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十) - (第一集)
善财童子参学报告(二十)  (第一集)  2001/3/19  香港九龙  档名:12-038-0001

  请看讲义第一页最后一段:

  【三、未知菩萨云何能具菩萨行,长养菩提种。云何能舍凡夫家,生於如来家。云何能度生死海,入佛智慧海。】

 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,今天接著看下一句:

  【云何能离凡愚地,入佛最胜地。】

  善财童子所提出的这些问题,都是我们自己心里面的问题,对我们非常有受用。这一句也就是我们佛家常讲的「超凡入圣」。怎样离开凡夫地而契入圣人的境界?关键就是一个觉一个迷,觉悟了就是佛的最胜地,迷了就是凡夫。觉、迷是对什么说的?对我们整个宇宙人生而说的。譬如说,宇宙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会有宇宙?宇宙将来发展到哪里去?再说到生命从哪里来的?我从哪里来的?我将来要到哪里去?这些问题在这个世间,自古以来许许多多人都在探讨、都在追寻;一直到今天,说的人也算不少,但是总不能叫人心悦诚服。实在说,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,他来干什么的?就是为了为我们解释这个问题。所以有缘的众生有福了,有缘真正遇到佛法、遇到善友,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,这个问题解决就是『离凡愚地,入佛最胜地』,超凡入圣。所以,迷了,这些事情就叫凡夫;觉悟了,就称为佛、称为菩萨。世间,我们讲「世间」不只人世而是讲十法界,十法界里面第一桩大事,就是这个事情,转凡成圣、转愚成智。转凡成圣是从果报上说的,转愚成智是从修因上讲的,因果相应。

 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迷失了自己,世尊在这一部经上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如来是佛,佛的智慧是圆满的,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这是真的,一丝毫都不夸张。佛的智慧圆满,佛的能力圆满,「德」就是无所不能,佛的相好圆满。什么叫相好圆满?现相可以随心所欲,什么样的境界相他都能现,这才叫相好圆满。佛能够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我们觉得这个相非常殊胜。佛能不能现一个饿鬼?能不能现个畜生?同样能现,这才叫真正相好;如果他不能现饿鬼相,不能现畜生相,他的相不能算是好,不能算是圆满,他什么样的相都能现。而现相,究竟现什么相?决不是自己的意思,自己有一点意思在里面,那就是私心,那就是意见,那就错了。佛所现相是随顺众生、恒顺众生,「楞严经」上讲得好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众生希望那个佛是什么相,佛就现那个相。所以佛的相没有一定,菩萨的相也没有一定,但是他有一个原则,决定能够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;也就是说,他的相能顺著一切众生的欢喜心,这是相好。

  佛说,佛有这个能力,我们一切众生本来也有这个能力,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。可是,现在我们这三种能力都失掉了。智慧失掉了,现在愚痴;能力失掉了,万德万能现在变成一个能力都没有了;相好也失掉了。我们凡夫的相是从业力变现出来的,这是凡夫的相,从烦恼生的,这就是「凡愚地」,我们今天处在这么一个地位。为什么我们会沦落到这个地步,我们总得要清楚,总得要明白。如果细说这个原因,那就长了。简单的说,大乘经上常常告诉我们,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;无明,这就是我们愚迷的根源。什么叫「无明」?对於宇宙人生(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人生是我们自己本人)真相迷失了,这一念不觉就迷了,迷了之后就生起妄念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

  诸位要晓得,妄想分别执著,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没有的,诸佛如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,诸大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法身大士」,他们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。我们要知道这些事实真相,我们才能够反妄归真。我们之所以堕落在凡愚地,根本的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把我们的自性变成了妄识,自性是真心,妄识就是妄心;八识五十一心所,妄心,怎么来的?就是这么来的。境界相,境界相是从妄想生的,这个大乘经上讲得很多、讲得很好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,我们很难体会,但是细心的人多少能够体会到少分。

  世间看相算命的人常讲「相随心转」,这个话很有道理,相随心转。你要不相信,可以试验试验。你欢喜的时候,看到你面孔很好看,你生气的时候,你的面孔很难看;马上就转变了,很明显的,这是最显著的,你能够观察体会得到。一个人一生当中,生生世世我们得的身体不一样,身体形状不一样,相貌不一样,健康程度不一样,无一不是从心想生,所以心想比什么都重要。诸佛如来他没有想,高明到极处了,所以他无相,「无相而无不相」,那才叫大圆满。菩萨以下都还有想,但是人家想的是善,就如同世尊教诫菩萨,「昼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观察善法」,这个教训非常重要!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,真的能够依教奉行,我们也会像善财童子一样一生成就,哪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?我们比不上善财童子的地方,就是太健忘了,佛在经典上说的这些话、这些教训,我们读了、听了,耳边风。确实是耳边风,从耳边上过去了,没有进去;没有听进去,更没有办法理解,你怎么能够依教奉行?你怎么能够转你自己的境界?这是凡夫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业障现前,经上常讲「可怜悯者」,真的是可怜。

  但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这个慈悲如经上所讲的,「无缘大慈」。「无缘」就是没有条件的,为什么?众生无论愚迷到什么程度,佛菩萨绝不舍弃众生,还是帮助你;帮助你的时候,你恨他、你讨厌他,甚至於你侮辱他,还去杀害他,佛菩萨还是一样帮助你,这个很了不起,这才叫真正慈悲。我们学佛要从这里下手,要从这里学习。决定不可以说「这个人侮辱我、这个人害我、这个人欺骗我,甚至於这个人想杀我。我要恨他,我要怎么样报复他」,那就大错特错;他迷,你也迷了。这个迷以后就麻烦了,为什么?世世代代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这是大错特错!学佛要从这个地方觉悟过来。别人对我好,我念念不忘,我们要报恩;别人对我不好,忘得干干净净,决定不要放在心上,让你的心纯善。心善,思想就善,行为就善,你的面貌、你的体质当然善,善就没有毛病,身体健康就没有毛病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

  所有一切的过患,都是从不善念头生的。不善是愚、是迷。所以,我们今天学佛、修行,行是行为,如何把我们不善的行为,不善行为的根是心,起心动念念头不善,要把它修正过来、改过来,这叫修行。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,修正不善的思想,从心地上用功夫。许许多多宗派的祖师大德都常常讲「从根本修」,根本是什么?根本是心、起心动念,从这里修。所以必须要知道,执著是不善,分别也是不善,妄想还是不善,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离开,你就「离凡愚地」,离开妄想分别执著,你就「入佛最胜地」。离开一切执著,你的戒圆满了,戒学圆满了。戒学是什么?最善的行为。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,他们的生活、他们的言行、他们的处事待人接物止於至善,是戒学;离开一切分别,定圆满了,定学圆满;离开一切妄想,慧学圆满了;戒定慧三学圆满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我们没有戒学所以才有执著,没有定才有分别,没有慧才有妄想。

 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世间,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讲的什么?戒定慧三学而已。戒定慧三学从哪里来的?是不是他发明的?不是的,不是他发明的,不是他自己的意思。说得粗浅一点,佛佛相传,「今佛如古佛之再来」,这是说得浅一点;佛没有说法,佛一生所说的是古佛所说的,佛没有说法。古佛从哪里来的?给你讲真的,是自性里头的性德。人迷了就是贪瞋痴,就是妄想分别执著,悟了他本来就是戒定慧,就是三无漏学。所以,这是自性里头的性德,决定不是某一家的学说、某一家的教条,你要这样去看,你是完全看错了。你为什么会看错了?因为你有分别执著,你怎么会不看错?

  佛菩萨的境界,我们凡夫怎么能够理解?不可能的。因此,这一定要学,学就重要了。佛法就是教学。教、佛教,「教」这个意思诸位看看《说文》,看看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,这个字怎么讲?「学」,学是什么意思?「先知觉后知,先觉觉后觉」,叫做学。佛菩萨他们是先知先觉,我们凡夫不知不觉;他来教我们,我们从不知不觉恢复到知觉,恢复到正知正觉。他是我们的老师,我们自己觉悟了,不要忘记老师对我们的恩德。这个恩德帮助我觉悟,这个恩德太大太大了,帮助我超凡入圣,我要怎样去报答老师?知恩报恩。《大智度论》上讲的,二地菩萨主修的一个科目,「知恩报恩」。二地菩萨主修八个科目,「知恩报恩」是其中之一。怎样报佛恩?我们也要效法佛菩萨,去觉悟那些还没有觉的这些众生,除此之外,没有任何方法能报佛恩。

  要觉!不能迷!「佛」的意思就是觉,「佛」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是「智慧」、是「觉悟」,哪有迷惑的?但是现在学佛的人,迷惑的人可真不少,所以社会上说我们学佛的人是迷信,说得不错,我们确实是迷信。但是他们也不比我们高明,为什么?他们是「迷迷信」,我们一个迷,他两个迷,他比我们还要加倍的迷;我们确实是迷信,他对我们这个迷信,实际上他也不了解,他还是迷。觉就重要,不觉就入不了佛最胜地,你也开不了佛的真智慧,所以不学怎么行!

  佛陀确确实实具足圆满的智慧,无比的善巧方便,我们不能不佩服,真的佩服五体投地。他的教学,在三千年前,那个时候没有什么「艺术化」这个名词,没有!但是他用的那些方法,就是艺术化的教学。但是,一直到今天,佛教里面许许多多的艺术教学变成迷信,你说这个多可惜!大家为什么迷信?实在说,我们做出家弟子的没有尽到责任,没有向社会大众讲清楚、讲明白。

  譬如说,世间有不少宗教,他们批评我们佛教是低级的宗教、泛神教。什么叫低级的宗教?拜的神太多了,所以是低级的宗教。他们的宗教高,高级宗教,他们只拜一个神,一个真神。他说他们高我们低。我碰到他们也不跟他们争,我举一个例子:你们拜最高的神,像我们国家总统,你们只拜总统,拜他一个人。我们佛教总统拜、部长也拜、市长也拜,村长、干事我们都拜,我们办事比你方便。你只有一个总统,下面人不帮助你,我们从下到上统统拜,有什么不好?这是用他的话来解释。我们讲的也有道理,这是让他不要误会我们是多神教。

  而实际上,他对我们全盘误会了。我们佛教里面所有佛菩萨形像,乃至於天神、鬼神,统统是「表法」的,统统是教学的艺术,这一点高明!他哪里懂得!佛祖造这么多的形像,是让我们看到、听到、接触到,有所启发,转迷为悟,是这个意思。佛,造的佛像,让我们看到这一尊像,要懂得见贤思齐,是这个意思。佛,他是人,他是人修成佛,我也是人,我也应该修行成佛,跟他一样。佛像供在面前,不是给别人看的,给自己;时时刻刻提醒自己:我们要作菩萨、我们要作佛,我们不要作凡夫。进来的时候,我看到你们看《了凡先生》。了凡觉悟了,他不愿意作凡夫,取个名字叫「了凡」。我们明白了,我们也不愿意作凡夫,我们要作佛、我们要作菩萨,供养佛菩萨的意思在此地,这样供养佛菩萨形像就真有功德。

  可是现在人他的观念错误,他不是这个想法,他见到佛菩萨形像马上磕头作揖,向佛菩萨求保佑、求升官发财,完全搞错了!佛教里教学的宗旨全都淹没而不彰,你说这多可惜!供养佛像第二个意思,跟中国人纪念祖先的意思一样,不忘本,叫「返本报始」。佛是我们的老师,第一个老师,创始的老师,我们念念不忘纪念他。所以,我们供佛像两个意义,他怎么会懂得!这不是供偶像,绝对不是拜偶像,错了!

  你见到他,为什么要拜?我们要问,在这个世间历史上的伟人很多,你们也有画像、也有塑造的铜像,纪念典礼的时候,你们为什么向这个铜像行三鞠躬礼?你还不是要拜他吗?这个拜是表示自己对他的尊敬,表这个意思。而在佛法里头有更深的意义,我们见到佛像,一定要行最敬礼,五体投地的拜佛。最深的意义在哪里?我们要把对佛菩萨这一种最敬的心对一切众生。对一切人、对一切事、对一切物,我们的恭敬跟对佛的恭敬没有两样,取这个意思。如果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恭敬,只对佛菩萨恭敬,你就错了,完全错了,那叫拜偶像。所以,它是教学,它是教育,它不是迷信。

  为什么那个佛像,佛要塑得那么多,菩萨要塑那么多?这个「多」是显示我们自性是万德万能。就像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能力很强的人、多才多艺的人,我们常常往来,人家名片一拿出来,头衔一大堆,有的名片一张还不够,还翻过来,两面都印,几十个头衔。一个不就够了吗?一个不行,显示不出他的身分,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头衔。佛家造的许多佛像、菩萨像显示我们的性德多,太多太多了,大德大能,无有穷尽。所以,世间人的名片拿出来,最多也不过是摺个两摺,打开密密麻麻的看到几十个头衔。比不上释迦牟尼佛!

  释迦牟尼佛的头衔一打开的时候,一大部《万佛名经》。你们看看你们过年拜《万佛忏》,那是佛简简单单的略略介绍,一万二千多个名号,那都是他的头衔。万佛是一个佛的名号,你就看到他无量无边的德能,是这个意思。佛在果地,菩萨在因地,菩萨名号那么多,实际上就是一个人,一个人的名号。譬如说,我们举例子来说,「观世音菩萨」,观世音菩萨是谁?我自己。观世音是大慈大悲,我们自己内心里头本具的大慈大悲处事待人接物,这就是观世音菩萨。孝亲尊师,地藏王菩萨;我们孝顺父母、孝顺一切众生,我们尊敬老师、尊敬一切众生,这就是地藏菩萨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。普贤菩萨代表今天的话讲「落实」,要把你的孝敬、智慧、德能,统统落实在你的生活、在你的工作、在你处事待人接物。所以四个菩萨都是自己,无量无边的菩萨还是自己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这一种大道理,这一种教学的善巧方法,今天讲教学的高超艺术,社会上很多人不懂、不了解,把我们看成迷信,把我们看成泛神教,你说冤不冤枉!所以一定要跟他们讲清楚、讲明白。

  今天我又遇到几位同修,他来跟我谈,问我几个问题。他说:「我们在佛前面供的水,可不可以喝?」喝了这个水,有什么好处?喝这个水,佛菩萨就保佑你?你就会开智慧?错了。佛前面供一杯水,用意在哪里?也是世尊教导我们一种方法。水是透明的、清净的,没有污染;水是平的,没有起波浪。教我们用心要像水一样。所以我们供佛菩萨的供具,什么都可以不供,水一定要供,这是最重要的。看到这一杯水,「我的心要像水一样平、一样清净」,所以这一杯水是讲清净心、平等心,见到水就要想到「心要清净,心要平等」,你这就真正得到功德利益了。喝与不喝没有关系,你如果口渴,拿来解渴又何尝不可?可以的。如果你说这一杯水是佛菩萨加持,我喝了得什么好处,那是迷信,那是错误的,诸位总要懂得。

  另外又问我,他们供油灯,在佛前面点油灯。现在点油灯的地方也不多了,多半都用电灯。油灯、蜡烛、香都是表法的,灯烛是代表光明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心地要光明、光明磊落,以光明磊落的心态为一切众生服务。那个服务就好比燃烧,所以灯跟烛是最明显的「燃烧自己,照耀别人」。你看到灯、看到烛,就要想到「我要像它一样,牺牲自己,成就别人」,它取这个意思。处处替社会著想,替别人著想,不要替自己想,这就是灯烛教我们学它,用意在此地。不是点给佛菩萨看的,那就全错了。你说这个东西「供养佛」,是供养我们自性佛,供养我这一尊活佛,不是供养后面画的这个佛,不是的,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。所以,点点滴滴都是佛在这里教我们。不用说一句话,佛教给我们的意思全都显示出来了,都在这些供具上。花是代表修因,果是代表果报,种善因一定得善果,全是教学的艺术,我们一定要懂。佛法里面丝毫迷信都没有,它用艺术、用美术、用音乐,凡是能用得上的这些工具它全都用,都用在教学上,是高度的艺术,真实的智慧,我们不能把它搞错了,搞错了就变成迷信。现在许许多多人都把它搞错了。

  对於表法,说得最清楚、最明白的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如果诸位在经上还不太容易体会到,从前弘一大师教这些知识分子,学佛应当从《华严经疏钞》下手。《疏钞》是清凉大师作的,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把这些佛家种种艺术的表法,全都给我们说出来。然后我们接触到佛法,我们到寺院庵堂去参观,确实你眼睛所见到的,耳朵所听到的,身体所接触到的,全是世尊至善圆满的教育,不知不觉沐浴在教化之中,没有一样不是帮助我们开智慧的。破愚迷、开智慧,帮助我们觉悟,这个样子才能「入佛最胜地」,胜是殊胜,如来无比殊胜之地。

  如果从事相上来讲,佛最胜地就是华藏世界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华藏世界,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。华藏世界在哪里?如果你真的破迷开悟了,你入佛的境界了,跟你说,华藏世界就在现前,极乐世界也就在此地,一点都不错。这个道理很深,但是这个事情是真的,一点不假。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?我们的愚迷没破,我们的智慧没开,我们不知道佛菩萨果地的清净庄严,事实的真相。怎样才能搞清楚、搞明白?佛教给我们「深入经藏」。这个话也是真的,我们对於经典读得太少了,了解不够深,所以我们的烦恼、习气转不过来,不知道诸佛境界。

  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问题,要怎样才能入佛境界?古圣先贤教我们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;要有信心,要有恒心,要有耐心,假以时日,不是短时间,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长短各个人不相同,但是决定能够契入,只要自己肯努力,所谓是精进不懈,就能有成就。现在我们在澳洲有一个小道场,目前有十几位年轻的出家人住在那边,很认真努力的学习。学什么?我是给他定了几门功课,但是他们没有基础,年龄最小的也有二十多岁,年岁大的四十多岁,所以我问他们:你们是不是要真干?他说:「我真干!」好,真干就要从小学生做起。为什么?没念过书。现在在那里学什么?学《弟子规》,学《三字经》。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都是中国从前四、五岁小朋友念的,你们没有学过,现在我们要把你拉回来。从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教起。要求什么?经文要能背,要能够理解,要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而且要求依教奉行。你学了要做到,你做不到那你没有学,要做到。然后有了这个基础,我才教给你经典学术。先从这教起。《弟子规》还没有念完,念完之后念《三字经》。

  《三字经》一开头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要知道,我们的自性本善;原本是善的,现在为什么变成不善?这个经文接下去讲,「性相近,习相远」。「性相近」是孔夫子说的,一切众生本性跟佛都是一样的;佛家讲得更清楚,完全是一样的。但是现在不一样,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?「习相远」,本性被习性迷了。习性是什么?我们今天讲的「习惯」。古人所谓「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」,我们六道凡夫这个亏就吃在习性上,无量劫来的习染烦恼太重,把自性那个本善完全迷失了。自性里何以本善?自性里面没有是非人我,自性里面没有贪瞋痴慢,所以它是善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自性里面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那是本善。习性里面有我、有人、有众生、有寿者,习性里头有;每一个人习性不一样,所以大家境界就不相同,这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十法界依正庄严是「习相远」,习性变现出来的。

  下面接著说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这就是重视教学。如果不教,这个教是圣贤的教学,真正智慧的教学,觉悟的教学,如果我们把这个教学疏忽了,你的习性就每况愈下。为什么?愈迷愈深,麻烦就大了。大圣大贤出现在世间,决定是从事於教学。教学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善法,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,第一等的大事业,功德无量无边,所以普贤十愿里面特别提出「请转法轮」、「请佛住世」。「请转法轮」,请这些真正明理的、好的老师来讲经说法,教导我们,帮我们破迷开悟。「请佛住世」是什么意思?在今天讲,办学培养弘法人才,那叫请佛住世。「住世」的意思是让佛法不至於断绝;不至於断绝,最重要的就是要后继有人。所以办学培训弘法人才,那个功德比弘法利生还要殊胜,无比的功德,因为他不是为一个人,不是为一个地区,「我们培养人才是为全世界众生来培训人才,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来培训人才」,那个功德大小随著你的心量,你心量愈大功德就没有边际,无量无边的功德,真的一点都不错。

  三字经下面是,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。句句话都是最重要的纲领,通世出世间。中国、外国所有圣贤示现在世间,教化众生的理念完全相同,儒如是,佛也如是,道也如是;再仔细观察,基督教也如此,天主教也如此,没有一样不如是,这个了不起!要专才能有成就,杂就不能成就;为众生就有真成就,为自己就不能有成就。为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就?我执天天在增长;我执是轮回的根,只要我执增长,你就没有办法超越轮回。所以菩萨起心动念决定不为我,为我就完了。为我行菩萨道,你这个菩萨是个很小的菩萨,小小菩萨,小菩萨比人家的小,小小菩萨,为什么?六道里头的菩萨,出不了六道,所以叫你小小菩萨,这个道理要懂。我执破了,自私自利断掉了,你才出得了六道轮回,证阿罗汉果;阿罗汉的功夫就是把见思烦恼断掉,见思烦恼就是自私自利,就是我执,所以阿罗汉无我。菩萨不但是我执断掉了,法执也断掉了,於一切法也不执著,这才能超越十法界。然后破一品无明,这才能证得一真法界,「入佛最胜地」。

  所以凡愚不能不破。我们今天瓶颈,最大的一个关口,就是自私自利,起心动念先想我,这个事情麻烦了,菩提道上寸步难行,没有办法进展。诸位,如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,从今而后起心动念都替别人想,不要再为自己想,你这个菩提道就一帆风顺,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速。你为什么不能进步?自私自利害死了自己,生生世世修行一步都动不得,不但是搞六道轮回,还要搞三恶道,你说冤不冤枉!什么原因?就是自私自利害了,什么念头都是「我的」,那就坏了。我的身体,我的衣服,我的房屋,我的财产,我的眷属,糟了,「我」就糟了,你还能出得了六道轮回吗?你还能弘法利生吗?

  所以培训人才,学习讲经说法这个技巧不难,难在什么地方?难在「无我」,把自私自利转变为大公无私,这个难!佛家常讲「法器」,法器太难了。法器,这个人将来必定成佛作祖,他一定成就。无论修学哪个宗派、哪一个法门,他决定能够大彻大悟,决定能够入佛境界,关卡就在此地。所以,我们要不能够把「我」放下、「我所有」放下,一点办法都没有,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帮不上忙,这个要晓得。菩提道上谁能帮你忙?自己帮自己的忙。再看下面一段:

  【云何能断生死流,入佛净行流。】

  「流」是比喻,像流水一样刹那不住,这是真的,这是现相里面的真实相。我们现在看时钟,那个秒针一秒一秒过去了,这是很粗浅的,一秒一秒过去了、一分一分过去了,过去,再也不会回头,我们能看得出来吗?如果你看这个时钟,你从这个地方领悟了,你就开悟了。悟的是什么?万法无常。《八大人觉经》一开端说了两句话:「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。」世间无常,就从秒针上就看出来了,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,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,纵然活到一百岁,实际上也是一刹那。

  活在这个世间最有意义、最有价值是什么?觉悟了。这是真的,其他的一样都带不走,「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」。这就可怜了,不但这一生你在生死流转,生生世世永远在流转,刹那都不停,你说这个多苦,这个多可怜!觉悟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,『入佛净行流』,不再搞生死流,生死就断了。这个事情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办得到?给诸位说,肯定办得到,问题是你肯不肯干,肯不肯真干。「我肯,我很想干!」想干,你这个心未必是真心,你这个愿也不是真的愿;你要是真的有这个心愿,真肯干,佛是我们最好的导师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

  佛从根本上教导我们,第一条「不杀生」,做到没有?看到蚊虫咬你,一巴掌打下去打死了,你没有做到。如果你真的学佛,真的做到,蚊虫来叮你,非常欢喜,「供养菩萨」。蚊虫是菩萨,它饿的时候到这里来吃一餐,我供养它,欢欢喜喜供养它,这个功德很大。赶走,错了!你修积功德,广修供养,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你把它赶走,供养修不成了。这叫学佛,你学了没有?在处事待人接物之间,对你好的人不必说了,你的冤家、你的对头,毁谤你的人,侮辱你的人,陷害你的人,你要有一念不善心对他,这个心是个杀心,你就错了!佛教导我们,我们是不是真的做了?

  「不偷盗」,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,这是盗心,你的心怎么会清净?佛跟我们讲六道轮回的真相,因果通三世,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。你杀众生,你将来还要还命债;你占别人便宜,你来生一定要补偿别人。真正明白事实真相,清楚,世间绝对没有说是哪一个占人家便宜,没有这回事情!哪一个人吃了亏,也没这个事情!因果通三世,欠命的还命,欠钱的还钱。

  出家人接受斋主的供养,佛说得很明白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。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。我们接受大众的供养,如果不能真正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道业,来生要还债!麻烦一大堆在后头。不要以为出了家方便,不需要工作,有人来供养,要知道,这是负债的。他来供养你是干什么?人家的心愿是希望你成佛作祖、作菩萨,他得一点福报沾一点光,他是来修福的。如果你成不了佛、成不了菩萨,得不了道,那好,来生得还债。一分一毫都不能够白花,都有果报的,几个人懂这个道理?几个人觉悟?浪费施主的钱财,浪费常住物,不知道爱惜,都是三途果报;要是存心欺骗众生,那更不得了!

  「不淫欲」、在家「不邪淫」,男女之间心才一动,你已经破戒、已经犯戒了。你还有这个念头,你怎么能清净?所以我们学佛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,几个人真的在学?「不妄语」,天天还瞒著这个、瞒著那个,自欺欺人。想想这些事实,然后再回头观察这些事实真相就明白了,「我是真修,还是假修?」真修决定入佛境界。十善业道通一切法门,无论你是大乘、小乘,宗门、教下,显教、密教,都通,这是佛法的基本法。

  净土宗的「净业三福」,大家晓得这是基础,头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我们念佛求生净土,从哪里学起?从这四句学起。这四句没有,你念佛念得再好,都不能往生。为什么?佛念得是没错,一天念十万声、念二十万声,你不是善人,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。为什么去不了?那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,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问问:你是不是上善?你要不是善人,「阿弥陀佛」念得再好,阿弥陀佛来接引你,西方大众排斥你,不让你进去。为什么?你破坏他们的环境,他们都是纯善之人,你一个不善的人,你会扰乱了他们的社会秩序,所以你不能去,道理就在此地。诸位同修如果想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净土,净业三福头一条要做到,十善业道要修得有相当的一个水平,这样才能往生凡圣同居土。如果能把第二条修到,第二条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这样念佛就可以生方便有余土。如果第三条也能做到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实报庄严土。这是看你做多少。那叫「上善」!净土法门是易行道,你也不能看得太容易了。

  所以,人生在世决定要做一个善人,为什么去作恶人?善人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,从内心里头做起,纯善无恶,这个心多快乐、多欢喜!佛家讲的是「法喜充满」,儒家讲「不亦乐乎」,他真乐!「唯善最乐」,唯有善是最乐的,这一句话古人讲的,知道的人不少,会讲的人不少,真正这个意思能够体会的人不多。这是境界,你自己没有做到纯善,你不懂;必须自己契入境界,你才懂得这些话里头的意思。纯善,生死就没有了;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,善恶的善是相对的,那个善还不是真善,真正的善是善恶两边都离。顺境里面,决定没有贪恋,没有贪爱、没有留恋;逆境里面,决定没有瞋恚,这个心永远是清净、平等。我们供佛菩萨面前供一杯水一样,永远是清净平等,这叫真善、叫上善,这样的人才能往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就「入佛净行流」。心清净,你的言行思想当然清净,决定没有污染,顺境里面不会被贪爱污染,逆境里头不会被瞋恚污染,一切境缘当中不会被迷惑污染,你是清醒的,你不会迷,这就是「入佛净行流」。

  所以看看善财童子遇到善知识他问的这些问题,我们看了、读了,想一想:我要遇到善知识,我能不能问这些问题?从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,遇到善知识不能空过。既入宝山,岂能空手而回?一定要求教,一定要把自己的愿望、把自己的希求提出来,所问的问题都是非常紧要的问题、要害的问题,对於自己这一生修行的成果都属於关键性的问题。我们这是读到这一边,先顺便提出来。海云菩萨的开示答覆还在底下一段经文里头,我在此地是略略提了一个纲要。下面一句:

  【云何能坏生死轮,成就大愿轮。】

  「轮」也是比喻,比喻永远不停的在转动。六道凡夫所谓是死生相续,永远没有完,所以叫做轮回。「轮回」这一个概念,细说,是刹那都在动;而不是说,人这一生死了以后又去轮回去了,那个是大的阶段,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轮回。小的一个阶段,譬如,我们今天一天从早到晚上,明天又是早晨又是晚上,都是轮回的现象。再仔细的去观察我们的念头生灭,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了,这也是轮回现象。愈观察愈微细,这是「生死轮」。我们怎样把生死轮断掉?坏跟断是一个意思,灭,它用的文字不一样,这是文学的艺术,意思完全相同。「断」、「坏」、「灭」、「竭」,下面「闭」、「弃舍」,都是一个意思。

  我们怎样能够把生死轮回这个问题解决,『成就大愿轮』?我们首先要晓得,生死轮回的原因是什么?佛告诉我们是「业力」。六道凡夫统统都有,上到非想非非想天,下到阿鼻地狱,都是生死轮回的现象,都是属於生死流。什么人能断?阿罗汉就能断。阿罗汉到我们这个世间来,乘愿再来,「大愿轮」;他不是业力来的,他是愿力来的,我们佛法里讲「倒驾慈航,普度众生」。他到这儿来干什么的?他到这儿来教化众生的,这一招我们要学习。

  你要想『坏生死轮』,换句话说,脱离六道轮回,你要断六道轮回的因。六道轮回的因是什么?十二因缘里面讲了三个字:「爱、取、有」,这是六道轮回的因,这三个字只要有一个,六道就出不去了;这三个字统统断掉了,恭喜你,你六道轮回脱离了。「爱」是贪爱,烦恼的根本;「取」是执著,据为己有,增长我执;「有」是个妄想,法相唯识学家说阿赖耶里面有了种子,可麻烦了,落了印象。这三条没有了,你会很欢喜,为什么?不再造六道的因,换句话说,就脱离六道轮回了。

  脱离六道轮回,在佛法还有一个名词说你已经入般涅盘。「般涅盘」就是不生不灭,也就是此地讲的,你坏生死轮了。「坏生死轮」就是般涅盘的意思。身体还在,身体还在世间,这叫「有余依涅盘」;还有身体,实际上已经入到这个境界,身体还在。身体不要了,那叫「无余依涅盘」。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,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他有身,他许多弟子当中,证得须陀洹果的、斯陀含果的、阿那含果的、阿罗汉果的,很多很多。经典里面通常记载的,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都是大阿罗汉,他们都有身体,都证得大涅盘,身体还在,统统叫「有余依涅盘」。他确确实实是脱离六道轮回,决定不再造六道的业;不但不造六道的业,六道的念头都没有了,轮回心没有了。

  轮回心改变了、转变了,变成什么?变成大愿心,大愿心就是菩提心。转轮回心为大菩提心,有余依涅盘,身体在世间,没事了。这身体在世间干什么的?帮助一切众生用的,决不会有一个念头、决不会有一桩事情为自己,是为众生服务的。诸葛孔明的话,「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」,生活快乐,工作快乐,将来舍身也快乐,没有一样不快乐,一丝毫障碍都没有。这个事情,我们同修个个都有分,你要想得到这个成就,一定要「依教奉行」,就这么一句话。佛教导我们的,你就依照经上讲的去做。

  依什么经?在理论上讲,什么经都可以,佛法是平等的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统统可以做得到。我们今天许多同修都是念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好!好在哪里?诸位同修可以把《无量寿经》现存的九种本子对照一下看,你就明白了,好读,好懂,好修行。你读,读了不能记住,记住不能理解,理解不能够奉行,都等於零,都没有用处。一定要多读、要记住,要透彻的理解,依教奉行,把佛在经上所讲的道理、所讲的方法,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落实在我们每天工作处事待人接物。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分,你是过哪一种生活方式,你是从事哪一个行业,都是阿罗汉、都是菩萨,那个没有妨碍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你就把凡夫的这个生活放下了、脱离了,过佛菩萨的生活。无论是男女老少,无论是哪一个行业,你在这个世间决定是像诸佛菩萨一样,示现给社会大众看的,教导社会大众。这是成就无量无边功德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「积功累德,无量无边」。

  「愿」,愿要真实,愿无尽,行也无尽。譬如,我们真的入这个境界了,还要认真努力修学。为什么?这个境界并不高,只是脱离六道而已,六道外面还有十法界里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你还没有出十法界。但是四圣法界的人到六道里面来修积功德、来积功累德、积无量无边的功德,必须乘愿再来,来教化众生;教学相长,从教学里面提升自己的境界。所以我们学了不能不教,不教,你很难有进步。你喜欢教学,每天都有小悟、都有悟处;你教,会悟。别人提问题出来,你会觉悟;有些问题是自己没有法子想到的,人家一提出来,看看我有没有能力解答。所以,确确实实教学相长,欢喜学、欢喜教,智无穷、学无厌、教不倦。普贤菩萨每一愿最后的结语,「无有疲厌」,永远不疲不厌,这才能成就。

  我一生感激老师,感激护持的这些大德们。我最感激的一点,就是这些护持的大德给我机会上讲台,天天不离讲台。护持,这是第一功德。你供养道场给我,供养房子给我,供养钱给我,供养什么给我,我没有地方天天讲经,完了!这些供养将来都要堕三途、都要还债,那还得了吗?所以最大的供养是什么?让我有讲台天天在这里练讲,天天看到许许多多同修提出问题,我来跟大家解答。

  学不厌,教不倦。现在年岁大了,有很多同修很慈悲:「法师,您年岁大了,您讲经的时间要减少,样样活动都要减少一点。」我很感激,是好意,能不能减少?不能。为什么不能?一减少,我就走了。来到这个世间就干这一桩事情的,没事情干,那不走干什么?就是干这一桩事情。这事情干不完,再慢慢干!假以时日慢慢干,事情干完了,就走了。为什么?对自己一丝毫希求都没有;为自己,没有理由住在这个世间,一天的理由都没有!为众生,帮助大家觉悟,就是这么个道理,所以永远无有疲厌。这些话希望同修们细细去想,要认真努力学习。果然入这个境界,我在讲席里面常说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我们要把这三桩事情证明,这是学佛最低限度的成就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