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十九集) 2008/7/10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46-0019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我们从第四段「行四德」第二节看起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我们接著昨天的经文,从大师引用《华严经》的两句话看起:
【华严经云。戒是无上菩提本。应当具足持净戒。】
这是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特别强调持戒的重要,在《华严经》三十九品处处都可以看到。佛、祖为什么这样强调?我们可以从性德里面,威仪住持有则德里面,清晰的体会到了,它是真重要,它是大事,它不是小事。说到戒,我们必须要想到,《弟子规》是根本戒,《弟子规》是十善业道的落实。落实在哪里?落实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。能够把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的落实,我们这个戒就有根;如果做不到,我们的戒没有根。所以今天佛法衰,佛法为什么衰?就是疏忽戒律。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,他老人家三阶段的法运,这个意思很深。正法时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断恶、就能证果,为什么?他戒律清净,戒律清净,心地清净,没有疑惑,没有顾虑,得清净心。清净心生智慧,至少证阿罗汉果,我们相信有不少人证菩萨果位,为什么?清净心生智慧。当然这些事情肯定与宿世因缘有关系,任何一个人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,而是生生世世累积的成绩。从这上看,很难找到两个人完全相同,所以千差万别。到真正相同,到最高的层次,成佛了,我们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,相同了,就是佛佛道同,思想同、见解同、言行同,没有一样不同。虽同,应化在十法界所表现的也是各个不相同,那是为什么?我们很明白,那是因为机感不相同,众生的根器不相同,佛菩萨的应现也不相同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体是同,用不相同;理是同,事不相同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。
所以,一定要相信如来的教诲,这两句话要常常记在心上,『戒是无上菩提本,应当具足持净戒』。净就是圆满,决定没有打折扣的,圆满是不容易,到纯熟之后才会圆满。所以你天天学,天天有进步,不但在行门里面扎根,解门里面也真正奠定了根基。这个解是你身体力行的心得显示,不是道听涂说,不是传闻,是从你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就是要真干。底下讲到《梵网经》,举《梵网经》的例子。大师引用《梵网经》说:
【梵网经云。微尘菩萨众。由是成正觉。】
《梵网经》是菩萨戒经,跟我们讲得好,『微尘菩萨众』,这是讲的十方三世众生修行证果的人太多了,没有法子计算。我们看到这五个字,自己想想能不生惭愧吗?这微尘菩萨众里面有没有我在里头?『成正觉』就是成无上正等正觉,究竟的佛果。他怎么成的?『由是』这两个字就是持戒,就是菩萨戒。《华严经》里面佛常常告诉我们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一微尘能包含空有,每一条戒都具足一切戒,具足圆满的戒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如果你真正懂得大乘八万,小乘三千,你就全都明白了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如果疏忽小小戒,我们就知道,这就是成正觉的障碍。你要问为什么?因为小小戒也是性德的流露,自然的流露,我们疏忽就违背了性德,违背性德是性德的不圆满,那怎么能成就?真正道理在此地,不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苛刻的要求,不是的。这个东西是自性法尔如是,原本就是这个样子,我们就得要照这个样子来恢复,那就没错。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,释迦牟尼佛,乃至於一切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,没有创造、没有发明,现在人所讲的创新他们完全没有。创新没有,也没有所谓的守旧。为什么?新旧是对立的,自性里头没有对立,法就是这样的,法尔如是,这才是真的。我们是由於迷失了自性,所以有这么多毛病发生,迷失自性了;回归自性,那本来就是。回归自性就成正觉,就证得无上菩提,无上菩提原来就是回归自性,自性圆满具足,能大师说得好,「本自清净、本不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、能生万法」。下面又引《起信论》说:
【以知法性体无毁禁。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。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。】
尸罗是梵语,翻成中国就叫戒律。『法性』就是自性、就是本性,法性里面没有对立。『毁禁』是犯戒,「禁」是禁戒,是禁止的,不会去做的,不能去做的。下面举的例子,像杀盗淫妄,自性里头没有的,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?烦恼习气里面来的。欲界里头有,就在六道里头,色界就没有了。为什么称色界?他没有欲,什么欲?五大类,五欲,财色名食睡。到色界没有财了,没有人去贪财,也没有人要名,也没有人贪色,没有了,这个念头都没有,甚至於饮食、睡眠都不要,都没有了。色界天人每天干什么?每天在定中,这个定中不是盘腿面壁,不是的。而是什么?行住坐卧他没有分别、他没有执著,这个分别执著是对五欲六尘,他没有,五欲里头没有执著,六尘里头没有分别,色界天,那是真正的享受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但是他有色,换句话说,他有物质生活、他有精神生活,他没有贪瞋痴慢。
这个话是对我们讲的,不能对真正修行人讲,对真正修行人讲,他们贪瞋痴慢不起现行,不是没有;有,只是不起现行。为什么不起现行?定功控制了,这在佛法里面叫定共戒,有定的人不会犯戒。他定失掉了?失掉的时候他的烦恼习气又现行,他盖不住,控制不住,他就又发作了。不但色界如是,无色界也不例外,都是禅定的功夫控制住。无色界连物质形相都没有,我们称他作灵界,佛法讲他有神识,他没有肉体,这是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。老子有这个理想,但是他没做到,他说「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」,他说我有最大的忧患,是什么?我有个身体,要没有身体多好!你看没有身体的话,也不必穿衣服,也不必住房子,也不必饮食,你看这个多好!老子有这个理想。可是在印度学术、宗教里面他们做到,他们修禅定修到四禅八定,四禅定再往上提升到四空定,到四空定,老子的理想就实现了,真的实现。这是定功伏住烦恼。
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功是八万大劫,也就是他的寿命。八万大劫到了,他定会失掉,失掉之后他的烦恼又会起现行,那再就没有往上去的,非想非非想天到顶了,再不能上升,他就往下堕。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佛给我们介绍这个事实真相,真是中国谚语所谓「爬得高摔得重」,到那么高,定功失掉了,佛说多半都落到阿鼻地狱,从最高的摔到最下。为什么?他造极重的罪业,这个罪业是毁谤三宝。因为到达这么高,他们自以为证得大般涅盘,自以为成佛了,真的是不生不灭了。哪里知道八万大劫到了,发现到不行,烦恼又起现行,定功又伏不住,这是怎么回事情?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是假的,不是真的,我已经证到这么高的位次,为什么还会退失?起了这个怀疑,对三宝失去信心,这个业报堕阿鼻地狱。他不知道那不是最高的境界,那个境界需要突破。有一等聪明人,小乘阿罗汉,他继续精进,修更深层次的禅定,《楞严经》上称第九定,超越六道了,第九定。六道里面最高的是第八次第定,所以第九定的话就超越了,那才真正成就,决定不会堕落到六道轮回,出去之后不会再回来,那就是永脱轮回。再回到轮回里面,那是以菩萨身分来教化众生的,众生有感他有应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他不是堕落。
这个事情许多人就不知道,我们要懂得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应化在世间?为谁应化的?就是为这些人应化的。这些人成熟了,他已经有能力到色界天,突破色界天他就证果了。世尊示现在世间,以佛的身分来示现度这些人。所以我们知道,佛弟子当中,绝大部分都是在宗教里面修行的,还有一部分,少数,说少数人数还是不少,搞哲学的、搞学术的,他们都达到这个境界,很难得,往上一提升,六道生死他就了断。达到这种境界,他没有求佛,佛知道,你不求他,他也来了。其实感应里面有显感显应、冥感显应,像我们求佛菩萨,真的天天在祈求,这是明显的感,佛的应有明显的,有不明显的,决定有应。像我们刚才所讲的,印度这些宗教界学派里面,真正达到四禅八定、到四空定的这些人,跟佛菩萨,他没有求,没有求有冥感,佛的应是显应,佛示现到这个世间来,示现成道,显应。佛在人间讲经说法,我们常在佛经上看到,净居天人来参加法会,来听佛讲经说法,净居天人就是四禅天的。这四种感、四种应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说过很多次了。
所以知道法性,法性是圆满的,法性是清净圆明之体,这个里面没有毁禁,决定没有犯戒的。为什么这些法身菩萨示现在世间,对於戒律还那样斤斤计较,那么样的执著,为什么?做给六道凡夫看的。他们圆满了,他们圆满不是定共戒,是道共戒,他真成道了。成道之后没有一样不圆满,智慧圆满,德行圆满,戒律是属於德行,相好圆满,相好是属於福德,得大圆满,何必还斤斤计较这个?他根本起心动念都没有,哪有分别执著!为什么这样做?这是为大慈大悲的,是为教化众生,给众生做个好榜样,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是来表演的。
『是故随顺法性』,这怎么随顺法性?前面第一段讲了「随缘妙用」,我们把它配在四弘誓愿第一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帮助苦难众生的时候,我们自己境界再高,也要降到最低的水平。我今天纵然是拿到博士学位,或者是博士班的教授,但是今天叫你教的是幼稚园的学生,你就必须要降到幼稚园老师的水平,你才能教他,就这个道理。他是小学的水平,你就降到小学教师的水平,中学的水准,你就降到中学老师的身分,这才能应机施教。六道凡夫迷失自性太久,时间太长,迷得太深,世尊随顺法性,远离烦恼习气,做出个榜样来,这就是戒律、威仪有则,做给众生看的。自性里面本善,中国老祖宗讲的人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放在《三字经》上头两句。本善里面没有杀,这个念头都没有,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,你本性善,本善。决定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,不盗;没有淫欲的念头,清净;没有妄语的念头,哪有骗人的行为?所以诸位要晓得,十善业道就是性德的本善,本来就是这样的。现在你为什么会变成身有杀盗淫,口有妄语、两舌,意有贪瞋痴慢,为什么?那是习气,无量劫来学坏了,这叫什么?叫习性。所以,十恶是人的习性,不是本性,习性障碍本性,你回不了头。
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大慈大悲来教导我们,如何从习性再回归到本性,必须把习性舍弃,你才回得了头来。真正做到不杀生,这一条范围、境界无量无边,说八万四千、说三千威仪是事实,不是随便讲的。虽是这么说,不是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哪有数字?至少也像大经上常讲的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没有数字,那才是说到究竟处,真是这样的。所以一丝毫伤害人的念头都没有,不但是人,包括所有的万物,一切动物,蜎飞蠕动,一切植物,花草树木,乃至於矿物,山河大地,决定没有伤害它的念头,决定不会让它有因我而生烦恼的念头,没有。这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随喜就是随缘,功德就是妙用。菩萨无量无边的细行,归纳起来不外乎十善业道,这十条总纲领。前面这是四重戒,下面说:
【远离贪瞋欺诈谄曲邪见。】
这都是习性,都是习气,都是一切恶作的根源。你为什么会造业?由不善的业变现出三途六道,它是不善业变的。所以『贪瞋』不能有,这属於意业,这要真修,时时刻刻要能提得起警觉。我才动个念头,这个念头对於一切众生会不会产生伤害?我开口说一句话,这个话对於一切众生会不会产生误会?我做一桩事情,这桩事情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?面面周到这是修菩萨行,帮助自己断恶修善,回头是岸,回归自性,这就对了,随顺性德是菩萨行。远离贪瞋,在境界里面,顺逆对立的、善恶对立的,人事环境,有善人、有恶人,善人跟我们和睦相处,互相尊重,互助合作;恶人是冤亲债主,处处给你作对的,时时刻刻找麻烦的,毁谤你的、侮辱你的、陷害你的,人事环境。物质环境里面有顺境、有逆境,现在我们常常听说的水灾、旱灾、风灾、地震,还有许许多多的传染病,物质环境。如何在这环境里不起贪瞋,这是修行,这是真用功。顺境、善缘不起贪心,逆境,物质环境是逆境,人事环境是恶缘,不起瞋恚,真正学佛要在这里练功夫。所以环境对於修行人是大恩大德,没有环境,你的贪瞋痴慢到哪里断?你怎么知道你断了?这个要在境界里去磨炼。在经教里面得到了讯息,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,那是真功夫。佛在经上教我们断贪瞋痴,到哪里断?我们要知道,善缘当中,这些跟自己很亲密关系的人当中不起贪恋,跟冤亲债主往来的时候不生瞋恚,这功夫成就了。环境也是如此,很好的环境、居住的环境、生活的环境能舍,没有贪恋。为什么要舍?那个地方众生很苦,我们到那里去帮助他们,我虽然有非常好的生活环境,也得要舍掉,没有贪恋。很恶劣的环境,严重的灾区,生活非常艰苦,我们要帮助苦难众生必须要去,不辞辛劳,没有怨恨。所以,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是帮助我们、成就我们定慧等学。
这个都是,特别在现前这个时代里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我们都能看见的,杀盗淫妄、贪瞋、欺诈、谄曲、邪见。什么叫邪见?邪见的根就是自私自利,严重的著了四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这是邪见。无我执著有我,无人执著有人,无众生执著有众生,无寿者执著有寿者,寿者是时间,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以为它是真实,这一以为,这个见解错误,就造业了。业报反应的是三途、是苦报,三途苦报也是梦幻泡影,也不是真实的。可是你有执著,那真受,真在里面受,出不来。就好比作恶梦,恶梦里头又作恶梦,就是醒不过来,苦不堪言。这个苦是真的是假的?跟你说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但是他自己不知道,他自己以为是真的。局外人清楚,局外人是佛菩萨,不在三界之内的人看到他作梦,他在受苦,他在受难。谄,我们一般讲巴结人,曲是自己委曲自己,巴结别人,都有希求。佛告诉我们,这些东西是严重障碍,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反省,如果有,要断;没有,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可以犯这个过失。
大乘经教好,把事实真相讲得清楚、讲得透彻。人生在世,能有所得吗?我们常常想到弥勒菩萨的谈话,才知道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。真的明白之后,生活很快乐、很自在、很圆满,没有得失的念头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。为什么?有,没有贪恋;没有,没有怨恨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这就是佛,就是菩萨,从体上讲是佛,从用上讲是菩萨。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,念念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积功累德。积功累德对世间人讲的,要向上一著有没有功德?如果你执著有功德,错了!你就掉到六道里头。超越六道,超越六道是作而无作、无作而作,功德、福德都是对世间人所讲的,劝勉世间人断恶修善,这个也不是假的;向上一著,没这些东西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凡夫眼光当中不辞辛劳,牺牲奉献来为一切苦难众生,这是众生心目当中看到的。从上面看下面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看他们所作所为法尔如是,自性本来就是这样。就像钟鼓一样,你敲它,它就响,你不敲,它就不响,你敲得重,它响得大,大叩大鸣,小叩小鸣,不叩不鸣,法尔如是。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哪有分别执著!下面完全是对我们讲的,我们现在的境界:
【亦应远离愦闹。少欲知足。乃至小罪心生大怖。】
热闹的场所要远离,要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度,知足,知足常乐。不知足的人,拥有亿万财富,他生活得很痛苦;知足的人,一无所有,他生活得很快乐。你想想人生在世,是要快乐还是要痛苦?这很值得我们思考。我们这一生,希望我们活得很快乐,还是希望我们很痛苦?大富长者我遇到过,拥有亿万财产,那不是一亿、二亿,是几十亿、几百亿的。很痛苦!晚上睡觉的时候,每天睡觉都要用安眠药,没有安眠药不能睡觉。他钱多患得患失,怕贬值,又怕别人骗他,又怕别人抢他,无论走到哪里没有安全感,还要请很多保镖,苦不堪言!我们愿意过那个生活吗?那个生活实在讲不是人过的,我们看到过那个痛苦的生活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有智慧,有机会做国王,不干,为什么?做国王很痛苦,一点自由都没有,哪有出家修行、教化众生这么自在!身上一无所有,他不怕人抢,也没有东西好偷的,从来也没有担忧这些事情,三衣一钵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多自在!所以学佛的人要懂这个道理,要向释迦佛看齐。
在中国现前这个环境,出家人也有很多有福报的,供养也很多,要用什么心态?所有一切供养大家共享,绝不是一个人独占,一个人独占毛病就生了,你的苦难就来了。虽有若无,完全不放在心上,你的心才得自在;心上若是念的这个,那就错了。我们现在的心就念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所以说这些名闻利养,有也好,没有也好,根本不理它,随缘。随缘里面断贪瞋痴慢疑,这就对了,这就得大自在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一生随缘,他说他一生没讲过经,一生没说过法,可是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我们现在知道了,那是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所以他说他没说,就是没有自己想说什么,没有,应病与药。所以,佛家用医生做比喻,是非常好的例子。你看一个医生,他可以说我一生从来没有给病人开过药方,你相信吗?你要问我,我相信。没有随自己的意思开过一个药方给人吃,药方是什么?你来,我给你看什么病,你有什么毛病,才给你开什么药;不是我把药方开现成的,开一个药方现成的,给人家吃这服药,没有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为人讲经说法亦复如是,都是你们有问题来问,他给你解决,从来没有说自己开个药方给你,这个话是真的,永远是随缘不攀缘。《楞严》说得好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
我们现在在眼前,热闹的地方要离开,我们居住的环境应当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、人迹罕至的地方。所以从前道场都建立在山里,高山上,一般人不愿意去的,山路不好走,很辛苦,所以才有「无事不登三宝殿」。可是现在,现在麻烦大了,这些寺院丛林都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,公路开上去了,甚至於太高的地方,电缆车上去了,给游客带来很多方便。这些地方不适合修行办道了,为什么?它热闹了,热闹的道场。我在一九九0年的年初,第一次回国,在北京见到赵朴老,朴老跟我是同乡,所以一见很有缘分,那次他接待我是四个半小时。香港有十几位同修陪著我,他们很惊讶,他说他们所听到的,朴老见客顶多是半个小时,接待你四个半小时实在是太难得了。我跟朴老谈到,就是现前的寺庙应当全部开放做旅游观光的景点,因为它不能修行,它出名了,替国家带来收入,这是好事情。寺院里面住的住众,都是佛门里面的道友,应当好好的训练,把佛法用机会教育的方法介绍给这些观光客。你看他们付出学费,观光旅游带来钱了,我们要有回馈,把什么是佛法、什么是正法详细讲解给他们听,他们欢喜。真正修行、教学的道场重新再建,建丛林。现在交通方便,资讯发达,不需要建很多,我说建十个道场就够了,全国十个道场就够了。道场建立的方式仿照外国的大学城,一个道场就是一个城市,分两个部分,修行的学会,教学的学院。好像我们净土宗有净宗学院,这是教学的,你在这个地方学经教的,这上课的;那边是学会,学会里有念佛堂,那边是念佛的,就行了。禅宗里面也有讲堂,也有禅堂。中国十个宗派,十个道场就够了,不必要这些小道场,用不著。这是交通方便。佛法的学习、弘传都应该适应时代,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做,它是活活泼泼的,它不是死呆板的。
在家信徒就可以用远程教学,远程教学就是用网路、用电视,你在家里学就可以了。每天晚上你吃完晚饭之后,休息的时候,这时候看电视所谓黄金时段,你上课,你不要去看那些节目。每天能够上两个小时课,宗教教育、伦理教育、因果教育,每天两个钟点课的话,你要是好好的听上一年,你很有受用。会让你得到心平气和,会让你消除你工作上的紧张,提升素质,也帮助你健康的成长。社会安定和谐,用这个办法可以落实,这是属於社会教育。社会教育里面,可以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,社会教育都可以包含。如果佛教界里面能有一百个法师,够了,一百个法师,拥有一个卫星电视台,拥有网际网路,就可以对全国的佛教徒、对全世界的佛教徒推动佛陀教育。佛陀教育的内容不外乎五个科目,伦理的、道德的、因果的、科学的、哲学的。所以现在这些科学工具要好好利用,比过去方便太多!过去是没有资讯,交通不便,所以要建立许多的寺院丛林,要培养许多的师资。现在有这种高科技的话,很少的师资能发挥很大的作用。我跟朴老谈,他听了很高兴,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年岁大了,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我在海外,他时常关心我,每年我都要回国跟他老人家相聚一、两次。
底下说,『乃至小罪心生大怖』,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。为什么?集小罪就变成大罪,集轻罪就变成重罪,所以小小戒、小小过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。因为在现前这个环境里面,我们接受圣贤教育的机会太少,这个机缘也非常的难得,但是我们接受社会的染污的机会可以说是太多,用百分比都不适合,至少得用千分比,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够接触到圣贤教育,这千分之一,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受染污的教育、垃圾教育,你说这怎么得了!所以今天纵然遇到大乘,生欢喜心,回头很难,道理在此地。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再怪人,他回不了头,我们知道有理由,不是偶然,也不是他的过失。
【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。】
『如来所制禁戒』,最根本的,十善、五戒,沙弥的十戒、二十四门威仪,这是基本的,不能把它看轻,要重视,要真正学习。二十四门威仪,诸位细心去看一看,你看看像不像《弟子规》?像不像《感应篇》?然后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从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学起,你就明白了。早年我在台中学教,李老师发给我们每个学生一部书,他给我们那个我记不得是哪个书店的本子,是精装一本《五种遗规》,这个本子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著。老师虽然没有讲,叫我们自己学习,乾隆年间陈弘谋先生编著的《五种遗规》。这些都是属於戒律、威仪,这里面特别的是「童蒙养正」,是戒律的根本、是戒律的基础。如果从小接受这么好的教育,去奠定成圣成贤的基础条件,父母能够善教,遇到好的老师、善友,这一生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够成圣成贤。所以,佛菩萨是教出来的,孔孟也是教出来的,他母亲教出来的。有圣贤的母亲才有圣贤人出现於世间,有佛祖出世,才有菩萨、才有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。底下这几句很重要:
【常护讥嫌。不令众生妄起过罪。用此威仪住持。以化众生也。】
特别是前面这一句,显示出真正的大菩提心、大慈悲心。常常知道护持讥嫌,你能护持你的戒律、威仪,不要让别人讽刺你、嫌弃你。为什么?众生要是批评你,他就造罪业。佛为了防止众生对出家人『妄起过罪』,所以才禁止在家人看出家的戒律,没有受过大戒的不可以看比丘戒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不准看。是不是这戒律里头有什么秘密?没有,戒律说得很微细,出家人未必能做到,如果在家人看到这个,拿著这个标准去批评出家人,你看这一条你也没做到,那一条你也没做到,他批评你,他就有罪过。所以,不让在家人看出家人的戒律,是防止你随便批评出家人,造口业,这是大慈大悲,不是有什么秘密。这个要懂得,这是佛的智慧,佛的慈悲。他不看、不懂,真的出家人小小罪过他不知道;如果他看、他懂,内行的话,他会批评。所以我们自己对於小小的戒律、威仪不敢疏忽,也就是不要让别人随便对我们有所批评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要用这个『威仪住持』,我们活一天就要认真去做一天,确实是用我们的心行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来感化众生。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、世出世间圣贤教化众生都是用这个办法,不是言教,是身教。
我自己都做到了,自己得受用,自己的德行建立,学问成熟了。没有德行,学问是假的,不是真的;有德行,他的学问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一点很重要。教化众生要靠德行,不是靠言语,言语,世智辩聪有,他没有德行,他能够煽动群众,他没有正教,这是正法里面所不取的。孔夫子在世,有一个能言善道的人,很聪明,没有德行,大概孔子也说不过他,少正卯,这个人就是邪知邪见,口齿伶俐,我们佛门里讲辩才无碍,所以他在社会里面很多人相信他,听他的。孔子做大司寇,没法子,把他抓来杀掉,夫子诛少正卯。少正卯什么罪过?在现在的法律上他没有罪过,现在言论自由、出版自由,他有什么过失?他扰乱社会。所以,夫子用这种激烈的手段把他处死,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,我们不能走这条路子。教化众生一定先自己学好,孔子教学四科,第一个德行,第二个言语,第三政事,第四文学。德行摆在第一,言语摆在第二,可见得说话不容易,说话是大学问。下面大师设了两个问答,来帮助我们对於戒律、威仪可能产生的疑惑。
【问。准上文所说。真如一相。佛体无二。具足一切功德者。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。】
这个问得很好。『准』就是根据,依据前面所说的。你看前面所讲,显一体、起二用、示三遍,都是讲『真如一相』,生佛不二,众生跟佛从理体上所讲的无二无别,佛在大经里常讲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是『具足一切功德者』,还需要什么讲求威仪、讲求戒律,还需要这些吗?为什么在四德第二段里面这样的强调,这么样的重视?学大乘教经的肯定有这种疑问生起来。下面大师为我们解答:
【答。譬如大摩尼宝。体性明净。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。若人唯念宝性。不以种种磨治。终不得净。】
这是从比喻当中来讲,这个比喻比得好。摩尼宝是我们所说的宝珠、宝石,『大摩尼宝』非常珍贵,现在世间人讲摩尼宝大家不懂,讲金刚钻大家懂了,如果有很大的一块金刚钻宝,那价值连城。『体性明净』,清净光明,我们就以这个来做比喻。『久被尘累』,没有人知道它,它被这些矿石混在一起。只有少数的人,专门对於这些矿石有研究的人他知道,他能看得出来,这石头里面有宝石。但是必须要把这些杂质、尘沙把它磨干净,这个宝石才能够得到,也就是必须经过冶炼的程序。不经过冶炼,它跟矿石合在一起,你得不到它的受用。我们知道像金银、琉璃,最普遍的是水晶,都是矿石里面的精华,开采这些矿石,要加以冶炼。这个比喻说得好,如果有个人『唯念宝性,不以种种磨治,终不得净』,这一块虽然是宝石,不能显示它的明净的宝性。你知道,没有把这些矿沙渣子把它磨治干净,你不得其用。下面叫法合:
【真如之法。体性空净。久被无明烦恼垢染。若人唯念真如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。终无净时。准此义故。理须持戒也。】
为什么要持戒?为什么小小戒要重视?道理在此地。真如就是自性,在大乘里面也叫法性,它的体性是空、是净。空不是无,空不能当无讲,所谓是真空不空、妙有非有,有叫妙有,空叫真空。为什么?它能现有,有是有相,相是什么?相是宇宙、是万法,《坛经》上说得很好,能生万法。杜顺和尚在这个纲领里面讲的显一体,那个一体就是真如理体,它能起二用,起二用就是能生万法,起二用是有,是妙有。所以真空不空,它能生妙有,但是它在没有缘的时候,它是空净的,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就是常寂光净土。诸位要知道,常寂光净土就是法性,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心色二法俱不可得。但是它能现万法,能现色心二法,色无边,心也是无边。所以佛在经上常讲,宇宙森罗万象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体性能现能变。
现在在我们身上,六道凡夫真的是『久被无明烦恼垢染』,无明在《华严》里面讲的就是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,烦恼就是分别、执著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,这个东西就好像那个金刚钻的矿外面包的矿石。这是染污,染污太久了,染污太严重、太深了,这些东西去不掉,你的真如本性透不出来。所以『若人唯念真如』,现在佛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们,我们天天念真如,天天念本性,能念得出来吗?念不出来。为什么念不出来?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存在,那就是我们用的是妄心念真如,不能把真念出来。要怎样才真的念出来?你要把妄舍掉,真就出来了,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真性它就现出来。怎么放下?我们用『戒定慧种种熏修』就是放下。这对谁说的?对中等根性的人说的,在一般讲上中根性。上上根性则不必要,上上根性我们在经上看到,释迦牟尼佛是上上根性,他真的没有走这个路子。他老人家为我们所示现的,在外面参学十二年,十九岁到三十岁。最后,三十岁那一年,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这在菩提树下就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如果十二年所学的不肯放下,那就变成所知障。我们的障碍有两种,一种是烦恼障,一种是所知障,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是烦恼障,我们所学的世法是所知障,所学的佛法还是所知障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《金刚经》上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那个法是佛法。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,所以他否定,没有说一句法,意思就是告诉你,你要懂得说法的真实义。开经偈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不能著相,不可以著言说相,不能执著名字相(名词术语),不能执著心缘相。你要把这个统统放下,你才真正懂得佛是无说而说,你学的时候是无闻而闻、闻而无闻,它就相应了。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,世尊为我们示现。
尔时世尊示现成佛之后,他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随顺性德,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、就是威仪、就是三千、就是八万。这种示现是给上中下三根他们学习的,给他们做榜样,这慈悲到了极处。所以世尊的持戒、修定、开慧种种八万四千法门的薰修,都是成道之后显示给我们看的,我们没开悟,但是照他这样做就没错,为什么?这是性德的流露。没有见性,能把戒律做到,就等於说这是见性的行为,与性德完全相应的行为,你说这个多好!真的做久了,这长时薰修,薰久了豁然就开悟。这是从外到内,帮助你开悟,帮助你把这些烦恼习气除掉,烦恼习气除掉之后,心性就现前,是从外面往里头剥。
释迦牟尼佛示现是从里面往外头,那是什么?上上根人。在中国我们看到惠能大师,他也没有持戒、修定,也没有搞这些。但是能够看到能大师年轻的时候是个纯孝之人,真正是孝亲,真正是懂得谦卑而尊重别人,这都是性德的流露,没有学他就会,他自然的,这是上上乘人。所以在五祖会下,几句话他就彻悟,他就能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。所以上中下这三根人的修学,都必须要用戒定慧来把自己的烦恼习气、自性里面的染污,把它淘汰掉,淘汰干净,心性现前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,对於上中下三根,戒行、威仪就非常重要。现在对我们讲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比什么都重要,道理在此地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我们从第四段「行四德」第二节看起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我们接著昨天的经文,从大师引用《华严经》的两句话看起:
【华严经云。戒是无上菩提本。应当具足持净戒。】
这是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特别强调持戒的重要,在《华严经》三十九品处处都可以看到。佛、祖为什么这样强调?我们可以从性德里面,威仪住持有则德里面,清晰的体会到了,它是真重要,它是大事,它不是小事。说到戒,我们必须要想到,《弟子规》是根本戒,《弟子规》是十善业道的落实。落实在哪里?落实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。能够把《弟子规》百分之百的落实,我们这个戒就有根;如果做不到,我们的戒没有根。所以今天佛法衰,佛法为什么衰?就是疏忽戒律。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,他老人家三阶段的法运,这个意思很深。正法时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断恶、就能证果,为什么?他戒律清净,戒律清净,心地清净,没有疑惑,没有顾虑,得清净心。清净心生智慧,至少证阿罗汉果,我们相信有不少人证菩萨果位,为什么?清净心生智慧。当然这些事情肯定与宿世因缘有关系,任何一个人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,而是生生世世累积的成绩。从这上看,很难找到两个人完全相同,所以千差万别。到真正相同,到最高的层次,成佛了,我们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,相同了,就是佛佛道同,思想同、见解同、言行同,没有一样不同。虽同,应化在十法界所表现的也是各个不相同,那是为什么?我们很明白,那是因为机感不相同,众生的根器不相同,佛菩萨的应现也不相同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体是同,用不相同;理是同,事不相同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。
所以,一定要相信如来的教诲,这两句话要常常记在心上,『戒是无上菩提本,应当具足持净戒』。净就是圆满,决定没有打折扣的,圆满是不容易,到纯熟之后才会圆满。所以你天天学,天天有进步,不但在行门里面扎根,解门里面也真正奠定了根基。这个解是你身体力行的心得显示,不是道听涂说,不是传闻,是从你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就是要真干。底下讲到《梵网经》,举《梵网经》的例子。大师引用《梵网经》说:
【梵网经云。微尘菩萨众。由是成正觉。】
《梵网经》是菩萨戒经,跟我们讲得好,『微尘菩萨众』,这是讲的十方三世众生修行证果的人太多了,没有法子计算。我们看到这五个字,自己想想能不生惭愧吗?这微尘菩萨众里面有没有我在里头?『成正觉』就是成无上正等正觉,究竟的佛果。他怎么成的?『由是』这两个字就是持戒,就是菩萨戒。《华严经》里面佛常常告诉我们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一微尘能包含空有,每一条戒都具足一切戒,具足圆满的戒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如果你真正懂得大乘八万,小乘三千,你就全都明白了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如果疏忽小小戒,我们就知道,这就是成正觉的障碍。你要问为什么?因为小小戒也是性德的流露,自然的流露,我们疏忽就违背了性德,违背性德是性德的不圆满,那怎么能成就?真正道理在此地,不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苛刻的要求,不是的。这个东西是自性法尔如是,原本就是这个样子,我们就得要照这个样子来恢复,那就没错。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,释迦牟尼佛,乃至於一切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,没有创造、没有发明,现在人所讲的创新他们完全没有。创新没有,也没有所谓的守旧。为什么?新旧是对立的,自性里头没有对立,法就是这样的,法尔如是,这才是真的。我们是由於迷失了自性,所以有这么多毛病发生,迷失自性了;回归自性,那本来就是。回归自性就成正觉,就证得无上菩提,无上菩提原来就是回归自性,自性圆满具足,能大师说得好,「本自清净、本不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、能生万法」。下面又引《起信论》说:
【以知法性体无毁禁。是故随顺法性行尸波罗蜜。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。】
尸罗是梵语,翻成中国就叫戒律。『法性』就是自性、就是本性,法性里面没有对立。『毁禁』是犯戒,「禁」是禁戒,是禁止的,不会去做的,不能去做的。下面举的例子,像杀盗淫妄,自性里头没有的,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?烦恼习气里面来的。欲界里头有,就在六道里头,色界就没有了。为什么称色界?他没有欲,什么欲?五大类,五欲,财色名食睡。到色界没有财了,没有人去贪财,也没有人要名,也没有人贪色,没有了,这个念头都没有,甚至於饮食、睡眠都不要,都没有了。色界天人每天干什么?每天在定中,这个定中不是盘腿面壁,不是的。而是什么?行住坐卧他没有分别、他没有执著,这个分别执著是对五欲六尘,他没有,五欲里头没有执著,六尘里头没有分别,色界天,那是真正的享受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但是他有色,换句话说,他有物质生活、他有精神生活,他没有贪瞋痴慢。
这个话是对我们讲的,不能对真正修行人讲,对真正修行人讲,他们贪瞋痴慢不起现行,不是没有;有,只是不起现行。为什么不起现行?定功控制了,这在佛法里面叫定共戒,有定的人不会犯戒。他定失掉了?失掉的时候他的烦恼习气又现行,他盖不住,控制不住,他就又发作了。不但色界如是,无色界也不例外,都是禅定的功夫控制住。无色界连物质形相都没有,我们称他作灵界,佛法讲他有神识,他没有肉体,这是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。老子有这个理想,但是他没做到,他说「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」,他说我有最大的忧患,是什么?我有个身体,要没有身体多好!你看没有身体的话,也不必穿衣服,也不必住房子,也不必饮食,你看这个多好!老子有这个理想。可是在印度学术、宗教里面他们做到,他们修禅定修到四禅八定,四禅定再往上提升到四空定,到四空定,老子的理想就实现了,真的实现。这是定功伏住烦恼。
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功是八万大劫,也就是他的寿命。八万大劫到了,他定会失掉,失掉之后他的烦恼又会起现行,那再就没有往上去的,非想非非想天到顶了,再不能上升,他就往下堕。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佛给我们介绍这个事实真相,真是中国谚语所谓「爬得高摔得重」,到那么高,定功失掉了,佛说多半都落到阿鼻地狱,从最高的摔到最下。为什么?他造极重的罪业,这个罪业是毁谤三宝。因为到达这么高,他们自以为证得大般涅盘,自以为成佛了,真的是不生不灭了。哪里知道八万大劫到了,发现到不行,烦恼又起现行,定功又伏不住,这是怎么回事情?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是假的,不是真的,我已经证到这么高的位次,为什么还会退失?起了这个怀疑,对三宝失去信心,这个业报堕阿鼻地狱。他不知道那不是最高的境界,那个境界需要突破。有一等聪明人,小乘阿罗汉,他继续精进,修更深层次的禅定,《楞严经》上称第九定,超越六道了,第九定。六道里面最高的是第八次第定,所以第九定的话就超越了,那才真正成就,决定不会堕落到六道轮回,出去之后不会再回来,那就是永脱轮回。再回到轮回里面,那是以菩萨身分来教化众生的,众生有感他有应,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他不是堕落。
这个事情许多人就不知道,我们要懂得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应化在世间?为谁应化的?就是为这些人应化的。这些人成熟了,他已经有能力到色界天,突破色界天他就证果了。世尊示现在世间,以佛的身分来示现度这些人。所以我们知道,佛弟子当中,绝大部分都是在宗教里面修行的,还有一部分,少数,说少数人数还是不少,搞哲学的、搞学术的,他们都达到这个境界,很难得,往上一提升,六道生死他就了断。达到这种境界,他没有求佛,佛知道,你不求他,他也来了。其实感应里面有显感显应、冥感显应,像我们求佛菩萨,真的天天在祈求,这是明显的感,佛的应有明显的,有不明显的,决定有应。像我们刚才所讲的,印度这些宗教界学派里面,真正达到四禅八定、到四空定的这些人,跟佛菩萨,他没有求,没有求有冥感,佛的应是显应,佛示现到这个世间来,示现成道,显应。佛在人间讲经说法,我们常在佛经上看到,净居天人来参加法会,来听佛讲经说法,净居天人就是四禅天的。这四种感、四种应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说过很多次了。
所以知道法性,法性是圆满的,法性是清净圆明之体,这个里面没有毁禁,决定没有犯戒的。为什么这些法身菩萨示现在世间,对於戒律还那样斤斤计较,那么样的执著,为什么?做给六道凡夫看的。他们圆满了,他们圆满不是定共戒,是道共戒,他真成道了。成道之后没有一样不圆满,智慧圆满,德行圆满,戒律是属於德行,相好圆满,相好是属於福德,得大圆满,何必还斤斤计较这个?他根本起心动念都没有,哪有分别执著!为什么这样做?这是为大慈大悲的,是为教化众生,给众生做个好榜样,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是来表演的。
『是故随顺法性』,这怎么随顺法性?前面第一段讲了「随缘妙用」,我们把它配在四弘誓愿第一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帮助苦难众生的时候,我们自己境界再高,也要降到最低的水平。我今天纵然是拿到博士学位,或者是博士班的教授,但是今天叫你教的是幼稚园的学生,你就必须要降到幼稚园老师的水平,你才能教他,就这个道理。他是小学的水平,你就降到小学教师的水平,中学的水准,你就降到中学老师的身分,这才能应机施教。六道凡夫迷失自性太久,时间太长,迷得太深,世尊随顺法性,远离烦恼习气,做出个榜样来,这就是戒律、威仪有则,做给众生看的。自性里面本善,中国老祖宗讲的人性本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放在《三字经》上头两句。本善里面没有杀,这个念头都没有,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,你本性善,本善。决定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,不盗;没有淫欲的念头,清净;没有妄语的念头,哪有骗人的行为?所以诸位要晓得,十善业道就是性德的本善,本来就是这样的。现在你为什么会变成身有杀盗淫,口有妄语、两舌,意有贪瞋痴慢,为什么?那是习气,无量劫来学坏了,这叫什么?叫习性。所以,十恶是人的习性,不是本性,习性障碍本性,你回不了头。
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大慈大悲来教导我们,如何从习性再回归到本性,必须把习性舍弃,你才回得了头来。真正做到不杀生,这一条范围、境界无量无边,说八万四千、说三千威仪是事实,不是随便讲的。虽是这么说,不是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哪有数字?至少也像大经上常讲的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没有数字,那才是说到究竟处,真是这样的。所以一丝毫伤害人的念头都没有,不但是人,包括所有的万物,一切动物,蜎飞蠕动,一切植物,花草树木,乃至於矿物,山河大地,决定没有伤害它的念头,决定不会让它有因我而生烦恼的念头,没有。这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随喜就是随缘,功德就是妙用。菩萨无量无边的细行,归纳起来不外乎十善业道,这十条总纲领。前面这是四重戒,下面说:
【远离贪瞋欺诈谄曲邪见。】
这都是习性,都是习气,都是一切恶作的根源。你为什么会造业?由不善的业变现出三途六道,它是不善业变的。所以『贪瞋』不能有,这属於意业,这要真修,时时刻刻要能提得起警觉。我才动个念头,这个念头对於一切众生会不会产生伤害?我开口说一句话,这个话对於一切众生会不会产生误会?我做一桩事情,这桩事情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?面面周到这是修菩萨行,帮助自己断恶修善,回头是岸,回归自性,这就对了,随顺性德是菩萨行。远离贪瞋,在境界里面,顺逆对立的、善恶对立的,人事环境,有善人、有恶人,善人跟我们和睦相处,互相尊重,互助合作;恶人是冤亲债主,处处给你作对的,时时刻刻找麻烦的,毁谤你的、侮辱你的、陷害你的,人事环境。物质环境里面有顺境、有逆境,现在我们常常听说的水灾、旱灾、风灾、地震,还有许许多多的传染病,物质环境。如何在这环境里不起贪瞋,这是修行,这是真用功。顺境、善缘不起贪心,逆境,物质环境是逆境,人事环境是恶缘,不起瞋恚,真正学佛要在这里练功夫。所以环境对於修行人是大恩大德,没有环境,你的贪瞋痴慢到哪里断?你怎么知道你断了?这个要在境界里去磨炼。在经教里面得到了讯息,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,那是真功夫。佛在经上教我们断贪瞋痴,到哪里断?我们要知道,善缘当中,这些跟自己很亲密关系的人当中不起贪恋,跟冤亲债主往来的时候不生瞋恚,这功夫成就了。环境也是如此,很好的环境、居住的环境、生活的环境能舍,没有贪恋。为什么要舍?那个地方众生很苦,我们到那里去帮助他们,我虽然有非常好的生活环境,也得要舍掉,没有贪恋。很恶劣的环境,严重的灾区,生活非常艰苦,我们要帮助苦难众生必须要去,不辞辛劳,没有怨恨。所以,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是帮助我们、成就我们定慧等学。
这个都是,特别在现前这个时代里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我们都能看见的,杀盗淫妄、贪瞋、欺诈、谄曲、邪见。什么叫邪见?邪见的根就是自私自利,严重的著了四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这是邪见。无我执著有我,无人执著有人,无众生执著有众生,无寿者执著有寿者,寿者是时间,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以为它是真实,这一以为,这个见解错误,就造业了。业报反应的是三途、是苦报,三途苦报也是梦幻泡影,也不是真实的。可是你有执著,那真受,真在里面受,出不来。就好比作恶梦,恶梦里头又作恶梦,就是醒不过来,苦不堪言。这个苦是真的是假的?跟你说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但是他自己不知道,他自己以为是真的。局外人清楚,局外人是佛菩萨,不在三界之内的人看到他作梦,他在受苦,他在受难。谄,我们一般讲巴结人,曲是自己委曲自己,巴结别人,都有希求。佛告诉我们,这些东西是严重障碍,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反省,如果有,要断;没有,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可以犯这个过失。
大乘经教好,把事实真相讲得清楚、讲得透彻。人生在世,能有所得吗?我们常常想到弥勒菩萨的谈话,才知道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。真的明白之后,生活很快乐、很自在、很圆满,没有得失的念头,有很好,没有也很好。为什么?有,没有贪恋;没有,没有怨恨,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,这就是佛,就是菩萨,从体上讲是佛,从用上讲是菩萨。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,念念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积功累德。积功累德对世间人讲的,要向上一著有没有功德?如果你执著有功德,错了!你就掉到六道里头。超越六道,超越六道是作而无作、无作而作,功德、福德都是对世间人所讲的,劝勉世间人断恶修善,这个也不是假的;向上一著,没这些东西。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我们凡夫眼光当中不辞辛劳,牺牲奉献来为一切苦难众生,这是众生心目当中看到的。从上面看下面,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看他们所作所为法尔如是,自性本来就是这样。就像钟鼓一样,你敲它,它就响,你不敲,它就不响,你敲得重,它响得大,大叩大鸣,小叩小鸣,不叩不鸣,法尔如是。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哪有分别执著!下面完全是对我们讲的,我们现在的境界:
【亦应远离愦闹。少欲知足。乃至小罪心生大怖。】
热闹的场所要远离,要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度,知足,知足常乐。不知足的人,拥有亿万财富,他生活得很痛苦;知足的人,一无所有,他生活得很快乐。你想想人生在世,是要快乐还是要痛苦?这很值得我们思考。我们这一生,希望我们活得很快乐,还是希望我们很痛苦?大富长者我遇到过,拥有亿万财产,那不是一亿、二亿,是几十亿、几百亿的。很痛苦!晚上睡觉的时候,每天睡觉都要用安眠药,没有安眠药不能睡觉。他钱多患得患失,怕贬值,又怕别人骗他,又怕别人抢他,无论走到哪里没有安全感,还要请很多保镖,苦不堪言!我们愿意过那个生活吗?那个生活实在讲不是人过的,我们看到过那个痛苦的生活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有智慧,有机会做国王,不干,为什么?做国王很痛苦,一点自由都没有,哪有出家修行、教化众生这么自在!身上一无所有,他不怕人抢,也没有东西好偷的,从来也没有担忧这些事情,三衣一钵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多自在!所以学佛的人要懂这个道理,要向释迦佛看齐。
在中国现前这个环境,出家人也有很多有福报的,供养也很多,要用什么心态?所有一切供养大家共享,绝不是一个人独占,一个人独占毛病就生了,你的苦难就来了。虽有若无,完全不放在心上,你的心才得自在;心上若是念的这个,那就错了。我们现在的心就念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放在心上,所以说这些名闻利养,有也好,没有也好,根本不理它,随缘。随缘里面断贪瞋痴慢疑,这就对了,这就得大自在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一生随缘,他说他一生没讲过经,一生没说过法,可是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我们现在知道了,那是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所以他说他没说,就是没有自己想说什么,没有,应病与药。所以,佛家用医生做比喻,是非常好的例子。你看一个医生,他可以说我一生从来没有给病人开过药方,你相信吗?你要问我,我相信。没有随自己的意思开过一个药方给人吃,药方是什么?你来,我给你看什么病,你有什么毛病,才给你开什么药;不是我把药方开现成的,开一个药方现成的,给人家吃这服药,没有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为人讲经说法亦复如是,都是你们有问题来问,他给你解决,从来没有说自己开个药方给你,这个话是真的,永远是随缘不攀缘。《楞严》说得好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
我们现在在眼前,热闹的地方要离开,我们居住的环境应当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、人迹罕至的地方。所以从前道场都建立在山里,高山上,一般人不愿意去的,山路不好走,很辛苦,所以才有「无事不登三宝殿」。可是现在,现在麻烦大了,这些寺院丛林都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,公路开上去了,甚至於太高的地方,电缆车上去了,给游客带来很多方便。这些地方不适合修行办道了,为什么?它热闹了,热闹的道场。我在一九九0年的年初,第一次回国,在北京见到赵朴老,朴老跟我是同乡,所以一见很有缘分,那次他接待我是四个半小时。香港有十几位同修陪著我,他们很惊讶,他说他们所听到的,朴老见客顶多是半个小时,接待你四个半小时实在是太难得了。我跟朴老谈到,就是现前的寺庙应当全部开放做旅游观光的景点,因为它不能修行,它出名了,替国家带来收入,这是好事情。寺院里面住的住众,都是佛门里面的道友,应当好好的训练,把佛法用机会教育的方法介绍给这些观光客。你看他们付出学费,观光旅游带来钱了,我们要有回馈,把什么是佛法、什么是正法详细讲解给他们听,他们欢喜。真正修行、教学的道场重新再建,建丛林。现在交通方便,资讯发达,不需要建很多,我说建十个道场就够了,全国十个道场就够了。道场建立的方式仿照外国的大学城,一个道场就是一个城市,分两个部分,修行的学会,教学的学院。好像我们净土宗有净宗学院,这是教学的,你在这个地方学经教的,这上课的;那边是学会,学会里有念佛堂,那边是念佛的,就行了。禅宗里面也有讲堂,也有禅堂。中国十个宗派,十个道场就够了,不必要这些小道场,用不著。这是交通方便。佛法的学习、弘传都应该适应时代,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做,它是活活泼泼的,它不是死呆板的。
在家信徒就可以用远程教学,远程教学就是用网路、用电视,你在家里学就可以了。每天晚上你吃完晚饭之后,休息的时候,这时候看电视所谓黄金时段,你上课,你不要去看那些节目。每天能够上两个小时课,宗教教育、伦理教育、因果教育,每天两个钟点课的话,你要是好好的听上一年,你很有受用。会让你得到心平气和,会让你消除你工作上的紧张,提升素质,也帮助你健康的成长。社会安定和谐,用这个办法可以落实,这是属於社会教育。社会教育里面,可以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,社会教育都可以包含。如果佛教界里面能有一百个法师,够了,一百个法师,拥有一个卫星电视台,拥有网际网路,就可以对全国的佛教徒、对全世界的佛教徒推动佛陀教育。佛陀教育的内容不外乎五个科目,伦理的、道德的、因果的、科学的、哲学的。所以现在这些科学工具要好好利用,比过去方便太多!过去是没有资讯,交通不便,所以要建立许多的寺院丛林,要培养许多的师资。现在有这种高科技的话,很少的师资能发挥很大的作用。我跟朴老谈,他听了很高兴,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年岁大了,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我在海外,他时常关心我,每年我都要回国跟他老人家相聚一、两次。
底下说,『乃至小罪心生大怖』,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。为什么?集小罪就变成大罪,集轻罪就变成重罪,所以小小戒、小小过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。因为在现前这个环境里面,我们接受圣贤教育的机会太少,这个机缘也非常的难得,但是我们接受社会的染污的机会可以说是太多,用百分比都不适合,至少得用千分比,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够接触到圣贤教育,这千分之一,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受染污的教育、垃圾教育,你说这怎么得了!所以今天纵然遇到大乘,生欢喜心,回头很难,道理在此地。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再怪人,他回不了头,我们知道有理由,不是偶然,也不是他的过失。
【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。】
『如来所制禁戒』,最根本的,十善、五戒,沙弥的十戒、二十四门威仪,这是基本的,不能把它看轻,要重视,要真正学习。二十四门威仪,诸位细心去看一看,你看看像不像《弟子规》?像不像《感应篇》?然后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从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学起,你就明白了。早年我在台中学教,李老师发给我们每个学生一部书,他给我们那个我记不得是哪个书店的本子,是精装一本《五种遗规》,这个本子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著。老师虽然没有讲,叫我们自己学习,乾隆年间陈弘谋先生编著的《五种遗规》。这些都是属於戒律、威仪,这里面特别的是「童蒙养正」,是戒律的根本、是戒律的基础。如果从小接受这么好的教育,去奠定成圣成贤的基础条件,父母能够善教,遇到好的老师、善友,这一生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够成圣成贤。所以,佛菩萨是教出来的,孔孟也是教出来的,他母亲教出来的。有圣贤的母亲才有圣贤人出现於世间,有佛祖出世,才有菩萨、才有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。底下这几句很重要:
【常护讥嫌。不令众生妄起过罪。用此威仪住持。以化众生也。】
特别是前面这一句,显示出真正的大菩提心、大慈悲心。常常知道护持讥嫌,你能护持你的戒律、威仪,不要让别人讽刺你、嫌弃你。为什么?众生要是批评你,他就造罪业。佛为了防止众生对出家人『妄起过罪』,所以才禁止在家人看出家的戒律,没有受过大戒的不可以看比丘戒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不准看。是不是这戒律里头有什么秘密?没有,戒律说得很微细,出家人未必能做到,如果在家人看到这个,拿著这个标准去批评出家人,你看这一条你也没做到,那一条你也没做到,他批评你,他就有罪过。所以,不让在家人看出家人的戒律,是防止你随便批评出家人,造口业,这是大慈大悲,不是有什么秘密。这个要懂得,这是佛的智慧,佛的慈悲。他不看、不懂,真的出家人小小罪过他不知道;如果他看、他懂,内行的话,他会批评。所以我们自己对於小小的戒律、威仪不敢疏忽,也就是不要让别人随便对我们有所批评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要用这个『威仪住持』,我们活一天就要认真去做一天,确实是用我们的心行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来感化众生。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、世出世间圣贤教化众生都是用这个办法,不是言教,是身教。
我自己都做到了,自己得受用,自己的德行建立,学问成熟了。没有德行,学问是假的,不是真的;有德行,他的学问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一点很重要。教化众生要靠德行,不是靠言语,言语,世智辩聪有,他没有德行,他能够煽动群众,他没有正教,这是正法里面所不取的。孔夫子在世,有一个能言善道的人,很聪明,没有德行,大概孔子也说不过他,少正卯,这个人就是邪知邪见,口齿伶俐,我们佛门里讲辩才无碍,所以他在社会里面很多人相信他,听他的。孔子做大司寇,没法子,把他抓来杀掉,夫子诛少正卯。少正卯什么罪过?在现在的法律上他没有罪过,现在言论自由、出版自由,他有什么过失?他扰乱社会。所以,夫子用这种激烈的手段把他处死,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,我们不能走这条路子。教化众生一定先自己学好,孔子教学四科,第一个德行,第二个言语,第三政事,第四文学。德行摆在第一,言语摆在第二,可见得说话不容易,说话是大学问。下面大师设了两个问答,来帮助我们对於戒律、威仪可能产生的疑惑。
【问。准上文所说。真如一相。佛体无二。具足一切功德者。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。】
这个问得很好。『准』就是根据,依据前面所说的。你看前面所讲,显一体、起二用、示三遍,都是讲『真如一相』,生佛不二,众生跟佛从理体上所讲的无二无别,佛在大经里常讲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是『具足一切功德者』,还需要什么讲求威仪、讲求戒律,还需要这些吗?为什么在四德第二段里面这样的强调,这么样的重视?学大乘教经的肯定有这种疑问生起来。下面大师为我们解答:
【答。譬如大摩尼宝。体性明净。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。若人唯念宝性。不以种种磨治。终不得净。】
这是从比喻当中来讲,这个比喻比得好。摩尼宝是我们所说的宝珠、宝石,『大摩尼宝』非常珍贵,现在世间人讲摩尼宝大家不懂,讲金刚钻大家懂了,如果有很大的一块金刚钻宝,那价值连城。『体性明净』,清净光明,我们就以这个来做比喻。『久被尘累』,没有人知道它,它被这些矿石混在一起。只有少数的人,专门对於这些矿石有研究的人他知道,他能看得出来,这石头里面有宝石。但是必须要把这些杂质、尘沙把它磨干净,这个宝石才能够得到,也就是必须经过冶炼的程序。不经过冶炼,它跟矿石合在一起,你得不到它的受用。我们知道像金银、琉璃,最普遍的是水晶,都是矿石里面的精华,开采这些矿石,要加以冶炼。这个比喻说得好,如果有个人『唯念宝性,不以种种磨治,终不得净』,这一块虽然是宝石,不能显示它的明净的宝性。你知道,没有把这些矿沙渣子把它磨治干净,你不得其用。下面叫法合:
【真如之法。体性空净。久被无明烦恼垢染。若人唯念真如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。终无净时。准此义故。理须持戒也。】
为什么要持戒?为什么小小戒要重视?道理在此地。真如就是自性,在大乘里面也叫法性,它的体性是空、是净。空不是无,空不能当无讲,所谓是真空不空、妙有非有,有叫妙有,空叫真空。为什么?它能现有,有是有相,相是什么?相是宇宙、是万法,《坛经》上说得很好,能生万法。杜顺和尚在这个纲领里面讲的显一体,那个一体就是真如理体,它能起二用,起二用就是能生万法,起二用是有,是妙有。所以真空不空,它能生妙有,但是它在没有缘的时候,它是空净的,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就是常寂光净土。诸位要知道,常寂光净土就是法性,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,也没有精神现象,心色二法俱不可得。但是它能现万法,能现色心二法,色无边,心也是无边。所以佛在经上常讲,宇宙森罗万象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体性能现能变。
现在在我们身上,六道凡夫真的是『久被无明烦恼垢染』,无明在《华严》里面讲的就是妄想,就是起心动念,烦恼就是分别、执著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,这个东西就好像那个金刚钻的矿外面包的矿石。这是染污,染污太久了,染污太严重、太深了,这些东西去不掉,你的真如本性透不出来。所以『若人唯念真如』,现在佛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们,我们天天念真如,天天念本性,能念得出来吗?念不出来。为什么念不出来?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存在,那就是我们用的是妄心念真如,不能把真念出来。要怎样才真的念出来?你要把妄舍掉,真就出来了,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真性它就现出来。怎么放下?我们用『戒定慧种种熏修』就是放下。这对谁说的?对中等根性的人说的,在一般讲上中根性。上上根性则不必要,上上根性我们在经上看到,释迦牟尼佛是上上根性,他真的没有走这个路子。他老人家为我们所示现的,在外面参学十二年,十九岁到三十岁。最后,三十岁那一年,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放下,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这在菩提树下就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如果十二年所学的不肯放下,那就变成所知障。我们的障碍有两种,一种是烦恼障,一种是所知障,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是烦恼障,我们所学的世法是所知障,所学的佛法还是所知障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《金刚经》上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那个法是佛法。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,所以他否定,没有说一句法,意思就是告诉你,你要懂得说法的真实义。开经偈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不能著相,不可以著言说相,不能执著名字相(名词术语),不能执著心缘相。你要把这个统统放下,你才真正懂得佛是无说而说,你学的时候是无闻而闻、闻而无闻,它就相应了。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,世尊为我们示现。
尔时世尊示现成佛之后,他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随顺性德,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、就是威仪、就是三千、就是八万。这种示现是给上中下三根他们学习的,给他们做榜样,这慈悲到了极处。所以世尊的持戒、修定、开慧种种八万四千法门的薰修,都是成道之后显示给我们看的,我们没开悟,但是照他这样做就没错,为什么?这是性德的流露。没有见性,能把戒律做到,就等於说这是见性的行为,与性德完全相应的行为,你说这个多好!真的做久了,这长时薰修,薰久了豁然就开悟。这是从外到内,帮助你开悟,帮助你把这些烦恼习气除掉,烦恼习气除掉之后,心性就现前,是从外面往里头剥。
释迦牟尼佛示现是从里面往外头,那是什么?上上根人。在中国我们看到惠能大师,他也没有持戒、修定,也没有搞这些。但是能够看到能大师年轻的时候是个纯孝之人,真正是孝亲,真正是懂得谦卑而尊重别人,这都是性德的流露,没有学他就会,他自然的,这是上上乘人。所以在五祖会下,几句话他就彻悟,他就能把妄想分别执著彻底放下。所以上中下这三根人的修学,都必须要用戒定慧来把自己的烦恼习气、自性里面的染污,把它淘汰掉,淘汰干净,心性现前,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,对於上中下三根,戒行、威仪就非常重要。现在对我们讲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比什么都重要,道理在此地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