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(第十四集) 2008/7/5 华严讲堂 档名:12-046-001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。在上次我们提出这个题目,可以加一个小标题,副标题就是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今天我们从第四段看起,第四段是修四种行德,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段。
【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。谓依前一尘能遍之境。而修四种行德。】
我们先把这一小段的意思说明一下。这篇文章虽然一共有六段,它是一贯的,它是一桩事情,它是不能分割的,也就是《华严》常说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在这篇文章,一即是六、六即是一,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分六段。我们总要把前面记住,第一段里面告诉我们,显体,体是什么?一真。这个一不是数字,不一是一二三四的一,这个一是个代表字。性体的真相,没有法子形容,也不能说出,所谓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只能够体会,不能言传。不能言传,诸佛菩萨、大圣大贤用方便法为我们说出,总要我们细心去体会,才能契入境界,才能得到受用。像惠能大师为我们说的,自性本来是清净的、本来没有生灭,现在有没有生灭?现在还是没有生灭。现在有没有染污?现在也没有染污。我们见到的生灭、染污,实在说那是一个幻相,那是一个错觉,不是事实,事实决定没有。所以体,祖师在此地这个纲领,六条纲领是杜顺和尚华严宗第一代祖师他老人家提的纲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。我们在前面给同学们报告过,就是净土宗所讲的常寂光净土,身土是一不是二,这是根源。我们迷失自性,流浪在六道,其实六道是像一场恶梦,也不是真实的。可是我们把这场恶梦是当作真实,所以回不了头。现在祖师教给我们,我们要把妄给它断尽,也就是彻底放下,还源。还源就是回归常寂光,真的还源了,这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什么!
我们要回头,就先知道我们的根源、我们的本源是常寂光,是真正的一真,连法界两个字都安不上。可是这一真迷了,什么理由迷的?没有理由,什么时候迷的?没有时候,这个要知道。你要去找原因、要去找什么时候迷的,那叫迷上加迷,那回不了头。知道是妄,不是真的,你要找什么?譬如你昨天晚上作梦,你一定要去问,我这梦是什么原因有这个梦,我这个梦是几点几分几秒才起来的,你不叫自己找自己麻烦吗?那个梦,实在讲也没有原因,梦什么时候起来的?也没有时间。不要去找自己麻烦,这种麻烦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,永远解不开这个结。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,叫迷上加迷、结上再加结,你怎么能解得开?所以佛用这个妄字用得好,妄就不要再追究了,就不要再过问,用不著去研究它。妄,反妄,反,回过头来把妄舍掉,真就现前,真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。六祖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他见到自性清净。圆明是什么?后面四句就是圆明,圆是大圆满,没有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没有动摇、能生万法,这是圆明体,它不是死东西,活活泼泼。所以我们一念不觉,这个一念非常微细,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。这一念起来的时候,念就成形,就是物质现象发生,形是物质现象,「形皆有识」,识是精神现象。现在科学讲物理、讲心理,在佛法里面讲叫色法,物质是色法,精神方面叫心法,色法跟心法变现出来,这是第二段所讲的。
第三段特别给我们说明色心的真相,也就现在讲的宇宙人生,物质、精神的真相是什么。他讲了三个特色,第一个是「普周法界」,这都不可思议境界。佛在经上讲依报,依报是环境,讲环境里面的一微尘,就像现在的科学家讲基本粒子,举这个做例子。这个东西虽然很小,肉眼看不见,它的信息周遍法界。就像近代科学家发现全息照片,这个道理接近,再小一粒微尘,它里面是整个宇宙。第二个特性,它虽然很小,它变幻无穷,「出生无尽」。所以我们用万花筒来做比喻,你看万花筒很小,这已经很大了,这万花筒,你看里面就那么几片不同颜色的东西,你转起来的时候千变万化。你看那个图案,你拿在手上转一天,转一个月,转一年,找不到两个相同的,出生无尽,出生无尽是变幻无穷。怎么变,不离根本,根本是什么?自性圆明体,不离根本。自性圆明体好像万花筒,千变万化,里头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、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就这么变出来。你说它为什么理由变的?没有理由。为什么会变的?都不要去问,性德法尔如是。你再要问,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因为它动,它不动就不会变。什么动?你的念头在动。诸位要晓得,真心不动,六祖见到本性了,本性本无动摇。由此可知,什么东西在动?妄想在动、分别在动、执著在动。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,自性里头本来没有,这个你一定要肯定,本来没有,叫妄!
最初第一念,就初动第一念,实际上也没有第一、第二,这都是佛的方便语,我们要能体会得到。第一念动的时候,常寂光就不见了,就变成实报庄严土,这是我们通常讲有形色的一真法界。常寂光土里面物质、精神都没有,这一动就有了,它这里头没分别、没执著,所以是平等的,清净庄严。不但这里面没有善恶,没有善恶叫真善,也没有染净,叫真净。到第二念一动的时候,有了分别,有分别就有染净,没有分别就没有染净。再第三个动的时候就有执著了,有执著就有善恶,没有执著就没有善恶,於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前。可是这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,我们中国道家也讲,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」,有道理!这个一、二、三是念头,一念、二念、三念它速度太快,我们分不出来,好像是同时所生的。四土,常寂光土、实报土、方便土、凡圣同居土,好像是同时发生的,实在讲它是有先后的,但是那个先后太快,速度太快,我们没有办法辨别出来。
念与念之间,第一念跟第二念之间,那个时间多短?现在我们知道,我们听弥勒菩萨的报告晓得,现在我们多半用一秒钟做单位,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?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,你说前念跟后念你怎么分法?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,不是八十亿,是八十兆,你怎么能辨别前念跟后念?无法!所以我们的念头太粗,我们这个前念跟后念是可以辨别,前念、后念大概前半秒、后半秒,其实这是很粗很粗的。所以世尊问弥勒菩萨,世间人这个念头是几个念?几个念我们以为是一念,弥勒菩萨讲一弹指,一弹指大概是我们认为这一念。其实一弹指多少念?一弹指我们也把它算出来是三百二十兆,三百二十兆的念头,我们认为是一念。所以佛这个问得好、问得有意思,几念?三百二十兆的念头,我们误会了,把它当作一念。所以要用这个一念,那不是四土同时现前吗?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不能分出的,没法子分的,这是佛经上讲的科学。宇宙现前了,森罗万象现前了,我们的身命现前了,前头说得很清楚,我们的身命是正报,除我们自己这个身命之外,其他所有环境都叫依报,依正庄严。这个特性,第二个它是「出生无尽」。
第三个是包容,包容空有,空是虚空,心包太虚;有是万法,量周沙界。这是什么?本来你是这个样子,这是事实真相,事实真相叫大道,这不是人为的,这不是哪个发明、哪个创造的,没有人创造、没有人发明,本来就是这样。这个认识、这个觉悟不简单,虽然没真的开悟,你真正意识到这个境界,已经达到开悟的边缘,再往上一提,真的就大彻大悟。往上一提是什么?彻底放下,就入境界了。三千年前,世尊为我们做了榜样,一千三百年前,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榜样,放下就是!中国古老谚语里有一句话说,「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」,你说有没有道理?学了《华严经》之后,愈想这句话愈有味道。确实没事,过去没事,现在也没事,未来还是没事,事从哪里来的?事从你自己的分别执著上来的。妄想里头没事,可是妄想立刻变成分别,分别立刻变成执著,事来了,这真叫春蚕作茧,自己把自己系缚住,造成这么个现象。所以,我们心量要大。
前面这三段是讲大道,第四,今天我们讲的是大德,统是自性里面的,自性本来具足的大道、大德,后面两段五止、六观是大行。所以这一篇文章,我们把它从内容里面去看,道、德、行,这是学《华严》,依《华严》教义来修行的,所以这篇文章就非常重要。真正要契入华严境界,可以把它当作日常功课来学习,文不长,一天至少念一遍。依文作观,时时刻刻提出这个观想,渐渐的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跟这六个纲领相应了,这就真的接近了。接近,什么时候能入?入要靠放下,放下就入,放不下就没入。放不下是佛学,放下就是学佛,关键在这个地方,放下你就看破,放不下你看不破。看破是智慧,看不破是知识,知识跟智慧不一样,知识不能解决生死大事,不能脱离六道轮回,智慧能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间那个关键就在放下,放不下,你所学的全是世间法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也是世间法;真正能放下,《弟子规》都是出世间法,无上大法,这一点都不假。所以此地讲『依此能遍之境』,就是前面第三段所讲的三遍,这要记住,「普周法界遍,出生无尽遍,含容空有遍」,我们缩成一句话来说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有这么大的心量。这个心量起用,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四德,这个四德是大德。第一个德,你看它这个名词:
【一者。随缘妙用无方德。】
头一个教我们随缘。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:
【谓依真起用。广利群生。众生根器不等。受解万差。乐欲不同。应机授法。应病与药。令得服行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。这一小段已经把意思说尽,凡是作用都是依真,真是本体,没有真就起不了作用。所以体、相、用,《华严经》讲这三方面,体是真的,相是假的,用是中的,体空、相有、用中,空假中三谛,都是从真发生的,所以无中生有,无论是染法、净法、善法、恶法都是无中生有。无就是空,空不当作无讲,空它能生,要是空无就不能生,它能生。能生称它作无、称它作空,因为它不是精神、它也不是物质,我们六根接触不到,眼耳鼻舌身是色,我们这个色根接触不到,你看不见、听不见;意根是心,我们去想也想不到。它存在,它是本体,物质、精神从它生的,能生万法。所以『依真起用』,起用是什么?起用随缘,『广利群生』。这个地方你要知道,什么人依真起用?我们学佛的人马上会想到,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,依的什么?依的真如自性。起用呢?就像观世音菩萨《普门品》所说的,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利益众生。这个解释不能说错,也不能说对,为什么?你只说了一半,还有一半没说到。还有一半是什么?一切众生包括你我在内。我们现在也是依真起用,我们也是在广利群生,怎么不是依真起用!没有真,哪来的妄相?统统是依真起用。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,他顺自性,就是他对於前面一体、二用、三遍,他不迷,所以他的作用是随顺性德,是善的。
我们迷了,我们不知道一体,不知道二用,不知道三遍,完全迷失了,所以我们的作用,起用是随顺烦恼、随顺自私自利、随顺贪瞋痴慢、随顺分别执著,这个坏了,这个作用现的相是什么?现三途六道,展现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,灾难频繁,全是依体起用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这八个字讲尽了,从实报庄严土讲到凡圣同居土,从一真法界讲到十法界依正庄严,依真起用。但是你要知道,一真一切真。可是这里头有个不幸的事情,一迷一切迷,我们今天在这个地位上。学了佛,这逐渐明白了,慢慢觉悟了,虽还没有返妄归真,学习佛菩萨的言行。佛菩萨遍施代苦,这就讲的四德,四德前面三条都是说布施,普遍的布施,后头一条代众生苦。布施,佛把它分成三大类,施财、施法、施无畏。这三条很像,第一条施财,第二条施法,第三条真的是施无畏,全是出於自性,为什么?示现在这个世间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只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就跟金刚般若相应,天天跟这些凡夫众生混在一起,不同的是这一切众生执著有我、有人、有众生、有寿者。寿者,用我们现在讲是时间,有过去、有现在、有未来,这是寿者相。这些觉悟的人,觉悟的人是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用现在的话说,观不一样,观念不一样,事是一样,穿衣吃饭、在一块干活一样,一点差别都没有,心不一样。一种人心里面、凡夫心里有妄想分别执著,觉悟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差别不同。「依真起用,广利群生」,这两句话说得太好,所以头一个教你随缘。
下面具体跟我们说明,『众生根器不等』,这是佛经上讲的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上中下三等。上根里面有上上、上中、上下,中下亦复如是,这就变成九品。净土里面讲的三辈九品,这都是大分。如果九品每一品又分三分,三分一直分下去,无量无边,众生根器不一样!正因为不一样,所以你要随缘,你要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下面两句,这是讲根器不等,『受解万差,乐欲不同』,「受」是信,佛法讲信解行证,我们从信上来讲千差万别。现在这个社会,你去问问,你问他们:生活在世间你信什么?绝大多数的人会回答你:我信钱,有钱什么事都解决。你给他讲道,你给他讲佛,你给他讲法,他摇头,讲得再好,这个东西没有用处,不能解决我现实生活问题。所以现在整个世界这个社会,大众脑子里观念信什么?信钱。中国五千年的道统,古圣先贤教我们信什么?信道,信道德。所以中国有五个标准,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标准。上古信道,道失掉之后信德,德失掉之后信仁,仁失掉之后信义,义失掉之后信礼,礼要是失掉之后天下大乱,那什么?那信钱了。钱是人之必争,人只要相争,冲突不就起来了吗?所以冲突的根源你要晓得,夫妻不和为什么?争利。父子不和还是争利,兄弟、朋友哪个不争利,争利的时候反目无情。
所以为什么古时候,不要说多,一百年前,这个社会是安定的,人还信义、还信礼。义是什么?义者循理,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如理、如法,或者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叫义。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,这个话说得没错,人人守礼,人人都能循义,遵守著义,这个社会是和谐的。抗战时期我们很年轻,十几岁的流亡学生,逃难的时候无论逃到哪个地方,陌生地,人生地不熟,可是遇到人,人都有同情心,都知道:你们逃难。所到之处遇到人,他都是热心来帮助你、来照顾你。这些照顾我们的人、帮助我们的人,对我们一丝毫希求没有,不会希望我们报答他,都没有这个念头,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做人应该要帮助一切苦难的人,看到人家有苦有难自然伸出援手。现在这个社会不一样了,救苦救难的时候,大概都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,不是单纯的,毫无希求的这就不多!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文,再看到诸佛菩萨那些觉悟的人,他们应化在世间他懂得。「解」,他对於人生宇宙的理解,对於道德仁义礼的理解,愈来越淡薄。
底下一句「乐欲不同」,乐是爱好,欲是欲望。在现前的社会,诸位冷静去观察,看看别人,回头想想自己,我们学佛、念佛,这四个字「受解乐欲」,在佛法里面就是信解行证。我们的确幸运,得人身闻佛法,问题我们有没有接受?佛法讲「信受奉行」,我们有没有接受?什么叫接受?做到了叫接受,没做到没有接受。受是我已经享受到,我已经得受用了。五十七年前,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说这是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们这一生得到了没有?佛法教给我们东西太多了,说不尽。世尊教菩萨把无量无边的佛法,总的归纳为六大类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这个方便说,也方便我们学习。布施我们做到没有?我们能不能舍己为人?这属於布施,牺牲奉献。所以佛把布施摆在第一条,财能与一切众生共有,法为一切众生共有,没有悭吝、没有贪求、没有自私自利,这个放在第一条。为帮助众生,牺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。释迦牟尼佛在没成佛之前行菩萨道,曾经舍身喂虎,老虎饥饿没得吃,很可怜,把自己身体供养老虎;割肉喂鹰,这些故事同学们都熟知,真的不是假的。为什么能舍得?自性不生不灭,这个肉身是个幻相,假的不是真的,这个身舍掉之后,随缘又得个身。佛菩萨看这个身相,就像我们看衣服一样,这不是我,是我所,我所有的,衣服可以随时脱下来布施给人,一丝毫没有吝惜。哪一天知道这个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,布施这个身体就跟送人衣服一样,一点困难都没有。肯舍身的人,得的身一定非常庄严。
能忍,难忍能忍。六波罗蜜里关键的两条就是布施跟忍辱,首先要学习的,要真正在上面下功夫的,要学忍辱波罗蜜,忍人之不能忍。别人毁谤、侮辱、陷害,能不能没有怨恨心?这个要学。怨恨心尚且没有,就更没有报复心,这是我们第一堂功课。要不断的向上提升,有忍辱你才能够向上提升,就是精进,没有忍辱就没有进步,这个道理要懂。看到人遇到小事情都争,都有愤愤不平,他成就道业就非常困难。不但他遇不到善友,真正善知识他遇不到,佛菩萨更不必说了。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舍一人,为什么不教他?不是不教他,他不能吸收。不能忍就是不能接受、不能吸收,教他没用处。他有一分忍耐,他能接受一分,他有十分忍耐他能接受十分,这个道理要懂。佛菩萨没有偏心,对人没有厚薄,平等的,只看你是什么样的根器。你的量大能容能忍,佛菩萨给你多一点;你那个器很小,一点点大,你只能吸收那一点,多了,多了漫掉装不进去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善缘、顺境,要学不贪、不痴,不生贪恋,这都是学忍;在逆境、恶缘,不起瞋恚,没有报复,都是修忍辱波罗蜜。功夫在什么地方炼?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,人人都是菩萨,在善人这边锻炼没有贪心,不贪恋,在恶缘那边练习不生瞋恚。不贪、不瞋,智慧在其中;如果有贪有瞋,那烦恼在其中,智慧就变成烦恼;不贪、不瞋,烦恼就变成智慧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要晓得,众生根性不同,受解万差,乐欲不同,爱好、希求不一样,欲是希求。现在人很可怜,真的是以苦为乐,怎么说?贪图物质的享受,那是苦!杀生吃肉以为那是很乐,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非常好,真的是提醒人高度的警觉,「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」。说话不谨慎,不谨慎的时候惹祸上身,饮食不注意也会得病,这两句话是警告,要常常记住。言语要谨慎,吃东西要小心,不能够贪欲口福,实际上贪图美味,那个人真是没道理。我们这个身体器官里面,哪个器官贪味道?诸位晓得,舌头,到喉咙之下就没有味道了。你为什么为这三寸舌头,造那么多的罪业,这不是错了吗?为了满足舌头的味觉,不顾肠胃的消化不良。你看,你偏爱三寸舌头,对不起你的肠胃,所以肠胃生病了,这是自己对自己不公平、不平等。我们用一个身体,再扩大看这个器世间,我们对这个世间,要对自己身体各个器官完全相同,平等对待,和睦相处。学佛的人应该像诸佛菩萨一样,信道德、信仁义,对於圣贤、佛菩萨的教诲真正能够理解。然后你才懂得寂静为乐,回归是趣,回归就是这里讲的还源,回归到自性是我们的欲望,这样你真学佛了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所以觉悟的人他所修、所学的,他所干的,就是下面三句话,『应机授法,应病与药,令得服行』,应机授法,众生无边誓愿度;应病与药,法门无量誓愿学。无量法门怎么能学得会?诸位要知道,《华严经》上常讲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我们就晓得为什么,前面讲三遍,一毛端、一微尘,都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含空有。一法门不例外,任何一个法门,一法门也是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含含空有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只要你一个法门通了,门门都通。四弘誓愿就不是假的了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一个法门就完全做到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是通的,没有一个是障碍的,这个你一定要晓得。真的明白了,选择一门,古人说得好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自性常常用圆,佛法用圆来代表,这个圆周的圆,圆有一个中心点,中心点是源头,我们在周边,现在还源回归到中心点,到中心点一切都得到。没有到中心点,你所学的是一门,不能贯通,达到中心点全通了。中心是见性,明心见性,见性就通,就圆融!八万四千法门,为什么门门它会相通?没有别的,八万四千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目标在哪里?目标统统是见性。用什么方法见性?用看破放下见性。无论哪个法门,都要懂得看破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定,所以离不开定慧。我们这篇文章末后的两段,止观,止是放下,观是看破,可是你要真正落实在行门,看破、放下,前面这个四段是你的基础,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做不到。所以头一个学随缘。
应病与药,普度众生。学佛菩萨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众生有感,他有妄想分别执著,菩萨应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要懂。众生以情感,佛菩萨以智应,所以有智叫妙用,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我们今天要学,真想学佛,首先要学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、平等对待,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心,这个很重要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教化众生四十九年,他没有分别心,社会上上层的帝王,所谓帝王将相亲近他,是他的学生,最下的贩夫走卒乃至於乞丐,佛也摄受。佛对一切人平等的礼敬,没有丝毫傲慢,佛对任何人都有礼、有威仪,绝对没有轻慢,绝对不敢随便,为什么?代众生受苦。众生不觉,众生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,佛看到了,在他面前表现的一举一动就是纠正他的错误行为。你的废话太多,佛跟你接触一定言语很简单、很沉默,他跟你两个,就在治你的病。你举止轻浮,他就变得很端庄。你是很端庄的人,好像持戒持得非常严,被戒律都绑死了,一举一动都受限制,佛在你面前代表很轻松、代表很自在,治病!佛不是一个态度对人,佛跟人接触千变万化,处处都是治你病的。这才看出佛的智慧、佛的慈悲,叫随缘,叫恒顺众生,叫随喜功德,所以大乘才有八万细行。八万细行总的纲领是什么?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一展开有八万细行,所谓八万四千细行。你才晓得十善业道是根,十善业道是大乘的根,十善业道是《华严》的根,你要不认真学习怎么行?你怎么会成就?决定不能够轻视,这个地方你就晓得,随缘、妙用。
我们开始学要以十善为基础,十善你看看,要学著不伤害众生,不杀生、不伤害众生,不要众生因我而起烦恼,我就对不起这个众生,要常常想到。你看佛陀教给我们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。众生看到我不喜欢,不喜欢,我躲避他,我看到他,我回避他,他欢喜了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众生不欢喜我们,我们要反省,祖宗告诉我们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他为什么不喜欢我?我反省,我态度有没有骄慢?如果觉得有骄慢,我应当谦卑。我对他有没有不尊重?我对他有没有不关怀?这去思考,把毛病找出来改过来。为什么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都能做到和睦相处,这个睦里头有相亲相爱的意思,像一家人一样,欢欢喜喜,和睦相处。佛都做到了,我为什么做不到?别人毁谤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得想想,我有没有得罪他的地方。这一生没有,这一生没有可能前世有,我现在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弥补,来改善关系,这个重要。他毁谤我,我也没听到,别人传过来的;别人传过来,「他不会,你听错了」;我听他当面讲的,「那是情绪话,不是真的」,不放在心上。我们的关怀、照顾,对他的尊重始终不变,一年、二年、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到最后他要是发现了,我相信他会生惭愧心,会感觉得对不起我。这么好的一个朋友,一生当中像这样好的朋友不多!怎么恶意对他,他都是善意对我,这不容易。这是什么?觉悟的人,真正觉悟的人他一定做到。这就是什么?这就是帮助众生,就是帮助佛菩萨度众生,把众生这些烦恼习气度过来。要做出来,讲没用处,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。所以说「应机授法,应病与药」,这是比喻。
『令得服行』,慢慢影响他,慢慢去改善他,这叫真正的随缘。随缘的范围太大了,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就是随缘妙用,随缘能够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。但是众生在迷,自己在觉,迷的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叫情执,觉悟的人没有这个情执,情执转变成智慧。我们在过去往年讲经也常说,情爱是假的,会变,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离婚率这么高,他们在谈恋爱、结婚的时候,那时候爱,可是没有几天就变卦,从爱就变成怨恨,就分手了。这是什么?假的,叫虚情假意,你不可以当真,你当真那你就要受苦了。知道这个世间没有真的,为什么?妄心,他不是真心。诸佛菩萨是真心,觉悟的人是真心,他是智慧,永恒不变;凡是会变的是假的,不变的是真的。我们对人类的爱、对万物的爱、对山河大地的爱、对虚空法界的爱,永恒不变,对人、对物亦复如是,这是自受用,这就是我常常讲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他变,我不变,他得不到最高享受,我得到了,所以他不知道感念老师的恩德,我知道,我对老师念念不忘。没有老师的指点、没有老师的教诲,我们怎么能到这个境界?到这个境界才知道真乐。孔颜之乐、佛菩萨之乐才能体会到少分,这个少分就得大受用。所以把随缘摆在第一德。随缘简单的讲,就是与一切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,上面诸佛菩萨,下面地狱、饿鬼,统统都是能够真诚的爱心,没有不能相处的。这个我能跟他相处,那个我不能跟他相处,这不行,那你还要差很大的距离,为什么?你不随缘,做不到随缘。随缘是性德,不能随缘,不能随缘你就随顺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这是必须要了解的。下面是大师引用经论来做证明:
【维摩经中具明斯义。】
具是具足,具体说明这个道理,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。下面又举了几条:
【又以大悲故。名曰随缘。以大智故。名为妙用。】
这几句话说得好。『大智』、『大悲』,你要晓得,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才叫大。世间人有慈悲、有智慧不叫大,为什么?他妄想分别执著没断,妄想分别执著断了才叫大悲、大智。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种同情心、怜悯众生的心自然流露,这叫『随缘』。所以你看看,菩萨,我们讲法身菩萨,十法界众生有感,他自然就有应。为什么会有感?答案你应该懂,为什么?一尘、一毛端普周法界,他怎么会没感!起心动念含容空有,你这里才动念,他立刻就感应,所以你一感他就动,动是什么?应,马上就应,感应道交,绝不失时,立刻他就现前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这是性德,性德确实不可思议,这随缘。虽然随缘,做种种示现来引导你,帮助你觉悟,破迷开悟,迷破了,苦就没有了,觉悟了,乐就现前。苦乐是果,迷悟是因。佛菩萨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不是在果上用功夫,在因上,那叫真的帮助你。不是说你没得吃,佛菩萨送点东西给你吃;没得穿,佛菩萨把衣服送给你穿,不是这个意思,那完全是从果上讲的。佛菩萨不是,那个没有法子帮到底,佛菩萨帮助你破迷开悟,让你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现前、无量的德能现前、无量的福报现前,问题不都解决了吗?你什么也不缺,这叫真的帮大忙。他始终不会起心动念,这是智,智是不动的,所以叫『妙用』。跟我们世间人起的作用不一样,世间人这个作用里头有烦恼,佛菩萨起作用没烦恼。下面这些都是给我们讲随缘、妙用,让我们对这个名词术语的意义更清楚、更明了。
【又大坏假名而常度众生。故曰随缘。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者。名为妙用。】
这段讲的什么?三轮体空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『大坏假名』,坏是破坏,这个破坏是怎么说法?不执著。所有一切名词术语是假设的,你可以用它,但是你不能执著,你也不必去分别,那你就对了。就像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走,你看处处插的指路牌,它指导你方向,那是假设的。那个地方写北京,牌子写北京,那个牌子不是北京,它指你往北京去的,你不要去理它,顺著它指标你走就对了,最后你就会达到北京。佛菩萨设立所有这些名词术语都是指路牌,帮助你明心见性。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假名、用这些假相,『而常度众生』,帮助这些还没有回头的众生,还没有觉悟的众生要帮助他,这叫『随缘』。『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者』,这叫『妙用』,「了」是明了,「知」是智慧,知道众生性空。度无所度,你不执著众生相,叫三轮体空,不执著我能度;众生是我度的,我用什么方法来度他的,那你就错了,你全著相。著相怎么?你就有分别、有执著、有妄想。这样子度众生你离不开烦恼,你帮助众生是非常有限的,你自己没有离开烦恼,你帮助那个众生,他也一样离不开烦恼。
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那个效果殊胜,什么原因?他做到了,他不著相。接受教化的学生,再看看老师他的言行举止,自然他会受感动,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如果老师教人不要执著,他处处执著名闻利养,学习的人对他会生怀疑。你说的是一套,你做的又是一套,不能叫学生对你生起信心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什么事情在大乘教里,都是叫你干真的,不能干假的,一定是干全面的,不是偏在局部,没有局部。不但尘尘刹刹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含空有,乃至於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亦复如是,没有一样例外的。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,不能不谨慎,决定不能够随便、不能含糊。古人教导我们「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」,不要以为没有别人看见,可以随便一点,不可以。要学礼、要学敬,礼是规矩,敬是恭敬心,没有人所在地方,要知道有天地鬼神。我们怕人指责,难道就不怕天地鬼神指责吗?所以无论在暗室,或者在公共场所,都是一样的,一种心态,这就对了,这叫妙用。妙用完全跟性德相应,跟体相应,跟体、起二用相应,跟三遍相应,真妙!下面一段又说:
【又理即事故名随缘。事即理故名妙用。】
你看方方面面给我们说明,什么叫随缘、什么叫妙用。随缘跟妙用是一里一表,表里一如,是不二法门。理跟事分不开,性跟相分不开,心跟色分不开,今天说的是物质跟精神分不开。懂得理就是事,精神就是物质,这叫随缘;懂得事就是理,物质就是精神,叫妙用。又说:
【又真不违俗故随缘。俗不违真故妙用。】
『真』是真性、是法性,『俗』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真是理,俗是事,真是性,俗是相,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,这叫随缘,这叫妙用。我们世间人也常常随缘,但是没有妙用,所以随缘里面就起很多副作用,这个副作用带来烦恼,这要晓得。我们的随缘是用妄心,是用自己的贪瞋痴,用自己的自私自利,这就错了。有时候我们随缘被别人利用,这太多了,带给你烦恼是轻的,带给你灾难那个麻烦可就大了。然后我们就体会到,随缘不是简单的事情,确实是法身菩萨的事业,他们可以!用真性随顺事相,事相不离真性,他起妙用。这个妙用是什么?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回头是岸,起这个妙用。我们随缘,能不能起这个妙用?这是我们应当要想到的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能不能帮助众生觉悟?能不能帮助众生回头?能不能帮助众生改过自新?现在这个社会众生普遍的迷惑,迷得很深,迷得很严重,我们怎样帮助他们?记住,佛菩萨、古圣先贤的教诲,这些圣哲告诉我们,人必须要先自度而后才能度人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想帮助别人,先要帮助自己,自己没有得度而能度人,经上说得很好,「无有是处」;无有是处,用现在的话说,没有这个道理。所以,我们必须自度而后才能度人。众生虽然苦,我们有的时候感情用事,要赶快去帮助他,现在自己还没有能力,帮到最后怎么样?帮到最后连自己也牺牲掉,人也没有救到。像看人掉到水里面去快淹死了,自己不会游泳,急著赶快下去,赔一条命而已,救不了人。现在看到这么多人落在水怎么?赶快去学游泳,学会了再下去,这是正确的。所以我们先帮助自己赶快回头。
我们跟这些众生缘不相同,我们遇到大乘,这是非常幸运的一桩事情,他们没遇到。遇到之后我们要认真学习,十年,不算早,也不算迟,发心至少十年我们才能成就。我们现在懂得,成就从哪里做起?一定要从扎根做起,这四个根本我们要不学好,怎么能随缘?再看看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,他们的根基多好,多么坚牢,遇到什么样的风浪,他一点都不受干扰。但是我们这小风小浪就受不了,怎么能帮助别人?这个要知道。每个人一生际遇不相同,像我们现在在此地学习,这个缘非常殊胜!物质生活条件虽然不是很好,比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沿门托钵好得太多,应当要知足。学习的环境,虽然比不上佛陀当年在世,可是现在我们依照佛陀的教诲,佛不在世,经典在面前,这个经典确实是佛说的,只要依教奉行,跟佛陀当面教诲没有差别。
关键,我们是不是真干?是不是真心想学?关键在此地,真干、真学没有一个不成就。甚至於你如果要问,你什么时候能成佛?现在我可以老实的回答你,你什么时候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什么时候就成佛了。放下执著就成阿罗汉,放下分别就成菩萨。你什么时候放下?真正放下了,契入佛菩萨的境界,是一点都不难的,放得下、看得破才是真正的关键。没有看破放下,我们学随缘能学,妙用学不到,妙用一定要有戒定慧,有戒得相似的妙用,不是真实的,就是戒律、威仪相似。有定得少分的妙用,开慧得圆满的妙用,这就说明戒定慧三学非常重要。这个地方是从理事讲随缘、妙用,知道理事是一不是二,随缘跟妙用是一,妙用就叫做随缘,随缘就叫做妙用,虽然是一桩事情,里头还有差别,都要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这是自性的大德。我们把大师这个六条,前面三条是大道,完全讲自性,后面当中这条第四条是大德,后面止观,五止、六观是大行。前面如果不知道,你没有依靠,从体起用,你没有体,你起的用,你还是依烦恼习气,跟此地讲的不相干,这是不能不知道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」。在上次我们提出这个题目,可以加一个小标题,副标题就是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今天我们从第四段看起,第四段是修四种行德,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段。
【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。谓依前一尘能遍之境。而修四种行德。】
我们先把这一小段的意思说明一下。这篇文章虽然一共有六段,它是一贯的,它是一桩事情,它是不能分割的,也就是《华严》常说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在这篇文章,一即是六、六即是一,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分六段。我们总要把前面记住,第一段里面告诉我们,显体,体是什么?一真。这个一不是数字,不一是一二三四的一,这个一是个代表字。性体的真相,没有法子形容,也不能说出,所谓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只能够体会,不能言传。不能言传,诸佛菩萨、大圣大贤用方便法为我们说出,总要我们细心去体会,才能契入境界,才能得到受用。像惠能大师为我们说的,自性本来是清净的、本来没有生灭,现在有没有生灭?现在还是没有生灭。现在有没有染污?现在也没有染污。我们见到的生灭、染污,实在说那是一个幻相,那是一个错觉,不是事实,事实决定没有。所以体,祖师在此地这个纲领,六条纲领是杜顺和尚华严宗第一代祖师他老人家提的纲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。我们在前面给同学们报告过,就是净土宗所讲的常寂光净土,身土是一不是二,这是根源。我们迷失自性,流浪在六道,其实六道是像一场恶梦,也不是真实的。可是我们把这场恶梦是当作真实,所以回不了头。现在祖师教给我们,我们要把妄给它断尽,也就是彻底放下,还源。还源就是回归常寂光,真的还源了,这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什么!
我们要回头,就先知道我们的根源、我们的本源是常寂光,是真正的一真,连法界两个字都安不上。可是这一真迷了,什么理由迷的?没有理由,什么时候迷的?没有时候,这个要知道。你要去找原因、要去找什么时候迷的,那叫迷上加迷,那回不了头。知道是妄,不是真的,你要找什么?譬如你昨天晚上作梦,你一定要去问,我这梦是什么原因有这个梦,我这个梦是几点几分几秒才起来的,你不叫自己找自己麻烦吗?那个梦,实在讲也没有原因,梦什么时候起来的?也没有时间。不要去找自己麻烦,这种麻烦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,永远解不开这个结。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,叫迷上加迷、结上再加结,你怎么能解得开?所以佛用这个妄字用得好,妄就不要再追究了,就不要再过问,用不著去研究它。妄,反妄,反,回过头来把妄舍掉,真就现前,真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。六祖大师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他见到自性清净。圆明是什么?后面四句就是圆明,圆是大圆满,没有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没有动摇、能生万法,这是圆明体,它不是死东西,活活泼泼。所以我们一念不觉,这个一念非常微细,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。这一念起来的时候,念就成形,就是物质现象发生,形是物质现象,「形皆有识」,识是精神现象。现在科学讲物理、讲心理,在佛法里面讲叫色法,物质是色法,精神方面叫心法,色法跟心法变现出来,这是第二段所讲的。
第三段特别给我们说明色心的真相,也就现在讲的宇宙人生,物质、精神的真相是什么。他讲了三个特色,第一个是「普周法界」,这都不可思议境界。佛在经上讲依报,依报是环境,讲环境里面的一微尘,就像现在的科学家讲基本粒子,举这个做例子。这个东西虽然很小,肉眼看不见,它的信息周遍法界。就像近代科学家发现全息照片,这个道理接近,再小一粒微尘,它里面是整个宇宙。第二个特性,它虽然很小,它变幻无穷,「出生无尽」。所以我们用万花筒来做比喻,你看万花筒很小,这已经很大了,这万花筒,你看里面就那么几片不同颜色的东西,你转起来的时候千变万化。你看那个图案,你拿在手上转一天,转一个月,转一年,找不到两个相同的,出生无尽,出生无尽是变幻无穷。怎么变,不离根本,根本是什么?自性圆明体,不离根本。自性圆明体好像万花筒,千变万化,里头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、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就这么变出来。你说它为什么理由变的?没有理由。为什么会变的?都不要去问,性德法尔如是。你再要问,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因为它动,它不动就不会变。什么动?你的念头在动。诸位要晓得,真心不动,六祖见到本性了,本性本无动摇。由此可知,什么东西在动?妄想在动、分别在动、执著在动。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,自性里头本来没有,这个你一定要肯定,本来没有,叫妄!
最初第一念,就初动第一念,实际上也没有第一、第二,这都是佛的方便语,我们要能体会得到。第一念动的时候,常寂光就不见了,就变成实报庄严土,这是我们通常讲有形色的一真法界。常寂光土里面物质、精神都没有,这一动就有了,它这里头没分别、没执著,所以是平等的,清净庄严。不但这里面没有善恶,没有善恶叫真善,也没有染净,叫真净。到第二念一动的时候,有了分别,有分别就有染净,没有分别就没有染净。再第三个动的时候就有执著了,有执著就有善恶,没有执著就没有善恶,於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前。可是这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,我们中国道家也讲,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」,有道理!这个一、二、三是念头,一念、二念、三念它速度太快,我们分不出来,好像是同时所生的。四土,常寂光土、实报土、方便土、凡圣同居土,好像是同时发生的,实在讲它是有先后的,但是那个先后太快,速度太快,我们没有办法辨别出来。
念与念之间,第一念跟第二念之间,那个时间多短?现在我们知道,我们听弥勒菩萨的报告晓得,现在我们多半用一秒钟做单位,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?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,你说前念跟后念你怎么分法?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,不是八十亿,是八十兆,你怎么能辨别前念跟后念?无法!所以我们的念头太粗,我们这个前念跟后念是可以辨别,前念、后念大概前半秒、后半秒,其实这是很粗很粗的。所以世尊问弥勒菩萨,世间人这个念头是几个念?几个念我们以为是一念,弥勒菩萨讲一弹指,一弹指大概是我们认为这一念。其实一弹指多少念?一弹指我们也把它算出来是三百二十兆,三百二十兆的念头,我们认为是一念。所以佛这个问得好、问得有意思,几念?三百二十兆的念头,我们误会了,把它当作一念。所以要用这个一念,那不是四土同时现前吗?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不能分出的,没法子分的,这是佛经上讲的科学。宇宙现前了,森罗万象现前了,我们的身命现前了,前头说得很清楚,我们的身命是正报,除我们自己这个身命之外,其他所有环境都叫依报,依正庄严。这个特性,第二个它是「出生无尽」。
第三个是包容,包容空有,空是虚空,心包太虚;有是万法,量周沙界。这是什么?本来你是这个样子,这是事实真相,事实真相叫大道,这不是人为的,这不是哪个发明、哪个创造的,没有人创造、没有人发明,本来就是这样。这个认识、这个觉悟不简单,虽然没真的开悟,你真正意识到这个境界,已经达到开悟的边缘,再往上一提,真的就大彻大悟。往上一提是什么?彻底放下,就入境界了。三千年前,世尊为我们做了榜样,一千三百年前,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榜样,放下就是!中国古老谚语里有一句话说,「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」,你说有没有道理?学了《华严经》之后,愈想这句话愈有味道。确实没事,过去没事,现在也没事,未来还是没事,事从哪里来的?事从你自己的分别执著上来的。妄想里头没事,可是妄想立刻变成分别,分别立刻变成执著,事来了,这真叫春蚕作茧,自己把自己系缚住,造成这么个现象。所以,我们心量要大。
前面这三段是讲大道,第四,今天我们讲的是大德,统是自性里面的,自性本来具足的大道、大德,后面两段五止、六观是大行。所以这一篇文章,我们把它从内容里面去看,道、德、行,这是学《华严》,依《华严》教义来修行的,所以这篇文章就非常重要。真正要契入华严境界,可以把它当作日常功课来学习,文不长,一天至少念一遍。依文作观,时时刻刻提出这个观想,渐渐的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行跟这六个纲领相应了,这就真的接近了。接近,什么时候能入?入要靠放下,放下就入,放不下就没入。放不下是佛学,放下就是学佛,关键在这个地方,放下你就看破,放不下你看不破。看破是智慧,看不破是知识,知识跟智慧不一样,知识不能解决生死大事,不能脱离六道轮回,智慧能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间那个关键就在放下,放不下,你所学的全是世间法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也是世间法;真正能放下,《弟子规》都是出世间法,无上大法,这一点都不假。所以此地讲『依此能遍之境』,就是前面第三段所讲的三遍,这要记住,「普周法界遍,出生无尽遍,含容空有遍」,我们缩成一句话来说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有这么大的心量。这个心量起用,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四德,这个四德是大德。第一个德,你看它这个名词:
【一者。随缘妙用无方德。】
头一个教我们随缘。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:
【谓依真起用。广利群生。众生根器不等。受解万差。乐欲不同。应机授法。应病与药。令得服行。】
到这里是一小段。这一小段已经把意思说尽,凡是作用都是依真,真是本体,没有真就起不了作用。所以体、相、用,《华严经》讲这三方面,体是真的,相是假的,用是中的,体空、相有、用中,空假中三谛,都是从真发生的,所以无中生有,无论是染法、净法、善法、恶法都是无中生有。无就是空,空不当作无讲,空它能生,要是空无就不能生,它能生。能生称它作无、称它作空,因为它不是精神、它也不是物质,我们六根接触不到,眼耳鼻舌身是色,我们这个色根接触不到,你看不见、听不见;意根是心,我们去想也想不到。它存在,它是本体,物质、精神从它生的,能生万法。所以『依真起用』,起用是什么?起用随缘,『广利群生』。这个地方你要知道,什么人依真起用?我们学佛的人马上会想到,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,依的什么?依的真如自性。起用呢?就像观世音菩萨《普门品》所说的,三十二应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利益众生。这个解释不能说错,也不能说对,为什么?你只说了一半,还有一半没说到。还有一半是什么?一切众生包括你我在内。我们现在也是依真起用,我们也是在广利群生,怎么不是依真起用!没有真,哪来的妄相?统统是依真起用。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,他顺自性,就是他对於前面一体、二用、三遍,他不迷,所以他的作用是随顺性德,是善的。
我们迷了,我们不知道一体,不知道二用,不知道三遍,完全迷失了,所以我们的作用,起用是随顺烦恼、随顺自私自利、随顺贪瞋痴慢、随顺分别执著,这个坏了,这个作用现的相是什么?现三途六道,展现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,灾难频繁,全是依体起用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这八个字讲尽了,从实报庄严土讲到凡圣同居土,从一真法界讲到十法界依正庄严,依真起用。但是你要知道,一真一切真。可是这里头有个不幸的事情,一迷一切迷,我们今天在这个地位上。学了佛,这逐渐明白了,慢慢觉悟了,虽还没有返妄归真,学习佛菩萨的言行。佛菩萨遍施代苦,这就讲的四德,四德前面三条都是说布施,普遍的布施,后头一条代众生苦。布施,佛把它分成三大类,施财、施法、施无畏。这三条很像,第一条施财,第二条施法,第三条真的是施无畏,全是出於自性,为什么?示现在这个世间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只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就跟金刚般若相应,天天跟这些凡夫众生混在一起,不同的是这一切众生执著有我、有人、有众生、有寿者。寿者,用我们现在讲是时间,有过去、有现在、有未来,这是寿者相。这些觉悟的人,觉悟的人是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用现在的话说,观不一样,观念不一样,事是一样,穿衣吃饭、在一块干活一样,一点差别都没有,心不一样。一种人心里面、凡夫心里有妄想分别执著,觉悟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差别不同。「依真起用,广利群生」,这两句话说得太好,所以头一个教你随缘。
下面具体跟我们说明,『众生根器不等』,这是佛经上讲的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上中下三等。上根里面有上上、上中、上下,中下亦复如是,这就变成九品。净土里面讲的三辈九品,这都是大分。如果九品每一品又分三分,三分一直分下去,无量无边,众生根器不一样!正因为不一样,所以你要随缘,你要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下面两句,这是讲根器不等,『受解万差,乐欲不同』,「受」是信,佛法讲信解行证,我们从信上来讲千差万别。现在这个社会,你去问问,你问他们:生活在世间你信什么?绝大多数的人会回答你:我信钱,有钱什么事都解决。你给他讲道,你给他讲佛,你给他讲法,他摇头,讲得再好,这个东西没有用处,不能解决我现实生活问题。所以现在整个世界这个社会,大众脑子里观念信什么?信钱。中国五千年的道统,古圣先贤教我们信什么?信道,信道德。所以中国有五个标准,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标准。上古信道,道失掉之后信德,德失掉之后信仁,仁失掉之后信义,义失掉之后信礼,礼要是失掉之后天下大乱,那什么?那信钱了。钱是人之必争,人只要相争,冲突不就起来了吗?所以冲突的根源你要晓得,夫妻不和为什么?争利。父子不和还是争利,兄弟、朋友哪个不争利,争利的时候反目无情。
所以为什么古时候,不要说多,一百年前,这个社会是安定的,人还信义、还信礼。义是什么?义者循理,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如理、如法,或者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这叫义。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,这个话说得没错,人人守礼,人人都能循义,遵守著义,这个社会是和谐的。抗战时期我们很年轻,十几岁的流亡学生,逃难的时候无论逃到哪个地方,陌生地,人生地不熟,可是遇到人,人都有同情心,都知道:你们逃难。所到之处遇到人,他都是热心来帮助你、来照顾你。这些照顾我们的人、帮助我们的人,对我们一丝毫希求没有,不会希望我们报答他,都没有这个念头,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做人应该要帮助一切苦难的人,看到人家有苦有难自然伸出援手。现在这个社会不一样了,救苦救难的时候,大概都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,不是单纯的,毫无希求的这就不多!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文,再看到诸佛菩萨那些觉悟的人,他们应化在世间他懂得。「解」,他对於人生宇宙的理解,对於道德仁义礼的理解,愈来越淡薄。
底下一句「乐欲不同」,乐是爱好,欲是欲望。在现前的社会,诸位冷静去观察,看看别人,回头想想自己,我们学佛、念佛,这四个字「受解乐欲」,在佛法里面就是信解行证。我们的确幸运,得人身闻佛法,问题我们有没有接受?佛法讲「信受奉行」,我们有没有接受?什么叫接受?做到了叫接受,没做到没有接受。受是我已经享受到,我已经得受用了。五十七年前,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,说这是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们这一生得到了没有?佛法教给我们东西太多了,说不尽。世尊教菩萨把无量无边的佛法,总的归纳为六大类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这个方便说,也方便我们学习。布施我们做到没有?我们能不能舍己为人?这属於布施,牺牲奉献。所以佛把布施摆在第一条,财能与一切众生共有,法为一切众生共有,没有悭吝、没有贪求、没有自私自利,这个放在第一条。为帮助众生,牺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。释迦牟尼佛在没成佛之前行菩萨道,曾经舍身喂虎,老虎饥饿没得吃,很可怜,把自己身体供养老虎;割肉喂鹰,这些故事同学们都熟知,真的不是假的。为什么能舍得?自性不生不灭,这个肉身是个幻相,假的不是真的,这个身舍掉之后,随缘又得个身。佛菩萨看这个身相,就像我们看衣服一样,这不是我,是我所,我所有的,衣服可以随时脱下来布施给人,一丝毫没有吝惜。哪一天知道这个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,布施这个身体就跟送人衣服一样,一点困难都没有。肯舍身的人,得的身一定非常庄严。
能忍,难忍能忍。六波罗蜜里关键的两条就是布施跟忍辱,首先要学习的,要真正在上面下功夫的,要学忍辱波罗蜜,忍人之不能忍。别人毁谤、侮辱、陷害,能不能没有怨恨心?这个要学。怨恨心尚且没有,就更没有报复心,这是我们第一堂功课。要不断的向上提升,有忍辱你才能够向上提升,就是精进,没有忍辱就没有进步,这个道理要懂。看到人遇到小事情都争,都有愤愤不平,他成就道业就非常困难。不但他遇不到善友,真正善知识他遇不到,佛菩萨更不必说了。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舍一人,为什么不教他?不是不教他,他不能吸收。不能忍就是不能接受、不能吸收,教他没用处。他有一分忍耐,他能接受一分,他有十分忍耐他能接受十分,这个道理要懂。佛菩萨没有偏心,对人没有厚薄,平等的,只看你是什么样的根器。你的量大能容能忍,佛菩萨给你多一点;你那个器很小,一点点大,你只能吸收那一点,多了,多了漫掉装不进去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善缘、顺境,要学不贪、不痴,不生贪恋,这都是学忍;在逆境、恶缘,不起瞋恚,没有报复,都是修忍辱波罗蜜。功夫在什么地方炼?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,人人都是菩萨,在善人这边锻炼没有贪心,不贪恋,在恶缘那边练习不生瞋恚。不贪、不瞋,智慧在其中;如果有贪有瞋,那烦恼在其中,智慧就变成烦恼;不贪、不瞋,烦恼就变成智慧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要晓得,众生根性不同,受解万差,乐欲不同,爱好、希求不一样,欲是希求。现在人很可怜,真的是以苦为乐,怎么说?贪图物质的享受,那是苦!杀生吃肉以为那是很乐,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非常好,真的是提醒人高度的警觉,「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」。说话不谨慎,不谨慎的时候惹祸上身,饮食不注意也会得病,这两句话是警告,要常常记住。言语要谨慎,吃东西要小心,不能够贪欲口福,实际上贪图美味,那个人真是没道理。我们这个身体器官里面,哪个器官贪味道?诸位晓得,舌头,到喉咙之下就没有味道了。你为什么为这三寸舌头,造那么多的罪业,这不是错了吗?为了满足舌头的味觉,不顾肠胃的消化不良。你看,你偏爱三寸舌头,对不起你的肠胃,所以肠胃生病了,这是自己对自己不公平、不平等。我们用一个身体,再扩大看这个器世间,我们对这个世间,要对自己身体各个器官完全相同,平等对待,和睦相处。学佛的人应该像诸佛菩萨一样,信道德、信仁义,对於圣贤、佛菩萨的教诲真正能够理解。然后你才懂得寂静为乐,回归是趣,回归就是这里讲的还源,回归到自性是我们的欲望,这样你真学佛了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所以觉悟的人他所修、所学的,他所干的,就是下面三句话,『应机授法,应病与药,令得服行』,应机授法,众生无边誓愿度;应病与药,法门无量誓愿学。无量法门怎么能学得会?诸位要知道,《华严经》上常讲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我们就晓得为什么,前面讲三遍,一毛端、一微尘,都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含空有。一法门不例外,任何一个法门,一法门也是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含含空有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只要你一个法门通了,门门都通。四弘誓愿就不是假的了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一个法门就完全做到。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是通的,没有一个是障碍的,这个你一定要晓得。真的明白了,选择一门,古人说得好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自性常常用圆,佛法用圆来代表,这个圆周的圆,圆有一个中心点,中心点是源头,我们在周边,现在还源回归到中心点,到中心点一切都得到。没有到中心点,你所学的是一门,不能贯通,达到中心点全通了。中心是见性,明心见性,见性就通,就圆融!八万四千法门,为什么门门它会相通?没有别的,八万四千法门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目标在哪里?目标统统是见性。用什么方法见性?用看破放下见性。无论哪个法门,都要懂得看破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定,所以离不开定慧。我们这篇文章末后的两段,止观,止是放下,观是看破,可是你要真正落实在行门,看破、放下,前面这个四段是你的基础,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做不到。所以头一个学随缘。
应病与药,普度众生。学佛菩萨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众生有感,他有妄想分别执著,菩萨应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要懂。众生以情感,佛菩萨以智应,所以有智叫妙用,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我们今天要学,真想学佛,首先要学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、平等对待,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心,这个很重要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教化众生四十九年,他没有分别心,社会上上层的帝王,所谓帝王将相亲近他,是他的学生,最下的贩夫走卒乃至於乞丐,佛也摄受。佛对一切人平等的礼敬,没有丝毫傲慢,佛对任何人都有礼、有威仪,绝对没有轻慢,绝对不敢随便,为什么?代众生受苦。众生不觉,众生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,佛看到了,在他面前表现的一举一动就是纠正他的错误行为。你的废话太多,佛跟你接触一定言语很简单、很沉默,他跟你两个,就在治你的病。你举止轻浮,他就变得很端庄。你是很端庄的人,好像持戒持得非常严,被戒律都绑死了,一举一动都受限制,佛在你面前代表很轻松、代表很自在,治病!佛不是一个态度对人,佛跟人接触千变万化,处处都是治你病的。这才看出佛的智慧、佛的慈悲,叫随缘,叫恒顺众生,叫随喜功德,所以大乘才有八万细行。八万细行总的纲领是什么?十善业道,十善业道一展开有八万细行,所谓八万四千细行。你才晓得十善业道是根,十善业道是大乘的根,十善业道是《华严》的根,你要不认真学习怎么行?你怎么会成就?决定不能够轻视,这个地方你就晓得,随缘、妙用。
我们开始学要以十善为基础,十善你看看,要学著不伤害众生,不杀生、不伤害众生,不要众生因我而起烦恼,我就对不起这个众生,要常常想到。你看佛陀教给我们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。众生看到我不喜欢,不喜欢,我躲避他,我看到他,我回避他,他欢喜了,这是佛教导我们的。众生不欢喜我们,我们要反省,祖宗告诉我们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他为什么不喜欢我?我反省,我态度有没有骄慢?如果觉得有骄慢,我应当谦卑。我对他有没有不尊重?我对他有没有不关怀?这去思考,把毛病找出来改过来。为什么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都能做到和睦相处,这个睦里头有相亲相爱的意思,像一家人一样,欢欢喜喜,和睦相处。佛都做到了,我为什么做不到?别人毁谤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得想想,我有没有得罪他的地方。这一生没有,这一生没有可能前世有,我现在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弥补,来改善关系,这个重要。他毁谤我,我也没听到,别人传过来的;别人传过来,「他不会,你听错了」;我听他当面讲的,「那是情绪话,不是真的」,不放在心上。我们的关怀、照顾,对他的尊重始终不变,一年、二年、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到最后他要是发现了,我相信他会生惭愧心,会感觉得对不起我。这么好的一个朋友,一生当中像这样好的朋友不多!怎么恶意对他,他都是善意对我,这不容易。这是什么?觉悟的人,真正觉悟的人他一定做到。这就是什么?这就是帮助众生,就是帮助佛菩萨度众生,把众生这些烦恼习气度过来。要做出来,讲没用处,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。所以说「应机授法,应病与药」,这是比喻。
『令得服行』,慢慢影响他,慢慢去改善他,这叫真正的随缘。随缘的范围太大了,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就是随缘妙用,随缘能够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。但是众生在迷,自己在觉,迷的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叫情执,觉悟的人没有这个情执,情执转变成智慧。我们在过去往年讲经也常说,情爱是假的,会变,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离婚率这么高,他们在谈恋爱、结婚的时候,那时候爱,可是没有几天就变卦,从爱就变成怨恨,就分手了。这是什么?假的,叫虚情假意,你不可以当真,你当真那你就要受苦了。知道这个世间没有真的,为什么?妄心,他不是真心。诸佛菩萨是真心,觉悟的人是真心,他是智慧,永恒不变;凡是会变的是假的,不变的是真的。我们对人类的爱、对万物的爱、对山河大地的爱、对虚空法界的爱,永恒不变,对人、对物亦复如是,这是自受用,这就是我常常讲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他变,我不变,他得不到最高享受,我得到了,所以他不知道感念老师的恩德,我知道,我对老师念念不忘。没有老师的指点、没有老师的教诲,我们怎么能到这个境界?到这个境界才知道真乐。孔颜之乐、佛菩萨之乐才能体会到少分,这个少分就得大受用。所以把随缘摆在第一德。随缘简单的讲,就是与一切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,上面诸佛菩萨,下面地狱、饿鬼,统统都是能够真诚的爱心,没有不能相处的。这个我能跟他相处,那个我不能跟他相处,这不行,那你还要差很大的距离,为什么?你不随缘,做不到随缘。随缘是性德,不能随缘,不能随缘你就随顺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这是必须要了解的。下面是大师引用经论来做证明:
【维摩经中具明斯义。】
具是具足,具体说明这个道理,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。下面又举了几条:
【又以大悲故。名曰随缘。以大智故。名为妙用。】
这几句话说得好。『大智』、『大悲』,你要晓得,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才叫大。世间人有慈悲、有智慧不叫大,为什么?他妄想分别执著没断,妄想分别执著断了才叫大悲、大智。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那种同情心、怜悯众生的心自然流露,这叫『随缘』。所以你看看,菩萨,我们讲法身菩萨,十法界众生有感,他自然就有应。为什么会有感?答案你应该懂,为什么?一尘、一毛端普周法界,他怎么会没感!起心动念含容空有,你这里才动念,他立刻就感应,所以你一感他就动,动是什么?应,马上就应,感应道交,绝不失时,立刻他就现前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这是性德,性德确实不可思议,这随缘。虽然随缘,做种种示现来引导你,帮助你觉悟,破迷开悟,迷破了,苦就没有了,觉悟了,乐就现前。苦乐是果,迷悟是因。佛菩萨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不是在果上用功夫,在因上,那叫真的帮助你。不是说你没得吃,佛菩萨送点东西给你吃;没得穿,佛菩萨把衣服送给你穿,不是这个意思,那完全是从果上讲的。佛菩萨不是,那个没有法子帮到底,佛菩萨帮助你破迷开悟,让你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现前、无量的德能现前、无量的福报现前,问题不都解决了吗?你什么也不缺,这叫真的帮大忙。他始终不会起心动念,这是智,智是不动的,所以叫『妙用』。跟我们世间人起的作用不一样,世间人这个作用里头有烦恼,佛菩萨起作用没烦恼。下面这些都是给我们讲随缘、妙用,让我们对这个名词术语的意义更清楚、更明了。
【又大坏假名而常度众生。故曰随缘。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者。名为妙用。】
这段讲的什么?三轮体空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『大坏假名』,坏是破坏,这个破坏是怎么说法?不执著。所有一切名词术语是假设的,你可以用它,但是你不能执著,你也不必去分别,那你就对了。就像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走,你看处处插的指路牌,它指导你方向,那是假设的。那个地方写北京,牌子写北京,那个牌子不是北京,它指你往北京去的,你不要去理它,顺著它指标你走就对了,最后你就会达到北京。佛菩萨设立所有这些名词术语都是指路牌,帮助你明心见性。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假名、用这些假相,『而常度众生』,帮助这些还没有回头的众生,还没有觉悟的众生要帮助他,这叫『随缘』。『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者』,这叫『妙用』,「了」是明了,「知」是智慧,知道众生性空。度无所度,你不执著众生相,叫三轮体空,不执著我能度;众生是我度的,我用什么方法来度他的,那你就错了,你全著相。著相怎么?你就有分别、有执著、有妄想。这样子度众生你离不开烦恼,你帮助众生是非常有限的,你自己没有离开烦恼,你帮助那个众生,他也一样离不开烦恼。
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那个效果殊胜,什么原因?他做到了,他不著相。接受教化的学生,再看看老师他的言行举止,自然他会受感动,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。如果老师教人不要执著,他处处执著名闻利养,学习的人对他会生怀疑。你说的是一套,你做的又是一套,不能叫学生对你生起信心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什么事情在大乘教里,都是叫你干真的,不能干假的,一定是干全面的,不是偏在局部,没有局部。不但尘尘刹刹周遍法界、出生无尽、包含空有,乃至於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亦复如是,没有一样例外的。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,不能不谨慎,决定不能够随便、不能含糊。古人教导我们「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」,不要以为没有别人看见,可以随便一点,不可以。要学礼、要学敬,礼是规矩,敬是恭敬心,没有人所在地方,要知道有天地鬼神。我们怕人指责,难道就不怕天地鬼神指责吗?所以无论在暗室,或者在公共场所,都是一样的,一种心态,这就对了,这叫妙用。妙用完全跟性德相应,跟体相应,跟体、起二用相应,跟三遍相应,真妙!下面一段又说:
【又理即事故名随缘。事即理故名妙用。】
你看方方面面给我们说明,什么叫随缘、什么叫妙用。随缘跟妙用是一里一表,表里一如,是不二法门。理跟事分不开,性跟相分不开,心跟色分不开,今天说的是物质跟精神分不开。懂得理就是事,精神就是物质,这叫随缘;懂得事就是理,物质就是精神,叫妙用。又说:
【又真不违俗故随缘。俗不违真故妙用。】
『真』是真性、是法性,『俗』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真是理,俗是事,真是性,俗是相,理事不二,性相一如,这叫随缘,这叫妙用。我们世间人也常常随缘,但是没有妙用,所以随缘里面就起很多副作用,这个副作用带来烦恼,这要晓得。我们的随缘是用妄心,是用自己的贪瞋痴,用自己的自私自利,这就错了。有时候我们随缘被别人利用,这太多了,带给你烦恼是轻的,带给你灾难那个麻烦可就大了。然后我们就体会到,随缘不是简单的事情,确实是法身菩萨的事业,他们可以!用真性随顺事相,事相不离真性,他起妙用。这个妙用是什么?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回头是岸,起这个妙用。我们随缘,能不能起这个妙用?这是我们应当要想到的。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能不能帮助众生觉悟?能不能帮助众生回头?能不能帮助众生改过自新?现在这个社会众生普遍的迷惑,迷得很深,迷得很严重,我们怎样帮助他们?记住,佛菩萨、古圣先贤的教诲,这些圣哲告诉我们,人必须要先自度而后才能度人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想帮助别人,先要帮助自己,自己没有得度而能度人,经上说得很好,「无有是处」;无有是处,用现在的话说,没有这个道理。所以,我们必须自度而后才能度人。众生虽然苦,我们有的时候感情用事,要赶快去帮助他,现在自己还没有能力,帮到最后怎么样?帮到最后连自己也牺牲掉,人也没有救到。像看人掉到水里面去快淹死了,自己不会游泳,急著赶快下去,赔一条命而已,救不了人。现在看到这么多人落在水怎么?赶快去学游泳,学会了再下去,这是正确的。所以我们先帮助自己赶快回头。
我们跟这些众生缘不相同,我们遇到大乘,这是非常幸运的一桩事情,他们没遇到。遇到之后我们要认真学习,十年,不算早,也不算迟,发心至少十年我们才能成就。我们现在懂得,成就从哪里做起?一定要从扎根做起,这四个根本我们要不学好,怎么能随缘?再看看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,他们的根基多好,多么坚牢,遇到什么样的风浪,他一点都不受干扰。但是我们这小风小浪就受不了,怎么能帮助别人?这个要知道。每个人一生际遇不相同,像我们现在在此地学习,这个缘非常殊胜!物质生活条件虽然不是很好,比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沿门托钵好得太多,应当要知足。学习的环境,虽然比不上佛陀当年在世,可是现在我们依照佛陀的教诲,佛不在世,经典在面前,这个经典确实是佛说的,只要依教奉行,跟佛陀当面教诲没有差别。
关键,我们是不是真干?是不是真心想学?关键在此地,真干、真学没有一个不成就。甚至於你如果要问,你什么时候能成佛?现在我可以老实的回答你,你什么时候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什么时候就成佛了。放下执著就成阿罗汉,放下分别就成菩萨。你什么时候放下?真正放下了,契入佛菩萨的境界,是一点都不难的,放得下、看得破才是真正的关键。没有看破放下,我们学随缘能学,妙用学不到,妙用一定要有戒定慧,有戒得相似的妙用,不是真实的,就是戒律、威仪相似。有定得少分的妙用,开慧得圆满的妙用,这就说明戒定慧三学非常重要。这个地方是从理事讲随缘、妙用,知道理事是一不是二,随缘跟妙用是一,妙用就叫做随缘,随缘就叫做妙用,虽然是一桩事情,里头还有差别,都要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这是自性的大德。我们把大师这个六条,前面三条是大道,完全讲自性,后面当中这条第四条是大德,后面止观,五止、六观是大行。前面如果不知道,你没有依靠,从体起用,你没有体,你起的用,你还是依烦恼习气,跟此地讲的不相干,这是不能不知道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