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四) (第一集) 2001/7/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42-0001
诸位同学:请掀开讲义第三页,请看第六段。
【忆念彼佛往修本行,菩提自在,法雷震吼,普门示现,种种庄严不可思议,普遍饶益咸令成熟。】
我们看这一段。这是说善财童子忆念毗卢遮那如来过去所修的『本行』,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,决定不能够疏忽。佛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,就是教导我们,儒家教学也不离这一个原则,所谓「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」,人人都懂得务本,社会才会祥和,才会繁荣兴旺,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。「本行」,也可以换句话说「本行(音航)」,意思大家就更容易懂了。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,总有一个专业,譬如我们在学校读书,你会选定一个科系,这是你本学的,一定把这一个科系学好,我才可以去听听其他的学系,做为选修,做为助修。如果本修还没有修得好,换句话说,我们就没有条件去参学其他的学科。学校毕业出来之后,我们踏进社会,一定选一个行业做为自己谋生的方法,同时也是为社会大众工作服务的一个项目。佛教也是一个行业,至於如何选定行业,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生活条件,要符合自己的兴趣,也要符合自己的智慧能力。
早年,我这个行业实在说不是我自己选择的,我自己对於佛学很有兴趣,但是没有确定这个行业,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替我选定的。以后我认真去想想,大师所说的很有道理,因为在这之前,我对於政治很有兴趣,总是希望将来能从政。老师就问我:「你从政的目的何在?」我报告老师:「为人民服务,为众生服务。」老师很慎重的告诉我,他说出家弘法利生这个行业,比从政更容易达到你的目的。从政,假如有一个政策错误,受害的人很多;你从事这一个行业,传播佛陀教育,教化众生,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。我想了好几天,很有道理,我就接受老师的教导,选择这个行业。老师对我们是真实的爱护,把我们在人的这一生当中,我们的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这里头的利弊、吉凶祸福、因因果果都分析给我们听,让我们自己思惟,用自己的智慧,来决定自己这一生应该做些什么工作,对自己、对社会、对国家、对世界、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,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为本行。
本行如果没有修好,不能够兼修其他法门,这是古大德慈悲垂训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要到什么时候,你的本行才算是修好,有这个条件可以能够涉猎其他的行业?我们在《四十华严》里面看到,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他什么时候出师?古时候叫出师,现在人叫毕业,毕业之后就可以离开老师。《华严经》里面给我们显示的,他有能力辨别真妄,有能力辨别邪正,有能力辨别是非、善恶、利害,这个能力学到了,於是老师不留他,劝他出去参学,所以以后这个经文就是五十三参。这里面的用意很深,我们读《华严经》,多少人对善财童子羡慕,善财遇到真善知识,不仅是文殊菩萨,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,所以他一生圆满菩提,肉身成无上道,这是一乘大教教导我们的。
文殊菩萨在哪里?我们仔细去观察、去思惟,真正有德行、有修持、有学问的,解行相应,这个善知识就是文殊菩萨。文殊菩萨、五十三位善知识到处都是,可惜我们这个肉眼被烦恼障、所知障蒙蔽,不认识善知识。我比大家幸运一点,就是我能够认识善知识,早年初到台湾的时候,我认识方东美先生,依他为师,向他学习。那个时候生活环境非常艰苦,老师不辞辛劳慈悲的指教。当年我自己还有一份工作,要养活自己这个身体,不能不工作。利用公余的时间,想听听老师的课,那时候我知道方先生在台湾大学教哲学,我给他写信,还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。一个星期之后,他给我一封回信,约我到他家里头去面谈,我去见他老人家,他老人家对我的态度非常严肃,我们自己是有真诚的心向他老人家求教。谈了之后,他告诉我,他说:你不必到学校去听课,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,学生不像学生,你要到学校去听课,你会大失所望。他老人家说这几句话,我在那里就很难过,那是一盆凉水浇下来,没指望了。大概过了有五分钟,沈默了五分钟,方先生话一转,他说:「这样好了,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,我给你上两小时课。」这是作梦也不敢想的,我跟方老师师生关系就这样建立了。当时不知道,以后隔了多少年,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,才晓得这叫师承;师承是接受一个老师的教诲,听一个老师的指导。
方先生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里听课,他不是省事吗?这是他对我的爱护,但是当时不知道。因为我是一张白纸,非常爱哲学。他问过我:「哲学的书你读过什么?」没读过。「有没有听过人讲演这些?」没听过。这个条件就是他心目当中所希求的,为什么?一张白纸,一丝毫污染都没有,他所要选择传法的就是要这个条件。我如果到学校去听课,一定接触很多的老师,接触很多的同学,很容易被污染,他用这个方法保护我永远清净,不受污染,对我爱护备至。这个面谈,什么条件被他选中?就是诚敬。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讲: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」我们对老师尊敬,对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,这个关系这样建立了。每个星期两小时课,对我来讲非常受用。他给我讲了一个哲学概论,从西方哲学讲起,然后再讲到中国的哲学,儒家、道家、诸子的哲学,最后一个大单元讲印度哲学;印度到最后,讲到佛经哲学,他给我下了一个结论:「佛经哲学是古今中外所有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」这大大的出乎我的意外,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,我最轻视的是佛教,因为在学校念书的时候,课本里面都念到佛教是迷信,所以我接触宗教,我喜欢基督教、喜欢天主教、喜欢伊斯兰教。特别是在中国内地,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教有讲经的,没听说过,只知道和尚给死人念经的,造成我们一个很深的成见,对佛教是格外排斥。基督教、天主教有牧师、神父讲道,去听听它还有点道理,伊斯兰教的阿訇也讲道,尤其是《古兰经》里面讲的五功,确实打动我的念头,与中国的伦理文化非常接近,不知道佛教里头有这么好的东西。
方先生介绍之后,我这个观念被他一句话改过来了,去访问佛教的寺庙。在台北最著名的寺庙是善导寺,跟善导寺里面那些法师、里面的住众结了很好的缘,善导寺那个时候有个图书馆,里面的藏经我都可以借出来看。好的经典那个时候买不到,手抄,我还抄了不少部佛经。所以是方先生接引我入佛门的。我入佛门机会非常殊胜,大概一个月,有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,这个人是清朝时代的一位亲王,他跟大师的关系很深,引见我亲近章嘉大师。在前三年,我看经有疑难的问题,都向他老人家请教。他老人家非常慈悲,也是一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,每个星期都要去跟他见面,我佛学的根底是他给我奠定的,影响我一生,我的路、方向都是遵循他老人家指导的。三年之后,他老人家往生了。我是经过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认识李老师,以后跟他十年,在李老师会下,他老人家鼓励我走上讲台,一生从事於教学弘法的工作。十年后我离开李老师,标准就是有能力辨别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这个老师叫你出去,你可以参学了。
为什么一定叫你出去参学?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是根本智,出去参学是成就后得智,智慧才圆满。「根本智」是什么?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「般若无知」。无知是根本智,后得智是无所不知,所以无所不知的那个根本是无知,无知是真实智慧。「无知」好比一面镜子,清净,一丝毫尘垢都不染;「无所不知」是这个镜子照外面的起用。先要修「用心如镜」,练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这是智。为什么无知?因为你没有起分别、没有起执著、没有妄想,样样清楚,无知。什么叫「无所不知」?别人向你请教,提出问题来问你,对答如流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由此可知,无知是体,无所不知是作用、起用。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教导须菩提尊者,须菩提尊者离开僧团,代佛教化一方,世尊怎么教诫他的?指导他一个原则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只要把这八个字做到,你教化众生的能力、功德与世尊无二无别。以后我们知道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是在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五祖忍和尚半夜给他讲《金刚经》,大概讲不到三分之一,他就豁然大悟,后面不要讲了。「豁然大悟」是什么?根本智现前。第二天忍和尚就叫他走路,不再留他了。
所以我们认定这个老师,老师即使学问差一点,最重要是德行,他所讲的跟他所行的能不能相应?如果解跟行不相应,不是真善知识。假如他所讲的讲得不错,确实遵循佛陀教诲,遵循祖师大德的注疏,他没有讲错,也能够契机,上契诸佛所说之理,下契众生可度之机,但是他自己不能完全做到,这也算善知识,可以亲近。隋唐时代,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好:「能说不能行」,就是我刚才所讲的,「国之师也」,他是一个好老师,他可以代佛菩萨教化众生,我们应当亲近。如果说「能说又能行」,大师说「国之宝也」。国宝不容易见到,那是真的要有大福报,可遇不可求。降一等求师就容易多了,有心求师容易,要求宝不容易。在我们佛法里面讲,这个老师修行证果的,这是宝,真的是三宝,最低限度他证须陀洹果,他是圣人,他不是凡夫。须陀洹虽然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,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这得到保证了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他就超越六道轮回,证阿罗汉果。这是圣者、善知识,可遇不可求,我们到哪儿去找?但是普通我们讲有修有学的,这样的善知识他虽然没有证果,他的知见正,他不是没有做,他也做,但是做得不够圆满。
譬如,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现在知道佛法好,我那个时候才学一个多月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有什么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契入?我那个心很急,希望很快我就能入这个境界。我急他慢,都是教学的手法,我这一句话停了之后,他的眼睛看著我的眼睛,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不说,我等,等到半个小时之后,才说出一个字:「有」。这一个「有」说了之后又不说话,又没有了;我注意力就提高了,专心来听,这一次没有那么久,大概五、六分钟,他老人家讲得很慢,那个语气非常重;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他讲没有我这么快,给我讲六个字。我听了这六个字,似懂非懂,好像是懂得了。我就很著急,从哪里下手?这样又过了大概十分钟,给我说两个字:「布施」。那一天我头一次见面两个小时,只说了几句话。我离开,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,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:「今天我教你六个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」我就真听话,真的依教奉行。
布施不容易!在从前很吝啬,自己喜欢的东西,我喜欢的东西,说老实话,不但是不会给人,人家碰一下、摸一下我都难过,他把我东西损坏了。我最爱好的,没有别的,书。我的书不会借给别人看的,看了怎么?把我的书污染、搞脏了。我的东西干干净净,虽然我在书上也画了东西,但是我画的东西整整齐齐,我写的字工工整整,看得很欢喜,我一看到零乱,那个书我就不要了。怎么办?从这儿开始吧!别人来问我借,我就肯借给他,老师教我要布施,别人想要的时候,我也能够送给他。真的做到第六年感应现前,第六年是什么?出家的缘。我刚才讲了,这个路子、行业是章嘉大师给我选定的,选了之后我就给他讲,我说:「好,我走这条路子。」他老人家告诉我:「你不要去找法师剃度。」这个话奇怪了,我不找法师剃度,到哪儿出家?他又告诉我:「你找法师剃度,那个法师不给你剃度,你会不会生烦恼?」我想那真的是生烦恼。我说:「那怎么办?」求佛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求佛感应没有现前,你自己有业障,忏除业障感应就现前。他说一生不要求人,求人难,烦恼多,求佛。所以有这个愿,有这个愿就是有求。我在剃度出家前两个月就有感应,那个时候在台中,我跟一般莲友,常常往来的好朋友,跟他们谈,我说:「我出家的缘分可能成熟。」他说:「大概多久?」我说:「可能再半年。」没有想到两个月之后这个缘成熟,有预感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, 这就是「本行」。
到台中跟李炳老学经教,李炳老教学的方法:一部经;一部经没有学好,决定不可以学第二部经,他直截了当告诉你,你没有这个能力。那个时候我们跟他学,一个星期上一次课,三个小时,对我来讲非常适合。为什么?一个星期把这三个小时完全消化了,你才有受用。在当时,我很感谢老师。我的能力,老师再讲一次,就是一个星期六个小时,我能消化得了,但是学得比较辛苦,可以接受,六个小时以上消化不了。许许多多年轻人学东西,为什么没有心得?为什么会退转?为什么学得没有兴趣?囫囵吞枣没有消化,就跟吃东西一样,没有消化拼命吃,最后吃出病来了。佛学院里头教学,填鸭子方式都把那些人害了,所以以后我不教佛学院。为什么?不参加害人的集团,没有罪过。
我跟李炳老,这三个老师都等於是私塾教学、个别教学,李老师那边学生虽然多,二十多个学生,还是采取个别指导,我们是受传统老教育学的。我知道这个教学方法好,一直到今天,几十年了,我都在赞叹。西方人那种教学方法,研究科技行,那个方法行。这是心性之学,这是定慧之学,那个方法不行,那个方法决定你得不到定,你开不了慧。东方古老传统教学方法是教你开悟的,你要能开悟,先要得定。无知是定,无所不知是慧。不但佛法如此,儒家一样也讲这个道理,儒家传统教学是悟性,著重在悟性。所以,这一套方法决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。我们现在明白了,是什么?自然的法则。从深处讲,与自性相应,从事相上来讲,与天地自然的运行相应,春夏秋冬不能颠倒,一天从早到晚,总不能说从晚到早,不会颠倒的,自然的法则。大圣大贤他们发现了,他们看出来了,不是他自己发明创造,不是的。现在许许多多人误会,以为是「孔子的教条」、「释迦牟尼佛的教条」,错了,不是教条,如果是他们的教条,他们自己的意思,这个道统如何能传二千五百年以上?唯有自然法则是永恒的。地球围绕太阳转,转一周三百六十五天,这是永恒的,绝对不是这些科学家的学说,不是他发现的,这是事实真相,佛家常讲「诸法实相」。圣人所说的,确确实实没有自己丝毫意思夹杂在里面,都是诸法的真相,诸法实相就是我们今天讲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如果我们对这个能够理解、能够肯定,我们就非常喜欢来学习,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。他发明一套理论来教导我们,我们被他牵著鼻子走,这不是好汉。圣贤人的教诲跟世间一般人大大的不相同,我们要有能力把它认清。
本行的选择也不是容易事情,老师指出我这条道路,佛门广大!尤其我们还算是个知识分子,对於教理非常热爱,对於净土很难接受,排斥。章嘉大师没有劝我专修净土,章嘉大师非常著重戒律,我那个时候看的书很多,经论看得很多,疑问向他老人家请教,他给我解答。他没有为我选哪个宗派,没有为我选哪个经典,只是在基础上很重视,特别提醒我。因为我初学的时候,在概念当中认为佛教理论是最高的哲学,还是受方东美先生先入为主的概念,戒律没有把它看在眼里。戒律是好,三千年前印度人那种生活方式,我们现在是三千年之后,三千年前那个生活方式我们还能用吗?尤其是外国的、印度人的生活方式,能适合我们吗?所以我比较著重戒律的精神,戒律里头那些方法条文,我有一个观念,国家的宪法过几年还要修订一次,我们这个戒律三千年不修订,这个讲不通。这种成见多深!章嘉大师破我这个成见,那可费事,可不简单,说话还得和颜爱语,为什么?语重了,怕我跑掉下次不来了。你固然是好老师,很爱护我,可是别的法师我觉得也不错,我可以跟别人学。如何把这个学生能够抓住,又要听话、又要尊重、又还不要跑掉,本事!这都是我们的学处。我们没有他这套本领,看这个学生不错,过几天跑掉了,我们失败了,我们没有老师这一套摄受的功夫。到以后我们才知道,四摄法,他真的是活用了。
他老人家是密宗的上师、大德,在密宗上我获得很多的常识。他非常坦白,教导我的,为我解答的,我们心服口服。譬如我们听说活佛转世,我就问他老人家,这转世是真的吗?可靠吗?他说:「大概前面三世是肯定的,四世以后就很难讲。」换句话说,他自己否定他自己转世。但是后面给我们加了一个说明,灵童被选出来之后,选灵童当然看这个小孩的智慧,看这个小孩的福报,这个小孩选出来之后,受到最好的教育,在边疆西藏一带最好的喇嘛、最有学问、最有德行的人来教导他,这个机会到哪里去找?他只要好好学的话,没有不成就。对!很有道理。一般人亲近一个好老师都很难,你被选中做为喇嘛,尤其是喇嘛当中的领袖,当代德高望重的都来辅导你,都来帮助你,这个我们听了很合理,听了对他很尊敬。
他老人家也是著作等身,著作比太虚大师还要丰富,可惜到台湾之后没有带来,全部丢在大陆。他的著作多半都是用藏文写的。所以跟我们讲的合情合理,让我们欢喜接受、欢喜亲近,和蔼可亲,恩德确实超过父母。他对你关心、对你爱护,我们这才能得到他的承传。戒律确实是根本,把这个观念,三年的时间转过来了,对这个重视,然后我才明白一个道理,世间这些宪法为什么过几年要修订?人头脑想的东西,它不是真理,所以常常要修订;佛所讲的这些戒律是真理,是合乎自然法则。自然法则不能修订,不能说把冬天改成夏天,把春天改成秋天,这不可以的,所以它是超於凡圣的水平。全世界古今中外的这些法律,都是适合於某一个时期、某一个地区,换一个地区就不能用了,隔几年它又不适用,它要常常修改,那是人为的,是你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,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我从这里悟出来,然后我对戒律才尊重,才喜欢去看、涉猎。要不找到一个道理、理论做依据,要我接受一个东西,那真是比登天都难,我年轻的时候非常顽固。
章嘉大师圆寂之后,给我是很大的一个打击。我想到他老人家教导我的,我就辞掉我的工作,想出家修行。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忏云法师,跟他老人家在埔里住茅篷。那个时候有忏云法师、菩妙法师、达宗法师、朱镜宙老居士、我,我们五个人山上住茅篷,在山上住了五个半月。忏云法师教我看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我看了《文钞》就不反对净土了,但是还不能接受,知道净土有道理,不反对了,不像从前反对,不反对了。他又叫我去念《弥陀经》,念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,而且要我把他们的科判画成表解。这个一做出来之后,心里头无限的欢喜,才知道佛经之奥妙。科一分出来,作成大的表解,一目了然,看到这个文章的章法结构之美妙,里面的义理之完美,叹为观止!可是还不能够接受。
离开埔里之后,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他正好在那里建一个慈光图书馆。我说这个好,我可以到图书馆去工作,在里面去看经教,听他老人家讲经,跟他学习。李老师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劝我修净土,到最后说了一句很重的话,他说:「古来这些祖师大德,通宗通教,最后都修净土,你也试一试!万一这是错误的,那么多人都上了当,我们上一次当也无所谓。」真正是苦口婆心,所以这样我对於净宗,他老人家是修净土、讲净土的,才接受了。接受并没有完全接受,完全接受是离开李老师之后,我在台北市讲《华严经》,讲《八十华严》,讲《四十华严》,从《华严经》里面真正肯定,我看到文殊、普贤,看到善财童子都归心净土,我这才恍然大悟,死心塌地专修这一门。我差不多走了十几年的冤枉路,找到了本行。好,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诸位同学:请掀开讲义第三页,请看第六段。
【忆念彼佛往修本行,菩提自在,法雷震吼,普门示现,种种庄严不可思议,普遍饶益咸令成熟。】
我们看这一段。这是说善财童子忆念毗卢遮那如来过去所修的『本行』,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,决定不能够疏忽。佛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,就是教导我们,儒家教学也不离这一个原则,所谓「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」,人人都懂得务本,社会才会祥和,才会繁荣兴旺,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。「本行」,也可以换句话说「本行(音航)」,意思大家就更容易懂了。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,总有一个专业,譬如我们在学校读书,你会选定一个科系,这是你本学的,一定把这一个科系学好,我才可以去听听其他的学系,做为选修,做为助修。如果本修还没有修得好,换句话说,我们就没有条件去参学其他的学科。学校毕业出来之后,我们踏进社会,一定选一个行业做为自己谋生的方法,同时也是为社会大众工作服务的一个项目。佛教也是一个行业,至於如何选定行业,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生活条件,要符合自己的兴趣,也要符合自己的智慧能力。
早年,我这个行业实在说不是我自己选择的,我自己对於佛学很有兴趣,但是没有确定这个行业,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替我选定的。以后我认真去想想,大师所说的很有道理,因为在这之前,我对於政治很有兴趣,总是希望将来能从政。老师就问我:「你从政的目的何在?」我报告老师:「为人民服务,为众生服务。」老师很慎重的告诉我,他说出家弘法利生这个行业,比从政更容易达到你的目的。从政,假如有一个政策错误,受害的人很多;你从事这一个行业,传播佛陀教育,教化众生,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。我想了好几天,很有道理,我就接受老师的教导,选择这个行业。老师对我们是真实的爱护,把我们在人的这一生当中,我们的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这里头的利弊、吉凶祸福、因因果果都分析给我们听,让我们自己思惟,用自己的智慧,来决定自己这一生应该做些什么工作,对自己、对社会、对国家、对世界、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,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为本行。
本行如果没有修好,不能够兼修其他法门,这是古大德慈悲垂训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要到什么时候,你的本行才算是修好,有这个条件可以能够涉猎其他的行业?我们在《四十华严》里面看到,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,他什么时候出师?古时候叫出师,现在人叫毕业,毕业之后就可以离开老师。《华严经》里面给我们显示的,他有能力辨别真妄,有能力辨别邪正,有能力辨别是非、善恶、利害,这个能力学到了,於是老师不留他,劝他出去参学,所以以后这个经文就是五十三参。这里面的用意很深,我们读《华严经》,多少人对善财童子羡慕,善财遇到真善知识,不仅是文殊菩萨,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,所以他一生圆满菩提,肉身成无上道,这是一乘大教教导我们的。
文殊菩萨在哪里?我们仔细去观察、去思惟,真正有德行、有修持、有学问的,解行相应,这个善知识就是文殊菩萨。文殊菩萨、五十三位善知识到处都是,可惜我们这个肉眼被烦恼障、所知障蒙蔽,不认识善知识。我比大家幸运一点,就是我能够认识善知识,早年初到台湾的时候,我认识方东美先生,依他为师,向他学习。那个时候生活环境非常艰苦,老师不辞辛劳慈悲的指教。当年我自己还有一份工作,要养活自己这个身体,不能不工作。利用公余的时间,想听听老师的课,那时候我知道方先生在台湾大学教哲学,我给他写信,还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。一个星期之后,他给我一封回信,约我到他家里头去面谈,我去见他老人家,他老人家对我的态度非常严肃,我们自己是有真诚的心向他老人家求教。谈了之后,他告诉我,他说:你不必到学校去听课,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,学生不像学生,你要到学校去听课,你会大失所望。他老人家说这几句话,我在那里就很难过,那是一盆凉水浇下来,没指望了。大概过了有五分钟,沈默了五分钟,方先生话一转,他说:「这样好了,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,我给你上两小时课。」这是作梦也不敢想的,我跟方老师师生关系就这样建立了。当时不知道,以后隔了多少年,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,才晓得这叫师承;师承是接受一个老师的教诲,听一个老师的指导。
方先生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里听课,他不是省事吗?这是他对我的爱护,但是当时不知道。因为我是一张白纸,非常爱哲学。他问过我:「哲学的书你读过什么?」没读过。「有没有听过人讲演这些?」没听过。这个条件就是他心目当中所希求的,为什么?一张白纸,一丝毫污染都没有,他所要选择传法的就是要这个条件。我如果到学校去听课,一定接触很多的老师,接触很多的同学,很容易被污染,他用这个方法保护我永远清净,不受污染,对我爱护备至。这个面谈,什么条件被他选中?就是诚敬。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讲: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」我们对老师尊敬,对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,这个关系这样建立了。每个星期两小时课,对我来讲非常受用。他给我讲了一个哲学概论,从西方哲学讲起,然后再讲到中国的哲学,儒家、道家、诸子的哲学,最后一个大单元讲印度哲学;印度到最后,讲到佛经哲学,他给我下了一个结论:「佛经哲学是古今中外所有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」这大大的出乎我的意外,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,我最轻视的是佛教,因为在学校念书的时候,课本里面都念到佛教是迷信,所以我接触宗教,我喜欢基督教、喜欢天主教、喜欢伊斯兰教。特别是在中国内地,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教有讲经的,没听说过,只知道和尚给死人念经的,造成我们一个很深的成见,对佛教是格外排斥。基督教、天主教有牧师、神父讲道,去听听它还有点道理,伊斯兰教的阿訇也讲道,尤其是《古兰经》里面讲的五功,确实打动我的念头,与中国的伦理文化非常接近,不知道佛教里头有这么好的东西。
方先生介绍之后,我这个观念被他一句话改过来了,去访问佛教的寺庙。在台北最著名的寺庙是善导寺,跟善导寺里面那些法师、里面的住众结了很好的缘,善导寺那个时候有个图书馆,里面的藏经我都可以借出来看。好的经典那个时候买不到,手抄,我还抄了不少部佛经。所以是方先生接引我入佛门的。我入佛门机会非常殊胜,大概一个月,有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,这个人是清朝时代的一位亲王,他跟大师的关系很深,引见我亲近章嘉大师。在前三年,我看经有疑难的问题,都向他老人家请教。他老人家非常慈悲,也是一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,每个星期都要去跟他见面,我佛学的根底是他给我奠定的,影响我一生,我的路、方向都是遵循他老人家指导的。三年之后,他老人家往生了。我是经过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认识李老师,以后跟他十年,在李老师会下,他老人家鼓励我走上讲台,一生从事於教学弘法的工作。十年后我离开李老师,标准就是有能力辨别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这个老师叫你出去,你可以参学了。
为什么一定叫你出去参学?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是根本智,出去参学是成就后得智,智慧才圆满。「根本智」是什么?《般若经》上所讲的「般若无知」。无知是根本智,后得智是无所不知,所以无所不知的那个根本是无知,无知是真实智慧。「无知」好比一面镜子,清净,一丝毫尘垢都不染;「无所不知」是这个镜子照外面的起用。先要修「用心如镜」,练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这是智。为什么无知?因为你没有起分别、没有起执著、没有妄想,样样清楚,无知。什么叫「无所不知」?别人向你请教,提出问题来问你,对答如流,没有一样不知道。由此可知,无知是体,无所不知是作用、起用。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教导须菩提尊者,须菩提尊者离开僧团,代佛教化一方,世尊怎么教诫他的?指导他一个原则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只要把这八个字做到,你教化众生的能力、功德与世尊无二无别。以后我们知道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是在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五祖忍和尚半夜给他讲《金刚经》,大概讲不到三分之一,他就豁然大悟,后面不要讲了。「豁然大悟」是什么?根本智现前。第二天忍和尚就叫他走路,不再留他了。
所以我们认定这个老师,老师即使学问差一点,最重要是德行,他所讲的跟他所行的能不能相应?如果解跟行不相应,不是真善知识。假如他所讲的讲得不错,确实遵循佛陀教诲,遵循祖师大德的注疏,他没有讲错,也能够契机,上契诸佛所说之理,下契众生可度之机,但是他自己不能完全做到,这也算善知识,可以亲近。隋唐时代,天台智者大师说得好:「能说不能行」,就是我刚才所讲的,「国之师也」,他是一个好老师,他可以代佛菩萨教化众生,我们应当亲近。如果说「能说又能行」,大师说「国之宝也」。国宝不容易见到,那是真的要有大福报,可遇不可求。降一等求师就容易多了,有心求师容易,要求宝不容易。在我们佛法里面讲,这个老师修行证果的,这是宝,真的是三宝,最低限度他证须陀洹果,他是圣人,他不是凡夫。须陀洹虽然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,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这得到保证了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他就超越六道轮回,证阿罗汉果。这是圣者、善知识,可遇不可求,我们到哪儿去找?但是普通我们讲有修有学的,这样的善知识他虽然没有证果,他的知见正,他不是没有做,他也做,但是做得不够圆满。
譬如,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我现在知道佛法好,我那个时候才学一个多月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有什么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契入?我那个心很急,希望很快我就能入这个境界。我急他慢,都是教学的手法,我这一句话停了之后,他的眼睛看著我的眼睛,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不说,我等,等到半个小时之后,才说出一个字:「有」。这一个「有」说了之后又不说话,又没有了;我注意力就提高了,专心来听,这一次没有那么久,大概五、六分钟,他老人家讲得很慢,那个语气非常重;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他讲没有我这么快,给我讲六个字。我听了这六个字,似懂非懂,好像是懂得了。我就很著急,从哪里下手?这样又过了大概十分钟,给我说两个字:「布施」。那一天我头一次见面两个小时,只说了几句话。我离开,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,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:「今天我教你六个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」我就真听话,真的依教奉行。
布施不容易!在从前很吝啬,自己喜欢的东西,我喜欢的东西,说老实话,不但是不会给人,人家碰一下、摸一下我都难过,他把我东西损坏了。我最爱好的,没有别的,书。我的书不会借给别人看的,看了怎么?把我的书污染、搞脏了。我的东西干干净净,虽然我在书上也画了东西,但是我画的东西整整齐齐,我写的字工工整整,看得很欢喜,我一看到零乱,那个书我就不要了。怎么办?从这儿开始吧!别人来问我借,我就肯借给他,老师教我要布施,别人想要的时候,我也能够送给他。真的做到第六年感应现前,第六年是什么?出家的缘。我刚才讲了,这个路子、行业是章嘉大师给我选定的,选了之后我就给他讲,我说:「好,我走这条路子。」他老人家告诉我:「你不要去找法师剃度。」这个话奇怪了,我不找法师剃度,到哪儿出家?他又告诉我:「你找法师剃度,那个法师不给你剃度,你会不会生烦恼?」我想那真的是生烦恼。我说:「那怎么办?」求佛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求佛感应没有现前,你自己有业障,忏除业障感应就现前。他说一生不要求人,求人难,烦恼多,求佛。所以有这个愿,有这个愿就是有求。我在剃度出家前两个月就有感应,那个时候在台中,我跟一般莲友,常常往来的好朋友,跟他们谈,我说:「我出家的缘分可能成熟。」他说:「大概多久?」我说:「可能再半年。」没有想到两个月之后这个缘成熟,有预感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, 这就是「本行」。
到台中跟李炳老学经教,李炳老教学的方法:一部经;一部经没有学好,决定不可以学第二部经,他直截了当告诉你,你没有这个能力。那个时候我们跟他学,一个星期上一次课,三个小时,对我来讲非常适合。为什么?一个星期把这三个小时完全消化了,你才有受用。在当时,我很感谢老师。我的能力,老师再讲一次,就是一个星期六个小时,我能消化得了,但是学得比较辛苦,可以接受,六个小时以上消化不了。许许多多年轻人学东西,为什么没有心得?为什么会退转?为什么学得没有兴趣?囫囵吞枣没有消化,就跟吃东西一样,没有消化拼命吃,最后吃出病来了。佛学院里头教学,填鸭子方式都把那些人害了,所以以后我不教佛学院。为什么?不参加害人的集团,没有罪过。
我跟李炳老,这三个老师都等於是私塾教学、个别教学,李老师那边学生虽然多,二十多个学生,还是采取个别指导,我们是受传统老教育学的。我知道这个教学方法好,一直到今天,几十年了,我都在赞叹。西方人那种教学方法,研究科技行,那个方法行。这是心性之学,这是定慧之学,那个方法不行,那个方法决定你得不到定,你开不了慧。东方古老传统教学方法是教你开悟的,你要能开悟,先要得定。无知是定,无所不知是慧。不但佛法如此,儒家一样也讲这个道理,儒家传统教学是悟性,著重在悟性。所以,这一套方法决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。我们现在明白了,是什么?自然的法则。从深处讲,与自性相应,从事相上来讲,与天地自然的运行相应,春夏秋冬不能颠倒,一天从早到晚,总不能说从晚到早,不会颠倒的,自然的法则。大圣大贤他们发现了,他们看出来了,不是他自己发明创造,不是的。现在许许多多人误会,以为是「孔子的教条」、「释迦牟尼佛的教条」,错了,不是教条,如果是他们的教条,他们自己的意思,这个道统如何能传二千五百年以上?唯有自然法则是永恒的。地球围绕太阳转,转一周三百六十五天,这是永恒的,绝对不是这些科学家的学说,不是他发现的,这是事实真相,佛家常讲「诸法实相」。圣人所说的,确确实实没有自己丝毫意思夹杂在里面,都是诸法的真相,诸法实相就是我们今天讲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如果我们对这个能够理解、能够肯定,我们就非常喜欢来学习,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。他发明一套理论来教导我们,我们被他牵著鼻子走,这不是好汉。圣贤人的教诲跟世间一般人大大的不相同,我们要有能力把它认清。
本行的选择也不是容易事情,老师指出我这条道路,佛门广大!尤其我们还算是个知识分子,对於教理非常热爱,对於净土很难接受,排斥。章嘉大师没有劝我专修净土,章嘉大师非常著重戒律,我那个时候看的书很多,经论看得很多,疑问向他老人家请教,他给我解答。他没有为我选哪个宗派,没有为我选哪个经典,只是在基础上很重视,特别提醒我。因为我初学的时候,在概念当中认为佛教理论是最高的哲学,还是受方东美先生先入为主的概念,戒律没有把它看在眼里。戒律是好,三千年前印度人那种生活方式,我们现在是三千年之后,三千年前那个生活方式我们还能用吗?尤其是外国的、印度人的生活方式,能适合我们吗?所以我比较著重戒律的精神,戒律里头那些方法条文,我有一个观念,国家的宪法过几年还要修订一次,我们这个戒律三千年不修订,这个讲不通。这种成见多深!章嘉大师破我这个成见,那可费事,可不简单,说话还得和颜爱语,为什么?语重了,怕我跑掉下次不来了。你固然是好老师,很爱护我,可是别的法师我觉得也不错,我可以跟别人学。如何把这个学生能够抓住,又要听话、又要尊重、又还不要跑掉,本事!这都是我们的学处。我们没有他这套本领,看这个学生不错,过几天跑掉了,我们失败了,我们没有老师这一套摄受的功夫。到以后我们才知道,四摄法,他真的是活用了。
他老人家是密宗的上师、大德,在密宗上我获得很多的常识。他非常坦白,教导我的,为我解答的,我们心服口服。譬如我们听说活佛转世,我就问他老人家,这转世是真的吗?可靠吗?他说:「大概前面三世是肯定的,四世以后就很难讲。」换句话说,他自己否定他自己转世。但是后面给我们加了一个说明,灵童被选出来之后,选灵童当然看这个小孩的智慧,看这个小孩的福报,这个小孩选出来之后,受到最好的教育,在边疆西藏一带最好的喇嘛、最有学问、最有德行的人来教导他,这个机会到哪里去找?他只要好好学的话,没有不成就。对!很有道理。一般人亲近一个好老师都很难,你被选中做为喇嘛,尤其是喇嘛当中的领袖,当代德高望重的都来辅导你,都来帮助你,这个我们听了很合理,听了对他很尊敬。
他老人家也是著作等身,著作比太虚大师还要丰富,可惜到台湾之后没有带来,全部丢在大陆。他的著作多半都是用藏文写的。所以跟我们讲的合情合理,让我们欢喜接受、欢喜亲近,和蔼可亲,恩德确实超过父母。他对你关心、对你爱护,我们这才能得到他的承传。戒律确实是根本,把这个观念,三年的时间转过来了,对这个重视,然后我才明白一个道理,世间这些宪法为什么过几年要修订?人头脑想的东西,它不是真理,所以常常要修订;佛所讲的这些戒律是真理,是合乎自然法则。自然法则不能修订,不能说把冬天改成夏天,把春天改成秋天,这不可以的,所以它是超於凡圣的水平。全世界古今中外的这些法律,都是适合於某一个时期、某一个地区,换一个地区就不能用了,隔几年它又不适用,它要常常修改,那是人为的,是你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,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我从这里悟出来,然后我对戒律才尊重,才喜欢去看、涉猎。要不找到一个道理、理论做依据,要我接受一个东西,那真是比登天都难,我年轻的时候非常顽固。
章嘉大师圆寂之后,给我是很大的一个打击。我想到他老人家教导我的,我就辞掉我的工作,想出家修行。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忏云法师,跟他老人家在埔里住茅篷。那个时候有忏云法师、菩妙法师、达宗法师、朱镜宙老居士、我,我们五个人山上住茅篷,在山上住了五个半月。忏云法师教我看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我看了《文钞》就不反对净土了,但是还不能接受,知道净土有道理,不反对了,不像从前反对,不反对了。他又叫我去念《弥陀经》,念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,而且要我把他们的科判画成表解。这个一做出来之后,心里头无限的欢喜,才知道佛经之奥妙。科一分出来,作成大的表解,一目了然,看到这个文章的章法结构之美妙,里面的义理之完美,叹为观止!可是还不能够接受。
离开埔里之后,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他正好在那里建一个慈光图书馆。我说这个好,我可以到图书馆去工作,在里面去看经教,听他老人家讲经,跟他学习。李老师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劝我修净土,到最后说了一句很重的话,他说:「古来这些祖师大德,通宗通教,最后都修净土,你也试一试!万一这是错误的,那么多人都上了当,我们上一次当也无所谓。」真正是苦口婆心,所以这样我对於净宗,他老人家是修净土、讲净土的,才接受了。接受并没有完全接受,完全接受是离开李老师之后,我在台北市讲《华严经》,讲《八十华严》,讲《四十华严》,从《华严经》里面真正肯定,我看到文殊、普贤,看到善财童子都归心净土,我这才恍然大悟,死心塌地专修这一门。我差不多走了十几年的冤枉路,找到了本行。好,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