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十六集) 2008/7/7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46-0016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我们从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,第二个小段看起:
【威仪住持有则德。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。大乘八万。小乘三千。为住持之楷模。整六和之紊绪。出三界之梯隥。越苦海之迅航。】
我们就念到这一小段,这是自性大德。前面三大段,一体、二用、三遍,那是讲的大道;第四这段是讲四德,行四德是大德;末后二段,五止、六观是讲放下、看破,这是《华严》修学的总纲领。四德前面第一条「随缘妙用无方德」,我们学过了,今天学第二段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『威仪』,我们一般人讲风度,言行举止表现在外面的。前面所说的随缘妙用,我们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心态,你用的什么心,属於心态。威仪表现在外面,中国古人所讲,诚於中一定形之於外,表现在外面。大乘一看比小乘是殊胜,为什么?大乘有八万四千,八万是说个整数,实际上是八万四千。八万细行是确实有数的,不是随便说说的,在《教乘法数》里面,佛学辞典里面都能查得到。我们现在是依《教乘法数》列的一个表解,诸位一看就明白。表现在外面总不外乎这四大类,就是『行住坐卧』,行是你走动,住是站著,坐是你坐下来,卧是躺著,都有好的样子,可以为一切众生的榜样,一切众生的表率。我们学大乘,纵然不能做到细行,大致也不能有太大的差距。
八万细行归纳起来,跟诸位说,就是十善业道,从这个地方我们对十善业道就真正有了深刻的认识。如果你不知道,看到这十善业十条,身口意这三类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或者是不淫欲,这是身业;口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;意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看起来很简单,甚至於有人说这还没有《弟子规》说得详细。是的,这十条是佛提出的总纲领,一展开,八万四千。大乘菩萨,或者我们说得更具体一点,法身菩萨,也就是说明心见性的菩萨,换句话说,他真正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统统放下,这个八万四千细行他自然就流露,没有丝毫勉强。在他言谈举止当中,无论是走著、站著、坐著、卧著,都能显示出最好的榜样,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所以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基础。学佛从哪里学?从这里学。
威仪德也就是我们现代世间人所谓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记住,要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样子,不是最好的榜样不可以做,这叫菩萨,这叫学佛,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。首先我们把这个名相要有一个浅显的了解,威仪,威就是德,威在此地讲是庄严、严肃,仪表,庄严的仪表;住持,住,我住在这个地区,此时此地,持是保持。如何能叫此时此地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,统括人情事理,我们现在所谓是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大自然的现象,都能够显示出就是展现出尽善尽美。像《华严》里面讲的华藏世界,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,可以说是法身菩萨威仪住持有则,则是原则、规矩,一点都不乱,这是大德。从哪里做起?从我自己做起,你才能带动,你才能感化。所以佛菩萨教化一方,用什么来教化?就用这个,有没有效果?非常有效果。诸位在此地你们亲眼看到的,我们在汤池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,就是一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威仪住持,没有佛法讲到八万四千,这是儒家的一点点。你看看这两年多来,你们就看到效果,感动了很多人。到那边参观的,到那边听课的,几乎没有一个不感动到流泪,为什么?出自於自性的,性德流露。为什么会那么伤感,会流眼泪?这是惭愧心生起来,想想我们自己,迷失自性太久了,一下见到威仪住持,他当然有感动。这是中国人所谓的良心,王阳明所说的良知,传统学术里面所讲的性本善,感动了。
威仪住持有则德,讲到究竟圆满是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看古大德用表解的方式把它列出来,八万细行,行住坐卧,这是四威仪。各有二百五十戒,行二百五十条戒,这是出家比丘所受的戒,行有二百五十,住也有二百五十,坐卧亦复如是,总共就成了一千。戒条只有二百五十,配在四威仪当中,这是一千。这一千再配到三聚净戒,就变成三千。三聚净戒第一个是「摄有情戒」,摄是摄受众生。有情,我们今天讲动物,动物里面首先的,我们是人道,人是有情众生,天道也是有情众生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还是有情众生。佛在戒律里没有说到的,但是他是有情众生,就是说他有情识,情识是什么?烦恼,他有五欲六情。这是三聚净戒里第一类。菩萨弘愿里面有众生无边誓愿度,这一愿就是从摄有情戒,这是普度众生,也就是行为世范。我们起心动念,行住坐卧,要对得起有情众生。有情众生包括六道,包括九法界,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,就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,有情的生物。我们这个好样子不但给人看,给九法界众生看,他们见到都能生欢喜心,这叫行菩萨道。大乘教里常讲的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就是这个。这里面有一千,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,有一千。
第二个「摄善法」,摄善法是对自己的,佛戒律里没有写,但是是善,佛没有写出来我们也要遵守。譬如抽烟,你说抽烟是不是善?现在大家都晓得抽烟不善,样子也不好看。这戒律里没有,没有,是不是可以抽香菸?不可以。懂得那个不善,能够把菸戒除是善法。所以一些只要是对自己身心有利的,不在二百五十条戒里面也要遵守,它对你的身体有好处,对你的精神有好处,对你的生活环境有好处,都要做到,都要学习。佛一生讲经说法说了四十九年,并没有把你生活细节都讲尽,没有,只是讲个纲领而已,你应当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。
末后这一条「摄律仪」,律仪就是真的一条一条写出来的,一条一条写出来的不多,二百五十条戒。摄善法跟摄有情都是二百五十条戒里没有包括的,一个是对众生有利的,一个是对自己有利的,摄善法是对自己有利,摄有情是对众生有利益的。不能说佛戒里头没有,我们就可以不遵守,错了。所以这些戒律包括世间的法律、世间的道德、世间的风俗习惯,为什么?它叫「有则德」,有原则,这个原则里有条文的、有没有条文的。这个地方讲的习尚,大家喜欢这样做,我们遵守。可是每个族群、每个地区习尚并不完全相同,到哪个地方要遵守哪个地方的风俗习惯,人情规矩。那无论你到哪个地方都会受那个地方众生的欢迎,他们欢喜你,他们爱戴你,他们拥护你、照顾你。为什么?你能遵守他们的规矩、法律,律仪戒就是法律。这三聚各一千,成三千。
再看下面,这个三千有七支,每一支都有三千,就成二万一千。你看看,这个七支后面有四烦恼,四烦恼除了「等分」这一条之外,你看就是十善业。十善业把淫摆在第一,这什么意思?中国古人晓得,「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」,一般在戒律里面讲的排列是杀盗淫,在此地是淫杀盗,摆在第一个。淫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任何事情过分了都叫淫。我们中国人用这个字用得很多,现在梅雨季节雨下得太多叫淫雨。凡是过分,礼是讲节制,到一定的度数,不要超过,也不要不及,所以礼讲节度,要恰到好处。前面三条是身业,淫欲、杀生、偷盗,这三条每一条里面有三千。妄语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这四支是口业,妄语是欺骗众生,绮语是花言巧语,也是对人有伤害,没有利益的,恶口是说话粗鲁,两舌是挑拨是非,这是四种口业。十善,身不淫、不杀、不盗,口不妄语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两舌,这七支总共合起来(每一支有三千)二万一千,三七二十一。
再配上四种烦恼,这是念头,贪、瞋、痴、等分,等分是与贪瞋痴相等的。譬如贪,什么东西跟它相等?我们举个最明显的例子,譬如财物,我想占有它,我想控制它,这个与贪瞋痴有很密切的关系,这就是贪瞋痴的等分。没有贪瞋痴那么严重,但是它属於贪瞋痴,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提高警觉的。你要晓得,贪里头有多少细行?二万一千,瞋里头也有二万一千,痴里头也有二万一千,等分里头也有二万一千,合起来八万四千。八万四千归一个总的根就是十善业,十善业怎么可以轻视?在佛门里面,所以学佛就从十善业开头,但是学不到这么详细。在家居士修十善,出家的沙弥,这刚刚入佛门的,沙弥律仪,那比在家人的十善就要提升,讲得更详细。沙弥受比丘戒,比丘戒句句要具足八万四千。所以比丘不容易,比丘不但受到人天的尊敬,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罗天王见到比丘都是恭恭敬敬的,像对待佛一样。为什么?他的威仪自自然然令人五体投地,六道里面的有情众生做不到,比丘做到了。
我们今天受比丘戒的人很多,有没有做到?不要说这个没做到,十善业做不到。不研究戒律不知道,研究戒律,多看看这些典籍就明白了。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,他是戒律专家,近代对於戒律真正用心研究学习的是弘一法师,虽然研究、讲解,做不到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。我们现在要知道,八万细行没做到,不是真比丘,谁敢自称比丘?戒要不要受?戒在形式上要受,不受的时候你去研究戒律,人家讥刺你。因为佛说过,没有受过戒律不能看比丘戒。比丘戒里还有什么秘密吗?不是的,比丘戒里所讲的这些规矩比丘没做到,你读了这些戒律,你有意无意会批评他们,批评他们你就造口业。所以佛叫你不要看,就是防止你,不要造业,佛是慈悲,没有秘密。你不看,他有的地方做错了你不知道,你不会批评;你看了之后,你就拿这个标准处处去量人,处处去批评人,你就造罪业,造口业了。所以要懂得佛的慈悲心,佛门里没有秘密。密宗里也没有秘密,密宗那个密是深密,理事都很深奥,我们一般人无法了解的。理太深,它如法,不是不如法,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,它有它的标准。所以属於深密,没有秘密。秘密总是不可以告人的,佛法里没有说是不可告人的事情。
这个在大乘教里面讲得透彻,所以总称八万四千。《楞严经》说:八万细行者,举大数耳,亦名八万四千律仪。这是大乘教上说的。大乘跟小乘的差别,所以大乘真难,在持戒方面来说,小乘戒好持,小乘是论事不论心。譬如杀生,我有这个念头,这个人讨厌,我杀了他,但是我并没有杀他,不犯戒。小乘戒就像现行的法律一样,你触犯法律你一定要有行动,没有行动不结罪的。可是大乘不行,大乘是论心不论事,心里动个念头,想杀他,你就犯了杀戒。你说没有杀他,你动了念头。大乘结罪在起心动念,小乘结罪在行为,所以小乘戒好持,大乘戒难持。杀盗淫妄,起心动念都不能有,这叫大乘菩萨。所以,大乘心清净,小乘身清净,心不一定清净,大乘心清净,身当然清净,这个大小乘不一样。
小乘戒里面,就是二百五十条戒,各有四威仪。二百五十条戒分成八个项目,或者分为八类,四重、十三僧残、二不定。这四个是最重的,杀盗淫妄,这叫四重戒。这个排列的顺序,你就能看到它的等差,前面第一条是最重的,再其次的,再其次的,到最后就是最轻的。现在一般这些大德,我们出家的时候受戒,传戒师常常告诉我们,你能把四重戒持好就行了,其他的那些小戒、小小戒可舍。可不可以舍?不能舍,舍了怎么样?舍了威仪就没有了,威仪没有就不是出家人,不是出家人就不是佛弟子。所以现在这个现实状况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生惭愧心,我们没有福报,在这一代学佛里头,为什么说没有福报?没有真正的律宗的大师。我们今天可以听到讲经,听不到戒律,没有人讲戒经。戒经分量很可观,你看《大藏经》里面它占三分之一,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我也遇到一些大德,有学问、有德行,但是他们对戒律的看法,这种看法我初学佛的时候受他们的影响,对戒律不尊重。为什么?有个很错误的观念,这个戒律,佛制定这些规矩,尤其是生活的规范,佛是印度人,三千年前的人,三千年前那种生活规范拿到我们现在能管用吗?我们只能说可以取其精神,决定不能依照那个规矩,依照那个规矩行不通,行住坐卧四威仪都做不到。所以一些大德们就教我们小小戒可以舍掉,你只把重戒抓住就好了。这个话讲得也没错,很适合於现代的生活状况,可是四重戒就不容易做到,能做到四重戒的就非常可贵了。可是要真学,得认真努力。
我们今天用什么来奠定基础?用《弟子规》、用《感应篇》,以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做基础,我们才能够提升到十善业。这是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教导我们的,就是这个经典里面讲的很重要的一段经文,「净业三福」,是给韦提希夫人讲的。韦提希夫人遭遇一个非常不幸的事故,儿子不孝,背叛了父母,杀他的父亲夺取政权,把他的母亲囚禁起来,也是受了恶人的挑拨,杀父害母,干这种事情。夫人跟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,遇到这个不幸的事情之后,就在家里祈祷佛陀,求佛陀救她。确实有感应,她那里一祈求,佛就感动,她被幽禁在宫廷里面,佛从空中,这是应身,从空中到她的宫廷里面去,跟她讲宿世的因缘。夫人提出,她说这个世界不好,太可怕,太险恶,有没有清净的佛国土,她想往生,想离开这个世界。佛就给她示现,示现许多佛国土让她看见,像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一样,让她自己去看。她看中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她说这个世界好,这个世界非常清净,没有恶人、没有恶事,问释迦牟尼佛,有什么方法她能够生到这个世界?释迦牟尼佛教她先修三福做基础,为什么?你看《弥陀经》上不是说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有大福报,要有善根、要有福德才能生,你没有福不行,所以就教她净业三福。
三福头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。诸位要知道,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第一条没有,不能往生,你不具备这个条件。所以孝养父母重要,奉事师长重要,孝亲尊师,摆在前面,摆在第一句。慈心不杀,这是宿世今生跟一切众生结的冤仇要把它化解掉,那你就真正要懂得,不杀生,不食众生肉,你往生的时候没有障碍。你们诸位同学们都清楚,我们的道场大雄宝殿每天做护国息灾法会,三时系念的佛事,常常有附体的,这个我们已经看成习惯了,他绝不是装的,他是真的。附体的是些什么?几乎都是他的冤亲债主,来障碍、来扰乱。化解冤亲债主最有效的,我们用真诚心断恶修善,每天忏悔,过去无知做错了,要要求这些冤亲债主原谅,请他们跟我们一起修行。我成就了,他们也都得到利益,都成就了,同生极乐国。你不障碍我,我也帮助你,彼此互助合作,从内心里真正忏悔。有效,忏悔之后真的相安无事,有不少这些冤亲债主真的往生,我们还没有到极乐世界,他已经去了。可是生天的占多数,还没有真正回头的那数字也相当多,这个要懂得。
时时刻刻念念都想到化解一切怨结,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跟人结怨,这是有智慧的人,这是真正聪明人。起心动念,我们常讲,要化解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,这个非常重要。他跟我对立可以,我不跟他对立,这就能化解。我不跟他对立,他跟我对立,他那一边效果不能产生,必须两面对立才产生效果。所以解决问题不在外面,在自己。古人所说的话有道理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解决问题决定是在自己这边,不在外面,你向外去寻求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。这个要学习,天天忏悔,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,回向给法界众生,心量扩大了,与前面所讲的「三遍」相应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。我们这样做法,过去冤亲债主看到欢喜,生欢喜心,就不会再找麻烦。我们所作所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,他都有分,我不是为我一个人做的,我们为一切众生做的。
真的能把四重戒做到,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也就非常难能可贵。古时候,心善良,风俗纯朴,持戒容易,如果那个时候那些大德要生在今天的社会,成就也就困难。现在没人教你,没有人教善法,都教你去干坏事,社会风气不好,外面不善的诱惑力量太强,非常不容易成就。我们如果不是天天在学习经教,不离开经典,也就是不离开圣贤的教诲,在这个社会还能立足,还能保住自己,不容易,很难的一桩事情。我们真能够守住,诸佛菩萨、古大德也佩服你。所以我们对於戒律威仪明了、尊敬,自己有惭愧心,做不到。我要求同学们的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能把四个根扎下去就行了。
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向上提升太难,蕅益大师说得好,只要下下品往生就满意,这是蕅益大师的话。真的满意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,有没有四土三辈九品?确实有,但是它四土三辈九品在一起。就好像我们上学一样,有没有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?有,可是西方世界的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在一个教室上课,这个就太稀有了。阿弥陀佛是老师,一个讲堂里面上课,一切诸佛刹土里没有,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。所以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,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於同时生到方便土、实报土、寂光土,这是一切经里面都没有的,弥陀净土无比殊胜就殊胜在此地。
我们现在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报土,六道轮回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。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是罗汉、菩萨住的,我们见不到。即使凡圣同居土,没有特殊缘分的人,我们在这个世间也见不到圣人,有特殊的缘分能见到。唐朝时候法照法师,朝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,这就是特别缘分,亲身经历;悟达国师见到迦诺迦尊者也是特别缘分。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确实有一些有缘的同学见到佛菩萨。我在台湾的时候,周邦道先生的夫人,抗战胜利之后住在南京,见到地藏王菩萨,地藏王菩萨到她家里来化缘,她不学佛,也没给他。晚年到台湾学佛,常常想到这桩事情,问李老师。李老师告诉她,那个九华山的和尚,跟你化缘的人,就是地藏菩萨。后悔莫及!
大迦叶尊者,这是佛授记的,他住在鸡足山。中国云南有个鸡足山,印度有个鸡足山,到底住在哪个鸡足山?我们现在学《华严》懂得了,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想到在云南,他就在云南,法没有定法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真的有人在鸡足山见到他,而且还在最近,好像是今年年初的事情,我是听别人说的,传言。台湾有些佛教的同修们到中国大陆来观光旅游,去朝拜鸡足山,到金顶,人大概也不少,有两个人在后面就落伍了,脱队了,迷了路找不到方向。正在著急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,拄个拐杖,手上还提了点东西,他们就看到了,看到之后就问路,那个老人就指点他,哪个方向、怎么走,他们就找到他们这个队。到金顶山上,看到有迦叶尊者的塑像,他一看到之后,刚才遇到的不就是这个人吗?很惊讶,再找,这个人不见了,找不到,不晓得到哪去了。这偶然遇到的,真的,迦叶尊者还在。我也曾经去过两次,当地人告诉我,他说有,有缘的人见过,不定在什么时候。有些人心里想鸡足山应该是印度的,不在这里,这个人在这个鸡足山遇不到迦叶;没有这个念头的人,以为他就在这里,他真的就在这里。确实一切法从心想生,法没有定法,佛菩萨应化,无时不现身,无处不现身,只要缘具足就能见到。见到的时候你不知道,过后你想想,愈想愈有趣味。
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,两次路上生病,他很辛苦,三步一拜。他在鸡足山有个道场,从鸡足山出发到五台山去拜文殊,三步一拜,要拜两、三年才走到。在路上生病是在所难免的,两次得重病,都遇到一个乞丐照顾他,救了他。他问那个乞丐,问他姓什么名字叫什么?这在《年谱》上记载著有,乞丐告诉他,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文吉。问他住在哪?他说我住在五台山,他说你到五台山,你不是要到五台山去拜文殊菩萨吗?你到五台山去问,大家都知道。虚老到五台山头一个就打听,文吉这个乞丐你们有没有人知道?就有人告诉他,他是文殊菩萨化身,他才恍然大悟。可见得你真正发心去朝山,一路上佛菩萨照顾你,你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现身帮助你。这些事情很多记载,这不是假的。
所以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发心学佛,太高的真的是做不到,要有惭愧心,一定要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落实,这是基础的基础。在过去,无论是出家、在家学佛,家教里面就把这个基础奠定了,所以接触到佛法不难,十善业道做得到。真正出家的时候,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他也能做得到,唐朝以前那些出家人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南宋以后真正比丘没有了,那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名字比丘,受了比丘戒,有名无实。从南宋到我们现在,六、七百年了,真叫每况愈下,一代不如一代。这个我们要知道,自己没有福,遇不到好的老师,遇不到好的善友,典型都不在了。要成就完全靠自己,自己努力,自己学习,自己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。我常常勉励我们同学,从哪里学起?从谦虚学起,我还不用谦虚,用谦卑。为什么从谦卑学起?谦卑是性德的根基,你看诸佛菩萨的谦卑,你看圣贤的谦卑,甚至於看其他宗教里面讲的谦卑,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
中国古人有所谓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愈是真有学问的人他有道德,永远保持心平气和,决定没有烦躁。烦躁在修行上是绝大的忌讳,所谓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」,佛门里面常说的火烧功德林,瞋恚之火,一个脾气发了之后,你所有功德都没有了。所以,功德不好修,福德容易,你发脾气,福德不会烧掉,功德没有了。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定慧,脾气一发,定慧没有了。所以外面的境缘,有些真的叫魔境,魔来扰乱,魔是什么?也许你最相信的人,也许你最亲近的人,他来引导你叫你发脾气。你就真的听话,就真的随著他发脾气,这就错了,他把你修的那点功德给毁掉了;给你在耳边上说了几句不好听的、你不愿意听的话,你功德就毁掉了。所以时时刻刻警惕,不要上当。其他的当没有问题,我们可以接受,像财色名食睡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可以;要激动我们贪瞋痴这个念头,这是魔,这个当可不能上。能够帮助我们放下贪瞋痴的,帮助我们学习戒定慧的,这是真正的善友,真正的善知识。
所以二百五十条戒配在四威仪里面,这是一千,我们在八万细行里面看到的。小乘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过去一千、现在一千、未来一千,这就变成三千,所以叫三千威仪。如果三千威仪分配在身口七支,那就跟大乘一样,就变成二万一千。二万一千跟三毒、等分再一配合,还是八万细行,所以小乘是融化在大乘里面。我们从大小乘基本的教诲里面就认识十善业的重要,十善业是决定不能疏忽。疏忽十善业,我们这一生搞的叫佛学,跟佛结个善缘,阿赖耶识里种一点佛的种子,这一生不得受用。我们这一生言语造作还是烦恼做主,烦恼做主叫造业,造业当然果报会现前,果报就是六道轮回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们这些年来在一块修行,我讲得也很清楚,我们用十善业做纲,纲领;不是用戒律,不是用二百五十条戒做目,我不用这个,我用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做目,好学,用十善业道做纲。这个虽然不能够帮助你明心见性,能帮助你断恶修善,能帮助你往生净土。净土,向上是不容易,凡圣同居土有把握,决定得生。
我们也很幸运,我们遇到般若、遇到《华严》,遇到祖师大德给我们提出的「华严奥旨妄尽还源」,这个可以帮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。但是你要晓得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是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你妄断不尽,你还不了源。换句话说,你真的这一生当中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净土,你决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见了阿弥陀佛,到那个时候再学《华严》、学《楞严》、学般若,那很容易,决定成就。这个帐我们得算清楚,决定不能够疏忽,大家一定要认真努力扎儒释道三个根,出家要扎沙弥律仪,我们能把这些做出来,与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就相应。在这个时代,我们对得起释迦牟尼佛,对得起菩萨善友,对得起祖师大德。不真学不行。
下面文所说的,『为住持之楷模,整六和之紊绪』,这是讲威仪住持有秩序它所产生的效果,是为一切众生的楷模、模范,就是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。现在不但是佛门,社会也是一片混乱的现象,「紊绪」就是混乱。这个现象,现在是举世志士仁人所关心的大事,混乱的局面如何能够恢复正常?联合国年年开会,我知道的至少开了三十七年,这世界愈开愈乱。佛祖在此地给我们指示出来,用什么能够回归正常?用「六和」。你想想真有道理,六和落实的话,天下太平。
佛弟子无论是在家、是出家,我们是团体的生活,是社会的型态。团体里面最重要的是规律,如果没有秩序就乱了。所以佛为我们制定,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就叫僧团,僧团最少四个人,必须要遵守六和敬。六和第一条是「见和同解」,我们现代的话称为建立共识,这是和睦相处真正的基础。佛法讲的共识讲得非常高,讲得圆满、讲得究竟,这个共识是依什么?依自性、依性德,这个难!难在哪里?必须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是法身菩萨,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不但超越六道轮回,他连十法界都超越了。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起心动念都没有,他用这个基础,真正和睦相处的基础,这讲绝了。所以佛没有说是我制定一套规矩,你们要遵守,不是的,没有这个道理;我给你们建一个制度,没有,佛从来没干过这个事情。释迦牟尼佛跟孔子在世是一样的,没有创作,没有发明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所以我说他们都是老实人,没有自己的见解,没有自己的创造,也没有自己的发明,一切随顺性德,随顺自性。所以,佛家的和睦相处、平等对待是以这个为基础,这是法身菩萨。
凡夫呢?凡夫就必须要守规矩,八万细行就是规矩,一定要遵守。八万细行从哪来的?三千、八万从哪来的?是明心见性的人,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处事待人接物,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,他不是有意造作的。不但有意没有,无意也没有,有无都没有,自自然然从自性里流露出来就是这样子,叫法尔如是,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,所以就叫大道。我们把它记下来之后,我们向他学习,这叫德,我们遵循圣贤的规则,依据圣贤的楷模。所以,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,净宗学会最早成立在美国,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。五个科目头一个就是净业三福,我们依净业三福为最高的指导原则,依六和,三福、六和。在经教里面,我们依三学、六度,三学是戒定慧,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最后一条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很好记,时时刻刻想著这五个科目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要犯这五个科目,希望都能做到,这五个科目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做我们言行举止的规则。
这是早年,提出来之后,是很简单,又很容易记,跟净宗完全相应,但还是做不到。那就让我们再深层去思考,为什么从前人都能做到,现在做不到?这才找出毛病,从前人有根,现在人没有根,所以就难了。我们就细细在指导原则里面,我们第一条疏忽了。你看第一条不是讲得清清楚楚吗?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我们没有强调。孝亲尊师,《弟子规》里就讲这个,所以我们这才特别强调我们要落实《弟子规》,落实《弟子规》就是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前面二条,用《弟子规》来落实,我们就有根了。慈心不杀,我们用《感应篇》,《感应篇》里面细说因果报应。你这一生杀他,来生他杀你;你这一生吃他,来生他吃你;你这一生夺取他的财产,来生要偿还,他会夺取你的。真正知道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我们就不敢作恶。那别人对我们呢?我们会想想,可能是我过去生中这样对他,心就平了。他来骗我,让他骗,我过去不欠他的,他不会夺取我的,他来骗取我的,过去一定是我欠他的。心平气和,欢欢喜喜,这个帐这一笔了了,来生是好朋友。不懂得因果报应的事情,很难,处理这个事情不容易,总有怨恨心、有报复心;怨恨、报复不能解决问题,会把问题搞得更糟。所以我遇到重大困难事情,我都会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故事,琉璃王灭释迦族,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反抗?只是劝他家人逃走、逃避,没有抵抗,没有报复。这桩事情之后,佛给弟子们讲过去生中的因果关系,大家才恍然大悟,不能报复;报复,这个冤仇不能化解,来世还继续来。
所以我们学佛,特别是修学大乘,我们很清楚、很了解,人的生命不是这一世,如果这一世就完了,那什么事都没有,就用不著修行了。生命是生生世世,真的是不生不灭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,因变成果,果又变成因,相续不断,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。要会运用这是好事情,好的是生生世世修行,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,那就是好事情。如果搞冤冤相报,那就是很不好的事情,那完全错了。这个道理要懂。真正明了之后,我们这一生当中,我们的身命你就不会很珍惜它,不会很看重,看重什么?法身慧命,这个重要。身是一个物质,幻相,有生有灭,灵性没有生灭,如何提升自己的灵性,这才叫大事,佛家讲的大事因缘。你真的明白之后,我们这一生所要干的事情是什么?最重要的功课,就是怎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舍干净,妄尽,妄尽之后自然就还源,回归自性。这在佛家讲成佛了,妄尽还源就成佛了,这才叫真正的大圆满,究竟圆满。
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六和重要,六和不求别人跟我和,是我跟他和,就修成功;样样要要求他跟我和,你就修不成功。只求我跟他和,不求他跟我和,也就是,我的东西都是你的,你的是你的,你的不是我的,就和了;要是你的东西是我的,我的东西不是你的,和不了。先学这个,这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,为什么我的东西都是你的?没有我,有我就麻烦了,就错了,没有我,不都是你的吗?所以头一个要把我打破,我所有的,章嘉大师教我,破我很难,先放下什么?放下我所有的。身外之物能够与一切众生共享,毫无吝啬,决定没有私藏,全部拿出来,这是真实智慧。你能真这样做,真这样做它有果报,这是什么?这是施,施后头有报,你施财,愈施愈多,多了怎么办?多了赶快舍,可不要留。聪明智慧愈施愈聪明,聪明智慧增长,可不要留一手,不要怕别人超过我,有这个念头,坏了,纵然智慧增长,有限度。完全把分别执著舍掉,我们用俗话来讲,你的财富天天增长,你的智慧天天增长,你的寿命也天天增长,健康长寿。不是得不到,很容易得到,问题就是你干不干!你为什么不干?你不懂这里头的道理,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,你会拼命的干。
像这些原理原则、这些道理都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我相信,我真肯做。我还相信,我在早年时候,青少年时代,许多人给我算命,我这个命是非常可怜,贫贱的命。贫贱是什么?乞丐的命,贫,没有财富,贱,没有地位,贫贱到极处就是乞丐。命里没有财库,无论干什么你都赚不到钱,命里没有。也没有寿命,寿命只有四十五岁,这个我都相信。我相信寿命只有四十五岁,因为我们家里,家谱都在,诸位可以看到,我的祖父,我知道的,我祖父四十五岁过世的;我一个伯父,我父亲的哥哥,四十五岁过世的;我父亲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。那个时候我想这可能是遗传的关系,怎么三代好多个人都没有过四十五岁,大概我也过不了,所以我相信。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,这是个转机,但是我不相信我能长寿,所以我把我的时间表就定在四十五岁,认真努力的干,我想求生净土。四十五岁那年真的害一场病,我不看医生,也不吃药。那时候在台湾,有几个学生,大学生,四个学生,难为他们照顾我,生病的时候他们轮流照顾。每天吃一点稀饭、咸菜,油都不敢吃。一个月就好了,好了之后再继续讲经,我没有求长寿,今年活到八十二了。
这当中真的又有一次难关,是我七十九岁的时候,那一年我自己心里想应该要走了,四十五岁延寿延到七十九了。那年也是从庐江,身体不舒服,到了北京,到北京就病倒了,四天。以后有人告诉我,他说你死过一次,我一想到,那四天真的,在北京真的。在北京,在旅馆,夏红来照顾我。好像是第三天,还是第四天,那一天好像迷迷糊糊作了一个梦,似梦非梦那么一个境界。突然睡醒过来,醒过来看到是蓝天白云,重重的青山,那个景太美了。再细心一看,许许多多的人,密密麻麻的,都跟我面对著方向。但是没有一会儿统统变成畜生,我感到很惊讶,怎么会这样?人怎么统统变成畜生?我就念佛,念本师释迦牟尼佛,我们讲经常常念,开头念本师释迦牟尼佛。佛现前了,佛身的高大跟虚空一样,那个山河大地、那些畜生没有了,就看到一尊佛像,很大很大,跟半个天空一样大,可是看得很清楚。我第二声念南无本师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出现了,释迦牟尼佛不见了,换成阿弥陀佛。我又有个念头,就常常念的南无本师毗卢遮那佛,毗卢遮那佛出现了,阿弥陀佛没有了。最后我念了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,观音菩萨示现了。这个时候听到旁边有人告诉我,我没有回头,我专心在看菩萨。有人在告诉我,你还有没有想见的人?我说没有。还有没有放不下的?我说也没有,我现在就想跟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。我又补充一句话,如果佛需要我在这个世界帮助这些苦难众生,也不妨碍。在这个情形之下,一下醒过来,醒过来之后病就没有了,烧也退掉,就很正常。好像养了一天还是两天,我就到香港去了。那时候真的是死过一次。因为我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,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,你自己什么都不要操心。我相信章嘉大师这句话,一辈子是遵守、奉行,所以从来不操任何心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,一切随缘,饮食起居给什么吃什么,从来也没有挑剔。有过这么一次经验。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,但是自己得好处,得的什么好处?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我如果在四十五岁走的时候,没有这个境界。现在要到极乐世界去,可能不在凡圣同居土,升级了,实报土不敢讲,方便有余土是有分的。要真干,你看特别是《华严》,你愈看愈欢喜。
所以见和同解,这里头浅深高下层次不同,从最低的,最低的就是依经论为标准。像我们今天,见和同解要以信解的基础,我们对净宗的信解,对净宗修学理论、方法的认知,这个相同,就好住了,大家在一起共学,互相勉励。「戒和同修」这个重要,这就是此地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,一定要守规矩。戒律里,头一个谦卑,我们讲得很简单,很容易懂。自己对一切人,乃至於对一切众生,我们住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有老鼠、蟑螂、苍蝇、蚊虫、蚂蚁,对这些众生都谦卑,我们遇到都合掌称它菩萨,蟑螂菩萨、老鼠菩萨。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交流,有一天我早晨起来的时候,墙壁里有老鼠,吵得我们没法子睡觉。我就敲敲那个里面,不晓得它哪里跑来的,我说老鼠菩萨,希望你从哪里进来,你还从哪里出去,希望给我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我好好的休息,我明天还要讲经。我跟它沟通之后,大概半个小时以后,听不到声音,就没有了,它走了。所以要用沟通方法,真诚心,尊重它,不要厌烦,很好沟通的,蚊虫、蚂蚁都很好沟通。蚊子来咬,你愿意布施它,你就让它吃一餐;你不喜欢布施它,就跟它商量,你到别的地方去,不要在这里干扰我。乃至於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都能沟通。这个我们不但有理论依据,我们有很多例子,这么多年来,跟环境沟通,跟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都有感应。所以戒律要遵守,谦卑,尊重别人、敬爱别人要出自於真心,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、帮助别人,随分随力的去做。
下面才讲到「身同住」,决定没有嫌弃,我们同住在这个道场,同在一起修行,同在一起学习。「口无诤」,这个必须要遵守,要忍耐,决定没有争论。你争,我让,他就争不起来;互不相让,这个才出事情。所以要学忍让,再提升,谦让,再提升,礼让,这是美德,这才真正能和睦相处。总是出於自己主动,我先怎么对人,不要求别人回报我,不要求别人怎么对我,时间久了慢慢自然就能感化别人。所以,教学不是用言教,是用身教,是真正做到,才产生效果。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都用这个方法,我们要把它学会。
末后一个「利同均」,这个很重要,利同均实在讲就是共产主义。外国人提共产主义比释迦牟尼佛落后两千年都不止,二千五百年。在中国人算起来,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提倡利和同均,就是物质生活是平均的、均等的。所以那时候托钵,托钵回来之后,不是哪个人托到一面托一面就吃,不是。回来倒在一起再混合,每个人再分著吃,所谓一钵千家饭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个时代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个人去托钵,回来之后混合在一起,再分出来,不是一钵千家饭吗?你看真平等!大家没有争执的意见,真共产,不是假的。
所以,提倡六和这个社会就安定,这个混乱局面就能回归到安定和谐。都要靠我们自己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,你不要管别人,我们自己做到会产生影响,持之以恒就能够感化一方。一方形成效果,其他各方面,四面八方他就向你学习。像我们现在在汤池所做的,汤池没有做到六和,六和是佛法,做到六和那比汤池要殊胜好多倍,这是佛法的高明。汤池仅仅是《弟子规》,是最初级的东西,产生效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,我们从第四段,「行四德」,第二个小段看起:
【威仪住持有则德。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。大乘八万。小乘三千。为住持之楷模。整六和之紊绪。出三界之梯隥。越苦海之迅航。】
我们就念到这一小段,这是自性大德。前面三大段,一体、二用、三遍,那是讲的大道;第四这段是讲四德,行四德是大德;末后二段,五止、六观是讲放下、看破,这是《华严》修学的总纲领。四德前面第一条「随缘妙用无方德」,我们学过了,今天学第二段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。『威仪』,我们一般人讲风度,言行举止表现在外面的。前面所说的随缘妙用,我们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心态,你用的什么心,属於心态。威仪表现在外面,中国古人所讲,诚於中一定形之於外,表现在外面。大乘一看比小乘是殊胜,为什么?大乘有八万四千,八万是说个整数,实际上是八万四千。八万细行是确实有数的,不是随便说说的,在《教乘法数》里面,佛学辞典里面都能查得到。我们现在是依《教乘法数》列的一个表解,诸位一看就明白。表现在外面总不外乎这四大类,就是『行住坐卧』,行是你走动,住是站著,坐是你坐下来,卧是躺著,都有好的样子,可以为一切众生的榜样,一切众生的表率。我们学大乘,纵然不能做到细行,大致也不能有太大的差距。
八万细行归纳起来,跟诸位说,就是十善业道,从这个地方我们对十善业道就真正有了深刻的认识。如果你不知道,看到这十善业十条,身口意这三类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或者是不淫欲,这是身业;口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;意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看起来很简单,甚至於有人说这还没有《弟子规》说得详细。是的,这十条是佛提出的总纲领,一展开,八万四千。大乘菩萨,或者我们说得更具体一点,法身菩萨,也就是说明心见性的菩萨,换句话说,他真正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,统统放下,这个八万四千细行他自然就流露,没有丝毫勉强。在他言谈举止当中,无论是走著、站著、坐著、卧著,都能显示出最好的榜样,它的总纲领就是十善业道,所以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,是佛法的基础。学佛从哪里学?从这里学。
威仪德也就是我们现代世间人所谓的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要记住,要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样子,不是最好的榜样不可以做,这叫菩萨,这叫学佛,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。首先我们把这个名相要有一个浅显的了解,威仪,威就是德,威在此地讲是庄严、严肃,仪表,庄严的仪表;住持,住,我住在这个地区,此时此地,持是保持。如何能叫此时此地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,统括人情事理,我们现在所谓是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大自然的现象,都能够显示出就是展现出尽善尽美。像《华严》里面讲的华藏世界,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,可以说是法身菩萨威仪住持有则,则是原则、规矩,一点都不乱,这是大德。从哪里做起?从我自己做起,你才能带动,你才能感化。所以佛菩萨教化一方,用什么来教化?就用这个,有没有效果?非常有效果。诸位在此地你们亲眼看到的,我们在汤池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,就是一部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威仪住持,没有佛法讲到八万四千,这是儒家的一点点。你看看这两年多来,你们就看到效果,感动了很多人。到那边参观的,到那边听课的,几乎没有一个不感动到流泪,为什么?出自於自性的,性德流露。为什么会那么伤感,会流眼泪?这是惭愧心生起来,想想我们自己,迷失自性太久了,一下见到威仪住持,他当然有感动。这是中国人所谓的良心,王阳明所说的良知,传统学术里面所讲的性本善,感动了。
威仪住持有则德,讲到究竟圆满是《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看古大德用表解的方式把它列出来,八万细行,行住坐卧,这是四威仪。各有二百五十戒,行二百五十条戒,这是出家比丘所受的戒,行有二百五十,住也有二百五十,坐卧亦复如是,总共就成了一千。戒条只有二百五十,配在四威仪当中,这是一千。这一千再配到三聚净戒,就变成三千。三聚净戒第一个是「摄有情戒」,摄是摄受众生。有情,我们今天讲动物,动物里面首先的,我们是人道,人是有情众生,天道也是有情众生,畜生、饿鬼、地狱还是有情众生。佛在戒律里没有说到的,但是他是有情众生,就是说他有情识,情识是什么?烦恼,他有五欲六情。这是三聚净戒里第一类。菩萨弘愿里面有众生无边誓愿度,这一愿就是从摄有情戒,这是普度众生,也就是行为世范。我们起心动念,行住坐卧,要对得起有情众生。有情众生包括六道,包括九法界,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,就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,有情的生物。我们这个好样子不但给人看,给九法界众生看,他们见到都能生欢喜心,这叫行菩萨道。大乘教里常讲的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就是这个。这里面有一千,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,有一千。
第二个「摄善法」,摄善法是对自己的,佛戒律里没有写,但是是善,佛没有写出来我们也要遵守。譬如抽烟,你说抽烟是不是善?现在大家都晓得抽烟不善,样子也不好看。这戒律里没有,没有,是不是可以抽香菸?不可以。懂得那个不善,能够把菸戒除是善法。所以一些只要是对自己身心有利的,不在二百五十条戒里面也要遵守,它对你的身体有好处,对你的精神有好处,对你的生活环境有好处,都要做到,都要学习。佛一生讲经说法说了四十九年,并没有把你生活细节都讲尽,没有,只是讲个纲领而已,你应当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。
末后这一条「摄律仪」,律仪就是真的一条一条写出来的,一条一条写出来的不多,二百五十条戒。摄善法跟摄有情都是二百五十条戒里没有包括的,一个是对众生有利的,一个是对自己有利的,摄善法是对自己有利,摄有情是对众生有利益的。不能说佛戒里头没有,我们就可以不遵守,错了。所以这些戒律包括世间的法律、世间的道德、世间的风俗习惯,为什么?它叫「有则德」,有原则,这个原则里有条文的、有没有条文的。这个地方讲的习尚,大家喜欢这样做,我们遵守。可是每个族群、每个地区习尚并不完全相同,到哪个地方要遵守哪个地方的风俗习惯,人情规矩。那无论你到哪个地方都会受那个地方众生的欢迎,他们欢喜你,他们爱戴你,他们拥护你、照顾你。为什么?你能遵守他们的规矩、法律,律仪戒就是法律。这三聚各一千,成三千。
再看下面,这个三千有七支,每一支都有三千,就成二万一千。你看看,这个七支后面有四烦恼,四烦恼除了「等分」这一条之外,你看就是十善业。十善业把淫摆在第一,这什么意思?中国古人晓得,「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」,一般在戒律里面讲的排列是杀盗淫,在此地是淫杀盗,摆在第一个。淫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任何事情过分了都叫淫。我们中国人用这个字用得很多,现在梅雨季节雨下得太多叫淫雨。凡是过分,礼是讲节制,到一定的度数,不要超过,也不要不及,所以礼讲节度,要恰到好处。前面三条是身业,淫欲、杀生、偷盗,这三条每一条里面有三千。妄语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这四支是口业,妄语是欺骗众生,绮语是花言巧语,也是对人有伤害,没有利益的,恶口是说话粗鲁,两舌是挑拨是非,这是四种口业。十善,身不淫、不杀、不盗,口不妄语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两舌,这七支总共合起来(每一支有三千)二万一千,三七二十一。
再配上四种烦恼,这是念头,贪、瞋、痴、等分,等分是与贪瞋痴相等的。譬如贪,什么东西跟它相等?我们举个最明显的例子,譬如财物,我想占有它,我想控制它,这个与贪瞋痴有很密切的关系,这就是贪瞋痴的等分。没有贪瞋痴那么严重,但是它属於贪瞋痴,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提高警觉的。你要晓得,贪里头有多少细行?二万一千,瞋里头也有二万一千,痴里头也有二万一千,等分里头也有二万一千,合起来八万四千。八万四千归一个总的根就是十善业,十善业怎么可以轻视?在佛门里面,所以学佛就从十善业开头,但是学不到这么详细。在家居士修十善,出家的沙弥,这刚刚入佛门的,沙弥律仪,那比在家人的十善就要提升,讲得更详细。沙弥受比丘戒,比丘戒句句要具足八万四千。所以比丘不容易,比丘不但受到人天的尊敬,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罗天王见到比丘都是恭恭敬敬的,像对待佛一样。为什么?他的威仪自自然然令人五体投地,六道里面的有情众生做不到,比丘做到了。
我们今天受比丘戒的人很多,有没有做到?不要说这个没做到,十善业做不到。不研究戒律不知道,研究戒律,多看看这些典籍就明白了。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,他是戒律专家,近代对於戒律真正用心研究学习的是弘一法师,虽然研究、讲解,做不到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。我们现在要知道,八万细行没做到,不是真比丘,谁敢自称比丘?戒要不要受?戒在形式上要受,不受的时候你去研究戒律,人家讥刺你。因为佛说过,没有受过戒律不能看比丘戒。比丘戒里还有什么秘密吗?不是的,比丘戒里所讲的这些规矩比丘没做到,你读了这些戒律,你有意无意会批评他们,批评他们你就造口业。所以佛叫你不要看,就是防止你,不要造业,佛是慈悲,没有秘密。你不看,他有的地方做错了你不知道,你不会批评;你看了之后,你就拿这个标准处处去量人,处处去批评人,你就造罪业,造口业了。所以要懂得佛的慈悲心,佛门里没有秘密。密宗里也没有秘密,密宗那个密是深密,理事都很深奥,我们一般人无法了解的。理太深,它如法,不是不如法,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,它有它的标准。所以属於深密,没有秘密。秘密总是不可以告人的,佛法里没有说是不可告人的事情。
这个在大乘教里面讲得透彻,所以总称八万四千。《楞严经》说:八万细行者,举大数耳,亦名八万四千律仪。这是大乘教上说的。大乘跟小乘的差别,所以大乘真难,在持戒方面来说,小乘戒好持,小乘是论事不论心。譬如杀生,我有这个念头,这个人讨厌,我杀了他,但是我并没有杀他,不犯戒。小乘戒就像现行的法律一样,你触犯法律你一定要有行动,没有行动不结罪的。可是大乘不行,大乘是论心不论事,心里动个念头,想杀他,你就犯了杀戒。你说没有杀他,你动了念头。大乘结罪在起心动念,小乘结罪在行为,所以小乘戒好持,大乘戒难持。杀盗淫妄,起心动念都不能有,这叫大乘菩萨。所以,大乘心清净,小乘身清净,心不一定清净,大乘心清净,身当然清净,这个大小乘不一样。
小乘戒里面,就是二百五十条戒,各有四威仪。二百五十条戒分成八个项目,或者分为八类,四重、十三僧残、二不定。这四个是最重的,杀盗淫妄,这叫四重戒。这个排列的顺序,你就能看到它的等差,前面第一条是最重的,再其次的,再其次的,到最后就是最轻的。现在一般这些大德,我们出家的时候受戒,传戒师常常告诉我们,你能把四重戒持好就行了,其他的那些小戒、小小戒可舍。可不可以舍?不能舍,舍了怎么样?舍了威仪就没有了,威仪没有就不是出家人,不是出家人就不是佛弟子。所以现在这个现实状况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生惭愧心,我们没有福报,在这一代学佛里头,为什么说没有福报?没有真正的律宗的大师。我们今天可以听到讲经,听不到戒律,没有人讲戒经。戒经分量很可观,你看《大藏经》里面它占三分之一,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我也遇到一些大德,有学问、有德行,但是他们对戒律的看法,这种看法我初学佛的时候受他们的影响,对戒律不尊重。为什么?有个很错误的观念,这个戒律,佛制定这些规矩,尤其是生活的规范,佛是印度人,三千年前的人,三千年前那种生活规范拿到我们现在能管用吗?我们只能说可以取其精神,决定不能依照那个规矩,依照那个规矩行不通,行住坐卧四威仪都做不到。所以一些大德们就教我们小小戒可以舍掉,你只把重戒抓住就好了。这个话讲得也没错,很适合於现代的生活状况,可是四重戒就不容易做到,能做到四重戒的就非常可贵了。可是要真学,得认真努力。
我们今天用什么来奠定基础?用《弟子规》、用《感应篇》,以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做基础,我们才能够提升到十善业。这是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教导我们的,就是这个经典里面讲的很重要的一段经文,「净业三福」,是给韦提希夫人讲的。韦提希夫人遭遇一个非常不幸的事故,儿子不孝,背叛了父母,杀他的父亲夺取政权,把他的母亲囚禁起来,也是受了恶人的挑拨,杀父害母,干这种事情。夫人跟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,遇到这个不幸的事情之后,就在家里祈祷佛陀,求佛陀救她。确实有感应,她那里一祈求,佛就感动,她被幽禁在宫廷里面,佛从空中,这是应身,从空中到她的宫廷里面去,跟她讲宿世的因缘。夫人提出,她说这个世界不好,太可怕,太险恶,有没有清净的佛国土,她想往生,想离开这个世界。佛就给她示现,示现许多佛国土让她看见,像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一样,让她自己去看。她看中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她说这个世界好,这个世界非常清净,没有恶人、没有恶事,问释迦牟尼佛,有什么方法她能够生到这个世界?释迦牟尼佛教她先修三福做基础,为什么?你看《弥陀经》上不是说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有大福报,要有善根、要有福德才能生,你没有福不行,所以就教她净业三福。
三福头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头一条。诸位要知道,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第一条没有,不能往生,你不具备这个条件。所以孝养父母重要,奉事师长重要,孝亲尊师,摆在前面,摆在第一句。慈心不杀,这是宿世今生跟一切众生结的冤仇要把它化解掉,那你就真正要懂得,不杀生,不食众生肉,你往生的时候没有障碍。你们诸位同学们都清楚,我们的道场大雄宝殿每天做护国息灾法会,三时系念的佛事,常常有附体的,这个我们已经看成习惯了,他绝不是装的,他是真的。附体的是些什么?几乎都是他的冤亲债主,来障碍、来扰乱。化解冤亲债主最有效的,我们用真诚心断恶修善,每天忏悔,过去无知做错了,要要求这些冤亲债主原谅,请他们跟我们一起修行。我成就了,他们也都得到利益,都成就了,同生极乐国。你不障碍我,我也帮助你,彼此互助合作,从内心里真正忏悔。有效,忏悔之后真的相安无事,有不少这些冤亲债主真的往生,我们还没有到极乐世界,他已经去了。可是生天的占多数,还没有真正回头的那数字也相当多,这个要懂得。
时时刻刻念念都想到化解一切怨结,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跟人结怨,这是有智慧的人,这是真正聪明人。起心动念,我们常讲,要化解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,这个非常重要。他跟我对立可以,我不跟他对立,这就能化解。我不跟他对立,他跟我对立,他那一边效果不能产生,必须两面对立才产生效果。所以解决问题不在外面,在自己。古人所说的话有道理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解决问题决定是在自己这边,不在外面,你向外去寻求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。这个要学习,天天忏悔,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,回向给法界众生,心量扩大了,与前面所讲的「三遍」相应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。我们这样做法,过去冤亲债主看到欢喜,生欢喜心,就不会再找麻烦。我们所作所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,他都有分,我不是为我一个人做的,我们为一切众生做的。
真的能把四重戒做到,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也就非常难能可贵。古时候,心善良,风俗纯朴,持戒容易,如果那个时候那些大德要生在今天的社会,成就也就困难。现在没人教你,没有人教善法,都教你去干坏事,社会风气不好,外面不善的诱惑力量太强,非常不容易成就。我们如果不是天天在学习经教,不离开经典,也就是不离开圣贤的教诲,在这个社会还能立足,还能保住自己,不容易,很难的一桩事情。我们真能够守住,诸佛菩萨、古大德也佩服你。所以我们对於戒律威仪明了、尊敬,自己有惭愧心,做不到。我要求同学们的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能把四个根扎下去就行了。
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向上提升太难,蕅益大师说得好,只要下下品往生就满意,这是蕅益大师的话。真的满意,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,有没有四土三辈九品?确实有,但是它四土三辈九品在一起。就好像我们上学一样,有没有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?有,可是西方世界的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在一个教室上课,这个就太稀有了。阿弥陀佛是老师,一个讲堂里面上课,一切诸佛刹土里没有,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。所以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,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於同时生到方便土、实报土、寂光土,这是一切经里面都没有的,弥陀净土无比殊胜就殊胜在此地。
我们现在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报土,六道轮回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。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,方便有余土是罗汉、菩萨住的,我们见不到。即使凡圣同居土,没有特殊缘分的人,我们在这个世间也见不到圣人,有特殊的缘分能见到。唐朝时候法照法师,朝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,这就是特别缘分,亲身经历;悟达国师见到迦诺迦尊者也是特别缘分。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确实有一些有缘的同学见到佛菩萨。我在台湾的时候,周邦道先生的夫人,抗战胜利之后住在南京,见到地藏王菩萨,地藏王菩萨到她家里来化缘,她不学佛,也没给他。晚年到台湾学佛,常常想到这桩事情,问李老师。李老师告诉她,那个九华山的和尚,跟你化缘的人,就是地藏菩萨。后悔莫及!
大迦叶尊者,这是佛授记的,他住在鸡足山。中国云南有个鸡足山,印度有个鸡足山,到底住在哪个鸡足山?我们现在学《华严》懂得了,一切法从心想生,你想到在云南,他就在云南,法没有定法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真的有人在鸡足山见到他,而且还在最近,好像是今年年初的事情,我是听别人说的,传言。台湾有些佛教的同修们到中国大陆来观光旅游,去朝拜鸡足山,到金顶,人大概也不少,有两个人在后面就落伍了,脱队了,迷了路找不到方向。正在著急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,拄个拐杖,手上还提了点东西,他们就看到了,看到之后就问路,那个老人就指点他,哪个方向、怎么走,他们就找到他们这个队。到金顶山上,看到有迦叶尊者的塑像,他一看到之后,刚才遇到的不就是这个人吗?很惊讶,再找,这个人不见了,找不到,不晓得到哪去了。这偶然遇到的,真的,迦叶尊者还在。我也曾经去过两次,当地人告诉我,他说有,有缘的人见过,不定在什么时候。有些人心里想鸡足山应该是印度的,不在这里,这个人在这个鸡足山遇不到迦叶;没有这个念头的人,以为他就在这里,他真的就在这里。确实一切法从心想生,法没有定法,佛菩萨应化,无时不现身,无处不现身,只要缘具足就能见到。见到的时候你不知道,过后你想想,愈想愈有趣味。
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,两次路上生病,他很辛苦,三步一拜。他在鸡足山有个道场,从鸡足山出发到五台山去拜文殊,三步一拜,要拜两、三年才走到。在路上生病是在所难免的,两次得重病,都遇到一个乞丐照顾他,救了他。他问那个乞丐,问他姓什么名字叫什么?这在《年谱》上记载著有,乞丐告诉他,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文吉。问他住在哪?他说我住在五台山,他说你到五台山,你不是要到五台山去拜文殊菩萨吗?你到五台山去问,大家都知道。虚老到五台山头一个就打听,文吉这个乞丐你们有没有人知道?就有人告诉他,他是文殊菩萨化身,他才恍然大悟。可见得你真正发心去朝山,一路上佛菩萨照顾你,你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现身帮助你。这些事情很多记载,这不是假的。
所以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发心学佛,太高的真的是做不到,要有惭愧心,一定要把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落实,这是基础的基础。在过去,无论是出家、在家学佛,家教里面就把这个基础奠定了,所以接触到佛法不难,十善业道做得到。真正出家的时候,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他也能做得到,唐朝以前那些出家人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南宋以后真正比丘没有了,那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名字比丘,受了比丘戒,有名无实。从南宋到我们现在,六、七百年了,真叫每况愈下,一代不如一代。这个我们要知道,自己没有福,遇不到好的老师,遇不到好的善友,典型都不在了。要成就完全靠自己,自己努力,自己学习,自己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。我常常勉励我们同学,从哪里学起?从谦虚学起,我还不用谦虚,用谦卑。为什么从谦卑学起?谦卑是性德的根基,你看诸佛菩萨的谦卑,你看圣贤的谦卑,甚至於看其他宗教里面讲的谦卑,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
中国古人有所谓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愈是真有学问的人他有道德,永远保持心平气和,决定没有烦躁。烦躁在修行上是绝大的忌讳,所谓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」,佛门里面常说的火烧功德林,瞋恚之火,一个脾气发了之后,你所有功德都没有了。所以,功德不好修,福德容易,你发脾气,福德不会烧掉,功德没有了。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定慧,脾气一发,定慧没有了。所以外面的境缘,有些真的叫魔境,魔来扰乱,魔是什么?也许你最相信的人,也许你最亲近的人,他来引导你叫你发脾气。你就真的听话,就真的随著他发脾气,这就错了,他把你修的那点功德给毁掉了;给你在耳边上说了几句不好听的、你不愿意听的话,你功德就毁掉了。所以时时刻刻警惕,不要上当。其他的当没有问题,我们可以接受,像财色名食睡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可以;要激动我们贪瞋痴这个念头,这是魔,这个当可不能上。能够帮助我们放下贪瞋痴的,帮助我们学习戒定慧的,这是真正的善友,真正的善知识。
所以二百五十条戒配在四威仪里面,这是一千,我们在八万细行里面看到的。小乘讲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过去一千、现在一千、未来一千,这就变成三千,所以叫三千威仪。如果三千威仪分配在身口七支,那就跟大乘一样,就变成二万一千。二万一千跟三毒、等分再一配合,还是八万细行,所以小乘是融化在大乘里面。我们从大小乘基本的教诲里面就认识十善业的重要,十善业是决定不能疏忽。疏忽十善业,我们这一生搞的叫佛学,跟佛结个善缘,阿赖耶识里种一点佛的种子,这一生不得受用。我们这一生言语造作还是烦恼做主,烦恼做主叫造业,造业当然果报会现前,果报就是六道轮回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们这些年来在一块修行,我讲得也很清楚,我们用十善业做纲,纲领;不是用戒律,不是用二百五十条戒做目,我不用这个,我用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做目,好学,用十善业道做纲。这个虽然不能够帮助你明心见性,能帮助你断恶修善,能帮助你往生净土。净土,向上是不容易,凡圣同居土有把握,决定得生。
我们也很幸运,我们遇到般若、遇到《华严》,遇到祖师大德给我们提出的「华严奥旨妄尽还源」,这个可以帮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。但是你要晓得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是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你妄断不尽,你还不了源。换句话说,你真的这一生当中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净土,你决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见了阿弥陀佛,到那个时候再学《华严》、学《楞严》、学般若,那很容易,决定成就。这个帐我们得算清楚,决定不能够疏忽,大家一定要认真努力扎儒释道三个根,出家要扎沙弥律仪,我们能把这些做出来,与「威仪住持有则德」就相应。在这个时代,我们对得起释迦牟尼佛,对得起菩萨善友,对得起祖师大德。不真学不行。
下面文所说的,『为住持之楷模,整六和之紊绪』,这是讲威仪住持有秩序它所产生的效果,是为一切众生的楷模、模范,就是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。现在不但是佛门,社会也是一片混乱的现象,「紊绪」就是混乱。这个现象,现在是举世志士仁人所关心的大事,混乱的局面如何能够恢复正常?联合国年年开会,我知道的至少开了三十七年,这世界愈开愈乱。佛祖在此地给我们指示出来,用什么能够回归正常?用「六和」。你想想真有道理,六和落实的话,天下太平。
佛弟子无论是在家、是出家,我们是团体的生活,是社会的型态。团体里面最重要的是规律,如果没有秩序就乱了。所以佛为我们制定,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就叫僧团,僧团最少四个人,必须要遵守六和敬。六和第一条是「见和同解」,我们现代的话称为建立共识,这是和睦相处真正的基础。佛法讲的共识讲得非常高,讲得圆满、讲得究竟,这个共识是依什么?依自性、依性德,这个难!难在哪里?必须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是法身菩萨,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不但超越六道轮回,他连十法界都超越了。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起心动念都没有,他用这个基础,真正和睦相处的基础,这讲绝了。所以佛没有说是我制定一套规矩,你们要遵守,不是的,没有这个道理;我给你们建一个制度,没有,佛从来没干过这个事情。释迦牟尼佛跟孔子在世是一样的,没有创作,没有发明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所以我说他们都是老实人,没有自己的见解,没有自己的创造,也没有自己的发明,一切随顺性德,随顺自性。所以,佛家的和睦相处、平等对待是以这个为基础,这是法身菩萨。
凡夫呢?凡夫就必须要守规矩,八万细行就是规矩,一定要遵守。八万细行从哪来的?三千、八万从哪来的?是明心见性的人,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处事待人接物,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,他不是有意造作的。不但有意没有,无意也没有,有无都没有,自自然然从自性里流露出来就是这样子,叫法尔如是,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,所以就叫大道。我们把它记下来之后,我们向他学习,这叫德,我们遵循圣贤的规则,依据圣贤的楷模。所以,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,净宗学会最早成立在美国,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。五个科目头一个就是净业三福,我们依净业三福为最高的指导原则,依六和,三福、六和。在经教里面,我们依三学、六度,三学是戒定慧,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最后一条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很好记,时时刻刻想著这五个科目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不要犯这五个科目,希望都能做到,这五个科目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做我们言行举止的规则。
这是早年,提出来之后,是很简单,又很容易记,跟净宗完全相应,但还是做不到。那就让我们再深层去思考,为什么从前人都能做到,现在做不到?这才找出毛病,从前人有根,现在人没有根,所以就难了。我们就细细在指导原则里面,我们第一条疏忽了。你看第一条不是讲得清清楚楚吗?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我们没有强调。孝亲尊师,《弟子规》里就讲这个,所以我们这才特别强调我们要落实《弟子规》,落实《弟子规》就是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前面二条,用《弟子规》来落实,我们就有根了。慈心不杀,我们用《感应篇》,《感应篇》里面细说因果报应。你这一生杀他,来生他杀你;你这一生吃他,来生他吃你;你这一生夺取他的财产,来生要偿还,他会夺取你的。真正知道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我们就不敢作恶。那别人对我们呢?我们会想想,可能是我过去生中这样对他,心就平了。他来骗我,让他骗,我过去不欠他的,他不会夺取我的,他来骗取我的,过去一定是我欠他的。心平气和,欢欢喜喜,这个帐这一笔了了,来生是好朋友。不懂得因果报应的事情,很难,处理这个事情不容易,总有怨恨心、有报复心;怨恨、报复不能解决问题,会把问题搞得更糟。所以我遇到重大困难事情,我都会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故事,琉璃王灭释迦族,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反抗?只是劝他家人逃走、逃避,没有抵抗,没有报复。这桩事情之后,佛给弟子们讲过去生中的因果关系,大家才恍然大悟,不能报复;报复,这个冤仇不能化解,来世还继续来。
所以我们学佛,特别是修学大乘,我们很清楚、很了解,人的生命不是这一世,如果这一世就完了,那什么事都没有,就用不著修行了。生命是生生世世,真的是不生不灭,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,因变成果,果又变成因,相续不断,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。要会运用这是好事情,好的是生生世世修行,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,那就是好事情。如果搞冤冤相报,那就是很不好的事情,那完全错了。这个道理要懂。真正明了之后,我们这一生当中,我们的身命你就不会很珍惜它,不会很看重,看重什么?法身慧命,这个重要。身是一个物质,幻相,有生有灭,灵性没有生灭,如何提升自己的灵性,这才叫大事,佛家讲的大事因缘。你真的明白之后,我们这一生所要干的事情是什么?最重要的功课,就是怎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舍干净,妄尽,妄尽之后自然就还源,回归自性。这在佛家讲成佛了,妄尽还源就成佛了,这才叫真正的大圆满,究竟圆满。
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六和重要,六和不求别人跟我和,是我跟他和,就修成功;样样要要求他跟我和,你就修不成功。只求我跟他和,不求他跟我和,也就是,我的东西都是你的,你的是你的,你的不是我的,就和了;要是你的东西是我的,我的东西不是你的,和不了。先学这个,这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,为什么我的东西都是你的?没有我,有我就麻烦了,就错了,没有我,不都是你的吗?所以头一个要把我打破,我所有的,章嘉大师教我,破我很难,先放下什么?放下我所有的。身外之物能够与一切众生共享,毫无吝啬,决定没有私藏,全部拿出来,这是真实智慧。你能真这样做,真这样做它有果报,这是什么?这是施,施后头有报,你施财,愈施愈多,多了怎么办?多了赶快舍,可不要留。聪明智慧愈施愈聪明,聪明智慧增长,可不要留一手,不要怕别人超过我,有这个念头,坏了,纵然智慧增长,有限度。完全把分别执著舍掉,我们用俗话来讲,你的财富天天增长,你的智慧天天增长,你的寿命也天天增长,健康长寿。不是得不到,很容易得到,问题就是你干不干!你为什么不干?你不懂这里头的道理,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,你会拼命的干。
像这些原理原则、这些道理都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我相信,我真肯做。我还相信,我在早年时候,青少年时代,许多人给我算命,我这个命是非常可怜,贫贱的命。贫贱是什么?乞丐的命,贫,没有财富,贱,没有地位,贫贱到极处就是乞丐。命里没有财库,无论干什么你都赚不到钱,命里没有。也没有寿命,寿命只有四十五岁,这个我都相信。我相信寿命只有四十五岁,因为我们家里,家谱都在,诸位可以看到,我的祖父,我知道的,我祖父四十五岁过世的;我一个伯父,我父亲的哥哥,四十五岁过世的;我父亲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。那个时候我想这可能是遗传的关系,怎么三代好多个人都没有过四十五岁,大概我也过不了,所以我相信。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,这是个转机,但是我不相信我能长寿,所以我把我的时间表就定在四十五岁,认真努力的干,我想求生净土。四十五岁那年真的害一场病,我不看医生,也不吃药。那时候在台湾,有几个学生,大学生,四个学生,难为他们照顾我,生病的时候他们轮流照顾。每天吃一点稀饭、咸菜,油都不敢吃。一个月就好了,好了之后再继续讲经,我没有求长寿,今年活到八十二了。
这当中真的又有一次难关,是我七十九岁的时候,那一年我自己心里想应该要走了,四十五岁延寿延到七十九了。那年也是从庐江,身体不舒服,到了北京,到北京就病倒了,四天。以后有人告诉我,他说你死过一次,我一想到,那四天真的,在北京真的。在北京,在旅馆,夏红来照顾我。好像是第三天,还是第四天,那一天好像迷迷糊糊作了一个梦,似梦非梦那么一个境界。突然睡醒过来,醒过来看到是蓝天白云,重重的青山,那个景太美了。再细心一看,许许多多的人,密密麻麻的,都跟我面对著方向。但是没有一会儿统统变成畜生,我感到很惊讶,怎么会这样?人怎么统统变成畜生?我就念佛,念本师释迦牟尼佛,我们讲经常常念,开头念本师释迦牟尼佛。佛现前了,佛身的高大跟虚空一样,那个山河大地、那些畜生没有了,就看到一尊佛像,很大很大,跟半个天空一样大,可是看得很清楚。我第二声念南无本师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出现了,释迦牟尼佛不见了,换成阿弥陀佛。我又有个念头,就常常念的南无本师毗卢遮那佛,毗卢遮那佛出现了,阿弥陀佛没有了。最后我念了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,观音菩萨示现了。这个时候听到旁边有人告诉我,我没有回头,我专心在看菩萨。有人在告诉我,你还有没有想见的人?我说没有。还有没有放不下的?我说也没有,我现在就想跟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。我又补充一句话,如果佛需要我在这个世界帮助这些苦难众生,也不妨碍。在这个情形之下,一下醒过来,醒过来之后病就没有了,烧也退掉,就很正常。好像养了一天还是两天,我就到香港去了。那时候真的是死过一次。因为我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,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,你自己什么都不要操心。我相信章嘉大师这句话,一辈子是遵守、奉行,所以从来不操任何心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,一切随缘,饮食起居给什么吃什么,从来也没有挑剔。有过这么一次经验。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,但是自己得好处,得的什么好处?境界不断向上提升。我如果在四十五岁走的时候,没有这个境界。现在要到极乐世界去,可能不在凡圣同居土,升级了,实报土不敢讲,方便有余土是有分的。要真干,你看特别是《华严》,你愈看愈欢喜。
所以见和同解,这里头浅深高下层次不同,从最低的,最低的就是依经论为标准。像我们今天,见和同解要以信解的基础,我们对净宗的信解,对净宗修学理论、方法的认知,这个相同,就好住了,大家在一起共学,互相勉励。「戒和同修」这个重要,这就是此地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,一定要守规矩。戒律里,头一个谦卑,我们讲得很简单,很容易懂。自己对一切人,乃至於对一切众生,我们住在这个地方,这个地方有老鼠、蟑螂、苍蝇、蚊虫、蚂蚁,对这些众生都谦卑,我们遇到都合掌称它菩萨,蟑螂菩萨、老鼠菩萨。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交流,有一天我早晨起来的时候,墙壁里有老鼠,吵得我们没法子睡觉。我就敲敲那个里面,不晓得它哪里跑来的,我说老鼠菩萨,希望你从哪里进来,你还从哪里出去,希望给我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我好好的休息,我明天还要讲经。我跟它沟通之后,大概半个小时以后,听不到声音,就没有了,它走了。所以要用沟通方法,真诚心,尊重它,不要厌烦,很好沟通的,蚊虫、蚂蚁都很好沟通。蚊子来咬,你愿意布施它,你就让它吃一餐;你不喜欢布施它,就跟它商量,你到别的地方去,不要在这里干扰我。乃至於花草树木、山河大地都能沟通。这个我们不但有理论依据,我们有很多例子,这么多年来,跟环境沟通,跟树木花草、山河大地都有感应。所以戒律要遵守,谦卑,尊重别人、敬爱别人要出自於真心,关怀别人、照顾别人、帮助别人,随分随力的去做。
下面才讲到「身同住」,决定没有嫌弃,我们同住在这个道场,同在一起修行,同在一起学习。「口无诤」,这个必须要遵守,要忍耐,决定没有争论。你争,我让,他就争不起来;互不相让,这个才出事情。所以要学忍让,再提升,谦让,再提升,礼让,这是美德,这才真正能和睦相处。总是出於自己主动,我先怎么对人,不要求别人回报我,不要求别人怎么对我,时间久了慢慢自然就能感化别人。所以,教学不是用言教,是用身教,是真正做到,才产生效果。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都用这个方法,我们要把它学会。
末后一个「利同均」,这个很重要,利同均实在讲就是共产主义。外国人提共产主义比释迦牟尼佛落后两千年都不止,二千五百年。在中国人算起来,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提倡利和同均,就是物质生活是平均的、均等的。所以那时候托钵,托钵回来之后,不是哪个人托到一面托一面就吃,不是。回来倒在一起再混合,每个人再分著吃,所谓一钵千家饭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个时代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个人去托钵,回来之后混合在一起,再分出来,不是一钵千家饭吗?你看真平等!大家没有争执的意见,真共产,不是假的。
所以,提倡六和这个社会就安定,这个混乱局面就能回归到安定和谐。都要靠我们自己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,你不要管别人,我们自己做到会产生影响,持之以恒就能够感化一方。一方形成效果,其他各方面,四面八方他就向你学习。像我们现在在汤池所做的,汤池没有做到六和,六和是佛法,做到六和那比汤池要殊胜好多倍,这是佛法的高明。汤池仅仅是《弟子规》,是最初级的东西,产生效果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