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三) (第七集) 2001/6/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12-041-0007
请掀开经本第三页,从第五小段看起。
【见佛一段文中,所有庄严,皆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。令诸菩萨信愿成满。如来相好具足。】
这一段经文很长,我们把本文省略掉,来谈谈这一段的大意。『庄严』,这两个字的范围很广很深,实在说,我们一般凡夫很难体会,在我们凡夫观念当中,只是一个概略的好相,我们一般讲真、善、美、慧。可是这四个字,每一个字它的意境都是很深很广。如来、菩萨的境界,我们实在体会不到,就是阿罗汉的境界,我们也很难体会得到,所以我们概念当中的,大概都是人间的庄严,天上的庄严我们就很难想像。人道,像其他的畜生道的庄严、饿鬼道的庄严、地狱道的庄严,也不是我们所能够尽知的。
这一段里面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庄严,经文里头为我们显示出来,这种种庄严都是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』,这些庄严简单的说,就是华藏世界的庄严。我们修净土同修,对於净宗的经论读得比较多,听得也必较多,那也可以说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。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一点,诸佛刹土跟极乐世界无二无别。极乐世界的庄严从哪里来的?在《无量寿经》世尊告诉我们:法藏菩萨五劫修成。「五劫修成」是从现前迹象上来讲的,正如同释迦牟尼佛过去降生在我们世间,示现的八相成道,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这是从迹象上说的。《无量寿经》上给我们介绍法藏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介绍的诸善知识,多半是从相上说的。可是相的后面有个理,理性,这就深了。所有一切善根是自性本具的,一切众生各个不无,佛有,我们也有。但是现在问题在哪里?佛能示现,我们不能示现;佛得其用,我们不得其用。这原因是什么?我们虽然性德里头具足,没有修德,我们缺乏的是修德。诸佛如来「过去积集」,积集就是修德。性德哪需要积集?由此可知,性德虽然圆满具足,修德重要。
我们这几天常常谈到我们人生的目的,到世间来,这一生我们应当要做些什么事情?从佛法的角度上来看,没有别的,修德。佛家常讲「借假修真」,什么是「假」?我们身是假的,世界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假的,我们必须借假来修真。「真」是什么?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,这是真的。我们性具的智慧德相,现在被妄想、分别、执著障碍住了,所以它不能起用。我们今天明白了,今天觉悟了,觉悟之后要怎么办?要把这些障碍去掉。祖师大德常讲:「但除虚妄,切莫觅真」,这两句话说得好;为什么?妄除掉了,那就是真的。如果妄去掉之后,你再想去求真的,真就又变成妄了。妄去了之后,不必再觅真,就是真的。
譬如我们眼见色,我们现在的见是妄见。为什么?我们见色里头带著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我们见到外面的色不是妙色。是什么色?秽色。秽是很肮脏,《弥陀经》上讲「浊恶」。我们今天见的色是浊恶,污秽不干净,为什么?因为我们见性上面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。见性就好比眼睛,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见性上没有的,譬如我们戴有色的眼镜,戴太阳眼镜,眼镜是什么?眼镜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戴上这东西,看外面所有一切色相都改变了,都不是它本来的妙色。佛现在教我们什么?教我们把眼镜除掉,眼镜除掉,你就见到妙色。妙色是唯心所现,就见到妙色。可是几个人听话,真的把有色的眼镜除掉?除掉之后,那就是交光大师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我们用见性见色。见性见色,色就妙了,前面我们读的「见一切佛妙色身」,就妙了,那个时候不叫色尘,叫色性,禅宗里面讲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就是这个境界。我们听了感觉得非常奇妙,非常向往,这是佛的境界,我们如何能够落实,怎样才能做到?
佛在经上告诉我们:妄想就是根本无明,分别就是第六意识,执著就是第七末那识,我们今天确实是被心意识支配了我们一生,支配了我们生生世世,不晓得心意识不是真心,它是妄心。因为用妄心,所以才把一真法界的妙色转变成十法界,转变成六道三途的粗秽色。把我们原来的妙色身,我们的妙色身究竟妙在什么地方,我们自己也不晓得,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告诉我们:我们身的体质是「紫磨真金色身」,紫磨真金色是形容,实在讲体质之好不可思议,不但没法子说,决不是你思惟想像能想得到的。身的相好,大经上告诉我们: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也是不可思议!这是我们的真身,是我们的本来身,现在可惜统统都不见了,现在搞成这么一个身体,这身体叫业报身,实在是可怜。
「业报身」,就是过去今生造作种种业,善业我们得的身相比较好一点;恶业,身相就差很多。而且身决定免不了生老病死,决定不能避免忧悲苦恼,所以佛在经上常常说我们「可怜悯者」,真的是可怜!我们自己迷而不觉,还自以为是,哪一天才能出得了头?我们总算是有幸,在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,「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」,这是缘具足了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三个条件,我们缘具足了;另外两个条件也要具足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。另外两个条件是什么?善根、福德。佛在经上不是讲得很清楚吗?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得生彼国」,我们今天三个条件,因缘有了,现在问题就是善根跟福德。
什么叫「善根」?我在《华严》里面用清凉大师四分: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我用这四个字来说。我们对於佛法能信能解,这是善根;能行能证,那是福德。这里面讲的广大善根,善根里头包括福德、包括因缘,它是三个条件统统都具足。为什么?他示现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庄严。我们问问:我们有没有善根、有没有福德?这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行证果的关键,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,问题关系太大了。假如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努力加倍的来培养也能成功。尤其是净宗法门,我们自己只要真正觉悟、明白、回头,认真努力,阿弥陀佛决定是以他的威德神力加持我们。我们有一分的努力,他加持一分,就把我们变成两分;我们具足两分,他再一加持,就把我们变成四分,只要我们精进不懈,我们确实在这一生当中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。所以千万不要遇到之后,「我没有善根,我没有福德」,这叫自暴自弃,他这一生肯定不能成就。但是善根福德必定还是善根在前面,信解,我信了,信了不求解,信不是真信,他会退心。有多少信佛的、学佛的,学了几十年,到晚年不信佛,去改信别的宗教,这一种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。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?我们很清楚,他没有解,所以没有解的信,实在讲是迷信,是勉强的信,是情绪上的信,他不稳定。所以佛法教人要正信,什么叫「正信」?明白道理,有理论依据的信。你为什么信佛,能说得出一翻大道理来,这才叫正信。正信是对於佛法稍稍理解一些了,但是不够,你解得不够深,你解得不够广,你理解得不够透彻,小的诱惑你不会动心,但是到大的诱惑,你自己就保不住了。
譬如,我们今天晚上这两个小时在此地讲经,你很欢喜到这儿来听。你有个朋友打电话告诉你:「你今天晚上不要听经,你出去做个买卖,今天晚上可以赚一百万。」我看,你不听了,赶紧跑出去了。这就是什么?禁不起诱惑。原因在哪里?你解得不够透彻,解得不够深刻。所以佛在般若经上教我们「深解义趣」,如果真正能够深解,不要说一百万,把整个地球都给你,你也不动心。你觉得什么重要?听经重要,念佛重要。世间没有任何一法能够跟这相比的,能够有念佛听经的机会,这是大福报,这是世间希有的福报,你怎么肯放弃?财色名食睡你怎么会动心?不会动心的。善根要从这地方看,你是不是真的有了善根。真正有善根的人,别说人间富贵,大梵天王来找我,跟我商量要让位给我,我动不动心?不动心。为什么?作大梵天王还是在六道,出不了六道。这一座经我要是把握住,说不定我在这一座里头就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超越三界六道。
我们学佛在一生当中,什么时候开悟不知道,所以每一个机会我们都要抓住,说不定在机缘里面就开悟了。所以学佛,古人形容,形容得很有意义,绵绵密密,锲而不舍,就像什么?像猫抓老鼠一样,全部精神都集中,一刹那之间都不松懈,这样的人开悟的机缘就多了。宗门里面有一些大彻大悟的,他是怎么修的?在最后阶段确实是这个样子,全神贯注,在修学用功的时候如醉如痴,他精神意志集中。老师看到这情形,晓得他已经接近开悟的边缘,在这时候帮他一把,用什么方法帮助他?不一定,诸位看禅宗公案,你就能看到了,《五灯会元》一千七百则公案不一样。老师他是过来人,他知道你已经接近开悟的边缘,他用一种手段帮助你,叫你豁然大悟。宗门如是,教下也不例外,宗门顿悟,教下是渐悟,积小悟就成大悟,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,要懂积集。「悟」怎么个积集?说老实话,就是听经、讲经。讲经跟听经,读诵跟念佛,都是属於积集善根。有一些弘法的法师,有一些护法的大德,为什么到中途变了心,而将自己的弘护前功尽弃,什么原因?刚才所说的,他禁不起外界名闻利养的诱惑。他之所以禁不起诱惑,就是积集善根太少了;换句话说,听经听得少,读经读得少,念佛念得少,所以他的心常常被外头境界所转。遇到利害当前,他就想到利害,把佛法忘得干干净净,於是他迷了,他才做错事。
总而言之一句话,弘护不得力都是不能深入经藏之过。我们再把话说回来,我们学佛的人,我们的生活没有改善;生活改善绝对不是说,你学佛之后就会赚大钱、就会升官,不是这里改善,你要从这上看,那你就错误了。什么地方改善?迷悟上改善,没有学佛之前,处处迷惑,事事迷惑,所以生活免不了烦恼,心情忧虑又牵挂,不生欢喜心,过的是苦日子。纵然物质生活富裕,那是你过去生中的福报,富而不乐,过得很苦。学佛之后怎么样?离苦得乐,即使贫穷,即使在社会上没有地位,没有财富,过得很开心,过得很快乐,这就是你学佛的成就,你真的改善自己的生活。改善生活,无论在物质、在精神上,离苦得乐,物质上虽然清苦,不以为苦。孔老夫子的的学生颜回,「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」,这是说他的物质生活贫寒到这种地步,但是颜回的生活怎么样?快乐!夫子讲,普通一般没有觉悟的人,处他这环境「人不堪其忧」,「回也不改其乐」,他乐在哪里?悟了。悟了之后,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升华了,他怎么不快乐!这就是善根福德的表现,善根福德从这些地方看。他善根增长了;「福德」是什么?福德是真干。你所信的、你所解的落实了,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,落实在自己工作当中,快乐无比。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分,你是从事哪一种行业,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也不分男女老少,你在生活当中表现的,决定是快乐无比,决定是幸福无比。
人生幸福快乐与贫富贵贱不相干、与生活方式不相干、与男女老幼不相干,关键在迷悟。所以,肯依照佛法道理教诲去做的人,这人有福,这真正叫福德。绝对不是说能信能解不能行,不能行是福德不够,福德少。福德少就造成开悟的障碍,我们念佛人造成往生的障碍,在一般其他宗派里面,造成修行证果的障碍,我们要知道。所以今天因缘我们虽然具足,善根福德自己要好好的去观察,如果不够,一定要知道勇猛精进,把自己的善根福德不断向上提升,对我们这一生成就有决定性的影响,万万不能够疏忽,不能大意!
「福德」,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常讲的「真干」,要要求自己,要肯定做到。佛教我们不杀生,我们对於一切众生,不但没有杀害的行为,连伤害他的念头都要断绝,这人有福,这是福德;不偷盗,不但没有偷盗的行为,连占别人念头的意念都没有,这一条戒才清净,这就叫真干;不妄语,我们在一生当中,绝对不存心欺骗人,成就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善根,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福德。稍稍有一点侵害别人的念头,占别人便宜的念头,我们的善根没有了,我们的福德没有了,纵有因缘,也没用处。这个大道理,要不是天天在听经,天天在读诵,经年累月,要积集,有个十年、八年他才真的觉悟。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积集,今天听了,听的是不错,你点头,出了讲堂的门,忘掉了。起心动念还是损人利己,五戒十善一条都没有;不但五戒十善没有,三皈也没有。三皈是觉正净,「皈依佛」是觉而不迷,你立刻就迷了,你迷而不觉;「皈依法」是正而不邪,起心动念都是邪;「皈依僧」是净而不染,念念都染污,被贪瞋痴染污、被名闻利养染污、被七情五欲染污,这怎么行!这怎么能成就?这样学佛,只是在阿赖耶上种一点点善根,这一生不起作用。这种学佛的方法,我们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这学法,如果不是这学法,早都到极乐世界去了,你怎么还会在此地?这就是所谓错用了心。佛法因缘没错,你真的是遇到了,善知识你也遇到了,佛菩萨你也遇到了,布施、供养、修福你做到了,你没有慧,你没有慧你就出不了三界,你就脱离不了轮回。
《坛经》上讲得很好: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此事就是了生死脱轮回这一桩事情,福再大不能救。你没有办法,要真智慧,「真智慧」是什么?善根、福德、因缘三样具足,你才能救,缺一样就不能救,我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吗?所以华藏世界的庄严,极乐世界的庄严,那是如来无量劫积集的善根福德因缘成就了。他的成就是不是他享受?不是的,华藏世界的成就绝对不是毗卢遮那如来的享受,极乐世界的成就也不是阿弥陀佛享受;如果为他自己求享受的,他决定不能成就。为什么?他著了「我」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: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」毗卢遮那:「华藏世界是我的,我造的,我来享受」,他就有我相,我相没破;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阿弥陀佛说:「这世界是我造的,这是我的家,这是我享受的。」那好,我相没破。他既然是无我相、无人相,为什么还要造这个境界?帮助菩萨的,帮助别人的,决不是我的。
世间人做一切事业,他都有我,所以他成不了佛,他出不了三界。纵然是最大的事业,建立一个国家,国家是「我」建的。没错,国家是你建的,你永远在六道里头,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。佛菩萨无我,一切建立设施都是为众生。他为什么要这么做?他说的话要兑现。他说什么话?他在因地上跟我们一样作凡夫,他发了愿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他今天有智慧、有福德,那他就得要做,他要是不做的话,他度众生的愿是假的不是真的,说话不算数!所以他要以行去实现他的愿,他的愿不是空愿,不是虚愿,这是真正建立的原因。
『令诸菩萨信愿成满』,「成」是成就,「满」是圆满。主要就在这一句,这一大段经文重要的意思就在这一句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因此菩萨的作为妙不可言,为什么常常用「妙」来形容?实在讲没有法子能形容,用世间这一个字来说,妙极了。妙在哪里?空有两边不著,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。我们用最浅显的意思来讲,讲深了很不容易体会。一切的作为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,对自己来讲无作,对众生来讲,作了,叫作而无作。作是为他,我自己确实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没有作的念头。真的做到无我,真正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我们要学。
现在澳洲,澳洲政府批准让我们建一个净宗学院。批准的文件,今天这地方的会长把它复印,印得跟原本一样,我看得非常欢喜。净宗学院,我们在世界上向政府注册立案,这头一个。净宗学会很多,那是宗教团体,净宗学院是教育的团体,我们把佛教回归到教育,这是一桩很可喜的事情。从学院再把它提升到大学就不是难事。我们知道基督教、天主教他们办了很多学校,佛教也办了很多学校,但是这些学校都是社会一般的学校,不是佛教的学校。我们净宗学院是佛教的学校,课程是什么?课程是三藏十二部经典,我们没有社会上一般的课程。我们这里头也分系,因为我们一定要想到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,现在都没有学院,我们虽然是净宗学院,我们有责任、有使命,把所有的宗派都要把它复兴起来,我们要帮助他培训人才。
我们这里面分系就不限於净宗,我们有净宗学系,这本宗的,除本宗之外,我们有华严学系,我们有天台学系,我们有法相学系,我们有戒律学系,我们有禅学系,我们也有密学系,佛家十个宗派在我们现在就设十个学系。将来有缘分,我们人才多了,主要是师资,教学的人多了,我们的学院就能扩大为一个佛教大学。佛教大学把系升到院,华严学院、天台学院、法相学院、戒律学院、禅学院,一个学校有十个学院,十个学院包括显教、密教,包括宗门、教下,包括大乘、小乘,完全提升到教育。我们做的心态,一定要跟今天讲的这一段经文相应,佛是「令诸菩萨信愿成满」,我们是令各宗各派的学人,我们帮助他们信愿成满。希望这个学校将来能够办好,办好那就是『如来相好具足』。把整个佛教方方面面,给世人耳目一新,让世人再看佛教,见到佛教真正的相好庄严,佛教的本来面目。这是我们应当全心全力去做的一桩事情,因缘给我们了,我们要有善根、要有福德,把这桩事情做得圆圆满满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请掀开经本第三页,从第五小段看起。
【见佛一段文中,所有庄严,皆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。令诸菩萨信愿成满。如来相好具足。】
这一段经文很长,我们把本文省略掉,来谈谈这一段的大意。『庄严』,这两个字的范围很广很深,实在说,我们一般凡夫很难体会,在我们凡夫观念当中,只是一个概略的好相,我们一般讲真、善、美、慧。可是这四个字,每一个字它的意境都是很深很广。如来、菩萨的境界,我们实在体会不到,就是阿罗汉的境界,我们也很难体会得到,所以我们概念当中的,大概都是人间的庄严,天上的庄严我们就很难想像。人道,像其他的畜生道的庄严、饿鬼道的庄严、地狱道的庄严,也不是我们所能够尽知的。
这一段里面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庄严,经文里头为我们显示出来,这种种庄严都是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』,这些庄严简单的说,就是华藏世界的庄严。我们修净土同修,对於净宗的经论读得比较多,听得也必较多,那也可以说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。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一点,诸佛刹土跟极乐世界无二无别。极乐世界的庄严从哪里来的?在《无量寿经》世尊告诉我们:法藏菩萨五劫修成。「五劫修成」是从现前迹象上来讲的,正如同释迦牟尼佛过去降生在我们世间,示现的八相成道,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这是从迹象上说的。《无量寿经》上给我们介绍法藏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给我们介绍的诸善知识,多半是从相上说的。可是相的后面有个理,理性,这就深了。所有一切善根是自性本具的,一切众生各个不无,佛有,我们也有。但是现在问题在哪里?佛能示现,我们不能示现;佛得其用,我们不得其用。这原因是什么?我们虽然性德里头具足,没有修德,我们缺乏的是修德。诸佛如来「过去积集」,积集就是修德。性德哪需要积集?由此可知,性德虽然圆满具足,修德重要。
我们这几天常常谈到我们人生的目的,到世间来,这一生我们应当要做些什么事情?从佛法的角度上来看,没有别的,修德。佛家常讲「借假修真」,什么是「假」?我们身是假的,世界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假的,我们必须借假来修真。「真」是什么?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,这是真的。我们性具的智慧德相,现在被妄想、分别、执著障碍住了,所以它不能起用。我们今天明白了,今天觉悟了,觉悟之后要怎么办?要把这些障碍去掉。祖师大德常讲:「但除虚妄,切莫觅真」,这两句话说得好;为什么?妄除掉了,那就是真的。如果妄去掉之后,你再想去求真的,真就又变成妄了。妄去了之后,不必再觅真,就是真的。
譬如我们眼见色,我们现在的见是妄见。为什么?我们见色里头带著妄想分别执著,所以我们见到外面的色不是妙色。是什么色?秽色。秽是很肮脏,《弥陀经》上讲「浊恶」。我们今天见的色是浊恶,污秽不干净,为什么?因为我们见性上面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。见性就好比眼睛,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见性上没有的,譬如我们戴有色的眼镜,戴太阳眼镜,眼镜是什么?眼镜就是妄想分别执著。戴上这东西,看外面所有一切色相都改变了,都不是它本来的妙色。佛现在教我们什么?教我们把眼镜除掉,眼镜除掉,你就见到妙色。妙色是唯心所现,就见到妙色。可是几个人听话,真的把有色的眼镜除掉?除掉之后,那就是交光大师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我们用见性见色。见性见色,色就妙了,前面我们读的「见一切佛妙色身」,就妙了,那个时候不叫色尘,叫色性,禅宗里面讲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就是这个境界。我们听了感觉得非常奇妙,非常向往,这是佛的境界,我们如何能够落实,怎样才能做到?
佛在经上告诉我们:妄想就是根本无明,分别就是第六意识,执著就是第七末那识,我们今天确实是被心意识支配了我们一生,支配了我们生生世世,不晓得心意识不是真心,它是妄心。因为用妄心,所以才把一真法界的妙色转变成十法界,转变成六道三途的粗秽色。把我们原来的妙色身,我们的妙色身究竟妙在什么地方,我们自己也不晓得,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告诉我们:我们身的体质是「紫磨真金色身」,紫磨真金色是形容,实在讲体质之好不可思议,不但没法子说,决不是你思惟想像能想得到的。身的相好,大经上告诉我们: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也是不可思议!这是我们的真身,是我们的本来身,现在可惜统统都不见了,现在搞成这么一个身体,这身体叫业报身,实在是可怜。
「业报身」,就是过去今生造作种种业,善业我们得的身相比较好一点;恶业,身相就差很多。而且身决定免不了生老病死,决定不能避免忧悲苦恼,所以佛在经上常常说我们「可怜悯者」,真的是可怜!我们自己迷而不觉,还自以为是,哪一天才能出得了头?我们总算是有幸,在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,「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」,这是缘具足了,《弥陀经》上讲的三个条件,我们缘具足了;另外两个条件也要具足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。另外两个条件是什么?善根、福德。佛在经上不是讲得很清楚吗?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得生彼国」,我们今天三个条件,因缘有了,现在问题就是善根跟福德。
什么叫「善根」?我在《华严》里面用清凉大师四分: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我用这四个字来说。我们对於佛法能信能解,这是善根;能行能证,那是福德。这里面讲的广大善根,善根里头包括福德、包括因缘,它是三个条件统统都具足。为什么?他示现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庄严。我们问问:我们有没有善根、有没有福德?这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行证果的关键,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,问题关系太大了。假如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,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努力加倍的来培养也能成功。尤其是净宗法门,我们自己只要真正觉悟、明白、回头,认真努力,阿弥陀佛决定是以他的威德神力加持我们。我们有一分的努力,他加持一分,就把我们变成两分;我们具足两分,他再一加持,就把我们变成四分,只要我们精进不懈,我们确实在这一生当中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。所以千万不要遇到之后,「我没有善根,我没有福德」,这叫自暴自弃,他这一生肯定不能成就。但是善根福德必定还是善根在前面,信解,我信了,信了不求解,信不是真信,他会退心。有多少信佛的、学佛的,学了几十年,到晚年不信佛,去改信别的宗教,这一种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。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?我们很清楚,他没有解,所以没有解的信,实在讲是迷信,是勉强的信,是情绪上的信,他不稳定。所以佛法教人要正信,什么叫「正信」?明白道理,有理论依据的信。你为什么信佛,能说得出一翻大道理来,这才叫正信。正信是对於佛法稍稍理解一些了,但是不够,你解得不够深,你解得不够广,你理解得不够透彻,小的诱惑你不会动心,但是到大的诱惑,你自己就保不住了。
譬如,我们今天晚上这两个小时在此地讲经,你很欢喜到这儿来听。你有个朋友打电话告诉你:「你今天晚上不要听经,你出去做个买卖,今天晚上可以赚一百万。」我看,你不听了,赶紧跑出去了。这就是什么?禁不起诱惑。原因在哪里?你解得不够透彻,解得不够深刻。所以佛在般若经上教我们「深解义趣」,如果真正能够深解,不要说一百万,把整个地球都给你,你也不动心。你觉得什么重要?听经重要,念佛重要。世间没有任何一法能够跟这相比的,能够有念佛听经的机会,这是大福报,这是世间希有的福报,你怎么肯放弃?财色名食睡你怎么会动心?不会动心的。善根要从这地方看,你是不是真的有了善根。真正有善根的人,别说人间富贵,大梵天王来找我,跟我商量要让位给我,我动不动心?不动心。为什么?作大梵天王还是在六道,出不了六道。这一座经我要是把握住,说不定我在这一座里头就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超越三界六道。
我们学佛在一生当中,什么时候开悟不知道,所以每一个机会我们都要抓住,说不定在机缘里面就开悟了。所以学佛,古人形容,形容得很有意义,绵绵密密,锲而不舍,就像什么?像猫抓老鼠一样,全部精神都集中,一刹那之间都不松懈,这样的人开悟的机缘就多了。宗门里面有一些大彻大悟的,他是怎么修的?在最后阶段确实是这个样子,全神贯注,在修学用功的时候如醉如痴,他精神意志集中。老师看到这情形,晓得他已经接近开悟的边缘,在这时候帮他一把,用什么方法帮助他?不一定,诸位看禅宗公案,你就能看到了,《五灯会元》一千七百则公案不一样。老师他是过来人,他知道你已经接近开悟的边缘,他用一种手段帮助你,叫你豁然大悟。宗门如是,教下也不例外,宗门顿悟,教下是渐悟,积小悟就成大悟,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,要懂积集。「悟」怎么个积集?说老实话,就是听经、讲经。讲经跟听经,读诵跟念佛,都是属於积集善根。有一些弘法的法师,有一些护法的大德,为什么到中途变了心,而将自己的弘护前功尽弃,什么原因?刚才所说的,他禁不起外界名闻利养的诱惑。他之所以禁不起诱惑,就是积集善根太少了;换句话说,听经听得少,读经读得少,念佛念得少,所以他的心常常被外头境界所转。遇到利害当前,他就想到利害,把佛法忘得干干净净,於是他迷了,他才做错事。
总而言之一句话,弘护不得力都是不能深入经藏之过。我们再把话说回来,我们学佛的人,我们的生活没有改善;生活改善绝对不是说,你学佛之后就会赚大钱、就会升官,不是这里改善,你要从这上看,那你就错误了。什么地方改善?迷悟上改善,没有学佛之前,处处迷惑,事事迷惑,所以生活免不了烦恼,心情忧虑又牵挂,不生欢喜心,过的是苦日子。纵然物质生活富裕,那是你过去生中的福报,富而不乐,过得很苦。学佛之后怎么样?离苦得乐,即使贫穷,即使在社会上没有地位,没有财富,过得很开心,过得很快乐,这就是你学佛的成就,你真的改善自己的生活。改善生活,无论在物质、在精神上,离苦得乐,物质上虽然清苦,不以为苦。孔老夫子的的学生颜回,「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」,这是说他的物质生活贫寒到这种地步,但是颜回的生活怎么样?快乐!夫子讲,普通一般没有觉悟的人,处他这环境「人不堪其忧」,「回也不改其乐」,他乐在哪里?悟了。悟了之后,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升华了,他怎么不快乐!这就是善根福德的表现,善根福德从这些地方看。他善根增长了;「福德」是什么?福德是真干。你所信的、你所解的落实了,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,落实在自己工作当中,快乐无比。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身分,你是从事哪一种行业,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也不分男女老少,你在生活当中表现的,决定是快乐无比,决定是幸福无比。
人生幸福快乐与贫富贵贱不相干、与生活方式不相干、与男女老幼不相干,关键在迷悟。所以,肯依照佛法道理教诲去做的人,这人有福,这真正叫福德。绝对不是说能信能解不能行,不能行是福德不够,福德少。福德少就造成开悟的障碍,我们念佛人造成往生的障碍,在一般其他宗派里面,造成修行证果的障碍,我们要知道。所以今天因缘我们虽然具足,善根福德自己要好好的去观察,如果不够,一定要知道勇猛精进,把自己的善根福德不断向上提升,对我们这一生成就有决定性的影响,万万不能够疏忽,不能大意!
「福德」,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常讲的「真干」,要要求自己,要肯定做到。佛教我们不杀生,我们对於一切众生,不但没有杀害的行为,连伤害他的念头都要断绝,这人有福,这是福德;不偷盗,不但没有偷盗的行为,连占别人念头的意念都没有,这一条戒才清净,这就叫真干;不妄语,我们在一生当中,绝对不存心欺骗人,成就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善根,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福德。稍稍有一点侵害别人的念头,占别人便宜的念头,我们的善根没有了,我们的福德没有了,纵有因缘,也没用处。这个大道理,要不是天天在听经,天天在读诵,经年累月,要积集,有个十年、八年他才真的觉悟。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积集,今天听了,听的是不错,你点头,出了讲堂的门,忘掉了。起心动念还是损人利己,五戒十善一条都没有;不但五戒十善没有,三皈也没有。三皈是觉正净,「皈依佛」是觉而不迷,你立刻就迷了,你迷而不觉;「皈依法」是正而不邪,起心动念都是邪;「皈依僧」是净而不染,念念都染污,被贪瞋痴染污、被名闻利养染污、被七情五欲染污,这怎么行!这怎么能成就?这样学佛,只是在阿赖耶上种一点点善根,这一生不起作用。这种学佛的方法,我们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这学法,如果不是这学法,早都到极乐世界去了,你怎么还会在此地?这就是所谓错用了心。佛法因缘没错,你真的是遇到了,善知识你也遇到了,佛菩萨你也遇到了,布施、供养、修福你做到了,你没有慧,你没有慧你就出不了三界,你就脱离不了轮回。
《坛经》上讲得很好: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此事就是了生死脱轮回这一桩事情,福再大不能救。你没有办法,要真智慧,「真智慧」是什么?善根、福德、因缘三样具足,你才能救,缺一样就不能救,我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吗?所以华藏世界的庄严,极乐世界的庄严,那是如来无量劫积集的善根福德因缘成就了。他的成就是不是他享受?不是的,华藏世界的成就绝对不是毗卢遮那如来的享受,极乐世界的成就也不是阿弥陀佛享受;如果为他自己求享受的,他决定不能成就。为什么?他著了「我」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: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」毗卢遮那:「华藏世界是我的,我造的,我来享受」,他就有我相,我相没破;西方极乐世界,如果阿弥陀佛说:「这世界是我造的,这是我的家,这是我享受的。」那好,我相没破。他既然是无我相、无人相,为什么还要造这个境界?帮助菩萨的,帮助别人的,决不是我的。
世间人做一切事业,他都有我,所以他成不了佛,他出不了三界。纵然是最大的事业,建立一个国家,国家是「我」建的。没错,国家是你建的,你永远在六道里头,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。佛菩萨无我,一切建立设施都是为众生。他为什么要这么做?他说的话要兑现。他说什么话?他在因地上跟我们一样作凡夫,他发了愿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他今天有智慧、有福德,那他就得要做,他要是不做的话,他度众生的愿是假的不是真的,说话不算数!所以他要以行去实现他的愿,他的愿不是空愿,不是虚愿,这是真正建立的原因。
『令诸菩萨信愿成满』,「成」是成就,「满」是圆满。主要就在这一句,这一大段经文重要的意思就在这一句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因此菩萨的作为妙不可言,为什么常常用「妙」来形容?实在讲没有法子能形容,用世间这一个字来说,妙极了。妙在哪里?空有两边不著,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。我们用最浅显的意思来讲,讲深了很不容易体会。一切的作为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,对自己来讲无作,对众生来讲,作了,叫作而无作。作是为他,我自己确实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没有作的念头。真的做到无我,真正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,我们要学。
现在澳洲,澳洲政府批准让我们建一个净宗学院。批准的文件,今天这地方的会长把它复印,印得跟原本一样,我看得非常欢喜。净宗学院,我们在世界上向政府注册立案,这头一个。净宗学会很多,那是宗教团体,净宗学院是教育的团体,我们把佛教回归到教育,这是一桩很可喜的事情。从学院再把它提升到大学就不是难事。我们知道基督教、天主教他们办了很多学校,佛教也办了很多学校,但是这些学校都是社会一般的学校,不是佛教的学校。我们净宗学院是佛教的学校,课程是什么?课程是三藏十二部经典,我们没有社会上一般的课程。我们这里头也分系,因为我们一定要想到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,现在都没有学院,我们虽然是净宗学院,我们有责任、有使命,把所有的宗派都要把它复兴起来,我们要帮助他培训人才。
我们这里面分系就不限於净宗,我们有净宗学系,这本宗的,除本宗之外,我们有华严学系,我们有天台学系,我们有法相学系,我们有戒律学系,我们有禅学系,我们也有密学系,佛家十个宗派在我们现在就设十个学系。将来有缘分,我们人才多了,主要是师资,教学的人多了,我们的学院就能扩大为一个佛教大学。佛教大学把系升到院,华严学院、天台学院、法相学院、戒律学院、禅学院,一个学校有十个学院,十个学院包括显教、密教,包括宗门、教下,包括大乘、小乘,完全提升到教育。我们做的心态,一定要跟今天讲的这一段经文相应,佛是「令诸菩萨信愿成满」,我们是令各宗各派的学人,我们帮助他们信愿成满。希望这个学校将来能够办好,办好那就是『如来相好具足』。把整个佛教方方面面,给世人耳目一新,让世人再看佛教,见到佛教真正的相好庄严,佛教的本来面目。这是我们应当全心全力去做的一桩事情,因缘给我们了,我们要有善根、要有福德,把这桩事情做得圆圆满满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