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一) - (第五集)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一)  (第五集)  2001/4/26  香港九龙  档名:12-039-0005

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掀开讲义第二页,第三大段,第三小段,我们将文念一遍:

  【三、要能供事真善知识,谘问法要无疲厌。要舍悭吝无所藏积,於身命财无爱著。要离憍慢,心无高下,安住不动。要恒观察如来境界,欣求修习至究竟。要恒利益安乐一切诸众生。如是乃能发菩提心。】

  这一段说的事很多,而且都是修行的根本,一条都不能够缺少的。第一句话教我们『要能』,「能」字是关键,我们能不能?『要能供事真善知识,谘问法要无疲厌』,这是一句。「供」是供养,「事」是奉事,真善知识不容易遇到。哪些是真善知识?古大德教导我们的标准,必须具足信解行证,这是真善知识。真善知识遇不到,不得已而求其次,具足信解行,这是善知识,他能够依教奉行,不过他还没有证果,这是善知识;如果证果这是「真善知识」。由此可知,真善知识他的标准一般讲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这是真善知识。但是在《华严经》里面真善知识的标准就高了:法身大士,这是有证;证什么?证得法身,这才是真善知识。换句话说,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,我们称为善知识,四圣也不容易。

  我们今天怎么办?隋朝智者大师教给我们,他老人家说:「能说不能行,国之师也;能说又能行,国之宝也。」你们听听这两句话。能说又能行,就是我刚才讲的具足信解行这三门,这是国之宝也。能说不能行,具足信解,当然他也行,未必能行得圆满,还有许许多多他还没能做到的,但是他的信仰正确的。「正信」,他的解没有错误,「正解」,正信正解,国之师也;我们可以跟他学,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。老师教的学生,老师做不到,希望学生能做到,这就是古人常讲「青出於蓝,而胜於蓝」。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,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,这是正确的,这个老师教学成功;如果老师所教出来的学生不如他,顶多跟他一样,没有办法超过他,这个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,这个老师没有成就。

  我们看看中国古时候政府的官员,他们戴的那个帽子,那个帽子叫「进贤冠」,那个帽子像楼梯一样,前面低,后面高出一层出来,那代表什么意思?前面是自己,后面是下一代,戴上帽子提醒自己,希望后一代一定要高过我们前面这一代,你这才叫称职,你这才叫做有成就、有成绩。如果后面一代跟你差不多,你完全失败,你没有成绩可言。古人穿的这些衣服、戴的帽子,都含著有很深教学的意义,我们佛法里面讲「表法」,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,时时刻刻念念当中提醒自己。

  我最近遇到我的一个老同学,南京的关长全先生,我们小时候同班同学,以后他作南京一中校长,做了不少年,培育出来的学生有一些很有成就,像现在的扬州大学的校长就是他的学生。我遇到他,我对他赞叹,「你的教育有成就」,他说怎么说?你的学生作大学校长,你不过作中学校长,他超过你了,超过你就是你有成就。在佛门里面,老师有行而没有证,学生能达到信解行证,这是老师的成就。我们作学生的人千万不要有个错误观念,老师没有做到,我为什么要做?这个观念是决定错误的观念,这个观念是个堕落的观念;老师做不到,我要替他做到,这才叫好学生,这个学生才叫报恩的,报父母恩、报师长恩。这在中国过去历史上太多太多的例子。

  像我们刚刚讲过的《了凡四训》,袁了凡先生提到杨荣,福建建瓯的杨荣,那个时候叫建宁,我在建瓯住过六年,这个故事我很熟悉,他的家我小时候去玩过。杨荣的曾祖父、祖父都是划渡船的,小河里面划渡船,以这个谋生的。有一年涨大水,涨大水的时候许许多多的村庄被淹没,淹死了不少人,当然许多财物也都随著水漂流,许多其他的人划著船都去捞取财物。杨荣的曾祖父跟他的祖父对於财物是一无所取,救人,划著船看到哪个人掉到水里面去,赶紧去救人,积的阴功,积的德大。所以到他父亲的时候,这个家庭环境逐渐就好转了,生了他,他弱冠就登弟,弱冠是二十岁,二十岁就考取进士,官做到少师,少师就是太子的老师。古时候太师是皇帝的老师。所以,位列三公。皇帝对他不错,他对国家有贡献,加封他父亲、祖父、曾祖父都封作少师。这就说明什么?自己先人没有做到的,先人没有做到这么大的荣耀,他做到了,他替他父亲做到,替他祖父做到,替他曾祖父做到。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学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决定不能说,我父亲就是这个样子,那我还干什么?我老师能说不能行,我也能说不能行就可以了,那这样一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,那错了。我们总要晓得古圣先贤教导我们,所以我们自己要争气,要奋发向上,这个就对了。

  古时候从事於教育工作者,一般都是穷秀才,一生清贫,甚至於三餐饭都有问题。他热心教子弟,热心教学生,学生做了状元、做了宰相,这是老师的荣耀,这是老师的成就。古人知恩报恩,譬如你中了状元、中了进士,第一桩事情回家祭祖,报祖宗养育之恩,头一桩事情回去祭祖;祭完祖之后就拜老师,自己的成就是老师心血教导而成就的。拜哪一个老师?给诸位说,拜启蒙的老师,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大概是拜幼稚园的老师,我上幼稚园拜幼稚园老师、拜小学老师,我的根是他们栽培的,中学老师、大学老师不代表我们的根,根本重要。启蒙是我初读书,六、七岁的时候第一个教导我的老师,启蒙老师,终身不忘。所以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了,它有道理在,知恩报恩。

  供养承事善知识,拿什么供养?真善知识决定不贪图名利,那我们要用什么供养?普贤菩萨在《行愿品》里面讲得好,五十三参最后一参,菩萨教我们,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。法供养头一句「如教修行供养」,这我们就懂得了。什么叫做供养承事善知识?要依善知识教诲,依教奉行;老师怎样教,我就怎样做,一生不违背老师的教诲,这是真正供养善知识。自己有财力、有这个能力,不勉强,对於老师的生活当然也要照顾到。老师是修道、行道之人,无论是世法跟出世法,他是社会大众的表率,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他是大众的模范,大众的表率。我们对他们的供养,佛说得很好,四事供养。四桩事情第一个是饮食,他的生活能过得去,那这我们都不需要了;如果生活过得很清苦,没有米的时候,没有衣服的时候,我们要常常照顾到,送一些吃的给他,送一些穿的给他;他生病我们要帮助他医药费,如果他还行有余力,还从事於教学工作,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全心全力来协助。

  世间法里头哪一个行业到一定的年龄都讲退休,现代这个社会,教员到一定的年龄也要退休。其实这是错误的,中国古代唯有教学没有退休的,为什么?愈老经验愈丰富,愈是老,他契入的境界愈高。所以在世间哪一个行业到老了就不行了,老了就没有用;唯独教学这一个行业,愈老愈是宝,真正到成熟的时候都是在晚年。我们从历史上去看,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七十岁以后真正成熟。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里面,印老七十以后,这些蚊虫苍蝇跳蚤都不找他了,德行成就了。善心善行要时间累积,把自己无始劫以来不善的习气淘汰得干干净净,所以他的德行才能感动这些小动物;年轻做不到,毛病习气很多。所以修道这桩事情,年龄愈大,进步得愈快,为什么?放下得愈多,因为人到晚年,修道的人自己警觉性很高,知道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,所以带不去的统统放下了,想想什么?没有几年了,古人常说「人生七十古来稀」,这个话是真的。

  我上一次在香港非常感慨的跟大家说,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,讲《楞严经》,一九七七年在这边住四个月,前面两个月在中华佛教图书馆,后面两个月在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道场,共讲了四个月。上个月纽约同学打电话来给我,寿冶老和尚往生了。老法师九十多岁,我对他老人家非常敬重,我在纽约去看过他,一生写经,刺血写《华严经》,在这个时代很少见。他也非常喜欢我,我年轻的时候因为讲《华严经》,他把我看作一家人。这些年我在东南亚,他老人家还常常关注我,纽约同修到这边来看我,他说老和尚还念著我,如果我到纽约去,老和尚一定要请我吃饭,没有想到他老人家在今年往生了。他这个蓝塘道叫光明讲堂,那个时候距离现在二十五年,在二十五年前我讲经当时那些听众大概一半都不在了;那个时候我在香港认识的法师也有很多都往生、过世了。

  所以回想当年,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常讲的「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」,年岁愈大体会愈深刻。年轻的时候还要想这个想那个,以为自己来日方长;人到六十岁之后,就感觉到来日不长,到七十岁,你会感觉得来日很短,愈来愈短;这个时候不放下什么时候放下?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这才会有成就。千万不要把这一生大好的机缘错过了,开经偈里面所说的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彭际清居士所说的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就是我们今天这一日,我们自己要晓得。从前对於老师,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往往粗心大意疏忽了,现在要回头,要觉悟,回头是岸。常常想念老师的教诲,如何把老师教诲落实,经典里面那是释迦牟尼佛跟诸大菩萨的教诲,不能当面错过。

  菩萨在此地教善财,「要能供事真善知识」,特别提醒他,「谘问法要无疲厌」,要勤奋常常向善知识请教。请教要懂得抓住大法的纲要。法门广大、无量无边,我们从哪里下手?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?那你就得把「法要」抓住。法要是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就很清楚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这里面就含藏著法要,诸佛如来的法要;不是一尊佛的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法要。是什么?念佛法门。善财童子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吉祥云比丘,我们念过了,跟诸位介绍过了。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?教他念佛法门,一开头就教你,一开头教给你的这是法要。我们在吉祥云比丘说法的纲要里面知道,无量无边法门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。他将念佛法门分成二十一大类,这二十一是表法的,二十一代表大圆满,它不是数字;因为《华严经》是佛法的根本法轮,一切宗派都是从《华严经》流出去的,所以《华严》里面的表法是圆满的。

  《华严》用十表法,十是显教;用二十一表法的,二十一是密教;显密圆融,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,门门都是念佛法门。吉祥云比丘自己修什么法门?他自己修的是般舟三昧,我们现在讲般舟三昧,专念阿弥陀佛。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,念佛方式就是我们常讲的经行,走著念、站著念,不能坐下来,当然更不能睡觉,所以这个法门不容易。他一期是三个月,就是九十天,九十天日夜不眠不休,一句佛号念到底,所以叫「佛立三昧」,可以站著,可以走著,不能坐著,不能躺下来。现代人业障很重,没有这个体力,但是这世间还有少数的法师行,能做得到,这是给我们做证明。中国大陆上有,我听李木源居士跟我说过,他见过。我们最近从北方来这些同修告诉我,百国兴隆寺的常慧法师,她也是常常几个月不眠不休,一句佛号念到底,不是一般人精神体力能够承受得了的,这就说明一般人业障深重。

  不睡眠,在理上讲这是正常的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这叫五欲,也叫做五盖,把我们的性德盖覆住;这五种东西都可以去掉。在我们六道里面什么人去掉了?初禅天人去掉了。诸位要知道,如果你修禅定证得初禅,证得初禅是什么样子?这五种东西没有了,不必要了,永远不需要睡眠,永远不需要饮食。他怎么活命?这经上常讲「禅悦为食」,他到色界,脱离欲界了;欲界才有财色名食睡,五欲;色界天人欲没有了,超越欲界。欲界有六层天,愈往上面去欲就愈淡薄,到夜摩天、兜率天,对於饮食不需要真的吃,闻到味道就饱满,他还要闻味道;到初禅不需要,味道也不要闻了,看也不要看。

  在我们现前社会上,修行真正有功夫的人饮食一定少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日中一食,我往年追随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日中一食,数十年如一日。他告诉我,他学佛是三十几岁开始学佛的,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日中一食。他告诉我省事,你一天吃三餐多麻烦!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生活非常简单。我在台中在生活上也跟他学习;我初学佛的时候是二十六岁,二十六岁那一年下半年,大概学佛六个月,就是现在一般人讲持午,晚上这一餐不吃,我把晚饭断掉。人家说是我修行有功夫,不是的,那个时候我生活太苦,我每个月挣的钱太少,三餐维持不住,所以吃两餐,我不是学人家我一定要吃两餐,不是的,确确实实是没有能力,但是也熬过来了。所以有同修看到我初出家时候的那些照片,确确实实那时候生活非常非常困苦。

  我一直保持这种生活方式,所以到台中之后,看到老师日中一食,我想我早晨这一餐也能断掉,真的就断掉。我在台中一天吃一餐,我吃到第八个月才向老师报告,老师问我,他说:「你这个身体体力精神,感觉有没有什么变化?」我说:「没有,很正常。」他把桌子一拍,「好!永远下去。」告诉我,这样一生不求人,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我们生活简单,日子很好过,真正做到「於人无争,於世无求」。於是我跟老师讨论饮食的问题,我向他报告,我说我现在有一些体会,饮食是能量的补充。我们人的身体像个机器,机器日夜它都在动,都在运作,运作是需要能量来推动的;就好像汽车,汽车你要让它跑,要加油,油料消耗快,消耗完的时候赶紧加油;人的体力消耗的时候赶紧补充,饮食就是补充。每一个人体质不一样,就好像那个车,性能不相同,有耗油的车,有省油的车,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。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了?我得到一个结论,我向老师报告,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,与劳心劳力不相干。老师听了点头,对!他给我印证。

  因为我在台中住那么久,我看到李老师的工作量是平常人五个人以上。他非常忙碌,外面客人要想见他,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前预约,因为他见的客很多,都要排得满满的,你不是一个星期之前跟他预约,你临时找不到他。他每天见客,他是一个很好的中医,还要替人看病;当时他是中兴大学跟中国医药学院的教授,他还要上课;对我们还要讲经、还要教学。他的工作量至少超过五个人,他一天吃一餐,所以我说能量消耗与劳心劳力都不大,最大的消耗是妄想。老师没有妄想、没有烦恼、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,所以他那一点点东西他就够了。他吃得很少、吃得很简单,我们如果看他的生活,决定说那个生活哪里会有营养!青菜、豆腐、咸菜。我跟他学也学吃一餐,生活大概也差不多跟老师一样简单,我吃的量比他多。那时候吃小馒头,馒头不大,他每一餐吃两个馒头,我一定要吃三个,这我比不上他;这就是说,他的心比我清净,他的烦恼比我少,他的忧虑比我少,他的工作量大过我。

  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体会到,世尊他们那个僧团为什么一天一餐可以?烦恼少,除了托钵吃饭之外,不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之外,就是各人自己用功修行,这一种生活方式,那当然够了。日子好过,法喜充满,真正是自在快乐,对於这个世间一尘不染。身体没有离开这个世间之前,为众生服务,他不为自己。你想想看,他多快乐,他多自在!

  诸佛如来的法要,释迦牟尼佛全做出来给我们看。对於末法众生特别的指点念佛法门,《华严经》第一个吉祥云比丘为我们指示出来。所以如果我们的烦恼断尽,断到相当的程度,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,财色名食睡我们也能离开。你离不开你就是烦恼习气太重,你不肯放下,你身上背的重担,这个重担压住你,你活得很辛苦,你活得很可怜,要放下,放下是正确的。善财童子最后参访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传给他的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五十三参一个头一个尾,彻始彻终一个念佛法门。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虽然显示修学各种不同的法门,善财童子没有受他们的影响;吸取他们的智慧,吸取他们的教诲,依旧是一句弥陀念到底。为什么?他能「供养承事真善知识」,不会改变。

  参学是为什么?成就自己圆满的定慧。参访禅宗的大德,参访教下的大德,参访密宗大德,参访律宗大德,听他们的教诲增长智慧,如如不动增长定功;不是一听就跟他学去了,那你毫无定功。听了之后更坚定自己的念佛法门。所以五十三参是定慧等学,五十三参是历事炼心,是要经历这么多事,练自己如如不动的心。如如不动的心就是《弥陀经》上讲的一心不乱,增长定功、增长智慧一直到圆满。吉祥云代表初住,普贤菩萨代表如来果觉,在五十三参里面末后十一位都是等觉菩萨,到普贤菩萨得大圆满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从这个地方学习怎样「供事真善知识」,怎样「谘问法要」。好,这一堂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