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十七集) 2008/7/8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46-0017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。我们把这个观文念一小段,这是从第二小段,第二小段从头念。
【二者。威仪住持有则德。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。大乘八万。小乘三千。为住持之楷模。整六和之紊绪。】
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,接著看下面:
【出三界之梯隥。越苦海之迅航。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。这些重要的开示,对治我们现前当前的社会,不仅仅是国内的社会,可以说包含整个地球的社会现象,确实它可以『拯物导迷』。拯是拯救,他不说人,他说物,物包括人,人不包括物。我们说人,不包括其他动物,但是说物,九法界众生都包括在其中,九法界是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诸天、修罗,这是人道,下面是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这一个「物」全包括了。拯物就是拯救九法界的众生。导迷,导是引导,九法界众生都在迷,如何能引导他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这是菩萨事业。可以说菩萨道就是这四个字,拯物导迷。用什么方法最好?就用这个方法,『威仪住持有则德』。
今天你看全世界,我们也参加了最近这一次,第十一次世界和平会议,这里面有七次联合国主导的,会议的主题是「消弭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」。你看我们今天读这些经文,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给我们指出一条最有效果的方法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联合国开和平会议开了三十七年,世界愈开愈乱,灾难愈开愈多,甚至於令与会的这些志士仁人,对於化解冲突、安定和平都失去了信心。我就遇到很多人,有国家领导人、有专家学者,很严肃的问我这么个问题,「这世界还会有和平吗?」怀疑的口吻。我们将中国传统的圣贤的教诲在大会当中做详细报告,介绍给大家,大家听了很欢喜。但是会后我们在一起聊天吃饭,都会有人问我,法师,你所讲的很好,这是理想,做不到!信心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的第一个因素,没有信心怎么会有成就?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怎样帮助他生起信心?这就太难太难了。
他们真的希望有方法化解冲突,有方法拯救危机,但是对於中国传统的这些方法,这实在讲还是汤恩比说的,我们说的人家不相信,这是英国的大哲学家,世人提起他的名字都起尊敬的心,这很难得。他说的,「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我们这个经是大乘佛法。拯救的方法,实在讲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是给联合国做的,帮助联合国这些人生起信心。你看看跟这个指导原则相不相应?完全相应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我们用什么方法?实在还没用到大乘佛法,我们用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就是那么一篇文章,一千零八十个字,三百六十句,一句三个字。人人都落实,人人都做到,那就是威仪住持有则德,表现出来了。这两年多来,确实感动了国内、国外许多志士仁人,包括联合国的官员,来参观之后都受感动。
中国五千年祖宗的教诲、佛菩萨的教学真实不虚,都是教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。威仪就是『行住坐卧』,行是走动,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旅行,住是站在这个地方,坐在这里,躺在这里,『四威仪』。是不是真的有威仪?仪是仪态、仪表,现在讲风度,在佛法里面讲,大乘八万四千,小乘三千,所谓是三千威仪,八万四千细行,这是前面我们学过了。它总的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归纳就十条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归纳就这十条;展开,大乘八万四千,小乘三千威仪,展开。我们知道这么一桩事情,才知道十善业道是一切佛法的大根大本,你就会重视它了。否则的话,看到《十善业道经》薄薄的那么几张,没有人重视它;只有真正学过戒律的人知道,它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源头。
可是十善业道我们过去讲过,也讲得很详细,它的理很深,跟这个贤首国师的「妄尽还源观」,不但是在理念,就算在形式上来讲,可以说是完全相同。世尊为我们讲十善业道,也是把性体、性相、性德在前面统统都说出来了。跟还源观里面这个总纲领,你看第一段显体,是讲自性;第二段是讲二用,二用是什么?我从哪来的?我是正报,我们生活环境是依报,佛家讲依正庄严,依正庄严从哪来的?第三段,依正庄严的真相是什么?大乘教里面讲的诸法实相,第三段讲实相。性没有大小,性,自性没有生灭,自性没有染净;换句话说,自性没有对立,自性不是物质,也不是精神,它能生万法。
六祖对於自性的描绘真是淋漓尽致,简单明了,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他老人家见性了,把见性那个样子说出来,他只说了五句话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你看我们这个地方,杜顺和尚,华严宗初祖,这个六个纲是他老人家提的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六祖大师第一句话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讲体。体的样子,能大师说得好,第二句讲「本不生灭」,这就是大涅盘,不生不灭。「本自具足」,世尊在《华严经・出现品》里面说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是本自具足。「本无动摇」,这是自性本定,世尊在楞严会上讲的首楞严大定是自性本定,从来没动摇过。你成佛、成菩萨,没动摇,你纵然是迷失自性,你今天在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也没有动摇。动摇的是什么?动摇是妄识,不是真性,真性从来没动摇过,这是我们要明了的。末后一句「能生万法」,我们这个里面,显一体是自性,起二用就是能生万法,二用就是一个正报、一个依报,依正庄严,是从自性清净圆明体里面现出来的。所以大乘教里常说,宇宙之间森罗万象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这个变就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。
所以,先得明了这些事实真相,这叫看破,看破之后得放下,放下就是!在大经里面我们常常学到,放下执著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了,你就成阿罗汉;放下分别,那你就是菩萨;放下妄想,妄想是起心动念,也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本来是佛,你就成佛了,你就还源了。所以妄,你看妄想是妄、分别是妄、执著是妄,妄要是尽了,把它放下放得干干净净,一点没有了,就还源了,还源就是你本来是佛。从哪里做起?我现在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,回头从哪里回头?从威仪住持有则,则就是法则、就是原则、就是规矩,从我们行住坐卧、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有规矩,从这里开头。为什么?自性是有规则的,它起心动念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它一点都不乱。所以这是自性的性德,佛经讲的法尔如是,我们一定要遵守。
这桩事情如果你细心去观察,你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观什么?观人身。人身体巧妙!人身是个小宇宙,外面是大宇宙,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,宇宙复杂,人身的复杂跟外面宇宙也是相同,你能把人身看清楚了,宇宙你就明白了。你看人这个身体,从肉身整个生理上的构造,它有没有秩序?它乱不乱?一点都不乱。从我们大脑、从心脏,到外面的微血管,到细胞、汗毛,条理分明,一丝毫都不乱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以乱,一乱,与性德相违背,相违背,灾难就来了。如果随顺,不违背,给诸位说,幸福就来了,所谓是幸福美满的人生。随顺性德,没有一样不圆满;如果不肯随顺,要破坏性德,那个麻烦就来了。人会衰老,人会有疾病,这什么原因?多半都是违背了性德。所以我们要懂规矩,规矩是从道里面演变出来的,道是大自然的规律,大自然的法则,就是自性的威仪;随顺自性,这就是德。
所以这一段,第四段讲的「行四德」,这个四德是大德,为什么?性德。第一教给我们随缘,我们做了详细的报告。随缘要知道妙用,随顺就是妙用,这真是妙不可言,妙在妄尽还源,你看这多妙。如果作用不妙就造业,就还不了源,断不了烦恼习气,那就不妙。这个妙的关键在哪里?这必须要知道,妙就是清净心,就妙了,清净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妙了,那你肯定妄尽还源。如果你要是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不妙,你随缘,你断不了烦恼,你也不能见性,还源是见性。由此可知,六道凡夫不妙,为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。这个地方要知道,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,只要你这三大类的烦恼都具足,你就是六道凡夫,你生生世世,无量劫来,你的活动范围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这样的一个心态,就是烦恼习气,它在这里当家做主,你的身口七支,身是杀盗淫,口是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身口七支都在造业,这个业力感得的就是六道轮回,善业感三善道,恶业就感三恶道。
所以六道轮回从哪来的?自己善恶业变现出来的,唯识所变;相是心现的,这里头所有的变化是识变的。现在我们对於心现识变了解得更清楚,为什么?知道自己跟宇宙的来源,这个东西搞清楚,知道了、明白了,知道它们的真相,真相就是三种周遍。依报里面一微尘,微尘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要如来五眼圆明才看得到,这最小的。依报里面的毛端,汗毛端,佛在经上常常举的,你不要看它小,周遍法界,它跟整个法界同时生起的、同时周遍。出生无尽,用现在话讲,变化无穷。含容空有,这是我们常讲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心包太虚是包空,量周沙界是包有,这是它的真相。我们从这个地方才深深体会到,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决定不能分别,确实是一体。知道是一体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就与性体相应,这个很难得。
可是要回归自性,必须要跟性德相应,跟性德不相应,虽然知道性体是一,还是回不去。所以,德就太重要了。德,第一个知道随缘。随缘,我把它会归到普贤十愿,大家比较好懂一点,讲得更具体一点那就是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妙用,随缘妙用。这个没有真智慧很难做到,要有真正的智慧,完全认识众生,众生是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你真认识它。一切众生是自性的相分,自性称为法性,相分称为法相,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,这是你真正认识。真认识之后,你跟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,什么见解?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们对一切众生尊重的心自然就生起来。他本来是佛,哪个不是佛?说佛就是说法性,能现能变这是佛,凡圣没差别。所以大乘教里面讲,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,凡圣不二,差在哪里?差在迷悟,悟了就是佛菩萨,迷了就是六道众生,就是迷悟。
自性里面没有迷悟,迷悟算什么?迷悟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是属於不相应行法,它不是心法,不是心所法,也不是色法。不是心心所,它不是精神;不是色法,它不是物质。那是什么?用现在人的话说,它是个错误抽象概念,不是事实。可是你执著它,你以为它是真的,它就起作用,这个作用就把我们的性德扭曲了,它起这个作用。你看把自性里面的智慧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把智慧扭曲了,变成烦恼。诸位要晓得,烦恼的本体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,迷了就变成烦恼;德行迷了就变成业,变成造业;相好迷了之后就变成六道轮回,就变报,果报。所以说你没有迷的时候,那就是自性的智慧德相,迷了之后就变成烦恼、造业、善恶果报,就变成这个东西。我们修学大乘,对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透彻。透彻之后,你心是定的,无论是顺境、是逆境,是善缘、是恶缘,心是定的,心是清净的。清净心、定心有受用,这是真实的受用,你永远不会心浮气躁。
所以,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、这个环境里面,我们必须从根学起,你才真正有受用。根,佛的根就是十善业,要认真学习,要把它落实,真有受用。从这个再往上提升,那就是妙用,确实从凡夫地提升到如来地,不断向上提升。要提升,我们不能一天离开大乘,大乘是我们的方向,大乘是我们的道路,成佛之道,天天要干,寸步不离;一离,我们的正道就失掉,就会走岔路,走邪道了。一入邪道,再要回过头来,那绕的弯子太大,那是很可怕的一个现象。守住正道就是守住大乘,天天读诵,天天学习,把我们所理解的全部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。这就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说的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学而时习之,学了就变成自己的。学了,如果依旧还是释迦牟尼佛的,我们学这篇文章,依旧是贤首国师的,那我们就得不到受用;学了要变成自己的,自己的华严奥旨。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要尽,就是要放下,不能有这个东西,就回归自性了。回归自性,自自然然具足四德。
四德第一,「随缘妙用」就是度众生的德,四弘誓愿里面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是大德。第二段就是度众生下手之处,从哪里下手?四弘誓愿第二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是断烦恼的。我们在这几年特别选择的《弟子规》,我们千万不要再分,那是儒家,那不是佛家的,这是小乘之见。大乘人的见解,大乘教里常说,哪一法不是佛法?大乘人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儒是不是佛法?是佛法;道是不是佛法?是佛法,无有一法不是佛法。为什么?大乘教的经典里面讲,诸佛菩萨见性之后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感他就有应。感应的速度太快了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那速度多快?现在人在时间单位上用秒来计算,秒是一个基本单位,它是多少秒?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念头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这一秒它活动的范围多大?周遍法界,出生无尽,包含空有,你看就在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它完成了。
这就说明什么?一切法皆是佛法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我们分这个是佛,那个是别的东西,错了。那是什么?那是对业障深重的人,也就是有坚固的分别执著,对他们,那就用佛法,随顺你的分别、随顺你的执著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随喜功德是妙用,慢慢的再引导你,再帮助你向上提升。最高的境界你不能接受,逐步的帮助他提升,提升到上上乘他就明白了,才豁然大悟。所以我们是在大乘教里面懂得这些真相之后,晓得宗教可以团结,族群可以团结,宇宙本来是一体,只要我们有智慧、有真诚、有方法。方法就在这段里头,真正你能够做到,大乘八万,小乘三千,就能摄受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真正能够化解冲突,真正能够拯救危机,把这个世界带回安定和平,真有这个能力。
我们下手千万要记住,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,道家的或者是道教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文字也不多,大概一千六、七百个字。然后再回归到十善业,《十善业道》一定要非常重视,这是住持的楷模。我们学了佛,皈依三宝,出了家,这是如来弟子,至少我们要把玄奘大师所讲的弘愿,要从我们自心里面发出来,那就是「远绍如来,近光大法」,这是住持的楷模。从远讲,世世代代相承,我们要续佛慧命,要为往圣继绝学,这是远绍如来。近光大法,就是为万世开太平,使正法久住,正法不至於在我们这一代就没有了、灭掉了,那我们就对不起释迦牟尼佛。可是正法久住,一定要知道戒律,有戒律,佛法就住世;没有戒律,佛法就灭亡。儒家也不例外,有礼,儒家就存在;礼没有了,儒就灭亡,重在行门。
但是解跟行是分不开家的,为什么你不能行?为什么你行得不彻底?是你解得不够透彻,你认识不清。认识清了,哪有做不到的事情?这是五十七年前我初接触佛法,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他老人家多次跟我讨论这个问题,佛法知难行易。因为知难,世尊才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行真容易,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师,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跟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大概才讲了四分之一,讲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就成佛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他的彻悟,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、大彻大悟的境界是相同的。释迦的示现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;能大师在中国,是应以比丘身得度者,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。三十二应里头不同,除这个形相之外没有两样。所以,我们常常劝自己,常常勉励同修,干什么?干真的。真的是什么?真的是放下,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,这就是干真的。放下烦恼、放下习气,你的行住坐卧自然就跟戒经上讲的完全相同。没有烦恼、没有习气,这个四威仪就是性德自然流露。性德自然流露,你把它记录下来,就变成戒律、就变成威仪,就这么回事情。
『整六和之紊绪』,紊绪就是混乱,没头绪。这说什么?说我们今天的社会,我们现在地球上这环境就是一片混乱。什么方法能救?六和敬能救。再说得明白一点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就能救,不必再往深处讲,这样就可以能救这个世界。所以汤恩比讲的这大乘佛法一点都不错。我们要能够真正理解他这个话的意思,你搞些大经大论救不了世界,那是少数人,那境界太高了。现在讲普及,不讲高深。普及,那就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,你能把这个普及,这世界就有救,这世界就有秩序,就不会混乱。所以具体来做,中国人有经验,中国的佛法融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,把它变成一体了。在中国,形式上有儒释道,实质上分不出。你看学儒的人,他学佛、他学道,老庄他一定念过,佛的一些经典他也念过,所以他那个儒里头有佛有道;学佛的人,学佛的人念四书五经,有儒,也念老庄,也有道;学道的人,他也学儒,他也学佛。所以儒释道在中国,实质上讲没有法子分别,这是中国的传统,跟此地所讲的三种周遍非常接近。所以中国的学术是和睦的,是和平的。
下面一句,这是讲出世间法,『出三界』,三界是六道,六道里面有欲界、有色界、有无色界,所以叫三界,三界就是六道,六道就是三界。出三界的楼梯,『隥』是阶级,我们往上面去要有梯、要有隥,我们循著这个楼梯就出了三界,这个楼梯就是威仪住持有则。所以我们这一生真正想成就,千万不要疏忽《弟子规》,不可以轻视《弟子规》。为什么?《弟子规》是梯隥的下面几层,最下面的几层,《感应篇》是中间的几层,《十善业》是上面的几层。你想上楼梯,还是从第一层开始,第一层就是《弟子规》,它是不是佛法?它是佛法,一点都不错。有什么根据?有!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的净业三福,那个三条是世尊对於整个佛教里面做出最高的修学指导原则,必须要遵守。这个三条,第一条,四句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,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就是教你怎么样孝养父母,怎样奉事师长,这一千零八十个字。「慈心不杀」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你要是真正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真相,你不会杀害众生,你也不会再吃众生肉了,肯定的。你看末后一句「修十善业」,岂不是摆明了,《弟子规》在前面,接著是《感应篇》,最后是《十善业道》,不是清清楚楚的吗?儒释道是一家,儒释道的关系太密切了。我们对於儒跟道没有分别,我们见到孔子拜,见到老子也拜,我们对他们跟对佛的恭敬心没有两样,他是我们启蒙的老师。纵然现在念到大学了,启蒙的老师要感恩,不可以轻视。所以要从这里下手,然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到六和,六和前面也跟诸位细说了,这才管用,真正能解决问题。
『越苦海之迅航』,苦海也是比喻六道轮回,超越三有,超越六道。如果我们把这些基础给修好了,真是遇到净宗法门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得生。往生净土,单单念阿弥陀佛,如果你的心行不善,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《弥陀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西方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你的心行不善,虽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接引你去,那边大众不接受你,你去不了。因为他们都是善人,有个不善的人跑到那个团体,纵然人家不赶你,你自己也没有办法自容,就是无地自容。在我们这个世间,我们知道修上品十善是生天道,中品十善是人道,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必须要具备生欲界天的这种善行标准,这才能往生。所以往生的条件,《弥陀经》上给我们讲了三个,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得生彼国。善根是什么?善根是信解,三资粮里面信愿行,我对这个法门能信、能理解,这是善根。得还要福德,福德是什么?福德就是善行,上品十善,你得要具足;在佛法里面就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至少要具足这个条件。再因缘,因缘是增上缘,你能遇到好的老师、同参道友,好的学习环境,这属於因缘。这三个条件具足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,真的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会漏的。念佛不能往生,原因肯定在自己。可能自己对净宗半信半疑,极乐世界到底是有没有?真有阿弥陀佛吗?半信半疑,这就有问题,你信心不具足。还有一个愿心,这个世间很不错,极乐世界只听说,没见过,到底是真是假?所以愿不切,行不得力,行怎么?夹杂,念佛的时候不专心,有怀疑、有夹杂,常常中断,这功夫不能成就。还都是在自己,不在外面,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,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教导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海,往生佛国,这是对自己的提升。
下面所说的,是对於现实社会的帮助。我们生在此时、此处,此处是地球,生在这个时代,生在这个地球上,遇到地球上无比的混乱局面,我们生在乱世。社会混乱,佛门里也混乱,再细细看看,其他宗教里一样混乱。可以说,现在的人要跟古人相比,我们很可怜,我们太苦了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安乐,每天离不开疑虑。为什么有疑、有顾虑?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,对於业因果报不了解。在现前社会,包括国际,我们走过许多国家,把圣贤教诲疏忽了。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了,相信科学,中国人也跟进,也追随著科学,把五千年祖宗的教诲也淡忘了,认为那是过去的,不适合现在。过去人讲孝悌忠信,现在我们不要孝,也不要忠,也不要信,都不要了,社会乱了。这个混乱的局面带给我们太大的痛苦,甚至於有人看到这个危机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,地球会毁灭。於是有一些少数真正是有慈悲心的、有爱心的、有见地的,来寻求怎样化解冲突,如何拯救危机,引导这个世界恢复安定和平。你看这个经文里面讲得多好,「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」,这个斯就是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。我们把它落实,这个斯是什么?斯就是我们今天讲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十善业道、六和敬,不要多,就这四条够了。在佛门里面还可以加两个,加个六度、加个四摄,六门功课,佛法可以兴旺起来,佛法可以大大的利益一切苦难众生。这一小段把威仪住持有则德说出来了。
下面我们再看,这是讲现前状况,贤首国师,唐朝初年的人,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五百多年前。在那个时候他就有这种感受,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,我们所遭遇到的这个社会状况就可想而知。你看他老人家说:
【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。传授浇讹师於己见。】
这是说明什么?佛法衰了。『金容』是佛陀,讲的是佛像。大法真正学习、修行的人少了,确实他那个时候有这种感慨,我们现在不用再说了,没有人肯修,没有人肯学,正教衰了,『陵夷』是衰了。现在承传没有了,哪里去找老师?师道没有了,师道为什么没有?现在孝道没有了。佛法是师道,师道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现在在这个时代,没有孝子贤孙,到哪里去找真正能够承传正教的学人?找不到。古时候有这些人,继承大法代代相传的,那是什么?那些我们叫祖师大德,这些人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,家教。所以中国几千年来,这个社会安定和平,长治久安,得力於什么?得力於家庭教育,每一个家都有非常优良的教学。《弟子规》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,也就是家教里必须要修学的课程,家里有特殊的教训他再补进去,这个就是共同科目,每一个家庭教育的共同科目。除共同科目,还有他特别教诲,这个可以在每一个家族的家训里面可以看到。
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,现在西方人常讲的以人为本,中国不是的,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家为本。以人为本有流弊,容易流於自私自利,以家为本没有自私自利,因为他要有自私自利,他那个家就无法承传下去。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,从小就要培养他有公德心,起心动念要为整个家族著想,不能为自己小家庭,不可以。中国的家是大家庭,现在没有了。你们看《红楼梦》,《红楼梦》里面描述的就是一个家庭。他那个家族还不算太大,只有两、三百人,是中国传统标准的家庭。人丁兴旺的有六、七百人,这么大的一个家族,五代同堂、六代同堂,没有分家的。他的家是个社会、是个团体、是个族群,家庭每一个分子都要为这个族群、这个团体尽忠效力。所以,家齐就能治国,你能治家你就能治国,治家的经验跟治国没有什么两样。所以这个家要维持,必须每个成员,家庭每个人要修身。中国传统的教学,你要修身,你得要诚意;要诚意,你要致知;要致知,你要格物。物是欲望,对於五欲六尘享受的欲望,这个不能有,要克制;格是革除,就跟我们佛法讲的断烦恼是一个意思,你的烦恼习气要断。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话,你在家里面,家就不会和。为什么?物质享受,你要多享受一点,那别人就得少一点,冲突就发生。家和万事兴,家里最重要的就是和睦,要和睦,彼此互相要礼让,要做到礼让。你踏进社会,你也懂得处处礼让,与人和睦相处,所以他社会安定,天下太平,得力於家教。现在这种小家庭,对这个就不重视,为什么?他讲个人利益,这个小家庭四、五个人,夫妻两个,带两个儿女,这就是家,他的利益圈就这么小。在从前,那个利益圈是几百人的团体。
所以,中国老祖宗、古圣先贤指导的一些纲领原则在《大学》上,三纲,明德、亲民、止於至善,这是为学、做人的总纲领。你看第一个是德行,明德是德行。怎么落实?它下面八目,头一个就是教你你要能够放下对於五欲六尘的爱好,你要能把这个看淡、把这个放下,因为这些东西它会帮助你增长烦恼习气,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从这里生的。你能够把这些物质、精神生活降低,你的烦恼就轻了。烦恼轻了智慧就长,所以它第二个是致知,致知是长智慧,不是教你天天长烦恼,长智慧你才明理。能够放下物欲,能够长智慧,意就诚,你才有诚意。有诚意,人有诚意,心就正,心里头没有邪知邪见,起心动念不为自己想,为整个家族想;家族扩大,为整个社会想,为国家想,为一切众生想。这个爱心发展到最后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那就突破国家的界限,在佛法讲,你能爱一切众生,你能为一切众生服务,这个世界才能和睦。
今天国家提倡的和谐世界、和谐社会,这不是空头的口号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在中国已经落实了五千年。用中国传统的这些理念、方法来教导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是可以落实的,就像此地所讲的「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」。所以,要救社会、要救世界得要从教学下手,要从自己做起。今天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?最重要是没有好的老师。好老师从哪里来?好老师是真的落实,他真做到了。我们想求好老师,到哪里求?求人不如求己,自己要发心,要发大心,做圣人、做贤人、做好老师,救自己、救众生,佛法里面讲自度度他,这是正教。贤首在此地讲「金容匿彩正教陵夷」,我们看到了非常感动,这些话要在现在讲我们能体会,我们会点头,他说得没错。这是一千三、四百年之前讲的话,那个时候在中国历史上是佛法的黄金时代,你看贤首国师的学生清凉,清凉的学生宗密,都是了不起的大师级的人物。在那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,由此可知,那时候佛法水平的高,我们没有法子想像。
佛法的传授这是大事,祖祖相传。可是传授有了问题,问题在哪里?『师於己见』。老师传授给学生,不是传祖宗的,是把自己一些见解、看法教学生,这不是跟佛学,不是跟祖师学,是跟某一个人学,问题就出来了。释迦牟尼佛传给我们的,没有自己的见解,孔子传给学生的也没有自己的见解。夫子说得很清楚,他一生述而不作,也就是自己说明他没有创造、没有创新、没有发明,他一生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,所以东西纯,没有加自己的东西。如果每个老师都加一点自己的东西进去,愈传愈讹,传到最后圣贤东西没有了,全是一代一代,那真叫糟粕,这个道就没有了,这个问题非常严重。
释迦牟尼佛的传法,我们在清凉大师《华严经疏钞》里面,在解题,就是讲经题的时候,我们看到这一句,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的。他说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完全讲的是古佛所遗留下来的经典,自己一生当中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多加一个字。我读了这几句话非常惊讶,佛说的是古佛所说的,这怎么证明?怎么能叫人相信?孔子说得含糊,说得笼统,我们不会怀疑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释迦牟尼佛是没有在古佛所说经典上加一个字,这个难以相信!《华严》学到现在,我们学到第十四品,我们知道总共三十九品,我们学到十四品,「须弥顶上偈赞品」,逐渐明朗了,对清凉大师这个话没有怀疑了。为什么?人能不能有创造?能不能有发明?你要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所谓的创造、发明那都叫邪知邪见,为什么?违背了性德。自性它是圆满的,我们这个人,父母生下来就是圆满的,两个眼睛,两个耳朵,能有什么发明?我再搞一个眼睛,再安个眼睛,再去安两个耳朵,那你就是创新、发明。那你说,你破坏了自然的生态,现在美容就搞这个,就是破坏,破坏的后遗症那就苦了。我在澳洲,我们道场有个义工,女生,她鼻子有毛病,我们常常看到,痛苦不堪。问她,你鼻子到底有什么毛病?有没有去看医生?她就告诉我,年轻的时候好美,喜欢漂亮,去动手术美容,十几年之后,这个后遗症不堪设想,苦不堪言。这是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。
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佛佛道同。只要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放下之后,自性里的染污、障碍全没有了,圆满的现前,那叫大圆满。你见了性,你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你怎么能在上加一点?你不能加一点,你也不会减少一点。所以今佛跟古佛所说的完全相同。所以佛,释迦讲,不能在古佛上加一个字,有道理!讲绝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不必去念古佛的经,他所讲的跟古佛决定是一样的,不增不减。世尊如是,再跟诸位讲,中国六祖亦如是。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,六祖给我们详细解释,决定是不增不减,这叫佛佛道同。为什么?自性是个圆,圆不能加一点,也不能减一点,它圆满。它不是四方形的,不是长方形的,不是扁的,那个你可以修理它,圆没有法子再修理,因为圆满了。你常常想这个道理就明白了,对大乘教里面所说的深信不疑。
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见解,用自己的见解决定是错误的。自己没有见解,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。智慧不是从外来的,外面得来的叫知识,不是智慧,自性里流出来的是智慧,不是知识。我们的智慧被妄想障碍,是第一重障碍;被分别障碍,是第二重障碍;被执著障碍,是第三重障碍。所以三重障碍,智慧透不出来,所学的东西是知识,知识解决问题有限,而且解决问题有后遗症。今天世界变成这个样子,我们有这个缘分参与国际会议,认识许多专家学者,真的在国际上都很有声望的,有知识,丰富的知识,没有智慧。怎么说没有智慧?他还有烦恼、他还有习气,有烦恼、有习气就不是智慧,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、没有习气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断掉,智慧才出来。所以有烦恼,哪里有智慧?智慧被障碍了,你所学的那些东西、所悟的东西全是知识。知识解决问题它不圆满,有后遗症。
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从清净心来的,就是从定来。定从哪里来?定从戒来。所以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这个戒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是戒,我讲得很多,《感应篇》是戒,十善业是戒,这三样东西叫根本戒。没有这三个基础,五戒做不到,沙弥十戒做不到,二十四门威仪做不到。所以我们今天出家学佛,沙弥律仪做不到,原因在哪里?我们根本的戒没有学好。现在怎么办?现在要非常认真努力来学根本戒。只要我们想这一生当中有成就,这一生当中确实能够帮助正法,使正法能够继续传下去,那就得这么做。帮助自己脱离六道,决定得生净土,我们也得要这样做法,真干,从小小戒干起。我们过去初出家,得戒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只要把大戒做到就好了,大戒是四重戒,杀盗淫妄,你能把这个守好,小小戒可舍。我们现在才晓得,小小戒疏忽,大戒就做不到,大戒的圆满要靠小小戒不缺,这个四重戒才能做得圆满。
我遇到几个好老师,章嘉大师在戒行里特别提醒我,我那个时候不重视。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十年期间,老师提醒我们,发给我们一本书,陈弘谋居士编的《五种遗规》。他老人家没有讲解,没有教,只是叫我们自己看、自己学,那是戒律。《五种遗规》第一篇「童蒙养正」,我们在这里面读到一篇朱夫子朱熹编的「童蒙须知」,这篇东西就是以后《弟子规》的蓝本,《弟子规》是依「童蒙须知」做底本,再把它扩充,把它删改。老师叫我们自己读,没有认真的去督导我们修学,所以我们对它也就疏忽了。这就是说,真的善知识不容易遇到。老师为什么发这些教材给我们而不督促我们去做?这里头我觉得也有个重要的因素。因为学生年岁大了,烦恼习气太深,要严格要求,恐怕学生都跑掉,不愿意跟老师学了,这很可能的。我们那时候在一起同学人不多,二十几个人,不到三十人,是个小班。老师只劝我们学讲经,而对於品德修养是很重视,但是不是最重视,确实如古人所说的,「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。而同学当中确实有习气很重的,老师如果是多责备一些,脸色就很难看,觉得受不了。可是老师有智慧,看到你不能接受就不说了,所以点到为止;对於能接受的,他就多说一些。真正肯接受教诲的,李老师很认真,那人不多,几个人而已。所以老师会骂人、会打人。我们教学上课的时候,门口有人守卫,不让外人接近,为什么?有打有骂,怕的是难为情,所以他要隔离,上课的时候走廊是不准人走动的,很严厉的,毕竟都是二、三十岁的人,都是要面子。
老师那个时候跟我谈得很多,四十岁以上老师不教。为什么?他虽然有什么毛病习气,老师不会说他的,为什么?四十岁了,还说什么?他教哪些认真?三十以下,把你当作小孩。我跟李老师的时候,李老师好像是,我认识他的时候是六十九岁,我那年是三十岁,我三十岁,他六十九岁,大我三十九岁,也是祖父辈的。所以我们去学,还肯认真教。四十岁以上不教了,不愿意得罪人,不要给人结冤仇,他有好的地方赞叹,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说。只有在讲经教学的时候讲出来,你听到了,你要是会听,听到说的,知道自己错了,你能够改过自新,那是你自己事情,老师不会劝导你。这就是人情世故也不能不通,也不能不顾及。我们怎样让老师真的教我们?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这老师会认真教你。阳奉阴违他看得出来,他对你笑笑,很客气,不会说你的过失。所以你看到老师总是平易近人,与任何人都和睦相处,应机施教,这是德行,这是功夫,我们常讲的大学问。所以最怕的,传授掺杂自己意思在里头,这样是什么?
【致使教无纲纪。】
『纲』是纲领,『纪』是秩序,我们现在讲程序。
【滥挹淳流。】
『滥』是随便,『挹』是扯开,『淳流』是一些善良的人物,也包括善良的风俗习惯,你轻易、随便的把它破坏了,这个很可惜。对那些善良的人,真正肯学的人,你不把古圣先贤东西传给他,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传给他,这个是错误,这个对不起人。所以,世世代代的古圣先贤他传的东西纯,不加自己的见解,没有自己的意见,自己所理解的都是古人传授的。古人的言语,现在人一般不能体会,你把它解释开,可以,决定是古意,决定不是自己的见解,这叫传道,这个叫传法,我们不能不重视,你要是不懂得的话就要造罪业。自己尤其在运用方面,现在社会跟从前社会不一样,原理原则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,方法要活活泼泼。譬如古礼,礼主敬,但是从前礼是三跪九叩首,现在礼是三鞠躬。你不能教「现在三鞠躬不行,不守古礼」,还要把古时候那个三跪九叩首拿出来,这不行,这在现在社会行不通。所以,在行方面要有变化,但是那个敬,那种诚敬,真诚心、恭敬心决定不能变,这是道,在形式上要随俗,这就对了。这是真实智慧,有善巧方便,叫通权达变,才能够弘道,才能够传道。不要失去,总而言之一句话,性德,一切都是以性德为依归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。我们把这个观文念一小段,这是从第二小段,第二小段从头念。
【二者。威仪住持有则德。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。大乘八万。小乘三千。为住持之楷模。整六和之紊绪。】
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,接著看下面:
【出三界之梯隥。越苦海之迅航。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。这些重要的开示,对治我们现前当前的社会,不仅仅是国内的社会,可以说包含整个地球的社会现象,确实它可以『拯物导迷』。拯是拯救,他不说人,他说物,物包括人,人不包括物。我们说人,不包括其他动物,但是说物,九法界众生都包括在其中,九法界是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诸天、修罗,这是人道,下面是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这一个「物」全包括了。拯物就是拯救九法界的众生。导迷,导是引导,九法界众生都在迷,如何能引导他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这是菩萨事业。可以说菩萨道就是这四个字,拯物导迷。用什么方法最好?就用这个方法,『威仪住持有则德』。
今天你看全世界,我们也参加了最近这一次,第十一次世界和平会议,这里面有七次联合国主导的,会议的主题是「消弭冲突,促进社会安定、世界和平」。你看我们今天读这些经文,佛菩萨、祖师大德给我们指出一条最有效果的方法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联合国开和平会议开了三十七年,世界愈开愈乱,灾难愈开愈多,甚至於令与会的这些志士仁人,对於化解冲突、安定和平都失去了信心。我就遇到很多人,有国家领导人、有专家学者,很严肃的问我这么个问题,「这世界还会有和平吗?」怀疑的口吻。我们将中国传统的圣贤的教诲在大会当中做详细报告,介绍给大家,大家听了很欢喜。但是会后我们在一起聊天吃饭,都会有人问我,法师,你所讲的很好,这是理想,做不到!信心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的第一个因素,没有信心怎么会有成就?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。怎样帮助他生起信心?这就太难太难了。
他们真的希望有方法化解冲突,有方法拯救危机,但是对於中国传统的这些方法,这实在讲还是汤恩比说的,我们说的人家不相信,这是英国的大哲学家,世人提起他的名字都起尊敬的心,这很难得。他说的,「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我们这个经是大乘佛法。拯救的方法,实在讲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是给联合国做的,帮助联合国这些人生起信心。你看看跟这个指导原则相不相应?完全相应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我们用什么方法?实在还没用到大乘佛法,我们用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就是那么一篇文章,一千零八十个字,三百六十句,一句三个字。人人都落实,人人都做到,那就是威仪住持有则德,表现出来了。这两年多来,确实感动了国内、国外许多志士仁人,包括联合国的官员,来参观之后都受感动。
中国五千年祖宗的教诲、佛菩萨的教学真实不虚,都是教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。威仪就是『行住坐卧』,行是走动,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旅行,住是站在这个地方,坐在这里,躺在这里,『四威仪』。是不是真的有威仪?仪是仪态、仪表,现在讲风度,在佛法里面讲,大乘八万四千,小乘三千,所谓是三千威仪,八万四千细行,这是前面我们学过了。它总的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归纳就十条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归纳就这十条;展开,大乘八万四千,小乘三千威仪,展开。我们知道这么一桩事情,才知道十善业道是一切佛法的大根大本,你就会重视它了。否则的话,看到《十善业道经》薄薄的那么几张,没有人重视它;只有真正学过戒律的人知道,它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源头。
可是十善业道我们过去讲过,也讲得很详细,它的理很深,跟这个贤首国师的「妄尽还源观」,不但是在理念,就算在形式上来讲,可以说是完全相同。世尊为我们讲十善业道,也是把性体、性相、性德在前面统统都说出来了。跟还源观里面这个总纲领,你看第一段显体,是讲自性;第二段是讲二用,二用是什么?我从哪来的?我是正报,我们生活环境是依报,佛家讲依正庄严,依正庄严从哪来的?第三段,依正庄严的真相是什么?大乘教里面讲的诸法实相,第三段讲实相。性没有大小,性,自性没有生灭,自性没有染净;换句话说,自性没有对立,自性不是物质,也不是精神,它能生万法。
六祖对於自性的描绘真是淋漓尽致,简单明了,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他老人家见性了,把见性那个样子说出来,他只说了五句话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你看我们这个地方,杜顺和尚,华严宗初祖,这个六个纲是他老人家提的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六祖大师第一句话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讲体。体的样子,能大师说得好,第二句讲「本不生灭」,这就是大涅盘,不生不灭。「本自具足」,世尊在《华严经・出现品》里面说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就是本自具足。「本无动摇」,这是自性本定,世尊在楞严会上讲的首楞严大定是自性本定,从来没动摇过。你成佛、成菩萨,没动摇,你纵然是迷失自性,你今天在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也没有动摇。动摇的是什么?动摇是妄识,不是真性,真性从来没动摇过,这是我们要明了的。末后一句「能生万法」,我们这个里面,显一体是自性,起二用就是能生万法,二用就是一个正报、一个依报,依正庄严,是从自性清净圆明体里面现出来的。所以大乘教里常说,宇宙之间森罗万象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,这个变就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。
所以,先得明了这些事实真相,这叫看破,看破之后得放下,放下就是!在大经里面我们常常学到,放下执著,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了,你就成阿罗汉;放下分别,那你就是菩萨;放下妄想,妄想是起心动念,也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本来是佛,你就成佛了,你就还源了。所以妄,你看妄想是妄、分别是妄、执著是妄,妄要是尽了,把它放下放得干干净净,一点没有了,就还源了,还源就是你本来是佛。从哪里做起?我现在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,回头从哪里回头?从威仪住持有则,则就是法则、就是原则、就是规矩,从我们行住坐卧、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有规矩,从这里开头。为什么?自性是有规则的,它起心动念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,它一点都不乱。所以这是自性的性德,佛经讲的法尔如是,我们一定要遵守。
这桩事情如果你细心去观察,你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观什么?观人身。人身体巧妙!人身是个小宇宙,外面是大宇宙,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,宇宙复杂,人身的复杂跟外面宇宙也是相同,你能把人身看清楚了,宇宙你就明白了。你看人这个身体,从肉身整个生理上的构造,它有没有秩序?它乱不乱?一点都不乱。从我们大脑、从心脏,到外面的微血管,到细胞、汗毛,条理分明,一丝毫都不乱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以乱,一乱,与性德相违背,相违背,灾难就来了。如果随顺,不违背,给诸位说,幸福就来了,所谓是幸福美满的人生。随顺性德,没有一样不圆满;如果不肯随顺,要破坏性德,那个麻烦就来了。人会衰老,人会有疾病,这什么原因?多半都是违背了性德。所以我们要懂规矩,规矩是从道里面演变出来的,道是大自然的规律,大自然的法则,就是自性的威仪;随顺自性,这就是德。
所以这一段,第四段讲的「行四德」,这个四德是大德,为什么?性德。第一教给我们随缘,我们做了详细的报告。随缘要知道妙用,随顺就是妙用,这真是妙不可言,妙在妄尽还源,你看这多妙。如果作用不妙就造业,就还不了源,断不了烦恼习气,那就不妙。这个妙的关键在哪里?这必须要知道,妙就是清净心,就妙了,清净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妙了,那你肯定妄尽还源。如果你要是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不妙,你随缘,你断不了烦恼,你也不能见性,还源是见性。由此可知,六道凡夫不妙,为什么?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。这个地方要知道,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著是见思烦恼,只要你这三大类的烦恼都具足,你就是六道凡夫,你生生世世,无量劫来,你的活动范围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这样的一个心态,就是烦恼习气,它在这里当家做主,你的身口七支,身是杀盗淫,口是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身口七支都在造业,这个业力感得的就是六道轮回,善业感三善道,恶业就感三恶道。
所以六道轮回从哪来的?自己善恶业变现出来的,唯识所变;相是心现的,这里头所有的变化是识变的。现在我们对於心现识变了解得更清楚,为什么?知道自己跟宇宙的来源,这个东西搞清楚,知道了、明白了,知道它们的真相,真相就是三种周遍。依报里面一微尘,微尘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要如来五眼圆明才看得到,这最小的。依报里面的毛端,汗毛端,佛在经上常常举的,你不要看它小,周遍法界,它跟整个法界同时生起的、同时周遍。出生无尽,用现在话讲,变化无穷。含容空有,这是我们常讲的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心包太虚是包空,量周沙界是包有,这是它的真相。我们从这个地方才深深体会到,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,决定不能分别,确实是一体。知道是一体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就与性体相应,这个很难得。
可是要回归自性,必须要跟性德相应,跟性德不相应,虽然知道性体是一,还是回不去。所以,德就太重要了。德,第一个知道随缘。随缘,我把它会归到普贤十愿,大家比较好懂一点,讲得更具体一点那就是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妙用,随缘妙用。这个没有真智慧很难做到,要有真正的智慧,完全认识众生,众生是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你真认识它。一切众生是自性的相分,自性称为法性,相分称为法相,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,这是你真正认识。真认识之后,你跟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,什么见解?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我们对一切众生尊重的心自然就生起来。他本来是佛,哪个不是佛?说佛就是说法性,能现能变这是佛,凡圣没差别。所以大乘教里面讲,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,凡圣不二,差在哪里?差在迷悟,悟了就是佛菩萨,迷了就是六道众生,就是迷悟。
自性里面没有迷悟,迷悟算什么?迷悟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是属於不相应行法,它不是心法,不是心所法,也不是色法。不是心心所,它不是精神;不是色法,它不是物质。那是什么?用现在人的话说,它是个错误抽象概念,不是事实。可是你执著它,你以为它是真的,它就起作用,这个作用就把我们的性德扭曲了,它起这个作用。你看把自性里面的智慧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把智慧扭曲了,变成烦恼。诸位要晓得,烦恼的本体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,迷了就变成烦恼;德行迷了就变成业,变成造业;相好迷了之后就变成六道轮回,就变报,果报。所以说你没有迷的时候,那就是自性的智慧德相,迷了之后就变成烦恼、造业、善恶果报,就变成这个东西。我们修学大乘,对这些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透彻。透彻之后,你心是定的,无论是顺境、是逆境,是善缘、是恶缘,心是定的,心是清净的。清净心、定心有受用,这是真实的受用,你永远不会心浮气躁。
所以,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、这个环境里面,我们必须从根学起,你才真正有受用。根,佛的根就是十善业,要认真学习,要把它落实,真有受用。从这个再往上提升,那就是妙用,确实从凡夫地提升到如来地,不断向上提升。要提升,我们不能一天离开大乘,大乘是我们的方向,大乘是我们的道路,成佛之道,天天要干,寸步不离;一离,我们的正道就失掉,就会走岔路,走邪道了。一入邪道,再要回过头来,那绕的弯子太大,那是很可怕的一个现象。守住正道就是守住大乘,天天读诵,天天学习,把我们所理解的全部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。这就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说的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学而时习之,学了就变成自己的。学了,如果依旧还是释迦牟尼佛的,我们学这篇文章,依旧是贤首国师的,那我们就得不到受用;学了要变成自己的,自己的华严奥旨。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要尽,就是要放下,不能有这个东西,就回归自性了。回归自性,自自然然具足四德。
四德第一,「随缘妙用」就是度众生的德,四弘誓愿里面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是大德。第二段就是度众生下手之处,从哪里下手?四弘誓愿第二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是断烦恼的。我们在这几年特别选择的《弟子规》,我们千万不要再分,那是儒家,那不是佛家的,这是小乘之见。大乘人的见解,大乘教里常说,哪一法不是佛法?大乘人说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儒是不是佛法?是佛法;道是不是佛法?是佛法,无有一法不是佛法。为什么?大乘教的经典里面讲,诸佛菩萨见性之后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感他就有应。感应的速度太快了,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那速度多快?现在人在时间单位上用秒来计算,秒是一个基本单位,它是多少秒?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念头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这一秒它活动的范围多大?周遍法界,出生无尽,包含空有,你看就在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它完成了。
这就说明什么?一切法皆是佛法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我们分这个是佛,那个是别的东西,错了。那是什么?那是对业障深重的人,也就是有坚固的分别执著,对他们,那就用佛法,随顺你的分别、随顺你的执著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随喜功德是妙用,慢慢的再引导你,再帮助你向上提升。最高的境界你不能接受,逐步的帮助他提升,提升到上上乘他就明白了,才豁然大悟。所以我们是在大乘教里面懂得这些真相之后,晓得宗教可以团结,族群可以团结,宇宙本来是一体,只要我们有智慧、有真诚、有方法。方法就在这段里头,真正你能够做到,大乘八万,小乘三千,就能摄受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真正能够化解冲突,真正能够拯救危机,把这个世界带回安定和平,真有这个能力。
我们下手千万要记住,落实《弟子规》、落实《感应篇》,道家的或者是道教的《太上感应篇》,文字也不多,大概一千六、七百个字。然后再回归到十善业,《十善业道》一定要非常重视,这是住持的楷模。我们学了佛,皈依三宝,出了家,这是如来弟子,至少我们要把玄奘大师所讲的弘愿,要从我们自心里面发出来,那就是「远绍如来,近光大法」,这是住持的楷模。从远讲,世世代代相承,我们要续佛慧命,要为往圣继绝学,这是远绍如来。近光大法,就是为万世开太平,使正法久住,正法不至於在我们这一代就没有了、灭掉了,那我们就对不起释迦牟尼佛。可是正法久住,一定要知道戒律,有戒律,佛法就住世;没有戒律,佛法就灭亡。儒家也不例外,有礼,儒家就存在;礼没有了,儒就灭亡,重在行门。
但是解跟行是分不开家的,为什么你不能行?为什么你行得不彻底?是你解得不够透彻,你认识不清。认识清了,哪有做不到的事情?这是五十七年前我初接触佛法,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他老人家多次跟我讨论这个问题,佛法知难行易。因为知难,世尊才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行真容易,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师,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跟他讲《金刚经》大意,大概才讲了四分之一,讲大意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就成佛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他的彻悟,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、大彻大悟的境界是相同的。释迦的示现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;能大师在中国,是应以比丘身得度者,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。三十二应里头不同,除这个形相之外没有两样。所以,我们常常劝自己,常常勉励同修,干什么?干真的。真的是什么?真的是放下,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,这就是干真的。放下烦恼、放下习气,你的行住坐卧自然就跟戒经上讲的完全相同。没有烦恼、没有习气,这个四威仪就是性德自然流露。性德自然流露,你把它记录下来,就变成戒律、就变成威仪,就这么回事情。
『整六和之紊绪』,紊绪就是混乱,没头绪。这说什么?说我们今天的社会,我们现在地球上这环境就是一片混乱。什么方法能救?六和敬能救。再说得明白一点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就能救,不必再往深处讲,这样就可以能救这个世界。所以汤恩比讲的这大乘佛法一点都不错。我们要能够真正理解他这个话的意思,你搞些大经大论救不了世界,那是少数人,那境界太高了。现在讲普及,不讲高深。普及,那就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,你能把这个普及,这世界就有救,这世界就有秩序,就不会混乱。所以具体来做,中国人有经验,中国的佛法融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,把它变成一体了。在中国,形式上有儒释道,实质上分不出。你看学儒的人,他学佛、他学道,老庄他一定念过,佛的一些经典他也念过,所以他那个儒里头有佛有道;学佛的人,学佛的人念四书五经,有儒,也念老庄,也有道;学道的人,他也学儒,他也学佛。所以儒释道在中国,实质上讲没有法子分别,这是中国的传统,跟此地所讲的三种周遍非常接近。所以中国的学术是和睦的,是和平的。
下面一句,这是讲出世间法,『出三界』,三界是六道,六道里面有欲界、有色界、有无色界,所以叫三界,三界就是六道,六道就是三界。出三界的楼梯,『隥』是阶级,我们往上面去要有梯、要有隥,我们循著这个楼梯就出了三界,这个楼梯就是威仪住持有则。所以我们这一生真正想成就,千万不要疏忽《弟子规》,不可以轻视《弟子规》。为什么?《弟子规》是梯隥的下面几层,最下面的几层,《感应篇》是中间的几层,《十善业》是上面的几层。你想上楼梯,还是从第一层开始,第一层就是《弟子规》,它是不是佛法?它是佛法,一点都不错。有什么根据?有!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的净业三福,那个三条是世尊对於整个佛教里面做出最高的修学指导原则,必须要遵守。这个三条,第一条,四句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,落实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就是教你怎么样孝养父母,怎样奉事师长,这一千零八十个字。「慈心不杀」落实在《感应篇》,你要是真正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真相,你不会杀害众生,你也不会再吃众生肉了,肯定的。你看末后一句「修十善业」,岂不是摆明了,《弟子规》在前面,接著是《感应篇》,最后是《十善业道》,不是清清楚楚的吗?儒释道是一家,儒释道的关系太密切了。我们对於儒跟道没有分别,我们见到孔子拜,见到老子也拜,我们对他们跟对佛的恭敬心没有两样,他是我们启蒙的老师。纵然现在念到大学了,启蒙的老师要感恩,不可以轻视。所以要从这里下手,然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到六和,六和前面也跟诸位细说了,这才管用,真正能解决问题。
『越苦海之迅航』,苦海也是比喻六道轮回,超越三有,超越六道。如果我们把这些基础给修好了,真是遇到净宗法门,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得生。往生净土,单单念阿弥陀佛,如果你的心行不善,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《弥陀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西方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你的心行不善,虽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接引你去,那边大众不接受你,你去不了。因为他们都是善人,有个不善的人跑到那个团体,纵然人家不赶你,你自己也没有办法自容,就是无地自容。在我们这个世间,我们知道修上品十善是生天道,中品十善是人道,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必须要具备生欲界天的这种善行标准,这才能往生。所以往生的条件,《弥陀经》上给我们讲了三个,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得生彼国。善根是什么?善根是信解,三资粮里面信愿行,我对这个法门能信、能理解,这是善根。得还要福德,福德是什么?福德就是善行,上品十善,你得要具足;在佛法里面就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至少要具足这个条件。再因缘,因缘是增上缘,你能遇到好的老师、同参道友,好的学习环境,这属於因缘。这三个条件具足,没有一个不往生的,真的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会漏的。念佛不能往生,原因肯定在自己。可能自己对净宗半信半疑,极乐世界到底是有没有?真有阿弥陀佛吗?半信半疑,这就有问题,你信心不具足。还有一个愿心,这个世间很不错,极乐世界只听说,没见过,到底是真是假?所以愿不切,行不得力,行怎么?夹杂,念佛的时候不专心,有怀疑、有夹杂,常常中断,这功夫不能成就。还都是在自己,不在外面,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,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教导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海,往生佛国,这是对自己的提升。
下面所说的,是对於现实社会的帮助。我们生在此时、此处,此处是地球,生在这个时代,生在这个地球上,遇到地球上无比的混乱局面,我们生在乱世。社会混乱,佛门里也混乱,再细细看看,其他宗教里一样混乱。可以说,现在的人要跟古人相比,我们很可怜,我们太苦了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安乐,每天离不开疑虑。为什么有疑、有顾虑?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,对於业因果报不了解。在现前社会,包括国际,我们走过许多国家,把圣贤教诲疏忽了。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了,相信科学,中国人也跟进,也追随著科学,把五千年祖宗的教诲也淡忘了,认为那是过去的,不适合现在。过去人讲孝悌忠信,现在我们不要孝,也不要忠,也不要信,都不要了,社会乱了。这个混乱的局面带给我们太大的痛苦,甚至於有人看到这个危机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,地球会毁灭。於是有一些少数真正是有慈悲心的、有爱心的、有见地的,来寻求怎样化解冲突,如何拯救危机,引导这个世界恢复安定和平。你看这个经文里面讲得多好,「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」,这个斯就是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。我们把它落实,这个斯是什么?斯就是我们今天讲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十善业道、六和敬,不要多,就这四条够了。在佛门里面还可以加两个,加个六度、加个四摄,六门功课,佛法可以兴旺起来,佛法可以大大的利益一切苦难众生。这一小段把威仪住持有则德说出来了。
下面我们再看,这是讲现前状况,贤首国师,唐朝初年的人,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五百多年前。在那个时候他就有这种感受,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,我们所遭遇到的这个社会状况就可想而知。你看他老人家说:
【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。传授浇讹师於己见。】
这是说明什么?佛法衰了。『金容』是佛陀,讲的是佛像。大法真正学习、修行的人少了,确实他那个时候有这种感慨,我们现在不用再说了,没有人肯修,没有人肯学,正教衰了,『陵夷』是衰了。现在承传没有了,哪里去找老师?师道没有了,师道为什么没有?现在孝道没有了。佛法是师道,师道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现在在这个时代,没有孝子贤孙,到哪里去找真正能够承传正教的学人?找不到。古时候有这些人,继承大法代代相传的,那是什么?那些我们叫祖师大德,这些人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,家教。所以中国几千年来,这个社会安定和平,长治久安,得力於什么?得力於家庭教育,每一个家都有非常优良的教学。《弟子规》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,也就是家教里必须要修学的课程,家里有特殊的教训他再补进去,这个就是共同科目,每一个家庭教育的共同科目。除共同科目,还有他特别教诲,这个可以在每一个家族的家训里面可以看到。
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,现在西方人常讲的以人为本,中国不是的,中国自古以来是以家为本。以人为本有流弊,容易流於自私自利,以家为本没有自私自利,因为他要有自私自利,他那个家就无法承传下去。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,从小就要培养他有公德心,起心动念要为整个家族著想,不能为自己小家庭,不可以。中国的家是大家庭,现在没有了。你们看《红楼梦》,《红楼梦》里面描述的就是一个家庭。他那个家族还不算太大,只有两、三百人,是中国传统标准的家庭。人丁兴旺的有六、七百人,这么大的一个家族,五代同堂、六代同堂,没有分家的。他的家是个社会、是个团体、是个族群,家庭每一个分子都要为这个族群、这个团体尽忠效力。所以,家齐就能治国,你能治家你就能治国,治家的经验跟治国没有什么两样。所以这个家要维持,必须每个成员,家庭每个人要修身。中国传统的教学,你要修身,你得要诚意;要诚意,你要致知;要致知,你要格物。物是欲望,对於五欲六尘享受的欲望,这个不能有,要克制;格是革除,就跟我们佛法讲的断烦恼是一个意思,你的烦恼习气要断。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话,你在家里面,家就不会和。为什么?物质享受,你要多享受一点,那别人就得少一点,冲突就发生。家和万事兴,家里最重要的就是和睦,要和睦,彼此互相要礼让,要做到礼让。你踏进社会,你也懂得处处礼让,与人和睦相处,所以他社会安定,天下太平,得力於家教。现在这种小家庭,对这个就不重视,为什么?他讲个人利益,这个小家庭四、五个人,夫妻两个,带两个儿女,这就是家,他的利益圈就这么小。在从前,那个利益圈是几百人的团体。
所以,中国老祖宗、古圣先贤指导的一些纲领原则在《大学》上,三纲,明德、亲民、止於至善,这是为学、做人的总纲领。你看第一个是德行,明德是德行。怎么落实?它下面八目,头一个就是教你你要能够放下对於五欲六尘的爱好,你要能把这个看淡、把这个放下,因为这些东西它会帮助你增长烦恼习气,自私自利、贪瞋痴慢从这里生的。你能够把这些物质、精神生活降低,你的烦恼就轻了。烦恼轻了智慧就长,所以它第二个是致知,致知是长智慧,不是教你天天长烦恼,长智慧你才明理。能够放下物欲,能够长智慧,意就诚,你才有诚意。有诚意,人有诚意,心就正,心里头没有邪知邪见,起心动念不为自己想,为整个家族想;家族扩大,为整个社会想,为国家想,为一切众生想。这个爱心发展到最后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那就突破国家的界限,在佛法讲,你能爱一切众生,你能为一切众生服务,这个世界才能和睦。
今天国家提倡的和谐世界、和谐社会,这不是空头的口号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在中国已经落实了五千年。用中国传统的这些理念、方法来教导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是可以落实的,就像此地所讲的「拯物导迷莫斯为最」。所以,要救社会、要救世界得要从教学下手,要从自己做起。今天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?最重要是没有好的老师。好老师从哪里来?好老师是真的落实,他真做到了。我们想求好老师,到哪里求?求人不如求己,自己要发心,要发大心,做圣人、做贤人、做好老师,救自己、救众生,佛法里面讲自度度他,这是正教。贤首在此地讲「金容匿彩正教陵夷」,我们看到了非常感动,这些话要在现在讲我们能体会,我们会点头,他说得没错。这是一千三、四百年之前讲的话,那个时候在中国历史上是佛法的黄金时代,你看贤首国师的学生清凉,清凉的学生宗密,都是了不起的大师级的人物。在那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,由此可知,那时候佛法水平的高,我们没有法子想像。
佛法的传授这是大事,祖祖相传。可是传授有了问题,问题在哪里?『师於己见』。老师传授给学生,不是传祖宗的,是把自己一些见解、看法教学生,这不是跟佛学,不是跟祖师学,是跟某一个人学,问题就出来了。释迦牟尼佛传给我们的,没有自己的见解,孔子传给学生的也没有自己的见解。夫子说得很清楚,他一生述而不作,也就是自己说明他没有创造、没有创新、没有发明,他一生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全是古圣先贤的教诲,所以东西纯,没有加自己的东西。如果每个老师都加一点自己的东西进去,愈传愈讹,传到最后圣贤东西没有了,全是一代一代,那真叫糟粕,这个道就没有了,这个问题非常严重。
释迦牟尼佛的传法,我们在清凉大师《华严经疏钞》里面,在解题,就是讲经题的时候,我们看到这一句,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的。他说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完全讲的是古佛所遗留下来的经典,自己一生当中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多加一个字。我读了这几句话非常惊讶,佛说的是古佛所说的,这怎么证明?怎么能叫人相信?孔子说得含糊,说得笼统,我们不会怀疑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释迦牟尼佛是没有在古佛所说经典上加一个字,这个难以相信!《华严》学到现在,我们学到第十四品,我们知道总共三十九品,我们学到十四品,「须弥顶上偈赞品」,逐渐明朗了,对清凉大师这个话没有怀疑了。为什么?人能不能有创造?能不能有发明?你要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所谓的创造、发明那都叫邪知邪见,为什么?违背了性德。自性它是圆满的,我们这个人,父母生下来就是圆满的,两个眼睛,两个耳朵,能有什么发明?我再搞一个眼睛,再安个眼睛,再去安两个耳朵,那你就是创新、发明。那你说,你破坏了自然的生态,现在美容就搞这个,就是破坏,破坏的后遗症那就苦了。我在澳洲,我们道场有个义工,女生,她鼻子有毛病,我们常常看到,痛苦不堪。问她,你鼻子到底有什么毛病?有没有去看医生?她就告诉我,年轻的时候好美,喜欢漂亮,去动手术美容,十几年之后,这个后遗症不堪设想,苦不堪言。这是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。
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,佛佛道同。只要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放下之后,自性里的染污、障碍全没有了,圆满的现前,那叫大圆满。你见了性,你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,你怎么能在上加一点?你不能加一点,你也不会减少一点。所以今佛跟古佛所说的完全相同。所以佛,释迦讲,不能在古佛上加一个字,有道理!讲绝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不必去念古佛的经,他所讲的跟古佛决定是一样的,不增不减。世尊如是,再跟诸位讲,中国六祖亦如是。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,六祖给我们详细解释,决定是不增不减,这叫佛佛道同。为什么?自性是个圆,圆不能加一点,也不能减一点,它圆满。它不是四方形的,不是长方形的,不是扁的,那个你可以修理它,圆没有法子再修理,因为圆满了。你常常想这个道理就明白了,对大乘教里面所说的深信不疑。
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见解,用自己的见解决定是错误的。自己没有见解,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你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。智慧不是从外来的,外面得来的叫知识,不是智慧,自性里流出来的是智慧,不是知识。我们的智慧被妄想障碍,是第一重障碍;被分别障碍,是第二重障碍;被执著障碍,是第三重障碍。所以三重障碍,智慧透不出来,所学的东西是知识,知识解决问题有限,而且解决问题有后遗症。今天世界变成这个样子,我们有这个缘分参与国际会议,认识许多专家学者,真的在国际上都很有声望的,有知识,丰富的知识,没有智慧。怎么说没有智慧?他还有烦恼、他还有习气,有烦恼、有习气就不是智慧,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、没有习气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断掉,智慧才出来。所以有烦恼,哪里有智慧?智慧被障碍了,你所学的那些东西、所悟的东西全是知识。知识解决问题它不圆满,有后遗症。
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从清净心来的,就是从定来。定从哪里来?定从戒来。所以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这个戒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是戒,我讲得很多,《感应篇》是戒,十善业是戒,这三样东西叫根本戒。没有这三个基础,五戒做不到,沙弥十戒做不到,二十四门威仪做不到。所以我们今天出家学佛,沙弥律仪做不到,原因在哪里?我们根本的戒没有学好。现在怎么办?现在要非常认真努力来学根本戒。只要我们想这一生当中有成就,这一生当中确实能够帮助正法,使正法能够继续传下去,那就得这么做。帮助自己脱离六道,决定得生净土,我们也得要这样做法,真干,从小小戒干起。我们过去初出家,得戒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只要把大戒做到就好了,大戒是四重戒,杀盗淫妄,你能把这个守好,小小戒可舍。我们现在才晓得,小小戒疏忽,大戒就做不到,大戒的圆满要靠小小戒不缺,这个四重戒才能做得圆满。
我遇到几个好老师,章嘉大师在戒行里特别提醒我,我那个时候不重视。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十年期间,老师提醒我们,发给我们一本书,陈弘谋居士编的《五种遗规》。他老人家没有讲解,没有教,只是叫我们自己看、自己学,那是戒律。《五种遗规》第一篇「童蒙养正」,我们在这里面读到一篇朱夫子朱熹编的「童蒙须知」,这篇东西就是以后《弟子规》的蓝本,《弟子规》是依「童蒙须知」做底本,再把它扩充,把它删改。老师叫我们自己读,没有认真的去督导我们修学,所以我们对它也就疏忽了。这就是说,真的善知识不容易遇到。老师为什么发这些教材给我们而不督促我们去做?这里头我觉得也有个重要的因素。因为学生年岁大了,烦恼习气太深,要严格要求,恐怕学生都跑掉,不愿意跟老师学了,这很可能的。我们那时候在一起同学人不多,二十几个人,不到三十人,是个小班。老师只劝我们学讲经,而对於品德修养是很重视,但是不是最重视,确实如古人所说的,「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。而同学当中确实有习气很重的,老师如果是多责备一些,脸色就很难看,觉得受不了。可是老师有智慧,看到你不能接受就不说了,所以点到为止;对於能接受的,他就多说一些。真正肯接受教诲的,李老师很认真,那人不多,几个人而已。所以老师会骂人、会打人。我们教学上课的时候,门口有人守卫,不让外人接近,为什么?有打有骂,怕的是难为情,所以他要隔离,上课的时候走廊是不准人走动的,很严厉的,毕竟都是二、三十岁的人,都是要面子。
老师那个时候跟我谈得很多,四十岁以上老师不教。为什么?他虽然有什么毛病习气,老师不会说他的,为什么?四十岁了,还说什么?他教哪些认真?三十以下,把你当作小孩。我跟李老师的时候,李老师好像是,我认识他的时候是六十九岁,我那年是三十岁,我三十岁,他六十九岁,大我三十九岁,也是祖父辈的。所以我们去学,还肯认真教。四十岁以上不教了,不愿意得罪人,不要给人结冤仇,他有好的地方赞叹,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说。只有在讲经教学的时候讲出来,你听到了,你要是会听,听到说的,知道自己错了,你能够改过自新,那是你自己事情,老师不会劝导你。这就是人情世故也不能不通,也不能不顾及。我们怎样让老师真的教我们?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这老师会认真教你。阳奉阴违他看得出来,他对你笑笑,很客气,不会说你的过失。所以你看到老师总是平易近人,与任何人都和睦相处,应机施教,这是德行,这是功夫,我们常讲的大学问。所以最怕的,传授掺杂自己意思在里头,这样是什么?
【致使教无纲纪。】
『纲』是纲领,『纪』是秩序,我们现在讲程序。
【滥挹淳流。】
『滥』是随便,『挹』是扯开,『淳流』是一些善良的人物,也包括善良的风俗习惯,你轻易、随便的把它破坏了,这个很可惜。对那些善良的人,真正肯学的人,你不把古圣先贤东西传给他,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传给他,这个是错误,这个对不起人。所以,世世代代的古圣先贤他传的东西纯,不加自己的见解,没有自己的意见,自己所理解的都是古人传授的。古人的言语,现在人一般不能体会,你把它解释开,可以,决定是古意,决定不是自己的见解,这叫传道,这个叫传法,我们不能不重视,你要是不懂得的话就要造罪业。自己尤其在运用方面,现在社会跟从前社会不一样,原理原则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,方法要活活泼泼。譬如古礼,礼主敬,但是从前礼是三跪九叩首,现在礼是三鞠躬。你不能教「现在三鞠躬不行,不守古礼」,还要把古时候那个三跪九叩首拿出来,这不行,这在现在社会行不通。所以,在行方面要有变化,但是那个敬,那种诚敬,真诚心、恭敬心决定不能变,这是道,在形式上要随俗,这就对了。这是真实智慧,有善巧方便,叫通权达变,才能够弘道,才能够传道。不要失去,总而言之一句话,性德,一切都是以性德为依归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