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- (第十八集)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十八集)  2008/7/9  华严讲堂  档名:12-046-0018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第四段「行四德」。我们从第二节看起:

  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这是自性四大德,这属於性德,四大德。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认知六和里的「见和同解」,然后我们才能发真诚心依教修行。现在我们这个心发不出来,原因是什么?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,不但不了解,还有严重的误会。这个误会不能怪大家,为什么?这个误会的产生由来已久。从这篇文字我们看到贤首国师所说的,在他老人家那个时候已经就有误会了,何况又传了一千三、四百年,这种误会当然与日俱增。所以现在这个严重误会其来有自。我们要晓得我们很幸运,有机会听到这桩事情,社会大众有误会,只要我们自己没有误会,哪一个人没有误会,哪一个人就有缘分在这一生当中成就。如果这个误会不能够化解,无论怎样用功努力、精进不懈,成就有限。这个有限,甚至於是连六道都不能超越,所以这个事情不能说不严重。这段文我们才学了前面的三行,而实际说只有两行半,这是第三行的下半段,我们今天从这里看起。

  【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。传授浇讹师於己见。致使教无纲纪。滥挹淳流。得失齐举。妄参真净。】

  我们念这段文字感慨很深,想到正法在清凉大师之前已经就开始变质,换句话说,不纯了。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清清楚楚,他把他灭后佛法的承传分为三个时期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三个时期。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,一万二千年之后就灭法,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了。我们是生在末法时期,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讲得很清楚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正法时期戒律成就,什么是戒律?威仪住持有则德,这成就!像法时期那就不行,戒律松懈了,所以佛说像法时期禅定成就。佛法传到中国来是像法时期传来的,正是正法结束之后,像法的开始,所以中国佛法禅风兴盛,这个一千年正好是像法时期。像法,诸位要晓得,相似,不纯!正法时期纯,像法时期不纯,人喜欢学禅定。末法时期,禅定也不行了,为什么?定不下来。我们哪个人不想禅定,不想定?为什么定不下来?内有严重的烦恼习气,这个烦恼习气是禁不起诱惑,小小的名闻利养摆在你面前,你就起心动念,你就受不了,做不到如如不动。所以佛说,末法时期只有念佛才能成功,净土成就。净土讲什么?带业往生,这个法门占世尊法运最长的一段时期,一万年,这个情形我们要晓得。

  祖师说这些话在像法时期,这个现象出现了。『正教陵夷』、『金容匿彩』就是佛法变质了,没有从前那么纯。传授有了问题,这些传授的善知识加上自己的知见在里面,这就不纯。这一点是非常难免的,我们自己一反省不就明白了吗?都以为自己的知见是正确的。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真话,释迦牟尼佛说他没有知见,他没有思想,他也没有说教。没有说教,说了四十九年,这是怎么回事情?那叫妙用!所谓妙用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这个我们很难体会,我们不懂,说跟不说是两回事!妙就妙在说跟无说是一回事,这个我们就不懂。说,说了,为什么说说就是无说?他说得再多,他没起心动念,他没有分别执著,这就妙!我们还是难懂。所以佛不得已就举钟磬来做比喻。大钟,寺庙有大钟,它有没有音声?没有。你敲它,它自然声音就出来了。你说它那个声音是有还是无?是有声音,但是它没有心,它没有起心动念,它也没有分别执著。所以佛说众生有叩,佛菩萨像个钟一样、像个鼓一样,众生敲它它就响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即使大鸣的时候他也无心,就是无说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说了四十九年,佛没说一句话,也就是说那个钟跟鼓被人家敲了四十九年,鼓从来没有自己响过,你不叩它,它不会响的。这个说法就是感应,众生有感,佛是法性,自然而应。不像我们凡夫,我们凡夫人家问我,我们答覆他,我们真的在头脑想一想,这是什么问题,要用什么方法答他,那就是有说,那就是自己的意思了。

  所以在上古时代,正法时期祖祖相传,传法的善知识没有自己的意思;换句话说,他们跟佛一样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所以法纯。像法时代,真正善知识绝不离开经教,为什么?经教是纯的,不离开经教,以经教为主。这就是世尊教给后人的四依法第一句「依法不依人」。人有妄想分别执著,就是有自己的意思、有自己的见解,法没有。如来所说的,没有自己的知见,这个要知道,没有自己的知见,纯粹是自性流露的;自己的意见是意识里头流露的。凡是意识流露的,都会使外面的境界产生变化,唯识所变,唯心所现,心性能现,意识能变,狭义的说,意识是第六意识,广义的,八个识都可以称为意识。所以,识就产生变化,就不纯了,於是世尊的圣教纲纪就变质了。到现在,纲纪没有了,哪个是纲?哪个是纪?

  一般佛门出家、在家的这些善知识,或者我们称他为祖师大德,都是以戒定慧三学为纲,这是没话说的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纪是修学的程序,不能够躐等。规矩从什么地方建立?现在我们也明白、也清楚了,从十善业建立。大乘八万、小乘三千统统都是以十善业为基础,没有十善业,三千、八万都不能成立。我们净宗同学,我们是以净业三福为修学的纲领,总纲领。第一条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怎样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?必须恒顺性德,绝无违犯,这才真正叫孝亲,真正叫尊重老师。遵循性德的人,就叫行菩萨道,什么时候大彻大悟,你就成佛了;换句话说,行菩萨道,成就佛道,这才是真正孝亲尊师。如果我们还是搞六道轮回,叫大不孝、大不敬。我们能脱离六道轮回,生到四圣法界了,算是孝敬,不圆满、不究竟,不能说你不孝亲尊师,不够!你的父母、你的老师并不是只期望你证个阿罗汉,证个辟支佛,当个权教菩萨,这不是他的愿望。我们的父母、我们的老师都希望我们早一天成究竟圆满的佛果,我们能把这桩事情办好,叫大孝,这是真正的尊敬。大孝、大敬,不真干怎么行?

  杜顺老和尚依《华严经》,纯真无妄,提出六条修行的纲领,这是修《华严》的。贤首国师接受老师的承传,加以解释,教导后学,字字句句不离经义,与《大方广佛华严》相应,这个难得!所以这个法味还是纯真,没变质,如果这些祖师大德没有真正明心见性,他做不到。见性之后,大乘教里面佛常说,见性就成佛,佛佛道同,这个时候法只有一味,叫法味。一就是真的,二三那是妄,那不是真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像法时候就开始变质了。我们在这一生修学,尤其在现在时代,找一个真正善知识到哪去找?找不到。找个好的老师不容易,不但这个时代不容易,自古这就是个难事。所以古德讲师生之道,就是老师跟学生这个缘分,可遇不可求。遇到了,宿世的因缘,绝不是偶然的,过去生中有深厚的缘分,这一生碰到。遇到之后,自己能不能成就完全决定在自己。

  实在讲自己也做不了主,这桩事情与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因果的关系。这就是修行难!即使像六祖惠能大师这个样子,他是一生成就的?不可能!生生世世,过去生中所累积的善根福德在这一生成熟了。要不是成熟了,哪有一句话之下就大彻大悟?我们为什么悟不了?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如他,这个东西不是一下学来的,不是一生一世的。所以学佛,经教里面常讲要无量劫,要三大阿僧只劫,这两种说法是有道理的,一般讲真的是无量劫。三大阿僧只劫,现在我们明白了,这在《华严经》里面是讲得太多了,是证得初住菩萨之后,把无始无明的习气统统淘汰尽了,证得究竟圆满佛果,需要三大阿僧只劫,要这么长的时间。所以,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一般人说的,你哪一天明心见性了,从这天起。无明破了,习气尚存,习气断干净要这么长的时间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在《华严》里面我们学过多次,对这桩事情不陌生。

  我们这一生真的是幸运,净宗法门,佛告诉我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,叫三资粮,资粮是比喻,必须具备的条件,信、愿、行,这三个条件要是具足,决定得生,确实不难。我们在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看到,在《往生传》里面看到,在现前社会里面我们看到一些出家、在家念佛的同学,我们也看到。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,无论男女老幼、各行各业、在家、出家都能成就。什么叫信?第一个要相信世尊、弥陀不骗人,娑婆世界的西方真有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确实发四十八大愿普度法界众生,相信自己得弥陀威神加持决定得生,这叫信心,没有信心就不能成就。有了信心,头一个条件你具足了,第二个要发愿,决定求生净土。决定求生净土,真发这个愿了,这个世间就能放下,为什么?有一桩事情放不下,这一桩事情就像一条绳索一样绑住你,你出不去。样样放下,没有丝毫贪恋,身心世界舍得干干净净。我们在经论里面读得很多,学得不少,这些理事都通,可是放不下。这什么原因?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,这是你所学的还不够,你没有真的通达,没有真的明了。为什么?真明白了,自然放下。你还贪恋这个,还舍不得,你不了解事实真相。大师举个例子跟我讲,他说譬如桌子两边,一边放一堆黄金,这边放一堆泥沙。现在说我送你一堆,让你自己去取,你去选择,你是取黄金还是取泥沙?不认识黄金的人,这泥沙不错,他贪著这个;真正认识的,这个不要,这一文不值,我取这个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泥沙好比娑婆世界,黄金好比极乐世界,你不认识,你对它有贪恋,你真认识之后,你真彻底放下。这个比喻浅显,老师一说我们马上就懂了。

  所以,放不下是认知不够,不要认为你学得很多,你还是放不下,还是放不下就是你学的东西不够。什么时候痛痛快快彻底放下,你对於诸法实相真明白了,真了解了。佛在经教里面常常跟我们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我们念得很熟,随口可以道来。但是对於一切现象,对於五欲六尘,还有贪恋的心,这个自己要有警觉,还有贪恋的心就是我知道的还不够透彻,唯有不够透彻,才会有这个现象;真正透彻,这个现象没有。虽然住在这个世间,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你也会达到像佛菩萨那个境界,就是前面第一段讲的「随缘妙用」。跟一切众生在一起,和光同尘,生活起居没有两样,众生有贪、有执,有情执,觉悟的人没有,确实他随缘,他没有分别,他没有执著,所以说妙用!妙用里得大自在,真正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盘,入不二法门,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还有所恐怖,还有所疑虑,还有所恐惧,这都是凡夫,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。

  所以,纲纪一定要抓住。现在虽然我们看不到了,经教里头有,从经教里面把纲纪找出来。我们修净土的人,只要抓住「净业三福」就决定不会迷失方向。韦提希夫人当年见到西方极乐世界,请求世尊教她往生的方法。世尊在没有说方法之前,先教她修净业三福,而且后头说得很清楚,这三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凡夫地修成正果的净因。你看这句话说得多重!三世诸佛净业正因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诸佛修行都要依这三福。这就说明这是基础,而基础里的头一条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儒释道的三个根,你不能不重视。你要不重视的话,你往生净土靠不住;你要是具足这三个根,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有把握,你说这个多重要。千万不能疏忽,千万不能疏忽小小戒,许许多多就是出家的大德都疏忽了。我们出家,很多老和尚告诉我们戒律很重要,但是小小戒就无所谓。为什么小小戒重要?现在我们总算是开窍了、明白了,小小戒是性德的流露。

  头一个就是谦卑,最容易疏忽的,第二个谦让,谦里头先学卑,再学让。你只要把这两条学到,你在这个世间就可以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,你能叫一切众生对你不会讨厌,都欢喜你。让不容易,先要学忍,忍让,再提升为谦让,然后达到高境界的是礼让。我们今天不肯谦卑,不肯忍让,所以处处都跟人产生冲突,跟自性产生冲突,跟一切人事物产生冲突,这造业了,这个心行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。你看障碍在自己这边,不在外面,外面说老实话障碍不了,自己障碍自己。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这个娑婆世界,他要什么全给他,我们不要,我们要离开,我们到极乐世界去。常存这个心,好!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条件,念念不忘生净土,念念不忘亲近弥陀,我们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个。

  所以同学们,无论在国内国外,大家要知道,你们常常听我讲经,常常希望跟我见一面,没用!你跟我见一面不能往生,你要见阿弥陀佛才能往生,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。心里时时刻刻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就对了;心里面常常有净空法师,那你还是搞六道轮回,你出不了六道,这个道理要懂。连释迦牟尼佛,你看看他老人家真叫慈悲到极处,他不教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没有教我们天天想释迦牟尼佛,他教我们想阿弥陀佛,他教我们想极乐世界,好老师。为什么?我们想释迦牟尼佛、念释迦牟尼佛,要想出离六道轮回,很难!难在哪里?你必须要把见思烦恼断掉才能出轮回,把尘沙烦恼断掉,还得破一品无明,你才超越十法界,你说这个事情多难,多不容易。可是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,容易!这一生能成就。你要天天念著释迦牟尼佛,舍不得离开他,对他介绍的净土不相信,半信半疑,释迦牟尼佛看到你这种也摇头,也难过,不听话,指你这么一条好道路,你不肯走。所以要有坚定求生的愿望。

  行,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,忆佛、念佛不能间断。念,记住,你看中国这个念字,今、心,就是现在心上真有,那叫念,不一定在口上,心上真有,这叫念佛。忆佛,常常想到佛的教诲,特别是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里面劝导我们求生净土,常常想到;想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,接引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土里面的有缘众生,什么是有缘众生?听佛劝导的人叫有缘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没有一尊佛不劝大家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每一尊佛都说。听不听?听不听在你,你肯听,有缘;你不肯听,没缘。所以我们晓得,一切经,佛教化众生,众生根性不相同,诸佛讲的经也不一样,但是净土三经是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的。不但讲,我们可以肯定,多次宣讲;换句话说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怎样把众生圆满度脱?就是劝他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,就圆满了。你这样才真正认识净土,这样才真正明了诸佛的慈悲,把你介绍到极乐世界去。

  具备的条件?净业三福很清楚。我们现在落实《弟子规》,孝亲尊师;落实《感应篇》,慈心不杀。你要是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,你会持戒,你知道持戒对自己有大利益。为什么?戒律条条都是性德的流露,回归自性要从持戒开始。从持戒才得禅定,得清净心,清净心生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。这是戒定慧三学的真实义,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能不重视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什么原因?他应当具足的条件疏忽了,净业三福疏忽,六和敬疏忽了,三学六度疏忽了,普贤十愿疏忽了,所以他不能成就。我们只要抓住这几条就行了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而不违背,这是我们这一生往生的保证、凭据。

  『滥挹淳流』这个事情不可以做,这是什么意思?随随便便障碍别人的善行,「淳」是善良,「挹」是障碍,「滥」是随便,随便障碍善良的人与事,这错误。这是什么?多半都是嫉妒心,怕别人超过自己,这是自己最大的障碍。他要是聪明,智慧现前,转过来就是随喜功德。人家有好事能成就,我帮助他成就,他成就的功德跟我的功德是一样大,他功德愈大,我也愈大,为什么?我成就他,我帮助他,随喜功德不可思议。你障碍别人的好事,那个麻烦可大了,果报都在阿鼻地狱,尤其是障碍圣教的流通、圣学的修行。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,尽心尽力,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,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;换句话,障碍别人是障碍自己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『得失齐举,妄参真净』,这是愚痴,没有能力辨别善恶。我们遇不到好老师,遇不到真正善知识,这个事情决定不是我们一心想求就能求得到的,求不到,业障!如果真的想学,真的想在一生成就,要知道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你发的是真心,你感动诸佛菩萨,肯定加持你,肯定帮助你,佛不会辜负一个人。就怕你心不真,那就没有感应,真心决定有感应。现前没有善知识,找古人,跟古人学。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,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很谦虚、很客气,告诉我,我只能教你五年。五年之后?他给我介绍一个老师,是他自己的老师,印光大师。这是净土宗最近的一个祖师,印祖也不在世了,往生了,怎么办?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,印光大师著作在,《文钞》在。每天读《文钞》依教奉行,你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,这条路决定不错。所以,他把印光法师的《文钞》,在那个时候《全集》没有出来,只有《文钞》初集、续集,初集两册,续集两册,一共就四本,不太厚,大概这么厚的样子,四本,他老人家亲自给我,叫我好好学习。在中国,私淑弟子,就是以古人为老师的,大概是孟子开头,第一个,孟子私淑孔子,依孔子做老师。孔子过世了,孔子的书还在,他就专门收集孔子的书,念孔子的书,依教修行。遇到困难不懂就找孔子的学生,向他们请教,那个时候直接跟孔子学习的弟子还在世,孟子向他们求教。学真成功了,超过孔子的学生,你看今天人家讲儒讲孔孟,没有讲孔曾,没有讲曾子,没有讲子游、子夏,那些都是直接跟孔子学的,都没有说他,而说孔孟。孟子学习的认真,成就超过他当年在世的学生。所以中国称孔子为至圣,孟子为亚圣,亚圣仅次於至圣。修行真的是在个人!好老师现前找不到,古人很多。

  所以我这么多年来,劝同学们修净土,我也跟大家介绍个老师,不是印光大师,介绍的是谁?是阿弥陀佛,《无量寿经》。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,会集得太好了,我们一看到这个本子就生欢喜心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李老师把这个本子给我,是他老人家在台湾讲解的本子,他没有写讲记,就在经本上用小楷写的注解。那个时候他才六十多岁,所以写得很工整,经里面的段落都勾出来,每一个段落就像科判一样,他都把它加上眉注,非常清楚。他这个本子讲完之后,本子给我,现在我这个本子放在澳洲。这个本子也印出来,好像也印的数量很多,而且他们用套色印的,就是李老师的注解用红字。所以我们依古人为老师,这纯!没有自己的意思在里头,我们大家都是同学,我们是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是印光大师的学生。印祖在世,你就是请求他给你做皈依,他很慈悲,他给个皈依证给你,你不能依教奉行,佛菩萨、护法神不承认。你真正学习他的教诲,依教奉行,虽然他不在世,他没有给皈依证给你,诸佛菩萨承认你是印祖的学生。依照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修行的人,阿弥陀佛承认你是他的学生。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这句话很重要,这句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也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常讲的「真干」,不能干假的。末后这几句:

  【故令初学触事成非。不依经律。混乱凡情。自陷陷他。甚可悲矣。】

  这几句话说得很痛心。『故令』,尤其是现在距离贤首大师一千三百多年了,我们今天真的『触事成非,不依经律』,不重视经律,特别是戒律。我们有个非常严重错误的观念,我自己亲身经历,这个错误的观念,章嘉大师费了三年的时间才把我纠正过来,真不容易。我学佛是从学哲学这个门径进去的,所以早期受方东美先生的影响。方老师教我的时候,那个时候他大概是四十多岁,差不多他是大我二十岁,我父亲这一辈的人。李老师跟章嘉大师那是祖父辈的人,他们大我三十九岁。方老师在教我那个时候,我二十六岁,他大概是四十五、六岁的样子,他跟我说,佛教百分之八十是迷信,百分之二十是哲学,我们学就学百分之二十的。他是怎么算的?佛法十个宗派,他所学习的是性宗跟相宗,法性宗跟法相宗,法相唯识。法性里面包括三论跟禅宗,他说这是哲学,其他的他不涉猎。不过方老师到了晚年,态度完全不一样了,因为他也不断在进步。晚年的时候,他真的契入境界,可惜这个时候他走了。方老师如果说是多活五年,台湾的佛教就不一样了,正在契入境界的时候走了,这是我们这些人没福报。

  我受方老师这个影响,把经教当作哲学来学习,所以对修行不重视,特别是戒律。戒律,我们一个最大的错误观念,戒律是属於生活规范,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那种生活规范,现在怎么适用?尤其是印度人的生活规范,我们中国人怎么可以去学三千年前印度人?哪有这种道理!大师年岁比我们大,我们在面前不敢讲,可是我们不接受。我们只接受经典教学,理论好,我们学习这个东西,生活习惯的戒条我们不重视。可是章嘉大师看我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透彻,也不勉强我,为什么?真的一勉强,我们就不跟他了,就会离开。所以他知道,他对我用软功夫,不用硬功夫。软功夫就是每次我去学习的时候,他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,当我离开的时候,他的习惯都会送我到门口,会提醒我一句话,「戒律很重要」。轻描淡写就这么一句话,也不管我听进去没有,就是这么提示一句话。他老人家圆寂的时候,我感恩,我在火葬的地方搭个帐篷守了三天。我认真去回忆,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什么?我得到些什么?这一回想,这句话总讲了几十遍,印象非常深刻,立刻就想到,戒律很重要。戒律为什么重要?为什么他常常提这句?他常提,我没有问过他,只是在最初跟他的时候他给我提到。他打个比喻,他说学佛,持戒不但是一生的事情,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能够舍掉的。他举个比喻,那时候我们在台北,譬如你在台北,你想到高雄去,你乘火车去。戒律是什么?戒律是火车票,你买了票你才能上车,上车之后时时刻刻票要保留著,车上要检查几次,到终点站的时候你才要交回的。所以这张票不能够离手,他说戒律就像这一张车票一样。这是他举的这个比喻,说明戒律的重要性,我们听明白了,也没有放在心上。现在看到这一段,威仪住持有则德,不就是戒律吗?你看前面随缘妙用,后面第二就是讲戒律了。随缘妙用怎么落实?戒律落实,没有戒律,你没有法子落实。

  现在我们讲佛学、学佛,有威仪住持有则德,这是学佛,没有这一条,那叫佛学。佛学讲得再妙,讲得再好,天花乱坠,跟你的思想行为没有关系,脱节了,这个对你没有受用;换句话说,了生死出三界你没分,你还是搞六道轮回。但是拿这个东西,在世间来讲,拿个博士学位,到外面去演讲,用这个做材料,著书立说,行!这世间法。在世间可以搞名闻利养,但是与了生死不相干,了生死一定要落实,一定要威仪住持有则德。我把他这个四条配四弘誓愿,诸位想想看有没有道理?第一条随缘妙用是众生无边誓愿度,第二条威仪住持有则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,四弘誓愿第二条,成就自己的德行,第三条这学法门,第四条是成佛道。所以真正干从哪里干?就从持戒下手。持戒从哪里下手?从《弟子规》下手,非常具体,真得受用。

  我们从这个地方认识,真正认识十善业道的价值,跟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。佛把十善比喻大地,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从大地建立的,没有大地就没有万物。由此可知,十善业多重要,佛在经上两次说,《十善业道经》不长,两次就是非常重视了,是人天法的基础。往上提升,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,都是以十善大地为根本,这说得很清楚。没有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,不但没有佛法,连世间法也没有,世法是人天。都没有了是什么?畜生法、饿鬼法。我们看看今天这个世界,是不是畜生、饿鬼、地狱?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十善业道没有了。我们要救自己,我们要救正法,我们要度一切众生,从什么地方干起?从落实十善业道干起这就对了。怎样落实十善业道?现在在中国有这个基础,古人早就把具体的方法给我们说出来了,那就是从《弟子规》,家教;从《感应篇》,因果教育;从儒与佛,道德教育,从这里下手。

  一定要依经律,律,这四种东西都是律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、《沙弥律仪》都属於律。经,我们今天依《华严经》、依往生经,往生经就是净土五经一论。依《般若经》,《般若经》的代表就是《金刚经》跟《心经》。儒里面我们依「四书」就够用,道里面我们依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的「内篇」就够用了。如果专心念佛求生净土,老庄可以不必学。净土的典籍,《华严》算是净宗典籍,古人说得好,他说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。我们从这句话可以能引申到,《华严经》就是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就是小本《华严经》,这三部经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讲得最清楚、最明白的是《华严》,可是修行,在行门里面讲要简单、要抓纲领,愈简单愈好,《阿弥陀经》,所以可以把《阿弥陀经》做为朝暮课诵。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,一定在《华严》。不用《华严》,你就用《无量寿》,不用《无量寿》,或者是用《阿弥陀经》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都好。我们要学著依经、依律,才能够走向菩提正道,不至於走到偏邪。如果不依经律,你就难免『混乱凡情』,这很难免的,『自陷陷他』,这个就可悲了。

 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深思夫子所说的「信而好古」,这句话意思很深,我们对於古圣先贤的东西相信,对佛菩萨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喜欢古人,喜欢古籍,为什么?他们所修、所学、所证的是真实圆满的境界。自性是个圆满,是个圆,圆里面你就没有办法再加一点,加不上去,你也没有办法再减一点,它不会缺乏。所以它是圆满的,不增不减,不生不灭,我们相信这个。智慧是圆满的,成了佛,自性的智慧没有增加一点;堕到阿鼻地狱,自性智慧也没有减一分,不增不减。智慧如是,德行也如是,能力亦如是,相好亦如是。所以,见性的人就得到大圆满。大圆满怎么得来?大圆满并没有失去,只是现前有障碍,使我们不能证得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就是德能跟相好都一样的,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」。这就说出我们现在跟诸佛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?这个差距自己造成的,与任何人都不相干。造成差距是什么?是妄想、是分别、是执著,这在大乘教里面讲是三种烦恼,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。由於我们有这三种烦恼,把我们自性的性德,自性的德用,就是智慧德相,统统障碍住了。

  从佛这段开示我们就明白了,佛在经上常说,如果我们能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,你就成阿罗汉;再能把对於一切法的分别放下,你就成菩萨;最后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就成佛。佛法里面三个果位是这样证得的,学、不学没关系。六祖大师说的,这个事情与学不学没关系,他说得很好,与放下有关系。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学十二年,可以学,但是学了之后要放下,决定不能分别执著,如果有分别执著就变成所知障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障碍有两种,一种是烦恼障,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是烦恼障;你所学的这些东西不肯放下,变成所知障,都障碍明心见性。只要统统能放下,统统能舍掉,你的障碍没有了,心性就现前,这是真的。心性现前,这三藏经典里面所说的,经是定学,论是慧学,戒就是德行,本来是这个样子的,一丝毫没有勉强,不需要学的。见性之后,你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你记录下来就是戒律,跟释迦牟尼佛戒律决定是一样。为什么?性德流露,佛佛道同!所以佛法,实在说只有迷悟不同,除迷悟之外,一丝毫差别都没有,凡圣不二。下面大师引经论来为我们解释、来为我们证明,他的说法,法说就说到此地,下面是引经论。

  【故瑜伽论云。非大沈非小浮。常住於正念。根本眷属净修梵行。】

  这是举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一段话。『非大沈』,大沈是什么?是无想定,四空天修的无想定,这是大沉,让念头都不起。真的他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很深的禅定,但是怎么样?他的分别执著妄想没断,只是伏住不起作用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佛说什么?他住在无明的境界里,有很深的定功,定里头没有智慧。定的可贵要发生智慧,不定不能发生智慧,他这个定为什么不能发生智慧?坚固的执著没有放下。『浮』是什么?浮是浮躁、妄念,小浮就是很微细的妄念。你看这佛法里面常讲的,一个昏沉,一个掉举,大沉就好比昏沉,小浮是掉举,你心里还有妄念。无妄念,错了,大沉是无妄念,有妄念也错了。怎样才不错?『常住於正念』,那就不错了。正念是什么?正念是念而无念、无念而念,这是正定,是佛家所修的,佛家所修的是禅定。禅定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,禅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,定是中国字,这两个字一个是梵文,一个是中国字,意思很接近,所以把它合成一个名词叫禅定,再加以解释。禅定翻作什么?翻作止观,止观是禅定,止就是定,观,观是禅。所以禅不是死定,它是活的。禅定一般翻作静虑,定是静,虑,可见得它里头有境界,它不是什么都没有。所以,它是活活泼泼的,那个能开智慧;如果是死定,不行,它不开智慧。像前面大沉,那个不开智慧的,虽然很深的定,不开智慧。正念无念,无念是无妄念,这个要搞清楚。如果说无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,那就变成无想定没两样了。无妄念,什么叫妄念?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妄念,没有妄念,没有妄念才叫正念。

  正念是什么样子?佛在经上给我们描绘这个样子,心像沉水一样,水在沉静的时候,水干净,一尘不染,水不起风浪,平的,像一面镜子一样。这个时候它没有念,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,妄想分别执著是心动。妄想分别是动,执著是染污,执著好比是水混,不干净了,有妄想,妄想是小波,分别是大波,这个水照的作用就失掉了。如果水干净,没有染污、没有风浪,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,它能照见。那个照见就是般若智慧,它虽然不动,但是它能照见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,那叫正念。佛用这个比喻说出这个真理,正念无念,但是他无所不知,他照见。你不问他的时候,不问他,你什么都看不出来,你不问他的时候;你问他的时候,他样样清楚,没有一样不清楚。

  佛法讲了一个隐显,你去叩它,它就显出来,给你看;你不叩它,它不是没有,它有,但是它看不出来。看不出来这是常寂光净土,你一叩它就变成实报庄严土。所以,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净土都可以称为一真法界,一个是有相的一真法界,一个是无相的一真法界,一个是显现的一真法界,一个是隐的一真法界,隐显不二!所以佛家讲的「空」不好懂,空不是无,空是隐,你一触动它,它就显,能生万法;你不触动它,万法不是不生,有,是有,不现,精神、物质现象都没有,常寂光净土,这才是事实真相,所以,常住於正念。心清净,照见遍法界虚空界,遍法界虚空界不离五阴,就是五蕴,色受想行识。佛用五蕴把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统统包括了。色法是物质,受想行识是精神,在佛法讲色,色法,心法,受想行识是心法,色心不二!正念现前就照见五蕴皆空,这个空不是没有,有,色受想行识都有,相有体无,事有理无,空有不二。包含空有,包含空有就是入不二法门,是真实受用。

  『根本眷属净修梵行』,「根本」是我们这个六段里面讲的第一段,显一体,一体是根本,自性清净圆明体,这是根本。后面全是「眷属」,都是从根本生的。起二用,起二用是能生万法。示三遍是说这一切万法真相,就是诸法实相,三遍是实相。一一法都是融通的,所以一切法它是一体,大经上常讲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从这个三遍就明白了。一微尘,今天科学里面讲一个基本粒子,一个夸克,它的性质周遍法界,它没有大小,从体性上讲没有大小,周遍法界;变幻无穷,这就是出生无尽;含容空有。从这个地方就明白,一切法皆是眷属,一切法都是从根本生的。根本是心、是识,心能现,识能变,识是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因为有这些东西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,才有这么多无量无边的法界,识变的。如果把识舍掉,舍掉,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这个虚幻的境界全没有了。所以永嘉大师讲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梦境,你可不要当真,当真就吃亏了。你在这个里面起心动念,你就生烦恼,起分别,生执著,我们讲你的能量就这么消耗掉了。

  我们怎样学会像法身菩萨一样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见相非相,那是什么境界?那是佛知佛见,这是见到真相了。学著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,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教导我们,「舍识用根」。我们用见性见色,你就见到真色,就是色法的实相;用见性见心,你就见到心法的实相,受想行识的实相。实相是什么?色心实相俱不可得,幻有,不是真有,这个幻有。弥勒菩萨真的是用科学的语言跟我们说破了,根本就不存在,我们六根接触到这些现象是虚幻、不实、相似的相续相,决定没有真实,你在这上面去操心,那全错了!在这上操心,不如去念阿弥陀佛,为什么?念阿弥陀佛,你将来能生极乐世界。这个地方烦恼断不掉,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帮助你,断惑证真,那就对了。此地不管遇到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一切用什么心态?随它去吧!欢欢喜喜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,你就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。你的心是定的,顺境是定的,逆境也是定的,善缘是定的,恶缘还是定的,能真正做到如如不动,随遇而安,心境一如,得大自在。

  这个根本眷属,如果从戒律里面讲有根本戒,根本戒就是四条,杀盗淫妄,这个四条叫根本戒,其他一切戒律、威仪都属於眷属。所以这个四条比什么都重要。杀盗淫妄的业报是三途,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真的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这种心,就是杀盗淫妄这个心要淡。如果我们一年比一年淡,一个月比一个月淡,你的功夫不断在向上提升,好事,你修行真的是有心得,真有功夫。如果我们贪瞋痴慢疑没断,无论用什么功,你要知道你没有进步,你停留在原点。如果贪瞋痴慢疑还要加重,那就不好了,为什么?那你就是走三恶道的路,这个很可怕。我想断断不了,没有关系,念佛就断了,用这句佛号代替。念念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不断,贪瞋痴慢渗透不进来,好办法!这才叫真正会念佛,念佛功夫得力了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