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- (第十二集)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十二集)  2008/6/19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46-0012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「妄尽还源观」,第三「示三遍者」。

  前面我们学到第二。三遍第一是「一尘普周法界遍」,第二段是「一尘出生无尽遍」。这是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相,一微尘就是遍法界虚空界,遍法界虚空界就在一微尘中,为什么?性相是一不是二,这一微尘的性遍法界,相当然也遍法界。第二讲出生,「一尘出生无尽遍」,出生就现相,就是惠能大师所讲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这段我们前面学过,最后的大师有个总结,我们因为时间到了,现在把这段补出来,就是最后的三行,问答里头末后的三行。这一段出生无尽,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开示,我们把它念一遍,「当知一尘,即理即事,即人即法,即彼即此,即依即正,即染即净,即因即果,即同即异,即一即多,即广即狭,即情即非情,即三身即十身。何以故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法如是故」,这段非常精彩,是真正说明能大师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。后面把它引用在佛法上,提了这些问题,就是刚才所说的,具体的性相里面,什么是理、什么是事、什么是依、什么是正,乃至什么是大乘、什么是小乘,这前面我们都学过了。后面总结是:

  【如是略说。】

  这是举几个例子,略略的来介绍一下。

  【若具言之。】

  具体来说。

  【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异。】

  这一切众生疑问可多了,不止千句万句。如果问题不多,佛就不会说法四十九年了,就是问题太多,疑问太多了。

  【一时同问如来。】

  大家都把疑问提出来,向佛请教。

  【如来唯以一尘字而为解释。】

  佛不需要用太多的话来说,就用一个尘字就行了。我们现在能相信,为什么?前面问了许多问题,十几个问题,他就用一个尘字来答,因为一尘它就包含整个宇宙,遍法界虚空界在一尘里面就显现出来,无论你问什么,都能给你解释清楚。

  【宜深思之。】

  『宜』是应该,你要深思。下面引经云:

  【经云。一切法门无尽海。一言演说尽无余。依此义故。名一尘出生无尽遍。】

  不是这样详细给我们解释,我们很难体会,这么一解释,我们真的相信了,相信《华严经》上常讲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这句话我们听了,初听似懂非懂,好像明白了,实际上不然。一尘普周这三遍,这个理事明白了,我们才真正懂得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才真懂得。那个一是什么?就是一尘、一毛,用这个来代表。然后那个一就是任何一桩事情、任何一个问题,无论什么问题、任何一个问题这是一,佛用一尘就解答了。什么是大乘、什么是小乘?佛也是用一尘来解答。什么是生死、什么是涅盘?什么是真、什么是妄?什么是烦恼、什么是菩提?他不都是用一尘来解答吗?这确实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。《华严经》这首偈子说,这有两句,举了两句,两句偈,『一切法门无尽海』,海是比喻,一切法门,无量无边!不止八万四千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是一切法门的归纳。我们在四弘誓愿里常常念到,「法门无尽誓愿学」,但是要知道,法是方法,门是门径。这是什么个方法?什么门径?成佛的方法,成佛的门径。什么叫成佛?回归自性的就叫成佛。使我们回头,所谓回头是岸,回归自性的方法,回归自性的门道无量无边,不是一门,无量法门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告,诉我们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我们读了《华严经》,这两句话应该没有问题,法门真的是平等。你看看无量无边的法门,佛用一尘就把它解决了,它怎么不平等!真的是平等。为什么佛要说这么多法门?就是此地所说的,『一切众生怀疑各异』,无量无尽的法门就从这里来的。如果没有怀疑了,法门也没有了,为什么?没有怀疑就回归自性了。所以疑是菩萨明心见性最大的障碍,世尊的慈悲就表现在为这些菩萨们断疑生信。信什么?信自己本来是佛,信自己跟一切诸佛不二,这叫真信。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段:

  【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。】

  三遍这是第三,第三是『含容空有』,第二是「出生无尽」,这个我们都要把它记住,第一「普周法界」。更重要的是要能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。他举一尘,依报里面最小的;如果他举一毛端,正报里面最小的。举这一个例子你明白了,任何一桩事情都一样,决定没有两样。一片树叶,一根小草,随便拈一法,无不是三遍,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,那我们就通了,真的明白了。现在我们看这一段:

  【谓尘无自性即空也。幻相宛然即有也。】

  这讲一尘里面有空、有有,空有不二,即空即有,为什么?尘没有自性,这就空了。这个自性是体,没有自体,没有自体它怎么会现相?这个相是前面讲的,揽真现相,真是什么?真是空。现在科学家发现,有从哪里来?无中生有,那个无就是空,那是性。所以从空里面,揽空里面现有,现相,现的什么相?现的遍法界虚空界这个相,相是这么来的。为什么?法界虚空界是尘变现出来的。这个尘是物质的基本,最小的基本粒子,由基本粒子组合就变成电子,电子组合的就变成原子,原子再组合就变成分子,这是形成现在我们所谓的物质。外国这些科学家他们用分析,很善於分析,把一个物体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了,称为基本粒子。所以一切物质都是基本粒子组成的,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源头,这他们分析的。而实在的状况,实在状况用不著分,你念头才起,这整个物质现相就现前,虚空法界就现前。所以佛家讲,这个世界从哪来的?一时顿现,没有次第的。绝对不是像科学家一样,慢慢组合,慢慢组合,他分析出来是这样,实际呢?实际它一现全都现出来。

  那个分析,诸位想想,是不是落在分别执著上面?分别执著只能够学到常识,不是智慧。常识变成所知障,因为他有分别执著在里头,有所知障永远不能见到事实真相。事实真相叫真性、叫法相、也叫法界、也叫法性,这你永远见不到;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,你见到了。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示现的用意,我们要知道。他学了十二年,那个十二年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他所修学的是高等哲学、高等科学,比现在科学、哲学高多了。如果继续研究下去,会像现在科学家一样,还有很多新的发现。真的,是会有很多新的发现,可是决定不能解决问题,要费很多力气。他告诉我们,可以了,不必再执著了,也用不著再分别了,把分别执著放下,这一放下就见性了。他的示现,我们到现在才觉悟,才把它看透。科学家没看透,为什么?他不得受用,也就是说他的分别执著没放下。他知道基本粒子是无中生有,所以他也有这个说法,整个宇宙是个幻相,这个说法跟佛讲的很接近,可是他不得受用,为什么?他烦恼没放下,生死轮回没放下,那是为什么?我们在这一段里面可以了解这个因素。

  【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。真空具德彻於有表。】

  这四句就是《心经》上讲的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前面两句是色不异空。色是什么?现象,什么现象?物质现象。什么物质现象?我们的身是物质现象,我们的心是心理现象,是有是空呢?也是空,《心经》上讲得清楚,「色即是空」,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」,受想行识是心法。我们如果对於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,佛法讲整个宇宙的现象,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讲这五个字。好像现在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,科学家只是讲物质现象,没有讲到精神现象,佛讲到了,精神现象受想行识。物质现象是空的,精神现象也是空的!你不分别、不执著就没事。受是什么?身有苦、有乐受,受很多,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。身有苦乐,心有忧喜,有忧虑、有欢喜,这四种,还有一种,身没有苦乐,心也没有忧喜,这很好,叫舍受。为什么用个舍?因为它时间短暂,它不能永久保持,永久保持就不叫舍受,叫什么?叫三昧。三昧就是舍受的永恒保持,那叫正受,佛菩萨之受。所以诸佛菩萨知道精神、物质的真相,都没有体。『幻色无体』,幻受还是无体,幻想也是无体,幻行也是无体,幻识也是无体,『必不异空』。所以色不异空、空不异色,受不异空、空不异受,想不异空、空不异想,这不就明白了吗?只要你把分别执著放下,你就得大自在,真的把问题解决了。

  【观色即空。成大智而不住生死。】

  生死没有了,为什么?觅生灭了不可得,生灭就是生死。你想想看,你现在去想物质现象的生跟灭,你能想得到吗?不要说你前五根接触不到,就是意根,你想能不能想到?弥勒菩萨讲得很清楚,弥勒是等觉菩萨,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,八地以上才能见到生灭,它速度太快了。你想想看,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灭,你怎么能想像得到?我们就用佛的方便说,让你去想,这大幅度把它减少了,佛在《仁王经》上讲的,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,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你能不能想得到?你都抓不住。一秒钟要是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灭,我们只可以说生灭同时。生灭同时你就会说不生不灭,它是有生灭,不是没有生灭。有生灭,这个生灭现象真的没有办法知道。所以佛经上常讲一切法,色受想行识不生不灭,这是事实真相,速度太快,你说生它就灭了,你说灭它又生了。所以这个现象是个错误的错觉,是个幻相,相似相续的幻化相,不是真的。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执著,为什么?得不到。你也用不著分别,为什么?你还没有分别,它已经不存在了,所以你分别是冤枉的、是错误的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,就是这个境界,他不会起心动念、不会分别执著,他见到事实真相,所以他心是定的。无论在什么境界,一真法界也好、十法界也好,饿鬼、地狱也好,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。

  『成大智』,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都现前了。没有生死,还有什么住不住?大智不住生死,没有生死。生死是什么?生死是我们错误的想法,完全想错了、看错了,没有生死,就在现相里面也没生死,那是讲很粗很粗的相了。这是连外国心理医生,像美国的魏斯医生,他从催眠当中证实真有六道轮回,决定不是假的。所以他说人没有死,任何一个人没有生死,换身体而已。生死的现象在哪里?在你的色身,你的受想行识里头没生死,这个色身舍掉,马上就换一个身体,立刻就换,这当中没有间隔的。离开这个身,我们中国人讲灵魂,外国人承认,称它为灵体,在佛法里面称为中阴,它很快又去找个色身。没有放下执著,它找色身就离不开六道,它在六道里又找个色身。但是魏斯不知道当体即空、了不可得,不同菩萨,菩萨照见五蕴皆空,不住生死。

  【观空即色。成大悲而不住涅盘。】

  空遇到缘它就现色,什么缘?动了。现在外国科学家也有这个说法,整个宇宙什么都没有,只是波动的现象。波动现象很像佛法所说的,不觉就是波动。所以一念不觉,这就产生波动现象,这个波动现象把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相就完全显出来了,没有这一念,有,不显。所以佛法讲隐现不二,没有波动的时候它隐,有波动它显,现出来。大乘教里面常讲,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无明就现这个法界,现虚空、现法界。所以宇宙的来源是一时顿现,没有先后。现在科学家一般承认的大爆炸,是个勉强承认,因为找不出第二个再好的说法。他们在天文望远镜里面,观察太空星球的现象,看到星球以很快的速度跟我们愈来愈远,愈来愈远就是一种爆炸的现象,所以他们从这里推测的,实际上不是的。不是的,星球距离我们是愈来愈远,这个现象是什么道理?我们学佛的人,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这个现象?这个现象愈来距离愈远,我们可以这个说法,现在众生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愈来愈严重,愈来愈严重就是距离你的本性愈来愈远,应该是这种道理。假如我们都修定,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宇宙这种现象就不动了,这就是佛家常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宇宙星球快速度远离我们,应该是这个道理,违背了自性!见性,见性就没有了。不要说见性了,科学家今天观察的这个,要拿《华严经》对比一下,他们还没有能超出娑婆世界。娑婆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,科学家今天肯定他没有能超越六道轮回。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,六道就没有了,这种星球远离这现象就没有了,不存在了,这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

  一时顿现,觉悟的时候也是一时顿悟,这一顿悟的时候,六道没有了,四圣法界现前了。再一个大彻大悟,四圣法界也没有了,一真法界现前,诸佛的实报庄严土现前了,全在一心。佛法里头讲到最后告诉我们,「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」,心就是法,法就是心。法从哪里来?法是心现的,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,讲得这么透彻,这么简单、这么透彻,空即是色。自性里面的大悲,也就是大爱,爱是真的不是假的,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大慈悲心起来了,『不住涅盘』。所以大乘法里面二边不住,不像小乘,小乘希望住涅盘,涅盘是什么?没有生死。大乘生死、涅盘都不住,所以他自自然然能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,众生有感,佛就现相,现什么相?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可见得现相不是佛有意思,佛不但没有分别执著,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所以才能现相。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,我们天天想阿弥陀佛。我们供养的是一尊白色的,诸位看到照片,蓝底这个照片,这一尊佛像有三百多年,过去一个老居士他收藏的。我们在台北刚刚有个小道场,华藏图书馆,没有佛像。所以他就把这尊佛像送给我,我们就供养在图书馆。这个像,确实每个人看到都生欢喜心。瓷的,很容易打破,所以我们就把它照成照片,这个照片那就是佛的化身。现在这个照片太多了,大大小小的,我看百万张都不止,这是佛化身。携带很方便,走到哪里我们都可以供起来,旅行的时候,在房间里也能把佛像供起来。我们将来临终时,求阿弥陀佛来接引,阿弥陀佛现什么相?肯定就现这个相。为什么?你天天想他,天天看他,他随众生心、应所知量,这是事实。所以「不住生死,不住涅盘」,没有生死,也没有涅盘。

  【以色空无二。】

  无二就是不二。

  【悲智不殊。】

  不殊也是不二。大智跟大悲是一不是二。

  【方为真实也。】

  智里面没有悲,不是真智;悲里头没有智,不是真慈悲。这个话,诸位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体验。你看很多人:这个人好慈悲!没智慧,慈悲还做了错事情。佛门的谚语说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又说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你要晓得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,慈悲、方便里头有智慧,不二。如果慈悲做出坏事,方便也做出祸害,那就是慈悲、方便里头没有智慧。佛法自始至终把智慧摆在第一,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。没有智慧,纵然做一桩事情,表面上好像问题解决了,留著有后遗症,可是智慧解决问题绝对没有后遗症,这个不一样!我们现在没开悟,没开悟那一点智慧从哪里来?一定从祖师大德那里来,从佛菩萨教诲当中来。我们离开经典、离开祖师大德的开示,我们没有智慧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智慧好比是灯一样,佛菩萨灯是点燃的,祖师大德也点燃的。我们有灯,有灯没点著,没点著只好跟著他的光走,那就没错,他在前面跟我们引路,我们跟著他。什么时候我们这盏灯也亮了,那就行;我们这个灯没有亮,那就得跟人走。你跟错了人,麻烦可大了。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知道我们不可以离开佛菩萨,不可以离开祖师大德。我们学《华严》,经很深,一定要依靠贤首、清凉大师的注解,不依靠他的注解,确实不容易体会。依靠注解还要自己认真学习,这叫依教奉行,我们才能把自己的距离拉近,向著自性的方向天天接近,这就对了。接近一分,智慧就开一分,接近两分智慧就开两分。舍弃经教,远离祖师大德,我们决定是向迷惑颠倒反方向走去了,那就错了,那就愈走愈远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希望我们愈走愈近,不要愈走愈远,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不能离开善知识。

  找什么善知识?要找真正开悟的。这个难找,人家开悟了,不会告诉你,你要问他,「我是凡夫,我什么都不知道」,那怎么办?找古人!古人留下来这个东西,这是祖师大德,这没有问题。为什么?历代佛门里面高僧、在家的高士,都肯定、都承认的,这就不会错了,我们得跟定他。我们学《华严》,现在我们找了两个老师,一个是清凉大师,一个是李通玄长者,就是《合论》,他作的《合论》,我们主要的参考书这两部,认真学习。还得要长时间,长时薰修,才能不断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。可是向上提升要记住,放下,不放下永远升不上去,想升也不行。放得愈快,你的进步愈快,放得愈多,提升的也愈多。样样都要放,色受想行识统统都要放。下面我们看大师引用《宝性论》这段话:

  【宝性论云。道前菩萨。於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。】

  怎么叫道前?没开悟之前。道前、道后的界限在哪里?界限在圆教初住,证得初住就是成道,没有证得初住是道前。道前是十法界,十法界里面的菩萨、佛,就是这里称的『道前菩萨』,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,对『真空妙有』还有三种疑惑。我们现在对这个疑惑,那当然有的,有很重的疑惑,为什么?因为你不肯放下。你要不疑惑,不就马上放下了!放下就像惠能大师一样,就成佛了,你还不能放下,你还有疑。我们看看这里讲的,《宝性论》上说的道前菩萨三个疑:

  【一者。疑空灭色。取断灭空。】

  空就没有色了,灭色归空谁干的事情?小乘,小乘入偏真涅盘,没有见性。还有比小乘还不如,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,无色界天人。色界天,欲断了,就是说财色名食睡没有了,连这个念头都不会生,他有色身,财色名食睡没有了。更高一级的,连身也不要,我们讲灵界,有四层,无色界天,他不要这个色,他是灭色取空。为什么叫『断灭空』?空有是一不是二,你把色灭掉,空也没有了,那个真空的意思你不懂。所以你要晓得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需不需要把色灭掉?不需要。你只要在一切色相里不起心、不动念,对了。你说这个色是空的,我们可以欣赏,不能够占有,这对不对?不对。比一般凡夫是高一层,你能生到天道,你还会享受它,你只是不占有它,你晓得不能控制、不能占有,可以欣赏。像在电影院,在银幕上看电影,你可以欣赏它,你知道那个东西不能占有,你知道那个你也没法子控制,你可以欣赏,你还是凡夫。

  【二者。疑空异色。取色外空。】

  他怀疑什么?空跟色是两桩事情,空不是色,色不是空。他到哪里找空?色之外不是空了吗?他去找色外空,色外空是个顽空,不是真空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虚空。不知道这个虚空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,空也是个现象,这个现象是变出来的。我们眼睛能见,见到虚空,眼睛一闭虚空就没有了,很容易试验的,眼睛一闭虚空就没有了,你就看不到虚空。这是第二种疑惑。

  【三者。疑空是物。取空为有。】

  这就是更高级的,现在科学家,真的,他以为空也是物质,也是物。空这个现象,科学家讲黑洞,黑洞的理论,他用个床铺做比喻,床铺上铺了被单,那个被单就是虚空。黑洞怎么形成?好比你用一个橄榄球,放在这个床铺上,那个橄榄球会压下去,压下去的时候被单就变形了。虚空会变形,变形的时候它就产生黑洞的现象。这就是把虚空看作有,虚空不是无,虚空也是有。三个疑问,十法界里面的佛、菩萨,那声闻、缘觉就更不必说了,我们凡夫哪能没有疑惑?下面为我们解释。

  【今此释云。】

  跟我们解释这个现象。今此释云:

  【色是幻色必不碍空。空是真空必不碍色。若碍於色即是断空。若碍於空即是实色。】

  我们先学习这几句。色是幻,也就是它没有自体,自体就实体,他没有真正的一个实体,所以它不碍空。空是什么?空是空性。这个性空不是我们现在的虚空,现在的虚空确确实实的,像科学家讲的比喻,真的虚空不是什么都没有。特别是现在研究光,光在空中的时候,它不是直线,它有曲线。曲线是什么?是受星球外在的引力,那个引力能够把这个光弯曲,不一定它是直线进行。如果它是很远距离来,它附近有很多大的星球发生的引力,那个光是弯弯曲曲的走,就像流水一样,不是直线的,这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。所以空不是我们想像的「什么都没有」,不是的。真空,真空决定没有这个扭曲。所以我们的念头,念头这个波快速,一念周遍法界。为什么周遍法界?我们这里讲三种周遍,不正讲的这个道理吗?

  一尘周遍法界,你那个一念起来它就现相,那个相就是尘,就是物质,物质是从念头生的,你一个念头它就现一个形。弥勒菩萨讲的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识是什么?受想行识。这个合起来不就是五蕴吗?佛法讲宇宙那个最小的因子,就是讲的五蕴。它念念成形,它随著念头,念头太快了,所以它生灭的时间也太快了。它依什么起的色?它依真空,依自性,所以相跟性是一不是二。但是性是真空,相是幻有,幻有就是色是幻色,它怎么会碍空?它不碍空。空是自性,自性是真空,真空它不碍色,这说的事实真相。《般若经》上佛讲得多,没有妨碍,所以讲到是理事无碍,不但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事事无碍的境界都在面前。可是我们今天理事有碍,事事那是更有碍,这什么原因?执著造成的。执著破掉了,理事无碍,理事无碍的境界现前;分别没有了,事事无碍现前。有分别,事事有碍,有执著,事理有碍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六道里面的事,一切法从心想生,一点都没错,从什么心想?从分别执著生的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分别执著里面,如果是善很好,心善、行善、言善,这个人生非常美好,我们人有福报,社会安定,世界太平,五榖丰登,丰腴衣食,人民安乐。如果我们的心不善、言不善、行不善,那就像现在这个状况,什么样灾难都来,天灾人祸,人民活得很辛苦。苦乐是果,善不善是因,这是讲六道里面的状况。总的来说,真空、幻色都是了不可得,形、识,形是物质,识是受想行识,都是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,所以它没有障碍,这是事实真相。

  下面说,『若碍於色即是断空』,不是真空,这个断空是断灭空,你把色灭掉的时候,色除掉的时候,现出的空,它有碍。『若碍於空即是实色』,真的是色,它才能碍於空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,这个茶杯,我们是不是以为它是真的?这是个色,真的是色,现在在我们面前这个空,空也是真的,它两个是真的,茶杯在此地不能动,动不是妨碍空了吗?空也碍於色,色也碍於空。我现在把这个茶杯从这里拿到这里,你们看到这个地方,茶杯移动,空是不是就出来了。茶杯在此地,空没有了,被它占有了;我茶杯拿掉,空出来了。你们有没有看到空出来?看到是没有妨碍,你仔细去观察真的没妨碍。佛在《楞严经》上用这个比喻,跟阿难尊者讨论。所以色不是实色,它不碍空,空不是断灭空,它不碍色。为什么?它都是幻的,没有实体。

  性不是实体,性里面不但没有色,连受想行识都没有。性里面本来有智慧德相,如果没有智慧德相,它怎么能现相?它不能现相。所以它本来有智慧德相,有见闻觉知,见闻觉知是性德。见闻觉知,这里面大师开头告诉我们,显一体,一体是自性,然后起二用,二用就是这一体,体里面的智慧德相,那个相就现依报,智跟德就现正报,那一动,波一动的时候,现相就产生,依正庄严就出来了。禅宗里面常讲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我从哪里来?为什么说有我?这就晓得,自性里头来的。然后你晓得,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的,谁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。我的自性、你的自性、他的自性,你我他同一个自性,但是所变的境界不一样。为什么不一样?我们心想不一样,我想善,我这个变全善的;你想不善,那变全不善的。所以,为什么有变佛、有变菩萨、有变天人、有变恶道,想不一样,就变不一样。每个人,我们讲人法界每个人,你看每个人相貌不一样、福报不一样、寿命不一样、苦乐不一样,想不一样!如果想是一样的,就全一样。

  到什么时候想一样?成佛是一样。为什么?佛不想了,不想就都一样。所以佛佛道同,佛跟佛示现的相貌都相同,为什么?他没有想。没有想,现出来,现出来是自性圆满的报身,那个相好说不出来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,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不是!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是我们人间称为什么?这是好相、这是贵人,贵相,是从分别执著里头生的。离了分别执著、离了起心动念,是自性里面的圆满性德显现出来,那真的是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,一丝毫缺陷都找不到。要记住这是自己,不是别人。佛说他自己,也就是告诉我们,说我们自己,所以贵在直下承当。《华严经》说的什么?说的是我自己,不是别人!这个说的人是毗卢遮那佛,毗卢遮那佛就是自己,本性毗卢遮那,唯心华藏世界。我们称西方净土,本性弥陀,唯心净土,用在《华严》上,那不就是本性毗卢遮那,自性华藏世界,不就是这个意思吗?所以闻一要会贯通,这一个懂了,一切都通了,障碍就没有了。下面大师说:

  【如一尘既具如上真空妙有。当知一一尘等亦尔。】

  你知道一尘,弥勒菩萨跟我们讲得好,一尘就是你一念成形,一念就有个形状出来,这个形状就是一尘。「形皆有识」,尘就有识。尘不是动物、也不是生物,现在讲它是矿物,它有识。为什么说它有识?它有见闻觉知、它有受想行识。只是我们很不容易觉察到,它的精神现象太微小,我们感觉不到。江本博士用仪器观察到了,他看的是水,这是矿物,水有见闻觉知、有受想行识。如果没有受想行识,你对它恶念它就不会现恶相,对它善念它就不会现好相。它能够现不同的相,它有受,它接受了,接受它有反应,所以它有受想行识。基本粒子,你知道它一尘如是,一切尘、一一尘亦尔,一样没有两样。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,遍法界虚空界是个有机体,这是讲有机,是活的,没有一样是死的,只要有物质现象,物质现象里头就有识。弥勒菩萨讲得好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这把问题真的解释开来了,真相说出来了。

  【若证此理。即得尘含十方。无亏大小。念包九世。延促同时。】

  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真的透彻?是不是真正能够契入这个事实真相?真正契入之后,你就得到一尘遍十方法界,一尘生十方法界,一尘含十方法界,三种遍同时具足。没有大小,你不要认为一尘小,外面世界大,一样的,丝毫差别都没有。『念包九世』,念是一念,九世是什么?我们通常讲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九世,过去,有过去过去、过去现在、过去未来;现在过去、现在现在、现在未来;未来未来、未来现在、未来过去,这九世,这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。没有分别执著,哪来的九世?九世讲时间,时间没有了。『无亏大小』,空间没有了。所以空间、时间是幻相,不是真实的。这在佛法里面,《百法明门论》是大乘入门初学的一部书,就像儒家初学的《弟子规》一样,天亲菩萨将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所讲的六百六十法归纳成一百法;六百六十太多了,归纳成一百,这个一百展开来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。时间、空间在这里头,它叫时分、方分,方是讲四方、四维、上下,叫方分,方分是讲空间;时分是讲时间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讲时间。这两个法,你看它排列在哪一类里头?叫不相应行法。不相应行法,用现代的名词来说,就是抽象概念,全非事实,它不是事实,是个抽象概念而已。

  几千年前,佛门里面就把时间、空间分在不相应行法这一类里。不相应行法,在百法里头一共二十四,二十四个不相应,第一个是「得」。它排列顺序好,妙极了,我们这个世间人患得患失,都想得,得什么?得是不相应行法。我们说我得到钱了,我得到钱,我是依他起性,钱也是依他起性,依他起性就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相。我是四大五蕴现的相,钱是个物质,也现的这个相,是因缘和合现的相。得是什么?你把这两头离开,人也分开,物也分开,单单讲这个得,它算什么?抽象概念。这是提示你:无所得!你能看破之后,明了一切法无所得,就是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「一切法无所有」,依他起没有自性。我无自性,钱也无自性,得是个抽象概念,你一分析的时候就没有了,真的是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。这个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,天天去追求,患得患失,错了,真正铸成大错,还自以为聪明。

  在这一尘当中,你看到没有空间、没有时间,『延促同时』,延是延长,促是缩短,同时。延促同时,就是时间没有了;无亏大小,空间没有了,时空都不存在!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,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。所以成佛之后,没有先佛、后佛,没有。佛在经上有个比喻,譬如长江里面流的水,有前浪、有后浪,后浪推前浪,到海里面去之后,前浪后浪就没有了,佛用这个来比喻。成佛之后没有先佛、后佛,没有成佛之前有先后。成佛之后,就是你执著没有了、分别没有了,还有先后,到你起心动念没有了,先后就没有了,时空就突破了。

  【故得殊胜微言。纤毫彰於圆教。奇特圣众。轻埃现於全躯。迥超言虑之端。透出筌罤之表。】

  这个后面几句话,都是讲的这些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,他明白、他觉悟了。从哪里觉悟?从一微尘。特别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奇特,妙绝!这弥勒菩萨所讲的,「佛告弥勒,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,弥勒言,举手弹指之顷,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,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,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,此识教化非无识也」。这段的开示太好,完全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。这说出什么?就是我们现在都在想这个问题,而始终不能解决,宇宙从哪里来?万物从哪里来的?生命从哪里来的?最重要就是我从哪来的?这段全都答覆了。这是《华严经》里面真的是究竟圆满的科学跟哲学,没有再上的。所以你真正要是得,得是契入,真的懂,确实没有疑惑。『殊胜微言』,微言大义,跟你讲的一微尘,『纤毫』是一微尘,『彰於圆教』,彰是明显,把诸佛如来圆满的教义都给显示出来,一尘显示出来了。『奇特圣众』,奇特是赞叹,圣众是什么?法身大士,太奇妙!『轻埃』,埃是尘埃,就是说的一尘,一尘很轻。在一尘里面『能现於全躯』,躯是身躯,身躯代表什么?身躯代表法界、法身。从一微尘,你就把整个法身彻底明白了,这个事情太奇特了。『迥超言虑之端』,「迥」是远的意思,远远超越了言语,「虑」是思虑,我们讲的言语、思考所达不到的。底下的比喻,是讲古代打鱼,用个竹子编的竹篓,小时候我们在家乡都做过。放在小溪里面,水会从竹子旁边流过去,鱼它就流不出去了,很小的鱼它会流出去,大概有个两三寸长的鱼就流不出去,这抓小鱼。他是用这个去比喻,这个比喻说你有所得,这个得是什么?明心见性。末后大师引《华严经》上一段话说。

  【经云。如有大经卷。量等三千界。在於一尘内。一切尘亦然。】

  这个比喻好,『大经卷』是什么?叫一切经,也叫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诸位要知道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就是一切经,现在我们称为《大藏经》。释迦牟尼佛在二七日中,宣讲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讲完之后,大龙菩萨把这个经收藏在龙宫。以后就是龙树菩萨有这个缘分,到龙宫去参观,龙树是初地菩萨很聪明。传记里面记载,他用三个月的时间,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看完了,智慧、神通也不可思议,他起了傲慢心,以为这个世间没有人能超过他。大龙菩萨是大菩萨,常常要照顾小菩萨,看他错了要帮助他,纠正他的过失,就把他带到龙宫,看看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定中所讲的《华严经》,数量有多大?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。一首偈是四句,不像中国人,中国人算是算字数,这篇文章有多少字。印度人不是的,印度人算句子,四句一个单位,不管句子长短四句叫一偈,用这个做单位。有多少偈?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,不是一个大千世界,十个。这个经放在我们地球上,装不下,不但放在地球上放不下,放在娑婆世界也放不下。娑婆世界才一个世界,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它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,娑婆世界只能容纳十分之一,这《华严经》。龙树菩萨一看这个,傲慢习气马上没有了,知道自己知道得太少,学得太少了,看到这个才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一想这个分量阎浮提众生不能受持,然后再看中本《华严》,这好像我们中国《四库全书》一样,大本《华严》像《四库全书》,中本《华严》好像《四库荟要》,只有全书的三分之一,还是太大,无法受持。最后看小本,小本是什么?就好像我们看到《四库全书提要》,目录提要,每本书里面内容大意是什么,纪晓岚编的,送给皇帝看的。皇帝没有时间看那么多书,每本书它里头说什么,写几个大纲给他看。目录提要,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》,现在印的本子是这么厚的本子,五本,精装五本。

  龙树菩萨一看这个行,这个阎浮提众生可以,这就把它带回来了。怎么带回来?他聪明,他把它背过,回到人间的时候再把它写出来,这就是传给这个世间的《华严经》。总共有多少?十万偈,也就是全文四十万句。现在我们中国翻译的《华严经》只有一半,经太大,流传时间久了,有很多丧失掉。所以现在我们的本子是个残缺不完全的本子,虽然不完全,《华严经》的大意能看得出来。在现前这个世界上,梵文的原本没有了,只有中文的译本,所以非常可贵。《华严》三次到中国都翻译,最早是晋朝时候翻成六十卷,叫《六十华严》。第二次唐朝,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,第二次翻译翻了八十卷,比第一次多了九千颂,也就是四九三十六,比晋经多三万六千句。最后一次是唐代宗时候,贞元年间翻译的,「普贤行愿品」四十卷,这一品是完整的,非常难得。所以现在讲《华严》,我们中文译本是最丰富的,这是中国人有福报。「大经卷」就是指一切经,所以《华严》也叫做一切经,一切经确实是《华严》眷属。这是说经。

  【有一聪慧人。】

  这是比喻,有个很聪明、有智慧的人。

  【净眼普明见。破尘出经卷。广饶益众生。】

  这个人是什么人?这是开悟的人。清净眼,什么叫清净眼?清净心起作用就叫清净眼。《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六祖开悟第一句话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由此可知,这个清净眼是我们本来的眼。普是普遍,一个都不漏,明见,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我们的『净眼普明见』就现前,能从一尘当中见到圆满的自性。『破尘出经卷』,我们相信,一点怀疑都没有,为什么?惠能大师给我们表现的,不就是这样的吗?他放下,开悟了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,他没有学过,他不认识字,你把佛经任何一部经典展开,你念给他听,他讲给你听,这本事从哪来的?破尘出经卷。他一生弘法利生,广饶益众生,这是六祖大师一生的事业,真正是奇特圣众。下面我们再继续往下看:

  【若据理而言。即尘。众生妄计经卷。即大智圆明。智体既其无边。故曰量等三千界。依此义故。名一尘含容空有遍也。】

  所以我们以这个理来说,根据这个道理来讲。『即尘』,众生,讲经卷还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哪来的经卷?还要说这个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,这不都是在分别执著吗?这句是讲我们凡夫,哪里的凡夫?十法界的,不只是六道,十法界没见性,都是有这种疑惑,都是有这么一个看法。『即大智圆明』,大智圆明就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『智体既其无边』,智体是性体,性体无量无边,所以说它量等三千大千世界,这用比喻来。依这个意思来讲,『名一尘含容空有遍』,这一尘当中包括空有,空有就把所有一切万事万法全包括了,一个都不漏。所以你看现相,起二用,起二用就现相,现依报、现正报。依报里头一尘,正报里头一毛端,汗毛一毛端,说一尘跟说一毛端,意思完全一样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事理、性相、因果统统包括尽了,这才是诸法实相。第三段我们就学到此地。现在时间正好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