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三) - (第三集)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三)  (第三集)  2001/6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12-041-0003

  请掀开讲义,第三面第四行看起。

  【八、等虚空界无不往故,发无边心。】

  前面一条是「发广大心」,这一条是「发无边心」,无边际,意思很接近。前面一条是讲「遍法界诸佛刹」,这一条著重在『无不往』。「无不往」就是无住,无住生心。在我们凡夫概念当中,处处都有住,有这个概念。住,实在讲就是著,佛家常讲著相。我们能不能真的有所住?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解,才晓得这一个观念是错误的。佛在《楞严经》里面说得好,他老人家讲事实真相,说: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」《楞严经》上这个讲法,跟《金刚经》里面所说的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是一个意思。说明一切法都不可得,哪里有所住?只是当处出生。这个意思很难懂,为什么会出生、为什么会灭尽?佛给我们说,这现象叫「缘生法」。

  为什么会出生?缘;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。缘,实在说是非常的短暂,刹那生灭。佛在经上实在讲,只给我们说原则,让我们去体会,实际上生灭时间之短,无法想像,所以佛经用「不可思议」这一句来形容,很恰当。没有办法去思惟,也没有办法去说明。换句话说,言语是有尽的,也就是它有范围的,思惟也是有范围的,而事实真相超越我们言语思惟的范围,叫「不可思议」。佛给我们说的概略的状况,我们还是能够思议,但是这不是实相,我们要从佛所说的细心去体会,你才能得到真实,你才能够体会到实相。「住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,实在讲,它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,决非事实。但是我们凡夫被这个观念迷惑,被这个观念障碍了,障碍了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,障碍了自性本具的德能,这一个错误,使我们的损失太大太大了,所以佛在般若经上教我们「应无所住」。

  生心就是发心。发什么心?发帮助一切没有觉悟众生的心。前面讲的无著心、广大心、无边心,后面无垢心、清净心、大智心,佛在经上说得多。我们修学大乘,把佛所说的归纳,为什么?纲领愈简单,我们愈得受用。所以佛把所有一切的发心归纳成一个菩提心,全都是菩提心,不过是菩提心的细说,方方面面来解释。我通常在讲席当中把它归成五个: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正觉心、慈悲心,比较好记,这就是菩提心,圆圆满满的菩提心。广大心、无边心都是在平等心里头,都归在平等,平等就没有边际。

  前面经文上给我们讲「等虚空界」。「菩提心」要是从字面上来讲,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,宗门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所以称为大菩提心。这个心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,一切众生各个具足,没有例外的。是我们自己真心,真心多大?等虚空界。虚空界有多大,我们的真心体、相、作用就有多大。你要问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好,虚空法界、国土众生,「国土」是讲诸佛刹土,「众生」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无量无边。它的根源是什么?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是我们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。心在哪里?宗门语录里面记得很多,这是祖师大德测验学生,往往提出这个问题来。在哪里?学生回答的不一样,但是都被老师肯定。在哪里?略举一个例子,它无所不在。这就让你真正认识能变跟所变,能变的是心,所变的是虚空法界、国土众生,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,这个理很深,确实很不容易懂。

  贤首国师很聪明,他在宫廷里面跟帝王说明这个现象,他用金跟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金是能造,器是所造,我们用黄金做一个茶杯,茶杯是器,用黄金做的。要问金在哪里?这就是,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。我们今天到银楼里面去看,看黄金做的这些器皿,几千种、几万种,都不一样。所变的不一样,变虚空,变法界,变无量无边的星球,变许许多多的众生,但是统统是心变的。心在哪里?哪一法不是心?真正觉悟过来,随便拈一法就是。为什么会变这么多?识,唯识所变,唯心所现。「识」是什么?识是心,今天讲的心理作用。我们每一个人心是一样的,但是每一个人心起作用不一样,因此变的法界就不相同。所以,心的体、心的量、心的作用,确确实实等虚空界,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「无不住」,怎么能住在一个境界上,住在这一个境界上,那个境界有没有?这事情无关迷悟,迷是这个样子,觉悟还是这个样子,不关迷悟,这才叫事实真相。因此,觉悟之后,他的心量跟虚空法界平等,无量无边,绝对不会有两个心,厚此薄彼,没有这个道理,决定是平等的。可是在事实上,我们又似乎感觉得佛菩萨的心不平等,好像保佑这个人,没有保佑那个人,这现象存在不存在?存在,是有这现象。这现象怎么产生的?不是从心产生的,从识产生的。心决定平等,就像我们电视萤幕现相一样,心是现相,决定平等,画面上各个不相同,那是识的作用。诸位从这比喻细心去体会,这就像印光法师所说的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佛的加持是平等的,众生得利益不平等,这是事实真相,不能怪佛,佛不会有偏心。我们要知道,佛心真的是平等,而是我们的心不平等,我们有分别、有执著、有妄想。什么叫「一分诚敬」?什么叫诚,什么叫敬,诚跟敬还分等级吗?确实分等级,等级还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。离开分别执著,诚敬是平等的,只要有分别执著就不平等。所以,祖师讲一分、两分、十分,做这个比喻;换句话说,统统都是分别执著造成的差别现象。

  我们学佛,如何契入佛的境界,这是《法华经》上讲的: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」,佛的知见就是佛的境界;换句话说,事实真相,我们要怎样能够真正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,这就是入佛知见。我们先要晓得,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理解事实真相,什么原因造成的?然后我们把这个原因消除,真相就大白了,道理就在此地。佛在大乘经教里面告诉我们:我们何以不明?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造成了障碍。今天科学家跟我们说不同空间维次,实在讲他这种说法,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不同的法界是一个意思。但是他不知道不同空间维次是怎么造成的,他不晓得;佛给我们讲妄想、分别、执著造成的。要怎样突破?你明白它的形成,你就容易突破,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,空间维次就没有了,就是一真法界。科学家提出同一「场」的理论,这理论非常接近一真法界。他能不能契入?很难!为什么?用思惟、用研究没有办法突破,思惟研究,他还是用的分别执著妄想,这东西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,妄想分别执著决定不能够突破它。

  佛法实在讲相当高明,不仅仅是禅宗教人,「离心意识参」。心意识是什么?心就是妄想,心是妄心不是真心,法相宗里面讲的八识,八识是心,这是识心不是真心,你要舍离它,离妄想;意,意是执著,末那识是执著;识,第六意识分别。参禅怎么参,离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参禅。参禅不必天天打坐,一切时、一切处,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只要离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是禅,那就是定。所以高级的禅定,行住坐卧都是定,大乘经上佛的形容,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。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活动当中都在定,为什么?他没有分别、没有妄想、没有执著,这种定,《楞严经》里面叫做「首楞严大定」,就是「自性本定」。你本来就是这样的,现在你迷了,迷失了真心,真心本来是不动的。像水一样,水本来是平静的,你现在震动了,震动它就起波浪,波就是水,水就是波。但是我们讲水是静态的,讲波是动态的,你不晓得动静一如,动静不二。什么叫「一如」,什么叫「不二」?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动静一如,动静不二,你就见到了,你就体会到了,那是真正的受用。

  心量要大,心量没有边际,边就是界限,我们今天用最简单的话来说,学佛的人对待一切众生不能分界限。换句话说,不可以分国土的界限,你是这一国的人,他是那一国的人;不能分族群的界限,像中国,我们是汉族,他是藏族、他是蒙族、他是满族,你就有边际了,无边心,不分,没有界限;也不分宗教。离开一切分别执著,一切众生一家人,我们跟一切众生相处,清净心现前,平等心现前,真诚心现前,大慈悲心现前,真正相亲相爱,互相尊重,互相协助,互助合作,世间多美满。由此可知,有边际的心,就是有界限的心是迷,没有真正觉悟,不是菩提心,无边心是菩提心;心量小不是菩提心,广大心是菩提心。这一句就是讲:有界限的不是菩提心,无界限的是菩提心。

  诸位要记住,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,菩提心是我们的本性。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,我们净土宗,一般人讲最方便的、最稳当的。但是为什么念佛人那么多,不能各个往生,原因在哪里?我们要知道,原因在他没有发菩提心,只是会念佛。念佛念得很勤,念得不错;但是佛在《无量寿经》告诉我们,往生的条件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他「一向专念」做到,「发菩提心」没有做到,心胸还是那么狭小,佛念得再好,到最后不能往生。这桩事情是事实,我们不要看别人,我们自己就是。怎么知道自己就是?我们从佛经教诲里面细细去体会,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,每一个人过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修这个法门,所以你对於净宗的善根非常深厚,过去生中不知道学了多少次,现在一遇到就生欢喜心,又遇到了。过去生中修学那么多次数,你为什么没有往生?就在这里疏忽了,知道念佛,不晓得发菩提心。念得再好,这两句做到一句,打分数满分也是五十分,还是不及格。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,要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发菩提心;因为它是大乘。在净业三福里面,第三句头一句话说: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一句多重要!

  《华严经》好,分量大,讲得详细。什么叫菩提心?我们从前面一直念下来,「大悲心」是菩提心,「大慈心」是菩提心,「安乐一切众生心」是菩提心,「饶益一切众生心」是菩提心,「怜悯一切众生心」是菩提心,「无著心」是菩提心。前面讲「广大心」是菩提心,今天我们念到「无边心」,后面还有「无垢心」、「清净心」、「大智心」。试问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们是不是都具足这些心?菩提心才圆满。有一、两条,缺得很多,菩提心不足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,生生世世念佛都没有办法往生。这一生我们又遇到这个法门,我们的缘很殊胜,能够在这个地方接触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这部大经,彭际清居士说这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,他讲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就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。我们有缘遇到大本,於是经上讲的这些原理原则,我们这才真正能体会到,否则的话,什么叫菩提心,真的搞不清楚。《起信论》说了三个: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《观经》里面也说三个:「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」。这经讲得好,这经讲十一个,十一条,讲得这么细,让我们晓得什么叫菩提心。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分界限,分来分去,到最后障碍了自己往生,你说冤不冤枉!我们对一切不同的国家,在佛法讲,不同的诸佛刹土,那范围就更大了,不同的国家,在我们一国当中,不同的省籍、不同的县市、不同的村庄、不同的族类、不同宗教信仰,以一个平等心对待,以一个真诚心对待,你的菩提心就具足,你就真发菩提心了。

  这个事情我们确实要多想想,佛法里面叫「参」,要好好的去参究,不是叫你研究。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,真正把它做到,一切时、一切处,对人对事对物,我们都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。但是有一些众生,我们想帮助他,他不接受,这叫无缘。佛家常讲「佛不度无缘众生」,不是佛不度,是他拒绝,他不接受。如果说佛不度,佛还是有边际的,哪有无边心?他还是有边际。佛心没有边际,佛度,对方不让你度,也就是我想帮忙,他不接受我帮忙,他拒绝、他排斥,是这个原因。佛那一边没有过,过在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。众生都有这三种烦恼,这三大类障碍,只是有严重的,有比较轻缓的,这里头有差别不同。同样,我们学了佛,佛里头还有宗派,彼此修学不同宗派的人,他还对立。我们学净土宗的人,禅宗来传法,我们不去,我们不听他的;密宗来传法,我们不听他的。祖师大德有没有这样教我们?有。这不就有分别吗?不就有边际吗?不是的,祖师大德教,是教初学。为什么?初学要一门深入,你才能得受用。为什么?你心专,专就接近定,专精你就得定,定就开慧,是这个道理。如果你开头学,就学杂了,学得太多,你破坏你自己的禅定;换句话说,你就不可能开智慧,把你的悟门堵塞了,这是善知识的慈悲善巧。

  到什么时候发无边心?到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也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初住菩萨,完全开放了。不管什么人讲经说法都喜欢听,佛说法,我听,魔说法,我也听。到这个时候,妖魔鬼怪说的法全是佛法,这奇怪了!《华严经》上就是的。为什么?没有障碍了。无障碍就是佛法,有障碍就不是佛法。为什么会无障碍?离妄想分别执著,不管听什么人讲经全都是佛法,至高无上的妙法;一落在妄想分别执著,诸佛如来给你讲的都不是佛法。众生跟佛差别就在此地,差别就是迷悟,悟了就是诸佛如来,迷了就是众生。悟有浅深次第不同,《华严经》里面佛有四十二种不同,《金刚经》上讲「诸佛」,诸佛的意思是讲四十二个阶级的诸佛,在《华严经》里面称他们是法身菩萨,大乘法里称他们是诸佛。只要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,这个人就成佛了,他是真的成佛,不是假的佛。诸位看看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讲义》,他说得很清楚,天台家讲「分证即佛」,他证到佛的果位,但是他不圆满。所以佛有四十二种,前面四十一种我们都叫法身菩萨,最后叫究竟佛果,这是讲悟,层次不一样。迷,层次不一样,他才有十法界。迷得最轻的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,迷得最重的是十法界里地狱法界,这把迷悟的层次,佛方便为我们说出来。

  我们要求觉悟。人生的目的,实在讲这里头差别也很多,你到世间来,你来干什么的,你目的何在?我们不学佛,我们的目的都在迷里头。学佛之后,我们的目的、方向明朗正确了,我们目的就是求觉。觉增长一分,迷就断掉一分,觉跟迷必定是互相消长的;迷要是增长一分,觉就会少一分。我们今天,天天要求觉悟,破迷开悟,我们的果报就是离苦得乐。无论我们在世间是什么样的身分,过什么样的生活,实在讲这是无关贫富贵贱,只要悟了,决定得真快乐、大喜乐;就是贫穷到极处,作乞丐,他也得大喜乐。世间富贵人比不上他,富贵人迷,他有苦,所以富而不乐;贫穷人他觉悟,贫而乐。贫而乐的典范,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,这很好的例子,颜回物质生活很穷苦,孔老夫子常常感叹:别人过的生活是「不堪其忧」;但是颜回觉悟,颜回过清苦的生活,「不改其乐」,天天快乐无比,人生目的真正达到了。如果不知道求觉悟,这一生说老实话,空过了。真正觉悟、圆满的觉悟,我们遇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世间人讲,真是无比的幸运,在佛法讲,那真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,你才遇到这法门,这法门是究竟圆满的法门。从这法门再回到《无量寿经》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,这是《无量寿经》的详细注解,这不是别人注的,释迦牟尼佛注的。

  我们学了就要起用,在日常生活当中,界限必须要把它除掉,决定没有界限,要从心里面把它除掉。但是事实上,事实上还是有,这又怎么讲?事实上有,就是觉悟的人绝不破坏迷惑颠倒的人,这就叫「佛法不坏世间法」。佛法是觉悟的人,世间法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人,没有觉悟的人他执著,他有边际,他有界限,我们在世间我们要随顺他,随顺他的分别,随顺他的执著,他怎么分别,我也跟他一样分别,他怎么执著,我也跟他一样执著,这叫不坏世间法。我们跟他相处,他很乐意。如果我们一切都不分别,他决定不能接受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我们心里面没有分别、没有界限,我们在生活形式上有分别、有界限。但是你要记住,不是真的有,随顺他们,假的。我们的分别执著是假的,他们的分别执著是真的,这就是永嘉大师回答六祖能大师的「分别亦非意」。永嘉大师契入佛境界,入佛知见,也就是说菩提心现前了,所以能大师考考他,「你还有执著吗?还有分别吗?」他回答:「分别亦非意」。如果又问:「你还有执著吗?」「执著亦非意」,这就对了。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自己决定没有成见,众生说什么都好,只要没有大的过错都能随顺。重大的过错,我们要帮助他,要去影响他,要帮助他觉悟,要帮助他回头,这就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他要做的事情就这一桩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

  学,永远没有间断,从觉悟那一天就开始学。学什么?做没有觉悟的人的表率。所有一切行为,从自己的私生活到跟一切大众接触,一切作为,包括起心动念,都是世间人最好的榜样,最好的典范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让众生看,让众生听,让众生接触,慢慢他自己体会,他自己觉悟,他自己回头,这叫教化众生。所以教化,身教、言教,还要心教,起心动念那是无形的,但是功夫深的人看得出来,体会到了。身教、言教是教中下根性的人,意教、愿教是教上上根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