫扎根教育。我们展开《弟子规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,这里面都是讲小小戒,每一条都非常重要。古圣先贤制定的戒律,这个制定跟我们现在一般人对这个词汇所理解的意义不同,我们现在人对制定的理解,是自己想一套方法,把它写成条文来约束别人。而这些大圣大贤跟我们想法恰恰相反,他们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自自然然他就做到,然后将他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记录下来,这就是戒律。这是古圣先贤的制作,其实就是他日常的生活。这些人都是明心见性的人,不是普通人。明心见性的条件,我们知道至少是将妄想、分别、执著都放下了,恢复到这篇文章前面所讲的「显一体」,恢复到本体,恢复到自性,回归到自性。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他与性德相应。性德是什么?就是此地讲的这个四条,第一个是「随缘德」,第二个是「威仪住持德」,第三个是「柔和质直德」,第四个是「代众生苦德」,自然流露。
我们在此地讲代众生苦,实际在他们的分上有没有?没有,他们没有苦乐。为什么没有苦乐?他没有起心动念,哪来的苦乐!不但苦乐没有,善恶也没有,染净也没有。染净从起心动念里面生的,不起心、不动念,染净没有了,自性清净圆明体,没有起心动念,是这个样子。我们净土宗常讲的「常寂光净土」,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一片大光明藏,这是究竟圆满的一真之体,佛在这里给我们说了个名相,名相不能执著,叫一真法界。这个时候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但是起心动念现相。这个现相,我们要知道,物质跟精神现象同时显现的;虽然说有先后,但是它的速度太快,像弥勒菩萨所说的,我们没有办法想像。所以佛经称这个现象为「不生不灭」,生灭同时,生灭不二,用这些名词术语来形容它,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到几分。如果这里面起了分别,实报土隐了,方便土现了,方便土里头有染净,它有四土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佛菩萨是净土,声闻、缘觉就不净,他有染净差别,有染净,没有善恶。如果再起执著,执著就是善恶,那个方便土没有了,六道现前了。这些道理我们要懂、要明了,经上讲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。有染净,有善恶,善,这生三善道,六道里面的三善道;造作不善,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。十法界是这么形成的,总得要晓得。
明了之后,我们就知道修学的方向,修学的目标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修行人要真正懂得不断把自己灵性向上提升,从恶提升到善,这是第一步。也就是说,我们虽然在六道,决定不堕三恶道。可是三恶道的业因你要知道,贪瞋痴,我们还有没有贪心?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有一点贪心。从什么地方检验出来?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一切人事物还有一点点控制的念头就是贪瞋痴。如果贪瞋痴没有了,控制的念头没有了,得失的念头没有了,占有的念头更没有了,哪里还会有占有?从这细微的地方常常反省、常常观察。我们有东西喜爱,要好好的收藏,这个错了。要知道佛在经上讲的七情五欲,七情是中国人讲的,喜怒哀乐爱恶欲,那是烦恼,那是习气,这是我们真正轮回的第一个因素,只要有这个东西,就有轮回,轮回从这里来的。七情五欲不除,轮回出不去,这是给我们讲修行第一步,还是方便说,为什么?色界天人好像把七情五欲放下,他不是真的放下,他是真的有禅定功夫,在禅定的境界里面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;有分别、有执著就得不到禅定。所以虽得禅定,得禅定是暂时放下,出了定,出定就又现前,分别执著马上就起来,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入定、出定,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、诸法都不执著了,这才管用。这个境界是阿罗汉,能超越六道,六道是凡圣同居土,超越六道,生到四圣法界,就是方便有余土。由此可知,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真难,所以佛教我们做真功夫,现在人讲做硬功夫。什么叫硬功夫?小小戒要持,这是真功夫。我们把持戒理论、境界认识之后,确实如前文所讲,「准此义故,理须持戒也」,不能不持戒。末后一个问答,也问得很好,实在讲都是帮助我们深入的明了这些事理。祖师假设的问答:
【问。出家五众。超然出俗。可具威仪。在家之流。身缠俗网。宁无愆犯。】
这个问得好。出家人,这在寺院庵堂里面修行,『五众』,五众里面,男众有两个,女众有三个。男众有沙弥、比丘,这都是出家众。女众也有沙弥尼,也有比丘尼,沙弥尼、比丘尼,但是还有一众,在什么时候?在她准备出家的时候,她住在寺院里面,没有正式受沙弥戒,等於说沙弥戒的预科。因为女众,佛在经上说,女众的烦恼比男众要重,出家修禁戒比较困难,她的障碍比较多,所以佛对於女众出家格外的严格,道理在此地。出家众既然发心出家,当然应当要持戒,要学威仪。可是在家不一样,在家的他有家庭,他有事业,所以『身缠俗网』。像佛所讲的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确实很不容易守。但是你要是真正懂得戒律,就不难,为什么?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,这是要懂得的,不懂,你就没有办法持戒。条条戒都有开遮持犯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应当开,你不开是犯戒;应当禁止,你随便开了,那叫破戒,那不叫开戒,破戒,犯戒。所以戒律是很严的,现在没人讲了。
我们现在修学,当然有相当的困难,所以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,把戒舍了。这是佛菩萨再来,为我们末法众生示现的,做个样子给我们看。他所舍的,只是舍比丘戒,当然比丘尼戒也包括在其中,他只舍这一部分,很有道理。蕅益大师一生对戒律是很有研究,像我们民国年间的弘一大师一样,他通达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,也就是说虽受比丘戒,比丘戒做不到,做不到就是假的。那我们现在想想,我们受了沙弥戒,沙弥戒有没有做到?如果做不到,那是假沙弥!蕅益大师去我们三百多年,他是明朝末年、清朝初年的人,他出生在明朝,往生在清朝。我们也想一想那个时代。他一生自称「菩萨戒沙弥」,也就是说,沙弥律仪他做到了,这个没有问题。他的学生,我们一般讲他的徒弟,成时法师,也是蕅益大师的侍者,跟蕅益大师时间最久,大师往生之后,他的著作就是成时替他出版的,这无量功德。蕅益大师著作能够流传到现在,我们不能不感激成时法师。成时因为老师自称为沙弥,他觉得他比不上老师,他自己一生自称「出家优婆塞」,这个名字是成时大师最早用,出家优婆塞。优婆塞是在家学佛的男众,优婆夷是在家的女众,那就是说,五戒十善能做到,出家的身分,不错了,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。
我们现在现的是出家相,也受了戒,沙弥戒受了,比丘戒受了,菩萨戒也受了,三坛大戒受了,有没有做到?佛门慈悲,佛门广大,实在不能做到,佛菩萨不怪我们,可是我们自己要老实,我们自己不能够欺骗老师,不能够欺骗佛菩萨,那就错了。老老实实,佛菩萨对我们也会格外慈悲。我们可以学成时法师,我过去在台湾受了大戒之后,我看了蕅益大师的著作,成时法师的榜样,我自己也称「出家优婆塞」。我们真正能够把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做到,就不错。这就是佛经里面常常讲的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我们就有分。如果说我们是比丘、是菩萨,这个太过分,那做不到,那我们就欺骗佛菩萨,这样念佛恐怕不能往生。我们世间人尊敬的、仰慕的、爱戴的是老实人,规规矩矩的老实人,我想佛菩萨不会例外。所以我们应当做个规规矩矩的老实人,别人欺骗我,我不欺骗他,对自己决定有好处。眼前虽然吃亏,不怕,这个亏我还能吃得起,来生有好处。眼前不肯吃亏,违背五戒十善,将来的亏可吃大了,为什么?你会沦落到三途,那个亏就真吃大。三恶道,佛在经上时时刻刻警告我们,堕落进去很容易,从那里头出来可就难了。佛的重重警告,那是大慈大悲,希望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小心谨慎,不要造作这个恶业,造作这个恶业,出离非常困难,所以一再慈悲提示。
首先要学的,不欺骗人。世间的圣贤,司马光,这宋朝宰相,后人非常尊敬、仰慕他。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,就是一生不妄语,无论对什么人都说实话,「事无不可告人言」,做事情光明正大,一生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。学佛从哪里学起?要从这里学起。你看看世尊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教导我们,他说戒律是开端,也教我们善护三业。善护三业跟其他经典里讲的顺序不一样,其他的经典我们常常看到都讲身口意,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都是这样排列的。《十善业道经》上也是这种排列的,《无量寿经》上佛把这个顺序颠倒,他把口业摆在第一个,第二是身,第三是意,我们想想这什么意思?这是明显的告诉我们,口业最容易犯,最不好守,把它摆在第一条。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你看这一条意思深广无尽,我们一般人最容易看别人的过失,而且很少人能原谅别人过失,把别人过失记得牢牢的,时时刻刻提出来批评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把这个摆在第一条。从这些地方,我们就要能够体会得到,我们这一生念佛,求生极乐世界,从哪里做起?从这一条做起,从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从这里开始。然后才讲身业,「不犯律仪」,最后讲意业,「清净无染」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身业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十善要干净,这是禁戒的基础。前面我们学过小乘三千,大乘八万,小乘讲三千威仪,大乘八万四千细行,三千、八万四千是从哪里来的?原来全是从十善业道来的。十善业道是根,十善业道是基础,没有十善就没有三千,也没有八万。所以我们先把根培养好,然后慢慢它再生长、茁壮、开花结果,那就是八万细行,先把根培养好。
在中国,确实中国人可以说得上得天独厚,老天爷特别照顾这个族群,为什么特别照顾?这有理由的,这个族群有善根,这个族群世世代代祖宗教得好。你看看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族群里面,有几个讲孝悌忠信的?讲礼义廉耻的?讲仁爱和平的?你到全世界去找,只有中国。中国人把这些德目疏忽了,也不过是一百年而已。近代这个时期,西方文化侵入中国,而中国在当时一批年轻人是接受中国传统教育,但是不深,接受的只是皮毛,也就是形式上勉强遵守,没有觉悟到圣贤典籍里面的奥秘,缺少这一层。看到西方人强盛,对自己古圣先贤的教诲产生疑惑,认为这东西没有用处,我们再这样学下去,会亡国灭种,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倡全盘西化,中国东西都不要了,去学西方的。西方人的崛起,也只有最近的三百年。我们如果翻开历史,六百年前的中国,明朝初年,你看郑和带著庞大的舰队,那个舰队是世界第一,任何国家找不到的。七次下西洋,展现出中国的国力是世界第一。航海的技术,造船的技术,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法子跟中国人相比。非常可惜的,永乐皇帝死了之后,继承人对於这个事业没有兴趣,所以郑和第七次回来之后,就再没有机会出去了。这一方面知识、技术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;不但不发展,好像淹没了,非常可惜。可是明朝亡了之后,清朝初年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的盛世,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,雍正十三年,乾隆六十年,还做四年太上皇。这三个人加起来,差不多将近一百五十年。那一百五十年,中国的国力世界第一,东方的太平盛世,这个历史要知道。
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五千多年的长治久安,它有大道理在。西方崛起才三百年,现在走到末日,这个话不是我们说的,是西方人自己出了一本书,《西方的没落》。现在真的是麻烦,走到恐怖时代,自信心失掉。他们有志之士到东方来求宝,到中国、到印度,印度是向印度教、佛教去寻找,东方向儒释道来寻找,寻找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的方法。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於老祖宗要有信心,至少你要晓得老祖宗他们的教诲,他们的智慧、经验经过五千年历史的验证,如果有问题早就淘汰掉了,为什么还能够流传到今天?那你要不相信,不相信的人很多,绝不只你一个人。我们在汤池小镇做这个试验,试验什么?只用一部《弟子规》,一千零八十个字,三百六十句,一句三个字,就用这一千零八十个字来做试验,试验成功了。从这个地方证明,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不可思议。一定要从《弟子规》开始,学道要从《感应篇》开始,学佛要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业道开始,根就扎下去了。然后不断向上提升,你就能达到孔孟的境界,达到老庄的境界,达到释迦牟尼佛的境界。如果你把这三个根失掉,那就是你所学非所用。你学得再多,学得再好,讲得再好,著作等身,与你自己思想言行不发生关系,那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佛学、儒学、道学,你搞这个东西,你不是真的学儒、学道、学佛,你不得受用。真学就要从小小戒下手。我们看大师下面的解答:
【出家之辈自有严科。在家之俦通持五戒。夫三归五戒者。盖是出苦海之津梁。趣涅盘之根本。作毗尼之渐次。为七众之崇基。万善藉此而生。寔佛法之平地。】
这个寔就是实实在在的实。这一段说得好,特别强调的是在家学佛,出家就省略了,因为出家的五众,寺庙里有严格的规矩。可是现在规矩没有了,现在出家,说实在话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也没有了。从过去,世世代代祖师大德留下来的是学佛,那一套规矩现在我们舍弃了,现在研究经典都搞佛学,学著做论文,学著发表报告,这学习的报告。佛法存亡继绝就在於我们自己这一个念头。如果我们从佛学这个念头上去走,佛法就灭了。我们要真正从学佛,佛法就得救了。救佛法,要从本身救起,不能寄望於别人。你希望愈大,你将来失望也愈大。所以只有发心从自己开始,从自己做起。从哪里做起?就是这些年来,我们时时刻刻提倡的,从《弟子规》做起,从《感应篇》做起,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业做起。三皈特别重要,它真正是学佛最高的修行指导原则,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条。《坛经》上面讲得好,六祖去我们大概是一千四百年,在那个时候,你看看六祖大师传授三皈,居然不再念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他不念这个。他改了,他改成中国意思,佛跟僧是梵语,他改了,他教人念「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」。
佛法僧的意义,《坛经》上说得清楚,什么是佛?佛是觉悟的意思,「佛者觉也」;「法者正也」,正知正见;「僧者净也」,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这是出家人。他教我们念这个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?我们一定就能想到,当时社会对於佛法僧已经混淆不清,已经流於形式,实质上已经有问题了。所以他把它改过来,教人「皈依觉,觉而不迷」,皈依觉就这个意思,常常二六时中,我们讲一天到晚,常常保持著觉而不迷,这叫皈依佛;常常保持「正而不邪」,这叫皈依法;常常保持著「清净不染」,这叫皈依僧。这个说法好,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佛法修行指导的原则就是三个字,觉正净;用梵语来讲,就是佛法僧,它的意思就是觉正净。我们念头才起,起心动念,想想是迷是觉?如果是迷,反迷为觉,这叫皈依佛。念头才起,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,与儒释道圣人教诲相应的,那就是正;与圣人教诲相违背的,那就是邪。反邪归正,这是皈依法。起心动念,言谈举止,有没有染污自己的身心?这头一个要问的。有没有染污我们的生活环境?你说这个指导原则多好!对自己,不染污我的身心,我身心清净;对我们的环境,不染污环境,现在讲环保。环保要从我们心行开始,环保才能做得好。如果把自己的身心清净、染污都搞不清楚,你怎么能够把环保做好?这做不到的。
所以这个三皈是佛法修学,不管是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、大乘小乘,总纲领,总原则。无论哪个宗派,无论哪个法门,早晚课一定有三皈依,你就晓得三皈依是佛法的共同科目,而且是最重要的共同科目。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想著?他把它列为早晚课,早晨念一遍,晚上念一遍。早晨念一遍的用意是提醒你,我今天不能犯迷邪染,我要从迷邪染反过来,我要有觉正净。晚课是反省,我这一天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有没有迷?有没有邪?有没有染?有迷邪染,赶紧把它改过来,明天就不要再犯迷邪染,是这么个意思,列入在早晚课里头,这是真正学佛。迷邪染的标准是什么?标准就是五戒十善。再给你详细说,标准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。这个东西不是念的、不是背的,是要我们一条一条都要把它做到。从身口,这从外表,做到起心动念。佛教一般人,特别是中下根性,用这个方法,所以这个方法在我们今天讲,普及大众的佛法。到什么时候自己得三昧、得定、开智慧?那就从里面,自性清净心,将自己的性德向外透露。从里面生起,在外面放光,这叫真学佛,这叫真正得受用。我们常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一点都不假。只有真学,才能真正得到;不是真学,你得不到,你得到的依然是烦恼、是习气。
所以这个地方在家讲得多,在家的同学『通持五戒。夫三归五戒者,盖是出苦海之津梁』,苦海是六道轮回,特别是三恶道。佛经里面常常把六道比喻作苦海,这是有道理的。你如果出不了六道轮回,换句话说,你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非常短暂。这个道理不深,只要我们冷静去想一想都能明了。不想别人,想自己,自己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是自私自利的多,还是为别人想的多?就知道了。为别人想是善,为自己想是恶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道场,早年我在新加坡居士林,我提倡用饮食供众。确实新加坡虽然人民生活是相当高,但还是有一部分贫穷的人生活非常困难。我们居士林有这个条件,可以开一个食堂,提供贫苦人的饮食。食堂还相当不错,每天到这个食堂吃饭的人平均一千多人,就像餐馆一样,连晚上都供应,二十四小时供应,随时来随时都有热的东西吃。星期假日,三、四千人,挺热闹。厨房里面工作人员的义工有二、三百人,没有一个人不欢欢喜喜。因为我们做了,所以许许多多善心人士,送米的、送菜的、送油的,送这些饮食的很多很多。每天这么多人来吃的时候,吃不完。吃不完,这个东西不能够放,米、面,油、盐还可以,蔬菜都不能放久。那怎么办?我们用一个小卡车,每天把多余的这些柴米油盐,还有蔬菜,吃不完的,我们就送给新加坡九个宗教,他们办的有孤儿院、有养老院,我们天天送补给品给他们,大家都不亦乐乎!所以宗教跟宗教之间关系就非常密切。我们有多的给他,愈施愈多。我在那里住了三年半,我们这桩事情就干了三年。
我离开之后,听说他们就不再办。这事情应当要做。如果十方供养这些米、面、蔬菜,这些是吃的东西,你不肯布施,让它长霉,让它生虫,这造罪业,这罪很重。我们吃不完,转供养好。要记住,佛祖给我们讲的话句句是真实,愈施愈多。我们这五十多年,这么走过来,经验非常丰富,施财,财用不缺乏;施法,聪明智慧提升;施无畏,得健康长寿的果报。为什么不干?那不肯干,还是私心,还是悭贪。悭是自己有的,舍不得给人;贪是没有的,希望得到。这种心态跟饿鬼道相应,这个心要不放下去,不放下、不舍掉,你天天修的是鬼道,那你将来到哪里去?当然到鬼道去。所以这是鬼道的心态。瞋恚是地狱道的心态,傲慢是阿修罗道,罗刹道的心态,这不能不懂。我们不愿意到这些道去,那这些毛病习气一定要把它改掉。所以道场,你们出家的同学们,将来有福报住持一个道场,住持的责任很大,住持道场是住持正法。如来的正法靠谁?就靠这些寺院庵堂的住持,他们来继承大法,来作育人才,光大遗教,这是他们的使命。讲经说法的人才,这个没有什么轻重。讲经说法的就像学校里面的教员,住持是校长。这里面的执事,重要的护法,首座管教学的,维那管秩序的,训导,管训导的,监院管总务的,这是住持得力的助手。他们要做的事情,就是培养弘法人才。校长自己可以不要上课,他可以聘请教员,这就是他护持正法。这个道场,净宗道场,他在净宗里面选择一些大德,聘请过来教学。念佛堂聘请堂主,真正念佛有修行、有功夫的这些大德,聘请他们做堂主,在念佛堂领导。
现在这个社会灾难很多,系念法事是化解灾难最有效果的方法,中峰禅师编的。中峰禅师是元朝时候人,在东天目山住过。你看看宗门的大德为净土宗编一部系念法事,系念法事里面的开示,你想多么精采,百读不厌。那些开示,如果你能够随文入观,我相信果真能够放下万缘,用真诚清净心来做这个法事,时间久了,肯定得念佛三昧。得三昧之后,继续不断去薰修,就有开悟的希望,大彻大悟。大彻大悟帮助我们得理一心不乱,只要得理一心不乱,那将来我们生极乐世界,给诸位说,是生实报庄严土。真的是弥陀跟十方一切诸佛来接引,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。那个花开见佛悟无生,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的境界。所以禅净是一不是二。这个超度法事,息灾护国的法事,你看是宗门大德,不是净土宗祖师写的,是宗门大德,非常不容易。我们自己,像一般居士在家里,我自己要想化解怨结,宿世今生的冤亲债主,这个事情怎么调解?怎么来化解?用系念佛事最好。如果环境不许可,自己也不会做,怎么办?我们现在大殿里面做这个法会,制作有全套的光碟,这个很方便,诸位把这个光碟请回去,每天自己在家里面,一个人也行,二、三个人也行,可以在家里跟著光碟去做,跟著光碟念,跟著光碟唱诵,跟著光碟礼拜,跟著光碟回向。同时在光碟上看到这个画面,你就想到实际禅寺的大雄宝殿,无论在哪个地方,你的观想是在一起做,会产生很好的效果。
前面讲了,我们自己身心清净、真诚慈悲,对自己来讲,身心健康;对家庭、对社会来说,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如果你的愿力大,佛法常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愿力大,你能想到这个国家,能想到这个地区,能想到这个世界,随著你的愿力把你的功德向外面发扬光大。念力的速度不可思议,现在物理学里面讲,速度最快的是光跟电磁波,一秒钟三十万公里。我们在佛经上看到,念头的速度,念头才起就能够达到遍法界虚空界,决定不是光跟电磁波能比较的。这个道理,我们在《华严》里面学得很多,可以说现在我们对这些事一点怀疑都没有了,真的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都达到。所以我们要重视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。同时我们也想到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决定跟《感应篇》、《弟子规》是一类的,是同科的。真正下手学习,决定要依《弟子规》,依十善业,这是出苦海之津梁。
『趣涅盘之根本』,涅盘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灭,就是四谛里头,苦集灭道,灭就是涅盘。灭什么?灭烦恼,灭生死,这两个现象灭掉了,你就没有烦恼,没有生死了。其实我们自性有涅盘,惠能大师见性第二句给我们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这就是大涅盘。我们现在烦恼的现象,真的像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,无量无边严重的烦恼,涅盘没有了。涅盘的反面是生死,我们在六道里面生生世世永远轮回不断,生了会有死,死了又有生。佛在经上称为「生死疲劳」,六道里面现象是生死疲劳,你自己做不了主宰,完全被业力牵引。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感叹的说「可怜悯者」,真的可怜也可悯。为什么可悯?你自性里头本来没有,是你迷失自性之后产生这些幻相,就像作梦一样。诸佛菩萨,法身菩萨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们自己不管是修净修染、作善作恶,诸佛菩萨看到动不动心?不动心,他们真的像经上讲的比喻,「用心如镜」,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。他们的心像明镜一样,镜子一样,照得清清楚楚,决定没有染污。也就是说,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但是没有一样不清楚。而这些众生真正是自作自受,佛菩萨晓得,与别人相不相干?不相干,与佛菩萨也不相干。你真正有一点觉悟,想回头了,这种念头起来的时候,跟佛菩萨就起感应道交,他就来帮助你。你没有这个念头,佛菩萨不来。来了没用处,想帮你忙帮不上,你不能接受,你不相信,你也不能理解。你才觉得有一点信,好像真的有这么回事情,就有感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所以要晓得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是凡夫趣向涅盘的根本,我们不能够不重视。涅盘就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为什么?彻悟一定要靠清净心,清净心是禅定。清净心从哪里来?从持戒来的,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你要想修清净心,你就不能不持戒,戒愈清净,心愈清净,他是用外面影响里面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『作毗尼之渐次』,毗尼是戒律,这是戒律的基础,戒律的起步。『为七众之崇基』,崇是崇高,七众,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两众,七众,讲七众那就是讲世尊所有的弟子,这是基础。『万善藉此而生』,一切真实的善法都从十善生的。讲万善一点也不为过,你看我们前面所讲的,十善一展开就是大乘的八万四千细行,这讲万善。净宗常讲「万善同归」,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,不是形容词,也不夸张,它是真实的事理。我们明白之后,才会真正发心认真去学习。否则的话,老实讲,现在一般读书人对於儒家这些典籍很尊重,但是对《弟子规》瞧不起,这薄薄一小本,这算什么?疏忽了。所以我们不能不说,儒的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乃至於讲到《四库全书》,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就是《弟子规》。换句话说,《弟子规》里的文章,是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在生活上的方法,你说这个多重要。所以《弟子规》的内容,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。我做了个比喻,四书五经、十三经放在天平上,这边放了一大堆,这边放一本《弟子规》,在天平上,两个分量是一样重。如果《弟子规》你都做不到,你念的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那这是学术,儒学,你只会念,你不能落实,你没有消化,你没有得受用,这个文化里面的营养你没有吸收到。《弟子规》落实,他全得到了。他纵然没有学过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《弟子规》他都做到了,也就是说,理上他虽然不懂,但是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这里面好的东西,他都吸收到,他都享受到。好比吃东西一样,他吃到了,这个东西怎么做的?什么原料?他不知道,但是他吃饱了,他得受用了。那些专家学者,他懂得,他能讲出头头是道,这个饮食怎么做的,什么材料,多少养分,但是他一口也没有吃到。所以古人讲,叫「说食数宝」,说了半天,一口也没吃到,还是挨饿;数宝,像银行管出纳的,天天数钞票,自己没有一分钱。这个比喻好,让我们真的了解到。『寔佛法之平地』,平地才能够起高楼,佛法是高楼,高楼要建立在平地上。世出世间法都要建立在平地上。这个平地是什么?就是和谐世界,和谐社会。没有和谐,没有和平,世出世间法都不能够建立。所以和谐社会跟和谐世界是世出世间法建立的根基,这是平等,平等是要靠戒定慧才能够得到。底下引经说:
【经云。】
这个经就是《华严经》。
【尸罗不清净。三昧不现前。】
这两句话是经文,『尸罗』是戒律,戒律里面包括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这个要是不清净,『三昧』是定、清净心,清净心不能现前。所以清净心要靠戒律,要靠《弟子规》,要靠《感应篇》,这是基础的基础。下面给我们说明,这两句话很重要:
【当知。戒为定体。慧为定用。三学圆备。即证菩提。】
这十六个字好,前面两句是戒定慧,你不持戒,哪来的定?你没有定,怎么会开慧?所以你要重视『三学』,三学就是戒定慧。佛的经论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,后人把它整理、编辑分类,就分为这三大类,我们今天称为三藏。三藏里面的律藏就是戒学,讲戒律;经藏是讲定学,论藏是讲慧学。学从哪里学起?要从戒律学起,这是正规的,这真正的在学习。如果从经学起,错了,从论学起就更糟糕了。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,无论在家出家,从哪里学起?从经学起,从论学起,没有从戒学起的。所以再多人学习,佛法还是衰,还是没有办法振兴过来,这个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不能走这个路子,这个路子是错的。
现在我们在此地一起学习的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确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门讲的「诸法实相」,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们能不能得受用?就靠你戒定的功夫。你有戒、有定,你听《华严经》,你就有悟处;是小悟、是大悟,那要看你戒定的基础、功夫,各个不相同。没有戒定的功夫,你听了很欢喜,你不得受用。什么叫得受用?在佛法里非常现实的一个现象,「烦恼轻,智慧长」,这就得受用。我们想想,我们的烦恼,一年一年比就非常明显,我今年跟去年相比,烦恼是不是轻了?智慧是不是长了?你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。今年学的比去年多,可是烦恼比去年也多,那你就要晓得,你搞的是佛学,不是学佛。如果是学佛,这个现象恰是相反的,决定是智慧长、烦恼轻,身心自在!果然智慧长、烦恼轻,你的身体也会好,身心健康,一定比去年健康。这个东西与年龄不相干,我们懂得境随心转,所以年龄大小没有关系。下面末后这一段:
【四分律云。】
大师引用《四分律》里面一段话说。
【第一持戒不毁犯。比丘威仪自端严。怨家之人不能近。若不如法即被诃。】
这几句话用在我们现前生活当中,有不思议的效果,这怎么说?你看现在,无论在国内、在国外,附体众生有多少?这些附体众生都是冤家,为什么你学佛冤亲债主来找到你?如果你真正是持戒,威仪端正,你的冤亲债主不敢接近你。这个事情,我们可以从《慈悲三昧水忏》的故事当中明白。你看悟达国师,十世高僧,那就是讲的,他死了之后又到人道来,又出家了,生生世世都出家,十世累积修行的功德,他做到了国师!国师不是一世、两世修行,十世修行,到国师的地位。皇帝是他的学生,皇帝供养一个沈香宝座,这可不得了!你看真正沈香,一两多少钱?那一个太师椅,沈香雕的,价值连城。皇上送这个宝座来的时候,他很欢喜、很得意,觉得很荣耀,甚至於现在讲的,很值得骄傲。好,这一骄傲,麻烦就来了,护法神离开了,冤亲债主找上门来了,得了个人面疮,差一点送了命。因为十世修行,感动得佛菩萨保佑他。迦诺迦尊者来给他调解,才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了,这个冤家是被他杀害的,这杀害是冤枉的,怀恨在心,常常要找报复,但是他生生世世是修行人,修得很好,护法神保护,冤亲债主不敢接近。今天你得沈香宝座起了一念骄慢心,护法神离开了,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了。
像这样的事情,在现前社会里面,国内国外,我们常常遇到。而且我还见到有一个,有一位是女居士,附在她身上这些众生有一百多个,不是一个、两个,她苦不堪言。那一百多个众生就住在她身上,里面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,统统都被这众生占有,他们就住在那里面。找到我们这里来了,我们替她化解,也就是说这些道理调解:你找到她身上,彼此双方都痛苦,不如接受佛陀的调解,听经念佛,求生净土,大家都得好处。可是接受调解的还是占多数,少数几个大概仇恨太深绝不饶她。但是总要诚心诚意,真心忏悔,时间久一点,到最后还是会接受,接受,他走了,你的病就没有了,就好了。所以说『怨家之人不能近』。你真修行,真有护法神。若不如法,你就被呵斥,这个呵斥是,佛菩萨不呵斥你,佛和菩萨大慈大悲,绝对不会说你一句话的。谁呵斥你?护法神呵斥你,护法神瞧不起你,还有冤亲债主瞧不起你,你是假修行,你不是真修行,他统统都来了。
【依此义理故。】
你看这里最后给我们讲是因果报应。
【云威仪住持有则德。】
所以真的,我们时时刻刻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。我们学佛,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,不可以做坏样子。在家,做在家学佛的好样子;学生,做学生学佛的好样子;经商,做商业里面的好样子;做小学生,学生里面的好样子,这就对了。时时刻刻想到我要学好,我要给大众做好的影响,这就对了。我们这个「威仪有则」,有规矩,把《弟子规》做出来。我做出来了,可以影响社会大众,这就是「行为世范」,这是无量功德。诸佛、鬼神都赞叹,我们应当共同勉励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。这一段有四小段,我们看第二段。
四小段第二段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四条里面,这一条是最重要的,也是现代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,这一条。我们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,小小礼节的重要性。现在国家提倡和谐社会,还希望将和谐社会扩大到和谐世界。这个理想不是不能落实,如何才能真正落实?那就是小小戒要重视,正如同贤首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开示的:
【乃至小罪心生大怖。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。常护讥嫌。】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,这是真正能够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。小小戒从什么时候学?从婴儿时候就要开始学,才能踏实,所以叫扎根教育。我们展开《弟子规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,这里面都是讲小小戒,每一条都非常重要。古圣先贤制定的戒律,这个制定跟我们现在一般人对这个词汇所理解的意义不同,我们现在人对制定的理解,是自己想一套方法,把它写成条文来约束别人。而这些大圣大贤跟我们想法恰恰相反,他们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自自然然他就做到,然后将他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记录下来,这就是戒律。这是古圣先贤的制作,其实就是他日常的生活。这些人都是明心见性的人,不是普通人。明心见性的条件,我们知道至少是将妄想、分别、执著都放下了,恢复到这篇文章前面所讲的「显一体」,恢复到本体,恢复到自性,回归到自性。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他与性德相应。性德是什么?就是此地讲的这个四条,第一个是「随缘德」,第二个是「威仪住持德」,第三个是「柔和质直德」,第四个是「代众生苦德」,自然流露。
我们在此地讲代众生苦,实际在他们的分上有没有?没有,他们没有苦乐。为什么没有苦乐?他没有起心动念,哪来的苦乐!不但苦乐没有,善恶也没有,染净也没有。染净从起心动念里面生的,不起心、不动念,染净没有了,自性清净圆明体,没有起心动念,是这个样子。我们净土宗常讲的「常寂光净土」,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一片大光明藏,这是究竟圆满的一真之体,佛在这里给我们说了个名相,名相不能执著,叫一真法界。这个时候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但是起心动念现相。这个现相,我们要知道,物质跟精神现象同时显现的;虽然说有先后,但是它的速度太快,像弥勒菩萨所说的,我们没有办法想像。所以佛经称这个现象为「不生不灭」,生灭同时,生灭不二,用这些名词术语来形容它,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到几分。如果这里面起了分别,实报土隐了,方便土现了,方便土里头有染净,它有四土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佛菩萨是净土,声闻、缘觉就不净,他有染净差别,有染净,没有善恶。如果再起执著,执著就是善恶,那个方便土没有了,六道现前了。这些道理我们要懂、要明了,经上讲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。有染净,有善恶,善,这生三善道,六道里面的三善道;造作不善,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。十法界是这么形成的,总得要晓得。
明了之后,我们就知道修学的方向,修学的目标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修行人要真正懂得不断把自己灵性向上提升,从恶提升到善,这是第一步。也就是说,我们虽然在六道,决定不堕三恶道。可是三恶道的业因你要知道,贪瞋痴,我们还有没有贪心?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有一点贪心。从什么地方检验出来?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一切人事物还有一点点控制的念头就是贪瞋痴。如果贪瞋痴没有了,控制的念头没有了,得失的念头没有了,占有的念头更没有了,哪里还会有占有?从这细微的地方常常反省、常常观察。我们有东西喜爱,要好好的收藏,这个错了。要知道佛在经上讲的七情五欲,七情是中国人讲的,喜怒哀乐爱恶欲,那是烦恼,那是习气,这是我们真正轮回的第一个因素,只要有这个东西,就有轮回,轮回从这里来的。七情五欲不除,轮回出不去,这是给我们讲修行第一步,还是方便说,为什么?色界天人好像把七情五欲放下,他不是真的放下,他是真的有禅定功夫,在禅定的境界里面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;有分别、有执著就得不到禅定。所以虽得禅定,得禅定是暂时放下,出了定,出定就又现前,分别执著马上就起来,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。入定、出定,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、诸法都不执著了,这才管用。这个境界是阿罗汉,能超越六道,六道是凡圣同居土,超越六道,生到四圣法界,就是方便有余土。由此可知,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真难,所以佛教我们做真功夫,现在人讲做硬功夫。什么叫硬功夫?小小戒要持,这是真功夫。我们把持戒理论、境界认识之后,确实如前文所讲,「准此义故,理须持戒也」,不能不持戒。末后一个问答,也问得很好,实在讲都是帮助我们深入的明了这些事理。祖师假设的问答:
【问。出家五众。超然出俗。可具威仪。在家之流。身缠俗网。宁无愆犯。】
这个问得好。出家人,这在寺院庵堂里面修行,『五众』,五众里面,男众有两个,女众有三个。男众有沙弥、比丘,这都是出家众。女众也有沙弥尼,也有比丘尼,沙弥尼、比丘尼,但是还有一众,在什么时候?在她准备出家的时候,她住在寺院里面,没有正式受沙弥戒,等於说沙弥戒的预科。因为女众,佛在经上说,女众的烦恼比男众要重,出家修禁戒比较困难,她的障碍比较多,所以佛对於女众出家格外的严格,道理在此地。出家众既然发心出家,当然应当要持戒,要学威仪。可是在家不一样,在家的他有家庭,他有事业,所以『身缠俗网』。像佛所讲的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确实很不容易守。但是你要是真正懂得戒律,就不难,为什么?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,这是要懂得的,不懂,你就没有办法持戒。条条戒都有开遮持犯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应当开,你不开是犯戒;应当禁止,你随便开了,那叫破戒,那不叫开戒,破戒,犯戒。所以戒律是很严的,现在没人讲了。
我们现在修学,当然有相当的困难,所以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,把戒舍了。这是佛菩萨再来,为我们末法众生示现的,做个样子给我们看。他所舍的,只是舍比丘戒,当然比丘尼戒也包括在其中,他只舍这一部分,很有道理。蕅益大师一生对戒律是很有研究,像我们民国年间的弘一大师一样,他通达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,也就是说虽受比丘戒,比丘戒做不到,做不到就是假的。那我们现在想想,我们受了沙弥戒,沙弥戒有没有做到?如果做不到,那是假沙弥!蕅益大师去我们三百多年,他是明朝末年、清朝初年的人,他出生在明朝,往生在清朝。我们也想一想那个时代。他一生自称「菩萨戒沙弥」,也就是说,沙弥律仪他做到了,这个没有问题。他的学生,我们一般讲他的徒弟,成时法师,也是蕅益大师的侍者,跟蕅益大师时间最久,大师往生之后,他的著作就是成时替他出版的,这无量功德。蕅益大师著作能够流传到现在,我们不能不感激成时法师。成时因为老师自称为沙弥,他觉得他比不上老师,他自己一生自称「出家优婆塞」,这个名字是成时大师最早用,出家优婆塞。优婆塞是在家学佛的男众,优婆夷是在家的女众,那就是说,五戒十善能做到,出家的身分,不错了,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。
我们现在现的是出家相,也受了戒,沙弥戒受了,比丘戒受了,菩萨戒也受了,三坛大戒受了,有没有做到?佛门慈悲,佛门广大,实在不能做到,佛菩萨不怪我们,可是我们自己要老实,我们自己不能够欺骗老师,不能够欺骗佛菩萨,那就错了。老老实实,佛菩萨对我们也会格外慈悲。我们可以学成时法师,我过去在台湾受了大戒之后,我看了蕅益大师的著作,成时法师的榜样,我自己也称「出家优婆塞」。我们真正能够把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做到,就不错。这就是佛经里面常常讲的,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我们就有分。如果说我们是比丘、是菩萨,这个太过分,那做不到,那我们就欺骗佛菩萨,这样念佛恐怕不能往生。我们世间人尊敬的、仰慕的、爱戴的是老实人,规规矩矩的老实人,我想佛菩萨不会例外。所以我们应当做个规规矩矩的老实人,别人欺骗我,我不欺骗他,对自己决定有好处。眼前虽然吃亏,不怕,这个亏我还能吃得起,来生有好处。眼前不肯吃亏,违背五戒十善,将来的亏可吃大了,为什么?你会沦落到三途,那个亏就真吃大。三恶道,佛在经上时时刻刻警告我们,堕落进去很容易,从那里头出来可就难了。佛的重重警告,那是大慈大悲,希望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小心谨慎,不要造作这个恶业,造作这个恶业,出离非常困难,所以一再慈悲提示。
首先要学的,不欺骗人。世间的圣贤,司马光,这宋朝宰相,后人非常尊敬、仰慕他。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,就是一生不妄语,无论对什么人都说实话,「事无不可告人言」,做事情光明正大,一生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。学佛从哪里学起?要从这里学起。你看看世尊在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教导我们,他说戒律是开端,也教我们善护三业。善护三业跟其他经典里讲的顺序不一样,其他的经典我们常常看到都讲身口意,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都是这样排列的。《十善业道经》上也是这种排列的,《无量寿经》上佛把这个顺序颠倒,他把口业摆在第一个,第二是身,第三是意,我们想想这什么意思?这是明显的告诉我们,口业最容易犯,最不好守,把它摆在第一条。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你看这一条意思深广无尽,我们一般人最容易看别人的过失,而且很少人能原谅别人过失,把别人过失记得牢牢的,时时刻刻提出来批评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把这个摆在第一条。从这些地方,我们就要能够体会得到,我们这一生念佛,求生极乐世界,从哪里做起?从这一条做起,从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从这里开始。然后才讲身业,「不犯律仪」,最后讲意业,「清净无染」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身业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十善要干净,这是禁戒的基础。前面我们学过小乘三千,大乘八万,小乘讲三千威仪,大乘八万四千细行,三千、八万四千是从哪里来的?原来全是从十善业道来的。十善业道是根,十善业道是基础,没有十善就没有三千,也没有八万。所以我们先把根培养好,然后慢慢它再生长、茁壮、开花结果,那就是八万细行,先把根培养好。
在中国,确实中国人可以说得上得天独厚,老天爷特别照顾这个族群,为什么特别照顾?这有理由的,这个族群有善根,这个族群世世代代祖宗教得好。你看看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族群里面,有几个讲孝悌忠信的?讲礼义廉耻的?讲仁爱和平的?你到全世界去找,只有中国。中国人把这些德目疏忽了,也不过是一百年而已。近代这个时期,西方文化侵入中国,而中国在当时一批年轻人是接受中国传统教育,但是不深,接受的只是皮毛,也就是形式上勉强遵守,没有觉悟到圣贤典籍里面的奥秘,缺少这一层。看到西方人强盛,对自己古圣先贤的教诲产生疑惑,认为这东西没有用处,我们再这样学下去,会亡国灭种,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倡全盘西化,中国东西都不要了,去学西方的。西方人的崛起,也只有最近的三百年。我们如果翻开历史,六百年前的中国,明朝初年,你看郑和带著庞大的舰队,那个舰队是世界第一,任何国家找不到的。七次下西洋,展现出中国的国力是世界第一。航海的技术,造船的技术,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法子跟中国人相比。非常可惜的,永乐皇帝死了之后,继承人对於这个事业没有兴趣,所以郑和第七次回来之后,就再没有机会出去了。这一方面知识、技术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;不但不发展,好像淹没了,非常可惜。可是明朝亡了之后,清朝初年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的盛世,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,雍正十三年,乾隆六十年,还做四年太上皇。这三个人加起来,差不多将近一百五十年。那一百五十年,中国的国力世界第一,东方的太平盛世,这个历史要知道。
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五千多年的长治久安,它有大道理在。西方崛起才三百年,现在走到末日,这个话不是我们说的,是西方人自己出了一本书,《西方的没落》。现在真的是麻烦,走到恐怖时代,自信心失掉。他们有志之士到东方来求宝,到中国、到印度,印度是向印度教、佛教去寻找,东方向儒释道来寻找,寻找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的方法。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於老祖宗要有信心,至少你要晓得老祖宗他们的教诲,他们的智慧、经验经过五千年历史的验证,如果有问题早就淘汰掉了,为什么还能够流传到今天?那你要不相信,不相信的人很多,绝不只你一个人。我们在汤池小镇做这个试验,试验什么?只用一部《弟子规》,一千零八十个字,三百六十句,一句三个字,就用这一千零八十个字来做试验,试验成功了。从这个地方证明,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不可思议。一定要从《弟子规》开始,学道要从《感应篇》开始,学佛要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业道开始,根就扎下去了。然后不断向上提升,你就能达到孔孟的境界,达到老庄的境界,达到释迦牟尼佛的境界。如果你把这三个根失掉,那就是你所学非所用。你学得再多,学得再好,讲得再好,著作等身,与你自己思想言行不发生关系,那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佛学、儒学、道学,你搞这个东西,你不是真的学儒、学道、学佛,你不得受用。真学就要从小小戒下手。我们看大师下面的解答:
【出家之辈自有严科。在家之俦通持五戒。夫三归五戒者。盖是出苦海之津梁。趣涅盘之根本。作毗尼之渐次。为七众之崇基。万善藉此而生。寔佛法之平地。】
这个寔就是实实在在的实。这一段说得好,特别强调的是在家学佛,出家就省略了,因为出家的五众,寺庙里有严格的规矩。可是现在规矩没有了,现在出家,说实在话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也没有了。从过去,世世代代祖师大德留下来的是学佛,那一套规矩现在我们舍弃了,现在研究经典都搞佛学,学著做论文,学著发表报告,这学习的报告。佛法存亡继绝就在於我们自己这一个念头。如果我们从佛学这个念头上去走,佛法就灭了。我们要真正从学佛,佛法就得救了。救佛法,要从本身救起,不能寄望於别人。你希望愈大,你将来失望也愈大。所以只有发心从自己开始,从自己做起。从哪里做起?就是这些年来,我们时时刻刻提倡的,从《弟子规》做起,从《感应篇》做起,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业做起。三皈特别重要,它真正是学佛最高的修行指导原则,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条。《坛经》上面讲得好,六祖去我们大概是一千四百年,在那个时候,你看看六祖大师传授三皈,居然不再念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他不念这个。他改了,他改成中国意思,佛跟僧是梵语,他改了,他教人念「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」。
佛法僧的意义,《坛经》上说得清楚,什么是佛?佛是觉悟的意思,「佛者觉也」;「法者正也」,正知正见;「僧者净也」,六根清净,一尘不染,这是出家人。他教我们念这个。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?我们一定就能想到,当时社会对於佛法僧已经混淆不清,已经流於形式,实质上已经有问题了。所以他把它改过来,教人「皈依觉,觉而不迷」,皈依觉就这个意思,常常二六时中,我们讲一天到晚,常常保持著觉而不迷,这叫皈依佛;常常保持「正而不邪」,这叫皈依法;常常保持著「清净不染」,这叫皈依僧。这个说法好,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佛法修行指导的原则就是三个字,觉正净;用梵语来讲,就是佛法僧,它的意思就是觉正净。我们念头才起,起心动念,想想是迷是觉?如果是迷,反迷为觉,这叫皈依佛。念头才起,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,与儒释道圣人教诲相应的,那就是正;与圣人教诲相违背的,那就是邪。反邪归正,这是皈依法。起心动念,言谈举止,有没有染污自己的身心?这头一个要问的。有没有染污我们的生活环境?你说这个指导原则多好!对自己,不染污我的身心,我身心清净;对我们的环境,不染污环境,现在讲环保。环保要从我们心行开始,环保才能做得好。如果把自己的身心清净、染污都搞不清楚,你怎么能够把环保做好?这做不到的。
所以这个三皈是佛法修学,不管是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、大乘小乘,总纲领,总原则。无论哪个宗派,无论哪个法门,早晚课一定有三皈依,你就晓得三皈依是佛法的共同科目,而且是最重要的共同科目。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想著?他把它列为早晚课,早晨念一遍,晚上念一遍。早晨念一遍的用意是提醒你,我今天不能犯迷邪染,我要从迷邪染反过来,我要有觉正净。晚课是反省,我这一天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有没有迷?有没有邪?有没有染?有迷邪染,赶紧把它改过来,明天就不要再犯迷邪染,是这么个意思,列入在早晚课里头,这是真正学佛。迷邪染的标准是什么?标准就是五戒十善。再给你详细说,标准就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。这个东西不是念的、不是背的,是要我们一条一条都要把它做到。从身口,这从外表,做到起心动念。佛教一般人,特别是中下根性,用这个方法,所以这个方法在我们今天讲,普及大众的佛法。到什么时候自己得三昧、得定、开智慧?那就从里面,自性清净心,将自己的性德向外透露。从里面生起,在外面放光,这叫真学佛,这叫真正得受用。我们常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一点都不假。只有真学,才能真正得到;不是真学,你得不到,你得到的依然是烦恼、是习气。
所以这个地方在家讲得多,在家的同学『通持五戒。夫三归五戒者,盖是出苦海之津梁』,苦海是六道轮回,特别是三恶道。佛经里面常常把六道比喻作苦海,这是有道理的。你如果出不了六道轮回,换句话说,你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的时间非常短暂。这个道理不深,只要我们冷静去想一想都能明了。不想别人,想自己,自己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是自私自利的多,还是为别人想的多?就知道了。为别人想是善,为自己想是恶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道场,早年我在新加坡居士林,我提倡用饮食供众。确实新加坡虽然人民生活是相当高,但还是有一部分贫穷的人生活非常困难。我们居士林有这个条件,可以开一个食堂,提供贫苦人的饮食。食堂还相当不错,每天到这个食堂吃饭的人平均一千多人,就像餐馆一样,连晚上都供应,二十四小时供应,随时来随时都有热的东西吃。星期假日,三、四千人,挺热闹。厨房里面工作人员的义工有二、三百人,没有一个人不欢欢喜喜。因为我们做了,所以许许多多善心人士,送米的、送菜的、送油的,送这些饮食的很多很多。每天这么多人来吃的时候,吃不完。吃不完,这个东西不能够放,米、面,油、盐还可以,蔬菜都不能放久。那怎么办?我们用一个小卡车,每天把多余的这些柴米油盐,还有蔬菜,吃不完的,我们就送给新加坡九个宗教,他们办的有孤儿院、有养老院,我们天天送补给品给他们,大家都不亦乐乎!所以宗教跟宗教之间关系就非常密切。我们有多的给他,愈施愈多。我在那里住了三年半,我们这桩事情就干了三年。
我离开之后,听说他们就不再办。这事情应当要做。如果十方供养这些米、面、蔬菜,这些是吃的东西,你不肯布施,让它长霉,让它生虫,这造罪业,这罪很重。我们吃不完,转供养好。要记住,佛祖给我们讲的话句句是真实,愈施愈多。我们这五十多年,这么走过来,经验非常丰富,施财,财用不缺乏;施法,聪明智慧提升;施无畏,得健康长寿的果报。为什么不干?那不肯干,还是私心,还是悭贪。悭是自己有的,舍不得给人;贪是没有的,希望得到。这种心态跟饿鬼道相应,这个心要不放下去,不放下、不舍掉,你天天修的是鬼道,那你将来到哪里去?当然到鬼道去。所以这是鬼道的心态。瞋恚是地狱道的心态,傲慢是阿修罗道,罗刹道的心态,这不能不懂。我们不愿意到这些道去,那这些毛病习气一定要把它改掉。所以道场,你们出家的同学们,将来有福报住持一个道场,住持的责任很大,住持道场是住持正法。如来的正法靠谁?就靠这些寺院庵堂的住持,他们来继承大法,来作育人才,光大遗教,这是他们的使命。讲经说法的人才,这个没有什么轻重。讲经说法的就像学校里面的教员,住持是校长。这里面的执事,重要的护法,首座管教学的,维那管秩序的,训导,管训导的,监院管总务的,这是住持得力的助手。他们要做的事情,就是培养弘法人才。校长自己可以不要上课,他可以聘请教员,这就是他护持正法。这个道场,净宗道场,他在净宗里面选择一些大德,聘请过来教学。念佛堂聘请堂主,真正念佛有修行、有功夫的这些大德,聘请他们做堂主,在念佛堂领导。
现在这个社会灾难很多,系念法事是化解灾难最有效果的方法,中峰禅师编的。中峰禅师是元朝时候人,在东天目山住过。你看看宗门的大德为净土宗编一部系念法事,系念法事里面的开示,你想多么精采,百读不厌。那些开示,如果你能够随文入观,我相信果真能够放下万缘,用真诚清净心来做这个法事,时间久了,肯定得念佛三昧。得三昧之后,继续不断去薰修,就有开悟的希望,大彻大悟。大彻大悟帮助我们得理一心不乱,只要得理一心不乱,那将来我们生极乐世界,给诸位说,是生实报庄严土。真的是弥陀跟十方一切诸佛来接引,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。那个花开见佛悟无生,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的境界。所以禅净是一不是二。这个超度法事,息灾护国的法事,你看是宗门大德,不是净土宗祖师写的,是宗门大德,非常不容易。我们自己,像一般居士在家里,我自己要想化解怨结,宿世今生的冤亲债主,这个事情怎么调解?怎么来化解?用系念佛事最好。如果环境不许可,自己也不会做,怎么办?我们现在大殿里面做这个法会,制作有全套的光碟,这个很方便,诸位把这个光碟请回去,每天自己在家里面,一个人也行,二、三个人也行,可以在家里跟著光碟去做,跟著光碟念,跟著光碟唱诵,跟著光碟礼拜,跟著光碟回向。同时在光碟上看到这个画面,你就想到实际禅寺的大雄宝殿,无论在哪个地方,你的观想是在一起做,会产生很好的效果。
前面讲了,我们自己身心清净、真诚慈悲,对自己来讲,身心健康;对家庭、对社会来说,化解冲突,促进社会的和谐。如果你的愿力大,佛法常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愿力大,你能想到这个国家,能想到这个地区,能想到这个世界,随著你的愿力把你的功德向外面发扬光大。念力的速度不可思议,现在物理学里面讲,速度最快的是光跟电磁波,一秒钟三十万公里。我们在佛经上看到,念头的速度,念头才起就能够达到遍法界虚空界,决定不是光跟电磁波能比较的。这个道理,我们在《华严》里面学得很多,可以说现在我们对这些事一点怀疑都没有了,真的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都达到。所以我们要重视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。同时我们也想到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决定跟《感应篇》、《弟子规》是一类的,是同科的。真正下手学习,决定要依《弟子规》,依十善业,这是出苦海之津梁。
『趣涅盘之根本』,涅盘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灭,就是四谛里头,苦集灭道,灭就是涅盘。灭什么?灭烦恼,灭生死,这两个现象灭掉了,你就没有烦恼,没有生死了。其实我们自性有涅盘,惠能大师见性第二句给我们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这就是大涅盘。我们现在烦恼的现象,真的像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,无量无边严重的烦恼,涅盘没有了。涅盘的反面是生死,我们在六道里面生生世世永远轮回不断,生了会有死,死了又有生。佛在经上称为「生死疲劳」,六道里面现象是生死疲劳,你自己做不了主宰,完全被业力牵引。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感叹的说「可怜悯者」,真的可怜也可悯。为什么可悯?你自性里头本来没有,是你迷失自性之后产生这些幻相,就像作梦一样。诸佛菩萨,法身菩萨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们自己不管是修净修染、作善作恶,诸佛菩萨看到动不动心?不动心,他们真的像经上讲的比喻,「用心如镜」,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。他们的心像明镜一样,镜子一样,照得清清楚楚,决定没有染污。也就是说,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著,但是没有一样不清楚。而这些众生真正是自作自受,佛菩萨晓得,与别人相不相干?不相干,与佛菩萨也不相干。你真正有一点觉悟,想回头了,这种念头起来的时候,跟佛菩萨就起感应道交,他就来帮助你。你没有这个念头,佛菩萨不来。来了没用处,想帮你忙帮不上,你不能接受,你不相信,你也不能理解。你才觉得有一点信,好像真的有这么回事情,就有感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所以要晓得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是凡夫趣向涅盘的根本,我们不能够不重视。涅盘就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为什么?彻悟一定要靠清净心,清净心是禅定。清净心从哪里来?从持戒来的,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你要想修清净心,你就不能不持戒,戒愈清净,心愈清净,他是用外面影响里面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
『作毗尼之渐次』,毗尼是戒律,这是戒律的基础,戒律的起步。『为七众之崇基』,崇是崇高,七众,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两众,七众,讲七众那就是讲世尊所有的弟子,这是基础。『万善藉此而生』,一切真实的善法都从十善生的。讲万善一点也不为过,你看我们前面所讲的,十善一展开就是大乘的八万四千细行,这讲万善。净宗常讲「万善同归」,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,不是形容词,也不夸张,它是真实的事理。我们明白之后,才会真正发心认真去学习。否则的话,老实讲,现在一般读书人对於儒家这些典籍很尊重,但是对《弟子规》瞧不起,这薄薄一小本,这算什么?疏忽了。所以我们不能不说,儒的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乃至於讲到《四库全书》,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就是《弟子规》。换句话说,《弟子规》里的文章,是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在生活上的方法,你说这个多重要。所以《弟子规》的内容,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。我做了个比喻,四书五经、十三经放在天平上,这边放了一大堆,这边放一本《弟子规》,在天平上,两个分量是一样重。如果《弟子规》你都做不到,你念的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那这是学术,儒学,你只会念,你不能落实,你没有消化,你没有得受用,这个文化里面的营养你没有吸收到。《弟子规》落实,他全得到了。他纵然没有学过四书五经、十三经,《弟子规》他都做到了,也就是说,理上他虽然不懂,但是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这里面好的东西,他都吸收到,他都享受到。好比吃东西一样,他吃到了,这个东西怎么做的?什么原料?他不知道,但是他吃饱了,他得受用了。那些专家学者,他懂得,他能讲出头头是道,这个饮食怎么做的,什么材料,多少养分,但是他一口也没有吃到。所以古人讲,叫「说食数宝」,说了半天,一口也没吃到,还是挨饿;数宝,像银行管出纳的,天天数钞票,自己没有一分钱。这个比喻好,让我们真的了解到。『寔佛法之平地』,平地才能够起高楼,佛法是高楼,高楼要建立在平地上。世出世间法都要建立在平地上。这个平地是什么?就是和谐世界,和谐社会。没有和谐,没有和平,世出世间法都不能够建立。所以和谐社会跟和谐世界是世出世间法建立的根基,这是平等,平等是要靠戒定慧才能够得到。底下引经说:
【经云。】
这个经就是《华严经》。
【尸罗不清净。三昧不现前。】
这两句话是经文,『尸罗』是戒律,戒律里面包括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这个要是不清净,『三昧』是定、清净心,清净心不能现前。所以清净心要靠戒律,要靠《弟子规》,要靠《感应篇》,这是基础的基础。下面给我们说明,这两句话很重要:
【当知。戒为定体。慧为定用。三学圆备。即证菩提。】
这十六个字好,前面两句是戒定慧,你不持戒,哪来的定?你没有定,怎么会开慧?所以你要重视『三学』,三学就是戒定慧。佛的经论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,后人把它整理、编辑分类,就分为这三大类,我们今天称为三藏。三藏里面的律藏就是戒学,讲戒律;经藏是讲定学,论藏是讲慧学。学从哪里学起?要从戒律学起,这是正规的,这真正的在学习。如果从经学起,错了,从论学起就更糟糕了。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,无论在家出家,从哪里学起?从经学起,从论学起,没有从戒学起的。所以再多人学习,佛法还是衰,还是没有办法振兴过来,这个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我们不能走这个路子,这个路子是错的。
现在我们在此地一起学习的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确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门讲的「诸法实相」,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们能不能得受用?就靠你戒定的功夫。你有戒、有定,你听《华严经》,你就有悟处;是小悟、是大悟,那要看你戒定的基础、功夫,各个不相同。没有戒定的功夫,你听了很欢喜,你不得受用。什么叫得受用?在佛法里非常现实的一个现象,「烦恼轻,智慧长」,这就得受用。我们想想,我们的烦恼,一年一年比就非常明显,我今年跟去年相比,烦恼是不是轻了?智慧是不是长了?你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。今年学的比去年多,可是烦恼比去年也多,那你就要晓得,你搞的是佛学,不是学佛。如果是学佛,这个现象恰是相反的,决定是智慧长、烦恼轻,身心自在!果然智慧长、烦恼轻,你的身体也会好,身心健康,一定比去年健康。这个东西与年龄不相干,我们懂得境随心转,所以年龄大小没有关系。下面末后这一段:
【四分律云。】
大师引用《四分律》里面一段话说。
【第一持戒不毁犯。比丘威仪自端严。怨家之人不能近。若不如法即被诃。】
这几句话用在我们现前生活当中,有不思议的效果,这怎么说?你看现在,无论在国内、在国外,附体众生有多少?这些附体众生都是冤家,为什么你学佛冤亲债主来找到你?如果你真正是持戒,威仪端正,你的冤亲债主不敢接近你。这个事情,我们可以从《慈悲三昧水忏》的故事当中明白。你看悟达国师,十世高僧,那就是讲的,他死了之后又到人道来,又出家了,生生世世都出家,十世累积修行的功德,他做到了国师!国师不是一世、两世修行,十世修行,到国师的地位。皇帝是他的学生,皇帝供养一个沈香宝座,这可不得了!你看真正沈香,一两多少钱?那一个太师椅,沈香雕的,价值连城。皇上送这个宝座来的时候,他很欢喜、很得意,觉得很荣耀,甚至於现在讲的,很值得骄傲。好,这一骄傲,麻烦就来了,护法神离开了,冤亲债主找上门来了,得了个人面疮,差一点送了命。因为十世修行,感动得佛菩萨保佑他。迦诺迦尊者来给他调解,才把这个事情说出来了,这个冤家是被他杀害的,这杀害是冤枉的,怀恨在心,常常要找报复,但是他生生世世是修行人,修得很好,护法神保护,冤亲债主不敢接近。今天你得沈香宝座起了一念骄慢心,护法神离开了,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了。
像这样的事情,在现前社会里面,国内国外,我们常常遇到。而且我还见到有一个,有一位是女居士,附在她身上这些众生有一百多个,不是一个、两个,她苦不堪言。那一百多个众生就住在她身上,里面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,统统都被这众生占有,他们就住在那里面。找到我们这里来了,我们替她化解,也就是说这些道理调解:你找到她身上,彼此双方都痛苦,不如接受佛陀的调解,听经念佛,求生净土,大家都得好处。可是接受调解的还是占多数,少数几个大概仇恨太深绝不饶她。但是总要诚心诚意,真心忏悔,时间久一点,到最后还是会接受,接受,他走了,你的病就没有了,就好了。所以说『怨家之人不能近』。你真修行,真有护法神。若不如法,你就被呵斥,这个呵斥是,佛菩萨不呵斥你,佛和菩萨大慈大悲,绝对不会说你一句话的。谁呵斥你?护法神呵斥你,护法神瞧不起你,还有冤亲债主瞧不起你,你是假修行,你不是真修行,他统统都来了。
【依此义理故。】
你看这里最后给我们讲是因果报应。
【云威仪住持有则德。】
所以真的,我们时时刻刻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。我们学佛,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,不可以做坏样子。在家,做在家学佛的好样子;学生,做学生学佛的好样子;经商,做商业里面的好样子;做小学生,学生里面的好样子,这就对了。时时刻刻想到我要学好,我要给大众做好的影响,这就对了。我们这个「威仪有则」,有规矩,把《弟子规》做出来。我做出来了,可以影响社会大众,这就是「行为世范」,这是无量功德。诸佛、鬼神都赞叹,我们应当共同勉励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