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三) - (第六集)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三)  (第六集)  2001/6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41-0006

  请掀开讲义,我们从第二页最后的五行看起,一直看到第三页前面的八行,也就是第四这一段,发菩提心,这一段已经讲过了,我们再做一个总结。「发菩提心」,在《起信论》跟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,都给我们说三种心,《起信论》说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跟我们讲的三心:「第一是至诚心,第二是深心,第三是回向发愿心」,经跟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比较容易懂。论里面讲的直心,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。真诚到极处才叫至,否则的话有很多人误会,我的心很直,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跟《起信论》上讲的直心完全不相同。我们用经来解释论,「至诚」,什么叫诚?曾国藩先生《读书笔记》里面讲得好,他给「诚」下了一个定义,他说: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,这说法跟佛经里面讲的意思相同。什么叫「诚」?没有一个妄念。有念都是妄念,一个妄念没有,心才叫诚。而且诚到极处,至诚心,这就是真心。能现虚空法界国土众生现象的这个心,就是至诚心、就是直心。不能够误会!什么叫「深心」?深心比较好懂,因为菩提心,直心是菩提心的体,深心跟大悲心都是菩提心的起用、作用。真心的起用,这不是妄心,绝对不落在八识五十一心所里头。所谓深心,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相,究竟圆满的德能相好,这是真心起作用。我们在哪里看到?极乐世界看到了、华藏世界看到了,真心起作用。后面一个「大悲心」,经里面讲的回向发愿心,这也是真心起作用。真心起的作用是度化一切苦难众生的作用,这是菩萨慈悲到了极处。虽然证得圆满的佛果,他并不住在佛国上,什么地方众生有苦难,需要帮助,他立刻就去,随类化身,应机说法,「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现什么身」,这叫大悲心,这叫回向发愿心。经跟论都说三条,讲三心。

  一般教下常说的「四弘誓愿」,四弘誓愿也就是菩提心。第一个度众生,我们看这一段里面讲的发菩提心,讲了十一条,前面五条就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把这一愿开做五条,这五条要是在三心里面讲,就是《观经》里面所讲的回向发愿心,《起信论》里面所讲的大悲心。本经讲得详细,说了五条,我们合起来看就晓得。第三页第二句,就是第六条:「舍离执著障碍法故,发无著心。」第六条,第七、第八、第九。第六这一条,四弘誓愿里面就是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放下一切分别执著,烦恼就断了。第七、第八这两条是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断烦恼跟学法门,在三心里面都是属於深心,论里头讲深心,经上也讲深心,名义完全相同。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深心、深心是什么意思,这地方讲得好。这地方讲了三句,六、七、八,也就是四弘誓愿当中的两愿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、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这两愿合起来是「深心」。所以,四弘誓愿是菩提心。

  末后这三条,第九、第十、第十一,这三条在四弘誓愿里面,就是第四愿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什么是「佛道」?头一个,你要成就「妙色身」。成就妙色身是什么意思?就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你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一切人事物无一不妙,你就接近了。这还不行,还得要看一切法,一切法也妙,这一切法是佛法跟世间法,无法不妙。在佛教,特别是大乘圆教里面所说的,所谓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。他为什么无法不圆?「观三世法智无尽故」。前面的「身妙」,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物质,所有一切的物相无一不妙。第二,第十句叫你观法。第三,就是最后一句第十一句,教你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。这三句合起来,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四弘誓愿的第四愿,三心里面讲的至诚心,讲的直心,就这三条。

  所以,佛说法没有定法可说,看对什么人,对什么样的根机。说「三心」是略说,是从纲领上讲的。说「四弘」还是菩提心,是教导所有弟子们,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,教导他们修学的纲领。这地方对法身菩萨说的,说得细,说了十一句。我们这几天把它讲下来了,这十一句还是一个纲领,细说每一句意思都无有穷尽、无有边际。我们要怎样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,这叫真修行。如果你学了,你也听懂了,甚至於你也会说了;但是你没有落实到生活里面,你只有信、只有解,没有行。没有行,当然就没有证,你不得受用,佛菩萨教诲真实的利益,你得不到。真实利益如何才能得到?一定要行,用现在的话说,一定要落实,字字句句你都要做到,这才会有真正的受用。这受用才真正能够改变你自己的命运,这是我们讲得最通俗,大家最关心的,「改变自己命运」。世间人对这句话很爱听,哪个不想把自己的命改好,把自己的运改好?最有效果的方法,就是佛菩萨的教诲你统统能做到,你就能改变你自己的命运。一定要真干,唯有真干,你才能得真智慧。为什么?行能帮助解,解又能帮助行,解跟行永远互相帮助,相辅相成,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,这两个字不能偏,偏在一边,都不能成就。这个话,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疏钞》里头讲的,他老人家讲得好:「有解无行」,你就堕在邪见里头,你没有智慧;「有行无解」,你堕在无明里头。这两个你只要搞一边,你不是邪见就是落在无明。命运转不过来,我们看到很多很多,古时候有,现在更多。他命运转不过来,不是佛法不灵,是他学错了,他没有学到。

  如果学得没有错,没有错,那是佛在经上真是千叮咛万嘱咐,这个话一点不假,一切经论里面,句子相同的这么一句话: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。我相信学佛的同修学上几年,这句话一定很熟悉,为什么?每部经里头都重复很多遍。《金刚经》不长,只有五千字,这句话重复了十几遍,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,千叮咛万嘱咐!夏莲居老居士高明,他把这句话变成两个字:「真干!」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落实,你学了要真干才行。「受持」就是你接受了。佛在经上讲的,你接受了,你接受佛所讲的道理,你接受佛所讲的方法,你接受佛所说的境界,你接受了。「持」是什么?接受之后永远保持,不可以失掉。怎么永远保持?那就是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讲的「常念」,心里常常念著;「思惟」,常常想著;「观察」,常常落实,常常要做到,这叫受持,永远不失去。

  「读诵」,每天还要温习,看著经本叫读,不看经本叫诵,诵是背诵。经念得再熟,背得再熟,最好每天还看著经本念。为什么?看著经本意志容易集中,容易有悟处。会背了,背得很熟了,背是能帮助你记忆,悟比较上差一点,也能够开悟。但是对著经本去读的时候容易开悟,因为经文字字句句都是智慧的符号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所以佛教我们读诵,天天要读诵,读诵就是定课,一般人讲的早晚课。

  后面还有「为人演说」,不是为自己,为别人。「演」是什么意思?我把经典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做出来给你看,这叫演、表演。做出来给你看,帮助别人,利益众生。「说」,给你说明。讲经说法是为你说,演是做出来表演给你看。释迦牟尼佛他说这一句话,他这一句话真兑现了。他老人家当年在世,我们在经上读到「八相成道」,那是做出来给我们看的。他生长在王宫,父亲是国王,他的身分是王太子,世间人所追求的荣华富贵。他的荣华富贵圆圆满满的得到了,得到之后,这都是表演给我们看的,他把它完全抛弃。这个表演告诉我们,荣华富贵不能解决问题,荣华富贵不是人生的目的。他要不这样子表演给我们看,他天天讲给我们听,我们会有疑惑,疑是菩萨修行证果最大的障碍。我们会问:「你教我们放下,你为什么没有放下?」我们怎么能相信他?这一表演,我们就会认真去思考,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不但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,不是我们人生必需的,而且对人生目的还有严重的障碍。我们怎么会晓得?我们经过他的表演,再通过他的言论教导,我们这才恍然大悟。我们是中下根人,上根人佛一表演他就觉悟了,一看就明白,不要说了。我们通过他的表演,又听到他的言说,这才觉悟,还不是一下就觉悟,搞了这么多年才觉悟,在中下根里头还不算是上乘的,中中、中下的,我们是这程度。但是觉悟就好,就怕是不能觉悟,觉悟就好。觉悟是什么?找到我们人生的目的。人生的目的是什么?求智、求觉。

  佛给我们立的一个人生目的,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这句话是可以翻成中文的,古来祖师大德为什么不翻?尊重不翻。释迦牟尼佛说这一句,这是人生的目的,一切佛弟子所追求的终极目标。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什么?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我们简单讲,人生的目的在求觉。觉一定有智慧,没有智慧你不会觉。「佛」就包含了三种智、三种觉。佛的意思不翻,是为什么?含多义不翻。在我们中国找不到一个字,包括这么多意思,所以没有法子翻。不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它没有太多的意思,很好翻,那叫做尊重不翻。三种智,前面跟诸位说过,「一切智,道种智,一切种智」。三种觉:「自觉,觉他,觉行圆满」。阿罗汉证得一切智,自觉,三种觉他得一个;菩萨证得道种智,自觉又觉他,但是他不圆满;到如来果地上,证得一切种智,自度度他都圆满,这叫佛。

  我们不学佛,哪里知道人生的目的,糊里糊涂过一辈子,永远在六道里头流转,这多可怜!所以六道头出头没,无有出期。谁能帮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?除佛之外,没有人能帮助。再跟诸位说,佛是聪明人,绝顶聪明智慧,他办事真的是我们中国谚语所谓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,这才得真自在,绝不愿意多事。他为什么到世间来?世间有一等人有这愿望,不想再搞六道轮回,想脱离六道轮回,但是没有方法,研究不出理论,想不出办法。佛看到这样的人,这就是他的缘成熟了,他有愿望,佛就来了。世间人虽有愿望,但是没有办法,佛这是大慈大悲,就到世间来应化,把道理给我们说清楚。宇宙人生的大道理,不但把六道轮回给我们说出来,六道轮回之外,还有四圣法界,还有一真法界,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。

  六道、十法界什么原因形成的?用什么方法来解决?统统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,让我们生大欢喜心,真的是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。谁能得真实的利益?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的人,这个人必定得殊胜不思议的功德利益。如果我们疏忽了,学佛,佛法不错,天天在研究,天天在讨论,高谈阔论,说得天花乱坠,「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」这一句没做到,那就是李炳南老居士过去常说的,你这一生「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,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。」你所学的,跟你的果报不相干。李老师这话是真话。所以我们想到,佛为什么这一句话千叮咛万嘱咐,你这一生能不能离苦得乐,能不能破迷开悟,关键就在这一句,太重要了。所以不厌其烦,千万次的反覆,目的加深我们的印象。我们这部经从头到尾读下去,凡夫常有毛病,读前面不知道后面,读到后面,前面忘光了,没有印象。但是重复很多遍的,印象深刻,再想一想,总会想到几句,这几句他反覆的遍数多了,我们记忆就深刻。凡是多次反覆,决定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这一切经合起来看,你就看到重要的句子,反覆的次数太多了,这叫苦口婆心。

  这与我们中国文人的习气恰恰相反,中国文人讲求的决不可以雷同、决不能重复,重复文章就糟蹋了,不是好文章。佛经里头不怕重复,所以佛经不是文学,是教训,他的性质实在讲,就像《了凡四训》的性质一样。《了凡四训》是了凡先生写了四篇文章,教导他的后代子孙。佛所讲的经论不是做文章,他是教导子弟,怎样帮助他破迷开悟,帮助他离苦得乐,帮助他超凡入圣,目的在此地。於是我们才真正体会到,佛对我们的恩德多大,超过父母太多太多了。我们要报父母恩,要报家亲眷属恩,除了认真学佛之外;我们心里是想报,没有能力去报,没有智慧去报,唯有学了佛,自己真的开悟,有智慧,有能力,就像诸佛菩萨一样。

  我们家亲眷属,这一生的我们记得,前生的不记得了,前生还有前生,无量劫中我们都在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我们得这身体都有父母,父母都曾经关怀我们、爱护我们、照顾我们、教导我们。我们这一生投胎到世间来,过去生的事情忘掉了,叫隔阴之迷。如果我们依照佛法的修学,真的转迷为悟,过去无量劫中的事情,我们都会想起来,我们的悟门开了,没有堵塞了,前世的事情,再前世的事情,无量劫前的事情,都会想起来。生生世世的父母家亲眷属,现在在哪里?你仔细一看,都认出来了。这时候你去帮助他,他就很欢喜接受。为什么?过去生中跟你有缘。佛家常讲「佛不度无缘之人」,无缘的人是什么?你跟他讲,他不生欢喜心,他不接受;有缘的人,你跟他讲,你做这种种示现,他看了欢喜,你给他讲,他听了欢喜。凡是这类的人,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,佛菩萨知道,过去生中跟你一定有关系。我们从街上走过,有人看到你,跟你点头笑笑。陌生人,跟他也不认识,他为什么不跟别人打招呼,点头笑笑,为什么对你点头笑笑?过去生中有缘、善缘。也可能遇到无缘无故他给你瞪眼睛,给你颜色很不好看,过去生中跟他有过节、有恶缘,都是有缘。

  每一位同修,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:你在这一生中,有没有常常遇到这些事情?然后才晓得,佛在经上讲过去父母、未来诸佛,不管是善缘恶缘,总而言之,有缘就能够接受我们帮助,没有缘,非常冷漠,我们想帮助他帮不上,他不接受。所以「佛不度无缘人」,这句话绝对不是消极。有很多人说,佛的爱心不够,比不上孔老夫子。孔老夫子有教无类,换句话说,无条件的。释迦牟尼佛是有条件的,要跟他有缘,没有缘他就不度,释迦比不上孔子。这观念错误,他不晓得「缘」字是什么意思,他没有搞清楚。缘字意思搞清楚了,释迦如是,孔老夫子也如是。佛度众生跟孔子一样有教无类,所有宗教创教的这些圣人,要用佛法来讲,统统具足菩提心,都是有教无类的。不分国籍,不分族类,不分文化,也不分宗教,这就叫有教无类。完全是平等的教学,决没有厚此薄彼,平等的教学,清净的教学,清净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,义务的教育。

  释迦牟尼佛一生认真负责的教化众生,没有收一个人的学费,孔老夫子的教学还收一点学费。释迦牟尼佛完全不收学费,他的生活是每天到外面托钵,接受供养。佛只有四桩事情:一天吃一餐饭,这一餐饭托钵接受人供养;衣服破了,不能用了,有人送一件衣给他、供养他,可以接受;第三个卧具,晚上睡觉,睡觉都睡在草地上,树下一宿。地上铺一个被单,被单现在佛门里叫具,拿来拜佛铺在拜垫上用的,其实它不是铺拜垫的,它是晚上铺在地下睡觉的。盖什么?盖衣,白天衣搭在身上,晚上衣可以做被子盖。因为佛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,我们晓得那里属於热带,所以他有三衣就够了。晚上睡觉三衣盖在身上足够保暖,这叫卧具;第四个接受供养的,出家人当中也没有办法避免生病,生病的时候接受供养医药。所以接受供养只限於这四桩事情,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,除了这四桩之外不接受。所以他是义务教学,非常难得,我们一定要从这些地方把他认识清楚。佛表演给我们看,真正是万缘放下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平等慈悲。无论在生活、在工作,佛的工作就是教学,待人接物充满了智慧,十善圆满,决定没有贪瞋痴慢。

  这地方十一句说得详细,「大悲心、大慈心、安乐众生心、饶益众生心、哀愍众生心、无著心、广大心、无边心、无垢心、清净心、大智心。」没有一样不具足,这样的生活多圆满。所以我们常讲,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,佛表现的生活,那真善美慧全部落实了,这是佛表演给我们看的。佛的表演淋漓尽致,但是中下根性的人看不出来,上上根的人看出来了,毕竟是少数。我们在金刚般若会上看到须菩提尊者跟我们表演的,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很久,这些常随众,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释迦牟尼佛开始讲经说法的时候,他们就统统皈依了,做佛的学生。我们想想,释迦牟尼佛讲《阿含经》讲了十二年,讲「方等」讲了八年,讲「般若」讲二十二年,《金刚般若》是在般若的大概是中间时期讲的。由此可知,须菩提尊者亲近释迦牟尼佛至少二十年以上,这可以肯定的。二十年以上,在《金刚般若》他才看出释迦牟尼佛生活表演的妙处,才看到了,赞叹希有世尊!天天看他这样子,没有看出来,这一天忽然看出来,这才称赞,希有世尊!希有世尊!看了二十多年,天天看,这才看出门道出来。因此,那不说怎么行?所以表演,表演还得要说。

  现在表演要表演得很明显,不能含蓄,含蓄人家一辈子也没看出来,要做得很明显。做得明显是什么?他悟是很难,让他觉得奇怪,奇怪他就来发问,发问你就好给他解释,他不发问,你给他讲,他未必能听得懂,他未必肯专心听。他要提出问题来了,你给他解答,他会专心。为什么?他所需要的。所以最好的教学方法,就是引导他发问,引导他发问,我们就要做种种表演,用表演引发他发问,然后你再详细给他解释,这都是教学的方法,也就是我们今天讲帮助众生觉悟的方法。方法太多了,无有穷尽,我们自己要会灵活的运用。像现在一般也有常常来问的,问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头?我都碰到过这问题,我们这是表演。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头上烧香疤?他们不懂,他说戒疤,那不是戒,戒哪有疤?这是燃香。出家人为什么要穿古装?为什么不穿现在的服装?都会引起一般人好奇,特别是年轻人。他来问,你来解答,他印象深刻,比一般讲演他来听,那不一样。末后总结:

  【发如是等种种心故,是名菩萨发菩提心。】

  这一句是总结。我们今天用这一堂的时间,把三心、四愿,三心,《起信论》的三心、《观经》的三心合起来跟大家一解释,你就明白了。佛法里有开有合,有细说,有仅说纲领,无非是教我们明了,明了之后,我们要想到如何落实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